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研究;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under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研究;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under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台灣醫療發展沿革 在 1865 年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 Maxwell,1872 年加拿大長老會 傳教士 Makay 分別在台灣台南及淡水兩地設立西醫診所,之前傳統中 醫為台灣主流醫學。 1895 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改以西醫作為台灣主流醫 學,從此中醫在台灣的發展開始式微,台灣割讓給日本前,中醫師數 約為 1000 餘人,至 1946 年台灣光復,有執照之中醫師已不滿 20 人 (陳永興,1997) 。 台灣光復後採行中西醫並存的醫療政策,對於中醫師執照取得, 採放鬆政策即中醫師特考,此一放鬆政策加上大量大陸中醫師來台, 至 1954 年,台灣地區中醫師數達 1545 人。( Chi,1996)。 1958 年中國醫藥學院成立,醫學院中醫養成教育正式開始,1966 年成立七年制中醫系,1984 年成立五年制學士後中醫系,1988 年中 國醫藥學院更負起中醫師特考筆試及中醫師教育訓練的責任,至此, 台灣中醫師執照可分為兩大系統,一為中醫師檢覈考試(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License Exam ; CMPLE),一為中醫師特考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License Qualifying Exam ; CMPSLQE)( Chi,1996),我國中西雙元醫療並存的健康照護體系儼然 1.

(2) 成型。. 二、 勞保、公保與中醫的發展 1975 年勞保開始試辦特定就醫定點之中醫傷科中的骨折及脫臼 給付,1983 年由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及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擴大試辦中 醫勞保門診,將內科、婦科及針灸納入給付,兩年後將中醫傷科納入 給付,之後並陸續增加試辦醫院及部份中醫診所。 1988 年公保處委託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私立中國醫藥學院、高 雄市立中醫醫院及省立花蓮醫院試辦公保中醫門診,將內科、婦科、 傷科及針灸納入給付範圍,初期公保病患不可直接至試辦醫院就診, 必須經過轉診程序,1989 年公保取消轉診手續,病患可逕赴試辦醫 院就診。 由於勞保及公保先後將中醫門診納入給付,使得保險對象使用中 醫的件數與金額均快速增加,根據勞保局統計,民國 76 年保險對象 使用中醫門診件數約五十四萬件,金額約為一億一千六百三十二萬, 至民國 78 年,增為五百三十萬件,金額增為十億五千八百萬(林芸 芸,1992) ,由於如此的成長趨勢,使得中醫醫療得以蓬勃發展。. 三、 中醫藥在全民健康保險下的角色及給付內容 1995 年 3 月全民健康保險正式開辦,亦將中醫門診納入給付範 圍,其給付項目以案件分類,可分為中醫一般案件、中醫專案、中醫 2.

(3) 慢性病、中醫針灸傷科及脫臼整復等四大類;而其中藥給付依「臨床 常用中醫方劑標準方」以濃縮中藥複方製劑為主;而在住院給付方 面,仍處試辦階段,尚未納入給付範圍,目前共計有兩項試辦計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負責執行「慢性 B 型肝炎急性發作」計畫,台 北市立中醫醫院負責執行「腎病症候群」計畫。 由於全民健康保險將中醫門診納入給付範圍,使得民眾對於中醫 醫療利用快速增加,中醫門診使用人次由民國 84(3-12 月)年為約 2200 萬人次,至民國 87 年成長約 2700 萬人次,申報費用由民國 84 年(3-12 月)的 69.4 億,民國 87 年成長至 113 億元,然中醫門診 使用人次佔總門診使用人次的比率,由民國 84 年的 10.9%降至民國 87 年的 8.6%,中醫申報費用佔總門診申報費用比率亦由 84 年的 6.5% 降至 87 年的 5.9%,顯示中醫之門診人次及申報費用雖均有顯著成 長,然其成長幅度仍低於西醫及牙醫(李漢修,1999) ,以下為 1997 年及 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醫療利用概況:. 3.

(4) 表 1- 1 1997 及 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門診醫療費用情形 1997年 1998年 費用 百分比 費用 百分比 成長率 (百萬元) (百萬元) 中醫 10,631 6.50% 11,297 6.17% 6.27% 西醫 133,228 81.47% 150,037 81.96% 12.62% 牙醫 19,680 12.03% 21,721 11.87% 10.37% 總計 163,539 100.00% 183,055 100.00% 11.93% 資料來源:1997、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附註: 1. 所列金額為申報金額,不含部分負擔費用亦未扣除核減費用。 2. 所列金額包含西醫評鑑醫院中醫部門。. 表 1- 2 1997 及 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費用明細 1997年 1998年 項目 費用 百分比 費用 百分比 成長率 (百萬元) (百萬元) 診察費 5,067 42.69% 5,361 42.57% 5.81% 藥費 3,759 31.67% 4,120 32.71% 9.62% 診療及材料費 2,771 23.35% 2,825 22.43% 1.95% 藥事服務費 272 2.29% 287 2.28% 5.77% 總計 11,868 100.00% 12,593 100.00% 6.11% 資料來源:1997、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附註: 1.所列金額為申報金額,包含部分負擔費用,然未扣除核減之費用。 2.所列金額包含西醫評鑑醫院中醫部門。. 4.

(5) 表 1- 3 1997 及 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費用情形-按醫院 層級別 1997年 層級別 中醫綜合醫院. 1998年. 申報金額 百分比 (百萬元) 58 0.55%. 申報金額 (百萬元) 17. 百分比. 成長率. 0.15%. -71.37%. 中醫醫院. 1,766. 16.61%. 1,687. 14.93%. -4.50%. 中醫專科診所. 41. 0.38%. 35. 0.31%. -13.34%. 中醫一般診所. 8,285. 77.93%. 9,016. 79.81%. 8.83%. 西醫院附設中醫部門. 481. 4.52%. 542. 4.80%. 12.83%. 總計. 10,631. 100.00%. 11,297. 100.00%. 6.27%. 資料來源:1997、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附註: 1.所列金額之申報金額,未包含部分負擔費用,亦未扣除核減之費用。. 表 1- 4 1997 及 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利用人次情形-按醫院 層級別 1997年. 1998年. 成長率. 層級別. 人次. 百分比. 人次. 百分比. 中醫綜合醫院. 128,439. 0.48%. 38,715. 0.14%. -69.86%. 中醫醫院. 4,126,693. 15.41%. 3,824,572. 13.69%. -7.32%. 中醫專科診所. 96,092. 0.36%. 81,287. 0.29%. -15.41%. 中醫一般診所. 21,341,169. 79.71%. 22,857,292. 81.79%. 7.10%. 西醫院附設中醫部門. 1,082,132. 4.04%. 1,143,958. 4.09%. 5.71%. 總計. 26,774,525 100.00% 27,945,824 100.00%. 資料來源:1997、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5. 4.37%.

(6)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開辦至今,於民國 87 年首度出現約三十億元 的虧損,至民國 89 年底,其虧損金額預計將達到一百億元以上,在 如此的趨勢下健保局應對於各種不同的治療模式之成本效益進行評 估。目前,中醫在全民健保制度下,其業務量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 如此成長趨勢將嚴重衝擊健保財務,然欲控制如此的成長趨勢,必須 先瞭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下之中醫門診醫療利用情形,才能對於如此 的趨勢作有效的控制。 本研究預期對於衛生政策方面的主要有下列三項具體貢獻: 1. 提供衛生署未來整體醫療照護資源配置時的重要資訊。 2. 提供全民健康保險未來對於中醫藥政策修訂時的依據。 3. 本研究對於將找出影響中醫利用的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亦 可提供未來中醫門診總額預算施行時的參考。. 6.

(7) 第二節 問題陳述 隨者全民健康保險財務日益緊縮及民眾醫療利用型態的轉變,中 醫醫療在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下之相關議題,近來漸漸受到產、官、學 界所重視,其所探討的方向主要著重於中醫利用情形、中西醫整合療 效及中醫療效等議題,然由於全民健康保險局預計於民國 89 年 7 月 推行中醫門診總額預算制度,使得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研究越趨重 要,本研究將以全民健康保險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所提供之次級資 料,針對全民健康保險之中醫門診醫療利用情形進行分析研究。.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分析研究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利用情形,共 計有下列兩大研究目的: 一、 探討目前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利用情形。 二、 探討影響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對象中醫門診醫療利用因素。. 7.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中醫醫療機構現況 我國中醫療機構的分類,共可分為中醫診所、中醫醫院或中醫綜 合醫院、教學醫院中醫部等三大類(游權隆,1990) ,我國全民健保 施行後,其整體中醫醫療機構變化情形如下(中央健保局,1998) : 表 2- 1 民國 84 年至 87 年底全民健康保險特約中醫醫療機構統計表 中醫醫院及中醫綜合醫院 中醫診所 84 年底 102 1620 85 年底 88 1727 86 年底 82 1818 87 年底 69 1878 資料來源: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另外在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方面,各西醫醫院亦紛紛設立中醫科 或中醫部,根據健保局的統計顯示,中醫門診每月平均申報院所數的 變化情形如下(李漢修,1999) : 表 2- 2 民國 84 年至 86 年各類醫療機構中醫門診每月平均申報院所 數 84 年度 85 年度 86 年度 醫學中心 1 3 3 區域醫院 9 14 15 地區醫院 9 12 12 非評鑑中醫醫院 68 81 73 中醫診所 1254 1662 1764 資料來源:李漢修,全民健康保險中醫利用概況簡介. 8.

