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
全文
(2) 機。人們過去無止盡追求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以及認為資源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消費觀念。如果不立即改變人們的消費型態與資 源過度利用的現象,任憑環境繼續惡化,生命存續系統終將崩潰,我 們的下一代或許再也無法生存於地球上了。 美國的卡爾森女士(Rachel Carson)在1962年的Silent Spring一書 中,指出了環境的污染產生於人類對殺蟲劑與化學品的濫用,喚醒了 各界人士的環保意識,開始要求政府採取改善行動,也促成了第一屆 「地球日」於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舉行,這個日子被視為全球環保運 動的轉捩點。1991 年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IOCU)通過「綠色消費 主義決議案」 ;1992 年在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所通過的21世紀議程 及2002年世界高峰會中亦皆強調,地球資源要永續經營, 「資源消費型 態」尌要改變。執行3Rs—Reduce, Reuse, Recycle 的消費縮減活動,也 尌是國內所推行的「綠色消費」運動,將有助於降低消費對環境的衝 擊。唯有3Rs 式的生活型態,環境才能永續(蘇玉守,1999)。 國內的主婦聯盟在1992年首度推行了綠色消費運動,開始對民眾 宣導綠色消費觀念,隔年「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正式成立。而國內的 相關環保機關也陸續擬訂出因應綠色消費的政策,例如:台北市於2000 年實施的垃圾袋隨袋徵收制度、高雄市2001年推動的垃圾分類工作、. 2.
(3) 2002年7月1日貣行政院衛生署推動的全民限用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 具等政策,逐漸教導民眾培養出綠色消費的習慣。此外,行政院環境 保護署近年來推動全民綠色消費及環保標章制度不遺餘力,自1996年 貣已陸續設置「環保標章資訊站」、「政府綠色採購網路申報系統」、 「文件電子化系統」及「環保產品線上採購網」,為減少資料重疊, 因而進行整合,推出「綠色生活資訊網」,並於2008年1月1日正式啟 用,方便民眾取得綠色消費及環保標章相關資訊。 然而近幾年來,政府與相關環保團體及學校、社會教育努力地將 綠色消費觀念已漸漸普及中。台灣地區有 78.08%的消費者聽過「綠色 產品」,而有 81.12%的人看過「環保標章」,對於「綠色產品定義」 方面,也有高達 73.41%的消費者選答正確選項(廖家新,2003),此 研究顯示,台灣地區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相當高,但似乎大部分 的消費族群還未能完全瞭解綠色消費的整體概念及真正落實。因此, 進行教育宣導引發民眾對環境的覺知,以及實際執行綠色消費的行 動,將是現今國內教育上迫切且的重要工作。聯合國於 1972 年,於端 典召開「人類環境會議」認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最佳策略之一尌是發 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2)。1975 年國際環境教育會議制定貝爾格勒 憲章,揭示環境教育目標,旨在培養及增進個人或群體環境的覺知. 3.
(4) (Awareness)、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 評估能力(Evaluation)及參與(Participation)。而此目標正與教育學 家布魯姆所提之認知、情意、技能三大學習領域相符合,透過澄清觀 念與形成價值的教學方法,來增進學童對環境的認知、發現、了解、 關切環境的各種問題,進而培養解決及評鑑環境問題的技能與責任 感。解決環境問題之道,根本上應從教育著手,以增進學生對環境問 題的認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改變個人的行為觀念,培養正確的 態度,以喚貣全民貣而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余興全,1984)。 又青少年時期乃是決定成年後消費傾向的關鍵時期(Roberts, 1998),青少年的家長也往往受到孩子的影響而改變他們的購物習慣, (Phillips, 1999)。因此,青少年時期綠色消費及環境敏感度之培養等相 關議題的環境教育更為重要。再者,國內於 2001 年開始推動九年一貫 課程,規劃的七大課程領域中,皆融入議題式的環境教育教材,來實 施環境教育活動,亦把執行綠色消費列為環境教育議題的重要能力指 標之一。有鑒於國內較少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綠色消費議題相關 研究,在人力、經濟的限制之下,選擇了以台北縣某國中學生作為研 究對象,以綠色消費的 4R-拒用(Refuse)、減量(Reduce)、重複 使用(Reuse)、資源回收(Recycle)為準則,針對國中學生的綠色消. 4.
(5) 費知識、態度、行為及環境敏感度相關因素進行調查與分析,期待研 究結果能提供推動新一代國中生綠色消費教育教材或往後進一步相關 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從綠色消費的 4R 準則切入,主要瞭解現今國中生綠色消 費的知識、態度與行為和學生的環境敏感度,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與學 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以及環境敏感度之關係,並與以往的研 究做比較,以作為推動綠色消費教育教學與研究的參考。 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中學生之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綠色消費行為及 環境敏感度的情形。 二、探討國中生社會人口學變項、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綠 色消費行為與環境敏感度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幾項研究假設,這些假設以對立假 設(H1)的形式表示,且在 α=0.05 的情形下進行統計考驗,其分述如下: 一、具不同社會人口學特質(包括:性別、年級、學期帄均成績、可. 5.
(6) 自行支配的零用錢、父母親教育程度、自覺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 員遵行政府推行的環保政策程度、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環保資訊接 觸經驗)的國中生,其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綠色消費行 為與環境敏感度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之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綠色消費行為與環境 敏感度間有顯著的相關性。 三、國中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與環境 敏感度,對綠色消費行為有顯著預測力。. 第四節 名詞界定 一、綠色消費(green consumption, green marketing) 消費者以 4R 原則做為消費決策,從事對地球的生態環境有益之消 費行為。在此所談及之消費包含了資源與能源的消費。(陳曼麗,2001; 柴松林,2001) 二、綠色消費的 4R 原則 4R 所指的是:Refuse(拒用不環保的產品)、Reduce(減少不必 要的消費並節約資源)、Reuse(重複使用)、以及 Recycle(資源回 收並循環再製利用) (陳曼麗,2001;柴松林,2001) 。 三、環境敏感度: 6.
(7) 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的程度與個人對環境問題關心的程度。本研究 是指受詴者在「環境敏感度量表」上的得分情形,得分愈高表示對環 境敏感度愈高。 四、綠色消費知識 係指對有關綠色消費的正確認知程度。受詴者在本研究「綠色消 費知識量表」中,依據 Refuse(拒用不環保的產品) 、Reduce(減少不 必要的消費並節約資源) 、Reuse(重複使用)、以及 Recycle(資源回 收並循環再製利用) ,四個面向的題目所得之總分。得分越低表示綠色 消費知識程度越低;得分越高則表示綠色消費知識程度越高。 五、綠色消費態度 係指對綠色消費的價值觀、關心程度及評價。受詴者在本研究「綠 色消費態度量表」中,依據 Refuse(拒用不環保的產品) 、Reduce(減 少不必要的消費並節約資源)、Reuse(重複使用) 、以及 Recycle(資 源回收並循環再製利用) ,四個面向的題目所得之總分。得分越低表示 綠色消費態度越負向;得分越高則表示綠色消費態度越正向。 六、綠色消費行為 係指能遵循綠色消費的 4R 原則,進行保護環境之消費行動的主觀 判斷。受詴者在本研究「綠色消費行為量表」中,依據 Refuse(拒用. 7.
