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洋一海戰略:中共海軍 1990 年以來發展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兩洋一海戰略:中共海軍 1990 年以來發展之分析"

Copied!
2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兩洋一海戰略:中共海軍 1990 年以來發展之分析

Two-Ocean One-Sea Strategy: The Analysis of PLAN Development since 1990

黃彥勳

Yen-Shung Hwang 指導教授:明居正 博士 Advisor: Chu-cheng Ming, Ph.D.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July, 2017

(2)
(3)

I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4)

II

中文摘要

歷史上,發展強大海軍通常為區域大國崛起的特徵。中共海軍得利於中國大 陸總體國力提升,在 1990 年後快速增長與現代化,並與國家所追求的「利益邊疆」

同步向外拓展。現今的主要活動範圍已經擴及「印度太平洋」地區,而且在不同 的海域有相異的運作手段。本文期望對此現象建構統一性的論述,俾以清楚解讀 當今中共海軍戰略的目的與意涵。

「兩洋一海」戰略是一個觀察、預測中共海軍未來發展的一個說法。它站在 現實主義的立場,經由分析 1990 年以來中共海軍發展,參證「近海防禦」戰略、

「積極防禦」指導、高希可夫的影響,以及民族主義等內在因素,區分南海、西 太平洋、印度洋三個海域,從地理條件制約、區域軍力對比、國際環境影響等外 在因素,運用古典、現代海權理論交互論證所歸納出的一個研究發現。

精簡而言「兩洋一海」戰略:為實現中國海洋強國地位,突破美國圍堵,爭 取亞洲霸權之目的。中國大陸在南海運用「內海化」手段與「中央位置」地理條 件,將南海作為「拓展國家利益邊疆」投射基點;向東以軍事演訓的威懾手段與 美國在西太平洋「爭霸」,向西以實質存在與海外基地建設的權力平衡,分享印度 在印度洋的制海權,藉此方式突破美國在「印度太平洋」海域的圍堵勢力,並且 尋求中共海軍真正能成為遠洋海軍的擅場——印度洋。

關鍵字:兩洋一海戰略、中共海軍戰略、美國圍堵、南海內海化

(5)

III

英文摘要

Abstract

Two-Ocean One-Sea Strategy: The Analysis of PLAN Development since 1990

By

Yen-Shung Hwang July 2017 Advisor: Chu-cheng Ming, Ph.D.

Department: Political Science Maj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gree: Master of Arts

Key Word: Two-Ocean One-Sea Strategy, PLAN Strategy, US’ containment, South China Sea to be “national water.”

Historically, development of naval power is a key feature of a rising regional power.

Benefited from the riseing in China’s national power,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PLAN) has been able to achieve rapid growth and modernization and is seeking expansion of influence in congruent with China’s “nation’s interests borderland” policy.

In recent years, main activities of the PLAN has reached the "Indio-Pacific" area,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opera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is current paper aims to construct a clear overview of this new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mean to better decipher the intent and goals of the PLAN strategy.

“Two-Ocean One-Sea” is a strategic theory used to monitor and asse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LAN in Pacific Ocean, Indian Ocean, and South China Sea, It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ctivities of PLAN since 1990 and in the context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sea power theory. Additional factors, such as China’s "nearsea defense"

strategy, "active defense" guidance, the influence of Admiral Gorshkov, rising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external factor, such a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regional military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re evaluated as part of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Concisely speaking, the “Two-Ocean One-Sea” Strategy describes China’s aspiration to strength its position as a true ocean power, to breakthrough US’

containment, and to consolidate its leadership position in Asia. China is working

toward rationalize South China Sea to be part of its “national water.” The intent is

to use the “middle position” of South China Sea as a springboard for further

projecting its “nation’s interests borderland” strategy. To the east of South China

(6)

IV

Se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sphere, China contends with the US by ever expanding its area of military exercise deterrence. To the west of South China Sea, in the Indian Ocean sphere, China counterbalances US influence by the mean of

“Power Balance”, which includes the negotiating establishment of naval bas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demonstration military essential presence. Ultimately the

goal is to establish PLAN as the dominant Blue water navy in the Indian Ocean.

(7)

V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分析 ... 15

第一節 中共海權理論相關著述 ... 15

第二節 文獻爭點分析 ... 32

第三節 爭點結論與章節安排 ... 41

第三章 中共海軍由近海邁向遠洋歷程 ... 45

第一節 理論初始 ... 45

第二節 理論成形 ... 46

第三節 高希可夫的影響 ... 48

第四節 理論實踐 ... 5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59

第四章 中共海軍戰略深層意涵 ... 61

(8)

VI

第一節 突破美國圍堵 ... 61

第二節 「積極防禦」的意涵 ... 65

第三節 民族主義對海權擴張的支持 ... 6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72

第五章 南海內海化 ... 79

第一節 南海情勢概述 ... 79

第二節 海權理論下之南海 ... 84

第三節 民族主義的角色 ... 89

第四節 中共海軍南海軍備的努力 ... 91

第五節 中共南海戰略三角 ... 101

第六節 本章小結 ... 112

第六章 西太平洋美中爭霸 ... 117

第一節 西太平洋概述 ... 117

第二節 海權理論下之西太平洋 ... 124

第三節 中共海軍挑戰美國圍堵的手段 ... 12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139

第七章 縝密規畫的印度洋戰略 ... 143

第一節 印度洋地緣戰略概述 ... 143

第二節 印度海權發展 ... 149

(9)

VII

第三節 中共海軍在印度洋的經營 ... 158

第四節 保護海上交通線的重新思考 ... 183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188

第八章 結論:兩洋一海戰略 ... 193

第一節 兩洋一海戰略的範圍與定義 ... 193

第二節 兩洋一海戰略的「攻、守;虛、實」 ... 196

第三節 南海、西太平洋、印度三者連動關係 ... 205

第四節 未來研究方向 ... 207

參考文獻 ... 210

附錄 1 東亞重要海峽、水道地理位置資料 ... 224

附錄 2 2008 年至 2017 年 6 月中共海軍突穿第一島鏈統計資料 ... 225

附錄 3 2013 年機動 5 號、2014 年機動 6 號演習區域航行公告 .... 233

附錄 4 印度、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2000 年至 2016 年國防預算及增減百分比 ... 234

附錄 5 2000 年迄 2016 年,中共軍售孟加拉、緬甸、巴基斯坦、斯里 蘭卡各式武器統計表 ... 235

附錄 6 2008 年迄 2017 年 6 月,中共亞丁灣護航編隊詳細資料 ... 237

(10)

VIII

表圖目次

圖 1 本論文研究重點示意圖 ... 12

圖 2 中共所佔南海島礁位置示意圖 ... 51

圖 3 1990-2017 中共驅逐艦服役/除役數量統計 ... 56

圖 4 1990-2014 中共海軍護衛艦服役/除役數量統計 ... 56

圖 5 東亞之弧示意圖 ... 63

圖 6 和平方舟號(886)外觀 ... 76

圖 7 南海地理位置示意圖 ... 80

圖 8 2000 年至 2016 年,除中共外,各聲索國國防支出統計圖 ... 82

圖 9 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地理位置示意圖 ... 86

圖 10 南海艦隊防區示意圖 ... 92

圖 11 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搶灘圖資 ... 95

圖 12 南海水深示意圖 ... 99

圖 13 南海戰略三角及對空監視範圍示意圖 ... 102

圖 14 1988 年 1 月中國派員登上永暑礁 ... 105

圖 15 1988 年 8 月永暑礁氣象觀測站施工 ... 105

圖 16 1995 年美濟礁鋼構高腳屋現況照片(已廢棄) ... 106

圖 17 南沙群島中共所佔島礁位置圖 ... 108

(11)