(9) 第二節 中醫師人力現況 1996 年台灣地區執業中醫師為 2992 人,較 1995 年的 3030 人, 約減少 1.25%,之後台灣地區中醫師人數及即現增加的趨勢。而在現 今執業中醫師中,以特考及格之中醫師佔絕大多數,約為 2500 餘名, 中醫學系或學士後中醫學系之執業醫師所佔比率較低(張永賢, 1997) ,根據統計,1972 年至 1995 年共有 2200 名中醫系畢業生,但 僅約十分之一從事中醫醫療,加上學士後中醫畢業人數約僅 300 餘 人,使得台灣地區的執業中醫師仍以特考及格醫師為主,以下為民國 84 年至 87 年台灣地區醫師人力變化情形。 表 2- 3 民國 84 年至 87 年底各類型執業醫師數統計表 執業人數 每萬人口醫師執業數 年度 西醫 中醫 牙醫 西醫 中醫 牙醫 84 年底 24465 3030 7026 11.46 1.42 3.29 85 年底 24790 2992 7254 11.52 1.39 3.37 86 年底 25730 3299 7573 11.83 1.52 3.48 87 年底 27071 3340 7099 12.35 1.52 3.60 資料來源:1.張永賢,中醫醫院評鑑標準之前導研究 2.行政院衛生署網站衛生統計資料. 9.

(10) 表 2- 4 民國 86 年至 87 年各縣市執業中醫師數統計表 執業中醫師數. 每萬人口執業中醫師數 全民健保特約醫師數 特約率. 86.12 87.12 成長率 86.12 87.12 成長率 87.12 88.06 成長率 87.12 台北健保局. 947. 984. 3.91%. 1.37. 1.4. 2.71%. 890. 905. 1.69% 90.45%. 台北市 基隆市 台北縣 宜蘭縣 金門縣 連江線. 430 37 433 45 2 0. 435 48 450 49 2 0. 1.16% 29.73% 3.93% 8.89% 0.00% -. 1.65 0.98 1.27 0.96 0.39 0. 1.65 1.26 1.3 1.05 0.39 0. -0.43% 28.80% 2.75% 9.12% 0.04% -. 369 44 426 49 2 0. 378 41 436 48 2 0. 2.44% -6.82% 2.35% -2.04% 0.00% -. 北區健保局 新竹縣 桃園縣 新竹市 苗栗縣. 344 41 205 39 59. 358 48 209 38 63. 4.07% 17.07% 1.95% -2.56% 6.78%. 1.17 1.17 1.27 0.92 1.05. 1.2 1.35 1.27 0.89 1.13. 2.45% 15.61% -0.30% -3.99% 6.87%. 327 47 202 31 47. 330 48 204 32 46. 84.83% 91.67% 94.67% 100.00% 100.00% 0.92% 91.34% 2.13% 97.92% 0.99% 96.65% 3.23% 81.58% -2.13% 74.60%. 中區健保局. 960. 1043. 8.65%. 2.29. 2.46. 7.66%. 808. 948. 17.33% 77.47%. 台中市 台中縣 彰化縣 南投縣 南區健保局. 419 276 188 77 415. 452 291 220 80 425. 7.88% 5.43% 17.02% 3.90% 2.41%. 4.65 1.91 1.45 1.41 1.22. 4.92 1.98 1.69 1.47 1.25. 6.02% 4.01% 16.69% 4.05% 2.31%. 328 234 187 59 402. 382 274 219 73 400. 16.46% 17.09% 17.11% 23.73% -0.50%. 72.57% 80.41% 85.00% 73.75% 94.59%. 台南市 嘉義市 雲林縣 嘉義縣 台南縣 高屏區健保局. 143 61 73 42 96 425. 147 67 72 37 102 471. 2.80% 9.84% -1.37% -11.90% 6.25% 10.82%. 1.99 2.32 0.97 0.74 0.88 1.16. 2.04 2.22% 2.55 9.74% 0.96 -0.99% 0.65 -11.60% 0.93 5.86% 1.28 10.19%. 138 62 73 33 96 418. 131 64 75 33 97 421. -5.07% 3.23% 2.74% 0.00% 1.04% 0.72%. 93.88% 92.54% 101.39% 89.19% 94.12% 88.75%. 高雄市 高雄縣 屏東縣 澎湖縣 東區健保局 花蓮縣 台東縣. 217 117 88 3 52 35 17. 243 130 95 3 59 41 18. 11.98% 11.11% 7.95% 0.00% 13.46% 17.14% 5.88%. 1.51 0.95 0.96 0.33 0.85 0.98 0.67. 1.66 1.06 1.04 0.34 0.97 1.15 0.72. 9.98% 11.12% 8.34% 1.91% 14.31% 17.63% 7.18%. 210 117 88 3 58 40 18. 211 116 91 3 59 42 17. 0.48% -0.85% 3.41% 0.00% 1.72% 5.00% -5.56%. 86.42% 90.00% 92.63% 100.00% 98.31% 97.56% 100.00%. 總計. 3143. 3340. 6.27%. 1.45. 1.52. 5.37%. 2903. 3063. 5.51% 86.92%. 資料來源:1.衛生署,公務統計-台灣地區醫療院所執業醫事人員數 2.中央健康保險局。. 10.

(11) 第三節 中醫師養成現況 我國中醫師養成方式可分成下列兩大系統: 1. 中醫師特考(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License Qualifying Exam ; CMPSLQE): 1950 年台灣地區開始辦理中醫師特考,只要通過該考試, 即可取得中醫師資格,其報考資格不受學歷限制,只需經考試檢 定合格即可報考,截至 1996 年,台灣地區共舉辦 27 次中醫師特 考,錄取中醫師達 2683 人,歷年來平均及格率 6.02%,透過該 方式取得中醫師資格之執業中醫師為中醫醫療服務的提供主 力,根據李氏等人的研究(李卓倫等人,1996)顯示,截至 1996 年 8 月,台灣地區執業中醫師中仍有約 60%是經由中醫師特考方 式來取得中醫師證書。 2. 中醫師檢覈考試(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License Exam ; CMPLE): 中醫師檢覈考試主要針對七年制中醫系及五年制學士後中 醫系,該種考試之報考資格需為受過大學醫學院教育之中醫系畢 業生,或醫學院醫學系(西醫)學生且修完規定學分數中醫課程 之畢業生,通過該考試即可取得中醫師證書。根據闕氏研究(闕 巧婷,1999)指出 1996 年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及學士後中醫系 畢業生,領取中醫師執照比率為 83.9%,但以中醫執業的比率僅. 11.

(12) 為 14.6%,而根據李氏等人研究(李卓倫等人,1996)指出,1996 年經過檢覈考試取得證書之執業中醫師佔全體執業中醫師比率 已由 1989 年的 33.7%提昇到 1996 年的 40%。. 第四節 中醫師生產力 近來有關於中醫師生產力研究並不多,陳氏之研究(陳涵寧, 1993)針對全台 2519 名中醫師進行生產力調查,其結果顯示中醫師 平均每日工作 9.2 小時,每日看診 38.1 人次;李氏(李淑宜,1990) 之研究,針對 31 家勞保特約之中醫醫療院所進行問卷調查,其結果 顯示中醫醫療院所每天看診時數以九小時最多,較西醫為高,受訪之 中醫師所期望的每診服務人次為 34 人次;李氏等人之研究(李卓倫 等人,1994)針對台灣地區 300 名樣本中醫師作生產力函數作推估, 其研究結果顯示,1992 年中醫師每週看診人次為 195 人次。每週看 診人次與投入時間的彈性係數為 0.5、投入資本的彈性係數為 0.24、 醫療院所的彈性係數為 0.3。. 12.

(13) 第五節 民眾對中醫藥的認知 王氏之研究(王廷輔,1990)針對台中地區居民進行調查,三分 之二之受訪者認為中醫能治本,而西醫只能治標,中醫藥效較西醫 慢,西醫設備較中醫好;邱氏等人之研究(邱清華等人,1990)針對 各縣市勞保特約中醫醫療院所分層並立意選擇十個縣市二十二鄉鎮 民眾進行調查,其結果指出 78%民眾認為西醫藥效快但只能治標, 79.4%受訪民眾認為中醫藥效慢但能治本;康氏等人之研究(康翠秀 等人,1998) ,針對北投地區 2328 名民眾進行訪問調查,其結果顯示 「吃中藥,有病可以治病,沒病可以補身」同意人數最多,李氏之研 究(李金鳳,1990)結果指出,65.8%受訪者認為,中醫對慢性病的 療效較較西醫好,75.1%的人認為西醫療程短,中醫療程長。. 第六節 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 全民健康保險為我國最大之保險制度,其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 泛,包含 2 千萬名的保險對象、700 餘家醫療院所及其他相關機構之 醫療資源及利用資料,因此,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在我國醫療資源耗用 及醫療品質的監測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蘇喜等,1997) 。 有鑑於全民健康保險的高研究價值性,全民健康保險局乃與國家 衛生研究院進行合作,共同建置一個專門提供學術研究的資料庫,名 為「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 。目前該資料庫僅包含 1997 年全 13.

