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奕華 博士.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 經營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研究生:沈玟婷. 撰.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2)

(3)

(4)

(5) 謝誌 完成碩士學位與國家考試一直是我夢想,謝謝上帝讓我在求學期間完成畢 生重大的目標,一路以來多虧了指導教授和師長的栽培,以及學長姐及同學們 幫忙下,才能完滿地完成艱鉅的任務。 首先,最感激的就是指導教授張奕華博士,自從碩一以來老師給我機會擔 任課堂助理跟科技部計畫的訓練,讓我對於學術研究的品質跟倫理有更熟悉的 掌握,不僅如此,還提點國家考試技巧和做人處事的道理,玟婷在學習成果的 收穫,一切都要感謝奕華老師的傾囊相授,老師,由衷地謝謝您!此外,感謝 論文口委的細心指導,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評鑑研究所的黃旭鈞所長,總能 論文格式上和內容充實上許多寶貴的學術專業意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 研究所汪文麟教授提點我強化論文的深度和解釋數據背後的意義,提高論文的 完整度和深度,口委專業的把關和提醒讓我茅塞頓開,提醒自己學術要更加精 益求精。 而在工作上最感激就是彰化縣政府教育處科長陳威龍,在平日業務上的耐 心指導,讓我逐步熟悉教育複雜而重要的業務,並且願意同意讓我有機會回來 政大全心完成學位,感激之情難以言喻,而處長林明裕的認同與副處長張雀芬 的勉勵,讓我有責任在完成學位後要更加專心投入公部門。 接著,政大期間,更要感謝多位教授兼具學術專業和教育實務的指導模 式,如:秦夢群教授、湯志民教授、吳政達教授、郭昭佑教授、馮朝霖教授、 余民寧教授、詹志禹教授、周祝瑛教授、鄭同僚教授、胡悅倫教授、陳榮政教 授等,在重量級教授的啟迪下,擴展了我的教育視野與深化學術能力,另外, 系所辦公室的闕金治助教和王世成先生,在學期間受到你們照顧跟提醒,真的 很開心。 而學長姐與同儕的幫忙,無疑是在寫論文時心靈上最大的支柱,博班學姐 佩欣願意提點我如何撰寫結構方程模式,和同班的威廷分享跑統計時的重要技.

(6) 巧,有你們真好。還有 meeting 時同門蘭英、素霞、秉樺學姐們和國偉,大家 一起發揮合作精神,互相分享論文撰寫的技巧。此外,修課時的同學們精神上 的加油打氣,包含了教育所和教政所的好朋友們如舜棕、姿瑋、畢帆、姝欣、 芳蘋、藝馨等等。另外,感謝在職學行碩的學長姐如文章校長、真真校長、松 德學長、介敏學姐、陳毓娟學姐等協助,論文最關鍵重要時候有你們協助,論 文才得以順利圓滿如期地完成。 最後,想感激支持一路陪伴我的爸爸媽媽與姐姐怡君,你們是在面對艱困 任務時給我站起來的勇氣,面對當初想兼顧求學與參加國考那時兩邊身心疲憊 時,只要想著你們,我就會願意鼓起勇氣,再難都願意面對。 感謝政大教育所與彰化縣政府對我的期許和栽培,如今可以完成學位論 文,提醒自己當稻禾成熟結穗時總是低頭著,期許自己未來更加努力和謙虛, 發揮教育所長在教育領域,一路走來,想感激的人太多了,感恩之情終身難 忘,真心感激你們的栽培與陪伴,謝謝!玟婷未來會更加努力,為教育盡一份 自己的力量。. 沈玟婷. 謹誌於政大. 2016.7.15.

(7)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透 過瞭解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差異情況;接著,分 析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之影響關係。為達上述研究目 的,本研究方法上採取問卷調查法,以新北市公立國民教師為研究母群,共寄 發 291 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份數共 242 份,有效回收率為 83.16%。本研究資 料分析上,採用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方 法,檢定本研究目的與假設。依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創新經營為中至中高程度。 (一)校長科技領導各層面當中得分最高為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層面,最低為 評鑑與研究。 (二)學校創新經營各層面平均數值最高為資訊科技創新經營層面,最低為外 部關係創新經營。 二、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會因教師之年齡、擔任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 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之情況;至於性別、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則無顯 著差異。 三、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會因教師之性別、擔任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 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之情況;至於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則無顯 著差異。 四、本研究建構之結構方程模式獲得支持,新北市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 營具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與後續研 究等三方面提供相關具體建議。 關鍵詞:科技領導、學校創新經營、國民中學.

(8)

(9)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Taipei Manucipal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to analyze those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To achieve those research purpo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nd thos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New Taipei City were the target population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91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ith 242 valid sample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3.16%.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validate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erived: 1.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s middle-high level. (1) In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dimensions, the highest score is found in the dimension of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support. And the the lowest score is found in the dimension of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2) In th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dimensions, the highest score is found i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the the lowest score is found in exterior relationship..

(10) 2. Thos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varies by age, position in school, school area and school siz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year of service, and education level. 3. Thos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varies by gender, position in school, school area and school siz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year of service, and education level. 4. The data are supported by the mod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hich is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leadership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sed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school authora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as references.. Keywo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junior high school.

(11)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 29 第三節 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研究 ................................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分析 ................ 8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現況之差異分析 ............ 8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分析 .......... 103 第四節 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之預測分析 ..............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結論 .............................................................................................. 123 i.

(12) 第二節 建議 .............................................................................................. 125 參考文獻 ......................................................................................................... 129 壹、中文部分 ............................................................................................ 129 貳、外文部分 ............................................................................................ 133 附錄 ................................................................................................................. 135 附錄一. 調查問卷使用授權書 ................................................................ 135.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調查問卷 ............................................................ 137. 附錄三. 專家意見彙整統計暨修正對照一覽表 .................................... 149. 附錄四. 預試調查問卷 ............................................................................ 155. 附錄五. 正式調查問卷 ............................................................................ 161. ii.

(13) 表. 次. 表2-1. 2009年ISTE學校行政科技標準 ......................................................... 19. 表2-2. 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年代分析 ......................................................... 28. 表2-3. 100至105年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研究年代分析 ............................. 50. 表2-4. 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期刊 ................................................. 54. 表2-5. 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學位論文 ......................................... 55. 表3-1. 預試問卷基本資料摘要 ..................................................................... 64. 表3-2. 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規模 ......................................................... 66. 表3-3. 正式問卷抽樣人數分配表 ................................................................. 67. 表3-4. 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 67. 表3-5. 預試問卷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名單 ..................................................... 70. 表3-6. 預試問卷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信度分析 ..................... 72. 表3-7. 預試問卷校長科技領導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74. 表3-8. 預試問卷學校創新經營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76. 表4-1. 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總分與各層面之平均數與變異數 ............. 82. 表4-2. 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各題項描述性統計摘要 ............................. 83. 表4-3. 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總分與各層面之平均數與變異數 ............. 86. 表4-4. 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各層面題項描述性統計摘要 ..................... 87. 表4-5. 不同性別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90 iii.

