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 -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 -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碩士論文. 私 立 中 國 地 政 研 究 所.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 治. 政. 大. 立 -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 國. 學. The stydy of Trust, Reciprocity and Cooperation in Urban. ‧. n. al. er. io. sit. y. Nat. Renewal: from the implementers’ perspective. Ch. engchi. i Un. v. 研 究 生:彭佩瑩 指導教授:邊泰明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一. 月.

(2) 謝誌 從沒想過,大學畢業這麼多年還能再回到學校當個學生,過著只想著讀書的 單純生活,滿心期待著這一切,也在自己辛苦的走了這一回後,才深深感受其中 艱辛的點滴。眼看著期初、期末、口試的日子步步逼近,卻只能盯著空白螢幕, 怎樣也擠不出一句像樣的言論,這樣惶惶不安的心情卻也成為動力,推進著一路 的蹣跚步履。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邊泰明老師對我的悉心指導,雖然我是個 忙碌又有些逃避論文的上班族,他還是不厭其煩的鼓勵我,關心我的研究進度, 當我靈感困乏時,適時提出許多新的研究想法,讓我能一步步找到自己的研究主. 政 治 大 李承嘉老師給我的許多寶貴意見,讓這份論文更加完整,並且也謝謝老師們在口 立 軸,最終成就了這篇以都市更新為主題的論文。感謝我的口試委員徐世榮老師及. ‧ 國. 學. 試當天,幽默風趣的開場,紓解了我緊張不安的情緒。. 在 515 的每一天,雖然壓力重重,但感謝邊邊家族的溫暖陪伴,特別感謝泳. ‧. 泳對我的指導,不吝嗇傳授我 SEM 的操作方法,在每一次實證遭遇瓶頸的時候, 給我很多的幫助。也特別感謝阿萌和莉莉,因為遠在樹林上班,很多與老師間的. y. Nat. sit. 聯繫都靠妳們了!而莉莉更在我期末及口試的那個學期,幫我許多忙,如果沒有. al. er. io. 妳,我肯定無法畢業了。感謝淑雯學姊及皇傑學長在期初期末給我的許多建議。. n. iv n C hengchi U 勵,一個關心的眼神、一句問候,都暖暖的留在我心裡。. 也謝謝校園規劃組的各位,感謝你們在我苦悶看 paper 和 meeting 的日子給我鼓. 這份研究在問卷收集的部分特別困難,十分感謝邊老師、喬治學長、淑雯學 姊、志銘學長、鳳茹、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的王小姐及所有透過各種關係幫我回 收問卷的每一個人,如果沒有這一份一份的累積,也無法完成這份研究。 感謝研究室的大家,猴子、永漢、逸芬、威霖、國正、TOYO、國榮、小鬼、 潮神、曉瑞、Debby、大白、GB,還有所有一起在研究室度過的大家,苦悶的日 子因為你們變得歡樂有趣。特別感謝時熏和小公雞,提醒我畢業需要的申請程序。 謝謝育生學長教我 SEM,為我解答許多實證疑問。還要特別感謝展豪學長,一 直在身邊的陪伴,陪我度過一個個只能待在咖啡廳寫論文的周末,在我每一次心 灰意冷時鼓勵我,在我邏輯自相矛盾的時候點醒我,你真是最棒的完美情人。.

(3) 感謝淑娟在我接近期末及口試那陣子,在工作上對我的協助,要是沒有妳, 我沒辦法這樣放心的請假寫論文和去學校 meeting。感謝六姐妹們,每次生日都 把一個願望給了我的碩士學位。更感謝爸媽和弟弟的支持,和過程中給我的鼓勵, 我愛你們。 最後,謝謝所有和我說過「加油」的每一個人,因為這一句句加油,才讓我 一路走到現在,謝誌是研究生活的最後一頁,很開心終於到達這個目的地,我終 於畢業了。 2013.0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溫暖的家.

(4) 摘要 都市更新係民主規劃程序下,包含土地使用及公共設施改善等之全面長期規 劃,為社會帶來公共利益,然其集體行動之性質,卻使土地權利人基於自利理性 而造成集體行動的困境,許多研究曾欲由制度面及網絡關係等面向切入,希冀突 破集體行動困境。而都市更新之合作過程中,屬於私部門實施者居主導協商關鍵 地位,於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透過集體行動理論及互惠理論,探討做為關 鍵角色之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之互惠關係,對都市更新合作之影響。以新北市及 台北市曾申請都市更新概要計畫之實施者為對象,藉由問卷調查取得驗證所需資 料,並使用結構方程式驗證信任、互惠,及其對都市更新推動之因果架構。其實. 治 政 善意、正直之特質,可促進其與土地權利人合作關係中之互惠程度,而其與土地 大 立 權利人所建立之良好互惠關係,對於更新合作之合作有所助益。. 證結果驗證信任至互惠及互惠至合作之正向路徑關係,顯示實施者提升自我能力、. ‧ 國. 學. 關鍵詞:都市更新、理性行為理論、信任、互惠.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ABSTRACT Urban Renewal which is including land use and public facilities improvement is to promote a well-planned urban land redevelopment, and to increase public interest. However the 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 is caused by the non-rational self-interest of legal right of people. In the urban renewal process, the implementers which belongs to the private sector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negotiations. Based on theorie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Reciprocity,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effect which the reciproc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implementers and the legal right of people will make, and hope to overcome the 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 of urban renewal.. 政 治 大 Trust,Reciprocity and Cooperation.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立 (SEM) are used to examine above issue in this study.Valid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latent variables, namely. ‧ 國. 學. the level of trust has a positive direct impact on the level of Reciprocity. Besides, the level of Reciprocity also has a positive direct impact on the level of. ‧. cooperation.Which shows that when the implementers promote his ability,kind,and. sit. y. Nat. integrity, it can promote the level of Reciprocity in the cooperation. Therefore,the. io. al. er. raise of Reciprocity facilitate the cooperation in the urban renewal.. v. n. Keywords: Urban Renewal,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rust, Reciprocity. Ch. engchi. i Un.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7.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流程 ........................................................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3. 第一節. 理性行為理論 .................................................................... 13. 第二節. 信任理論與互惠理論 ........................................................ 18. 第三節. 小結 .................................................................................... 38. 第三章.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研究設計 ......................................................................................... 39. ‧.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39. Nat.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問卷設計 ........................................................ 44. n. al. er. sit. y. 研究變數說明 .................................................................... 41. io. 第二節. 第四章. Ch. i Un. v. 實證結果與分析 ............................................................................. 51. engchi.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 51. 第二節. 更新合作策略影響之關係模式 ........................................ 55. 第三節. 互惠影響合作效果模式驗證結果討論 ............................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7. 第一節. 結論 .................................................................................... 67. 第二節. 建議 .................................................................................... 70. 參考文獻 ............................................................................................................. 74 附錄一、實施者調查問卷 ................................................................................. 83 I.

(8)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附錄二、SEM 結果之 t 檢定值 ......................................................................... 86 附錄三、SEM 適配情形 .................................................................................... 8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Un. v.

(9)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9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12 圖 2-1 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架構 .................................................... 16 圖 2-2 信任之假設模型 ..................................................................... 21 圖 2-3 互惠核心關係架構 ................................................................ 23 圖 2-4 信任層次圖 ............................................................................ 33. 政 治 大. 圖 2-5 第二代集體行動架構 ............................................................ 35. 立. 圖 2-6 研究架構圖 ............................................................................ 38. ‧ 國. 學. 圖 3-1 基本假設示意圖 .................................................................... 40. ‧. 圖 3-2 基本假設示意圖 .................................................................... 41.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4-1 標準化模式路徑分析結果圖 ................................................ 63. Ch. engchi. III. i Un. v.

(10)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表目錄 表 1-1 都市更新探討土地權利人相關議題文獻整理表 ................. 5 表 1-2 都市更新實施者性質歸類表 ................................................. 7 表 2-1 集體行動理論比較表 ........................................................... 24 表 3-1 結構方程模式路徑關係假設表 ........................................... 40 表 3-2 研究變項定義表 ................................................................... 42 表 3-3 研究變項定義表 ................................................................... 43. 政 治 大. 表 3-4 都市更新申請案件統計表 ................................................... 44. 立. 表 3-5 問卷問項一覽表 ................................................................... 48. ‧ 國. 學. 表 4-1 基本資料統計表 ................................................................... 52. ‧. 表 4-2 問項得分比較分析表 ........................................................... 53. sit. y. Nat. 表 4-3 問項得分比較分析表 ........................................................... 54. n. al. er. io. 表 4-4 問項得分比較分析表 ........................................................... 54. i Un. v. 表 4-5 因素負荷量、解釋變異量及選取準則 ............................... 56. Ch. engchi. 表 4-6 因素負荷量表 ....................................................................... 56 表 4-7 模型基本適配指標檢核表 ................................................... 57 表 4-8 模型整體適配指標檢核 ....................................................... 58 表 4-9 各別項目信度檢核表 ........................................................... 60 表 4-10 各潛在變項建構信度檢核表 ............................................. 61 表 4-11 各潛在變項平均變異數抽取量檢核表 ............................. 62 表 4-12 模型內在結構適配度指標檢核 ......................................... 62 表 4-13 結構方程式標準化估計與路徑檢定 ................................. 64 IV.

