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教志工實踐品德教育之仁愛思想與利他精神—崇德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教志工實踐品德教育之仁愛思想與利他精神—崇德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

Copied!
1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明芬博士. 社教志工實踐品德教育之仁愛思想與 利他精神—崇德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 研究生:林明慧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2) 誌 謝 詞 感謝上天慈悲,讓我來到師大進修,一圓多年未竟之夢。 感謝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心無旁騖的悠遊於浩瀚的學海中, 汲取知識的佳釀而源源不絕。 感謝前年回歸理天的父親,給我今生今世最圓滿的愛與經濟的援助, 讓我無後顧之憂。 感謝學養俱豐的明芬老師,指導我的論文計畫,並包容我駑鈍的資 質與無意中的叨擾。我猶如蹣跚學步的稚子,渴望慈母溫柔的牽引與 擁抱,老師溫柔沉穩的話語總能平息我無知的焦慮;我在文章中品賞 老師的才學;在受教過程中親炙老師的風采,慶幸自己得遇嘉德懿行 的良師,更感謝這段珍貴的師生情緣。 感謝口試委員陳定銘、鄭勝分兩位教授的指導、鼓勵與肯定,指 引論文增修的重點,使這篇國內首次探討儒家思想與志工服務的論文, 經由歷程分析的敘述,讓讀者及其他公益組織了解崇德文教基金會的 發展脈絡 ; 並且讓我知道未來可以嘗試的工作方向,以及擴大研究應 用價值的可能性。 感謝八位資深崇德志工夥伴接受我的訪問,願意分享寶貴的經驗 給其他的白陽天使,與我共同完成這本崇德文教基金會的個案研究。 感謝崇德文教基金會給我參與及學習的舞台,從實踐伙食團、崇 德合唱團、五年進修班、學界社教組、社會界社服組、台北區高中部、 文學庫、輔導庫、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光慧文化事業、蘭陽區…… 這三十二年的青春歲月,我的身影已烙印在這段志工服務旅程中,成 為人生中最美好、最光榮的回憶。最後,獻上我至誠的祝福與祈願: 祝願崇德的未來可大可久,道統文化傳承永續。 林明慧 2016/6/20 書於化性齋.

(3)

(4)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針對崇德文教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討社教志工從事品 德教育的仁愛思想與個人道德實踐歷程,以及志工團隊文化形塑歷程。以了解社 教志工參與及長期投入的原因;仁愛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從事品德教育的反思與 省悟;以及品德修練與利他行為的關聯性。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運用觀察法、訪問法與文件分析法。訪問資深志 工幹部八位、接受服務的單位代表兩位、合作者與服務對象各一位;並針對社教 組志工服務、社區親子讀經班與 4Q 教育成長課程方案進行分析。依據研究發現, 獲得以下之結論 : 崇德文教基金會品德教育方案符合我國古代德育教學觀點;推展品德教育之 作法符合教育政策;志工的品德修練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呈現學、思、修、 達的道德實踐歷程。志工團隊的特色為志工幹部是學習者、教學者,也是實踐者, 形成一種互助共學、見賢思齊、終身學習的文化;志工幹部皆是終身素食,以落 實愛護萬物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天災、拯救地球之理想,並增進個人身心 靈之健康與成長。志工推展品德教育是一種仁愛思想的發揮,也是利他精神的展 現,志工團隊利他行為之影響,包括自然、他人、生物與社會四大層面。 依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 一、對學術研究的建議 : (一)探討儒家思想的生命關懷或道德實踐的相關主題 (一)針對生命教育或靈性學習的主題做後續的研究。 二、對非營利組織的建議 : 品德教育內容豐富化、實施方式多元化,教師以身作則的身教就是典範學習, 也是品德教育成功的關鍵。. 關鍵字 : 仁愛思想、志願服務、服務學習、品德教育、利他行為.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probe the benevolent thoughts social education volunteers held when they endeavored in character education. Their personal practice of morality, and the shaping process of voluntary team culture were the main research targets. Another aim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and motivations behind the social education volunteers’ long-term engagement and commitment. How they cultivated the thoughts of benevolence and reflected upon their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were the focus. Finally, the relevance between moral cultivation and altruistic behaviors was further examined. The researcher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 this study. She interviewed eight senior voluntary workers, two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organizations with which they collaborated. The researcher also analyzed the service of social education volunteers, the process and progress of the participants’ classics-reading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4Q Education Progra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programs of moral education provided by Chong-De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embody the core valu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hey adopted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are resonant with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olicies. Furthermore, moral cultivation among the voluntary workers manifest morality practice based on Confucian benevolence thoughts. In summary, the senior voluntary workers are not only learners, educators, but also practitioners, leading to a culture of collaborative, reciprocal, and lifelong learning. Meanwhile, the voluntary team’s altruistic behaviors include respect and caring for the Nature, human beings, animals, and the society.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For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 the issues of life care and moral practices in Confucianism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and discussed.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practices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expanded and diversified. It is vital that teachers practice what they preach an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learners, which is critical to succ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benevolence thoughts, voluntary service, service learning, moral/character education, altruistic behavior.

(6)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我國品德教育現況與仁愛思想 ............................................................ 11 第二節 公益組織的品德教育方案 .................................................................... 21 第三節 社教志工的品德修練與利他學習 ........................................................ 30 第四節 社教志工的利他實踐 ............................................................................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7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 ............................................................................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策略 ............................................................................ 5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檢核 .................................................................................... 6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69 第四章 崇德志工利他實踐的服務方案 .................................................................... 71 第一節 組織營運與發展 .................................................................................... 71 第二節 社教組志工服務方案 ............................................................................ 76 第三節 社區親子讀經班方案 ............................................................................ 79 第四節 4 Q 教育成長課程方案.......................................................................... 81 第五節 研究參與者 ............................................................................................ 84 第六節 服務方案統整分析 ................................................................................ 90 第五章 崇德志工仁愛精神與利他學習的實踐 ........................................................ 95 第一節 仁心啟動利他的思維 ............................................................................ 95 第二節 仁愛思想的體悟與推展 ...................................................................... 102 第三節 自利利他的兩難與突破 ...................................................................... 125 第四節 培德與利他的轉化與成長 .................................................................. 135 第五節 從小我到大我的觀照與歷練 .............................................................. 150 第六節 研究發現 .............................................................................................. 15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67 第一節 結論 ...................................................................................................... 167 第二節 建議 ...................................................................................................... 173 參考文獻 ...................................................................................................................... 176 附錄一 崇德文教基金會榮譽事蹟 (一) .................................................................. 181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 185 i.

(7) 附錄三 附錄四. 訪談大綱 .................................................................................................... 186 訪談轉譯稿 ................................................................................................ 188. ii.

(8) 附 表 目 次 表 2-1. 各學者對仁之詮釋一覽表……………………………………… 18. 表 2-2. 公益組織品德教育方案之比較………………………………… 29. 表 2-3. 崇德文教基金會品德教育課程………………………………… 38. 表 3-1. 崇德文教基金會相關組織表…………………………………… 54. 表 3-2. 崇德社教方案一覽表…………………………………………… 55. 表 3-3. 崇德志工利他行為與榮譽事蹟………………………………… 57. 表 3-4. 方案活動觀察一覽表…………………………………………… 60. 表 3-5. 研究問題、訪談大綱與理論對照表…………………………… 62. 表 3-6. 崇德志工受訪者一覽表 ………………………………………. 表 4-1. 社教組志工歷年服務成果……………………………………… 77. 表 4-2. 研究對象方案參與情形………………………………………… 84. 表 4-3. 三方案與教育部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對照表…………………… 90. 表 4-4. 崇德方案與教育部方案之比較………………………………… 91. 表 4-5. 三方案之比較表………………………………………………… 92. 表 4-6. 合作者與服務對象對方案之評價 ……………………………. 表 5-1. 學習型組織學習系統…………………………………………… 161. iii. 64. 93.