IX

圖 18 黃岩島周圍重要軍事基地相關位置圖 ... 111

圖 19 本文所稱「西太平洋」海域示意圖 ... 118

圖 20 東亞重要海峽、水道 ... 120

圖 21 美軍駐東亞主要基地兵力暨位置圖 ... 121

圖 22 中共轟-6 型轟炸機掛載空射攻陸巡弋飛彈射程涵蓋圖 ... 123

圖 23 2008-2017 年中共海軍艦艇突穿第一島鍊次數/艘數統計圖 . 126 圖 24 2008-2017 年中共海軍突穿第一島鍊各重要海峽次數統計圖 ... 126

圖 25 2015 年 11 月 27 日中共空軍突穿島鍊航跡示意圖 ... 128

圖 26 中共海軍西太平洋演訓海域分布示意圖 ... 132

圖 27 2012 年東亞商船航跡與中共演訓區域相關位置圖... 133

圖 28 印度洋重要島嶼、海峽位置圖 ... 144

圖 29 2010 年至 2016 年,印、澳、巴、孟、緬、斯等國國防預算走 勢圖 ... 148

圖 30 印度海軍三個作戰司令部位置圖 ... 152

圖 31 印度於印度洋強化防務據點位置圖 ... 155

圖 32 2000 年至 2016 年中共對巴、孟、緬、斯等四國軍售金額,以 及佔中共當年度總軍售金額之比例 ... 160

圖 33 中共於印度洋計畫建立港口、據點位置示意圖... 164

圖 34 聯合海事部隊指揮體系圖 ... 169

(12)

X

圖 35 中共海軍亞丁灣護航順訪國家位置圖 ... 175

圖 36 2009 年 1 月-2017 年 6 月亞丁灣海盜或可疑事件統計圖 ... 177

圖 37 2016 年 5 月,中共 093 型商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左)於喀拉蚩港 停泊衛照 ... 181

圖 38 2016 年 6 月印尼海軍公布在麻六甲海峽拍攝到中共潛艦浮航 照片 ... 181

圖 39 094 型晉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 ... 181

圖 40 南海內海化所獲得之扼制口位置示意圖 ... 206

表 1 中共亞丁灣護航各批次統計簡表 ... 170

表 2 中共亞丁灣護航編隊順訪國家 ... 173

表 3 2013 年至 2017 年,中共潛艦於印度洋活動統計表 ... 178

表 4 「兩洋一海」戰略攻守虛實與國家、軍事戰略層級重點 ... 198

(13)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自從 15 到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國家海外貿易 航線、殖民地爭奪等競爭後,運用海軍武力成為工業革命後歐洲濱海國家確保國 家利益的主要手段。海權(Sea Power)的概念始自人類懂得使用海洋,最初人類爭奪 海洋的管理和控制權是為了保護海洋貿易利益開始,1隨著工業革命帝國主義的驅 力推動下,歐洲國家主權勢力經由海權跨洋擴張。自 19 世紀開始,構成海權要素 之一的海軍武力,成為衡量一國戰略企圖的代表性指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 德海軍軍備競賽即為典型。

過去四百年來,新興強權挑戰既存海權國家的歷史在一直重複著,從最早的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迄 19 世紀初的英法、一戰前的英德、一戰後的英美、二 戰期間的美日海權之爭,莫不充分說明,區域霸權的崛起都是以海權爭奪拉開序 幕。換言之,海權發展可以說是一國戰略企圖的縮影,代表著該國在當時對國際 霸權的競逐力度,而最主要拓展海權的工具——海軍,其軍事戰略動向更是國家 意志指向的先驅。

中國大陸自 1978 年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總體國力快速成長,特別 是沿海精華城市,經由海外貿易、製造出口等,貢獻了 70%以上的 GDP 產值,2大 幅增加中國大陸對海洋的依賴。對一個傳統陸權至上的國家,自 1990 年代初期起,

由於蘇聯解體,西北方向的威脅不再,陸權國家朝海權國家轉變。3中國大陸已逐

1 丁一平、李洛榮、龔連娣,2000,《世界海軍史》,中國,北京:海潮出版社,頁 22。

2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臺北:廣場出版社,頁 70。

3 蔡政文、林文程等編,2001.11,《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臺北:行政 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 2。

(14)

2

漸將海洋視為未來經濟成長與發展極為重要的戰略舞臺。中共軍事現代化直接獲 益於經濟大幅增長的貢獻,而中共海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PLAN,或 稱解放軍海軍)的艦艇數量、質量以及兵力投射範圍,亦反應出此一趨勢,開始呈 現大幅正比增加的趨勢。4

值此時期,指導中共海軍建軍發展與戰術運用的海軍戰略,也由 1949 年以來 的「沿岸、近岸防禦」轉變為中共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於 1985 年底所提出的

「近海防禦」5。然迄今經歷將近 30 年的進程,當前的中共海軍規模與力量已今非 昔比,儘管中共與各國學者對中共海軍戰略評析者眾,但中共官方卻不曾出現對 應其海軍軍力持續成長,而對其海軍願景、目標與任務定義之海軍戰略有「明確 的」文字表述。這對一個海軍軍力排名世界前五的國家而言,6中共海軍所稱「近 海防禦」,似乎讓人覺得不符常理。直到 2015 年 5 月,中共國務院發表之《中國 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中,在「軍事力量建設發展」乙節,才首次見到對中共海軍 戰略有較清晰的描繪:海軍依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 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7

中文語彙的描述經常具有擴大解釋、引申義涵的特性,這段文字表意上看來,

仍舊很難讓人理解、或清晰推測中共海軍的戰略目標,以及達成此一目標的方法 及手段。弔詭的是,自 2000 年後,中共對海權在其海洋戰略中的作用與範圍的觀 點開始出現,中國大陸及美、日官、學界對中共海權的發展預測多偏向「遠洋控 制」8、「藍水海軍」9、「遠海機動作戰」10等具有「攻勢」語意的詞彙,加諸 2012

4 美國防部 2011 年《中共軍力年度報告》指出:中共現代型艦船在潛艦部隊所佔比例由 2000、2004 年的不到 10%提高到 2008 年約 47%,及 2009 年的 50%;新型艦船佔中共水面艦的百分比則由 2000、

2004 年的不到 10%提高到 2008、2009 年約 25%。參見 DoD,2011,《CMSD》,43 附表。

5 劉華清,2007,《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頁 436。

6 Kyle Mizokame. 2014. “The Five Most-Powerful Navies on the Planet.” The National Interest. In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the-five-most-powerful-navies-the-planet-10610. Latest update 2016/9/19。

7 2015.5,《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http://www.scio.gov.cn/zfbps/gfbps/Document/1435341/1435341.htm,2016.10.12。

8 林賢參,2010,〈從海權發展的觀點探討日中兩國在東海之爭端〉,第一屆全國大學院校日本研究 中心聯合年會暨 2010 東亞區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頁 9。

9 劉星華,2009.9,〈地緣戰略下的中國海權〉,北京:現代軍事,頁 81。

(15)

