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政達 博士. 立. 張奕華 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筠諺 撰.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第一節. 系所評鑑執行課題 ................................................................ 32 系所評鑑指標建構課題 ........................................................ 57. ‧. 第三節. 學. 第二節. ‧ 國. 第二章. 治 政 大 文獻探討 .................................................................... 15 立 系所評鑑理論課題 ................................................................ 15.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建構 ........................................ 8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07. 第一節 第二節. n U engchi 研究對象 .............................................................................. 10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1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1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17. 第一節. 模糊德懷術專家審題結果之分析 .......................................117. 第二節. 模糊德懷術之調查結果 ...................................................... 138. 第三節. ANP 評估指標權重結果之分析 ......................................... 149. er. io. sit. y. Nat. 第四節. n. a l.............................................................................. 研究架構 107 iv Ch. i.

(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73. 第一節. 結論 ...................................................................................... 173. 第二節. 建議 ...................................................................................... 177. 參考文獻 .................................................................................. 181 壹、中文部分 ........................................................................................... 181 貳、英文部分 ........................................................................................... 188.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 195 博士論文採用評鑑指標建構分析一覽表 .............................. 195. 治 政 大 ..................................... 197 99 學年度教育學門系所特色彙整表 立. 初擬系所評鑑指標和現行系所評鑑之比較 .......................... 203. 附錄四. 專家審題問卷 ............................................................................211. 附錄五. 模糊德懷術問卷 ....................................................................... 223. 附錄六. 相對權重問卷 ........................................................................... 232. ‧. ‧ 國. 學. 附錄三.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5) 表. 次. 表 2-1. 系所評鑑源起和目的比較表 .................................................................................34. 表 2-2. 評鑑流程比較表 .....................................................................................................37. 表 2-3. 兩次系所評鑑規劃之比較 .....................................................................................45. 表 2-4. 兩次系所評鑑指標項目及參考效標重點之比較 .................................................48. 表 2-5. 第一週期系所評鑑之評鑑結果整理 .....................................................................50. 表 2-6. 兩次系所評鑑指標項目及參考效標內容之比較 .................................................64. 表 2-7. 兩次系所評鑑參考效標和法規規定之比較 .........................................................69. 表 2-8. 南非系所認可指標一覽表 .....................................................................................73. 表 2-9. 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系所排名評鑑指標一覽表 .................................................78.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表 2-10 系所評鑑和學校聲望指標項目彙整表 .................................................................80. ‧. 表 2-11 評鑑指標建構方法一覽表 .....................................................................................83 表 2-12 系所評鑑指標體系架構思考重點一覽表 .............................................................94. y. Nat. sit. 表 2-13 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初步構想 .................................................................................97. 表 4-1. 各項指標重要性程度等級評分對照表 ............................................................... 118. 表 4-2. 各項指標綜合評分結果統計表 ........................................................................... 118. n. al. er. 模糊德懷術專家諮詢小組成員表 ....................................................................... 110. io. 表 3-1. Ch. engchi. i n U. v. 表 4-3 「行政管理」向度之指標量化分析統計表 ......................................................... 119 表 4-4 「行政管理」向度之修正意見彙整表 .................................................................121 表 4-5 「環境設備」向度之指標量化分析統計表 .........................................................123 表 4-6 「環境設備」向度之修正意見彙整表 .................................................................124 表 4-7 「課程規劃」向度之指標量化分析統計表 .........................................................125 表 4-8 「課程規劃」向度之修正意見彙整表 .................................................................126 表 4-9 「教師教學」向度之指標量化分析統計表 .........................................................128 iii.

(6) 表 4-10 「教師教學」向度之修正意見彙整表 ...............................................................129 表 4-11 「學生學習」向度之指標量化分析統計表 .......................................................130 表 4-12 「學生學習」向度之修正意見彙整表 ...............................................................131 表 4-13 「專業表現」向度之指標量化分析統計表 .......................................................133 表 4-14 「專業表現」向度之修正意見彙整表 ...............................................................134 表 4-15 「經營成效」向度之指標量化分析統計表 .......................................................135 表 4-16 「經營成效」向度之修正意見彙整表 ...............................................................136 表 4-17 專家語意尺度設定值 ...........................................................................................139. 治 政 大 .......................................143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之模糊數和明確值分析結果 立. 表 4-18 評鑑指標重要性之勾選人次及選項人數比例 ...................................................139 表 4-19. 表 4-20 重新整理後之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一覽表 ...................................................146. ‧ 國. 學. 表 4-21 教育學門系所向度和次向度評鑑指標分析結果之未加權超級矩陣 ...............156. ‧. 表 4-22 教育學門系所向度和次向度評鑑指標分析結果之加權超級矩陣 ...................157. y. Nat. 表 4-23 教育學門系所向度和次向度評鑑指標分析結果之極限超級矩陣 ...................158. er. io. sit. 表 4-24 教育學門系所向度和次向度評鑑指標分析結果之集群矩陣 ...........................159 表 4-25 教育學門系所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59. al. n. v i n 教育學門系所次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0 Ch engchi U. 表 4-26. 表 4-27 教育學門系所「行政管理」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3 表 4-28 教育學門系所「環境設備」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4 表 4-29 教育學門系所「課程規劃」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5 表 4-30 教育學門系所「教師教學」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6 表 4-31 教育學門系所「學生學習」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7 表 4-32 教育學門系所「專業表現」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8 表 4-33 教育學門系所「經營成效」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69 表 4-34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權重之分析結果 ...........................................................171 iv.

(7)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 ................................................................................................................. 11. 圖 2-1. 教育評鑑、高等教育評鑑、系所評鑑等概念之關係 .........................................16. 圖 2-2. 評鑑與相關概念之關係 .........................................................................................17. 圖 2-3. 系所品質的系統觀 .................................................................................................29. 圖 2-4. 第一週期系所評鑑之評鑑指標架構 .....................................................................62. 圖 2-5. 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之評鑑指標規劃架構 .............................................................63. 圖 2-6. ANP 超級矩陣樣式之範例 ....................................................................................87. 圖 2-7. 系所評鑑之評鑑指標體系架構模式 .....................................................................94. 圖 2-8. 政 治 大 系所評鑑之評鑑指標體系架構 .............................................................................95 立 研究架構 ...............................................................................................................108. 圖 3-2. 超級矩陣 ............................................................................................................... 115. 圖 4-1.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系統之分析層級結構 ...................................................150. 圖 4-2. 教育學門系所整體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1. 圖 4-3. 教育學門系所「行政管理」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1. 圖 4-4. 教育學門系所「環境設備」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2. 圖 4-5. 教育學門系所「課程規劃」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2. 圖 4-6. 教育學門系所「教師教學」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3. 圖 4-7. 教育學門系所「學生學習」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3. 圖 4-8. 教育學門系所「專業表現」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4. 圖 4-9. 教育學門系所「經營成效」向度評鑑指標權重之 ANP 分析層級結構設定 .154. ‧. ‧ 國. 學. 圖 3-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教育品質一直深獲眾人重視 ,教育品質保證是教育界努 力的目標,尤其對於高 等教育領域的品質要求,更 是影響著當前大學校院系所 發展的規劃。尤其在大學校 院高度競爭的今日,系所經 營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 如何提升學系和研究所(兩 者合併簡稱系所)品質並彰 顯系所特色,以獲取外界的 認同,是系所經營者必須因 應的首要任務。 依據大學評鑑辦法的規定,系所評鑑(program evaluation)(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2010)是大學評鑑的一環,被看成是高 等教育品質保證的要素之一 。然而當前國內對於高等教 育的評鑑,仍以大學校務評. 政 治 大. 鑑和學門評鑑為主,但 誠如蘇錦麗(1997)所言,機構評鑑(instituational evaluation). 立. 和專業領域評鑑(specialized accreditation)因內容性質不同,其評鑑標準自然有所. ‧ 國. 學. 差異。評鑑目的在於改善, 大學評鑑在改善大學整體校 務品質表現,學門評鑑在改 善學門所屬學系和研究所教 學和研究品質表現,學系和 研究所構成大學,學門領域. ‧. 包括許多同性質的學系和研 究所,這兩者可以看成是分 別從單一大學和單一學門的. y. Nat. 角度去看學系和研究所的品 質,評鑑結果是提供較廣泛 和整體性的改善建議,如果. io. sit. 能直接針對單一研究所或學 系去瞭解其教育品質表現, 將更能對提升學系和研究所. n. al. er. 教育品質有幫助,目前 實施了一次系所評鑑(2007 年~2010 年),有論者提出一些. i n U. v. 改善建議(黃政傑和張嘉育,2010) ,並已規劃實行第二週期系所評鑑(2012 年~2019. Ch. engchi. 年)(王保進,2010),這顯示系所評鑑是當前高等教 育的重要課題並有可改善的地 方,然而國內教育界探討專業領域系所評鑑的論述並不算多,有關概念、實際做法、 評鑑指標等都有待探討,其 中尤以評鑑指標最具重要性 。所以,本研究期望能夠由 分析系所評鑑的意涵、模式 、運作方式和問題,去構建 契合國內系所實際運作情境 的專業領域系所評鑑評估指標,以作 為規劃或執行系所評鑑的參考。. 1.