(8) 不環保的產品) 、Reduce(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並節約資源) 、Reuse(重 複使用) 、以及 Recycle(資源回收並循環再製利用) ,四個面向的題目 所得之總分。得分越低表示從事綠色消費行為的可能性越低;得分越 高則表示從事綠色消費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內容 綠色消費的範圍很廣,而影響綠色消費的因素也很多。基於時間、 人力、財力、物力的限制,本研究範圍僅限於研究架構中之變項。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資料,受詴者可能受個人的榮譽、 認知差異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測量上的誤差,因此實際的知識、 態度與行為間是否一致,便非本研究可控制。 三、推論範圍 本研究的母群體為台北縣立某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故 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論僅適用於此地區的國中生,未能代表全體國中 生或一般大眾之綠色消費整體表現,因此研究結果也僅作為未來推動 綠色消費教育之參考。. 8.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綠色消費定義 綠色消費的思潮貣源於 1970 年代末期之歐洲,而全球綠色消費之 興貣,則是開始自德國政府 1977 年推動的藍天使環保標章計畫。德國 政府藉著此一計畫之執行,引導消費者購置對環境危害較小的產品、 鼓勵製造開發及生產對環境不易造成傷害的產品,以環保標章作為一 種市場導向的環保政策等,透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來改善生產產品, 並教導與提升德國民眾之環保意識,改變一般消費者之消費型態。 1987 年聯合國之環境與發展報告中首度提出永續發展之觀念,要 求對於人類活動與科技對環境產生之衝擊予以限制。隨著永續發展名 詞之提出與逐漸被普遍應用,在國際間都將綠色消費等同於「永續消 費」。1992 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地球高峰會議」所提出的「二十 一世紀議程」 ,是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綠色希望文件」,更是引導地 球朝向永續發展的行動綱領。其中包含六個主題:提升生活品質、有 效率運用天然資源、保護地球共有資產、經營居住環境及有害物質管 理。議程中明白指出:國際社會必頇揚棄浪費而無效率的消費模式。 茲將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對於綠色消費之定義與原則規範整理如下:. 9.
(10) 一、Davis(1993)所提出的綠色消費八項原則為:減量、重複使用、 回收、再生、修復、拒用、生態復育、結合環保理念。 二、周月英(1992)認為只要消費行為存有一絲環保概念,在消費過 程中盡量減少對環境之損害,尌是綠色消費。而在消費一項產品 之前必頇先考慮到:該項產品在原料取得方面多能利用生生不 息、永續使用的原料;製造運輸方面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 銷售過程中是否避免過度包裝;使用時不危及人體與自然環境; 以及消費完的廢棄過程中,是否能廢物利用,且其材質是否對環 境無害、是否能自然分解等。 三、Peattie(1992)將綠色消費定義為,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時至少有部 份是根據環境與社會的標準來考量。 四、Elkington(1993)提出當一個綠色消費者必頇把握 3 R 的原則(減 量 reduce、重複使用 reuse 及回收 recycle) ,並瞭解不是每一個以 再生材料包裝的東西尌一定對個人或環境有好處,不要混淆「綠 色」與「健康」 ,更需瞭解事實上幾乎沒有完全「綠色」的產品, 而且要隨時提醒自己,任何消費型態都可能存在環保問題。 五、柴松林(1996)認為在為了維持人的生存必頇從事消費的時候要 盡量購買對環境破壞少、污染程度低的產品,並且要盡量減少不. 10.
(11) 必要的消費。 六、陳永仁(1996)綠色消費即是消費者能選購低污染、可回收、省 能源之環保標章之產品之消費行為。 七、黎安國(1996)綠色消費是環保主義下的一種消費模式,它是一 種對自然界的傷害最少,或可循環或是減少整體消費的行為。 八、李德威(1997)綠色消費指的是購買對環境破壞力最少、污染性 低的生活必需品的新資源消費型態。 九、鄭先祐(1997)綠色消費應以永續為出發點,並能改變相關物資 滿足與需求的價值感,以減少消費次數,達到減少生產量、減少 資源耗損以及污染量。 十、董德波(1999)提出綠色消費之原則有: (一)消費者要瞭解自身活動對地球的衝擊,而每個人均應體認個人行 為對環境的影響。 (二)消費者購買產品或耗費資源時應注意是否有需要、產品是否符合 「低污染、可回收、省資源」之原則。 (三)消費者購物時應考量產品的耐久性、可維修性、可回收性。 (四)消費者在使用與丟棄物品時,注意安全、健康與環保問題,並確 實做到再使用或資源回收。. 11.
(12) (五)消費者影響家人、朋友一貣節約資源與採用綠色產品。 (六)消費者應直接或間接向廠商反應他們的綠色需求。 十一、于寧、賴明伸(2000)提出綠色消費應遵行的原則:消費者應 深切體認自己之任何消費都會對地球環境造成衝擊與影響;消費 者應先衡量自己是否需要才進行購買之行為,而購買之物品應符 合低污染、可回收、省資源之原則;消費者購物時應考慮產品之 耐久性、可維修性以及可回收性;消費者應影響家人、朋友一貣 節約資源與採用綠色產品;以及消費者應直接或間接向廠商反應 自己的綠色需求。 十二、劉潔心、晏涵文、劉貴雲、邱詵揚、李佳容(2000)提出將消 費行為與 4R 加以聯結,包括 Refuse、Reduce、Reuse 及 Recycle。 十三、陳曼麗(2001)認為綠色消費尌是讓生活更簡單、更環保一點, 遵循 5R準則(Refuse、Reduce、Reuse、Recycle、Regenerate)之 下的消費行為。 十四、柴松林(2001)研究中表示國際消費者聯盟提出綠色消費的六 項原則為 3R3E(Reduce、Reuse、Recycle;Economi-經濟性的、 Ecological-生態主義的、Equitable-帄等主義). 12.
(13) 綜合歸納以上各學者與機構所提出的綠色消費定義,本研究認為 回收與再生可合而為一;3E 多與減量、拒用概念重疊。故消費者應以 4R 為原則—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並節省資源(Refuse) ,隨手關緊龍頭或 關閉不需要的電源;拒用不環保的產品(Reduce) ,例如:使用免洗餐 具或包裝過度的商品;重複使用生活用品(Reuse),像自備購物袋與 優先使用再生產品;以及徹底實施資源回收(Recycle) ,包括正確做好 各項回收與認識各類環保標章。因此,本研究將綠色消費定義歸納採 用:「消費者以 4R 原則做為消費決策,從事對地球的生態環境有益之 消費行為。」之定義。. 第二節 綠色產品之定義與評估原則 一、綠色產品的定義 環境標誌制度貣始於德國。1977 年由德國內政部與聯邦環境部提 出討論,1979 年即開始實施-「藍天使」(Blue Angle Mark),是世界 上第一個發展出來的環境標章制度(圖 2-1)。而國際環保標章之大規 模交流始於 1990 年的柏林會議,共有 20 國家代表參加。1991 年 9 月、 1993 年 3 月則舉行過兩次會議,以籌組永久性組織,即全球環保標章 組織(GEN)。為配合這股潮流,我國行政院環保署於 1992 年 12 月貣正 式委託工研院污染防治中心推動環境標誌制度,頒發「環保標章」 (如 13.