(11)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表 4-14 各變數直接關係或間接影響效果 ...................................... 64 表 5-1 研究目的與結果對應表 ........................................................ 6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Un.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3)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都市更新相關議題之探討蔚為風潮,不僅成為媒體關注焦點, 更是政府施政重點及民間爭相角逐之開發利多。本研究欲對都市更新議題 提出貢獻,擬由實施者之作為及特質切入,探討並分析都市更新之合作議 題。本章內容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及研究內容與 研究流程三小節。. 第一節 一、. 研究動機. 立.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政 治 大. ‧ 國. (一). 學. 後續以研究議題設定及研究對象設定兩項分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 研究議題設定. ‧. 近年來都市更新相關議題之探討蔚為風潮,不僅成為媒體關注焦點,. Nat. sit. y. 更是政府施政重點及民間爭相角逐之開發利多。都市更新相關議題更於學. er. io. 術領域中引發激烈討論,過去研究由不同角度切入進行探討,如:權利變. al. iv n C 實施者類型(包括:以市有土地參與、自行組織更新團體、建築商…等實 hengchi U 施主體)、整合(包括:以信任、、賽局理論、網絡、社會資本、代理機 n. 換(包括:分配、委託代理、估價、產權結構、法制、制度…等面相)、. 制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房價、財務(包括:納入獎勵誘因、信託、證 券化、融資等制度之探討)及公共利益(包括:實施成效及建築景觀)等。 都市更新係民主規劃程序下,包含土地使用、人口分佈、公共設施改 善…等內容之全面且長期的規劃方式,必須經由公權力介入以及公共資源 支援,以平衡都市更新造成之人文變遷及土地價值差距。都市更新為社會 帶來公共利益,不僅消除衰敗區,更積極為這些地方注入活力,使之成為 城市未來的資產。基於上述,都市更新以促進公共利益進而復甦都市機能 為政策目標,對都市之緊密發展有所助益,但自都市更新條例從民國 87 年 公布實施至今,不斷之整合過程爭議(如: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卻為其 1.

(14)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良好立意增添汙名。都市更新政策應思考如何發揮其公共利益,不因合作 過程不公平、不透明或對土地權利人意見忽視等問題,模糊其良好立意, 導致更新失敗,甚至淪落為懸宕個案,造成更新各方俱敗之結果。1 究其失敗因素,係多為集體行動困境所導致。都市更新由土地所有權 人及其他權利人共同協商,達成共識,選擇一種方式辦理,伴隨都市更新 而來之利益,具有公共財之性質,無法排除不參與之地主享受該利益,由 此觀之,都市更新具有集體行動之特質。而基於個體理性之假設,個體可 能認為一己之影響力微薄,即使參與集體行動亦無法改變集體行動的結果, 亦或可能考量更新利益無排他性,而不願花費時間心力參與集體行動,諸 如此等想法,使得集體行動難以達成,而造成集體行動之困境。都市更新. 政 治 大 建築、交通、土木工程等各專業團隊所組成,都市更新之達成必須土地權 立 執行過程中,參與角色包括:實施者、土地權利人及政府部門,實施者由. 利人、實施者及政府部門間密切相互配合始能為之,然而,土地權利人間. ‧ 國. 學. 之意見分歧程度(即動機不同)、資金能力、資訊透明度、專業知識、網 絡關係…等之影響,使得合作困難,而造成集體行動的困境。. ‧. 欲突破上述集體行動困境,必須就合作過程之各項影響因素加以探討,. y. Nat. n. al. er. io. 行後續討論。. sit. 始能對都市更新之成功有所助益。因此,本研究乃以合作為研究核心,進. (二) 研究對象設定. Ch. engchi. i Un. v. 1、 實施者於都市更新之角色. 國外之都市更新辦理,開始為公部門主導之公辦形式,而自 1990 年代 起,都市更新之進行方式乃轉為以公私合夥為更常見之形式,此轉變使得 都市更新主要成員包括:政府、公共房屋所有人及公私部門發展者。Boxmeer 及 Beckhoven(2005)認為合夥關係是都市管理眾多手段之一,所有夥伴關 1. 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發生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士林橋)、前街及後街一帶的 都市更新爭議。土地權利人(王家)方面以未被通知出席都市更新公聽會、有數戶被排除 於核准都市更新範圍等理由,認為市政府違法將王家土地和建物包括在內。臺北市政府於 101 年 3 月 1 日發出拆除公文,在 2012 年 3 月 28 日拆除當天聚集了達 400 多名的抗議群 眾,但被市政府以 800 多名員警人數優勢排除,順利拆除王家建物,並交與樂揚建設架設 工程圍籬。 請參考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及蘋果日報, 2012,http://www.appledaily.com.tw。 2.

(15)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係中之行動者,必須同意何者為達成共同目的之最佳方案,而不以個人目 的為追逐目標。而實施者係夥伴關係之成員之一,其作為及想法於合夥行 動之達成具重要影響力。 私部門加入都市更新,政府得以委託專業規劃單位對更新單元進行更 有效率之規劃,但更新單元內之土地所有權人和私部門規劃單位,於規劃 經驗和成果上,可能呈現潛在不同的認知,使得都市更新之規劃成果難以 符合土地所有權人之期望(Sherry and Andrea, 2010)。私部門除了以單一 建設公司為實施者外,亦可由土地所有權人自組更新會辦理之,此規定使 得私部門之組成擁有較多彈性,進而使都市更新之辦理方式更加多元(李 金桂,2009;卓輝華,2010)。. 政 治 大. 過往曾有研究指出,實施者之於都市更新的角色,類似都市規劃之發. 立. 展者。國外於都市發展的議題中,有學者解釋都市發展股份公司在地方的. ‧ 國. 學. 歷史、角色和功能,這些地方之都市發展股份公司對特定地區具有發展權 力且對其規劃造成深遠影響(Dodman, 2008);另有學者對都市更新地區. ‧. 之「計畫居民」和「專業計畫參與者」對於更新前後舒適程度之轉變進行 調查,以其各自對鄰里品質和再發展計畫的規劃經驗和成果的看法,呈現. y. Nat. er. io. sit. 其對於再發展計畫潛在不同的認知(Ryan and Hoff, 2010)。 實施者可分為建設公司、顧問公司及民間團體等不同類型,張友怡. n. al. Ch. i Un. v. (1999)亦曾以私部門辦理都市更新問題為研究主題,將私部門分為建商、. engchi. 顧問公司及民間團體進行訪談,比較三種角色造成之不同影響。實施者之 於都市更新,於權利分配、計畫執行、資訊蒐集及土地權利人整合…等, 占重要地位。Plassmann 及 Tideman(2007)亦認為土地整合可能因土地所 有權人對實施者之高額索價而導致合作困難,顯示實施者於土地整合上之 重要性。實施者於都市更新中,一方面扮演整合者,整合土地所有權人之 意見(Leishman and Watkins, 2012);另一方面則爭取成為行動者間被信任 之角色,在團隊中吸引其他行動者之加入集體行動,期望透過與土地權利 人之良好互惠關係,促進合作之達成,進而實現集體行動之利益;都市更 新之合作過程中,土地權利人與實施者間,亦為一更新重建之生產團隊, 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楊松齡及卓輝華,2011)。 3.

