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軍樂的衰微與管樂的興起:一頁臺灣音樂小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軍樂的衰微與管樂的興起:一頁臺灣音樂小史"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學組學位論文. 軍樂的衰微與管樂的興起: 一頁臺灣音樂小史. 指導教授:羅基敏 研究生:陳秋婷 撰. 2009 年 6 月.

(2) 目 次. 目次 凡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軍樂與管樂 第二節 研究現況:軍樂與管樂的分期 第二章 第二章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軍樂教育: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軍樂教育:養成與組團 第一節 歷史的軌跡:國民政府遷臺前的軍樂教育 一、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 二、陸軍軍樂學校 第二節 復興崗-政工幹部學校的音樂建樹 一、復興崗的音樂系 二、軍樂人員訓練班 第三節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軍樂大隊 第四節 陸軍軍樂團與國防部示範樂隊 一、示範樂隊的由來 二、國防部示範樂隊的蛻變與樊爕華 第三章 國民政府遷臺到民國 60 年以前的軍樂和管樂: 年以前的軍樂和管樂:非軍方的管樂教育 第一節 教育方面 一、大專院校的管樂師資 (薛耀武) 二、中等學校的音樂教師 (劉天林) 三、中等學校的軍樂隊 (畢學富) 四、其他 (隆超) i. i iv 1 1 5. 9 9 9 12 17 17 20 26 30 30 32. 41 42 42 46 49 51.

(3) 第二節 軍樂和音樂界互動的情形 一、官方樂團 二、師資橫跨軍樂和音樂界 三、共同參與組織團體. 第四章 民國 60 年以後的軍樂和管樂發展 第一節 國防部示範樂隊獨挑大樑 (賴孫德芳) 第二節 管樂團的興起與管樂人才學成歸國 (許德舉) 第三節 管樂協會的產生與影響 (梁振漢) 一、管樂協會的產生 二、協會的影響 三、管樂營的過去與現在 第四節 民國 80 年以後的軍樂隊 一、引進新觀念的軍樂隊 二、軍中音樂教育的沒落與軍樂隊素質的提升 第五章 結論. 53 53 58 59. 61 63 69 78 79 82 87 93 93 96. 99. 附錄 附錄一 洪潘的生平 附錄二 施鼎瑩的生平 附錄三 訪談紀錄:黃瑩 附錄四 訪談紀錄:劉海林 附錄五 訪談紀錄:余春海 附錄六 訪談紀錄:申學庸 附錄七 訪談紀錄:楊冬春 附錄八 訪談紀錄:施寬平 附錄九 訪談紀錄:廖崇吉 附錄十 訪談紀錄:莊峰武 附錄十一 訪談紀錄:劉天林. 102 103 104 105 107 109 112 113 114 115 119 124 ii.

(4) 附錄十二 附錄十三 附錄十四 附錄十五 附錄十六 附錄十七. 訪談紀錄:葉樹涵 訪談紀錄:許德舉 訪談紀錄:曾金貴 訪談紀錄:廖年賦 訪談紀錄:畢正儀 訪談紀錄:葉樹涵. 132 140 144 148 151 154. 參考書目. 157. iii.

(5) 凡 例. 1.. 有關時間的表達,除了引用的文章內容,原始使用西元年代(如 1949 年)、或國字 大寫寫法(民國三十八年)之外,本論文皆使用民國年代,並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 例如,民國 38 年。. 2.. 提到臺灣一詞,皆採用「臺」字,若引用的文章內容或者篇名、期刊名、書名, 原始使用「台」灣,則引用原文的寫法。. i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軍樂與管樂. 管樂的起源,要從軍樂談起。葛洛夫辭典解釋軍樂(Military music)為:與軍隊 的典禮儀式、職責和日常勤務有關的器樂音樂,軍樂的功能有:戰時發送信號與 指令、控制軍隊的生活作習、以及鼓舞士氣。 十八世紀晚期,軍樂隊(Military band) 1. 一詞產生,指包括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的軍中樂隊;而這種包括木管、銅管和 打擊的樂隊組合,在一般民眾娛樂、節慶典禮中亦廣泛地被使用,有的也稱為軍 樂隊,但是是由非軍人身份的音樂家擔綱演出;由於民間組成的樂隊日益增加, 「軍」樂隊一詞漸不適用,因此各種管樂團(Band)的名稱於焉產生。 十九世紀前 2. 半,軍樂隊不僅用於軍隊勤務方面,也在各地方舉辦音樂會,當作軍隊親民最好 的媒介,這種功能上的改變,也帶動民間樂隊的興起。 所以,軍樂隊實為管樂合奏的起源之一,回觀臺灣,日治時期雖有樂隊組成, 但對管樂教育方面產生影響,則是從國民政府遷臺之後的軍樂教育開始。 在光復之前,日治時代後期的臺灣已有不少的樂隊和音樂活動,例如 1942 年 就有 53 個管樂隊,當時許多臺籍人士自己組成的樂隊,多是在商家宣傳活動或者 1. Jeremy Montagu, et al. "Military music."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4139 (accessed November 11, 2008). 2 Keith Polk, et al. "Band (i)."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774 (accessed November 11, 2008).. 1.

(7) 婚喪喜慶中演奏, 或是使用西式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西索米樂隊,於喪禮 3. 儀式中伴奏用;所以早期已有樂隊組織,但演奏者的社會地位與音樂並不被重視。 許常惠曾說: 大約從一九三0年代起,志願於做音樂家的台灣青年,無論出身於師範學校、 教會或教會學校,或出身於普通學校的青年,大家都往日本去留學。 這些留學日本的音樂家,多為鋼琴、聲樂或者提琴演奏人才,例如張福星主修管 4. 風琴副修小提琴,李金土主修小提琴和音樂教育,陳泗治是鋼琴家兼作曲家,林 秋錦主修聲樂,高慈美、張彩湘主修鋼琴等,管樂方面,只有王錫奇主修小號和 指揮, 所以日治時期管樂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似乎未受重視。 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1944 年的開羅會議決議歸還臺 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民國 34 年 10 月 25 日,國民政府在台北中山堂舉行對 日本的受降典禮。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重視軍樂的發展,也重視學校音 樂教育,「引進軍樂隊,並將軍樂隊模式引進各級學校。」 出身軍樂體系的人員, 6. 觸角伸入軍方或是民間的教育崗位,指導對管樂有興趣的學生、組織學校樂隊、 推動演奏軍樂的風氣,雖然是由鼓勵軍樂開始,但間接地為音樂界培養管樂人才。 當時出身軍樂體系對音樂教育、管樂教學方面貢獻良多者,除了樊爕華、許德舉、 薛耀武等人,隆超、畢學富亦堪稱代表,薛耀武在木管界作育英才無數、隆超成 葉樹涵,〈日治時代的台灣管樂發展概況〉,《樂覽》No. 111 (2008 年 9 月):46。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0,265。 許常惠,2000,257-269。臺灣光復後,蔡繼琨組成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王錫奇 擔任軍樂隊的隊長,也擔任管弦樂團的指揮,並於民國 38 年接任省交第二任團長。 黃瑛瑛,〈嘉義市高中管樂隊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23。 3. 4. 5. 6. 2.

(8) 立光仁中小學音樂班、畢學富一手打造北一女樂隊,對現今臺灣而言,他們仍然 產生深遠的影響。 民國 60 年代之後,歷經軍樂人員的推動和指導,我國音樂科系的管樂教育日 益健全,加上幼獅等管樂團的興起、管樂人才陸續學成歸國,以及管樂協會提出 建議和改革等歷程,促成今日臺灣管樂蓬勃發展的局面。同時,現代軍樂隊在執 行軍隊勤務之外,也對外舉行音樂會,聘請國內外的管樂名家指導,提升音樂能 力,軍樂隊已融入自其本身發展出來的管樂團模式,逐漸轉型並尋求符合當代音 樂型態的發展。 研究軍樂或者管樂發展者,大多著重單方面探討,研究軍樂者,單純看軍中 音樂的發展,例如周世文的論文〈國軍一九五○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 蒐集整理 7. 大量國防部永久檔案作業室的檔案資料,還原軍樂發展的情形,提供後續研究者 不少的一手資料和便利。又例如常朝棟的論文〈中國軍樂發展之研究〉, 他認為雖 8. 然現代西方軍樂在清朝末年傳入中國之後,有取代中國傳統軍樂的趨勢,但並不 能將清末西式軍樂隊成立的時間稱為我國軍樂的肇始,為證明無論在時間或是應 用的範圍上,中國傳統軍樂的歷史比西方軍樂的發展更為悠久,所以他整理許多 古籍史料,闡述從上古時期到民國以來的軍樂種類、性質和功能。 研究管樂者在討論管樂的歷史發展時,多追溯自清末現代軍樂傳入中國,從 周世文,〈國軍一九五○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在職碩士班音樂 學組碩士論文,2005。 常朝棟,〈中國軍樂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7. 8. 3.

(9) 清末民初、遷臺初期的現象可以得知,軍樂的發展就是管樂的前身。許多與管樂 作品或者管樂現象有關的論著,可能先後提及軍樂和管樂的情形,但並未道出兩 者的關連。例如沈明尚的論文〈葛人傑《林肯郡花束》指揮詮釋之比較研究〉,提 到我國管樂團發展的歷史沿革,其中「西式軍樂在台灣」的部份,政府遷臺之後 師資設備等移至臺灣、國防部示範樂隊成立、和軍樂人員訓練班等事件,旋即闡 述臺灣管樂從民國 40 年以來每十年的大致發展, 廖耿志的論文〈西元 1975~2000 9. 年台北地區西式室內管樂團的發展研究〉亦然。. 10. 所以在與現今臺灣管樂發展有關的論述中,顯少學者研究軍樂和管樂的關 聯,討論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及關係的論著幾乎沒有。諸多資料顯示,現今臺灣的 管樂發展,與政府遷臺之後的軍樂隊人員有重要關聯,他們的音樂活動和指導的 學生們,帶動日後管樂的發展,所以,本文嘗試整理遷臺前後軍樂人員的訓練情 形,找出軍樂和管樂的密切關係,並闡述兩者在不同年代興衰更迭的情形,期能 為臺灣音樂史補上一頁。. 沈明尚,〈葛人傑《林肯郡花束》指揮詮釋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2,32-33。 廖耿志,〈西元 1975~2000 年台北地區西式室內管樂團的發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 10. 4.

