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世紀中、印在緬甸的競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1世紀中、印在緬甸的競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德海 博士.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二十一世紀中、印在緬甸的競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陳禹伸 中華民國 101 年六月. v.

(2) 謝辭 時光荏苒,轉眼間終要步出校門,達成人生旅途中一樣重要的里程碑。近二十年 的求學生涯,將在研究所後暫告一段落並邁向新階段,也因此當離開的那一刻來 臨,不由得興奮與緊張同時擁上心頭。 回顧本論文主題的啟發、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以及立論之闡述等學問,首要感謝 的是指導教授劉德海博士的細心指導。劉教授專精於國際關係學門的研究,無論 是首次學生怯生地請教或是之後的研討,劉教授總是條理分明與細心地與學生會 談,以及給予適切的指導與方向。因此,每每看到草稿上逐行的朱墨批註,便對 指導教授的用心肅起敬意,以及更認真看待這篇論文的重要性。此外,兩位論文 評審委員提供的意見亦使本論文更臻完善。包括本系李登科特聘教授與淡江大學 東南亞研究所林欽明教授多年的學術研究,提供本論文具體的增補方向與研究盲 點改進。.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其次,本論文能順利付梓,須感謝家人無私的支持與鼓勵。父親二十多年來,工 作繁重之餘仍不忘鞭策子女的教育,除了時時囑咐我們學業的重要性,母親無私 奉獻於家事的整頓,對家人無微不至的照料,使得家人能心無旁鶩於事業與學業。. ‧. 再者,更難得的是在政大遇到一群好友,做學問之外,同屆的好友們總是一同討 論課業、分享生活經驗,感謝同窗鼎為、書蘅、景名、宗廷、祈佑、均彥等好友 的陪伴,雖與你們相處時間短短數載,期間又各自從軍抑或留學,然大家的凝聚 力卻不同凡響,總是能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擘畫未來的理想,希望未來大家還是 保持連絡,舉觴再敘。.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最後,要感謝萃文多年來的陪伴,自身工作忙碌外更得容忍我的執拗與倔強,妳 的陪伴讓我在學海途中不至於踽踽獨行。謹以本論文感謝那些曾經適時協助的人 們,你們給予了我未來前進的力量。. engchi. 2.

(3) 摘要 中國、印度、緬甸這三個亞洲國家因擁有共同的邊界、悠久的歷史交往,伴 隨日益增長的經濟與政治各領域的合作,中、印、緬關係漸趨密切聯繫在一起。 緬甸位於亞洲兩個大國之間,擁有豐富的資源,對中、印兩國具有巨大的地 緣政治與地緣戰略意義。自緬甸軍政府執政迄今,中國在緬甸優先開發了水力、 礦產和基礎設施項目以滿足中國國內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印度至 1993 年提出「東向政策」 ,開始與緬甸軍政府合作,印度與緬甸兩國雙邊的戰略 與經濟關係亦有穩定的發展。邁入 21 世紀,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走向仍不明 朗,一方面雙方經濟與戰略聯繫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中國與印度兩國又存在著 競爭,而長期的邊界糾紛以及印度對中國「珍珠串」戰略的擔憂,已引起中、印 雙方之間的日趨增長的猜疑與政治不睦,處在二大國間的緬甸,在中國、印度的 重要性日趨上升。. 立. 政 治 大. 本論文以中、印各自對緬關係為出發點,從過去雙邊關係的發展軌跡為基. ‧ 國. 學. 礎,發掘緬甸在中、印間的戰略地位重要性,及邁入 21 世紀後,中緬、印緬在 經貿及安全層面漸次擴大的競逐。藉由本論文之脈絡,研究主題可區分為三點,. ‧. 分別為(一)中國、印度先後積極尋求與緬甸關係的發展,有探究其因之必要,將 於第二章重新檢視中、印各自與緬建交後,至 21 世紀初間之重要發展;(二)緬 甸具備的優勢為何,讓中、印兩大強權在此的競逐公開化,近來更陸續吸引其他 歐、美勢力爭相進入,本論文將於第三章討論緬甸除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外,是 否還有其他因素牽動大國間的競逐;(三)中、印與緬甸的競逐,在經貿、軍事層 面上較為明顯,本論文將於第四章、第五章進一步瞭解中印雙方在緬甸的角逐結 果。.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關鍵字:地緣政治、地緣戰略、東向政策、珍珠串戰略. i. v.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9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緬甸與中印關係的回顧........................................ 11 第一節 中緬關係回顧........................................... 11 第二節 印緬關係的回顧......................................... 20 第三節 小結.................................................... 28 第三章 緬甸在中印地位的戰略利益.................................... 30 第一節 緬甸在中國地位的戰略利益............................... 30 第二節 緬甸在印度地位的戰略利益............................... 3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三節 小結.................................................... 45 第四章 中印在緬甸的經貿角逐........................................ 49 第一節 中國與緬甸的經貿關係.................................... 49. ‧. 第二節 印度與緬甸的經貿關係.................................... 56 第三節 小結................................................... 62 第五章 中印在緬甸的安全角逐........................................ 64 第一節 中國在緬甸的安全作為.................................... 65 第二節 印度在緬甸的安全作為.................................... 78 第三節 小結.................................................... 84 第六章 結論....................................................... 86 參考書目........................................................... 8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5) 圖表目錄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5-1 圖 5-2. 表 1-1 表 1-2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3-1. 2000 年至 2011 年中國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額樹狀圖.............. 53 2000 年至 2011 年印度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額樹狀圖.............. 62 2000 年至 2011 年中國、印度對緬甸貿易額樹狀圖................ 63 中緬原油管示意圖 ........................................... 68 泛亞鐵路示意圖 ............................................. 72. 2000 年~2011 年中國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額 ....................... 2 2000 年~2011 年印度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額 ....................... 3 1950-2011 中緬大事紀......................................... 19 1950-1999 印緬大事紀......................................... 23 2000-2011 印緬大事紀......................................... 27. 政 治 大 1988~2009 中國出售緬甸武器一覽............................... 34 立 表 4-1 2000 年至 2011 年中國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統計................... 53. ‧ 國. 學. 表 4-2 緬甸主要進口國(%) ........................................... 54 表 4-3 緬甸對中國主要出口物品(%) ................................... 55. ‧. 表 4-4 2000 年至 2011 年印度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統計................... 61 表 5-1 中緬軍事人員交流(中訪緬) .................................... 75 表 5-2 中緬軍事人員交流(緬訪中) .................................... 7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21 世紀中、印在緬甸的競逐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中國和印度曾於半個多世紀前共同提倡和平共處五原則,但是兩國的關係卻. 政 治 大 雙方有過對峙和緊張。對印度而言,1962 年的衝突中留下的傷口已經慢慢癒合, 立 並非長期相安無事,從兩國邊界問題、巴基斯坦問題到中國敏感的西藏問題等,. 但疤痕並沒有完全消失1。印度與中國因為過去不愉快的經驗,再加上中國長期. ‧ 國. 學. 支持巴基斯坦的緣故,印度始終對中國存有疑慮,而中國也對印度支持西藏獨立. ‧. 不滿,這當中有歷史情結,也有現實地緣政治考慮。因此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 y. sit. io. er. 而可見。. Nat. 印基於各自的戰略考量,或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出發點下,在國際場域的競逐時. 冷戰後,中緬關係更形密切,印度也逐步改善與緬甸的關係,而印緬關係的. al. n. v i n 改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對中緬關係的憂慮,當印度逐步改善與緬關係並擴 Ch engchi U. 大其在緬甸的影響力時,不可避免的會與中國產生競爭。尤其在邁入二十一世紀 後,中國走的是和平崛起,而印度尋求走出南亞、實現大國地位的理想,緬甸因 其地理位置、豐富資源,成為崛起中的兩強勢力的正面交界區塊,就地緣政治而 言,其猶如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miew Brzezinski)所言的樞 紐角色,「地緣政治樞紐國家的重要性不是來自其實力和動機,而是來自於其地 理位置的敏感性……在界定重要地區的進出通路,或不使重要玩家取得重要資源. 1. 印度外交部長亞施旺特‧辛格於 2003 年出席 IDSA 亞洲安全大會的演講,<2000-2010 年亞洲 安全和中國>。 1.

(7) 2. 方面,有特殊角色 。」中國、印度理所當然在二十一世紀會是重要玩家,而緬 甸業早已成為兩強競逐的場域。 在 1980 年代末期,中國與緬甸都因為以暴力鎮壓的方式鎮壓其國內民 主而遭到國際間的孤立。儘管如此,北京在聯合國上還積極捍衛仰光的利益,以 避開國際社會對於緬甸的人權壓力。緬甸國家法律與秩序重建委員會(SLORC) 遂放棄過去的中立政策與自給自足的社會主義,讓中國獲得對緬甸的政治與經貿 的影響力,數千名中國勞工協助緬甸修建公路、橋樑或鐵路。. 政 治 大 2000 年開始雙方貿易總額逐年攀升,至 2010 年度成長了 7.15 倍。在西方的長 立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與緬甸的經貿聯繫更趨緊密,請參照表一,自. 期經濟制裁下,中緬經貿在二十一世紀的持續成長,相對的也加深緬甸的另一鄰. ‧ 國. 學. 國印度的不安全感。. 出口. 總額(億/美元). 2000~2001. 1.25. 4.96. 6.21. 2001~2002. 1.34. 2002~2003. 1.37. 7.25. 2003~2004. 1.69. 9.08. 2004~2005. 2.07. 9.39. 11.45. 2005~2006. 2.74. 9.35. 12.09. 2006~2007. 2.53. 12.07. 14.6. 2007~2008. 3.71. 16.86. 20.57. 2008~2009. 6.48. 19.78. 26.26. 2009~2010. 6.46. 22.61. 29.07. 4.97. 6.32. n. al. C h 8.62 engchi. sit er. io. 2. y. 進口. Nat. 年份. ‧. 表 1-1 2000 年~2011 年中國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額. i n U. v. 10.77. 林添貴譯,Zbigniew Brzezinski 著,大國政治,(台北:立緒,2007),頁 49。 2.

