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Copied!
2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 教育視導與評鑑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宗立. 博士. 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 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吳美玲.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5 日.

(2)

(3)

(4) 謝. 誌. 光陰似箭,兩年多的研究所進修課程,終於要落幕了,回想這幾年的 點點滴滴,在下筆的同時,心中卻也油然升起不捨之情,捨不得結束...... 求學過程中,我歷經了人生最嚴重的健康危機、工作上的低潮、還要 面對無數次抛家棄子的愧疚,身體是痛苦的,心裡卻是充實且滿足的...感 謝老天,給我磨練與學習的機會! 此篇論文的完成,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吳宗立老師對我的包容與提點, 吳宗立老師也是我們的班導師,在我們修習期間,對學生關心呵護備至, 指導論文時也不吝花費時間耐心教導,並有計劃的訂定各階段完成時間, 督促我們,我才能順利完成論文,感謝老師無私的付出!另外,也要感謝 林官蓓教授和吳和堂教授在審查論文時能細心的發現我的缺失,並給予指 正,讓我獲益良多。還有江滿堂教授,在我身體不適的期間不時給我鼓勵, 幫我加油打氣,江老師對學生關心、對教學認真的態度,實是同為教師的 我們值得學習的楷模。 我也要感謝一路上相互砥礪、督促並常一起合作學習的同學:桂美與 姿綺,謝謝你們豐富了我研究所的生活,讓我學會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學習的路上,因為有你們,讓我不必單打獨鬥,能激發自我潛能、更加成 長。還有所有教育視導與評鑑的全班同學,感謝你們的相伴,給了我許多 難忘的回憶和經驗! 一部論文的完成,工程浩大,感謝那些在我需要支援時給我協助的朋 友們,還有協助完成問卷調查的主任與老師們,有你們的支持,才能順利 完成研究,親愛的朋友們,謝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最重要的家人,在這段期間的包容與承擔,成就我 的自私。我終於完成人生另一階段的挑戰,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最疼愛我 的父親及我日日思念的母親,這份成就與喜悅願與所有關心愛護我的人共 享!. 吳美玲. 謹誌.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I.

(5) II.

(6)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 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為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目的在瞭 解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國小 教師在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差異情形,並探究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 之關係。為達研究目的,乃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 象進行研究,共寄發 579 份問卷,回收並扣除無效問卷後,計有效問卷為 511 份,可用率達 88.2%。將問卷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 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法、逐步多 元迴歸法等統計方法,研究發現如下: 一、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之現況良好,在「知識取得」表現最佳。 二、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創新之現況良好,其中以「班級經營」表現 最佳。 三、學歷為研究所、學校規模 12 班以下及 25 班以上之教師,其知識管理 之應用與體認較佳。 四、男性教師在教學創新之實踐與體認較女性教師為佳。 五、國小教師對知識管理的認知愈佳,在教師教學創新的得分也愈高,教 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具高度正相關。 六、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具有預測力,其中對知識的創新,最能 影響教師教學創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以及 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創新. III.

(7) IV.

(8)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in Pin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in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o compar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between teachers’ different backgrounds. Finally,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sample was the teacher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Pingtung County. 579 questionnaires were handed out while 511effective ones were retrieved. The data gathered was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s ─SPSS Window 17.0 version. The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was generally fair while they have the best performance on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2.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was generally fair while they have the best performance on classroom V.

(9) management. 3. Teachers with academic background of graduate school or teaching in small-scale or large-scale schools had better applic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4. Male teachers had better applic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n teaching innovation. 5. The greater percep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ulted in higher scores on teaching innovation. 6. The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wa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influencing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om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were suggested for the educational agencies, elementary school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ies.. Keywords: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 teaching innovation. VI.

(10) 目 錄 謝. 誌 .............................................................................................................I. 摘. 要 ...........................................................................................................III. Abstract ................................................................................................................. V 目 錄 ........................................................................................................... VII 表 次 ............................................................................................................ IX 圖 次 ...........................................................................................................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教師知識管理之理論分析 .............................................................. 11 第二節 教學創新理論分析 ........................................................................... 34 第三節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 ..........................................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6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67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 ............................................................................... 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3. VII.

(1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85 第一節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現況分析 ...................... 8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下的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差異分析 .............. 93 第三節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相關分析 ....................124 第四節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之預測分析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35 第二節 結論 .....................................................................................................142 第三節 建議 .....................................................................................................145 參考文獻 .................................................................................................... 149 一、中文部分 ...............................................................................................149 二、西文部分 ...............................................................................................159 附錄 ............................................................................................................ 161 附錄一:專家效度問卷 ...............................................................................161 附錄二:專家意見彙整表 ...........................................................................174 附錄三:預試問卷 .......................................................................................181 附錄四:正式問卷 .......................................................................................185. VIII.

(12) 表 次 表 2- 1 知識定義彙整表 ................................................................................ 14 表 2- 2 知識分類彙整表 ................................................................................ 15 表 2- 3 知識管理定義彙整表 ........................................................................ 17 表 2- 4 教師知識管理定義 ............................................................................ 20 表 2- 5 國內學者對知識管理之內涵歸納表................................................ 29 表 2- 6 教學創新意義彙整表 ........................................................................ 36 表 2- 7 國內學者對教學創新之內涵歸納表 ............................................... 44 表 2- 8 教師知識管理相關研究之彙整表 .................................................... 46 表 2- 9 教學創新相關研究彙整表 ................................................................ 52 表 2- 10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相關研究之彙整 ................................. 59 表 3- 1 正式樣本取樣分配 ............................................................................ 66 表 3- 2 正式樣本回收情形 ............................................................................ 67 表 3- 3「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調查問卷」向度及題數 68 表 3- 4「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專家內 容效度問卷名單 .............................................................................. 69 表 3- 5 預試樣本分配 .................................................................................... 70 表 3- 6「教師知識管理問卷」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72 表 3- 7「教師教學創新問卷」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73 表 3- 8「教師知識管理問卷」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76 表 3- 9「教師教學創新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77 表 3- 10 「教師知識管理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78 表 3- 11 「教師教學創新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 1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現況分析摘要表 ................................... 86. IX.

(13) 表 4- 2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87 表 4- 3 屏東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現況分析摘要表 ................................... 89 表 4- 4 屏東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90 表 4- 5 不同性別屏東縣國小教師在知識管理覺知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 93 表 4- 6 不同年齡的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5 表 4- 7 不同最高學歷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7 表 4- 8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9 表 4- 9 擔任不同職務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 10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 4- 11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在教學創新覺知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105 表 4- 12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 4- 13 不同最高學歷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 4- 14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 4- 15 擔任不同職務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 4- 16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覺知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 4- 17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知識管理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16 表 4- 18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20 表 4- 19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124 表 4- 20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預測教材內容創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 要表 ................................................................................................127 表 4- 21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預測教學策略創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 要表 ................................................................................................128 表 4- 22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預測評量方式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9 表 4- 23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預測班級經營創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 要表 ................................................................................................129. X.

(14) 表 4- 24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預測教學創新整體之多元迴歸分析摘 要表 ................................................................................................131 表 4- 25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綜合摘要表 ....................................................132. XI.

