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 益 進. 博士.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 研 究 生:廖 全 涼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 年 八 月.

(2) 誌. 謝. 此時此刻的心情真是夾雜著興奮、感動與感恩,在論文完成之 際,回想過去三年的暑期研修過程,真的要非常感謝師長、同學、同 事、朋友及家人們的默默支持與鼓勵!有了你們的協助,我才能夠在 求學的過程當中克服種種的困難與挑戰。 真的非常幸運能夠邀請胡益進老師擔任論文的指導教授,每一次 與老師的討論過程,總能深刻感受到老師的耐心與用心,老師的親切 與鼓勵可說是我完成論文的一大動力。也非常感謝姜逸群老師與黃雅 文老師能夠在百忙之中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著實獲益良多,也讓我 的論文能更加完備。 感謝同班的同學以及學長姐們一路上的扶持,能夠與你們一起度 過研究所的學習生涯,真的是一件既快樂又幸福的事!在多少的課堂 裡,咱們一起砥礪、一同激盪出許多火花,讓彼此的學習都能夠精益 求精!有了你們的參與,讓我的研究生涯更加充實繽紛。 特別感謝我的「夜間部」同學—彥淩,感謝妳陪伴我度過數也數 不清與論文「抗戰」的夜晚,從大學、教甄、研究所一路走來,有妳 的陪伴與支持,縱使有再多的困難都能夠迎刃而解!這份恩情,我會 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好好報答妳的! 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大姊、二姊、大哥、大嫂,謝謝你們能當我 i.

(3) 永遠的後盾,讓我在求學過程當中能夠無後顧之憂,當我身心俱疲的 時候,回到家中總是能感受到家人無比的溫暖與支持。今天這份喜悅 與榮耀要與你們一起分享! 最後,我要跟天上的阿嬤與媽媽說:阿涼順利完成論文了!感謝 妳們辛苦的栽培,相信妳們已經一定非常開心並且與我為榮!. 廖全涼 謹誌 九十八年八月. ii.

(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 學生:廖全涼. 指導教授:胡益進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 性。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於民國 98 年 5 月,以隨機抽樣 方式抽取臺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到九年級作為研究對象,共有 395 位同 學參與,回收 385 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之後,茲將本研究所得之 結論歸納如下: 一、 國中學生中將近 99%曾經有使用過網路,網路使用的年齡層有 逐漸往下降的趨勢。 二、 國中學生情緒管理得分中上,情緒的表達最需加強。 三、 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網路使用地點、電腦擺設地點、 每次使用網路平均時間不同之國中學生,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 差異。 四、 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電腦擺設地點不同之國中學生,對情緒 管理具有顯著差異。 五、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越高,相對的其情緒管理傾向越高。 六、 情緒管理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關鍵字:國中學生、網路使用、情緒管理、網際網路. iii.

(5)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ag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as an example. A Master Thesis By Cyuan-Liang Liao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ag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Random Sampling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Internet Usage Scal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Scale.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12 classes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re were 395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nd 385 valid sampl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More than 99%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he internet , and the age of them surf the Net was lower year by year. 2. As a whole, emotion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a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needed to strengthen most. 3. The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x, grades, social economic status, the place of internet usage, the location of comput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4. The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x, social economic status, the location of comput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 management. 5. The higher internet usage appeared, the higher emotion management showed. 6. There was significant predic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emotion management, Internet iv.

(6)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緒論.....................................01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04. 第四節. 研究假設..............................0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05. 第六節. 研究限制..............................06. 文獻探討.................................0 07 第一節.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分析..............07. 第二節. 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網路沉迷對青少年之影響................22. 第四節. 情緒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8. 研究方法.................................41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研究步驟................................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53 v.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現.....................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分析.........64.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對網路使用之差異分析...70. 第四節. 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對情緒管理之差異分析...84. 第五節. 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積 差相關與析.............................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9 99 參考文獻........................................107 107 中文部分........................................107 英文部分........................................117. 附錄一.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名單.......................120.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121. 附錄三. 預試問卷....................................127. 附錄四. 正式問卷....................................134. vi.

(8) 表目錄 表 2-1-1 TWNIC 個人上網年齡比率統計表....................8 表 2-1-2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之相關研究整理表.. .............14 表 2-4-1 情緒的意義與內涵整理表..........................31 表 2-4-2 情緒管理內涵整理表表............................32 表 3-2-1 研究母群體學生人數統計表........................43 表 3-2-2 研究樣本之人數統計表............................44 表 3-3-1 網路使用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47 表 3-3-2 情緒管理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48 表 3-3-3 信度分析分析摘要表..............................49 表 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資料統計表......................57 表 4-1-2 研究對象最常上網地點統計表......................59 表 4-1-3 家中電腦擺設及上網方式統計表....................60 表 4-1-4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年資統計表......................61 表 4-1-5 研究對象性別與網路使用年資交叉表................61 表 4-1-6 研究對象年級與網路使用年資交叉表................61 表 4-1-7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時間統計表......................63 表 4-1-8 研究對象年級與每週使用網路平均時間交叉表........63 表 4-2-1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調查得分表......................64 表 4-2-2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動機分量表得分表................65 vii.

(9) 表 4-2-3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種類分量表得分表................66 表 4-2-4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種類分量表平均得分統計表........66 表 4-2-5 研究對象情緒管理分量表得分統計表................68 表 4-2-6 研究對象情緒管理量表得分統計表..................68 表 4-2-7 研究對象情緒管理分量表平均得分統計表............69 表 4-3-1 個人背景因素與網路使用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3 表 4-3-2 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休閒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6 表 4-3-3 個人背景因素與教育學習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8 表 4-3-4 個人背景因素與聊天交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0 表 4-3-5 個人背景因素與網路使用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3 表 4-4-1 個人背景因素與情緒的覺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5 表 4-4-2 個人背景因素與情緒的表達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6 表 4-4-3 個人背景因素與情緒的調適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8 表 4-4-4 個人背景因素與情緒管理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91 表4-5-1 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Pearson積差相關摘要表........94 表4-5-2 自變項共線性診斷結果.............................95 表4-5-3 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對情緒管理之多元迴歸分析表..97. viii.

(10)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2.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包含六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爆炸以及高度資訊網路化的時代,而置身 在這資訊迅速拓展的時代巨輪當中,懂得如何使用網際網路 (Internet)來獲取資訊著實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能力。臺灣的上網人 口在2007底時突破了1300萬,超過臺灣人口的二分之一,這樣的數 字正不斷地成長下去。根據研究顯示:初次接觸網路的學生其年齡層 已經從大學生漸漸下降至高中階段,甚至中小學上網人數也大為提 昇。(陳淑蕙,1998;韓佩凌,2000) 。在吳怡靜(2001)的研究當 中指出,全國國中小學生的家庭中擁有電腦近77%,其中75%家庭 的電腦可以上網,59%家庭中的孩子會利用家中網路上網。根據以上 的這些數據,顯示出國中生花費在網路上的機會與時間跟以往比較起 來有明顯增加。 網際網路的便捷性對於青少年有十足的吸引力,而網路使用對青 少年的身心發展也受到極大的關注。根據張仁獻(2002)的研究指 出,過度沉迷於網路的青少年容易忽略經營原有的家庭社交生活,導 1.

(12) 致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疏遠,或是耽誤課業。Roe & Muijs(1998)發現 重度使用電腦對10至11 歲孩童的課業成就、自尊及社交能力等各方 面均弊大於利。從以上研究結果可以得知:若青少年過度沈迷於網路 的世界中,將會對其身心發展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研究者時常在下課的時候,聽見學生們熱烈地討論生活中所發生 的大小事情或分享自己的心情。這種面對面的言語溝通分享,除了能 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也有助於紓解壓力與情緒。同儕團體的支 持與認同,也大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的自尊與自我肯定。然而使用即時 通訊軟體、網路部落格、網路遊戲等各種網路行為,卻顛覆了以往傳 統面對面的人際互動模式。 隨著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許多新的資訊媒介猶如雨後春筍般地 產出。而這些新的資訊媒介也成了青少年用來溝通及紓發心情的另一 種平臺。臺灣近兩年來網路部落格的風潮迅速擴張發展,瀏覽好友的 網誌或網站,成了許多人生活中的例行公事(李欣雲,高淑婷,陳星 柔,2007) 。雖然網路上的社交活動具備特有的化名性與解禁性,卻 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大相逕庭。 除此之外,青少年參與線上遊戲,平均初始年齡為 9.41 歲,國 中生平均每週電玩次數為 2.72 次,平均每週時間為 2.26 小時(黃德 祥、李介至,2003) 。許多學生常常因沉迷在網路遊戲的虛擬世界當 2.