(16)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綜上所述,基於實施者作為都市規劃發展者、爭取合作、爭取信任者 及於生產團隊中之重要角色,本研究由實施者角度切入探討,期望藉由不 同角度,且經驗豐富之實施者資源,獲得更多元之研究成果。 2、 過去文獻多由土地權利人觀點探討 過去文獻已有許多學者探討都市更新之合作議題,並提出解決之道對 於,如表 1-1。羅浚杰(2008)以賽局理論為基礎,分析地主的拿翹行為, 並提出加入政府部門之徵收補償、土地法庭、價格上限與決議比例等制度, 可減少拿翹行為發生以達成土地所有權人間整合的結論。土地所有權人之 拿翹行為主要基於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然而,除了利益動機外,土 地所有權人之間因彼此互惠關係而形成社會網絡,其網絡結構可能使個人. 政 治 大. 不以自身利益為決定考量因素。李金桂(2008)於影響都市更新集體行動. 立. 成敗因素之研究中,曾探討都市更新單元內網絡活絡程度、更新會內部成. ‧ 國. 學. 員之信任關係及組織章程(社會規範)對都市更新進行順利程度之影響。 而黃泳涵(2010)亦從社會資本及信任之觀點,探討影響都市更新成敗因. ‧. 素及都市更新遭遇之困境,由土地權利人角度探討都市更新整合之架構關 係,並驗證信任之於都市更新困境突破之重要性。林育全(2007)透過交. y. Nat. sit. 易成本、代理理論為基礎,探討文獻、法制及實務各面向,提出地主、政. er. io. 府與實施者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主張地主對實施者可能存在疑慮的委託實. al. n. iv n C hengchi U 為觀點,探討影響法定權利人參與意願之原因,並因應研擬對策。. 施代理問題。李姿齡(2009)結合相關文獻論點及有限理性抉擇行為理論. 綜上所述,過去研究由交易成本理論、代理理論、社會資本、有限理 性抉擇理論…等為基礎出發,皆以土地權利人為對象,透過問卷調查、訪 談等方式進行,就都市更新整合議題進行探討。而都市更新合作之促成, 需土地權利人與實施者雙方之共識始能達成,探討土地權利人之認知、意 願…等固有助於促進整合,然而另一方面,實施者之特質、作為及認知對 於整合亦有關鍵影響。因此,本研究將由不同觀點著眼,以實施者角度出 發,進行有關都市更新合作之分析探討。. 4.

(17)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表 1-1 都市更新探討土地權利人相關議題文獻整理表 理論基礎 探討議題. 資料來源. 交易成本 代理理論. 提出地主、政府與實施者可能存在 的問題,並主張地主對實施者可能 存在疑慮的委託實施代理問題。. 林育全,2007. 賽局理論. 提出透過徵收補償、土地法庭、價 格上限與決議比例等制度,減少拿 翹行為發生以達成土地整合。. 羅浚杰,2008. 社會資本. 探討都市更新單元內,社會資本對. 李金桂,2008. 都市更新進行順利程度之影響。 有限理性 抉擇理論. 探討影響法定權利人參與意願之 原因。. 李姿齡,2009. 社會資本 及信任. 探討影響都市更新成敗因素及都 市更新遭遇之困境,驗證信任對都 市更新困境突破之重要性。. 黃泳涵,2010.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三). 小結. ‧. 有鑑於都市發展逐漸飽和之趨勢,期望透過都市更新達到都市緊密發 展之目的,並促進生活環境、交通、防災等面向之改善積極因素,都市更. Nat. sit. y. 新為現階段都市發展勢在必行之重要政策。然而,都市更新因集體行動之. er. io. 性質,造成合作之困境,有礙於相關目的之實現。藉由相關文獻回顧可知, 有關都市更新合作之研究未有由實施者角度切入探討者,而基於實施者於. n. al. Ch. i Un. v. 都市更新計畫中扮演之重要角色,本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並由實. engchi. 施者之角度出發,透過對其進行之問卷調查,瞭解實施者對集體行動之認 知情況,進而探討 Ostrom(1998)提出之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中,實施者 被土地所有人「信任」之程度及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之「互惠」程度,與 都市更新之合作程度之因果關係。期望藉由不同角度,且經驗豐富之實施 者資源,獲得更多元之研究成果。.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期望透過了解實施者於都市更新爭取合作過程中之作為,探討 實施者被土地所有人「信任」之程度及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之「互惠」程 度對其執行都市更新之成功程度之因果關係,進而達到以下目的: 5.

(18)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一) 透過對於相關理論之文獻回顧,了解社會資本中信任與互惠之關聯。 信任與互惠普遍認知上,肯定其有所關聯,而本研究區別其不同層 次之概念,就欲探討之信任至互惠之因果關係加以釐清,並運用於 後續研究中。 (二) 由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建構互惠合作關係,運用於本研究後續合 作模型之建立。透過文獻中對於理性行為理論、信任理論及互惠理 論之回顧,建構本研究欲探討都市更新合作過程中,各因素構面之 影響路徑。 (三) 藉由問卷調查,了解實施者於爭取合作過程中有關信任及互惠各面 項之認知及做法。本研究由實施者之觀點出發,對實施者進行問卷. 政 治 大. 調查,了解其對於信任、互惠兩面向之相關作為及認知觀點,作為 後續分析數據。. 立. ‧ 國. 學. (四) 建構模型以解釋實施者對於信任、互惠兩面向之相關作為及認知觀 點,對於都市更新合作成功效率之影響。作為未來爭取合作作業之. ‧. 參考,了解實施者角色對於合作之影響,藉以對都市更新集體行動. n. al. er. io. sit. y. Nat. 困境之突破有所貢獻,亦可為實施者未來執行案件之參考。. Ch. engchi. 6. i Un. v.

(19)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第二節 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範圍及對象. 本研究以台北市及新北市曾經申請都市更新審查之實施者為對象進行 問卷調查(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2011;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2011), 並排除公部門擔任實施者的部分。並以申請都市更新重建者為限,而不考 量整建及維護部分。 台北市包括 773 筆案例,包括 586 個實施者,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名 義申請者共 269(45.9%)個、以個人名義申請者共 285(48.6%)個及以自. 政 治 大 股份有限公司名義申請者共 立 102(93.5%)個、以個人名義申請者共 1(1%). 組更新團體方式申請者共 32(5.5%)個;而新北市共 149 筆案例,其中以. 72.51%. 285. 99.65%. 27.49%. 1. 0.35%. 比例. 32. 84.21%. 6. 15.79%. sit. 102. 自組更新團體. y. ‧ 國. 新北市. 269. Nat. 台北市. 比例. ‧. 表 1-2 都市更新實施者性質歸類表 縣市別 股份有限公司 比例 個人名義. 學. 個及以自組更新團體方式申請者共 6(5.5%)個。. er. io.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2011;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2011. al. n. iv n C h e n gSEM),探討影響都市更新成敗之相關 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chi U 本研究對上述屬於股份有限公司之實施者進行問卷調查,透過結構方. 因素及其因果關係。. 二、 (一). 研究限制 以實施者為問卷調查對象之客觀性. 本研究問卷調查以實施者為對象,了解實施者於都市更新爭取合作過 程中之作為及認知,並以此為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間之信任及互惠程度之 衡量指標,進行後續研究探討。雖一般認為對實施者之信任及互惠情形, 應由土地權利人之觀點著手較為客觀,然本研究資料由台北市及新北市參 與都市更新之實施者方面取得,較自土地權利人取得之資料可提供不同角 7.

(20)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度思維,故分析結果仍具某程度之解釋能力與參考價值。 (二) 變數選取 進行結構方程模型之驗證,其變數選取之理論基礎為參考國內外文獻 所述之因素,並同時考量國內經濟、習慣不同,配合研究內容調整,但因 國內外經濟情況不同,變數選取及其涵蓋範圍應仍不盡相同。 (三) 樣本數 本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假設模型驗證,對於樣本數之要求較高, 但受限於國內目前辦理都市更新之現況,台北市及新北市曾申請都市更新 概要計畫之實施者,扣除屬性為地主或自組更新團體之情況,僅 330 間公. 政 治 大. 司法人之實施者可茲作為研究對象。. 立. 就本研究回收問卷情形觀之,有效樣本數共計 106 家公司,有效樣本. ‧ 國. 學. 回收率為 32.12%,雖樣本數較低,但亦符合過去學者所建議之樣本數大於 100,且小於 400 之情形(Hair, Anderson, Tatham and Black, 1995),且樣. ‧. 本回收率達 3 成以上,故肯定本研究之實證分析仍具某程度參考價值。. Nat. sit. io. (一) 問卷調查法. y. 研究方法. er. 三、. al. n. iv n C hengchi U 問卷分為「信任」、「互惠」及「合作成功程度」三個面向,各面向 設計不同問項,透過對實施者之問卷調查,得到本研究所需資料。 問卷調查對象為實施者,其中應排除屬於自組更新會或屬個人名義申 請之實施者(因前者由部分土地權利人所組成;後者因處於實施者尚未明 確階段,皆不屬於本研究對實施者角色之假設定位),而以公司法人類型 之實施者為對象。並且,為求填答內容之效力及真實性,本研究對作答者 設限,以公司內部進行都市更新開發部門之主管為作答者,以求回答內容 之效力;並將問項以反向題、隨機編排問項…等方式,藉以避免實施者做 答不實之情形。. 8.

