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應用於 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應用於 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杜明城 先生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應用於 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林宮嫚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八 月

(2)
(3)
(4)
(5)

謝 誌 

1993 年到 1996 年,我在台東度過最棒的大學生活,但屬於台東的盛夏,我卻 從來沒有參與過。2004  年考上台東大學兒文所,四個暑假的後山愜意生活,圓了 多年來的願望,一幅缺角的拼圖,終能上膠封存,收藏於記憶中。

這篇論文是研究所畢業前的最後一塊抽象拼圖,所幸有師長的協助,論文方 能具體呈現。首先,由衷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杜明城老師。他從大學時期就對我十 分照顧,不但全力支持我的研究、包容我緩慢的進度,並適時提出其他觀點,讓 我有機會從混沌中跳脫,由不同的角度思考。論文口試時,兩位口考委員的開朗 幽默化解我在口試時不安的情緒。張子樟老師對我的論文提出寶貴的建議,讓我 的論文更完整。郭建華老師細心的修正我的論文,並给予我極大的肯定。謝謝您 們引領我完成艱鉅的挑戰。

班上可愛的學生和家長,是我論文中的珍貴圖像。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回想 起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顏和一句句肯定的話語,都是論文得以完成的一股力量。

謝謝詩杏、昶慈,當我忙得不可開交之際,提供支援。寫論文的過程中,感謝輔 導團許玉蘭校長和伙伴的鼓勵與體諒,使我得以全心完成學業。

來台東讀書認識一群好朋友,拓展自己的視野,填補年少時對不懂處理友誼 產生的缺憾。生活的喜、怒、哀、樂,總有 Amigo 一同分享,認識妳,我學習讓 心變得柔軟,生命因此美麗而強悍。韶儀小妹的貼心,總是傳遞最即時的祝福,

無論大小節日,手機裡滿是你關切的字句。方儀姊姊的玄想分析,領我走出十二 迷宮,尋找生命中的紫微星。當了媽媽依舊美麗的晴雯,幾句關心驅走我對聖帕 颱風的恐懼。喜歡報告時總有獨特觀點的式寧,恭喜你找到幸福!謝謝你熱心的 為我們張羅聯絡事宜。忘不了王琄談戲劇的專注神情,也感謝你曾在我失意時,

給我打氣。可愛又常陷入矛盾的「梅媽媽」、怡吟、燕招、瑩君為我加油,謝謝你 們。

(6)

感謝爸媽全力支持我,繼續進修,更不時的煮好晚餐,讓我與外子省去不少 麻煩。研一入學時,大哥、春綿和二哥義不容辭放下工作,陪我繞過山脈,抵達 台東。遠在法國攻讀博士的二哥,更撥空為我解讀深奧的文學理論和蒐集相關文 獻。這個暑假,總是新營、台東兩回跑的外子─稚恩,謝謝你的包容與照料,讓我 一路走來無後顧之憂。你清晰的思緒,協助我釐清關於論文的困惑。親愛的家人 是我最大的支柱,謝謝你們。

最後我要謝謝已在天國的吳英長老師,教師專業養成的歷程中,你已是我教 育信念的一部分。猶記十多年前上教育心理學時,你引用劉大任先生〈簡單而嚴 肅─山普拉斯的網球風格〉一文的一小段,作為震撼教育之始:在這個世界上,你

就愛一種東西,你就在你愛的這個東西裡把自己練到完美,練到無懈可擊。你因

此尋得滿足,此外的一切其實無足輕重。就這樣,你變得堅強,足以抵抗不時傾

巢而來的寂寞;你變得勇敢,你學會拒絕週遭的喧嘩與熱鬧;你學會簡單而嚴肅,

像山普拉斯的發球、攔網、上旋、下旋,你形成一種風格,唯你獨有。一直到「最 後一堂課」,你都不忘以你自己做為我們學習生命教育的教學範例。至今,這仍是 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我也得謝謝自己的努力與堅持,未來繼續朝專業教師邁進。

宮嫚 誌於 2007 年夏天

(7)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應用於 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

作 者 : 林 宮 嫚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兒 童 文 學 研 究 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以李歐‧李奧尼的繪本進行生命教育,對啟發國小三年級學 童認識自我、人際和諧、解決問題與尊重生命的影響。

研究者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選取李歐‧李奧尼的八本中譯繪本經過生命教育 概念分析轉化為教材,對台南縣某國小三年級 A 班學童進行為期八周,共計十六 節的生命教育主題討論教學。蒐集資料的方式包含兒童所寫的學習單、教師上課 的實錄、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省思和家長的回饋單。透過資料的分析與整理得到 下列結果:

一、教師透過交互式討論引導班級學生進行閱讀討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逐 步建構對李歐‧李奧尼繪本的理解。

二、教師引用讀書治療的概念引導班級學生探索李歐‧李奧尼繪本的內涵,

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生命意義的價值。

三、透過以繪本進行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對繪本的閱讀興趣。

四、藉由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以及反思教學歷程的教師思考,教師 獲得以繪本進行教學的專業成長。

五、從家長的回饋中,可以發現家長認同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對孩子而言,

利多於弊。

關 鍵 詞 : 李歐‧李奧尼、生命教育、繪本教學

(8)

An 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by Leo Lionni to Life Education 

Gong­man L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introduction  of  Leo  Lionni’s  picture  books  into  life educ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elementary school third­year students in the aspects of  self­understand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problem­solving, and respect for life. 

Using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eight  of  Lionni’s  Chinese­version picture books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life education. The subjects  were students  in third­year Class  A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nan County. During  eight weeks, these students received 16 periods of life education. Besides,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work  sheets,  teacher’s  classroom  records,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reflection  on  teaching,  and  parents’  feedback  sheets.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compilation,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Through  interactive  discussions,  teachers  could  lead  students  in  reading  and  discussions to help them progressively construct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Lionni’s  picture books. 

2.  Using  the  concept  of  Bibliotherapy,  teachers  could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Lionni’s picture books and help them  construct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using picture books could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picture books. 

4.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c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designing, carrying out  life educ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eaching. 

5.  From  parents’  feedbacks,  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y  approved  that  life  education  brings more benefits than detriments to children. 

Key words: Leo Lionni,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 teaching

(9)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應用於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教學­­­­­­­­­­­­­­­­­­­­­­­­­­­­­­­­­­­­­­­­­­­­­­­­­­­­­­7  第二節 李歐‧李奧尼及其相關研究­­­­­­­­­­­­­­­­­­­­­­­­­­­­­­­­­­­­­­­­­­­­­­­14  第三節 繪本運用於生命教育­­­­­­­­­­­­­­­­­­­­­­­­­­­­­­­­­­­­­­­­­­­­­­­­­­­­­­­­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36  第二節 研究情境­­­­­­­­­­­­­­­­­­­­­­­­­­­­­­­­­­­­­­­­­­­­­­­­­­­­­­­­­­­­­­­­­­­­­­­42  第三節 資料處理­­­­­­­­­­­­­­­­­­­­­­­­­­­­­­­­­­­­­­­­­­­­­­­­­­­­­­­­­­­­­­­­­­­­­­­47  第四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4  第一節 學生的學習反應­­­­­­­­­­­­­­­­­­­­­­­­­­­­­­­­­­­­­­­­­­­­­­­­­­­­­­­­­­­­­­74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與省思­­­­­­­­­­­­­­­­­­­­­­­­­­­­­­­­­­­­­­­­­­­­­­­­­­­­­­­­96  第三節 家長參與回饋­­­­­­­­­­­­­­­­­­­­­­­­­­­­­­­­­­­­­­­­­­­­­­­­­­­­­­­­­­­­­­­­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2  第一節 結論­­­­­­­­­­­­­­­­­­­­­­­­­­­­­­­­­­­­­­­­­­­­­­­­­­­­­­­­­­­­­­­­­­­­­­­­­­­­122  第二節 建議­­­­­­­­­­­­­­­­­­­­­­­­­­­­­­­­­­­­­­­­­­­­­­­­­­­­­­­­­­­­­­­­­­­­­­­­­­­­127  參考書目­­­­­­­­­­­­­­­­­­­­­­­­­­­­­­­­­­­­­­­­­­­­­­­­­­­­­­­­­­­­­­­­­­­­­­­­­­­­­­­­­­­­­­130  附錄­­­­­­­­­­­­­­­­­­­­­­­­­­­­­­­­­­­­­­­­­­­­­­­­­­­­­­­­­­­­­­­­­­­­­­­­­­­­­­­­­­­­­­­­­­­­­137  附錄一 李歐‧李奧尼作品一覽表­­­­­­­­­­­­­­­­­­­­­­­­­­­­­­­­­­­­­­­­­­­­­­­­­137  附錄二 繪本運用於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140  附錄三 繪本故事文字稿­­­­­­­­­­­­­­­­­­­­­­­­­­­­­­­­­­­­­­­­­­­­­­­­­­­­­­­­­­­­­143  附錄四 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151  附錄五 學習單­­­­­­­­­­­­­­­­­­­­­­­­­­­­­­­­­­­­­­­­­­­­­­­­­­­­­­­­­­­­­­­­­­­­­­­­­169  附錄六 家長回饋單­­­­­­­­­­­­­­­­­­­­­­­­­­­­­­­­­­­­­­­­­­­­­­­­­­­­­­­­­­­­­­­­­­­177