(14) 年度的資料,其所提供的檔案共可分為四大類(鄭守夏,1999) : 1. 醫療資源類:如醫事機構基本資料檔、醫事機構副檔、醫事機構 診療科別明細檔、醫事機構病床檔、醫事人員基本資料檔、專科 醫師證書檔等。 2. 病患醫療利用類:門診費用申請總表檔、住院費用申請總表檔。 3. 門住診系統抽樣檔:包含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抽樣檔、門診處方 醫令明細抽樣檔、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抽樣檔、住院醫療費用 醫令清單明細抽樣檔等四個系統抽樣檔。 4. 特定主題檔:共包含重大傷病醫療資源使用門診及住院明細檔、 論病例計酬門診及住院明細檔、職業病及職業傷害門診及住院明 細檔、外傷門診及住院明細檔、交通意外事故住院明細檔、特約 藥局處方及調劑明細檔、特約藥局處方調劑醫令檔、牙醫門診處 方與治療明細檔、中醫門診處方與治療明細檔。 由於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所包含的內容中並未包含保 險對象之承保資料,且保險對象之身分字號為加密後的代碼,所以若 需進行保險對象因素的分析時,必須由中央健康保險局總局提供經相 同加密程序過後之保險對象承保檔案,才能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學術 研究資料庫進行歸戶,以進一步分析保險對象之因素特性(曾淑芬, 1999) 。. 14.

(15) 第七節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Behavior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1968 年 Andersen 發展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然由於第一版醫 療服務利用行為僅強調以個人為單位的因素探討,因此,Aday 及 Andersen 與其他學者後來漸漸將該模式修正,至 1995 年出現了第四 版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以下將對該模式予以介紹。. 一、 第一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1968 年,Andersen 提出第一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該階段之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主要特色為將個人醫療服務利 用之影響因素,分成下列三方面作探討(Aday & Andersen, 1974) : (1). 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Component) 所謂傾向因素乃指病患發病前之個體使用醫療服務傾向 (Propensity of Individuals to Use Service),該因素可以分 成下列三大類: A.人口學特質(Demographic):年齡、性別及婚姻狀況等等。 B.社會結構特質(Social Structure):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 等等。. 15.

(16) C.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指對醫療保健之知識與價值 觀,例如:是否相信醫療效果等等。 (2). 能用因素(Enabling Component) 能用因素指外在環境中,促進(或阻礙)個人使用醫療服務 資源之因素,即協助個人使用醫療照護之資源,這些資源可分成 兩大部份: A.個人/家庭資源(Personal/Family) : 例如:財物收入、 固定資產所有權、健康醫療保險之有無等等。 B.社區資源(Community):社區醫療資源的多寡及醫療資源 的可近性等等。 (3). 需要因素(Need Component) 需要因素指個人的健康需要因素,可分成兩方面: A.個人主觀感受(Perceived) : 個人對醫療保健需求的評 估,視其對疾病的忍受程度或健康異常狀況的定義而定,例 如:自覺無法工作天數及自述一般健康狀況等等。 B.疾病臨床評估(Evaluated):醫療人員運用標準化的測量 工具及診斷指標來評估個人醫療保健需求。 由於該模式所探討之醫療服務利用影響因素,僅著重於個人因素 的探討,對於醫療服務系統因素、滿意度因素、政策因素等等其他相 關因素,皆未納入該模式中,且對於醫療服務利用的概念亦未釐清, 因此有後續的修正模式,而第一階段之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之整體 16.

(17) 運作模型如下: 圖 2- 1 第一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傾向因素. 能用因素. 需要因素. 人口學特質. 家庭資源. 個人主觀感受. 社會結構特質. 社區資源. 疾病臨床評估. 健康服務利用. 健康信念. 資料來源:Aday & Andersen (1974). 二、 第二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Aday and Andersen 於 1974 年所提出的第二階段醫療服務利用 行為模式(Aday & Andersen,1974) ,又稱為健康系統模式,該模式 最大的特色是釐清醫療服務利用的觀念及將健康照護提供體系特徵 因素、消費者滿意度因素、政策因素納入該模式中,此外該模式亦將 之前提出之個人因素中的能用(Enabling)因素及傾向(Predisposing) 因素再分成可變(Mutual)因素及不可變(Immutable)因素。在醫療服 務利用方面,該模式將醫療服務利用按下列四大方面來探討: (1). 醫療服務型態(Type of Utilization):指接受醫療服務 的形式,如:西醫、中醫、牙醫等。 (2). 醫療服務地點(Site of Medical Care):指接受醫療服務 17.

(18) 的地點,如:診所、醫院、病人住處等。 (3). 求醫目的(Purpose):指民眾使用醫療服務的目的為預防 保健服務、治療性醫療服務或復健性醫療服務等。 (4). 就醫頻率(Time Interval for A Visit):指民眾使用某 項醫療資源的比率及使用某類型醫療資源的平均次數。 在醫療服務利用影響因素方面,第二階段醫療服務利用影響 因素,除原先的個人影響因素外,尚包含衛生政策因素、健康照 護提供體系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及消費費者滿意度等三大類因素。 (1). 衛生政策因素:主要針對財務(Financing)、教育 (Education)、醫事人力(Manpower)、及健康照護組織 (Organization)等四大部份,作為醫療資源可近性改善之思考。 (2). 健康照護提供體系特徵因素:主要可以分成資源 (Resource)與組織(Organization)兩大方面。在資源方面,主要 指健康照護時所投入的資產(Capital)與人力(Labor),而這些資 源之總量(Volume)與分配(Distribution),亦是在資源方面因素 探討時的重點。而在組織方面,主要是指上述資源投入後,資源 如何在健康照護過程中獲得利用與管理,其所探討的方向可以分 成進入(Entry)及結構(Structure),所謂的進入是指民眾如何進 入健康照護組織以使用健康照護資源,而結構因素,主要是指民 眾欲進入健康照護組織所會面臨的相關條件、規定或障礙等等。 18.

(19) (3). 消費者滿意度因素:主要是指消費者使用過健康照護之 後,對於健康照護之評價,其評價方向可以分為下五大項,即方 便性、成本、協調、資訊、品質及禮貌等五大項。 (4). 危險人口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t Risk):其基本概念與第一階段之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相同, 然第二階段之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將個體因素中的傾向因素 及能用因素再分為可變動及不可變動兩類,所謂的可變動泛指: 個體健康信念、所得及健康保險之有無等等因素,而不可變因素 包含:性別、年齡及種族等變項。 圖 2- 2 第二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衛生政策 財務(Fiancing) 教育(Education) 人力(Manpower) 組織(Organization). 健康照護提供體系 特徵. 危險人口特徵 一、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可變的(Mutable) 不可變的(Immutable) 二、能用因素(Enabling) 可變的(Mutable) 不可變的(Immutable) 三、健康需要(Need) 個人主觀感受(Perceived) 疾病臨床評估(Evaluated). 一、資源(Resource) 總量(Volume) 分佈(Distribution) 二、組織(Organization) 進入(Entry) 結構(Structure). 健康服務利用 消費者滿意度因素. 醫療服務型態 (Type of Utilization) 醫療服務地點 (Site of Medical Care) 求醫目的 (Purpose) 就醫頻率 (Time Interval for A Visit). 方便性(Convenience) 成本(Cost) 協調(Coordination) 資訊(Information) 品質(Quality) 禮貌(Courtesy). 資料來源:Aday & Andersen (1974). 表 2- 5 醫療服務利用影響因素之操作型指標. 19.

(20) 健康照護提供體系特徵因素. 危險人口特徵因素. (一) 資源: (一) 傾向因素: 1. 資源總量: 1.可變因素: A. 人力: A.健康信念及態度。 a. 基層醫師數。 B.健康照護知識。 b. 醫事專業人員數。 2.不可變因素: B. 設施: A.年齡。 a. 醫院數。 B.性別。 b. 醫院病床數。 C.家庭人口數。 2. 資源分布: D.種族及少數民族(Ethnicity)。 A.每千人口醫事人員數。 E.教育程度。 B.每千人口病床數。 F.職業狀況(Employment Status) (二) 組織: (二) 能用因素: 1. 進入: 1.可變因素: A. 例行性(常設)健康照護資源 A.家庭收入狀況。 (Regular Source of Care)之方便 B.例行性照護資源(Regular 性: Source of Care)之種類與便利性。 a. 在夜間、週末、緊急狀況時,健 C.第三者團體給付(Third-Party 康照護資源之可利用性 Coverage)類型及程度。 (Availability)。 2.不可變因素: b. 交通工具類型。 A.居住地。 c. 交通時間。 B.地區特性(Region)。 d. 等候看診時間。 C.居住社區的時間(Length of Time e. 平均每位醫師看診時間。 in Community)。 B. 非例行之健康照護資源使用: (三) 需要因素: a. 未使用例行性健康照護資源的 1.個人主觀感受(Perceived): 理由。 A.自覺般健康狀況。 b. 協助未使用例行性健康照護資 B.疾病介入。 源尋找健康照護。 C.疾病症狀。 2. 結構: D.失能天數。 A. 例行性健康照護資源類型: 2.疾病臨床評估(Evaluated): a. 資源提供者之執業地點。 A.醫師疾病狀態嚴重度調查。 b. 提供者之類型。 B.醫師疾病症狀嚴重度調查。 c. 輔助性(Paramedical)提供者類 型。 消費者滿意度因素 d. 主治醫師(Attending (一) 最近一次健康照護資源使用滿意度。 Physician)專業類型。 (二)一般健康照護資源使用滿意度。 B. 第三者團體給付(Third-Party Coverage)類型與程度: a. 健康計劃種類。 b. 給付範圍。 c. 自負(Out-of-Pocket)金額。. 資料來源:Aday & Shortell (1988) 三、 第三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第三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認為醫療服務利用可以維持並 20.

(21) 改善人們的健康情形,並且再提出下列兩大類變項,來修正該模式 (Andersen & Aday,1995) : (1). 外在環境:強調外在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們對於醫療 服務的利用,例如:政治、經濟等因素。 (2). 個人健康行為:強調健康行為會影響健康結果,例如: 飲食、運動、自我照護等。 圖 2- 3 第三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健康行為主要的 決定因素. 健康行為. 健康結果. 人口特徵. 個人健康行為. 認知健康狀況. 健康照護系統. 利用醫療服務. 評估健康狀況. 外在環境. 消費者滿意度. 資料來源:Andersen & Aday (1995). 四、 第四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21.

