• 沒有找到結果。

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責任限縮理論之建構嘗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責任限縮理論之建構嘗試"

Copied!
2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佳和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 ‧. 責任限縮理論之建構嘗試.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陳俐吟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2) 謝辭 結束日本的交換留學生活,回國後的日子簡直就像從天堂掉到地獄(笑)。回 到了每天被時間追趕的日子,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往前邁進,沒想到自己也終 於順利到達寫謝辭的時刻。雖然下一步仍然是在台北繼續打拼,但告別家鄉到台 北生活以來,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政大,一晃眼就是七個的寒暑。而再怎麼喜歡學 生生活,也得好好地跟它道別了。 首先要感謝佳和老師,以幽默又帶有批判性思考方式,引導我進入勞動法的 世界。除了學問的學習外,老師為了不公不義勇於作戰的行動力,是我現在以及 未來的努力目標。也謝謝佳和老師鼓勵我出國交換,容忍我一整年無消無息(樂. 政 治 大. 不思蜀);回國後更不停的鼓勵我,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予我許多指導。如果 沒有老師的指導與不時的鼓勵,我也不可能這麼順利的把論文生出來,謝謝老師。. 立. 感謝黃程貫老師,給予論文許多指正與寶貴建議。且研究所時期上老師的課,如. ‧ 國. 學. 沐春風,收穫良多。老師總是精準的指出每個思考上的盲點,寫作上的問題,並 且適時的「呵呵呵」化解我因為錯誤出糗的尷尬。感謝王能君老師對於論文的不 有限,將來有能力的話會再多加努力。. Nat. y. ‧. 足給予許多修改的建議,以及慷慨提供日文文獻資料,雖然最終論文的修改範圍. io. sit. 另外,感謝勞社法中心的上上下下,尤其是陳俊愷的書僮伴讀、一起煮水餃. al. er. 拚論文的李柏毅、領先許多恭喜順利畢業的黃國媛跟陳瑞元、飛哥對論文題目的. n. iv n C hengchi U 姚妤嬙、陳璟賢。因為有你們可以一起討論、相互打氣、揪團運動,讓寫論文的. 提點以及隨時隨地提供諮詢,以及提供食物跟歡樂的學妹們,尤其是受我指使的 這段時光雖然痛苦也特別溫暖。. 感謝大學時期系排的戰友們,不只是球場上的戰鬥,一直到畢業準備考試, 以及現在各自於各自的道路上努力,總是站在我的身邊,給我最即時的支持與幫 助。尤其謝謝簡珣,從大學到研究所到出國交換期間,給我許多精神上的鼓勵與 行動的支持;謝謝蘇珊平、戴佑如、許乃文的寒窗伴讀以及許多物資上的協助 (笑)。 感謝謝孟羽在赴日交換、入所前後的情義相挺,以及白鹿洞的讀書會時光。 謝謝你時常鼓勵我,並且跟我討論,從討論裡面我得到很多。感謝王吟吏從選擇 研究所開始,到論文寫作的焦慮階段,不厭其煩的讓我諮詢。感謝鄭子薇在考試、 交換、受訓等關鍵的時刻,像燈塔般給予許多建議與鼓勵。.

(3) 感謝日本神戶大學的大内老師一年的照顧與教導,雖然自己努力不足,沒能 學到些學問,但因為有幸能進入大内ゼミ一年,才能真正體驗日本大學的學習文 化與生活。感謝千振一家人,總是熱情邀請我到花山作客,讓遠在異鄉的我在花 山也有一個溫暖的家。謝謝你們我說,歡迎隨時回神戶的家,在那裏喝到的味增 湯,是我喝過最美味的。感謝神戶大學交換時的朋友們,和我一起做了一年荒誕 而美麗的夢。尤其是 RENA、JEONG MI、PAIYARA、惠,教我如何堅持自己的 信仰,教我在面對重要的事物時,勇往直前的勇氣。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在我的求學路上給予我最大的自由與支持。完成學位的 這一點小榮耀是要獻給你們的。 2013.9.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摘要 何以應限制雇主的求償權以及其他因勞動契約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 思考上應跳脫請求權基礎的框架,其共同的線索在於雇主─勞工、僱用人─ 受僱人之內部關係。事實上,此問題反應出:考量勞動關係的特殊性之下, 將全有、全無的責任規範模式,毫無修飾地適用於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中並 不適當。透過對勞動契約的繼續性與從屬性特徵的觀察,對於勞務給付過程 中所生的損害賠償責任,應是重要,但為民法的過失責任原則下所無法被評 價到的事實為:世界上沒有完美之人,縱使是一個有良善注意程度之勞工, 亦難免發生經驗上偶然的錯誤。而勞動契約中,雇主對於企業的機械設備、 工作環境、勞務內容、勞動條件等有廣泛的決定權。且雇主可以輕易地藉由 適當的組織化、投保保險等手段以支配或迴避危險的發生。相對於此,勞工. 政 治 大. 必須遵守雇主的指揮、監督,基於此人格上的從屬性,較無能力支配或迴避 損害發生之風險。. 立. 據此,減輕勞工於履行勞務過程中,因過失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的理論. ‧ 國. 學. 基礎,主要可以求諸於:損害的公平分擔、報償責任、危險責任原則以及經 營風險等觀點。若勞工所從事者為職務上行為,且勞工因執行該職務上行為. ‧. 過失致成損害時,即應衡量勞工的過失程度與可歸責於雇主之物的危險或經. y. Nat. 營危險,調整勞工的責任範圍。至於法律依據則可類推適用民法第 217 條過. io. sit. 失相抵,或援引民法第 220 條第 2 項,考量勞動契約的特殊性減輕勞工責任。. a. er. 具體操作上,得以勞工的可歸責程度為主要基準:1. 勞工若有故意,由. n. iv 於此損害並非給付勞務時偶然的危險的實現,因而使勞工負擔全部負責並無 l. C. n. hengchi U 疑義。2. 勞工若有重大過失,原則上應負擔全部責任。但並非完全排除責任 限縮的可能,若有勞工工資與損害額顯不相當等情形,仍可能援引憲法對生. 存權與人性尊嚴的保障觀點,適當的減輕勞工責任。3. 若勞工僅有輕過失, 則應類推適用過失相抵,衡量個案中勞工的過失行為態樣與可歸責於雇主之 因素,調整勞工責任範圍。例如工作是否有致成危險傾向、事前管理、設備、 教育訓練是否不充分、雇主是否未盡日常管理監督、損害發生可預測且有投 保可能性、有無勞務過重 、是否已有屬於損害賠償的金錢上懲戒、有無工資 與損害額顯不相當之情形等。並且為了兼顧法安定性與可預測性,於決定衡 量因素時,應把握「是否與勞雇之間的危險負擔及損害發生有密切相關」 ,若 為與勞務過程中危險的發生、支配與迴避無關之因素,應不得作為考量。 關鍵字:勞工、從屬性、損害賠償、損害的公平分擔、報償責任、危險責任、 經營風險、類推適用過失相抵.

(5) 簡目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 9. 第貳章. 我國勞工損害賠償責任之理論與實務 .................. 11. 第一節. 勞工的債務不履行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 11. 第二節. 民法學說就僱用人依第 188 條 3 項求償權限制之發展 .................. 27. 第三節. 司法實務就勞工損害責任限縮見解之發展 ...................................... 47. 第四節. 小結:勞工損害賠償責任限縮之學理與實務見解之侷限 ............. 74. 第參章. 德國與日本之勞工損害賠償限縮理論發展 .......... 79. 第一節. 德國實務與學說之發展 ....................................................................... 79. 第二節. 日本實務與學說之發展 ..................................................................... 105. 第肆章. al 責任限縮理論之檢討與建構嘗試 i v ......................... 149. 第一節. 我國學說與實務見解之回顧與反省................................................. 149. 第二節. 從勞動法觀點檢討責任限縮之法理基礎 ........................................ 153. 第三節. 責任限縮理論之具體適用 ................................................................. 163. 第四節. 責任限縮理論之相關問題 ................................................................. 174. 第伍章. 結論 ............................................................................. 17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Ch. n engchi U. I.