(15) 圖 次 圖 2- 1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關係 ....................................................... 12 圖 2- 2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轉換四模式 .............................................. 22 圖 2- 3 Tomaco 的知識管理理論................................................................... 23 圖 2- 4 知識管理的基本要素 ........................................................................ 26 圖 2- 5 Knapp 知識管理模式 ......................................................................... 27 圖 2- 6 知識管理架構方程式 ........................................................................ 28 圖 2- 7 Gardner 的創造力互動觀 .................................................................. 38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63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 81. XI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的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的關係。本 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 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全球性的競爭愈演愈烈,二十一世紀 儼然已經是一個以知識為主軸的時代。管理大師 Peter Drucker 在其《後資 本主義社會》一書中也一再強調未來的社會是一種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 取代傳統生產因素─勞力、資本和土地而成為最重要的資源 (吳政達, 2001)。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誰能掌握新的知識,活用新的知識,就能掌握 財富,掌握競爭的未來。面對現代資訊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將氾濫 成長的資訊和知識,予以有效的取得、儲存、移轉、分享、創新和評量, 成為知識管理良窳的關鍵,也是創造競爭優勢和永續經營的利器。近年來, 知識管理的浪潮不但影響全球經濟的競爭局勢,形成知識型社會,更漫延 到改革步伐較社會脈動緩慢許多的教育領域 (陳美玉, 2002)。學校需要 具創新知識的教師,以新知識、新方法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活動上,提升 學校的競爭優勢,培育出具解決問題、適應變遷與國際競爭力的學生,如 此,學校才不會淪為市場所淘汰的「傳統產業」 。教師需要專業成長以因應 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會需求,藉由知識管理,能透過更系統性的方法,尋 找、瞭解、組織、外顯化並活用各項知識,不但能促進教師個人專業成長, 還能強化學校教育的革新,使學校教育發展能與知識型社會的脈動相互結 合。教師的知識管理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具有高度的價值及 重要性,故研究者欲瞭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的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 教師其知識管理的情形是否有所差異,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1.

(17) 教育是立國之本,學校是培養人才之搖籃,也是傳遞文化、知識和涵 養道德的主要體系。但長久以來,學校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能, 一直存在著差距。資訊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高度發展,專業知識正大量 而快速的成長,使得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差距日益擴大,要縮小差距, 教育就必須革新。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和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變化, 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各項新的教育政策與實行教育改革,以培養新時代的國 民,並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其中創新是提升競爭力的保證。近年來,台灣 的教育因應需求,也提出九年一貫的教改、進行課程統整、協同教學、學 校本位課程、創新教學、推行創造力課程,強調教師專業自主、專業發展、 重視教師教學效能……等許多重要的教育政策,其中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 其核心精神就是教學創新,重視啟發兒童的創意與潛能,期待培養孩子擁 有帶著走的能力(鄭鈺靜,2008)。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強調「知識經濟」的 時代,任何組織要擁有競爭優勢,就必須懂得創造知識並且持續創新 (Nonaka & Takeuchi, 1995)。 教育的核心是教學,而教學的主體是教師。由於環境急遽變化,使得 學校教育不再單純,尤其是國小教師,面對少子化與自由學區的衝擊,導 致裁校、併校與淪為超額教師的問題,還有時代的變遷,家長過度溺愛孩 子,干預教學,以及人本推行的「零體罰」……等,使得教師在教學與管 理上愈趨困難,加上學校的教學資源、軟硬體的不足、學校的組織氣氛和 家長要求等都會影響教師本身的教學士氣 (鄭鈺靜,2008;謝寶毅,2009), 另外,學生受到大眾媒體強力傳播的影響,自主意識增強,再加上媒體常 對學校教師做負面報導,導致教師形象受損,使得教師這個角色,不再像 以往那樣的崇高。教師們在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教育環境,要扭轉劣勢必 須進行專業發展,建立專業地位,改變社會對教師的負面印象。教師除了 需要不停地學習和成長,在教學上也需改革,在知識經濟時代,只有不斷 的創新才能有競爭優勢。Ritchhart (2004)提出,教師的創意教學必須有助於 2.

(18) 技能、知識的取得與了解,也就是說,不僅要創新,還要有效能。教師要 建立專業形象、提升教學效能,必須進行教學創新,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 模式,因應不同學生的需求,變化教學方法、教材設計,來強化學生的學 習動機,進而引導學生學習,提升學習成效。國小教師屬於包班制,教學 領域既多且雜,如何在一片教改聲中,運用創新的思維、多元的策略來創 新、設計課程,引領教學活動的進行,提升教學績效?而國小教師的教學 創新,是否受教師背景因素的影響?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與教師知識管理相關的層面很多,如教師的教學信念、人格特質、教 學型態、教學行為、教學策略、專業成長、專業發展、班級經營效能、學 校效能、校長領導、組織文化、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等,但目前的研 究多探討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教學效能、學校效能之關係 (吳季如, 2012; 吳明雄, 2010;李宛真,2012;洪東宏,2008;高淑霞,2011;黃 于哲,2011)。影響教師教學創新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與教師個人有關的 人格特質、專業承諾、專業成長、工作壓力、幽默風格、終身學習能力… 等,還有與所任職學校有關的組織變革、創新環境、校長領導、學校效能、 研習活動、學校知識管理…等,與教學有關的教學信念、教學效能、教學 反省、班級經營效能…等。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在探討校長領導、學校效 能與教師教學創新的關係 (吳譿麟,2010;林珈夙,1997;許琪雅,2012; 許德便,2012),或教學創新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關係 (陳春琴,2011;謝玉 真,2008)。綜上所述,目前以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為變項的研究 較少,研究者身為國小教師,希冀了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的關 係,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綜合言之,教師要能自我精進,並透過知識管理之流程,促進個人與 組織知識的創新,提升個人專業的相關知能,即有利於教師進行教學創新, 以提昇學生學習成效,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教師 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創新,應有密切的關聯。再者,目前國內有關教師知 3.

(19) 識管理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並未有直接研究屏東縣教師知識管理 與教師教學創新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而研究者所在執教縣市則是在屏東縣, 所以,興起了一股研究屏東縣市的想法。研究者也欲透過本研究來得知, 屏東縣教師知識管理之能力對教師進行教學創近是否有直接的影響力,期 望能帶給屏東縣教師、學校行政人員、校長及縣府行政團隊教育推動的參 考。. 4.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在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的關係,根據上述研 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之現況。 二、 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現況。 三、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進行知識管理的差異情形。 四、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實踐教學創新的差異情形。 五、 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在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的相關情形。 六、 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的預測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分析國小教師在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的現況,並探討國小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的關係,依據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將探討以下 研究問題: 一、 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的現況如何? 二、 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創新的現況如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其進行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 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其進行教學創新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關係為何? 六、 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之預測情形為何?. 5.