(8) 2010~2011. 9.6. 34.80. 44.40. *筆者整理製表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表 1-2 2000 年~2011 年印度對緬甸之進出口貿易額 年份. 進口. 出口. 總額(億/美元). 2000~2001. 1.82. 0.52. 2.34. 2001~2002. 3.74. 0.61. 4.35. 2002~2003. 3.36. 0.75. 4.11. 2003~2004. 4.09. 0.89. 2004~2005. 4.06. 1.13. 2005~2006. 5.25. 1.11. 6.36. 2006~2007. 7.83. 1.4. 9.23. 2007~2008. 8.09. 1.85. 9.94. 2008~2009. 9.29. 2.21. 11.5. 2009~2010. 12.89. 2.08. 14.97. er. io. sit. y. ‧. Nat. al. 學. ‧ 國. 立. 政4.98 治 大 5.19. v i n C h of India, MinistryUof Commerce & Industry Department 筆者自行製表:參考資料來源:Government engchi 10.18. 3.34. n. 2010~2001. 13.52. of Commerce,http://commerce.nic.in/eidb/Default.asp. 而緬甸軍方自 1988 年成立「國家法律與秩序委員會」(State Law and Order Restoration Council, SLORC)執政以來,西方國家相繼譴責其對緬甸民主化進程 的干涉,除採取不交往的政策外,並以其侵害人權為由,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 武器禁運,然至今已過二十餘載,緬甸非但沒有因為西方國家在國際上壓縮其空 間而沒落,反倒是在 1997 年成功加入東協(ASEAN),為其在國際空間打開一扇 窗口,突破西方國家長期的外交封鎖。在歐盟、美國長期採取一系列制裁措施, 包含禁止西方公司在緬甸投資的同時,中國卻選擇與西方國家相對立的政策並持 3.

(9) 續與軍政府交往;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過去印度長期支持緬甸的民 主化運動並聲援翁山蘇姬(Daw Aung San Suu Kyi),然而,現在的印度不但提供 武器給緬甸軍政府,甚至援助該國,印度政策的轉向,是否標誌著緬甸在伴隨中、 印兩大鄰國相繼崛起的同時,其重要性的與日俱增。 中國在現今的緬甸軍政府執政初始,兩國即交好至今,中國提供軍政府所需 的武器、民生物品等,在西方經濟制裁的情況下,中國一直扮演主要供應者的角 色3;過去十多年來,印度不斷希望討好緬甸軍政府,從原本大力批判轉為大力 支持,不僅鼓勵印度企業前往投資,還提供優惠的軍事武器,但得到的回饋卻很. 政 治 大 而印度在緬甸軍政府執政後,與西方國家一樣,對緬甸是採取不交往的政策,直 立. 有限。儘管印度不斷釋出善意與出售武器,對緬甸的影響力仍舊遠不及中國。. 到印度「東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的提出,印緬關係始有了進展,從 1993. ‧ 國. 學. 年印度外交秘書訪緬後所簽訂的諒解備忘錄後,兩國在邊境展開合作,到 2010. er. io. sit. y. Nat. 作擴大到民間企業的合作。. ‧. 年印度塔塔汽車成為近三十年第一家進入緬甸的合資企業,兩國從官方領域的合.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在於中國、印度都是正在崛起的兩大強權,中印在進入二. al. n. v i n 十一世紀後,於此地的競逐也更加白熱化,從投資、修築鐵路、港口、建造油管 Ch engchi U. 等,中緬、印緬的關係都持續增溫,緬甸自獨立以來還不曾同時與中、印兩大鄰 國如此交好,中國、印度爭相拉攏緬甸的意欲為何?也因為印度勢力的進入緬 甸,緬甸的角色開始受到各方重視,緬甸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否因此改變?這些都 是筆者欲探討的動機所在。. 3. Jürgen Haacke,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London, UK : Routledge, 2006), p. 27. 4.

(10) (二) 研究目的 本論文得研究目的如下: 1. 欲探討中、印對緬甸關係的發展為何在軍政府執政後會相繼轉向?過去中國 曾支持緬共的反政府活動,而印度也資助緬甸的流亡民主人士,要求緬甸恢 復民主政治。緬甸為何能吸引中、印兩國分別強化與深化該國之雙邊關係? 2. 討論中、印雙方各自對緬甸之戰略考量為何? 3. 欲從中緬、印緬雙方的外交優先順位來探討各自雙邊互動的動力,各自的利 益,以及共同利益之所在。. 政 治 大. 4. 試從目前中緬、印緬關係的發展的軌跡來研判未來中印緬關係的走向?. 立 第二節. ‧ 國. 學. (一)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與限制. ‧. 所謂研究範圍,乃是將研究的主題做一明確的界定,劃分精確的研究層次與. y. Nat. 侷限性有助於建立研究的學術價值而不至於模糊焦點或是減損研究的信度與效. er. io. sit. 度。因此就時間上的範圍而言,本論文將研究的範圍限定在 1988 年緬甸軍政府 執政後,著重在此之後的中緬、印緬關係發展,並將以戰略為主軸,延伸至外交、. al. n. v i n 經貿方面加以觀察,分析各層面發生的事件如何影響中緬、印緬關係的發展,而 Ch engchi U 為中、印各自對緬甸關係提供正面或負面的動力,並以 21 世紀截至目前為止幾. 次重要事件中,中緬、印緬各自對應的反應或合作,並輔以中、印各別與緬的幾 次重要會談、宣言內容來檢視彼此關係的發展趨勢。. (二)研究限制 首先,本論文研究的主題圍繞在中、印在緬甸的競逐層面,因此中國、印度 的官方文件與國內外學者的著作,為極其重要的素材。然而,唯一缺憾在於緬甸 方面的資料,因不諳緬文,若非中英文著作,將無法為本論文參考,此為研究限. 5.

(11) 制之一。 其次,就文獻蒐集方面而言,第一手的資料的取得為最重要的考量。鑑因經 費因素,筆者無法親赴印度、緬甸蒐集相關資料,是為憾事。此外,國內至今並 未對本論文主題進行系統系的整理與分析,因而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料庫的利用, 將為本論文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再者,分別探討中緬、印緬的關係時,需閱讀大量中、印方資料,然在許多 地名、城市的翻譯上,中、印各有解釋、稱謂,名稱難以統一,筆者僅能在閱讀 多數期刊文獻後,檢視較廣為使用之名稱予以替代。. 政 治 大.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立. 本文旨在探討近年來中、印在緬甸的競逐,關於這個議題,國內藏書並不豐. ‧ 國. 學. 富,目前學界對冷戰後中印在緬甸的競爭關係的研究較少,而專門討論中緬、印. ‧. 緬關係的論述也以期刊論文、新聞社論及官方文件居多。一方面是關於緬甸的研. y. Nat. 究並非顯學、另一方面即是與緬甸相關的議題多聚焦在人權、民主、經濟制裁等. er. io. sit. 單獨議題的討論4,吾人以為,這樣的研究方式有其侷限性,並產生一定的偏頗 性,因而難以精確了解中印緬關係發展的變數與利基為何。準此,就文獻方面,. al. n. v i n 應並重中國、印度各自與緬甸雙邊的研究資料與文獻,避免以管窺天之憾。 Ch engchi U. 學者 Renaud Egreteau 對中印在緬甸的競爭的研究最為深入,他分析了中印在. 緬甸競爭的根源與表現,並論證了這種競爭的本質。. (一)中緬關係 對於中緬關係,國內相關研究甚少,且主題多是以中國單方面對緬甸的外交. 4. 請參閱:李耀群,《緬甸的民主化與袈裟革命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 96 年、陳嚮富,《緬甸軍政府對政治轉型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專班碩士論文,民國 96 年、劉卜慎,《經濟制裁之政經分析:緬甸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民國 94 年、洪智仁,《緬甸的民主化發展分析》,國立成功 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6.

