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蘋果日報工會創建歷程之紀錄與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蘋果日報工會創建歷程之紀錄與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蘋果日報工會創建歷程之紀錄與分析 Documenting and Analyzing 治 the Formation of. 政. 大 立Apple Daily Union.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馮建三 博士 研究生:黃于庭 撰. 中華民國一零三年七月. 1.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蘋果日報工會創建歷程之紀錄與分析 Documenting and Analyzing 治 the Formation of. 政. 大 立Apple Daily Union.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馮建三 博士 研究生:黃于庭 撰. 中華民國一零三年七月. 2. DOI:10.6814/NCCU202100414.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歸納《蘋果日報》工會的創建過程,其在短時間創建、成功 與資方簽訂了《編輯室公約》的影響因素大部份為時間及環境脈絡促成,其脈絡 可分析如下:首先,新聞媒體傳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即將併購壹傳媒,「旺 中集團」旗下媒體立場鮮明,使得《蘋果日報》社內新聞工作者產生新聞自主權 消失的危機感。其次, 《蘋果日報》內新聞工作者,普遍對「蘋果精神」的認同, 不願讓「蘋果精神」消失。此外,《蘋果日報》社內普遍對於主席黎智英感到信 任甚至崇拜,壹傳媒併購案的爆發,造成社內員工的情緒激動,產生被背叛感。. 政 治 大 果日報》幹部利用社群媒體平台宣傳,也對於工會的組成、運動的動員、喚起公 立. 上述因素影響下,造成了《蘋果日報》社內新聞工作者組成工會的強烈動機。 《蘋. ‧ 國. 協助。. 學. 民的關注有很大幫助,《蘋果日報》工會的組成,前期的抗爭,得到許多關注與. ‧. 由於「編輯室公約」的成功簽訂與壹傳媒交易案發展脈絡有關,「編輯室公. sit. y. Nat. 約」簽訂後,編採自主程度並未改善太多,主因在於受限於妥協後的條款的工會. io. er. 力量不足以落實「編輯室公約」。. al. iv n C hengchi U 印刷部門對於勞動條件的需求主要為基本勞工權益及福利,但編輯部們的新聞工 n. 《蘋果日報》編輯部門和印刷部門工作者勞動條件的需求和感受大不相同,. 作者主要訴求為擁有新聞自主權。尤其在現今報社積極發展即時新聞的趨勢下, 工作量大增、工作壓力增加、報社卻大幅裁員,勞動條件大幅下降。雖然蘋果日 報社內新聞工作者普遍肯定及支持蘋果日報工會爭取勞動權益及新聞自主,蘋果 工會也提升了員工的勞動意識,但仍不足以清楚意識到積極致力於勞方增權對於 自身勞動條件、新聞自主權的影響。 《蘋果日報》工會短程目標為推動簽訂「團體協約」,藉此提升社內員工的 勞動條件,並維持一定的工會會員人數,提高對資方協商的實力。 關鍵字:蘋果日報、媒體工會、新聞自主、編輯室公約、勞動條件、勞動意識 3. DOI:10.6814/NCCU202100414.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of Apple Daily Union. The formation of Apple Daily Union, and its further success in signing “Editorial Autonomy Agreement” with the management in a very short time was influenced by its chronological context, which can be analy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merge and acquisition of Apple Daily News by Want Want China Times Media Group created a sense of crisis that the journalists and editors will lose editorial autonomy after the acquisition. Secondly, workers in Apple Daily recognized there is something unique about Apple Daily as a press, and they also deeply identified with the spirit of this brand, which is ‘the spirit of Apple Daily,’ and not willing to see the spirit disappear. Lastly, the President of Apple Daily, Jimmy Chee-Ying Li, is a trustworthy, heroic icon to his employees. The employees became emotional after learning that Apple Daily was sold; they felt. 政 治 大. betrayed by President Lai. The aforementioned factors resulted in a strong motivation for the workers of Apple Daily to form the Apple Daily Union to fight for editorial autonomy and labor. 立. conditions.. ‧ 國. 學.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media to promote the Uni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the aggregation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early stage protest events, was aware of and greatly assisted. ‧. by members, non-memb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s.. sit. y. Nat. The editorial autonomy in the organization did not improve very much after signing the. io. limited since they compromised on several causes.. n. al. Ch. er. agreement, mainly because the power of Union was limited. The power of the Union was. i Un. v. The labor condition of the editorial sections and printing sec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While. engchi. workers in printing sections tend to demand on basic labors’ rights, workers in editorial section tends to demand on more editorial autonomy. News workers of Apple Daily approved and supported the achievement and value of the Apple Daily Union. Also, there is improvement on the workers’ labor consciousness; however, it is still not strong enough to motivate the worker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movement to improve labor conditions. The Apple Daily Union is moving forward on advocacy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 to achieve their goal of improving labor conditions, maintaining the number of members, and gaining their capability to bargain with the management. Keywords: Apple Daily News, Media Trade Union, Editorial Autonomy, Collective Agreement, Labor Conditions, Labor Consciousness 4. DOI:10.6814/NCCU202100414.

(5) 謝誌 寫論文是一個不斷面對自己的軟弱、面對問題的過程。在政大新聞所的日子 很長,感謝的名單也特別長。這條長路上,很幸運有這麼多人的幫助。 這本論文能夠完成,首先必須感謝指導教授馮建三老師,感謝老師在學業上、 生活上的指導,讓這本論文能夠從無到有,從不成形的初稿長成現在的樣子。在 最後階段提醒我要注意身體健康;也很感謝老師對於我的極慢進度,或是內容不 週之處的包容。也感謝口試委員劉昌德老師、林富美老師在口試時給予的包容及 溫柔的建議。 感謝所有受訪者,尤其是蔡會長及唐秘書長。不畏工會議題敏感接受訪談, 慷慨與我分享工會創建至今的經驗,並協助發放問卷,若沒有這些熱心的受訪者 們,我的論文無法順利完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感謝研究所階段給予我工作機會的師長們。感謝王淑美老師在助理工作及學 業的教導,感謝公企中心的樓永堅主任、邱于芸老師、蔡孟君老師、鐵人哥在工 作和待人接物上的指引。也感謝創立方助理群筱琦、榮格、詩唯、郁珳、怡蓁, 在論文路上互相扶持加油打氣,或是工作後每一次「微慶功」,都是快樂且溫暖 的回憶。. sit. y. Nat. 感謝政大新聞所 97 級所有優秀的同學們,邱邱、于甄、麗晶、宜君,從碩. n. al. er. io. 一至今,互相支持和取暖。尤其邱邱和于甄雖然工作繁忙,仍排出空檔來參加口 試,點滴溫暖都在心頭。在 409 研究室的最後三個月,感謝學妹們心瑜、螢萱給 予我論文、問卷的回饋,擔任口試小幫手,互相打氣。. Ch. engchi. i Un. v. 感謝老友禹函、思萱、子昕、俞真協助我詢問可能的受訪者,也就讀政大碩 士班的宛霏和美華,在失意時鼓勵我,這些溫暖我無法忘記。感謝沈思回國時特 地抽空參加大綱口試,非常感激。 最感謝我的家人,跳跳虎爸爸和貓頭鷹媽媽,支持包容我的每一個決定,盡 所能地在每一個階段協助、安慰我。十年前,父親任職的外商公司無預警關廠西 進,關廠勞工們向公司高層進行抗爭;我重新觀賞了當時抗爭的錄影帶,理解了 當時父親及他的同僚們承受的壓力和心情,情感上獲得了意外的收穫。 感謝伴侶浩瑋所有無條件的支持,幫我打逐字稿、在腸思枯竭時帶我去運動、 在我摸魚時鞭策我前進,口試前所有準備,浩瑋永遠是最支持我的小幫手。 最後感謝宇宙的機緣,使我能順利通過論文口試這道關卡,在颱風隔天舉行 的口試,幸運地晴空萬里。 感謝在政大的每一個相遇。指南山下的青春歲月,苦樂參半,永懷我心。 5. DOI:10.6814/NCCU202100414.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0 第一節 反媒體壟斷運動與壹傳媒轉售案 .......................................................... 10 第二節 台灣蘋果日報社組織文化 ...................................................................... 15 第三節 研究動機 ..................................................................................................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20 第一節 媒體所有權集中的影響 .......................................................................... 20 第二節 工會創建之政經環境 ................................................................................ 22. 政 治 大 第四節 工會運動與勞動意識 ................................................................................ 27 立 第三節 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與新聞專業自主 ................................................ 24. 第五節 工會運動的限制與新契機 ........................................................................ 31. ‧ 國. 學. 第六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 33.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sit. y. Nat.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5. io. er. 第二節 受訪對象選取 ............................................................................................ 42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44. n. al. Ch. i Un. v. 第四章 研究分析 ....................................................................................................... 45. engchi. 第一節 相關文獻分析 .......................................................................................... 45 一、工會籌備與成立期(2012.09.02~2012.10.16)...................................... 56 三、買家現身與工會抗爭期(2012.11.14~2012.11.28) .............................. 66 四、《編輯室公約》協商期(2012.11.29~2013.04.18) ................................ 72 五、共存期(2013.03.28~)............................................................................ 75 第二節 問卷資料分析 .......................................................................................... 78 一、問卷結果...................................................................................................... 78 二、小結.............................................................................................................. 8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8. 第一節 《蘋果日報》工會創建歷程特色 .......................................................... 88 一、只要「蘋果」的滋味.................................................................................. 88 6. DOI:10.6814/NCCU202100414.