(9) 附 圖 目 次. 圖 1-1. 研究流程………………………………………………… 8. 圖 3-1. 研究架構………………………………………………… 50. 圖 3-2. 崇德文教基金會組織圖………………………………. 53. 圖 4-1. 崇德會務發展歷程……………………………………. 75. 圖 4-2. 社教組志工服務方案組織圖 ………………………… 78. 圖 4-3. 社教組志工服務方案概念圖 ………………………… 78. 圖 4-4. 社區親子讀經班組織圖 ……………………………… 80. 圖 4-5. 社區親子讀經班方案概念圖 ………………………… 80. 圖 4-6. 4Q 教育成長課程方案組織圖………………………… 83. 圖 4-7. 4Q 教育成長課程方案概念圖………………………… 83. 圖 4-8. 三方案整合概念圖 …………………………………… 94. 圖 4-9. 崇德志工團隊運作核心概念圖 ……………………… 94. 圖 5-1. 崇德志工道德實踐歷程 ……………………………… 163. 圖 5-2. 崇德志工團隊利他行為之影響 ……………………… 165. iv.

(10) 第一章. 緒 論. 在政府的獎勵與倡導下,台灣最近十多年來志願服務風氣十分盛行,志工服 務面向與型態呈現多元化,在公益活動場合,經常可看到許多志工的身影。志工 的服務,除了襄助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人力,填補社會需求缺口之外,同時也是現 代公民關懷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展現,公民社會參與的能量亦隨之豐沛勃興。 許多研究顯示,志工之所以投入志願服務工作,主要與其動機有關。志工服 務的動機多半為行善助人或回饋社會等思維。正向的動機產生正向的行為,而使 志工的服務達到預期的目標。值此傳統倫常失序,道德規範式微之際,志工以仁 愛之心所展現的博愛,已為台灣的社會注入一股再生與轉化的能量,也是社會風 氣改善的新契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儒家哲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所揭櫫的倫理道德向來為我國修身處 世的圭臬。倫理道德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形塑個人品格的基礎,是一種思想與 理念落實於生活中,人們經由實踐此理念而形成品德,品德猶如人的第二生命, 也呈顯人生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當我們看到大眾傳播媒體惡性競爭,為求提高收視率,爭相以色、腥、煽的 報導方式媚俗取寵;黑心商品腐蝕了社會的良心;詐騙集團以各種方式來詐取人 們的財物;治安的惡化使民眾的安全感瓦解;人們短視近利濫用自然資源,破壞 環境生態,導致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而天災連連;許多企業巧立名目逃漏稅,造 成國家稅收短少的損失;父母虐待子女或攜子自殺的事件屢見不鮮;另有在公開 場合無故隨機殺害陌生人的犯罪事件,更是駭人聽聞、震驚社會。 人際之間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國際之間恃強凌弱的霸凌文化處處可見;經 濟全球化衝擊世界各國,跨國企業挾其雄厚的資本,於世界各地廣設子公司,當 地政府限於法令導致管理上的失能,經濟弱勢國家難以對抗強勢國家巧取豪奪的 霸權,如同另類的經濟殖民地,卻無計可施。諸多社會問題與犯罪現象令人搖頭 嘆息,足見世道沉淪之嚴重,但也莫可奈何。 都市中鐵窗密佈的水泥叢林,雖形同保護,卻也象徵人際之間信任與友善的 1.

(11) 流失;手機與網路成癮現象,顯示人們已迷失在人為的虛幻世界中,越來越難以 自拔;資本主義社會中瀰漫著金錢至上的氛圍,人們過度追求物慾及感官娛樂所 呈現的心靈貧血,以及因利慾薰心而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讓人覺得良心與品德 似乎已隱晦消褪,人我之間互助共善的祥和社會彷彿是遙遠的渴望。 孟子所言「天下溺,援之以道」的真知灼見,似乎早已預見今日人心的腐化 與社會的紛擾。雖然政府早在三十年前就有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以弘揚中 國固有倫理道德為主要推展重點,但成效如何難以評估,且政策的推展遠不及人 們忘失本心與道德消亡的速度。 中小學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政策,在升學主義及考試引導教學的現實情況下, 品德教育被融入各學科領域之中,在課程中隱而未現。雖然教育部最近十年在中 小學推展品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但是學校裡沒有專設的課程,沒有系統化地建構 知識體系,對於正值身心發展轉換時期的兒童、少年,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學 習到品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重點 ?可能僅止於粗淺的認知,更遑論培養正確的價值 觀與生活態度。再加上家庭型態小型化,許多父母忙於工作,親子相處時間變少, 親職教育功能減弱,對子女的管教與約束力偏弱,品德教育實施不易,導致許多 兒童少年的偏差行為及犯罪事件難以及時有效的遏止。 所幸,台灣這數十年來看到許多宗教團體與公益組織用心推展品德教育,彌 補了政府教育政策的弱點。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2015)所載,國內推展品德 教育的民間團體,例如:華山書院、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宏達文教基金會、福 智文教基金會、張榮發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崇德文教基金會等單位都致力於品 德教育的推廣,這些團體的宗旨、願景、服務內容、方式與服務對象雖有不同, 但這些團體和組織想要淨化人心的理想與淨化社會風氣的努力,值得我們喝采與 學習。 相較於台灣的社會問題複雜化與大眾傳播媒體劣質化,反觀國際間許多國家, 例如: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執政者在政策上遵循 儒家哲學的政治理念,並將儒家哲學與倫理道德在企業與學校中推廣。每年不僅 有祭孔典禮,且在學校中安排相關課程,讓倫理道德的觀念深植於下一代的心中, 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2.

(12) 徐寶康(2004)指出,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最 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 闖出了一條具有韓國特色的「韓流」新路。其靈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 孝、誠、信、禮、義、廉、恥。除學校教育外,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透過 電影、電視,普遍地向社會傳揚。著名的作品如電視連續劇《商道》和兒童動畫 片等。在東南亞一帶,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共鳴,佳評如潮。 韓國運用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證實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 士的所言:「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八十年代初春時節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在會議宣言中提到 :「如果人 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字。「仁者愛人」,「仁」就是博愛(丁遠峙,2001)。 中國大陸 1966 至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破除四舊1、批孔揚秦,焚毀古籍字 畫,破壞名勝古蹟,古聖先賢慘遭挖墳毀屍,唾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殘害數百 萬無辜家庭家破人亡。這一場充滿仇恨暴戾的歷史浩劫,讓中華傳統文化破壞殆 盡,導致教育退轉、經濟困頓、道德淪喪、文化真空,人民普遍缺乏道德觀念。 1978 年改革開放後,面臨外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衝擊,社會變遷加劇,貧富差距 懸殊,社會問題叢生,犯罪事件頻傳、官員貪污收賄事件屢見不鮮 ; 一胎化政策 造成父母對獨生子女的過度寵溺或管教失當,形成子女行為偏差或啃老族2的現象。 數次強震天災暴露出黑心建商草菅人命的豆腐渣工程,釀成重大傷亡的慘劇。 凡此種種社會問題均顯示出,道德崩解對國家社會的重大危害與有形、無形 的鉅額損失實在難以估算。有鑑於此,大陸當局已意識到「為政之道必須導民為 善」 ,品德教育是提升國民素質、強化家庭功能、安定社會秩序、鞏固國家根基的 重大工程。於是開始重視品德教育的議題。1993 年在中小學編入品德教育課程, 並藉由設立孔子學院,提倡尊孔尚儒的道德教育,以期改善貪瀆腐化的政風及黑 心商品充斥的社會亂象。雖然大陸當局的思想品德教育政策,多半充滿忠黨愛國 的政治意識形態;不過,能夠針對五十年前文革十年所造成的歷史創傷有所反省;. 1. 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2. 又稱“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 NEET 在台灣的譯音,NEET 的全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 進修或参加就業輔導,终日無所事事的族群。 3.