(12) 5. 政策關係 為主,從中國本身的戰略、能源需求等面向來看待中緬交往。而雙方 發展的負面因素,Donald M. Seekins6從歷史的角度批判緬甸對中國的過度依 賴,將使得過去緬甸中立的色彩蕩然無存,一旦中國與周邊國家有事,緬甸將被 動的被迫捲入紛爭、Toshihiro Kudo7從經濟的面向出發,對中緬關係抱持負面 的態度,認為緬甸政權所依恃的中國援助,雖是軍政府得以持續執政的基礎,但 長期下來卻有可能扭曲緬甸的整體經濟。 Andrew Selth8對部分學者認為緬甸過多的基礎設施、軍事設備都仰賴中國, 將使緬甸成為中國的附庸國提出批評,他認為國家間的交往,彼此間都存在著戰. 政 治 大 樣的擔心多來自印度的學者。Helen James 從緬甸全球戰略來看待中緬關係,認 立 略利益,應去理性分析中、緬間的利基所在。其實,就筆者參閱的文獻而言,這 9. 為中緬的交往是因為彼此的需要,以及雙方有共同的敵人─美國,中國尋求突破. ‧ 國. 學. 美國的圍堵,緬甸則找尋突破經濟封鎖的窗口,這樣的關係是國際現實下的產. ‧. 物,並非緬甸單方面一廂情願的結果。這些學者提供從緬甸的角度看待中緬關. y. Nat. 係,更有助於筆者客觀中立分析中緬關係。Renaud Egreteau10對中印在緬甸的競. er. al. n. (二)印緬關係. io. 的性質。. sit. 爭的研究最為深入,他分析了中印在緬甸競爭的根源與表現,並論證了這種競爭. Ch. engchi. i n U. v. 印緬關係的研究,多數學者都從軍政府執政、或印度提出東向政策並嘗試改. 5. 請參閱:楊開茗,「中共新安全觀下的中緬關係」,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蔡裕明,「兩洋突圍-中國對緬甸外交政策之探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2004 年),頁 303~325。 6 Donald Seekins,“Burma-China Relations: Playing with Fire,” Asian Survey, Vol. 37, No. 6(June 1997), pp. 525~539. 7 Toshihiro Kudo, “Myanmar'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 Can China Support the Myanmar Economy?,” IDE Discussion Paper., No. 66(July 2006), pp. 1~29. 8 Andrew Selth, “Burma, China and the Myth of Military Bases,” Asian Security. Vol. 3, No. 3(April 2007), pp. 279~307. 9 Helen James, “Myanmar'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ategy: The Search for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6, No. 3(December 2004), pp. 530~553. 10 Renaud Egreteau, “India and China Vying for Influence in Burma-A New Assessment,” India Review, Vol. 7, No. 1(Mar 2008), pp.38~72.� 7.

(13) 善與緬甸關係後,乃至邁入二十一世紀後所作的觀察結果。從理論上來看,最明 11 顯的莫過於 Egreteau Renaud 所認為的,是一個印度從支持民主的理想主義者. 走向現實主義的過程,他亦批評雖然印度短期內可以藉此平衡中國的影響力、獲 得緬甸資源與連結東南亞等好處,但印度長期卻可能同時失去民主、軍政府雙方 陣營的信任;Jan Cartwright12認為印度支持民主的形式,端視於是否合乎於國 家利益、戰略需求,而且這樣的支持,並非是出於強迫性的,而是漸進式的,因 印度目前充其量只是區域霸主,印度的影響力有限,但作者認為一旦印度的地位 改變,其作法不無可能回歸理想主義的層次。. 政 治 大 重大成就並不多,其原因在於印度沒有具體的對緬政策,唯一有成效的就是「中 立. 就現實面而言,Egreteau Renaud13認為印度政策轉向後,在緬甸所能取得的. 國威脅論」為印度所帶來的少許平衡中國的利益,印緬的雙邊貿易量依舊不及中. ‧ 國. 學. 緬、泰緬,而印度在邊境問題、人權議題上的立場等亦都不夠堅定,筆者以為印. ‧. 度長期以來的對緬經貿往來,都是建立在戰略安全上的經貿安排,亦即針對外部. er. io. sit. y. Nat. 環境的變化所不得不作出的反應,缺乏一套完整且持續性的對緬政策作為。.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印緬關係的重要因素,許多學者在談論印緬兩國的交. al. n. v i n 往,均提及此點,Sinderpal Singh C h 認為形塑印度對緬政策的三大主因分別是中 engchi U 14. 國、能源與邊境安全,印度的對緬作為都以這三點為核心,這也造成雙方關係無 15. 法持續深化的主因;Tuli Sinha 認為唯有擴大議題領域來加深彼此間的關係,如 在教育、文化、環境等的交流,這樣的見解主要是植基於過去的共同被殖民歷史 而提出的。筆者以為印度若能強化與緬甸在柔性議題間的合作,不失為一項突 11. Renaud Egreteau, Wooing the Generals: India’s New Burma Policy ,( New Delhi, India : Authorspress and Centre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2003), pp221~234. 12 Jan Cartwright, “India's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Democracy: Rhetoric or Reality,” Asean Survey, Vol. 49, No. 3(May 2009), pp. 403~428. 13 Renaud Egreteau, “India’s Ambitions in Burma─More Frustration than Success,” Asean Survey,. Vol. 48, No. 6(Nov 2008), pp. 936~957. 14 Sinderpal Singh, “Silence is Golden: India’s Current Position on Myanmar” ISAS Brief, No.124(August 2009), pp. 1~4. 15 Tuli Sinha, “China-Myanmar Energy Engagemen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dia,” IPCS ISSUE BRIEF, No.134(Dec 2009), pp. 1~4. 8.

(14) 16 破。Iskander Rehman 認為印度的不安來自於中國對其實施一系列的戰略圍堵,. 中國的「珍珠鍊戰略」環繞著印度而展開,與緬甸的交往乃植基於過去共同的殖 民歷史,並可藉此提供突破中國圍堵的窗口。.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係根據已知的歷史事實,探究與現實國際關係現象有關的經驗。 主要是運用歷史資料,將研究之歷史事件加以描述與分析。17筆者以為歷史雖然. 政 治 大 章的開頭,分別會以過去的歷史事件作為分析中國、印度對緬甸外交政策特徵與 立. 不至於支配當代的政策,但卻會對其產生影響,因此,本文首先在第二章、第三. 變遷的說明,藉此各別為中國、印度對緬甸戰略因素提供辯證基礎。在第四章將. ‧ 國. 學. 會詳細介紹緬甸分別與中、印的經貿互動。以影響中緬、印緬的重要事件發生的. ‧. 時間為軸,敘述事件之發生、經過、及結果,作為後續分析三邊關係的基礎。. y. Nat. (二) 文獻分析法. er. io. sit. 文獻分析法係以政府文獻或以前於調查中搜集的現成資料以及具有研究價 值的學術著作,以為分析對象,並對該等資料與文獻加以閱讀、相互參照、詮釋、. al. n. v i n 分析、整理以及運用,所進行的研究方式。此種研究方式有助於研究者瞭解過去、 Ch engchi U 洞悉現在及推測未來,以便利研究之進行。18在本論文中,筆者將針對緬甸軍政. 府於1988年執政後的中緬、印緬雙邊外交關係進行研究,其中包括雙邊合作所訂 定的決議、聯合宣言、中印外交部聲明及統計資料、中印重要官員講辭等重要政 治性文件的分析研究。 透過上述研究方式,希望能夠補足現有中緬、印緬關係研究的不足。國內尚 未有研究中、印、緬三方關係的專著,筆者希望能藉由本論文,在範圍上涵蓋能. 16. Iskander Rehman, “Keeping the Dragon at Bay: India’s Counter-Containment of China in Asia,” Asian Security, Vol. 5, No. 2(May 2009), pp. 114~143. 17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2003 年),頁 164~168。 18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頁 138~140。 9.

(15) 源安全、貿易投資等議題,對中、印、緬三方關係作一綜合性論述。.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本文的主旨為探討中國、印度在緬甸的競逐,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導論, 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研究方法以及 論文的章節架構。 第二章討論「緬甸與中印關係的回顧」。探討中緬接近的原因,因此,回顧 雙邊實質關係的發展,有助於瞭解兩者的互動與合作。並藉由近年來的國內因素. 政 治 大 事件)來探討緬甸在中國的對外戰略中,所涵蓋的正面與負面因素。 立. (包括中國的外交政策、戰略)及國外因素(包括國際環境的變化及幾次主要國際. 第三章討論「緬甸在中印地位的戰略利益」。探討中國、印度緬甸關係的演. ‧ 國. 學. 進發展,並結合中國「和諧世界」的對外政策及印度之外交大戰略─「東向政策」. ‧. 提出後的中緬、印緬互動為主軸。其後探討緬甸在中國、印度對外戰略中的角色. y. Nat. 定位,並作正、負面要素之評估。. er. io. sit. 第四章討論「中印在緬甸的經貿角逐」。本章著重在檢視經濟上的關係,緬 甸各自與中國、印度在貿易、投資上的狀況,及相關的建設案,如油管、港口、. al. n. v i n 鐵公路等,以及區域性的合作,如中印緬孟的能源區域合作計畫。 Ch engchi U. 第五章討論「中印在緬甸的安全角逐」。本章著重在檢視安全層面的關係,. 中國、印度各自在緬甸展開包含能源、軍事、交通等領域的建設,中國、印度基 於保障能源安全、貿易安全與緬甸簽訂一系列合作協定、軍事交流,透過這些合 作案,進一步瞭解中印雙方在緬甸的角逐結果。 第六章為結論,將總結研究的成果與評估。此外,將進一步分析中緬、中印 雙邊關係的前景與未來,並整合相關正負面因素,以期瞭解緬甸在中、印間關係 的發展、及彼此間相關互動模式的轉變。. 10.