(7) 二、大哥,我們被出賣了!.............................................................................. 91 三、內部的矛盾與共識...................................................................................... 95 四、社內工作者勞動條件的感受差異.............................................................. 99 五、普遍肯定蘋果工會的價值........................................................................ 102 六、即時新聞:隨紙本銷量下滑的勞動條件................................................ 104 七、工會運動與社群媒體................................................................................ 106 八、工會與勞動意識的提升............................................................................ 107 第二節 研究結論 ................................................................................................ 10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11 參考文獻.................................................................................................................... 112 附錄一:問卷設計 ................................................................................................... 117. 政 治 大 附錄三:訪談大綱(工會幹部) ........................................................................... 130 立 附錄二:反媒體壟斷運動大事紀 ........................................................................... 121. ‧ 國. 學. 附錄四:訪談大綱(一般會員) ........................................................................... 131 附錄五 台灣蘋果日報企業工會團體協約草案 ..................................................... 132. ‧. 附錄六 台灣蘋果日報企業工會團體協約簽訂版 ................................................. 143.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DOI:10.6814/NCCU202100414.

(8) 圖. 次. 圖一:旺中併購中嘉案相關大事時間軸 ............................................................................. 12 圖二:反媒體壟斷運動相關大事時間軸 ............................................................................. 13 圖三:壹傳媒工會相關大事時時間軸 ................................................................................. 14 圖四:本研究分析架構圖 ..................................................................................................... 44 圖五:受訪者工作分布 ......................................................................................................... 79 圖六:受訪者自我職業定位分布 ......................................................................................... 80 圖七:工作壓力滿意度 ......................................................................................................... 80. 政 治 大. 圖八:工時長短滿意度 ......................................................................................................... 81. 立. 圖九:公司提供的工作訓練 ................................................................................................. 82. ‧ 國. 學. 圖十:收入滿意度 ................................................................................................................. 82 圖十一:受訪者每月固定收入分佈 ..................................................................................... 82. ‧. 圖十二:與同仁的互動 ......................................................................................................... 83. y. Nat. io. sit. 圖十三:與主管的互動 ......................................................................................................... 83. n. al. er. 圖十四:報導及編輯的自主程度滿意度 ............................................................................. 84. Ch. i Un. v. 圖十五:希望工會加強的服務 ............................................................................................. 85. engchi. 圖十六:工會參與 ................................................................................................................. 85 圖十七:與資方協談《編輯室公約》 ................................................................................. 85 圖十八:編採自主程度 ......................................................................................................... 86 圖十九:加強員工福利 ......................................................................................................... 86 圖二十:爭取合理工時 ......................................................................................................... 86. 8. DOI:10.6814/NCCU202100414.