(21)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二). 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目的在於找出潛在因素、簡化資料。將問 卷調查中各問項觀察到的差異,以少數的因素(factor)去解釋。因素分析 又分為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兩類型,本研究以文獻回顧選擇置入之因 素項目,屬驗證性因素分析,雖然所有觀測變項皆具理論基礎,但本研究 為求實證模型之健全,仍將因素負荷量過低之因素予以刪除。 (三). 結構方程模式. 結構方程模式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是一個用以檢證某一 先期提出的理論模型(priori theoretical model)的適切性的一種統計技術。. 政 治 大 論為基礎下,所提出「信任」、「互惠」及「合作成功程度」相互間因果 立 關係之模型,初步之驗證因果架構如圖 1-1: 本研究透過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信任理論及互惠理. ‧. ‧ 國. 學. Nat. n. al. er. io. sit. y. 圖 1-1 研究架構圖. Ch. engchi. 9. i Un. v.

(22)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第三節 一、. 研究內容與研究流程. 研究內容. 本研究著眼於都市更新合作中實施者之角色,過往有關都市更新之研 究,有著眼於社會資本、網絡關係、信任…等,而未有由實施者角度出發 之研究。實施者於都市更新之合作占重要位置,其與土地權利人之互惠關 係影響合作成敗甚鉅,本研究由此觀點出發,期望促進合作之順利,突破 集體行動之困境。 本研究分為五個章節,分別為緒論、文獻回顧、研究設計、實證結果. 政 治 大. 與分析及結論與建議。. 立. 緒論. 學. ‧ 國. 第一章. 包括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研究流 程,並就選用之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加以說明。.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sit. y. Nat. 透過回顧理性行為理論、信任及互惠相關理論之概念與其演進,試圖. io. n. al. er. 了解影響合作形成之各因素及其涵義,作為後續就各因素進行模型建立及 實證分析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 Ch. 研究方法與資料說明. engchi. i Un. v. 介紹本研究實證所使用之計量理論與模型,及實證研究資料、選取之 變數及定義,模擬之過程等。資料取得則透過對都市更新中實施者進行問 卷調查,了解實施者於爭取合作過程中有關信任及互惠各面項之認知及做 法,對於都市更新成功程度之影響。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以第三章所述之研究方法,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就問卷調查所得資 料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相關統計分析。以結構方程模式所得結果說明 分析,並探討實施者被土地所有人「信任」之程度及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 10.

(23)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之「互惠」,對都市更新之合作程度之因果關係。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綜合論述,提供政府或相關產業參考,並提出後 續研究之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1. i Un. v.

(24)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二、. 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研究範圍、內容與方法.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第二章 信任理論. 立. 互惠理論. 政 治 大. 學. ‧ 國. 模式建立. 第三章. ‧. 研究設計. io. sit. y. Nat. er. 理性行為理論. 實證模型建立. n. al. Ch. n engchi U. iv. 第四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圖. 12.

(25)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回顧 理性行為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由集體行動演進而來,起源於以自利為假設前提之集體 行動理論,以「個體之思考和行為皆係目標理性,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 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之自利主義為假設前提。近期隨著社會資本 各要素概念之融入,以自利主義為假設前提之集體行動理論及理性行為理 論,逐漸由以信任為導向之各派理論取代,透過各種社會資本要素作為突 破集體行動困境之手段。. 政 治 大 本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信任理論及互惠理論著手,進行相關文獻之 立. 回顧。藉掌握近期所發展理性行為理論之核心價值,以理行行為由自利假. ‧ 國. 學. 設進而納入社會資本概念之觀點,探討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境之突破。隨 後並回顧信任理論及互惠理論之相關文獻,藉由過往學者所提出之各派論. y. Nat. io. n. al. (一) 自利假設. sit. 理性行動理論之演進. er. 一、. ‧. 點,作為本研究實證模型假設之設置或修正依據。. Ch. engchi. i Un. v. 欲探討都市更新之集體行動困境,須由理性選擇理論著手,理性選擇 之自利假設前提為造成集體行動困境之重要因素。Olson(1965)提出集體 行動的邏輯,將行動者視為獨立、自私的個體,以「個體之思考和行為皆 係目標理性,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為假設 前提。由 Olson(1965)所致力之集體行動研究觀之,認為個體理性無法產 生集體理性的結果,是一種市場失靈的現象,因為個體的貢獻可以被忽略, 而利益是公共的,不論貢獻與否皆可享受該利益,而對於不參與集體行動 之個體,群體卻無法對其利益採取扣留行為,理性、自利(self-interest)的 個體因而不會為爭取集體利益做貢獻,亦不參與集體行動,策略性的理性 使其採取搭便車之行為(free-riding)。 13.

(26)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理性選擇模型中的自利,可說是人類最自然真實的描述(Frank, 2003)。 Frank(2003)把人類行為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自利模型,個體會為利 益努力,且較願意參與其有決定權及影響力的事務;第二種是當前目標 (present-aim)模型,人們在當下有效率的追逐某個目標,在這模型中,有 些人可能不只為自我利益或回報而付出,而僅為熱情或善心或其他因素; 第三種是適當理性模型(adaptive rationality) ,假設個體選擇有效率的方式, 去達成他們的目標。Frank(2003)所提出之自利假設,已包含了非利益導 向之其他因素,但整體而言仍屬目標導向,個體為自利目標而做出理性選 擇。 除利益為導向之考量外,獲得利益之大小對於參與集體行動與否亦有. 政 治 大 認為個體依據心中最低門檻,當已參與人數超過該門檻時方選擇加入,否 立 所關連。Gould(1993)將個體心中門檻導入作為參與集體行動與否之因素,. 則仍秉持理性選擇策略,採取搭便車行為。因此,利益大小亦為集體行動. ‧ 國. 學. 是否能成之重要因素,個體因較大之利益期待而降低心中門檻,進而促成 集體行動之達成。. ‧. 集體行動需要所有人之心力貢獻,但理性個體因自私、策略性之特性,. y. Nat. sit. 若非被強迫或有其他特殊的設計,使個體為團體之共同利益努力,否則,. er. io. 理性、自私的個體將不會為團體的利益採取行動,因而造成了社會困境,. al. n. iv n C hengchi U 境。在囚犯的困境中,對個體而言較好的策略即是反對。如果兩人都採取. 在近代學術界中,囚犯的困境(The prisoners' dilemma)是最知名的社會困. 合作行為,比兩人都採取反對行為獲利更多,但若自己反對,則不論其他 人反對與否,自己的獲利皆較高。因此造成理性思考下,個體決定採取反 對行為的結果,而導致集體行動的困境。 集體行動理論亦可解釋公共政策之推行困境,Burstein 和 Sausner(2005) 主張與 Olson(1965)相同之理性個體之觀點,透過對集體行動與公共政策 之研究,認為個體通常衡量政治活動之成本利益後做出行動決策,預期之 集體行動非不可能達成,但為數甚少。都市更新亦為都市發展達一定飽和 程度時,用以促進都市緊密發展之公共政策,而因其帶來之公共利益無排 他性,及「不論貢獻與否皆能受益」之觀點,促使理性個體採取「等待他 人完成必須工作」之策略,造成「集體行動困境且無人贏得集體利益」之 14.

