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松茂 先生

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蔡億錨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2)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蔡億錨 撰 指導教授:侯松茂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3)
(4)
(5)

謝 誌

因緣際會來到台東,抱著渡假及交朋友的心情,展開了四個暑期的研究生 生涯,緊湊的步調與豐富的課程,讓塵封已久的知識櫥窗再次打開,同窗好友的 扶持與師長們專業的引領,更是論文寫作的源泉活力。

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侯松茂老師,在工作繁忙之餘 還要指導我這位在論文寫作毫無基礎的學生,尤其常在老師下班後打電話和他討 論論文的問題,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教導我,感謝老師的指導與包容。

感謝魏俊華教授和林鎮坤教授在專業領域上的傾囊相授,並在論文審核過 程中提供諸多精闢見解與指正,也因為有兩位師長的建言與指導,使這篇論文更 加完善與充實。

在正式問卷施測階段,感謝所抽取的學校中,協助問卷施測的教育夥伴及 作答的學生們,沒有你們的幫忙,論文無法進行;感謝服務的學校同學年同事的 體恤;感謝國華、英春、春林在統計、論文寫作及翻譯上的協助與指導;感謝淑 均、曉慧、秀枝、惠娥、家君、禕芸、雅芬在論文上的切磋與鼓勵;感謝姿君、

依涵每當我們撰寫論文心情鬱悶時,總是駕著「小白」載我們到處散心,也因此 得以玩遍台東的風景名勝;也感謝全班同學四個暑期的陪伴,讓我再次享受當學 生酸甜苦醎的滋味。

最後想要感謝我的父母親、公公、婆婆以及所有關心我的家人,在這四年 暑假的求學生涯裡給我的支持、體諒與鼓勵;外子挺毅更是無怨無悔的為我分憂 解勞,悉心照顧嘉端和秉鈞兩個寶貝,每當我為論文感到煩悶時,他總能適時的 安慰我、鼓勵我;也要感謝我的兩個寶貝,在我忙於學業之際對我的體諒。

諸多的感謝無法化為言語,謹將這篇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人,願這份喜 悅與你們共享。

蔡億錨 謹誌 97.8

(6)

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蔡億錨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目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 環境行為的現況與關係。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係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者採用沈廣城(2002)

編製之「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高 雄市旗津區九十六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四、六年級 490 位學童為樣本,並運用描 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s 事後比較法、Pearson 積差相關等方法實施樣本資料的統計分析,獲得下列結論:

一、高雄市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總平均得分是 11.39 分,答對率是 67.2﹪,環境 態度的總平均得分是 60.31 分,百分法為 83.76﹪;環境行為的總平均得分 是 66.77 分,換算成百分法為 74.19﹪。

二、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會因為年級而有 顯著差異,且在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六年級得分顯著高於四年級;而環境行 為則是四年級顯著高於六年級,但三者皆不會因為性別、父親族群、母親族 群與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四、六年級學童在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三者之 間彼此呈顯著正相關。

四、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四、六年級學童認為目前旗津區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最 嚴重的前三種依次是「空氣污染」、「垃圾污染」和「水污染」。

最後依據結論對學校行政、教師、環保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

(7)

A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Kowledge,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Elementary

Schools at Chijin District of Kaohsiung City

Advisor: Professor Hou , Sung-Mao Graduate Student: TSAI , YU-MIAO

Master Program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the four and six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t Chijin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For research purpose, 490 four and six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t Chijin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were included as sample students. Researcher adopted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related data.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pply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was 11.39 poi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rrect answers was 67.2%.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was 60.31 poi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t was 83.76%.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was 66.77 poi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t was 74.19%.

2.As regard to environmental knowledge,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t elementary schools at Chijin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rs. The six graders scored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four graders i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however, the four graders scored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six graders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re were no much difference in terms of gender, parental ethnic groups and family social economic status in three of them.

3.As for the four and six grader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4.The analysis of the open-form questions shows the following result:

All the four and six graders have shared perception and opinion that “air pollution”,

“garbage pollution” and “ water pollution ” are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jin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知識內涵與相關研究...8

第二節 環境態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14

第三節 環境行為的意涵、理論模式與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影響因素與相關性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假設...42

第四節 研究方法...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44

第六節 研究流程...50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現況...5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環境知識上的差異分析與討論...6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上的差異分析與討論...7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環境行為上的差異分析與討論...77

(9)

第五節 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三者間之相關分析與討論...82 第六節 開放式問題的結果分析...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92 西文部份...95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調查問卷...96 附錄二 同意書...102

(10)

表次

表 2-1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的相關研究及發現彙整表...12

表 2-2 國內學者研究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內涵彙整表...15

表 2-3 國小學童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彙整表...16

表 2-4 國小學童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及發現彙整表...30

表 2-5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影響因素相關研究彙整表..35

表 2-6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相關性之研究結果彙整表...39

表 3-1 問卷施測統計表...42

表 3-2 我國現行職業分類表...45

表 3-3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計算方式表...46

表 4-1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54

表 4-2 環境知識整體及各層面得分分析摘要表...55

表 4-3 環境知識各題得分統計表...56

表 4-4 環境態度整體及各層面得分分析摘要表...61

表 4-5 環境態度各題得分統計表...62

表 4-6 環境行為整體及各層面得分分析摘要表...65

表 4-7 環境行為各題得分統計表...66

表 4-8 不同性別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知識之差異分析摘要表...68

表 4-9 不同年級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知識之差異分析摘要表...69

表 4-10父親族群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知識之差異分析摘要表..69

表 4-11母親族群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知識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0

表 4-12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知識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0

表 4-13不同性別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3

表 4-14 不同年級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4

(11)

表 4-15父親族群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4

表 4-16 母親族群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5

表 4-17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6

表 4-18不同性別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行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8

表 4-19不同年級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行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8

表 4-20父親族群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行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9

表 4-21母親族群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行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0

表 4-22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在環境行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0

表 4-23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係數表...83

表 4-26 開放式問題答案歸類整理表...85

(12)

圖次

圖 2-1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23

圖 2-2 Fishbein態度-行為模式...24

圖 2-3 資源保育行為模式...25

圖 2-4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26

圖 2-5 環境素養模式...27

圖 3-1 研究架構圖...41

圖 3-2 研究流程圖...50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

在本章,第一節說明本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其次在第二節敘述研究目的;第三 節則是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釐清,便於分析與討論;最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問題背景