(6) 詳目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4. 第一項. 勞工/受僱人 .............................................................................................. 4. 第二項. 報償責任/危險責任 .................................................................................. 7. 第三項. 經營風險(Betriebsrisiko) ..................................................................... 7. 政 治 大. 研究範圍與架構 ...................................................................................... 9. 第貳章. 立 我國勞工損害賠償責任之理論與實務 .................. 11. 第一節. 勞工的債務不履行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 11. ‧ 國. 學. 第四節. 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所涉及之法律關係 ........................................... 11. 第二項. 勞工的債務不履行責任......................................................................... 12. ‧. 第一項. 第一項. sit. n. 第二節. Ch. engchi. i Un. v. 民法第 184 條一般侵權行為 ........................................ 19 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求償權 ........................................ 19. 勞工損害賠償責任與預扣工資禁止 .................................................... 21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五項. al. 勞工履行勞務時所生之侵權行為責任................................................ 19 第一款 第二款. 第四項. 主給付義務 .................................................................... 13 附隨義務......................................................................... 13 違反主給付義務及附隨義務之法律效果 .................. 15 債務不履行之類型與全部賠償原則 .......................... 15 過失責任酌減規定 ........................................................ 17. er. io. 第三項. y. Nat.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一. 二.. 肯定說 ............................................................................. 22 限制肯定說 .................................................................... 23 否定說 ............................................................................. 24 本文見解......................................................................... 25. 小結 .......................................................................................................... 26 民法學說就僱用人依第 188 條 3 項求償權限制之發展 .................. 27 僱用人可就損害之全部求償並不公平................................................ 27 II.

(7) 第二項. 限制僱用人求償權之相關理論 ............................................................ 28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僱用人責任本質探討 ............................................................................. 31 第一款 一. 二.. 僱用人責任立法類型與理論 ....................................... 31 英美法(代負責任) ................................................... 31 德國法(過失責任) ................................................... 33. 三. 第二款 一. 二.. 日本法 ............................................................................ 34 我國相關學說理論之探討 ........................................... 36 我國僱用人責任性質之檢討 ....................................... 36 第 188 條第 3 項求償權性質檢討─權利注意規定說 ........................................................................................ 40 採自己責任見解下僱用人與受僱人之內部分擔 ...... 41 受僱人對僱用人的求償權 ........................................... 42. 立. 我國民法學說整理與評析 .................................................................... 44 從承認僱用人得全額求償到否定全額求償之前提 .. 44. 第二款. 理論根據的釐清與尚未明確之疑問 ........................... 46. ‧. 第一款. Nat. 司法實務就勞工損害責任限縮見解之發展 ...................................... 47. y. 第三節. ‧ 國. 第四項. 學. 三. 第三款. 政 治 大. sit. 第三項. 違反誠信原則、求償權濫用說 ................................... 28 輕過失不可求償說 ........................................................ 28 類推適用與有過失說 .................................................... 29 小結:應限制僱用人求償權已成為多數說 .............. 30. 第二項. 雇主為直接受害人時之損害賠償責任與過失相抵 ........................... 50. 第三項. al. n.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er. 概說 .......................................................................................................... 47. io. 第一項. iv n C U h e n g c h i ................................................... 成立過失相抵之案例 51 不成立過失相抵之案例 ............................................... 53 小結 ................................................................................. 54. 最高法院有關受僱人遭僱用人依第 188 條 3 項求償時不得主張過失 相抵之見解 ............................................................................................ 55. 第四項. 類推適用過失相抵見解開始散見於下級審法院 ............................... 57 第一款 一. 二. 第二款 第三款 一.. 雇主管理、監督之缺失................................................ 58 肯定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且雇主管理監督之缺失成立 過失相抵之案例 ........................................................... 58 肯定得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但不成立之案例 .......... 61 設備上之缺失 ................................................................ 64 勞務過重......................................................................... 65 肯定勞務過重作為過失相抵之案例 .......................... 65 III.

(8) 二.. 認定勞務過重與過失相抵無因果關係之案例 .......... 68. 第五項. 輕過失免除勞工責任見解的出現 ........................................................ 69. 第六項. 我國實務見解之整體觀察 .................................................................... 72. 第四節. 小結:勞工損害賠償責任限縮之學理與實務見解之侷限 ............. 74. 第一項. 判決操作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之適用範圍較學說狹窄....................... 74. 第二項. 集中於僱用人責任,未有一整體性的觀察 ....................................... 76. 第參章. 德國與日本之勞工損害賠償限縮理論發展 .......... 79. 第一節. 德國實務與學說之發展 ....................................................................... 79. 第一項. 概說 .......................................................................................................... 79. 第二項. 1950 年代起聯邦勞動法院就責任限縮理論的開展 .......................... 80. 政 治 大. 立確立「具有致成危險傾向之工作」的兩階段判斷 .. 80 聯邦勞動法院確立兩階段判斷 ................................... 81 「具有致成危險傾向之工作」兩階段判斷之侷限 . 83 1960 年代-1970 年代理論的開展 ................................. 84 類型化判斷轉變為具體考察法 ................................... 84. ‧. ‧ 國. 學. 第一款 一、 二、 第二款 一、. y. sit. 90 a l聯邦勞動法院理論分歧................................................ v i n ....................................... 90 Ch 過失責任的三分說與二分說 U i e h ngc 傾向廢棄「具有致成危險傾向之工作」之前提 ...... 92. n. 第一款 一、 二、 第二款. er. 1980 年代責任限縮理論的分歧............................................................ 90. io. 第三項. 理論依據從保護義務說轉變為經營風險說 .............. 86 小結 ................................................................................. 89. Nat. 二、 第三款. 第四項. 1990 年代責任限縮理論的見解變更與統一 ....................................... 96 第一款 一. 二.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一. 二.. 第五項. 學說上之共識與爭議 .................................................... 93. 1994 年聯邦勞動法院大審判庭裁定變更見解.......... 96 確立僅以執行職務行為作為責任限縮之要件 .......... 96 重大過失也有限縮責任之可能 ................................... 98 德國勞動法學理通說見解 ........................................... 99 2002 年德國債法修正與勞工損害賠償責任之關係 100 免責請求權與償還請求權 ......................................... 101 免責請求權之內涵 ...................................................... 101 免責請求權所生之問題 ............................................. 102. 小結:德國實務與學說通說之觀察 .................................................. 104 IV.

(9) 第一項. 日本實務與學說之發展 ..................................................................... 105 日本勞基法第 16 條的範圍與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提出............... 105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二項. 勞基法第 16 條損害賠償預定禁止 ........................... 106 勞工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提出 ................................. 110. 民法學說之發展與早期實務見解 ...................................................... 112 第一款 一. 二. 三.. 民法學說中僱用人求償權限制理論之發展 ............ 112 輕過失不可求償說 ...................................................... 113 違反權利濫用及誠信原則說 ..................................... 113 過失相抵說 .................................................................. 114. 四. 五. 第二款 一.. 共同侵權行為 .............................................................. 114 小結 ............................................................................... 114 1960-1970 年代判決與茨城石炭商事事件的出現... 115 肯定求償權限制之判決 ............................................. 115. ‧ 國. 學. 二. 三. 四. 第三款 一、. 政 治 大 ............................................. 116 立未對求償權限制之判決 茨城石炭商事事件的出現 ......................................... 117 ‧. 小結 ............................................................................... 118 早期代位責任說之侷限與突破 ................................. 118 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內部分擔說 ................................. 119. y. 跳脫雇主求償權限制之框架─勞動法學界的理論建構 ................ 128. io. 二. 第二款 第三款. 128 a l勞工責任限縮之理論依據 ......................................... v 衡量個案事實,以損害的公平分擔觀點決定責任範圍 ni Ch U engchi ...................................................................................... 129. n. 第一款 一.. 第四項. sit. 第三項. 放棄代位責任,改採固有責任 ................................. 120 受僱人對僱用人之逆求償權 ..................................... 126. Nat. 二、 第四款. er. 第二節. 以過失程度區分,承認輕過失免責 ........................ 130 責任限縮理論之適用範圍 ......................................... 132 責任限縮理論之具體操作 ......................................... 133. 1970 年代後至今日之重要判決分析 ................................................. 135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一. 二. 三.. 輕過失免除勞工責任說之提出─大隈鐵工所事件 135 勞工的裁量權對責任限縮理論之影響─つばさ (tubasa)証券事件 .................................................... 139 重大過失也有限縮責任之可能─丸山宝飾事件 .... 142 日本實務判決整理與分析 ......................................... 143 損害高額化之傾向 ...................................................... 143 判決中責任限縮理論之依據 ..................................... 143 決定責任分擔時參考之因素 ..................................... 144 V.