(10)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現況 研究現況: 現況:軍樂與管樂的分期. 周世文在其論文第二章第二節中,闡述民國元年後的軍樂發展, 他參照施寬 11. 平《軍樂的發展與研究》,以及常朝棟的論文《中國軍樂發展之研究》兩者對於軍 樂發展的分期方式,以政府所在地和重大事件為本,將民國元年之後的軍樂發展 分為六個時期:第一期、民國元年至民國十七年,第二期、民國十七年至民國二 十六年,第三期、民國二十七年至民國三十八年,第四期、民國三十九年至民國 五十六年,第五期、民國五十七年至民國七十九年,第六期、民國八十年至今。 本文擬著重國民政府遷臺之後的發展,亦即是周世文劃分之第四期至第六 期。他將第四期稱為「政府遷臺後的輝煌時期」,並認為樊爕華逝世的年份應為第 四期的結束, 可見樊爕華在當時「輝煌」軍樂發展時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 12. 第六期定為民國八十年開始,乃因海軍軍樂隊從那一年度開始定期舉辦系列音樂 會,帶動其他軍種樂隊的發展;而第五期則是樊爕華過逝、到海軍開始舉辦系列 音樂會之間的這段時間,周世文認為此階段是國防部示範樂隊一支獨秀的時期。 這三期從篇幅上來看,第四期主要是依據施鼎瑩的「國防部軍樂整訓計畫」,逐項 加入國防部永久檔案作業室的檔案資料予以補充說明,討論的篇幅最多,第五期 最少,第六期說明軍樂隊力求突破,呈現多元的發展,篇幅與第五期相當。 黃瑛瑛在寫作碩士論文期間,曾訪問郭聯昌有關臺灣管樂的發展, 在 1998 13. 11. 12. 13. 周世文,2005,23。 樊爕華於民國 56 年 8 月 10 日逝世。 黃瑛瑛,1998。 5.

(11) 年《台灣管樂族》上,她發表〈台灣近代管樂發展與未來面面觀〉一文, 就是整 14. 理之前郭聯昌的口述資料而撰稿的,郭聯昌認為,應以每十年劃分為管樂隊發展 的一個時期,黃瑛瑛在文中概要地敘述每一階段重要的發展,例如強調幼獅管樂 團的招考和訓練團員的方式對帶動管樂風氣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提到民國 80 年 前後,台北縣國小管樂隊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的情形等。東吳大學音樂系第三屆畢 業的郭聯昌,在校及出國深造期間,有許多自組、參加、或者指揮樂團的經驗, 大四時參加幼獅管樂團,民國 70 年返國後,亦多次指揮幼獅管樂團、帶團赴美比 賽和演出,目前在許多重要管樂活動、行政運作中皆可見其影響力,且仍全心投 入指揮教育的郭聯昌,親身經歷過那些年代和影響臺灣管樂的事件,他的說法值 得我們參考。 曾鈺庭於民國 96 年 4 月在《樂覽》發表一篇專訪郭聯昌的文章〈由貧脊到蓬 勃的台灣管樂發展〉,大抵上與黃瑛瑛在民國 87 年採訪的內容相同,文中增加了 民國 80 年嘉義國際管樂節、民國 90 年以後教育政策的推廣兩大部分,另外,為 十年為單位的分段敘述下標題,例如,民國四○年代:音樂貧脊的年代,民國五 ○至六○年代:管樂萌芽,民國六○至七○年代:關鍵時期,民國七○至八○年 代:管樂向下紮根,民國八○至九○年代:管樂團走向國際化、蓬勃發展,民國 九○年代迄今:管樂蓬勃發展、由校園融入生活;文中指出,郭聯昌認為民國六 ○至七○年代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期,並從以下幾點說明,1.大學音樂系招收主修管 14. 黃瑛瑛,〈台灣近代管樂發展與未來面面觀〉,《台灣管樂族》,No. 1 (1998 年 9 月):19-22。 6.

(12) 弦樂器的學生,2.音樂系畢業役男可以到示範樂隊服役,3.民國 65 年成立了自強 管樂隊,之後更名為幼獅管樂團,此樂團對管樂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15. 廖耿志的論文〈西元 1975~2000 年台北地區西式管樂團的發展研究〉,第一 章第二節討論國內西式管樂團的淵源, 將西式管樂團在台灣的發展,分成馬關條 16. 約前的台灣狀況、日據時期的台灣情形、民國成立後的西式軍樂影響及光復後的 台灣管樂發展四個部份,他在光復後的台灣管樂史這部分,亦參考郭聯昌的說法, 用十年劃分一個時期,有關軍樂部分,僅提到民國 60 年代示範樂隊招收音樂科系 畢業生一事,其他章節對於當代管樂的發展,其資料大多取自網站等相關資料, 時間、人物、音樂活動等客觀事件的引用陳述,並未觸及到各管樂事件彼此的關 聯及影響。 就整體環境而言,軍樂方面,樊爕華在民國 56 年過世,這一年是重要的時間 點,軍樂班從此停辦,幾乎再也沒有專門訓練軍樂的政策和措施,57 年教育部推 動中華民國音樂年,58 年音樂年策進委員會編的《中華民國音樂年》一書中,幾 乎不見軍樂演奏的紀錄。 大約自民國 60 年代開始,臺灣經濟起飛,也在這同時,, 17. 大陸來臺的音樂人教出來的第一批學生已學成回國,例如陳澄雄等人,他們成為 臺灣音樂界的生力軍,63 年,示範樂隊成立交響樂團,64 年,蔣中正過世,象徵 曾鈺庭,〈由貧脊到篷勃的台灣管樂發展〉,《樂覽》No. 94 (2007 年 4 月):5-9。 廖耿志,2004。 音樂年策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音樂年》,台北:教育部文化局,1969。此書為 57 年 3 月 16 日到 58 年 3 月 16 日,推行音樂年各項活動的紀錄,書中提到的軍樂隊演出活動,僅有國防 部示範樂隊在紀念吳伯超逝世廿週年和紀念樊爕華隊長的音樂會中演出,其他參與音樂年活動的軍 方單位多為合唱團,如國光、陸光、政工幹校合唱團等。 15. 16. 17. 7.

(13) 威權的時代結束,軍樂的功能逐漸不被重視,65 年,幼獅管樂團的成立開啟管樂 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在鼓勵青年學生參加樂團、管樂的推廣方面一直處於領導 的地位,民國 60、70 年代培育的菁英,變成日後管樂發展的中堅份子。 綜合以上事件,大約在民國 60 年前後,軍樂和管樂界各自產生不同的變化, 可以發現軍樂日益衰微、管樂逐漸興起的現象,所以本文以民國 60 年為分水嶺, 檢視軍樂與管樂的相互影響和發展變化,將在第三章討論國民政府遷臺到民國 60 年以前的情形,在第四章討論民國 60 年之後的情形。又如本章第一節所述,隨政 府遷臺的軍樂人員對臺灣管樂教育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大多是在對日抗戰到遷臺 前這一段時間、在大陸接受音樂教育的,所以,為期能銜接來臺後的軍樂發展情 形,第二章會先闡述遷臺前後的軍樂教育。. 8.

(14) 第二章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軍樂教育: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軍樂教育:養成與組團 第一節 第一節 歷史的軌跡: 歷史的軌跡:國民政府遷臺前的軍樂教育. 一、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 軍樂的發展跟國家情勢有密切的關係,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之後,有關軍樂方 面的建樹,可回溯到抗戰時期,從重慶的復興關到臺灣北投的復興崗,軍中音樂 教育的傳承,有其歷史脈絡可循。 民國 26 年,蘆溝橋事變掀起八年對日抗戰,音樂的發展也隨著政府移往重 慶。 張錦鴻對抗戰時期的軍樂教育有以下敘述: 民國二十九年,軍政部成立一個軍樂組於重慶,主管全國軍樂行政。同年十 月,又委託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成立一個中隊(這個中隊的番號是十八 中隊),代收軍樂學生,年齡自十五至十八歲,訓練期限分為三個階段,每階 段十個月。 張錦鴻此文,是許多探討軍樂的文章參考的來源, 是諸多學者書寫軍樂歷史 時主要的參考資料,但「民國二十九年,軍政部在重慶成立軍樂組,主管全國軍 18. 19. 20.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台北:樂韻出版社,1998,31-43。 此段歷史引用自張錦鴻,〈我國現代軍樂小史〉,《功學月刊》69 期(1966 年 2 月 10 日):11, 以及張錦鴻〈六十年之中國樂壇〉,收錄自葉公超主編,《二十世紀之人文科學 第十一輯》,台北: 正中書局,1969,302-303。 施寬平,《軍樂的發展與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校內研究未出版,1978,41-42,以及 吳舜文,《張錦鴻-戀戀山河》,台北:時報文化,2002,43,趙廣輝編著,《現代中國音樂史綱》, 台北:樂韻出版社,1986,342,周世文,〈國軍一九五○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台北: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在職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2005,25,皆參考自張錦鴻的說法。 18. 19. 20. 9.