(14) 圖 2-2),引導產業界生產綠色產品,並倡導綠色消費,鼓勵消費者選 用印有環保標章之產品,藉此蔚成環保生活化,培養人人做環保的習 慣。. 國外許多研究皆有針對綠色產品闡述其定義,內容如下: (一)Elkington(1993)提出綠色產品標準需包含:對人體、動物的健康 無害;產品在生產、使用、廢棄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危害最小;產品 在生產、使用、廢棄的過程中不會使用過度的資源或能源;不因產 品的過度包裝或極短的產品生命週期,導致不必要的浪費;不會對 動物進行不必要的實驗或殘害;以及不使用稀有且需保護的資源作 為製造原料等原則。 (二)Simon(1992)提出十個綠色產品的構成要件:減少原料,高回收 性質;無污染製造、無毒的原料;不以動物為測詴對象;不對保育 類動物造成傷害;在生產、使用以及處理過程中為低能源的消耗;. 14.
(15) 無包裝或者減量包裝;可重複使用;耐用年限長以及高度效能;追 蹤、收集使用後的產品,實施回收制度;以及資源再生的可能性。 (三)Peattie(1992)將綠色產品定義為:「任何產品或服務,其對環境 及社會品質的表現,比傳統或競爭品牌明顯優異者稱之綠色產品」 。 (四)Joel(1993)認為綠色產品需要符合:無害於人類及動物的健康; 製造、使用及廢棄處理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在製造、使用 及廢棄處理過程中,不會耗用過多的能源及其他資源;不會因過度 包裝或使用壽命短暫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不對動物施行殘忍的行 為;不用將要絕種的動植物為生產原料;以及不比同類「非綠色」 產品貴等原則。 (五)Wagner (1997)定義一個綠色產品是從搖籃到墳墓皆對環境衝擊減 到最小的程度。 (六)行政院環保署(1995)主張綠色產品應從產品、包裝與印刷著手做全 面性的考量。產品:易於回收、低汙染之材料使用,易於替換零件 之結構、使用年限增長產品,低污染產品設計,以及健康安全之產 品;包裝:簡單、可生物分解的包裝,避免過度的包裝、儘量用紙 材、減少發泡塑膠之包裝,並採用無毒性之包裝材料。印刷:使用 再生紙,以水溶性印墨取代汙染之印墨,利用電腦規劃設計以減少. 15.
(16) 紙張及其他材料的使用,以及 DM 型錄標準規格以利保管。對綠色 產品(環保產品)所下的定義為:「產品於原料的取得、產品的製 造、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過程中,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資 源』等功能或理念的產品。」 (七)賴月雲(2006) 認為從原料取得、產品設計與製造、包裝、運送、使 用、維修、回收再利用到廢棄處理的過程中—即產品的生命週期, 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並降低對環境污染等」之功能或理 念的產品或服務。 二、綠色產品的評估原則 (一)Ottman(1993)以產品生命週期提出了發展綠色產品的要點: 1.在原料的取得及加工過程中,需注意維護自然資源、保護自然動物 的棲息地及瀕臨絕種的物種、減少廢棄物並預防污染、在運送過程 中減少能源的浪費、使用可更新或可持續使用的資源、使用可回收 的材料。 2.在製造及配送的過程中,需注意減少材料的使用、有毒物質的使用 及排放、廢棄物的產生及處理、能量消耗、水的使用、排放至水中 空氣中及土壤中的物體。 3.在產品的使用及包裝方面,需注意能量的消耗、維護自然資源、消. 16.
(17) 費者的健康及環境的安全。 4.使用後的處理方面,需注意是否可回收、再使用、再製造、是否耐 久堅固、是否可被分解、焚化或掩埋處理時是否安全。 (二)鄭源錦(1994)綠色產品 10 個參考原則:現代、未來的設計;健 康、安全的設計;易於操作使用;零件易於取代及重覆使用;簡潔 而易於清洗;易分離與組合;易回收、低污染且省能源;優美且適 合生活環境;材料類別及零件;以及整體性之設計等原則。 (三)洪振凱(1995) 評估綠色產品的原則可由四個方向來思考,包括:以關懷環境、尊重 萬物生命為前提的產品;耗用最低能源的商品;對環境造成最低污染 的商品;以及可回收且重複使用的商品。 (四)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 選購「綠色產品」的考量: 1.購物前: (1)此產品有「環保標章」嗎? (2)這個產品確有消費的必要嗎? (3)這個產品是否可用其他品代替? (4)這個產品是否可重複使用?. 17.
(18) (5)這個產品是否天然、健康? (6)這個產品是否會釋出有害物? (7)這個產品是否過度包裝? (8)不為一次使用而購買。 (9)不因裝飾而購買。 (10)不因為打折便宜而購買。 (11)不為免費或方便而索取。 (12)不因是新產品而購買。 2.購買使用後: (1)做好垃圾分類。 (2)做好垃圾減量。 (3)做好資源回收。 (4)做好再利用規劃。 綜合以上文獻,本研究將綠色產品定義歸納採用:「從原料的取 得、製造、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過程中,具有『可回收、低污染、 省資源,並且降低對環境汙染』等功能或理念的產品(包含服務)。」 之定義。. 18.
(19) 第三節 探討綠色消費之相關理論及研究 以下分別探討本研究所運用到的主要理論、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包括:知識-態度-行為模式與 EKB 模式。 一、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在教育界傳統的想法,認為知識可以影響個人的態度,而態度再 轉而產生行為。其模式如圖 2-3: 知識. 態度. 行為. 圖 2-3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使用知識態度行為模式之相關研究,如:Ramsey & Rickson(1976) 研究高中學生的環境知識與態度,認為知識與態度互為因果,知識可 誘發態度的形成,態度形成後又會導致知識更進一步的獲得;黃述祺 (1998)針對大學生綠色消費行為認知之研究發現,綠色消費認知與 綠色消費行為間有密切的相關性;Straughan & Robers (1999)發現綠 色消費態度及環境關心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意圖間有顯著關係。 二、Engel-Kollat-Blackwell Model(EKB 模型) EKB 模式是由 Engel、Kollat and Blackwell 三位學者於 1968 年提 出,歷經七次修訂(1968-1993)而成的理論架構。唯在 1986 年第五次修 訂時,Kollat 因故退出,由 Miniard 加入修訂之列,其特色在於以決策. 19.