(10) 第五項. 立法建議................................................................................................ 146. 第六項. 小結:日本法實務與學說通說之觀察.............................................. 147. 第肆章. 責任限縮理論之檢討與建構嘗試 ......................... 149. 第一節. 我國學說與實務見解之回顧與反省................................................. 149. 第一項. 自民法僱用人責任觀點切入尚不夠具體及細緻 ............................. 149. 第二項. 我國民法第 220 條的實務操作與反省 .............................................. 150. 第三項. 類推適用過失相抵的效果與德、日皆不同 ..................................... 151. 第一項 第二項. 從勞動法觀點檢討責任限縮之法理基礎 ........................................ 153 勞動契約的特殊性 ............................................................................... 153. 治 政 責任限縮理論依據之再檢討 .............................................................. 155 大 立損害的公平分擔 .......................................................... 155 第一款 ‧ 國. ‧. 第三項. 報償責任與危險責任 .................................................. 156 雇主的保護義務與經營風險理論 ............................. 157 人性尊嚴與生存權保障.............................................. 158. 學.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小結:理論依據之相互關係以及與過失相抵之關係..................... 159. Nat. 第四節. al. Ch. i Un. v. 責任限縮理論的適用要件與範圍 ...................................................... 163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二項. sit. 責任限縮理論之具體適用 ................................................................. 163. n. 第一項. io. 第三節. 理論依據之相互關係 .................................................. 159 責任限縮理論與過失相抵的關係 ............................. 161. y. 第一款 第二款. er. 第二節. engchi. 以執行職務為責任限縮理論之要件 ......................... 163 以勞工過失程度為調整責任範圍時之參考基準 .... 164 人的適用範圍 .............................................................. 167. 作為歸責因素的參考標準 .................................................................. 169 責任限縮理論之相關問題 ................................................................. 174. 第一項. 受僱人對僱用人之求償權 .................................................................. 174. 第二項. 保險制度與責任限縮之問題 .............................................................. 175. 第三項. 責任限縮法理得否以特約排除 .......................................................... 176. 第伍章. 結論 ............................................................................. 179 VI.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勞工於履行勞動契約過程中,因故意或過失致生之損害賠償責任, 由於勞動法並無特別規定,故應回歸民法,依故意或過失負擔債務不履 行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依據民法損害賠償所採之過失責任原則與 全部賠償原則,因故意或過失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除了相對人與有過 失之外,賠償的範圍為所受損害之全部,此亦為當然之理。另一方面, 若勞工於履行勞務契約中因過失造成第三人損害時,則第三人可直接依 民法第 184 條向勞工請求損害賠償,或者雇主先依民法第 188 條對第三. 政 治 大 實務通說以,雇主僅代負責任,勞工才是真正侵權行為人,自應負擔最 立 終之責任。因此雇主得依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就損害的全部求償。 人賠償後,由雇主再依同條第 3 項向勞工行使求償權等可能。此時我國. ‧ 國. 學.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工常被交付具有高度經濟價值之生產工具;. ‧. 或者因企業活動的規模與技術的擴張,以致造成損害後常伴隨鉅額之賠 償金額,若勞工僅因輕微之過失,而須負擔對雇主或第三人所生全部之. y. Nat. 損害,將對勞工造成過重的負擔,甚而使勞工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無法. sit. 存續之結果。就此問題,我國民法學說上針對雇主求償權範圍問題亦提. er. io. 出批評與修正。例如有自損害公平分擔的觀點,認為若雇主選任監督上. n. a 188 條第 3 項全部求償並不公平,因此學說上亦 有過失,卻得依民法第 iv l. Ch 開始嘗試對求償權範圍加以限制。 事實上限制雇主的求償權範圍的概念, Un 1. engchi. 反面而言即是限縮勞工責任。詳言之,雖然勞工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 但此時一律地適用一有過失即應負擔全部責任之結果,對勞工而言負擔 過重,有必要考量個案事實適當減輕勞工責任。結果而言,可說是對民 法過失責任原則的修正。 然而,若認為雇主行使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求償權,使勞工負擔全 部責任之結果過於苛酷,則不論雇主是基於求償權、債務不履行或一般 侵權行為規定,向勞工請求損害賠償時,事實上皆有相同的問題。目前 民法上的討論是聚焦於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對雇主求償權之限制,因此 1. 例如孫森焱, 《民法債編總論上冊》 ,頁 306,三民書局,2006 年修訂版。王澤鑑, 《侵權 行為(2)特殊侵權行為》 ,頁 148,自版,2006 年 3 月。詹森林,「僱用人行使求償權時 與有過失原則之類推適用」 , 《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 ,頁 319,翰蘆,1998 年 11 月。黃立, 《民法債編總論》 ,頁 318,元照,2006 年修正 3 版。 1.

(12) 其適用範圍僅局限於受損害人為第三人,且由雇主先依第 188 條第 1 項 對第三人賠償之類型。若第三人直接向勞工請求損害賠償時,則可能有 因第三人訴訟手段之不同,產生勞工的損害賠償額不同之歧異。又或者 當受損害人為雇主時,不論雇主主張的是侵權行為責任或僱傭契約之不 完全給付責任,則不在求償權限制理論的射程範圍之內。因此,學說上 雖看見勞動契約之特性,主張應對雇主的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求償權加 以限制,然而受限於求償權的射程範圍無法涵蓋所有的損害賠償責任類 型,適用上有所侷限。 近來有以民法第 188 條僱用人責任為主軸之學位論文,也同時處理 到僱用人與受僱人之間內部分擔的問題。結論上而言,多認為若僱用人 的選任、監督之過失,對損害的發生與有原因力,卻得依第 188 條第 3. 政 治 大. 項求償權向勞工求償,僱用人最終得完全免責並不合理。而民法第 217 條過失相抵規定所蘊含損害的公平分擔原則,於連帶債務人之間應無例. 立. 外,因此主張應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使僱用人負擔一定責任。至於具體. ‧ 國. 學. 的責任分擔部分,有認為應區分為僱用人與受僱人之間是否成立共同侵 權行為,並考量雙方過失程度,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以決定責任比例。2有 進一步認為應區分是企業僱用人或一般僱用人,決定僱用人所應負擔之. ‧. 範圍。3也有贊同以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以限制僱用人之求償權,且考量. y. Nat. 可歸責於僱用人之因素時,不因限於管理、設備、勞務指示等因素,應. sit. 自企業經營風險、憲法人性尊嚴有關最低生活水準保障與工作權的保障. er. io. 等觀點,認為也應將受僱人之工資、家庭組成等因素列入考量,減輕受. n. 僱人責任。此外,更進一步提出,對僱用人求償權限制之觀點於僱用人 a v. l. i. 4 Ch 為直接受害人而向勞工請求損害賠償時也應一併處理。 Un. engchi. 綜觀我國學理上的討論,不論是民法學說或學位論文,就我國近來 實務見解僅例示一二提出問題,尚未有一清楚的回顧。事實上雖最高法 院認為受僱人遭僱用人求償時,由於僱用人並非受害人,不得以僱用人 指揮監督之過失主張過失相抵,但近來已有許多下級審法院受學說影響, 2. 3. 4. 具體而言若僱用人與受僱人之間並未成立共同侵權行為,因受僱人之行為方為損害發生的 直接原因,僱用人之選任監督過失僅為間接原因,因此僱用人責任應為 50%以下。若僱用 人與受僱人之間成立共同侵權行為,則內部分擔上應使僱用人負擔 50%以上之責任。詳見 張捷菡, 「僱用人侵權責任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頁 53-57,2010 年。 亦即原則上應類推適用過失相抵,衡量僱用人與受僱人之過失決定。並且建議將僱用人概 念區分為企業僱用人及一般僱用人。於企業僱用人的情形,應加入獲利程度與危險分散能 力的觀點,使僱用人負擔較重之責任,約為 50%以上。詳見黃俊雯,「組織與契約之間— 民法第一八八條僱用人賠償責任之研究」 ,頁 151 以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詳見彭義誠, 「僱用人與受僱人侵權責任分擔之研究」 ,頁 136 以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2010 年。 2.