(15) 樂行政」這段話,是有爭議的。在周美華整理的國民政府檔案相關資料中,從當 時各機關之間的行文時間看來,可以發現,張錦鴻文章中「民國二十九年」是有 誤的,周世文的論文亦指出此點。. 21. 民國 31 年 9 月 4 日,軍事委員會呈一份公文給國防最高委員會,說明軍務司 將現有的軍樂人員,擴充之後成立軍樂組,做為專司軍樂行政的機構,並且列出 軍樂組的執掌表和編制表; 換言之,軍政部的軍務司本來就有管理軍樂的業務, 22. 軍務司早就是主管軍樂的行政單位,軍樂訓練的業務與規劃本來就是其職掌, 而 23. 非等到軍樂組成立之後,才能處理軍樂訓練的工作;因此,根據公文往返的時間 顯示,在民國 31 年才成立軍樂組,所以張錦鴻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 在不同的文章中,多解釋軍政部角色類比雷同今日之國防部, 但是兩者的權 24. 責,今昔不盡相同。與今之國防部相當的,應該是軍事委員會,隨著政局不斷的 動盪,東征、北伐、對日抗戰,軍事委員會的組織不斷地改變擴充,它一直是國 民政府的最高軍事機關、是最高軍政決策系統,而軍政部原本是軍事委員會下設 的一個軍政廳,之後才改組成為軍政部,民國 35 年,軍事委員會被撤銷,另設國 周世文,2005,25。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三冊-軍政部(一)》,台北縣:國史館,1998,413-416。 其中執掌表的第六項是,「軍樂學校(即將籌備成立)有關事項」,有關 32 年陸軍軍樂學校的成立, 將於後面詳述。 周美華編,1998,187。在民國 29 年 2 月 15 日,立法院為修正軍政部組織法暨編制表系 統表、呈請國民政府鑫核公布施行的公文中,其附件一,是新修正的軍政部組織法,我們可以看到 軍政部軍務司的執掌,其中第六條明列軍務司分成軍事、整編、兵務、防務、整備、要塞六科,其 中一項執掌就是「關於憲兵及軍樂隊之本務,及其教育事項。」 趙廣暉引用張錦鴻有關軍政部成立軍樂組的說法時,解釋軍政部為今之國防部,請參考趙 廣暉編著,1986,342。另外,吳舜文撰寫張錦鴻傳記時,在註腳中解釋軍政部角色類同今之國防 部,請參考吳舜文,2002,43。 21. 22. 23. 24. 10.

(16) 防部。而根據民國 29 年 1 月 13 日立法院修正通過的軍政部組織法, 第一條明定: 25. 「軍政部直隸於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理全國陸軍行政事宜」,由此可知,軍政部係 管轄陸軍而非全體部隊。由此並可推論,民國 31 年成立的軍樂學校,稱做「陸軍」 軍樂學校的原因亦在於此。 雖然張錦鴻的文章中,關於軍樂組的設立時間可能有誤,但在抗戰時期,中 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成立的十八中隊,確實是訓練軍樂的機構,甚至為日後 正式軍樂學校的前身。「中央訓練團」設立於重慶浮圖關, 為民國 27 年 7 月中國 26. 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設立的組織,用來培訓全國高級黨政幹部,是抗戰時期大 後方訓練軍政人員的機構。 中央訓練團的「音樂幹部訓練班」,是在民國 28 年, 27. 由任職於軍事委員會、上海音專畢業的華文憲建議增設的,他「集合了當地散居 在重慶的上海音專師資,作為培育音樂青年的機構」, 華文憲擔任首屆班主任。 28. 韓國鐄曾提到,音樂幹部訓練班的目的,在訓練分發到軍中教學、或是到地方組 織群眾合唱抗敵的音樂幹部,頗具有音樂院的規模,大多數教員都來自原來的上 海音專。. 29. 華文憲在民國 29 年 8 月逝世,班主任由吳伯超接任, 所以在張錦鴻的文章 30. 25. 26. 27. 28. 29. 30. 周美華編,1998,183-187。 民國 30 年,浮圖關改稱為復興關。 萬仁元主編,《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92-93。 陳曉雰,《吳漪曼-教育愛的實踐家》,台北:時報文化,2004,28。 韓國鐄,《戴粹倫-耕耘一畝樂田》,台北:時報文化,2002,29。 趙廣輝編著,1986,62。 11.

(17) 中,民國 29 年 10 月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成立十八中隊、訓練軍樂學生一 事,是從吳伯超接任音樂幹部訓練班班主任的時期開始的。 吳伯超辭去中央訓練 31. 團音樂幹部訓練班的工作後,改由戴粹倫接任班主任。民國 31 年,音樂幹部訓練 班奉令結束,原班底改設為國立音樂院分院,聘戴粹倫為院長,32 年,音樂院分 院將校址遷到重慶松林崗。. 32. 綜合前文可以歸納出:民國 28 年,中央訓練團設立了音樂幹部訓練班,華文 憲是首任班主任,專門訓練分發到軍中的音樂幹部,民國 29 年,由吳伯超接任音 樂幹部訓練班班主任,同時成立十八中隊訓練軍樂學生,民國 30 年班主任由戴粹 倫接任,31 年,音樂幹部訓練班原班底轉而成立國立音樂院分院,同年 9 月,軍 政部成立軍樂組,使用訓練班的原址,繼續訓練軍樂。. 二、陸軍軍樂學校 軍政部在民國 31 年成立軍樂組之後,最重要的軍樂建設是成立「陸軍軍樂學 校」,「此為中國有正式軍樂學校之始」。 張錦鴻的說法是: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音幹班奉令結束,軍政部仍在重慶復興關原址創辦 軍樂幹部訓練班,繼續訓練音幹班中的軍樂學生。同年十月,軍樂幹部訓練 33. 請參閱陳曉雰,2004,167。吳漪曼回憶父親的文章中,提到:「…在中訓團時創設了十八 中隊,專收十四、五歲以上的少年學習木管、銅管、軍樂隊。十八中隊就在我家隔壁,一面薄薄的 牆壁時常聽到他們的練習,…」 許常惠,1998,43。民國 29 年,國立音樂院在重慶青木關成立,民國 32 年,聘請吳伯超 接任院長。 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編纂委員會,《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第一冊,台北:政治作戰學校,1980, 229-230。 31. 32. 33. 12.

(18) 班正式改為陸軍軍樂學校。 日後研究軍樂發展的文獻大多參考張錦鴻的說法,但諸多學者引用其論述 34. 時,在軍樂幹部訓練班、及陸軍軍樂學校的設置時間方面,大多有不同的見解。. 35. 儘管如此,張錦鴻的文章明確地點出,復興關的軍樂訓練單位,由音樂幹部訓練 班改為軍樂幹部訓練班、又演變為陸軍軍樂學校的脈絡,主管機關從中央訓練團 變成了軍政部。 當時的陸軍軍樂學校,由洪潘擔任教育長, 施鼎瑩擔任器樂總教官, 張錦 36. 37. 鴻擔任教官,他提到陸軍軍樂學校成立時,注重養成教育: 期限為三年,分器樂、聲樂二科,以養成健全的軍樂人才擔任整訓軍樂及教 練軍歌等工作為重點。同時還輪調現任的樂官和號官,予以補習教育。樂官 調訓隊的訓練期限為九個月,號官調訓隊的訓練期限為四個月。…… 國民政府來臺之後,整訓軍樂及教練軍歌的部份,由政工幹部學校的音樂系和軍 38. 樂學生訓練班承接,徵調軍樂官受訓的部份,由民國44年成立的軍樂人員訓練班 隊延續。 張錦鴻指出,陸軍軍樂學校分器樂、聲樂兩科;陳麗千則認為,陸軍軍學校學 生,分為理論、聲樂、器樂三組; 根據劉天林的說法,陸軍軍樂學校分成聲樂、 39. 張錦鴻,1966,11。 施寬平,1978,42,參考自張錦鴻的說法。之後陳麗千,〈我國現代化軍樂的創始與發展〉, 《音樂藝術》第 8 期(1979 年 6 月):45-46,以及周世文,2005,25,參考施寬平的說法。 洪潘的生平,請參閱附錄一。 關於施鼎瑩的生平簡介,請參閱附錄二。 張錦鴻,1966,11。 陳麗千,1979,45。 34. 35. 36. 37. 38. 39. 13.

(19) 器樂、理論作曲三組,劉天林自己就是陸軍軍樂學校第五期作曲組的學生。 當時 40. 銅管方面的師資有夏之秋、方連生,木管則有施鼎瑩、穆志清,戴逸青教合奏、 配器法,張錦鴻、王孝存、馬孝駿 等人是理論的師資。 41. 42. 陸軍軍樂學校的招考對象,是高中畢業或者同等學力的學生,因為戰爭的關 係,大部分是以同等學力報考;之前參加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十八中隊的 青年學生,順理成章地變成陸軍軍樂學校第一屆的學生,例如許德舉等人。陸軍 軍樂學校也招收女生,大部分是聲樂組的學生,例如第四期的沈愫之,曾留學義 大利學習聲樂,來臺之後在北一女任教,張哲元和夫婿隆超都是第三期的學生, 兩人一起創立光仁中小學音樂班,還有第一期的金仁愛,在建國中學任教,第三 期的顧月芙,在岡山中學任教。 當時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在戰時的社會扶助機構長大成人。對日抗戰全面爆發 之後,日軍蠶食鯨吞、步步逼近的結果,從沿海到內陸,各省份節節敗退,老百 姓面臨家園殘破不堪、父母手足離散的慘況,許多幼童無家可歸、到處流浪,大 即使是理論作曲組的學生,也要選修一樣樂器。2008 年 11 月 27 日陳秋婷訪談劉天林,請 參見附錄十一。 馬孝駿即是國際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父親。 張錦鴻、王孝存、馬孝駿等人是國立中央大學的同學,關於國立中央大學的演變,請參考 吳舜文,《張錦鴻-戀戀山河》,台北:時報文化,2002,27-30,及邱瑗,《李永剛-有情必詠無欲 則剛》,台北:時報文化,2003,23-26。 國立中央大學最初起源於 1902 年張之洞創設的三江師範學堂,1915 年改制為國立南京高等 師範學堂,1920 年分出一部份科系,另稱為國立東南大學,之後歷經改制或更名,在 1928 年改制 合併為國立中央大學;是年張錦鴻考入就讀,1933 年畢業,1935 年洪潘從中央大學畢業。 其它中央大學音樂系畢業者,來臺也成為重要師資者,如周崇淑,1937 年中央大學畢業,曾 留德,在師大任教,李永剛,1945 年從中央大學畢業,是政工幹部學校音樂系第二任系主任。 軍樂教育的師資,在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時期,主要來於上海音專,到陸軍軍樂學校 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畢業者變成主要的師資來源。 40. 41. 42. 14.