(1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因應高等教育市場化影響 面對全球化時代,目前高等 教育面對的不只是國內校院 之間的競爭,尚有國外 大學的影響。社會大眾也感 受高等教育品質的重要,對 於其發展的規劃日益關注, 而利害關係人對於高等教育 績效責任的強調也更甚以往 ,從媒體對於校院排名和評 鑑結果的報導(經濟日報,2010,10 月 24 日)即可顯見,故大學校院的發展不單 只是校內經營的課題,更成為外界注目的焦點。我們可發現高等教育正靜默地轉變,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挹注 從過去的集中式補助轉為多 元化的補助結構,由於高等. 政 治 大. 教育管理的鬆綁,政府逐漸 減少在研發經費上的補助, 轉而由地方政府或是產業界. 立. 資助,藉以強化學界和業界 之間的合作,並促進創新網 絡的建立,而大學在研究國. ‧ 國. 學. 際化和知識經濟上的地位越顯重要( Garcı´a-Aracil & Palomares-Montero, 2010)。. ‧.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 不論在學校數量或是教育品 質均有顯著的發展。觀 察 83 學年度到 98 學年度的資料,近 16 年來我國大學校院遽增 91 所達 149 所之多,. Nat. sit. y. 而社會科學論文(SSCI)的發表篇數從 298 篇增至 2,442 篇,科學論文(SCI)的篇. er. io. 數也從 8,605 篇增至 23,558 篇(教育部,2010)。這些資訊顯示我國國民接受高等. al. v i n Ch 升或是專業知能人力的培養 上都有正面的意義。基於大 e n g c h i U 學自主的精神,教育部賦予 n. 教育的機會大增,各大學在 學術研究上也有長遠的進展 ,不論是國民教育水準的提. 大學在課程規劃、教學內容和行政管理上相當的自由度,學術風氣也相較以往開放。 然而,在數量的擴增和自主 的環境下,大眾反而更關注 學校的辦學績效、學生的學 習品質等。在量的擴充之餘 ,更應重視質的提升,因此 ,落實系所評鑑,審慎評估 大學校院的經費挹注,可視 為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的機制 之一。此外,在國際化和市 場化的脈絡下,目前的高等 教育面臨兩種不同的威脅, 一是必須和外在環境變化相 呼應,此部分不單指政府的 要求;另一則是因外在環境 變化而產生的內部問題 (Brennan & Shah, 2000)。例如大學的競爭對象不再侷限 於國內校院,還要面對國 外大學的競爭,不論是招攬 國內優秀學生或是招聘國內 菁英教授等,皆明顯衝擊國 內高等教育環境,成為高等 教育發展的威脅。這兩個問 題不僅挑戰大學校院現有的 運作,甚至影響學校內部管 理層級的分配和調整。只是 在大學自主的精神下,倘若 2.

(11) 沒有一套評鑑標準,實在很 難論斷學校內部管理和教學 品質的優劣,也更難瞭解學 校的競爭優勢。所以如何藉 由客觀、公正的評鑑機制來 評斷和改善大學校院和系所 辦學品質,以強化我國高等 教育水準,提示改善教育品 質和表現的重點項目,已然 成為因應市場化競爭壓力,提升 競爭力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教育學門系所面臨轉型思考 早期的師範校院所屬的教育學門 系所多以師資培育為主,但 1994 年師資培育法 修訂後,開放師資培育的多 元管道,一般大學亦可開設 教育系所及教育學程以培育 中小學師資,對過去功能單 一化和規模精緻化的師範校 院造成極大衝擊,同樣也影 響以師資培育為系所目標的 教育學門系所。再加上近幾 年國內生育率降低,中小學. 政 治 大 和教育系所必須面臨轉型的情境,或是突顯教育系所的特色以爭取學生就讀的意願。 立 教師職位一位難求,師資培 育的需求大幅縮減,讓原先 以師資培育為主的師範校院. ‧ 國. 學. 面對上述的社會情境變遷, 教育學門系所和師範校院也 的確做了些調整。陳德 華(2008)比較 81 學年度(1992 年)和 96 學年度( 2007 年)師範校院系所的數量 ,. ‧. 發現師範校院採多採以擴張 式轉型機制,即在原有的系 所基礎上再增設一些非師資. y. Nat. 培育系所,但因系所過度分 化,以致個別系所的師資數 量明顯不足,過去以學士班. io. sit. 教育為主,反而逐漸增加研 究所教育的比重。然而,這 些調整的成效為何呢?簡秀. n. al. er. 蓉(2008)分析 2006 年的系所評鑑結果,發現國立師範教育體系的評鑑結果表現不. i n U. v. 佳,有 7 校 11 系 所 列 為「 未 通 過 」,另 高 達 2 成 71 個 系 所 屬 於「 待 觀 察 」的 階 段 ,. Ch. engchi. 並引用林萬億的觀點,明確 點出師範校院轉型的重要性 ,因為「全世界沒有學校只 為了培育師資而存在」 (簡秀蓉,2008,頁 70),而這也連帶影響師範校院下所屬教 育學門系所的發展方向。此 外,師範校院系所在系所評 鑑結果中表現不理想,其原 因有待探討,但是評鑑結果 欠佳究竟是指出這些教育學 群系所轉型所遭遇的困境? 或是因為評鑑設計不盡符合 師範校院系所特性而導致表 現不佳?實在需要深入探 究。. 貳、研究動機 一、評鑑可改善系所教育品質,並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和競爭力 大學校院是構成高等教育的主體,而大學 校院則主要由系所構成,所以改善高等 3.

(12) 教育品質和競爭力,必須改善大 學校院的教育品質,更根本 的是改善系所的教育品 質 和競爭力。對於教育品質出現許多不同的看法,Frazer(1992)主張教育的品質並不 盡然等同於企業界的滿足顧客需求,所謂 的「教育品質」必須從績效責任的角度加以 界定,大 學要對三個不同團體負起達成績效(accountability)的責任:(1)大學的教育 品質必須對納稅義務人及補 助經費的政府機關負責,以確保其所買到的大學教育是符 合「貨幣價值」(value of money),大學必須保證它能盡到提供高品質教育產品的 義務;(2)學生希望從大學中獲得專業知識與能 力,企業界也希望大學能夠扮演提供 高品質人力的專業單位,畢業的 學生應該具備適當的技術與 知識,以 因應經濟發展 的 需求;(3)大學必須保證每一學科(包括知識、 技巧與態度)能被正確無誤地傳授, 大學教師有義務整合各種知 識,以使學生對於學科產生 學習興趣與正確的態度。而. 政 治 大 等教育的所產生效益為何?)、顧客(這些高等教育的使 用者是否滿意?)和滿意度 立. Bitzer(2010)指出當前對於高等教育品質的定義不單針對學術品質,還包含結果(高. (他們的滿意程度為何?) ,而在持續追求品質的過程中,必 然會產生創造力的衝突,. ‧ 國. 學. 所以可加入學生學習作為品 質提升流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從高等教育品質的角度來. ‧. 看,教育品質是具有績效的意義,大學校院和系所不能逃避負起提升教育品質的責任。. y. Nat. 另外,大學校院機構是經政府核准設立負 有教育學生目的的機關,而教育部門主. io. sit. 管有職責向全民說明所挹注 經費的開支情形,政府也有職責保障大眾的權益或進行策. n. al. er. 略性調整,政府被要求負起監督 教育部門成效的責任,這種 要求不應當只是非正式 關. i n U. v. 係的單純信任,應該加以常規化 ,變成透明化和可經檢驗(Taylor, 2009)。因此,. Ch. engchi. 大學校院系所提升教育品質,政 府監督大學校院及其系所的 教育品質變成必要,且 必 須透明和常態化,所以運用大學評鑑和系所評鑑就變成政府監督大學校院和系所教育 品質表現的必要和可行手段之一。 針對高等教育評鑑,教育部 已採行辦理大學評鑑、學門 評鑑等作法(楊玉惠, 2003),其中學門評鑑專指教育主管行政機關依現行各大學學系之專業領域給予分類 後歸為若干學門,依據特定學門 所進行之專業領域教學品質、研究及管理等各方面 之 專業特定目標的達成,進行詳細的評估活動;而大學評鑑辦法也認定學門評鑑的對 象 是特定領域之院、系、所或學程,其評鑑向度 可分為研究、教學及服務成效等。所 以, 大學評鑑和學門評鑑是有差異,學門評鑑可說是針對特定的 領域進行教學、研 究和 管 理、服務等方面的評估。至於系所評鑑部分,過去政府以管制態度嚴格審核大學系所 4.