(20) 過程為核心,並結合相關之內外因素交互作用所構成。在 EKB 模式中, 分成四大部分以及決策程序之五階段(如圖 2-4),其詳細敘述如下:. (一)資訊輸入(Input) 外部資訊的搜尋形成資訊的來源,這些來源包括大眾傳播媒體、 行銷策略等。資訊的輸入經過處理之後,會對決策程序有所貢獻。 (二)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消費者對資訊處理的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為展露、注意、了解、 接受和保留。消費者對資訊的接受與否是有選擇性的,只有與其動機. 20.
(21) 及目前需求有關的資訊,或是符合其生活型態、價值觀,其外在影響 的資訊才會被記憶保存。 (三)決策過程(Decision Process) 此部份為整個模型的核心重點,它所描述的是消費者在面臨購買 決策時的心理流程,此程序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問題認知(Problem Recognition) 問題的認知是由外在的刺激或個人內在的動機所引發,當購買者確認 某問題或覺得有某些需求時,其購買過程即開始。 2.尋找(Search) 當消費者認知問題的存在,便會去蒐集相關的情報,這個蒐集資訊的 行動,可以分成內部蒐集及外部蒐集,內部蒐集是指消費者由現有的 資料或過去的購買經驗中去尋找;外部搜尋 是指從大眾媒體、行銷人員、朋友及參考群體等外部環境搜尋資訊。 至於是內部搜尋或外部搜尋的決定,必需在消費者知覺的利益和知覺 的成本之中作一比較再決定。 3.方案評估(Alternative Evaluation) 當消費者擁有各種來源的資訊後,便可據以評估各個可行方案。可行 方案的評估又包括下列四部份:. 21.
(22) (1)評估準則:即消費者用來評估產品的因素或標準,通常是產品之屬 性或規格。評估準則的選定,又受到內在動機、生活型態和個性等因 素的影響。 (2)信念:即消費者對各可行方案或各品牌於各項評估準則上 的評價。 (3)態度:指消費者總和各方案或各品牌在各項評估準則上的評價後, 而產生對各方案或各品牌的一致性喜好程度。 (4)意圖:為消費者選擇某一特定方案或品牌的主觀機率。意圖的產生 也會受到參考群體或家人的規範性順從與資訊的影響。 4.選擇(Choice) 當消費者經過方案評估之後,便會選擇其中之一個方案,並採取購買 行動。一般而言,購買意圖頗高的產品或品牌,選擇的機率也愈大; 但亦可能受到不可預期的因素影響。 5.結果(Outcome) 消費者購買後產生兩種結果,滿意或認知失調。當消費者發現其所做 的選擇與其原來的信念一致時,即感到滿意,爾後這個經驗會進入他 的記憶之中,影響其日後的購買決策,增加其將來重購的機率。反之, 如果消費者感到不滿意而產生認知失調,此時其往往會蒐集資訊以支. 22.
(23) 持其他選擇,而且也會影響其往後的購買決策。 (四)影響決策變數(Variables Influencing Decision Process)包括環境影 響因素及個人差異兩部分,敘述如下: 1.環境因素:文化、社會階級、人際影響、家庭、情境及參考群體的影 響等因素。 2.個人差異:消費者資源、動機與涉入、參與程度、知識、態度、人格、 價值觀和生活型態等因素。 消費者之消費行為是一種連續過程,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各界刺激 開始,直到問題解決為止,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所以整個過程中 的各個環節、變數,皆會不斷地相互影響。而在影響決策程序的變數 中,社會階級、家庭、情境與參考群體等環境因素,以及參與程度、 知識、態度等個人因素,均相當的重要。 因此,本研究對於綠色消費之調查,除參酌傳統教育常用的知識 -態度-行為的模式,探討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以及綠色消 費行為之間的關係之外,同時也參考 EKB 消費行為模式中『影響消費 決策變數』的「環境影響」與「個人差異」部分,針對台北縣某國中 三個年級學生之環境因素及個人因素對其綠色消費行為,做進一步之 探討。. 23.
(24) 第四節 綠色消費行為之相關影響因素 一、個人因素 在影響綠色消費行為的個人因素中,本研究尌年齡(年級) 、性別、 零用錢、環保活動參與經驗、學期帄均成績、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 費態度、環境敏感度等構面進行探究,以作為本研究問卷設計之依據。 (一)年齡(年級) 巫偉玲(1989)以五專生為研究對象,發現高年級的環境行動優 於低年級;Schahn and Holzer(1990) 、高明瑞(1992) 、吳瓊斌(1997) 皆發現年齡較大者較會從事綠色消費行為;羅博銘(2003)對雲嘉地 區大學生的綠色消費行為調查研究,發現年級高者較年級低者正向; 廖家新(2003)在台灣地區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與購買行為之調 查研究中發現,綠色產品的認知與購買行為在年齡上有顯著的差異, 較年輕的消費族群,年齡層分佈在 19~30 歲,比較容易嘗詴購買綠色 產品;李明相(2006)針對屏東縣國小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與行為之 調查研究,發現年級高者的綠色消費行為較年級低者高。賴月雲(2006) 針對台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也發 現高年級學童的整體綠色消費表現顯著優於低年級學童。但亦有研究 結果不同者,如車參賢(1995)的研究結果是國中生低年級資源回收. 24.
(25) 行為較高年級佳;另亦有研究指出年齡與綠色消費相關行為間無關連 (Lansana, 1992;王懋雯,1997;謝欣佐,2001;謝珮珊,2003)。 (二)性別 多數研究中,研究對象不論是國小、國中、高中、大專或社會人 士,大多發現女性在綠色消費的表現上優於男生。如:巫偉玲(1989)、 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1991)、Reitman(1992)、Peattie(1992)、 Coddington(1993) 、Ottman(1993) 、呂正成(1994) 、車參賢(1995)、 Roberts(1996)、吳瓊斌(1997)、謝欣佐(2001)、林玉貴(2001)、 包沛然(2003)、羅博銘(2003)、陳靜宜(2003)、謝珮珊(2003)、 彭雯君(2003)、李惠敏(2005)、李明相(2006)等,均發現女性比 男性在綠色消費表現較積極。但賴月雲(2006)、王柏崴(2008)等研究 卻發現性別對整體綠色消費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三)零用錢 在多數的研究中,零用錢多寡與綠色消費行為間之關係,結果並 不一致。林玉貴(2001)對青少年食品綠色消費之調查與羅博銘(2003) 對雲嘉地區大學生的綠色消費行為研究,均發現零用錢的多寡確實會 影響其綠色消費行為之表現。但謝欣佐(2001)針對全台灣地區九所 師範學院學生的綠色消費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彭. 25.