(13) 中,而忽略了經營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嚴重更造成網路成癮。 研究者發現有學生習慣透過網路活動來紓發自己的情緒,但卻似 乎有些反效果出現(如:自殘、網路霸凌、與家人關係疏遠等)。網 路的匿名性雖然可提供安全感,暢所欲言地紓發情緒,但卻會使得原 本情緒有異樣的學生更形依賴網路來處理自己的情緒。網路的匿名 性,能讓使用者方便踏出第一步,但這種虛擬網路所建構的互動關係 往往是虛幻脆弱的。過度依賴網路來滿足各種需求,會造成真實世界 中活動的排擠效果,因而對網路更佳依賴,加重了網路成癮(游森期, 2001) 。根據盧浩權(2005)的研究指出:青少年過度使用網路行為 造成的沉迷現象會導致青少年產生負面情緒等情緒管理問題。Moody (2001)也指出:高度網路使用者通常伴隨的孤寂的情緒產生。總 結來說,過度依賴使用網路的行為,會排擠到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朋 友的互動,也可能間接影響到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來探討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的現況,以及網 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間是否有關聯性。藉由研究結果來作為教師及家 長在輔導及管教孩子方面的參考,也幫助國中學生處理自己的情緒 時,能夠有正確的觀念及合適的紓解管道。.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所敘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網路使用的現況。 二、瞭解個人背景因素與網路使用之關係。 三、瞭解個人背景因素與情緒管理之關係。 四、瞭解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關係。 五、瞭解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性。 六、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對情緒管理之預測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的現況為何? 二、國中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與網路使用之關係為何? 三、國中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與情緒管理間之關係為何? 四、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關係為何? 五、國中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對情緒管理的預測性為何?. 4.

(1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欲驗證的研究假設如下: 一、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在網路使用的動機及種類上有顯著差異。 二、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在情緒管理量表分數上有顯著差異。 三、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量表分數之間有顯著相關。 四、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對情緒管理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國中學生 本研究係指 97 學年度就讀於臺北縣某國民中學的學生。 二、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社經地位方面,依據林生傳(1990)參照 Hollingshead 所 設計的社經地位量表,將其劃分為Ⅰ高社經地位家庭、Ⅱ中上社經地 位家庭、Ⅲ中等社經地位家庭、Ⅳ中下社經地位家庭、Ⅴ低社經地位 家庭,共五個等級。為了使研究更方便操作以及清楚呈現研究結果, 本研究將樣本社經地位分類的第Ⅰ、Ⅱ等級合併,第Ⅳ、Ⅴ等級合併 來加以說明。家庭社經地位在本研究轉換為高社經地位家庭、中社經 地位家庭、低社經地位家庭三個等級。 三、網路使用地點 5.

(16) 網路使用地點變項包括:家裡、網咖、學校、其他。 四、電腦擺設地點 電腦擺設地點變項包括:客廳、我的房間、父母房間、其他。 五、家中上網設備 指家中的上網速度,本研究以網路頻寬的大小來界定。 六、網路使用 本研究係指研究者經專家同意後,採用廖思涵(2005)所編製 的「網路使用調查量表」 ,並針對研究需要加以編修。網路使用 量表包含網路使用動機分量表與網路使用種類分量表。 七、情緒管理 本研究係指研究者經專家同意後,參考並改編李慧芬(2007) 「高 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關係研究」之情緒管 理量表,並針對研究需要加以編修。問卷內容包含情緒的覺察、情緒 的表達、情緒的調適三個面向。量表總分越高者,情緒管理越好。.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受制於人力及經費,故研究母群體僅以臺北縣板橋市江翠 國中為主,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母群體。 二、本研究為自我填答的方式進行,故研究結果可能會因研究對象的 先備知識及填答的認真程度而影響。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ㄧ節為「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分析」 ,第 二節為「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 ,第三節為「網路沉迷對青少年之影 響」,第四節為「情緒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分析.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電腦及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當中不可或 缺的科技產物。而網路因其所帶來的便利性,也儼然成為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工具。隨著網路的出現,也對人類生活產生了重大的衝擊。網 路除了傳遞大量的豐富資訊之外,甚至建構新的人際關係互動模式, 也大幅改變了學習環境與溝通模式。 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2006)進行的「青少年網路休閒調查」 結果發現:國內大約有 25%的學生掛在網路上的時間超過三小時, 假日更高達 47%;學生常使用電腦玩遊戲的比例也高達 70%,上網 搜尋資料的達 55%、上網聊天的達 53%。顯示出使用網路已經成為 了青少年課餘時間的主要休閒活動。 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研究資料中發現,網路使用者的平均年齡多分 佈在18-34歲之間,但近來發現網路使用者的年齡有向兩邊擴展及呈 年輕化的趨勢(張仁獻,2003)。交通部在民國九十年針對「臺灣地 區民眾使用網際網狀況調查」的資料中發現,以年齡12歲到未滿20 7.

(18) 歲青少年使用族群上網比例最高。年齡12歲到未滿20歲青少年上網 人數為230萬,該年齡層上網比例為90.1%,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在2006年對臺灣地區12 歲以上民眾其上網比例依年齡別來看,以「16-20 歲」最高,佔98.52 %(157 萬人);其次為「12-15歲」 ,約佔96.06%(124 萬人)。歷年 來各年齡層的上網比率請參考表2-1-1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 表2-1-1 TWNIC個人上網年齡比率統計表 2005/7 2006/1 2006/7. 2007/1. 2008/1. 2009/1. 12-15歲. 98.0% 96.0% 98.0%. 94.6%. 94.8%. 97.1%. 16-20歲. 95.5% 98.5% 98.9%. 94.7%. 96.9%. 99.4%. 21-25歲. 95.6% 95.2% 96.2%. 92.1%. 94.6%. 97.2%. 年齡.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5、2006、2007、2008、2009) 另外資策會ACI-FIND 在92年的調查顯示, 「15-19 歲」及「20-24 歲」者上網比例最高,分別為95%、94%。根據蘇芬媛(1995)的 研究,在網路使用者的職業分佈方面,主要還是以學生為主。 在近幾年的教育政策中也可以看出教育部大力推動資訊融入教 育的積極與用心,透過學校的資訊教育課程,使得學生有更早接觸電 腦與網路的機會,也使得網路使用者的年齡已逐漸下降至國中,甚至 國小學童未來將可能成為網路使用者的主力族群。 (王淑秋,2006) 8.

(19) 由以上的數據可以發現:現階段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機會相當 多,在次數上也十分頻繁。但是高度的網路使用量也時常會影響青少 年的生活步調,包括睡眠習慣、人際活動,也會嚴重干擾到生活中的 其他功能(柯舜智,1993)。 對於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青少年,如何協助其建立正確的網路使 用觀念,使其能享受網路之利,避免網路之害,是我們必須要好好思 考的課題。而身為教師、家長的我們也必須要去瞭解孩子在網路世界 中是如何使用網路?使用的時間為何?上網做些什麼事?以及上網 所可能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本節從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的時間、使用的地點、網路使用動機、 網路使用種類來說明目前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的現況: 一、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 (一)網路使用時間 根據龔任俠(2005)的研究資料指出,國中學生每次上網的時 間集中在1~3小時佔48.1%,其次為1小時內佔28.1%,另外有38.0 %的國中學生經常或天天上網。針對國中生所做的一項調查研究中, 對於每週上網使用網路的時間,其分佈的百分比為:低於1個小時的 佔33%、1到2個小時的佔34%、3到5個小時的佔20%、6到10個小 時的佔9%、每週超過10個小時的佔5%(Ebersole,2000)。 9.