(20) 批孩子跟著保育院、 世界紅十字會等組織逃難,這些機構收養這些孤兒並且辦學 43. 校,在保育院等機構的養育下,這些孩子接受基本教育並長大成人,有的亦跟隨 國民政府來臺。陸軍軍樂學校畢業、跟隨國民政府來臺,對日後音樂發展影響深 遠的,例如許德舉、樊爕華、薛耀武、劉天林等人,都是在保育院或者慈幼院長 大的,有的在一般中小學校教育中就學過音樂,有的是進入軍方的訓練組織才開 始接觸。 民國34年,抗戰勝利,民國35年,陸軍軍樂學校由軍政部所屬單位改隸為聯勤 所屬單位,民國36年12月,陸軍軍樂學校開始遷校至上海江灣,從32年成立到36 年遷校這一段時間,共有四期學生畢業, 第一期有許德舉、樊爕華等,第二期有 44. 余運陵,隆超和張哲元是第三期,第四期有陶懷德、朱勤才、沈愫之等人。 民國 37 年,陸軍軍樂學校改編為特勤學校軍樂專修班,後來又改稱為特勤學 校音樂專修班,由施鼎瑩擔任班主任,張錦鴻擔任副主任。38 年 1 月,特勤學校 遷往福建海澄,5 月解散。民國 34 年考進陸軍軍樂學校的劉天林表示,37 年應該 要畢業,但因為國共內戰的關係,所以是年沒有辦理畢業典禮,學生們繼續跟著 學校從上海遷往福建,到 38 年 5 月 31 日,才和下一期的學生一起畢業。陸軍軍 樂學校經過改編,有了不同的名稱,在民國 34 年考進陸軍軍樂學校、38 年從特勤 學校畢業的,是第五期的學生,有薛耀武、劉天林、程秀高、王先覺、杜麟等人, 民國 27 年 3 月,由宋美齡主持的「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成立,是當時重要的收 養扶助機構,經費主要是靠募捐方式獲得,他們常深入戰區去搶救難童,武漢失守後,保育院又輾 轉到重慶等地避難,保育會先後在全國成立 20 多個分會,設置了 53 所戰時兒童保育院,收容了三 萬名難童。請參閱劉巨才,《宋美齡世紀傳奇》,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1996,152-156。 周世文,2005,25-26。 43. 44. 15.

(21) 最後一屆是第六期,如錢萬輝、丁立仁、李拓磊等人。. 45. 隨著特勤學校的解散,當時隸屬於特勤學校的軍樂教導隊 也將隨之解散,此 46. 事被當時裝甲兵司令部副司令蔣緯國知悉後,他認為成立軍樂隊不容易,如果因 此而停止很可惜,所以把軍樂教導隊編入裝甲兵司令部。 於是,特勤學校音樂專 47. 修班的學生和軍樂教導隊的隊員,就由裝甲兵部隊的運兵船接送到臺灣。來臺之 後,軍樂教導隊改編為裝甲兵司令部軍樂教導隊,為日後國防部示範樂隊的前身 之一。 軍樂學校的畢業學生,大多變成臺灣的音樂師資,本論文第三章,將會深 48. 入討論他們在大專院校音樂科系、一般學校教育、以及軍樂隊社團等方面的建樹 與影響。 如前文所述,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從重慶復興關的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 訓練班、 十八中隊,到軍樂幹部訓練班、陸軍軍樂學校,之後遷往上海、福建的 49. 特勤學校音樂專修班,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軍樂教育,隨著國民政府遷臺,告 一段落;政府遷臺之後,北投復興崗上的政工幹部學校的音樂系、軍樂人員訓練 班,延續了重慶復興關軍樂訓練的命脈。. 45. 46. 47. 48. 49. 年 11 月 27 日陳秋婷訪談劉天林,請參見附錄十一。 特勤學校軍樂教導隊的由來和來臺後的發展,請參閱本論文第二章第四節。 趙廣輝編著,1986,343。 有關軍樂教導隊與國防部示範樂隊的關連,請參閱本論文第二章第四節。 復興關原名浮圖關,民國 30 年才改稱。. 2008. 16.

(22) 第二節 復興崗- 復興崗-政工幹部學校的音樂建樹. 一、復興崗的音樂系 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到臺灣之後,檢討大陸失守的原因,深刻地體認到「建國 必須建軍,建軍必先健全政工幹部」, 所以蔣經國銜命創建政工幹部學校,以北 投日治時期荒廢的競馬場為校地,在民國 40 年 7 月正式成立;「復興崗」是政工 幹部學校的簡稱,乃創辦人蔣經國為了發揚使抗戰轉敗為勝的重慶「復興關」精 神而命名之,現在復興崗泛指政治作戰學校校區名稱並做為當地的地名。 政工幹 部學校在民國 59 年 10 月 31 日改名為政治作戰學校;民國 95 年 9 月,配合「國 軍精進案」,改制為國防大學的政治作戰學院。 民國 40 年政工幹部學校成立時,設立三個班:研究班、本科班及業科班,在 業科班下分五組,音樂組為其中一組,修業為三個學期,聲樂、鋼琴和合唱是必 修,因為當時時代背景的關係,教出來的學生必須有到軍中教唱軍歌、和創作軍 歌的能力,為革命而歌唱,為反共復國而音樂,所以除了和聲、對位等理論課程 之外,作曲法、配器學和音韻學亦是必修的學分。 民國 46 年,政工幹部學校改制為專科,音樂組同時改為音樂科,因為修業時 間延長,學分時數跟著增加,加入歌詞作法、國樂、軍中音樂、畢業創作等課程。 民國 49 年,又因為政工幹部學校的專科部改制為大學部,所以音樂科跟著改為音 50. 51. 9. 。. 50. 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編撰委員會,《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第一冊,台北:政治作戰學校,1980,. 51. 請參考陳明宏,〈台灣軍樂的搖籃-復興崗〉,. 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myproject/case.php?cat_id=15&page=2 17. ,摘錄於 9 May 2008。.

(23) 樂系,增加音樂美學課程。. 52. 歷經音樂組、科、系,從民國 40 年一直到 57 年,主任均由戴逸青擔任;戴逸 青是安徽人,民國前 25 年 11 月 23 日出生於江蘇吳縣。18 歲入滬北體育會音樂研 究班,隨外籍教授學和聲、樂器和指揮。民國 2 年應聘為蘇州東吳大學音樂講師, 民國 5 年受聘於上海南洋大學。民國 8 年赴美國,在合眾音樂專科學校進修,研 究作曲和配器,民國 9 年返國,繼續之前在大學的教職。民國 13 年作《天涯懷客 進行曲》。民國 18 年轉職軍旅,先後任職於中央陸軍教導隊、籌組訓練軍樂隊, 民國 20 年,作有《從戎回憶進行曲》,民國 21 年任中央軍校上校主任教官,民 國 32 年擔任陸軍軍官學校及陸軍軍樂團總教官等職。民國 34 年,作有《凱旋進 行曲》,任職中央幹部學校教授及特勤學校研究委員。民國 38 年遷臺後住在嘉義, 民國 40 年,被政工幹部學校聘為音樂組主任,一直到民國 57 年逝世。. 53. 戴逸青受聘為政工幹部學校音樂組主任時,其三子戴粹倫已在臺灣省立師範學 院音樂系擔任系主任, 戴逸青在政工幹部學校十七年,戴粹倫在臺灣師範大學廿 54. 三年,父子二人同時在音樂教育崗位上,一在軍中,一在民間,發揮影響力。 政工幹校音樂系第二任主任是李永剛,他是民國前 1 年出生於河南省太康縣, 劉燕當,〈近四十年來我國國軍之音樂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 12 輯(1987 年 6 月): 。 參考並整理自施寬平,1978,57-59,及彭虹星,〈我國軍樂創始人 樂壇耆宿戴逸青~中國 樂壇名人小記之一〉,台北:聯合報,1956 年 8 月 18 日,6 版。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成立於民國 35 年 6 月 5 日,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民國 44 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民國 56 年,改制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國 35 年, 該校成立的是二年制的音樂專科班,只招收一屆學生,在 37 年即改成音樂系,蕭而化在民國 35 到 38 年,擔任第一屆主任,戴粹倫在民國 38 年接任系主任,直到民國 61 年退休。 52. 502-512 53. 54. 18.