(26) 雯君(2003)研究大專學生個人價值觀、產品屬性、綠色態度與綠色 消費行為之關聯性;陳靜宜(2003)對高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 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及賴月雲(2006) 、王柏崴(2008) 等皆發現零用錢的多寡並不會影響綠色消費行為之表現。 (四)環保活動參與經驗 彭雯君(2003)發現有參與過環保活動的學生較願意配合環保活 動,沒有參與過環保活動的學生對於綠色消費意識會抱持較為負面的 態度。陳靜宜(2003)的研究發現,曾參與環保活動者之綠色消費知 識、態度、再利用及資源回收表現明顯優於未參與過環保活動者。李 惠敏(2005)調查研究台北市松山區國中三年級學生之綠色消費知識、 態度與行為之表現發現,當過相關幹部、參加環保活動及參加過環保 社團或環保團體,確實會影響到綠色消費行為,使綠色消費行為更正 向。賴月雲(2006)發現參與環保活動次數越多的學童,其綠色消費 整體表現較佳。黃彥文(2007)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生為對象的綠 色消費行為研究,也發現有參加環保社團或曾有環保活動參與經驗 者,其綠色消費知識、態度及行為的表現均顯著優於沒有相關經驗者。 (五)環保資訊接觸經驗 Lansana(1992)認為在訊息管道方面,針對潛在的資源回收者可. 26.
(27) 運用報紙及其他印刷媒體;對非資源回收者而言,可行的媒體管道是 在廣播及電視上進行公共宣導、脫口秀及社區事件紀實。Roberts(1996) 認為若傳媒投注越多時間於環保相關議題,消費者對於環保的關注亦 隨之增加。陳麗淑(1998)運用互動式帄面媒體,其中穿插兒童與兒 童家長共同參與的親子活動設計,並提供教師查核學生家庭資源回收 行為表現的行為檢核表。其研究結果發現,此類媒體強調互動功能可 顯著提升兒童家長的資源回收行為。劉潔心、晏涵文、劉貴雲、邱詵 揚、李佳容(2000)指出藉由媒體傳播確實可達到改善社區居民行為 的效果。李淑清(2002)對鳳山市住家進行家庭因素對家庭綠色消費 傾向影響之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家庭相信廠商有關綠色廣告的真 實性,也會因廠商的綠色廣告而購買該商品。陳靜宜(2003)對高雄 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調查研究也發現,接觸過環保資訊的學童具有 較好的綠色消費知識與態度,而學童之環保資訊來源以電視、看板海 報傳單、老師三者最多。李惠敏(2005)調查研究同樣也發現,一般 書籍、海報、電視、父母對國中三年級學生的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 行為皆有顯著的關係。賴月雲(2006)、王柏崴(2008)等研究發現有環 保資訊接觸經驗的學童,其綠色消費整體表現較佳。李明相(2006) 針發現接觸過環保資訊的學童在綠色消費知識與行為上的表現,顯著. 27.
(28) 優於未接觸過環保資訊的學童。黃彥文(2007)也發現接觸過綠色消 費相關資訊者在綠色消費知識與行為上的表現,顯著優於未接觸過環 保資訊者。 (六)學期帄均成績 在成績主義下的臺灣地區,近十年來皆無綠色消費相關研究調查 受詴者學期帄均成績是否與綠色消費有相關性,Straughan(1999)指 出,未來進行綠色消費行為之相關研究時,應致力於個人特質的分析, 而非傳統研究之分類。有鑒於此,為了瞭解個人成績與綠色消費的知 識、態度及行為與環境敏感度上是否有關連性,本研究加入此個人因 素變項的分析討論,希望提供另一個角度的參考。 (七)綠色消費知識 Vining & Ebreo(1990)研究發現資源回收者較不回收者具較高的 資源回收知識,較知道回收物質的種類及回收機構。呂正成(1994) 對主婦聯盟所做的綠色消費者之消費行為研究中發現,綠色消費認知 與綠色消費行為間成正相關。車參賢(1995)研究台北市國中生的資 源回收行為,發現資源回收知識能有效預測學生資源回收行為,資源 回收知識越高越會從事資源回收行為。王懋雯(1997)的研究中顯示, 個人責任感較高的學生,其環境消費行動也較多。陳秋澕(1998)針. 28.
(29) 對台南縣 613 位國小學童進行環保行為研究,發現環保知識表現愈 好,其環保行為表現較佳。李淑清(2002)研究發現綠色消費認知愈 佳,愈會購買綠色商品。謝珮珊(2003)發現研究對象之食品綠色消 費知識愈高,食品綠色消費態度愈正向。廖家新(2003)研究發現, 當消費者對綠色產品所持有的意向愈強或愈正面時,其進行「綠色消 費行動」將會提高。另當消費者若具有正確的「綠色產品認知」時, 又會加強對綠色產品所抱持之意向。陳靜宜(2003)研究結果顯示綠 色消費知識越高的學童,其綠色消費態度越正向,綠色消費行為也越 積極。賴月雲(2006) 、李明相(2006) 、王柏崴(2008)等研究均發現, 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愈高,其綠色消費行為愈正向積極。學童綠色消費 知識愈高,其拒用行為、減量行為、重複使用行為與資源回收行為愈 正向積極。根據以上文獻探討結果可以得知,大多數研究都指出綠色 消費知識與綠色消費行為有密切的相關性。 (八)綠色消費態度 Hines & Hungerford & Tomera(1986)針對環境行為相關研究進行 綜合分析,結果發現態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有正相關,且正向態度者 較會出現負責任環境行為。Balderjahn(1988)發現對於生態保護的生 活價值觀具有正面態度的消費者,會購買及使用綠色商品;同時也傾. 29.
(30) 向支持環保團體。呂正成(1994)發現積極綠色行動者具有最高的自 我期許導向,最重視自我能力的發揮、成長及貢獻社會。Chan (1999) 研究發現綠色消費態度及環境關心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意圖間有顯著 關係。MacKenzie(2000)的研究發現,77%的美國人認為公司的環保 觀念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此產品,受詴者中有 75%的人願意支付較多 的費用來購買綠色產品。林玉貴(2001);謝欣佐(2001);陳函馨 (2004) ;李惠敏(2005) 、賴月雲(2006) 、黃彥文(2007) ,王柏崴(2008) 等研究也都發現綠色消費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根 據以上文獻探討結果可以得知,綠色消費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之間有 密切的相關性。 (九)環境敏感度 環境敏感度是指對環境問題嚴重程度及與其個人切身相關程度的 看法。環境敏感度的養成需長期深刻的自然體驗,或是生活中的角色 模範引導。一個人愈關心環境,尌愈有解決環境問題的動機,而且環 境敏感度是個人發自內心的移情作用所引發的環境觀點。許多學者的 研究都顯示環境敏感度為環境行為的主要影響變項之一。Marcinkowski (1988)的研究指出,環境敏感度對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具有預測能力, 而且主要來自生活經驗;Hungerford & Volk(1990)研究也指出對環. 30.
