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實施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與師生成長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幼兒園實施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與師生成長之研究"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施淑娟 博士

幼兒園實施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 與師生成長之研究

研 究 生:簡瑋婷 撰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0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幼兒園實施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 與師生成長之研究

研 究 生: 簡瑋婷 撰

指導教授: 施淑娟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0 月

(4)
(5)
(6)

誌謝

終於完成了論文了,心中無比的感謝和感動和感謝。承蒙許多師長、家人、朋 友的關心與支持,使研究所的生涯雖疲累但也充實自我。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最由衷感謝指導教授施淑娟博士,在繁忙中仍秉持著學 術研究的嚴謹與熱忱,細心且親切的指導,在這期間關心論文的進度,有疑問之 處會給予方向讓人安定。感謝郭李宗文、蔡佳燕教授在論文研究結果上以運動遊 戲為主要方向,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讓論文更臻完整。最後也非常感謝研所學 習中,所有教導過我的師長,致上最誠心的感謝。

感謝我的一家人,總是充滿愛的關懷我,謝謝我的父母,栽培我肯定我。感 謝我的豬隊友,總是唸著我趕快寫論文。感謝研所學姐、同學、朋友,靖茹、若 榛、芳綾、雅蕙、美珍等人一起努力度過研所的時光。最終,得感謝服務園所的 同事、孩子及家長,你們是完成這研究最大的功臣。

論文完成,心中無比歡喜與感恩,想用這份小小的成果,與師長、家人、朋 友、同事、家長及孩子們,分享這喜悅與榮耀。未來,還會在幼教專業上繼續努 力。

瑋婷 謹誌 民國 108 年 10 月

(7)

i

幼兒園實施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 行為與師生成長之研究

作者:簡瑋婷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實施幼兒運動遊戲,教師透過設計、執行之所面臨之困境,

經反思及修正之因應策略與成效,並了解幼兒在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與師 生的成長。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班級中的 1 位老師及 13 位大班舊生為研究對 象,透過觀察、訪談幼兒及教師及文件資料等方式進行相關資料蒐集,並以三角 驗證、協同審視增研究可信度。研究發現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透過自我及與協同教 師對話等多元策略增加專業知能規劃運動遊戲,研究結果發現在執行所面臨之困 境、解決的方式及成效共五項:(一)場地與時間協調、課程規劃富循序性解決受他 班戶外活動產生部分遊戲干擾;(二)課程保有彈性與變化性展現規則遊戲下的自由 度;(三)示範、提示、討論與實際操作除去教學中的混亂;(四)分組、命名組名、

經驗分享與問題討論提升幼兒參與學習;(五)扮演闖關遊戲、鼓勵、情緒討論引導 幼兒過程勝於勝負。幼兒參與運動遊戲的同儕互動行為中包含正向互動行為有十 三項,遊戲干擾行為有七項,遊戲分離行為則有四項。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增進運 動遊戲專業知能,如規劃運動遊戲、善用運動遊戲教學策略等;幼兒的學習成效 為養成輪流與合作遊戲的習慣,在遊戲中建立成就感與友伴關係,在其他時間和 同儕互動佳。

關鍵詞:運動遊戲、同儕互動、師生成長、專業成長、學習成效

(8)

ii

The Study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nd Teacher-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Sport Games

Wei-Ting Jian

Ab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ree main topics in implementing the sport games:

Hula Circus. The topics includ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he learning outcome of children, and the peer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Collected data from study participants, 13 preschool kids, and a teacher, this study established credibility by triangle verifi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review, adopt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planning sports gam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eachers gain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lecture partner cooperation, research capability, and self-revision. On the other hand, in hosting sport game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eachers acquired the following new skills: resource coordination, adaptability to change, and lecturing.

Furthermore, 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peer interaction between preschool children in sport games in three dimensions: interactions in grouping and gaming, interruption handling, and disconnection introspection. Last but not least, findings i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learning outcome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sport games was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fidence, the habit of taking turns, and the ability to make friends.

Key words:Sport games,peer interaction, teacher-student’s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

(9)

iii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目次...v

圖目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幼兒運動遊戲定義與教學之探討...7

第二節 幼兒同儕互動之探討...18

第三節 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3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39

第四節 研究設計...44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推動運動遊戲的教學歷程...55

第二節 實施運動遊戲中幼兒同儕互動的行為...86

(10)

iv

第三節 實施運動遊戲中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幼兒的學習成效...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結論...129

第二節 建議...131

參考文獻...133

壹、 中文文獻...134

貳、 英文文獻...139

附錄...140

附錄一: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教案設計...140

附錄二:家長知情同意書...168

附錄三:幼兒訪談大綱...169

附錄四:協同教師訪談大綱...170

附件五:同園教師訪談大綱...171

(11)

v

表目次

表 2-1 運動遊戲在教育上的價值內容及目標...9

表 2-2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在運動遊戲同儕互動之目標...12

表 2-3 國內研究運動遊戲相關論文彙整表...15

表 2-4 學校影響同儕互動之因素...22

表 2-5 國內研究同儕互動相關論文彙整表...23

表 2-6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專業成長之定義彙整表...27

表 2-7 教師專業成長方式...31

表 2-8 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相關論文彙整表...33

表 3-1 大心國小附設幼兒園亮亮班作息表...42

表 3-2 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課程主要概念與課程目標...45

表 3-3 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課程活動表...46

表 3-4 幼兒同儕遊戲互動量表...49

表 3-5 資料編碼...51

表 3-6 資料符號對照表...52

表 3-7 研究資料之三角檢測...52

表 4-1 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課程表暨教學資源...60

表 4-2 規劃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教師成長採取策略表...62

表 4-3 實施運動遊戲教學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因應解決之方式及成效一覽 表...84

表 4-4 各次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分組人數...86

表 4-5 分組後參與運動遊戲中正向互動行為與次數...105

表 4-6 分組後參與運動遊戲的遊戲干擾行為與次數...112

表 4-7 分組後參與運動遊戲的遊戲分離行為與次數...116

表 4-8 參與運動遊戲分組別時同儕互動的行為次數彙整表...117

表 4-9 分組後參與運動遊戲同儕互動的行為次數彙整表...119

(12)

vi

圖目次

圖 2-1. 幼兒運動遊戲之內涵...8

圖 2-2. 教師專業發展之內涵...29

圖 3-1. 研究流程圖...38

圖 3-2. 研究架構...39

圖 3-3. 幼兒園空間配置圖...41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實施幼兒運動遊戲,教師透過設計、執行之困境,經反思 及修正之因應策略與成效,並了解幼兒在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教師的專 業成長與幼兒的學習成效。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 的與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此節先描述研究者在幼兒園觀察幼兒戶外大肌肉活動與同儕互動行為,接著 說明運動遊戲與同儕互動的重要性,教師視其戶外大肌肉現況困境來設計及執行 運動遊戲,其歷程透過反思、修正的循環,並探討同儕互動的行為以及教師專業 成長與幼兒學習成效,最後說明此研究的重要性。

壹、 教學現場:在戶外出汗性大肌肉活動的實況

自《幼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公布後,根據準則第八條之規定「幼兒園每日 應提供幼兒三十分鐘以上之出汗性大肌肉活動時間,活動前、後應安排暖身與緩 和活動」(教育部,2012)。研究者任職的幼兒園每日作息表依時間安排 30 分鐘以 上之戶外活動,包含暖身活動、跑操場、戶外固定遊具滑梯遊戲,幼兒在自由遊 戲下,追逐遊戲、打架遊戲也頻繁地出現,因此衝突及告狀行為頻頻發生,導致 幼兒在同儕關係互動不佳,更因處理這些問題後,遊戲時間縮減。再者,少數幼 兒單獨坐在固定式的器材上,詢問之下得知原因為沒人和我一起玩,良好的同儕 關係也是在出汗性大肌肉活動學習的重要一環。王春燕(2013)指出幼兒在學習黃 金期,從運動遊戲中學習身體動作有助於提升幼兒未來成長發展,歸納出五項價 值:(一)運動能促進大腦整合習得能力的基礎;(二)能奠定未來學有助於提升 學習力;(三)能促進幼兒動作發展;(四)能增加身體免疫力及增進身體健康;(五)