(13) 的設立,已發揮控制高等教育數 量成長的效果,但對於已設 立系所卻缺乏退場機制 的 管制,過 度保障現有系所使其缺乏成長動力,造成有些早期成立的系所與社會需求 脫 節,而難以確保高等教 育的品質(陳德華,2008)。教育部乃於2006年推動具認可制 (accreditation)精神的系所評鑑,並將評鑑結果與 系所退場機制結合,確保高等教 育達到一定的品質要求,這表示 系所評鑑是可以改善系所教 育品質,並進而提升高 等 教育品質和競爭力,也就說系所評鑑 的實施、改善和研究十分重要。 二、改進系所評鑑品質,有助於提升系所教育品質表現 如前所述,教育部已推動辦理一次系 所評鑑,臺灣地區大學校院系所在 2006 年至 2010 年都陸續接受了系所評鑑,然而相關 評鑑結果公布後引起不少討論,如監. 政 治 大 條件、系所特性規劃評鑑項 目、指標和內涵,導致許多 系所被迫裁撤或合併,喪失 立. 察院(2010,8 月 12 日)提案糾正教育部多項有關系所評鑑之缺失,包含未依大學. ‧ 國. 學. 學校辦學特色,嚴重影響國內高等教 育人才培育工作。黃政傑和張嘉育(2010)探 討系所評鑑的主要問題包括了:1.預期評鑑目的與實際運作存在差距、2.新設及轉. ‧. 型系所納入評鑑不妥、3.評鑑時程安排適切性待檢討、4.評鑑標準和評鑑委員公平 性待強化、5.評鑑成績決定與申覆機制未盡妥適、6.評鑑結果公布與運用方式待商. Nat. sit. y. 榷、7.評鑑規劃與實施的決策合理性待檢視。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對於目前大學評. er. io. 鑑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認 為社會科學的成就無法用經 濟及數字的指標去衡量,應. al. 該建立符合不同學門評鑑需 求與特色的指標(王彩鸝,2010,11 月 26 日)。這些 爭. n. v i n Ch 議問題必須解決和因應,才 有助於提升系所評鑑的品質 e n g c h i U ,建立大眾對系所評鑑結果 的信任和信心。. 而大學基於未來將實施的第 二次系所評鑑,採取以系所 整併方式作為因應,也 造成爭議,如高雄師範大學整併成立 6 年多的客家文化研究所(魏斌、王家俊,2010, 12 月 12 日),而師範校院不僅面臨系所評鑑,也要處理轉型問題,系所整併也是一 種因應作法,但是也造成一些爭議, 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務會議通過 5 個研究所 合併案(李承宇、張錦弘,2010,11 月 25 日)。這些都顯示出師範校院因應系所 評鑑所要處理的問題更多於 一般非師範校院的大學校院 ,需要更多的討論和重視。 實施系所評鑑需要思考的課題很多,Brennan 和 Shah(2000)提及系所評鑑的 評鑑焦點通常包括課程架構 、教學目標、教職員現況、 圖書館或其他教學資源、資 5.

(14) 訊科技、學生成績、教職員的績 效和內部品質管理機制。Bogue 和 Hall(2003)從 財政、教育、政治和倫 理方面分析系所評鑑:1.財政方面:為確定是否需要額外的 財政支持,現有的資源能否 維持目前的需求,在現有的 資源系所運作的效率效能為 何;2.教育方面:針對受評系所確認執行情形,有無須修正或終止其運作;3.政治 方面:確認其運作目的是否 符合政府的政策方案,並確 保學生就讀的品質;4.倫理 方面:確認是否在主管機構 所提出的規範下運作,受評 系所是否和學院或學校總體 目標一致,其系所管理是否 完善、有效率。江宜樺(2005)指出系所評鑑不是將單 位成員的學術研究成果加總 彙整即可,尚須考量研究領 域的完整性和獨特性;再若 以系所整體發展為考量,則 衡量的項目尚須包括次領域 教學課程涵蓋性、系所重點 發展表現、教師年齡層結構 、生師比、硬體設備、學生 學術及課外活動能量、學生. 政 治 大 課題,這包括評鑑目的、評 鑑內容和指標項目、評鑑倫 理、評鑑方法、評鑑結果應 立 對系所教學行政的滿意度、 就業輔導成效等。綜言之, 推動系所評鑑必須思考許多. 用、評鑑衍生相關問題(如 系所合併)等,可納入考量 評鑑的人員績效表現,可包. ‧ 國. 學. 括教師、學生、職員等,評 鑑的層面不只是軟硬體設備 、人員條件、資源投入情形. ‧. 等具體可觀察的項目,也包 括滿意度等較主觀的知覺項 目,顯然系所評鑑牽涉的課 題極為廣泛。因此改善系所 評鑑的品質是重要的課題, 有助於提供具高信效度的系. Nat. io. sit. y. 所優缺點和可改進資訊,也就是說提升系所評鑑品質將會有助於增進系所教育品質。. er. 三、探討系所評鑑指標建構課題,利於提升系所評鑑品質. al. n. v i n Ch 評鑑標準的建立影響著評鑑 內容的規劃,甚至也因期待 獲取良好的評鑑結果, engchi U. 而影響著受評單位的發展方 向。評鑑指標的選擇往往會 因為評鑑屬性和對象的不同 而有差異,如蘇錦麗(1997)評析當時的大學學門評鑑 制度,認為大學學門品質係. 一複雜、多層面的屬性,不 易建立客觀的標準。楊瑩(2008)也指出機構評鑑與專 業領域評鑑的評鑑標準本應 有所差別,前者再因機構性 質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後者 更因各領域專業屬性的特性 也會有不一樣的評鑑標準, 因此皆不宜以同一套標準進 行評鑑。而政治大學教育學 院辦理建置人文社會科學評 鑑指標教育學門座談會,教 育學院詹志禹院長也表示教 育學門以「多元、包容、創 新」為原則,評鑑向度可分 為教與學、學術影響、公共 服務及社會貢獻、國際化四 大類,強調「教學、研究、 服務」三項功能,並納入學 生的學習成效及學生畢業後 對社會的貢獻,大學評鑑指 標多偏重自然學門的思考, 人文學門必須發展本身的論 述及合理評鑑指標(國立政 6.

(15) 治大學研究發展處,2010,12 月 5 日)。再觀察論者指出系所 評鑑的問題,其中與 評鑑指標有關的,包括評鑑 標準和評鑑委員的公平性待 強化(黃政傑和張嘉育, 2010)、指標評鑑忽略系所特色 和前瞻性(邱瓊平,2009,6 月 30 日;湯雅雯和陳 智華,2009,7 月 1 日)等項。 與系所評鑑標準最有關係的 應該是評鑑指標,上述討論 就指出系所評鑑需要針 對系所所屬於的專業領域特 性,設計符合其特性的評鑑 指標,才能有效增進評鑑品 質,使得評鑑結果能夠提供 有利於系所改善的具體和客 觀參考資訊。因此,探討系 所評鑑指標建構課題,利於 提升系所評鑑品質,但是深 入探討系所評鑑指標的研究 還很少,需要進行有系統性 的學術研究,尤其是聚焦在 探討系所評鑑指標的相關課 題,或再建構系所評鑑指標體系 ,會更利於提升系所評鑑品質。. 政 治 大 四、研究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有助於提供系所改善具體資訊 立. ‧ 國. 學. 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大學校院 ,一般多認為師範校院必須 轉型和強化系所競爭 力,以因應高等教育市場化 的競爭壓力,而師範校院多 數與教育有關的系所及其他. ‧. 大學校院教育相關系所多被 歸類於教育學門。近幾年, 這些教育學門系所招生面臨. y. Nat. 很大的挑戰和生存壓力 ,葉連祺和林淑萍(2008)指出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公. io. sit. 佈的 93 至 95 學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校系 組錄取統計資料,教育學群在 93 學年有. n. al. er. 24 校 149 個學系( 組),94 學年有 25 校 132 個學系(組),至 95 學年為 26 校 96. i n U. v. 個學系(組),顯示教育學 群學系數有逐年遞減的趨勢 ,原因多為師範學院紛紛改. Ch. engchi. 制為教育大學或綜合大學、 及部分學系因應社會大環境 人力需求的變化,進行學系 調整(如學系改名、減班)、合 併、裁 撤等,以 致 於 整 體 招 生 學 系 數 和 名 額 都 遞 減 。 而教育部統計處(2010a)的 大 專 校 院 教 育 學 門 教 育 系 所 學 生 人 數 統 計 資 料 也 顯 示 , 其系所學生數(包括學士班、碩士班和博士班學生數)由 90 學年度的 46,141 人(佔 3.89%)至 95 學年度為 44,185 人(佔 3.36%) ,於 98 學年度更下降為 41,936 人(佔 3.14%),這表示教育學門系所呈現負成長的局面,整體系所數和學生人數都在遞減 之中,教育學門系所正面臨 著嚴重的生存和發展危機。 此外,教育部也藉由修正大 學法,據以推動師範校院合併, 以強化大學競爭力(李威儀,2010,12 月 23 日)。 因此,教育學門系所比其他 學門系所更多面臨大學校院 轉型、合併等壓力,除了自 己力求提升教育品質表現外 ,藉由系所評鑑的檢視,以 發現待改善的弱點和發展優 7.