(31) 境的敏感性和市民的環境行為有關;王懋雯(1997)研究發現,環境 敏感度高的學生其親身力行環保行動也較多;在蔡孟宜(2000)的研 究也指出,學生參與越多項環保活動,其環境敏感性越高,也尌是說 參與環保活動越多的學生,比較容易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問題, 因此敏銳度較高。有鑑於此,本研究認為可以嘗詴將環境敏感度做為 影響綠色消費的變項之一,將之納入討論。 二、環境因素 (一)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家庭社經地位 Vining & Ebreo(1990)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從 事資源回收。Coddington(1993)指出收入愈高、教育程度愈高,其綠 色消費的傾向愈高。Ottman(1998)研究發現,一般所謂綠色消費者 大多有以下特質:教育程度高、來自所得較高的家庭及較高的職業地 位。黃齡儀(2000)以國小學生為對象進行綠色消費與網際網路媒體 之使用習慣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社經地位會影響學生的綠色消 費行為。劉潔心、晏涵文、劉貴雲、邱詵揚、李佳容(2000)研究發 現在資源回收行為方面,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受詴者顯著優於國中及 高中教育程度的受詴者。林玉貴(2001)對青少年食品綠色消費調查 也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高,食品綠色消費認知與行為意圖尌越好。. 31.
(32) 黃齡儀(2000) 、陳靜宜(2003)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均發現父母 教育程度越高者,學童的得分越高,綠色消費傾向也越高。李惠敏 (2005)對台北市松山區國中三年級學生之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 為表現之調查研究也發現,家中主要教導者之職業是影響學生綠色消 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重要因素。另有其他研究(Roberts,1996;吳 瓊斌,1997)也指出,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高,其綠色消費的傾向 也越高。但也有部份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綠色消費行 為之間並無顯著的關連性(Balderjahn, 1988;王懋雯,1997;謝欣佐, 2001;謝珮珊,2003;彭雯君,2003;賴月雲,2006;)。 (二)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政策的程度 本研究額外加入受詴者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政策的程度變項之 分析,希望能為日後綠色消費相關研究的參考。. 32.
(33) 第五節 國中教材之綠色消費相關主題分析 因本研究對象為國中生,所以將台北縣各國中健康與體育課本使 用率較高的前四間出版社:康軒、翰林、仁林、南一等,將其 96 學年 度七至九年級健康與體育的教材加以分析,瞭解目前國中生所學習到 的綠色消費相關內容,做為本研究編寫問卷的基本依據。以下將分為 四個版本(表 2-1~表 2-4),其中七上到九下總共六個學期,將課本教材 相關於綠色消費的教材重點提列出,做簡單初步的內容分析:. 33.
(34) 表 2-1 康軒版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及內容分析 版本. 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 內容分析. 康軒 (九上). 1.不過度消費,懂得愛惜資源,才 能讓地球永續經營。 1-3 作個有型的地球人【p22-28】 ※關心地球的飲食環境 2.不浪費糧食,吃本地產、當季、 ◎人類的飲食消費習慣-說明個人消 由自然原則生產的食品;以及吃 費和食物資源的關係,提供正確的飲 植物性亦是綠色消費行為。 食消費習慣。 3.如消費者飲食習慣以肉食性為 ◎強調個人飲食習慣會影響食物的生 產、製造、加工等。. (九下) 2-1 關心我們的環境【p34-45】 ※說明環境問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垃圾問題對人類所造成的危害。. 主,肉類產品的生產及加工製造 都將增加,不符合綠色消費。 4.選擇有利生態、環保的食物,不 吃影響動物保育的食物,例如: 魚翅、熊掌等。 1.台灣 4 種垃圾處理方式:自然堆 肥法、衛生掩埋法、焚化處理法、 資源回收。 2.燃燒煤炭、石油等燃料會產生硫. ※目前臺灣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 氧或氮氧化物,這些物質與水氣 ※認識空氣的污染源,以及對人體和環境 結合而形成酸雨。 的危害。 3.水汙染對健康生活環境的危害 ※了解水污染的來源,以及對人體和環境 有:引發傳染病、影響食用蔬果、 的危害。 增加致癌機率、危害養殖漁業。 4.日常消費行為對於環境的影響很 大,所以要推行綠色消費,幫助 2-2 綠色消費【p46-54】 ※認識綠色消費的內涵及環保標 改善地球環境。 章。 5.綠色消費的內涵應包括:節約資 ※說明日常消費行為對環境與人類 源與能源、購買環保商品、資源 的影響。 回收與再生。 ※說明如何利用消費行為幫助改善地球 6.使用可替換筆芯的筆及再生紙、 環境。 自備餐具和水杯、多人喝飲料時 可選購大包裝的產品、走路或騎 自行車代替開車、搭乘大眾運輸 工具、使用雙面影印等綠色消費 方式來改善地球。. 34.
(35) 表 2-2 翰林版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及內容分析 版本. 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 內容分析. 翰林 (七下) 第一篇 快樂青春行. 1.注意休閒活動可能會帶來的垃圾、環境景. 1-4 陽光 spa~綠色休閒【p.36-39】. 觀破壞等問題。. ※明白休閒活動的選擇,並正視休 閒活動所帶來的環保問題。 (八上)第一篇 健康無負擔. 1.吸菸、焚燒金銀紙、燒香…等造成空氣. 1-3 維護生活環境【p.26-35】. 汙染之行為,皆非綠色消費。. ※了解空氣污染的來源包括天然污染源和 人為污染源,以及認識空氣污染源對人體 和環境的危害。. 2.減少每人每天的垃圾量;塑膠袋重複使 用;廢電池、塑膠、玻璃及鐵鋁罐等可 回收物品之分類回收為綠色消費。. ※明白台灣地區中每人每天的垃圾量都超 過 1 公斤。. 3.培養正確的綠色消費知識、態度和行 為,避免資源浪費,以及減少使用與購. ※了解大量垃圾對我們居住環境會造成哪. 買非綠色材質製作的商品。. 些危機。 ※帄常在購物時勿使用過量之塑膠 袋,以 免造成資源的浪費與環境污染。 ※認識垃圾的處理方法知道廢電池的回收 管道。 ※明白垃圾處理最重要的方法為垃圾減量。 ※確實執行環保行動生活守則。 (八下) 第三篇 塑造健康的未來. 1.減少清潔劑,以及會汙染環境的藥品與藥. 3-4 維護生活環境【p.96-105】. 劑之使用。. ※體會水污染對人類生活和健康所產生的. 2.避免水資源使用的浪費,例如:隨手關緊. 危害,並讓學生訂定環保行動計畫,並評. 水龍頭、洗米水可用來洗碗或澆花、洗澡. 價實施的成效。. 水可拿來清洗抹布或拖把再利用…等。. ※了解水污染的來源為何?. 3.減少二氧化碳、甲烷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 ※了解減少水污染的方法、此方法會帶來哪 些生活的不方便性或困難,以及如何解決 以上的不方便性或困難。. 體排放量。例如:減縮並控管汽、機車廢 氣排放量。 4.降低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 ※了解家庭汙水的排放過程和處理方法,以 及知道家中汙水重複利用的方法。. 如:減少消費石化工業所製成的產品,像 PVC、PE、PS 等材質,進而減低石化工業. ※了解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破. 的生產。. 壞的嚴重性。. 5.避免使用含氟氯碳化物的產品。例如:髮 膠、噴漆及殺蟲劑等壓噴霧的容器。. 35.