自人類棲息在地球以來,就不斷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各種資源,以滿足人類在 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需求,創造了現代的文明世界。在十八世紀工 業革命後,全球經濟產生巨大的改變,經濟的繁榮、科技的發達及無止盡的開發 資源,使地球面臨空前嚴重的環境問題,如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野生 動植物減少、熱帶雨林快速消失、土壤沙漠化、水資源枯竭、垃圾污染、空氣污 染…等(沈廣城,2002)在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一九六二年美國遺傳生物學家 卡遜(R.Carson)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亦指出人類因濫用農藥,

大量使用化學物質,造成空氣、水的污染及野生動物的危害,最後的受害者還是 我們人類,引起了全球對工業科技發展所造成自然環境危害的省思,也逐漸掀起 環境教育的風潮。

一九七○年十月,美國通過環境教育法(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由美國 教育部成立環境教育處(Office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來執行此法案,再者為加 強環境教育的推動與落實,於一九九○年十一月修訂通過「國家環境教育法」

(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柯俊欽,2004)。一九七二年的聯合國「人 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中提出「人類環境宣言」

(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認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最佳工具之一就是發展環境教 育。一九七四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14)

Organization,UNESCO)工作小組全力推動環境教育,擬定國際環境教育計畫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IEEP),並經聯合國核定實施(柯俊 欽,2004;黃朝恩,2000),而在了一九八七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

「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一九九二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後,環境教育已成為世界公民的 通識與責任(柯俊欽,2004)。一九九七年,澳洲墨爾本大學召開國際會議,名稱 為「環境正義:21 世紀的全球倫理」(Environmental Justic:Global Ethics for 21 Century)(楊冠政,2001)。二○○二年,地球永續發展高峰會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 行,會中通過的「執行計畫」(又稱約堡計畫),針對地球暖化、能源利用、水資 源及衛生、經濟援助等重大議題擬訂相應政策(尹德瀚,2002),這些法案的推動 與各國際會議的舉辦無非是希望在地球村的公民能正視全球環境問題並落實環境 保護。

二○○三年賣座的好萊塢災難電影「明天過後」,具體的描繪了由於全球暖化 導致北極冰棚融化,而引起地球氣候一連串的極劇變化,造成人類的大浩劫;而 二○○六年由美國前任副總統高爾在世界各地的全球暖化巡迴演講,所拍攝的紀 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片中呈現令人震驚的真實畫面、世界各地已經發生各種 因氣候異常所引發的怪異現象、並造成人類與物種損失傷害的事件,所提出全球 暖化的嚴重性,更一針見血地提到一個最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世人不能再把全球 暖化視為政治議題,而是人類文明的道德責任。至此,環保議題風起雲湧,受到 國際社會的重視,全球環境問題不再只是專家的報告或數據,也不再只是電影特 效的模擬揣測,人們無法、也不敢再漠視。

隨著環境意識的覺醒及國際環境法令的進步,我國教育部於九十學年度實施 之九年一貫課程中將「環境教育」定為六大議題之一(教育部,2000);而立法院 於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三讀通過號稱「環保憲法」的「環境基本法」。這項法案 宣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應該兼顧,如果經濟科技發展可能危害環境,則應以環 保優先。環境基本法並將每年的六月五日訂為環境日,明訂環境保護為國民事業

(15)

和各級政府的共同責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2)。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對環境教 育的重視與實施的決心,雖起步較晚,但只要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就永遠不嫌 晚。

綜上所述說明了國際社會對環境教育的重視,希冀透過教育來改變個人的態 度和行為,培養每個人都有適切的環境素養,以積極的環保行動,重建地球的環 境生機。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改善人們的環境行為,小學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 礎,此時期的兒童學習力強,可塑性大,若能在此時期透過概念認知與價值澄清 的過程,建立學生的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 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教育部,2000),將能提升學童環保認知的層次,建 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態度並能身體力行,實踐環境保護行為。

貳、研究動機

高雄市旗津區(以下簡稱旗津區)是高雄市開發的起源地,早期渡輪是唯一 的對外交通工具,民國 73 年過港隧道通車後,使旗津區對外的交通大為改善;而 高雄港靠近旗津這一邊,是旗津漁民生活的所在,有魚市場、碼頭、漁港、造船 廠、渡輪、過港隧道、貨櫃集中場,由於港口陸續的開發,港灣內已無漁撈活動;

早期的旗津是紅樹林的天堂,由於高雄港的擴建,及工業廢水的大量排入,已嚴 重污染水域,原有的紅樹林大量消失,目前僅剩旗津國中處有海茄苳和欖李存活

(蘇文華,2000)。近年來,由於週休二日之賜及重視休閒娛樂的觀念,加上島上 豐富的人文古蹟、海岸公園與旗津海水浴場的規劃及新鮮的海產,到了假日時,

旗津即湧入大量的車潮與遊客,將道路擠得水洩不通,雖然活絡了觀光市場,但 當人潮退去後,留下的卻是驚人的垃圾及空氣污染。研究者任教於旗津區多年,

幾年前曾帶學生去淨灘,記得那是個星期二的早上,垃圾量之多,讓我們六個班 級滿載而歸。然而,就在學生高興的互相比較哪個班撿得多的同時,我們六個老 師卻對如此驚人的垃圾感到痛心,我們的環境教育真的如此失敗嗎?而旗津區除 了假日遊客所帶來的垃圾與空氣污染之外,商港的建設,使旗津居住地變少,港

(16)

內船舶的出入,甚至幾次貨輪的翻覆,也使得內港海岸長期深受油污污染,旗津 區的學童在如此的生態環境之下成長,他們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如 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一。

檢視國內以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中,謝佩靜 (2000) 研究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沈廣城(2002) 研究國小學童環境 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陳志欣(2003)研究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 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楊世安(2004) 研究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 式,楊志文(2004)研究貴子坑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賴 銀海(2005) 研究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 為,黃耀慧(2005) 研究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大部份 的研究都以性別、年級、社經地位與居住區域為主要背景變項,而江東祐(2002)

研究國小學童環境行為時以不同族群為背景變項,探討閩南人、客家人、大陸省 籍與原住民等族群其環境行為的差異,針對外籍配偶的變項完全沒有研究,而研 究者發現旗津區除了漢族(閩南籍、客家籍、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外省籍)與 少數原住民外,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外籍配偶,這些不同族群的學童在環境知 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方面有無差異乃研究者想深究的,此為本研究之動機二。

近年來由於全球環境的快速惡化,溫室效應的廣泛影響使得氣候、物種與生 態環境面臨空前的危機,要解決我們生態上的困境不僅需要技術的改變,更需要 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陳志欣,2003),而改變的重要且根本的途徑之一,就是 透過教育來增進知識,並改變個人的態度和行為,使每個人都擁有豐富的環境知 識及適切的環境態度和正確的環境行為。小學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此時期的 兒童學習力強,可塑性大,如果能適時的給予環境教育方面的知識、技能與行為 輔導,在未來的環境行為表現上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陳志欣,2003)。沈廣城(2002)