(16) 勢,也非常重要。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 以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為 探討主題,以建構教育 學門系所評鑑指標為研究焦 點,藉由系統性討論系所評 鑑及評鑑指標相關文獻,綜 合專家意見,以構建一個教 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 提供系所提升教育品質和系 所評鑑研究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依據前述討論的研究背景及 動機,本研究將以教育學門 系所評鑑指標體系的建. 立. 構為主題,進行探討,希望 達成下列幾項研究目的:. ‧ 國. 學. 一、探討教育學門系所 評鑑的理論課題。. ‧. 二、分析教育學門系所 評鑑的執行課題。. y. Nat. 四、建構教育學門系所 評鑑的指標體系。. n. al. 貳、待答問題. Ch. engchi. er. io. sit. 三、剖析教育學門系所 評鑑指標的建構課題。. i n U. v.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提出具 體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教育學門系所評鑑的應 注意理論課題為何? 二、教育學門系所評鑑 需思考執行課題為何? 三、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 的應考慮相關課題為何? 四、教育學門系所評鑑 的可行指標體系為何?. 8.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探討聚焦和明確 ,茲將所涉及的重要名詞, 界定其概念意涵如下:. 壹、教育學門系所 學門具有特定的學科邏輯、專業用語和理論等特點,而 系所的設立宗旨和課程 規劃以特定學門為主,則可 將之視為該學門的系所。本 研究將「教育學門系所」視 為歸屬為教育學門的系所, 其名稱可能包括「教育」兩 字,而設立目標以培育教育 領域專業人員為主,但不侷 限於培育中小學教師。. 貳、系所評鑑. 政 治 大 經營成果和相關人員表現, 以評定其績效表現和品質。 在本研究中,系所評鑑指教 立. 系所評鑑以公私立大學校院 學系和研究所為對象,根據系所在某段期間的整體. ‧ 國. 學. 育部委託外部機構(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針對大學校院屬於教育 學門的系所,辦理外部評鑑,以評估 系所的經營成果和人員表現情形。. ‧. 參、系所評鑑指標. y. Nat. 系所評鑑指標可以看成是一 套指標系統,根據某些教育 評鑑理論基礎而建構,. io. sit. 可分成向度、次向度、評鑑 指標等層次,用於評估和判 斷系所整體經營成果和相關. n. al. er. 人員表現的狀況。在本研究 中是指適用於評鑑教育學門 系所經營成果和人員表現的 指標,可據以判斷系所 的運作品質和績效。.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為期達成研究目的,主要應用以下幾 種研究方法,簡要說明如下: 一、模糊德懷術 德懷術係以專家意見共 識為主的決策方式(Hasson, Keeney & McKenna, 2000; Okoli & Pawlowski, 2004; Rowe & Wrightb, 1999),導入模糊理論(Fuzzy theory), 9.

(18) 以解決傳統德懷術無法呈現 的模糊語意變數,給予專家 更彈性的評估尺度,藉以得 出較能反映群體意志的意見結果。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的探討 ,初擬教育學門系所評鑑的 指標架構。經立意取樣 出對高等教育評鑑和系所經 營課題學有專精的專家,藉 以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本研究 所編制的指標內容提供審查和修正意見,做為專家審題結果。彙 整專家審題意見後, 再進行模糊德懷術 (Fuzzy Delphi) 問卷調查,經由模糊數的 運算作為指標選取的 結果,完成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 標體系的建構,以作為後續 網絡分析法的調查依據。 二、網絡分析法 網絡分析法(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以下簡稱 ANP)是 Saaty 為改善階層. 政 治 大. 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以下簡稱 AHP)所發展,AHP 假設決策模式. 立. 中的各層級架構彼此相互獨立,而 ANP 是考量各要素和指標之間的內部依存. ‧ 國. 學. (interdependence)和回饋機制(feedback),可以用網絡關係去設定各要素和指標 項目之間的影響(Satty, 2001a, 2001b, 2004)。由於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可視為層級性. ‧. 架構,且層級指標之間可能 存在關聯性,因此使用 ANP 分析專家對於建構教育學門. sit. y. Nat. 系所評鑑指標的看法。. er. io. 本方法係透過先前模糊德懷 術所建構的指標體系,於此 階段進行各指標間相對. al. v i n Ch 析各向度和指標的權重值, 也注意一致性比率的考驗, e n g c h i U 確認填答結果具一致性。 n. 權重的評估。張魁峯(2009)提及,以 ANP 方法進行評鑑指標權重值的分析,除分. 貳、研究流程 根據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 擬定本研究的實施流程如圖 1-1 所示。主要把研究 流程分成五個階段。在準備 階段:重點在確定研究主題 、收集和分析文獻、初步建 構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 系架構,其中文獻分析部分 是針對系所評鑑理論課題、 系所評鑑執行課題、系所評 鑑指標建構課題、系所評鑑 指標體系建構等四方面,進 行探討。在專家審題階段的 工作,計有抽樣專家學者、 編製專家審題問卷、分析問 卷資料和修改指標體系等。 指標建構階段即是針對前述 修編的指標體系進行模糊德 懷術調查,確認教育學門系 所評鑑指標體系的建置。權 重分析階段則是透過 ANP 分析各指標的重要性和關聯 情形,並進行指標權重值的 填答者背景變項影響性考 10.

(19) 驗。最後在總結階段,進行 工作是總結系所評鑑指標體 系權重值的分析結果和背景 變項影響情形的分析結果, 提出具體的教育學門系所評 鑑指標體系及有關應用建 議,並匯總說明研究結論, 和提出可供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教育學門系所、後續研 究者等參考的具體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主題 分析背景與問題 確定研究目的 ↓ 文獻探討 系所評鑑理論課題 系所評鑑執行課題 系所評鑑指標建構 系所評鑑指標體系 課題 建構 ↓ 文獻分析階段 初步建構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 ↓ 抽樣學者專家 ↓ 專家審題 ↓ 分析審題結果 ↓ 專家審題階段 擬定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 模糊德懷術問卷 ↓ 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 ↓ 分析模糊德懷術結果 ↓ 指標建構階段 擬定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 相對權重問卷 ↓ 進行相對權重問卷調查 ↓ 問卷內容轉換為 ANP 資料 ↓ 分析 ANP 調查結果 ↓ 權重分析階段 提出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 ↓ 總結階段 提出研究結論和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11. i n U. v.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已盡力克服可能影響研究的問題, 茲將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主題 是以適用於台澎金馬地區大 學校院的所屬教育學門系所 (包括學士班、碩士班 和博士班)的 評鑑指標為研究主題,不包括大 學評鑑、學門評鑑、特定學程評鑑( 如 通識教育評鑑、師資培育評鑑) 、特定獎勵補助計畫評鑑(如頂尖大學獎勵補助計畫. 政 治 大 系所評鑑指標體系的相關課 題,以期建構具參考價值的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 立. 評鑑)等使用的評鑑指標, 可說是以機構運作情形和表 現所進行的評鑑,主要探討. ‧ 國. 學. 系,含指標體系架構和指標 權重體系所得研究結果只能 推論至台澎金馬地區大學校 院的所屬教育學門系所評鑑。. ‧. 二、調查對象. Nat. sit. y. 本研究抽樣調查對大學校院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具研究成 果和類似專長的少數專. er. io. 家學者意見,主要著重於專 家看法,未調查其他利害關 係人如民意代表、中央層級. al. v i n Ch 顧客(如學生家長、企業雇 主、校友)等看法,也未大 e n g c h i U 量抽樣調查大學校院現職教 n.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人員、大 學校院教育學門系所內部顧 客(如職員和學生)和外部. 師的意見。.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因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的需 要,主要運用模糊德懷術和 ANP 兩種意見蒐集技 術,採用自編調查問卷,這些方 法均屬於小規模的立意抽樣(judgmental sampling) 調查學者專家看法,沒有進 行大規模隨機抽樣(random sampling)調查大學校院教 師的意見。.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已儘可能排除及克 服相關限制,唯礙於主客觀 因素,仍有下列的限制 12.