(13) 並能因應當今社會問題適時的修正教育政策,顯示出為政者智慧的決策與革除時 弊的理想,將有利於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最近十多年來,王財貴教授在大陸地區推展讀經運動,幫助許多人透過讀誦 中國古文與四書五經重新認識中華文化,並了解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獲得許 多認同與肯定。大陸當局若能與台灣推展品德教育的非營利組織合作,並落實儒 家以仁存心,以人為本的王道治國理念,將能為中國大陸開展新的氣象,重建祥 和安定的倫理社會。 由上述亞洲國家對儒家哲學的推崇與宣揚,可以得知儒家哲學對華人社會影 響十分深遠。倫理道德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倫理道德透過古聖先賢的傳述已成為 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行為規範。儒家思想主張「王道為治國之根本」 ,以及人生的最 高價值是創造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四書中的《大學》也提到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之道。倫理道德始終是古今中外人類所遵循的普 世價值。但是如何推展及實踐,就有賴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的努力了。尤其是在 黑心商品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之際,亟需結合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思謀推 展品德教育,以挽救沉淪的人心。.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志工經驗,圓熟青澀生命 最近十年來由於政府提倡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吸引許多人加入志工的行列, 去關懷弱勢族群或推展各項公益服務,為社會燃起一線希望的曙光,對社會產生 許多正面的影響,志工服務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也越來越多。 研究者是財團法人崇德文教基金會的終身志工,崇德文教基金會成立於 1986 年,其宗旨為弘揚中國倫理道德,改善社會風氣,促進世界大同。經常舉辦各種 品德教育與生命教育講座、頒發大專青年節孝與勵志獎學金活動以期敦品勵學。 1996 年成立社教組,由具有社會工作、教育及輔導專業背景的志工幹部策劃社教 組的年度工作計劃與服務方案,培訓高中職與大專院校的學生擔任志工,為弱勢 4.

(14) 族群提供關懷服務並辦理各項公益活動。例如:每年暑假為國中生辦理國學育樂 營;為育幼院及偏遠地區國小的清寒學童進行關懷陪伴與課業輔導;九二一災區 南投富寮社區兒童關懷陪伴與課業輔導;為台北少年觀護所的觸法少年辦理星光 夏令營;到老人安養機構辦理團康活動等,希望具體落實儒家思想的生活化,實 踐儒家仁愛精神於社會,以促進社會祥和。 研究者擔任志工多年,從服務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與生命的醒悟,也體 認到這種志工服務學習來幫助別人,就是一種倫理道德的實踐。服務學習是推展 品德教育的利器,每位志工在服務的同時也在推展品德教育,志工是品德教育的 學習者,也是品德教育的推動者。儒家思想中的五倫八德引導志工在服務中實踐, 培養品德並省思人生的意義與社會責任。 國內有少數以儒家思想推廣品德教育的民間組織,崇德文教基金會是其中組 織規模較大,服務範圍較廣,服務歷史悠久,志工人數眾多,內部資源豐富,組 織運作健全且多次獲得政府頒獎肯定的單位。由於崇德文教基金會社教志工服務 行之有年,多年的努力已建立一種服務模式,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服務成果亦普 獲政府及服務對象的肯定,屢屢獲獎獎勵(詳如附錄一),值得作為個案研究的對 象。. 貳、引發關注,期待後續研究 研究者在儒家仁愛思想的薰陶中,因為目標明確,動機純善,透過志工服務 得以實現服務人群的理想,在人生旅程中不致於迷航。又因為倍受父母的寵愛, 沐浴在親情的溫暖與幸福之中,自然會將豐沛的愛流向所需之處,希望灌溉其他 飢渴枯竭的心靈。父母之愛是研究者從事社工助人專業及長期擔任志工的主要原 因,而仁愛思想是助人行為續航的動力。每一次的服務與付出更增強了後續的行 動,讓研究者免於助人能量的耗竭,因此在跨領域、跨個案對象及跨服務場域的 工作轉換中,仍能有不同的學習與成長。 雖然明知在舉世滔滔的黑暗迷霧中,我們的努力是微薄的,表面上看起來像 是夸父逐日,幾近於無知的愚誠,但我們仍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努力,期望在 黑暗中點燃微弱的光明,引導人們走向探索自我、淨化心靈並邁向立志立品的人 生道路。由於崇德志工們懷抱著使命,知其不可而為之,力挽狂瀾的理想,是在 每一次的付出當中,不斷累積、凝聚正向的能量,將理想化為行動,將理論轉為 5.

(15) 實務,在生活中印證儒家經典的哲理,服務後的成長與收穫逐漸成為寶貴的生命 經驗,讓自己的智慧更加圓融,心性更加光明,點點滴滴真誠的心血逐步凝結為 自身的品德。端賴於平日對儒家仁愛思想的領悟與身體力行的實證。 研究者曾在全國博碩士論文網中搜尋志工服務與儒家思想有關的論文,卻一 無所獲。顯示 1956 年至 2015 年這六十年的期間尚未有人針對此一主題進行研究。 以儒家仁愛思想之博大精深與對我國文化影響之深遠,又逢台灣志願服務風氣方 興未艾之際,缺乏相關博、碩士論文,殊為可惜。 研究者身為儒家思想之學習者,有感於仁愛思想無疑是導正當今社會頹風之 良方;基於弘揚儒學之使命感,與台灣在中國文化主體性歷史地位之文化覺察, 自覺責無旁貸,遂萌生捨我其誰之念,因此引發研究之動機,期能填補此一研究 主題於台灣文獻歷史中之缺漏,建立儒家仁學之本土性研究,以彰顯儒家仁愛思 想落實於志工服務之應用價值;並期待引發其他研究者後續之相關研究。希望透 過嚴謹之學術研究,以崇德文教基金會這群志工為研究對象,探討儒家仁愛思想 在志工利他服務過程中,對個人倫理道德觀之影響與改變,以作為社教志工團隊 運作及相關單位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社教志工從事品德教育的的仁愛思想與個人道德實踐歷程,以引 導其他志工的學習與成長。 二、探討社教志工推展品德教育的團隊文化形塑歷程,以提供其他公益組 織之參考。. 貳、研究問題 一、個案之社教志工為何要推廣品德教育與長期投入的原因為何? 1.1 社教志工投入志願服務工作的動機為何? 1.1 社教志工能長期持續服務的原因為何? 6.

(16) 二、個案之社教志工如何學習儒家仁愛精神以推廣品德教育? 2.1 社教志工如何學習儒家仁愛精神? 2.2 社教志工如何以儒家仁愛精神推廣品德教育 ? 三、個案之社教志工從事品德教育及志願服務有何反思與省悟? 3.1 社教志工如何提升品德涵養 ? 3.2 社教志工從事品德教育在理念與實踐之間有何落差的省思? 四、個案之社教志工品德修練與利他行為的關連性為何? 4.1 社教志工如何實踐仁愛思想與利他行為? 4.2 社教志工面對自利與利他的情境衝突時如何取捨與抉擇?.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繪製研究流程圖 ,詳如圖 1-1 。. 7.

(17) 確認研究主題 社教志工實踐品德教育之仁愛思想與 利他行為—崇德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 準 備 階 段. 文獻蒐集與探討 仁愛思想、品德教育、志願服務、服務學習、 利他行為. 形成研究問題. 設 計 階 段. 實 施 階 段. 資 料 處 理. 尋找與確認研究對象. 發展研究設計 1.質性研究-個案研究 2.觀察與訪談 3.訪談大綱隨訪談調整. 進行訪談與資料搜集. 資料分析與概念理解 理解與詮釋個案之志工經驗與道德實踐歷 程 撰寫研究報告. 圖 1-1 研究流程圖. 8. 閱 讀 文 獻 以 增 強 研 究 能 力.