(13) 開始採取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之見解,因此目前我國實務判決如何操作與 發展,值得關注。又從僱用人責任出發,提出類推適用過失相抵見解, 多未提及勞工因過失造成第三人損害的相同原因事實中,同時造成僱用 人損害因而遭僱用人以債務不履行或侵權行為求償時應如何處理的問 題。而少數見解自僱用人求償權限制為出發點,結果而言也主張應一併 類推適用過失相抵以公平分擔損害之見解,更顯示不論雇主之請求權基 礎為何,本質上應為相同的問題。 相較於民法學理上自僱用人責任的觀點切入,本文認為,若認為使 勞工負擔全部責任過於嚴苛等觀點,認為有限制僱用人求償權的必要, 則勞工對雇主所負擔之其他債務不履行或侵權行為責任,也應有相同問 題。至於何以應限制雇主的求償權以及其他因勞動契約所生之損害賠償. 政 治 大. 請求權,思考上應跳脫請求權基礎的框架,其共同的線索在於雇主─勞 工、僱用人─受僱人之內部關係。事實上,此問題反應出,考量勞動關. 立. 係的特殊性之下,全有、全無的責任規範模式於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之. ‧ 國. 學. 適用結果並不適當,是對民法過失責任的全有、全無原則的挑戰。目前 我國文獻多是以僱用人責任為主軸之法理層面的探討,而本文欲跳脫個 別請求權的思考方式,以勞工為問題思考之中心,欲釐清將勞動契約中,. ‧. 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異於其他損害賠償責任,排除民法過失責任原則的. y. Nat. 正當性基礎為何?若認為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應有不同於民法一般原. er. io. sit. 則的處理模式,則此種對勞工責任限縮理論的具體根據應為何?. n. 此外,在承認應減輕勞工責任的前提下,具體而言於決定責任範圍 a. v. l C 時應考量那些因素?不應考量那些因素?目前的文獻亦並未提出一個 ni. U. h. engchi 清楚的參考標準,因此本文的另一個重點,則是重新回顧我國判決,並 且藉由觀察日本、德國之判決先例所累積之豐富經驗,就如何具體的操 作提出建議。藉由對國內及德、日之學說、司法判決的發展經驗之歸納 與分析,希望從釐清理論基礎出發,並對限縮勞工責任之操作提出一具 體的參考標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一項 文獻分析法 首先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限縮之問題與檢討,將先以國內探討民法 侵權行為及僱傭契約之相關期刊論文出發,並亦蒐集相關司法實務判決, 以掌握我國學說、實務對勞工損害賠償責任之處理原則。又關於勞工損 3.

(14) 害賠償責任限縮的問題,同屬大陸法系之德國法與日本法就此已累積相 當之裁判例及學說,足為做為我國之借鏡。因而外國文獻部分,蒐集包 含日本之民法學界、勞動法學界之相關專書論文及司法實務判決。又德 國法部分,受限於作者無法直接閱讀德文,故德文文獻的理解是透過日 文及中文文獻對德國法分析與整理結果。文獻分析時,除了責任限縮法 理基礎的建構更希望藉由司法判決等相關文獻之蒐集,就實際具體的操 作,進行更細緻的分析。. 第二項 比較研究法 我國法制多是參考先進國家法制,因此在適用法律時,若能參考所 繼受之外國法,能更清楚相關的法規體系、目的、功能,作為我國法律 適用上之參考。並且比較法不應僅為文字層次的比較,也應一併考量該. 政 治 大 形,更不應忽略。惟於援引外國法見解時,應注意該解釋是否能融入我 立 規定所欲實現的目的、所承擔的功能。尤其是司法判決上具體的實踐情 5. 國法之既有體系與價值判斷之內。 同屬大陸法系的德國法不僅於民法的. ‧ 國. 學. 規範上為我國民法參考的主要對象之一,本文欲提出的勞工損害賠償責 任問題,亦為德國勞動法領域中相當典型而久遠的問題。因此參考德國. ‧. 理論與實務如何看待此問題相當重要。另外日本法民法中,僱用人責任 的規範模式與我國類似,僅解釋上容有爭議。甚且就勞工損害賠償責任. y. Nat. sit. 之問題,日本民法亦是從對僱用人求償權限制為出發點,與我國目前實. er. io. 務、學說之發展進程類似,且日本實務判決上就此已累積相當之判決經. n. 驗,因此日本學說與實務對於此問題的發展經驗,亦值得作為思考勞工 a. l C 損害賠償問題之借鏡。. hengchi. i Un. v. 第三節 名詞定義. 第一項 勞工/受僱人 本文欲從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出發,關注的主要是勞動契約中,具 有從屬性關係下的勞工責任如何處理的問題。而此勞工概念的界定,是 一個功能性的概念,並非指社會上既有的,特定的身分,而是一個契約 關係的認定。6. 5. 6. 王澤鑑, 「比較法與法律之解釋」 ,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頁 1 以下,自版,1979 年再版。林更盛, 「法學方法在勞動法上的可能運用─一個初步的反思」 ,東海大學法學研 究,第 23 期,頁 1-33,2005 年。 林更盛, 「勞動法上勞動契約的特徵」 ,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二期─退休金法制之研究, 4.

(15) 首先,可參考勞基法第 2 條第 2 款,是指「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 致工資者」。由勞基法的定義可知,符合勞工定義必須是與雇主之間有 一僱用行為,且勞工須依雇主指示而提供勞務。其中,與雇主之間的僱 用行為所指的即是第 2 條第 6 款之勞動契約,而勞動契約之概念,學說 上多認為屬於僱傭契約之下位概念。另外,由於勞動契約中勞工須依雇 主指示提供勞務,因而勞工具有從屬性特徵,具體而言如何界定而勞工 概念,學說上多以此從屬性特徵來判斷是否屬於勞動契約下之勞工概 念。 勞工的從屬性主要分為兩個面向,第一為人格上的從屬性,第二為 經濟上的從屬性。人格上的從屬性是指:雇主透過勞動契約將勞工納入 其事業組織中,並決定勞工勞務給付之地點、時間、勞務內容等;又因. 政 治 大. 勞動契約具有繼續性,且勞動力與勞工個人身體不可分離,故雇主將勞 工納入其事業組織中即等同將勞工個人納入控制範圍之內,並得支配勞. 立. 工之人身、人格。且勞工若有妨礙企業秩序等情形,雇主更可以予以懲. ‧ 國. 學. 戒等處分,因此可以說勞工因勞動契約的履行而致生人格上的從屬性。 又經濟上的從屬性是指:勞工通常居於弱勢,並非如雇主擁有資本、生 產資料,勞工所有者只有其勞動力,並且藉由勞動力所獲取之工資成為. ‧. 其生活生存之基礎。故勞工對雇主有經濟上、財產上之從屬性、依賴性。. y. Nat. 然而經濟上的從屬性雖為勞工的重要特徵卻非必然,因此主要的判斷仍. er. io. sit. 應以是否符合人格上從屬性為主。7. n. 另一方面,我國學說與實務通說皆認為民法第 188 條中的「受僱人」 a. v. l C 範圍不限於僱傭契約下的受僱人概念。於民法第 n i 188 條的討論中,基於. U. h. engchi 僱用人責任的規範意旨,將「受僱人」的概念擴張解釋,不限於實際上. 締結之僱傭契約關係,只要事實上受他人使用,並於受其監督,服從其 指示之人,即屬於本條之受僱人。實務見解例如最高法院 57 年度台上 字第 1663 號判決:以「民法第 188 條第 1 項所謂受僱人,並非僅限於 僱傭契約所稱之受僱人,凡客觀上被他人使用為之服勞務而受其監督者 均係受僱人」 。而該監督、指示包括對受僱人從事一定勞務的時間、地 點及方式之指示,且得為概括或具體。至於勞務的種類、報酬的有無、 時間的長短、其所從事的究竟為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均非所問。8. 7. 8. 頁 177-202,2002 年。 黃程貫, 《勞動法》 ,頁 55 以下,空中大學,2001 年修訂再版。林更盛,「德國法上近來 對勞工概念之討論與立法」 ,載: 《勞動法裁判選輯(三)》,頁 1-20,元照,2000 年。 王澤鑑, 《侵權行為(2)特殊侵權行為》 ,頁 118 以下,自版,2006 年。 5.

(16) 因此符合第 188 條第 1 項僱用人責任下的「受僱人」概念又較僱傭 契約更為廣泛。典型的案例例如車輛靠行,接受他人靠行之人與靠行人 之間並無僱傭契約關係,但接受靠行之人藉此收取費用以茲營運,乘客 外觀上亦無從分辨是否為他人靠行營運者。因此外觀上足認該車輛是為 了接受靠行車輛服勞務時,即符合民法第 188 條第 1 項之受僱人概念。 故民法第 188 條第 1 項之受僱人概念大於民法第 483 條僱傭契約的受僱 人概念。而僱傭契約又係勞動契約的上位概念,其範圍除勞動契約之外, 還包含從屬性較低之自營作業者。 民法§188「受僱 人」:包含有僱 傭契約者或僅有 事實上指揮監督 者. 立. 政 治民法§483僱 大 傭契約之 「受僱人」. ‧ 國. 學. Nat. n. al. er. io. sit. y. ‧. 勞動契約 之「勞工」 概念. Ch. i Un. v. 圖表 1 本文中「勞工」與「受僱人」概念之包含關係。資料出處:作者自行繪製。. engchi. 本文雖主要是以勞動契約中,具有從屬性關係下的勞工的損害賠償 責任為思考的主軸,然具體於各種責任類型時必定會涉及例如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僱用人求償。雖符合 188 條第 1 項的受僱人概念可能是不 具契約關係之事實上指揮監督關係,然而此差異應不至於影響對僱用人 求償權限制之理論根據之探討。例如我國民法學說中承認應限制第 188 條第 3 項僱用人求償權範圍者,雖有提及此受僱人概念之差異,但此差 異並不產生有契約關係之受僱人與事實上指揮監督關係受僱人割裂適 用的結果,僅為責任減輕程度上的差異。因此,本文就勞工定義採取從 屬性判斷之勞工概念,但於討論民法 188 條第 3 項勞工遭雇主求償問題 時,為了配合民法上的用語,於僱用人責任的討論脈絡下,使用「僱用 人」 、 「受僱人」概念。此時受僱人如同民法實務、通說之定義,是包含 6.