(21) 無法克服: 一、研究主題 由於本研究主題為建構適用 於台澎金馬地區大學校院的 所屬教育學門系所(包 括學士班、碩士班和博士班 )的評鑑指標體系,無法適 用於大學評鑑、特定學程評 鑑、在職專班評鑑、特定獎 勵補助計畫評鑑,研究結果 只能推論至台澎金馬地區大 學校院的所屬教育學門系所 評鑑,並無法推論應用於其 他類型評鑑和國外大學校院 所屬教育學門系所評鑑 ,這需要特別注意。 二、調查對象. 政 治 大 民意代表、中央層級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人員、大學校院 教育學門系所內部顧客和外 立. 本研究主要著重於專家看法 ,僅調查少數專家學者,未 調查其他利害關係人如. ‧ 國. 學. 部顧客、多數大學校院現職 教師等看法,因此推論和應 用研究結果時宜小心。由於 未大規模隨機抽樣調查大學 校院教師的看法,因此研究 發現無法推論至多數教師的. ‧. 看法,此為研究限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面對高等教育迅速發展,提 升大學教育品質和增進大學 競爭力儼然成為全民關 注的議題。縱使各大學因為 創校理念、發展脈絡或組織 特性等差異,所規劃的發展 目標略異,但可確認的是, 確保系所的教學品質和經營 水準是各大學校務發展的首 要目標,這也攸關學生能力 養成和教師教學研究的重要 關鍵之一。因此,系所發展 是提升大學品質的關鍵因素 ,系所評鑑則是確保系所品 質和教學績效的重要方法。 然而系所評鑑是件複雜的工 作,並非只是彙整系所成員 的學術成就,尚須考量研究 領域的獨特性,並顧及系所 發展的整體性(江宜樺,2005) 。尤其對於教育學門,饒 富學科複雜和認知多元的應 用學科而言,規劃符合學門 特色的系所評鑑是有其必要 性。. 立. 政 治 大.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依 序從系所評鑑的概念、特質 和內容等文獻,探討系. ‧ 國. 學. 所評鑑的理論課題;第二節 從文獻瞭解系所評鑑的執行 課題,並從國內系所評鑑的 實施分析系所評鑑的執行現 況;第三節重點在探討評鑑 指標建構課題,除了說明評. ‧. 鑑指標的理論外,也詳述國 內教育學門系所評鑑的指標 選取,以及國外系所評析的. y. Nat. 相關文獻,並針對評鑑指標 建構方法予以討論,作為本 研究發展教育學門系所評鑑. er. io. sit. 指標的參考;第四節綜合前述各節的探討,初 擬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的建構。. a. n. v l C 系所評鑑理論課題 第一節 ni hengchi U. 欲建構系所評鑑的指標,宜 先從鉅觀方面整體考量系所 評鑑的理論課題。考量 的內容包括:什麼是系所評鑑?為什麼要進行系所評鑑?以及系所評鑑要評鑑什麼? 這些議題涉及系所評鑑的意 涵、特質和內容等。本章首 先就學理層面分析系所評鑑 的概念,探析系所評鑑的特質,深究系所評鑑的評鑑內容,以瞭解系所評鑑的樣貌。. 壹、系所評鑑相關概念之分析 系所評鑑可說是個階層性的 概念,教育評鑑依據執行範 疇可將之分為下列層 級:教育評鑑(educational evaluation) 、高等教育評鑑(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和系所評鑑,其中教育評鑑 的內涵最廣,高等教育評鑑 次之,系所評鑑最小,將大 學評鑑、教育學門系所評鑑等再納入,這 些概念的層級關係可以形成如圖 2-1 所示。 15.

(24) 教育評鑑可說是上述各層級 評鑑的基石,以下依各評鑑 的隸屬關係分別就教育評 鑑、高等教育評鑑、系所評 鑑、教育學門系所評鑑等向 度依序探討之,以瞭解教育 學門系所評鑑的意涵。 圖 2-1 教育評鑑、高等教育評鑑、 系所評鑑等概念之關係. 教育評鑑 其他教育層級評鑑 政 治 大. 高等教育評鑑. 立. 教育學門系所評鑑. ‧. ‧ 國. 系所評鑑. 學. 大學評鑑. 其他學門系所評鑑. n. al. er.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Ch. engchi. i n U. v. 一、教育評鑑之意涵 究竟教育評鑑是什麼?尤其在教 育的範疇中,易將評鑑(evaluation)、測量 ( measurement)、評量(assessment)、施測(testing)、考試(examination)等用 語 穿插使用。如楊瑩(2008)認為在在教育心理計量或是課程教學上,多數以「評量」 稱之,而「評鑑」、「考核」或「評價」等用法則多見於教育行政上。從廣義而言, 這些都是用以瞭解受評者的表現情形。但事實上,上述用語背後皆有不一樣的意涵, 宜釐清其概念,以免無法將之區隔。 綜合多位論者的看法,(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和張淑慧,2002;余 16.

(25) 民寧,2002;葉連祺,2001;McMillan, 2007;Ward & Murray-Ward, 1999),可發 覺 評鑑、測量、評量、施測、考試是略 有不同的,且彼此關連,如圖 2-1 所示。測驗 在廣義上是指用於收集資料 的工具,可簡分成紙筆測驗 和非紙筆測驗,狹義指紙筆 測驗;測量是將使用測驗所 得的資料,予以量化,使用 具有意義的數值來說明資料 的優劣等級;評量包括收集 、整理和解釋資料和資訊等 活動,用以綜合應用測驗和 進行測量的整個歷程,可使 用量化或質性的分析方式, 此俗稱考試;施測多指運用 測驗進行測量的歷程,和 評量的意 涵相仿,已被評量一詞取代( Ward & Murray-Ward, 1999) ;評鑑是對評量結果,進行意義解讀和價值判斷,以呈現出評定等第、評語等 結果。簡 述上述概念如圖 2-2,若 以 測 驗 為 基 礎,將 測 驗 資 料 加 以 量 化 可 視 為 測 量 , 根據量化資料賦予主觀見解則為評鑑 ,此說明彼此的關連和階層概念。 圖 2-2 評鑑與相關概念之關係. y. 測 驗 ( test): 工 具. 評 量( assessment)⁄ 施 測 ( testing) ⁄考 試 ( examination): 客 觀 收 集資料、整理和解釋數值 資訊之歷程. sit. 其他工具. Nat. 量化 紙筆測 驗. 測 量( measurement): 以 數 字量化特質之歷程. ‧. 檢 視 /分 派 數 字. ‧ 國. 做價值判斷. 評 鑑 ( evaluation): 解 釋 數 值、現 象 並 主 觀 價 值 判 斷 之 歷程. 學. 評 定 等 第 ⁄評 語. 立. 政 治 大. n. al. er. io. 資料來源:葉連祺(2001) 。多元評量之理念和實施策略。輯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 育學程中心(編),「九年一貫課程」研習手冊,頁 26。南 投縣:國 立暨南國際大 學教育學程中心。. Ch. engchi. i n U. v. 將評鑑運用於教育範疇中,也可見得 意義解讀和價值判斷的意涵。Rogers 和 Badham( 1992)認 為評鑑是系統性收集和分析資訊,再 根據證據形成價值判斷的過 程,其目的在探討績效和發展,以資證明和改善品質。Bennett(2003)更進一步指 出教育評鑑應包含:1.新教學方案的介紹;2.蒐集和分析經驗性資料;3.彙整並判斷 資料分析結果;4.將評鑑結論傳遞給旁觀者;5.運用評鑑結果協助決策的訂定。此 說明教育評鑑結合描述和判 斷,前者是根據系統性地資 料蒐集結果予以客觀陳述, 而後者則偏重主觀的價值判 斷評定受評者的成效。 教育評鑑除了陳述和判斷外 ,更具有積極的目的性。Nevo(1995, 2006, 2009) 提出教育評鑑為系統性地蒐 集具有教育目的的訊息,確 認其教育品質。也有論者認 17.