能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提升社交能力。由此可見,每日出汗性大肌肉活動時間,

教師若安排合宜的運動遊戲可培養良好的同儕互動行為。

(14)

2

貳、 運動遊戲與同儕互動的關聯

相較於戶外自由遊戲運動,實施運動遊戲以目標來規劃課程,藉由規則性團 體活動,增進幼兒群體性互動,從遊戲中學習與同儕分享、輪流與溝通,並在衝 突或合作遊戲中學習社交技巧,有助於提升幼兒同儕中的社會地位(尚憶薇,2005)。 劉錞綺與劉嘉豪(2014)提到在運動遊戲實施策略,運用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

透過提供學習模仿的對象,促進同儕互動及增進學習成效。黃永寬(2009)認為幼 兒運動遊戲需要不同的角色,在自由遊戲、運動課程及各項活動中,幼兒互相製 造更和諧的社會關係。郭志輝(1985)也認為能滿足運動慾望,強魄體能,從中培 養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了解如何和友伴合作,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熊文宗(1996)

提出幼兒體育遊戲指導,應有身體性發展學習,間接促進心智方面的發展與社會 性的團隊合作的群體成長。最後,張瀞文(2011)指出家長及教師擔心孩子在健康、

學習、情緒、人際、品格等方面的問題,設法要提升幼兒各種能力時,此方法就 是運動。加強運動有助於學習,在美國、日本廣受重視,而台灣也正朝這教育方 向前進。

由上述更能肯定運動遊戲對幼兒社會性的培養、同儕互動及團體的配合都有 幫助,且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分享合作、快樂的遊戲,進一步培養幼兒良 好的社會互動。

參、 從出汗性大肌肉活動時間設計運動遊戲

教育部(2017)發布生效《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將課程劃分為身體動 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其中身體動作與健康和運 動遊戲有直接相關,且強調每日應有三十分鐘大肌肉活動,並融入其他領域中;

教學方式則強調「以運動為主體、遊戲為方法」,協助幼兒靈活掌握身體,體驗健 康生活,展現健康行動,其中維護幼兒身心健康更是首要目標之一,可見幼兒運 動遊戲是幼兒園不可忽視的一環。林風南(1988)指出幼兒體能活動目標應培養幼

(15)

3

兒身、心、社會發展的基礎能力,以運動為主,遊戲為方法,教育為指導。許美 蓉與黃永寬(2015)研究指出幼兒園大肌肉活動對幼兒生理、心理各方面的發展有 益,若有足夠的遊戲空間且運動器材多元下,較能引發教師進行相關活動,但教 師本身對大肌肉活動設計專業能力不足及缺少參與相關研習而影響實施之品質。

據《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指標》指出,教師專業包含教師知能及態度,教師知能需 熟知教育專業理論、國內外教育趨勢,具有課堂教學的實踐能力;教師態度須具 備專業責任及倫理,透過多元管道終身學習,與家長、幼兒、同事、社區建立良 好的關係,以提升教學品質(教育部,2016)。

綜歸上述在幼兒園教保課程大綱提出大肌肉活動與運動遊戲皆以運動為主,

遊戲方法,培養幼兒身、心、社會健康發展。檢視幼兒在大肌肉活動現況中,幼 兒參與遊戲意願低、同儕互動行為較不佳,降低了幼兒學習發展。研究者所任職 大心幼兒園(化名),戶外遊戲空間寬廣、運動器材多元,從研習通過幼兒運動遊戲 指導員初級測驗,應運用其充裕的運動環境與器材、教學資源下,改善其大肌肉 活動現況。研究者基於幼教背景,以幼兒的身心發展為考量,冀望透過設計幼兒 運動遊戲,透過執行、反思與修正探討教學歷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幼兒的學習 成效,幼兒同儕互動行為的轉變。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綜合第一節之論述,本研究擬以幼兒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為主題,於每 週二與四例行性大肌肉運動時間執行兩次運動遊戲,探討教師教學設計在困境中 反思和修正的策略與成效,並了解幼兒在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教師從中 獲得的專業成長及幼兒習得的學習成效。

壹、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及教育社會背景,幼兒園教師宜規劃幼兒運動遊戲。本研究旨

(16)

4

在透過運動遊戲理論與《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設計合宜的幼兒運動遊戲,

探討教師規劃與實施之困境,經反思與修正之策略及成效,了解幼兒同儕互動的 行為,從中師生成長為何?

研究者提出以下研究目的:

(一) 探討實施幼兒運動遊戲,教師透過設計、執行之困境,經反思及修正之 因應策略及成效。

(二) 探討實施幼兒運動遊戲,幼兒同儕互動的行為。

(三) 探討實施幼兒運動遊戲,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幼兒的學習成效。

貳、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教師設計、執行之困境為何?透過反思、修正的因 應策略及成效為何?

(二)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幼兒同儕互動的行為為何?

(三)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幼兒的學習成效為何?

第二節 名詞釋義

壹、 幼兒

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 3 條定義幼兒指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人。

本研究所指幼兒為研究者任教班級中五至六歲的幼兒。

貳、 幼兒運動遊戲

幼兒運動遊戲係指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為方法,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性及 社會需要設計活動(林風南,1990)。熊文宗(1996)啟發幼兒運動興趣與知能,

(17)

5

達到幼兒身心的均衡發展的身體大肌肉群活動。本研究幼兒運動遊戲指教師以道 具遊戲中隨手可得的呼啦圈,以「呼啦馬戲團」為主題,依幼兒身心發展特性,

啟發幼兒的興趣,設計一系列的運動遊戲。

參、 專業成長

饒見維(2003)提出教師專業內容主要包括:(一)教師通用知能:指教師在 各種情境能適用的一般性知識與能力,如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與 個案研究能力、創造思考能力、批判思考能力、情緒涵養、資訊素養;(二)學科 知能:教師對該學科具備學科知識與技能,教師掌握要領幫助學生發展出相關的 學科知識與技能;(三)教育專業知能:在教學、輔導、行政上的助益,涵養完整 的人,如規劃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規劃課程與教學、充實心理與輔導知能、規 劃班級經營及教育環境脈絡的知識;(四)教育專業精神:教師對教育工作產生認 同,並主動投入工作的精神。本研究的專業成長指在教育專業知能成長,以運動 遊戲理論及幼兒園課程大綱設定教學目標、規劃與執行運動遊戲面臨之困境,透 過反思與修正之教學策略,提升運動遊戲專業知能。

肆、 同儕互動

Fantuzzo 等人所進行之相關研究(Fantuzzo et al., 1995)觀察歸納幼兒在遊戲中 與同儕的互動行為,大致分成三種類型向度,包含:(一)正向互動行為(play interaction):與幼兒之利他行為、人際技巧、自我控制、和語言技巧有關,包含分 享想法、幫助別人等行為,為正向的行為向度;(二)遊戲干擾行為(play disruption):

幼兒在遊戲中表現的吵架、攻擊行為、哭鬧等缺乏自我控制的行為,為負向的行 為向度;(三)遊戲分離(play disconnection):幼兒在參與遊戲時表現出的退縮、

無目標、被忽略、不被邀請的情形,為負向的行為向度。(引自陳蕙茹、簡淑真,

2011)。本研究所指的同儕互動幼兒在參與運動遊戲中三個向度同儕互動的行為。

(18)

6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壹、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都會地區國小附幼大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由於學校附幼規模,僅 以研究者任教班級中的 13 位大班幼兒與教學者來做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無法擴 及其他地區或其他分齡教學之幼兒。

貳、 研究時間

本研究的教學活動是每週兩次戶外大肌肉時間進行運動遊戲-「呼啦馬戲團」, 為期於 2018 年 11 月至 12 月底,每次活動時間 40-60 分鐘,共 14 次活動。僅於課 程時間做觀察,其他時間無法進行實際的觀察。