(22) 第四階段之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由 Andersen 整合 Evan、 Scoddart 及 Patrick 等人之研究觀念後提出,該模式最大特色為, 將醫療利用行為視為一種動態(Dynamic)及循環(Recursive)的概 念,強調模式中各種因子的動態均衡及交互影響,例如:利用醫療服 務後之健康狀況結果將會再影響個人健康行為(Andersen & Aday, 1995) 。 圖 2- 4 第四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環 境. 人口特質. 健康行為. 健康照護 系統. 個人健康行為 傾向因素 能用因素 需要因素. 自覺的健康狀況 評估後健康狀況. 醫療服務利用. 外在環境. 結 果. 消費者滿意度. 資料來源:Andersen & Aday (1995). 第八節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健康信念模式是 Rosenstock 於 1974 年所發表的醫療服務利用行 22.

(23) 為模式,該模式最大特色在於由社會心理角度來解釋人們尋求醫療服 務的決策,早期該模式主要應用於預防性醫療照護及病患遵醫囑行為 的解釋,後來,陸續有學者發現,該模式亦可用於治療性醫療照護 (Rosenstock,1974) 。 該模式認為人口學變項(Demographic)、社會心理學變項 (Sociopsychological)及結構變項(Structure Factor)將會影響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該模式所包含的三項基本要素如下: (1). 自覺疾病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及自覺 疾病嚴重度(Perceived Severity)。 所謂自覺疾病罹患性,係指個人主觀評估罹患某種疾病的 可能性,而自覺疾病嚴重度,係指個人主觀評估罹患某種疾病 後之嚴重程度,其嚴重度之評估不僅包含死亡、殘障及生理上 的疼痛,亦強調因患病所造成的生活影響。 (2). 自覺利用醫療服務之利益與障礙(Perceived Benefit of Action V.S Perceived Barriers of Action) 。 該模式認為,個體對於疾病的自覺並不足以使個體使用醫 療服務,個體將會針對使用醫療服務後所會帶來的利益及負面 效應進行評估。所謂自覺利用醫療服務之利益,係指個人利用 醫療服務之後,對於疾病罹患性及嚴重度降低之主觀評估,而 自覺利用醫療服務之障礙,係指個體自覺於利用醫療服務過程 中,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及其他負面影響。 23.

(24) (3). 行動資訊來源(Cue to Action)。 係指協助個體採用適當醫療服務之資訊來源,包含內部來 源與外部來源。. 圖 2- 5 健康信念模式. 個體認知. 修正因素 一、人口學變項 性別、年齡、種族等. 二、社會心理學變項. 行動可能性 自覺利用醫療服務利益 減 自覺利用醫療服務障礙. 人格、社會階層、同儕團體壓力等. 三、結構變項 疾病知識、過去疾病經驗等. 自覺疾病罹患性 自覺疾病嚴重度. 自覺疾病威脅性. 利用預防性醫療之傾向. 行動資訊來源 1.大眾媒體傳播 2.他人建議 3.醫師或診所通知單 4.家庭成員及朋友之經驗 5.報紙或雜誌文章. 資料來源:Rosenstock(1974). 24.

(25) 第九節 Mckinlay 醫療服務利用預測模式 1970 年代,Mckinlay 提出以下六種模式來預測個體醫療服務利 用(Mckinlay,1970) : (1). 人口學模式(Demographic):包含年齡、性別、婚姻狀 況、家庭人口數及居住地等變項。 (2). 社會結構模式(Social Structure):包含社會階層、種 族、教育程度及職業等變項。 (3). 社會心理模式(Social Psychological) :包含健康信 念、價值觀(Value) 、態度、常模(Norm)及文化。 (4). 經濟模式(Economic) :家庭收入、保險給付、醫療服 務價格及醫療服務提供者與人口比(Provider/Population Ratio)。 (5). 組織模式(Organizational):醫師執業組織、輔助人員 使用(Use of Ancillaries) 、例行性健康照護資源(Regular Source of Care)及轉診系統(Referral Patterns)等變項。 (6). 系統模式(Systems):將前述所有變項納入,並考量各 變項間的交互關係對於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 25.

(26) 第十節 疾病行為階段模式(Stages of Illness Model) Suchman 於 1965 年提出疾病行為階段模式來解釋個人求醫行 為,該模式主要特色乃藉由社會學角度來發覺個體由病症到就醫復原 的整個行為過程,整個行為過程分為下列五個階段(Suchman,1965): (1). 疾病症狀經驗階段(Experience of the Symptom)。 個體之求醫行為主要開始於身體不適所產生的就醫動機,該 模式認為在此階段時,個體會先感覺到身體上的不適,接著會認 為這些身體上的不適可能導因於某種疾病發生,且該疾病將會影 響到其日常生活,造成個體之社會功能障礙。 (2). 疾病角色假設階段(Assumption of the Sick Role) 。 該模式認為此階段個體會認為自己已生病,並且需要醫療照 護,而尋求醫療照護的管道包含:自我診斷醫療、非專業諮詢系 統(例如:親友建議)或民俗療法等等,漸漸將自己變成一個病人 的角色。 (3). 醫療照護接觸階段(Medical Care Contact) 。 若個體經過第二階段病情仍未改善或更加嚴重,則個體將會 轉而向醫療專業人員尋求協助,此階段其病人角色將更具有合法 性及客觀性的支持與認定。 (4). 依賴性病人角色階段(Dependent-Patient Role) 。. 26.

(27) 此階段係指個體將對於疾病治療的控制權交給醫療專業人 員,個體將遵照醫囑的指示,而醫師與病人的互動是影響病人遵 醫囑行為及康復狀況的關鍵,至此階段「病人」角色完全確定。 (5). 恢復或復健階段(Recovery or Rehabilitation) 。 當病人利用醫療服務後,病人大多會除去病人角色而恢復成 為健康人角色,但對於需長期治療或難以治癒的病人,則必須接 受復健治療。. 圖 2- 6 疾病行為階段模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疾病症狀經驗 疾病角色假設 決 身體不適 放棄日常角色 策 行 民俗醫療與 要求他人暫時確 自我醫療 認自己的病人角 色-繼續使用民 為 俗醫療 結 否認 否認 延遲. 第三階段 醫療照護接觸 尋求專業協助.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依賴性病人角色 恢復或復健 接受專業治療 放棄病人角色. 尋求病人角色之 接受治療權威性合法化- 遵醫囑行為 磋商治療方式. 回復日常角色. 否認. 放棄. 拒絕. 到處購買. 續得利益. 裝病. 確認. 接受. 接受. 果 接受 接受 資料來源:Rodney (1978). 27.

(28) 第十一節求醫行為模式(General Theory of Help Seeking) Mechanic(Mechanic,1978)認為社會及心理學因素,將會 影響病人需要求醫之認知,共計包含下列十大因素: (1). 疾病之察覺、認知程度、及接受度。 (2). 對疾病嚴重度之認知。 (3). 疾病症狀對家庭、工作及其他社會功能干擾程度。 (4). 疾病症狀出現的次數、持續時間或復發之頻率。 (5). 病人對於病症之忍受程度。 (6). 症狀評估者之知識、資訊來源、文化背景其瞭解程 度。 (7). 導致否認疾病的根本因素。 (8). 與醫療需求相互競爭的其他需求。 (9). 對於病症之其他可能解釋。 (10). 治療資源之可近性,例如: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羞恥感、就醫成本及距離遠近等。. 第十二節 國外中醫及另類醫療發展現況 28.

(29) 在國外,有關中醫方面相關的研究,大多數乃將中醫納入輔助醫 療及另類醫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或非正統醫療(Unconventional Medicine)來進行整體性研究,根 據美國另類醫療辦公室(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對 CAM 之 定義主要有下列三點(Paramore ,1997) : 1. 在美國,其治療疾病之安全性及成本效益缺乏充足的文件資 料證明(Documentation) 。 2. 其相關課程,在美國醫學院並未普及。 3. 大多數的健康保險,尚未將其納入給付。 另類醫療所包含的項目相當多,與中醫相關之項目共有三種:針 灸(Acupuncture)、草本醫學(Herbal Medicine) 、整脊術 (Chiropractic),其中又以針灸及整脊術的利用率最高。 (Bernstein,1997; Verhoef,1995; McGregor,1997; Jonas,1999; Kelner,1997;Katherine,1996; Paramore,1997) 。 由於對正統醫療(Conventional Medicine)療效不滿意及及對於 制式醫療系統的抗拒,使得歐美地區民眾對 CAM 的使用率已有顯著增 加(Bernstein,1997) ,在美國,1993 年使用 CAM 的費用已達 137 億美元,且其每年費用成長率高達 15%(Meyer,1997),1994 年,在 過去一年中,曾利用過整脊術、治療性按摩(Therapeutic Massage) 、 鬆弛術(Relaxation techniques)及針灸等四項醫療服務的民眾已 達 2500 萬人,佔當時全美人口的 10%,其中又以使用整脊術的人最 29.