(10)

表 次

表 3­3­1  資料編碼說明­­­­­­­­­­­­­­­­­­­­­­­­­­­­­­­­­­­­­­­­­­­­­­­­­­­­­­­­­­­­­­­­­49 

表 3­4­1  生命教育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表­­­­­­­­­­­­­­­­­­­­­­­­­­­­­­­­­­­­­­­­ 68 

表 3­4­2  「建構生命的藍圖」生命教育課程預計實施流程­­­­­­­­­­­­ 72 

表 3­4­3  「建構生命的藍圖」生命教育課程實施計畫表­­­­­­­­­­­­­­­­73

(11)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37 

圖 3­1­2  研究流程圖­­­­­­­­­­­­­­­­­­­­­­­­­­­­­­­­­­­­­­­­­­­­­­­­­­­­­­­­­­­­­­­­­­­­­38 

圖 3­2­1  班級設備及教室配置圖­­­­­­­­­­­­­­­­­­­­­­­­­­­­­­­­­­­­­­­­­­­­­­­­­­­ 43 

圖 3­4­1  生命教育課程設計圖­­­­­­­­­­­­­­­­­­­­­­­­­­­­­­­­­­­­­­­­­­­­­­­­­­­­­­­50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從李歐‧李奧尼談起

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1910—1999)一直是研究者喜愛的一位繪本作者。

初次接觸李歐‧李奧尼的作品,正好也是他以四十九高齡為安撫孫子搭火車而隨 手斯貼創作的第一本圖畫書─《小藍與小黃》(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這本看 似單調的作品,反覆觀看卻似乎深邃。清晰的色塊,被作者巧妙的安排在畫面中,

利用色塊的大小、顏色、位置,傳達出家庭、學校、公園、隧道和山坡等場景,

呈現了快樂、悲傷、嚴肅、危機的氣氛,一切都變得有意義了。言簡意賅的文字,

表達出真切的情感。在一本不到四十頁的小書中,友誼和親情的傳達、解決問題、

甚至美術領域的調色概念,都一覽無遺。利用簡潔的文與圖,表達出多層次、立 體多元的意義,是李歐‧李奧尼的作品帶給研究者的第一個印象。

李歐‧李奧尼的作品被認為不只適合兒童閱讀,也能吸引成人的注意。他在 創作故事時,並未意識到年齡層的問題,他曾說:「我真的不全然是為孩子而創作 的。我做這些書,是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們心裡面恆常不變,仍然是孩子們的 那個部分而做的」(林真美譯,1997;高明美,1992)。這種發自內心最真誠的情 感之創作理念,也打動研究者的心,引起共鳴。

由於研究者在小學任教,長期以來即十分重視閱讀教學,李歐‧李奧尼的繪 本作品也是教室書櫃中必備的書籍。在以往的經驗中,每當介紹起李歐‧李奧尼 的作品,學生閱讀後總是愛不釋手,和書中的角色築起一道友誼的橋樑,書中的 情節彷彿成了師生們共同的語言,這些有趣的作品也成了班級經營的一部分。學 生們在無形中將之內化為處世待人的原則,班級的氣氛顯得更加融洽。因此,研

(13)

究者計畫以更有系統的方式,呈現李歐‧李奧尼的作品,使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更 多啟發。

貳、新接任班級的震撼

九十五學年度起,研究者接任新的班級,如同往常,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學 三年級學生。但在詳細翻閱每位學生的基本資料後,發現有一位小女生—小芬(化 名),是一名腦瘤患者。她已動過幾次手術,接受過化療,因為腦瘤壓迫到神經,

因此右眼幾乎看不見,左耳也幾盡失聰。這是研究者任教多年來所未有的體驗。

雖然在師院就讀時,曾修習特殊教育學分,但在實際教學經驗中,卻從未接觸過。

小芬在一年級時檢查出病灶,隨即就醫,由於是大手術,因此術後的療養不是在 醫院,就是在家中,幾乎無法上學。二年級時,小芬回到學校後,由於身體的障 礙,學習上更加困難,原本內向的個性,也變得更退縮,和同學的互動亦十分稀 落,她的學習一直處於斷斷續續中,雖已升上三年級,但課業上仍有部分是空白 的,因此,在新年段課程的學習上顯得更加困難。

事實上,小芬也很渴望能和同學一起玩耍,只是,不知如何表達。因此,研 究者修正了班級經營的計畫,將協助小芬融入班級以及引導一般學生如何關懷特 殊學生的要點融入其中,期盼學生們能滿懷包容與同理心,學習關懷與尊重。

參、在閱讀中尋找生命

認識自我、肯定生命的價值有許多方法。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多仍在 父母的羽翼下,享受幸福甜蜜的生活。研究者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如何讓孩子 對生命的關懷有深刻的體驗,並容易在學校生活中體現呢?腦海裡浮現的答案是─

閱讀。有人說:「閱讀是想像的翅膀。」孩子一旦擁有閱讀的能力,便能窺探宇宙 的奧祕,拓展視野,探索生命的真諦,讓想像張開翅膀,遨遊無窮盡的世界。

(14)

教育工作著重的是長期的深耕,非一蹴可幾的成效。但長久以來,我們的教 育偏重考試、升學率,忽略了根本的生命議題,致使教育目標本末倒置。孫效智

(2004)於《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的序言中提到:受忽略 的生命議題包含兩個層次,其一是認知層次忽略人生終極議題的探索,而只重視

「身外的」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知識。其次是實踐層次不夠注意生命價值 觀內化與深化的修養工夫,而無法展現出「誠於中,形於外」的氣質。其結果是:

社會上充斥著人生觀模糊、意義感空洞與價值觀混淆的人們,並由之衍生出種種 貪嗔癡慢、EQ 低落、輕賤人我生命的負面現象。

有鑑於此,研究者選擇以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及延伸課程進行教學,讓學生在 富含哲理卻不流於說教的繪本故事中,一能領略閱讀的樂趣,二能體驗生命價值,

培養健全的人格發展。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行動研究的方式,企圖達成下列之研究目的:

一、探討以李歐‧李奧尼的繪本融入生命教育,啟發學生認識自我、人際和諧、

解決問題和尊重生命。

二、根據實際教學的過程紀錄及學生的學習情形,瞭解李歐‧李奧尼的繪本融入 生命教育教學的成效。

三、透過研究的過程及研究的分析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師、家長及後續研 究者實施生命教育之參考。

貳、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在教學實務中,教師如何設計李歐‧李奧尼的繪本融入生命教育之課程,幫 助學生認識自我、人際和諧、解決問題和尊重生命?