3

年遼寧號航母成軍,2017 年 4 月 25 日另有一艘於大連造船廠下水,另可能有一艘 可能在設繪階段,以及 2014 年起南沙島礁填海造陸工程、071 型兩棲船塢運輸艦 列裝、081 型兩棲直升機母艦建造等事實來看,中共海軍建軍規劃的「攻擊」性質 遠高於「防禦」;這也非常符合古典海權理論對海軍角色的期望,然而,前段 2015 年中共國防部發表官方正式文書,卻對海軍戰略的說法反而趨向保守與防禦,而 且還用「逐步實現」乙詞強調這是未來方向,文句不似傳統共軍用語的簡潔。

歷史充滿教訓,困難的是,要如何從歷史中獲得正確的教訓;時至今日,中 國大陸已經是一個崛起的大國,但是,吾人對其真正的戰略企圖仍感隱晦不明。

海軍是最政治性的軍種,軍艦原本就有複雜的外交功能,除了核子武器之外,海 軍軍備的數量和發展是外交活動和國際談判最常觸及的軍事方面議題,11而海權和 海軍武力互為表裡,12如能提出一個完整宏觀的論述架構,對中共海軍如何支持其 國家海權目標,作一較為清晰的描述與理解,或有可能在中國大陸崛起東亞之時 窺得其未來之戰略意圖,這也就是觸發筆者研究此一問題的主要動機。

貳、 研究目的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在東亞維持著穩定的軍事實力,在外交上所採取的「軸 幅式(Hub and Spoke System)13」同盟體系,即是因「權力平衡」考量的現實主義思 維,藉以維持政治穩定、確保區域市場通路、航行自由、提倡民主和防止區域霸 權力量興起。14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期間在上海與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 來簽署的《上海公報》中,雙方聲明: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

10 2013.4,《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3/Document/1312844/1312844.htm,2016.10.5。

11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臺北:廣場出版社,頁 vii。

12 前美國海軍司令華金斯上將(Adm. Watkins):「海洋戰略為國家軍事戰略的海洋部分,幫助我們 對海軍兵力的全球性使用作明智的思考和計畫,從平時到全球戰爭以迄於戰爭結束」。James D.

Watkins. 1986. The maritime strategy, MD: US Naval Institute, Annapolis, 3.

13 指的是以美國為中心,呈放射狀分佈,猶如車輪中心與輳條之設計,參見巨克毅,2008,〈當前 美國的東亞戰略分析〉,《全球政治評論》,臺北,國立中興大學,第 21 期,頁 38。以及 Daniel Twining, 2007, “America’s Grand Design in Asi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p.79.

14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臺北:廣場出版社,頁 71。

(16)

4

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15幾乎同樣的 語句也出現在 1978 年 8 月簽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6這段話在不同的時空背 景有著不同的解讀,在當時明顯地是針對蘇聯的反霸條款,並且言明「中國絕不 稱霸」17。70 年代的中國大陸西北方有蘇聯威脅,對於東南海洋方面仍是美日主導 的局面,倡言霸權非明智之舉。

然而,冷戰結束後,世界呈現「一超多強」18的國際政治體系,19環繞著以美 國為主導,伴隨其他區域強權共存。無可懷疑,中國大陸是當前亞洲最具發展潛 力的區域強權之一。既然已經躋身區域強權,而且經濟發展對海洋的依存度與日 俱增,就如同一次大戰前的德國對英國的海軍軍備挑戰相似。1897 年時德意志帝 國海軍排名世界第七,迄 1908 年,英國有 8 艘無畏級戰艦(Dreadnought),德國則 有 7 艘;英德舊式的裝甲艦比例為 51:24。德國海軍艦隊已經一躍成為幾乎可以 向英國海上霸權挑戰的世界第二大艦隊。20從歷史上驗證,中國大陸海權,或可稱 為中國大陸積極爭取成為和美國、日本在亞洲爭取霸權的工具。

中國崛起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世界各國和研究中國的學 者專家對中國究竟成為一個支持現狀的強權(status quo power)仍然缺乏共識。美國 表示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但是對中國是否「已經」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 – 1972〉,美國在臺協會中文網站,

http://www.ait.org.tw/zh/us-joint-communique-1972.html,2016.9.30。

16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wjs_674919/2159_674923/t8961.shtml,2016.10.10。

17 鄧小平在 1975 年 4 月 16 日會見池田大作時指出: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寫進反對霸權主義的 內容,含義有兩點。一是中國和日本都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都不搞霸權主義。我們中 國願意用這點來限制我們自己,中國承擔了義務,不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日本承擔在亞太地區不 謀求霸權的責任,這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近百年的歷史總結出來的經驗。由於長期的歷史淵源,

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形象是受了影響的資料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8,《鄧小平思想年譜 (1975~1997)》,中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頁 6。

18 雖然學者對目前國際體系是處在「獨霸體系」、「多極體系」或「一超多強」等仍各有主見,我 國《2015 年國防報告書》對全球安全戰略環境使用「一超多強」乙詞;中共官方檔則甚少採取簡 短具概括性質語句描述,《2010 中國的國防》使用「多極化」乙詞,《2017 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 策》強調「多極化是全球大勢所趨」,此種論述涉及以國家層次的主觀觀點看待全球安全體系,非 本文研究重點。

19 曹雄源,2013.9,《戰略透視:冷戰後美國層級戰略體系》,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第二章,頁 47。

20 方子毓,2010.6,〈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外交政策與英德關係 1888-1914〉,《成大歷史學報》,

第 38 號,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頁 17。

(17)

5

扮演這樣的建設性角色,則有所保留。21在學界仍有「中國威脅論」與「中國責任 論」兩種看法的爭辯;中國有沒有具備在亞洲稱霸的意圖,雖非本文研究的主要 目的,但卻是觀察中共海權發展的重要指標。

海軍是構成海權的主要因素之一,係以達成制海為目的的手段,中共近年來 不僅在海洋使用層面的商業與航運長足進步,屬於海洋控制層面的海洋武力更是 有重大發展。解放軍海軍致力於海洋權力競逐的企圖顯而易見,特別是在新造艦 艇、軍事演習、非傳統軍事行動、海外基地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為,都不免讓周 邊國家倍感憂心。新興海軍通常為新興政治、軍事、經濟強權的特徵之一。222016 年中共海軍下水服役了飛彈驅逐艦 1 艘、飛彈護衛艦 9 艘、坦克登陸艦 5 艘、綜 合補給艦 3 艘,其中 2 萬噸級艦艇達到 4 艘,艦艇總噸位近 15 萬噸,各式功能艦 艇數量 30 艘,噸數和艦數都是世界第一。232017 年 3 月,中共人大會議期間,退 役海軍上將劉曉江表示:在軍隊改革中,擴大海軍編制是必然,不管是艦艇還是 海軍人員,都會有新發展,解放軍的部分作戰部隊將移交海軍,加入海軍陸戰隊 行列。24許多軍事觀察家也紛紛發表評論認為,中共海軍現代化發展趨勢,使其即 將成為新的海上強權國家,並標誌著 21 世紀的中國海軍邁入強國之林的決心。25

然而,僅觀察中共海軍的發展,即斷言將成為海上強權顯然不夠精確;海軍 的建軍有其鈍重性,一艘軍艦的建成,從作戰概念成形、需求提出、成本效益評 估、設計、建造、下水、測試等,至少須歷經 5-10 年的時間,或者更久!26中國

21 林文程,2011,〈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 Review of Global Politics》,第三 十六期,頁 21-22。

22 Peter M. Swartz. 2011. “Rising Powers and Naval Power.” In The Chinese Navy Expanding Capabilities, Evolving Roles, ed. Phillip C. Saunders, Christopher D. Yang, Michael Swaine, Andrew Nien-Dzu Yang.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2.