(14) 表4-6.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平均數與標準差 ......................... 91. 表4-7.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變異數摘要表 ............................. 92. 表4-8.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平均數與標準差 ................. 93. 表4-9.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變異數摘要表 ..................... 94. 表4-10 不同學歷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95 表4-11 不同職務性質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平均數與標準差 ................. 96 表4-12 不同職務性質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變異數摘要表 ..................... 97 表4-13 不同學校地區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99 表4-14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平均數與標準差 ............... 100 表4-1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變異數摘要表 ................... 101 表4-16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程度之摘要表 ................... 102 表4-17 不同性別之學校創新經營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103 表4-18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平均數與標準差 ....................... 104 表4-19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變異數摘要表 ........................... 106 表4-20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平均數與標準差 ............... 107 表4-21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變異數摘要表 ................... 108 表4-22 不同學歷之學校創新經營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109 表4-23 不同職務性質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平均數與標準差 ................110 表4-24 不同職務性質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變異數摘要表 .................... 111 iv.

(15) 表4-25 不同學校地區之學校創新經營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113 表4-26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平均數與標準差 ................113 表4-2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變異數摘要表 ....................114 表4-28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程度之摘要表 ....................115 表4-29 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整體模式分析結果 ..........................................................................................................................119. v.

(16) vi.

(17)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 ................................................................................................. 7 圖2-1 Davis、Bagozzi與Warshaw (1989)的科技接受模式 ........................... 13 圖2-2 Furneaux的科技接受模式路徑圖 ......................................................... 13 圖2-3 教育中的DDDM概念架構 ................................................................... 14 圖3-1研究架構圖………………..……………………………………………64 圖4-1 結構方程模式圖……………………………………………..………119. vii.

(18) viii.

(1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並以新北市 為例,以及進一步分析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同時依據 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參酌。 本章之內容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廿一世紀揭櫫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更宣誓著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世 代的到來,Marc Prensky (2001, 2005)指出現代的莘莘學子他們是天生的科技使用 者(native speakers)而且能夠流利地使用科技數位設備,早已不是過去年代的譯 本,他們將來所面臨的是瞬息萬變資訊環境。英國科學家Bacon曾言:「知識即 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顯示出的重要性,而至於如何發揮知識的威力呢? 從教育階段著手,將是自幼將終身學習的概念深植人心,藉由學校領導者科技的 帶動,有效傳播知識,進而產生知識創新,不僅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並提高學校 效能,更重要是的是有益於激發學生積極學習,進而厚植國家競爭力。 有鑑於資訊科技的重要性,近來各國教育無不致力於對資訊科技有更多重大 政策方針。以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為例,此乃為具有國際公信力教育科技機構,其發布對於學生、教師、 行政人員之國際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均 受到美國境內多數州採納及國際高度關注。而臺灣符應這波全球化、數位化的趨 勢,教育部於2008年發布「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其內容從學生資訊科技應 用能力、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及數位教學資源等六個構面檢視國內現況,並以 國際經驗的比較,擘劃臺灣共同的願景與目標(教育部,2008)。 面臨這波整合科技與教育將是銳不可擋的全球浪潮,各國均試圖協助國家未 1.

(20) 來的主人翁更能掌握科技,近來成為學校、地方政府,也更是國家戮力的教育目 標之一,而校園科技推動如能有領導者提倡無疑是一大助力,張奕華(2010)指 出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即是面對資訊時代的當下,學校領導者為了 適應教學與學習的需求,透過讓教職員學習科技,並藉由科技團隊的努力,以及 建立學校科技願景的方式,讓學校在開放動態的社會中迎接教育的變革。 有鑑於此,科技領導相關研究對於教育實屬重要,而科技除了提高學校效能 以外,對於教師教學創新及學生學習成效也有實質助益,是以有關科技領導相關 文獻攸關我國教育品質深遠,爰此,本研究進一步專對國民中學階段科技領導之 現況調查有其教育研究價值,做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當資訊科技有效傳播知識時,創新便是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管 理學大師 Peter Drucker 曾言: 「不創新,則滅亡。」 (innovation or die),面臨大 時代下競爭的壓力,以及少子女化衝擊,學校生存受到挑戰,為了學校發展特色 永續經營,學校經營倘若能創新,帶動整體學校效能、師生教學品質提升。 自 2003 年起,從政府至民間單位風起雲湧投入更多學校創新經營的心力。 教育部為了強化國民競爭優勢與有計畫性全面推動創造力,發布《創造力白皮書》 範圍囊括從幼稚園至大學各教育階段,採取全方位強化創新概念融入生活中,企 圖打造「創造力國度」(教育部,2003)。教育部建國 100 年的歷史時刻發布實 施「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以「新世紀、新教育、新承 諾」為願景, 「精緻、創新、公義、永續」為目標(教育部,2011) ,推動百年教 育大業不斷提到教育創新,足以見得其重要性;地方政府方面,臺北市推動精緻 教育與優質學校方案中,創新經營亦是方案中重要的內含之一;民間團體方面, 行之有年的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 KDP 國際認證獎,2015 年由臺北市立大學 進修推廣處、KDP 國際教育榮譽學會臺灣分會主辦,獎勵學校經營創新、教學創 新之相關人員,促進中小學創新經營校園,帶動校園創新文化。 綜觀臺灣學校對於創新落實,可從學校創新經營著手,逐步從「點、線、面」. 2.

(21) 推動,自從教育部陸續發布教育白皮書以及民間協會舉辦學校創新經營獎後,各 學者亦相繼投入學校創新經營研究,依據黃建翔與吳清山(2012)統計近十年學 校創新經營相關期刊研究中,以研究對象係以國民小學為主居多,其它教育階段 較少,然而中等教育前期係屬義務教育,且後接高中職分流階段,此絕不可忽視 的關鍵教育階段,探討有關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除了能確保學校生存 永續發展,追求教育品質卓越,這也深深影響未來教育品質良窳,具有實務上探 討之必要,亦能將來相關教育政策發展之參酌,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在近年國內外發布重大政策紛紛強調科技與創新將是未來趨勢,經濟合作 暨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曾指 出 21 世紀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為 1.學習創新能力 2.數位素養 3.工作與生活的能 力;我國教育部今年 5 月發布「2016-2020 資訊教育總藍圖」欲達成「深度學 習,數位公民」的願景,並進一步從學習、教學、基礎環境、組織方面具體落 實(教育部,2016)。 總體而言,知識經濟的年代下,從國際間政策紛紛針對將資訊科技融入教育 內涵進行改革,是為了透由資訊科技輔助教學,讓學生掌握知識脈動,並樂於成 為實作的創客。本研究試圖探討學校領導者實施科技領導,帶動學校學習新知, 進而促進學校創新經營,更將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大環境,達到學校永續發展。.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茲將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調查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擔任職務、學校 地區、學校規模)國民中學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差異。 三、檢視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之影響關係。 3.