(2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壹、教師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一種從知識蒐集、儲存、流通、應用到擴散的系統化過程, 融合有形及無形的知識以創造出具有價值的創新知識,透過分享,協助組 織內的人員擁有工作必需之技能,進而提升組織整體之工作績效。所謂「教 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為了不斷自我精進成長,運用資訊科技,將隱性與 顯性的知識從選擇獲得、儲存累積、分享傳播、轉化應用到創新發展之一 系列的過程,進行有效管理,以提升教學效能,創造智慧,並提高教師及 學校的競爭優勢。 本研究所指的「教師知識管理」係指受試者在本研究自編之「屏東縣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調查問卷」中,第一部分「教師知識管理問 卷」之得分,可測出教師在知識取得、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應用及 知識創新五個層面的實際情形,得分愈高,代表教師對知識管理知覺現況 愈高,反之;則愈低。. 貳、教學創新 「教學創新」係指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經由不斷反思與調整,願 意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豐富的教學內容、創新的教學策略、多元的評 量方式,進行教學活動,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能,同時提 升教學品質,使教學目標能有效達成,此種教學行為稱為「教學創新」。 本研究所指的「教學創新」是指受試者在本研究自編之「屏東縣國小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調查問卷」中,第二部分「教師教學創新問卷」 之得分,可測出教師在教材內容、教學策略、評量方式及班級經營四個層. 6.

(22) 面的創新情形,得分愈高,代表教師知覺其教學創新的程度愈高,反之; 則愈低。. 7.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力求嚴謹,但因研究方法及範圍造成一些限制, 本節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如下:.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係以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區域,不包括其他縣市、鄉鎮, 亦不包括實驗小學及私立學校。.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主要對象以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母群,有兼任行 職務的主任、組長及一般合格教師,但不包括代課教師、增置教師及實習 教師。.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及教學創新之現況並分 析兩者之關係與預測力,背景變項包括教師性別、年齡、任教年資、最高 學歷、擔任職務及學校規模等六項。. 8.

(24)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中,以「性別」 、 「年齡」 、 「任教年資」 、 「最高學歷」、 「擔任職務」 、 「學校規模」六個層面表示,而研究變項,在知識管理變項, 採用「知識取得」、「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應用」 五個層面,在教學創新中僅以國小教師較實用之「課程與教材內容」、「教 學方式與策略」、「評量方式」與「班級經營」四個層面來代表,其餘未列 入探究之變項,諸如城鄉關係、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等有待後續探討。. 二、研究對象及研究推論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屏東縣公立國小現任合格教師,故研究結果僅能充 分瞭解屏東縣公立國小現任合格教師之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的現況,其他 地區與其他教育層級的教師並不在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內。為使研究限制減 至最低,本研究對象乃採分層比例抽樣,使研究對象更具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並未從事觀察與個別的訪談。以有限的題目 對合格國小教師進行調查,難免有其限制。填答者可能因對知識管理及教 學創新之認知差異,或由於個人價值觀及主觀意識的影響,還有受到社會 期許所造成的效應,致使量表回覆的真實性有限,增加本研究結果與推論 的誤差性,因此,本研究工具以預試分析其效度與信度,以增加研究結果 之正確性與穩定性。. 9.

(25) 10.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相關文獻,藉由歸納 整理相關文獻,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教 師知識管理之理論分析,第二節為教學創新之理論分析,第三節是教師知 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師知識管理之理論分析 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Francis Bacon 曾言: 「知識就是力量」 ,知 識是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議題,運用新的知識才能夠掌握財富並具備 競爭力,日新月異的知識也是組織活力的來源,並能夠確保組織的持續發 。 展與進步,因此,建構組織的知識管理系統和機制,已成了刻不容緩的議題 (吳 清山,2001) 。將知識管理理念引進學校行政管理與教師教學領域,是希望 透過知識管理提昇學校行政與教師教學效能,因而教師知識管理之理論分 析,值得做進一步之探討。本節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探討教師知 識管理的意涵,第二部分為探究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第三部分為分 析教師知識管理的模式與架構,第四部分為整理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 壹、教師知識管理的意涵 知識是知識管理的核心要件,能了解「知識」的意義與內涵,才能做 好知識管理。國民小學教師如何透過有效的知識管理以提升教學效能與知 識的價值,是教育界所重視的關鍵議題。以下分別探討知識、知識管理及 教師知識管理能力之意涵:. 11.

(27) 一、知識的意涵 (一)知識的意義 關於「知識」 ,不同的需求對知識的意義會有不同的詮釋,從教育領域 應用的角度或從企業經營的觀點,各有不同的定義,舉凡字面的意義、資 料的處理到資訊的運用等,每位專家都有其獨特的見解,這些不同的觀點 與解釋,皆具有其價值性也都屬於知識的範疇,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的任 何活動都與知識相關連。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被視為一種無形的資產,可由人類來加以認知 和管理。面對無形的知識,想要妥善的管理它,唯有先將知識的分類區辨 清楚並善用之,才能取得綜合性的效果 (鐘鎮郎,2010。知識具體涵蓋的 範疇可分為四個層次 (王如哲,2000;吳清山、黃旭鈞,2000;劉京偉譯, 2000),如圖 2-1 所示。. 智慧. 透過行動、應用 來創造價值 開創價值的直 接 材料. 知識. 資訊. 有目的的傳達意念. 資料. 定性或定量顯示. 圖 2- 1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關係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頁 27)。劉京偉譯(2000)。台北:商周出版 社。. 12.

(28) 1.資料 即原始資料。有關各種事件的簡單、明確、客觀的事實,亦於結構化、 取得、溝通,並且容易傳達給他人。 2.資訊 將資料進行有系統、有目的整理,藉以傳達特定意念的訊息。即將資 料加以分析並賦予意義,可能同時結合兩個以上的事實而產生另一新的事 實。 3.知識 在深入瞭解資訊後,進一步加以專業的分析研判,而得到開創價值所 需的直接材料。 4.智慧 以知識為基礎,透過個人行動力,應用創造價值。智慧是在許多地方 實踐多次後累積而成的,是一種解決個別問題的對策。 管理學大師. Drucker. 曾指出,就本質而言,知識是擁有者對特定領. 域的專業化認知(張玉文譯,2000) 。知識是組織的一項重要資產,它會創 造出組織產品和服務之附加價值。它是在組織處理事務時,由賦予資訊與 資料意義的學術洞見和了解所組成。知識源自於獲悉主體的心智之中,它 根據本身的經驗、價值、文化和學習來進行評價和解釋(王如哲、黃月純 譯,2004) 。然而,為了對知識的定義有更系統化的了解,將學者對「知識」 的觀點,統整於表 2-1:. 13.