23 楊俊斌,2017.1.8,〈陸新艦冠全球 1 年 30 艘服役〉,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108000571-260301,2017.1.12。

24 羅添斌,2017,〈對臺威脅增 共軍海軍艦艇要擴編〉,自由時報,3/7,A3。

25 曹少滋,2010.4,〈中國大陸海軍 2010 年軍力評估之一〉,《尖端科技》,第 308 期,頁 61。

26 我國武器裝備籌獲,首依敵情威脅、科技發展趨勢與國防資源, 在聯合作戰之架構下,策訂十 年建軍構想及五年兵力整建計畫;續依兵力整建計畫指導,循 「國軍軍事投資建案作業程式」完 成作需檔、系分報告、投綱計畫等建案文件。世界各國亦有類似程式。參見立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 第 9 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 887 號,政府提案第 15100 號之 655,2015.4.22。

(18)

6

的海軍發展規劃中更多的是以十年為週期。27也就是說,現在看到的中共海軍規模,

是至少在十年前即已遵循其海軍軍事戰略規劃的成果。但是,由於中共軍事的不 透明,外界難以理解中共海軍戰略在追求何種型態海上武力,也不易預判現有的 海上武力將會對未來區域以及國際情勢帶來何種影響,甚或在美中爭霸場域扮演 何種角色。

學術研究需要用理論為基礎,研究中共海軍軍事戰略當然也無法例外,馬漢 所提出海權理論距今已超過一個世紀,英國的柯白爵士、前蘇聯海軍高希可夫上 將等,均有對如何發展海權亦有系統性的理論論述;然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發展,

海上作戰的戰場環境已與過去大相逕庭,中國所處的地緣環境和美、英、日等國 差異甚遠,更遑論 21 世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約下,國際間對於爭奪海權 的遊戲規則甚不能和 19 世紀帝國主義時代相比。單一理論基礎已經無法說明中共 海軍軍事戰略發展的現況,這些都是各國國防、國家安全專業人士、國際戰略研 究學者所密切關心的議題。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於:審視當前中共海軍作為,

分析中共海軍軍事戰略演進過程,並從南海、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範圍,建構 一個可以統一解釋的說法,撥開虛實交錯的表像與迷霧,解讀渠背後之戰略意圖,

希望得到有益的歷史啟示。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 研究途徑

所謂研究途徑,一般係指選擇問題與相關資料的標準,28亦即研究者希望從哪 一個層次為出發點、著眼點、入手處,去進行觀察、歸納、分類與分析。29海軍作

27 江雨,2010,〈中國海軍裝備的未來十年〉,《中國海軍》,2010(7),頁 23。

28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漢蘆圖書出版公司,頁 35。

29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頁 186-187。

(19)

7

戰由於地理的隔絶,加上無法占領與滲透的屬性,30任何在海上發生的戰爭,最終 的目的都是指向影響陸地的政策與結果。

馬漢將海權的運作分為兩部分:(一) 海洋控制—強大的海軍、攻勢作為、海 外擴張、制海權等;以及,(二) 海洋利用—產品、海運、殖民地。31本文將聚焦在 中共海軍軍事戰略對海洋控制的研究。海軍武力的使用包含著軍事、外交、經濟,

甚或心理等層面交互影響。因此,針對中共海軍的軍事戰略研究,無法侷限於單 純艦艇儎臺與武器配置的論述,必須綜合國際政治、地緣環境、國內外經濟發展 與需求等多重面向的考量。

戰略研究是國際關係項下的重要研究議題,部分內涵固然與軍事相關,所涉 獵的事務卻是國與國,或國際社會成員的相互關係,包括政治、軍事、外交、經 濟、法律等,均屬於國際關係項下的研究途徑。32事實上,「戰略」乙詞,並不是 單單純指戰場上的軍事作戰而已。

本文研究重心為中共海軍軍事戰略,其上承國家軍事戰略,同時也和其他陸、

空軍軍事戰略相互協調,是較戰術層級的「野戰戰略」著眼更為高層的議題;一 般而言,依據層級劃分,戰略可區分為:大戰略、國家戰略、國防戰略、軍事戰 略、軍種戰略、野戰戰略等。33另外,就其被指導的對象,也可分為三類,法國名 將薄富爾將軍(Gen. Beaufre André)認為:戰略如同一個金字塔,可區分為三層結構,

金字塔頂端為總體戰略(Total strategy)34,是一個國家最高的指導原則,在此原則下,

另對中層的政治、經濟、軍事、心理規劃分項戰略,最下層則為實際執行與運用 層面的戰略。35英國戰略學者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曾說:「戰略為分配和使用

30 翟文中,1996,〈海軍外交與危機處理〉,《問題與研究》,35(11),頁 44。

31 Alfred T. Mahan 著,安常容、成忠勤譯,1998.2,《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北京:解放 軍出版社,頁 26-29。

32 宋吉峰,2011,《未來南海衝突下臺灣海軍戰略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碩士論文,頁 52。

33 武器運用與兵力部陣應屬於戰術層級,可稱為「野戰戰略」,參見嶽天,1997,《戰略講座—認 識戰略第三講:現代戰略體系及其內涵》,臺北:中華戰略學會印行,頁 44-57。

34 Beaufre André 著,鈕先鍾譯,1966,《戰略緒論》,臺北:國防計畫局編譯室,頁 5。

35 同上註,頁 24。

(20)

8

軍事工具以達到政策目標的藝術」,36可見戰略並不僅限於軍事層面,而係為了達 到獲取國家利益的總體目標的各種層次一貫性的指導,至於所使用的工具(包含軍 事在內),則屬可茲動用的資源分配與運用。

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國戰略學者鈕先鍾先生亦指出:「戰略研 究須以歷史經驗為基礎」,37本論文係為國際關係項下的戰略研究,採用歷史研究 的觀點,以 1990 年後中共海軍發展歷程為背景,結合當前中國所處時空背景,以 及國際、國內政治變遷等因素,以古典與現代海權理論,觀察解放軍海軍在南海、

西太平洋、印度洋如何細膩操作以達擴張海權的目的。

貳、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指的是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方法。38本論文係戰略研究之一部,在研究 方法的採用「文獻分析法(Documental Analysis Approach)與「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兩種。

文獻分析法是一種系統化的客觀界定、評鑑與綜合證明的研究方法,以確定 過去事件的真實性;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過去、洞悉現在、並預測將來。39由於各 國的國防事務都列為機密資料,取得不易且涉有法律疑殆,因此,對軍事研究者 而言,文獻分析法是一種常見且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過去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陸 權國家,海權的概念主要是受到西方國家,與中國傳統疆域安全思想的影響,在 海軍軍事戰略的論述上,迄今也停留在非常廣泛且模糊的中文字面意義解釋,各 方學者的理論無法全般描述中共海軍軍事戰略的真實意涵。採用文獻分析法是本 論文期望藉著整理歸類公開專書文獻,呈現各方學者所發現的意義與價值。

歷史研究法也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本文將針對有關中共 海軍在其軍事戰略指導下所發生的事件,經由回溯、觀察長時性演變沿革,採取

36 B.H. Liddell Hart 著,鈕先鍾譯,1996,《戰略論》,臺北:麥田出版社,頁 404。

37 鈕先鍾,1997,《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封面頁 1。

38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頁 186。

39 葉志誠、葉立誠合著,2011.7,《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頁 132-133。