(16) 第二章 緬甸與中印關係的回顧. 冷戰時期,中共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是其對外關係很重要的一環,由於國 際上意識形態的衝突,再加上區域間美國對共產國家的圍堵,與周邊國家的友好 關係,使其不為敵對陣營所用,有其必要性;而緬甸自獨立以來奉行的中立外交 政策,乃是其地緣政治環境下的政策選擇,處於共產的中國與民主的印度兩大國 之間,尋求大國間的平衡並採取中立政策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根本之道,因此在冷. 政 治 大 境的改變,再加上中、緬國內各自發生天安門事件、及軍政府拒絕承認民主選舉 立 戰時期,受制於國際環境的氛圍,中緬、印緬關係的發展有限;冷戰後,國際環. er. io. al. 中緬關係回顧. sit. Nat. 第一節. y. ‧. ‧ 國. 在。. 學. 結果,國際上的孤立氛圍,使的兩國接近,中緬關係至今仍是世界注目的焦點所. v. n. 過去緬甸歷經一個多世紀的英國殖民,二戰期間,又於 1942 年遭受日本佔. Ch. engchi. i n U. 領,在日本戰事逐漸失利時,雖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事實上卻仍在背後操縱魁 儡政權。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於是在此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nti Fascist People’s Freedom League)以對抗日軍。而二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翁 山則在西元 1947 年 7 月遇刺身亡。在翁山的繼承人宇努(U Nu)的領導下,英國 議會終於在西元 1948 年 1 月 4 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緬甸在脫離英國殖民後,國內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及少數民族的叛亂問題, 就一個剛獨立的國家而言,緬甸國力尚未穩固,要維護國家安全與民族獨立,惟 有與大國結盟,由於英國是和平的將政權轉還予緬甸,所以緬甸獨立後,雙方關 11.

(17) 係依舊密切,緬甸向英國購買武器以弭平叛亂、並向英國貸款且引進英資開採礦 藏,以鞏固經濟。. 中共建政初期,毛澤東提出「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政策方針,亦指 中共不急於他國外交承認的問題。就中共而言,其於 1949 年建政後,因為緬甸 與國民黨、英美間的聯繫,中共始終有所顧忌,一方面透過黨對黨的方式,對緬 共實施援助,一方面也懷疑緬甸是否已是真正的獨立國家,因此雙方初期的關係 並不穩固。但伴隨著英國對緬甸在克倫等少數民族的政策不滿,及美國忙於歐洲. 政 治 大 交政策 ,開始與中共交涉建交事宜,緬甸於 1950 年緬甸承認中共政權的合法 立. 重建,緬甸不得不重新檢視其對外政策。1950 年代,緬甸總理宇努改採中立外 19. 性,成為第一個承認中共的非社會主義國家,雙方並於該年建交,這是緬甸值此. ‧ 國. 學. 內憂外患之際,儘管與中共仍充滿著不信任,仍不得不採取的政策選項。. ‧. y. Nat. 1954 年,中共總理周恩來與緬甸總理宇努的互訪,是中緬關係漸趨緩和的. er. io. sit. 轉捩點,此時,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中共亦重申以「和平共處五原則」作為指導 兩國關係的原則20, 「和平共處五原則」的提出、中緬關係的改善,象徵中共外交. al. n. v i n 政策的轉向,開始在周邊推行睦鄰友好外交的原則。此舉也降低緬甸擔心中共藉 Ch engchi U 由支持緬共、國內少數民族來達到干涉緬甸內政的目的;就中共而言,與緬甸關. 係的友好,不僅可以降低周遭鄰國對中共革命輸出的疑慮,另外,亦在西方國家 封鎖中共之際,緬甸成為當時的一個突破窗口。. 其後,中緬關係的和緩具體表現在雙方簽訂的一系列協定,若以冷戰期間雙 方共簽訂七項正式官方協定來看,單從 1955 年到 1962 年間,中緬共計簽署五項 協定,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航空運輸協定>、<中緬郵政協定>、 19. Chishad Liang, Burma’s Foreign Relations: Neut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90), p.62. 20 劉少華,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52。 12.

(18) <中緬貿易協定>、<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中緬邊界問題協定>,其內容涵蓋 經濟合作、技術援助、採購,包括水電、紡織、植物、地質、化工等領域,為顯 示尊重緬甸獨立發展,中共特別表示,對此類經濟援助絕不附帶任何條件21;而針 對邊界協定,由於過去國共內戰的歷史因素,緬甸邊境成為雙方競逐的場域,造 成緬甸一直擔心中共會趁此侵占緬甸領土,而中共卻於邊界談判,對緬甸作出極 大的讓步,總計約損失七萬平方公里土地。22. 1955 至 1962 年間,中緬關係改善的主因主要取決於當時雙方的外交政策,. 政 治 大 界的緩衝帶,而緬甸獨立後所奉行的中立主義外交政策,雙方有很大的利益共同 立. 中共新的和平外交政策,企圖在亞洲,尤其是其周邊地區建立一個與歐美勢力交. 點,中共希望在緬甸擴大自身影響力,排除歐美勢力,不希望緬甸成為西方遏制. ‧ 國. 學. 中共的棋子;而緬甸則希望與中共維持友好關係,至少不要得罪中共,確保該國. er. io. sit. y. Nat. 希望透過與對方交好來達到國家安全的目的。. ‧. 的獨立與安全,並在中共與西方陣營的對抗中,保持中立。所以,中緬雙方都是. 1962 年,緬甸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尼溫推翻民選的宇努政府,開啟將近半. al. n. v i n 世紀的軍人統治至今。尼溫奪權執政後,對外宣布緬甸仍堅持中立主義外交政 Ch engchi U. 策,但與宇努相比,「其更加積極地平衡大國在緬甸的影響,經常是透過儘可能 23. 的消除他們的影響來達到此目的。」 如 1963 年開始實施國有化、緬甸化政策, 將外國銀行收歸國有、限制國外、華文報紙的發行。而中共對其蒙受之損失,並 無激烈反應,乃因緬甸之作為目標在於擺脫所有外國勢力,而非單獨針對中共。 24. 21. 「反國際姑息主義者研究報告」,(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4 年),頁 195。 邵允振、范宏偉, 「中緬建交前後兩國經貿關係論述」 ,南洋問題研究,總第 124 期(2005 年 12 月), 頁 77~83。 23 Pettman, Ralph, China in Burma’ s Foreign Policy , (Canberra :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3), pp. 27~ 45. 24 Robert A. Holmes.” Burmese Domestic Policy: The Politics of Burmanization”, Asian Survey, Vol. 7, No. 3. (Mar., 1967), pp. 188~197. 13 22.

(19) 1962 到 1966 年,中緬在處理雙方外交關係過程中除繼續強調「和平共處五 25 原則」之外,也強調經濟獨立的重要性 ,就緬甸而言,在尼溫執政後,實施一. 系列激烈的國有化措施,導致國內政治經濟動盪,使緬甸的印僑、華僑和其他外 來勢力遭受衝擊,藉由中共的支持,來增加其政權合法性,並在內憂的情況下, 降低外患發生的可能;就中共而言,其擔心美、蘇等國會利用緬甸的經濟困境, 藉著有條件的經濟援助來控制、影響緬甸,因此中共此舉在促其防止外部勢力的 影響。26. 政 治 大 冷戰時期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型態的衝突、小國對大國的疑慮、大國對小國 立 此時期,在中緬兩國友好關係的背後,仍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衝突,如. 的影響,使中緬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和防範,中共想削弱英、美對緬甸. ‧ 國. 學. 的影響;緬甸則不願受制於人,意圖抵制或降低這種影響,在大國紛爭中保持中. ‧. 立。例如,中共在總結對緬工作時,就曾提出自身有「大國主義的情緒」 , 「就緬. y. Nat. 方而言,由於兩國社會制度的不同、思想體系的對立,緬甸統治階級害怕我們的. er. io. sit. 共產主義影響,害怕我們支持進步黨派,時時想限制和抵制我們的影響。」27但 由於中緬外交政策的目標都在於透過與對方交好,來謀求國家安全與利益,所以. al. n. v i n 上述的負面因素並未成為影響雙方關係的因素,直到 60 年代末期,中共因為國 Ch engchi U 內爆發文化大革命,對外輸出革命,外交政策也隨之左傾,1967 年終於仰光爆 發大規模反共示威,並造成華人死亡,中緬關係急遽惡化。. 中共對外輸出革命的結果,造成緬甸華僑學校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 思想,這樣的行為與尼溫主政以來,不斷避免或消除大國在緬甸影響力的政策相 左,中緬雙方的衝突終不可免。其後,中共召回大使,停止一切援助,中緬更於 25. 1962 周恩來訪緬、1965 尼溫訪華、1966 劉少奇訪緬在雙方聯合公報均提及。 范宏偉,「冷戰時期中緬關係研究」 ,南洋問題研究,總第 134 期(2008 年 6 月), 頁 35~43。 27 「中國駐緬甸使館關於十年來中緬經濟貿易關係的總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檔號: 105-00603-01-01。 14 26.