(22) 四、根據研究結果,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與後續研究參考。. 貳、待答問題 一、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差異為何? 三、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之影響關係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之探討更加具體明確,茲將重要名詞之定義與內涵說明如下:. 壹、科技領導 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係為領導者善用資訊科技及領導技巧,來 協助教師教學,提升行政效能,提高學生學習品質,達成教育目標。 本研究所指的科技領導層面有五大項,包含:科技領導之願景、計畫和管理、 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與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本 研究修改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之「校長科技領導量表」,所得的分數得分越 高,表示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程度愈高;反之,得分低者代表教師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程度愈低。. 貳、學校創新經營 學校創新經營(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係為學校場域中為了符應社 會變遷,在經營策略上運用新觀念或新思維,其目的是為了提升學校效能,創造 出學校獨特風格,達成教育目標。 本研究所指的學校創新經營層面有五大層面,包含:行政管理創新、課程教 學創新、外部關係創新、教師分享創新、資訊科技創新。研究者修改濮世緯(2003) 學校創新經營之量表內容,其所得的分數得分越高,表示教師知覺程度愈高;反 之,得分低者代表教師知覺程度愈低。. 4.

(2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步驟如下所述:.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達研究目的,針對校長科技領導及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書籍、論文、 期刊進行資料蒐集,做為本研究理論依據。研究方法方面,採取調查研究法 (survey research)進行之,透由問卷調查,瞭解兩變項之間的現況及關係。 本研究為瞭解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之影響,以新北市國民 中學為研究對象,修改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之校長科技領導量表,以及濮世 緯(2003)之「學校創新經營量表」加以自編成問卷,做為本研究工具,藉由統 計分析方法,瞭解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差異情況,以及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創 新經營的關係。.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步驟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完成階段,其說明如下(圖 1-1) : 一、準備階段 (一)確立研究方向:廣泛閱讀相關文獻,與指導教授研究方向及可行性後, 確立論文題目。 (二)文獻探討與分析:研究者持續針對研究主題相關文獻作資料蒐集,並將 國內外文獻分析歸納,以做為論文理論、研究架構、編製問卷之依據。 (三)建立研究架構:深入探討文獻後,著手建立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四)確定研究工具:本研究改編自學者問卷,經過同意使用及修改授權後成 為本研究原始工具。 (五)論文計畫審查:完成論文計畫之後,先延請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進行論 文計畫審查,再依據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建議,進行研究內容修正。 二、實施階段: (一)專家審查問卷初稿:依據文獻探討歸納出研究層面,並編製問卷量表內 5.

(24) 容初稿,經專家審查問卷後,依據建議修改內容,編製成預試問卷初稿。 (二)進行預試調查:進行小規模預試,決定是否刪除或修改題項。 (三)正式問卷調查:施測正式問卷時,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為母群體,進 行抽樣調查。 (四)問卷回收與處理:問卷回收後進行統計分析,資料所得之量化資料,以 IBM SPSS Statistics 21.0、LISREL8.51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五)分析問卷資料:根據資料數據做進一步分析、詮釋。. 6.

(25) 確立研究方向. 文獻探討與分析. 建立研究架構. 準備階段. 確定研究工具. 論文計畫審查. 專家審查問卷初稿. 進行預試調查. 實施階段. 正式問卷調查. 問卷回收與處理. 分析問卷資料. 撰寫研究論文. 完成階段. 學位論文審查. 完成論文. 圖 1-2 研究步驟. 7.

(2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合格教師為母群體,其中合格教師擔任職務 包括了教師兼主任、教師兼任組長、教師兼導師、專任教師,不含已退休、離職 或代理代課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與關係為主要探究 的範圍,其主要研究內容分析調查問卷教師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在科技領導 與學校創新經營是否存在差異,以及科技領導和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關係。.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茲將本研究可能之限制說明於 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以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不包含其他教育階段(國民小 學、高級中學)之學校教師,故不宜過度推論其他教育階段。 二、研究地區方面 本研究探討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影響,雖力求全面完整,受限於 人力、物力等因素。因此,以新北市做為調查範圍,在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上 受限於地域因素。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進行量化研究,調查問卷係屬自陳量表,填答者在問卷 填寫時,可能受到做答當時的情境、心態等之影響,而影響問卷填答情況。 8.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知識經濟的時代,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教育勢必須隨之調整,學校領導者如 何善用資訊科技,營造出學習氛圍的組織,激發學校創新經營,將是未來關鍵課 題。本研究旨在探究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文獻,以做為本研究理 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則是探討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 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科技的日新月異,教育結合科技新興潮流,發揮相輔相成的功效,近來教育 專家學者無不致力於校長科技領導相關之研究。本節共分為三部分:校長科技領 導之意涵、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 壹、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 有關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理論基礎與內涵,闡述如下:. 一、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 科技領導自1990年代起,相關教育研究方興未艾。以下就國內外學者研究科 技領導定義,說明如下: Aten (1996)指出科技領導為領導者支持有效的教學活動,透過個人的人際關 係以及有效整合目前多樣的科技知識,並能夠預測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達成教 育願景。另外,Ertmer (2002)則是認為科技領導係為鼓勵並支持教師使用科技。 Schmeltzer (2001)提到科技領導者須能改善教學活動,以及發展能協助教師在課 堂上使用科技的策略,並且能磨練自己建立的團隊,和能發展監督技巧,來成立 一個持續支持學校使用新科技的系統。此外,Schmeltzer認為領導者也應該知道 如何運用正確工具並且做出科技決策,來增加生產力與強化學習,他們需促進學. 9.

(28) 生、教師、家長和社群之間的溝通,以及能更有效使用科技來運作學校。 Anderson與Dexter (2005)主張科技領導係屬測量學校科技領導的變項,它能 代表有關促進學校有效使用資訊科技的組織的決定、政策或是行動。此外,科技 領導責任是學校整體,並非只是個人(Anderson & Dexter, 2000)。Anderson與Dexter 參考2002年ISTE的六項有關行政人員的國際科技標準(NETS-A)後,他們將科 技領導變項分為八項指標為:預算、區域支持、資助計畫(此處Grants指參與美 國一項實驗計畫,參與這項計畫的學校須在近3年至少須有5%資金投注在電腦相 關花費)、智慧財產權政策、校長日、校長電子信箱、成員發展政策以及科技委 員會。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6,2010)將科技領導定義為:「領導者能夠善用領導 技巧,使所屬成員能夠運用科技,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94頁)。另外,秦夢 群(2013b)亦主張相關科技領導觀點: 「領導者發展、引導、管理、與運用科技 於各種組織運作,以提升辦學品質的行為」(372頁)。科技領導提供了校長領導的 另一項新思維,主要聚焦於結合科技和領導,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員 的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以促使校長、教師和其他學校人 員,能夠善用科技,增進教學和行政的成效(葉連祺,2003)。 張奕華(2010)認為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即是面對資訊時代的 當下,學校領導者為了適應教學與學習的需求,透過讓教職員學習科技,並藉由 科技團隊的努力,以及建立學校科技願景的方式,讓學校在開放動態的社會中迎 接教育的變革。張盈霏(2005)指出領導者身體力行的將科學研究的態度與方法, 融入領導行為當中,促使組織成員能夠運用過程技能,致力實現組織的美好願景。 綜上所述,本研究歸納以上學者研究,將科技領導定義為:領導者善用資訊 科技及領導技巧,來協助教師教學,提升行政效能,提高學生學習品質,達成教 育目標。. 10.