(21)

9

定量分析(數據統計)與定性分析(文詞描述)的方法,就有關的既存資料,歸納可供 解釋與預測的理論。特別是定量分析,就筆者認為,任何現象在歷經長時間的過 程,其將有高度發生重複出現的行為,此種定量的歷史研究方法在國際經濟政治 學裏預測國家經濟走勢等已被廣泛運用。近年來,隨著大規模歷史量化數據庫在 收集、整理和構建方面的重大進展,越來越多藉助量化歷史數據平臺進行社會和 自然科學研究。這種學術研究多基於系統化、標準化的歷史人口或事件檔案構建 起的量化數據庫,不僅容易發現很多可以驗證或挑戰現有理論的事實,還長於開 展跨時段、跨地域的比較研究,構建起一種新的自下而上、由繁入簡的研究方法 和史觀。40

學者丁樹範先生對於我國與歐美國家在中共研究領域上認為,歐美國家傾向 以系統化方式研究中共軍事,而我國在這個領域完全空白。41然由於網路科技進步,

取得某一事件的發生頻率已較以往大為便利,但數據背後的解讀與歸納,仍須人 為解讀,所產出的結果因為有數據事實的支持,具備有更高可信度的價值,此一 研究方法在軍事戰略研究方面係為一較新穎的領域。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一、 時間範圍

40 梁晨,2016.6.3,〈大資料時代歷史研究新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報,

http://www.cssn.cn/djch/djch_djchhg/weiwushiguanyudangdaizhongguoshixue/201606/t20160603_30564 45.shtml,2017.3.12。

41 美國各界針對共軍國防預算設法發展計算公式,中央情報局以「堆積木」發展公式,學者 Richard Bitzinger 以貨幣採購能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E)方式評估共軍國防支出,而我國仍未發展出 預測中共國防預算的能力。參見:丁樹範,2007.12,〈中國軍事研究〉,《中國研究導論,下輯》,

臺北:陸委會編印,頁 39-40。

(22)

10

傳統上,研究中國大陸學者習慣以領導人年代作為畫分依據,即為毛澤東時 期、鄧小平時期、江澤民時期、胡錦濤時期42以及現在的習近平時期。由於各個時 期領導人都有其獨特的軍事觀,中國大陸又是一個傳統上注重人治的國家,以此 分類似無不可。此外,學者丁樹範先生就中共軍事戰略與軍事思想發展區分為五 階段:其分別是:(一) 自井崗山時期到 1978 年改革開放開始以前的「人民戰爭」

時期。(二) 改革開放開始以後到 1985 年中央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並宣佈百萬裁軍 的「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時期。(三) 1985 年開始到 1993 年的「局部戰爭」時期。

(四) 1993 年江澤民鑒於 1991 年波斯灣戰爭衝擊所宣佈的「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

時期。(五) 2004 年〈中國的國防〉所宣示的「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時期。43但 是,研究軍事戰略,特別是有關海權發展的海軍戰略,受國際政治環境與國家經 濟所牽動,以領導人年代,或國家軍事戰略宣示年份劃分可能無法符合解放軍海 軍的重大轉變節點。

1986 年 1 月,時任中共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上將,於海軍黨委擴大會議上,

重申其「海軍戰略」,概括為「近海防禦」。44 1988 年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正式以「局部戰爭」取代「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成為中共新時期的軍事戰略。

451991 年波灣戰爭後,中共軍隊啟動新一輪軍事戰略調整;1993 年 1 月,中共召 開軍委擴大會議,重新調整軍事戰略的方針,明確提出:軍事鬥爭主要的作戰方 向,第一是東南沿海,第二是南海,第三是中印邊境;發展的重點為海、空軍。

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時正式提出:「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口號。1994 年中 共海軍驅逐艦 052 型旅滬級成軍,46這是解放軍海軍首次嘗試結合西方技術自行研

42 吳芳豪,2006.7,〈中國海權之發展—建構主義途徑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高雄,頁 17。

43 丁樹範,2007.12,〈中國軍事研究〉,《中國研究導論,下輯》,陸委會編印,頁 42。

44 劉華清,2007,《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頁 436。

45 丁樹範,1992.9,〈中共精簡軍隊內容、性質、未來〉,《中國大陸研究》,第 35 卷第 9 期,臺北,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 56。

46 崔家駿,2008.10,〈中共造船與海軍現代化〉,《海軍學術月刊》,臺北:海軍司令部,頁 35。

(23)

11

製船艦,47顯示其為實踐自 1986 年「近海防禦」軍事戰略所確立的目標,而在艦 船儎臺上大幅革新。1995 年,江澤民在中央軍委會中,確立「兩個轉變」的戰略 決策:(一) 在作戰準備上,由應付一般條件下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科技,特別 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二) 在軍隊建設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 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48由以上解放軍軍事戰略指導可看出,海空軍 已逐漸增加在中共軍隊中所佔的比重。

綜上所述,自 80 年代中「近海防禦」海軍戰略提出後,迄解放軍歷次轉型指 導,以及新式艦艇造艦成果,如欲劃分中共海軍在軍事戰略上的切割點,90 年代 初期顯然是理論萌芽與行動實踐的里程碑,因此,本論文在時序上置重點於 1990 年以後之中共海軍軍事戰略的發展。

二、 論述範圍

所謂「軍事戰略」,美國國防部 2006 年所出版的《軍事及有關名詞辭典》對 軍事戰略的定義為:「一個國家運用武裝部隊之武力或武力威脅,鞏固國家政策目 標之藝術與科學。」49中共對軍事戰略的定義則為:「戰略指導者基於對軍事鬥爭 賴以進行的主客觀條件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認識,全面計畫、部署、指導軍事力 量的建設和運用,以保證有效地達成既定的政治目的。」50。解放軍軍語辭典稱:

「軍事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域的方法。」51再檢視 2015 年《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 書中所述的中共海軍戰略:海軍依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 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52雖單就文字字面只有短短數字,

係為一種「概念指導性」的描述,然因中文獨特「一字多義」特性,可以衍生非

47 Dr. Bernard D. Cole 著,翟文中、羅倩宜譯,2006.6,《「海上長城」--走向 21 世紀的中國海軍(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老戰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頁 183。

48 蕭占中主編,1999,《現代軍人素質全書》,北京:九州圖書,頁 55。

49 2006.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Department of Defense, p. 341.