(26) 為教育評鑑除了確認品質外,還 可作為決策所用。郭昭佑(2008)提出教育評鑑為 應用方法以提供教育客體資 訊予決策參考的歷程。Neale 和 Bell(2008)更明確指 出透過評鑑可呈現政策或方 案的執行成效,以決定該政 策的價值;若評鑑的停辦係 因監督需求結束而非改變需 求的達成,且未將評鑑結果 納入政策規劃中,則評鑑可 謂失敗。此外,教育評鑑的方法和對 象也是論者強調的重點。秦夢群(2000)認為 教育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 活動,透過蒐集、組織、分 析資料,加以描述與價值判 斷的歷程;提出教育評鑑應 包含四項要點:資料詮釋和 價值判斷、質性和量化的探 究、事前評估和事後檢驗、對象 遍及所有教育現象或活動。 從上述的文獻可知,評鑑不 同評量、測量等概念,除了 客觀量化的分析外,還 加上評鑑者的主觀評定,以 呈現對評定個體的認定。因 此,教育評鑑包含客觀的資. 政 治 大. 料陳述和主觀的價值判斷, 並且為了能呈現評鑑個體的 真實狀態,故採用系統化方. 立. 法,客觀地檢視活動執行過 程和結果,主觀地提出評論 和改進意見,目的在於運作. ‧ 國. 學. 改善、效能提升和政策建議等。. ‧. 二、高等教育評鑑之意涵. y. Nat. 延續上述教育評鑑的探討, 高等教育評鑑則可視為評鑑 機制在高等教育階段的. io. sit. 執行情形,目的在於確保高 等教育的教育品質。所以, 從評鑑的功能推斷,高等教. n. al. er. 育評鑑可提供教育系統政策 決定、品質改善、績效責任 、專業呈現、資格認證等五. i n U. v. 項功能( Nevo, 2006)。執行層面可包括:1.學生部分,如學生評鑑、測驗工具;2.. Ch. engchi. 教師部分:如教師能力測驗、教學臨 床視導、課室觀察、教師檔案評量;3.教學素 材:如教材選用;4.專案計畫;5.教育機構:如品質指標、校務評鑑等。 但若仔細探究其執行現況, 因實施的國情不同而對於高 等教育評鑑的認知和執 行也有些許差異。各國執行高等教育 評鑑的方式,大致可分為評鑑(evaulation)、 認可(accreditation) 、審核(audit) 、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評 估(review), 茲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一) 評鑑:評鑑依前所述可謂是系統性的 歷程,針對各項教育客體,採用質性 和量化的資料蒐集,經過資 料詮釋和價值判斷的過程, 以達組織學習、品質 改善、績效責任或組織認可 等效益,並作為教育決策的 依據。認可制度係經 18.

(27) 由非政府組織採用同儕評估 的方式,來檢視學校是否達 成自我評鑑中所自訂 的目標,屬於外在形式 的監督和保證(楊瑩,2008;Taylor, 2009),如美國 的認可制即是採用此制度。 (二) 評量:至於評量一詞常見於英國,如研究評量(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衡量的向度著重研究資金、研究 成果、教學效能等,用以促進英國 高等教育的研究發展和教學 品質,所以該項機制對於品 質的保證改善更勝於 評量本身(Taylor, 2009)。 (三) 審核:審核具有檢視機構目標達成程 度的意涵,偏重自我評鑑模式,以瑞 典高等教育局(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採用的品質審. 政 治 大 日常運作進而成為組織文化的一環(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立. 核機制為例。該制度強調大 學內部品質保證過程和品質 改善成果,並將視之. ‧ 國. 學. Education, 2010)。瑞典的審核制度以自我評鑑 和形成性評量為主,著重自 我反省和自我改善的過程。. ‧. (四) 品質保證:此是針對高等教育機構品 質的維持與改善,有一持續的、系統. y. Nat. 的及結構性的關注;持續的 品質監督是品質保證的必要 條件,而品質評估則. er. io. sit. 是品質監督的重要手段之一(蘇錦麗,1995)。. al. v i n Ch 過去、當 前和相關數據進行收集,主 e n g要包括系所/學程目標、所使用和所需要 chi U n. (五) 評估:評估可用於則是 一種全面性地對系所/學程的衡量模式,通常需要對. 的資源以及對成果的評價(Bogue & Hall, 2003)。. 從前述的探討可知,高等教 育評鑑是確保高等教育品質 的積極作為,然而,高 等教育評鑑乃一涵蓋性的概 念,不論評鑑客體(大學、 系所、教師或是學生)或評 鑑項目(財務、教學、硬體設備等),舉凡與高等教育運作相關的評鑑,都可視為高 等教育評鑑。儘管各國評鑑 名稱不盡相同,實施方式也 有些許的差別,但他們的核 心皆著重在成果和潛力的評 估,用以瞭解是否達成機構 預期目標、所需資源是否得 到有效地提供、有無改善受 評對象的效率,和提高成果 的方法等。這些都可視是外 界(包含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對大學/系所品質的正式監督機制,其用意都是在 於確保高等教育品質能 維持一定的品質。 19.

(28) 三、系所評鑑之意涵 從組織架構而言,系所是指公、私立大學校院(此不含專科學校) ,依據大學校 院設置法規規定,經陳報中 央層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 定設立,以招收一般生和在 職生為對象,設立學士班、 碩士班和博士班等班別的教 育單位,不包括招收在職生 為主的在職專班,其名稱可為○○學系或○○研究所。學系包括三種設置型態:(一) 只設立學士班;(二)設立學士班和碩士班;(三)設立學士班、碩士班和博士班, 而研究所包括二種設置型態:(一)只設立碩士班;(二)設立碩士班和博士班。在 本研究中,將學系和研究所 合併簡稱為「系所」。 雖然就組織架構而論,系所 是大學的下設單位,也是高 等教育的範疇。但從評. 政 治 大 屬高等教育評鑑,唯系所評 鑑、大學評鑑各有不同焦點 。以下分別從學理、法理和 立 鑑的項目而言,高等教育評 鑑為涵蓋性的概念,不論是 系所評鑑或是大學評鑑都隸. ‧ 國. 學. 實務運作的角度分述之。 (一)學理方面. ‧. 有別於大學評鑑強調學校教育目標的 達成,以整體學校為受評對象,Hämäläinen. Nat. sit. y. (2003)指出 系所/學程評鑑著重在學習領域的範疇,由 於系所和學程可頒授正規學. al. n. 特定課程,尤其是學程 或學系內的教學內容。. Ch. engchi. er. io. 位,其認可標準相同,但在 評鑑時會因成效有不同的判 斷結果;而學科評鑑著重在. i n U. v. 高等教育評鑑因受評單位和 評鑑重點的不同而分類,前 者以大學校務評鑑和系 所評鑑最常見;後 者可分為教學、研 究和管理等方面。由於評鑑的層次和重點不同 , 其參照的標準也不同。若受 評單位以機構為主,評鑑指 標涉及組織結構、執行程序 和運作績效等組織管理方面 ;若以學科或專業領域為主 ,則比較著重學科價值,特 別是研究成果上,對於教學和就 業情形也是探討的焦點(Brennan & Shah, 2000)。 (二)法理方面 對於系所評鑑的意涵,除了 從學理層面探析外,還可從 法理層面釐清。以國內 於 2007 年公布施行的《大學評鑑辦法》而言,便載明大學評鑑類別,包括校務評鑑、 院系所評鑑及學位學程評鑑 、學門評鑑、及專案評鑑等 四種,前二種屬週期性辦理 20.

(29) 項目,每四到七年應辦理一 次,後二種則依需要辦理。 各項評鑑類別各有其評鑑重 點,如校務評鑑為全校整體 性評鑑,院系所評鑑及學位 學程評鑑的評鑑焦點則強調 系所或學程的教學和學習, 以及單位行政管理等方面。 (三)實務運作 蘇錦麗(1997)綜合多國的高等教育評鑑方式後,主張將高等教育評鑑的對象 分為機構評鑑與專業領域評 鑑:前者以整體學校為受評 對象,重點置於學校的教育 目標、師資與其他資源的投 入、教學歷程以及教育成果 ,強調機構的效能,其實施 方式廣見於各國,如美國的機構認可(institutional ccreditation),英國的機構審議 (institutional audit),法國有機構評鑑(institutional evaluation)等;至於專業領域. 政 治 大 的教學品質,通常引用專業 學術標準來評估該專業領域 符合的程度,因各國實施範 立 評鑑係以某一專業領域、學 院、系所、學門或學程為評 鑑對象,強調某一專業領域. ‧ 國. 學. 圍互異,名稱也不盡相同, 美國稱為專門領域認可(specialized accreditation)、英. 國稱為學位課程甄審(course validation 或 program validation)或 系所審查(program. ‧. review),法國以特定學門為評鑑對象,故稱學門評鑑(disciplinary review),澳洲 稱為學門審查(discipline review)。歐洲實施的專業領域評鑑偏重學位課程的內容. Nat. sit. y. 與教學方面,美國則以學系 為單位為受評對象,評鑑重 點除了學系課程的內容與教. n. al. er. io. 學外,還包括研究與管理方面之成效。. i n U. v. 綜上所論,雖然系所是大學 的下屬單位,均為高等教育 運作的一環,主要使命. Ch. engchi. 在於精進教學和發展專業, 系所經營的最終目標乃在行 政運作、學術研究、教師教 學、學生學習和輔導、社會 服務等方面有高品質的產出 。相對於大學校務評鑑從教 務、學生事務、總務、圖書 、資訊、人事及會計等全面 性地考評大學整體運作,系 所評鑑除了瞭解系所的行政 運作外,尚須考量系所的學 科專業性,所以探討的層面 包括行政、教學、研究、學 習和社會服務等。因此,系 所評鑑可謂是藉由系統化收 集系所運作成果的有關資訊 ,內容包含行政運作,學術 研究、教師教學、學生學習 和輔導、社會服務等方面分 析系所發展的歷程和價值, 藉以瞭解系所的運作現況, 判斷其優點和待改善之處,提升系所 運作品質,發展系所經營特色。 四、教育學門系所評鑑之意涵. 21.