(29) 二、科技領導之理論基礎 (一)創新擴散 擴散是溝通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溝通的訊息與創新觀念有關,而擴散創新 事物乃透過特定溝通管道,在一定時間內在社會體中的某些成員間傳播。 (唐錦超(譯),2006)。擴散相關研究起源於歐洲大陸,創新擴散理論 的代表學者Everett M. Rogers在1962年發表他第一版的《創新擴散》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Rogers提到容易被接受的創新屬性需具備: 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驗性、可觀察性,具備以上特質能使創 新概念更容易說服大眾接受。另外,他提出著名的創新性作為接受者的分 類,分為五個類別(除了沒有接受的人之外):創新先驅者、早期接受者、 早期接受大多數、後期接受大多數、落後者(唐錦超(譯),2006; Rogers, 1995)。 除此之外,Rogers提出創新決策過程的模式,此指個人(或是其他決策單 位)得知創新的存在之後,形成對這項創新的看法、做出接受或拒絕的決 定、並執行和採用創新的整個歷程,共分成五階段(唐錦超(譯),2006): 1.認知階段(knowledge):個人(或是其他決策單位)知道創新的存在, 並了解它的功能。 2.說服階段(persuasion):個人(或是其他決策單位)對於創新形成喜 歡或不喜歡的態度。 3.決策階段(decision):個人(或是其他決策單位)做出取捨抉擇相關 的行動。 4.執行階段(implementation):個人(或是其他決策單位)把創新的取 捨決定具體執行。 5.確認階段(confirmation):個人(或是其他決策單位)對先前已決定 的創新決策尋求進一步的確認,倘若出現和先前相反的訊息,可能會更 11.

(30) 改之前的決策。 而有關擴散研究領域相當廣泛,其中傳統九大學派:包含了人類學、早期 社會學、教育學、公共衛生及醫生社會學、大眾傳播學、市場行銷和經營 管理學、地理學、社會等與其他等。其中早期教育學的擴散研究幾乎來自 哥倫比亞師範大學的學者莫特(Paul Mort),研究學校財政自主跟創新性 的關聯,而這些研究數據係由問卷調查而來,且研究證實了美國富裕的市 郊學校創新性比較高,且莫特等人的研究亦發現:學校機構接受教育創新, 往往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而現代的擴散研究,則是多半聚焦在: 1.以教師為研究對象,不僅僅是學校行政人員。 2.著重在學校內的擴散,以及校際之間的擴散。 3.而有些研究則是用來評估政府部分的擴散行為;另一些則是師範大學 畢業生的博士論文。 (二)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又稱科技接受模型, 此是1989年美國Fred D. Davis所提出,此模式係說明使用者如何接受並使 用科技的資訊系統理論,當提供一個新套裝軟體給使用者時,會有些因素 影響使用者使用的軟體決定(張奕華,2010b) 。這些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即 是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這是指一個人相信使用特定系統會 強化他工作表現的程度;另一個因素為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of-use) , 這是指一個人相信使用特定系統將是不費力氣的(Davis, 1989)。Davis、 Bagozzi與Warshaw (1989)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如圖2-1所示。 另外,由圖2-2可知,知覺易用性會影響知覺有用性,均會影響使用者 的行為傾向,而後續學者Furneaux研究延續了Davis等人的研究理論,並進 一步探討外在因素對於知覺易用性和知覺有用性(信念與態度)的影響(引 自張奕華,2010b)。. 12.

(31) 知覺有用性. 外部變項. 使用態度. 使用行為. 實際系統. 傾向. 傾向. 使用. 知覺易用性. 圖 2-3 Davis、Bagozzi 與 Warshaw (1989)的科技接受模式 Note. From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by F. D. Davis, R. P. Bagozzi., & P. R. Warshaw, 1989,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知覺有用性 使用行為意向. 使用實際系統. 知覺易用性. 圖 2-4 Furneaux 的科技接受模式路徑圖 資料來源:引自張奕華(2010b)。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理論及實務(二 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三)資料導向決策模式 領導者為了達成教育目標,而必須作出正確的決策。而資料導向決策模式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DDDM)能增加領導者做出決策的正確度。 DDDM 模式是由 Marsh、Pane 與 Hamilton 提出相關的概念架構,如圖 23 所示,可知模式的決策情境(包含教室、學校、區域)、決策資料(包 含設立目標與評估進展、說明個人和團體需求、評估實務效能、評估是否 13.

(32) 符合當事人的需求、重新分配資源以回應結果、強調過程以改進結果)。 而 DDDM 模式是將蒐集來的原始資料(raw data)必須加以組織與結合情 境的了解,並透過分析與摘要的過程,以產生資訊。當資訊使用者,需應 用個人判斷做為優先順序,並權重解決方案的相對價值,資訊即可變成可 使用的知識(actionable knowledge)(引自張奕華、張敏章,2009)。 是以。學校領導者應努力蒐集學校相關資訊,瞭解學校的競爭優勢,發展 學校特色,並善用 DDDM 模式,廣泛蒐集學校資料,提高決策的正確性, 以創新經營學校,提升學校效能(蔡政道,2010)。. 區域 學校 教室. 資料類型 輸入 過程 結果 滿意. 可使用的知識. 資訊. 決策類型 ●設立目標與評估進展 ●說明個人和團體需求 ●評估實務效能 ●評估是否符合當事人需求 ●重新分配資源以回應結果 ●強調過程以改進結果. 圖 2-5 教育中的 DDDM 概念架構 資料來源:張奕華、張敏章(2009)。數位時代中提升學校效能新途徑:科技 領導與DDDM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8,112-122。. (四)組織學習 吳清山與林天祐(2010)將組織學習定義為:組織成員在其工作場域 中,彼此經由有意義的個人和小組的行動學習,持續進行知識的分享與 14.

(33) 創造,並形成組織智慧,以提升組織表現。而組織學習包含了單環回饋 學習、雙環回饋學習,前者針對組織既定目標達成而進行認知上的調 整;後者則是重新認識和調整組織目標規範下,採取行動策略矯正組織 的錯誤(張奕華,2010b)。基於以上論述,科技領導者即是面對資訊科 技時代來臨,學校領導者為了適應社會變遷,而透過鼓勵學校組織成員 學習科技,以回應社會潮流需求,使學生適應未來多變環境。. 三、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 有關校長科技領導之起源、挑戰與策略技巧,說明如下: (一)科技領導的起源 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一詞相關概念有「電腦領導」 (computersrelated leadership)及知識領導(knowledge leadership),相關說明如下: 1.電腦領導與科技領導: 科技領導一詞類似的概念 ── 電腦領導,首次出現於荷蘭湍特大學 (University of Twente)Betty Collin教授所撰寫的《電腦、課程與全班教 學》(Computer,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其後諸多研究 者相繼投入科技領導相關方面的研究,但由於研究者著重點與角色不同, 而有各自不同觀點(引自張奕華,2010a、2010b)。 2.知識領導與科技領導: (1)兩者皆係屬於功能型領導:依據秦夢群(2013a)將20世紀教育領導 理論共分5類型,分別是:特質走向(1940年代以前) 、行為論走向(1940 至1960年代) 、權變走向(1960至1980年代) 、整合型走向(1980年代以 後),以及功能型走向。其中,功能型領導之內含乃依據各教育功能之 需求,適時運用領導理念或原則,發展相關應用作為。而知識領導及科 技領導皆隸屬於功能型領導走向。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知識和科技如何 15.