(17) 無契約關係的事實上指揮監督關係下的受僱人。. 第二項 報償責任/危險責任 「報償責任」與「危險責任」之概念,主要是日本民法學者於探討 無過失責任的理論根據時,所提出之最重要的兩原則。參考日本民法學 者例如四宮和夫之說明: 「危險責任」是指,支配具有危險性活動或物 品之人,對該危險性活動或物品所生之損害,亦應負擔責任。又「報償 責任」則是指,利益之所歸,損害之所歸,或者利益與損害應歸於同者 之法理。一般皆結合此兩概念一併使用,因而得出:控制了具有危險性 9. 之活動或物以獲取利益之人,必須就該危險的實現所生之損害負責。 又 如日本勞動法學者細谷越史於「労働者の損害賠償責任」一文中說明: 「報償責任」是指,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時,若因此造成他人的損害,. 政 治 大 險責任」是指,於社會生活中創造出危險者,應對該危險的實現負賠償 立 應將此做為追求利益所生之費用,由追求利益之人負擔賠償責任。「危. 責任。10可知日本勞動法學者於勞工損害賠償責任之討論中,所使用「報. ‧ 國. 學. 償責任」 、 「危險責任」之概念意涵,與日本民法學者之定義相同。. ‧. 另一方面,我國學說上例如王澤鑑舉出無過失侵權責任的正當化基 礎時,其認為應有四:1. 特定企業、物品或設施之所有人、持有人製造. Nat. sit. y. 了危險來源。2. 在某程度上僅有該所有人或持有人能控制這些危險。3. 獲得利益者,應負擔責任。4. 因危險責任而生的損害賠償,得經由商品. io. a. er. 服務的價格機能及保險制度予以分散。事實上,第 1.2 點說明類似於日. n. i v3 點「獲得利益者,應 本民法學者所稱「危險責任」之內涵。又關於第 l. n. C. hengchi U 負擔責任」,王澤鑑更進一步說明,從事危險事務而獲取利益者,應負. 賠償責任,以負擔其可能的外部成本,方符合正義,內涵亦類似日本民 法所稱報償責任的概念。11因此,本文中直接援用日本法上報償責任、 危險責任概念,簡言之報償責任即為利益與損害應歸於同處之法理概念。 而危險責任則是藉由特定活動或物而創造出危險之人,因其對於危險得 以支配、控制,故亦須對此危險的實現負擔責任。. 第三項 經營風險(Betriebsrisiko) 9. 四宮和夫, 《不法行為(事務管理・不当利得・不法行為中・下巻) 》,頁 255,青林書院, 1990 年 4 月。以及岡松参太郎, 《無過失損害賠償責任論》 ,頁 552 以下,有斐閣,1970 年。 10 細谷越史, 「労働者の損害賠償責任」,收錄於西谷 敏等編《転換期労働法の課題─变容 する企業社会と労働法》 ,頁 258 以下,旬報社,2003 年 7 月。 11 王澤鑑, 《侵權行為法(2)─特殊侵權行為》 ,頁 285 以下,自版,2006 年 3 月。 7.

(18) 國內學者將多德國勞動法中「Betriebsrisiko」一詞譯為「企業危險」, 主要被用於處理勞動契約中,給付不能之工資危險問題。亦即,勞工有 提供勞務之可能與準備,但雇主因不可歸責於雙方之事由,例如能源中 斷、天災、事故等,無法受領勞工之勞務給付時,勞工之工資危險應由 何方當事人負擔之問題。就此德國實務發展出「企業危險理論 (Betriebsrisikolehre) 」加以因應。簡言之,因技術上之原因而無法啟動 生產過程,使勞工陷入給付不能者,該技術上之原因,例如欠缺原料、 欠缺能源等,屬於雇主之「影響領域」 ,故雖然不可歸責於雇主,但此已 屬雇主之「領域責任」(Sphären-Verantwortung) , 此時工資風險自應由 雇方來承擔,勞工並不喪失對待給付的請求權。12 然而本文中的「Betriebsrisiko」概念,並非給付不能之工資危險脈絡. 政 治 大. 下之問題,而是德國學說與德國聯邦勞動法院探討勞工的責任限縮理論 之根據時所使用之概念。就此,黃程貫於「德國勞動法勞工債務不履行. 立. 損害賠償責任及限縮」一文中,將「Betriebsrisiko」譯為「經營風險」13;. ‧ 國. 學. 日本學者細谷越史於「ドイツにおける労働者の損害賠償責任制限法理 に関する一考察(一)」文中,主張「Betriebsrisiko」概念於勞工責任限 縮理論的脈絡下,是用以說明雇主對於勞工所導致之損害,亦有可歸責. ‧. 之事由者。日文文獻中一般雖多將「Betriebsrisiko」譯為「經營危險(経. y. Nat. 営危険) 」 ,然為了將「risiko」作為「risk」 ,區別「gefahr」作為「危險」 ,. sit. 因此在此脈絡下將「Betriebsrisiko」譯為「經營風險(経営リスク) 」 。參. al. n. 「經營風險」 。. er. io. 考學者黃程貫與細谷越史之用語,本文中亦將「Betriebsrisiko」概念稱為. i Un. Ch. v. e n g c h i 」概念的內涵,不論是德國學 又此處的「經營風險(Betriebsrisiko) 說、實務或是日本學說,並無針對此一概念作一清楚的定義。多在解釋 何以雇主縱使無過失,也須對勞工因過失所致之損害負擔一定責任時, 援用此一概念,稱之為經營風險說。德國學說中援引經營風險作為減輕 勞工責任之依據者,可參考學者 Gamillscheg 之說明:雇主利用勞工為其 服勞務,於企業經營的同時創造出風險,並藉此獲取利益。而勞工作為 不完美的人類,損害的發生僅為勞務的典型的或具體的風險之實現。且 基於勞動契約之從屬性特性,勞工無法避免勞務中的危險性或改善高度 12. 13. 參見黃程貫, 「德國企業危險與勞動爭議危險理論」 ,政大法學評論,第 46 期,頁 279-387, 1992 年 12 月。林佳和, 「颱風來了該不該放假?--分析德國因應天然災害的工作與工資法 制」 ,台灣勞工季刊,第 19 期,頁 92-100,2009 年 9 月。劉士豪, 「勞動關係中雇主受領 勞務遲延之研究」 ,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57 期,頁 121-167,2006 年 12 月。 詳見黃程貫, 「德國勞動法中勞工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及限縮」,台灣勞工雙月刊第 六期,頁 14-25,2007 年 3 月。 8.