(20) 根據「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指出,男性上網比率 為68.68%、女性為63.27%,男性使用率略高於女性(TWNIC, 2006)。 交通部統計處2005年3月公佈的「臺灣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 況調查摘要分析」中有82.3%網齡超過3年。根據劉守信(2000)針 對青少年使用網路的調查結果中發現:大多數青少年接觸網路的時間 在2~3年,而年級階段越高的學生「使用網路的頻率」與「每次使用 時間」也越高。李逢堅(2001)指出國中學生上網經驗多為半年至三 年,陳怡君(2004)的研究也指出國中學生上網年資以一年以上至二 年所佔人數最多。就國中學平均每週使用時數方面,則以五小時以下 為最多(盧怡秀,2001)。國中學生每週上網21小時以上者,佔國中 學生30.4%(陳冠名,2004)。從教育部(2001)的調查資料中顯示: 中小學生每週上網之平均時數為2.99小時,其中國小生為1.65小時, 國中生3.54小時,高中生4.04小時,綜合高中生4.49時,時間最長者 為高職生5.29小時,顯示隨著年紀增加,每週上網時數有增多的趨勢。 由此可知國中學生在成長學習階段對於網路的使用有一定的需 求,使用網路的時間在國中學生的課餘時間亦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二)網路使用地點 從蕃薯藤全球資訊網的臺灣網路使用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使 10.

(21) 用網路的地點,以家中居多,其次是利用公司或校園網路(蕃薯藤調 查網,2007) 。教育部(2001)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中小學生上網 的主要埸所以「家裡」的比率最高,佔43.58%,其次依序為「學校」, 佔41.75%, 「網路咖啡店」佔11.92%, 「其他」佔2.74%。根據龔任 俠(2005)的研究資料指出,國中學生最常上網的主要地點是在自 己家中(83.3%) ,其次是學校(7.8%),而去網咖上網者所佔的比 例不到一成(5.1%) 。而在卓美玲(2001)的研究中也有相同發現, 學生使用網路的地點也是以家裡和學校兩者居多(42.3%) ,也有5.2 %的學生是在網咖或圖書館等其他地方上網。施香如(1998)的研 究指出: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時間,與家中是否有電腦設備有正相 關,國中學生最常上網的地點還是以家裡為主。 從以上的研究資料可以歸納出,國中學生還是以家裡為主要上網 地點,其次是網咖。然而,從學校周圍常見網咖林立設置來看,國中 學生在網咖上網的人數恐有攀升的趨勢。 (三)網路使用動機 Ebersole(2000)對於中學生的網路使用,提出七項使用動機: 其中以研究及學習的比率最高,佔52%,其次為和其他人進行溝通與 聯繫、上網找樂子或是刺激的事、尋找運動和遊戲的相關資訊。 談到青少年網路使用的動機,從蕃薯藤網站在1999年的調查發 11.

(22) 現:青少年上網的目的為玩線上遊戲;10到14歳的青少年以玩線上 遊戲高居第一;資料搜尋、聊天交友分居第2、3名(蕃薯藤全球資訊 網,1999)。 從韓佩凌(2000)的研究中發現 ,高中職學生使用網路的動機 最主要為交友,其次為聊天和蒐集資訊。 劉守信(2000)的研究顯示出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前七大動機為: 1.找資料 2.打發時間 3.聯絡同儕 4.收發E-mail 5.發表自己的意見 6.避免尷尬 7.顯示自己的另一面 從李逢堅(2001)的研究資料中,可以發現中學生使用網路的 動機為:結交新朋友、排遣寂寞感、打發時間、好奇。 (三)網路使用種類 根據龔任俠(2005)的研究指出,國中學生最常在網路上進行 的活動是玩線上遊戲(19.0%) ,其餘依序為聽MP3(16.6%) 、交朋 友聊天(15.3%) 、收發E-mail(14.5%)、下載檔案(10.6%)。從 12.

(23) 孫曼蘋(2001)的研究中發現,在家使用電腦的青少年,其大部份花 在電腦上的時間(大約七成以上),均是用來玩線上遊戲。李逢堅 (2002)的研究中指出國中學生在網路上最常從事的活動為聊天交 友。陳怡君(2003)的研究發現:國中學生在網路上最常進行的活 動依序為資料查詢、網路線上遊戲、下載軟體、使用電子郵件與聊天、 交友。在陳冠名(2004)的研究當中也可以發現在青少年上網活動 中,國中生及高職生以「連線遊戲」 、 「聊天」及「資料查詢」為上網 活動前三名。根據天下雜誌針對全國家中有小孩就讀國中小學的家長 進行的調查研究(林玉佩,2000) ,發現在有電腦的家庭裡,竟然有 超過六成的小孩花最多時間在「玩電腦遊戲」,只有兩成小孩最常在 網路上找資料(11%)或使用教學軟體(10%) 。而根據孫曼蘋(2001) 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在家使用電腦的受測青少年,其花在電腦上的時 間(大約70%以上),均用來打電動玩具。 從以上各項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的種類還 是以玩線上遊戲、使用聊天軟體或及時通訊軟體、交友、搜尋資料為 多數。而使用網路的地點以家裡為主,其次是學校及網咖。隨著年級 學習階段越高, 「使用網路的頻率」及「每次使用時間」也會隨之增 加。因此,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上若觀念不正確,可能會面臨網路使 用之互動安全、網路沈癮、人際關係疏離等問題(林佳旺,2004)。 13.

(24) 二、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相關研究 目前針對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的相關研究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之相關研究整理表 自變項. 依變項. 研究者(年代). 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沈迷或網路成癮. 林杉怡(2008) 廖思涵(2005)、 謝明達(2005)、 陳冠名(2004)、 張仁獻(2003)、 彭郁歡(2003). 網路使用行為. 偏差行為. 溫雅馨(2005). 網路使用行為. 生活適應. 廖思涵(2005). 網路使用行為. 幸福感. 劉蕙如(2004). 網路使用行為. 親子互動關係. 薛秀(2001) 魏鈺珊(2006). 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素養、學習自我效能. 呂振祺(2003). 網路使用行為. 人際關係、自我概念. 郭妙雪(2003)、 黃玉蘋(2003). 網路使用行為. 學業成就. 廖思涵(2005). 網路交友行為. 相關因素. 王舒薇(2003) 14.

(25) 從上述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看目前國內的研究尚未有網路使用對 情緒管理之的直接相關之研究。 因此,本研究希望朝此方向來努力,從國中學生的「個人背景因 素」、 「網路使用」,以及「情緒管理」等三方面,去分析、探討網路 使用行為對國中學生情緒管理之影響程度。. 第二節.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 沉迷之相關研究. 過度使用網路所衍生的問題非常多,其中以網路沉迷最為嚴重。 網路沉迷或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最早是由Goldberg (1995)所提出和其他的成癮有所區隔。而這個問題也獲得了美國 心理衛生協會(APA)的重視,對於「網路沉迷」已於1997年正式承 認其學術研究價值(Schuman,1997) 。王沂釗(2001)指出「網路 沉迷」問題為一種複雜的學習、社交、生活及心理適應問題。青少年 也因為網路沉迷而打亂了自己的生活作息步調,甚至於流連在網咖 中,造成種種的社會問題。 現階段對網路沉迷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亦沒有一個公 認、可接受的名稱,有的稱之為「網路沉迷」 、 「網路成癮」 (internet addiction) 、 「網路依賴」 (internet dependency) ,或「病態網路使用」 、 亦有稱之為「科技成癮」 (林怡杉,2008)。根據教育部(2007)於 15.

(26) 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中的名詞界定指出:所謂網路的使用,一般人大 多可以合理、健康的使用(use) ,當結束使用時,可以完全脫離網路 世界,從事其它的工作。但如果使用網路時間越來越長,進而影響到 作息,那麼就屬於網路過度的使用(abuse),甚至會到了成癮 (addiction)的程度了。而本研究所提到的「網路沉迷」就包含了網 路過度使用和成癮者。 一、網路成癮的定義 Young(1996)認為網路的互動特質最具成癮性,這種行為上的 衝動性失控並沒有涉入任何麻醉劑的使用,所以與病態性賭博最為接 近。其中所提到的網路互動特質包括:網路聊天室、玩線上遊戲、使 用及時通訊軟體等。Young(1998)提出一個較為正式的辭彙-「病 態性網路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 Use, PIU)來代表這種成癮性的 網路使用。 Jennifer(1997)則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伴隨著耐受性、戒 斷性症狀並因而造成一些社會性活動,如人際關係干擾的社會心理偏 差行為,而且這種現象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Goldberg(1996)形容網路成癮的症狀是「因過度使用網路而 造成個人職業、學業、社交、工作、家庭生活、財務、心理與生理功 能之影響與減弱」。 16.