二、閱讀李歐‧李奧尼的繪本進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建構生 命價值觀的情形為何?

三、以李歐‧李奧尼的繪本融入生命教育之課程,對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有哪些幫 助?

四、以李歐‧李奧尼的繪本融入生命教育之課程,家長參與回饋的結果為何?

(1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訂為「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應用於生命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茲針對 研究的意義,訂定研究範圍,並說明限制。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台南縣一所中心學校欣欣國小(化名)三年 A 班學童為主,因此 所得的研究結果,在於說明研究對象於研究觀察期間的反應和表現,並不包括其 他班級、年段或地區的學生。

貳、研究時間

本研究之實際教學研究時間為九十五學年度下學期,日期是九十六年五月至 九十六年六月,為期八星期的繪本融入生命教育教學。

參、研究者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教學環境為研究情境,研究者即教學者,是個別型 的行動與反省者。因此,在教學活動的進行中,一方面要顧及課程和教學的進行,

另一方面要觀察學生的反應,以及教學時教學者本身的思考,實在不容易面面俱 到。而在教學觀察或分析上,難免流於先入為主之刻板印象,因此必須時時提醒 自己保持客觀觀察的角度審視之。研究者會以全程錄音及錄影的方式,作為教學 歷程的再次審視。檢視研究對象的反應、教學活動流程、師生互動的情形。結果 之呈現,將由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札記、學生學習單、家長回饋單中,省思教學 歷程。

(17)

肆、研究限制

一、著重生命價值的探討

繪本結合了故事內容的敘寫與圖畫的表現藝術,因此它的結構要素包含了文 與圖的部分,但因本研究著重於故事中生命價值的探討,將以文與圖所呈現的故 事進行理解,並不特別針對圖像的部份做深度的藝術賞析。其次,繪本中的主題 往往不只一個,某些主題意涵隱隱蘊含其中,本研究僅以生命教育的主題詮釋之,

做為研究的範圍。

二、以中文譯本為主要研究工具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約有三十幾本,受限於研究者的語文能力,外文的繪本 並未在討論範圍內,僅以已譯為中文並在臺灣出版的十二本為研究範圍。研究文 本的分析於第三章第四節中論述。

三、教學時間不足,教學未能全數進行

研究者雖已將行動研究進行的時間排定,但難免和學校臨時舉行的活動衝 堂,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很難再從其他節數中挪出空堂。原本預定完成十二本的 繪本教學,最後僅完成八本,而《綠尾巴的老鼠》、《老鼠阿修的夢》、《阿力和發 條老鼠》和《一個奇特的蛋》在學期結束前都未能進行。

四、書籍數量不足,無法人手一本

由於不易找到可供一個班級的學生所使用數量的書本,因此學生僅能看到以 單槍投影機撥放繪本畫面。另外學生僅閱讀教學者提供的文字稿,在小組討論上 會造成限制。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三節,主要目的在對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理論與文獻進行分析與探 討,並加以歸納整理,以作為本研究之立論基礎與課程設計之依據。首先,說明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教學;繼而介紹李歐‧李奧尼的生平、創作風格與作品簡介,

並比較以其繪本運用於教學上的相關論文;最後,整理國內繪本運用於生命教育 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教學

壹、生命教育的理論 一、生命教育的背景與發展

西方國家明確標舉「生命教育」概念(life education)的,是 1979 年在澳洲 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C)為首(孫效智,2000,

頁 15)。該中心屬於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由其設立宗旨看出,

他們致力於防治「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張淑美(2005)在搜尋其他國家有 關 Life education 的網站,發現紐西蘭、加拿大、英國和美國也有類似的組織,而 這些組織並非官方或正規學校。其宗旨大多以「防治毒品、酒精、暴力、愛滋病,

以及生活體驗、健康促進、身心靈和諧發展等為目標」,與國內所發展的生命教育 不盡相同。

國內的生命教育提倡背景起因於校園事件頻仍,暴力與青少年自殺一再發 生,受到社會極大的關注,引發當時的省教育廳陳英豪廳長推動「生命教育」的 構想,此為國內生命教育之濫觴。教育部在八十九年正式成立「生命教育推動委

(19)

員會」,並訂定民國九十年為「生命教育年」,並編列經費推動從小學到大學一貫 的生命教育教材。期望透過生命教育的推動,讓學生體認生命的可貴,進而尊重、

關愛生命。除了政府單位的重視,北高兩市也推出相關方案,之後也有相關的網 站成立,民間團體響應,在在都顯示對生命教育的企盼。

教育部將民國九十年訂為「生命教育年」之後,明訂生命教育為九年一貫課 程綜合活動領域之指定內涵,學校必須進行相關課程的規劃與教學,不能省略、

刻意淡化或稀釋,且所佔之時間應不少於本學習領域總節數的 10%(教育部,

2000)。綜合活動領域的四大主軸「認識自我、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 環境」,和生命教育的範疇十分接近。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目標為:

(一)實踐體驗所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引領學習者透過活動中的實踐、獲 得直接體驗與即時反饋訊息,從過程中應用所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

(二)省思個人意義: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鼓勵學習者在所參與活動中,有從 容地表達並省思自己的體驗之時間與機會,也可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 活動的意義。

(三)擴展學習經驗: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希望學習者以多種感官來體驗世界,

提供開放、多樣性的學習環境,以擴大訊息選擇的範圍、來源與方式。

(四)鼓勵多元與尊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藉由多元的活動,讓每一位學習 者開展、發掘並分享屬於個人的意義,尊重他人的體驗,並同時鼓勵 學習者參與社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讓學生透過生活中的學習,體驗、反省中了解自己,發現生命的意義。這與 生命教育的實施重點不謀而合。自此之後生命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雖不是 一門獨立學科,但其精神能融滲於各領域中的特質不容忽視。

(20)

二、生命教育的定義

「生命教育」是什麼?因其取向不同,學者的看法自然也是人言言殊,經過 一番激盪,生命教育呈現的面貌也更清晰。朱榮智(2001)認為生命教育是研究 生命的起源、發展與終結,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己,相互對待關係 的教育。許智香(2003)指出生命教育在於陶冶個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孫效智(2004)為生命教育下了完整的定義:生命教育即探 究生命教育中最核心議題並引領學生邁向知行合一的教育。研究者認為生命教育 應是一種使個體面對自我考驗時,願意面對生命與克服的學習歷程。當一個人面 臨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的衝突時,會引發內在情緒的趨避反應。若是個體 願意關注內在,且願意提出解決之道,才有可能化解,體會生命成長的意義與樂 趣。

三、生命教育的目的

有別於消極防治吸毒或愛滋病的生命教育,研究者認為生命教育應帶給學生 積極的觀念與做法。陳英豪(2000)認為讓孩子能反省瞭解生命的真正意義、瞭 解如何待人如己,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擴大自己的愛心智整個社會環境。黃 德祥(2000)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在於:

(一)幫助學生主動認識自我,進而尊重自己、熱愛自己。

(二)培養社會能力,提升與他人相處的和諧能力。

(三)認識生存環境,了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

(四)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鄭崇趁(2001)將目標分為三階層─珍愛生命、發展生涯、自我實現。林思伶

(21)

(2001)期盼透過學校教育內涵的補充,讓在學的孩子們能夠愛惜自己的生命、

欣賞自己、關懷別人。綜上學者所述,生命教育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透過教育課 程的學習,認識自己、珍愛生命,並且擴展至個體與外界的關係,追求人與社會、

環境的和諧。此研究的目的也希望藉由生命教育的實施,使得學生能夠學習以正 向的態度面對生命的課題,建構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四、生命教育的內涵