(1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仁愛思想. 儒家的思想,是以人性為本位,以仁愛為中心,藉以建立安定的社會、 仁治的國家,更進而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儒家的教育目的,就在於以發揚 人性、完成人格為起點,而以建立仁治之國和大同世界為最高理想。仁就是 愛人,這種仁愛的精神,以孝弟為出發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人性最 初的表現。把孝弟觀念擴大了,就能愛他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仁愛精神的表現。 這種仁愛的精神,表現於社會關係上,就是忠恕之道。盡其在我謂之忠; 推己及人謂之恕。忠是從自己出發;恕是設身處地,視人若己。……忠的涵 義很廣,對父母則為孝,對師長則為敬,對朋友則為信,對團體則為誠,而 其最高表現則為愛國家、愛民族,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因為忠孝仁愛, 原是發乎人類天性。……仁愛精神,表現於國際關係上,就是「四海之內, 皆兄弟也」的大同世界(孫邦正,無日期)。. 二、志願服務. 我國志願服務法中對志願服務的定義是: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 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 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 項輔助性服務。. 9.

(19) 三、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就是服務與學習的相互結合。 「服務學習」 (Service-Learning)是 經驗學習的一種型式,青年學生在服務過程中滿足社區與被服務者的需求, 透過服務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與互惠,獲得學習效果與成長(教育部,2015) 。. 四、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是指在毫無回收報酬的期待下,表現出志願去幫助別人的一種 行為。利他行為分為三個層次:(1)把他人與自己的利益視為同樣重要,所謂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者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者均屬之;(2)把利人置 於利己之上,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者屬之;(3)犧牲自 己以利他人,所謂「捨己為群」與「殺身成仁」者均屬之(但昭偉、黃意舒, 2000)。. 五、品德教育. 即品格與道德教育,乃指培育學生具備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原則的知能,期 以養成知善、樂善與行善兼具的品德素養,使個人與社群都能擁有幸福、關懷與 公平正義的生活(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 )。. 10.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將聚焦於社教志工的利他精神為主軸,進行 儒家仁愛思想與志工服務相關文獻的杷梳整理,以下將分為五個部份進行探討: 首先整理品德教育與儒家仁愛思想的相關論述;其次是說明公益組織的品德教育 方案;第三是闡述社教志工品德修練與利他學習;第四是探討社教志工的利他實 踐,最後則進行文獻綜合評析。. 第一節 我國品德教育現況與仁愛思想 壹、 我國品德教育實施現況 一、品德教育的意涵 中國自古以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修身成德的正人君子,是人格健全的表徵。 孔子開創「以德為先」的教育模式,其經驗是 : 一、德法並行,以德為主;二、 德育第一,從小做起;三、德育得法,事半功倍。我國古代教育大師為進行道德思 想教育,創造許多行之有效的德育教學法。主要是 : 一、以身作則法;二、內省 法;三、學行結合法(常效珍,2011)。從行為心理學的觀點而言, 「品格」是擁有待 人(尊重、關懷、接納、禮節、和平等)、處事(勤勞、負責、守信、公平、正義 等)方面「行為能力的總和」,這些能力經由後天學習而來,其行為能對人或自己 有幫助(陳啟明,2007;引自張舒安,2010)。 「道德」的定義,鉅觀而言,道德是一套維持社會基本運作的生活規範;微觀 而言,道德可使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滿足需求和欲望,因此道德的功能是為了維繫 人類生存發展、特定社會存續和發展(但昭偉;引自張舒安,2010)。綜而言之, 「品 格」與「道德」兩者皆要合乎準則、理法,是一種利人利己的行為表現,品格需 要認知、判斷道德的準則而實踐。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部分學者譯為品 德教育,包含品格與道德的涵意,兼重個人人格特質的良善與眾人遵循的生活規 範(張舒安,2010)。品格與道德教育,乃指培育學生具備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原則 11.

(21) 的知能,期以養成知善、樂善與行善兼具的品德素養,使個人與社群都能擁有幸 福、關懷與公平正義的生活(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 ) 。 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方案所載,「品德教育」之內涵,包括公私領域中的道德 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等多重面向,是一種引導學習者朝向知善、樂善與行善 的歷程與結果。品德涵養是個人立身處世,建立社會關係網絡的要素;品德教育 需要從小紮根,從生活中體驗與實踐,才能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品德。鄭 淵全(2009)認為品德教育是人心的革命,它不只是個人的修養,且是一種公民教育。 李琪明(2007)提出品德教育應有四個重要內涵 : (一)兼顧知善、樂善、行善等多面向教育歷程與結果。 (二)是引領學生由他律至自律之全人教育,而非僅限於生活常規。 (三)包含個人修養(個人道德)、人際關係(偶性道德)、公民資質(公共道德)以及過程 價值(溝通、論辯等能力)之多面向教育,並非侷限於個人私德。 (四)是有關善之核心價值、原則及其脈絡,不斷反省與批判之教育動態歷程,非單 指文化與傳統之復興,而在於文化精髓融合現代精神之創新轉化。這些內涵透 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方面互相支持與教學運用的過程。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將品德教育定義為 : 將抽象的倫理道德觀念蘊含於教育 內容之中,引導個人遵循道德規範,學習思想、言行的自我管理,培養良好的操 守品行,期能透過自律與他律,以利己利人,增進群居生活之和諧友善且利益於 社會。. 二、教育部品德教育方案 教育部品德教育方案乃著重「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之實踐及深耕。 「品德核心價值」係指人們面對自我或他人言行,基於知善、樂善及行善之道德 原則,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重要依據,其不僅可彰顯個人道德品 質,並可進一步形塑社群道德文化:諸如尊重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 信用、自主自律、公平正義、行善關懷等。至於「行為準則」乃指奠基於品德核 心價值,加以具體落實於現代生活的不同情境中各個群體的言行規範(教育部, 2015)。在國外方面,一九九二年時,一群心理學者、倫理學者、政界人士,教育 界人士分享有關品格教育的想法與研究心得,企圖找出獲得大家所認同的倫理價 值,並成立了「品格至要」(Character Counts)聯盟,結果提出了「品格的六大支 12.

(22) 柱」—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何琦瑜、鄭一青等,2004; 引自張舒安,2010)。 我國自民國93年開始實施中小學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之後,取消了德育專屬課 程,而將品德教育融入各學科領域之中,曾被社會各界質疑是缺「德」的教育政 策。教育部為積極推動品德教育,於民國93年訂頒「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第一期), 自民國93年至97年,請各縣市及各校透過民主方式,以我國既有共同校訓與德目為 基礎,並轉化當代新價值與思潮,鼓勵各級學校選定其品德核心價值,並制訂具 體行為準則,進而融入學校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活動內涵中,以發展具有特色 且永續之品德教育校園文化。第二期自98年至102年,以「多元教學方法、學校落 實推動、教師典範學習,品德向下扎根;師生成長、家長參與、民間合作、全民 普及」為重點。此外,為鼓勵學生從「做中學,學中思」,以強化專業知識的應 用與關懷利他價值的實踐,乃積極推展「服務學習」,鼓勵各校透過有系統的設 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以來達成設定的學習目標,促進學生的社會與公 民責任、服務涵養、反思批判等能力,使學生具備主動的學習力,繼而積極參與 社會及國家事務,並實踐熱愛生命、行善關懷、追求正義等的品德核心價值。 教育部的品德教育方案採用多元教學與學習模式,品德教育方法著重典範 (Example) 、思辨啟發(Explanation) 、勸勉激勵(Exhortation) 、環境形塑(Environment)、 服務學習(Experience)及自我期許(Expectation)等多元學習方法;品德教育之教 學,需要認知、情意、行動三方面的完整學習,教學方法要多元且具效能。各級 學校依循教育部品德教育政策 每年皆規劃各種的課程活動,將品德教育蘊含於各 種活動中,以引導學生知善行善、知書達禮,期能形塑社群道德文化:諸如尊重 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自主自律、公平正義、行善關懷等。 吳培源、徐明和丶黃娟娟(2010)則指出,品德主要在建立「核心價値」。核心 價値定義出個人在民主社會中需要善盡的責任與義務,保障人類應有的權利,並 肯定人類的尊嚴與價値,促進個人與群體均能朝向和諧與正向發展。吳煥烘、黃 香穎(2012)對於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發現影響國小推動品 德教育的重要構面包括 : 一、政府部門的政策方案 ; 二、學校單位的教育措施 ; 三、教師的品德教育素養 ; 四、社會資源的支持系統 ;五、家庭的品德教育功能 ; 六、學生及同儕的品德行為。 研究者綜合文獻(郭明雪,2009;張逸群,2009;瞿德淵,2009)發現,國小、 國中、高中職推展品德教育績優學校之共同特點為能掌握「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13.