(19)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實施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歷程,教師透過設計、執行之困 境,經反思及修正之因應策略與成效,並了解幼兒在運動遊戲中同儕互動的行為,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幼兒的學習成長。文獻探討的內容可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幼兒 運動遊戲之定義與教學之探討;第二節為幼兒同儕互動之探討;第三節幼兒教師 專業成長之探討。

第一節 幼兒運動遊戲之定義與教學探討

本節先說明幼兒運動遊戲定義內涵及價值,接著探討幼兒運動遊戲設計與教 學,最後探討幼兒運動遊戲相關研究。

壹、 幼兒運動遊戲定義內涵及價值

以下針對幼兒運動遊戲之定義、內涵進行探討,並整理實施運動遊戲中,幼 兒所習得教育價值目標。

一、 幼兒運動遊戲定義

王健次(1981)對運動遊戲的定義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他認為 2 歲至 6 歲,

提供有關體育遊戲之方法,增強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發展。林風南(1990)提出幼兒 運動遊戲指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為方法,根據幼兒身心、社會發展特性設計活 動。許麗鳳(1996)與熊文宗(1996)認為透過幼兒身體活動,以發展兒童各階段 人格為目的,使身體及心理皆可獲得健全發展啟發幼兒運動興趣與知能。

研究者認為幼兒運動遊戲以遊戲方式進行身體運動,培養幼兒身、心、社會 發展。知悉幼兒運動遊戲的定義後,其內涵為何?下段進行探討。

二、 幼兒運動遊戲內涵

王健次(1981)與林風南(1988)指出幼兒運動遊戲內涵為運動、遊戲、教育 為三大主軸,從幼兒行為發展來獲得生活經驗、樂趣與健康,增進身、心、社會 等各領域發展。林風南(1990)參酌幼教之父—福祿貝爾的遊戲觀「重視兒童的發

(20)

8

展,注重藉自然以開展的兒童的內在本性」,主張將運動遊戲納入正式課程的科目 中,認為運動遊戲是兒童身心均衡發展上所不可或缺的,可提高身體的能力、精 神力、道德心。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且有多方面的好處:遊戲是運動,兒童可從 中鍛鍊自己的筋骨,促進身體的機能;再者,遊戲是學習,能從模仿成人的活動 中獲得實用的知識;最後,遊戲是磨練,可透過它來培養能夠領導與被領導的人 才(邱兆偉,1996)。滕德政(2007)蒐集杜威之體育思想內涵,有四項:(一)主 張身心一元論;(二)以「健康快樂、自然發展」為體育目的;(三)體育是不斷 重新組織、重新構造、重新轉換的歷程;(四)體育遊戲化。杜威的體育目的是以

「健康快樂、自然發展」為指導原則,並以自我的生存價值最高。過程為人類經 驗不斷重新組織、構造、轉換的歷程,藉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以「兒童 為中心,遊戲為手段。」並強調以科學為基礎,為體育思想開展新的藍圖。黃永 寬(2009)也指出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應融合遊戲、運動與教育,整理五項幼兒運 動遊戲的內涵:(一)幼兒運動遊戲是以幼兒為對象施於運動、遊戲,並引導達到 教育的目的;(二)幼兒運動遊戲是幼兒獲得生活經驗的方式而成長;(三)幼兒 運動遊戲是針對幼兒行為發展的特徵給予適當的刺激,使幼兒在關鍵期有著良好 的學習;(四)幼兒運動遊戲以趣味為旨趣,不是訓練,使每一位幼兒獲得健康;

(五)幼兒運動遊戲是使幼兒在遊戲生活中,得到生活經驗的累積以增進智慧。

由上述得知,幼兒運動遊戲內涵包含三大元素:運動、遊戲、教育,三大理 念相互影響,而創造幼兒所喜愛的運動活動,整理幼兒運動遊戲之內涵如圖 2-1.。

圖 2-1.幼兒運動遊戲之內涵 資料來源:王健次 (1981:2)。

遊戲

教育的 遊戲

體育

教育

運動

遊戲

運動

幼兒運 動遊戲

(21)

9

瞭解了運動遊戲的內涵作為發展課程的基礎,以運動為主、遊戲為方法、教 育為目標,接著探討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

三、 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

談到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多數人認為只有玩罷了,古人云:「業精於勤,荒 於嬉;勤有功,戲無益」。但真是如此嗎?有許多學者提出大逕相庭的看法。美國 國際運動場協會提出的《兒童遊戲權馬爾他宣言》中,指出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 的價值為:(一)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二)啟發幼兒的思考力、想像力、創造 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增進幼兒的知識並擴充其生活經驗;(四)培養幼兒 的注意力、辨別力、記憶力、自信心及發表己見的能力;(五)增進社會行為與語 言能力的發展;(六)協助情緒的發展,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林朝風,1994)。王 春燕(2013)指出幼兒在學習黃金期,從運動遊戲中學習身體動作有助於提升幼兒 未來成長發展,歸納出五項價值:(一)運動能促進大腦整合習能力的基礎;(二)

能奠定未來學有助於提升學習力;(三)能促進幼兒動作發展;(四)能增加身體 免疫力及增進身體健康;(五)能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提升社交能力。另外,黃永 寬與黃永旺(2003)提出論運動遊戲價值有六項,包括生理、教育、益智、社會、

治療及道德價值。從張鳳菊、黃永寬及黃士怡(2010)綜合專家學者研究與觀點,

將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價值整理出九項,增加三項包括人格、心理及情緒價值,

研究者整理如表 2-1。

表 2-1

運動遊戲在教育上的價值內容及目標 價值內容 運動遊戲的價值目標

生理 運動遊戲過程中,能促進動作技能發展、提升運動能力、培 養健康的強壯的體魄。

教育 運動遊戲過程中,具有德、智、體、群、美的教育價值 益智 幼兒參與運動遊戲刺激大腦的細胞活躍,提升其思考、創造

之能力,進而達到益智的功能。

社會 藉由參與運動遊戲活動, 學習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溝通的技

(22)

10

巧、培養人際關係以及社交能力等技能,做為未來適應社會 或其他環境的基礎。

治療 透過運動遊戲的參與過程是可以達到治療與抒發壓力的功 能,在醫學上也有使用遊戲方式治療。

道德 讓幼兒瞭解好與壞等基本道德觀念,產生遵守約定、道德規 範與自律的行為。

人格 幼兒參與運動遊戲可為幼兒帶來自信心、滿足感、愉悅感等 正向感覺, 有助幼兒發展正面取向的人格。

心理 幼兒藉由運動遊戲可以使其心理獲得平衡,滿足個人心理需 求,得到快樂的感覺,這些正向的心理特質,皆有助幼兒發 展健康的心靈。

情緒 幼兒期情緒表達方式多以哭鬧、生氣等負面情緒引起注意,

透過運動遊戲的過程,建立團體合作精神、正向情緒的展現 及適切的情緒表達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資料來源:整理自張鳳菊、黃永寬及黃士怡(2010)

從上述了解運動遊戲在幼兒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兒在運動遊戲 中不斷的鍛鍊體格、增加體力、培養其心智的完整、增加人格的養成,建立其朋 友關係、學習自我表現、建立自信心、適應社會性、增進道德觀正義感,促進身 心全面發展。將運動遊戲落實於生活中,如家庭、學校活動,相信對幼兒的成長 益處多。

貳、幼兒運動遊戲設計與教學

水心蓓(2003)指出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方法,首先確定教學目標,

再來組織身體動態活動,最後選擇遊戲範疇。林晉榮(2004)指出幼兒運動遊戲課 程的設計應掌握:(一)瞭解幼兒本身的能力;(二)動作的順序;(三)遊戲多元 化;(四)課程具有目標性;(五)漸進的引導模式等原則。高群超(2006)指出設 計課程應以幼兒身心發展設定目標,並依幼兒能力及動作發展設計遊戲課程;教 學應以循序漸進和遊戲多元化來提升幼兒之興趣,同時提供一個安全的教育環境。

(23)

11

許美蓉(2016)也提到教師須多善用多元化的教材與活動、並依據幼兒的身體狀況、

興趣,提供一個安全且能讓幼兒自由創作的學習氛圍活動情境,進而享受體能性 活動遊戲及肢體動作的想像與創作中。

以下針對幼兒運動遊戲的課程目標、指導原則、教學方式進行探討。

一、 幼兒運動遊戲的課程目標

在設計課程前,教師必須詢問自己,要透過課程讓幼兒習得什麼樣的能力?