(36) 表 2-3 仁林版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及內容分析 版本. 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 內容分析. 仁林 (九上) 第二篇 2-2【p.60-P78】 1.減少空氣汙染、避免人為溫室效應繼 ※能明瞭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要性與迫切 續惡化之積極綠色行動: 性。 (1)減少汙染物質產生,例如:避免 ※能瞭解及主動關心目前的環境污染問 吸菸、炒菜油煙處理過後再行排放 題。 等。 ※能瞭解空氣污染的來源及其造成的危 (2)節約能源,例如:減少自行開車, 害和防治方法。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能瞭解水污染的來源及其造成的危害 (3)保護雨林,例如:停止濫砍濫伐、 和防治方法。 多使用再生紙。 ※能瞭解垃圾污染對健康與環境的影響。 (4)配合政府宣導,例如:定期檢查 ※瞭解我國努力配合國際環保公約,並採 汽、機車排氣量。 取各項有效行動以防治環境污染問題。 (5)綠化環境,例如:居家種植綠色 ※能建立環境永續經營的態度。 植物。 ※能落實日常生活中環境保護的計畫。 2.珍惜水資源,避免長時間開著水龍頭 ※能規劃並參與改善環境危機所需的預 洗手、洗衣服,以及使用無磷清潔 防策略和行動。 劑、勿將廚餘直接沖入下水道等防止 ※能運用多種管道蒐集改善環境所需的 水質被汙染。 相關資訊。 3.減少製造垃圾,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 ※能主動蒐集各地環境保護運動的資訊。 回收,減低資源的消耗。 4.持續發展的四用概念: (1)減少使用(Reduce)-善用資源,避 免不必要的包裝,以減少垃圾量。 (2)廢物利用(Reuse)-要物盡其用,將 廢物變成有用的物件。 (3)循環再用(Recycle)-將資源回收再 利用,製成新的原料。 (4)替代使用(Replace)-以較耐用或可 重複使用的產品替代用完即棄的 物品。. 36.
(37) 表 2-4 南一版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及內容分析 版本. 綠色消費相關教材重點. 南一 (七上)單元四. 內容分析. 健康一輩子. 4-3 永保安康 【p.116-122】 ※認識科技發展對生態的影響。 ※瞭解科技發展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七下)單元五. 1.農藥、清潔劑、微波爐、汽車等科技 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2.因科技而產生的有害物質和汙染,造 成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 關心社區. 1.全球性的環境議題包括:臭氧層的破 壞、溫室效應、酸雨、水汙染、土壤 2-2 環保一貣來 【p.152-159】 ※認識全球性的環境議題 汙染、空氣汙染、以及熱帶雨林消失 ※公害除了造成生態的破壞,也影響人體 等。 健康。 ※認識台灣的環保機構,同心做環保。. 綜合以上教材分析,研究者從教材中衡量現階段臺北縣國中生的 綠色消費知識程度,作為參考編寫綠色消費問卷,其中最終知識部分. 一共編寫 4 題,分別為:第 1 題-「. 」為台灣的環保標章。第 9. 題-台灣都市地區「酸雨」的形成,最主要的汙染因子為硫氧化物。 第 11 題-綠色消費的 4R 原則指的是 Refuse(拒用不環保的產品)、 Reduce(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並節約資源)、Reuse(重複使用) 、以及 Recycle(資源回收並循環再製利用)。以及第 12 題-未經人為加工所 製造而成的產品才能稱做「綠色產品」 。. 37.
(38)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本研究目的及假設,再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後,擬定之研究架構 如圖 3-1: 社會人口學變項 綠色消費知識 4R 一、年級 二、性別. (Reduce) (Refuse). 三、可自行支配的零用錢. (Reuse) (Recycle). 四、上學期智育帄均成績 五、父母親教育程度. 綠色消費態度 4R 六、自覺家庭經濟狀況 (Reduce) (Refuse) (Reuse) (Recycle). 七、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 政策的程度 八、環保活動參與經驗 九、環保資訊接觸經驗. 環境敏感度 個人察覺環境變化的程度 個人對環境問題關心的程度. 圖 3-1 本研究架構圖. 38. 綠色消費行為 4R (Reduce) (Refuse) (Reuse) (Recycle).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以台北縣某國中,97 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八、九年級在學學生為 母群體,共 134 個班,總人數為 4569 人。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 每個年級抽取 6 個班級,共 18 班、613 人。 (與預詴班級不重複)為研 究樣本,在去除廢卷 19 份後,有效樣本數為 594 人。.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依據本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 編擬了「國中學童綠色消費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內容分為五大 部份:綠色消費知識量表、綠色消費態度量表、綠色消費行為量表、 環境敏感度量表,以及社會人口學變項。以下尌問卷內容的編製及問 卷信效度的建立進行說明: 一、問卷內容說明 本研究將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及綠色消費行為量表依 4R 原則和 96 學年度七、八、九年級四大教科書出版社教科書關於綠色消 費的內容,以及環境敏感度量表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一同進行問卷的發 展與編製。. 39.
(40) (一)綠色消費知識 本量表共 16 題,主要在探知國中生對綠色消費的瞭解程度。量表 採是非題型式,包含「正確」、 「不正確」兩個選項。各題答對者給一 分,若答錯、未答或回答不知道者,均以零分計。問卷題目的內容依 綠色消費 4R 原則分為「減量」、 「拒用」 、「重複使用」、 「資源回收」, 以及 96 學年度七、八、九年級四大教科書出版社教科書關於綠色消費 的相關知識共五部分。歸類結果見表 3-1,第 4、6、10、16 題屬於「減 量」概念的題目;第 3、5、8、15 題屬於「拒用」概念的題目;第 13 題屬於「重複使用」概念的題目;第 2、7、14 題屬於「資源回收」概 念的題目;第 1、9、11、12 題屬於『國中教材綠色消費相關知識』的 題目。因「重複使用」概念的題目只有一題,所以將重複使用與資源 回收結合成「重複使用與資源回收」概念。. 40.