(30) 多,達 1800 萬人(Paramore,1997) ,至 1997 年 40%的美國人曾看 過另類醫療,其當年度看診量為 6 億人次,費用高達 300 億美金以上, 除整脊術外,美國民眾對於草本醫學及針灸的利用次數亦是相當高 的,其中針灸的利用次數更僅次於整脊術位居第二(Eisenberg, 1998) 。 在所有另類醫療項目中,具有證照制度的項目僅有整脊術及針 灸,在整脊術證照制度方面,美國設有整脊師(Chiropractor)執照, 取得該執照者可以獨立開業,而在針灸方面,僅有 34 州對於針灸設 有針灸證照制度(Rauber,1998) 。 由於美國民眾對於另類醫療的需求日漸增加,許多健康保險計畫 紛紛將另類醫療納入給付,如:1994 年美國 90%的整脊術服務有納入 保險給付,並且 40%的健康維護組織 HMOs 將整脊醫療服務納入給付, 除整脊術外,其他的另類醫療項目亦漸漸納入健康保險計畫,如:美 國加州最大的 HMO 組織-Health Net,除原先的整脊術外,近年來已 漸漸開放針灸、中國草本醫學的給付,且各 HMO 相信未將另類醫療納 入給付的 HMO 將不具市場競爭力(Rauber,1998) 。 在另類醫療教育方面,根據 Wetzel 等人於 1997 至 1998 年間所 做的調查顯示,在全美的 125 家醫學院中,有開設另類醫療相關課程 醫學院已經有 75 家,共開設 123 堂課,其中 84 堂課為選修,38 堂 課為必修課程的一部份,1 堂課為選修課程的一部份,而在 123 堂課 中有給予學分的共有 97 堂,而在這些課程主題中的前五名中,整脊 30.

(31) 術、針灸、草本醫學,分別居於 1、2、4 名,可見中醫相關的醫學教 育,在美國醫學院的另類醫療教育中為主流課程(Wetzel,1998) 。 在另類醫療研究方面,美國政府於 1992 年成立另類醫療辦公室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 OAM),負責另類醫療的研究(包 含中國傳統醫學) ,1998 年升格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其中二十五所 研究所之一,其預算亦由原先的兩百萬美元增至五千萬美元。 在德國,70%的疼痛診所(Pain Clinic)曾使用過針灸來治療病 患,此外,德國醫師亦經常將草藥納入醫療處方的內容中(Jonas, 1999) 。在加拿大,1990 年時已有 20%的民眾在最近六個月曾至少使 用過一次另類醫療(Verhoef,1995),至於歐洲及澳洲地區,其另類 醫療之使用率介於 20%~70%(Jonas,1999)。 在亞洲地區,中醫亦在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之醫療 體系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韓國,中醫被稱為傳統韓國醫學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ine) ,傳統韓醫在韓國醫療系統中一直 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1990 年,韓國註冊醫師中有 10%為傳統韓醫, 目前,傳統韓國醫學的現代化為韓國健康與社會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的重點發展方向(Son,1999),此外, 日本 71.2%的醫院有提供東方醫學服務(Orient Medicine Service) (Ken,1995) 。 我國大陸地區中醫醫療發展已頗具規模,根據大陸官方調查,大 陸地區 40%醫療服務要靠傳統中醫,95%之西醫院設有中醫部,有 31.

(32) 530000 人在 2457 家中醫醫院工作,這 2457 家中醫醫院每年提供一 億八千六百萬的門診量,以及兩百六十八萬的住院人次,在有設立中 醫部門的西醫醫院中,每日約 20%的門診量由中醫部門提供(Ken, 1995) ,此外,在偏遠地區,其依賴中醫的情形更為明顯(Hesketh, 1997)。. 第十三節 民眾中醫醫療服務利用及影響因素 一、. 國內相關研究:. 有關於國內民眾之中醫利用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在中醫研究領域 中,歷年來已有相當多的研究報告,茲節錄如下:. 陳氏等人之研究(陳秋瑩等人,1999)於民國八十年十二月間, 以台灣地區民眾為研究對象,將 365 個鄉鎮區按行政層級分七層,採 分層三段等機率抽樣法抽出 2566 人,進行中醫醫療服務利用情形及 利用因素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個人自覺健康狀 況、健康信念與求醫態度、醫療資源可近性、醫療需求及自付醫療費 用、求醫型態等六大部份,實際訪得樣本數 1358 人。研究結果顯示:. (1). 民眾每月看中醫次數為 0.057 次,約為看西醫的七分之 一,在中藥購買上,民眾每月購買中藥 0.015 次,約為買西藥. 32.

(33) 的的二分之一。 (2). 在影響中醫門診醫療服務利用因素方面,主要發現有: 求醫偏好、有無固定中醫師及受訪前一個月內生病有無等三個 變項會影響民眾是否使用中醫,而健康保險有無、家戶收入、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則並不會影響民眾是否使用中 醫門診服務。. 康氏等人之研究(康翠秀等人,1998) ,於民國八十四年八至十 二月對台北市北投區四十個里的三十歲以上居民,以多步驟抽樣法抽 出 2961 名研究樣本,並對研究對象之中醫醫療的知識、信念與行為 意向進行問卷訪視,問卷內容包含對中醫醫療的知識、對中醫醫療的 信念、對中醫醫療的行為意向及醫療利用型態四大部份,共得有效問 卷 1085 份。研究結果發現: (1). 在行為意向方面, 「肌肉扭傷,關節脫臼」及「產後保 養」較傾向中醫。 (2). 年紀越輕對中醫醫療知識越高,其行為意向越趨向中 醫。 (3). 在醫療利用型態方面,只有利用西醫的民眾佔受訪民眾 68%,只利用中醫的民眾佔 2.9%,中西醫合併利用者佔 29.1%。 (4). 在醫療利用因素方面,研究對象之省籍、宗教、職業、 年齡及對中醫之知識水準等因素與中醫醫療利用有統計上之 33.

(34) 相關。. 康氏等人之研究(康健壽等人,1994)於民國 78 年 8 月至 10 月 間,針對 26 家勞保特約醫院及診所進行系統抽樣,並以結構式問卷 針對中醫門診病人對傳統醫學的認知、行為意向進行問卷調查,問卷 內容包含對中醫的認知、對中醫的態度及醫療利用型態三部份,共得 有效樣本 362 位。研究結果顯示: (1). 在行為意向方面,最傾向中醫醫療的有「肌肉扭傷,關 節脫臼」與「肌肉關節酸痛及關節炎」 。 (2). 對中醫的態度方面,同意比例最高的是「西醫的副作用 大,中醫的藥性溫和不會有副作用」 ,不同意比率最高的是「西 醫診斷較準確,中醫診斷較不準確」 。. 康氏等人之研究(康健壽等人,1994)於民國 78 年 8 月至 10 月 間,針對 26 家有開辦勞保之醫院及診所進行系統抽樣,並以結構式 問卷針對中醫門診病人選擇醫院型式之相關因素進行問卷調查,問卷 內容包含:基本人口學資料、能用因素、需要因素及求診醫院型式等 四部份,共得有效樣本 362 位,該研究以 Aday and Andersen 之醫療 服務利用行為模式針對研究對象進行醫療利用型態分析。研究結果顯 示: (1). 單變項分析:年齡、婚姻、保險、初複診、目前患有慢 34.

(35) 性病、這一年內健康變差、疾病發作頻率、骨骼肌肉神經系統 疾病與五官皮膚疾病等與求診不同醫院型式有顯著差異。 (2). 多變項對數迴歸分析:年齡、保險有無、初複診別、一 般健康狀況、疾病嚴重度與肌肉骨骼神經疾病等變項與求診醫 院型式的機率有顯著相關。. 林氏之研究(林芸芸,1992)以聚落及系統抽樣法抽取新店市 20 至 65 歲的 3701 位居民為研究對象,於民國 78 年間針對新店地區 居民之西醫、中醫或中西醫醫療併用情形進行問卷訪視,問卷內容包 含醫療利用、健康風險評估、健康狀態、對全民健康保險的看法、基 本資料等五大部份,共得有效樣本 1700 位。研究結果發現: (1). 22%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內曾經利用過醫療服務,其 中 83.8%只用西醫,7.9%只用中醫,8.4%則中西醫併用。 (2). 大多數民眾對中西醫醫療服務的利用主要為替代關 係,而在中西醫合併組內,其中西醫醫療利用頻率成正相關為 互補關係。 (3). 在醫療利用因素方面,年齡、性別、月收入等變項醫療 利用型態並無顯著相關, 「中西醫併用組」比「只用西醫組」 的教育程度高、健康自覺較差、且較無聽過全民健康保險; 「中 西醫併用組」比「只用中醫組」教育程度較高、症狀數較少; 社會保險有無與醫療利用型態並無顯著相關。 35.

(36) 李氏等人之研究(李卓倫等人,1995)以立意抽樣法針對嘉義、 新營、基隆、花蓮等四家省立醫院及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共計五家 醫院之中醫門診病人進行抽樣,並以訪員親訪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共計訪問 1700 人。研究結果顯示: (1). 中醫門診病患有明顯的複向求醫行為。 (2). 對所有中醫門診病人而言,中醫門診時間彈性係數為 -0.260,無保險之價格彈性為-0.197,有保險者之自付額彈性 為-0.100,對西醫門診價格的交叉彈性為-0.005,所得彈性未 達統計相關水準。 (3). 對於同時使用中西醫門診的中醫門診病人而言,中醫門 診的時間彈性為-0.361,無保險者之價格彈性為-0.293,有保 險者的自付額彈性為-0.149,所得彈性和對西醫門診價格的交 叉彈性未達統計相關水準。 (4). 並且未發現中西醫門診間存在互補關係或替代關係。. 王氏之研究(王廷輔,1990)以分層系統抽樣法針對台中地區民 眾進行抽樣,共抽出 502 戶,再以該戶 20 歲至 80 歲的民眾為研究對 象,針對台中地區居民之中西醫療行為取向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 包含個人基本資料、選擇就醫時考量因素、對不同傷病之醫療取向、 36.