雖曾以高雄市十一個行政區四、六年級學童為對象,研究學童之環境知識、環境 態度與環境行為,但旗津區的樣本數只29份,實無法看出旗津區學童的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方面的現況、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及其相關情形。而旗津區

(17)

相對於高雄市區而言確實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研究者希望藉此研究,研讀及整 理相關文獻,並進行問卷調查,探究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 行為的差異情形及其相關,並希望透過此研究對於爾後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及家 長實施環境教育時能有所助益,此為研究動機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旨在於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 行為之現況,以及學童背景變項和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關係,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現況。

二、探討旗津區國小學童背景變項在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上的差異情形。

三、分析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三者相互間之關係。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

教師、家長的參考。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了解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現況如何。

二、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

父親族群、母親族群、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

三、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的環境態度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

父親族群、母親族群、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

四、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的環境行為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

父親族群、母親族群、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

五、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三者相互之間是否有 相關性。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

係指就讀高雄市旗津區九十六學年度國民小學普通班級的四、六年級學生,

以四年級代表中年級學生,六年級代表高年級學生。

貳、環境知識

環境知識是指個人對相關環境事物的瞭解與認識(陳敬中,2004)。本研究之 環境知識,以沈廣城(2002)編製之「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調 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分為生態保育、能源問題、資源回收、噪音問題、人口及 居住空間、廢棄物處理、水污染、空氣污染、有毒物質、地區環境知識等十大類 目。得分越高,代表環境知識越豐富。

參、環境態度

侯錦雄(1997)認為「環境態度」是對環境中的特殊情況、整體環境與環境直 接有關的人、事、物之信仰組合。本研究之環境態度,以沈廣城(2002)編製之「國 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分資源、生態平 衡、人口與居住空間、公害、環境倫理等五個內容層面為研究項目,量表分數愈 高,表示環境態度愈正向。

肆、環境行為

Hungerford 和Peyton(1976)指出,所謂環境行為是針對環境問題做深入的了 解之後,蒐集相關資料,提出解決的途徑,並採取行動。一般將環境行為的分類,

包括消費行動、生態管理、說服行動、法律行動,及政治行動等五項。本研究的 環境行為,以沈廣城(2002)編製之「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調 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生態管理」、「消費行動」及「說服行動」三項內 涵。環境行為量表分數愈高,表示環境行為愈正向。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高雄市旗津區為研究地區。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高雄市旗津區九十六學年度國小學童之四、六年級男、女學童為 研究對象。以四年級代表中年級,以六年級代表高年級。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高雄市旗津區四、六年級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所探討的變項如

(一)個人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年級、父親族群、母親族群、家庭社經地位等 五個變項

(二)環境知識:共分生態保育、能源問題、資源回收、噪音問題、人口居住空 間、廢棄物處理、水污染、空氣污染、有毒物質、地區環境知識十個層面。

(三)環境態度:共分為資源、生態平衡、人口與居住空間、公害、環境倫理等 五個層面

(四)環境行為:共分為生態管理行動、消費者行動及說服行動等三個層面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進行,所以受試者填答問卷時,可能涉及受試者 主觀的感受,如果問題對受試者是敏感性的,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可能答案會有所 保留;再者受試者填答時是否有仔細看清楚問題再勾選,或只是隨便勾選;以及 對題目的語文理解程度等均會影響作答情形。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透過相關文獻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 行為。研究者歸納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共分四節加以闡述。第一節為環境知識 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環境態度意義、內涵,第三節為環境行為的意涵、理 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影響因素與 相關性研究。

第一節 環境知識內涵與相關研究

環境教育的內涵包含三部分:認識環境的教育、保護環境的教育、環境科學 的教育(賴銀海,2005)。環境教育的實施,必須包含認知概念、態度與技能三大 領域(沈廣城,2002)。根據1975 年在南斯拉夫貝爾格勒所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

所制定的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 ),環境教育旨在培養及增進個人或群 體的環境意識(Awareness)、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s)、

評價能力(Evaluationability) 及參與( Participa t ion)。所以, 環境教育的主要 目的之一, 是要增加受教者有關環境方面的知識(黃耀慧,2005)。

壹、環境教育知識內涵

環境知識範圍很廣泛,包括一般性的環境知識、特殊領域範圍的環境知識以 及環境概念的知識(沈廣城,2002)。根據教育部(1994)編印之國民小學環境教 育手冊中提出我國國小環境教育的概念如下:

一、自然系統

(一)環境、地球、生物圈等一般概念。

(二)能量、大氣、土地與土壤等分生物因子。

(三)動物及植物二大生物因子。

(四)氣候、地質、演化與滅絕的過程。

(21)

(五)生態系、食物鏈、群落與族群棲息地等生物現象。

二、地球資源

(一)森林、野生物與漁業等生物資源。

(二)能源、礦物、水、土地與土壤等非生物資源。

(三)自然資源的分布、消耗、管理、保育及其污染等。

三、人與環境

(一)人類為環境的一部分。

(二)人類能適應環境、創造環境也能破壞環境。

(三)人類因發明漁獵、畜牧、農耕等技術,衍生了經濟、政治文化與宗教等社 會行為。

(四)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應加強制定法律,建立環境價值觀。

Marcinkowski認為影響環境行為的認知性變項包含下列三類(引自楊冠政,

1997):

一、一般的環境知識:包含對整個環境概況的知識, 例如自然環境史與生態、社 會史與人類生態。

二、自然環境的知識:包含生物學和生態學,主要課題有生態系組成與功能、物 質與能量在生態系中的流動、族群與群落、人類對生態系的影響等。

三、環境問題的知識:包含自然環境的資源及資源過度使用產生的環境問題。

四、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包含環境行動的種類、使用適當行動以解決問 題以及使用環境行動的技能。

本研究參考教育部(1994)所編印的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手冊,將國小一般環境 知識歸納分為認識地球、生態保育、能源問題、資源回收、人口衛生 、噪音問題、

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空氣污染、有毒物質等十大項。

(22)

貳、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的相關研究

環境教育在培育具有環境教育知識的公民,幫助人們了解如何解決問題,引起解決問 題的動機。雖然有些學者對增加環境知識是否能使個人的環境態度及行為發生改變持懷疑 的態度,但經由環境知識的測量,至少能得知環境教育在認知領域中所發揮的效能( 靳 知勤,1994)。