(27) 蕭銘鈞(1998 )則是將「網路成癮」定義為: 「因為有著無法 克制再度使用的慾望,而藉由重複地使用網路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 期性的著迷狀態。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克 制、戒斷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滿足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 依賴。 二、網路成癮的因素 造成網路成癮的因素若從社會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的話則認為 酬賞和增強作用是讓網路成癮者難以停止使用網路的原因(Suler, 1996 )。 Suler(1996) 將網路成癮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社會類型」 , 這種類型的人多是利用網路與他人連結互動,其中網路的虛擬人際關 係提供一個不需真實呈現完全的自己,又可以與社會連接的方式,期 待在這樣的虛擬人際關係中被關懷,並指出大部分的網路成癮屬於這 一個社會類型。相對的第二種則為「非社會類型」 ,這種類型的網路 使用者只為了逃避生活中的不足,可能包括其自我認同、自尊,及自 我價值都需要被滿足。Suler(1996)認為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網路 成癮都和小時候與他人的重要互動有關係,特別是非社會類型的網路 成癮,可能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過更深的創傷。 Rheingold(1994 )指出,網路人際關係看似一個缺乏真誠而 17.

(28) 溫暖的感情互動,但也卻真實反應現代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與社會的 疏離感。 一般的藥物成癮的形成原因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取向:包括心理 動力及人格發展的解釋取向(psychodynmic and personality explanation)、社會文化的解釋取向(social-culture explanations)、 行為學習的解釋取向(behavioral explanation)、生物因素的解釋取 向(biomedical explanation)等四種不同的解釋取向。Jennifer(1996) 便提出了適合網路成癮的解釋取向: (一)心理動力及人格發展的解釋取向 心理動力及人格發展的解釋取向對於成癮的解釋傾向是因為早 期經驗的創傷,而人格理論中的壓力特異質模式(diathesis-stress model)可以用來瞭解網路成癮的原因。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特 質,這些特質可能會造成對某些事物的成癮,當這些特質在某些壓力 因素的醞釀發展下,就可能會造成一些成癮的行為。心理動力及人格 發展的解釋取向則認為個人的特質才是造成癮的主因。 (二)社會文化的解釋取向 社會文化的解釋取向著重在成癮跟性別、年紀、社經地位、種族、 宗教信仰、和國家的一些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是有相關的,某些成癮患 者會特定在某些族群中。 18.

(29) (三)行為學習的解釋取向 行為學習的解釋取向觀點認為成癮是經由操作制約學習而來。小 時候的痛苦經驗,逃避焦慮的酬賞都會增加他的行為學習。藥物成 癮、購物成癮、甚至網路成癮等也是經由這種制約學習的連結而來。 當網路使用者感到焦慮時,會從網路獲取愛、情感及實質上的滿足感 和舒服感,網路中「虛擬人際關係」的互動可以允許他暫時逃離現實 生活中與陌生人相處的焦慮。由於其需求獲得正向的酬賞和增強,這 會讓網路使用者再度有逃避焦慮的需求進而有再度上網的慾望,獲得 正向的增強,行為則會不斷地重複。 (四)生物因素的解釋取向 生物因素的解釋取向觀點是將網路成癮成因焦點放在人體腦內 的神經傳輸方式或化學物質的不平衡,因此而導致成癮的行為發生 (Sue,1994)。 三、網路成癮的界定標準 (一)Young 網路成癮問卷 Young(1996) 所提出的網路成癮(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問卷中,在問卷中包括了八項敘述性問題,若有五項 問題以上答案為是者,則列為有網路成癮傾向。 1、 我會全神貫注於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下線後仍繼續 19.

(30) 想著上網的情形。 2、 我覺得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 我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不成功。 4、 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 是脾氣容易煩躁。 5、 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 6、 我會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 會損失的危險。 7、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試著釋放一些感覺,例如:無助、 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二)Goldberg 網路成癮失序症網頁 Goldberg(1996)醫生在網站中建立一個依據DSM-IV範本而 建構的「網路成癮失序症」網頁。共列出七個判定的標準,若一個人 的行為符合其敘述中3~4項症狀,且症狀持續長達十二個月以上就列 為有網路成癮傾向。 1、 耐受度症狀包括: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以求得滿足;繼續使用 同等時間量上網,會產生滿足的遞減效應。 2、 戒斷性症狀包括:停止或減少重度使用網路,而導致數天或 20.

(31) 一個月內發生心理性肌肉運動的不安現象、焦慮、不時的去 想網路此刻會發生什麼事、對網路存有某種的幻想與夢境的 症狀,以及因為上述的症狀,導致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 性功能運作上的損失;經由使用網路或是類似線上服務,可 以舒緩或避免上述的症狀出現。 3、 上網時間與頻率越來越超出原先所預期。 4、 想去停止或控制網路使用的慾念出現。 5、 花很多的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 6、 因為網路的使用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職務 或是娛樂休閒活動。 7、 覺查出這種因為網路使用,而造成各種持續重複出現在生 理、心理、社交及職務上的問題,依然照常使用網路。 (三)陳淑惠網路成癮評量 國內學者陳淑惠(1998)也歸納出網路成癮具有下列四種特徵: 1、 網路成癮耐受性:隨著使用網路的經驗增加,原先所得到的 上網樂趣,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更久的上網時間才能 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 2、 強迫性上網行為: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 3、 網路退癮反應: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挫敗的情 21.

(32) 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空虛感等。 4、 成癮相關問題:使用網路時間太長而忽略原有的社交生活。 教師若在教學現場發覺有疑似網路成癮之學生,可以根據網路成 癮問卷來作初步的評估,以防範於未然。. 第三節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對青少年之影響 沉迷對青少年之影響 青少年時期心理與生理正面對快速的轉變,也是人生中第一個轉 折點。此時期的青少年以自我中心為主,喜歡以幻想代替現實,網路 確實提供了青少年許多學習的視野與資訊。但在青少年這個關鍵時 期,若不慎出現了網路沉迷情況,將會導致一些身心方面的困擾。國 內外皆有許多研究關注網路沉迷可能會對青少年的身心狀態產生影 響,茲針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國內研究 根據張仁獻(2002)的研究:發現沈迷於網路的青少年會有忽 略原有家庭社交生活的現象,包括與家人朋友的疏遠,或是耽誤課 業。也因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使原本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干擾, 而漸漸與現實社會脫節。 朱美慧(2000)的研究結果指出:情緒商數越低、學習適應越 差,上網的時間也越容易失控。大專學生男生比女生容易上網時間失 22.

(33) 控,較易網路成癮。 韓佩凌(2000)的研究結果指出:上網使用時間、生活壓力、 憂鬱傾向是影響中學生網路成癮的最大因素;而男生是網路沉迷的高 危險群。根據少輔會的調查顯示:輕度網路成癮傾向者佔10.7%,重 度網路使用者佔3.5%,而網路成癮傾向男生高於女生,高中又高於 其他教育程度的學生。 謝靜慧、楊淑晴(2000)以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的研究中指出, 網路沉迷者的學業成就的成績排行以後面1/3 的為最多。由此結果可 以看出網路沉迷對青少年的課業學習、與朋友及家長的互動關係、日 常生活起居作息都有負面的影響。另外在研究結果中也發現,情緒表 達及人際互動關係在網路較優者,在網路沉迷的可能性就愈高。 根據王秀燕(2003)的研究指出,大部份網路沈迷的國中學生 對自我概念抱持著負面的態度,主要是自信心不足,包括認為自己「不 是有出息的人」、 「不是值得信任的人」及「不是個不錯的人」 ;甚至 於「會想一些不可告人的壞事」及「想做一些不道德的壞事」 ,而且 「做任何事不會事先考慮」 、 「會在背後說別人的閒話」及「不能滿足 家人的期望」 。由此可以發現網路沈迷與青少年心理上的負面情緒也 有所關聯。 黃玉蘋(2004)的調查指出,曾擔心上網過久,荒廢功課的學 23.