(9) 表. 次. 表 1:蘋果日報工會相關報導及評論表.............................................................................. 36 表 2:受訪者資料表 ............................................................................................................. 42 表 3 : 《蘋果日報》工會官方粉絲專頁發文 ...................................................................... 4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反媒體壟斷運動與壹傳媒轉售案. 2012 年夏,台灣社會發生了新聞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媒體運動,將近萬人 上街遊行。事件的緣起是因政經環境改變,以及新科技的發展,台灣報業於千禧 年後,歷經一波大衰退,加上全球數位匯流的影響,媒體產業併購成為發展趨勢。 2008 年底,在併購中視、中天兩家電子媒體後,時任中時集團董事長的余建新 因投資 Lehamn Brothers 損失 20 餘億,以不堪虧損為由,出售包括中天、中視、. 政 治 大. 中時、工商、時報周刊及網路媒體的中時媒體集團,歷經變化,最後戲劇性地由. 立. 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1買下。. ‧ 國. 學. 由於電視媒體是特許產業,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以下簡稱通傳會) 為此併購案召開聽證會,學者和媒改團體以及業界代表認為跨媒體經營會影響言. ‧. 論自由,聽取產學意見後。2009 年,通傳會(NCC)以附加條款方式通過變更. sit. y. Nat. 案。. n. al. er. io. 但此舉引來旺中集團反彈,事後分別以四版全版報導批評通傳會做法有如土. v. 皇帝、在中國時報頭半版刊登廣告及委員照片,指控三位委員違法濫權,並寄發. Ch. engchi. i Un. 存證信函給七名反對學者及記者。引起一百五十位傳播學者連署抗議,要求旺中 集團懸崖勒馬。旺旺集團入主中時集團後,不僅蔡衍明曾在旺旺集團在大陸發行 的刊物旺旺月刊專訪中承認,中國官方試圖藉由親中的蔡衍明擁有的媒體促進兩 岸關係2,由於新企業主不忌從對岸取得廣告收入兼取宣傳之效,中時有關對岸 政情與人物的置入性行銷也日益嚴重。 兩年後,旺旺中時(以下簡稱旺中)團旗下的旺中寬頻,在 2012 年 10 月又 欲進一步併購中嘉有線電視系統,中嘉寬頻擁有台灣各地區 11 家有線電視系統. 1. 資料來源(後同此處,不再特別註明來源) :旺旺集團網站,擷取自: http://www.want-wat.com.cn/tw/about/companyds_72620543991349248.aspx,日期:2014/06/05。 2 資料來源:林倖妃(2009 年 2 月 25 日) 。 〈報告主任,我們買了中時〉 , 《天下雜誌》 ,416 期。 10.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1) 公司,市佔率已高達 27%,併購案若通過,旺中集團成為擁有最多垂直、水平跨 媒體資源的媒體集團,此併購案金額也是亞洲第一。在公平會有條件通過的情形 下,中嘉寬頻審查的重責大任交由通傳會(NCC)進行,傳播學者及媒改團體串 聯,連署反對旺中過高比例的跨媒體壟斷行為,並呼籲通傳會駁回此併購案。然 而,在公聽會過後,2012 年 7 月,通傳會(NCC)決議有條件通過旺中集團併 購中嘉案。 2012 年 2 月,自由時報於時論廣場版刊出一篇自稱「中時報系現任記者」 匿名為「錢衷時」的投書,在投書中批評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在華爾街日報談時 的言論是向中國靠攏。事後,旺旺集團發出電子公告,懸賞百萬請各界協助揪出. 政 治 大. 錢衷時的真實身份和事件真相,並批評自由時報造謠揚言提告,引起社會及旺中. 立. 集團內部員工譁然。. ‧ 國. 學. 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的言論及行為,也引發諸多輿論爭議。例如,2012 年 4. ‧. 月,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時發表的「兩岸統一是遲早的事,希望 自己能夠看到那一天」(”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unification happens sooner or. y. Nat. io. sit. later, I really hope I can see that.”)、「我的記者有批評的自由,但是他們下筆前要. n. al. er. 三思後果」(”need to think carefully before they write”)等言論3。. Ch. i Un. v. 7 月 25 日起,旺中集團旗下媒體,開始連續兩天大規模報導在 NCC 前面聚. engchi. 集了百餘位學生示威抗議旺中併購案,且現場有白衣女子發給參與學生「走路工」 費用,並將矛頭指向反媒體壟斷立場堅定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黃國昌,影射他雇 用這些學生。然而,黃國昌否認與事件有關,批評旺中做法是惡質媒體操作,引 發藝文界人士發起「拒絕中時運動」。 不久後,網友發現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林朝鑫在示威抗議現場的照片,清華大 學學生陳為廷因在社群網站轉載林朝鑫在現場的圖片,受到旺中集團旗下媒體公. 3. 資料來源:Higgins, A.(2012, January 21). Tycoon Prods Taiwan Closer to China.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tycoon-prods-taiwan-closer-to-china/2012/01/20/gIQAhswmFQ _story.html 11.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2) 布其個人背景及曾為民進黨議員輔選等經歷,旺中集團也揚言對陳提告。中時記 者游婉琪也公開在個人部落格上撰文〈人生總有非賣品〉表示,自己受命在黃國 昌事件中所寫的特稿,受到報社大幅度更改報導方向,大肆批評黃國昌,游婉琪 也辭去中時記者一職。 此時,以林飛帆、陳為廷為首的學生也組成青年反媒體巨獸聯盟,並與九零 一反媒體壟斷聯盟合作,反媒體壟斷運動逐漸從網路或少數媒體上擴及到主流媒 體,開始有了較長時間、較多篇幅的報導,並成為公民關注的焦點,尤其受到海 內外學生的關注。9 月 1 日,除了國內學生及公民走上街頭,促成二十年來人數 最多的媒體改革遊行外,海外學生也紛紛串聯,在社群媒體上刊登照片,遠距離. 政 治 大. 地進行反旺中的活動4。這樣的結果,可說是由於社群媒體的分享串聯熱烈,網. 立. 友積極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為近幾年各項社會運動之最,開啟了民眾對於媒體. ‧ 國. 學. 改革運動的認識和參與(洪貞玲,2012;張錦華,2013)。研究者將相關大事整. ‧. 理於下圖一及圖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一:旺中併購中嘉案相關大事時間軸. 4. 資料來源:事件經過整理自新聞及媒體報導,由研究者整理為一時間表,詳見附錄二:反媒. 體壟斷運動大事紀。 12.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二:反媒體壟斷運動相關大事時間軸. ‧. 2012 年 9 月 1 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後,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反媒. sit. y. Nat. 體壟斷遊行過後,傳播學者管中祥在臉書上呼籲《蘋果日報》應組工會、簽署編. al. er. io. 輯室公約。三天後,9 月 4 日,香港壹傳媒公告正與獨立第三方洽售臺灣印刷事. v. n. 業、壹電視,幾位蘋果日報及壹週刊記者因此發起組成工會,9 月 15 日成立籌. Ch. engchi. i Un. 備會。蘋果日報於 9 月 27 日正式成立「蘋果日報工會」 ,壹傳媒旗下其他公司, 如壹電視、壹週刊、爽報,也相繼成立工會,準備為併購案後發生的資遣、資方 介入編輯室等可能性爭取勞工勞動權益,並要求新資方簽署編輯室公約。2013 年 4 月 18 日,自前年 11 月起與資方五次協商後,臺灣《蘋果日報》工會與資方 達成共識,簽訂「編輯室公約」,並經勞委會(現勞動部)函釋認定此「編輯室 公約」具有團體協約效力5。. 5.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工會新聞稿(2013 年 4 月 18 日) 。擷取自: http://www.facebook.com/Appleunion/posts/442990519124175,日期:2014/06/05。 13.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4) 政 治 大 圖三:壹傳媒工會相關大事時時間軸 立. ‧ 國. 學. 翌年,2013 年 2 月,通傳會(NCC)審查旺中案,因不符三項停止條件及. ‧. 二十五項承諾,不予通過。壹傳媒案買賣雙方也於四月時,向公平會申請撤案, 旺中集團併購壹傳媒案確定破局。. y. Nat. io. sit. 綜上所述,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實質成果包括:2013 年 2 月,通傳會(NCC). n. al. er. 裁定因未成就三項附加條件,否決旺中集團併購中嘉案、旺中併購壹傳媒案亦破 局。. Ch. engchi. i Un. v. 雖然《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及《廣電三法》修正案在立法 院仍功敗垂成,在三讀時遭國民黨團封殺6;然而,由於對「中國因素」的疑慮, 以及過程中社會大眾看見媒體組織如何介入編輯室運作,在在喚醒了公民對媒體 壟斷問題的關注,實際走上街頭參與運動。旺中旗下媒體,時有違反新聞專業, 以及違反新聞倫理,報導框架偏頗的事件。例如:中天電視台製作的新聞節目, 因收受中國當局的置入性行銷,受通傳會(NCC)罰鍰新台幣一百八十萬元7。. 6.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3 年 1 月 11 日), 〈反媒體壟斷三讀 馬喊卡〉,蘋果日報。擷取自: http://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30111/ED3BH6OKBJRGK75VOVVNWSOJWI/,日期: 2014/06/05。 7 資料來源:林朝億(2012 年 5 月 27 日) , 〈學界:置入不斷 中天、中視執照也該撤照〉 ,新頭 14.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5) 從壹傳媒併購案的始末可以發現,以業主個人的管理風格及善意,並非保障 工作者勞動權、新聞自主權的有效之道,一旦更大的商業利益介入,就可能瓦解。 相反地,若員工能經由集體抗爭,並與資方訂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協約,就能提升 員工的工作權益;而作為新聞工作者,其工作權益也包括自由編採新聞。. 第二節. 台灣蘋果日報社組織文化. 台灣蘋果日報社於 2003 年 5 月 2 日成立8,為香港壹傳媒集團繼 2001 年 5 月 1 日成立台灣《壹週刊》後,在台設立的第二家分公司。在台灣,蘋果日報延. 政 治 大 刷;台灣蘋果日報也是開全台首例,第一家設有全日無休的讀者爆料投訴專線的 立. 續了香港蘋果日報的特色,偏重圖片、表格的報導和排版,所以全報採用全彩印. ‧ 國. 學. 報社,並引起平面、電子媒體起而效尤設置讀者爆料專線(王怡文,2007)。 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的個人風格,也影響《蘋果日報》組織文化,他認. ‧. 為媒體賣的是一份「感覺」,感覺對了,讀者就會買;讀者愛看什麼,他就給讀. sit. y. Nat. 者什麼(林富美,2005) 。他也曾在訪談中公開表示: 「大多數人強調重要的事,. n. al. er. io. 卻忘了讀者關心的事。」9。其經營理念信奉「市場新聞學」 ,將報紙視為純商品,. v. 報導不夾帶特定政治立場,迎合大眾閱讀品味,《蘋果日報》追求商業規範勝於. Ch. engchi. i Un. 新聞規範(何旭初,2007) 。蘋果日報的編採策略以市場價值為主要考量,讓「讀 者反應」決定報導和寫作的方向,並透過銷售量、舉辦「焦點讀者民調」 (Focus Interview)瞭解市場需求,再不斷修正報導方針10。 《壹週刊》將香港小報的八卦 新聞報導方式帶進台灣,台灣《蘋果日報》帶動了台灣新聞的狗仔文化,使其他 傳統大報開始模仿,包括改版、增加彩色版面,將台灣傳統報業的小報化 (tabloidization)推向高峰(李貞怡、李秀珠,2006;孫曼蘋,2004;周世豐,. 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2-05-27/25550,日期:2014/07/30。 8 引自蘋果日報官方網站 9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編輯部(2001 年 3 月 1 日) , 〈你所不知道的黎智英:只要傳真,不要高深!〉 , 數位時代。擷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7964。 10 資料來源同上註。 15.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6) 2004)。 台灣蘋果日報的組織管理,主要利用量化數字做為績效考核根據。績效由 記者所寫的新聞上版面的次數、上頭版的次數作為考核標準,並用年度考績「搖 大樹」,將考績落在全體最末幾個百分比的員工資遣。蘋果日報組織文化充滿了 競爭、壓力,透過每日的鋤報會議,組織內的工作者也對彼此的報導進行嚴厲的 批判(林富美,2005)。 綜上所述,蘋果日報的組織文化,承襲了大部份香港蘋果日報的組織風格, 不同於台灣其他日報的傳統,使得台灣蘋果日報在台灣報業中獨樹一格。. 第三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相較於反媒體壟斷運動初期,媒體因恐懼產生寒蟬效應11;社會對反媒體壟. ‧ 國. 學. 斷運動反應熱烈,事件的制度面與運動面,也引起傳播學界許多討論,並與其他. ‧. 國家相關案例做出比較。. y. Nat. 針對 2012 年反媒體壟斷運動,目前已有許多相關學者,對運動本身以及防. er. io. sit. 治媒體壟斷、維護多元媒體環境做出建議。從 2011 年 9 月 6 日通傳會(NCC) 針對旺中併購中嘉案舉辦第一次公聽會起,至 2013 年 7 月 30 日(立法院召開第. al. n. iv n C 八屆第三會期第二次臨時會開議,h 卻未將〈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 engchi U 排入議程)為止的相關報章評論,以主流媒體四家綜合報紙:旺旺中時、自由時. 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為例,本研究以「反媒體壟斷」 、 「旺中併購案」為關鍵字 進行網路搜尋,共搜尋到 85 篇相關評論。 除了這些時論,另有學術期刊《傳播研究與實踐》在第 3 卷第 2 期專輯「言 論多元化」做為主題。其中,羅世宏(2013)檢視歐美國家既有政策和研究文獻, 清理國內外媒體集中化管制政策規範,認為媒體應發展複合式的管制取徑後,認. 11. 寒蟬效應之說法出自張錦華、林麗雲投書(2012 年 8 月 25 日) , 〈NCC 對寒蟬效應無感〉 , 蘋果日報。擷取自: http://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20825/DWCCS6WM7KON6UTJAB2Y6542DU/,日期: 2014/07/30。 16.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7) 為應立法強化媒體產業工會的組織與運作,嚴格規範對涉己新聞的處理準則,使 得強化新聞專業自主保障傳媒勞工權益,作為管制媒體行為取徑的方法之一。 張錦華(2013)比較美國 2003 年「反鬆綁運動」和台灣 2012 年「反媒體壟 斷運動」分別在政經環境、制度面、運動面及媒體集團影響力表現的異同。政經 背景同為數位匯流成為跨媒體整合的驅力,制度上皆有獨立機關的監理機構委員 對抗媒體壟斷。這兩場運動,在運動面上皆有學者、公民團體與網路動員;在媒 體影響力表現上,台灣的案例則顯示有線系統平台具有頻道上下架的強大影響力, 間接影響了內容。但台灣的「反媒體壟斷運動」的特殊之處,在於兩岸的特殊關 係,「中國因素」的介入顯然對於台灣的媒體功能、新聞價值、專業自主、產業. 政 治 大. 公平競爭、媒體工作者勞動權、多元觀點等皆有衝突。除了影響新聞自由,也涉. 立. 及自由民主及國家安全的問題。. ‧ 國. 學. 洪貞玲(2013)指出台灣目前對於媒體市場的管制,缺乏跨媒體所有權的限. ‧. 制規範,媒體產業資訊不足,政府審查程序未公開透明,也缺少明確的審查標準 和依據(陳炳宏、羅世宏、洪貞玲、劉昌德,2009;羅世宏,2011);並分析美. y. Nat. er. io. sit. 國兩媒體併購案例:ComCast-NBCU 與新聞集團併購休斯電子案,並檢視美國法 制中,管制媒體併購相關法規與審查程序。發現美國雖於 1996 年解除過去的法. n. al. Ch. i Un. v. 令限制,開放媒體併購,但在目前的管制作為上,仍嚴格規範競爭行為,避免壟. engchi. 斷者危及其他競爭者;並將行政程序公開透明,使公眾能參與審查的意見表述。 建議台灣立法,師法美國,將產業資訊透明化,確保公平競爭,明訂媒體市場規 範。 林麗雲(2013)則透過英國 2010 年, 「新聞集團」 (News Corp)增購「天空 衛視」(Sky TV)股權 3%的案例,分析當時英國國內相關論述中,「公共利益」 的價值,及運作層次上,哪些價值較受重視。發現在社會面上,英國社會重視廣 電媒體的公共服務之社會責任;政治面上則較關注其民主多元價值,在經濟面上 也應有市場競爭的價值。即使官僚與資本家等利益團體結盟,仍受到法律的規範 與其他社會反對團體的制衡,且廣電經營者的適格性也受到重視。英國媒改團體 17.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8) 主張國家積極介入,使大媒體集團善盡公共義務,並成立新聞基金,促進多元產 權。台灣在制訂媒體壟斷管制相關法令時,也應考慮到媒體在民主政治中扮演的 重要角色,更深入討論公共利益的價值與標準,積極促進公共利益。 綜合幾位學者的意見及國外的案例可知,為了維護媒體自由、多元環境,防 止媒體所有權的集中,在法制面上,應由立法運動爭取國家介入管制。反媒體壟 斷運動後期,民間團體、行政院、國民黨團、民進黨團,皆分別提出了不同版本 的《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12。雖然最後立法並未成功,仍為修 訂現行廣電三法不足之處,邁進了一大步。但在其他層面的實踐上,民間團體的 力量也仍不容忽視。. 政 治 大. 研究者身為一名新聞系所的學生,未來也有志進入新聞組織內工作,在前述. 立. 事件後,看見不具適格性的新聞媒體產權擁有者有濫用、壟斷媒體之虞,造成傳. ‧ 國. 學. 媒集團旗下媒體中國相關言論及報導的觀點的窄化。因此,希望能藉由研究,找. ‧. 到除了法令限制以外,反制媒體壟斷的方法。. er. io. sit. Nat. 眾人之力,以組織內抗爭作為一種結構內的抵抗方式。. y. 而目前也較少研究者去探討關於媒體工作者如何運用在組織內的位置,聚集. n. 站在第一線的楊汝椿曾說,台灣媒體工作者面臨的主要挑戰是: al iv 低落的新聞專業素養極需提升和資本控制的媒體結構亟待突破。 n Ch engchi U 汝椿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媒體的問題,他認為,專業素養的解決 之道在於新聞工作者的自我學習與媒體自身建立的專業養成制度, 至於媒體資本結構的問題,唯有記者先確立勞動者的主體意識, 團結媒體內部相對弱勢的受僱工人,才可能齊力達到某種程度翻 轉或改革(管中祥,2014)13。 正如傳播學者管中祥引用資深記者楊汝椿先生的看法,臺灣媒體的問題包含 了媒體結構及記者專業,解決這些問題,其中核心之一便是團結新聞業的從業人. 12. 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傳播學生鬥陣,於 2013 年 5 月,提出四個單位 針對草案的特點及評析。擷取自:http://media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com-idea_0.pdf,日 期:2014/07/30。 13 管中祥(2014) , 〈我想,這就是典範!──記一位客觀但不中立的媒體人〉 ,獨立評論@天下。 擷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025。 18. DOI:10.6814/NCCU202100414.