(34) 巧妙融入在教育領域上已成為銳不可擋的教育研究趨勢。 (2)兩者關係密不可分:知識領導之概念約在1990年代末期形成,其目 的乃在創建與引導組織成功進行知識管理的環境與文化。所謂的知識 領導,係指組織領導者能夠建構一個有助於實施知識管理活動的組織 環境、文化與氣氛,並將知識管理和知識發展加以整合,以利知識學習、 分享和創新的過程與行為(吳清山、黃旭鈞、賴協志、高家斌,2007)。 科技領導與知識領導同為1990年代後興起之領導理論,可以這麼說, 「知識必須透過成員的分享才能顯現與傳遞,再藉由資訊科技建構系統, 知識才能有效整合與應用。就此而言,科技領導與知識領導實有唇齒相 依之關係,甚而前者係為後者的一部分」(秦夢群,2013a,272頁)。 (二)科技領導的挑戰 Kearsley與Lynch (1994)指出在教育領域使用科技常見的問題,這可歸因於 下列7點:1.缺乏有關如何使用科技的知識(導致無效使用);2.缺乏足夠 的時間或資金來執行科技;3.為了科技而科技勝於真正需求;4.製造出「擁 有」和「未擁有」兩種群體的不公平接觸科技機會;5.不良設計的設備導 致限制接觸科技的管道;6.不良的結果造成對科技負面的態度;7.對部分 的潛在使用者具有明顯阻力。 (三)科技領導的策略技巧 美 國 Kearsley 和 Lynch (1994) 修 改 自 Collis 說 法 而 提 出 科 技 領 導 技 巧 (educational leadership skills)分成五種層次(州、區、校長、教師、科 技專家),摘要如下: 1.州層次(state level) :包含了支持成立區域科技中心、設立科技方面的 教育訓練標準、評估學校科技情況等等。 2.學區層次(district level) :採購軟硬體設備並維修、確保所有學校有關 科技使用的整合與溝通、提供區域所需的特殊服務與設備等等。. 16.

(35) 3.校長層次(principal level):確保公平接觸科技的機會、建立有關使用 科技的政策、獎勵優秀的科技申請計畫等等。 4.教師層次(teachers) :鼓勵家長參與科技、配備符合學生需求的科技、 改善個人使用科技的效率等等。 5.科技專家(technology specialist) :發展新的科技應用程式、指出科技問 題並對所有行政階層承諾、介紹新軟硬體、解決軟硬體問題等等。 此外,Bailey與Lumley提到科技領導者必須具有的五項技巧為:科技技巧 (technology skills)、人際技巧(people skills)、課程技巧(curriculum skills)、成員發展技巧(staff-development skills)、學習領導(learning leadership)(引自Baily, 1997)。. 貳、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 科技領導議題愈受到關注,國內外學者相繼投入分析有關科技領導相關層面 文獻,臚列如下: Aten (1996)指出1983年美國《國家在危機》(A Nation At Risk)教育改革報 告書,亦提倡有關科技使用的學校改革,而Aten蒐集參與美國加州重建計畫 (Senate Bill 1274)的109所學校資料(包含國民中小學及高級中學),而這些學 校均是在重建過程中亦牽涉科技整合,在該篇論文研究中依據資料蒐集發現以下 幾點: 一、科技領導是共享且合作的。 二、可提供有關休假或金額的額外報酬。 三、支援廣泛的科技議題,如課程整合、重建或教師使用科技等等。 在Aten研究中,除了上述三者從文獻中歸納出的觀點,該研究亦認為科技領 導者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亦是重要的。此外,提供員 工專業發展亦不可忽視,同等重要的還有評鑑科技的成本及教育影響。 17.

(36) Baily (1997)針對科技領導者必須知道的21世紀有關科技整合的10項基本概 念,內涵共分十項:一、變革(change);二、科技計畫(technology plan);三、 倫理議題(ethics);四、教學與學習(teaching and learning);五、安全與隱私 (safe and security);六、課程(curriculum);七、成員發展(staff development); 八、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九、科技的支持(technology support);十、科 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erson 與 Dexter (2000) 在 《 學 校 科 技 領 導 : 影 響 與 衝 擊 》 ( 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cidence and impact)一文中,將科技領導分成6大層面, 其項目與科技基礎結構內涵,摘要如下: 一、策略計畫、目標設定和共享願景(strategic, plans, goal-setting, vision and vision sharing):考量到目前及未來會使用到的軟硬體,以及留意公平接觸 科技的機會。 二、預算與花費(budgeting and spending):設備更新計畫,或是增加資金,具 有充足的科技預算。 三、組織化結構及歷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processes):校長隨時注意 科技議題,而學校成員則在個人或從事專業工作時使用電子郵件和其他資 訊科技,以及在學校成立科技委員會。另外,在使用教學方面,亦重視成員 使科技專業發展方案。 四、課程(curriculum):包容不同團體(如高風險學生)的需求。 五、方案評鑑與影響評估(program evalu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定期對 資源使用測量,實施形成性評鑑,監督數位分配。 六、外部關係和倫理議題(external relations and ethical issues):建立與家長、 社區的連結,以及過濾軟體的政策。 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乃為國際間教育科技方面深具公信力機構,1988年後陸續針對學生、教師及行政. 18.

(37) 者的國際科技標準並與時俱進修正改版,而除了上述三種對象之外,2011年則是 提出有關教練(for coaches)的科技標準,以及同年對電腦科技教師(for computer science educators)科技標準(ISTE, 2015)。 有 關 ISTE 發 布 針 對 教 育 行 政 者 的 國 際 科 技 標 準 ( ISTE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TSSA),歷經2001年,2009年更新了有關教育行政者的標準 (NETS-A2009) ,內容包含五大層面之科技標準21項指標(表2-1) ,分述如下: 一、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 :教育行政者鼓勵發展,並且實踐有關科技 整合之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能提升卓越與支持組織改革。 二、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digital age learning culture) :教育行政者提供學生一 個創造、提倡並支持動態、數位學習的文化環境。 三、專業實務中尋求卓越(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教育行政者提供 專業學習環境,並且提倡對當代科技數位資源的創新,使師生增權賦能。 四、整體系統的改善(systemic improvement) :教育行政者提供數位時代的領導, 以及透過有效使用數位科技資源的管理。 五、數位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 :教育行政者形塑並增進對社會、道德、法律 議題的理解,以及促進對創新數位文化的責任。 表 2-1 2009 年 ISTE 學校行政科技標準 科技標準 (一)願景式領導. 績效指標 1.在教育利害關係人之間,激勵並促成共同願景的變. (visionary. 革,以期待能最大化使用數位時代資源,來達到或超. leadership):. 越學習目標,且支持有效教學實施,以及最大化學區 和學校領導者的表現。 2.在過程中持續從事發展、實施,及溝通融入科技的政 策計畫,使之與結合共同願景。 19. (續下頁).