(27)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局面。 綜合前述,雖由普遍認知觀點視之,基於共同利益組成之集團,相較 於個體之共同利益傾向應相對強烈,且應為利益考量而採取一致集體行動, 但現實情況時常不然。集體行動理論起源於上述搭便車行為(Olson , 1965) 及共有資源悲劇(tragedy of commons)(Hardin, 1968),因集體利益之公 共財特性,使個體採取搭便車的行為,而造成了集體行動的困境。都市更 新計畫創造土地所有權人之無排他性之群體利益,因具有公共財特性,土 地所有權人不論是否貢獻心力,皆可享受更新帶來之利益,因此產生搭便 車行為,而導致集體行動困境。綜合相關文獻之論述,以理性自利個體為 假設前體之集體行動,將行動者視為獨立、自私個體,且具有目標理性、. 政 治 大 之限制納入考量,而係純粹以沒有任何社會聯繫之自私個體為其理論假設 立 策略性及利益考量之特質。而這些看法並未將其他社會和制度對集體行動. 與集體行動激盪下所呈現不同模式之個體行為。. 學. ‧ 國. 前提,與真實社會有所不符,本文將考量其他社會因素,並探討社會因素. ‧. (二) 信任導向. sit. y. Nat. 以自利為假設前提之第一代理行行為理論,聚焦於行動者因利益或其. io. er. 他動機等目標導向之理性選擇行為,使得集體行動困境難以解決。另一派 學者則對 Olson 等人之理性選擇理論提出質疑,認為其誇大了集體行動之. n. al. Ch. i Un. v. 難度(North, 1920),並以社會資本具有「藉由促進協調以提高社會效率. engchi. 之信任、規範和網絡」功能之觀點,提出以社會資本突破集體行動困境之 各種理論,認為透過與他人不斷聯繫,產生社會網絡、社會關係和信任, 從而形成社會資本(Putnan, 1996;Coleman, 1989),而所形成之社會資本 與「制度」結合,即為 Coleman(1989)所主張之理性選擇理論,這一派 之理性選擇理論不以自利為假設前提,而將信任、互惠、制度、網絡…等 因素納入考量。 Ostrom(1998)亦基於以下原因認為必須於自利假設之理性行為理論 中,增加關於有限理性和道德行為之闡述,其主張原因包括:社會困境被 許多結構變數影響,包括群體規模、參與者的異質、對於利益之依賴…等; 跨領域學者(社會學者、生物科技學者…等)亦積極探討集體行動議題; 15.

(28)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近期公共政策分析以「理性個體因無法將自身由無誘因或懲罰之情況抽離, 而陷於社會困境」為基礎;及民眾間之關係結構已對民主政體之長期發展 產生影響。 由自利導向演進至社會資本(包括信任、規範、互惠…等)導向之集 體行動理論,為集體行動困境突破之重要里程碑,為共有地的悲劇提出解 決之道,亦使理論與現實社會愈趨相近,爾後之相關集體行動之研究,乃 由此觀點延伸,認為信任、互惠、規範…等社會資本因素,將促使集體行 動之達成率漸趨增長。. 二、. 行為模式. 政 治 大. Ostrom(1998)總結過去相關文獻探討之互惠關係(Fehr, Fischbacher. 立. and Gichter, 2001)、規範(Aguirre, Wenger and Vigo, 1998)、信任(Berg. ‧ 國. 學. J.,Dickhaut J. and Mccabe K., 1995;Kahan, 2002)…等議題,提出了第二代 理性行為理論,以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名譽」、「信任」及「互惠」. ‧. 對「合作」之影響(如圖 2-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圖 2-1 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架構 資料來源:Ostrom, 1998 16. v.

(29)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有別於第一代理性行為理論,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與第二代集體行動 理論同樣對於前一代之自利假設提出質疑,並亦以提出社會資本突破集體 行動困境之概念。 第一代集體行動理論以完全理性選擇理論為基礎,人們依自身期望做 出最利之策略決擇;而集體行動理論之後續演進,逐漸將利他、道德感、 信任…等社會資本因素納入考量,這一波學術風潮下,Ostrom(1998)提 出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主張組織和集體選擇規則如何影響利益分配,與 互惠合作之可能性息息相關,而隨後發展之第二代集體行動理論,乃由第 二代理性行為模型演變而來,近期之集體行動理論發展,亦與 Ostrom 所主 張之理性行為模型內涵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將以該理性行為理論主張. 政 治 大. 之概念為研究架構基礎,探討都市更新過程之互惠關係促進集體行動合作. 立. 之相關議題。. ‧ 國. 學. 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Ostrom , 1998)探討個體如何藉由建立「名譽」、 「信任」及「互惠」,以幫助克服強烈的短期自利誘因,獲得比理性選擇. ‧. 更好的結果,並討論如何逐漸灌輸行為規範及設計規則,以支持集體行動, 達成公共利益,並避免共有悲劇。其解釋核心係透過「個體對其他人的信. y. Nat. sit. 任」和「其他人在可信賴名譽上的投資」之間的連結,探討「名譽」、「信. er. io. 任」及「互惠」對合作程度及淨利益之因果關係(如圖 2-1),若最初合作. al. n. iv n C hengchi U 值得信賴之名譽、信任及互惠關係程度都將會增加。Ostrom(1998)所提 程度高,個體將更願意相信其他人,且更可能採取互動規範,如此一來,. 架構為一互惠關聯之因果理論,認為互換約定、增加信任、創造並執行規 範,及發展群體認同,得使溝通更有效率,進而達到促進合作之成果。都 市更新之互動過程中,名譽、信任等因素對雙方互惠關係影響甚鉅,透過 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不斷接觸、溝通,有助於促成互惠互信之結構關係, 進而提升集體行動之達成,基於此觀點,本文後續以 Ostrom(1998)所提 出之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探討都市更新互惠合作之因果架構。. 17.

(30)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第二節 一、. 信任理論與互惠理論. 信任理論. (一) 定義 信任是信仰的內在形式(Cox, 2004),不僅可促進社會和經濟交換, 更對他人行動之信任表示創造了相互利益之可能,使具有風險之交換行為 可能轉為互利結果(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 信任可能由重複互動而來,稱之為特定的信任(particularistic trust)。 藉由緊密且穩定之關係而產生,可分為以知識為基礎的信任、以關係為基. 政 治 大. 礎的信任及普遍的信任(general trust)。知識為基礎的信任,因知道他人. 立. 將採取何種行為而相信;關係為基礎的信任,因對他人行動能有所約束而. ‧ 國. 學. 相信;信任亦可能為一種普遍的信任,基於哲學觀點,認為一般來說,人 類是值得信賴的(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本研究僅探討基於可預. ‧. 測性及規範而產生正向影響之信任類型,不討論普遍信任之情況。. sit. y. Nat. 信任亦可透過值得信賴感而加強,有關潛在交易夥伴之值得信賴感資. io. er. 訊,對於值得信賴之個體首度嘗試合作相當重要(Ahn and Ostrom, 2002), 且因受託人之值得信賴感通常由受託人自身特質而來,因此實施者作為都. n. al. Ch. i Un. v. 市更新之受託人,如何使自身特質產生足以使人信賴之可信賴感,則是集. engchi. 體行動是否能成之關鍵所在。如此一來,被信任者(如實施者)對信任者 (如土地權利人)之動機信任,與信任者對於被信任者行為將如其預期之 肯定,將達成一平衡結構,使兩者間產生相互信賴之互惠關係(Ostrom , 1998)。 綜合上述,都市更新土地權利人與實施者之間屬於一種委託關係,委 託關係必須以互惠信賴為前提,以促進委託事務之進行。因此,都市更新 之實施者欲爭取合作機會時,必須給予土地所有權人足夠之值得信賴感, 換取土地權利人對其之信任,以吸引土地權利人進入後續之互惠關係,進 而促成集體行動之達成。. 18.

(31)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二) 信任之影響要素 Ostrom(1998)所提之面對面溝通、規範(Norms)、資訊…等因素對 互惠合作架構產生影響,得立即提升合作機率(Ostrom, 1998 ; Sally, 1995) 之主張,及相關理論之其他影響要素,本文皆納入考量,以提升研究成果 之真實性。 決定信任或不信任之過程極為複雜,不只是依賴單向之信任,也依賴 目標的價值、可能承受的風險、風險承受的門檻...等(Castelfranchi and Falcone, 1998),本研究整理影響信任各要素之相關文獻如下,並且就影響 信任之各因素,本研究加以歸納整理後,以名譽、能力、善意及正直四大 面向為依據,設計相關問項,如實施者之品牌、專業能力、其對土地權利. 政 治 大. 人之作為是否有惡意、欺瞞情形…等,以問卷調查方式,取得實施者可獲. 立. 得土地權利人信任之相關條件,作為本研究後續分析之依據。. ‧ 國. 學. 1、 名譽. ‧. 合作與信賴間的強烈關聯於過去研究中受到肯定,透過名譽,使不確 定性得以克服,進而促進行動者之表現(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 y. Nat. sit. 正因名譽對降低不確定性之效果,個體與未曾接觸之其他人間互動,必然. al. n. 出錯誤決策,此為個體自我保護機制。. Ch. engchi. er. io. 優先考量其外在客觀之名聲及信譽,作為初次接觸之參考,避免誤信而做. i Un. v. 品牌被認為是影響名譽之重要因素(Afzal, Khan, Rehman and Wajahat, 2010),Morgan 及 Hunt(1994)亦肯定信任是對交換夥伴之可靠度和正直 的信心,並表示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委託和放心。本研究以實施者品牌為 衡量其名譽之指標之一,學者證實品牌名譽、品牌能力及品牌可預測性, 確實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對信任產生正向影響(Afzal et al., 2010), 此觀點與本研究假設之結構路徑相符。品牌被用來作為風險降低的機制, 因為信任被視為親切且自願,而使消費者願意承受風險(Doney and Cannon, 1997)。 名譽經常和信任一起討論,信任和名譽機制被證實對商業夥伴間互動 有所助益。過去許多形成合作之經驗,當其情況重複了,最初處於這情況 19.