(19) 員的力量,自組織內部加以改革。但目前對於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檢討重心,較少 著眼於工會面向。 綜上所述,研究者發現工會團結的力量,是維護新聞自由不可或缺的,卻較 少有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著眼於此,為相關研究增加新的面向,不予遺漏。 媒體與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三者交互深深影響彼此。不同於 其他產業,媒體所有權的過度集中,將不利於媒體言論的多元及自由,進一步危 害台灣的民主。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及民主價值,防制媒體所有權的壟斷,除了適 當的政府介入以法制管制外,亦不可忽略民間力量的反抗;其中,尤應重視媒體 工作者與組織權力的對抗,透過突破媒體組織內部權力的控制,達到專業自主權,. 政 治 大. 進而保障媒體言論自由。而組織內部的反抗,除了媒體工作者在內部以個人所擁. 立. 有的資源反抗,工作者的集體行動,組成組織進行運動抗爭,更是維護新聞自主,. ‧ 國. 學. 應正視強化的力量。.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9.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體所有權集中的影響. Murdock & Golding(1991)認為,在分析媒體所有權集中的影響前,必須 有「媒體產業也是生產和銷售商品的工、商業組織」的認知,媒體產業屬於文化 產業(Cultural Industry)的一部份(Murdock & Golding, 1991: 15 /1997)。這也 代表了媒體產業同樣順著資本主義市場的商業邏輯運作。 早在十九世紀,Marx(1859)即認為,控制物質生產工具的階級,也控制. 政 治 大 是利用下層結構控制上層結構(引自 Wu,2010/2014)。 立. 心靈生產工具;媒體的擁有權或經濟控制,是媒體訊息控制的最主要因素;也就. ‧ 國. 學. 傳播政治經濟學派援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學者 Golding & Murdock(1991)認為,媒介的集團化與集中化、媒介組織的併購、文化的商品. ‧. 化過程與政府角色、規範的改變等,這些都與文化的政治經濟分析有密切關聯。. sit. y. Nat. 而在媒體所有權的集中化過程中,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前述的所有概念在此交互作. n. al. er. io. 用(Golding & Murdock,1991/1997) 。媒體產業除了和跟資本主義下的其他產業. v. 一樣,是生產和銷售商品的工、商業組織,但也同時擁有與其他產業無法相提並. Ch. engchi. i Un. 論的特質,這些特質為,媒體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如何提供資訊、提供甚麼樣的資 訊給閱聽人。這也呼應了前述馬克斯對資產階級控制心靈生產工具,進而進行媒 體訊息控制的看法。可以說是「掌握了媒體產業,就掌握了話語權。」 (Murdock & Golding, 1991/1997)。 Gomery(2000)將媒體所有權的集中定義為一種「少數業者參與的受控競 爭」。Castells and Aresennault(2008)則將現今網路社會中的媒體所有權集中描 述為,傳播媒體從各種跨國媒體組織的核心延伸到區域性的大公司、繼續延伸到 在地的分支,圍繞著這樣的全球網絡組織起來。 媒體集中化現象自 1980 年代開始急速增加,許多傳媒公司開始併購,進行. 20.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1) 水平、垂直整合。八零年代出現「全球媒體系統」,導致以下現象:跨國多媒體 集團的茁壯、媒體部門的科技整合、各類媒體工業的全球市場發展、商業化的傳 佈和強化、公共服務廣播的式微、公共服務精神的腐蝕、廣告工業的成長與鞏固、 為了建立最好的全球傳播網絡所形成的商業需求,刺激而生的傳播科技發展、前 所未見的全球性媒體所有權集中現象等。這些改變發生的背景是財金市場整合、 貿易自由化、無責任的財金和管理組織興起、國家介入的合法性縮減,而全球媒 體系統同時也助長了這些政經脈絡的發展。全球媒體系統逐步破壞了民族國家在 提供民主、平等的公共領域上可能扮演的角色(Hackett, 2000/2003)。 由此可知,媒體集團的集中化加速進行的背景,是新自由主義盛行的影響,. 政 治 大. 及新科技數位匯流的趨勢,使得全世界的媒體產業所有權,逐漸集中到少數大型. 立. 企業手中。在擴張和鞏固市場自由化政策的動力中,電訊傳播企業、財金及資訊. ‧ 國. 學. 媒體部門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針對媒體集中化現象,研究發現其對媒體內容表現將產生負面影響(Bettig & Hall, 2012/2013) 。媒體所有權的過度集中,限制了媒體環境,不利於內容呈現的. y. Nat. er. io. sit. 多元化,也影響媒體對公眾負責的態度,影響人民知的權利,並進一步控制人民 知的自由(Bagdikian, 2000; McChesney, 1999) 。媒體所有權人也將對媒介內容形. n. al. Ch. i Un. v. 成間接與結構性的影響(Guback, 1997)。企業集團常以經營綜效為藉口以影響. engchi. 旗下媒體的內容媒體所有權人將對媒介內容形成間接與結構性的影響(Horwitz, 2005) 。Baker(2007) 在專注中也表達反對媒體所有權集中化的立場,認為媒體所 有權必須分散,才能讓傳播權平均分配;並有效監督政府權力運作;及避免大型 媒體集團因獲利而犧牲公民真正需要看到的內容,維持新聞及節目品質(Baker, 2007)。 關於企業集團影響媒體內容的方式,Chomsky(1999)研究紐約時報的報社 管理與新聞控制發現,媒體的產權擁有者會很直接地表達意見及方針,記者與編 輯會不自覺地服從資方的期待,自主權或公正客觀等專業也無法緩和組織的權力。 這說明了媒體產權的擁有者能以組織控制的方式,影響媒體內容,也影響新聞專 21.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2) 業。 組織內採信的觀念,可能在政策的層次控制工作者,組織內的工作者,對於 組織的運作產生認同,但同時工作者也將自己的觀點投入作品中;媒體組織依賴 是一種妥協政治──專業工作者在管理階層、組織與政府控制間達成協商,媒體 工作者的作品,雖然受組織的結構化管制,但組織的管制仍必須與專業自主權協 商工作者個人的角色與組織種類,皆會影響組織控制的影響程度(Gallengher, 1982)。 國內相關研究中,陳炳宏(2010)則發現媒體集中化造成新聞集團內相關 媒體的報導的「量」增加,也藉由版面與版位等呈現方式在「質」的指標上產生. 政 治 大. 顯著差異。媒體內容趨於單一,不利多元發展。羅世宏(2003)研究指出,國內. 立. 外相關研究結果證明媒體產權的解除管制,造成媒體多元化發展的嚴重侵害,並. ‧ 國. 學. 對政府提出建議,應對媒體進行再管制,確保所有權分散的媒體生態以保障多元. ‧. 內容。. 當媒體市場的所有權集中在某一企業手中,此時,壟斷者的適格性就顯得重. y. Nat. er. io. sit. 要。壟斷者若能承擔起公共責任,不將市場效益的重要性放在公共責任之前,可 以避免經濟因素影響媒體內容的質與量。以 20 世紀初美國貝爾公司(AT&T). n. al. Ch. i Un. v. 為例,貝爾公司當時以「公共承運人」的角色自居,認為電話是一門「公共事業」,. engchi. 並要求政府限制公司的權力。因此,1921 年美國國會通過葛拉罕法案(The Will Graham Act) ,同意貝爾公司壟斷當時的電信事業市場。然而,貝爾公司接受「公 共承運人」的職責,是由於當時貝爾公司的總裁韋爾(Theodore N. Veil)對於電 信事業的信念,他認為電信事業攸關國家利益,必須為公眾謀福祉,也致力於普 遍電信服務。雖然是壟斷者,但韋爾帶來了善意的壟斷(Wu, 2010/2014)。. 第二節 工會創建之政經環境 現今的台灣社會,歷經威權時代、解嚴,以至於兩次政黨輪替,但民主制度 依舊有許多缺陷,政府及社會中「人權保障」之觀念仍未臻成熟。劉靜怡(2009) 22.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3) 檢視媒體改革與集會遊行自由的成效,認為符合民主憲政的政府應是致力於「保 障基本人權」,但台灣社會目前對於人權的保障,仍未有實質成效,台灣的公共 空間從未解禁,公民社會難以成為促成民主憲政體制運作的基石,使得台灣的民 主制度遲遲無法步入「權力制衡」、達到「人權保障」的階段,反而陷入分裂對 立的困境(劉靜怡,2009)。 「中國因素」對於台灣民主的影響,以及國家認同的問題,使得台灣仍有待 補強的民主制度雪上加霜。吳介民(2009)在《中國因素與台灣民主》一文中, 將中國對台灣關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49 年到 1970 年兩岸完全隔離的 冷戰時期,第二階段為 1970 初期到 1990 年代初的後冷戰初期,兩岸恢復交流,. 政 治 大. 台灣資本紛紛西進中國,中國因素開始浮現;第三階段為 1996 年以後,中國開. 立. 始透過經濟實力展現對世界的影響,自 1996 年台海危機後,中國的面貌具體化,. ‧ 國. 學. 也影響台灣內部的政治論述與政治競爭,台灣必須面對主權受挑戰國家民主化的. ‧. 問題。同時,吳介民(2009)也指出目前中國可能對台灣民主造成的侵害:2008 年後,馬政府透過「國共平台」推動兩岸協商,此平台的協商迴避台灣立法院的. y. Nat. er. io. sit. 監督及公民社會的參與,形同一種秘密外交談判。同時,國共平台的協商造成了 一組關聯現象,正漸漸侵蝕台灣社會的民主根基:國共兩黨的談判,排除反對黨. n. al. Ch. i Un. v. 與公民社會的參與監督,而北京用其經濟規模與實力,透過給予台灣優惠政策,. engchi. 及跨海峽資本的聯盟形成,在台灣形成強而有力的利益團體,對立法與行政機構 造成影響,形成對台內政的影響力槓桿,達到對台灣內部事務決策的影響(吳介 民,2009: 148-150)。 在 Hallin and Mancini(2004)比較媒介體制一書中,提出了媒介與政治關係 的三種體制,並以四種維度來比較不同國家的傳媒體制,分別為:媒介市場的發 展、政治平行性,也就是媒介與政黨聯繫的性質和程度、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 國家干預媒介體制的程度和性質(Hallin and Mancini, 2004/2012: 21)。在政府的 威權統治下,相較於其他因素,中國的傳播媒體受到政治權力的影響較深 (Hanitzsch and Mellado, 2011)。 23.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4) 綜上所述,由於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親共的立場,當前北京政權對台灣民主 的影響也是這次旺中併購壹傳媒案,及後續蘋果日報工會創建受注目的因素之一。 因此,若立場親共的財團掌控了媒體,媒體內容也會受影響,台灣的公民社會對 於併購案對於台灣民主的衝擊深感擔憂。 此外,台灣報業長期衰退。林麗雲(2008)檢視報禁開放的歷程及開放後的 報業變遷,發現 1987 年報禁解除之際,政府為從公共利益角度出發,並未立法 規範所有權、市場行為,甚至是媒體內部民主,大報快速擴張,並使中小型報刊 倒閉;大報利用促銷手法惡性競爭,報業的企業主更是利用報紙作為參政工具。 2000 年後, 《蘋果日報》等外來媒體強勢競爭,台灣報業更是在內耗中一蹶不振。. 政 治 大. 由於沒有相關立法規範,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不彰,而在報業持續不景氣、報. 立. 社經營以市場邏輯為圭臬的情形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也持續下降(林富美,. ‧ 國. 學. 2007;劉昌德,2008)。關於國內新聞工作者勞動條件的相關研究,將在下節中. ‧. 繼續探討。. sit. y. Nat. 第三節 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與新聞專業自主. n. al. er. io. 劉昌德(2008)針對解嚴後的 1988-2007 年間進行大規模調查,瞭解我國. i Un. v. 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研究發現由於媒體所有權集中,市場邏輯掛帥,我國新. Ch. engchi. 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持續下降,社經地位也下降;因為法律限制、階級意識淡薄、 職業認同度低,工會組織發展亦成效不彰。 目前媒體市場邏輯掛帥的情形,也使得記者的勞動條件雪上加霜,甚至產生 職業災害。林富美(2007)研究指出,許多記者因工作壓力大,作息混亂、體力 透支,健康情況不佳而產生身心疾病。賴若函(2010)則檢視現行職災相關法令 應用於新聞工作者的效果,發現媒體組織普遍缺乏職災保護機制,工作者自身也 缺乏職災法制的瞭解認知及勞工意識,現行職災法制適用性不高。 在先前許多學者的研究中發現,新聞專業自主是新聞工作者自我認知中最重 要的基礎,避免外力干預新聞工作(McDevitt et al, 2002;Deuze, 2005;轉引自 24.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5) 劉蕙苓,2010) 。尋求新聞專業自主也是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需求(游蓓茹,2013) 。 Philips, Couldry, & Freedman(2009)認為,工作權缺乏保障,構成一種新聞審查 機制,將減損新聞工作者的自主性(轉引自羅世宏,2013)。可以見得,新聞工 作者的自主權仍舊受到資方的影響,適合視為勞動條件的一部分。 Bourdieu(1994)將工作自主權定義為,針對機構或個人,相較於某種權力 中心、某種層級屬性與權威所做出決定的可能性或獨立性(轉引自舒嘉興,2001) 。 國內早期則有好幾個以 Johnstone(1976)針對組織控制及記者自主權的研究, 對於記者自主權所下的操作型定義,「決定該新聞強調的重點、選擇報導題材的 自由、組織中有人指派記者採訪工作、記者報導內容由其他成員刪改次數的多寡」,. 政 治 大. 做為評量記者工作自主權的研究(林淳華,1996;華英惠,1992)。羅文輝、劉. 立. 蕙苓(2006)則彙整國內以 Johnstone 定義所做的研究,定義工作自主權為「新. ‧ 國. 學. 聞人員工作時所擁有的自由,包括決定新聞重點、選擇報導題材、決定採訪對象、. ‧. 決定訪問問題、決定新聞內容」等(林淳華,1994;華英惠,1992;Johnstone, Slawski, & Bowman, 1976)。. y. Nat. er. io. sit. 我國的新聞工作者是否享有完善的專業自主權?林淳華(1996)調查發現, 記者除了採訪與撰稿的部份擁有自主權外,交稿擁有自主權較低,其他各項實際. n. al. Ch. i Un. v. 決策的權力極低,但記者也渴望獲得更多的實際決策權。. engchi. 在歐美國家,勞動參與決定權,被視為是產業民主的一部分,而產業民主是 民主運動的一部份。基於保障社會弱勢、以及要求各層次參與的民主原則,勞動 者應享有勞動參與決定權,以勞動者身份直接、間接行使企業經營職權,有權參 與影響自身權益的各項企業決策。在歐洲與北美,許多國家已經透過賦予勞工程 度不一的參與決定權,實踐產業民主,在法律面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 過團體協約的締結,例如:美國、英國;另一種則透過法律強制規定,例如:德 國、法國、荷蘭等(林佳和,1996)。 媒體組織內的參與決定權,1994 年自立運動時,國內曾有相關研究及評論, 提及歐美國家幾個組織的範例。這些案例有的是運用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 25.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6) 的概念,讓員工入股產權,或公眾信託的方式,達到實質勞動參與決定權,使編 採獨立於資方的影響之外。如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員工皆為報社的 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擁有產權,社長與總編輯由報社員工以一人一票方 式選出,股東不得介入;同時,《世界報》如同法國其他報紙,都有政府直接、 間接的補助(馮建三,1996)。近年來,雖然《世界報》的資金來源,仍因平面 媒體式微改變,已有資本家入股,《世界報》成立一個二十人的監委會,其中九 位委員是《世界報》員工,挑選報社資金來源,仍維持由員工票選總編輯的傳統; 英國的《衛報》(the Guardian),則將產權分為四份,以公共信託的方式,讓非 營利的基金會擁有產權,並明言這樣的方式,是用來維持新聞報導的獨立自主。. 政 治 大. 德國《每日報》(taz, die tageszeitung)運用合作社的概念,發行人由公民、大學生、. 立. 記者共同出資組成,並依靠長期訂戶以避免依賴廣告作為收入來源,以維持報導. ‧ 國. 學. 獨立性。目前,《每日報》發行量近六萬份,仍是一份具有輿論影響力的左派報. ‧. (蘇正平,2012;馮建三,1996)。. 也有學者肯定工會與利害關係人等機制,對於落實新聞自主的實際效能。. y. Nat. er. io. sit. Baker(2007)認為,應立法規定媒體併購案須獲得新聞部門員工同意,保障企 業併購後繼續受雇的權利,避免侵犯勞動權和適格性不足的業者影響新聞品質,. n. al. Ch. i Un. 和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自主性(轉引自羅世宏,2013)。. engchi. v. Wolff(2012)則提出勞工自主企業(Worker’s Self-Directed Enterprises)作 為現行資本主義生產及分配方式的替代系統,他認為當社群以合作與民主方式編 派、實踐勞動時,生產力將達到最優模式。勞工自主企業讓勞工不僅入股成為股 東,更重要的是勞工有權力管理公司,分配生產的剩餘價值,享有全部生產的結 果。而這些參與決策的過程,也是每個人最根本的民主養成訓練,全面達到工作 場域的民主。Wolff(2012)舉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公司(La Corporacion Mondragon) 做為較成功的勞工自主企業(Worker’s Self-Directed Enterprises)的案例,該公司 現為西班牙第十大企業,擁有八萬五千名員工,員工對於公司決策皆具有投票 權。 26.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7) 然而,這些利用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或勞工自主企業(Worker’s Self-Directed Enterprises)達到產業民主的案例,在歐美也仍是少數。而這些替 代模式,亦不可能單獨發生,必須與社會改革相輔相成,社會改革乃是建立以上 機制的前提(Wolff, 2012)。在報業萎縮、數位匯流的時代潮流之下,這些新聞 組織的制度會如何變化仍值得觀察。此外,我國的新聞組織產業結構與國外也不 同,因此,尚待研究發現能適應我國新聞組織文化的方式。. 第四節 工會運動與勞動意識 現代的工會的主要定義,是由勞工組成的社團或組織,設立目的為「促進勞. 政 治 大. 工團結,促進工人集體的利益和福利」 ,為此向雇主、政府施壓。Polanyi(1957). 立. 則認為工會等勞動者組織,是一種預防市場運作摧毀社會制度的保護主義(李耀. ‧ 國. 學. 泰,2008)。. 從歷史的觀點看來,工會作為實質的運動組織,是工業革命下的產物。E.P.. ‧. Thompson(1965)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中認為, 「由工業革命所導致. y. Nat. sit. 的生產關係和工作境況的改變,影響到的不是物質原料,而是生而自由的英國人」. n. al. er. io. (轉引自賈士蘅,2001)。E.P.Thompson 的分析並不是階級放在中心,強調集體. i Un. v. 的重要,他認為階級意識是工人共同文化經驗的投射,有了集體的行動才因而產. Ch. engchi. 生了階級意識。工會運動發展初期,由於工業化後,出現了付出勞力換取薪資的 無產階級,及擁有生產工具、利用工人生產的剩餘價值以累積資本的資產階級; 為了對抗資本主義對勞工的剝削,取回勞動所生產的剩餘,並改善勞動條件,因 此勞動者團結起來進行鬥爭(Karatani, 2010/2013;邱林川,2013) Marx(1912)則認為集體組織工會,起初是工人捍衛工資、進行經濟鬥爭 以提升勞動條件的手段,後來轉變目標,為自身的利益而追求,產生勞工階級意 識的團結,從階級自在(class-in-itself)轉化到階級自在(class-for-itself) (轉引 自 Hyman, 1971)。由於工會在爭取工資方面的成效有限,工人們會逐漸轉變行 動的形式,直接抵制工資制度,最終挑戰階級宰制的結構(Metcalf, 2005)。 27.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8)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理想,是認為資本主義的運作將導致其毀滅。當資本主義 產生越來越多工人,工人階級佔了人口的大多數,工會是大眾的鬥爭媒介 (struggle agent),勞工階級將對資本主義進行奪權(Marx, 1852;轉引自 Kelly, 1988:14)。 然而,後續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分析,修正了馬克思的理論。工會並未如馬克 思所期望,發展為勞工挑戰階級宰制的行動場域,反而成為資本主義收編工人的 空間(Hyman,1979;轉引自郭慧英,1997) 。這是由於資本主義體系中的文化霸 權,並使用人力資源管理以細緻化對於勞工的統治。勞動過程具有馴化的效果, 勞工受制於生計壓力,為了工資產生競爭心態,形成經濟鬥爭(economic struggle)。. 政 治 大. 在生產場域中,以上因素阻礙了階級意識的形成。甚至,資方會賦予工會協商的. 立. 功能,工會成為了確保勞資雙方遵守規則的組織,削弱其作為工人階級行動組織. ‧ 國. 學. 的可能(Burawoy, 1979)。. ‧. 早在十九世紀的工會研究中,Webb and Webb(1896)即認為,在從市場無 政府、雇主專制,轉變為社會控制與管制的革命性過程中,工會在工業關係民主. y. Nat. er. io. sit. 化的過程中擔任施為者(agent)的角色。然而,在各國不同的歷史背景發展下, 工會擔任的角色及背後的意識形態也有所差異。工會主義的多義性,和存在於工. n. al. Ch. i Un. v. 會本質中互相衝突的定義、集體組織之目的中矛盾的概念、策略與戰術的對立模 式有關(Hyman, 2001)。. engchi. Hyman(1995, 2001)將歐陸工會主義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分為三種理想類 型。第一類為經濟行為者,工會是具有勞動市場功能的利益組織,進行經濟鬥爭; 第二類為社會夥伴,普遍提升工人的社會地位及促進社會正義的工具;第三類為 階級組織,也就是恩格斯(1845)眼中,工人與資本家進行政治鬥爭的「戰爭學 校」。工會的策略,都是上述三種角色折衝後的結果,如何解決,或無法解決這 些衝突,導致每個國家的工會都有不同的傾向(Hyman,2001)。 Freeman & Medoff(1984)則透過實證研究發現,工會能透過「集體」的方 式「發聲」,促進會員的自由、權益與經濟層面的表現,例如改善收入及提高勞 28. DOI:10.6814/NCCU202100414.