(38) 3.在地方、州及國家層級倡導政策、計畫及資金,以期 實現融入科技願景與政策計畫。 (二)數位時代的學 1.確保教學創新是聚焦在持續改善數位時代學習。 習文化(digital age. 2.示範並促進數位學習能頻繁及有效使用。. learning culture):. 3.提供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具備科技學習資源來滿足 個體或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4.確保科技研究以及其融入課程能有效實行。 5.倡導並參與地方、國家與全球學習社群,以期促進具 有創新、創造與數位時代下的合作。. (三)專業實務中尋 1.適當分配時間、資源及管道來確保科技流暢與整合能 求卓越(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持續專業發展。 2.促進並參與學習社群,來激發、培育與支持學校行政 者、全體人員能夠進行研究或使用科技。 3.在利害關係人之間,運用數位工具可以促進並示範有 效溝通和合作。 4.跟上教育研究與有關科技有效使用的新興趨勢,並鼓 舞對能潛在改善學生學習的新科技進行評估。. (四)整體系統的改 善(systemic improvement):. 1.引導有目標性改革,透過適當使用科技和豐富的媒體 資源,能夠最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 2.通力合作建立指標、收集並分析資料,解釋結果並分 享研究發現,以期改善全體教育人員表現和學生學 習。 3.招募及留住相關人才,他們能夠具備創造力及熟練地 使用科技,並達成學術及經營目標。 4.建立並發揮策略夥伴功效,加以支援系統性的改善。 20. (續下頁).

(39) 5.建立並維持穩健的基礎科技建設,這包含了整合的、 共同操作的科技系統,可以支持管理、營運、教學與 學習。 (五)數位公民 (digital citizenship):. 1.確保數位工具和資源公平取得的機會,以期滿足所有 學習者的需求。 2.促進、示範並建立政策,以期安全、合法律、合倫理 地使用數位資訊和科技。 3.促進並示範與有關資訊科技的使用,從事負責任的社 會互動。 4.透由使用現代通訊合作工具,來示範和促使分享式文 化理解與有關全球議題的發展。. Note:翻譯自“ ISTE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 by ISTE,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iste.org/standards/iste-standards/standards-for-administrators. 張奕華(2003)在《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趨勢:科技領導》綜合國外學 者文獻出七項科技領導層次:1.願景、計畫與管理;2.成員發展與訓練;3.人際關 係與溝通技巧;4.倫理與法律議題;5.整合科技與課程與教學;6.科技與基本設施 的支持;7.評鑑與研究。 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調查臺灣臺中市國小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現況的知 覺,並在2010年,張奕華(2010)於《學校科技領導與理論及實務二版》專書著 作中,總結歸納為五項構面,分述如下(引自秦夢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 2010): 一、願景、計畫和管理:Ross及Bailey指出校長必須有非常清楚的科技願景,並 且瞭解科技在教室中的功能。倘若學校缺少科技願景,教職員將缺少方向 與引導。此外,Jewell進一步認為學校的利害關係人(例如:教師、學生、 21.

(40) 家長或是社區成員等等)也必須參與學校科技願景的規劃,當學校與利害 關係人共識越大,科技願景和計畫就越可能實踐。此外,Inkster在相關研究 中指出校長對分享式決定(shared decision-making)的承諾,為最重要的科 技管理技巧。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成員發展與訓練亦是科技領導當中的重要層次,在Ford 研究中,「成員發展」向度係由以下三種能力組成,分別是1.描述和確定成 員資源;2.設計成員發展協會;3.能制訂不同的成員發展的計畫。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Collis指出確保公平取得科技資源的機會與適當的科 技設備,是校長應具備的科技領導技巧。另外,Ford研究則是提出科技領導 能力須包含操作系統、軟硬體選擇、安裝、維護及資源管理等等。 四、評鑑與研究:一個有效能的校長會執行對教師相關的評鑑程序,以做為評估 教師個人成長,來建立科技標準,並引導專業發展計畫。 此外,根據秦夢群與張奕華研究中, 「評鑑與研究」層面是調查五項層面結果 當中得分較低者,顯示出在此方面仍有待進步空間。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關係對於校長的科技領導效能將產生影響,亦是 重要的科技領導層面。Moursund研究中指出人際關係技巧被列為是最重要的, 而在技術上的技巧被列為最不重要。 張奕華與許丞芳(2009)建構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其研究採用兩 次德懷術問卷調查,調查科技領導代表性專家、學者共13位,最後再以層級分析 法進行相對權重問卷調查,將科技領導區分成7大層面,並依其重要性分別是: 一、「科技領導之願景發展與實施」;二、「學校成員科技知能之訓練與發展」; 三、「支援及管理科技設施」;四、「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五、「善用人 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增進科技使用」;六、「科技領導之評鑑與研究」;七、「科 技運用之法律與倫理」 。大體而言,張奕華、許丞芳(2009)與上述張奕華(2003) 《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趨勢:科技領導》構面大致相符。. 22.

(41) 綜合以上學者針對科技領導層面的相關文獻,本研究科技領導內涵層次歸納 為五大層面,透過此五大層面來做為校長科技領導變項的基礎架構,茲就五大層 面分述如下: 一、願景、計畫和管理: 形塑科技願景及落實科技計畫為科技領導最重要的層面 (秦夢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2003;張奕華、許丞芳,2009;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Baily, 1997; ISTE, 2009)。國際教育科技協會針 對該層次提到科技領導必須是在過程中持續從事發展、實施,及溝通融入科 技的政策計畫,使之與結合共同願景(ISTE, 2009)。換言之,科技領導者與學 校全體形塑出清楚願景,方能進一步執行與落實,若是能取得學校成員多數 共識的共同願景,更有助於成員戮力齊心,越具體與明確,願景與計畫無疑 科技領導實踐的首要任務。美國Sanzo與Sherman及Clayton (2011)分析成功的 中學校長須具備的領導做法有四項核心:共享領導(sharing leadership)、促 進專業發展、重視教學的領導、開放真誠的氣氛,其中共享式的領導,校長 積極促進共享願景,並且能尊重採納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ities)的建議,建立所謂的領導團隊。另外,依據張奕華與許丞芳(2009) 研究中調查科技領導專家學者,將該層面列入科技領導當中最重要的指標。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成員訓練層面乃是多數科技領導研究所重視的層面(秦夢 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2003;張奕華、許丞芳,2009;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Baily, 1997; ISTE, 2009)。資訊科技是不斷進步推演,學生 須具備適應瞬息萬變資訊科技的能力,學校勢必得擺脫過去傳統一層不變的 教學,換言之,二十一世紀的學校須透過學習獲得新知,當學校成員透由結 構性科技教育訓練,學校全體學習新知並內化於教學或行政上,有賴於科技 領導者的規畫。ISTE (2009)在該層面內涵中認為科技領導者,須提供專業學 習環境,並且提倡對當代科技數位資源的創新,使師生增權賦能。另外,Sanzo、 Sherman與Clayton (2011)說明成功的中學校長須具備的領導做法其中之一即. 23.