(24) 民國 24 年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畢業,主修作曲,副修小提琴,民國 26 年受聘於 河南省立信陽師範學校,35 年成為該校校長,37 年到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執教, 38. 年來臺,先擔任省立新竹師範學校教務主任,45 年到政工幹校音樂組任教,民. 國 56 到 62 年擔任政工幹校音樂系系主任,在他任內開始實施主修分組制,同時 又接收了軍樂人員訓練班 的樂器、音響和圖書設備等,成立音樂系圖書館。 55. 56. 民國 65 年之後,政治作戰學校音樂系系主任多由該系系友接任, 如劉燕當、 57. 董榕森、謝俊逢等人。在師資方面,政治作戰學校音樂系是繼省立臺灣師範大學 之後、國內第二個設有四年制音樂系的大專院校, 早期不少兼任師資來自省立臺 58. 灣師範大學;師資橫跨音樂界和軍樂界的情形,從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就是如此, 遷臺之後亦然,在資源最貧脊的年代,音樂教育體系與軍樂體系之間,共同努力 辦學。. 59. 在民國 60 年代之後,非軍方的音樂教育提供學生更多更好的學習選擇,一般 大專院校音樂科系逐漸蓬勃發展,反觀政治作戰學校音樂系,是為了培育軍中的 音樂人才而成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唱軍歌、創作軍樂、宣揚國威、宣導國家 理念,所以在國家情勢改變後,軍中音樂教育的目的、和昔日宣揚軍樂的功能逐 請參見本節二、軍樂人員訓練班。 李永剛於民國 84 年 2 月 13 日逝世。請參考劉燕當,1987,513-514,及邱瑗,《李永剛: 有情必詠無欲則剛》,台北:時報文化,2003,130-131。 政工幹部學校在民國 59 年 10 月 31 日改名為政治作戰學校。 周世文,2005,152。 本論文第三章第二節,將詳述音樂教育體系與軍樂體系之間,師資等方面互助的情形。 55. 56. 57. 58. 59. 19.

(25) 漸被削弱,尤其從民國 90 年前後,音樂系被倂系、停招及縮編一連串的運作, 更 60. 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 二、軍樂人員訓練班 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國防部、三軍、聯勤、憲兵等各司令部、裝甲兵旅、各軍 團軍區、三軍官校都有軍樂隊,但在編制、人員素質、器材等方面都不完善;民 國 39 年,國防部聘施鼎瑩擔任軍樂顧問,請他擬定了包含六項要點的「國防部軍 樂整訓計畫」,計畫的第一項就是:設立訓練班,恢復軍樂學校,以培養人才。 此 61. 計劃雖然沒有立即付諸實現,但之後國家軍樂(隊)的規劃,大致以此計劃為方向。 民國 42 年,蔣中正命國防部設置軍樂隊練習隊,加強軍樂人員的訓練;民國 43. 年 6 月,國防部回報辦理的情形,包括成立示範軍樂隊、分期調訓軍樂隊人員. 及師資等內容;民國 43 年 10 月,國防部指示由政工幹部學校辦理軍樂訓練,政 工幹部學校遂呈擬了軍樂人員訓練班的編制、人員組織等,在民國 44 年 3 月核准 後成立;周世文引用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文書檔案資訊處檔案【辦理軍樂隊訓練】, 當時國防部第五廳參謀伍冰晨寫道: 本案經美顧問團軍樂顧問艾里生說明如次:一、設置該班目的,除分期訓練三 軍現有軍樂人員外,並擬繼續培養少年軍樂人員一批,以使國軍樂隊永保新 生。二、軍樂訓練與一般訓練不同,為期設施訓練便利起見,教育行政必須獨 民國 88 年,藝術、音樂、影劇三系合併為藝術系,93 年停招二年,95 年恢復招生,正式 命名為應用藝術學系,音樂組為其中一組。 施寬平,1978,44。 60. 61. 20.

(26) 立。……該班實際上似為政工幹校一個附設班隊,其組織擬准照原擬辦理。 從伍冰晨的簽呈中,可以了解上層很重視美軍顧問團軍樂顧問的意見,並了解. 62. 軍樂人員訓練班獨立運作的性質,此班附設於政工幹校,但有其獨立的班本部、 學員宿舍、演奏廳、個別演奏室等;政工幹部學校音樂科畢業、曾服務其中擔任 軍職的蔡盛通寫道: 此訓練班擁有可供二百人同時使用的各種名牌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一間可容納 一百五十人左右,台灣至今尚屬罕見之階梯合奏練習廳、四十間個別樂器練習 室、五百餘套管樂名曲樂譜、三百多張原版唱片、二部當時罕見之新型 RCA 電唱機和一部盤式錄音座、各種著名英文版音樂理論書籍五百餘冊。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軍樂訓練單位還能有如此豐厚的軟硬體設備,最主要的原 63. 因,就是在民國 40 年代,軍事方面有一得力的外援,美國。民國 39 年韓戰爆發, 因為美國認為蘇聯、中共等共產主義國家聯手可能發動全面性戰爭,所以臺灣軍 事地位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於是派出第七艦隊巡防臺灣,援助大批彈藥等,接 著提出對我國的軍事援助。民國 40 年 5 月,正式成立派遣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來 臺,執行對我國的軍事援助工作。. 64. 在我國擔任軍樂顧問的艾里生(Lin Arison),是在 1954 年參加美軍顧問團而來 到臺灣的。艾里生 1919 年 9 月 9 日出生在美國賓州,1941 年賓州大學音樂系畢業, 之後擔任西點軍校軍樂隊副指揮,並繼續在美國陸軍軍樂學校研究,軍樂學校畢 周世文,2005,155-156。 蔡盛通,《音樂欣賞新論》,台北:樂韻出版社,2003,310-311。 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U. S. Military Assistance Group,簡稱美軍顧問團 MAAG。請參考周 琇環編,《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 第一冊 軍協計畫(一)》,台北縣:國史館,1995,2-3;此書的緒論 對美軍援華做了簡單扼要的說明,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對華的援助,乃依據其法案不同而有不同的作 法,可分為三期:一、戰後初期根據援外法案,主要提供經濟方面的援助;二、1950 年代依據共 同安全法案,對應當時對共產黨的冷戰,調整為以軍事方面的援助為主;三、1960 年代則依據國 際開發法,又轉而注重經濟援助。 62. 63. 64. 21.

(27) 業後擔任軍樂隊隊長,隨軍參加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在英國皇家音樂院繼續進修。 他來華之後,協助政工幹校軍樂人員訓練班的訓練工作,也作曲及改編樂曲,例 如《分列式進行曲》就是他改編的。 因為成立軍樂人員訓練班正值美國軍事援助 65. 的時期,軍樂顧問艾里生的意見,頗受高層重視。 從民國 44 年開始,負責調訓軍樂隊的政工幹校軍樂人員訓練班,在民國 51 年 6 月奉國防部令撤銷,原班隊併入政工幹校的特業班, 其繼續辦理軍樂的訓練 66. 班隊到 56 年 11 月為止。從民國 44 年到 56 年,政工幹校軍樂人員訓練班, 為了 67. 不同的訓練目的,依時間先後,開設的班隊如下: 1.. 68. 軍樂人員訓練班:從 44 年 12 月 1 日開始,到 51 年 4 月 30 日止,共辦了八. 期,分期調訓三軍軍樂隊隊員,也有整隊調訓的情形。 2.. 光復演習軍樂隊集訓:為 45 年國慶而舉辦的,45 年 8 月 27 日到 9 月 30 日,. 每期一週、共辦五期。 3.. 國軍軍樂示範演奏班:此班是 46 年 4 月 1 日到 7 月 6 日辦理的,舉辦的目. 的和內容,都是為了訓練並「重新」組成素質最優良的國防部示範樂隊。. 69. 參考並整理自李禮,〈軍樂人員訓練班畢業演奏後記〉,《聯合報》1956 年 3 月 6 日,6 版; 施寬平,1978,55-56。 周世文,2005,159。 劉燕當曾指出:「軍樂班係軍樂人員訓練班、軍樂學生訓練班、軍樂預備士官班、軍樂隊 集訓之簡稱。」請參閱劉燕當,1987,517。 在周世文的論文中,將軍樂人員訓練班前後招收的班隊,列表整理出期別、起訖時間和學 員人數等。請參閱周世文,2005,157。 請見本章第三節,有關國防部示範樂隊的部份。 65. 66. 67. 68. 69. 22.

(28) 4.. 軍樂指揮人員訓練班:46 年 11 月 16 日辦理,學員是各級軍樂隊隊長及優秀. 軍樂官。 5.. 軍樂集訓隊:民國 49 到 50 年間,調訓示範樂隊及三軍等樂隊,訓練軍樂基. 本知識及軍典禮儀節、加強合奏的技能。 6.. 軍樂學生訓練班:軍樂人員訓練班在 51 年 6 月被裁撤,軍樂班的學員併入. 政工幹部學校的特業班,為了繼續培養軍樂的新血,遂在民國 52 年,特業班開始 招收三期的軍樂學生訓練班,第三期改稱為軍樂預備士官學生班,訓練時間為五 十二週;這與之前調集各軍樂隊人員受訓的班隊不同,是培育一般初中畢業以上 程度、17 到 24 歲青年的軍樂訓練單位,所以是自民國 32 年陸軍軍樂學校以來, 專門為了培養青年軍樂人才而設置的軍樂訓練班隊。 軍樂人員訓練班的班主任是施鼎瑩,副主任是樊爕華,在教育內容方面,綜括 而言,包括專業課程,例如配器法、作曲法、和聲學、音樂史、指揮、視唱練耳、 合奏、典禮樂、樂隊行進、個別課、音樂史、音樂欣賞等, 當時的師資有,戴逸 70. 青的配器學、蕭而化的作曲法,張錦鴻的和聲學與樂器學,劉燕當的中西音樂史 和音樂欣賞法,樊爕華的合奏和指揮法等,許德舉、余運陵、畢學富、蔡盛通、 蔡麗娟、隆超等人,都是當時個別課的老師, 所以幾乎集合了政工幹部學校音樂 71. 系的師資;非專業課程,則有總理遺教六講、總統行誼等政治、思想方面的課程。 607. 70. 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編撰委員會,《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第二冊,台北:政治作戰學校,1980,. 71. 周世文,2005,157。. 。. 23.