江東祐(2002)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對象探討國小學童環境行為的研究報告中,

發現國小學生環境知識的主要來源為大眾傳播媒體,其次為學校課程的教學,學校安排的 環境教育推展活動與他人的交談,僅佔少數比例;男女學生在環境知識上,無顯著差異;

六年級學生的環境知識得分,顯著優於四、五年級學生;市鎮學生環境知識得分,顯著優 於鄉村及山地學生。

沈廣城(2002)在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發現, 高雄市國 小學童之環境知識平均得分率76.22分,表現尚稱良好。以性別而言,全體四、六年級男女 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以年級而言,有顯著差異,六年級學童高於四年級學童。以家庭社經 地位而言,有顯著差異,高家庭社經地位與中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童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之 學童。

林佩舒(2002) 以澄清湖與鳥松濕地鄰近地區進行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 與行為之研究中發現不同性別、過去生活經驗、居住地區學童的生態保育知識無顯著差 異;六年級學童的生態保育知識顯著優於五年級學童;高、中社經地位學童的生態保育知 識顯著優於低社經地位學童,而高社經地位學童與中社經地位學童的生態保育知識則無顯 著差異。

王財隱(2003) 以颱風、地震為例研究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發 現環境知識的答題正確率為79.7%,顯示國小學生的環境災害知識程度大致良好。以性別 而言,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在環境災害知識顯著優於男生;城市地區學生的環境災害知識 顯著優於鄉鎮地區的學生,鄉鎮地區學生的環境災害知識又顯著優於山地地區的學生。以 有、無環境災害經驗而言,其環境知識得分並未達顯著差異。

(23)

陳景宏(2004)在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 中發現:資源回收知識平均得分百分法為64.223分,學童之資源回收知識表現尚稱 良好,而不同性別學童的環境知識達顯著差異;而不同年級的學生其資源回收的 知識六年級顯著優於四年級;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地區的學童在資源回收的環境 知識達顯著差異。

柯俊欽(2004)針對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 查研究中發現不同年級、不同學校所在地學童之間達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不 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童間無顯著差異。

黃耀慧(2005)以台中縣和平鄉及南投縣信義鄉原住民國小學童為對象,探討 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結果發現整體平均答對率為56.05

%,顯示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表現並不理想;就縣市而言,台中縣顯著高於 南投縣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得分;就年級而言,「五年級」顯著高於「三年級」與

「四年級」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得分;就性別而言,男女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得分沒 有顯著差異。

賴銀海(2005)在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 行為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桃、竹、苗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之環境知識平均答對 率為84.13%,表現良好;而綠色學校與一般學校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環境知識得分上 未達顯著差異;綠色學校中以參與熱衷程度而言,參與熱衷程度不同的學校學生 在環境知識得分上未達顯著差異;以學校規模大小而言,大型學校學生在環境知 識的表現上是優於小型學校學生的。

玆將有關環境知識相關研究及其研究發現彙整如表2-1:

(24)

表2-1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的相關研究及發現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江東祐 (2002)

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 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 生為例

一、男女學生在環境知識上,無顯著差異 二、六年級學生的環境知識得分,顯著優

於四、五年級學生。

三、市鎮學生環境知識得分顯著優於鄉村 及山地學生。

沈廣城 (2002)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 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 究

一、環境知識平均得分率76.22分, 表現尚 稱良好。

二、以性別而言,全體四、六年級男女之 間沒有顯著差異。

三、以年級而言,有顯著差異,六年級學 童高於四年級學童。

四、以家庭社經地位而言,有顯著差異,

高家庭社經地位與中家庭社經地位之 學童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童。

林佩舒 (2002)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 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 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 濕地鄰近地區為例

一、不同年級有顯著差異,六年級學童的 生態保育知識顯著優於五年級學童 二、不同性別、居住地區、過去生活經驗

學童的生態保育知識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社經地位學童的生態保育知識有 顯著差異,高、中社經地位學童的生 態保育知識顯著優於低社經地位學 童,而高社經地位學童與中社經地位 學童的生態保育知識則無顯著差異。

王財隱 (2003)

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 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 之研究___以颱風、地震 為例

一、環境知識的答題正確率為79.7%,顯示 國小學生的環境災害知識程度大致良 好。

二、以性別而言,女生在環境災害知識顯 著優於男生。

三、城市地區學生的環境災害知識顯著優 於鄉鎮地區的學生,鄉鎮地區學生又 顯著優於山地地區的學生。

四、以有、無環境災害經驗而言,其環境 知識得分並未達顯著差異。

柯俊欽

(2004)

針對南投縣國小學童環 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 境行為意向之調查

一、不同年級、不同學校所在地學童之間 達顯著差異

二、但不同性別、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童 間無顯著差異。

(25)

表 2-1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的相關研究及發現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陳景宏

(2004)

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 識、資源回收態度、資 源回收行為之研究

一、資源回收知識平均得分百分法為64.223 分,學童之資源回收知識表現尚稱良 好。

二、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地 區的學童在資源回收的知識達顯著差 異。

黃耀慧 (2005)

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 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 為之相關研究

一、整體平均答對率為56.05%,顯示原住 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表現並不理想。

二、就縣市而言,台中縣顯著高於南投縣 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得分。

三、就年級而言,「五年級」顯著高於「三 年級」與「四年級」原住民國小學童 的得分。

四、就性別而言,男女原住民國小學童的 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上述環境知識之相關研究結果可知,性別、年級、過去生活經驗、社經 地位及居住地區等,均為影響學童環境知識之因素,歸納討論如下:

一、就性別而言:部分研究顯示環境知識不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江東祐,

2002;沈廣城,2002;林佩舒,2002;陳景宏,2004);部分研究顯示環境知識會 因為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童優於男童(王財隱,2003)。

二、就社經地位而言:研究顯示高社經地位的學童之環境知識優於低社經地位的 學童(沈廣城,2002;林佩舒,2002;陳景宏,2004;黃耀慧,2005)

三、就過去經驗而言:研究結果顯示,學童的環境知識與過去是否參與過相關環 境活動之間的關係尚無定論(王財隱,2003;林佩舒,2002)。

四、就年齡而言:大部分研究顯示,學童的環境知識會因為年齡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江東祐,2002;沈廣城,2002;林佩舒,2002;陳景宏,2004;黃耀慧,2005)。

五、就居住區域而言:大部分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會因為居住區域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王財隱,2003;江東祐,2002;陳景宏,2004);部分研究顯示 環境知識不會因為居住區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林佩舒,2002)。

(26)