(42) 是促進專業發展(facilit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目的是能夠讓彼此 分享知識,校長常透過會議的方式和學校成員互相交流分享。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科技的基礎設施層面亦是科技領導的重要層面(秦夢 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2003;張奕華、許丞芳,2009;Anderson & Dexter, 2000; Baily, 1997)。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校沒有科技基礎建 設,大幅降低接觸科技的機會,有鑑於此,有關科技基礎建設,有賴於資金 資源取得,學校可藉由爭取計畫性補助或是外部單位爭取經費。 四、評鑑與研究:評鑑與研究是科技領導另一個重要層面(秦夢群、張奕華,2006; 張奕華,2003;張奕華、許丞芳,2009;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ISTE, 2009) 。一般而言,行政三聯制「計畫→執行→考核」凡是願景計畫, 最後往往須事後評估成效,以做為下一次改善的依據。而依據秦夢群、張奕 華(2006)調查發現,相較於其他層面,「評鑑與研究」層面平均得分最低, 顯示出在這方面有待改善。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亦是重要的科技領導層面(秦夢 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2003;張奕華、許丞芳,2009;Aten, 1996; ISTE, 2009)。Aten(1996)研究中指出多數受試者同意教育領導者具有良好溝通 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調查發現,相較於其他 層面,「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層面平均得分最高,顯示出教師對於科技領 導的實施最著重於是否能夠有效溝通。. 本研究將科技領導綜合國內外學者研究後歸結出五大層面(科技領導之願景、 計畫和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人際關係與 溝通技巧),並且國內多數學者及相關研究以2006年秦夢群、張奕華《校長科技 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做為重要參考資料,其科技領導量表整體信度為 0.985,各向度的預試信度介於0.945-0.966之間,代表信度佳,整體量表高度一致. 24.

(43) 性,又與本研究構面大致相同,做為本研究科技領導問卷編製之基礎,研究實施 對象為國民小學。因此,本研究修改秦夢群、張奕華「校長科技領導量表」內容, 並詢問專家學者建議後,實施本研究科技領導量表。. 參、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 有關探討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重要研究與發展趨勢,分述如下: 一、科技領導相關重要研究 美國舊金山大學的 Aten (1996)研究在加州科技領導的情況,調查加州重建學 校資料(包含國民中小學及高級中學)共 109 所,這些學校均是參加重建計畫的 成員,在重建過程中亦牽涉科技整合,該研究問卷回收率 77%,且依據該研究發 現:科技領導需是共享且合作的,且安排有關休假或金額的額外報酬,並且留意 廣泛的科技議題(如課程整合、重建或教師使用科技等等)。除了上述三者之外, 該研究亦認為科技領導者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亦是重 要的,以及提供員工專業發展亦不可忽視,同等重要的還有評鑑科技的成本及教 育影響。 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採取,調查 臺灣臺中市國小教師 700 位,有效問卷 434 份,回收率 62%,其問卷題數共計 39 題,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將選項分為「非常符合」、「大致符合」、「有點符 合」 、 「大致不符合」 、 「非常不符合」等五個選項。此外,計分時,非常符合得 5 分,大致符合 4 分,有點符合 3 分,大致不符合 2 分,非常不符合 1 分。秦夢群 與張奕華的研究旨在瞭解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現況的知覺,將科技領導分成五大 層面(願景計畫和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並且訪談 2 位校長做為質性資料分析,依據該研究發現, 臺中市校長科技領導之實施現況大致良好。其中,建議各級學校加強學校內科技 使用的評鑑與研究,例如行政人員或教師可採取行動研究法來了解資訊科技融入 25.

(44) 教學是否真正提高了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高上倫(2006)探討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研究,採取問 卷調查法,並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抽取 64 所學校,對 854 位教師進行問卷調 查,有效樣本共 618 份,可用率為 72.37%,並在問卷中包含開放性問題,並將 科技領導層次分為六項:「願景計畫與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人際溝通與 法理議題」、「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評鑑與研究」及「實際操作與示範」。 並依據研究發現:國民小學教師認為校長科技領導以「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 層面表現較佳,「研究與評鑑」層面則有待加強。此外,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 技領導實施效能與重要性之間的知覺有落差存在,其實施效能不如教師所預期之 重要性,表示其應然面高於實然面,需要校長予以關注。 陳易昌(2006)瞭解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 能之關係研究,該研究採取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對 象,抽取臺北市 34 所公立國民小學 460 位國小教師為樣本。其研究結論摘要如 下: 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均屬良好程度。 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會因教師年資、職務、學校規模、學校歷史之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情形;至於在性別、年齡、學歷上,則無差異。 3.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學習會因教師性別、年齡、年資、職務、學校規模之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情形;至於在學歷、學校歷史上,則無差異。 4.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會因教師性別、年齡、年資、職務、學校規模之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情形;至於在學歷、學校歷史上,則無差異。 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學習對整體學校效能具有高度預測力。 張奕華與吳怡佳(2008)則是研究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調查臺灣七縣市(臺北市、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臺中市、嘉義市、臺南市) 所屬的國民小學,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寄出 1000 份問卷,共回收 605 份,. 26.

(45) 回收率 60.5%,並將科技領導分成五個層面(願景、計畫和管理、成員發展與訓 練、科技基礎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教師教學效能亦 分成五個層面(教材內容使用、教學技巧使用、班級氣氛師生互動、教學評量設 計、自我效能信念),且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資料,該研究驗證了校長科技領 導影響教師教學效能。 張明智(2009)探討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行政創新管理關係之研究, 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新竹縣、新竹市及苗栗縣三縣市公私立國民中學、完全中 學國中部、公私立高中附設國中部(不含特殊學校)之學校教師為對象,共發出 780 份問卷,回收 605 份,回收率 77.6%,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樣本為 591 份, 回收後之問卷,其可用率為 97.7%。其中有關三縣市之國民中學科技領導現況, 根據結果發現: 1.新竹縣、新竹市及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對科技領導之運作現況的知覺屬於程度 普通,其中以「科技與基礎設施支持」層面較高,「評鑑與研究」層面較低。 2.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或專任教師、新竹縣與新竹市的教師、學校歷史為 21-30 年的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運作情形之知覺程度較高。而男性教師對校長科技 領導之「評鑑與研究」層面知覺程度高於女性。 蔡瑞倫(2008)調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桃園縣 59 所公立國民中學之 567 位國中教師為樣本。 針對不同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在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上差異 情形加以分析。其中,有關科技領導之研究結果如下: 1.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均屬中上良好程度。 2.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會因教師性別、年齡、年資、職務、學 校規模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情形;至於學歷、學校歷史變項,則無 差異。. 27.

(46) 二、科技領導相關期刊論文研究之趨勢 從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與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來探討,搜尋以 「科技領導」為關鍵字的相關研究,統計至 105 年 2 月 28 日為止,總計 84 筆, 其中論文 55 篇(已扣除非教育議題 1 筆),期刊 29 篇(已扣除非教育議題 4 筆),另外,由於僅統計至 105 年初,因此 104 及 105 年學位論文及期刊可能尚 未發表或是未搜集完成,以下就目前科技領導相關文獻之學位論文及期刊進行彙 整,詳見表 2-2。 由表 2-2 觀察之,科技領導相關論文有成長趨勢,並以 99 學年度(2010)數 量最多,期刊方面則是以 98 年數量最多,大抵而言,科技領導為近六年逐步新 興的教育議題。科技與教育之間整合,大抵也是近幾年越來越受重視,舉凡資訊 融入教育、翻轉教育等科技教育議題受到國人逐步受到著重,顯示出該類議題具 有新近性與探討價值。. 表 2-2. 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年代分析 學年度. 論文篇數. 期刊篇數. 合計. 總百分比. 73. 0. 1. 1. 1.19%. 92. 0. 3. 3. 3.57%. 93. 0. 1. 1. 1.19%. 94. 4. 1. 5. 5.95%. 95. 2. 3. 5. 5.95%. 96. 4. 3. 7. 8.33%. 97. 8. 4. 12. 14.29%. 98. 7. 5. 12. 14.29%. 99. 9. 0. 9. 10.71%. 28. (續下頁).