(29) 表 2- 1 知識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知識的定義. (2000). 知識即是一種藉由分析資訊來掌握先機的能力,也是開創價值所需的直 接材料。例如,各項調查結果報告、演講資料、計劃報告等。. 黃麒祐. 知識是無所不在的,知識不但可以隱藏在日常規律的工作、規範之中,. (2003). 亦可以藉由文件化,系統化的機制將知識儲存在組織的資料庫中。. 楊政學. 知識是經過分析處理的資訊:為一種資訊流動的綜合體,含有許多不. (2006). 同的元素:在脈絡中呈現有條理的資料。知識是開創價值之直接材料,. 劉京偉譯. 是透過人的經驗、思考、分析,而掌握資訊間相互關係的認知。 黃廷合 吳思達. 知識來自於資訊,資訊在經過選擇、比較、組合的程序之後,轉換成可 以做為行動或決策依據的正確基礎,即為知識。. (2007) 謝德鑫譯. 知識為瞭解從經驗或學習得到的,其為專業知識或一個人執行特別任務. (2007). 的熟惑行為。知識也是一種事實的累積、程序上的規則或啟發。. 張芳全. 知識是人類在理性思考之後,個體所得到的一種觀念、觀點、思維、產. (2007). 品、能力或技術,而在產生知識的場域不受限定,個體或組織會生產知 識,但知識也會隨著時代或個體的衰亡與更新,它可以被個體與組織所 擁有與儲存。. 陳秀玉. 知識是一種人類從經驗中獲得理解或學習的總和,知識具有流通分享的. (2008). 性質,協助個人或組織經由運思與行動,創造的智慧性與價值性之方法 與資訊。. 林東清. 知識是存在於人類心智的一些事實及原則,必須是經過人類心智的認知. (2008). 與學習而獲得,一種對事實的瞭解、一種知覺、一種熟稔的程度。. Nonaka. 資訊經過重整後,就轉換為知識﹝knowledge﹞。. (1994) Nonakea&. 「知識牽涉到信仰與承諾」,也就是說知識關係著某種特定的立場、看. Takeuchi. 法或意圖。另外, 「知識牽涉到行動」 ,因此,知識通常含有某種目的。. (1995). 最後,「知識牽涉到意義」,亦即它和特殊情境互相呼應。. Spiegler. 知識則是知道如何﹝knowing how﹞,並且是資訊處理過後的結果,其. (2000). 過程包括:重新整理、量化、質化、分群、學習以及散佈等。將知識定 義為有充分根據的信仰,以個人求真為目標,不斷調整自我個人信仰的 動態人文過程之產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知識的內涵包括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四種,透過資料 蒐集、整理而產生有意義的資訊,資訊再經由思考、分析、統整、歸納並 經人類智慧判斷而形成知識。故本研究歸納知識之意義為人類經由心智活 14.

(30) 動,透過觀察、學習及系統化程序,理解資料、分析資訊,並根據個人的 經驗、觀點與文化脈絡,產生學習,進行評價和解釋,呈現獨特的見解, 讓知識不斷產生、擴充及更新,進而萃取精華而為智慧。. (二)知識的分類 雖然有許多文獻探討知識的類別,但因所秉持的觀點及應用領域的不 同,分類方式也有相當大的差異,茲整理如表 2-2。 表 2- 2 知識分類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分類方式. 知識種類. Nonaka & Takeuchi. 1995. 依知識可表 達的程度. Nijhof. 1999. 依知識的呈 現方式. 王如哲. 2000. 依知識取得 的來源. 2004. 依知識的儲 存單位. 1. 隱性知識:潛藏在個人經驗中,無法用文字或 句子來表達的主觀知。 2. 顯性知識:是可以正式語言表達的,具條理化 的知識,故顯性知識比隱性知識易於分享。 1. 事實性知識:知其所以的知識。 2. 概念性知識:較不易以眼見而學到的知識。 3. 陳述性知識:透過語言文字較容易傳達的知 識。 4. 程序性的知識: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所獲 得的知識-知道如何做的知識。 1. 外部知識:具容易擁有的特質。外部知識通 常為組織內部知識管理的重心,組織可透過 建立資料庫的方式充實。 2. 內部知識:存在於組織成員的腦海中,必須 經過轉化成為外部知識後,才能在組織內流 通。組織若要將內部知識轉換成外部知識, 則應建立知識分享文化,才可以使內部知識 自由流通。 1. 個人知識:歸屬於個人的知識,個人可以再利 用卻難以共享,如創意、人脈、經驗等。 2. 組織知識:資料與資訊的管理,常是組織中 個人知識的集合,常經由製表、圖像化將隱 藏個人內在的知識表現出來,這些知識能創 造價值,如智慧財產權、方法論等。. 李玉慶. (續下頁). 15.

(31) 表 2- 2(續) 楊政學. 2005. 依知識的範 疇. 1. 2.. 吳明雄. 2010. 依知識的明 顯度. 1.. 2.. 公共知識:必須是顯性知識,運用可能是有 意識、審慎或自動的方式。 個人知識:可以是顯性的或是隱性的,可取 自於將公共知識個人 化之過程中,或來自經驗的學習。 顯性知識:可符記化與檔案化以提供他人檢 視的知識,具有共通性與一致性的特質,易 於他人取用與應用。 隱性知識:擁有知識的人不知或無法傳遞外 顯的知識,通常以專業技能或個人經驗存在 於個人行為中。.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於知識的分類有不同的依據與詮釋,並無一 定的標準,教師的知識亦然,也非絶對,是可能隨著時空或外在環境的改 變而有不同的需求,自然也可根據不同的依據做知識的分類。. 二、知識管理的意涵 (一)知識管理的意義 近年來知識管理領域一直是學者所研究的重要議題,其相關研究也如 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國內的學者王如哲 (2000) 從兩方面分析有關知識 管理的研究,一是將知識管理分為「知識」與「管理」兩個概念;另一種 則是整體描述「知識管理」 。王如哲指出,以「知識」與「管理」二個概念 解釋「知識管理」定義者,著重在根據知識的內容和特質,描述知識的取 得、儲存、分享和應用的程序;而將「知識管理」做整體解釋者,則是將 「知識管理」視為達成組織目標的工具。如同知識本身,隨著研究面向的 不同,知識管理並無一定的定義,因此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所做的一些定 義,整理成表 2-3,以供參考。. 16.

(32) 表 2- 3 知識管理定義彙整表 學. 者. 劉京偉譯. 年. 代. 2000. 知識管理定義 知識管理是一種以取得、創造、擁有、統合、學習的系統化 過程,並使用資訊、經驗強化表現出來。. 陳永隆. 2001. 知識管理為能協助企業組織或個人,透過資訊科技,將知識 經由創造、分類、儲存、分享、更新,並為企業或個人產生 實質價值的流程與策略。. 張紹勳. 2002. 知識管理乃是將組織內﹝外﹞的資訊有效地選取、分類、儲 存、擴散、更新及共享等過程,經此過程獲致之資訊可以創 造企業智慧資產的價值,能增進企業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 孫志麟. 2003. 知識管理是指個人或組織對智識資本進行管理,透過知識的 取得、組織、轉換、分享、應用與創新等一系列的活動,同 時結合資訊科技,使知識不斷產生、累積與精進,以有效增 進智識資產價值的循環過程。. 楊政學. 2005. 知識管理係指知識經由資訊系統的建置,而融入文化生態的 價值,是為知識資訊化與價值化的過程。. 林東清. 2007. 組織為了提升存活能力與競爭優勢,對於存在組織內外部的 個人、群組或團體內有價值的知識,進行有系統的定義、獲 取、儲存、分享移轉、利用與評估等工作謂之。. 黃廷合. 2007. 吳思達. 知識管理是一種管理的方法與工具,組織可以藉此一手段在 組織內累積智慧資本,而最終希望看到的是,知識管理的方 法與工具必須與策略做完美的結合。. 陳柏霖. 2010. 知識管理係指個人利用數位網路學習、電子資料庫或搜尋引 擎等獲取新知以與世界接軌的方式。. Hansen. 1999. 知識管理必須與人力資源、資訊科技、競爭策略整合,方能 發揮到最高的效益。. Liebowitz. 2000. 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基礎之體系,為人工智慧、軟體工程、 企業過程之改進、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行為等之組合概 念。. Snowden. 2000. 知識管理是智慧資產的確認、最佳化與積極管理,這種智慧 資產包括人工成品具有的顯性知識,或是個人、社群擁有之 隱性知識。. Grossman. 2007. 知識管理係組織為了適應、生存和增加能力用以抗衡不連續 的環境變革的重要理論。這個理論主要在尋求組織運作的過 程中如何將資訊技術中的資料與資訊的處理能力,以及人類 創意與創新能力做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知識管理的定義很廣,但國內外學者對於知識管理大多強 17.