(23) 的「多元參與」實施原則。例如 : 國中組之特色為結合相關議題落實教育政策; 配合時令辧理感恩活動;運用朝會、週會、班會時間辧理全校性或全年級性活動; 結合民間團體資源辧理服務學習或體驗學習活動;擬定德目(品德核心價値)及行為 準則;辧理楷模表揚、模範生選拔活動;擬定辧法落實正向鼓勵;提供品德刊物 鼓勵閲讀與分享;設計品德教育單元活動融入各學習領域或各科課程;營造品德 氣氛之優質校園文化以發揮境教功能;建構品德教育推動資源網。而大專院校的 品德教育,許多學校通常規劃在通識教育課程內,並結合社團與服務學習活動, 讓學生藉由體驗學習,深化對行善助人的認知,與培養社會參與的責任感。. 三、品德教育的挑戰 「道德」主題的教學應含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有四大方向: 關於自我(Regarding self)、人際關係(Relation to others)、自然和宇宙關係(Relation to Nature and Sublime)、團體與社會關係(Relation to Group and Society)。是以,化為人 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和宇宙關係、人與團體社會等四個主軸。以日常生 活中的食、衣、住、 行、育、樂等項為廣度,而生存、生計、生活及生命等項為 深度,漸次擴大及深化其內涵,特重學生生活中的察覺、思考、內化、轉化、內 省與應用,由基本的禮儀出發,漸次涵化與濡化,朝向優美的道德而努力,促使 學生樂在學習(黃文三,2009)。 品德教育十分多元,並非只是道德規勸或教條宣示,而是引導學生明瞭培養品 德的重要性,於心領神會之後內化為言行舉止的自律,並能落實在生活中。 顏良宇(無日期)認為,當前品格教育面臨以下的危機與挑戰: (一)學校方面: 1.升學領導教學、生活教育式微; 2.欠缺行為典範、教師影響力漸減;3.重認 知記憶層面、缺乏實踐機會; 4.具體情意教學目標不易訂立。 (二)社會方面: 1.政策易流於形式;2.外來傳播之錯誤示範與引導。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功能失調。 依據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於2013年所進行全國性的品德 14.

(24) 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一)品德教育在各教育階段採多元但隨機方式實施,其中個人品德修養與團體規範 的教育成效尚佳,但較缺乏公民意識與道德思辨能力之養成; (二)實施品德教育之主要困難來自媒體與家庭負面影響,以及師生未予以積極重 視; (三)受試者對於應著重的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有所共識; (四)單獨設科為多數教育人員與家長期望之品德課程模式; (五)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須強化的配套措施含師資、教材、網路資源、行政支援與 親職教育等。 此外,受試者認為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最應強調的前十項品德核心價值依序 為:尊重生命(75.7%) 、孝親尊長(72.4%) 、負責盡職(68.4%) 、誠實信用(65.1%)、 欣賞感恩(63.6%)、接納包容(63.4%)、自主自律(62.6%)、互助合作(60.9%)、 同理分享(58.4%)、關懷行善(54.0%)。 劉秀嫚等人之研究與顏良宇所言之品格教育的危機與挑戰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此可知,我國中小學歷經十二年的品德教育政策,仍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尤 其是在中小學單獨設科是大多數受試者之期待。黃文三(2009)認為,新世紀品德教 育的發展方向是:教育人員從事道德教育工作,需熟悉國家的教育政策,更要充 實自己的學養及人格的提升,必須具備心理、社會、哲學、政治、文化、宗教、 倫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及能力,整合知德與行德涵養和情操,形塑有價值及有意 義的作為。新世紀品德教育的核心必須從人文關懷的視野出發,以日常生活的體 驗為起點,才能感動學生的心靈。 簡成煕(2009)在大學校院品德教育績優論評中提到,品德教育在大學的推展, 有一定的困難,幾乎離不開「宣教」與「體驗活動」的範疇。稍一不慎,就可能 流於道德灌輸或是嘻鬧的活動。目前教育部對品德教育、服務教育、智慧財產權 宣導、性別平等教育的評鑑,陷入過度工具理性的窠臼,前述理念之評鑑量表, 很容易讓行政者疲於奔命與造假。主張教育部未來推展大學品德教育可以努力的 重點為:一、協助、支援各學門專業倫理之研究與建構 ; 二、支援學者從事大學 生品德建構的學術研究 ; 三、鼓勵校際之間相互觀摩、經驗的分享 ; 四、提供獎 學金、海外遊學參訪等機會,給品德卓越的同學實質鼓勵。由此可知,我國品德 教育在中小學有其瓶頸需要突破,在大學校院更須用心規劃與推廣,才能達到預 期的成效。 15.

(25) 教育部(2015)將「品德教育」推動成果,列入各級學校相關「校務評鑑」、「校 長評鑑」、與大專校院「通識評鑑」之重點指標或內涵。由此可知教育部對推展品 德教育政策之重視。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對國家、社會之影響十分深遠。品德 教育政策攸關學生品德涵養之良窳。試觀現今社會人心不古,治安惡化,監獄人滿 為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已造成國家社會之損失,政府尚需結合民間團體共同努 力方能克竟其功。傅佩榮(1997)認為,儒家人性向善論的價值觀至今仍然有效,可以 對應心靈改革的需要,具體表現為:真誠、簡樸與博愛。真誠是心靈活動的基礎, 簡樸是實際生活的規則,博愛則顯示人心共同的嚮往。面對當今道德沉淪的社會, 如何結合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推展品德教育,重建倫理社會,實為刻不容 緩的首要任務。. 貳、仁學意涵與內容 儒家仁學是儒家哲學中的主流論述,涉及個人層面與國家層面兩個面向;對 個人而言,仁學是待人處世、修身齊家的行為準則;對國家而言,仁學是為政者 處理政事、發展經濟、安邦定國的圭臬。仁學的各個面向,包括仁學之意涵與內 容、仁愛思想,茲分述如下:. 一、 仁之意涵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擁有來自上天所賦予之良知良能。此良知良能 是為人立身處世的行為基準,亦是成為君子的基礎,邁向希聖希賢的階梯。朱榮 智(2003)指出,仁是一種存心,本性自足。……仁者最大的人格特質,就是能夠反 求諸己。……反求諸己,是一種自省的能力。傅佩榮(2010)認為,「仁」是孔子一 以貫之的「道」 ,孔子認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覺悟人性向善,為了行善而犧牲生命, 是完成生命的要求,不但不是犧牲,反而是成全。人生的目的在於行仁。經觀榮(2007) 闡釋,仁就是「培養個人內心的道德自覺、注重個人的品德,提倡在處理人與人、 個人與社會關係中的主動性,而構成人本主義的特色。仁的內容包含剛毅木訥、 恭寬信敏惠與智而勇三項。研究者綜合各學者對仁之詮釋,由此可知「仁」是孔 16.

(26) 子的中心思想,統攝諸善,為五常德與恭寬信敏惠眾德目之樞紐。 研究者將各學者對「仁」之詮釋歸納整理為一覽表,如表 2-1. 17.