(29) 工在產業內的決策參與等。藉由改善勞工的勞動條件,使雇主作出更理性的決策, 促進勞資雙方的信任與共識。 在歐美國家,這些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條件下,應運而生的工人運動和社 會主義民主政黨,一直是左派媒體與改革派國家媒體政策倡議的中流砥柱 (Hackett, 2000)。回到前述工會的目的,工會的目的是促進團結、改善勞工的 生活與提升地位,可以推論,工會要發揮作用,成員必須具有高度的勞工意識與 凝聚力(蔡崇隆,1995)。當勞工開始反思自身的工作條件、環境等的時候,才 可能形成一個為自己爭取工作權的自主工會。 回頭來看我國工會的發展,解嚴前,政府對所有社會運動採取敵視的態度,工. 政 治 大. 會受到威權時代法令的限制,在法律上屬於一般社團;黨政結構扶植工會做為政. 立. 府動員投票的工具,以利地方選舉,在政治力量控制之下,勞工無法形成「集體. ‧ 國. 學. 的階級意識」。這樣的工會文化,受到許多學者批評,也因此有了花瓶工會等稱. ‧. 號(王惠玲,1997;Huang, 1997)。 雖然解嚴後政治力對工會的介入減少,街 頭運動風起雲湧,勞工意識抬頭,八零年代甚至曾出現工潮。然而,由於工會組. y. Nat. er. io. sit. 織運作仍屬弱勢,加上法令限制仍在,勞工三權尚未落實,我國工會自主性並未 提高,團結及動員力仍舊不足(李耀泰,2008)。舊勞動三法儼然是工會正常化. n. al. 發展的阻礙。. Ch. engchi. i Un. v. 媒體組織工會的限制,除了上述結構因素的影響外,新聞工作者也因工作內 容的特質,傾向以個人方式尋找抵抗組織的機會,而非集體抗爭,屢次研究結果 皆發現,記者勞動意識較為模糊(劉昌德,2008;賴若函,2010)。無組織的衝 突方式,有其侷限。有組織與無組織的衝突差異,雖然都是工人工作環境不滿的 反應,但在無組織的衝突中,工人只能以個人的方式,作為對壓迫環境的反應, 使用的方式可能為一:從引起不滿的事件中退出,二是反應其對壓迫行為的抗拒, 這些反應很少來自計算性的策略;以無組織的方式表達衝突,經常不被當事人認 為是衝突(Scott et al. 1963:40;轉引自 Hyman, 1984)。 馮建三(2001)分析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大傳聯的工會刊物,發現大傳聯勞 29. DOI:10.6814/NCCU202100414.