(19) 的壓力狀況 (Drucksituation)─勞務的單調性、速度、過度疲勞等。相 較於此,雇主得利用保險或將成本轉嫁於價格等方法,以分散風險。因 此勞工因輕過失所生之損害,應屬於雇主的風險領域,此經營風險應由 雇主單獨負擔責任。14另外也可參考日本學者田上富信以:由於實際生活 中沒有人是完美的,受僱人提供勞務過程中過失造成損害乃是生活上的 必然。受僱人於此工作負荷下,因過失導致錯誤的發生,正好表徵了此 人的不完美性。因此此受僱人的錯誤或過失可視為雇主的經營風險,並 且屬於經營風險範圍之責任應由雇主負擔。15 因此本文中的「經營風險」 概念則是用於處理勞工於履行勞務時,因過失所致之損害之責任歸屬的 問題。亦即雇主對其經營計畫、決策與組織的管理等,得自由決定並且 也應對其經營管理所生之損害風險自負其責者,屬於經營風險之範疇。. 政 治 大 若於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中,一律地適用過失責任的全有、全無原 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則之結果,對勞工過於嚴苛,且恐使勞工經濟生活無法存續,有檢討之. ‧ 國. 學. 必要。然而,如同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所提及,此問題意識的出現並非 創見,我國民法學理、司法實務上亦有相當之研究文獻。惟,本文試圖. ‧. 從勞動法的角度替此問題提供另一種思考的方式,並且希望透過勞動法 的觀點建立一套具體可參考的理論。. sit. y. Nat. 首先,於第貳章第一節中以勞工為問題思考的中心,釐清勞工於執. io. a. er. 行職務時所涉及之債務不履行與侵權行為責任,以及其法律效果。而後,. n. iv 於第二節、第三節中整理我國民法學理與實務如何處理勞工損害賠償責 l. n. C. hengchi U 任的問題,以了解現行法下解釋論的作法與侷限。又我國民法學理就限 縮勞工責任的議題上,是從限制僱用人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求償權範圍. 的觀點切入,故第二節民法學理的介紹是援用民法第 188 條僱用人、受 僱人之概念,包含對民法第 188 條僱用人責任性質的檢討以及對受僱人 求償的問題。附帶一提的是,由於我國勞動法學界針對勞工損害賠償責 任的討論主要為德國法制的介紹,因此於第貳章「我國勞工損害賠償責 任之理論與實務」中,學說的部分不包含我國勞動法學說。 第參章則分別介紹德國、日本學說與實務之發展。藉由觀察德、日 14. 15. Gamillscheg/Hanau, Die Haftung des Arbeitnehmers, 2. Aufl, 1974, S. 50ff. 轉引自細谷越史, 「ドイツにおける労働者の損害賠償責任制限法理に関する一考察(一) 」,大阪市立大 學法學雜誌,第 47 巻 2 号,頁 324 以下,2000 年 11 月。 田上富信, 「被用者の有責性と民法 715 条その一」, 法学論集 鹿児島大学法文学部紀要, 第 8 卷 2 號,頁 70 以下,1973 年。 9.

(20) 之學理及實務如何回答減輕勞工責任之問題,將德、日之經驗作為我國 之檢驗與借鏡。其中德國勞動法領域中已有相當多的討論,因此第一節 德國法的介紹主要以德國勞動法理論與實務為主。惟限於作者無法直接 閱讀德文文獻,因此德國法的介紹是透過日文文獻,研究範圍上仍有不 周全,但可以藉此看出重要理論的轉折。又,由於日本於處理勞工損害 賠償問題時,是從民法僱用人求償權限制出發,並且實務的發展亦深受 民法學說之影響,因此第參章第二節日本法的介紹包含日本民法學說、 勞動法學說以及實務見解。 而後,於第肆章中,透過觀察德、日處理勞工損害賠償責任問題之 經驗,嘗試建構勞工的責任限縮理論,並提供本文思考勞工損害賠償責 任問題之意見。最後將本文各章所整理出的重要問題,以及第四章的研. 政 治 大. 究發現以條列的方式,簡單扼要地將呈現於第伍章結論中。. 立. ‧ 國. 學. •緒論. ‧. 第壹章. er. io. sit. y. Nat. •釐清勞工損害賠償責任的所有類型與法律效果 •整理我國民法學說、實務之見解,以了解現行法下的問題以 第貳章 及學理、實務見解的處理原則與限制 •循歷史發展的時序觀察,分別介紹德、日的如何回答減輕勞 第參章 工責任之問題,並以德、日之經驗作為我國之借鏡. n. al. Ch. engchi. i Un. v. •參考德、日的發展經驗,自勞動法的角度嘗試建構勞工的責 第肆章 任限縮理論,提供本文思考勞工損害賠償責任問題之意見. 第伍章. •結論. 圖表 2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圖示. 10.

(21) 第貳章. 我國勞工損害賠償責任之理論與實務. 第一節 勞工的債務不履行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項 勞工的損害賠償責任所涉及之法律關係 欲跳脫單一請求權思考的侷限,完整的處理勞工損害賠償責任的問 題,必須回到最根本的提問。亦即勞工服勞務時可能會涉及的損害賠償 責任為何?一般而言損害賠償責任可分為契約責任與侵權行為責任。又 依請求權人的不同,可區分為雇主為直接受損害之人或第三人為受損害 之人。所涉及的條文及法律效果應為:. 政 治 大. 立○債務不履行或. 學. ‧ 國. 1. 2 侵權行為 ○. ‧. 3 188 條 3 項求償權 ○. n. er. io. al. 188 條 1 項 僱用人責任. sit. y. Nat. 4 184 條 ○ 侵權行為. Ch. engchi. i Un. v. 圖表 3 勞工執行職務時所涉及之損害賠償責任關係圖。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繪製. 一、. 雇主為直接受損害之人:. ①. 債務不履行:因可歸責於勞工之事由而未提供勞務或遲延提供 勞務,應屬可歸責於債務人之給付不能(民法第 226 條) 。並且 若因可歸責於勞工之不良的勞務給付或附隨義務的違反,致雇 主受有損害,則應屬積極侵害債權。亦即不完全給付類型之債 務不履行(民法第 227 條) 。而不論是給付不能或不完全給付, 11.

(22) 雇主若因此而受有損害,得主張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且依損 害賠償的全部賠償原則,勞工應對損害的全部負責。 ②. 依侵權行為求償:同時,雇主亦可能得依第 184 條侵權行為向 勞工求償。若勞工違反僱傭契約之注意義務,至雇主受有損害, 同時若成立債務不履行及一般侵權行為者,此時屬於請求權競 合。16雇主得就債務不履行及侵權行為擇一行使,其中一個請求 權若因達到目的以外的原因而不能行使時,例如時效消滅等, 另一請求權仍繼續存在。 二、. 第三人為直接受損害之人:. ③. 雇主行使求償權:勞工執行職務過程中,造成第三人之損害時, 雇主依第 188 條第 1 項對外賠償後,可依民法第 188 條第 3 項. 政 治 大 第三人依侵權行為規定求償:勞工於執行職務過程中,造成第 立 對勞工求償。. ④.. 三人之損害時,第三人除了可依前述民法第 188 條 1 項向雇主. ‧ 國. 學. 求償外,由於勞工乃侵權行為之行為人,當然亦可依民法第 184 條侵權行為規定直接向勞工請求損害賠償。. ‧. 當然,事實上勞工因職務上的過失時,可能同時造成雇主及第三人. Nat. sit. y. 之損害,此時第三人可能同時對勞工主張一般侵權行為,並依第 188 條 規定請求雇主與勞工負連帶賠償責任。而雇主可能基於債務不履行或侵. io. a. er. 權行為擇一行使,對勞工情求損害賠償;以及對第三人賠償後,對勞工. n. iv 行使求償權。以下分別整理現行法下勞工給付勞務時所涉及之契約責任、 l. C. hengchi 侵權行為責任以及違反之法律效果。. Un. 第二項 勞工的債務不履行責任 勞工於履行勞動契約過程中,若是可歸責於勞工未提供勞務、或未 依契約或指示適當提供勞務,均屬勞務給付義務之違反,有債務不履行 的問題。又除了主給付義務外,基於勞動契約具有從屬性及繼續性,解 釋上為了輔助履行勞務給付之主給付義務,依誠信原則發展出一系列的 16. 王澤鑑, 《侵權行為法》 ,頁 93 以下,自版,2009 年。實務見解可參考最高法院 77 年 11 月 1 日第 1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法律問題:A 銀行徵信課員甲違背職務故意勾結無資力 乙高估其信用而非法超貸鉅款,至 A 銀行受有損害(經對乙實行強制執行而無效果),A 銀行是否得本侵權行為法則訴請甲為損害賠償?決議:我國判例究採法條競合說或請求 權競合說,尚未儘一致。惟就提案意旨言,甲對 A 銀行除負債務不履行責任外,因不法 侵害 A 銀行之金錢,致放款債權未獲清償而受損害,與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項前段 所定侵權行為之要件相符。A 銀行自亦得本於侵權行為之法則請求損害賠償。 12.