(34) 生佔了42%;會限制自己上網時數的學生則佔65%以上。謝龍卿、 黃德祥(2004)以國高中生為對象的研究顯示:網路沉迷者的生活 壓力顯著高於一般網路使用者,且有較低的學業成就。戴秀津(2004) 的研究指出網路沉迷高危險群與非高危險群的心理健康有顯著差 異,且網路沉迷高危險群的學業成就較非高危險群低;另外,高危險 群的學生在家庭功能上有顯著的障礙。因此,網路成癮除了影響心理 之外,對青少年的課業學習及家庭功能同樣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盧浩權(2005)針對高中生所做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所經驗 的「負面情緒」與「網路沉迷」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r=0.53,p< 0.01),亦即網路沉迷傾向越高,青少年感受越多的負面情緒。從盧 浩權(2005)的研究可以得知,青少年過度使用網路行為造成的沉 迷現象會導致青少年產生負面情緒等情緒管理問題。而情緒管理是否 會影響青少年的網路使用,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國外研究 Young(1996)針對網路沉迷行為設計一份網路問卷,並將接受 調查的網路使用者,分成依賴者369位與非依賴者100位。根據Young (1996)研究指出:網路使用者使用網路互動的功能越頻繁,這種 習慣性的沈迷使用行為會存有越多的危險。就依賴者而言,由於他們 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網路使用的時數,有超過半數認為在學業、人際關 24.

(35) 係、經濟及工作上有嚴重的影響情形。 根據Roe & Muijs(1998)的研究發現:重度使用網路對10~11 歲孩童的課業成就、自尊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影響是弊大於利。 Young(1998)曾透過人格特質量表來測量與比較網路成癮者與非成 癮者的人格特質,研究結果發現:成癮者抽象思考能力較佳;成癮者 也較傾向過著較為封閉的生活,在人際互動及社交活動上較不積極。 另外,成癮者比起非成癮者來說,有較低的順從特質和較高的情緒敏 感度及反應度。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總結:高度使用網路所造成 的網路沉迷會影響心理,進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動與人的互動 關係變得被動不積極。 根據Tsai & Lin(2001)對753 位高中學生所做的網路態度與網 路沉迷的研究中發現:網路使用的頻率越高,上網的強迫性就越 高,且在斷線的時候會有失望不安的情緒產生;對網路的評價越高 者,其網路沉迷中的耐受性得分也越高,也就是必須增加上網的時間 來滿足上網的慾望。網路使用過度者也會產生家庭、學校的健康問 題,會有這樣傾向的大多是對網路使用有高度焦慮者。因此,網路使 用的行為頻繁度越高的青少年,人際關係和財物管理上也都會出現問 題。在控制網路使用方面,網路沉迷者與非網路沉迷者有顯著差異, 非網路沉迷者的網路控制力比網路沉迷者為佳。 25.

(36) Tsai & Lin (2003)針對相同的樣本中選出10 位深度網路沉迷 者進行深度訪談,訪談的結果顯示:當他們中斷網路使用的行為時, 會因為無法上網而感到沮喪,最後又再恢復網路的使用。這些人也都 表示自己有時間管理、學業成就、家庭、健康與財務上的問題。 Moody(2001)指出高度網路使用者通常伴隨的孤寂的情緒產 生。由此可知,高度的網路使用致使青少年產生負向的情緒。 Young(2004)根據網路使用者的臨床經驗中發現:沉迷於網路 的結果,會讓使用者產生下列幾種狀況:睡眠型態改變;對隱私權 的需求;忽略了其他應盡的責任;產生說謊的跡象;人格改變;喪失 性趣;對現實人際關係的經營逐漸下降。由此可知,網路沉迷對青少 年的影響涵蓋了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 反觀我們國內青少年網路沉迷狀況,陳淑惠(1998)發表我國 學生網路沉迷現象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預測我國網路成癮症未來之盛 行將達到10%,男女比例為二比一,未來我國網路成癮人數將會再繼 續增加,而每三個成癮者中就有兩個會是男性。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 心(2003)調查顯示:臺灣地區上網家庭已達三百五十一萬戶,家 庭上網普及率達五成四,上網人口已成長到一千一百七十五萬人,上 網率五成七二;在民國八十九年中國時報的報導調查顯示:國內網友 約有15%出現網路成癮症。從以上的調查資料可看出,網路沉迷的現 26.

(37) 況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基本上,青少年都已具備網路使用的能力, 若不加以規範宣導,其實相當容易造成網路沉迷的狀況發生,並且影 響其心理狀況、自我概念、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生活適應。 綜合許多過去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對青少年的身心狀態都會造成 影響,當青少年有「網路成癮」的症狀時,容易導致身心方面的困擾。 常見的類型可以分類如下: (一) 學業成就的影響 若從青少年的上網目的來探討,發現與學業目的直接相關的網路 使用並沒有強烈的需求,而且網路上有價值的教育資源並不多,青少 年可能會花太多時間在與課業無關的網路資源上,而影響正規課業的 學習。 (二) 日常作息的影響 每人所擁有的時間都是固定的,當網路使用時間過長,自然會壓 縮其他日常生活的時間,例如:睡眠時間、用餐時間、工作時間。而 網路沈迷者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便得增加網路使用時間,如此一來,勢 必剝奪正常作息的時間來投入網路活動,進而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 (三) 身心健康的影響 長時間投入網路世界,使日常作息長期不正常,容易使身體健康 亮起紅燈,甚至還會產生說謊、忽略自身責任或情緒起伏過大等行 27.

(38) 為,對個體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四) 人際關係的影響 過度使用網路可能會使學生逃避與真人面對且害怕面對之後的 窘境,而造成人際疏離的問題。因此,青少年在網路世界中雖然和他 人的關係良好,但並不代表其在現實的人際關係中依然順利,甚至可 能導致現實人際關係的退化。 總結以上的國內外研究,可以發現網路沉迷對青少年的影響層面 可說是既寬且廣。不僅僅是影響到課業學習表現,更會造成身心的健 康負擔。而過度使用網路也排擠到了日常生活作息與社交活動,更會 間接造成真實人際關係的維繫與發展,因此網路沉迷所造成的傷害與 影響不可小覷。. 第四節 第四節 情緒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人是情緒的動物,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與情緒共處,人的 生活狀態與步調也都與情緒息息相關。擁有好的情緒管理不僅可以使 人感到愉悅快樂,更可以促進我們的生活品質。 一、 情緒的定義 (一)國外方面 Lazarus (1991 )認為情緒是複雜的心理歷程,由特定型態的事件 28.

(39) 所引發的, 例如悲傷是由於個人喪失與某人的聯繫或喪失擁有物, 生氣是因為挫折或受傷。 Denzin(1984 )則是從社會人際之間互動的角度來定義情緒。他 認為情緒是一種自我感受,在一種情緒或認知的社會行為中形成。情 緒存在於社會行為與他人的互動中,包括對內指向自己與對外指向他 人。人是群體的動物,必須與人溝通互動,因此情緒也在我們與人相 處的過程當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Ellis (1997 )認為情緒是人類反應行為中與知覺統整後的複雜狀 態,是一種「認知知覺」狀態。 Izard(1991) 認為情緒和認知都是屬於人格交互關聯的六個次系 統之一。情緒為具有神經、神經肌肉與表情,及經驗層面的一種複雜 歷程。 Dworetzky(1985)認為情緒是一種複雜的感受狀態,包括意識 的經驗、內在明顯的生理反應,以及促進或抑制的動機性行為的傾向。 Plutchick(1984)認為情緒是對刺激的一種複雜而連續的反應, 包括認知的評估、主觀的感受、自律神經的喚起及激發行動。 (二)國內方面 張春興(2002 )認為情緒是指個體在受到某種刺激之後,所產生 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雖然對於其發生,個體能有所體驗,但對其所 29.