(33) 調知識的獲取、儲存、分享、創新與應用的過程,也強調組織成員在知識 管理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故研究者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知識收集、整理、 分析、分享和創造的處理過程,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 知識,而且能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 制度化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斷的產生、累積和創新的循環,可以幫助組織 採取有效的決定和行動策略,進而能夠增加組織資產、擴增組織財富、提 升組織智慧和達成組織目標。. (二)知識管理的特性 本研究合併學者所述,綜合歸納學者對「知識管理」之特性如下(吳 清山,2001;范熾文,2001;張明輝,2002;Daveport & Prusak,1999) : 1. 知識管理為知識持續循環活動的過程 知識管理強調知識的獲取、彙整、分析、儲存、分享、應用及創新之 循環歷程,是個人或組織為充分運用知識,所進行一系列以知識為主體的 管理活動。 2. 知識管理之目的是創造更高的知識價值 以組織企業而言,知識管理的目的是為提高生產力與競爭力。為達成 企業經營之永續目標,許多企業進行知識管理,形塑優質的組織文化與創 新氛圍,使知識產生最大績效及最大價值。 3. 知識管理結合資訊科技,快速加倍知識循環流動 組識管理包含資訊科技應用管理,使企業商品與顧客充分掌握市場情 報,分配流通知識,因應未來;知識管理是策略、觀念、過程、方法及工 具,與資訊科學進行創造、取得、整合、加值與使用。 4. 知識管理重視組織成員之知識分享與創新 知識管理強調分享與創新,是策略的運用,也是組織文化的塑造,文 化塑造過程來自成員彼此分享知識,建立團隊互助合作基礎交流。企業推 動內部分享文化,主要目的是利潤成長、知識創新、提升組織價值與競爭 18.

(34) 優勢。在組織內,領導人須建構組織分享與創新機制,營造共享氣氛、成 員腦力激盪、創意想像、透過各自優勢相互加值,相得益彰,創造個人與 組織雙贏的局面。 5. 知識管理是系統化流程的策略與過程 知識管理是策略與過程,將組織內外部知識,透過系統化流程,以知 識取得、蓄積、流通、創造及擴散過程,對個體知識能力與潛能開發或組 織整體績效的提升,具備建構組織競爭力的策略(石遠誠,2003;鍾欣男, 2001) 。Hung, Huang, Lin 與 Tsai(2005)認為:知識管理是管理上的活動, 包含知識的發展、轉移、傳播、儲存與應用,並提供組織成員真實資訊來 應變與制訂正確決策,重視組織成員之知識分享與創新,以達到組織目標。. 三、教師知識管理的意義 知識管理對個人、團體或組織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有其重要與必要性。 企業組織知識管理的目標是提升生產與競爭力,知識需透過適切管理措施 以發揮資產效益,奠定競爭優勢;隨著知識暴增、自由市場機制影響,知 識管理被引進教育,學校為求生存,必須變革、發展特色。唯學者之論述 皆著重學校組織知識管理層面;事實上,要強化組織適應力與競爭力,唯 有個人或組織做好知識管理,才能累積有價值的經驗,達到聚集與應用知 識加乘效果 (陳美玉,2002)。 國家的良窳有賴人才的貢獻與付出,而學校是孕育人才的重要場所, 教師則是培育菁英的推手,因為教師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教師的專業成 長更顯重要。教師的專業知識是學校組織重要的資產,也是知識管理中所 強調的知識資本,因此,將教師知識管理觀念導入教師專業發展,建立教 師學習機制,是學校提升競爭力並能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以下將分析歸 納各專家學者對於教師知識管理的定義,列於表 2-4。. 19.

(35) 表 2- 4 教師知識管理定義 提出者. 年代. 吳清山. 2001. 定. 義. 知識經濟時代,教師須具備良好知識管理能力,包括資 訊運用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知識分享能力。教師要利 用資訊科技,蒐集教學資訊,有意義和系統的組合,並 與同仁分享,以豐富自我和強化專業。. 林偉文. 2002. 一種發展教師學習的組織文化,其中包含「共享價值」 、 「知 識分享與資訊流通」 、 「深度對話」 、 「合作」 、 「組成或參與知 識社群」 、 「經營管理支持」 、與「學習結構與管道」等七種策 略。. 陳美玉. 2002. 從教師個體觀點為出發點,運用知識管理對個人與學校 組織產生可能價值,進而促進個人工作創新與學校組織 革新之動力,教師知識管理主要為強化個人專業知識的 獲得、組織及管理、創新及應用,並有效促進教師學習 與發展,以因應未來瞬息萬變且不可預測的教學情境。. 張明輝. 2002. 教師知識管理能力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結合學校文 化、組織結構等特性,對學校行政組織中的知識進行搜 尋、組織、儲存、轉換、擴散、移轉、分享、運用及創 新的過程。. 孫志麟. 2003. 教師的知識管理意指教師能夠結合科技的力量,有效的 對專業知識進行取得、組織、儲存、轉換、分享、應用 與創造的連續過程,以增加專業知識的實踐價值,藉以 提升教學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 洪東宏. 2008. 有系統地將學校組織的成員及資訊與科技做有效地管理 與整合,並提升資訊的價值性與實用性,以進行智慧資 本知創造、獲得、儲存與運用分享,進而增加教師成員 之智慧,並協助成員間的溝通交流與任務執行,最後建 立學校組織自我學習的文化。. 范熾文、. 2009. 陳嬿竹. 教師在知識管理的活動循環中,能夠運用現代化科技, 對於自身教學專業領域,進行蒐集、儲存、分享、、轉 化、應用與創造等具體之能力。. 劉家宏. 2010. 教師能夠透過知識的系統化過程,將知識進行取得、儲 存、應用、創新及分享等活動,當教師具備知識管理的 能力後,教師的專業知能也隨之增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教師知識管理主要是指教師在專業領域上自我精進的學習 過程,教師能透過知識的取得、知識的儲存、知識的創新與知識的分享等 20.

(36) 轉化知識的歷程,運用現代科技,做好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以增進專業 知識的價值,並提供教學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而提升學校的競 爭力。. 貳、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 本節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從相關文獻(王如 哲,2001;吳清山,2001;張明輝,2003;謝文全,2000),發現知識管理 的理論眾多,較值得重視的基本理論分述如下:. 一、知識轉換理論 「知識轉換理論」,乃是知識不斷的生產與創新並形成文化,提供組織 運作與發展的基礎 (張盈霏, 2006)。Hedlund(1994)提出知識轉換過程模 型,其中反省、對話、吸收與散佈是這個模型中重要的三個步驟。從 Hedlund 的知識轉換模型中顯示,組織中的知識可以透過「外顯」與「內化」的互 動,產生真實的知識;並透過「延伸」與「凝聚」及「對話」和「沉思」 的過程,得以使知識能在組織內外不斷的「吸收」與「散佈」 ,藉由這三種 不同的轉換歷程,知識不斷的生產與創新並形成文化,提供組織運作與發 展的基礎(張盈霏,2006)。 知識的轉化可歸納為四種基本模式,即指由隱性知識轉換到隱性知識 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過程、將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概念的「外部化 (externalization)」過程、將不同性質的顯性知識組合而為一新的顯性知識 之「組合(combination)」過程,以及吸收顯性知識後,再將之轉換為隱性 知識的「內化(internalization)」過程,參見圖 2-2。. 21.