(23) 附隨義務。若勞工違反附隨義務致雇主受有損失時,雇主亦可主張加害 給付,請求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款 主給付義務 勞動契約與僱傭契約的關係,學說上多認為,參考我國勞動基準法 第 2 條第 6 款之規定,勞動契約乃指約定勞雇關係之契約,本質上屬於 民法第 482 條僱傭契約的下位概念。故勞動契約中的權利義務問題,若 勞基法有特別規定,例如工作時間、工資、休假、契約終止等,則依特 別法優先於普通法原則,應優先適用勞基法。若為勞基法無特別規定之 事項,則應回歸民法第 482 條以下關於僱傭契約之規定。17 又依民法第 482 條規定,僱傭係指一方為他方服勞務,他方給付報. 政 治 大 則為給付報酬。並且僱傭契約之契約要點在於「服勞務」 ,相較於承攬 立 契約之契約要點是「完成一定工作」 ,故於僱傭契約的解釋上,勞工只. 酬之契約。故勞工的主給付義務為提供勞務,相對的雇主的主給付義務. ‧ 國. 學. 要依指示提供勞務,雇主即應給付報酬,不以完成一定成果為必要。又 由於僱傭契約亦無如民法第 492 條承攬契約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減價規定,. ‧. 可知於僱傭契約中,只要依指示服勞務即為符合債之本旨之提出,原則 上不保證一定成果的完成。因而雇主不得以勞工未完成一定工作,或製. Nat. sit. y. 造出不良品等為由減少工資或不給付工資。然而如此解釋不代表勞務給 付的品質並不重要,勞工服勞務時,仍須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若勞. io. a. er. 工可歸責的未工作、或不充分工作造成雇主的損害,均屬於勞務給付義. n. iv 務之違反。雇主雖不得減少或不給付工資,仍有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 l 任之問題。18. Ch. n engchi U. 第二款 附隨義務 於債之關係中的發展過程中,除了給付義務之外,為了促進實現主 給付義務,或維護契約相對人之利益,根據民法的誠信原則,發展出當 事人之間有為了契約目的相互注意、保護及促進的附隨義務。而勞動契 約係一繼續性的債之關係,亦有附隨義務的問題。並且由於勞工提供勞 務時,不同於其他的債之交換關係,勞務的提供無法抽離身體而為之, 且勞工必須親自履行,基於此強烈的人格特性,勞動契約中除了提供勞 17. 18. 參照黃越欽, 《勞動法新論》 ,頁 177 以下,自版,2006 年,修訂 3 版。黃程貫, 《勞動法》, 頁 55 以下,空中大學,2001 年修訂再版。 焦興鎧等合著, 《勞動基準法釋義─實施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頁 96 以下,新學林,2009 年 2 版(劉士豪執筆) 。 13.

(24) 務與給付工資之主給付義務之外,本於誠信原則,亦對勞工與雇主分別 發展出特殊的附隨義務群。 雇主方面,例如民法第 483 條之 1 規定雇主對勞工的生命、身體、 健康等有保護義務,此為雇主最重要的附隨義務。其他雇主的附隨義務, 例如有促進義務以及平等原則之遵守義務等。另一方面,勞工的附隨義 務,由於是基於勞動契約中強烈的從屬性而生之「為了保護雇主一般利 益之義務」 ,有稱之為忠誠義務。依其性質可區分兩類:其一是為了維 護雇主利益義務的不作為義務,例如為了維護雇主利益,發展出勞工的 保密義務、競業禁止義務、兼職禁止義務、維護雇主信譽義務等附隨意 務。另一為保護義務中的作為義務,例如報告義務、遵守勞動保護法規 範義務以及工作障礙及危害通知義務等。. 19. 政 治 大 決定債之關係的類型。反之,附隨義務則是隨著債之關係的發展而生, 立 附隨義務與主給付義務不同的是,主給付義務自始即確定,並依此. 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契約雙方當事人,於個別情況要求當事人的一方有作. ‧ 國. 學. 為或不作為,以維持相互的保護關係。並且,主給付義務構成雙務契約 的對待給付,一方當事人於他方當事人未為給付時,得拒絕自己之給付,. ‧. 亦即民法第 264 條所定同時履行抗辯。反之,由於附隨義務是以誠信原 則為依據與主給付義務之交換關係無關,因此原則上不得以相對人違反. y. Nat. sit. 附隨義務主張同時履行抗辯。因而就勞工所負之附隨義務,雇主雖可於. er. io. 勞務給付之外獨立請求履行,但若勞工拒絕履行,由於附隨義務不具有. n. 主給付義務之交換關係,故雇主不得抗辯同時履行。惟若雇主因勞工違 a. v. l C 反附隨義務而受有損害,仍可能主張積極侵害債權之債務不履行,請求 ni 損害賠償。. 20. hengchi U. 然而此一附隨義務不得抗辯同時履行之原則,並非毫無爭議。例如 雇主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令,並未提供符合安全之工作環境時,依民法 一般原則,保護義務屬於附隨義務,原則上勞工不得主張同時履行抗辯, 以拒絕給付勞務。但就此問題學說上有採不同意見者,例如有學者認為, 雖保護義務屬附隨義務,原則上勞工不得主張同時履行抗辯,但此時應 考量保護義務的旨趣,使勞工得主張同時履行抗辯。具體而言,基於民 19. 20. 林佳和, 「勞動關係的公益與私益衝突?─從德國勞工忠誠義務的演進軌跡談起」 ,載: 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編《勞動、社會與法》,頁 53-92,元照,2011 年 5 月。 《勞動基準法釋義─實施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同註 18,頁 96 以下(劉士豪執筆)。 同劉士豪, 「勞動契約之主要義務與附隨義務之研究」 ,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 5 期,頁 57-115,2005 年。 王澤鑑, 《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自版,頁 44 以下,2006 年。 14.

(25) 法第 483 條之 1 的規範效力,不應只限於事故發生後的損害賠償請求, 應更提早於雇主未依本條規定為必要之預防時即發揮效力。亦即勞工可 21. 因雇主違反保護義務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拒絕給付勞務。 也有認為雖 民法第 483 之 1 所定之保護義務為雇主之附隨義務,並非相對於勞工服 勞務之對待給付義務,但為了保障勞工之安全,此兩債務有實質上的牽 連性,因此應類推適用同時履行抗辯的規定,使勞工得於雇主善盡保護 義務之前,拒絕履行勞務。. 22. 第三款 違反主給付義務及附隨義務之法律效果 一. 債務不履行之類型與全部賠償原則 依民法債法的一般規定,債務不履行的類型可區分為給付不能、給. 政 治 大 債務人之事由違反主給付義務與附隨義務造成損害時,債權人均得請求 立 損害賠償。又基於勞動契約的特殊性,若勞工未服勞務、不良的勞務給 付遲延以及不完全給付。原則上,於債之關係的義務群中,因可歸責於. ‧ 國. 學. 付,或違反附隨義務造成雇主損害時,於民法上給付不能、給付遲延以 及不完全給付之規定適用上應稍作修正:. ‧. 1. 原則上無給付遲延:給付遲延依民法第 229 條,遲延是指得事後仍. y. Nat. 可能提出。亦即遲延之後給付尚屬可能者,始得謂給付遲延。23然基於. sit. 勞務提供無法儲存之特性,原則上不能補服勞務,與民法中給付遲延之. er. io. 概念不符。故於勞動契約中,原則上遲延之後對未服之勞務欲補服已屬. n. 24 al 不可能,故一旦未服勞務即構成給付不能。 例外於勞動契約中對工作 iv. n. Ch 時間的有彈性上下班的約定,或是工作時間係總量的約定(例如約定每 i U e ngch. 周 30 小時)並非應何時上下班,則此時勞工所遲延之勞務給付即得事 後補服,有給付遲延的問題。. 2. 給付不能:若係可歸責於勞工而未給付勞務,則雇主亦得免除報酬 給付義務。並且此時係可歸責於勞工(債務人)之債務不履行,雇主得 21. 22. 23 24. 詳見周兆昱, 「僱用人安全保護義務規範功能之探討--以民法第 483 條之 1 為中心」 ,財產 法暨經濟法,第 24 期,頁 14,2010 年 12 頁。 詳見林誠二, 「論勞工服勞務受害之賠償請求權」 ,台灣本土法學,第 15 期,頁 123-134, 2000 年。 黃立, 《民法債編總論》 ,元照,頁 478 以下,2006 年修正 3 版。 此亦可參考民法第 487 條規定,僱用人受領遲延後勞工亦無補服勞務義務之意旨。由於 勞工係以提供勞務換取報酬,又勞務的給付無法儲存,各時段的勞務有特定時空之獨特 性,一旦錯過,如要補服勞務便另有機會成本。因此遲延後無補服的問題,給付一遲延 即成為給付不能。參考黃茂榮, 《債法各論(第一冊) 》 ,植根法律叢書,頁 208 以下,2003 年。 15.