(20) 1969 年終止<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邊界紛爭再起,中共譴責尼溫政權是法 西斯政權,並支持緬共的叛亂,雙方關係跌至谷底。直至 70 年代,尼溫政權在 內憂外患之際,尋求與中共的諒解,對內賠償華人罹難者、並遣返因文化大革命 而逃難至緬的中國難民28;對外則於 1970 年終止與美國自 1958 年實施的軍事援 助計畫29。尼溫的善意得到中共的回應,1970 年雙方恢復大使館,隔年尼溫出訪 北京,並簽署貿易協定,互相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中共並恢復對緬甸的經濟援 助項目。. 政 治 大 成其國際聲望低落,許多國家紛紛與其斷交,外交形同孤立。再加上 1969 年珍 立. 就中共而言,中共尋求對緬關係的恢復,也有自身利益考量,首先,文革造. 30. 學. ‧ 國. 寶島事件,使中蘇衝突公開化,基於反蘇的思維,而致力於對東南亞國家的拉攏。 更重要的是,中共意識到武裝革命的手段,可能迫使緬甸改變其外交上的中立 31. ‧. 政策,倒向敵對陣營。 因此,國際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中美蘇關係,常決定仰. er. io. sit. y. Nat. 光對北京的重要性。. 1975 年尼溫的第二次訪華,對中緬關係的改善格外具象徵意義,因為此前. al. n. v i n 中緬關係雖已緩和,但因緬甸與蘇聯過於接近的原因,如 1970 年蘇聯協助緬甸 Ch engchi U. 開採礦藏及建立灌溉系統32、1971 年蘇聯表達願在經濟、文化方面與緬甸進一步 33. 發展關係 ,中共對緬甸的立場仍有所質疑。尼溫的訪華再次重申緬甸的中立政 策,並表明不參與蘇聯在當時欲建構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最後中緬雙方發 表聯合公報,重申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及「和平共處五原則」在兩國間的規範作用 28. Chi-Shad, Liang, Burma’s Foreign Relations: Neut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90), p 225. 29 Robert A. Holmes. “China-Burma Relations Since the Rift,” Asian Survey, Vol. 7, No. 3. (March 1967), p692. 30 陳美玲,「中共革命輸出:緬甸個案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年),頁 67~68。 31 Robert A. Holmes, Ibid, pp.697 32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71 Yearbook,p108. 33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72 Yearbook,p114. 15.

(21) 34. 。 在中蘇決裂之後,蘇聯成為中緬關係間的重要因素,蘇聯在 70 年代始利用. 中緬關係處於低潮之際,極力拉攏緬甸。並與越南簽訂<友好合作條約>,建立軍 事同盟,對中共而言,造成極大的威脅,一旦緬甸倒向蘇聯,再加上越南,形同 對中共南邊形成包圍之勢,因此中共扶植緬共藉此對尼溫政府構成一定的壓力。 35. 也因此在 1977 年初,尼溫的再度訪中,其目的就是希望中共放棄或減少對緬共. 的支持。而對於中共、蘇聯關係不斷的惡化,尼溫不得不在中蘇之間保持平衡, 並在中共與越南的衝突中保持中立。而中共並未在尼溫訪中期間,並未承諾放棄. 政 治 大. 支持緬共之立場,僅強調在兩國政府間關係,中共將信守「和平共處五原則」 。36. 立. 70 年代可視為中緬關係的恢復時期,除緬甸高層訪中外,1977 年中共人大. ‧ 國. 學. 副委員長鄧穎超的訪緬,也是中緬於 1967 年關係決裂後的首次中共中央高層的. ‧. 出訪。1977 年底,尼溫於訪問北韓的回程,順訪北京,除繼續希望中共放棄對. y. Nat. 緬共支持外,並期盼中共給予經濟援助,並邀請鄧小平訪緬;1978 年,時任中. er. io. sit. 共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出訪緬甸,也是文革後的首位中共領導人出訪,鄧小平 向外界傳達其繼承周恩來外交,並重新實行睦鄰外交政策,與文革期間的激進外. al. n. v i n 交作區隔。此後,中共外交的意識形態因素日益淡化,國家利益在外交決策中再 Ch engchi U 度成為主導。.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對外政策改變,提出和平與發展是世 界兩大主軸,同時亦將其作為中共內外政策的首要目標。放棄過去世界革命的目 標,因此在中緬關係上,也減少對緬共的支持。1982 年,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 致詞提出:「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 34. Edwin W. Martin, “Burma in 1975: New Dimensions to Non-Alignment,” Asian Survey, Vol. 16, No.2(February 1976), pp. 129~130. 35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79 Yearbook,p20. 36 Edwin W. Martin, Ibid. 16.

(22) 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人民在 80 年代的三大任務。這三大任務中, 37 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 因此,隨著改革開放的啟. 動,以外交爭取四化所需的資源成為 80 年代中共對外戰略和外交政策的主要任 務之一,中共的外交重心也轉向擁有資金和技術的西方國家。對於此時期的中共 而言,經濟落後、封閉鎖國的緬甸就顯得較不重要;另一方面,中美建交、中蘇 關係和緩,也降低仰光對北京的重要性,國際環境直到 80 年代末,隨著天安門 事件爆發、緬甸的民主抗爭運動,中緬關係又趨緊密。. 政 治 大 年代恢復,此時期正是中共內政外交、國際形勢發生變動的時代,在國內有文革 立 中緬關係在歷經 20 世紀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的短暫破裂後,在 70 至 80. 的結束、四人幫的誇台、鄧小平的復出,國際上有中美建交、懲越戰爭,種種因. ‧ 國. 學. 素改變了北京看待仰光的方式,70 年代因為防止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越南的. ‧. 包圍,對緬政策是以追求國家安全為目的,中緬關係對中共而言是對外關係相對. y. Nat. 重要的一環;80 年代對緬政策,雖仍以國家安全為基本訴求,但著眼點還是在. n. al. er. io. 相對降低。. sit. 於尋求和平發展的環境,以有利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所以緬甸對中共的重要性亦. Ch. engchi. i n U. v. 1988 年,緬甸國內爆發經濟危機,爆發大規模衝突,軍政府為緩和民怨, 尼溫下台,改由蘇貌將軍接管政權,並成立「國家法律秩序委員會」,承諾民眾 將於 1990 年舉行大選。但選舉結果公布,緬甸民盟領袖翁山蘇姬所屬政黨贏得 大選,軍政府拒絕承認選舉結果,囚禁翁山蘇姬、逮捕相關人士並大力鎮壓國內 反對派。緬甸軍政府此舉造成已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滿,並因為軍政府種種違 反人權、踐踏民主之情事,遭受包含鄰國印度、東協各國及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 緬甸在國際上形同孤立。. 37.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3。 17.

(23) 同時期的中共,則因為 1989 年爆發武裝鎮壓學生民主運動、違反人權的天 安門事件後,世界各國亦相繼對中共實施經濟制裁、武器禁運,中共在國際上亦 形同孤立,整個國際情勢對中緬兩國不利,中共為擺脫西方的封鎖與制裁,積極 發展對緬關係;緬甸需要中共經濟上的奧援、外交上的支持來維持軍政府的政 權,雙方關係更趨密切,在「和平共處五原則」的基礎上,雙方高層互訪不斷, 1989 年,軍政府副主席丹瑞訪中、1991 年緬甸「國家法律秩序委員會」主席蘇 邈訪中、1993 年中共外長錢其琛訪緬、1994 年中共總理李鵬訪緬、1995 年中共 政協主席李瑞環訪緬、1996 年丹瑞首次以緬甸「國家法律秩序委員會」主席訪. 政 治 大. 中,中緬雙方簽訂「中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 「中國向緬甸提供貼息貸款框架協 定」。. 立. ‧ 國. 學. 進入 21 世紀,中共也進入世代交替之際,江澤民、胡錦濤與緬甸高層亦持. ‧. 續互訪,2000 年,中緬建交 50 年,時任中共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與緬甸「國家. y. Nat. 法律秩序委員會」副主席貌埃將軍互訪,並簽定《中緬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文. er. io. sit. 件聯合聲明》,是雙方在 21 世紀合作發展的指導原則;而江澤民於 2001 年到緬 甸進行國事訪問,亦是首位中共最高領導人訪緬。2003 年,緬甸「國家法律秩. al. n. v i n 序委員會」主席丹瑞訪中,中緬兩國簽署多項協定;2006 年,緬甸總理梭溫訪問 Ch engchi U 中國。2008 年緬甸總理登盛出席北京奧運會;2009 年緬甸總理登盛出席亞洲博. 鰲論壇,同年,緬甸「國家法律秩序委員會」副主席貌埃將軍訪中,兩國簽署多 項重要合作協議。2011 年,中緬兩國在北京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 ,宣佈建立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公佈了達成的一系列共識:包括 保持高層交往、提升戰略互信、就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交換意見、提升經貿水平、 開展各領域友好合作等。雙方還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涉及經濟技術合作、優惠 貸款、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18.

(24) 表 2-1 1950-2011 中緬大事紀 年份. 事件. 1950. 中緬兩國建立外交關係 ,並互派大使。. 1954. 中國駐緬大使姚仲明和緬甸商業與合作事業部部長德欽達欽分別代 表各自政府簽署了三年貿易協定,這是中緬簽訂的兩國間第一個貿易 協定。. 1955.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航空運輸協定》在仰光簽署。 1956 年 4 月 11 日,中緬正式通航。. 1957. 中緬兩國簽署《中緬郵政協定》。1957 年底,兩國正式通郵。. 1958. 中緬兩國政府簽訂新的貿易協定。. 1960. 中緬兩國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 該年底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 1971. 治 政 大 緬甸貿易部長貌倫率政府代表團訪華,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白相國與 立 貌倫分別代表政府簽署新的中緬貿易協定,雙方相互給予最惠國待 ‧ 國. 學. 遇 。. 對外經貿部副部長李國華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緬,與緬甸貿易部副部 長吳昂當簽署《中緬兩國關於邊境貿易的諒解備忘錄》。. 1997. 中國國務委員羅幹訪緬,兩國簽署《中緬兩國邊境地區管理和合作協 定》。對外經貿部副部長李國華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緬,與緬國家計 劃和經濟發展部長埃博爾準將簽署《關於成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聯 合工作委員會的協定》。. 1998. 中國副外長唐家璇訪緬,兩國簽署《中緬兩國政府互免外交、公務護 照簽證協定》。. 2000. 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邀請,緬甸「國家法律秩序委員會」副主席貌 埃將軍訪中。雙方簽署《中緬關於未來雙邊關係合作框架文件的聯合 聲明》。該年中,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訪緬,中緬雙方簽署了《中. ‧. 199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緬科技合作協定》、《中緬旅遊合作協定》。 2001. 中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訪緬,與緬甸礦業部部長翁敏準將簽署《中 緬兩國關於開展地質礦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該年底,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緬甸,隨訪的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 與緬甸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部長吳梭達簽署《中緬兩國政府關於鼓 勵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 。此外,雙方還簽署了《中緬漁業合作協定》 、 《中緬邊防合作議定書》 、 《中緬動物檢疫及動物衛生的合作協定》和 《中緬關於植物檢疫的合作協定》。. 2003. 緬甸丹瑞大將訪中,兩國簽定《中華人 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 府衛生合作協定》和《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與緬甸體育部體育合作協 19.