第二節環境態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是人類缺乏基本的環境知識、環境行動能力、偏差的 環境價值觀與消費行為所導致(楊冠政,1997)。Miller(1995)發現在小學階段 兒童即開始發展對環境保育和污染的態度,所以在小學階段即應開始實施環境教 育的課程。而在進入環境教育課程之前,首先必須了解學生的環境態度,如此才 能建立學生正確的環境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面臨環境問題時,能做出正確的 判斷與表現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楊志文,2004),由此可見環境態度的重要性。

壹、環境態度的意義

Hines(1986)認為「環境態度」是指對環境中的特殊情況、整個環境或與環 境直接有關的人或物之信仰的組合。這些組合包含整體的評估為贊成或反對、喜 歡或厭惡。當個人具有此情感時, 則將產生對環境強烈的關切感和主動參與環境 保護與改進的動機(引自黃耀慧,2005)。

Caron(1989)認為「環境態度」是個人對於環境事物的致力支持程度(引自 沈廣城,2002)。

戚永年、許慧苓(2001)認為環境態度係根據過去的學習經驗,或在自然環 境中所經歷過的知覺體驗,針對環境中特定對象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包括一個好 或不好的評估或評價之意識。

柯俊欽(2004)認為「環境態度」是指個人對整體環境的價值觀以及對人類 在環境中存在的責任和角色的看法

楊志文(2004)認為環境態度是指個人對環境議題的信仰、價值、贊同或反對、

喜好或厭惡與行動的看法或傾向

賴銀海(2005)認為「環境態度」是指學童對整體環境的價值觀以及對人類在環 境中存在的責任和角色的看法,而且憑其個人知覺綜合所產生對於某些與環境有 關的事務持贊同或反對、喜愛或不喜歡的情感傾向。例如自覺對環境的責任感、

對環境問題關心的程度。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環境態度是指個人對整體環境特殊情況之人、事、

(27)

物的知覺所產生的價值觀,及其在所處環境中的責任與角色的看法,和支持環境 事物的程度。

貳、環境態度的內涵

環境態度的內涵依研究探討的角度以及社會之趨勢,呈現出多元且分歧的意 義,研究者將國內文獻整理,詳見如表 2-2:

表2-2 國內學者研究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內涵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份 環 境 態 度 的 內 涵 謝佩靜 2000 生態平衡、自然資源、公害污染、環境倫理 蔡宜霖 2002 垃圾減量、資源回收

沈廣城 2002 資源回收、生態平衡、人口及居住空間、公害、環境倫理 毛群欽 2003 資源回收、自然生態保育、環境倫理、污染防治

陳志欣 2003 環境敏感度、環境信念、價值觀、環境倫理 楊志文 2004 資源回收、自然生態保育、環境倫理、污染防治

賴銀海 2005 認識地球、生態保育、能源問題、資源回收、人口衛生、

噪音問題、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空氣污染、有毒物質 黃耀慧 2005 生態平衡、自然資源、公害污染、環境倫理

綜合上述國內學者之研究,可知各研究者對環境態度內涵各有不同的主張,

但大多數都是針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見的問題,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為主要目 的。早期環境態度的研究,以環境問題的一般概念、環境公害防治的問題及人口 與自然資源的問題等為主要的探討方向。爾後臺灣相繼成立了環境教育中心以推 動學校環境教育,初期環境態度的研究所探討的範圍則偏向於垃圾減量、資源回 收等以人類生存利益面向。之後,環境態度內涵向度涵蓋的範圍則跨越污染防治 面向,轉而朝向環境覺知、敏感度、倫理,以及自然生態平衡與保育之環境倫理 面向探討(毛群欽,2003)。本研究參酌沈廣城(2002)所編製之「環境態度量表」,

將環境態度分為「資源」、「生態平衡」、「人口與居住空間」、「公害」、「環境倫理」

等五個類目。

(28)

參、國小學童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

態度被視為影響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發展環境教育課程,基本上 必須從學生的環境態度著手。國內近幾年因環保意識抬頭及國際日益重視環境教 育,故有許多研究者對學童環境態度做深入研究,玆將有關環境態度相關研究及 其研究發現彙整如表 2-3:

表 2-3 國小學童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謝佩靜 (2000)

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 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 研究

不同性別、族群、居住區域的國小學童皆有顯 著差異存在。

林佩舒 (2002)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 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 之研究-以澄清湖與 鳥松濕地鄰近地區為 例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生態保育態度,在不同社經 地位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在不同性別、年級、

居住地區及過去生活經驗的變項上則無顯著差 異。

沈廣城 (2002)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 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 研究

一、全體四、六年級男童與全體四、六年級女 童在環境態度得分上無顯著差異。

二、六年級學童之環境態度得分高於四年級學 童之環境態度得分,達到顯著差異。

三、整體而言,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全體四、

六年級學童在環境態度得分上達顯著差異 四、四年級學童、六年級學童在環境知識、環 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三者之間彼此呈顯著正 相關。

毛群欽 (2003)

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 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 概念之研究

一、整體而言,學生環境態度大都偏向積極。

二、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認知多達顯著 正相關。

王財隱 (2003)

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 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 為之研究___以颱風、

地震為例

一、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有無環境災 害經驗的學童其環境災害態度沒有顯著 差異

二、不同居住地區的學生其環境災害態度達顯 著差異,顯示城市地區學生的環境災害態 度較鄉鎮地區的學生積極,鄉鎮地區學生 的環境災害態度又較山地地區的學生積 極。

(29)

表 2-3 國小學童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王素貞 (2003)

台南地區國小中高年 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 能力之研究

不同性別、年級、社經地位學童在環境價值 觀與態度達顯著差異,但城鄉學童間無顯著 差異。學童對環境的價值觀與態度趨於積極 正向。

陳志欣 (2003)

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 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 行為之影響

一、不同性別、足歲年齡、現居地居住時間、

家庭社經地位及過去環保經驗上,學童 之環境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學童的環境態度前、後測有顯著 差異,且後測表現優於前測表現 三、學童的環境態度前後測有顯著差異,且

實驗組表現優於對照組表現,即環境議 題融入課程之教學可以提升高年級學童 的環境態度表現。

陳景宏 (2004)

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 識、資源回收態度、資 源回收行為之研究

一、學童之資源回收態度表現積極。

二、全體四、六年級女童在資源回收態度得 分上顯著優於四、六年級男童

三、六年級學童之資源回收態度得分高於四 年級學童之資源回收態度得分,達到顯 著差異。

四、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全體四、六年級學童 在資源回收態度得分上並未達顯著差異 五、不同地區的全體四、六年級學童在資源 回收態度得分上達顯著差異。