(27) 表 2-1 各學者對「仁」之詮釋一覽表 姓 名. 詮 釋 內 容. 1. 王邦雄(1989 ). 「仁」是道德的愛,是德性心。. 2. 牟宗三(2010). 「仁」是理、是道,亦是心。 「仁」是全德,是真實生命,以感通為性,以潤物為用; 它超越乎禮樂(典章制度、全部人文世界)而又內在於禮樂。. 3. 楊祖漢(1992). 「仁」,即是心,亦即是理。 「仁」即是本心,一念反求,即自得之。 「仁」是道德主體,是價值之源。. 4. 朱榮智(2003). 「仁」是一種存心,本性自足。. 5. 蔡仁厚(1987). 「仁」是生生之理,是生生之道。 「仁」是心——仁心即本心,復本心就可以消解邪惡。 「仁」是理——仁理即天理,存天理就可以對治私欲。 「仁」是德——仁德即明德,明明德就可以化除黑暗。 「仁」是道——仁道即中道,立中道就可以糾正偏曲. 6. 傅佩榮(2007). 「仁」是孔子一以貫之的「道」。. 7. 周柏達(1999). 「仁」,實即天道。 「仁」,即是宇宙本體之本性,亦即本心之顯現。. 8. 曾昭旭(1996). 孔子回答子貢,「予一以貫之」。這個可以貫通生活中諸事 諸物的「一」就是「仁」。. 9. 潘小慧(2001). 「仁」為一個人最高貴的生命價值。. 10 經觀榮(2007). 「仁」不只是社會規範與秩序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道德 行為最終依據。 「仁」是指二人以上的關係是相親相愛的互待,或者是對 為自我、自身的感受和關心而表現出對他人的同情心、憐 憫和慈愛。. 資料來源 : 研究者整理. 18.

(28) 二、仁學概述 儒家哲學中的「仁」呈顯個人與社會的連結關係。依蔡仁厚(1987)之觀點,中 國文化是仁道的文化。儒家哲學的本質是一種「人學」,而人學即是「仁學」;人 學或仁學由於觀照人的全體大用,上通於天,天人合德,因此說明了人的意義與 價值,可說是一種「整全的人」(潘小慧,2001,p.118)。……儒學被稱為「為己之 學」或「身心性命之學」。「為己」就是要完成自己的人格,是欲得之於己也,有 別於「為人」之「欲見之於人也」。為己與己立立人毫不衝突,「為己之學」也不 妨礙服務社會人群,前者是後者的基礎(潘小慧,2001,pp.123-124)。 在孔子的修己之學中,分為兩個部分:(一)仁者愛人。孔子以其敏銳的觀察和 思維能力掌握「仁」這個字所包含的愛人思想,並豐富及概念和內涵,發展成一 套可稱為「仁學」的思想體系……,並以「仁」為人的本質,……。而實行仁的 忠恕亦都體現對他人的尊重, 「仁」是孔子修己思想的核心,……。(二)克己復禮。 在求仁的修養過程中,只靠本體的努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接受外在「禮」的強制 性約束,來抑制人的慾望、本能、衝動並逐漸變他人為自律,而將禮內化為主體 自覺的「仁」即把愛人之心通過教化,按照一定的規範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經觀榮, 2007)。 由此可見,仁學是以人為本,從平凡的庶人蛻變為謙謙君子必修的功課,也 是修身養性、進德修業的關鍵要素,內聖外王的基礎。. 三、仁愛思想 孔子的「仁愛」是一種行動之愛。就是自己生命歷程人際交往的行為對愛的 踐履與體現,並在人生的每個場景進行這種愛的練習。孔子的「仁愛」關係最終 展現為精神生命的交融。在真正的「仁愛」關係中,一個人不僅能發現自己,而 且能發現他人。具備創造性的「仁愛」活動會展現出對自我生命的塑造力量,具 體表現為一種外在行為與內在靈魂上的生生日新。 「仁愛」是一種互動雙方的相互 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王晶,2012 )。以仁存心方能展現關懷他人、關懷社會的行 19.

(29) 為。將仁心付諸行動就是一種道德的實踐。在價值多元而混淆且道德淪喪的當今 社會,個人若能注重品德涵養,並發揮仁愛精神,才能激濁揚清,力挽狂瀾,延 緩社會問題之惡化。 儒家的思想,是以人性為本位,以仁愛為中心,藉以建立安定的社會、仁治 的國家,更進而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愛人二字,是仁字最切當的解釋。 這種仁愛的精神,以孝弟為出發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人性最初的表現。 把孝弟觀念擴大,就能愛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就是仁愛精神的表現。 仁愛精神表現於社會關係上,就是忠恕之道。盡其在我謂之忠;推己及人謂 之恕。忠是從自己出發;恕是設身處地,視人若己。……忠的涵義很廣,對父母 則為孝,對師長則為敬,對朋友則為信,對團體則為誠,而其最高表現則為愛國 家、愛民族,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因為忠孝仁愛,原是發乎人類天性。…… 仁愛精神表現於國際關係上,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大同世界。……, 也是人類以仁愛的本性為基礎(孫邦正,1993)。 孔子認為天地是「仁」,每一個人也是「仁」,天地有仁心愛心,可以實現萬 物,每一個人有仁心愛心,才可以實現我們周遭的人物。人的終極是聖人,所以 天地是仁,聖人是仁,這是孔子的體會。愛心才是創造的動力,人的「愛心」的 愛,不是感性的愛,而是道德的愛(王邦雄,1989)。 儒家倫理思想的總綱領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這個綱領 所表現的是天倫愛。 「仁民」這個綱領所表現的是人類愛。仁民的表現可以有三個 向度,一是通向社會,此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是儒家 所講的「推愛」。推己及人,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二是通向政治:一方面修 德愛民,推行仁政王道,……。三是通向世界:所謂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把人 類愛推到到極處,便是「天下為公」的情懷。……「愛物」這個綱領所表現的是 宇宙愛。所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儒家不但把人民百姓看作是自己的同 胞手足,而且把天地萬物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同伴。由這種愛物惜物的精神,而達 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普遍的大愛(蔡仁厚,1987,p.252)。此一體觀顯示,個 人已體認到自己與他人及萬物之融合,自然就能無所分別,進而天人合一。而要 20.

(30) 達到此種境界,就有賴於平日的修養功夫。亦即重視君子慎獨,藉由觀照己心與 省思,慎心物於隱微之間,避免犯錯,培養良好的品德。 孔子認為反求諸己的自我批判,是作為一個君子的基本條件。……把它發展 為處理人際關係的主要方式。當我們愛人、管人以及以禮待人而得不到預期結果 時,首先該做的就是反求諸己,反省自己的仁德、智慧以及敬意是否真誠恰當。 儒者用以自我批判的理念,與他日後實際成就的人格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依 儒者體驗,仁心不會封閉在自我關懷的侷限中。仁心一旦自覺,就有無限開展的 特性。因此當人有真誠的自我關懷的同時,他應有真誠的群體關懷,推而至於對 歷史文化、天地萬物的終極關懷(戴璉璋,1996,p.116 )。 儒家「人是倫理人」的強調,內涵上包括「推己及人」和「四海之內皆兄弟」 的仁愛胸懷,可以發展出「服務」的人生觀和工作態度,現今社會鼓勵人們多多 參與社會及社區的的志願服務工作,儒家的文化傳統就有這種己立立人、己達達 人的觀照(潘小慧,2001,p.131)。 綜合以上所述,儒家仁學是以仁為核心,連結其他義、禮、智、信四個德目, 建立五常德而形成一套修身濟世的生命學問。人性屬善,就是仁,是良知,是本 心。孝悌為仁之根本,以孝道回報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及養育之恩,是人倫之道的 最佳表現,因此自古以來孝道被推崇為百善之先。當人有此自覺,覺察到生命的 本源,其內在能量將被開啟,人若能常常反省自己,正念修身、改過向善,培養 仁德,反躬自省以培仁,忠恕之道以踐仁,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讓自己的 品德不斷地提升,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影響力,進而發揮良知良能,敬天愛人,就 能促進社會祥和,並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 第二節. 公益組織的品德教育方案. 台灣有許多推展品德教育的非營利組織,研究者篩選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 網站內民間團體中規模較大者,將其組織服務概況與品德教育方案歸納整理。茲 分述如下:. 21.