(26) 依民法第 226 條給付不能之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3. 不完全給付:由於僱傭契約的主要契約目的為「提供勞務」 ,且僱傭 契約中亦無如承攬契約有瑕疵擔保請求權或得減價之規定,故雇主不得 以勞工未達一定成果而減少工資或不給付工資。亦即只要勞工依指示給 付勞務,即完成僱傭契約之主給付義務,縱使提供勞務未達到預期之效 果,雇主仍須給付勞工工資。然而此解釋並不代表勞動契約中,勞務給 付的成果、品質並不重要。由於勞工於服勞務時亦應負善良管理人之注 意義務,因此若勞工於提供勞務時違反注意義務致雇主受有損害,則雇 主雖不得主張減少工資,但仍應得依民法第 227 條不完全給付規定請求 損害賠償。例如因不良之勞務給付使雇主之機器毀損,或製造出不良品, 應屬於不完全給付中的積極侵害債權類型,雇主可依債務不履行規定請 求損害賠償。25另一方面,勞工的給付義務中,除了提供勞務的主給付. 治 政 大 禁止義務、兼職禁止義務等。若勞工違反附隨義務致雇主受有損害,雇 立2 項積極侵害責權規定,向勞工請求損害賠償。 主亦得依第 227 條第 義務外,依誠信原則亦衍生出一系列的附隨義務,例如保密義務、競業 26. ‧ y. n. er. io. al. 不作為義務:保 密義務、競業禁 止義務、兼職禁 止義務等保護義 務. sit. ‧ 國. 學 提供勞務. Nat. 勞動契約中 勞工之義務 群. 主給付義務. Ch. 附隨義務. engchi. i Un. v. 作為義務:報告 義務、遵守勞動 保護法規義務、 工作障礙及危害 通知義務. 給付不能或不完 全給付(積極侵 害債權)。 雇主得請求全額 損害賠償及同時 履行抗辯. 不完全給付(積極 侵害債權) 雇主得請求全額損 害賠償 不完全給付(積極 侵害債權) 雇主得請求全額損 害賠償. 圖表 4 勞動契約中的主給付義務與附隨義務。資料來源:參考並修改自焦興鎧等合著, 《勞 動基準法釋義─實施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頁 114 以下,新學林,2009 年 2 版(劉士豪 執筆)。. 25. 26. 黃立主編, 《民法債編各論(上) 》 ,元照,頁 551 以下,2002 年(郭玲惠執筆) 。黃茂榮, 《債法各論(第一冊) 》 ,頁 189 以下,同註 24。 《勞動基準法釋義─實施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 114 以下,同註 18。 16.

(27) 故若係因可歸責於勞工之未提供勞務或未依約定時間勞務提供,性 質上應屬民法第 226 條可歸責於債務人之給付不能,雇主得請求損害賠 償。又若因可歸責於勞工,使勞務的提供有瑕疵或違反附隨義務致雇主 受有損害時,雇主雖不得主張減少工資,但仍得依民法第 227 條第 2 項 加害給付的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而損害賠償的範圍,依民法第 213 條損 害賠償之債所採取的回復原狀原則,並且參照民法第 216 條規定,包含 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故賠償的範圍應為損害的全部。27又若雇主因勞 工不完全給付致人格權受有損害時,雇主尚可能依民法第 227 條之 1 準 用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規定,請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二. 過失責任酌減規定. 政 治 大 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除了前述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 立 之外,尚要求勞工之可歸責性。依民法第 220 條規定: 「Ⅰ債務人就其. ‧ 國. 學. 故意或過失之行為,應負責任。Ⅱ過失之責任,依事件之特性而有輕重, 如其事件非予債務人以利益者,應從輕酌定」 ,因此除法律或契約另有. ‧. 約定外,僅就故意或過失負責。並且以契約免除責任,並非毫無限制, 依民法第 222 條規定,故意或重大過失之責任,不得預先免除。由於民. Nat. sit. y. 法第 222 條規定為強行法性質,因此違反者該約定無效,仍應回到過失 責任原則負責。. er. io. n. al 過失責任程度,於民法學理中,一般區分為抽象輕過失以及具體輕 iv n. Ch 過失以及重大過失。抽象輕過失是指欠缺一般善良管理人之注意者。而 i U e ngch. 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亦即依交易上一般觀念,認為有相當知識、經驗及. 誠意之人所應盡之注意。具體輕過失則是指欠缺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 之注意者。重大過失則是以是否顯然欠缺普通人之注意。28而勞工於執 行職務時所應負的過失程度,學說上認為,僱傭為有償契約,受僱人既 受有報酬,未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者,即為有抽象過失。29依實務通 說見解亦認為,僱傭關係為有償契約,勞工應負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 27. 28. 29. 王澤鑑, 「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 ,月旦法學,第 123 期, 頁 207-219,2005 年。 邱聰智, 《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 ,頁 417 以下,輔仁大學法律叢書,2000 年新訂 1 版。過失責任程度,並參可考最高法院 42 年台上字 865 號判例。 邱聰智, 《新訂債法各論(中) 》 ,頁 20,輔仁大學法律叢書,2002 年 10 月。 17.

(28) 30. 而縱使認為勞工應負擔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但於判斷勞工是否已 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時,應依具體個案審酌。是否有違善良管理人注 意義務的判斷上,實務上有以民法第 220 條第 2 項「事件之特性」,放 寬判斷標準。例如有判決考量債務人之職業、危害之嚴重性、急迫性、 受害法益之輕重與防範避免危害之代價等,作為減輕注意義務與否之考 量因素。例如板橋地院 97 年度板簡字第 931 號判決中,法院即以勞工 僅一人執勤,並且給予顧客觀看珠寶時亦符合程序規定,又雇主並未積 極宣導防竊等,因此採取較寬鬆的認定標準。由於勞工縱使盡到善良管 理人注意義務,亦無從防止失竊結果,因此認定勞工並未違反善良管理 人注意義務。31此外,也有以無償協助行為作為減輕注意義務之考量。32. 政 治 大. 另有判決認為,女性勞工於妊娠期間,體力、思考與反應能力均較平常 狀況差,故認定勞工責任上應考慮此一特殊狀況。33. 立. 歸納上述判決,實務上於適用民法第 220 條第 2 項過失責任酌減時,. ‧ 國. 學. 考量的因素並不限於條文所訂「是否與債務人利益」 ,而是廣泛的斟酌 各種因素。然而依民法第 220 條第 2 項考量勞動契約之特性,減輕勞工. ‧. 過失責任者並不多見。並且實務判決的操作民法第 220 條第 2 項之結果, 僅於個案中衡量各種因素,將過失責任的判斷減低,例如本應負擔善良. y. Nat. er. io. 30. sit. 管理人注意義務,但考量事件之特性,放鬆認定符合善良管理人注意義 例如最高法院 99 年台上第 1017 號判決: 「按僱傭與委任雖均屬於勞務契約,但僱傭之受 僱人為僱用人服勞務,係完全依僱用人之指示,自己毫無獨立裁量之權,與委任之受任 人為委任人處理事務,有時有獨立裁量之權(民法第五百三十六條參照)不同。又關於 受僱人應如何服勞務,民法未設規定,自應依債務本旨,並服從僱用人之指示,服其勞 務。至於有償之僱傭契約,受僱人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受僱人如因未盡善良管 理人之注意,而為不完全之勞務者,固應負債務不履行中之不完全給付責任。惟倘受僱 人係依僱用人之指示服其勞務,除有特別情形(如明知所服之勞務違法) ,即難認其違反 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而令其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 台灣高等法院 95 年度上易字第 448 號判決:「行為人已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應 依事件之特性分別加以考量,因行為人之職業、危害之嚴重性、急迫性、受害法益之輕 重,防範避免危害之代價,而有不同。本件被上訴人非以個人私利為出發點,而係以社 區住戶權益為考量,是其所負注意義務,應從輕酌定之…」。 其他提到應考量債務人之職業、危害之嚴重性、急迫性、受害法益之輕重與防範避免危 害之代價等,例如台灣高等法院 95 年度上更(一)字第 6 號:「按過失之責任,依事件 之特性而有輕重,如其事件非予債務人以利益者,應從輕酌定,民法第 220 條第 2 項定 有明文。本件既屬無償協助,得參酌上開立法之精神,自應從輕酌定被上訴人丙○○之 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 。 台北地院 91 年度勞訴字第 66 號判決: 「按女工在妊娠期間,如有較為輕易之工作,得申 請改調,雇主不得拒絕,並不得減少其工資,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一條定有明文。此係因 女工在妊娠期間,於體力及思考、反應能力,均較通常狀況差,故特別立法保護其工作 權」 。. n. al. 31. 32. 33. Ch. engchi. 18. i Un.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計畫執行中乙方應 善盡 實 施環境衛生 及 安全 之 責 並 避免 損 害 第三人之權利 予以 投保

      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憲法第十五條設有明文。國家機

(一)本國勞工聘僱比率僅限制於要派單位:建議請勞動部同意外展機 構得不受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 46 條第 1 項第 8 款至第 11 款 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 14

第十八條之一 外國人受第十七條之一之雇主聘僱在同一民間重大經

逾規定上限之外國人人數 = 聘僱外國人人數(經扣除外加案外國人)- 僱用員工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