(30) 工階級意識互相衝突,階級意識模糊,聯工月刊則採取與資方合作的態度,階級 意識並不明顯。唯有中時工輿展現出階級意識與瞭解如何對抗資方。林富美(2002) 研究發現,解嚴後,執政黨與資本家結盟聯合壓制勞工,因此並未改變資本家對 勞工的控制。我國媒體工會的設立常受制於資方,勞資權力結構與個人權利的考 量,影響工作者的工會意識及集體行動,工會易受分化。藍、白領階級的新聞工 作者在工會內部的偏態,造成階級意識的分裂,也弱化了工會的行動。 以上研究說明了,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勞工意識模糊。但是,做為文化場域的 生產者,媒體工作者其實占據了一個受資方支配的位置,必須在資方限制的生產 條件下,生產出合乎資本家要求的作品,並沒有擺脫勞工的身分(Bourdieu, 1994; 轉引自傅明雅,2006)。. 立. 政 治 大. 朱若蘭(2002)針對民國七十三年至九十一年間任職於媒體的記者們,分析. ‧ 國. 學. 記者們勞工意識的建構過程與內涵,發現記者與編輯等白領階級,由於工作性質. ‧. 與內容,並未產生對勞工身份的認同,直到報業萎縮,發生勞資糾紛,在抗爭過 程中,激發了這些新聞工作者的勞工意識,結合勞方共同利益對抗資方,並體認. y. Nat. er. io. sit. 到工會運動的重要性。過去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意識相關研究也指出,勞動意 識影響了集體行動的力量(林富美,2002;劉昌德,2008)。由此可見,台灣新. n. al. Ch. i Un. v. 聞工作者的勞動意識仍有待加強,也唯有培養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意識,才能有更 多翻轉結構的可能。. engchi. 新聞自主權是新聞工作者勞動權中最與眾不同的勞動條件。但我國的媒體許 多問題來自勞動權的低落,這些問題唯有當新聞工作者擁有身為勞動者的勞動意 識,並團結媒體內部的勞工,爭取勞動權,擁有專業自主權,媒體才能實現新聞 自由及其他的可能性。 法律學者林佳和(1996)在分析德國爭取內部新聞自主案例後指出,要真正 落實內部新聞自由的憲法要求,最終只有透過運動及抗爭,但運動及抗爭不可能 是個人為之,需要(組織)集體背書才有推進的可能。. 30. DOI:10.6814/NCCU202100414.