(40) 引發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卻無法控制。 黃德祥(1994)認為情緒是個體對某種刺激做反應時,所獲得的 主觀情感與個別的經驗,它是一種意識狀態,對個體具有促動或干擾 的作用。 王淑俐(1995 )認為情緒是一種內在不安的反應,個體在接受某 種刺激後,會產生強烈的生理變化與心理感受,這種身心感受是屬於 意識面的情意部分,當個體感受相當強烈時,會因此採取外在的行動。 曹中瑋(1996)認為情緒現象是由內在及外在的刺激所引發的一 種主觀的激動狀態,此狀態是由主觀感受、生理反應、認知評估、表 達行為四種成分交互作用而成,容易因此而產生動機性行為。 林建福(1999)則是認為情緒包含身體變化的知覺與感受、行為 反應的模式或傾向,以及社會文化的建構,最重要的是其內含的意向 性。 王煥琛(2001)認為情緒概念包含了生理上的聯繫、主觀的過程 體驗、行為上的動機、以及社會文化層面。情緒不僅影響著人們生理 與心理的各層面,且貫穿整個生活。 綜合上述國內外研究對情緒的定義,雖然國內外學者所著重與切 入的角度不同,但是可以歸納出情緒之所以會產生,必然會有一個內 在或外在的刺激物。亦即人我互動關係中,情緒仍是個體感受到人、 30.

(41) 事、物的轉變,產生出心理及生理上的反應與變化的過程,並且根據 情緒的不同,對自己或他人會採取的一些相對應的行動。也就是說當 情緒出現時,對個體所產生的影響也會有不同的正面或負面的效應發 生。總而言之,情緒的反應層面十分複雜,包含了複雜的內在情感反 應,以及外顯的生理反應。根據蔡秀玲、楊智馨(1999)的研究, 情緒的意義與內涵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幾個層面,分述如表2-4-1: 表2-4-1 情緒的意義與內涵整理表 反應層面 生理反應. 定義 當某種情緒出現時,個體自然會產生一些生理反 應,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及內分 泌的變化等。但是,相同的生理反應卻不一定是 相同的情緒所造成。因此,不能只依生理的反應 來判斷究竟引發了什麼情緒。. 心理反應. 指個體的主觀心理感受,如:緊張、不安、愉快、 厭惡、憎恨、忌妒等感受。. 認知反應. 個體對於引起情緒的事件與刺激情境,會給予解 釋與判斷。. 行為反應. 個體因情緒而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包括語言與 肢體語言。如:雙手抱胸、咬指甲、眉開眼笑、 聲調高低變化、哭泣、坐立難安等。 31.

(42) 根據以上情緒的定義與內涵可知,情緒會影響一個人能否發揮良 好功能,在生活的品質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要能管理好自己的 情緒,首要能覺察自己情緒狀態,並加以因應與紓解。若無法有效地 引導情緒, 則會導致身心狀態失衡,影響工作及學習效能。 二、 情緒管理的內涵 (一)情緒管理(emotion management)之內涵 「情緒管理」一詞的意義,根據國內外學者們的著眼點不同,而 有不同之的解釋與界定:茲將專家學者的看法整理如表2-4-2 表2-4-2 情緒管理內涵整理表 研究者. 年代. Epstein &. 1993. 情緒管理內涵 情緒管理良好者之特性為:遇事不激動、常保 寧靜祥和的心情、能鎮定地解決問題;能自我. Brodsky. 接納、做事少個人主義、擅於因應負面的情緒; 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來引導或督促自己。. Weisinger. 1998. 情緒管理意指了解情緒並運用有效策略來處理 各種情境。因為情緒導源於思想的互動、生理 的改變以及外在事件的行為動作,我們可以藉 由管理這些構成成分來管理自己的情緒,然後 嘗試調整自己的情緒以便有效思考,再使用問 題解決方法配合最好的行動來解決該情境。(引 自陳騏龍,2001)。 32.

(43) 表2-4-2 情緒管理內涵整理表(續) 研究者 Lazarus. 年代 1994. 情緒管理內涵 我們似乎藉著種種情緒的表達來呈現自己的心 理狀態。情緒管理與生活適應有密切關係,每 一個人都有情緒,而且每一個人都有表達情緒 的能力,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管理情緒的技 巧。人類的情緒有可塑性,後天的教育與環境 的制約都可以改變情緒的表達方式,且可以提 昇情緒管理的能力。. 王淑俐. 1995.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記載,情緒成熟的特點有: 1、 人能對自己及他人的利益負責 2、 遇到挫折情境時,能持合理客觀的態度,不 隨便動氣,也不會逃避。 3、 對問題的解決,能事前依現實進行縝密思 考,既決定後,不論結果如何,絕不自責。 4、 對他人的情緒態度,情緒成熟的人,沒有嫉 妒、猜疑或偏見,能夠信賴別人。. 33.

(44) 表2-4-2 情緒管理內涵整理表(續) 研究者. 年代. 情緒管理內涵. 陳金定. 1998 情緒管理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過程;由過程 方面來看,情緒管理是由內在機體因素、心理 因素和外在因素互動,來監控、評價與修正情 緒的運作,使個人對情緒有適當的反應,以完 成個人的目標。. 江文慈. 1999 情緒管理是一多層面的概念,具有動態的發展 性;從情緒運作的角度來看,情緒管理是一種 歷程;就情緒的結果而言,情緒管理則是一種 能力。. 陳如山. 1995 情緒管理需要瞭解負面情緒對身心的影響,並 且加以察覺,在預防、治療與症狀的層次加以 管理。. 蔡秀玲、 楊智馨. 1999 情緒管理首先要能體悟自己當下的情緒感受, 瞭解為何會出現此情緒的原因,再找出合適的 方法表達情緒或是紓發情緒。. 34.

(45) 綜合歸納以上過內外研究者對情緒管理的意義、相關理論與策略 等文獻, 本研究將「情緒管理」的內涵分為情緒的覺察、情緒的表 達與情緒的調適三個向度(李慧芬,2007)。 茲分別說明如下: 1、情緒的覺察: 個體能透過心理或生理狀態來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以及認清情 緒對個人思考的影響,了解引發該情緒有關的原因或信念之能力。 2、情緒的表達: 個體能運用語言、非語言等媒介表達自己與他人心中真正感受的能 力, 及能同理關懷他人所顯現的情緒, 促進人與人情感連結之能力。 3、情緒的調適: 個體能採取某些心理或生理的調適策略來處理自己及他人激起的情 緒,以紓解或轉化情緒,維持身心平衡及促進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因此,以上三個面向若能兼顧,就能構築出良好的情緒管理。當 情緒出現時,若能充分地覺察自我及他人的情緒,並且進一步辦識情 緒發生的原因,適當地表達出自己情緒,並以生理調適、樂觀思考、 積極行動、尋求社會支援來調適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如此一來,便能 管理好自我的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更能增進人際和諧。. 35.

(46) (二)青少年的情緒狀況 根據王淑俐(1985)的研究,我國青少年的情緒狀況如下: 1、情緒類型: 以快樂、煩惱、忿怒、焦慮、鬱悶及悲傷等六種較為常見,較少 出現的是恐懼、嫉妒、自卑、沮喪及罪惡感。 2、情緒原因: 在引發情緒的四類原因中,以學校因素與情緒的引發關係最為密 切,其次是個人因素及同儕因素,由家庭因素引起的情緒較少。 3、情緒反應: 感受到某種情緒時,最常見的反應是訴諸直接的情緒表達(60 %) ,其次為情緒的抑制及隱藏(50%) ,積極或消極的想要解除不當 情緒反應的較少(40%) ,向老師求助,接受老師指導最少(10%)。 4、情緒問題: 情緒困擾發生時,學生意圖解除情緒問題,卻很少採取實際行 動。他們也想積極的解除情緒困擾,但又沒有適當的辦法,甚至躲避 師長的協助,因此國中生情緒問題值得格外重視。 從上述的重點可以瞭解將近半數的國中學生當自己的情緒出現 時,會選擇抑制及隱藏,長久下來對其身心健康及人際關係都會有所 影響。 36.