(37) 身體力行言. 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 以致知. 用語言、形式 將想法. 隱性知識. 社會化. 外部化. 隱性知識. 內化. 組合. 表現出來. 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 掌握語. 言與形式. 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 綜合語言. 與形式. 圖 2- 2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轉換四模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 (頁 64)。王如哲 (2000)。台北:五南. 透過這四種模式,能夠有效地將成員個人所擁有的知識轉換為組織的 知識資產,由全體成員所共享。另外,可透過知識銀行的設置,使得其他 成員亦能加以學習成為自己的知識,並應用在日常實務中;在使用的過程 中,成員若發現改良的方法,亦可將之登錄於知識銀行裡,以方便下一位 成員的抽取應用。由於知識的被使用,從而為下一個知識的創造打開大門, 使得知識能如同食物鏈般連結起來。. 二、知識管理理論 Tomaco (1999)曾發展出一項知識管理理論,此一理論具有三項基本單 元,分別是知識分類編碼模式(model for codifying knowledge)、知識的可接 近性(accessibility)、知識管理的方法和系統,如圖 2-3 所示,分述如下:. 22.

(38) 知識的範圍 知識的類型 知識的層次 知識的特殊性. A.知識分類編碼模式. A.知識分類編碼模式. A.知識分類編碼模式. 分析的深度 時間的限度 結構的程度 知識管理的角色. 知識的來源 知識的折半壽命 知識的顯現. 圖 2- 3 Tomaco 的知識管理理論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學理與實證(頁 129)。楊政學(2005)。臺北:揚智。. 1. 知識分類編碼模式 此一模式描述的是個人知識的分類編碼,共包含四個層面,包括: 知識的範圍、知識的類型、知識的層面和知識的特殊性。 個人知識範圍有四個層級結構,分別是最底層的基礎知識:如入門 的技能、次一層級知識為某一項特別的工作或角色之獨特知能、更上一 層級的知識是功能性的知能:適用於一特殊部門的所有人員、最頂端的 以組織或企業為範圍之知識:包括組織內的整體業務知識、知識的優缺 點、組織服務的市場及對組織成敗具有關鍵影響之因素。 在知識的範圍中,每個層級知識裡均有兩類知識,即顯性知識和隱 性知識。 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均有四個知識層次,分別是基本的知識、 工作的知識、領導的知識和專家的知識。知識的特殊性是指確認一個 人擁有某一特殊領域或多元領域之個人知識。 2. 知識的可接近性 23.

(39) 是指在整個體系內知識可以被分享的程度,包括知識的來源、知識 的半衺期以及知識的顯現。知識的來源是屬於在多重來源間散播的知識, 尤其是來自不同類型的來源,會較來自單一、集中來源的知識不易接近 與利用。而知識具有半衺期,在知識經歷一半壽命之時,大約會有 50% 的知識過時並由新知識所取代。而壽命較長的知識則必須持續承受新興 理念之長期檢視。知識的顯現則是指知識可被觀察者獲悉之明顯程度。 程序性知識可從行為表現者直接推得,而概念性或直覺性知識則屬於較 深的層次,較不會直接顯現給觀察者。 3. 知識管理的方法和系統 是用來指認知識的策略與技術,以促使知識外顯化,而能為其他 人所利用。包括分析的深度、管理知識之時間限制、方法系統的結構 程度及知識管理的角色等。 分析的深度是指敘述知識管理系統能夠使知識對其他人外顯化之 程度,亦即知識管理系統可以促使知識外顯化之程度。而時間的限制 會影響其知識管理所使用的方法和系統,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口語 或電子方式之知識交換,會更符合實際的需要。就方法與系統的結構 程度來說,適合量化法的結構性知識,宜利用資料庫系統方案,有利 於連結所有相連接之有關資料;而適合質化的非結構性知識,則可呈 現在資訊網頁上、Lotus Notes,以及其他網際網路科技中,有助於使 用者建構自己的敘述。而知識管理的角色是管理取得及傳播知識的方 法與系統,應該由所由成員來共同負責,而非只交由負責發展知識管 理系統的人員。. 三、知識螺旋理論 知識螺旋理論乃是內隱知識,經由知識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 成為較高的本體論層次(陳俊男,2007) 。知識螺旋作用指組織員工將已具 24.

(40) 備的知識外部化,再由其他員工透過觀摩研習活動,造成知識內部化,長 期推動團隊學習,產生知識內、外部交互作用,促使成員增能,也增進團 體知能,厚植組織競爭力(鄭崇趁,2006) 。螺旋作用使知識在組織中更活 絡,推動團隊學習是知識管理最好方法,讓知識分享成為常態,組織知識 在成員知識產生內外部過程攀升而上,促進提升學校組織效能。 Nonaka 和 Takeuchi 認為個人內隱知識是組織知識創造的基礎,組織 必須動員個人創造累積的內隱知識,經由知識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 大,成為較高本體論層次,此現象稱為「知識螺旋」 。在知識螺旋中,內隱 和外顯知識互動規模隨本體層次上升而擴大。組織知識創造是一種螺旋過 程,由個人層次開始,逐漸上升並且擴大互動範圍,超越單位、部門和整 個組織的界線(陳俊男,2007)。 知識創造螺旋可能始於任何一種知識轉換方式,但通常由共同化開始。 在知識從內隱到外顯的不斷循環過程中,知識得以持續創新。個人的內隱 知識是組織知識創造的基礎,所以組織應強化個人所創造的知識,促動知 識螺旋,以形成組織的知識網絡,達到知識共享與創新的目標。. 參、教師知識管理的模式與架構 吳清山(1991)主張「知識管理」是將知識收集、整理、分析、分享 以及創造的過程,使舊知識產生新知識之後再轉化為系統化的知識,透過 這樣的旋環過程,可幫助增加組織資產,提升組織的智慧以及增進組織目 標的達成。另外,吳清山(2001)也指出知識管理具有四個基本要素:人 員、科技、知識及文化,如圖2-4。. 25.

(41) 人員. 科技. 知識管理 文化. 知識. 圖 2- 4 知識管理的基本要素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吳清山 (2001)。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學報,8,96。. 如圖2-4 所示,知識管理需在文化背景之下,透過人員對於資訊科技的 轉化,內化成自己知識的過程,即為知識管理。教師的知識管理也是在學 校文化的背景下,透過同儕利用科技將資訊轉化,內化成教師個人知識的 歷程。 Knapp(1998)認為知識管理要素包括:內容、學習、衡量、科技、文 化和個人責任六項要素,如圖 2-5 所示:. 26.