(31) 第五節 工會運動的限制與新契機 相較於九零年代的盛況,現在我國的媒體工會組織,規模、數量萎縮,媒 體組織裁員頻繁。臺灣現存的媒體工會組織包括:臺灣新聞傳播產業工會、聯 合報系、蘋果日報、壹週刊、爽報、國語日報、公視、民視、華視、中視、台 視。中央通訊社。中國廣播公司、中央廣播公司14。1996 年成立的全國大眾媒 體工會聯合會,會員工會由 13 家剩下 11 家,但媒體工會規模逐漸萎縮,自 2002 年底到 2010 年初,大傳聯總人數減少 24.3%. 15. 。媒體工會會員也急速減少,甚. 至停止運作,在媒體工會中,最具有勞動意識、擁有罷工基金,最具有行動力. 政 治 大 員投票決議宣告解散。而中國時報、旺報目前報導受到社方干預新聞自主權的 立. 量的中國時報工會亦在 2008 年,因不願見到工會走向往資方靠攏的道路,由會. ‧ 國. 學. 現象,可以作為現在媒體組織在沒有員工組成工會的力量箝制下的一種借鏡。 經過初步訪談工會成員,研究者由受訪者的說法中發現,即使有了工會組織,. ‧. 以及團體的力量,很多協約條款的簽訂等還是受到法令的限制、工會經費不足,. sit. y. Nat. 以及由上而下的控制等問題,工會擁有的資源不足,導致與資方談判時,理想中. n. al. er. io. 的條款,資方不同意;或由於條約內容的法律效果及無法明訂懲罰標準,協約內. v. 容難以落實。甚至大多數的勞工可能不夠具有勞動意識,不具進行鬥爭或爭取正. Ch. engchi. i Un. 義的動能,例如,因與資方關係佳,某些採訪路線組別的記者在過程中一一退出 工會。上述種種限制了組織內改革的發展,遑論進一步的可能。 如文獻探討中的回顧,因勞動意識的欠缺及經驗不足,造成工會內部的分化 及運動上的困難,在臺灣並不少見,之前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現在應設法克服 這些困難。 即使當下結構條件不夠樂觀,工會的發展,仍有許多新契機。邱林川(2013). 資料來源:台北市勞工局網站,擷取自: http://www.bola.taipei.gov.tw/public/Attachment/44310291117.pdf,日期:2014/04/02。 15 媒體勞動權資料庫,擷取自: http://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teldap/2009/Journalistic_Labor/labor.nccu.edu.tw/indexf02c.html? q=node/11,日期:2014/4/30。 14. 31. DOI:10.6814/NCCU202100414.