50 王文榮主編,1999,《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頁 18。

51 1982.8,《中共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頁 29。

52 2015.5,《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http://www.scio.gov.cn/zfbps/gfbps/Document/1435341/1435341.htm,2016/10/12。

(24)

12

常豐富的說法。且海軍被稱為「國際軍種」,活動範圍不受地理疆界限制,具有影 響國際關係的特性,同時也是擴張海權重要工具,以及新興大國競逐區域霸權的 指標,特別是近年來中共海軍頻頻走向遠洋,研究中共海軍戰略必須面對的議題 已經超乎傳統上軍事戰略研究侷限於武器建軍、戰術運用的範疇。

本篇論文旨在對中共海軍戰略作一清晰描繪,為避免過多題材交互運用而失 焦,在研究主體的主觀意識上,將把重點放在兩個層次:屬於海權理論層次的「軍 事思想」,以及實務操作層次的「傳統/非傳統軍事行動」53。這篇論文聚焦在國家 戰略之下「軍事戰略」中「海軍戰略」的論述(如圖 1 所示)。當然,著墨這兩個面 向免不了必須接觸中共內部政治、東亞國際情勢、航太科技等議題,但均非本文 主要論述範圍。

圖 1 本論文研究重點示意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貳、 研究限制

53 傳統軍事行動就海軍戰略而言係指海戰遂行、制海爭奪等暴力軍事行為,非傳統軍事行動則包 含海軍外交、人道救援等非暴力軍事行為。

國家戰略

政治 經濟 心理 軍事

軍種戰略 (陸、海、空)

海權理論

軍事思想

實務操作

傳統/非傳統 軍事行動

本論文研究重點

(25)

13

學術研究隨著議題取向,都會有其研究限制存在,本文因為中共海軍戰略的 特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理及科技等因素,實在無法全部涵 蓋,因此,將產生下列數點研究限制:

一、 資料真實性可議

吾人皆知,中共軍力極為不透明,決策過程亦非外人所能窺之,中共學者論 述軍事是否受到政治力量的約束、其學術自由程度如何不得而知,而且,軍事新 聞發布一定是經過包裝,具有特定的傳播目的。就解放軍研究者而言,由廣泛蒐 集的公開資料進行研究須保持「不疑之處且有疑」的態度,以免被其誤導。筆者 盡可能多方比對,並且使用數據資料以為佐證。

二、 質性研究困難

本文的研究範圍包含中共海軍艦艇及武器沿革,亟需瞭解這些裝備的性能以 評估戰力。但受限時間成本、經費以及軍事機密的高度保護,不太可能赴中國大 陸的各海軍基地,或藉共艦在國外訪問時機,實際登艦參訪,進行質性研究者所 謂之田野調查,直接獲取第一手調查資料;也無法經由訪談解放軍海軍的軍事人 員,藉以瞭解渠等普遍的訓練水準以及作戰概念。這些研究限制屬於先天性難以 克服,僅能依賴權威性的軍事期刊、美軍觀察中共演訓公開資料,甚或某些大陸 網民的評論。54在這領域的研究,如能獲得政策決定者或經研判分析整理,作為論 述佐證,恐難確實掌握中共海軍發展全貌。

54 雖然在學術研究上,網路資訊價值不高,但部分影像圖片的即時性與真實性,以及少部分大陸 網民發言水準,在日後比對確有其價值。

(26)

14

(27)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分析

中共研究在臺灣以及西方國家都是極受關注的學門,特別是進入 1990 年代後,

中共軍事研究——或稱解放軍研究、共軍研究、中國軍事研究——已逐漸成為顯 學,其中以臺灣和美國的出版品最多;55有感中共對臺威脅日增,為強化臺灣對中 共軍事事務的研究能量,國防大學於 2016 年底成立「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56然 而,學術研究需要有理論為基礎,沒有理論的支撐,學術研究便缺乏系統,無法 作連貫、邏輯性的論述,容易侷限在某個事件的表像,流於「見樹而不見林」的 困境。筆者研究之初,即對本文題目相關的專書、報導作一廣泛審視,先期歸納 在這領域的專家學者已經做了哪些研究、研究所使用的理論架構、各方的研究論 述是否產生「爭點」,以作為規劃本論文在學界已建立的成果上,持續發展的方向。

第一節 中共海權理論相關著述

筆者作本研究前,先期挑選中外具代表性之專書、博碩士論文,並試著就前 一節所列五個觀察要項,審視分析學界對此題目研究成果,作為發展本研究的參 考。

由於本論文時間範圍係以 1990 年後中共海軍發展為主要範圍,為顧及資料的 正確與新穎,因此專書論文以 2000 年後出版者為選材年代基準。

就選材之作者國籍,概可區分為我國籍、大陸籍、美國籍和其他國籍,作者 背景則分為軍職身分、於軍事機構從事研究、教學的文職學者,以及一般學術單 位的純文職學者三類。筆者假設,前兩類學者可能帶有過去職業經驗的主觀意見,

純文職學者則僅就所獲公開資料依學術立場客觀分析。

55 丁樹範,2007.12,〈中國軍事研究〉,《中國研究導論,下輯》,陸委會編印,頁 20。

56 李一豪,2016.11.16,〈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揭牌,李喜明: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青 年日報網頁,http://news.gpwb.gov.tw/News/164381,2017/3/29。

(28)

16

由於本題目係研究中共海軍戰略有關之議題,按常理判斷,大陸籍學者作品 理應依附在官方定調範圍內發展論述,吾人似可獲得較正確官方說法的內涵;我 國籍學者因通曉中文,又多接受西方學術訓練,因此可以發揮「中學為體,西學 為用」的研究方法,且臺灣是中共軍事威脅的目標之一,對中共海軍戰略多站在 敵我立場分析,研究內容多為我國高度關心事項。美籍學者的論述具有系統性的 特性,57也具有依循古典或現代海權理論分析的特性,應該較為廣泛與客觀。

因此,以下文獻編排順序,乃以作者國籍區分,先安排大陸籍作者文獻,看 看「正面」說法為何,繼之以臺灣作者文獻,就被威脅者的角度審視「反面」看 法,然後後是美國籍作者的「綜合性」見解,最後補充其他國籍作者的論述。同 一國籍作品中,原則以學者背景,由客觀趨向主觀,58依序由純文職、軍事機構從 事研究文職學者、具軍職經歷學者依序排列,若著作極具代表性則不在此限。學 位論文一律排在最後。

壹、 大陸文獻

中共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1916-2011)所著《劉華清回憶錄》59,是所有研 究中共海軍戰略者引用最多的書。劉華清體認海軍需要一套完整的戰略思想和理 論作指導,依循中共中央軍委會「積極防禦」總體戰略發展指導,提出「近海防 禦」海軍戰略,以「爭奪有限制海」的目標導向為立論基準。在確立「近海防禦」

海軍戰略後,以「質的建設」為海軍硬體建設指導,「正規化訓練」為戰術戰技精 進方向。基本上,劉華清乃遵循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 指導。1980 年代以前的中共海軍在「近岸防禦」思想下,港灣基礎建設和艦艇性 能,顯然不能達成中央軍委「積極防禦」戰略指導。渠在思想上提出「近海防禦」

海軍戰略,定調中共海軍為區域防禦性質,必須以適應未來戰爭,在近海奪取並

57 丁樹範,2007.12,〈中國軍事研究〉,《中國研究導論,下輯》,陸委會編印,頁 39-40。

58 此一說法乃筆者為求分類一致性所提出的假設,客觀主觀係相對性質用語,亦非定義純文職學 者一定客觀,軍職者一定主觀,在此須特別說明。

59劉華清,2004,《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9)

17

保持制海權,有效地控制重要海上通道,擁有與「中國海區相鄰的海區」進行作 戰能力,以及較強的核反擊能力為目標進行發展。在方法上,首先以系統性思考 解決「舊海軍」問題,體認海軍是技術密集軍種,海軍必須通過建設而轉型,倡 言直接發展 90 年代中後期和下世紀作戰用新一代武器,不搞或少搞過渡裝備,以 15-20 年搞航母和戰略核潛艦預研。並置重點於核潛艦和驅逐艦建設。其次,加強 軍、士官教育改革、開辦「飛行員艦長班」,統合海軍司、政、後、裝多元領導架 構,建立統一後勤保障體系,決心「精兵簡政」與「集中統一」的建設方向。劉 華清從南沙鬥爭體會海軍兵力投射對維護國家利益之實證,並考慮「臺灣問題」