當生命教育成為一門顯學,專家學者無不投入心力,探究其內涵,從百家爭 鳴到逐漸凝聚,形成共識。也曾有學者提出質疑,擔心這樣的活動只是教育行政 面的「大拜拜」1!肯定生命教育理念的學者也提出支持的論據,予以反駁2。研究 者認為這是可喜的現象,一個進步的社會,對於不同的聲音本應尊重和包容,為 了讓彼此的看法能形成共識,彼此開放包容的態度和容許批判與對話的空間是必 要的。在實際教學上,教師也應有這樣的理念,進行生命教育教學。

曾志朗(1999)認為強調情意教育、人際關係的建立、了解生命意義、對人 的尊重、對死亡的認知為生命教育的內涵。孫效智(2000)表示生命教育應包含 人生與宗教哲學、基本與應用倫理學、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三個領域,並用以深 化人生觀,內化價值及整合知情意行。生命教育除了消極的預防個體做出傷害的 事情,也應積極培養正面樂觀的價值。如同吳永裕(2001)的看法:

生命教育的銷及目的在避免個體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至 於積極目的則在於培養個體正面積極、樂觀進取的生命價值觀,促使人 與他人、社會、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頁 29)

1 但昭偉,「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六輯(2001.12),頁 113-152。

2 孫效智,〈生命教育之困境與推動策略〉,何福田等著《生命教育》,(台北:心理),頁 51-75。

(22)

綜合了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目標和學者對生命教育的詮釋,研究者 認為以李歐‧李奧尼的繪本對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可以從認識自 我、人際關係、解決問題和尊重生命四個方向進行。期盼在一系列的課程規劃下,

帶領學生體會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閱讀活動,初 探生命的真諦。

貳、生命教育的教學

生命教育之實施必須落實在某種情境中,產生交互感通作用,才能彰顯其豐 富的意涵(吳清男,2001)。由此可知,營造一個能讓師生都感到安全、自在的生 命教育教學環境是很重要的。以下分從教、學、實施時間與教材做說明:

一、教學方法多元

進行生命教育教學時,須注意學生的心理與社會發展歷程,了解學生的先備 經驗,引起其興趣與動機,並斟酌教學資源與時間、情境,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

(陳浙雲,2006)。他提出的方法有體驗教學、實踐教學、思考教學、價值教學、

隨機教學和楷模認同。鄭石岩(2006)認為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可包括:欣賞 教學、觀察及參觀、角色扮演、體驗訓練、探究教學、討論法、腦力激發會議、

班級討論會,其中以欣賞的方式最好。例如:電影欣賞、文學欣賞及其他表演欣 賞。欣賞教學後,應對生命教育的主題,進行發表、討論和回饋,教學效果才會 彰顯。小學生由於仍處於認知發展的具體運思期,最適合的教學技術,是親身參 與的經驗學習、具體實物與影片的觀察學習、故事與隱喻的學習,以及繪畫等,

最能協助兒童經由具象的感官經驗產生概念,引導思考與情境學習(吳秀碧,

2006)。因此,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相當的多元化,所設計的活動方案應該兼顧認 知與情感,與學生的經驗相結合,並採閱讀、活動、體驗、作業、想像與討論等

(23)

方式進行,是相當豐富多樣的活動課程(張淑美,1996)。

二、著重學生經驗

吳秀碧(2006)主張生命教育屬於一種發展性的課程,在教學時注重學生內 在制握(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性質的學習過程,不同於一般科目教學為外在制 握(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性質的學習過程。黃琝仍(2003)更由實徵研究發現 以經驗式的方法,以學生為主,從其經驗與情感分享進行學習與探索的方法最具 效果。因此,生命教育課程的「教」與「學」,除了必須具備生活或人生的需要性 和實用性,且能引起學生興趣外,最重要的必須能引發學生省思和可以產生啟發 性思考 (吳秀碧,2006) 。

三、實施時間可彈性運用

教育部(2000)於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明訂︰「學校得打破學習領域界限,

彈性調整學科及教學節數,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式的教學」。而生命教育教學方 案之實施,相當程度係採統整主題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提供孩子整體的學習,協 助其形成完整的認知架構,以建構其能夠「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完成國民義 務教育的學習目標(陳浙雲,2006)。他也指出,就「彈性學習」而言,九年一貫 課程總學習節數中約有 20% 的彈性學習時間,依據暫行課程綱要之規定係供「學 校自行規劃辦理全校性與全年級活動;執行依學校特色所設計的課程或活動……

進行班級輔導或學生自我學習等活動」(教育部,2000),如此,正可提供教師依 據地區特性及學生需求,設計規劃生命教育活動,透過系統性的安排,有計畫的 引導學生利用參與活動來學習。

(24)

四、選擇優良教材

凡是適合國中小學生閱讀、欣賞、參考、應用的書面、影像、實例等素材,

皆可做為生命教育的教材(陳浙雲,2006)。再者,研究者認為生命教育的題材也 應具有兒童文學的特性─教育性、遊戲性、藝術性和文學性。不容置疑的,李歐‧

李奧尼的繪本符合了生命教育的元素,它曾被許多人當作研究的文本,實施對象 由幼稚園學童至國中學生,研究結果都有不錯的效果,研究者於下一節深入探究。

(25)

第二章 李歐‧李奧尼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將介紹李歐‧李奧尼的生平,其次論其創作風格,最後針對本研究所使 用的作品分析及說明相關研究。

壹、李歐‧李奧尼生平

在藝術領域堪稱十項全能的李歐‧李奧尼,其作品享譽國際,獲獎無數。雖 然對於繪本的創作起步稍晚,但在四十九歲那年即興做出的《小藍與小黃》(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之後的三十年間,他創作了三十多本繪本。自寫自畫、文淺

意深都是作品的特色。研究者根據國內外文獻對他的介紹,將其生平及成長背景 整理如下:

一、啟蒙

李歐‧李奧尼 1910 年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父親是西班牙籍的猶太人,也是 切割鑽石的師傅;母親是荷籍的歌劇歌手,李歐‧李奧尼是獨子。他的一個叔叔 是建築師兼業餘畫家,亦是他繪畫上的啟蒙師。不僅教他畫畫,更讓他臨摹建築 計畫圖,給予他機會做成人的工作,因此他擁有相當大的滿足感和信心。另外一 位舅舅和叔公則是藝術收藏家,他們的房子裡懸掛著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當代 畫家,如:畢卡索、米羅、夏卡爾、康丁斯基、克利等人的作品,他的童年,在 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受藝術薰陶而啟發創作。九歲時就獲准在雷吉克(Rijks)博 物館內描繪希臘雕像。對自然世界的興趣是他童年的另一個重心,他擁有一個植 物標本箱和兩個動物標本箱,可以放置他收集的植物和小動物。藝術與自然在他 人格及生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6)

二、流轉

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李歐‧李奧尼十三歲時離開童年故鄉,舉家前往美國 費城居住一段時間。1925 年,他們搬到義大利西北方的熱那亞。他在傑諾瓦(Genoa)

求學,直到修完經濟學博士,婚後,才到米蘭工作。青年時期的他對哲學和文學 興趣濃厚,1930 年代,未來主義運動(futurism)在義大利如火如荼展開,極欲拓 展視野的李歐‧李奧尼被它充滿活力和創新的主張吸引。不過,兩年後發現該運 動「法西斯」政治色彩濃厚,他就退出了。他也曾浸淫於法國文學和哲學,認同 存在主義的理念。1939 年,歐洲興起反猶太的浪潮,他們被迫走避美國,1945 年 歸化美國。1947 年,他搬到紐約,開了一家設計公司。他成功的幫亨利‧盧斯

(Henry Luce,1898-1967)出版王國的《財富雜誌》(Fortune)改變外觀,也給一 些作家和畫家前所未有的作品展示機會,這些作品後來也都風靡全世界。

三、澎湃

到美國後,他在設計界大放異彩,於 1955 年被美國平面藝術協會選為「年度 優秀藝術指導」,1956 年獲得建築聯盟的金牌獎,1984 年再度獲得美國平面藝術 協會的金牌獎。而他的第一本繪本創作是四十九歲那年,帶孫子搭火車時,為了 安撫孫子,隨手撕撕貼貼,即興作出的《小藍與小黃》。在往後的三十年間,他深 深著迷於繪本創作的世界,因為對他來說,終於找到一個可以發揮各種媒材和創 作形式的天地,而且還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繪本。他自己也曾表示:

好的童書能吸引所有的人,只要讀者還保留著一點好奇和單純的喜悅,所以他是 為大家內在的兒童而創作。

四、永恆

他在七十二歲時罹患帕金森氏症,但他仍持續畫畫、演講、寫作。他比以往

(27)

更致力於藝術,更出版了自傳-- Between Worlds。1997 年,過完八十七歲生日後不 久,他喪失了工作能力。他在 1999 年的生日會上卻仍與大家分享未來的計畫,然 而到了十月,他終不敵病魔,與世長辭了。但是,他的作品卻讓他永垂不朽!