(30) 首先就學理來看學門的內涵,Neumann(2009)認為學門(discipline)具有以 下特性:(一).有特定的邏輯分類,接受基礎文獻作為該領域的參數,以建構專屬 的知識本體; (二)有專業的用語和理論; (三)有獨特的系列性(a sense of sequence) , 能讓研究者探討理論、知識和研究之間的差異; (四)有 工具和方法以檢視和修訂理 論,並檢測研究的有效性; (五)有明確溝通方式,包括專業性的學會、會議和同儕 審查的期刊或出版品;(六)有特定的知識發展和經驗,供研究者遵守。 而從實務運作而言,對於學門系所的 歸類,目前至少有五種分類法: (一)領 域、學門和學類三分類法,如教育部的大學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教育 部統計處,2010b),採用領域、學門、學類的三層 級分類概念,教育領域為九大領. 政 治 大 目教育、學前教育、成人教 育、特殊教育、教育行政、 教育科技、教育測驗評量、 立 域之一,教育領域僅下轄一 個教育學門,再分成綜合教 育、普通科目教育、專業科. ‧ 國. 學. 其他教育等十個學類。. (二)學群分類法,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0)將大學校院碩、博士班分類. ‧. 為地球環境、教育、法律、 生命科學、工程、醫藥衛生 、農林漁牧、體育休閒、大. y. Nat. 眾傳播、商管、人文、資訊(含電機)、社會科學、建築與設 計、數理化、藝術等. io. sit. 16 個學群,而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2003)則將大學校院學士班分類. n. al. er. 為資訊、工程、數理化、醫 藥衛生、生命科學、生物資 源、地球與環境、建築與設. i n U. v. 計、藝術、社會與心理、大 眾傳播、外語、文史哲、教 育、法政、管理、財經、體. Ch. engchi. 育等共 18 個學群,兩者分群情形略有不同,大學網路博覽會網站採取後者分類觀點。 (三 )領 域和 學群 分類 法,是劃分領域、學群兩層級,快樂工作人雜誌、遠 見 雜誌、大考通訊社等出版報 導大學入學選擇資訊刊物多 採用此分類(葉連祺和林淑 萍,2008)。 (四)學類和學門二分法,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稱國科會)採用學類、 學門兩分類(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0),提出五大學類,H8 教育學門屬於人 文及社會科學類,教育學門 又區分出一些次學門,如教 育行政、科學教育、數學教 育、資訊教育、生物教育等。 (五)學門分類,如財團法人高 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在 2006 年將受評鑑的 22.

(31) 大學校院系所分成 44 個學門,B3 教育學門為其中一類,在 2007 年增加為 46 個學 門,2008 年增為 47 個學門,2010 年再加入國防和警政兩學門,成 為 49 個學門(財 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6,2007,2008,2010a)。 綜合上述的分析,學門具有特定的學科邏 輯、專業用語和理論等特點,而系所 的設立宗旨和課程規劃以特定學門為主,則可將之視為該學門的系所。本研究將「 教 育學門系所」視為歸屬為教 育學門的系所,其名稱可能 包括「教育」兩字,而設立 目標以培育教育領域專業人員為主, 但不侷限於培育中小學教師。 再深究系所評鑑和教育學門 系所評鑑之間的關係,系所 評鑑是以公私立大學校 院學系和研究所為對象,根 據系所在某段期間的整體經 營成果和相關人員表現,以. 政 治 大 的學科,在系所評鑑的設計 上,應是不同於其他系所評 鑑內容,誠如馮朝霖和詹志 立 評定其績效表現和品質。然 因教育學門屬於科際整合的 學門,也是著重應用和實踐. ‧ 國. 學. 禹(2010)的看法,教育學門評鑑應能兼顧本土與 國 際、理論 與 實 踐、微 觀 與 宏 觀 、 分析與統整、專業與跨界、 質化與量化、期刊文章與專 書篇章、個人成就與團隊合. ‧. 作、經驗分析與價值批判等觀點,且 應著重教學或人才培育評鑑。. y. Nat. 職是之故,教育學門系所評 鑑將評鑑對象鎖定在教育學 門相關科系,檢視系所. io. sit. 運作情形和結果,提出評論 和改進意見,目的在於確保 系所品質,發展教育學門經. n. al. er. 營特色,凸顯教育學門科際 整合和學科實踐的特點。在 本研究中,教育學門系所評. i n U. v. 鑑鎖定在教育部委託外部機構(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針 對大學校. Ch. engchi. 院屬於教育學門的系所,辦 理外部評鑑,以評估系所的 經營成果和人員表現情形。. 貳、系所評鑑特質之探析 由上述的意涵可知,系所評 鑑是以檢視大學系所運作、 確保系所品質為目的, 其評鑑特質應是不同於高等 教育評鑑或是其他教育層級 評鑑。茲將系所評鑑的特質 分述如下,分析系所評鑑和 其他評鑑不同之處,藉以瞭 解進行系所評鑑的目的。 一、具方案評鑑的性質 系所評鑑屬於高等教育評鑑 的類型之一,關於其英譯,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 中心基金會採用 program evaluation 名稱(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2010) ,可顯示它的本質是一種方案評鑑。方案是一 23.

(32) 組針對計畫目的和可量化目 標所設計的活動,而方案評 鑑係針對決策性目的,去檢 驗方案,確定活動價值和評論方 案的精確性和活動效益(Spaulding, 2008)。 Hatry、Wholey 和 Newcomer(2004)另談及方案評鑑實施的重要議題,包括了 評鑑歷程的品質控制、評鑑 人員的選擇和訓練、評鑑標 準和倫理、推動方案評鑑和 使用評鑑成果的激勵、深度方案評鑑(in-depth program evaluation)和表現監控的 關係、回顧性和前瞻性評鑑 運用等。因為方案評鑑包含 評鑑脈絡、評鑑的投入和成 效等歷程,所以其評鑑模式可從 Stufflebeam(2000)CIPP 模式分析。CIPP 模式從 脈絡、輸入、過程、和產品四部 分來進行評鑑,其重點依序是:1.評鑑脈絡包含受 評情境中的需求、問題、資產和機會;2.評鑑輸入為所提出的方 案、計畫、服務策 略、相關工作計畫和預算;3.評鑑過程則是持續檢視方案執行情形和有關過程的文. 政 治 大. 件資料;4.為測量、詮釋、判斷全部的成果。. 立. ‧ 國. 學. 從方案評鑑的觀點觀之,系所評鑑具有檢 視系所運作情形、成果和影響的特點。 所以,探討系所評鑑時,要 納入系所的特性和情境脈絡 的因素分析,宜從系所運作. ‧. 的輸入、過程和輸出等 部分進行完整的檢視。. y. Nat. 就教育學門而言,系所評鑑 應可結合教育學門科際整合 和學科應用的特點,並. io. sit. 兼顧教學或人才培育的理念 。所以在系所評鑑的規劃上 ,可分別從行政管理和課程. n. al. er. 設計的輸入面、教師教學和 學生學習的過程面、以及系 所師生的專業表現和系友的. i n U. v. 畢業表現等方面,全面性地 瞭解教育學門系所發展的成 效,而非僅是專業期刊發表 篇數的片面評比。. Ch. engchi. 二、以促進系所發展為出發點 系所評鑑既是全方面檢視系 所運作情形,提供系所發展 的建議事項,即從組織 發展結果判斷系所發展的機 能健康情形,提供系所發展 情形的診斷結果,以作為系 所自我改善其運作方式 的依據。郭昭佑(2007)認為評鑑可作為尋求事情脈絡以及 解釋現況的方式,藉以批判和改 善現況,進而發展新方法。 若將組織發展視為組織品質 和自我評鑑的結合,則 Scheerens、Glas 和 Thomas (2003)指出此可形成四種教育評鑑 的類型:一、開放系統 模式並結合學校外部診 斷;二、人際關係模式加上 學校內部診斷和學校本位評 估;三、內部過程模式結合 24.