(29) 在民國 56 年 11 月 2 日,軍樂學生訓練班第三期的課程結束之後,政工幹校軍 樂人員訓練班就停辦了,一則因為美援終止,二則因為當時身兼示範樂隊隊長和 該班副主任樊爕華驟逝。 軍樂訓練班從民國 44 到 56 年,前後 12 年的時間,培 72. 育的軍樂人才、或者當時在其中執教的老師,變成日後管樂發展重要的師資來源 之一,當時軍樂人員訓練班結業的巡迴音樂會,以及協助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辦 理的暑期軍樂大隊等活動,則對推廣管樂風氣、推動學校軍樂社團有深遠的影響。 從重慶復興關的陸軍軍樂學校,到北投復興崗的音樂系、軍樂人員訓練班,由 下頁表 2-1 可看出其一脈相承的關係。. 72. 陳明宏,〈復興崗五十年「音的風景」之回顧〉,《復興崗學報》73 期(2001 年 12 月):309-358。 24.

(30) 表 2-1 大陸重慶復興關 陸軍軍樂學校 (一)時間: 民國 32 年到 38 年. 臺灣北投復興崗 政工幹校音樂系 (一)時間: 40 年成立音樂組 46 年改為音樂科 49 年改制為音樂系 95 年縮編為音樂組. 臺灣北投復興崗 軍樂人員訓練班 (一)時間: 44 年到 56 年. 二 重要性:為中國有正式 (二)教學目標:培養音樂通 (二)依據:施鼎瑩的國防部 軍樂學校之始 才以為軍中音樂幹部 軍樂整訓計畫 為主旨. ( ). (三)相關人物: 三 相關人物: (三)相關人物: 施鼎瑩-器樂總教官 施鼎瑩-管樂兼任教師 施鼎瑩-班主任 張錦鴻-教師 張錦鴻-理論兼任教師 張錦鴻-理論兼任教師 (和聲學、樂器學) 樊爕華-第一期學生 樊爕華-理論兼任教師 樊爕華-副主任 (指揮法) (合奏、指揮法、個別課). ( ). 四 教學內容及重點: 器樂、聲樂、理論科 2.教練軍歌 3.整訓軍樂 4.樂官調訓隊訓練九 個月,號官調訓隊訓練 四個月。. ( ) 1.. 四 教學要點:. 四 教學要點:. ( ). ( ). (. (. 同左欄第 1.2.點比較). 同最左欄第 3.4.點比較). 到 57 年才實施主修分 軍樂學生訓練班是繼 組制,之前則是必修鋼琴 「陸軍軍樂學校」之後, 及聲樂。 為培育年輕軍樂人才而開 初期的教學重點在訓練 設的班隊。 演唱技巧、軍歌創作。 軍樂人員訓練班共辦八 期,調訓各軍種樂隊。. 25.

(31) 第三節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軍樂大隊.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青年假期休閒活動一直頗富盛名, 是高中大專學生鍛 73. 練體能、充實技能、培養人際關係最好的養成營。救國團創團於民國 41 年,最初 隸屬於國防部,由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蔣經國兼任救國團主任, 由於當時政治經 74. 濟等環境因素,早期推展青年工作的重點乃以發揮青年的克難精神及戰鬥意識為 主,基於戰鬥的特質,對於音樂的推廣乃以軍樂為主。 由以下這段話,可以看到當時軍樂隊的活動有多興盛: 早期的文康活動除了文藝創作之外,軍樂隊的研習成為其中的一個主流;截 至五十七年為止,雄壯威武、氣勢磅礡的軍樂隊活動幾乎一直都佔有文康活 動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比率。這樁活動對於高中青年音樂興趣的陶冶與尚武 精神的發揚有很大的幫助。 青年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與學校的軍樂隊(社)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早期學 75. 校的樂隊-軍樂社,多由軍訓教官組織並訓練,擔任升降旗、典禮儀式的配樂為 主,吹奏內容大多是典禮音樂與進行曲,所以從帶隊者的身份和吹奏音樂的內容, 可以知道,很長一段時間,學校的樂隊都稱之為「軍樂」隊(社)的原因。而在早期 音樂專業人才不足的情形下,救國團的暑期軍樂大隊,是促使學校軍樂社團成長 和號召學生的一大主力,《綠旗飄揚三十年》這本書中亦提及: 救國團青年假期休閒活動各時期的名稱演變為:1.青年戰鬥時期,民國四十二年冬令起至 五十年冬令,各項活動統稱「青年戰鬥訓練」。2.青年訓練時期,民國五十年暑期至五十三年暑期。 3.青年育樂活動時期,民國五十三年暑期至六十一年冬令。4.青年自強活動時期,民國六十一年暑 期至八十八年暑期,假期活動易名為「青年自強活動」。5.為迎接廿一世紀休閒時代的來臨,八十 九年冬令起,將沿用已達十七年之久的假期「青年自強活動」,更名為「青年休閒活動」。詳請參閱 http://59.124.212.148/y_intro.php。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飛耀青春四十年》,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1992,1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綠旗飄揚三十年》,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1982,242。 73. 74. 75. 26.

(32) 救國團在暑期和活動中平均每年要培育軍樂人才近三百六十八人,這些軍樂好 手回到學校之後,對於高中軍樂隊的發展幫助甚大,並且使得幾乎每一所高級 中等學校皆有軍樂隊。 救國團成立初期,辦理學生軍訓和戰鬥訓練,有賴軍方的指導和支援, 因此, 76. 77. 民國 44 年 6 月,救國團開辦軍樂大隊時,其訓練師資大多聘自同年 3 月成立的政 工幹部學校軍樂人員訓練班,之後軍樂大隊的業務,交由政工幹部學校軍樂人員 訓練班協助辦理,直到民國 56 年為止。 軍樂大隊訓練的內容,除了軍樂的訓練方面,如樂理、軍樂常識、樂器講解、 軍閱讀譜法、分部練習、軍樂指揮、合奏練習等,還包括政治教育課程,此外還 有體能訓練、康樂活動、行軍演奏、遊行演奏、旅行演奏、訪問演奏,和最後一 晚的軍樂演奏會。. 78. 參加軍樂大隊的學生,是由各學校遴選、報名參加的,且參加軍樂大隊就不能 再報名參加該年度其他營隊的活動,而且也有學校的樂隊,整隊帶到軍樂大隊受 訓的情形,所以在集訓活動中就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測驗、競賽和遊戲;經由推 廣,之後也不限台北地區舉辦軍樂大隊,例如民國 51 年,軍樂大隊在台北、中壢 和高雄三地舉辦,各收三百名學生, 逐漸地,各縣市的救國團,辦理寒暑假育樂 79. 活動時,亦各自開辦軍樂隊的訓練營隊,從重慶陸軍軍樂學校畢業的、或者自軍 樂隊退役的管樂演奏者,多被延聘為營隊的教練。 76. 77. 78. 79.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1982,26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1992,19。 周世文,2005,161。 幼獅社,〈大專學生暑期集訓 教育計畫訂定〉,《聯合報》,1962 年 6 月 10 日,2 版。 27.

(33) 為推廣並提升學生軍樂隊的素質,救國團亦舉辦音樂比賽。例如,在民國 48 年 5 月 16 日,由救國團的台北支隊主辦,在省立北商 的大禮堂舉行一場「台北 80. 市各中等學校軍樂隊演奏比賽大會」,指定曲是《分列式進行曲》和《學生軍進 行曲》,參賽隊伍擇一演奏,並演奏自選曲,擔任評審的有施鼎瑩、艾理生、樊 燮華等人,參加比賽的樂隊有:開南樂隊、建中樂隊、成功樂隊、北商樂隊、大 同工職樂隊、德育樂隊、育達樂隊、市工樂隊、市農樂隊、金甌樂隊、北師樂隊。. 81. 民國 51 年,政工幹部學校軍樂人員訓練班裁撤,業務併入政工幹校特業班, 特業班開辦軍樂學生訓練班,同時也繼續協辦救國團軍樂大隊的業務,一直到民 國 56 年,軍樂學生訓練班停辦後,軍樂大隊的業務也不再由政工幹校協辦。民國 57. 年,救國團軍樂大隊改稱為「龍吟戰鬥營」,協辦單位改成國防部示範樂隊。 民 82. 國 59 年,救國團為推展團務,與國防部解除了隸屬的關係,向內政部登記為社會 運動機構,業務規行政院督導, 改隸之後的救國團,辦理青年活動時,不再拘限 83. 「軍」樂的名稱,開辦不同的音樂營隊,提供青年學子多元的休閒娛樂進修管道。. 84. 省立北商即今之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民國 38 年,「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商業學校」、「台灣省 立台北第二商業學校」,兩校合併定名為「台灣省立台北商業學校」,簡稱「北商」。請參閱 80. 。 軍聞社,〈中學軍樂隊 賽奏進行曲〉,《聯合報》,1959 年 5 月 16 日,2 版。 周世文,2005,161。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1992,50、208。民國 58 年 12 月 23 日,行政院以臺五十 八敎字第一○四二六號令核示:一、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隸屬國防部關係准予解除。二、中國青年 反共救國團本為社團性質,今後有關青年運動、輔導、育樂活動等,應仍由該團按其創立之目的逕 行辦理,其業務可由本院予以督導。 民國 59 年暑假,龍吟戰鬥營仍由國防部示範樂隊協助辦理。請參考作者不詳,〈暑期青年 育樂活動 今年舉辦六十四項〉,《聯合報》,1968 年 6 月 5 日,2 版,幼獅社訊,〈暑期青年育樂活 動 救國團組成八組 今起訪問各營隊〉,《聯合報》,1968 年 7 月 26 日,10 版,幼獅社訊,〈激奮 人心鼓舞士氣 雄壯歌聲振作國魂〉,《聯合報》,1970 年 7 月 31 日,9 版,以及幼獅社訊,〈紫金 http://www.ntcb.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23 81. 82. 83. 84. 28.