李歐‧李奧尼,享年八十九歲,精通五種語言,也富有多元的思考模式。他 一生的職業多變,曾是藝術家、設計師、雕塑家,也是兒童書的作家和畫家。他 最著名的是「動物寓言」。楊茂秀(1999)在《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譯序中提到:

「如果說阿諾‧羅北兒是當代最富玄想性的兒童文學作家,那麼李歐‧李奧尼便 應該跟他有同等的重要。」Paley(2000)也說:「沒有人的名字可以取代李歐‧李 奧尼。」足以說明他的地位。

貳、李歐‧李奧尼的創作風格

李歐‧李奧尼作品幾乎都是言淺意深,不止受兒童歡迎,大人讀來也能感受 生命的趣味。許多人曾探討他獨特的創作風格,研究者將之歸納整理,分別介紹:

一、高明美的看法

高明美(1992)提出四個特點:

(一)自寫自畫

李歐‧李奧尼為了避免在創作過程中有所妥協,而破壞、變形或減弱自己最 初的構想。他並不否認有比自己更好的作家和畫家,但他想達到的是和別人共同 作業,無論如何密切配合也無法達到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緊密度。

(二)非全為兒童創作

李歐‧李奧尼在構思故事時,從來沒有意識到讀者的年齡層。他認為一本好 的兒童讀物,應該能引起所有尚未喪失赤子之心的人的共鳴。他說:「我真的不全 然是為孩子創作的。我做這些書,是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們心裡面恆常不變,

(28)

仍然是孩子的那個部分而做的。」(林真美譯,1997;高明美,1992)。

(三)以動物為主角

除了《小藍與小黃》是以色塊為主角,其他的作品都是以動物為主角。有人 懷疑他不會寫人的故事,但事實上,他筆下的角色,全是藉動物說「人」的事情,

處理人的問題。他筆下主角的取材來自生活,像《田鼠阿佛》(Frederick)的靈感 來自於一隻他在畫室外遇到的田鼠、《鱷魚柯尼列斯》(Cornelius)則是一隻隨手 塗鴉的蜥蜴演變而成的、《小黑魚》(Swimmy)中的小魚等都是取材自身旁所見

(Lionni ,1997)。

(四)暗示的方法

很多人喜歡臆測李奧尼作品的寓意,譬如《小藍和小黃》講的是人種的不同、

《小黑魚》帶有馬克思主義的色彩、《一吋蟲》(Inch by Inch) 有意處理時間和空 間的問題。李奧尼對這些牽強附會的說法,一概否認,因為他根本沒有做那樣有 計畫的安排。不過他認為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不管它的意圖和目的多麼單純,它 勢必要蘊含著更深一層意義,他的繪本自不例外。此外,他也相信用暗示的方法,

要比直接強行灌輸,更能在人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他的繪本多採用暗示 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建構對個人及對社會有益的價值體系。

二、林真美的看法

林真美(1997)也提出了她的看法,研究者歸納出下列三點:

(一)以視覺趣味反映「人」的問題

她認為李歐‧李奧尼頗能在繪本中創造出視覺上的趣味,並以豐富的想像、

寓言式的題材,反映出「人」的根本問題。例如:「認識自己」、「破除偏見」。

(二)自寫自畫

她也同意自寫自畫是李歐‧李奧尼作品的特色,因為他重視文與圖的緊密結

(29)

合,所以,他始終堅持獨力作業的原則。

(三)非專為兒童而寫

她也提出李歐‧李奧尼的作品不是專門寫給小孩看的,而是寫給所有「心中 有小孩」的人看的。

三、鄭明進的看法

李歐‧李奧尼的作品極富特色,具高度藝術價值。鄭明進在其 1998 年和 1999 年所著的《圖畫書的美妙世界》與《傑出圖畫書插畫家─歐美篇》二書中,皆介紹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作品,並肯定其作品的藝術性。李奧尼也曾表示:「今日,我 沉醉於各種藝術。我繪畫、我雕刻、我設計,我還寫作。真正誘惑我、刺激我、

鼓動我的是『藝術的潛在特質』─他們彼此間有令人驚喜的關係,還有他們都富 有詩趣的特質。」(Lionni,1997)。

四、宋珮的看法

宋珮(n.d.)3在〈藝術家的身影〉文中也引用李歐‧李奧尼自己的說法來強 化她的理解。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兼具美和意義

李歐‧李奧尼曾說「……《小黑魚》大概是最能代表我的。他慢慢的,從生 活中發生的一些事上,發現了美是一種生命的力量,最後,他擔當起群體中眼睛 的角色,他為別人看。他說:『讓我來當眼睛。』」很明顯的,是認為繪本為一種 藝術的表現形式,「繪本的創作者就像小黑魚一樣,有責任成為眾人的眼睛,幫助 人看見。他有這種能力,也因此有使命在作品中表現出美和意義。一本好的繪本

3 本資料來源為http://www.kimy.com.tw/project/200304/leo-loa/index_2.asp,讀取時間 2006 年 12 月 16 日。

(30)

應該兩者兼具。」

(二)和諧的韻律

李歐‧李奧尼曾說自己在創作時,總喜歡聽莫札特和舒伯特的音樂,也許這 就是他文字和畫面中韻律感的來源吧!這種和諧的韻律感不只反映在他的文字和 圖畫中,也反映在他故事裡的詩人、畫家、音樂家與群體的關係上。

(三)詩的意境

李歐‧李奧尼自小夢想成為藝術家,長大後,他不只是畫畫,也做雕塑、設 計,並且寫作。他發現各種藝術形式之間有一種相通的特質,就是詩的意境。在

《田鼠阿佛》的故事裡,阿佛在寒冷、灰暗、枯寂的冬日裡創作詩歌,幫助大家 藉著想像度過困境。阿佛這位詩人為藝術的本質做了最好的詮釋。另一本《老鼠 阿修的夢》,書中的阿修原本對自己的將來感到茫然,直到有一天和同學去參觀美 術館,他被展覽的圖畫打動了。當晚便夢見他遨遊畫的世界,等他醒來,他開始 用不同的眼光來看他所生活的環境,閣樓中的雜物竟成了明亮的色塊,而他好像 聽到夢裡的音樂聲在耳邊響起,阿修終於在畫中找到了自己。

五、Burke 的看法

Burke(1997)指出李歐‧李奧尼的作品受童年經驗的影響,在他童年的閣樓 裡有著他創作的泉源。李歐‧李奧尼曾寫到:「我的寓言作品的主角就是七十五年 前活在我房間的那些青蛙、老鼠、棘魚、烏龜,蛇和蝴蝶。而故事中的場景就是 在我小時候以沙子、小石頭、青苔和水塑造出來的不謀而合。」另外,他也指出 李歐‧李奧尼作品中的主角大都有著直率的個性和寬大的心胸,這些特質都是要 強化兒童對這世界是非對錯的認知(引自林禎川,2002)。

綜觀上述專家學者所見,研究者歸納結論如下:

(31)