其學習目標為何?是在設計課程中首要考量的重點。

郭志輝(1985)提出運動遊戲課程目標為(一)增進身體健康發展、提升體力;

(二)培養合群觀念,滿足喜歡運動的心理與個別差異之需要;(三)培養愛護公 物等良好社會習慣與人格品質;(四)學習健康習慣、維護自身安全的意識。林風 南(1988)提到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

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運動為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核心;遊戲富有趣味 性、生活性;教育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性及社會需要為目的。熊文宗(1996)也 提及幼兒運動遊戲的對象為 3 到 6 歲的幼稚園兒童,凡能啟發幼兒運動本能與興 趣,培養運動知能,並提供幼兒感官操作達到身心均衡發展的大肌肉活動。

日本前橋明教授指出幼兒體育透過各種身體運動,由教育展開指導,協助幼 兒展現運動慾望、身體機能協調、精神發展、認知面及社會性發展,培養身心健 全的幼兒(黃愫芬譯,2016)。黃永寬(2009)指出幼兒運動遊戲目標為鼓勵幼兒 學習基本動作能力,強健體能,並透過身體運動學習認知、情意發展,以增進幼 兒適應將來社會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2017)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依據幼兒的需求與社會文化 的期待,劃分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課 程活動設計以領域之課程目標規劃幼兒學習方向,在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領域目 標有三項:(一)靈活展現基本動作技能並能維護自身安全;(二)擁有健康的身體及 良好的生活習慣;(三)喜歡運動與樂於展現動作創意。亦即是協助幼兒靈活操控身

(24)

12

體,從中體驗健康生活及健康行動;並對於所處環境,做出安全的回應。

研究者實施運動遊戲主要目標為觀察幼兒同儕互動行為,依身體動作與健康、

語文、社會領域之課程目標規劃幼兒學習方向。研究者整理其課程目標如表2-2。

表 2-2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在運動遊戲同儕互動之目標

領域 領域目標 課程目標 學習方向

身體 動作 與健康

靈活展現 基本動作 技能並能 維護自身 安全

身-2-1 安全應用身體操 控動作,滿足自由活動 及與他人合作的需求 身-3-2

樂於善用各種素材及器 材進行創造性活動

一、 能依據空間環境以及生活情境,調 整及控制動作的大小、快慢、輕重、

方向、形式以及與周遭他人及環境 的關係。

二、 活動進行時宜提供合宜的設施設備 及團體合作的情境,並適時提供穩 定性、移動性、操作性等動作技能。

語文 合宜參與 日常社會 互動情境

語-2-1 以肢體語言表達

(以肢體表達)

語-2-2 以口語參與互動

(以口語表達)

語-2-3 敘說生活經驗

(以口語表達對生活的 理解)

一、 在團體互動情境裡,以適切的方式 和他人互動,理解互動對象以肢體 和口語表達的意義並表達自己的看 法。

二、 透過敘說生活經驗,透過分享認識 自己,也擴展和深化對他人生活的 認識。

社會 樂於與他 人相處並 展現友愛 情懷

社-2-2 同理他人,並與 他人互動

社-2-3 調整自己的行 動,遵守生活規範與活 動規則

一、在人際互動和生活經驗的探索,察 覺到自己、他人和生活環境的狀 況,學習反思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並發展愛人惜物的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2017)

綜上述文獻指出幼兒運動遊戲的課程目標,研究者歸納整理三面向:

(一)從生理方面:促進幼兒動作發展,藉由運動身強體魄。

(二)從心理方面:培養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藉由運動增進自信心、意志力、創 造力。

(25)

13

(三)從社會方面:藉由運動遊戲學習與他人互動及問題解決之能力,增進適應 將來社會生活的能力。

二、指導幼兒運動遊戲之原則

幼兒運動遊戲指導要素有十項。(一)注重引起動機引發興趣;(二)重視幼 兒的興趣及自主性;(三)重視創造性;(四)重視成就感;(五)活動設計須循序 漸進;(六)富彈性、變化的活動;(七)依個別差異而修正活動;(八)課程、器 材、場地及動作操作以示範讓幼兒了解操作方式;(九)課程安排時間以 30~40 分 鐘,包含引起動機(2~3 分)、暖身運動(5~8 分)、主要活動(20~25 分)、緩和運 動(3~4 分)、結束過程;(十)教學者正向的態度,讓幼兒開心學習(康惠琹,2001;

林風南,1988)。

曾沈連魁(2011)提出八項指導原則:(一)提前規劃學習目標與內容;(二)

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三)注重安全性與舒適性;(四)利用簡單、現有的器材 來引發學習動機;(五)適當的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六)教學時間依幼兒學習的 興趣做調整;(七)因應幼兒個別差異給予協助,建立自信心;(八)善用環境器 材及人力資源使幼兒有足夠的學習機會。張瓊芳(2017)指出運動遊戲必須考慮活 動的內容,教材程序的安排,以及學習者的心理狀態。

教育部(2017)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在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中 提出七項教學原則。(一)協助建立遵守安全原則;(二)教學前場地之規劃,檢 視活動空間適切性;(三)示範良好的健康行為,並提供機會讓幼兒學習;(四)

教學活動由淺易深,以幼兒生活經驗興趣規劃,培養幼兒喜好運動並擁有健康行 為,為持續性、統整性活動;(五)提供充足活動時間,並依天候狀況、幼兒體能 狀況調整課程活動;(六)鼓勵幼兒參與肢體活動,教學者參與激發集體創意活動;

(七)宜提供多元且合宜的教材與設備,體驗多元身體動作及健康活動。

從上述文獻提出運動遊戲指導的原則,研究者歸納出三項:

(26)

14

(一) 幼兒興趣要素:衡量幼兒身體動作發展,以幼兒的興趣與自發性來設計課程 (二) 教師教學原則:活動設計循序漸進,並依幼兒個別差異而變化活動,營造良

好的學習氣氛。

(三) 環境準備原則:包含遊具設施設備及教具準備,團體人數多寡安排、活動時 間長短規劃等。

三、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之教學方式

設定課程目標,實施教學要運用何種教學方式呢?劉錞綺與劉嘉豪(2014)指 出教學方式多樣化,提出 8 種教學方式供參考。(一)直接命令式教學法:以解釋 及示範讓幼兒模仿學習,經學習及修正後完成適當的活動技巧;(二)練習教學法:

解釋及示範後,讓幼兒依照自己的方式及能力練習動作;(三)可控制體育訓練法:

以教師指導完成活動訓練;(四)探索式教學法:給予廣泛動作挑戰,教學者不示 範,著重幼兒探索的過程;(五)引導式教學法:教學者提出各種動作活動,幼兒 運用自己的方式尋求解決方式;(六)遊戲式教學法:運用遊戲及娛樂性進行體能 教學,提高幼兒參與性;(七)體育競賽教學法:幼兒學習比賽的方法及學習練習、

比賽;(八)情境教學法:設置體育環境,如掛圖、多媒體,讓幼兒學習識字、體 育知識。

黃永寬(2009)提出運動遊戲教學可進行的方式:(一)遊戲:身體意識或教 材的特性與可行的動作;(二)競賽遊戲:身體意識或教材的特性與可行的動作及 距離(空間意識);(三)團體遊戲:身體意識或教材的特性與可行的動作及搶奪 或追逐;(四)遊戲的變化:身體、空間、時間、關係意識交互應用。曾沈連魁(2011)

提出幼兒體能教學方法包括:(一)簡單易懂的指導語讓幼兒快速學習;(二)明 確的示範動作讓幼兒模仿;(三)維持良好的活動秩序,善用正增強來引導幼兒學 習;(三)運用分組學習提升班級整體的學習效率及安全,其類型包括分組競賽學 習、分組同時學習、分組輪流學習。