(32)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下的這些人,使其他人願意信任他們,且願意採取互惠,較容易導致較高 程度的合作。行為者與更多個體發生互動,獲得了值得信賴的名譽,對於 名譽的經營是提升本身價值一項非常好的投資(Ostrom, 2010)。 Beck 和 Franke(2008)提出名譽和信任管理系統(Reputation and trust management systems,RTMS),認為 RTMS 於交易頻繁的市場、個人抱怨 處理的成本較產品收益高及市場潛在大部分之欺騙行為的前題下,RTMS 之表現最好(Beck and Franke, 2008)。都市更新之合作所面對之環境,即 充滿欺瞞、拿翹、個人不理性…等複雜因子,透過名譽和信任之管理,可 提高土地權利人行為之可預測性,簡短交涉過程。有關名譽之研究,也被 應用於拍賣網站之交易行為,Stiff(2008)描述名譽對目前社會普遍一次. 政 治 大 錄,可增加賣家的可信度,消費者依據賣家之名譽資訊做決策,可減少被 立 性互動的影響力,以 ebay 網站為研究對象,認為購買者留下良好的回饋記. 欺騙的可能,而名譽的受損將使個人完全信任他們可以得到公平對待,而. ‧ 國. 學. 降低信任的完整性(Stiff, 2008)。. ‧. 但亦有研究指出匿名的回饋對交易之影響有限,必須建立更完整的結 構以確保交易順利(Diekmann and Przepiorka, 2005),且在極度不確定性. y. Nat. sit. 的條件下,好的名譽亦不足以說服人們夥伴是值得信賴的(Yamagishi and. er. io. Yamagishi, 1998)。此外,名譽對信任的影響亦可能因行為者擁有自信直. al. n. iv n C hengchi U 名譽資訊如何影響行動者之決策制定,發現名譽資訊最初與關於網路賣家. 接經驗而降低名譽之影響效果,有學者透過 369 個大學學生的實驗,解釋. 的信任有很強的關係,但直接的經驗,卻減少了名譽的顯著效果。認為最 初印象的建立,經常容易更新,名譽資訊效果可能是屬短暫性質,因研究 發現,即使有著源自權威且有高可性度之名譽資訊,買家仍較依賴其自身 直接經驗(Fuller, Serva and Benamati, 2007)。 基於部份觀點仍對名譽於信任之影響效果提出質疑,並以建構完整架 構為改進方式,本研究不以名譽為一潛在因素構面,而假設名譽為影響信 任之因素之一,避免對模型造成過多偏誤,並將品牌、名譽資訊取得、直 接經驗…等納入對信任潛在構面之影響考量,相關變數並納入問卷設計, 完整所驗證之假設架構。 20.

(33)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2、 能力 對於信任,Mayer、Davis 及 Schoorman(1995)提出了能力(Ability)、 善意(Benevolence)及正直(Integrity)三要素,其主張信任之因果關係如 圖 2-2,信任係基於互動夥伴之能力而產生,此觀點獲得許多學者之認同 (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 Berquist, Betwee and Meuel, 199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sit. n. al. er. io 3、 善意. y. 圖 2-2 信任之假設模型 資料來源:Mayer, Davis and Schoorman, 1995. Ch. engchi. i Un. v. 善意並非複雜之概念,而係純粹對他人承受痛苦所做之回應,企圖透 過照顧和關心,嘗試減輕他人之痛苦。善意行為非僅出自於同情,而係純 粹為他人利益考慮,誠心試圖對他人做一些好事(Livnat, 2003;Kisner, 2009)。 善意為信任關係存在之前提,且善意和信任可單方面存在,此時將產 生不對稱關係,一方之善意付出,未必能獲得另一方之善意回應,而對方 之回應仍須透過互惠方能確保(Castelfranchi, 2008)。因此,本研究於信 任與合作之間,設置互惠作為中介變數,以符合過去文獻之觀點。. 21.

(34)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4、 正直 Morgan 及 Hunt(1994)認為信任是對交換夥伴之可靠度和正直的信心, 並表示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委託和放心。當個體獲得積極或消極的互動名 譽且成為值得信賴的,其他人將採取行為仿效策略,模仿去信任具有值得 信賴名譽之人,且採取合作行動(Fukuyama, 1995)。 正直係指一致性、誠實、公開及透明化,領導者表現上述特質者,其 行為正直且能促進信任的環境(Mayer, Davis and Schoorman, 1995)。實施 者若能以上述特質對待土地權利人,將有助於都市更新合作之促進,因此, 本研究引用文獻所得到”正直對信任具正向影響”之觀點,作為後續研究設 計之依據。. 互惠理論. 立. 學. ‧ 國. 二、. 政 治 大. (一) 定義. ‧. 互惠即一種助人助己的行為,在與他人互動關係中,為他人服務,而 最終也得到回饋,其藉由此互動模式促使個體願意為集體奉獻並追求公眾. y. Nat. sit. 利益(Coleman, 1990),且即使面對對方意圖不明時,互惠仍可能微弱的. er. io. 存在(Blount, 1995;Fehr and Gachter, 2000;Charness, 2004)。此外,互. al. iv n C 去提升對方的利益,使對方更好(Segal h e n gandc hSobel, i U2007)。而由心理學觀 n. 惠係基於一種對等關係而來,當他人對自己好時,自己會較願意犧牲利益,. 點觀之,互惠為一行為準則,表示一般人之社會互動典型(Bruni, Gilli and Pelligra, 2008)。學者所認為之互惠定義包括:開明的利己主義行為有利於 重複的參與、以個人成本仍要求合作者合作及懲罰非合作者之強互惠、基 於集體意識的一種聯合行動形式。 Ostrom(2007)於提出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後,持續以信任、規範等 為理論核心,探討影響集體行動可能性之結構變數,並討論這些結構變數 如何影響「信任」和「名譽」和「互惠」的核心關係及其對合作程度之影 響;此外,並探就影響各結構變數之背後因素,討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集 體行動的可能性和達成利益之規模,所提出之因素包括:所包含之參與者 人數、面對面溝通、連結架構、參與者異質性、共享資源與否、過去行動 22.

(35)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資訊及自由進出等,其路徑結構如圖 2-3:. 圖 2-3 互惠核心關係架構.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Ostrom, 2007. 立. Ostrom(2007)辨認在複合層級中,複雜變數間的連結會結合並影響. ‧ 國. 學. 個體名譽、信任和互惠,且依序影響合作程度和聯合利益。可以接著引導 一個受限制且先前提過的變數設置分析,進而架構出強而有力之架構關. ‧. 係。. sit. y. Nat. 互惠是社會互動相當重要的一個層面,廣義而言認為互惠是超過兩個. io. er. 個體的,在一個關係鍊裡,互相的給予回饋(Trivers, 1971)。人們對於幫 助他的人非常友善,而對於傷害他的人不友善。並且以「具體指出不好的. n. al. Ch. i Un. v. 行動要被懲罰,而好的行動會被獎賞」作為策略(Segal and Sobel, 2007)。. engchi. 而互惠於個體行為之表現,亦有強弱之分,個體若有較強的互惠行為,其 幫助他人的傾向較強烈,並且較願意犧牲自我財富,去負擔處罰那些不幫 忙的人所需之成本(Constant, Sproull and Kiesler, 1996),因此,互惠被認為 得促進合作,並導致利他主義產生之強大力量。 互惠是一種相互附隨之滿足感交換,亦是道德準則之一般性主要要素。 就其「報答利益」或「感謝給予利益之人」之特性而言,互惠可視為一種 義務(Gouldner, 1960),行為者對合作回報合作,但可能對不合作者採取 懲罰或停止與他們認為不值得信賴的人交易。因此,互惠係一種相互關係, 透過交換行為,交換之雙方得到滿足,且具有與互動的夥伴在交易目標上 有不可分離性(Lebra, 1975)。 23.