李歐‧李奧尼的作品取材受童年經驗影響,故事多以動物為主角,訴說成人 或小孩都面臨著的問題,以一種淺顯、能被兒童理解的方式呈現在繪本中,使讀 者很容易的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結合。他是為了「每個人心中的孩子」而創作的,

作品總散發出對大自然的尊崇與人性的關懷,故事都有完美的結局,充滿歡愉的 氣氛,帶給人們無窮的希望。作品全為自寫自畫,不假他人,呈現出高度自我獨 創的藝術風格。這種對自我的肯定與作品中對自然和人性的尊重之特質,與生命 教育的內涵不謀而合。一件好的作品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這也是研究 者選擇以李歐‧李奧尼的作品為研究文本的發端。

李奧尼的故事人物常處於許多選擇的十字路口,內心面臨衝突。作品混合許 多不同的文化訴求,融合許多選擇、巧妙的根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結合在一起。

Paley V. G.. 曾指出他的作品常指出個人對團體判準的挑戰,且讓我們不由自主的 將故事中的主角面臨的問題與自己的經驗做結合(楊茂秀譯,1999)。從生命教育 的角度觀之,他的作品內涵呈現出個體與自我肩的矛盾衝突,透過主角的發覺、

面對、解決的歷程,化解內在矛盾,獲得自我成長。這樣的內涵隱含自我肯定與 自我實現等概念,透過閱讀理解的教學歷程,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

故事中主人翁和他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亦是學生學習人際間和諧相處的典 範。宋珮4曾指出李奧尼作品中和諧的韻律感不只反映在他的文字和圖畫中,也反 映在他故事裡的詩人、畫家、音樂家與群體的關係上。透過適當引導,學生能從 中獲得良好的人際相處典範。角色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成長歷程,能使讀 者跟隨他的腳步,尋得一股正面價值,使個體發揮潛能,超越自我。他的作品雖 以動物為主角,但總能突顯出人的價值。藉由生命教育課程適切的引導,協助學 生探索生命的意義,必能提升其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4 同註 3。

(32)

參、作品簡介及相關研究

從一九五九年創作了《小藍與小黃》後,李歐‧李奧尼創作了三十幾本繪本

(見附錄一),而運用這些作品的學術論文亦不鮮見,此處將介紹其作品並列舉相 關研究。

一、作品介紹

(一)獲獎殊榮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獲得許多兒童文學獎的肯定,其中五本得到美國凱迪克

(Caldecott)推薦圖書獎:《一吋蟲》(Inch by Inch)(1961)、《小黑魚》(Swimmy)

(1964)、《田鼠阿佛》(Frederick)(1967)、《阿力和發條老鼠》(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1970)和《西歐多和說話蘑菇》(Theodore and the Talking Mushroom)

(1972)。以上前三本亦曾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一吋蟲》和《田鼠阿 佛》分別於 1963 年、1968 年得到德國兒童圖書獎(Children’s Book Prize in Germany);1965 年獲得德國政府最佳圖書獎(German Government Illustrated Book Award)的《小黑魚》也於 1967 年榮獲 BIB 金蘋果獎的殊榮(引自高明美,1992)。

(二)內容簡介

本研究所採用的繪本為已譯成中文的十二本(書目見附錄一),呈現次序依研 究者的教學順序排列,內容簡介如下:

1.《小藍和小黃》

(33)

小藍和小黃是好朋友,他們總是一起玩耍,一起讀書。有一次,當他們快樂 的擁抱在一起,卻變成了綠色。回家後,因為家人不認得他們,而傷心的哭了起 來,綠色的色塊,因此才分成小藍和小黃,回復原來的自己。父母明白後,他們 開心的回到家人的懷抱。

2. 《自己的顏色》

變色龍因為沒有自己的顏色而苦惱,牠總是走到哪兒,顏色就變到哪兒。有 一次,牠停在葉子上,以為自己可以一直都是綠色。但是,秋天葉子變黃了,變 色龍也變黃了,冬天,葉子掉下來了,變色龍也跟著掉下來了。直到有一天,牠 遇見另外一隻變色龍。牠們雖然改變不了現實的條件,但卻決定要一塊兒變色。

從此以後,這兩隻變色龍過得好快樂。

3. 《一吋蟲》

一吋蟲被飢餓的知更鳥發現了,鳥兒想把蟲子當食物吃掉。一吋蟲以他的才 能─量東西為由,央求鳥兒別吃他。就這樣,一吋蟲量了知更鳥的尾巴、火鶴的頸 子、大嘴鳥的喙、蒼鷺的腳、雉雞的尾巴和蜂鳥的全身。一天早晨,一吋蟲遇到 麻煩,夜鶯要一吋蟲量他的歌,否則要吃掉他,可是,歌要怎麼量呢?一吋蟲急 中生智,想出法子,為自己解決了問題。

4. 《這是我的》

三隻愛爭吵的青蛙處在不虞匱乏的環境中。每一隻青蛙都自私的想佔有一 切,所以每天爭吵而不知惜福。但是因為一場大雨,使他們改變了想法。蟾蜍救 了他們,讓他們體會到分享的好處和樂趣,他們才體認到相依為命的同胞意識,

於是開始能夠體會和享受「分享」的平安和快樂。

(34)

5. 《魚就是魚》

小魚和蝌蚪兩個人是好朋友,總是形影不離的在池塘快樂的游來游去。一天,

小蝌蚪長大變成一隻青蛙,離開池塘,離開他的朋友小魚。小魚無法理解,像魚 一樣的蝌蚪,怎麼會長出小腳?而且離開池塘,離開他。經過一段日子,青蛙開 心的回到池塘,告訴小魚,他看到另一個和池塘不同的世界。小魚想著池塘外的 世界,有翅膀的鳥、有四隻腳的牛、還有人─男人、女人和小孩。他忍不住的努力 往外跳,卻發現自己無法生存在陸地上,最後回到水裡,明白了水裡才是最適合 他生活的地方。

6. 《鱷魚柯尼列斯》

小鱷魚從出生就跟別的鱷魚不一樣。他一直都是兩足站立,方便看得遠,雖 然別人對他的「特異功能」嗤之以鼻,但是他依然故我。後來他又跟猴子學倒立 和倒掛,經過一番苦學苦練,他終於「學成歸鄉」,但是他的同胞還是無動於衷,

正當他氣急敗壞的拂袖而去,不經意轉頭,竟然發現大家都在學他的倒立和倒掛。

7. 《田鼠阿佛》

阿佛是一隻田鼠,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當其他的田鼠都忙著為冬天儲糧時,

他卻無所事事,還說自己正在收集陽光、顏色和字,實際上,他在儲備的是另一 種無形的精神糧食。冬天來臨時,當他們把儲存的糧食吃光了之後,阿佛則展露 了他的詩人身分,把他在夏天收集的景色、聲音、氣味與印象,用想像力傳送給 大家,並且朗誦了一首詩。這雖然不是真正的糧食,卻是精神糧食。

8. 《小黑魚》

(35)

小黑魚和牠的同伴們,快樂的生活在大海裡。有一天,一條大魚將小魚們全 都吞入肚子裡,只有小黑魚逃過一劫。聰明冷靜的小黑魚集合大家,排列出大魚 的形狀,小黑魚在前面當眼睛,大魚看了嚇了一跳,趕緊溜走,再也不敢靠近牠 們,從此小魚們又可以自由自在的到處遨遊了。

9. 《綠尾巴的老鼠》

有一群田鼠,在森林裡過著平靜而安樂的生活。有一天,牠們聽到城裡來的 老鼠談起在狂歡節狂歡的事後,也想過過狂歡節。牠們首先唱歌、跳舞,過著一 段快樂的時光後,便戴起恐怖的面具嚇唬他人。戴起面具的老鼠,自以為就是兇 猛的野獸,忘了自己是善良、溫柔的老鼠,結果生活得非常不快樂。後來牠們遇 到了一隻不戴面具的動物,嚇得要命,最後才知道原來是同樣的老鼠。田鼠們覺 悟了,把面具燒掉後,又跟以前一樣,過著快樂的生活。