(32) 觀察分析近年來中國工人的對抗資本家的運動特色後指出,中國境內無論男女老 少,都逐漸開始使用手機及網路服務成為行動主體。這些工人使手機及網路成為 共享的集體資源,並從組織創造基層就業機會。2008 年金融核爆後,階級間的 衝突與矛盾加深,在中國引發許多群體抗爭型的新媒體事件。但於此同時,勞工 社會運動也透過新的公益組織、社會企業、草根網絡展開,實質地造成社會創新。 透過手機和網路科技,這些勞工不再是被動的受害者,主動相互聯繫、協調行動, 集體反制侵害權益的資本權貴。即使資本與權力也利用網路科技控制勞工,但無 論由上而下使勞工異化的壓力有多大,仍無法讓這些基層人民完全放棄文化表達 與政治賦權。. 政 治 大. 歐陸的工會運動,也受到新媒體的影響,有了不同的面貌。Freeman(2005). 立. 分析 2000 年以來英、美兩國的工會運動,發現工會使用網路傳達工會的服務,. ‧ 國. 學. 並且將工會的資源在網路上開放共享,他認為,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工會運動. ‧. 不但不會萎縮衰退,且這些對於新媒體創新的使用,將會改變工會,使其變得更 有效率,並使工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得到復興。. y. Nat. er. io. sit. Shirky(2008)在社群媒體如 Twitter、Facebook 發展成熟時亦研究指出,社 交網路的普及,徹底改變人類的合作方式。雖然目前社交網路促成集體行動的例. n. al. Ch. i Un. v. 子仍以大眾快速協調形成的,突發的、負面的抗議活動為多,然而仍有一些長期. engchi. 且具有創造力的集體行動(Shirky,2008;李宇美譯,2011)。 此外,在法令的部分,勞工具體權利的實現在西方國家的脈絡中,可以統整 為基本的勞動三權:團結權、集體協商權與罷工權。2011 年五月,中華民國修 正後的新勞動三法正式實施上路,放寬勞工組成工會、參與工會的規定,資方不 得拒絕工會協商的要求(企業外產業工會若有該企業 1/2 以上員工參加,亦不得 拒絕協商),是工會運動重新團結力量的契機。 然而,即使經過修訂,法令仍限制了工會組織的發展,例如針對罷工行動權 的部分,現行工會法仍有所限制(林佳和,2012)。台灣勞工陣線協會(2012) 參考美、日兩國經驗,對未來工會相關法令制度之改革,以無記名投票為主軸, 32. DOI:10.6814/NCCU202100414.

(33) 提出以下建議:一、透過無記名投票,鼓勵勞工全面加入產、職業工會;二、企 業內多元工會之代表權,以無記名投票權決定;三、工會內部選務,採無記名投 票,並由不當隸屬於勞委會下的獨立機構:「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負責(張烽 益,2012)。. 第六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綜合以上文獻回顧,一個言論多元、言論自由的環境,有助於民主社會的生 成。言論及出版自由,為一個民主國家的公民所應享有的;媒體為協助公民針對 重要公共政策議題與國家交換意見和進行辯論的場域(Dahlgren and Sparks,. 治 政 大 而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是我國民主轉型尚未完成的部份之一 (劉靜怡,2009) 。 立 國家有責任維護憲法所保障的人民的言論自由。Gustafsson(1980)也認為,國家 1995),為了維繫民主的價值,必須保障言論及出版的自由。. ‧ 國. 學. 對大眾媒介負有責任,國家有責任透過立法正式和實際確保表達自由和新聞自由。. ‧. 新聞工作者必須被確保有權尋求資訊,和傳播其知識。但國家的責任遠比保障新聞 工作者的權利更加廣泛,為了服務民主社會與公民,國家有責任創立和維護一個包. y. Nat. al. er. io. 國家對於傳媒的責任是一種積極的自由。. sit. 容多元性的資訊及報刊體制(Gustafsson 1980: 104,轉引自 Hallin and Mancini: 160)。. n. iv n C hengchi U 體壟斷運動的核心理念,正是為了維持台灣媒體的言論自由與環境多元 。. 當侵害的自由超越了允許的限度,人民應該採取行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反媒. Friedman(1977)認為工人抗爭的重要性在於是一種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 非常有力而日漸成熟的力量。工會運動抗爭,是媒體組織爭取勞動權益及新聞專 業自主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因此研究者著眼於此,對此議題做出相關研究。 以蘋果日報工會為例,在初步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訪問了兩位蘋果日報工 會核心幹部及一位理事,發現除了透過工會尋求經營權轉移後的工作權保障外, 蘋果日報工會,是有意識地藉由工會運動反制未來企業主對於新聞內容的控制。 然而,先前針對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的討論,較少提到工會可能的貢獻,再加上 訪談過程中,發現工會運動實際執行上,仍有很多問題。 33. DOI:10.6814/NCCU202100414.

(34) 因此希望能藉由本研究去深入瞭解「蘋果日報工會」,探索該報及其成員的 勞動條件與勞動意識,以及尋求工會遇到的問題的出路為何。在社群網路時代的 時空背景下,以蘋果日報工會的團結經驗為例,如何能帶給媒體工會新的活力? 在簽訂編輯室公約後,是否確實有協助新聞工作者拿回更多新聞專業自主權?媒 體工作者的勞動意識是否足夠,持續戰鬥的能量,使曾一度活躍的台灣媒體工會 的力量,有復甦的機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4. DOI:10.6814/NCCU202100414.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途徑,主要以質性研究為取向, 質性研究取向將焦點放 在事件如何發生,強調現象發生的歷程(Patton, 1990/1995) ,經由深入探究現象 發生的歷程,發覺行為背後的意義(Bogdan & Biklen, 1998)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為瞭解「蘋果日報工會」此媒體工會的創建過程、運作情形,並進一步探討該工 會成員及組織內部的勞動意識,及媒體組織對實踐內部新聞自主的可能性,因此. 政 治 大 本研究之設計主要採用「深度訪談法」及「調查法」的方式,並輔以「文獻 立. 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作為研究取向,. ‧ 國. 學. 分析」補其不備。不同於一般對話,深度訪談法能有目的性地突顯某些特別議題, 並引導出受訪者的經驗與感受,在對話中理解其價值觀。質性取向的研究者在訪. ‧. 談情境下,透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得以進入研究對象的生命經驗,由研究對象. Nat. sit. y. 的角度瞭解研究對象對經驗的詮釋(潘淑滿,2003)。本研究呈現三類受訪者的. n. al. er. io. 不同價值判斷與考量,以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來進行,以. i Un. v. 做為半開放式訪談的依循大綱,可增加討論互動與發掘出更多訊息,以瞭解蘋果. Ch. engchi. 日報工會創建的過程,與創會工會幹部及成員參與工會創建、抗爭,及與資方協 商等經驗。在訪談過程中,能隨時應變和提問,收集第一手資料,補充文獻分析 過時資訊和主觀視角之不足(黃瑞琴,1996)。本研究期能藉由的媒體工會運動 參與者的經驗,提供創建過程深入的描寫,並加以分析背後的意義及研究者的看 見。 此外,本研究也針對蘋果日報的社內員工進行問卷調查16,瞭解其工作者的 勞動意識及勞動條件狀況,是否在編輯室公約簽訂後有所改善。問卷調查讓大型 樣本的調查變得可行,大規模樣本的收集,有利於描述性及解釋性的分析;一份. 16. 本研究問卷設計如附錄一。 35. DOI:10.6814/NCCU2021004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雜誌等。曾獲得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 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於 2010 年榮幸地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專 家津貼的學者。.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

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 , MINISTRY OF

學院全日制課程適合中學文憑、毅進文憑或相 關學歷同學報讀,課程符合市場需要,更有助

Setting 1997 Q3 as the dividing point, we compare two cases of labor 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labor market” and “domestic labor market”, before and after the minimum wage

註 若在 小貓咪 的程式中建立 蘋果 的分身,此時 小貓咪 的程式無 法控制 蘋果 分身的行為,只能在 蘋果

本研究主要以 But-for 崩塌竣工時程分析技術為基礎進行理論推導,確認此延遲分析技術 計算邏輯之問題與完整性,之後提出修正之計算邏輯,使

Keywords: Ecotourism, Smangus Tribe, “Tnunan Smangus” a cooperative system, 5 Force Analysis, value chain analysis, SWOT analysis, TOWS Matrix.1. 誌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