(42) 科技. 內容. 文化 知識 管理. 學習. 責任 衡量. 圖 2- 5 Knapp 知識管理模式. 資料來源:馬祖地區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普查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頁 42)。陳秀玉, 2007。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1. 內容(content):確保知識內容是有價值且容易尋獲的。 2. 學習(learning):鼓勵組織成員並獎勵提升個人技能的成員。 3.衡量(measurement) :藉由衡量顧客滿意度、知識資本累積、知識分享效 率、以了解組織知識管理成效。 4.科技(technology) :發展組織成員與促進團隊合作的科技工具,如網路瀏 覽器、儲存資料的技術。 5.文化(culture):創造信任與合作的文化。 6.個人責任(responsibility):每位組織成員須為創造一個知識分享環境負 責。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完善的資訊網路環境,教師資訊素養的提昇, 教學資源庫平臺的建立,資訊學習社群與知識管理平臺的普及,使得教師 知識管理廣泛運用於學術界及學校教育單位。因而透過一系列妥善知識管 27.

(43) 理的活動,而使得個人的教學效能能夠不斷增進(曾廣俊,2008) 。 教師知識管理的架構方程式如圖 2-6。. Knowledge Management. Share. (知識管理). (分享). KM = ( P + K )S. People. Technology. (人員). (資訊科技). Knowledge (知識). 圖 2- 6 知識管理架構方程式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 (頁 39)。劉京偉譯 (2000)。台北:商周 出版社。. 教師知識管理的架構方程式:KM = ( P+ K ) S,K 指的是教師所獲取之 知識,即管理之內容;M 指的是教師針對知識所採取的管理策略;P 指的 是運載知識者,即提供教師知識來源的人;+指的是科技,即支援教師資 訊收集與分送的工具;S 指的是分享,教師願將所得知識與他人進行分享。 從知識管理架構之方程式,了解教師知識管理經由知識運載者將相關 資訊,透過資訊科技平臺的收集與分送,讓知識加速建構與成長。教師身 為知識工作者,具備知識管理的能力,即能透過知識的轉化與創新,累積 更多有用的知識,以增進教師教學效能。 28.

(44) 肆、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管理之內涵有不同認知,研究者依本研究主題之需 要,透過文獻探討,整理相關學者對知識管理內涵之認知,歸納整理本研 究之內涵架構,並對教師知識管理之內涵的意義分別闡述,期能獲得深入 的了解。 研究者整理出八項知識管理內涵,為知識的取得、知識的累積、知識 的儲存、知識的整合、知識的轉移、知識的分享、知識的創新與知識的應 用,分列如下表 2-5:. 表 2- 5 國內學者對知識管理之內涵歸納表 學者 (年代) 李國甄 (2009) 吳明雄 (2009) 李碧桑 (2009) 林勝聰 (2010) 蔡鳳旻 (2010) 蔡義德 (2010) 鍾鎮郎 (2010) 賴怡君 (2011) 李怡倩 (2011) 張阿靈 (2012) 合 計. 知識的 取得. 知識的 累積. 知識的 儲存. 知識的 整合. 知識的 轉移. 知識的 分享. 知識的 創新. 知識的 應用.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Ⅴ. 10. 10. 9. 10. 2. 9. 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9. 2.

(45) 綜合上例十篇實證研究發現,全數研究者將知識的取得、知識的分享 與知識的創新做為知識管理的重要內涵 (吳明雄,2010;李怡倩,2011;李 國甄,2009;李碧桑,2009;林勝聰,2010;張阿靈,2012;蔡義德,2009; 蔡鳳旻,2010;賴怡君,2011;鐘鎮郎,2010);而有九位研究者將知識的 儲存、知識的應用納入知識管理的內涵;其他如知識的累積、知識的整合 和知識的轉移皆有兩位研究者納為知識管理之內涵。參酌上述研究之論點, 本研究所稱之教師知識管理為:教師能夠結合資訊科技的力量,有效地對 專業知識進行取得、儲存、分享、應用與創造的連續過程,以增加專業知 識的實踐價值,藉以提升教學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故本研究將知 識管理之內涵分為「知識的取得」、「知識的儲存」、「知識的分享」、「知識 的應用」、「知識的創新」五個層面,詳述如下:. 一、知識的取得 知識取得是教師知識管理的首要工作,有效利用身邊各種管道得到所 需要的資訊與知識是知識取得方式(周德知,2004) 。教師需透過不同的方 式和來源以取得知識 (王建智,2003)。范熾文和莊千慧(2008)研究認為, 教師可以從生活、工作,以及學習等他人經驗、書籍、網頁、期刊,或研 究報告從中獲取知識。知識的取得亦可藉由過去工作經驗、實作、或自外 界引進技術,以獲取學習所需要的知識 (洪婉琪,2004)。凌重堅(2004) 認為,知識取得係指進修學校教師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等方式,獲取並展 現組織之內隱與外顯知識,包括教學、行政等相關知識,以及促成激勵教 師,提昇服務熱誠,以作為組織知識庫的內涵。 綜上所述,知識可經由不同方式及來源取得,教師將所取得的資訊能 有效整理成可用之知識即為「知識取得」的過程。. 30.

(46) 二、知識的儲存 知識取得後須儲存,留存組織與其成員間,方便其他成員擷取參考。 知識的儲存意指組織利用技術,將取得的知識儲存或轉化為外顯知識,以 利未來組織取用。汪春玲 (2009) 認為,知識儲存係指教師能善加利用資訊 科技的功能,將知識整理,系統化、組織化,建立知識庫管理能力。廖述 賢(2008)認為:知識的儲存是將知識及資訊放到組織記憶中,並確定存 在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可被內部不同團體提取,設計組織流程,幫助決策、 知識與資訊作結合,再利用瓦解與創造組織記憶,重組與強化組織記憶及 管理。認為,知識儲存係指教師透過取得、擴散,並予適當的分類及編碼, 將知識儲存下來的一種方式。 綜上所述,教師取得知識後,必須將知識外顯並建置成題庫建檔儲備, 以利後人使用及避免因為人事更迭而流失。教師知識的儲存必須運用技術, 將所有取得的知識儲存或轉化為外顯知識,讓學校其他的教師彼此分享取 用。學校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技術,將取得的專業知識經由儲存,並轉化為 外顯知識,教師活化教學教材,讓學生在學習上能依循正確方法及學習模 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知識的分享 知識透過薪火相傳與經驗傳承,知識不會因分享使用而減少,反而經 由不同的知識分享,創造出新的知識(林國賢,2004) 。知識分享係指教師 透過適當的管道與形式,與他人進行知識的交流共享(王建智,2003) 。洪 有順(2005)研究認為,知識化分享包括運用強化教學研究會功能、運用師徒 制、進行協同合作教學、資訊科技的運用、進行分享學習活動等五種。丁 秀如(2006)認為:知識分享是將組織或個人的內隱知識透過「對話」的傳達 過程「外顯化」 ,進而將知識結構化,而資訊科技與網路的應用,可藉由知. 31.