綜合上述文獻,實施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方式多元化,研究者實施運動遊戲 以幼兒為中心,透過遊戲式教學法,提高幼兒參與度,並善用分組同時學習及輪 流學習以增加同儕互動的行為。

(27)

15

參、幼兒運動遊戲相關研究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首先規劃課程之目標、符合幼兒動作發展之內容,並延 伸幼兒之興趣,幼兒在參與運動遊戲後,在生理、心理及社會發展有正面影響,

也為幼兒的未來成長紮根。

在了解幼兒運動遊戲實施的課程目標、指導原則及教學方式後,接著希望透 過蒐集並整理有關幼兒運動遊戲之相關文獻,期望可作為本研究重要參考。

表 2-3

國內研究運動遊戲相關論文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結果

陳信全

(2002)

運動遊 戲教學 對幼兒 運動能 力影響 之研究

實施運動 課程,以 運動能力

(25 公尺 快速跑、

立定跳 遠、壘球 擲遠、併 腳連續 跳、雙手 支撐力)

進行前後 測驗。

高雄私 立樹德 家商附 設幼稚 園 98 位 幼兒

一、幼兒:在實施 8 週運動遊戲,以遊 戲課程讓幼兒參與,並依年齡及性 別來評量幼兒運動能力,整體而 言,幼兒運動能力有進步。連帶著 班級的特殊幼兒也學習到遊戲的 樂趣,提升運動能力、社會人際關 係互動。

二、教師:教師會依課程修正並依據 3 項目標來設計運動遊戲,其為生理 效益、心理效益及社會效益。

賴淑娟

(2012)

幼兒園 推動幼 兒運動 遊戲教 學之行 動研究

質性研究

(觀察、

訪談、紀 錄、文件 資 料)

台中市 南區小 雅幼兒 園 6 個班 級

一、幼兒:幼兒在身體動作的發展有明 顯進步,在參與活動與學習態度變 得主動積極;在社會能力方面,喜 歡與人分享,人際互動能力明顯提 升。

二、教師:教師專業成長透過研讀小

(28)

16

組、校外研習、校外專家至校內研 習、教學觀摩與回饋、教師同儕輔 導、行動研究會議六項策略,研討 適合幼兒需求與能力的運動遊戲。

三、家長:家長正向的互動與回饋,肯 定夥伴教師的努力。

符春萍

(2013)

運動遊 戲課程 對幼兒 平衡力 的影 響—以

「跳房 子」為 例

實驗研究 法

某幼兒 園中班 幼兒 2 班 共 59 名

在探討 10 週跳房子運動課程,以開眼 單足立、走平衡木測驗,與對照組-實 施一般運動遊戲課程,比較幼兒動靜平 衡能力之差異。研究結果實施跳房子課 程動、靜平衡能力提升,且優於對照組 進行一般運動遊戲課程。

丁秋蘭

(2015)

運動遊 戲教學 與幼兒 同儕互 動

質性研究

(觀察、

紀錄、文 件資料)

台北市 某國小 幼兒園 大班 5 足 歲 6 位幼 兒

一、幼兒:在實施 8 堂運動遊戲教學 下,幼兒擁有正向的同儕互動,透過小 組的分組的方式,漸而提升為全班性合 作的層次概念,加強社會性的發展與團 隊的建立,在面臨衝突事件時,運用語 言來溝通,共同解決問題。

二、教師:宜設計趣味化的學習情境與 教學,善用環境資源,採用鷹架理論協 助教學,並重視同儕合作學習、分組教 學。

方黃 裕、李詩 賓與曹 健仲

(2015)

跳繩運 動對幼 兒身體 動作能 力的影 響

以坐姿體 前彎、單 足立、十 次反覆側 跳、拍球 進行課程 前後測 驗。

桃園縣 私立芃 芃幼兒 園大班 幼兒

以跳繩運動為核心的體能活動課程對 於代表平衡性之單足立、代表協調性之 拍球能力的增長有明顯的助益,但跳繩 運動對於代表柔軟性之坐姿體前彎、代 表敏捷性之反覆側跳能力的增長並未 有顯著的成效;大班幼兒不會因為年齡 的差異,而致使跳繩運動課程對幼兒身 體動作能力之影響有所之差異;男幼兒 在協調性的學習效果上優於女幼兒。

(29)

17

朱翠涓

(2016)

「運 動,動 滋動」

幼兒園 運動主 題課程 之行動 研究

以幼兒體 適能體能 測驗進行 課程實施 前後測 驗。

台中市 蝴蝶國 小附設 幼兒園 大班 36 位幼兒

一、幼兒:在實施 13 週「運動,動滋 動」主題課程下,幼兒在身體動作 能力,包含肌耐力與協調性有明顯 的進步。主題活動課程提供探究問 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學習處理 情緒並與他人相處互動。

二、教師:「運動,動滋動」主題課程 以幼兒生活經驗、興趣為主軸,結 合遊戲學習的方式,讓幼兒體驗各 種運動遊戲。課程進行時需掌控活 動時間、天氣狀況,注意幼兒學習 狀況,選擇合宜的運動器材,並隨 時充實運動遊戲之專業知識,以提 供更完整的課程內容。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自行整理之文獻

綜合上述文獻,實施運動遊戲,研究方法居以量化來觀察幼兒身體動作能力 發展(方黃裕、李詩賓、曹健仲,2015;朱翠涓,2016 符春萍,2013;陳信全,2002); 以質性觀察紀錄幼兒同儕互動關係(丁秋蘭,2015;賴淑娟,2012)。除此之外,

在運動遊戲同儕互動中,幼兒同儕互動增加,產生如何與他人互動及解決問題(丁 秋蘭,2015;朱翠涓,2016;陳信全,2002;賴淑娟,2012)。高群超(2006)提到 運動遊戲應重視生理、心理、社會全面性發展,由此可見,同儕互動中產生的社 會發展,人際關係合作、輪流、分享等也不容小覷。而在教師執行運動遊戲下,

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也提供一系列運動遊戲課程內容供幼兒學習(朱翠涓,2016;

丁秋蘭,2015;賴淑娟,2012;陳信全,2002)。

從整理中的文獻主要以量化方式關乎幼兒運動能力,僅少數研究在實施運動 遊戲下,探討教師如何執行不同種類的運動遊戲,幼兒同儕互動行為如何開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透過觀察紀錄的方式,研究者實施一主題-呼啦圈運動遊戲,

設計各種玩索呼啦圈的方法,探討及深化課程。經執行課程、反思與修正,在幼

(30)

18

兒反覆操作呼啦圈下,成為開啟遊戲的互動與創造者,確立其研究價值。幼兒們 如何正向互動、學習,將是下節將進行探討的內容。

第二節 幼兒同儕互動之探討

幼兒從接觸父母、手足至同儕友伴維持長期的互動關係,透過學習不同的社 會技能及面對不同情境解決問題(鄭瓊月,2006)。因此,在幼兒運動遊戲實施下,

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是學習的過程中本研究的重要任務。本節先闡述幼兒同儕互 動的定義,再闡述幼兒同儕互動之行為,接著說明同儕互動對幼兒的重要性,探 討影響幼兒同儕互動之因素,最後探討幼兒同儕互動之相關文獻。

壹、 同儕互動的定義

在探討同儕互動的定義前,先就「同儕」、「互動」分別說明。何謂「同儕」?

張春興(2011)提到「同儕」是由年齡、身分、社會地位等相仿的成員組成。本研 究之同儕,乃是指在同一園所中,同一個班級內五至六歲的幼兒。

所謂「互動」是指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彼此接觸一段時間,透過語言、符號、

手勢及其他溝通方式,彼此影響而產生行為改變(黃政傑,1975)。本研究所指的 互動將以學齡前中大混齡之幼兒在實施運動遊戲下,幼兒們互動中語言及肢體動 作為觀察重點。

「同儕互動」的意義為何?林姿君(2000)指年齡相近的個體,透過語言符號 和書寫活動的參與,彼此討論經驗和意見、提出疑問與相互質疑等互動行為,從 中建構個人思想觀念的歷程。本研究同儕互動指上述對象之幼兒,在規畫的運動 遊戲中,彼此互動之行為,語言對談及肢體動作。同儕互動之行為是哪些面向呢?