(47) 四、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 以下便整理目前國內外在情緒管理方面的相關研究,目前國內與 情緒管理相關的研究,多以敎師與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國中學生為 研究對象之研究就相對略少。 (一)性別與情緒管理 就性別而言,有許多研究結果指出:男生、女生在情緒管理上有 顯著的差異,且是女生優於男生(王全益,2004;李玟儀,2003)根 據蘇蕙芳(2005)的研究指出國小學童的情緒覺察、情緖表達、情緒 調適及整體情緒管理女生優於男生。亦有研究指出在性別上並無顯著 的差異(梁靜珊,1996;蘇逸珊,2002)。 (二)年級與情緒管理 根據蘇蕙芳(2005)的研究發現以年級而言,較高年級的情緒 管理高於較低年級的學生。在情緒覺察上高年級優於較低年級,但其 中在情緖表達、情緒調適、情緒效能及整體情緒管理則不因年級而有 顯著差異。同時蕭瑞玲(2002) 、黃悅菁(2003)的研究結果發現, 不同年級對學生的情緒管理沒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社經地位與情緒管理 就家庭社經地位來看,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整體情緒管理高於 中、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林淑華,2002;徐振坤,2001) 。然而 37.

(48) 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社經地位高中生在情緒管理上並無顯著的差異。 總結以上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同時也發現關於情緒管理相關之 研究多以國小學童與教師為研究對象,較少有國中生階段在情緒管理 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能暸解國中學生不同的個人背景因 理、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間的關係及重要性為何。 四、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根據林榮春(1998)的研究中指出,個人的情緒不僅僅會影響 到工作的效能及效率,更容易對個人的人際關係互動以及身心健康造 成影響。國中學生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透過與同儕團體的互動的過 程,建構個人的自我概念與增進自信,若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將有 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在互動過程中也更佳順利。 打開電視機或翻開報章雜誌,映入眼簾的有很多是因缺乏情緒管 理而衍生的社會問題。許多人因為受不了生活中的課業壓力、感情挫 折或是不順遂的事,當這些負面的情緒、壓力出現時,若不懂得適時 紓解、管理,將會逼著自己走向絕路。因此,落實及加強國中學生的 情緒管理,是我們在教育現場所應該面對及解決的嚴肅課題。 學生的情緒若長時間沒有適當地紓發,對人際關係與學業都會有 負面的影響。例如: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容易暴躁、焦慮不安等情況。 如果在課業、人際互動或日常生活中所產生了負面情緒,而自己未能 38.

(49) 有效察覺並且加以調適的話,反而任由負面情緒扭曲我們的想法與價 值觀,更容易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當中。一旦情緒爆發時,將會形成 更嚴重且難以收拾的傷害。甚至會使人畏縮退卻、喪失信心、懷疑自 我的存在價值。若能有良好的情緒管理,進而去體諒、同理對方情緒。 自然就會在人際關係上,獲得圓融的互動關係(游福生,1997)。因此, 如何讓學生能察覺自己的情緒,並且適切地表達,尋求適合的管道來 調適,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39.

(50) 40.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使 用與情緒管理之資料加以分析。本章共分為五節,第ㄧ節為「研 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 ,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 「研究步驟」 ,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並參考相關文獻確定研究架構以進行研 究。本研究探討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現況與差異情形,並 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間的關係,並瞭解網路使 用與情緒管理間是否有足夠的相關性與預測性。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 示:. 41.

(52) A.個人背景因素 A.個人背景因素. B.網路使用. 1.年級. 1.網路使用動機 2.網路使用種類. 2.性別 3.家庭社經地位 4.網路使用地點 5.電腦擺設地點 6.家中上網設備. C.情緒管理 C.情緒管理 7.網路使用年資 1.情緒的察覺 8.網路使用時間. 2.情緒的表達 3.情緒的調適.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42.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ㄧ、研究母群體 本計畫研究對象為臺北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七、八、九年 級學生,共 2754 位。研究母群體各年級班級數與學生人數如表 3-2-1 所示: 表 3-2-1 研究母群體各年級學生人數統計表 班級數. 男生人數. 女生人數. 學生數. 七年級. 25. 489. 408. 897. 八年級. 28. 466. 437. 903. 九年級. 29. 522. 432. 954. 總計. 82. 1477. 1277. 2754. 二、研究樣本 根據 Krejcie & Morgan(1970)的抽樣曲線建議,當母群體為 2700 至 3000 人時,抽樣人數至少為 335 人。而在考量廢卷以及學 生填寫問卷的正確性、請假人數等因素,所以保守估計問卷回收率為 90%的前提之下,依各年級來分層,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每年級隨機 抽樣 4 個班級共 12 班進行問卷施測,人數共 420 人。最後總計發出 395 份問卷,回收份數 395 份,回收率 100%,扣除無效問卷之後, 有效問卷共計 385 份。本研究抽樣樣本分佈情形,如表 3-2-2 所示: 43.

(54) 表 3-2-2. 研究樣本之人數統計表 施測問卷. 有效問卷. 有效施測率. 七年級. 140. 136. 97.1%. 八年級. 128. 125. 97.6%. 九年級. 127. 124. 97.6%. 總計. 395. 385. 97.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參考相關研究及文獻之後發展「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 管理狀況調查問卷」作為蒐集資料的工具。本節就問卷編製過程、問 卷預試與試題篩選、項目分析、問卷的信效度、正式問卷內容與計分 方式等部分分別加以說明。 一、 問卷編製過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架構以及相關文獻整理結果,編擬結構性問卷, 問卷內容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瞭解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資 料,第二部分為瞭解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情形,第三部分為瞭解研究對 象情緒管理情形,內容詳列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 內容包括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網路使用地點、電腦擺設 地點、家中上網設備狀況、網路使用年資、網路使用時間。 44.

(55) (二)網路使用量表 網路使用量表參考廖思涵(2005)之「國中生網路使用與生活適 應狀況調查問卷」,並修改部分題目做為預試問卷,問卷內容分為網 路使用動機與網路使用種類,在網路使用種類部分包含生活休閒方 面、教育學習方面、聊天交友方面,總量表 Cronbach α為 0.845, 計分方式為五點 Likert 量表,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意見、 同意、非常同意。 (三)情緒管理量表 情緒管理量表參考並改編自考李慧芬(2007)「高雄市國中教師 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關係研究」之情緒管理量表。問卷 內容內容分為情緒的覺察、情緒的表達、情緒的調適三個面向來瞭解 研究對象之情緒管理情形。總量表 Cronbach α為 0.902,計分方式 為五點 Likert 量表,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意見、同意、非 常同意。 二、 預試樣本 本研究依各年級來分層,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每年級隨機抽樣 1 個班級共 3 班進行問卷施測。研究預試樣本計有七年級學生 36 名、 八年級學生 33 名、九年級學生 33 人。由研究者親自主持施測,預 試問卷回收率為 100%。預試量表回收後,為求資料的正確性,剔除 45.

(56) 無效問卷 4 份,共計有效問卷 98 份進行預試分析,有效率為 96%。 三、 試題篩選與信效度分析 (一) 專家效度審查 問卷初稿完成之後,為了增加問卷的適用性,研究者與指導教授 討論審查問卷內容之合適人選,函請七位衛生教育、教育行政之相關 學者,針對問卷內容的適切性與完整性提供建議。綜合專家意見後, 將問卷部分題目進行修改,發展為預試問卷。專家名單詳見附錄一。 在專家協助審查鑑定後,根據專家針對專家效度問卷(附錄二) 所勾選的項目與修正建議進行修改與分析,並參照專家學者、指導教 授所以提供之意見修改試題,編製成本研究之預試問卷(附錄三)。 (二) 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是評鑑試題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試題選擇保留或 刪除的重要依據。本研究即透過項目分析法中的項目總分相關法 (item-total statistics)與及極端組檢驗法所得到的決斷值(CR)來 檢測問卷題目。在「網路使用量表」 、 「情緒管理量表」的項目分析上, 皆達到顯著水準,因此全部予以保留。(表 3-3-1、表 3-3-2). 46.