(25) 定》。 2004. 中國國務院吳儀副總理訪緬,中國商務部陳健部長助理與緬甸外交部 吳欽貌溫副部長簽定了《中緬兩國政府關於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合 作的諒解備忘錄》。 該年中,緬甸總理欽紐上將訪華期間,中國信息產業部與緬甸郵電通 訊部簽定了《關於信息通訊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10. 中國與緬甸簽署了一份修建石油和天然氣管線的協議,使中國進口的 油氣資源通過緬甸運抵中國西南部地區。並考慮從巴基斯坦的瓜達爾 港修建輸油管線、高速公路或鐵路,與新疆相連,另外再建設一條穿 越東南亞連接中國和新加坡的鐵路。. 2011. 中緬兩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宣佈建立全面 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公佈了達成的一系列共識: 保持高層交往、提升戰略互信、就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交換意見、提 升經貿水平、開展各領域友好合作等。雙方還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 政 治 大 涉及經濟技術合作、優惠貸款、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立 筆者自行製表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 國. 學.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23/sbgx/. ‧. io. sit. y. 印緬關係的回顧. n. al. er. Nat. 第二節. i n U. v. 印度、緬甸過去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雙方有著共同的殖民歷史,在英國立足. Ch. engchi. 印度後,資源豐富的緬甸,自然成為英國向東擴張的主要窗口;在二戰期間,印 度受到的主要威脅來自於日本入侵緬甸對其帶來的安全威脅。二戰後,為避免印 度東部出現一個共產國家,印度曾協助緬甸鎮壓共產黨;在緬甸建國初期的內部 動亂,緬甸更呼籲英聯邦給予軍事、經濟援助,印度更於 1950 年提供緬甸一百 萬的英鎊貸款,因此,早在雙方獨立之初,印度即非常重視與緬甸的關係。. 宇努政府首先在 1951 年於新德里與印度簽署友好條約,為雙方關係跨出第 一步,其內容包含:兩國承認並尊重彼此的獨立與權利;努力加強和發展兩國人 民間存在的持久和平與堅定的友誼;同意雙方代表時常並於需要的時刻進行會 20.

(26) 晤,就事關共同利益之事交換觀點並就此類事件考慮互相合作的途徑與方法;雙 方同意在互惠的基礎上就貿易、關稅、文化關係、交通設施、引渡罪犯、移民等 38 問題談判並達成最終協議。 其後,雙方更進一步於仰光簽署貿易協定,具體內. 容包括緬甸同意向印度提供稻米、而印度則提供麻布袋、棉紗、花生油及鋼鐵製 品等。. 印緬關係發展的同時,雙方更在國際上攜手合作,共同倡議召開亞非會議。 1954 年周恩來訪問印度時,更是因為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建議下,順訪緬甸,中. 政 治 大. 緬關係得已進一步開展,此外,中印緬三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原則」也於 此時成型。. 立. ‧ 國. 學. 尼溫在 1962 年推翻宇努政府取得政權後,一連串的國有化運動,對外國利. ‧. 益造成侵害,印度亦不例外。由於尼溫針對私人工商業的國有化,對掌控緬甸過. io. al. er. 裔緬甸人因此離開緬甸。39. sit. y. Nat. 半數商業活動的印度人造成極大損失,光在 1964~1968 年間,就有超過 15 萬印. n. v i n 儘管印緬之間有著許多問題,如邊界、族群,但雙方仍保持著最基本的政治 Ch engchi U. 關係,尼溫在 1964、1965、1966 連續三年出訪印度,化解因工商業國有化所造 成的嫌隙,印度總理亦於 1965 年訪問緬甸,雙方更就邊界問題、叛軍問題達成 協議,1967 年,雙方在仰光簽定邊界協定,正式劃定兩國國界,但最主要還是 因為兩國相鄰地區常有許多反政府活動,1974 年尼溫訪問印度,印緬兩國就聯. 合圍剿邊境叛軍達成協議, 1977 年印度外長訪緬,要求緬甸協助鎮壓邊境上的 反政府活動,並劃定兩國海域,擴大雙方經貿合作,此後印緬雙方高層互有往來, 1980 年尼溫第五次訪印,1981 年印度外長訪緬,1987 年新任總理 Rajiv Gandhi. 38 39. Treaty of Friendship between India and The Union of Burma Bertil Lintner, “India stands by Myanmar status quo”, Asia Times, November 14,2007,p.9. 21.

(27) 第一次訪緬。印緬關係直至 1988 年後,始開始急遽惡化。. 1988 年,緬甸爆發學生抗爭,軍政府大力鎮壓,號稱全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 印度,對於緬甸軍政府違反人權、踐踏民主的行為一開始就持批評和否定的態 度,再加上之後軍政府拒絕承認 1990 年的選舉結果,囚禁民主領袖翁山蘇姬, 印度反應強烈,並與歐美國家共同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印度更收容大批緬甸的 流亡民主人士,允許他們以印度為基地展開反對軍政府活動;印度也支持邊境上 的緬甸反政府組織,允許他們的反抗活動。1991 年 11 月 4 日印度駐緬甸大使向. 政 治 大 1992 年緬甸大使向印度總統遞交到任國書時,印度總統 Shankar Dayal Sharma 立. 緬甸外交部長表達要求「國家恢復法律秩序委員會」立刻無條件釋放翁山蘇姬。 40. 亦表達希望緬甸軍政府釋放翁山蘇姬,將權力移交給全國民主聯盟。緬甸軍政府. ‧ 國. 學. 抨擊印度干涉緬甸內政,支持以翁山蘇姬為首的反對勢力,印緬拒絕往來,雙方. ‧. 關係嚴重倒退。印度政府甚至反對緬甸參加 1992 年 8 月於印尼雅加達舉行的「不. er. io. sit. y. Nat. 結盟運動」會議。. 但到了 1993 年,印度對緬政策有所轉變,由於外部蘇聯的瓦解,印度內部. al. n. v i n 又爆發本土金融危機,印度意識到東南亞蓬勃的經貿極具潛力,而緬甸的樞紐位 Ch engchi U. 置對印度相形重要,在印度外交秘書 J. N. Dixit 訪問緬甸後,印度減少對緬甸民 主運動的支持,也降低對人權問題的抨擊,並認為緬甸國內的情勢發展純屬內政 問題。1994 年緬甸副外長出訪印度,這也是自 1988 年之後,印緬雙方首次的高 官會晤,會談內容雙方同意改善訂加強雙邊關係、共同打擊邊境非法活動、擴大 經貿合作等,並簽訂邊境貿易協定。另外,在軍事方面,1994 年印度陸軍參謀 總長訪緬,並於 1995 年舉行目的為打擊邊境武裝勢力,代號為金鳥(Golden Bird) 的聯合軍事行動;然而,印度該年又頒發給翁山蘇姬「尼赫魯獎」,使雙方關係. 40. Hamish McDonald, “End of Appeasement,”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Nov 28, 1991, p20. 22.

(28) 出現暫時性的倒退。. 1997 年緬甸加入東南亞國協(ASEAN),緬甸在印度東向政策中的地位更形 重要,儘管緬甸的國力有限,但若與緬甸交惡,將無助於印度亟欲強化與東協關 係的政策立場。1998 年瓦傑帕伊總理執政後,更加重視對緬關係,但亦是在其 任內,印度實施核子試爆,對印緬關係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雖然緬甸沒有針對 核試爆表達激烈言論,然而卻關閉與印度的所有邊境港口,隨後亦終止 1997 年 雙方簽署的一項關於印度協助緬甸修築高速公路的合約。1998 年底,印度欲修. 政 治 大 援助,以換取緬甸軍政府改變立場。不過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 1999 年 3 月 立. 補與緬關係印度政府決定向緬甸提供一批包括飛機、雷達、電子設備在內的軍事. 公開表示支持流亡印度的緬甸持不同政見人士從事反緬活動,又引起了緬甸軍政. ‧ 國. 學. 府的極度不滿,以致於印度外交部不得不出面澄清費爾南德斯的言論僅代表個. ‧. 人。1999 年 5 月,緬甸內政部長訪問印度,兩國同意加強對邊境地區的反政府. er. io. sit. y. Nat. 武裝和毒品走私進行打擊。. 在軍政府於 1988 年到 1999 年的這段主政期間,印緬關係歷經對立批評、接. al. n. v i n 觸到交往,雙方在此期間,雖然恢復了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接觸,但因為印 Ch engchi U. 度一方面繼續支持流亡印度的反緬甸軍政府勢力以及間歇出現的同情民主人士. 言論,另一方面又於 1998 年進行核子試爆,此時期的兩國關係並不穩定且充滿 變數,印緬雙方的合作亦並不深入。. 表 2-2、1950-1999 印緬大事紀 年分. 事件. 1951. 7 月 7 日,印緬簽署有效期五年的《友好條約》 ,規定只要任何一 方不在條約到期之前的六個月提出終止這種關係,它將“永遠有 效”。該條約 1952 年 1 月 31 日生效。. 1953. 11 月 5 日,印度代表為緬甸在聯合國發聲,要求聯合國通過決議 解除緬甸對鄰國中國可能入侵的擔憂。 23.