接續探討同儕互動的行為。

(31)

19

貳、 幼兒同儕互動之行為

幼兒起初第一接觸環境為家庭,家人及手足以及學校同儕互動,要學習各種 社會技巧,也要面對不同情境來處理問題,其學習發展互動內涵包含:(一)分享 與獨占;(二)合作與衝突;(三)受歡迎與受拒絕;(四)順從與抵抗(鄭瓊月,

2006)。陳靜湘與廖永堃(2010)整理有關人際互動的研究大都採用的研究方法是 質性研究,以實際到現場觀察為主,輔以訪談或相關文件資料。而研究內容多半 是探討與同儕或老師之間的互動情形分為:一、互動形式,包含口語、非口語、

肢體動作和表情等;二、互動方式,包括主動與被動行為,以及探討主動性的動 機;三、互動行為,包含正向與負向行為;四、互動內容與目的的探討。

研究者整理互動行為相關文獻,方金鳳(2003)以軼事紀錄法觀察 5 至 6 歲幼 兒,在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行為界定以正向、負向及中性三種向度作為觀察依 據:(一)正向互動行為:運用此策略能與同儕產生良好的互動行為,如利他、示 好、等待、分享、親密、協商溝通與合作等;(二)負向互動行為:運用此方式與 同儕產生負向互動行為,如恐嚇、命令、哄騙、破壞、語言或身體攻擊、哭鬧、

搶奪、威脅利誘、批評、取笑等;(三)中性互動行為介於上述之間,指幼兒不想 面對衝突,又無法解決,選擇迴避式互動態度,如轉移目標、默認、訴諸權威等。

羅品欣(2003)研究不同人口(性別、年齡)變項、家庭狀況、智力及情緒的 同儕互動關係,將兒童同儕互動分為正向關係與負向關係兩大類。正向關係包含

「合作/利社會行為」、「遊戲/聯合活動」、「信任/尊重」、「親密/依附」等內涵;負 向互動包含「支配/指使」、「衝突/攻擊」、「競爭/忌妒」、「敵意/防衛」等範疇。洪 芝青(2007)探討大班幼兒在團體活動、小組活動以及自由遊戲時間所產生的合作 行為,其研究發現,幼兒為達成共同目標,其合作過程會產生「指導示範」、「提 醒」、「詢問」、「幫忙」、「溝通協商」、「輪流」、「解決問題」、「專注目標」等正向 行為。

金瑞芝(2003)探討不同性別、年齡(4 至 5 歲)於不同性別組合同儕遊戲的

(32)

20

互動品質,在角落、自由遊戲的互動,參考 Fabes 等人(2003)和 Chisholm 與 Pitcairn

(1998)的內容,包含活動量、攻擊行為之多寡及程度、表達遊戲想法、利社會行 為、進行相同活動、聊天、接納與拒絕同儕等。而攻擊行為,攻擊的形式較為多 元,包含語言攻擊、爭吵、搶奪、推踢等身體攻擊等不同層次。

Fantuzzo 等人所進行之相關研究觀察歸納幼兒在遊戲中與同儕的互動行為,大 致分成三種類型向度,包含:(一)正向互動行為(play interaction):與幼兒之利他 行為、人際技巧、自我控制、和語言技巧有關,包含分享想法、幫助別人等行為,

為正向的行為向度;(二)遊戲干擾行為(play disruption):幼兒在遊戲中表現的吵 架、攻擊行為、哭鬧等缺乏自我控制的行為,為負向的行為向度;(三)遊戲分離

(play disconnection):幼兒在參與遊戲時表現出的退縮、無目標、被忽略、不被邀 請的情形,為負向的行為向度(取自陳惠茹、簡淑真,2011)。陳惠茹與簡淑真(2011)

研究在自由遊戲時段於扮演角進行七次的同儕互動行為觀察,參考同儕遊戲互動 量表(The Penn Interactive Peer Play Scale,簡稱 PIPPS)的正向遊戲互動、遊戲干擾及 遊戲分離(負向行為)三種行為類型指標,觀察及分析參與社會戲劇遊戲的幼兒 互動行為。

綜歸上述幼兒同儕互動行為模式的相關議題與研究,多數將互動行為分為正 向與負向兩種類型,互動形式為包含口語、非口語、肢體及表情,本研究將參考 同儕遊戲互動量表三個向度的行為內容(陳惠茹、簡淑真,2011),列出運動遊戲 中產生之正向互動行為、遊戲干擾行為、遊戲分離行為三向度並設計同儕遊戲互 動量表作為紀錄及分析之依據。其正向互動行為有六項:分享想法、領導別人玩、

幫助別人玩、有禮貌指導別人、鼓勵別人參與遊戲、有創意地參與想像遊戲;遊 戲干擾行為有八項:打架或吵架、被別人拒絕、不想輪流、說別人閒話、損壞物 品、語言攻擊他人、哭鬧及發脾氣、搶奪他人玩物身體攻擊;遊戲分離行為有九 項;別人遊戲是在外圍徘徊、退縮、無目標閒逛、被別人忽略、不被別人邀請去 參與遊戲、拒絕被邀請去參與遊戲、表現困惑、需要老師指導、看起來不快樂轉 移情境有困難。

(33)

21

當幼兒在家與手足互動,情境轉換至幼兒園與同學間的互動,彼此間的互動 有何重要性?接下來將闡述同儕互動的重要性,更確立實施運動遊戲下探討同儕 互動的根據。

參、 同儕互動對幼兒的重要性

在幼兒社會化過程中,除父母親外,教師及同儕團體互動在兒童成長歷程佔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陳忠傑,1999)。Stone(1995)及其他研究者指出遊戲是兒童社 會發展主要型態,遊戲鼓勵社會互動,兒童學習如何協調、解決衝突、解決問題、

與別人相處、輪流、有耐心、合作及分享(引自廖鳳瑞、陶英琪,2015)。 再者,從「認知發展」的層面來看,提到相較兒童與成人的互動,由於同儕 地位平等接觸,為達到共同目標,就必須學會接受彼此觀點、談判及妥協(張欣 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4)。此外,當兒童與同儕在一起時,可以相互激盪,

創造出有趣的遊戲方式、建立遊戲規則等,都有助於兒童認知發展的複雜化、精 緻化、與彈性化,進而涵養出「角色取替」的能力(曾端真、曾玲珉譯,1998)。 其次,從「身心發展」的角度而言,王珮玲(2016)指出在同儕的團體中,幼 兒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標準,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進而發展出良好的人 格特質。陳鵬仁與卓俊伶(2005)指出同儕間的社會互動可以提供學習經驗,進而 影響身體、認知、社會及情緒領域的發展。

從上述的文獻中歸納:同儕互動提供了幼兒和成人互動關係中所欠缺的互動,

彼此為達共同目標(如遊戲競賽、任務……),學習如何協商、合作等社會互動,

進而產生各領域之學習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肆、 影響幼兒同儕互動之因素

幼兒自家庭步入學校,相處時間最長、接觸最多的成人為教師,教師的一言 一行對幼兒造成深遠的影響(孫敏芝,1989)。幼兒在與人群互動中,他們的行為、

(34)

22

習慣、道德發展等都和社會環境產生相互關係,Shaffer 在 1994 年探討同儕接納的 因素(林翠湄譯,1995)及莊淑婷(2009)觀察一幼兒在班級中的同儕互動,探討 影響同儕互動因素有(一)家庭因素: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管教態度及教養型 態、出生序的效應親子依附關係及手足關係;(二)個人因素:名字、氣質、性別、