(31) 壹、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 宗旨:優先從事政府照顧所不及族群的福利業務;重視人心淨化與公益活動。 目的:以兒童、少年為主要對象,推廣品德教育。 服務內容:捐助社會福利、社會公益機構。以兒童、少年為主要對象。以品德、 教育為重點。 品德教育方案 : 一、民國 93 至 98 年推行「全民感恩心生活」運動,並推廣「感恩護照」,推廣感 恩週遭的人事物,落實事事感恩的行為,期能將感恩化為正能量,促進社會祥 和。 二、民國 99 年至 100 年針對國小兒童辦理「感恩體驗月」活動,透過師長的引導 陪伴,讓孩子學習感恩的重要。 三、民國 97 年之後針對台灣一些默默行善的小人物,透過影像記錄他們的善行, 製作成「感恩故事集」,作為品德教育的教材,提供給老師們教學使用。 四、民國 101 年起實施「感恩齊追夢,好行圓好夢」計劃,透過感恩圓夢聯絡簿, 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以品德、財金為基礎,閱讀、環保、健康,等多元 教育為輔的創新融合計劃。出版「感恩品格聯絡簿」,提供給老師免費使用, 成為老師班級經營的工具。「感恩品格聯絡簿」以正向積點鼓勵學生建立良好 的行為習慣,再以多元學習體驗生命,發現自己的價值,最後將感恩心化為感 恩行動,走入人群體驗服務,確實落實品格力,形成「自助助人」的良善循環。 五、與公共電視台合作,播放感恩故事集與動畫短片。 六、校園演講活動 : 辦理校園巡迴講座,播放感恩故事集影片,推展品格教育。 (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2016). 貳、華山書院: 宗旨:推廣讀經教育。 目的:推廣讀經理念,鼓舞讀經風氣。 服務內容:推廣讀經教育,教材包括:四書、五經、古文、老莊、詩詞、佛典、 聖經等。 民國八十年夏天,華山書院宣告開班講課,課程涵蓋三大教,儒學有論孟、 22.

(32) 學庸、易經;道家有道德經、南華經,佛教有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其他尚 有韓非子、史記等。成人講經班之外,也有兒童讀經班、靜心靜坐班等,並在民 國八十三年元月,成立兒童讀經推廣中心,八十五年元月,又成立讀經出版社, 印行大字注音本的學庸論語、孟子、老莊、唐詩三百首、詩經、易經等六冊。 課程 : 兒童讀經課程、成人經典課程、靜心靜坐班、文化講座。 開課時間:讀經課程每年兩期,文化講座每期四個月。 一、兒童讀經課程內容 : 學庸論語、老子莊子選、唐詩三百首、孟子、詩經、易經、孝弟三百千等。 二、成人經典課程內容 :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史記、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佛學概論、 道教學概論、道德經、南華真經、西昇經、韓非子、生命就是道場、莊子與超 個人心理學、西洋哲學史、存在主義、生活易卦與養生醫理、生死學、禪與生 命、文始真經.......等。師資是聘請文學、哲學的學者專家來講授課程內容。 三、靜心靜坐班內容 : 靜心靜坐原理與方法、靜坐心法-廿字真言、靜坐與健康、祈誦動鍛練、靜 坐與天人功、靜心靜坐進階。 四、文化講座 : 宗旨 : 發揚人文精神,提昇心靈品質,創造祥和社會。 班別:依選課分班,一期四個月;中國哲學史及倫語義理系統每週上課一次。 (華山書院,2016). 參、宏達文教基金會: 宗旨:透過提供持續學習的教育計畫來共同型塑正直、誠信、愛、尊重、關懷、 正面思考與重視自然資源的核心價值與文化。 願景:人人有好品格;彼此尊重與扶持;讓地球可愛起來。 目的:協助學校推動兒童與青少年品格教育、配合鄉鎮市共同營造社群及城市品 格文化、提供弱勢學童受教育的機會,關注環境生態與地球保護之教育捐助, 促進社會之安和樂利。 服務內容: 針對學校校長、教職員、家長與公務人員辦理有關品德教育研習訓練。 23.

(33) 針對弱勢兒童、青少年辦理品格教育相關方案。 品格教育暑期學院 : 2011 年起邀請美國密蘇里大學—聖路易分校教育學院品格教育講座教授 Dr. Marvin Berkowitz,來臺進行「品格教育暑期學院」培訓課程,計已有 23 所學校校 長偕行政成員之領導團隊共 138 人,投入 5 天 30 小時的密集訓練。 課程內容與流程: 課程內容以輔導學校品格深耕為主,針對各校的特色及已推動之品格計劃, 引導領導團隊檢視學校品格教育執行策略,協助學校針對實施現況與急需突破之 處擬定行動方案。課程採取演講、團體討論、個案分享,提供教學資源及個別學 校的發展分析。全程以英語進行,課程資料將翻譯成中文,中英對照,備有即席 翻譯,但進行方式需高度互動,採即席討論、分享及報告。 培訓對象: 全國各級學校已在校推動品格教育之校長及其領導團隊 (含各處室主任及推 動品格業務負責人),2016 年共 6 所學校 36 人。 品格教育暑期學院主要特色: 課程講授、小組討論、同儕分享、暑期學院教學資源及教材、校本位規劃及 分析。品格教育暑期學院是一個為期 5 天完全浸泡於品格教育相關議題的訓練, 主要有三個目標:(1)瞭解如何實施高品質及有效的品格教育,(2)建立團隊共識與 體驗式學習,(3)為未來的學年規劃行動計畫。特別為各級學校的品格教育領導團 隊設計,讓團隊在這一週的時間裡共聚一堂,共同學習品格教育,並探討如何將 課程中的學習運用於自己的學校。(宏達文教基金會,2016). 肆、福智文教基金會: 宗旨:促進心靈淨化,塑造美好人格,重建倫理道德,發揚文化傳統,提升精神文 明,圖成世界大同。 目的:關懷老師、下一代、成人。 服務內容:師資培育、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大專青年教育、成人教育、辦理 公益活動。1998 年開辦兒童讀經班,亦擬訂讀經推廣計畫,鼓勵基金會的義 24.

(34) 工老師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推動讀經暨善行實踐,期盼讀經教育能夠推廣普 及。2003 年福智中小學的成立,創辦人更開立「讀經」----經典背誦,為師 生主要的學習課程之一。 成立目的 學習聖賢的智慧精華,建立正確的認知,做為生命方向的引導和待人處事的準 則,養成崇高的生命人格。 培養學子基礎學習能力:藉由讀經從小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深度背誦能力提升了 ,其他能力也會跟著提升,加快學習速度。 引導家長認識並實踐儒家文化內涵,建立正確之教養理念。 「福智」兒童讀經班的特色 讀誦四書五經,涵養正確的認知,善行實踐,建立健康快樂的生命觀。 家長認識親職教育(儒家文化),建立正確的教養理念,提升心靈,並彰顯家庭教 育的功能。學生參加讀經班、家長參與家長成長班,親師生共同學習成長。 招生對象 一、福智兒童讀經班之學員--就讀於幼稚園中班至小學五年級之孩童。 二、讀經家長成長班之學員--「福智兒童讀經班」學員之父母。 上課內容 一、福智兒童讀經班 (一)方式:讀誦教學、影片教學、故事講述、體驗活動、戶外教學等教學活 動。 (二)課程: 1.經典讀誦:內容含《古今背書方法》、《千字文》、《百家姓》、《部首 表》、《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經增訂版》、《孝經》、 《論語》、《大學》、《中庸》等。 2. 經典實踐: (1)德育故事:聖賢典範、因果故事(孝、悌、敬師、負責、立志、勤 學、儉樸……) (2)健康生活:環保、惜福、習勞、健康飲食、護生。 (3)觀功念恩:念師長、父母、同學及眾人恩…… (4)家庭聯絡簿:總結學習的喜悅。 25.