(37) 對中醫疾病名稱之認知、對中西醫療之信念、促進因子及推介系統及 醫療利用方式等七大部份,共訪得有效問卷 488 份。研究結果顯示: (1). 西醫利用率最高,其次為「中醫內科」 、 「西式成藥及中 式補品、補藥」 。 (2). 在選擇醫療方式的考量因素方面,民眾最重視對醫療場 所及醫師的熟悉度。 (3). 在疾病型態方面, 「長期、病因不明之疾病」 、 「一般挫 扭傷」「骨折」及「脫臼」及「病、產後的保養」 ,民眾較偏向 採用傳統醫療。 (4). 在其他相關變項方面:性別、省籍、教育程度、職業、 收入、宗教信仰及居住地區與研究對象之醫療利用型態有關。. 吳氏之研究(吳肖琪,1991)於民國 77 年 2 月,以多階層隨機 抽樣法對宜蘭、花蓮、彰化、新竹及屏東五個醫療網區域進行抽樣, 針對健康保險與醫療網區域資源對醫療利用的影響進行問卷訪視,問 卷內容以 Aday and Andersen 於 1974 年所發展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 模式為架構,包含傾向因素、能用因素、需要因素及醫療利用四大部 份,共計訪得 2018 戶資料,有效問卷 1978 戶,共計 9740 筆個人資 料。研究結果顯示: (1). 一個月間有利用中醫的比率為 1%、中醫利用次數 0.02 次。 37.

(38) (2). 醫療資源對西醫門診的影響:在醫療資源不足區,民眾 醫療需求顯著地隨醫療供給之增加而增加;在醫療資源充足 區,則不受醫療供給之影響。 (3). 居住在醫療資源充足且有保險之民眾,其醫療利用較不 受醫療資源可用性的影響。 (4). 醫療資源對中醫門診的影響:未考量疾病嚴重度及生病 日數時,醫療資源可用性越好的地區,民眾利用中醫越少。若 將上述兩因素納入考量,則醫療資源可用性越好的區域,民眾 利用中醫越多。西醫門診與中醫之間存在正向相輔相成關係。 (5). 健康保險對中醫利用的影響:有健康保險者較少使用中 醫,對生病者而言,健康保險的總效應不存在。. 蔡氏之研究(蔡文全,1994)利用民國 81 年 8 月至 81 年 10 月 公保各特約中醫醫院(含西醫醫院中醫部)所列報之費用清單資料再 加以歸戶後所產生的次級資料檔,進行公保各類保險對象中醫醫療利 用之研究,其分析的變項包含使用中醫醫療者之特徵、中醫利用度及 醫療供給者型態等三大部份。研究結果顯示: (1). 中醫治療疾病主要以肌肉骨骼系統(40.7%) 、呼吸系統 (20.0%) 、消化系統(10.2%)為主。 (2). 男性平均中醫利用次數為 0.414 次,女性為 0.509 次, 女性高於男性。 38.

(39) (3). 保險對象平均中醫利用次數隨年齡增加。 (4). 男性平均每診次中醫療費用為 1420 元,女性為 1415 元,男性高於女性。 (5). 保險對象平均每診次中醫療費用隨年齡增加。. 林氏之研究(林致坊,1998) ,以 Aday and Andersen 1980 年之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為理論架構,利用北區健保局次級資料進行分 析,研究對象為民國 85 年 1 月 1 日至 86 年 12 月 31 日在北區健保局 投保之保險對象,並按投保類別進行系統抽樣,共抽出 29998 名保險 對象,再以身份證字號進行歸戶,以分析樣本人口民國 85 年及 86 年 全年中醫及西醫就診情形。研究結果顯示: (1). 中醫利用情形:中醫利用率為 22.0%。複向就醫者佔 20.5%,平均每人次每年中醫醫療費用為 442.59 元。 (2). 高度利用中醫者佔研究對象 5.07%,卻用了 62.68%中醫 次數,62.31%的中醫費用。 (3). 中醫資源可用性最低的區域其利用中醫機率遠低於可 用性中等的區域。 (4). 複向就醫者高度利用中醫的機率、曾因同疾病重複使用 中藥的機率、中醫利用次數皆顯著較高。 (5). 去年中醫利用次數越多者,利用中醫的機率、複向就醫 的機率、高度利用中醫的機率、曾因同疾病使用中藥的機率、 39.

(40) 中醫利用次數顯著較高。. 邱氏等人之研究(邱清華等人,1990)於民國 78 年針對台灣地 區民眾進行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調查,該研究以多階段系統抽樣法針 對台灣地區民眾進行抽樣,共得樣本數 1820 戶,共計 7280 人,再以 問卷訪視的方式,實際訪得樣本 1815 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31.3%的原先看西醫的民眾願意在中醫納入全民健康 保險後轉看中醫。 (2). 勞保特約中醫診所三家以上的地區其使用量為三家以 下地區的 1.75 倍。 (3). 3.1%是西醫取向型、6.0%是西醫傾向型、79.0 是中醫傾 向型、12%是中西醫不定型。 (4). 就醫傾向與性別、年齡、教育有顯著關係。. 羅氏之研究(羅紀瓊,1991)利用勞保局所提供的次級資料,針 對民國 77 年及 78 年的勞保全體保險對象進行中醫醫療利用調查,其 結果發現: (1). 一年期間有利用中醫的比率為 14.7%、複向就醫比率為 16.0%、一年平均中醫利用次數為 1.18 次。 (2). 女性中醫就診比例大於男性、去年有利用中醫者使用比 40.

(41) 例大於去年沒有利用中醫者。 (3). 年齡越大、男性、就業行業為運輸倉儲及服務業者、西 醫利用次數越多,此外,供給越多者,則中醫利用次數越多。. 郭氏之研究(郭靜燕,1992)以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進行老 人尋求中醫醫療決定因素之研究。該研究以台北縣市 65 歲以上老人 為研究母體,並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出 3042 名研究樣本,於民 國 76 年 1 月 20 日至 3 月 15 日進行問卷訪視,實際訪得 1519 位研究 對象。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1). 有尋求中醫習慣者 19.7%;無者 80.3%。 (2). 較習慣尋求中醫者特性為:有宗教、自覺就方便、自覺 費用貴的、有固定場所、自覺不健康。. 王氏之研究(王嘉蕙,1993) ,結合「綜合行為模式」與「健康 信念模式」並加入「中西醫醫療態度因素」來解釋門診利用行為、買 藥行為與求醫傾向。該研究以嘉義縣市二十歲以上的民眾做為研究母 體,利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法抽出 500 個樣本,以面對面問卷訪問方 式,完成 453 位受訪者。其結果發現: (1). 過去三個月內平均西醫就診次數為 1.46 次,其次是買 西藥,平均 0.71 次。 (2). 需要因素對中西醫門診利用行為或是買藥行為的影響 41.

(42) 最大。 (3). 健康信念因素僅對門診利用有影響。 (4). 中西醫醫療態度則對買中藥行為及求醫傾向有影響。 (5). 人口傾向因素與醫療知識來源對門診利用與買藥行為 有間接影響效果。 (6). 在患病時的醫療方式選擇上,則主要以其本身對中西醫 醫療態度的傾向而定。. 吳氏之研究(吳明玲,1996)採用 Aday and Andersen 的醫療服 務利用行為模式為研究架構,針對中壢市嬰幼兒使用中醫門診的相關 因素進行探討,該研究於民國 81 年 9 月至 11 月間,以系統抽樣法選 取中壢市 12-18 個月大的幼兒共 516 位,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訪視, 得有效樣本 420 位,完成率為 31.4%。結果顥示: (1). 受訪者生病時曾接受之各種醫療照顧方式如下:西醫門 診、中醫門診、西藥房、中藥房,各為 99.0%、39.0%、11.4 %及 5.2%。 (2). 接受中醫門診醫療的 164 位幼兒中,71.3%利用過 1-3 次,24.3%利用過 4-10 次,4.3%利用次數超過 10 次。 (3). 生病時曾接受中藥醫療照顧之幼兒,其第一次接受中藥 月齡為未滿 1 個月至 18 個月,中位數 7 個月,其原因主要為呼 吸道疾病(74.7%)及腸胃道疾病(16.3%) 。 42.

(43) (4). 影響嬰幼兒是否使用中醫門診的因素主要有「幼兒籍 貫、照顧者就醫習慣、對中式醫療滿意度、中西醫療行為取向、 照顧者評定之幼兒健康狀況」等五項。. 二、. 國外相關研究:. 在國外,甚少針對中醫利用進行利用因素探討的文獻,大多將中 醫納入另類醫療的項目來進行整體另類醫療利用之因素探討,例如: Eisenberg 等人之研究(Eisenberg 等人,1998) ,針對 1990 年至 1997 年美國民眾利用另類醫學之趨勢進行調查。該研究所包含之另類醫療 共有 16 項,其中與中醫有關的項目為針灸、草本醫學、整脊術。該 研究調查共分兩次,針對經系統抽樣出之美國民眾,以電話訪問的方 式進行另類醫療利用情形調查,第一次調查為 1991 年,共訪得 1593 名研究對象,第二次調查為 1997 年,共訪得 2055 名研究對象,最後 針對兩次調查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1). 至少使用過一種另類醫療的比率由 1990 年的 33.8%增 到 1997 年的 42.1%,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且增加比率最高 之另類醫療項目為"草本醫學",此外,"針灸"之增加比率亦達 統計上顯著差異。 (2). 至少看過一次另類醫療執業人員的比率由 1990 年的 36.3%增 1997 年的 46.3%,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且增加比率 最高之另類醫療項目為"整脊術"。 43.