鍾莉文 (2004)

主題式解說對國小學 童環境知識及環境態 度之影響-以可攜式教 具箱為例

在環境態度上,實驗組的學童,其前後測 的差距(即解說效果)均顯著高於對照組的 學童。

林揚智 (2004)

溪州焚化廠鄰近地區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焚 化廠的態度之調查研 究

一、學童對溪州焚化廠的態度為正向支持。

二、學校與溪州焚化廠距離越近,學童對溪 州焚化廠的環境公害的感受越強烈。

三、學童的一般環境態度與對溪州焚化廠的 態度有顯著負相關。

四、學童對溪州焚化廠的環境公害經驗及就 讀學校與溪州焚化廠的距離等二個變項 是影響學童對溪州焚化廠態度的因素。

楊志文 (2004)

貴子坑戶外教學對國 小學童環境態度及環 境行為之影響

一、實驗組學生的環境態度量表後測平均成 績均較前測高。

二、實驗組經戶外教學實驗後,環境態度 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

柯俊欽 (2004)

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 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 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不同年級、不同學校所在地學童之環境態度 達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不同家庭社經地 位學童間無顯著差異。

(30)

表 2-3 國小學童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黃耀慧 (2005)

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 知識、環境態度與環 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原住民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方面的表現為 正向積極。

二、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年級及性別在環境態度 上有顯著差異。

賴銀海 (2005)

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 國小學生對環境知 識、環境態度及環境 行為的調查研究

一、桃、竹、苗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環境態 度表現平均得分為 4.16 分屬於積極正向。

二、綠色學校在環境態度上顯著優於一般 學校。

三、綠色學校中參與熱衷程度不同、規模大小 不同的學校學生在環境態度得分達顯著 差異。

四、學生的環境態度對於環境行為具有顯著的 預測力。

呂文雄 (2005)

澎湖地區國小學生對 環境問題認知與態度 之調查分析

一、男女學生環境態度的表現,皆無顯著差異。

二、六年級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態度,顯著優於 四年級學生。

三、不同地區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態度,在市 區、鄉村與離島間,並無明顯的差異。

四、不同家庭社經學生,在環境態度上,高家 庭社經學生顯著優於中低家庭社經學生。

五、國小學生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呈顯著 正相關。

綜合上述文獻,關於國小學童環境態度歸納以下結論:

一、就整體而言: 大部份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環境態度為正向積極。

二、就年齡而言:部分研究顯示環境態度不會因為年齡而有所差異(林佩舒,2002;

陳志欣,2003);部分研究顯示環境態度會因為年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童優 於男童(王素貞,2003;沈廣城,2002;柯俊欽,2004;陳景宏,2004;黃耀慧,

2005),可見年齡與環境態度之間的關係尚無定論。

三、就性別而言:部分研究顯示環境態度不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王財隱,2003;

沈廣城,2002;林佩舒,2002;陳志欣,2003);然亦有部分研究顯示環境態度會 因為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童優於男童(王素貞,2003;柯俊欽,2004;陳 景宏,2004;黃耀慧,2005;謝佩靜,2000),可見性別與環境態度之間的關係尚 無定論。

(31)

四、就居住區域而言:大部分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的環境態度不會因為居住區域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王素貞,2003;江東祐,2002;林佩舒,2002;謝佩靜,2000),

但亦有認為環境態度會因為居住區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城市地區學生較鄉鎮 地區的學生積極,而鄉鎮地區學生的環境態度又較山地地區的學生積極(王 財隱,2003;陳景宏,2004)。

五、就家庭社經地位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顯示高社經地位的學童之環境態度優於 低社經地位的學童(王素貞,2003;沈廣城,2002;呂文雄,2005林佩舒,2000;

柯俊欽,2004;黃耀慧,2005),但亦有認為環境態度不會因為社經地位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之研究(王財隱,2003;陳志欣,2003;陳景宏,2004;黃耀慧,2005),

顯示父母親的學歷、職業對環境態度的影響尚無定論,仍可再做進一步深入的研 究。

第三節 環境行為的意涵、理論模式 與相關研究

環境問題的產生是人與環境之間調和不當所造成的,若人類生存發展與環境 的互動有良好的關係,則整個生態環境就能獲得平衡,反之,則會產生各種不同 的環境問題。也就是說,環境問題的產生與解決,都與人類的環境態度及行為有

密切的關聯。因此,要解決人與環境的衝突,必須從調整人類的態度及行為著手。

壹、環境行為的意涵

一、環境行為的定義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在改變人類的行為,而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對環境負 責任的公民--對環境及其問題具有覺知和敏感性;具有環境及其問題的基本知 識;對環境及其問題有關切的情感,並能主動參與環境的改進與保護;具有辨認 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能主動參與各種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楊冠政,1997)。

公民具有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必須採取行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

(32)

Hungerford 及Peyton (1985)稱這種行動為環境行動(Environmental Action)。Hines

(1985)則稱這種公民參與的環境問題解決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雖然「環境行動」、「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在字面上 有所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的體認,即均強調民眾主動參與、付諸行動來解決或 防範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引自楊志文,2004) 。

研究者認為環境行為是人類在環境問題發生前或發生後,積極的採取有助改 善、提昇或維持環境品質之行動,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身體力行,以防範或解決環 境問題的發生。

二、環境行為的類別

Hungerford 與Peyton( 1976)所發展的行動模式中將環境行動分為下列五類

(引自黃耀慧,2005):

(一) 說服( persuasion):

指以言辭促使人們採取正向的環境行為。說服可以改變人們的信念或價值 觀。如討論、辯論、演說、報章雜誌的評論、引導式的教育活動等。

1.理性訴求( logical appeals):

陳述基於事實的理由使別人信服, 稱為理性訴求。這種說服方式有時很有效,

但失敗的機率也較多, 因為各人的價值觀不同, 你認為有理由的事實, 別人不 一定有相同的看法。例如核能發電, 有人認為是安全、清潔、價廉的能源;

但是有人認為放射性廢料的儲存是不清潔、意外事故的發生是不安全、廢料的處 理是不經濟。

2.情緒性訴求( emotional appeals):

使用情緒性言詞請求改變某種行為, 例如利用愛護動物的情感, 來請求禁 止捕食鳥獸。

3.強迫性訴求( coerce appeals):

利用法律言詞使人產生正確的環境行為,例如:「捕殺候鳥是違法」的宣導行

(33)

動。

(二)消費者主義( consumerism)或說消費行動( consumer action ):