(57) 表 3-3-1 網路使用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項與 決斷值 (CR 值) 總分相關. 題目 1.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打時間 2.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功課需要與學習 3.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結交朋友/聊天 4.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獲取最新消息 5.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尋求網路愛情 6.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玩線上遊戲 7.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扮演和現實生活不同的身份 8.我使用網路的目的是獲取網路性資訊或性愛 9.線上收聽廣播、音樂、影音等訊息 10.網路購物 11.網路拍賣 12.收發電子郵件 13.網路日誌/部落格 14.上傳/下載分享資訊 15.玩線上遊戲 16.瀏覽及參與熱門活動話題 17.瀏覽成人網站 18.瀏覽好友或他人網站/部落 19.使用搜尋引擎蒐集課業相關資料 20.閱讀電子新聞、文章、雜誌 21.使用有關學習的網路題庫 22.語言學習 23.瀏覽線上教學平臺 24.參與網路視訊教學活動 25.利用網路與同學討論課業問題 26.網路聊天室 27.PChome 個人報臺 28.無名小站網誌 29.Yahoo!奇摩部落格 30.Yahoo!即時通 31.MSN 32.BBS 註:p<0.05*. p<0.01**. p<0.001*** 47. 4.524*** 2.722***. 0.26** 0.13*. 9.553*** 6.305*** 5.499*** 4.213***. 0.47** 0.35** 0.30** 0.25**. 5.512*** 2.842*** 8.444***. 0.30** 0.19** 0.39**. 5.746*** 5.756***. 0.30** 0.31**. 10.284*** 13.487*** 12.098*** 4.561***. 0.54** 0.58** 0.58** 0.28**. 10.603*** 2.771*** 13.569*** 6.065*** 8.606*** 7.381***. 0.51** 0.17** 0.61** 0.29** 0.46** 0.41**. 8.831*** 8.664*** 6.967***. 0.47** 0.46** 0.41**. 10.106*** 7.598*** 10.680*** 12.775*** 9.349***. 0.51** 0.39** 0.53** 0.57** 0.46**. 10.387*** 11.775*** 6.147***. 0.52** 0.54** 0.40**.

(58) 表 3-3-2 情緒管理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決斷值. 題目. 題項與. (CR 值) 總分相關. 1.我能清楚感覺自己情緒的變化. 12.379***. 0.62**. 2.我能隨時了解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13.338***. 0.67**. 3.我能瞭解當下的情緒,並知道產生此情緒的原因. 13.877***. 0.69**. 4.我能注意自己是否有喜悅愉快的情緒. 11.275***. 0.62**. 5.我能明確形容自己的感覺. 9.857***. 0.58**. 6.我能從別人對我的反應,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狀況. 13.909***. 0.64**. 7.我能覺察出別人內心的情緒與變化. 13.318***. 0.62**. 8.當我有情緒或感覺時,我經常嘗試表達出來. 8.924***. 0.51**. 9.我能以適當的言語、表情、動作或文字來表達情緒. 10.848***. 0.60**. 10.我能經由傾聽他人的感受,再轉述表達出來. 14.002***. 0.64**. 11.我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忿怒,不會與人激烈爭吵. 9.232***. 0.50**. 12.我會依據我與不同對象的關係而改變情緒表達的方式. 11.165***. 0.54**. 13.我能把自己所隱含的想法和感受正確表達出來. 11.090***. 0.61**. 14.我在緊張焦慮時,能以深呼吸、放鬆、等活動來紓解. 11.316***. 0.56**. 15.遇到困難時,我會分析原因,並思考解決之道. 13.030***. 0.62**. 16.我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來面對各種問題. 12.215***. 0.66**. 17.我能面對現實,並不斷自我激勵以突破困境. 13.495***. 0.64**. 18.我會用幽默的眼光來看待事情,不讓壞心情影響自己. 12.957***. 0.59**. 19.當生氣悲傷時,我會想辦法來轉換情緒. 10.666***. 0.57**. 20.當傷心難過時,我會找人談一談. 8.968***. 0.46**. 註:p<0.01**. p<0.001***. 48.

(59) (四)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係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而在本研究中則是採 用內部一致性的信度分析來考驗問卷題目的信度。將經過項目分析修 正之後的題目進行考驗,其結果如表 3-3-3 所示。「網路使用量表」 32 題、「情緒管理量表」20 題,其內部一致性α係數分別為 0.845 與 0.902。其中本研究「情緒管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α為 0.902 較原作者研之內部一致性係數α為 0.901 來得高。顯示出此二份問卷 測出的結果有一定的可靠性。 3-3-3 信度分析摘要表 量表. 總量表 Cronbach α 本研究. 網路使用量表. 0.845. 情緒管理量表. 0.902. 原作者. 0.901. 四、 正式問卷 經過預試與信、效度考驗後,本研究所編製的「國中學生網路使 用與情緒管理狀況調查問卷」之正式內容分為三大部分,正式的問卷 內容包括: (一)基本資料表 為蒐集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與網路使用現況之情形,將量表 49.

(60) 分為個人背景因素與個人網路使用現況兩部分,共計 14 題。第一部 分為個人背景資料,內容包括: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與父母職 業之家庭社經地位問項及是否使用過網路,共計 8 題。第二部分則為 個人網路使用現況,內容包括:網路使用地點、電腦擺設地點、家中 上網設備狀況、網路使用年資、網路使用時間,共計 6 題。 其中家庭社經地位(Social-Education Status)的認定標準是以 研究對象的雙親社經地位較高之一方為準,根據研究對象的家長之教 育程度職業類別為依據,轉換為社經地位指數代表之。計算方式參考 林生傳(1990)所修改設計之「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將「職業 等級指數乘以 7,加上教育程度乘以 4,所得之和作為社會地位指標, 再根據此指標區分為五等級。」 本研究依據林生傳(1990)參照 Hollingshead 所設計的社經地 位量表來分類。將第一、二等級合併;第四、五等級合併,社經地位 指數共區分為三級: 1.高社經地位:社經地位指數介於 41 至 55 者。 2.中社經地位:社經地位指數介於 30 至 40 者。 3.低社經地位:社經地位指數介於 11 至 29 者。 (二)網路使用量表 其內容包括「網路使用動機」8 題,「生活休閒」10 題、「教育 50.

(61) 學習」7 題、 「聊天交友」7 題。計分方式採用五點量表的計分方式: 「非常不同意」者得 1 分、 「不同意」者得 2 分、 「中立意見」者得 3 分、 「同意」者得 4 分、 「非常同意」者得 5 分。得分越高,表示網路 使用的情況越顯著。 (三) 情緒管理量表 情緒管理量表內容包括「情緒的覺察」7 題,「情緒的表達」6 題、 「情緒的調適」7 題。計分方式採用五點量表的計分方式: 「非常 不同意」者得 1 分、 「不同意」者得 2 分、 「中立意見」者得 3 分、 「同 意」者得 4 分、「非常同意」者得 5 分。得分越高,表示情緒管理越 好。.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的實施步驟說明如下: 一、蒐集相關文獻與問卷 蒐集國中學生與網路使用及情緒管理有關之文獻問卷設計要 點,並整理相關的問卷樣本以供參考。 二、編製問卷 問卷內容依據本研究架構與國內外相關問卷,並參考國內教授學 者的意見,加以編製而成。分成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量表、情緒 管理量表三部分。 51.

(62) 三、專家效度分析 為提高研究工具之內容效度,初稿擬定後函請七位衛生教育界學 者針對量表內容進行修訂以完成本研究之預試問卷。 四、預試問卷 以簡單隨機抽樣(以班級為單位)每年級抽樣一個班級,計 105 名學生來進行預試。 五、信度分析檢定 根據預試的結果,進一步對量表的內容作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針對施測學生所反應的問卷問題及不適宜的題目加以修改,並將問卷 初稿修訂為正式的問卷。 六、 正式問卷施測 問卷的施測分為以下二個階段,說明如下: (一) 行政聯繫 在問卷施測前先行與教務處報備,以及向抽樣班級之導師聯繫, 請惠予協助問卷的施測適宜,並協調問卷的施測時間。 (二)進行施測 若抽樣的班級為研究者所任教,則親自向學生說明施測的內容。 倘若因研究者的課務問題而無法前往抽樣班級,則委託該班導師或本 校另外兩位健康教育老師代為說明。並強調問卷的匿名性,取得研究 5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