10. 《老鼠阿修的夢》

小老鼠阿修跟父母住在一間破破爛爛的閣樓裡。老鼠夫婦很窮,對阿修卻有 很高的期望,希望他長大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一位醫生。有一天,當他和老師參觀 美術館後,做了個美麗的夢,夢裡歡樂的色彩和悅耳的音樂啟動了他當畫家的決 心;他努力的工作,終於成為了一位很受歡迎的畫家。

11. 《阿力和發條老鼠》

阿力是一隻在夾縫中覓食、終日東躲西藏的家鼠,生活緊張而難得三餐的溫 飽。當他遇到了小威─一隻受人類(小主人)寵愛的玩具發條老鼠,雖然行動不自 由,卻衣食無憂,好不快樂!阿力好羨慕小威,希望經由蜥蜴的魔法幫助他變成

(36)

和小威一樣。直到某一天,他發現小威居然被扔在預備要丟棄的玩具堆中,無力 主宰自己的命運,阿力才恍然大悟自己擁有的自由,其實彌足珍貴。

12.《一個奇特的蛋》

石子兒島上住著三隻青蛙:馬麗蓮、歐斯特和賈思嘉。賈思嘉生性好奇,喜 歡處去探險搜奇。有一天她帶回來了一個白得像雪,圓滾滾的大石頭。馬麗蓮一 看到,馬上斷定它是一個蛋,而且是「雞」蛋。蛋終於破了,爬出了一隻長長的、

有鱗的四腳動物,他們都叫他「雞」,這隻「雞」和青蛙們相處融洽。直到有一天﹐

在小紅鳥的引導下﹐「雞」找到了他的媽媽。他媽媽叫他「我心愛的小鱷魚寶寶」,

青蛙們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覺得它真是個怪名字。

二、相關研究

檢索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發現近年來,陸續有研究者運用李歐‧

李奧尼的繪本於教學研究。有些研究針對繪本的文字內容,有些則專注於繪本的 圖像表現,也有將文圖結合於實際教學中。這代表李歐‧李奧尼的繪本對於閱讀 或藝術教學皆受到認同。探討國小初任教師進行寓言教學之前、中、後的思考內 涵,以作為國小教師進行寓言教學以及從事師資培育者之參考的李安代(1999),

發現初任教師在從事寓言教學時呈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並以自身的經 驗作為教學指引,採用「發問」方式引導教學強調圖片的輔助功能,而且重視學 習過程的潛移默化而非既定的目標。

將李歐‧李奧尼的繪本運用於兒童詮釋故事繪本主題研究的是林禎川(2002)

的《國小四年級學童對李歐‧李奧尼故事繪本主題詮釋之研究》。他使用李歐‧李

(37)

奧尼的八個故事,以四年級兒童為對象,蒐集閱讀心得工作單或訪談得到兒童詮 釋李歐‧李奧尼作品主題有以下的特色:「友誼」是兒童最關注的主題;詮釋主題 呈現人性的積極面及道德教訓意味;兒童對《田鼠阿佛》和《自己的顏色》人物、

情節出現對立看法而影響主題詮釋。

另外,周怡萱(2004)的論文《幼稚園大班師生在圖畫故事書教學歷程中的 主題討論》則是要了解幼稚園大班師生解讀多重主題故事的主題內涵。採質的研 究方法,觀察十所幼稚園大班師生對《一個奇特的蛋》的教學歷程,輔以錄音或 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加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對《一個奇特的蛋》之主題,大 班教師解讀「分歧」且偏向「社會行為」類型;大班幼兒解讀「表面」且偏向「認 知發展」類型。多重主題討論多發生在「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上;教師改變提問 方式會改變幼兒的回答;教師引導思考方向,幼兒解讀內涵多元化;提問類型是 否開放與解讀是否多元無直接關係;多重主題討論的模式以 IRE5模式為基礎。

劉逸青在其論文《說來聽聽 教室中的閱讀討論》(2004)中以李歐‧李奧尼 的六本中譯本繪本為教材,以其任教的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室中 的閱讀討論教學活動。研究結果發現經過閱讀討論的練習後,學生的發表、討論 能力方面有一點改善。透過練習,學生已經漸漸發展出能重述、澄清、補充、質 疑、證實、歸納與整理等討論中的互動技巧。

吳淑箐(2005)的論文《大班幼兒摘取圖畫故事書大意之內容分析─以童話類 主題為例》,使用三本童畫類主題的圖畫故事書,包括《田鼠阿佛》、《大野狼和七 隻小羊》、《青蛙變變變》,瞭解大班幼兒摘取童畫類主題圖畫故事書大意之內容特 色,包括主題、情節、角色、語文技巧、圖畫五個面向,並從中探討幼兒摘取故 事大意時判斷、歸納、建構、改編故事的歷程。

5 IRE 模式為師生互動基本模式,包含教師起始(initiation)、學生回應(response)及教師評量

(evaluation)之歷程(Mehan,1979)。

(38)

將李歐‧李奧尼的繪本作品運用於國中生的黃加慧(2005)在其研究《兒童 文學閱讀治療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英文閱讀之效益研究》中使用了《田鼠阿佛》

的英文版本,探討兒童文學閱讀治療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英文閱讀的效益。研究 結果發現:此閱讀治療導向的兒童文學閱讀活動有助於增進這些國中學生的自我 價值,並改善他們對自己的外貌、對他人、和對家人的態度。閱讀治療導向的兒 童文學閱讀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力。

以上幾篇的論文,主要使用繪本的文字部分進行閱讀相關教學。也有研究者 針對繪本的圖像部分進行研究。羅美慧(2004)的論文《繪本創意教學策略對兒 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中以「色彩原理」及「色彩的感覺與意義」兩大單元 為主題,將繪本結合創意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並由學生創作三項視覺藝術作 品及一項展覽活動。

透過繪本故事欣賞,以了解幼兒拼貼創作的沈佳蓉,她在論文《圖畫故事書 欣賞與拼貼教學之研究─以三位插畫家為例》(2006)中分析圖畫故事書的欣賞、

拼貼教學的歷程與結果後,歸納幼兒的表現及教師成長,探究幼兒的拼貼創作。

亦有研究者結合繪本的文字內容與圖畫表現進行藝術教學。徐季筠(2004)

在論文《繪本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上的應用─以康樂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中,把繪 本應用在四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活動,利用不同藝術風格的繪本,進行視 覺藝術、聽覺、和表演藝術的教學,透過繪本文字內容及圖畫表現的引導,使學 童在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方面,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和了解,而達到實踐與應 用的教學目標。

林妹靜(2006)的研究《繪本應用於幼兒藝術教學之研究─以色彩遊戲為例》

運用繪本的文字內容與圖像賞析,發展與延伸幼兒藝術—色彩遊戲教學,探討「色

(39)

彩基本概念」、「色彩的感覺」、「色彩想像遊戲」,開啟幼兒藝術創作的興趣,提升 幼兒對色彩敏銳度。

研究者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現運用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於教育課程,在實 施上對學生大多形成良好的認知。研究對象含括幼稚園學童,到國中一年級學生。

研究方法上多採質的研究或行動研究。有的研究者利用繪本的文字部分進行主題 詮釋、閱讀討論、摘取大意、閱讀治療等研究;也有研究者利用文本的圖像部分 進行圖畫欣賞與拼貼教學;亦有研究者結合繪本的文字內容與圖畫表現進行藝術 教學。目前尚未出現對李歐‧李奧尼的繪本中呈現的生命教育內涵主題作深入探 討之研究論文,有鑑於此,本研究嘗試以李歐‧李奧尼的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教學,

逐本分析與探討,期望使讀者或在教學現場的教師對於將李歐‧李奧尼的繪本運 用於生命教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瞭解。

(40)