外表、認知技巧、社會能力與行為表現;(三)學校因素:教師行為態度、環境、

作息時間,透過觀察、紀錄、省思,教師理解幼兒本身的氣質、發展能力,與家 長增加親職互動,教師須擁有正向態度輔導幼兒與同儕互動,幼兒會逐漸進步與 成長。

教師須提供支持性的環境讓幼兒學習成長。Oden 與 Ramsey(1993)強調幼稚 園課程哲理或模式「不僅可以影響幼兒社會互動的範圍和程度,亦會影響到幼兒 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從空間的使用到每天的作息都會受到影響」(引自 江麗莉、蘇靖媛編譯,2003,p.216)。可見幼兒在學校的學習與互動的行為,教師 的鷹架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以下針對學校因素說明。江麗莉與蘇靖媛(2003)提出 四項創造幼兒獲得社會知識與社交生活機會,包括營造物理環境;規劃時間作息;

進行遊戲活動;提供團體參與,經研究者整理如下:

表 2-4

學校影響同儕互動之因素

學校因素 物理環境 時間作息 遊戲 團體參與 創造同儕

互動、社 交技巧的 因素

一、營造準 備好學 習的環 境。

二、視活動 而設定 合適活 動的空 間。

一、提供充足 的時間與 他人發展 社會化的 關係。

二、規劃合宜 正式課程 及非正式 課程的活

一、提供扮 演遊戲 和複雜 的合作 關係機 會。

一、提供高度知性的 活動,增加自發性 遊戲的豐富度,並 依情況安排個別 性或團體合作活 動。

二、安排學習與他人 合作,溝通協商解 決問題的情境。

(35)

23

三、營造情 感和美 學的氣 氛。

動。

三、提供幼兒 選擇活動 的機會

三、規劃主題活動,幼 兒共同討論經驗 及內容,建立同儕 互動。

資料來源:整理自江麗莉、蘇靖媛(2003)

綜合上述可知,幼兒個人、家庭、學校皆是影響同儕互動關係的因素,其影 響程度不一,而在學齡前階段的幼兒,在學校相處時間較長,對於同儕互動關係 影響極為重要。社會學習論強調同儕模仿對兒童行為學習的重要性,Vygotsky 的社 會互動與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中,提及鷹架作用有助於 幼兒達到更高層次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藉由老師或較有能力的同儕協助成長,而 要藉由較有能力同儕的協助就必須進行同儕互動(引自陳韻如、吳麗媛,2011)。 研究者設計的運動遊戲,將考量其物理環境、時間安排、活動進行方式(遊戲或 競賽),並提供機會讓同儕彼此參與、合作的機會。知悉同儕互動之定義、內涵、

行為、學校因素之影響,研究者將蒐集同儕互動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整理與探討。

伍、 幼兒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蒐集國內幼兒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就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及研究結 果加以分析,如表 2-5。

表 2-5

國內研究同儕互動相關論文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主要研究結果

鄭雅莉

(2002)

繪本教學 介入發展 遲緩幼兒 同儕互動 之個案研

質性研究

(觀察、軼 事紀錄、同 儕互動檢 核表)

某縣公立幼兒 園 1 位發展遲 緩幼兒

一、個案在成人的協助下,發展 遲緩幼兒和同儕的合作行為 明顯增加,也出現邀請同伴 加入遊戲的行為。

二、個案逐漸形成「領導者角

(36)

24

究 色」,會指揮或是回應同儕。

李萍娜

(2010)

2-3 歲幼 兒在自由 音樂遊戲 中之音樂 行爲與同 儕互動之 探究

質性研究

(觀察、訪 談、持續比 較法)

教會中私立托 兒所 2 至 3 歲 小幼班 14 名

一、在律動中會運用樂器當作道 具發展出豐富的肢體動作,

且律動的步伐與樂器敲奏自 然結合成為敲奏的基本拍。

二、同儕互動則以樂器的使用權 為互動主軸,從中產生搶 奪、尋求協助、口語溝通、

樂器分享和協同遊玩等互動 模式。

吳佩玲

(2010)

學齡前獨 生子女及 其父母教 養方式與 同儕互動 關係之研 究

質性研究

(參與觀 察、訪談、

文件檔 案、研究手 札)量化資 料(兒童氣 質量表、父 母教養態 度量表)

台東市東東幼 稚園小鹿班中 6 位獨生子女

一、統計在同儕互動關係中,受 歡迎及不受歡迎的獨生子女 兩者比例相當。

二、受歡迎獨生子女表現較為正 向互動;不受歡迎特質表現 正向偏少,最常使用爭論性 策略。

三、父母的良好的教養、親子互 動、家庭環境較能教育出受 歡迎的幼兒,反之則易教養 出不受歡迎的幼兒。

曾平

(2010)

幼兒與同 儕遊戲互 動之研究

質性研究

(採取觀 察法自編 幼兒同儕 互動行為 編碼架 構,以非自 然情境收 集資料。依 照托尼非 語文智力 測驗將受 試者控制

正式測驗樣本 以台北市、新 竹市、高雄 市、金門縣、

澎湖縣 5 至 6 歲幼兒,共計 44 人

一、幼兒與同儕共同搭建樂高積 木,行為表現最多次數多寡 依序為「操作」、「以口語提 供訊息」、「策略運用」。 二、幼兒與同儕互動之行為表現

會因年齡、性別不同有所差 異。6 歲組較 5 歲組發展更 多元的表達方式來互動;男 生以口語行為、女生以肢體 類行為互動最為顯著。

三、觀察幼兒之互動行為序列結 構分為循環式及串聯式,透 過互惠模式、解題模式、衝

(37)

25

為中等智 力幼兒)

突模式在幼兒年齡與性別 上,幼兒互動亦有所差異。

陳韻 如、吳麗 媛(2011)

幼兒同儕 互動與藝 術學習之 探究

-以提供 美勞區藝 術媒材為 例

質性研究

(觀察、訪 談、文件蒐 集)

台南地區某大 學附設幼稚園 之大班-花花 班 7 位女生及 2 位男生為標 的幼兒

一、在美勞區提供充足的藝術媒 材,能誘發幼兒更豐富的同 儕互動,同儕互動行為複雜 度與幼兒熟悉藝術媒材之程 度有關。

二、藝術學習目標透過提供多元 藝術媒材與幼兒豐富的互動 達成。

三、促發幼兒藝術表現方式依幼 兒舊經驗及教師提供材料、

工具書、問題引導,使幼兒 展開創作。

陳惠茹

、簡淑真

(2011)

幼兒在社 會戲劇遊 戲中的互 動-以台 北市一所 公立托兒 所幼兒為 例

質性研究

(觀察、攝 影、同儕遊 戲互動量 表記錄)

台北市某公立 托兒所的 18 位幼兒,7 位 男生、11 位女 生,年齡約 4 歲

一、幼兒在遊戲中與同儕的正向 互動行為顯著高於遊戲干擾 及遊戲分離行為,但亦有四 成的幼兒在遊戲中無同儕互 動。

二、參與同一遊戲集團(固定友 伴)的幼兒表現較多正向互 動;負向互動行為則多出現 在與其他非集團成員的互動 中。

三、男童與女童的正向互動行為 與遊戲干擾行為並無顯著差 異,但男童出現遊戲分離的 情形顯著高於女童。

許仲余

、 蘇育 令與 賴 孟龍

(2014)

幼兒學習 區同儕互 動情緒表 達之個案 研究

質性研究

(透過觀 察、訪談、

資料蒐集)

台北市立某國 小附設之幼兒 園大象班中一 幼兒美美

一、個案之負向情緒分別有「驚 訝」、「害羞」、「討厭」、「生 氣」和「難過」五種分類。

而在學習區情緒的產生也連 帶影響同儕間的互動。

(38)

26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方法皆以質性研究來探討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幼兒或兒 童間的同儕互動,少數輔以同儕互動檢核表蒐集資料(曾平,2010;陳惠茹、簡淑 真,2011;鄭雅莉,2002)。研究結果以個人特質(如年齡、氣質、性別)、家庭關 係來檢視幼兒同儕互動,皆有影響互動行為之差異(曾平,2010;吳佩玲,2010;