(47) 識分類與編撰,轉換至資訊系統而傳遞,讓知識分享層面更為廣泛,且快 速達成知識分享的目的。Liebowitz(2002)認為,知識分享應包括 1.面對 面互動:經由人際關係互而分享彼此的知識。2.混合方式:包括面對面的 互動及在虛情境中分享的知識。3.虛擬情境:網路之論壇中分享的知識。 綜上所述,教師可藉由各種途徑進行知識分享,快速累積更多可用的 知識,利用分享機制豐富專業知能,學校若能建立良好的知識分享文化, 將會是促進學校教師知識累積與創造的最佳催化劑。. 四、知識的應用 知識從知道 (knowing) 至理解 (comprehend) 的內化過程,使教師在知 識取得與儲存後,得以經此內化過程,成為個人的知識並加以應用。知識 內化的歷程是持續的,教師在學習與吸收專業新知後,必須將其內隱知識 及外顯知識徹底內化並應用在教師的專業教學上 (周錫欽,2005)。許翠珠 (2007) 認為,知識應用是教師將舊有的知識與經驗累積後,經過統整以創 造發展新的知識,使知識成為有意義的知識,提昇其價值。洪有順(2004) 研究認為,教師的知識應用包含系統式的策略指的是依專業程度與難易程 度將知識形式或符號化儲存於電子資料庫中,協助教師與學生擷取知識的 寶庫,也能結合教師與學生所興趣的科目建立新知識。陳秀玉(2008)指 出,知識的應用來自於問題的發現,在組織或個體中將知識經由獲取、儲 存、分享、創新的歷程,將知識彙整、歸納後,運用並實踐於工作實務。 綜上所述,知識的應用是指教師能將獲得的內隱或外顯知識,加以吸 收、思考、內省後,應用於教師專業教學與學生有效學習等實務上,進而 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品質,讓知識發揮其最大效益的歷程。. 32.

(48) 五、知識的創新 知識並非永不改變,知識有衰減或失效的可能性。組織成長的可能性 來自組織創新過程,而知識的創新則是組織創新的基礎。組織的知識資產, 經由適度保存以提供創新所需,經過時間與經驗累積,藉由內隱知識的轉 化,成為整個知識創造過程動力。知識經由批判反省與同儕討論,達成知 識的創新,創新並非無中生有,都是經由知識取得、知識儲存、知識的分 享與知識的應用等知識的累積。因而教師知識創新,不僅能擴展教師自身 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同時也能為學校創造新文化與新契機(周德知,2004; 周鍚欽,2005)。劉慧明 (2007) 指出對於教師而言,知識的發現、儲存、 轉化、應用及分享都是在累積先備知識,透過自身對於先備知識的內省及 同儕間的專業對話,方能創造新的知識,因此,知識創新的具體作法在實 務上可透過教師的反省思考、同儕的視導、教學研討會、協同教學、行動 研究,或是參加專業社群、教學競賽或是專題個案研究,或進行專業對話 等知識創新的具體作法,達到創新知識的目標。知識創新需要時間與經驗 的累積,等到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內心的頓悟過程即是創新的發端(洪婉 琪,2004) 。高義展 (2002) 認為,知識創新係指學校成員面臨教學、行政、 親師合作、服務熱忱態度提昇之難題時,會主動尋求解決之道,以創造新 的工作契機。許耀豪(2005)認為:知識本身在知識管理運作下,會產生 知識創造。知識創造和再利用的關鍵點在於如何藉由內隱知識轉化,成為 知識創造過程的動力,進而產生知識創造。 綜上所述,知識創新會創造知識的價值,教師經由時間與經驗的累積, 依課程發展、專業成長及教學所需,將取得的知識予以統整,並藉由自身 內省、合作學習、專業分享與行動研究等,創造新知識,使教師知識管理 邁向更高的層次。. 33.

(49) 第二節 教學創新理論分析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學校教育面臨教育改革推動的衝擊,為了 教導新一代的學生,教師們必須發展出更有創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 學習意願,教師必須時時更新自己的教材和教法,確保與時俱進的教學能 力,才能發揮其教學效果 (吳清山,2003) 。教師要體認教學創新有其時 代迫切性和重要性,並在教學上不斷地尋求最佳教學實務,精進並發展本 身的行動能力和表現,致力於教學改革與創新。本節將分成四個部份,第 一部分為探討教師教學創新的意涵,第二部分為探究教師教學創新的相關 理論,第三部分為分析教師教學創新的策略,第四部分為說明教師教學創 新的內涵。. 壹、 教學創新的意涵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教師必須體認創新的意義,並積極應用在日常的教 學上,不斷地變化其教學策略,進行多樣化、適性化、有創意的教學,來吸 引學生的注意,進而理解、學習知識與能力,讓學生得以接受卓越的學校教 育。教師必須先有創新的概念,才能進行教學創新,以下分述創新的概念 及教學創新的意義:. 一、 創新的概念 「創新」一詞最早由 Shumpeter 所提出,時至今日,創新已是當前知 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亦是影響組織競爭與發展的關鍵(高希均, 2000;郭秋勳、郭美辰,2005;廖春文,2005;謝金青,2005)。面對知識 經濟時代的來臨,任何組織要擁有競爭優勢,就必須懂得創造知識並且持 續創新(Nonaka & Takeuchi, 1995),否則一旦失去了競爭的優勢,組織將 逐漸走向衰敗,甚至滅亡。. 34.

(50) Rogers (1995) 認為創新藉由個人、團體、組織或其它單位所覺察出的 一個新的想法(idea)、做法(practice)或者事物(object),並付諸行動便稱之為 創新。 Smith 及 Ainsworth (1993) 界定創新為能發展新的事物,故而創新是新 的可能具有獨創性(original)或者改變已經存在的過去的事情;創新可能是一 個產品,相同的創新也可能是一個過程,或一套在教育中特殊的想法;創 新所著重的是問題的解決,創新也是可能是個體體悟後最好的構思;創新 是以改善所處之情境為目的時,就必需以倫理為基礎;創新也是與知識和 學習有密切關係。 Ritchhart (2004) 則以全面的觀點來剖析及詮釋創意和創新教學,提出 要瞭解教學實務要從「課程」 、 「教學」 、 「學生」三大層面來做探討:1.從課 程的層面而言:創意教學 尋求轉換課堂上的經驗;2.從教學的層面來看: 創意教學是有助於技能、知識的取得和了解,不僅要創新,還要有效能; 3.從學生的層面來看:學生學習的並不限定只有課堂上或書本上的知識。 此外,創新也可視為對某人或某一特定族群的一種新想法、做法或是 一種新開發的物件 (陳明溥,1998)。詹志禹 (2003) 進一步指出,「創新」 一詞通常不只是要求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且經常同時要求更好、更有價值。 張明輝 (2004) 認為創新是落實創意的一種過程、行動和結果;創新 的目的在提升個人或組織的績效。吳清山 (2004) 認為創新可以視為一種 創意實用化的過程,詳細而言,可界定為:運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為有 用的產品、服務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使其促進組織品質改進與提升的過程。 創新首要能先有「獨特、新穎」的點子或作品,亦即產出的技術或專 利必須具有極高的原創性才有很大的價值;其次,創新必須創造出「顧客能 夠感受到的高價值」才算是真正的創新 (吳思華,2005)。 綜合上述國內外相關研究,本研究認為「創新」對教師而言,是打破 固定的教學步驟或程序,以創新的理念,投注於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Hoping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supplement schools to elevate the quality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