指個人或團體為求使某種商業或工業行為方式改變,所採取的經濟威脅或行 動。如拒買某些對環境衝擊的商品,過多加工或用太多塑膠包裝的食品。

1.直接杯葛:

所謂直接杯葛就是為了某種理由不買某種商品。許多廠牌的飲料使用寶特瓶 或塑膠杯,數量過多危害環境。關切環境的公民可聯合拒購此類飲料,藉此逼使 廠商回收或停止販賣。

2.間接杯葛:

公民藉壓力使廠商經濟受損而導致某種行為的改變`,例如公民停止購買某國 貨物,以逼使該國人停止捕殺鯨魚。

3.消費者保育:

電力是今日社會的主要能源,而電廠的增設無論是火力或核能發電,均會對 環境產生影響。消費者節省能源,避免浪費,均有助於環境的保育。

(三) 生態管理( ecomanagement):

指個人或團體為維護或促進現有生態系所採取的實際行動。如重新造林、耕 地保育、資源回收、節約能源等。即對環境親自能做的工作,從撿垃圾到森林保 育都是生態管理,其目的在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或改進環境的缺點。通常所做的 垃圾處理、水土保持、栽種花木、資源回收、節約能源、撲殺害蟲、清掃校園、

修剪樹木、清理河道、開闢公園等等,均可稱為生態管理的行動。

(四)法律行動( legal action):

指個人、團體或組織針對加強或修正環境法律,或禁制某些行為而採取的法 律行動,以解決環境問題。如控訴、告誡、法院強制命令等。

(五)政治行動( political action):

藉遊說、投票或競選等政治行動以達成某種環境的目的。這種政治行動對政 府所做的環境決策會產生重大影響。

(34)

1.說服政府官員或議員對某種環境問題做決定。遊說行動包括寫信、電報、電話或 親身說服。有組織的遊說也是非常有效的行動。

2.投票被認為是最有效且最簡單的政治行動。藉投票選出對環境問題最感興趣的議 員,或是藉投票罷免議員。

3.競選活動亦是有效的政治行動,協助某人當選或阻止某人當選都是政治行動。競 選活動通常包括金錢和時間的奉獻。

在上述的五類行動中,任何兩項或以上的結合,均視之為交互作用,例如,

為支持消費行動主義或政治行動而採取寫信給相關機構即是(陳思利,2002)。

在國內有關環境行為之研究中,上述環境行為分類方法廣受環境行為研究者 所採用(江東祐,2002;吳鵬兆,2001;沈廣城,2002;黃耀慧,2005;賴銀海,

2005)。然而顧及一般國小學童的能力、生活經驗及所受的教育,大多數的研究對 於法律行動及政治行動較少探討,而只針對說服行動、消費行動及生態管理作為 環境行為問卷的三個向度,少部分如賴銀海(2005)針對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 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中,認為小學生較少接觸實際 法律行動,但『檢舉』及『向老師投訴』也具有相同指標意義,因此將小學生的

『檢舉』及『向老師投訴』的行為視為「法律行動」,而皮家瑋 (2005)在人員解 說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影響中則將環境行為分成「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

與「環境尊重」三個構面。

貳、環境行為的理論模式

國內外一些學者將環境行為的相關變項,依其相互間的關係,制訂行為模式 (behavior model)以解釋行為的形成與改變。現將重要行為模式說明如下:

一、傳統的行為模式

傳統教育對形成行為的想法是依循「知識—態度—行為」的直線想法。主張 學生環境知識增加,即可形成適當的環境態度,進而產生行為,以改善環境品質。

(35)

不少學者的研究顯示,增加環境知識,便能促進積極正向的環境態度,進而影響 行動(Hines,1985;Ramsey & Rickson,1976)。

圖 2-1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賴銀海,2005,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 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頁 46。

此行為模式經學者研究, 發現有些研究結果支持此一說法,但也有研究認為 此一模式過於籠統,例如:Ramsey與 Rickson (1976) 研究高中生的環境知識與態度 兩者間的關係, 他們發現增加學生有關污染的性質與原因時, 可引發學生對於 防治污染更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為知識與態度互為因果,知識可誘發態度的形成,

轉而導致更進一步的獲取知識(黃耀慧,2005)。

但Hines(1985)經研究發現影響環境行為的變項可以決定或影響環境行為, 而 不是模式中知識、態度、環境行為有直線形的關係。影響環境行為的變項在Hines 的研究中至少有十幾種可以決定或影響環境行為,並非如圖1模式般的如此單純,

因此此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是一個過度簡化的模式( Marcinkowski, 1988)。

二、理性行動論

理性行動論( the theory o f reasoned action)為Fishbein 與Ajzen( 1980) 共同 發展出來,目的在了解及預測個人的行為。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在採取某種行為 之前,會先考慮行為本身及其結果。因此,個人打算表現某種行為是個人對這項 行為的態度,以及他人期望他表現的信念的聯合功能(jointintention)。這個行為 模式如圖 2-2 顯示採取行動是受行動的意向( intention)所操縱(黃耀慧,2005)。

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

(36)

圖 2-2 Fishbein 態度-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266頁。

而行動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的預期變項有二:

(一)對某一特別行動的態度

Fishbein和Ajzen將個人從事某項行為的態度定義為:個人對從事某種行為所可 能導致結果的可能性及好壞的判斷。所以,這態度可由兩個變項所決定,即個人 對行動結果的信念及對這些結果的評價。

(二)個人對行動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即個人對於是否採行該行為的社會壓力認知。而這變項受另兩個因素影響,

即個人對於特殊的個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從事某種行為的信念,及依從這 些特殊參考對象的動機。如Oskampetal(1991)研究影響家庭資源回收行為之因素,

發現朋友與鄰居的回收行為頗具影響力。許多學者利用此模式研究環境行為中的 意向,例如家庭計畫、商品購買、能源政策投票、資源回收和居民能源保育

( Marcinkowski,1988;黃耀慧,2005)。

三、資源保育行為模式

Honnold 等(1980)與楊冠政(1998)提出資源保育行為模式。在模式中「支 持資源保護」的環境行為相關變項有:需求的辨認、社經狀況、機動性的渴望、

了解問題的緊急性、問題解決性的評估、覺知個人效應等六項。其中以「需求的 預期行動

的結果 評估結果 對行動的特

別態度

對行動規

範的期望 接受期望 行動的主觀

規範

意圖採取行動

採取行動

(37)