與「美蘇軍事戰略變化」中,海軍所要扮演「戰略軍種」的角色。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鞠海龍,係在這個領域非常活躍的學者,在其 所著《中國海權戰略》60綜合馬漢、潘尼迦、61高西可夫的思想來論述中共海權。

他很清楚指出中國大陸海權將向太平洋與印度洋發展,在太平洋方向將被美國霸 權所挑戰,在印度洋受印度遏制62。作者相當篇幅強調中共海軍的「近海防禦」其 實是種「防禦型」的戰略,在國際法的嚴格限制下,中國對中國主權以外的領土 和海洋利益不感興趣,63絕沒有干涉別國或威嚇他國的戰略意圖。作者清楚指出,

第一島鏈以臺灣海峽為中心的啞鈴狀結構,對中國的近海安全和遠洋安全的戰略 態勢並不樂觀,中國實現海權的現實形勢更加嚴峻。64鞠海龍先生獨特論點在於:

他承認地理因素對中國海權發展的限制,也點出中國海權的地緣突破口就是南海 與周邊地區,65並將臺灣定位為中國海權發展的遠洋戰略基地。

60 鞠海龍,2009,《中國海權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61 潘尼迦(1895-1963),印度外交官暨學者,著有《印度和印度洋—略論海權對印度歷史的影響》。 他認為:印度的獨特地理位置,不僅可以輕易把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兩個要害地區掌握在手上,而 且其半島地形又足以使它的影響傳播海上,印度當之無愧應當成為一海權國家。參見:潘尼迦著,

德隆、望蜀譯,1965,《印度和印度洋—略論海權對印度歷史的影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 89-90。

62 鞠海龍,2009,《中國海權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頁 80。

63 鞠海龍,2009,《中國海權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頁 221。

64 鞠海龍,2009,《中國海權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頁 225。

65 鞠海龍,2009,《中國海權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頁 232。

(30)

18

學者鞠海龍另一本專書為《亞洲海權地緣格局論》66,他專注以島鍊的地理概 念分析東亞海權發展,並指出:對亞洲海權影響最大的三個國家:美國、印度、

中國,並且區分這三個國家的海權戰略發展稱為「制導」、「控制」與「合作雙贏」。 中國在海權發展同時,期望和美國創造「雙贏」,但因美國的「制導」模式而產生 困難,而美國培植日本成為亞洲代理人,遂行離岸操作手的角色,同時美國在南 海問題與臺灣主權上和中共分歧,美國因素將相當程度影響中國海權發展。他以 極大篇幅強調,中國對主權以外的領土與海洋權不感興趣,中國的海權觀係堅持 鄧小平永不稱霸、永遠不當頭的外交思想,作者論點高度依循劉華清近海防禦構 想,筆者認為:或許也有稀釋中國威脅論的用意。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胡思遠編《中國大海洋戰略論》67係集合數十位 學者專文的選輯,其中與本論文有關的係胡思遠先生著〈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五 大對策〉,他指出:進行全民海洋觀教育、達成中國的威嚇主要在海洋的共識、走 向遠洋的核心路徑是「以空制海」、68要在外宣上造成強大輿論優勢反擊「中國威 嚇論」,以及在面臨釣魚島與南海兩個方向的威嚇時,優先解決南海問題。這五個 對策在國家戰略框架下,除了經濟戰略外,涵蓋了政治、心理與軍事戰略。其中 作者強調:雖然中國強調「和平崛起」,但現實的戰略利益考量才是真正的根源。

他認為:中國由黃海、東海到南海的近海海域是條「殘破的防線」,在遭受攻擊時,

中國最富庶的東部地區將無險可守,因此,他否定中共海軍以基地保衛戰和近海 機動建構一條海上長城的作戰模式,只有依靠積極進攻和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方 為王道。本文雖未以古典海權理論為架構論述,但明顯看出作者深受馬漢學說的 攻勢思想影響。

66 鞠海龍,2007,《亞洲海權地緣格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7 胡思遠,2014,《中國大海洋戰略論》,北京: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68 作者認為:航空母艦方是遠洋海軍的保證。參見:胡思遠編,2014,《中國大海洋戰略論》,北 京: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頁 24。

(31)

19

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波所著《2049 年的中國海上權力—海洋 強國崛起之路》69是一本較具學術論述基礎的專書,作者務實地沒有迴避中共海軍 建設所引發的亞洲國家疑慮,他同時也反駁西方認為中國海洋強國的目標是在建 立某種霸權,作者認為:中國要追求什麼樣的海上力量主要由中國的利益決定,

而這個利益範圍會由地緣條件、先天稟賦、國際環境所制約,中國海洋軍事戰略 目標是有限的戰略。70胡波先生在界定中國的利益範圍強調:中共海軍必須爭取在 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環型水域建立一定的緩衝地帶,在南海海域保持力量震懾,71 但臺灣回歸大陸才是中國成為真正海洋強國的標誌。72他反對以陸軍防禦思維建設 海軍,中共海軍必須發揮機動優勢,在大洋縱深摧毀危險來源並震懾對手,並尋 求與美國「海洋共治」。雖然胡波先生的論點具有攻勢思維,但他不認為馬漢的海 權論可以套用在現代的中國,他認為:中國不會成為世界霸主,此外,海洋競爭 不限於軍事,外交、國際法及海洋經濟等多樣非軍事因素的交互影響更大;中國 海洋強國的內涵註定要超越馬漢。

中共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講師石家鑄所著《海權與中國》73對第一島鏈戰 略海峽的軍事意義指出:中國海軍能否進入大洋、突破封鎖以及進行反封鎖作戰,

都取決於海洋通道安全。故中國海軍必須擁有掌握重要海峽、水道的能力,充分 享有自由進出大洋的權利。74對於中共海軍的作戰能力,作者認為:世界大國都已 具備「由海到陸」的攻擊能力,中國東南精華區暴露在強國打擊範圍,故中國必 須大幅推進防衛周邊,擴大防禦縱深並發展自己的海上遠程打擊力量。75但可惜的

69 胡波,2015.9.,《2049 年的中國海上權力:海洋強國崛起之路》,臺北:凱信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70 胡波,2015.9.,《2049 年的中國海上權力:海洋強國崛起之路》,臺北:凱信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頁 19。

71 胡波,2015.9.,《2049 年的中國海上權力:海洋強國崛起之路》,臺北:凱信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頁 83。

72 胡波,2015.9.,《2049 年的中國海上權力:海洋強國崛起之路》,臺北:凱信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頁 20。

73 石家鑄,2008,《海權與中國》上海:三聯書店。

74 石家鑄,2008,《海權與中國》上海:三聯書店,頁 134-141。

75 同註 74,頁 232。

(32)

20

是,作者指出問題所在,重視地緣制約對中共海軍的影響,但對實質的解決方法 並沒有論述。

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系教授倪樂雄所著《文明的轉型與中國海 權》76則從中國境內經濟文明型態角度,說明中國走向海權發展係歷史的必然現象。

他認為: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結構是中國發展不可逆的趨勢,也是引發海 權拓展的第一要素,中國已經是海洋國家,必須依賴本土主權範圍內的區域與主 權外的區域良性互動,使兩個區域經濟活動緊密關聯。77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