陳惠茹、簡淑真,2011);以課程實施(如繪本教學、小組討論、遊戲、學習區)

探討幼兒互動的行為,在執行課程後,幼兒正向同儕互動皆有所進步(李萍娜,

2010;陳韻如、吳麗媛,2011;鄭雅莉,2002);探討同儕互動中負向情緒表達,

情緒也連帶影響同儕互動(許仲余、蘇育令、賴孟龍,2014)。

本研究於第一節探討實施運動遊戲,同儕互動行為之文獻(丁秋蘭,2015), 以質性研究來蒐集與分析資料,研究結果幼兒提升正向同儕互動。研究者將以質 性研究輔以同儕互動檢核表,課程設計以呼啦圈遊戲來玩索多元的課程活動,由 幼兒熟悉的經驗深化課程,同儕互動影響的因素除了個人特質外,課程與環境資 源的準備、同儕及教師鷹架也是重要的因素,更能增加幼兒在運動遊戲中的同儕 互動行為。

第三節 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

朱正雄與林俊瑩(2011)指出教師為達增進教育品質的目的,透過相關正式與 非正式的進修與教學成長管道,以持續增進本身專業能力的一種歷程活動。教師 是計畫與執行課程的執行者之一,在課程的運作歷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 角色,故教師需不斷追求自我專業成長更顯重要。本節先闡述教師專業成長的定 義,說明教師專業成長內涵,接著說明專業成長的原則,再來探究執行專業成長 之方式,最後探究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文獻。

(39)

27

壹、 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

美國教育學者畢比(D.E. Beeby)在其所著「開發中國家的教育品質」(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一書中,曾說到:「教育的品質是教師素質 的反應;沒有好的教師,不會有好的教育;由於教育專業的品質提升,教育才會 有所進步」 (楊國賜,1987)。教師專業表現的狀況,對學校教育有直接的影響,

更進而影響到國家人才之培育與競爭力(甄曉蘭,2014)。

由此可知,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針對教師專業成長,國內外學者有不同 的定義,將近年來國外學者對教師專業的定義整理如下。

表 2-6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之定義彙整表 學者(年代) 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

Guskey(2002) 教師專業發展在教學工作生涯中透過規劃、自省、修正等歷程,

改善教學品質,達成自我實現。

饒見維(2003) 教師須具備內在知識、能力、態度或信念等與其專業來互動的歷 程。

Edutopia(2008) 教師專業成長指教師從中了解學生的需求、學習方式,透過討 論、研習等方法,增進教學專業知識、技能,來提升學生學習的 效能。

朱正雄與林俊 瑩(2011)

教師為達增進教育品質的目的,透過相關正式與非正式的進修與 教學成長管道,以持續增進本身專業能力的一種歷程活動。

張媛甯與岳美 秀(2012)

教師專業成長是一種持續性、動態的發展歷程,教師隨著教育變 遷或改革,應持續學習與成長,以提昇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

態度、技能和素養。

劉乙儀與張瑞 教師專業發展係指教師在其生涯階段主動持續地參與正式或非

(40)

28

村(2014) 正式活動,透過學習與修正的過程,改善與增進教育品質。透過 發展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達成教育目標之歷程,促使教師達 成自我實現。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研究者根據上述教師專業成長之定義進行歸納,其教師專業成長有兩項:(一)

內在主動的動機,指教師持有內在動機,透過各種方式來學習、規劃、反思,增 進專業能力的歷程,從規劃中達到自我實現;(二)自我充實管道多元化,透過正 式及非正式的活動參與,將規劃進行實踐、反思、修正,如參與研習、教學日誌 省思、教學研討、教學研究等,增進教育品質。

為何教師專業成長如此重要呢?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媒介,社會對學校教 育要求日益增加,教師為專業人員須隨時進修提高專門、專業知能,堅信教育信 念,遵行專業倫理,培養反省批判之意識,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變遷的需求(歐 用生,1998)。了解專業成長之定義後,接著探討教師專業成長之內涵,實施幼兒 運動遊戲下,提升之教師專業為何?

貳、 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歐用生(1998)認為教師專業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七項:(一)專業訓練;(二)

專業知能;(三)專業成長;(四)專業服務;(五)專業組織;(六)專業組織;(七)

專業倫理。教師在專業上要發展,首先要關注的是專業發展的內容,因為不了解 專業內涵,就不知道發展的目標與重點(李俊湖,2007)。饒見維(2003)提出教 師專業內容主要包括:(一)教師通用知能:指教師在各種情境能適用的一般性知 識與能力,如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與個案研究能力、創造思考能 力、批判思考能力、情緒涵養、資訊素養;(二)學科知能:教師對該學科具備學 科知識與技能,教師掌握要領幫助學生發展出相關的學科知識與技能;(三)教育 專業知能:在教學、輔導、行政上的助益,涵養完整的人,如規劃教育目標與教

(41)

29

育價值、規劃課程與教學、充實心理與輔導知能、規劃班級經營及教育環境脈絡 的知識;(四)教育專業精神:教師對教育工作產生認同,並主動投入工作的精神。

教育部(2012)公布《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理想教師圖像以「師道、

責任、精緻、永續」為核心價值,兼備「教育愛人師、專業力經師、執行力良師」

為目標,冀望培育新時代良師。其後,教育部(2016)以理想教師圖像為引導,發 布《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提出教師專業標準之內涵包括:(一)專業知 能:強調教師應具備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知能,了解國內外教育發展趨勢及教 育重要議題。再者,教師能具有課堂實踐能力,如課程與教學設計與修正之能力、

善用教學策略、運用多元學習評量、熟悉學生學習個別差異之需求、營造學習環 境;(二)專業態度:教師應善盡教育專業責任及倫理,透過多元管道終身學習,

並與同儕、家長及社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提升整體教育品質。

在學前幼兒教育專業領域中,學者張純子(2012)依據幼兒教保工作專業特性,

分為六項內涵:(一)專業知能:與幼教工作有關的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二)

專業自主:教保人員在教學工作中擁有教育判斷、決策參與自主權;(三)專業認 同:教保人員對工作有積極的認同感;(四)專業倫理:教保人員應遵守工作的倫 理規範;(五)專業服務:教保人員運用專業知識協助處理工作事務;(六)專業 成長:教保人員透過多元管道進修,增進專業知能。另外,教育部(2013)提出《幼 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與專業表現指標(草案-第 6 版)》提出 10 項教師專業標準,以 專業知能、專業實踐、專業投入來建立標準,包括:(一)專業知能:具備教育專 業知識、重要教育議題;學科領域知識及教學知能;(二)專業實踐:具備教學設 計、實施、評量;擁有良好的班級經營、提供支持性的環境;因應個別差異提供 協助;(三)專業投入:遵守教師專業責任;致力於教師成長,如參與教學研究/

進修研習;展現協作領導能力。

本研究實施幼兒運動遊戲,透過擴充運動遊戲專業知能與課程教學知能為首 要任務,具備專業實踐的能力,實施運動遊戲之歷程,透過規劃、執行、反思與 修正的循環歷程,讓教學實施可更加完善,幼兒參與遊戲更加投入,並彙整觀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ndings inspire preschool teachers to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er conflict in children’s pretense, as well as appreciate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mathematical ability, the learning brought by mathematical plays for children included peer cooperation ability,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bility

24 表 表 表 表2222----3333----1111國內研究者對 國內研究者對 國內研究者對 國內研究者對同儕關係之研究 同儕關係之研究 同儕關係之研究 ( 同儕關係之研究 ( (續 ( 續 續

This study showed clearly the contents and concept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behaviors for exper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preschool those could improve the skills of

Hendricks, (Ed.), Young children on the grow: Health activity, and education in the preschool setting

Keywords: preschool Educare Curriculum Guideline, children’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researchers, routine activities.. The brain: How the brain rewires

Boy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mpts, diagnosis, and idling .Girl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hysical language, peer observation, and error-assembly..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kindergarten parents’ attitudes and demands towards young child sports games in Tainan city..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