(29) 1962. 緬甸尼溫政府上臺,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有化政策,影響印僑在緬 甸的利益,兩國關係出現波折。. 1967. 3 月,印緬在仰光簽訂邊界協議,正式劃定兩國邊界。. 1977. 印度外長訪問緬甸,雙方就共同打擊印度東北部與緬甸接壤一帶 地區的印度反政府武裝、劃定兩國海域界限和擴大經貿合作等交 換了意見。. 1980. 尼溫第五次訪印。. 1981. 印度外長訪緬,兩國關係進一步改善。此後,兩國官方及民間交 往頻繁,雙邊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 1987. 新上臺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問緬甸。. 1988. 9 月 18 日,以蘇貌為首的軍人接管國家權力,用暴力平息全國動 亂。印度政府斷絕了與緬甸軍政府的交往,並接納大批來自緬甸 的政治流亡者,並且允許他們從事反對緬甸當局的活動。. 1989. 印度電臺首次抨擊緬甸軍人政權,表示支援翁山蘇姬和她領導的 全國民主聯盟。. 1990. 5 月,緬甸大選後,印度政府表示“希望軍隊領導人尊重大選結 果”,並對軍人繼續執掌政權表示了強烈不滿,印度國內輿論普 遍要求降低與緬甸的外交關係等級。. 1991. 5 月 21 日,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遇刺 身亡。印度政府此後逐漸開始與緬甸政府的交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印度停止播放針對緬甸政府的“反動”緬語廣播。. al. n. 1992. er. io. 11 月 14 日,印度駐緬甸大使馬力克向緬甸外長吳翁覺表達印度 政府強烈要求軍政府迅速無條件釋放翁山蘇姬的意見。. v. 2 月,緬甸駐印度大使敏倫向印度總統文卡塔拉曼遞交國書時, 文卡塔拉曼再次要求緬甸軍政府迅速無條件地釋放翁山蘇姬,並 將政府權力移交給民盟。. Ch. engchi. i n U. 4 月,丹瑞大將執政後,駐仰光的印度使館大使和軍事情報官與 緬甸軍事情報局進行接觸,解釋印度的“東向政策”,並表達了 讓印緬關係重修舊好的願望。 8 月 11 日-14 日,緬甸政府正面回應印度,派出外交部八人代表 團訪印,與印度外交部、內政部、國防部和商務部的高級官員會 面。這是自從拉吉夫·甘地 1987 年訪問印度之後,印緬兩國首次 舉行高層會晤。 1993. 3 月,印度外交秘書迪克西特訪問緬甸。此後,印度減少對緬甸 民主運動的支援,基本停止對緬甸人權問題的抨擊,並且認為緬 甸國內的發展純屬內政。. 1994. 1 月 23 日,緬甸副外長紐隋正式訪印,實現了相隔 6 年的首次兩 國高官會晤。兩國同意改善和加強雙邊關係,擴大貿易和經濟合 24.

(30) 作,並簽訂了邊境貿易協定和合作打擊邊境地區合法活動的協議。 5 月,印度陸軍參謀長錢德拉·喬希上將訪問緬甸,這是 1988 年 9 月以來印度軍方第一次訪緬。 1995. 緬-印根據 1994 年達成的協議展開一場名為“金鳥” 的聯合軍 事行動,打擊邊境地區的反政府武裝。但因為印度政府同年授予 翁山蘇姬“尼赫魯獎”,這次行動沒有取得實際成效,兩國關係 暫時倒退。. 1998. 2 月,印方以證據充分為由,對緬甸的克倫和若開反政府人員進 行清剿,向緬甸政府示好。 1998 年 5 月,印度瓦傑帕伊政府以緬甸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對印度 安全構成威脅為由進行核子試驗,對有所好轉的印緬關係産生了 負面影響。緬甸關閉了與印度所有的邊境口岸,印度政府也終止 了雙方在 1997 年簽署的《關於印度援助緬甸修建從德穆-格雷謬 高速公路》合同。. 政 治 大 9 月,印度政府決定向緬甸提供一批包括飛機、雷達、電子設備 立 在內的軍事援助,以換取緬甸軍政府改變立場。. ‧ 國. 學. 1999. 3 月,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公開表示支援流亡印度的緬甸持 不同政見人士從事反緬活動,再度引發緬甸軍政府不滿,印度外. ‧. 交部被迫出面澄清費爾南德斯的聲明僅為個人言論。. y. sit. io. al. er. 筆者自行製表. Nat. 5 月,緬甸內政部長訪問印度,兩國同意加強對邊境地區的反政 府武裝和毒品走私進行打擊。. n. v i n Ch 印緬關係直到 2000 年緬甸軍政府的貌埃(Maung e n g c h i U Aye)將軍訪問印度才獲得實 質性的進展,因為在此之後,印緬開始軍事上的接觸,主要還是針對雙方邊境的 叛軍、分離主義分子。2003 年底,印度與不丹聯合打擊叛軍,合作名為「全面 清勦」(Operation All Clear)的軍事行動,2004 年緬甸軍政府主席丹瑞(Than Shwe) 訪問新德里,並重申緬甸在邊境問題上與緬甸的一致立場。41. 印度也於 2002 年開始與緬甸作軍事武器的交流,其輸緬品項包含雷達、衛 星收發器等非致命性武器,其目的在爭取軍政府在邊境問題上的支持,並藉由提 41. Arijit Mazumdar, “Bhutan’s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Indian Insurgents,” Asian Survey, Vol. 45, No. 4 (July-August 2005), pp. 566 ~580. 25.

(31) 升緬甸裝備,藉此得以使雙方在邊境安全上情報、資源共享。不過印度這樣的政 策,在國際上引起爭論並遭受撻伐。42但印緬在邊境上的合作仍每年持續,但行 動卻始終無法滿足新德里的期望,印度期盼能一勞永逸的處理分離分子的問題, 但進展卻極其有限。43由於地形的緣故,再加上叛軍多與駐地軍警有利益輸送, 所以官方行動難如預期般的順利。. 2003 年緬甸外交部長吳溫昂訪問印度,兩國外交部長建立未來在兩國事務 上的磋商機制,同年印度副總統謝卡瓦特(Bhairon Singh Shekhawat)率團訪問緬. 政 治 大 緬簽署《非傳統安全合作協議》、《塔曼迪水電項目協議》和《2004-2006 文化交 立 甸,2004 年緬甸「國家與和平發展委員會」主席丹瑞(Than Shwe)訪問印度,印. 流計劃協議》 ,這是緬甸國家元首 24 年來首次訪印,也是緬甸軍人執政 16 年來. ‧ 國. 學. 印緬兩國最高領導人的第一次會晤。 2005 年印度外長辛格再次對緬甸進行訪. ‧. 問,並與軍政府主要領導人就修建從緬甸經過孟加拉國到印度的天然氣管道問題. y. Nat. 進行了協商;2006 年,印度總統卡拉姆訪問緬甸,主要針對兩國需要合作打擊. 緬─泰公路,以早日達成湄公河─恒河合作項目。.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邊境叛亂組織,及儘快實現加拉丹河項目和實兌深水港建設計劃,儘快建成印─. i n U. v. 2010 年,丹瑞大將第二次訪問印度,以爭取印度對緬甸大選的支援和幫助 緬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大選結束,吳登盛當選總統,西方國家仍然否定此次 大選的價值,而印度卻表示肯定和歡迎,印緬之後並展開一系列合作,2010 年 底,印度最大汽車製造商塔塔汽車公司與緬甸的汽車和內燃機公司簽屬合作協 議,於緬甸境內合作生產重型卡車;2011 年印度陸軍參謀總長訪緬,雙方並簽 署防務協議;同年 10 月,印度宣度提供緬甸 5 億美元貸款及協助緬甸發展灌溉 工程;2012 年 5 月,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訪緬,成為 25 年來首位出. 42 43. “India Swaps Arms for Co-operation with Myanmar,” Jane’s Defence Weekly, October 11, 2006. Ministry of Defence (India), Annual Report 2003–04 (New Delhi: Government of India, 2004), p.12 26.