(33) 學校資訊管理系統;四、理 性目標模式結合學生監控系 統、方案評鑑以及學校層級 教育指標等,這些觀點說明 教育評鑑有助於組織學習, 用以提升學校或評鑑機構的 教育品質。 歸納上述論者的看法,系所 評鑑可用以改進系所在教學 、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 品質,促使組織精進發展。 然而基於高等教育體系自我 管理的精神,應瞭解組織設 置目的、設備使用效率、教 學課程設計以及學生學習情 形等,並為期運作情形予以 負責(蘇錦麗,1997)。 因此,進行系所評鑑時,宜 先界定系所組織發展應該達 成的狀態,以作為評鑑 的比較基礎,而這些預期狀 態需要經組織成員建立共識 而提出。尤其對於教育學門. 政 治 大 所發展以培養基層教師為主 要目標,系所發展逐漸面臨 轉型和特色經營的要求,如 立 的學科多元特性而論,系所 成員對於系所發展的共識更 是重要,不同於以往教育系. ‧ 國. 當可讓系所成員獲得共 識,朝系所發展邁進。. 學. 何規劃系所發展以突顯系所 特色已是系所成員需共同面 對的課題,而透過系所評鑑. ‧. 三、涉及績效責任的概念. Nat. sit. y. 系所評鑑應以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為訴求,或是著重系所改進. er. io. (improvement)為目標?這涉及執行系所評鑑的目的。郭昭佑(2007)指出若從績. al. v i n Ch 不合之處、刺激改變等意涵 。在進一步地分析,績效責 e n g c h i U 任的觀點是根據系所資源投 n. 效責任觀點,牽涉績效表現 、責任承擔等意涵;但若以 發展改進觀點,則包含修改. 入和產出去判斷,而系所產 出成果就是衡量系所績效的 參考基礎,評鑑作用在指出 系所產出達成預定目標的好 壞程度,強調外部評鑑的機 制,評鑑結果甚至具有獎懲 的用意。但以發展改進的觀 點,系所評鑑則是從系所願 景和目標去評斷系所產出價 值和品質,評鑑作用係說明 系所經營品質的優劣程度, 著重內部反省的機制,評鑑 結果則是作為改進系所 運作方式的參酌。 究竟系所評鑑是應以績效責 任為導向,或是以發展改進 為依歸?論者各有一番 論戰。從績效責任為出發點的論 者,強調公眾績效和自我負責。Bogue 和 Hall( 2003) 認為高等教育品質是符合大 眾接受的績效和標準下的特 定使命和目標成就,其同義 詞為卓越(excellence),而且品質應考量具體的表現成果,並兼顧道德和倫理的要 25.

(34) 求。Bitzer( 2010)也認為系所評鑑可以幫助系所自我察覺且深入瞭解系所發展效益, 對系所運作的品質和效益負責, 進而呼應大學和國家發展目的。 另有論者以發展改進為出發 點,認為系所評鑑有助於系 所發展特色。黃政傑和 張嘉育(2010)主張系所評鑑是對大學的系所(包含 學位 學 程 )蒐 集 辦 學 相 關 資 訊 , 藉由學校自我評鑑和實地訪 評等方式,瞭解各大學系所 品質現況,判斷其利弊得失 和價值,進而協助各校建立品質 改善機制,強化發展特色。 雖說承前項所述,系所評鑑 有助於組織發展,應為提升 系所內部運作成效為主 要的訴求。然而在實務層面 上,系所運作還涉及市場機 制的議題,甚至影響系所的 發展目標。不可諱言地,隨 著市場機制引入高等教育機 構,商業邏輯的思考模式逐. 政 治 大 效,即所謂的「績效責任」(侯永琪,2007)。為了向社會大眾顯示高等教育機構的 立 漸被移入大學營運之中,大 學開始像企業一樣,必須向 組織內外成員交代運作的成. ‧ 國. 學. 運作情形,政府部門多委託 外部團體對於大學或系所的 教學情形、研究成果和管理. 運作等方面加以評量和報告,以 切合績效責任的需求(蘇錦麗,1997) 。然 而,當 強. ‧. 調機構自主、學術自由和同儕專業評鑑的認可制度,遇 到政府標榜績效責任制度時, 其認可結果也多少影響大學的自 主運作和教師的學術自由(Eaton, 2010)。. y. Nat. io. sit. 由此可知,系所評鑑不應只 著重系所改進和內部發展, 更應強調運作績效的責. n. al. er. 任承擔。除了基於義務、倫 理或道德的要求,作為和若 干標準比較的結果,還需要. i n U. v. 對人和系所負責,針對外界 的質疑和詢問提出說明、解 釋,用以回應對於系所運作. Ch. engchi. 的價值認定。不過,若過於 強調績效責任的系所評鑑, 將產生嚴密監控,反而限制 系所專業發展和積極改善的 意願,導致系所品質無法確 切提升。所以,如何在品質 改善和公眾績效間取得平衡,是在系 所評鑑的實務操作上應思索的課題。 四、牽涉系所利害關係人的觀點 既然系所評鑑涉及公眾績效 ,宜對外界說明系所運作情 形,那該對誰說明系所 績效呢? Kotler 和 Fox(1995)提到 了 校 友、企 業 主、競 爭 對 手、立 法 和 政 府 機 關 、 教師、行 政人 員、學 生、家 長、大 眾 媒 體、社 區 人 士、潛 在 學 生、基 金 會、董 事 會 、 及供應者(指高中),都是大學的利害關係人。Frazer(1992)認為包括將經費挹注 至系所經營的政府、系所學 生校友,和專業學門的同儕 等,以確認該領域的專業性 26.

(35) 和品質。郭昭佑(2007)更明確地將教育利害關係人分為能影響者和受影響者;前 者包括評鑑的委託人、評鑑 結果的使用人、決策者(行 政主管機關)等,後者指受 評鑑結果影響者,例如評鑑客體相關 參與人和顧客(學生、家長)。 但是,系所品質評價複雜, 相關利害關係人眾多,且因 身份角色和品質認知複 雜,使得不同利害關係人對 於系所發展的期望是多元的 。以教育學門系所為例,企 業主多從市場需求角度認定 系所發展結果,期望能人員 培育能符合職場需求,中小 學即是希望培養基層教育人 員,教育產業雇主則在於教 材研發人才、內部人才訓練 講師或是教育企畫行銷人員 等,這是將系所發展設定為 職業技能的培育場域,強調 系所運作成效的輸出層面。但以系所學生而言,則從自我需求觀點看待系所的發展, 尤其在進行入學選擇時,選 系因素更重於選校因素,多 將系所的自身條件(例如師. 政 治 大. 資結構、課程規劃)列入就 讀意願的考量(林筠諺,2010) ,相當於系所經營的過程. 立. 或情境層面。再以系所教師 需求而論,對於系所發展的 要求,除了尋求系所發展的. ‧ 國. 學. 共識外,對於系所運作的基 礎建設、符合自我專業的課 務編配、或是教學資源的分 配等,多著重系所經營的輸 入層面。不管是企業主的觀 點、學生的期待或是教師的. ‧. 需求,都對系所發展賦予不 同的期許,以致在建構系所 評鑑指標時,尤其是科際整. y. Nat. 合的教育學門而言,該如何 選取適宜的指標以滿足或是 選取利害關係人的期望,便. er. io. al. sit. 成為執行系所評鑑時應 當審慎思索的議題。. n. 五、可彌補大學校務評鑑的不足. Ch. engchi. i n U. v. 從大學組織而言,系所歸屬 於大學組織之下,不過,大 學校務評鑑較針對大學 校務的整體發展,缺乏系所 運作的瞭解。系所運作攸關 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關鍵, 影響學生專業知能和技能的 養成結果,透過系所評鑑的 執行,較能真切地瞭解教師 教學狀況和學生學習情 形。正如蘇錦麗(1997)所提,機構評鑑的優點在於全面地 瞭解學校整體的辦學校能, 缺點在於個別專業領域之教 職員的參與程度低,無法獲 得專業領域的回饋,也無法 對機構課程提出改進建議, 故若干國家常藉由專業領域 評鑑來補足機溝評鑑之不同 。不過,系所評鑑涉及學科 領域的專業性,所以江宜樺 (2005)呼籲,系所評鑑是件複雜的 工作,並非只是將單位 成員的學術研究成果加 總彙整即可,尚須考量研究 領域的完整性和獨特性。 總結上述討論,可發現系所 評鑑具有方案評鑑的本質, 所以規劃評鑑指標,可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

因此若將效率應用在教育機構方面,陳云愷【 45】認為教育

本規定所寫教學活動,指教師為 達成教學目標,帶領學生所從事 的活動項目,如在同步教學中的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金額採計標準:係依據其年度計算,如跨年度則應將金額平均計入其所屬年度。 (依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98

金額採計標準:係依據其年度計算,如跨年度則應將金額平均計入其所屬年度。 (依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98

金額採計標準:係依據其年度計算,如跨年度則應將金額平均計入其所屬年度。 (依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