(35) (5)孔廟參訪、有機農場體驗。 二、福智兒童讀經家長成長班: (一)方式:經典讀誦、影片欣賞、專題講座、參訪活動。 (二)課程:親職教育、關愛教育、觀功念恩、健康生活、經典教育、生命故 事。(福智文教基金會,2016). 伍、張榮發基金會: 目的:照顧弱勢、贊助公益文教活動。 服務內容: 2008 年 1 月發行《道德月刊》,《道德月刊》是一本從 9 歲到 99 歲都適合閱 讀的雜誌,內容從個人道德出發,擴及家庭倫理,乃至社會價值,讓人得到啟發, 讓孩子奠定影響終身成就的品德教育基礎。並發行簡體版將道德種子散播到新加 坡、馬來西亞等華人地區,目前發行量已超過 30 萬份,並持續增加中,讀者遍布 全世界各地。免費贈送給機關、學校、團體、公益組織及民眾,這本袖珍型刊物, 內容淺顯易懂,藉著人生十二堂道德課程,喚醒人性的真善美。 《道德月刊》發行 後引起社會熱烈迴響,許多學校把《道德月刊》當做品格教育的教材。 人生十二堂道德課程 :. 包括 : 孝行、友愛、夫婦和睦、朋友互信、謙遜、博愛、修學習業、智能啟發、 德器成就、公益事務、遵法、義勇。 道德月刊並與警察廣播電台合作,製播「為道德按讚」單元,透過聽道德月刊說 故事的廣播內容讓社會大眾學習與運用 (張榮發基金會,2016)。. 陸、慈濟基金會: 宗旨:推動淨化人心的工作。 使命:達成證嚴法師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的理想。 目的:推展完全化教育志業。 「淨化人心」之實質意義就是「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 教化眾生回歸清淨本性。 服務內容:設立學校(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附設中學、台南慈濟中 學、台南慈濟小學),辦理各類教育方案和活動。 教育理念 : 26.

(36) 慈濟的教育理念不只限於學校教育,「一步八法印」都可說是全人教育的一環 一步是慈濟精神,八法印是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骨髓捐贈、國際賑 災、社區志工。志工以慈濟精神參與「八腳印」 ,人文精神也就在參與的過程中不 斷地被教育及提升。全人教育不僅是專業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啟發人的「良知」、 「良能」。 立己立人、學程兼備的「全程教育」 慈濟教育除了專業智能的培育,更著重「尊重生命」、「全人教育」等慈濟人 文精神的涵養;從基礎教育零歲到三十歲的學程兼備,包括托嬰中心、托兒所、 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碩士班、博士班。標榜以「愛」為基礎的完 全教育。慈濟的完全教育有形式上的意義,也有內涵上的價值,那是人格不可區 分的成長與信念的培育。 品德教育推廣方式 : 一、出版靜思語書籍 : 內容包括:談說話、談愛、用心看、談和氣、談成就、談轉化、談捨得、談 心念、談工作、談生活、談行善、談孝順、談福慧、談感恩、談正信、談禪 定、談互愛、談合心、談包容、談踏實。 二、國小校園靜思語教學 : 慈濟志工到小學利用上課前的空檔進行靜思語教學。 三、靜思語推廣活動 : 包括靜思語書法、繪畫及漫畫比賽。 四、三代同堂孝親感恩浴佛與浴足活動 :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是佛誕節、母親節也是全球慈濟日,在這三節合一 的日子裡,全球慈濟人在各地舉行浴佛典禮,典禮之後舉辦為父母浴足的活 動。期待浴佛滌足報親恩,度過這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的殊勝節日。 五、結合大眾傳播媒體宣導 : 出版相關書籍、月刊、雜誌、DVD,結合網站、大愛電視台等傳播媒體宣導行 善與修身養性、培養品德的議題(慈濟基金會,2016)。. 各公益組織推展品德教育各有所長與其特色,研究者依據各公益組織品德教育 推展情形,編製各公益組織品德教育方案比較表,詳如表 2-2。 27.

(37) 綜上所述,各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對象皆包括兒童與成人,透過不同的方式推展 品德教育。辦理方式包括靜態的閱讀、欣賞與動態的活動。上述組織運用的資源, 除了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宏達文教基金會、華山書院、張榮發基金會運用企業 資源挹注之外,其他組織,如福智文教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屬於宗教團體,多半 動用團體內相關的人力、物力、設備設施來推展品德教育工作。以期喚起社會大 眾對品德教育的關注,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28.

(38) 表 2-2 公益組織品德教育方案之比較 序 號. 單位 名稱. 主要教材內容. 主要方式. 合作 對象. 主要 人力. 組織 屬性. 1. 感恩社 會福利 基金會. 自編的感恩故 事集. 1.製作影音短片 2.校園巡迴講座. 中小 學、公 共電視 台. 專職 企業成 人員 立的組 織. 2. 華山書 院. 中國古文、儒 家、道家、佛 教與基督教經 典. 1.讀誦經典 2.文化講座 3.靜心靜坐班 4.出版讀經教材. 無. 專職 企業成 人員 立的組 織. 3. 宏達文 教基金 會. 內部專業教材. 1.針對中小學校長、主 任、教師及公務員辦 理研習. 中小學 學、政 府機關. 專職 企業成 人員 立的組 織. 2.弱勢兒童服務 4. 福智文 教基金 會. 四書、三字 經、中國古文 等. 1.兒童讀經班 2.家長成長班 3.師資培育班. 無. 志工 宗教團 體的附 屬單位. 5. 張榮發 基金會. 道德月刊. 1.贈閱月刊 2.電台廣播. 警察廣 播電台. 專職 企業家 人員 成立的 組織. 6. 慈濟基. 靜思語. 1.出版靜思語系列書籍. 學校. 志工 宗教團. 金會. 7. 崇德文 教基金 會. 體的附 屬單位. 2.國小晨間教學 3.書法、繪畫、漫畫比賽 4.每年孝親感恩浴佛與浴 足活動 5.結合媒體宣導 : 包括電視、書籍、雜 誌、DVD、網站 1.讀經班 : 1.兒童讀經班 四書、三字 2.家長 4Q 成長班 經、中國古文 3.國中生 4Q 營隊. 學校、 政府機 關、社. 等 2.4Q 教育方 案 : 自編教 材. 區. 4.每年各區孝道推廣活 動 5.出版讀經教材. 資料來源 : 研究者整理 29. 志工 宗教團 體的附 屬單位.

(39) 第三節. 社教志工的品德修練與利他學習. 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無論古今中外,當人們看見他人需要幫助時,基於互助 或行善,往往會伸手相助,展現人性的光輝,並增進社會的凝聚力。直到二十世 紀由於社會變遷及各國政府的倡導,這種個人對他人或社會的關懷協助,逐漸形 成團體式與組織化的志願服務風氣,以下針對社教志工志願服務的議題進行探討, 首先,探討志願服務定義與參與動機;其次,說明我國服務學習政策與課程規劃; 最後則說明社教組織志工的品德修練與利他學習的內涵。. 壹、志願服務的定義 我國志願服務法中對志願服務的定義是: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 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 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 依據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所載,志願服務是個人本濟世的胸襟,對社會提供精神 或物質的力量,致力於改造或促進的服務。就是以自己的所餘,去幫助別人的不 足。基於以上所述,可知志願服務的涵義是由內心意願的自發;組織是自由結合 組織;特色是部分時間的奉獻,而非專業的服務;推展是綜合的運用勝於個別的 努力;貢獻不以物質為限等五項。 曾華源、曾騰光(2003)從志願服務的精神,將志願服務的定義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志願服務是一種助人的美德及福利活動。 二、志願服務是組織性的利他行為。 三、志願服務是基於社會公益責任的參與行為。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彙整志願服務之主要內涵,可知志願服務是出於自願, 發自內心,基於利他助人之理念,不計報酬,奉獻個人才智、技術、體力、時間 與財物於社會,以表達對社會關懷的行為。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ost needed are workers on the assembly line: foods manufacturing, 74.2%; plastics manufacturing, 72.2%; metals manufacturing, 54.1%;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生命及 品德教 育科 英文科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s issu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midst of pandemic disruption..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