(32) 訪緬甸的印度首長,此行目的在擴增雙邊商業往來、爭取緬甸豐富的天然資源以 滿足國內的能源需求,並在這場資源競賽中趕上中國的腳步。印緬雙方簽署了包 括航空協定、農業合作、開設邊境市場、成立聯合貿易和投資論壇、信息技術合 作、國際問題研究、文化交流計劃等在內的 12 項協議。此外,印度還將為緬甸 提供 5 億美元貸款。44. 表 2-3、2000-2011 印緬大事紀 年分. 事件. 2000. 1 月 6 日,印度陸軍總參謀長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力克上將率 團訪問緬甸。次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兼陸軍總司 令貌埃上將率團回訪印度。. 政 治 大 7 月初,馬力克上將再次率團訪問緬甸,並會見緬甸和發委主席和 立 副主席。. ‧ 國. 學. 11 月 14-21 日,緬和發委副主席貌埃率團對印度進行 1988 年 9 月以來緬甸主要領導人首次對印度的正式訪問。 2 月,印度外長辛格訪緬,這是自 1987 年拉吉夫·甘地總理以來印 度政府部長級官員對緬甸的首次訪問。. ‧. 2001. al. v i n 1 月,緬甸外長吳溫昂訪問印度,為 1988 年 9 月軍人上臺之後緬 Ch i e h n gc U 甸外長首次訪問印度。兩國外長同意建立外長磋商機制,並簽署了 n. 2003. er. io. sit. y. Nat. 2 月 13 日,由印度軍隊修建的緬甸友誼公路開通。 這條被稱為印-緬友誼路的公路全部由印度陸軍邊區公路組織承 建,造價 3000 萬美元,連接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邦的邊境城市莫 雷和緬甸親敦江畔的葛禮瓦。它還延長到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一項旨在發展雙邊關係和邊境貿易的協議,以加強在水電站和公路 建設、油氣開發和資訊技術等方面的合作。 7 月,吳溫昂外長作為丹瑞主席的特使再次訪問印度。 11 月 2-5 日,印度副總統謝卡瓦特率團訪問緬甸,與緬甸領導人深 入會談。謝卡瓦特是自 1987 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問緬甸後, 16 年來出訪緬甸級別最高的印度領導人。 2004. 緬甸軍政府抓捕軍情局兼國家情報局長欽紐,丹瑞大將隨即前往印 度訪問。印緬簽署《非傳統安全合作協議》 、 《塔曼迪水電項目協議》 和《2004-2006 文化交流計劃協議》。 10 月 24-29 日,緬甸和發委主席丹瑞大將率三軍總參謀長瑞曼上. 44. 「印度─緬甸簽署 12 項合作協議」 ,人民網,2012 年 5 月 30 日。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8020957.html 27.

(33) 將、和發委第一書記登盛中將、外交部長年溫少將、軍隊後勤部部 長丁昂敏烏中將以及工業、能源、鐵道運輸、通信、科技和衛生等 內閣部長對印度進行為期 6 天的正式訪問。 2005. 3 月,印度外長辛格再次對緬甸進行訪問,並與軍政府主要領導人 就修建從緬甸經過孟加拉國到印度的天然氣管道問題進行了磋商。. 2006. 3 月,印度總統卡拉姆訪問緬甸,表示兩軍需要合作打擊向那伽、 曼尼普爾反叛組織輸送武器彈藥的行為,儘快實現加拉丹河項目和 實兌深水港建設計劃,儘快建成印-緬-泰公路,以有利於湄公河恒河合作項目。. 2010. 6 月,丹瑞大將第二次訪問印度,以爭取印度對緬甸大選的支援和 幫助緬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2011. 6 月,印度外長克里希納訪問緬甸,這是緬甸軍政府當年三月被民 選文職政府接替之後,印度與緬甸的首次高層接觸。克裏希納沒有 會見反對派和民主運動領導人昂山素季。. 政 治 大 2011 年 10 月立 14 日,緬甸總統登盛訪問新德里。期間,印度對緬 甸向民主轉變表示歡迎。兩個鄰國還同意強化友誼和經濟合作。登. ‧ 國. 學. 盛和印度總理辛格在新德里進行會談期間,同意增強在石油和天然 氣勘探的合作。登盛説,他鼓勵印度對緬甸的能源建設增加投資。. ‧. 辛格則表示願意提供緬甸五億美元基礎建設貸款。. y. sit. n. al. er. io. 筆者自行製表.. Nat. 5 月,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訪緬,雙方簽署了包括航空 協定、農業合作、開設邊境市場、成立聯合貿易和投資論壇、信息 技術合作、國際問題研究、文化交流計劃等在內的 12 項協議。. 2012. Ch. e n g 小結 chi 第三節. i n U. v. 中緬關係的發展,在冷戰期間,外交政策的目標都在於透過與對方交好,來 謀求國家安全與利益,但因為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型態的衝突、小國對大國 的疑慮、大國對小國的影響,使中緬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和防範,如中 共對緬共的支持、中共想削弱英、美對緬甸的影響;緬甸則不願受制於人,意圖 抵制或降低這種影響,在大國紛爭中保持中立,因此中緬關係的發展,很大程度 是取決於國際環境的變化。直至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對外政策 改變,改革開放的來臨,為尋求和平發展的環境,以有利於國內的經濟建設,再 28.

(34) 加上中美建交、中蘇關係和緩,也降低仰光對北京的重要性,國際環境直到 80 年代末,隨著天安門事件爆發、緬甸的民主抗爭運動,中緬關係又趨緊密。. 印緬兩國關係在 20 世紀 50 年代非常密切,雙方同為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提倡者。即使在 1962 年上台的尼溫政府實行的國 有化運動嚴重損害了印度僑民的利益,印緬之間也保持了一定的正常關係。但是 1988 年 9 月緬甸軍政府上台後,印度對緬甸的政策,轉向批評對立,印度原本 指望翁山蘇姬領導的民主陣營能很快上台,但印度和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對緬甸制. 政 治 大 不允許印度長期與緬甸交惡。所以,印度政府逐漸放棄了把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 立 裁的政策並沒有生效,而印度新的對外戰略的實施以及與緬甸的地緣政治關係又. 的差異作為制定對緬政策基礎的做法。此外,中緬關係自 1988 年以來不斷發展,. ‧ 國. 學. 包括軍事和安全在內的各個領域的合作逐漸深入,也成就中國在緬甸的商業和軍. ‧. 事影響力,這也是印度的緬甸政策的目標是要考量緬甸與中國間的戰略關係。45. y. Nat. er. io. sit. 在邁入 21 世紀後,官員互訪、經濟交往、軍事交流成為中印對緬關係的主 要交往形式。就中國而言,在其逐漸擴展其經濟力量的同時,中國不僅仍然利用. al. n. v i n 軍備轉移來推動外交工作,也用以強化軍事安全及增加經濟利益,讓軍備轉移成 Ch engchi U 為中國增加國家利益不可或缺的籌碼之一;而印度因為經歷對緬政策的反覆不. 定,印緬關係亦不若中緬關係來的深入,在邁入 21 世紀才有較積極的進展,但 這些層面多源自於對與中國在緬甸優勢的恐懼,印度始在交通、投資、天然氣管 線的建設上,努力追趕中國的腳步。. 45. Andrew Selth, “Burma and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19, No.2(June 1996), p.213. 29.

(35) 第三章 緬甸在中印地位的戰略利益. 緬甸東北與中共接壤,西北連接印度、孟加拉,東南連結泰國,西南濱臨孟 加拉灣。就地理條件而言,是中共進入印度洋最便捷的路線;亦是印度「東向政 策」不可或缺的陸路橋梁,因此,緬甸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中共、印度而言都 是戰略利益重大。緬甸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地緣政治走向和在中立的條件下選擇 交往的國家。. 政 治 大 緬甸北部多高山,南部為平原,且河川、山脈多為南北走向之格局,並多發 立. 源於中國,這樣的地形有利於中緬間的交通建設發展,亦有利於中共內陸省份通. ‧ 國. 學. 向印度洋的貿易通道開展,因此,緬甸對中共實現兩洋長期戰略有很大的重要. ‧. 性。印度要貫徹「東向政策」的戰略,緬甸是其與「東南亞國協」國家初步接觸. y. sit. io. n. al. 第一節. er. 不言可喻。. Nat. 的前哨,更是中共向南、印度向東發展的兩大勢力交會區,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性. v i n Ch 緬甸在中國地位的戰略利益 engchi U. 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維持周邊國家的穩定,符合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1993 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即於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作的《政府工作 報告》中就外交工作總結指出,「過去五年,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克服種種困難,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的外部 環境」 ; 「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爭取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國 外交工作的重點;2000 年發布的《2000 年中國的國防》中亦提及, 「中國正在一 心一意的進行現代化建設,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符合中國的根 30.

數據

表 5-2 中緬軍事人員交流(緬訪中)  時間  軍事人員訪問  1989 年 10 月  緬甸三軍副總司令兼陸軍司令丹瑞(Than Shwe)中將  1996 年 10 月  三軍副總司令兼陸軍司令貌埃(Maung Aye)上將  2000 年 5 月  緬甸陸軍參謀長丁吳中將  2001 年 9 月  緬甸空軍司令妙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全 球經濟在下半年持續放緩和

印尼語 164 班、柬埔寨語 13 班、泰語 131 班、菲律賓語 54 班、. 緬甸語 33 班、馬來語 36 班,計 3,523 位學生選習。另外,102 校以遠距直播教學開課,總計開設雲端班 87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於2022年1月25日公布「世界 經濟展望更新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本年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放緩已

Hpo Hlaing, 1829-1883) [註 12] ,以及許多著名的禪修比丘:替隆尊者(Thilon Sayadaw, 1786-1860)、圖考尊者(Htuth-Kaung Sayadaw,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 (*2017年4 月8 日舉行校本支援服務簡介 會,並包括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