辨認」為中心,它能直接產生「支持資源保護」的直接行為,亦可由「了解問題 的緊急性」、「問題解決性的評估」、「了解個人的效能」產生行動。「社經狀況」和

「機動性渴望」兩變項則導致「需求的辨認」,最具影響力。

圖2-3 資源保育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268頁。

四、Hines 環境行為模式

Hines(1985)認為影響環境行為的變項可以決定或影響環境行為,而不是模式 中知識、態度、環境行為有直線型的關係。

Hines採後設分析整理出與環境行為有關的15個變項,並提出影響環境行為的 主要因素有兩要項:一為意圖行動,另一為情況因素。由於須先認清問題的存在,

方有「意圖行動」,因此,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成為行動的先決條件。具備對 環境議題的知識、對行動策略的知識、行動技能,個人才有能力採取行動。僅有 能力尚不能產生行動,還受個人人格特質因素的影響,包括態度、控制觀、個人 責任感等。

另一影響環境行為的有力變項是「情況因素」。譬如個人認為有強烈的意圖行 動來參加對抗環境污染的籌募基金活動,但是缺乏金錢時,行動也無法實現。由

社會經濟狀況

了解問題的緊急性

需求的辨認

機動性的渴望

問題解決性的評估

支持資源環保

了解個人的效能

(38)

於情況因素常常改變,更增加環境行為的不確定性(楊志文,2004)。

圖 2-4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270頁。

Hines環境行為模式給教育人員一些啟示,即環境行為相關的變項,是可以藉 教育的力量予以改變。最顯著的變項就是對環境議題的知識、行動的技能及行動 策略的知識,這些都是教師較易掌握的,而個性因素較不易掌握。Hines認為學校 課程應包括價值澄清的教材,以培養學生積極的環境態度,透過態度的形成來引 導學生對環境的價值觀、信念等變項(林生復,2001)。

五、環境素養模式

Hungerford等(1985)為了預測負責的環境行為,設計了環境素養模式 (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如圖 2-5所示:

行動技能

行動策略的知識

問題的知識

態度

個性因素 控制觀

個人的責任

意圖行動 負責的環境行為 情境因素

(39)

圖2-5 環境素養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269頁。

在此所指的環境素養是指有能力且願意依「兼顧人類生活與環境品質」來做 決定,並有行動依據。模式中認為具有環境行為能力的公民,也就是具有環境素 養的公民。其主要分為三種特性變項:認知性質變項(環境問題的知識、生態學 概念、環境行動策略)、態度性質變項(態度、價值觀、信念、環境敏感度)、

個性有關變項(控制觀)。在這模式中八個變項間具有互動的作用(陳志欣,2003)。

綜合上述可知影響環境行為的因素很多,而且因素與因素之間又存在著交互 作用的關係,如同Oskamp等(1991)所指出每種環境行為都沒有辦法以一組一樣 的變項去預測,由此可知影響環境行為的因素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必須透過充實 個人環境基本知識與環境行為技能知識,並建立個人正確的環境態度、培養分析 環境問題的能力與思考影響環境行為的因素,才能有效預測環境行為,以解決環 境問題。

(40)

從上述環境行為模式中,可發現影響人類環境行為的重要變項大致可以分為 五類,即人口學變項、個人特質、情意變項、認知性變項與行動知覺變項。

(一)人口學變項:人口學變項為描述一特定族群的特性,例如年齡、教育、

收入、性別、居住地、過去生活經驗等。

(二)個人特質變項:包括個人控握觀、責任感,及心理性別角色。

(三)情意變項:情意變項指對環境的態度,包括對環境的敏感度、環境信念、

環境價值觀以及政治理念。

(四)認知變項:指有關個體獲得環境知識及有關認知能力之變項,主要為一 般環境知識、自然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知識、環境行動策略知識。

(五)行動知覺變項:對環境行動的知覺係指個人對自己運用環境行動策略技能 的知覺及環境行動效能的知覺。前者為個體運用調查、分析、綜合與評價不同環 境問題,以及運用計畫、執行並評價各種行動策略,以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後 者為個人對自己是否能真正引致某些改變的知覺,如採取某些行動能有效的解決 環境問題之自覺效益(楊志文,2004)。

在上述變項中,其中人口學變項中的教育、生活經驗,個人特質變項的控握 觀、責任感,情意變項中的環境敏感度、信念與價值觀,認知變項中與環境相關 的知識,以及行動知覺變項中的行動策略技能與環境行動效能的知覺,是可以透 過學校教育而改變的,由此更可以看出學校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參、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改善學童的環境行為是國小環境教育的目標,為了達到此目標,國內已陸續 有許多研究者針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作調查研究,例如:

徐國森(2001) 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的環境認知、態度、行為及其相關 影響變項之中發現:參與環保活動越多元化以及環境態度越積極的學生與家長,

在環境行為的表現越好;性別的差異對於學生與家長的環境行為具有某種程度的 影響。

數據

表 2-1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的相關研究及發現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陳景宏 (2004)  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 識、資源回收態度、資 源回收行為之研究  一、資源回收知識平均得分百分法為64.223 分,學童之資源回收知識表現尚稱良好。  二、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地 區的學童在資源回收的知識達顯著差 異。 黃耀慧 (2005)  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 為之相關研究  一、整體平均答對率為56.05%,顯示原住 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表現並不理想。
表 2-3    國小學童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黃耀慧 (2005)  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 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原住民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方面的表現為正向積極。 二、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年級及性別在環境態度 上有顯著差異。    賴銀海 (2005)  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 識、環境態度及環境 行為的調查研究  一、桃、竹、苗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環境態度表現平均得分為 4.16 分屬於積極正向。二、綠色學校在環境態度上顯著優於
表 2-4    國小學童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及發現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與發現  陳志欣 (2003)  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 知、態度及行為 之影響  一、人口學變項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的關係: (一)不同「性別」學童的環境行為,女生顯著優於男生。  (二)不同「足歲年齡」 、 「居住時間」 、 「社經地位」、 「過去環保經驗」學童的環境行為無顯著差異。  二、依實驗組樣本接受環境議題教學後分析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環境認知與環境行為間無 顯著差異。
表 4-3  環境知識各題得分統計表(續)  三、綜合討論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依整體環境知識得分及環境知識各層面得分情形分析討 論如下:  (一)整體環境知識得分之探討         由表4-2中分析,全體受試學童環境知識的總平均得分為11.39,標準差為2.46, 環境知識平均得分換算成百分法的得分為67。得分最高者為16分,最低者為4分, 所以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學童之環境知識表現尚屬及格,本研究假 設一獲得支持。唯本研究結果略低於沈廣城(  2002)  以高雄市國小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results: The public's 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sacrificial behavior was positive, which indicated the degree of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sele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rough systematic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attributes of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oeconomic and governmental enactment, this study target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