第三節 繪本運用於生命教育

壹、 繪本的特性

圖畫書,日本稱之「繪本」,即歐美國家所指的「圖畫故事書」(picture books),

三者所指為同一事物。論者對「繪本」的定義皆已著墨甚多,研究者不再贅述,

為了行文方便,本研究中皆以「繪本」稱之。在江福祐(2002)的研究中指出繪 本是兒童文學中最吸引人的一種文類,他將其特性歸納出下列四點:

一、在形式上:

繪本利用敘事結構圖畫和圖畫的連貫性、動態性來傳達和詮釋故事的主 題和內容,通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也有一個文字都沒有的無字圖 畫書。

二、在內容上:

繪本的內容是以有主題、內涵、主角、時空背景、情節開展等要素所構 成的故事或童話,運用圖畫的敘事結構,將內容以及故事情節以圖畫的 方式表現出來。

三、在對象上:

繪本的主要閱讀對象是零至八歲的幼兒,尤其以學齡前後階段的幼兒為 主要對象,他們多是文字閱讀能力仍不順暢的小讀者但現今出版的繪本 也有適合國小階段學生閱讀之繪本,甚至有成人繪本的出現。

四、在運用上:

除了用以作為兒童的閱讀故事之外,繪本閱讀在親子之間亦可做為營造 親子和諧氣氛的工具;繪本對於兒童的人格養成和基礎教育也是繪本的 價值所在。(頁 27)

(41)

由此可見,繪本除了文字能傳達故事內容之外,繪本的圖畫本身也可以單獨 存在,自成一格,抑或是文與圖相輔相成形成另一種新意。隨著繪本內涵的多樣 化,它的適用對象廣泛,使用者依其所需,選擇合適的繪本進行閱讀或教學,經 過深化的主題探索,涵養心性,達到知、情、意、行的合一。

貳、 繪本的教育功能

繪本的功能,不單只是教育中的認知學習或語文學習的部分,也可以為兒童 擴充經驗,乃至於培養思考力,都是繪本在教育上的價值所在。透過繪本的教育 來陶冶、塑造兒童的性格,進而能培養具有道德操守與豐富創造想像能力的人。

蕭秋娟(2002)引用後藤楢根對兒童文學價值的八點看法為:有益於孩子們的經 驗擴充、能擴充孩子們的道德觀念、可以讓孩子們的情操豐富、養成孩子們對形 象的認識能力、對語言的教育作用、能享受和創造美、能培養思考力、想像力、

創造力、能成為藝術文化的繼承者與創造者。

繪本是兒童文學最常見的形式,也是特別為孩子保留的說故事形式(Perry Nodleman, 2000)。以教育的觀點視之,繪本對兒童的成長有許多幫助。彙整各家 看法,可以發現繪本有下列幾項教育功能:

一、 滿足兒童認知需求

繪本的產生源於兒童的需要,在兒童識字能力尚未完成的階段,從簡單的識 字到為人處事的道理,圖畫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徐素霞(2001)指出圖畫 書是滿足幼兒好奇與學習的樂園,有人敲門,它就開門。圖畫書可以給孩子廣大 的思考空間,造就孩子的認知能力(黃迺毓,1994)。林敏宜(2000)也同意圖畫 書可以增長認知學習。她認為孩子能從圖畫書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增進生活的閱 歷。兒童愛幻想、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與興趣,作家依「兒童的心理」及「兒

(42)

童的語言」來創作,用誇張、重複的手法,有趣富變化的各種情節,或是兒童生 活周遭所見所聞的事情,來加深兒童的印象、滿足兒童心靈需求,以符合兒童學 習認知的過程。兒童尚欠缺邏輯觀念和抽象思考能力,圖畫書中細緻、精確的插 圖,可輔助兒童學習事物的名稱與特性;而具趣味性的獨特風格,則幫助啟發兒 童的創意想像,協助兒童認知概念的形成。

二、 充實語文能力

學齡前的幼兒可以自圖畫書中認識基本的單字、語詞與會話;而隨著年齡的 成長,更從圖畫書的閱讀中逐漸豐富其語彙和表達能力,所以圖畫書也可說是兒 童語言學習的輔助教材(徐素霞,2001)。李連珠(1991)表示閱讀繪本的經驗不 但是幼兒學習閱讀書寫最關鍵的準備活動,同時也促進一些與讀寫相關的概念與 能力發展,包括:語言的功能、口頭與和書面語的關係、語言的習慣;以及詞彙、

口頭及書面表達、文意建造等能力。繪本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傳達作者所 欲表達的主題內容,以兒童喜愛的方式,符合兒童思考、想像的能力,針對兒童 的需求,傳遞故事情節內容。除此之外,採用文學語言的手法,利用準確、趣味 的語言,讓兒童感受語言文字的節奏、韻律。使兒童隨著年齡的成長,藉由閱讀 繪本,逐漸豐富其語彙和表達能力,強化兒童語言用字的發展,進而培養兒童閱 讀樂趣和豐富的想像創造能力。

三、 提升兒童心靈發展

繪本提供兒童各種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使兒童具備面對與適應不 同情境的能力。其內容幫助兒童學會體會別人的情緒感受,具有洗滌情緒的作用。

孩子將故事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這聯繫於是具有個人的意義,也產生自 我的滿足。透過故事,讀者內心產生認同,把自己和主角聯繫在一起,釋放自己

(43)

和主角相同的際遇所造成的緊張壓力和情緒,達到情緒宣洩的功用,最後發展出 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也就是有了新的領悟(insight)(吳淑玲,2001)。因此,兒 童不但可以在繪本中接觸新事物,產生替代經驗,也可以再次體會自己曾有過的 經驗,並隨著不斷成長,新舊經驗的揉合,獲得心靈成長。

孩子的世界可以是在真實與幻想之間進進出出的,繪本正好可以帶給孩子夢 想成真、美好世界的滿足與感謝(郝廣才,1998)。林煥彰(1992,1998)曾提到: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尤其是圖畫故事書的閱讀,是心靈接近美與純真的一種 享受。你不必有任何負擔,可以全心投入在幻想與絕美的豐富情境中,接受美的 陶冶。他並根據自己的經驗說明:圖畫的閱讀,對心靈所造成的震撼力,更強、

更大、更深遠。

四、 涵養兒童審美能力

對啟蒙時期識字不多的兒童,讀圖能力是遠超過文字閱讀能力的。文字的閱 讀需要經過識字的程序,能解讀其意義。然而圖畫可以跨越這種限制,因為圖畫 是最佳的「視覺語言」,它能突破時間、空間與人種的隔閡(徐素霞,2002)。插 畫不僅具輔助文字傳達之意,更具有增強主題內容的表現功能;而一幅優美感人 的插畫,本身即是一件藝術品,足以單獨與純粹繪畫作品並列欣賞(蘇振明,

1998)。對於仍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兒童而言,插圖具有詮釋作品的功能,它 藉由形狀、色彩、線條、構圖等圖像語言,將作品呈現給兒童。圖像形式的呈現 方式讓他們能夠直覺的接收圖畫的訊息,了解圖畫中所傳達出的藝術氣息。色彩 豐富、風格多變的圖畫書,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藝術的多樣性,欣賞美 術作品的各種風貌,進而喜愛美術,甚至學習繪畫(賴玉敏,2004)。

徐素霞(2001)主張兒童圖畫書是繪畫與文學最佳品質的結合表現,也是牽引兒 童進入審美世界的門窗。圖畫書具備了美的形式,其具圖畫的性質,展現出藝術

數據

表  次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圖 3-2-1    班級設備及教室配置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

法國「坎城競標」拍賣公司於 27 日表示,現代奧運之父古柏坦設計的奧運 5 環標 誌手繪原稿,在拍賣會上以 18 萬 5000 歐元(約新台幣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旨在使用 TI-Nspire CAS 計算機之輔助教學模式,融入基礎 統計學的應用,及研究如何使用 TI-Nspire CAS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