(47) 表 2-2(續). 100. 3. 2. 5. 5.95%. 101. 5. 3. 8. 9.52%. 102. 5. 2. 7. 8.33%. 103. 8. 1. 7. 8.33%. 104. 0. 0. 0. 0%. 合計. 55. 29. 84. 100.00%.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科技領導相關研究及發展趨勢,研究者歸納如下:科技領導相關研 究方面,研究對象討論在國民小學有較多討論,以及科技領導逐漸與其它相關變 項相結合(如教師教學效能、教學創新、學校效能),這意味著科技領導在其他 教育階段(如國民中學、高中職等)有進一步探討空間,以及校長科技領導經學 者相繼投入研究,發覺校長的科技領導,能影響教師的教學成效,或是提高學校 效能,有助於教育品質的提升。從期刊論文來探討科技領導之發展趨勢,發現科 技領導是近五六年逐漸新興研究主題,且與目前的國家重視的科技政策(如資訊 白皮書)或是熱門議題(未來學校、翻轉教室)均屬科技相關議題,彼此相輔相 成,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協助未來主人翁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來臨。. 第二節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吳清山(2004)指出當學校組織越具備學習的能力,越具有創新的能力, 越能夠推動創新經營。而探究有關學校創新經營意涵與相關研究,將提供更多 學校創新運作具體方針。 本節共分成三部分: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校長科 29.

(48) 技領導之相關研究。. 壹、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 有關學校創新經營之定義、理論基礎與內涵,闡述如下: 一、學校創新經營之定義 創新(innovation)就其字面具有改變或引進新事物的意涵(吳清山,2007)。 瑞典學者 Frankelius (2009)以詞源學來定義創新,他將創新視為具有四項特徵: 具有高層次獨創性,且不論在任何領域中,意味著打破社會(往往是市場),且 象徵革新性的事物。目前創新的概念在企業界受到重視,其有助於提高組織適應 及競爭力,而在組織經營上的創新。國外文獻探討組織創新,而學校亦是組織的 一種,是以,國內學者將組織創新概念運用在學校組織當中,視為學校創新經營, 以下就國內外文獻之定義做說明: 美國 Marshall (2000)在《領導創新學校》(Leading Innovative Schools)文章 中,認為過去 17 世紀牛頓(Newtonian)主義觀點盛行,強調的是機械以及以機 械式為基礎的領導,強調的是靜態、重複、可預測且線性的,然而,現在我們所 身處的自然世界並非機械式,而是有機的生命體,強調的是非線性、不可預測且 動態的。有鑑於此,領導者需創造一個提供學習環境,並且適用在任何年齡層, 這將給予學校成員力量、時間、發言權,更具創造力。這樣的學習社群具有以下 特質:個人化、富有彈性且連貫,強調內、外部連結,與豐富資訊和彈性多元的 學習經驗,且是跨世代的學習,以合作為基礎,並聚焦在複雜認知與問題解決上。 而創造上述的學習條件這將是創新領導者的任務,並且這是創造讓學生優質學習 的環境。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5)將創新經營詮釋為「一個組織在產品、過程或服務 等方面,力求突破,改變現狀,發展特色,以提升組織績效的策略」(118 頁)。 而創新經營運用在教育領域中,成為學校持續進步動力,帶來更優質的教育品質, 即為學校創新經營,而以下就各家學者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定義的看法與見解,臚 30.

(49) 列如下: Hughes 和 Norris 則是提出創意的學校經營是校長與學校成員之間雙向影響 力發揮的過程,目的是希望建構滿意且具成就的行政過程,追求共享價值的實現, 主要以信任為基礎,透過學校結構、人際互動、學校微觀政治學,以及文化意義 等四個取向出發,創意的學校經營,必須考量學校的文化脈絡,提高成員的工作 意義等(引自蔡政道,2010)。 吳清山(2004,2007)將學校創新經營之界定為:「在學校環境場域中,採 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到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以發展學校特色, 提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34 頁)。換言之,學校創新經營是以「學校 為場域,創新經營為策略,發揮效能為目標。」。簡言之,學校創新經營就是創 新與經營的結合體,以「創新」為體,「經營」為用,發揮學校教育之功能。黃 宗顯(2004)視學校創新經營為經營一所學校時,在理念思考、方案規劃、策略 實踐等所創造出的有別學校自己以往或他校已有的各種新作為。 顏秀如與張明輝(2005)則將學校創新經營定義為:「學校為了提昇教育績 效,營造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鼓勵且引導成員參與創新活 動,藉由知識系統的管理與運作,以系統化的經營策略,使創意得形成、發展及 永續經營之動態發展歷程。」並主張學校創新經營內涵乃是結合「組織創新」和 「學校經營」的理念所形成。 湯志民(2006)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係學校依循教育理念,突破傳統觀念, 運用學習型組織的團體動能,轉化行政、課程、教學和環境的劣勢,使之成為優 勢,以創造獨特風格和組織文化,並發展學校特色之歷程」(61 頁)。他進一步將 學校創新經營理念實踐於籌建新校當中,將理論落實於教育現場中。而從目標而 言,學校之採取創新經營意在創造學校的獨特風格和組織文化,發展超越或與他 校區隔的學校特色,使學校價值提升創新。學校的領導者即是校長,帶領學校邁 向創新經營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童鳳嬌與林志成(2014)提出校長的創新經. 31.

(50) 營是校長為了因應社會環境變遷與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嶄新的思維理念、全新的 專業技術與更新的服務態度,提升教師專業教學,學生多元展能與學校辦學績效, 進而強化學校競爭力,所進行一系列有計畫、有策略、有目標的創新動態歷程。. 綜合上述學者論述,研究者綜合歸納出學校創新經營的定義為:學校創新經 營係在學校場域中為了符應社會變遷,在經營策略上運用新觀念或新思維,其目 的是為了提升學校效能,創造出學校獨特風格,達成教育目標。. 二、學校創新經營理論基礎 學校創新經營逐步受到社會大眾所重視,各家學者對於其理論背景開始有更 深入的分析探討,以下綜合各學者茲將學校創新經營理論基礎做說明(吳清山, 2005、2007;吳清山、黃旭鈞,2006;林新發,1998;張明輝,2009;顏秀如、 張明輝,2005): (一)知識經濟理論: 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於 1996 年出版《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書指出「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ies)是直接以生產、分配和運用知識及資訊為基礎的經濟(OECD, 1996)。而,知識經濟在美國則是稱為新經濟(new economy),具有四 種特徵(吳清山,2004):第一,新觀念及新科技相當普遍;第二,人力 資源發展系統相當普及;第三,具有健全的資訊基礎建設;第四,政府以 及經濟環境支持企業發展與革新。吳清山(2007)進一步指出處於知識經 濟的學校經營,應激勵學校成員願意去嘗試和改變,活化學校生命力和創 造力,以利知識不斷產生。然而,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當中,學校所面臨 的挑戰遠比過去更為艱鉅,必須力求改革與創新,方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