(44) (3). 另類醫療最常用於治療長期性疾病,例如:背部問題、 心理問題及頭痛。 (4). 民眾另類醫療費用之自付比率由 1990 年的 64%,降到 1997 年的 58.3%,"整脊術"由 1990 年的 55.9%,降到 1997 年 的 44.3%,"草本醫學"由 1990 年的 53.8%,升到 1997 年的 80.2%,"針灸"由 1990 年的 55.4%,升到 1997 年的 59.3%。 (5). 在另類醫療服務支付的費用方面,1990 年至 1997 年 間,成長率達 45.2%,1997 年共需支付 212 億美元,其中 122 億美元為病患自付,病患自付金額已超過 1997 年全美住院費 用金額。 (6). 不同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收入、居住地區對 於另類醫療使用,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Druss 等人之研究(Druss 等人,1999) ,於 1996 年進行醫療費 用調查(Medical Expenditure Panel Survey;MEPS),共計調查 24676 名美國成年民眾,有效樣本 16068 名,調查項目為非正統醫療之利用 次數與正統醫療之利用次數,其中正統醫療部份包含住院次數、門診 次數、急診就醫次數及使用 8 種預防醫療服務次數等。該研究主要目 的在於探討正統醫療與非正統醫療服務之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 (1). 1996 年間,6.5%的美國人使用過非正統醫療與正統醫 療,1.8%只使用非正統醫療,59.5%只使用正統醫療,32.2% 44.

(45) 皆未使用過。 (2). 1996 年間,只使用正統醫療者之利用次數為 7.9 次,高 於兩類醫療皆使用的 5.4 次,其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3). 在「正統醫療利用組」中,當年度利用次數前 25%之病 患利用次數佔「正統醫療利用組」之總利用次數比率為 14.5%, 「非正統醫療組」之當年度利用次數後 25%之病患利用次數佔 「非正統醫療利用組」之總利用次數比率的 6.4%。 (4). 正統醫療與非正統醫療利用呈現正向的相關。. Astin 之研究(Astin,1998) ,於 1997 年針對全美地區民眾進 行另類醫療使用因素研究,以找出影響美國民眾使用另類醫療的因 素。該研究以隨機取樣的方式抽出 1035 位受訪者,並以郵寄問卷的 方式進調查,該研究所包含的另類醫療項目共計有 17 種(含整脊術、 針灸及草本醫學) ,考量的另類醫療利用影響因素主要分成下列六大 部分: (1). 對正統醫療的滿意度。 (2). 健康照護自主權。 (3). 哲學及價值觀的合適性(Philosophical/Value Congruence)。 (4). 對正統醫療治療效果的相信度。 45.

(46) (5). 健康狀況因子:指各種疾病之另類醫療利用。 (6). 人口學因子:包含教育、性別、收入、種族及年齡。 該研究之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1). 40%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曾使用過另類醫療,其中民眾 曾使用過整脊術的比率最高(15.7%) 。 (2). 在健康因素方面,患有慢性疼痛疾病的患者對另類醫療 使用率最高,其次為患有焦慮及慢性疲勞症狀的病患。 (3). 曾使用另類醫療較未曾使用另類醫療者具有下列特 質:教育程度較高、健康狀態較差、較重視個人健康、過去在正 統醫療體系內曾有過不好的就醫經驗、女性主義者、環境保護主 義者、重視個人及精神的成長及患有焦慮、背痛、慢性疼痛等疾 病。 (4). 受訪者對於正統醫療滿意程度,並不能預測受訪者是否 使用另類醫療。 Maclennan 等人之研究(Maclennan 等人,1996) ,於 1993 年針 對南澳洲 15 歲以上之民眾進行另類醫療利用盛行率及成本研究,該 研究以多階段系統抽樣的方式,共抽出 3004 位受訪者,以電話訪問 的方式進行調查。該研究分成兩大部分,一為探討 12 項另類醫療項 目的利用情形(含草本醫學) ,一為探討民眾曾使用過 10 種另類醫療 執業者(含整脊師、針灸師及草本醫師)的情形。該研究之重要研究 結果如下: 46.

(47) (1). 48.5%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曾使用過另類醫療,其中使 用過草本醫學的比率為第二位(9.9%) 。 (2). 20.3%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曾使用過另類醫療執業 者,其中民眾曾使用過整脊師的比率最高(15.0%) ,針灸師佔 第三位。 (3). 曾使用另類醫療較未曾使用另類醫療者具有下列特 質:多為女性、教育程度高、大多為受雇者、體重正常、較會喝 酒。 (4). 曾使用另類醫療執業者較未曾使用另類醫療執業者具 有下列特質:年齡較小、居住在城市、體重過重。 (5). 在另類醫療成本方面,該研究以外推法的方式推估 1993 年澳洲另類醫療所耗費的成本,在另類醫療項目方面達 6 億 2 千 1 百萬澳幣,另類醫療執業者利用成本方面達 3 億 6 千萬澳幣。 Wainapel 等人之研究(Wainapel 等人,1998) ,於 1997 年 5 月 至 7 月間,針對兩家位在都市的醫學中心復健科門診病患進行另類醫 療利用情形研究。該研究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於兩家醫學中心復健科 門診病患進行抽樣,共抽出 103 個樣本,調查復健科門診病患使用 40 項另類醫療(含整脊術、針灸及草本醫學)的情形。該研究之重 要結果如下: (1). 29.1%受訪者過去一年內曾使用過另類醫療,其中整脊 術、針灸及草本醫學的利用率分別佔第 2、4、7 位。 47.

(48) (2). 在疾病類別方面,患有背痛疾病之受訪者利用另類醫療 的人數最高,共有 34 人,其次為患有肩膀痛疾病受訪者的 20 人。 (3). 在利用過另類醫療的受訪者中,53%的人有治療上的效 果。. Kelner 等人之研究(Kelner 等人,1997) ,於 1994 年~1995 年 間針對加拿大大城市居民曾使用家庭醫師(Family Physicians), 整脊師(Chiropractors) 、針灸師(Acupuncturists) 、傳統中醫師 (Traditional Chinese Doctors) 、天然療法技術師(Naturopaths Practitioners) 、Reiki 療法技術師(Reiki Practitioners)等五 項另類醫療之民眾,進行多階段系統抽樣,依照這五種類別各抽出 60 名研究樣本,共計 300 名研究對象,以問卷進行面對面的訪談, 該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尋找病患選擇另類醫療之激勵因素。該研究以 Aday and Andersen 之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為架構,探討民眾選擇 正統醫療與另類醫療的原因,研究結果顯示: (1). 在傾向因素方面: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職業 雇用型態、宗教等因素與另類醫療使用與否有關。 (2). 在能用因素方面:另類醫療利用與另類醫療轉診管道、 過去就診經驗、收入程度與另類醫療資訊接觸等因素較有關 係。 (3). 在需要因素方面:疾病嚴重度、過去病史及疾病對日常 48.

(49) 生活之影響程度對另類醫療利用較有相關。. Mcgregor 等人之研究(Mcgregor 等人,1996)針對澳洲城市居 民進行另類醫療之選擇因素調查,該研究將研究對象分為 Alternative therapy group 及 Community group 兩組,以電話訪問 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對於現今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對 於現今另類醫療服務滿意度、過去的疾病史、健康情形控制狀況 (Health Locus of Control)、潛在病症的治療(Treatment For Potential Symptoms) 、反正統醫療特質(Unconventionality)及一 般性資訊等六大部份。其主要研究結果顯示: (1). "對於正統西醫醫療缺乏信心"及"反正統醫療特質" (Unconventionality)這兩變項在這兩群體中有明顯差異。 (2). 在使用過另類醫療之研究對象中,大多數人認為另類醫 療適用於相當多的病症,但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在使用另類 醫療時,僅特定某些病症使用率較高。. 國外其他採用 Aday and Andersen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進行另 類醫療利用行為分析之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另類醫療利用相關的因素 如下: (1). 傾向因素方面: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年齡及社會層 級(Wellman,1995 ; Berger,1993 ; Eisenberg,1993 ; 49.

(50) Sharma,1992) 。 (2). 能用因素方面:收入及另類醫療轉診管道為主要影響因 素 ( Eisenberg,1993 ; Sharma,1992) 。 (3). 需要因素方面:病人過去病史及疾病嚴重度為主要影響 因素(Wellman,1995 ; Berger,1993 ; Eisenberg,1993 ; Sharma,1992) 。. 過去有關於中醫或另類醫療利用的研究,除少數幾篇利用次級資 料進行研究分析外,大多針對經抽樣後的研究樣本,進行結構式問卷 訪視,以收集民眾中醫或另類醫療利用相關資料,然如此的研究方式 會造成研究樣本的代表性不足、問卷設計的信、效度不足、問卷取得 資料之正確性不足等缺失,有鑑於此,本研究將採用全民健康保險局 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所提供的次級資料,對於我國 1997 年全民健康保 險中醫醫療利用情形進行分析,以避免造成上述的問題。 根據本研究文獻回顧資料顯示,利用次級資料針對中醫醫療利用 進行分析的研究共有三篇,其中羅紀瓊之研究為針對勞保保險對象, 蔡文全為針對公保保險對象,林致坊為針對在北區健保局納保的保險 對象,而本研究與前述三項研究之最大不同,在於本研究之研究資料 為全民健康保險施行後之全國性資料,非僅針對勞、公保或健保局單 一分局之納保民眾進行中醫利用研究,本研究最大特色在於可以瞭解 全民健康保險之整體中醫醫療利用情形,進而探討影響中醫醫療利用 50.