(34) 民國 60 年代之後,管樂的學生和師資日益增加,經與國外的演奏技術和樂團 經驗交流之後,樂隊經營的概念逐漸被改變,早期為了典禮儀式、功能性的音樂, 逐漸被純粹的、以音樂本身為主體的想法所取代,短期的管樂營隊仍然在各地舉 辦,但訓練目的與方法更符合當代的時代潮流;民國 80 年前後,在中華民國管樂 協會的推動之下, 使管樂營隊的訓練方式和內容,與早期救國團的軍樂大隊截然 85. 不同,軍樂體系人員對於樂隊社團的影響力日益減少。. 山麓故宮裏 來日吹奏勝利曲 龍吟戰鬥營昨日結業〉,《聯合報》,1970 年 8 月 12 日,7 版。 本論文第四章第三節將深入探討中華民國管樂協會的影響。 85. 29.

(35) 第四節 第四節 陸軍軍樂團與國防部示範樂隊. 一、示範樂隊的由來 民國 32 年,在重慶復興關成立了陸軍軍樂學校,遷臺後,在北投復興崗的政 工幹部學校,延續了軍樂的教育。不僅如此,在重慶復興關成立的陸軍軍樂團, 與臺灣的國防部示範樂隊,也有歷史傳承的關係。 重慶復興關的陸軍軍樂學校,由我國第一位公費留學、學習軍樂和管樂的洪潘 主持,在民國 33 年,他成立了陸軍軍樂團,成員除了軍樂學校的學生之外,還從 各軍樂隊挑選吹奏技術較優者調來參加。雖然稱為「軍樂團」,團員亦掛軍階,但 該團專門演奏、召開音樂會,不負責典禮樂,不用參加公家的勤務,更不用參加 戶外的閱兵、遊行等軍樂演奏。早期吹樂器的人社會地位很低,被人看不起,許 德舉認為,洪潘最大的建樹,就是將陸軍軍樂團定位在「專門演奏音樂」,與一般 軍樂隊的號官、樂手做了區別。 指揮是洪潘,曲目方面有進行曲、管弦樂改編的樂曲等,樂譜來源由洪潘負責 張羅,團員所使用的樂器是各地方捐助而來的。 張錦鴻曾經描述陸軍軍樂團: 這是一個優良的軍樂演奏團體,同時又是國家的代表樂隊。團員皆經考選後入 團,入團後,還要受學術科的進修訓練。後於三十四年十一月,改編為陸軍軍 樂學校教導隊。改編後的教導隊,除附有演奏、示範雙重使命外,並兼做器樂 科學生實習的場所。 劉天林表示,在指揮課或合奏課時,會參觀教導隊練習的情形,學習合奏指揮、 86. 87. 86. 87. 年 12 月 15 日陳秋婷訪談劉許德舉,請參見附錄十三。 張錦鴻,1966,11。. 2008. 30.

(36) 如何訓練樂隊等技巧,當教導隊辦音樂會時,軍樂學校的學生就幫忙接待、貼海 報、發傳單等事務。. 88. 民國 37 年,因為軍樂學校改編為特勤學校軍樂專修班,所以教導隊亦移交給 特勤學校接辦。38 年 5 月,特勤學校遷往福建海澄後解散,軍樂專修班和教導隊 原也應該一併被裁撤,但卻由裝甲兵司令部接手,將教導隊全部人員及器材運送 至臺灣,來臺後編成裝甲兵司令部軍樂教導隊。. 89. 因為國共內戰的情勢,國民政府成立華南、華中、西南及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其中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設在臺灣,它是在民國 38 年 8 月 15 日成立的,來臺軍隊 的整編和擴建,是其主要的任務之一。 民國 39 年 1 月,東南長官公署軍樂隊成 90. 立,4 月東南長官公署裁撤,其軍樂隊改隸國防部,更名為國防部軍樂隊。. 91. 施鼎瑩擬定的國防部軍樂整訓計畫中,除了前文提到要設立訓練班、訓練軍樂 學校事宜之外,其中一項是籌設中央模範樂隊。 大抵以施鼎瑩計畫為主要執行方 92. 向的國防部,在民國 43 年 5 月,將國防部樂隊和裝甲兵司令部軍樂教導隊合併, 組成國防部示範樂隊,由蘇文清擔任首任隊長,並請美軍顧問協助訓練。. 93. 年 11 月 27 日陳秋婷訪談劉天林,請參見附錄十一。 趙廣輝編著,1986,343。亦請參考本論文第二章第一節,二、陸軍軍樂學校。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台北縣:國史館,2005,93-97。 林劼,〈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國防部示範樂隊傳承軍樂生命〉,《勝利之光》536 期(1999 年 8 月 1 日):20。 施寬平,1978,44。 劉燕當,1987,510-520。林劼,〈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國防部示範樂隊傳承軍樂生命〉,《勝 利之光》536 期(1999 年 8 月 1 日):20。 88. 2008. 89. 90. 91. 92. 93. 31.

(37) 二、國防部示範樂隊的蛻變與 國防部示範樂隊的蛻變與樊爕華 自民國 44 年開始,軍樂人員訓練班開辦了三期之後, 軍樂人員調訓的成效 漸漸展露,艾里生認為,這三期訓練班的畢業演奏會,堪稱是當時水準最高的軍 樂演奏,各軍種的軍樂隊,都比不上這短暫訓練後的組合,分析這樣的結果,他 認為我國可以有水準一流的軍樂隊,但是人才分散在不同的樂隊、又實際上優秀 者不多、指導方面的人才也不夠,所以,他建議,成立一個「真正」的國防部的 「示範樂隊」,因此,在軍樂人員訓練班第三期結業之後,成立了一個國軍軍樂示 範演奏班,訓練時間是 46 年 4 月 1 日到 7 月 6 日,挑選軍樂班畢業的優秀學員、 和各軍樂隊中演奏技術較優者,特別訓練,這批人「重新組成」代表國家的「示 範」樂隊,而在民國 43 年,合併國防部軍樂隊和裝甲兵司令部軍樂教導隊組成的 國防部示範樂隊人員,就分派到其他樂隊。 經由國軍軍樂示範演奏班訓練而組成的國防部示範樂隊,由樊爕華擔任隊長兼 指揮,樊爕華亦曾經是在大陸重慶復興關成立的陸軍軍樂團的團員,陸軍軍樂團(前 者)和國防部示範樂隊(後者),都是代表國家的軍樂隊, 兩者常被相提並論,深入 探討,兩者不盡相同: 1.前者主要來源是陸軍學校的學生和軍樂隊中演奏技巧優良者;後者最初是從 兩個軍樂隊合併而來,人員素質較不齊。 94. 95. 96. 第三期訓練時間是 45 年 11 月 5 日到 46 年 2 月 9 日。 周世文,2005,33。 劉燕當曾寫道:「國防部示範樂隊……這是繼三十三年陸軍軍樂團之後,一個正式代表國 家威儀的軍樂隊。」請參閱劉燕當,1987,519。 94. 95. 96. 32.

(38) 2.. 前者開始隸屬於軍政部,之後又隸屬於不同的軍事學校。後者一直都隸屬於. 國防部,從未隸屬於軍事學校;為了將樂隊重組以提升素質,曾編收政工幹校軍 樂人員訓練班結訓之優秀隊員,並再經此單位重新訓練組合。 3.. 前者專職音樂會演奏,不須執行軍禮勤務,後者須要執行軍禮勤務。. 民國 47 年底,樊爕華出任示範樂隊的隊長,從此之後,樊爕華就和國防部示 範樂隊畫上等號,樊隊長是大家最常用的稱呼。 樊爕華,民國 14 年 11 月 19 日出生,河南省信陽縣五里店人。在顏廷階的著 作中,對於樊爕華早年的紀錄是: …出生於信陽縣五里店。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進入成都光華中學,畢業後入 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再入陸軍軍樂學校第一屆畢業。 雖然只是短短幾行字,但是已經是對於樊爕華的早年有比較清楚描述的著作 97. 了。陸軍軍樂學校畢業之後,樊爕華擔任中央訓練團社會人員訓練班教官,不久 後擔任陸軍軍樂學校的助教,民國34年4月,擔任陸軍大學軍樂隊上尉隊長。 施 98. 寬平曾寫到,樊爕華籌組陸軍大學樂隊在職八年,復員期間,被陸軍大學保送到 上海音專深造,在校期間他對音樂理論的研究,及樂曲的詮釋表達,很有心得。. 99. 根據余春海回憶, 樊爕華的夫人王綠影,曾為重慶歌劇學校的學生。樊曼儂 100. 顏廷階,《中國現代音樂家傳略》,台北:綠與美出版社,1992,424。 1912 年,將清代於 1906 年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改制為「陸軍大學」 ,1952 年「陸軍 大學」改制為「國防大學」;1959、1968 及 1969 年,又歷經多次更名、改制,1969 年改制為「三 軍大學」;2000 年整合四所軍事學校成立「國防大學」。 施寬平,1978,53。 余春海,與樊爕華同為河南信陽人,是小學同窗,吹奏豎笛,政工幹部學校畢業,作有《中 華進行曲》、《樊隊長進行曲》。 97. 98. 99. 100. 33.