(36)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互惠為一種助人助己的行為,在與他人互動關係中,為他人服務,而 最終也得到回饋,能促使個體為集體奉獻並追求公眾利益(Coleman, 1990), 因此,可知互惠對於集體行動之達成有所助益,但互惠理論並不同於傳統 集體行動理論,並非以個體完全理性之自利且均為同質個體為假設前提, 互惠理論主張參與者為情緒/道德互惠者,是否參與集體行動則是以信任 為重要考量(Kahan, 2003)。 Rabin(1993)指出互惠為集體行動之測度指標,主張嚴格規範未必有 最佳激勵效果,認為互惠意識包括:給予特別努力的人適度的額外利益能 有效激勵其熱情、大部分行動者能知恩圖報、如損害他人合法利益可能招 致更大報復,更可增進集體行動之達成。並且,認為當個體處於伴隨強烈. 政 治 大 可以被具體化成為人際間的信任行為。 立. 互惠規範或信任氛圍之場合中,此時,這種對於他人良善性的一般信念就. ‧ 國. 傳統理論. 互惠理論. 追求財富最大化者 情緒/道德互惠者 複合均衡. 促進合作. 動機. 信任. al. 異質. n. Ch. 資料來源:Kahan, 2003. engchi. er. io. 偏好之變化 同質. sit. 單一均衡. Nat. 集體行為. y. ‧. 因子. 學. 表 2-1 集體行動理論比較表. i Un. v. 此外,互惠之概念亦與以牙還牙策略(Tit-for-tat, TFT)之性質相似, 因此,就其相關影響因素之回顧,對於本研究後續研究假設有所幫助。就 TFT 策略內容觀之,其中有兩項重要性質係基於互惠規範而來:(1)當其 他人背叛時,行為者將立即採取報復。(2)他人背叛後如能回復合作,行 為者亦可原諒,並將立即對其採取互惠合作(Komorita et. al, 1991)。此觀 念突顯互惠具有立即為之的概念。. 24.

(37)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TFT 策略於合作為最好的長期策略,而背叛及機會主義為最好的一次 性策略情況下之互動,若互動重複次數不確定時,互惠能提升且維持合作。 (Bruni, Gilli and Pelligra, 2008),基於上述觀點,互惠因降低未來之不確 定性,而達到維持合作之效果。於都市更新過程中,假設土地權利人心中 亦認為合作為最好的長期策略,而背叛和機會主義為最好的一次性策略, 此時,於土地權利人不確定未來與實施者或其他土地權利人之互動情況如 何之情況下,雙方之互惠將提升並維持都市更新之合作關係。本研究以「合 作為最好的長期策略」而「背叛及機會主義為最好的一次性策略」之普遍 性認知為假設前提,並以此作為後續分析之假設情境。 Wilson(1971)認為使 TFT 策略發揮效用之特質為可預測性。透過對. 政 治 大 互惠與合作之促成息息相關,間接或直接的提升了合作的程度;Axelrod 立 於對方行為之可預測性,降低自身行為風險,因而促進合作之達成,因此,. (1984)則認為使 TFT 策略發揮效率之其中一項特質為:明確性(clarity),. ‧ 國. 學. 藉由簡單而易懂之依循,進而導向長期合作,並提出何以 TFT 策略擁有高 效率之原因:. ‧. 1、 TFT 策略為一正派策略,秉持永遠不做第一個背叛的人之原. y. Nat. er. io. sit. 則。. 2、 行為者以自身不被剝削為原則,當他人採取背叛行為,行為. n. al. Ch. 者將立即反制以報復行為。. engchi. i Un. v. 3、 如一方背叛後反悔,而欲再次採取合作行為,行為者將以原 諒對待並立即恢復合作關係。 4、 TFT 策略為一相當清楚且易懂之策略。 互惠之各項特性已詳如前述,互惠作為社會互動基礎規範之一(Thibaut and Kelley, 1959;Homans, 1961),亦被用以解釋下列情況,這些情境與互 惠息息相關,受互惠影響程度極高:利他(Krebs, 1975);社會責任 (Berkowitz and Daniels, 1963)、吸引力 (Newcomb, 1961)、 公平公正 (Adams, 1963) 、自我揭露(Rubin , 1973) 談判交流(Pruitt, 1968;Komorita and Esser , 1975) ,以及合作(Komorita , 1965 ; Kelley and Stahelski, 1970)。 25.

(38)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其中,基於互惠而產生的利他主義,有助於突破集體行動困境;而公平公 正、談判交流以及合作的促進,亦與本研究對互惠之假設相符合。 (二) 互惠之類型 本研究依據互惠之特質,定義後續假設模型所探討之互惠為間接互惠 及強互惠兩種性質,以透過第三者觀察之間接互惠,及具有懲罰規定之強 互惠進行後續討論。 1、 間接互惠 互惠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互惠僅存在於互動之兩者間,而都市更 新之合作關係中,個體與行動者過去多數無直接接觸,因此,本文以探討. 政 治 大. 間接互惠之於合作之相互影響架構。. 立. 互惠可僅是一次約定或鑲嵌於長期關係中,是社會互動相當重要的一. ‧ 國. 學. 個層面,廣義面向認為互惠是超過兩個體的,在一關係鍊(chain)中互相 給予回饋 (Trivers, 1971)。間接互惠係透過第三者觀察互動對象,由對方過. ‧. 去之名譽資訊,作為信任模仿分數依據,良好之間接互惠可引導個體之信. sit. y. Nat. 任模仿行為(Saavedra, Smith, Saavedra and Smith, 2010)。. al. er. io. 當有關接收者的名譽資訊受到限制,信任模仿相較於隨機信任和分享. n. 式的機制,更可以提高集體合作,若所有個體都知道其他個體的名譽分數,. Ch. i Un. v. 那麼行動者間之間接互惠將會浮現;當過去資訊不可得或不可靠時,行動. engchi. 者會改而依賴模仿機制或以認知探索方式(recognition heuristic)和其他所接 觸之行動者分享資源。名譽的評估亦將個體之過去行為納入考量(Lehmann, Foster, Borenstein and Feldman, 2008),且由社會經驗顯示,他人用以作為 品質及名譽替代品之行動和看法,確實對合作對象之合作的名聲或承諾有 所影響(Salganik, Dodds and Watts, 2006;Fowler and Christakis, 2010)。本 研究據此將影響實施者名譽之相關要素納入影響架構之分析。 本研究探討之都市更新合作關係,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係鑲嵌於一段 長時間的協商關係,其間之互惠情形,決定合作關係之成敗(Saavedra, et al., 2010),其相互間較缺乏曾經互惠之經歷,因此依其性質,其間之互惠應 屬間接互惠。本研究以間接互惠之概念,探討互惠於都市更新合作關係中 26.

(39)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之運用情形,作為後續實證模型設計之基礎。 2、 強互惠 正負形態之互惠皆係存在,互惠必須與懲罰機制並存,始能確實發揮 效力。為行動者間之公平對待,對於不合作者有處罰機制,行動者甚至願 以自己成本,懲罰不順從規範之人,此情況下個體有自發合作的傾向,該 行為傾向即稱為強互惠(strong reciprocity)(Berg, Dickhaut and Mccabe, 1995;Fehr, Fischbacher and Gachter, 2002; Calderón and Zarama, 2006)。處 於強烈互惠規範或信任存在場所之個體,其對於他人良善性之一般信念, 即可被具體化而成為人際間的信任行為(Rabin, 1993)。個體對於幫助自 身之他人非常友善,相對的對待傷害自身之他人不友善,互惠並以「具體. 政 治 大. 指出不好的行動要被懲罰,而好的行動會被獎賞」作為策略(Segal and Sobel,. 立. 2007)。. ‧ 國. 學. 互惠於個體行為之表現亦有強弱之分,較強互惠行為之個體,亦有較 強之願助他人傾向,願意犧牲自我財富,負擔處罰不願幫忙之他人所需成. ‧. 本 (Constant, Sproull and Kiesler, 1996),基於互惠使個體做出相互附隨滿足. sit. y. Nat. 感之交換,其不僅為道德準則之一般性主要要素,且由其"報答利益"或. io. er. "感謝給予利益之人"之特性觀之,亦可將其視為一種義務(Gouldner, 1960)。因此,互惠被認為是促進合作及導致利他主義產生之強大力量,. n. al. Ch. i Un. v. 雙方皆藉由相互交換行為獲得滿足,且具有與互惠的夥伴於交易目標上之. engchi. 不可分離性(Lebra, 1975)。. 強互惠之觀點,對主宰行為科學的自利假設提出挑戰,Fehr 等人(2002) 認為強互惠可導致普遍合作之結果,而自利行為則導致合作的崩解。強互 惠最重要之特徵,是自願犧牲資源,去獎賞公平且處罰不公平的行為,即 使這是花費成本的,且提供現在或未來的物資報酬給這些互惠回饋者 (recipricator)(Fehr et al., 2002),正因其如此強而有力之意識堅持,強 互惠之於集體行動中的社會規範之強制力,是相當有力的配套制度。 當強互惠概念應用於社區成員間之互動,其彼此間相互之強烈互惠將 促成人們之間的合作 (Foddy and Dawes, 2008)。有著強互惠性的實質社區. 27.