海權對陸權具有絕對的優勢,掌握制海權的一方可在世界範圍調動各種資源來壓 垮堅持陸權戰略的一方,中共海軍戰略除了防禦態勢,避免本土被入侵的威脅,

也要考慮如何在本土以外實施軍事行動和軍事嚇阻的問題。78因為此種外向型經濟 的國家生存威脅,往往來自主權以外的地區。

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關於當代中國海權的若干思考》79,作者為劉小 軍,著於 2006 年。由於標題指稱「思考」,本文學術理論成分較高,實務可操作 部分相對較少。全書所討論的可區分軍事海權與經濟海權兩者,就軍事海權部分,

作者持平地彙整自 1840 年列強由海上侵犯中國的歷史,以及 1949 年至 2006 年中 共海軍發展。就海洋在軍事的應用,他認為:海洋是中共核威懾力量的最佳媒介,

此外,也是防禦空間的延伸、沿海地區的屏障、力量投送的空間、海軍外交場域 等;作者論點僅是古典海權理論的套用,不過,「應對霸權主義的挑戰」這個論點 倒是充滿高希可夫的「國家海權論」思想,但在作者的這段論述中卻沒有引用任 何高希可夫的理論。他於文中分析中國海權與傳統西方海權之間的區別,所使用 的研究途徑具有深厚的意識型態,他認為:中國海權與傳統海權的分野有四:(一) 走和平發展道路(二)單一國力與綜合國力的統一(三)海洋權利與海洋權力的統一

76 倪樂雄,2010,《文明的轉型與中國海權》,北京:新華出版社。

77 倪樂雄,2010,《文明的轉型與中國海權》,北京:新華出版社,頁 48-50。

78 同上註,頁 115。

79 劉小軍,2006,《關於當代中國海權的若干思考》,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

(33)

21

(四)軍事海權與經濟海權的統一。作者結論強調: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海 權發展的必然選擇。

貳、 臺灣文獻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張國城著《東亞海權論》80係以現代的「綜合 海權」81角度觀察東亞各國海權現況,與本研究直接相關的內容集中在第三章〈戰 略衝突與中國的海軍建設〉。其中很可貴地對中共海權發展集合了古典與現代理論 詳加說明,並且對中共海軍扮演「外交工具」此種非戰爭軍事行動有專門論述——

這是國內學者較少接觸的領域。另外,中國大陸利用海軍擴張與保護中國的全球 利益,有助於共產黨政權的鞏固,則是少數發現中國民族主義也是海權擴張因素 的學者之一。作者提出:馬漢思想受到解放軍海軍極度尊敬,中國領導人也都同 意海權是一個強大國家不可或缺的部分。82而從冷戰迄今,美國持續聯合東亞國家 形塑從海洋戰略圍堵陸權國家的態勢,在中國大陸崛起後,能夠改變這種區域權 力結構的力量就是解放軍海軍,而解放軍海軍處理東亞的戰略衝突時,擊敗對手 的前提是偷襲83——這點隱含著柯白的戰術思想。作者文中提出對中共海軍缺點的 看法,是少有文職學者對戰術層級的精闢剖析,但與 2017 年的中共海軍發展略有 出入。作者認為:中共海軍建設首要為了遏阻臺灣獨立(或直接奪取臺灣),至於有 否與美日爭霸的企圖,作者藉中共海軍水面艦發展區缺乏平衡隱喻,這並非中共 海軍的戰略企圖——北京清楚中國最大利益在於經濟持續發展,所以沒有「中國 威脅論」存在空間,北京無意快速擴充其水面艦隊。84

前臺大政治系講師林宗達所著《中共海軍現代化》85,關於中共海權發展,作 者認為:中共海軍從「近岸防禦」轉變到「近海防禦」擴大了與其他海軍強國競

80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臺北:廣場出版社。

81 即「海洋權利」、「海洋管理」、「海上力量」三者。

82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臺北:廣場出版社,頁 59。

83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臺北:廣場出版社,頁 119。

84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臺北:廣場出版社,頁 130。

85 林宗達,2013,《中共海軍現代化》,臺北:晶采文化事業出版社。

(34)

22

爭之能力場域,使得中共海軍可以「先發制人」而不受限人民戰爭的「後發制人」,

86他指出,中共海權發展有三個重要意涵:(一)中共海軍從以往防禦型朝向攻防一 體的海軍方向前進。(二)中共已有將解放軍海軍之作戰武力拉近,甚或超越日本以 及西方海軍強權的企圖。(三)中共經濟發展與茁壯,更需要一個具有攻防並重之海 軍護衛。87從林宗達先生對中共海軍軍備分析,他認為解放軍海軍成為遠洋海軍指 日可待。由於本書旨在探討中共海軍軍備發展,對其海權思想架構及戰術理論著 墨較少,也較缺乏「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運用說明。

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著《海疆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略》,88 對中共海軍戰略思想廣泛蒐整詳述其轉變歷程,也以武器儎臺發展輔佐其觀點。

他認為:前蘇聯海軍在高希可夫 60 年代主政以後的轉變,成為解放軍海軍發展的 借鏡,而 80 年代劉華清依照鄧小平指導,順勢將中共海軍從沿岸推向近海。文中 獨特的研究成果在於,作者特別把影響解放軍海軍戰略的內外事件專章論述,尤 其是中共海軍 361 事件,89導致解放軍領導階層從海航派轉變為海潛派,造就今日 中共海軍可以利用潛艦部隊發揮以弱擊強的奇襲能力。作者指出中共海軍雖有龐 大艦隊,但地理天然的限制依舊存在,解放軍海軍無法走向大洋,其景況類似第 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海軍的困境。中共的航母發展有其歷史情結與作戰需求,贊成 與反對均各執一詞。由於地理環境的牽制,航母實質上存在價值值得商榷,解放 軍海軍走向遠洋的最大障礙仍舊受限於第一島鏈。林穎佑先生指出,中共海軍係 為防衛型海軍,兵力投射能力僅止於第一島鏈,要成為藍水海軍仍未可期。

臺灣大學國發所碩士、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所博士黃玉洤著《中國大陸 的邊疆與安全》90則是從「由陸轉海」的國家安全觀點論述中共海權發展。作者認 為:中國的海洋戰略觀始自 1970 年鄧小平時代,主要受劉華清影響,91但受到經

86 林宗達,2013,《中共海軍現代化》,臺北:晶采文化事業出版社,頁 8。引用自陳永康,2000,

〈論走向遠洋的中共海軍〉,《中共研究》,34(12):102。

87 林宗達,2013,《中共海軍現代化》,臺北:晶采文化事業出版社,頁 11。

88 林穎佑,2008,《海疆萬里:解放軍海軍戰略》,臺北:時英出版社。

89 2003 年隸屬北海艦隊的 361 潛艦,因重大訓練意外,造成全艦 70 多名官兵罹難。

90 黃玉洤,2013,《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臺北,秀威資訊。

91 黃玉洤,2013,《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臺北,秀威資訊,頁 253。

數據

圖  8    2000 年至 2016 年,除中共外,各聲索國國防支出統計圖(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筆者依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圖  12    南海水深示意圖
圖  14    1988 年 1 月中國派員登上永暑礁
圖  17    南沙群島中共所佔島礁位置圖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In 1990s, the research area of nonhomogeneous Harmonic analysis became very active due to three famous mathematicians Nazarov, Treil and Volberg published an important result in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定遠 鎮遠 來遠 經遠 超勇 楊威 由於北洋艦隊各艦的主要火. 力多在前端,因此最佳陣式

Cheng, ed., China: Modernization in the 1980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9), p.161..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