(51) 的因素。. 表 2- 6 國內中醫門診利用相關研究匯總表 測量變項 研究結果 作者年代 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 邱清華 問卷面訪 台灣地民眾 依 變 項 : 就 醫 傾 (1).31.3%的原先看西 醫 1815 戶 7342 向。 1990 的民眾願意在中醫納入全民 人。 自變項:性別、年 健康保險後轉看中醫。 齡、籍貫、信仰、(2).勞保特約中醫診所 三 婚 姻 、 行 業 、 職 家以上的地區其使用量為三 業、教育。 家以下地區的 1.75 倍。 (3).3.1%是西醫取向型 、 6.0%是西醫傾向型、79.0 是中 醫傾向型、12%是中西醫不定 型。 (4).就醫傾向與性別、年 齡、教育有顯著關係。 王廷甫 問卷面訪 台 中 居 民 依變項:採用醫療 (1)30.4% 常用中醫內科; 1990 488 位。 方式。 79.7%常用西醫。 自變項:性別、年 (2)對各種傷病症狀之醫療 51.

(52) 吳肖琪 1991. 羅紀瓊 1991. 齡、籍貫、信仰、取向傾向中醫,且中醫療法推 職業、教育、保險 介系統較強者,較常使用中醫 別、收入、社經地 療法;認為掛號方便程度越不 位、選擇醫療考慮 重要、醫療效果快速顯現、且 因素、不同傷症醫 對中醫疾病名稱愈不相信,較 療取向、中醫疾病 常使用西醫療法。 名稱之認知、對中 醫醫療法信念大 眾傳播接觸、中醫 推介系統。 問卷調查 宜 蘭 、 花 依變項:是否利用 (1)一個月間有利用中醫的 蓮、彰化、 西醫、西醫利用次 比率 1%、中醫次數 0.02 次。 新竹、屏東 數 、 是 否 自 服 西 (2)醫療資源對西醫門診的 五個醫療網 藥 、 自 服 西 藥 天 影響:在醫療資源不足區,民 域的民眾。 數 、 是 否 利 用 中 眾醫療需求顯著地隨醫療供 醫 、 利 用 中 醫 次 給之增加而增加;在醫療資源 數、是否曾住院、充足區,則不受醫療供給之影 住院次數、自覺有 響。 病者醫療利用度 (3)居住在醫療資源足且有 自變項:保險別、保險之民眾,其醫療利用較不 區域醫療資源。 受醫療資源可用性的影響 控制變項:性別、(4)醫療資源對中醫門診的 年 齡 、 婚 姻 、 教 影響:醫療資源可用性越好的 育、社經地位、宗 地區,民眾使用較多之中醫。 教、籍貫、都市化 程度、戶長教育程 度、戶長社經地 位、家中收入最高 者之教育及社經 地位、急性病數、 慢性病數、自覺嚴 重度、生病日數、 時間價格。 次級資料 勞 保 77.78 依變項:中醫就診 (1)一年期間有使用中醫的 二年皆全年 率。 比率 14.7% 、複向就醫比率 在保之保險 自變項:性別、年 16.0%、一年平均中醫利用次 對象。 齡、中醫供給、就 數 1.18 次。 業行業、去年中醫 (2)女性中醫就診比例大於 利用與否、西醫就 男性、去年有利用中醫者使用 診率。 比例大於去年沒有利用中醫 者。 (3)年齡越大、男性、就業 行業為運輸倉儲及服務業 者、西醫利用次數越多、供給 52.

(53) 賴俊雄 1992. 問卷調查. 林芸芸 1992. 問卷面訪. 郭靜燕 1992. 問卷面訪. 王嘉蕙 1993. 問卷面訪. 越多者,則中醫利用次數越 多。 台灣地區民 依變項:中醫利用 (1)一個月間有 16%有使用中 眾。 次數。 醫、2.4%有複向就醫、中醫利 自變項:居住地都 用次數 0.085 次。 市化程度、家庭社 (2)女性、有宗教者其中醫 經 地 位 、 健 康 信 利用次數較多。 念、對中西醫療效 的看法、對中西醫 的偏好、保險介入 改變使用偏好的 態度、個人收入、 家戶收入、醫療花 費、可近性、自覺 健康、自評症狀嚴 重、活動受限天 數。 新 店 市 依變項:醫療利用 中西醫併用組較只用西醫組 20-65 歲 居 的型態。 的教育程度較高、健康自覺較 民 , 1700 自變項:性別、年 差、且較無聽過全民健保;中 齡、教育、收入、西醫併用組較只用中醫組的 人。 支出有無保險、全 教育程度較高症狀數較少;只 民健保的認知、意 用西醫組與只用中醫組的不 願、自覺勞保保費 同無法由這些自變項解釋。 合理、健康危險因 子數、症狀數、罹 病數、健康自覺。 台 北 縣 市 依變項:尋求中醫 ( 1 ) 有 尋 求 中 醫 習 慣 者 3042 名研究 習慣。 19.7%;無者 80.3%。 樣本,實際 自變項:年齡、籍 (2)較習慣尋求中醫者特性 訪得 1519 位 貫、教育、宗教、為:有宗教、自覺就方便、自 保險、自覺就醫方 覺費用貴的、有固定場所、自 便、自覺醫療費用 覺不健康。 高低、固定就醫場 所、自評健康、慢 性病數。 嘉義縣市 20 依變項:西醫門診 (1) 都 市 化 程 度 四 級 的 鄉 歲以上民眾 次數、中醫門診次 鎮、有固定西醫就醫場所、自 500 位,實際 數。 述疾病數越多、就醫時是看慢 訪得 453 個 自變項:性別、年 性病、骨骼肌肉疾病者、自覺 受訪者。 齡、教育、保險、健康狀況較差者則西醫門診 固 定 就 醫 場 所 區 次數越多。 域發展程度、自述 (2) 有 中 醫 固 定 就 診 場 所 疾病數、就醫時疾 者、自述疾病數越多、慢性 53.

(54) 蔡文全 1994. 次級資料. 康健壽等 問卷調查 1994. 康健壽等 問卷調查 1992. 李卓倫等 問卷面訪 1995. 病 種 類 、 健 康 信 病、骨骼肌肉疾病、自覺健康 念 、 中 西 醫 療 態 差者則中醫門診次數越多。 度、醫療知識來 源。 民國 81 年 8 依變項:是否使用 女性、年齡越高者使用中醫機 月至 11 月公 中醫、中醫利用次 率較高、中醫利用次數也多。 保 保 險 對 數。 男性每診次之中醫醫療費用 象。 自變項:性別、年 較女性高。 齡、保險別。 民國 78 年 8 依變項:就診醫院 (1)在行為意向方面,最傾 月至 10 月,型態。 向中醫醫療的有「肌肉扭傷, 勞保特約診 自變項:對中醫認 關節脫臼」與「肌肉關節酸痛 所病患,共 知、對中醫態度、及關節炎」。 362 位。 對 中 醫 行 為 就 醫 (2)對中醫的態度方面,同 意向。 意比例最高的是「西醫的副作 用大,中醫的藥性溫和不會有 副作用」,不同意比率最高的 是「西醫診斷較準確,中醫診 斷較不準確」。 民國 78 年 8 依變項:就診醫院 (1)年齡、婚姻、保險、初 月至 10 月,型態。 複診、目前患有慢性病、這一 勞保特約診 自變項:性別、年 年內健康變差、疾病發作頻 所病患,共 齡、籍貫、教育程 率、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與 度、宗教、婚姻、五官皮膚疾病等與求診不同 362 位。 家庭型態、行業、醫院型式有顯著差異。 社 經 地 位 、 居 住 (2)年齡、保險有無、初複 地 、 平 均 每 月 收 診別、一般健康狀況、疾病嚴 入、保險狀況、初 重度與肌肉骨骼神經疾病等 複診別、就醫資訊 變項與求診醫院型式的機率 來源別、一年內使 有顯著相關。 用中醫次數、自覺 身體健康狀況、慢 性病有無、健康狀 態是否較差、臥病 天數、發病時間、 發作頻率、發作持 續時間、是否影響 飲食休息、是否需 全天臥床休息、患 病部位。 中醫門診病 依變項:中醫門診 中醫價格越低、無健康保險、 人 1700 人。人次。 看中醫時間少、慢性病、影響 自 變 項: 中 醫 價 起居天數多、年齡越大、在新 格、健康保險、中 營醫院就醫者,則中醫門診日 54.

數據

表 1- 3 1997 及 1998 年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醫療費用情形-按醫院 層級別  1997年  1998年  層級別  申報金額  (百萬元)  百分比  申報金額  (百萬元)  百分比  成長率  中醫綜合醫院  58  0.55%  17  0.15%  -71.37%  中醫醫院  1,766  16.61%  1,687  14.93%  -4.50%  中醫專科診所  41  0.38%  35  0.31%  -13.34%  中醫一般診所  8,285  77.93%  9,016
表 2- 4 民國 86 年至 87 年各縣市執業中醫師數統計表  執業中醫師數  每萬人口執業中醫師數  全民健保特約醫師數  特約率    86.12  87.12  成長率  86.12  87.12  成長率  87.12  88.06 成長率  87.12  台北健保局  947  984  3.91%  1.37  1.4  2.71%  890  905  1.69%  90.45%  台北市  430  435  1.16%  1.65  1.65  -0.43%  369  378  2.
圖 2- 1 第一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圖 2- 3 第三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近年來,大蒜對人體保健及疾病治療的研究陸續發表,許多人開始重視大蒜在醫療上,以及保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