(40)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更可能使人們相信社區內沒有社會閒散效果2(social loafing),強力的互惠 規範對於群體之行動參與並維持關係相當重要(張陳基,2010)。即使是 有著法律、公政法庭和警察等龐大合作機之的現代人類社會,對合作協定 採取欺騙行為的物質誘因,仍無可避免。而研究證實強互惠提供了有利於 合作增加之推動力(Bowles and Gintis, 2001;Gintis, 2000),指出強互惠 導致合作,而自私行為導致合作崩解,且認為強互惠是社會規範的關鍵力 量。並提出以下驗證結論: (1) 在標準反覆交互作用方法預測無合作結果的情況下,強互 惠能促進合作之最大化。 (2) 於強互惠者和純粹自利者間互惠之社會結構下,會引起大. 政 治 大. 多數人採取欺騙行為。這強調了社會結構對於穩定合作之. 立. 達成,具相當重要性。. ‧ 國. 學. (3) 強互惠是有力的規範執行設計。因此,強互惠有助於解釋 分享規範和有利集體行動參與之處方規範。. ‧. 綜合對於強互惠之各派論述,顯示強互惠之存在確實提供合作和規範. y. Nat. sit. 執行之一片榮景,透過懲罰機制促進規範之執行確實,並且證實互惠與規. al. er. io. 範間緊密相關之結構關係。本研究所探討之互惠關係,界定為包含懲罰機. v. n. 制之強互惠,因此,於問卷調查作業時,將依此定義就懲罰機制設計相關 問項內容。. Ch. engchi. i Un. (三) 影響互惠之要素 影響互惠之要素可區別為內在要素及外在要素,分述如下: 1、 內在要素 內在要素係探討團體之內部關係,基於團體中行動者之行為特質加以 討論。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之回顧歸結四項主要影響要素:反覆互動、互 惠經驗、規範及遲延。以下就各要素內涵加以說明,並於後續實證中作為. 2. 社會閒散效果(social loafing):指出團體合作對於群體績效的負面影響,亦即個體在 團體中工作會產生偷懶的行為,且隨著團體規模增大,個體的努力程度愈趨下降。此概念 有別於我們一般認為團體力量應該等於成員力量的總和之刻板印象。 28.

(41)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變數設置之依據。 (1) 反覆互動 當行動者間產生重複互動時,其於反覆互動過程中如發現獲得期望成 果,於下次之互動過程中,行動者將可能會放棄短暫立即之獲利,而改而 追求長期且更具報酬性之合作關係。這時,行為得由自利主義提升至互惠 行為(Bruni, Gilli and Pelligra, 2008)。若社區成員之間反覆互動,他們也 將發展出一種誠實可靠的信譽,並且將產生促進合作行動的規範、網路和 信任(Komorita et al., 1991)。而當社區成員間之溝通管道健全,相互動機 與意圖不明確時,社區成員將因不確定性而不一定會採取互惠行為(Nemeth, 1972)。. 政 治 大 在反覆互動之各種形式中,又以面對面溝通為最有效之方式。Ostrom 立 (2003)認為面對面溝通將產生重大影響。其他學者也提出相同看法,認. ‧ 國. 學. 為當個人成功預測他人在面對面溝通後將如何互惠,將促使其採取互惠信 任及合作(Kikuchi, Watanabe and Yamagishi, 1996)。. ‧. (2) 互惠經驗. y. Nat. io. sit. 過去文獻指出,反覆互動過程所形成之過去互動經驗,亦對互惠有著. n. al. er. 重要影響。過去的互惠經驗,即使現在不存在了,仍增加合作程度;但過. i Un. v. 去不互惠的經驗,也並不減少現在的互惠對於增加合作程度的能力(Lubell. Ch. engchi. and Scholz, 2001),過去的互惠經驗可減少意料之外的背叛者且避免合作 者之間的剝削,並且增加對現在的互惠之期望;然而,互惠經驗與直接之 接觸有相互抵減之效果。有學者提出過去經驗的效果與名譽效果之比較, 認為最初印象的建立,經常容易更新,名譽資訊效果可能是屬短暫性質, 但直接的經驗,卻減少了名譽的顯著效果。即使有著源自權威且有高可性 度之名譽資訊,買家仍較依賴其自身直接經驗(Fuller, Serva and Benamati, 2007)。 亦有學者指出,基於標註(tag)相似而產生的合作,不需要對其他人 的過去互動有所認識,也不需要去觀察其對第三者的行為。這可廣泛適用 於重複互動很少,且名譽未被建立的情況(Komorita et al., 1991)。因現行 29.

(42)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之都市更新並未將實施者做任何評比,本研究不予討論此情況,但可作為 未來建全都市更新制度之方式。 (3) 制度及規範 由於互惠是一種雙向關係,當個體做出有利對方的行為時,對方亦會 回報予有利於個體之行為。Wilson (1971) 主張,當報酬(reward)被一貫 的運用,且立即做出符合期望的行為和懲罰不合期望的行為,對方的行為 因此而能被有效率的控制。而由互惠之定義可知規範與互惠相互間之緊密 關聯,因此,規範亦為影響互惠之要素。互惠性是社會互動規範的基礎之 一,大部分探討互惠理論之文獻,亦與規範一併討論,Trivers(1971)並 認為合作及利他的演進是基於互惠規範的。Gouldner(1960)認為,互惠. 政 治 大. 規範是一般性的概念,且是穩定關係的基礎,因互惠規範之強制性質,人. 立. 們必須幫助那些幫助他們的人,且不可以傷害幫助他們的人。但他們會報. ‧. ‧ 國. 容許的。. 學. 復或懲罰那些傷害他們利益的人,因為在互惠規範下,合作的剝削是不被. 基本的互惠規範,是一種互相受益,通常個體從其他人獲得利益,且. sit. y. Nat. 確認此利益之互惠交換將持續進行(Shumaker and Brownell, 1984)。規則. io. er. 或規範建立社會秩序且增加社會可預測性(Coleman, 1988;Ostrom, 2003), 並且,因互惠性規範潛在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而使規範產生了互. n. al. Ch. i Un. v. 惠特性(Fukuyama, 1995)。規範增加對未來行為之可預測性,透過建立回. engchi. 報和獎懲機制直接影響行動或者藉由提供資訊、技術建議、替代的衝突解 決機制等間接幫助個體自我管理等,促使交易各方相互間以互惠方式行動, 進而提升合作程度、促進集體行動之達成。各種形式之社會資本其對於集 體行動之促進,幾乎皆透過加強行動者間的信任,進而達到雙方良好之互 惠關係而達成,這與所主張之觀點相同。 制度規範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大形式,然而不論正式或非正式,其 皆為社會資本數種形式之一,可增加對社會結果預測之可能性。正式制度 規範包括相關法律和正式規章命令,當正式制度規範被認為不適當或不切 實際時,個體將轉而設計自己之行為準則,以確定事實上及法律上之權利 義務(Ostrom, 1992),此行為準則即為非正式形式;非正式之制度規範(如 30.

數據

圖 1-1  研究架構圖
圖 2-1  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架構  資料來源:Ostrom, 1998
圖 2-2 信任之假設模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Narasimhan, Ram, and Anand Nair (2005), “The Antecedent Role of Quality,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Proximity on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2000), “Enhancing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research:Operationalizing and measuring a key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Kenneth, Wehrung,

(1996)“Urban knowledge park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22(2):33-45. (1997)“Strategic behavior and

Keyword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case study, ethnographic survey.. Due to the increasing scale and complexity of public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and J Van Welle, A., “Strategic Direction through Purchas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pring Special Issue, 2002, pp.30-37.. E.,

Tan et al, (1998),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ier perform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 Management , 34(2) , pp. Frank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