(39) 受訪時曾談到:母親最初在四川重慶學聲樂,卻因結婚而輟學;為此,父親內心 始終存有一份愧疚,不要母親為賺取家計入社會工作。. 101. 來臺之後的樊爕華,在民國41年,擔任聯勤總部軍樂隊少校隊長,民國42年, 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少校軍樂參謀。從民國44年至46年,樊爕華從政工幹校軍樂 人員訓練班的少校教育組長、中校教官、一直做到中校副主任, 如果中央訓練 102. 團音樂幹部訓練班、陸軍軍樂學校是樊爕華的啟蒙、養成教育,那麼,政府遷臺 後,延續軍樂教育的政工幹校軍樂人員訓練班,使樊燮華從學習者變成指導者、 軍樂教育的執行推動者,並累積日後成為國防部示範樂隊隊長、指揮大型音樂會 的能力。 47. 年 12 月 1 日,樊爕華出任國防部示範樂隊中校隊長,48 年升任上校隊長,. 從此一生與示範樂隊密不可分,他帶領著示範樂隊,在演奏技術上不斷精益求精, 使一般民眾對示範樂隊、對軍樂演奏刮目相看;又因為同時兼任政工幹校軍樂班 人員訓練班副主任,所以能夠不斷地挖掘優秀的軍樂官加入示範樂隊的行列,例 如廖崇吉,原來學生時期在樂隊裡吹薩克斯風,進軍樂學生訓練班第一期時,由 樊爕華親自指導改習低音管,結訓之後,大家填志願分發到各軍種軍樂隊,第一 志願都是示範樂隊,只有廖崇吉因為羨慕穿著海軍軍服帥氣的模樣,把海軍樂隊 填第一志願,示範樂隊填第二,樊爕華愛才惜才,把廖崇吉訓了一頓,堅持更改 101. 102. 張伯順,〈慈父與嚴師~樊曼儂眼中的父親〉,《樂覽》No. 86 (2006 年 8 月):37。 顏廷階,1992,425。 34.

(40) 志願;畢業後分發到國防部示範樂隊的廖崇吉,也變成當時音樂界的木管師資之 一,參與交響樂團的演出,並在光仁等音樂班任教。 從廖崇吉的例子,可以看 103. 到軍樂人員融入當時音樂界的情形。 樊爕華擔任政工幹校軍樂人員訓練班副主任時,班主任是施鼎瑩,樊爕華除了 是施鼎瑩的高徒之外, 更是最佳的左右手、政策執行者。施寬平曾寫道: 樂隊要求進精,就有賴指揮家的指導和訓練,樂隊本身就有一位各種學術都很 淵博(如作曲、和聲、配器、指揮技術、心理學、企業管理學、音樂美學、音樂史、 各種樂器的技巧、音感、感性……等等)而又能領導統馭的人,如樊爕華隊長,但 這種人實在太難求。樊隊長去世後,施鼎瑩將軍曾感慨的說,他刻意的培養了二 十多年才造就一個樊隊長,若要再造就成一個樊隊長的人,則需再等二十年。 104. 105. 從民國47年之後,可以從教育和指揮兩方面,來談樊爕華:. 教育方面:民國 40、50 年代,音樂系師資非常缺乏,所以從大陸來臺的軍 樂官們,很多人都被延攬進入大專校園身兼教職。國立藝專音樂科是民國 46 年成 立的,創辦人暨首屆系主任申學庸 在草創時期,管樂老師就聘請了施鼎瑩、樊 爕華、薛耀武、許德舉和隆超。人緣極佳的樊爕華,和音樂系之間保持良好互動, 對於青年學子幫助甚多,申學庸曾經提到,當時藝專只有兩間小教室、一間辦公 室,在簡陋的學習環境之下,示範樂隊常常提供場地、樂器方面的協助,學校開 實習音樂會時也常常向他借用場地,申學庸認為樊爕華對臺灣音樂的前途、音樂 1.. 106. 年 5 月 20 日陳秋婷訪談廖崇吉,請參見附錄九。 施鼎瑩是樊爕華的豎笛老師。 施寬平,1978,62-63。 申學庸的任期是民國 46 到 61 年。樸月,《申學庸:春風化雨皆如歌》,台北:時報文化, 2002,82。 103. 2008. 104. 105. 106. 35.

(41) 教育、社會狀況都很關心,對學校管樂課程方面的建議很有幫助。. 107. 另外,樊爕華於 49 年 8 月兼任臺灣省立師範大學音樂系講師,52 年 8 月兼任 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教授。. 指揮方面:48 年樊爕華升任國防部示範樂隊上校隊長,身兼指揮的他,常常 在重要慶典、接見外賓的場合,指揮示範樂隊演出,例如:民國 50 年 11 月,因 為蔣總統七秩晉五華誕,指揮示範樂隊巡迴祝壽演出並出任副領隊;52 年,因為 蔣總統七秩晉七華誕「國軍文康訪問團」環島公演,指揮示範樂隊演出。民國 53 年 6 月,指揮政工幹校學生環島公演;同年 11 月,於中國國民黨七十週年慶祝音 樂會,指揮聯合軍樂演出;民國 55 年 5 月,恭祝蔣總統連任,指揮國防部示範樂 隊演奏《民族救星 蔣總統交響曲》(許德舉作曲)招待駐華使節。 樊爕華也常常指揮合唱團的演出:民國 51 年 11 月 29 日,客席指揮中華合唱 團演唱《偉大的領袖》(譚峙軍作詞,張世傑作曲), 民國 52 年 4 月 6 日,客席 指揮中華合唱團演唱《反攻大合唱》(譚峙軍作詞,張世傑作曲); 民國 52 年 8 月 8 日,指揮示範樂隊暨中華合唱團演唱《光明已在望》大合唱(蔣經國作詞,施 2.. 108. 109. 年 10 月 18 日陳秋婷訪談申學庸,請參見附錄六。 中華合唱團,47 年 10 月 5 日成立於台北,由臺灣省立建國中學音樂教師張世傑、臺灣省 立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前身)音樂教師陽永光所倡組,團員由兩校學生組成, 48 年擴大對外招收新團員。51 年 8 月,張世傑團長與樊爕華談及對我國音樂事業的理想及抱負, 開始作無條件之合作,乃由樊爕華任客席指揮,並由國防部示範樂隊伴奏。請參考趙廣暉編著, 1986,357-358。 彭虹星指出,《偉大的領袖》完成於 43 年 2 月 17 日,是包含一個序曲(獻詞)及七個樂章的合 唱曲,請參考彭虹星,〈「偉大的領袖」合唱曲〉,《聯合報》,1960 年 5 月 28 日,6 版。 張世傑,民國 14 年生於甘肅蘭州,小時曾在教堂唱詩班習唱,中學時跟音樂老師學音樂, 32 年擬就讀音樂學院,礙於父命,入蘭州大學銀行會計系;33 年到四川從軍,考入中央聯校音樂 組,畢業後擔任教職;38 年來臺之後,先在台中二中任教,43 年受聘為台北市建國中學音樂教師。 參考自彭虹星,〈青年作曲家張世傑 中國樂壇名人小記之二十三〉,《聯合報》,1956 年 10 月 23 日,6 版。 107. 2006. 108. 109. 36.

(42) 斯作曲), 同年 8 月 23 日,客席指揮中華合唱團暨示範樂隊合作演出《金門頌》 110. 鍾梅音、俞南屏作詞,黃友棣作曲)赴金門前線致敬,10 月 27 日,為蔣總統祝壽. (. 音樂會,客席指揮中華合唱團暨示範樂隊合作演出《偉大的領袖》(譚峙軍作詞, 張世傑作曲)。民國 54 年 11 月 11 日,國父百年誕辰音樂會,指揮復興崗合唱團演 唱《國父頌》(錢慈善作詞,左宏元、蔡伯武作曲),55 年 11 月 12 日,指揮復興崗 合唱團演唱《領袖頌》(紀弦作詞,蔡伯武作曲)。 樊爕華指揮大型音樂活動,都是為了老蔣總統的華誕祝壽:民國 52 年 10 月 31. 日,應邀指揮台北市萬人大合唱,55 年 10 月 31 日,在總統府前廣場指揮九個. 軍中合唱團的千人合唱。另外有一次是在 55 年 3 月 21 日,為了慶祝老蔣總統連 任,在總統府前廣場指揮萬人大合唱。 除了示範樂隊與合唱團的合奏之外,在朋友、屬下眼中,反應快、聰明而靈活 的樊爕華,也邀請聲樂家,例如申學庸、楊冬春等人,和示範樂隊協演。申學庸 認為,樊爕華指揮的示範樂隊,與傳統軍樂剛強、只會大聲演奏的形象有所不同, 富有音樂性,可以吹奏出優美柔和的音色,為獨唱伴奏時,就算個頭嬌小的申學 庸,也不會覺得自己音量不夠大。. 111. 樊爕華除了在教育和指揮方面為人稱道之外,關於他的評論亦不少。政治作戰 軍樂隊為合唱團伴奏,國防部示範樂隊並非首例,早在民國 39 年,由國防部總政治部音 樂宣傳委員會主辦、為慶祝蔣公華誕的一場音樂晚會中,即有由軍樂為合唱伴奏的例子,當時由張 世傑指揮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省立台北成功中學大合唱,陸軍裝甲兵司令部軍樂教導隊伴奏。 請參考《自由中國藝術界為恭祝總統將公六十晉四華誕公演音樂晚會》,國防部政治部音樂宣傳委 員會主辦節目單,39 年 10 月 30 日。39 年 9 月,張世傑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音樂宣傳委員會主任 秘書。 2006 年 10 月 18 日陳秋婷訪談申學庸,請參見附錄六。 110. 111.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張貼本節課教學重點海報,提示學

國際性或大型行進管樂比賽,是各校親師生開拓視野的重要里程碑;除了 每年例行性的全國音樂比賽決賽之外,臺灣也有幸於 2019 年在臺北承辦世界

bombast in this Don Giovanni production by Martin LIM, 21 May 2019,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