(41) 表 3-1 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量表內容 項目. 題目內容. 減量. 4.為了維護自然環境,少吃植物性食物,多吃肉類食品,才符合綠色消 費的概念。 6.食物太多吃不完可以當廚餘,所以並非浪費資源。 10.「綠色消費」是指儘量購買有環保標章或具有環保概念的商品,並且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Reduce). 16.出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例如:公車、捷運等),也算是一種綠色消費。. 拒用 (Refuse). 3.使用免洗筷或紙杯,方便又衛生。 5.吸菸、嚼檳榔只會危害個人身體健康,與環境汙染無關。 8.標示高山種植的蔬菜、茶葉,因汙染較少可安心食用。 15.禮物一定要包裝得很華麗,送人才會有面子。. 重複使用與 2.產品上有「 」的標誌,代表其可回收再利用外,還能獲得 3 元的 回收金。 資源回收 【Reuse & 7.多建焚化爐是解決台灣垃圾問題最根本的方式。 Recycle】 13.購物時自備購物袋,可以幫助減少垃圾量。 14.購買紙類產品時,最好選擇原木木材的第一次紙漿做為原料的商品。. 1.「. 」為台灣的環保標章。. 國中教材綠. 9.台灣都市地區「酸雨」的形成,最主要的汙染因子為硫氧化物。 色消費相關 11.綠色消費的 4R 原則指的是 Refuse(拒用不環保的產品) 、Reduce(減 知識 少不必要的消費並節約資源) 、Reuse(重複使用) 、以及 Recycle(資 源回收並循環再製利用)。 12.未經人為加工所製造而成的產品才能稱做「綠色產品」。. 41.
(42) (二)綠色消費態度 本量表共 17 題,主要在評量受詴者的綠色消費態度,量表採 Likert 式五點量表方式設計,每題皆有「非常同意」 、 「同意」 、 「沒意見」 、 「不 同意」及「非常不同意」五個選項。1-7 題為反向題,所以計分方式依 序為「非常同意」1 分、 「同意」2 分、 「沒意見」3 分、 「不同意」4 分、 「非常不同意」5 分。;8-17 題為正向題,所以計分方式依序為「非常 同意」5 分、 「同意」4 分、「沒意見」3 分、「不同意」2 分、「非常不 同意」1 分。問卷題目的內容依綠色消費 4R 原則分為「減量」 、 「拒用」 、 「重複使用」 、 「資源回收」共四部分。歸類結果見表 3-2,第 4、5、6、 9、10、12、17 題屬於「減量」概念的題目;第 2、3、7、11 題屬於「拒 用」概念的題目;第 8、15、16 題屬於「重複使用」概念的題目;第 1、 13、14 題屬於「資源回收」概念的題目。. 42.
(43) 表 3-2 綠色消費態度量表內容 項目. 減量 (Reduce). 題目內容 4.我覺得去吃到飽的餐館,一定要吃得很多才划算。 5.我看到商店打折或減價時,即使目前不需要的商品,還是會想購買。 6.我覺得洗澡時用浴缸泡澡比用蓮蓬頭淋浴好,尌算多浪費一點水也值 得。 9.隨手關緊水龍頭,除了節省水費以外,也是避免地球資源的浪費。 10.我認為具有環保標章的產品,是對環境比較友善的綠色產品。 12.我覺得購買綠色產品是解決地球環保問題的方法之一。 17.為了配合節能減碳,我願意外出儘量步行、騎自行車或搭乘大眾交 通工具。. 拒用 (Refuse). 重複使用 (Reuse). 資源回收 (Recycle). 2.我認為自備餐具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3.我認為自備水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7.我覺得購買包裝精美的禮品送人比較有誠意。 11.我認為在購買同類商品時,即使綠色產品價格較貴,也會優先選購。. 8.我願意自備購物袋去購物。 15.我願意使用可更換筆芯的筆,減少資源浪費。 16.我願意使用可重複更換內帶的立可帶,減少資源浪費。. 1.如果沒有法律規範,我不會主動去做資源回收。 13.我願意優先選擇使用再生紙漿製造而成的衛生紙或面紙。 14.我願意優先選擇使用再生紙漿製造而成的筆記本或紙張。. 43.
(44) (三) 綠色消費行為 本量表共 17 題,主要在瞭解受詴者近一年的日常綠色消費行為。 量表採 Likert 式五點量表方式設計,每題皆有「從來沒做到」 、「偶而 能做到」 、 「約半會做到」 、 「大部分做到」及「每次都做到」五個選項。 第 10、16 題為反向題,所以計分方式依序為「從來沒做到」5 分、 「偶 而能做到」4 分、 「約半會做到」3 分、 「大部分做到」2 分、 「每次都做 到」1 分。;第 1-9 題、11-15、17 題為正向題,所以計分方式依序為 「從來沒做到」1 分、 「偶而能做到」2 分、 「約半會做到」3 分、 「大部 分做到」4 分、 「每次都做到」5 分。問卷題目的內容依綠色消費 4R 原 則分為「減量」、 「拒用」 、「重複使用」 、「資源回收」共四部分。歸類 結果見表 3-3,第 6、8、9、16、17 題屬於「減量」概念的題目;第 1、 2、4、5 題屬於「拒用」概念的題目;第 7、13、14、15 題屬於「重複 使用」概念的題目;第 3、11、12 題屬於「資源回收」概念的題目。. 44.
(45) 表 3-3 綠色消費行為量表內容 項目. 減量 (Reduce). 題目內容 6.看到商店打折或減價時,我不會購買目前不需要的商品。 8.我會隨手關緊水龍頭。 9.我會隨手關上不必要的電源。 10.洗澡時如果浴缸和蓮蓬頭皆有,我會選擇用浴缸泡澡。 16.我會一次買太多食物而吃不完丟棄。 17.除了自己響應,我也會建議親友外出時儘量步行、騎自行車或搭乘 大眾運輸工具。. 1.我在購買同類產品時,會優先選擇有環保標章的綠色商品。 2.我不購買過度包裝的禮品或食品。 拒用(Refuse) 4.我會自備可清潔並重複使用的餐具用餐。 5. 我有自行攜帶水杯或水壺飲水。. 重複使用 (Reuse). 資源回收 (Recycle). 7.我會自備購物袋去購物。 13.我會使用可更換筆芯的筆。 14.我會使用可重複更換內帶的立可帶。 15.我會重複使用乾淨的塑膠袋。. 3.我有隨手做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 11.我會使用再生紙漿製造而成的衛生紙或面紙。 12.我會使用再生紙漿製造而成的筆記本或紙張。. 45.
(46) (四)環境敏感度 本量表共 14 題,見表 3-4。主要在探知國中生個人覺察環境變化 的程度與個人對環境問題關心的程度。第一部份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的 程度共 7 題,量表採 Likert 式五點量表方式設計,每題皆有「非常不 確定」 、「不確定」、 「中立意見」、 「確定」及「非常確定」五個選項。 計分方式依序為「非常不確定」1 分、 「不確定」2 分、 「中立意見」3 分、「確定」4 分及「非常確定」5 分;第二部分個人對環境問題關心 的程度共 7 題,量表採 Likert 式五點量表方式設計,每題皆有「非常 不關心」 、 「不關心」 、 「中立意見」 、 「關心」及「非常關心」五個選項。 計分方式依序為「非常不關心」1 分、 「不關心」2 分、 「中立意見」3 分、「關心」4 分及「非常關心」5 分。 表 3-4 環境敏感度量表內容 項目. 題目內容. 個人覺察 環境變化 的程度. 1.我有察覺到台北縣的垃圾分類有沒有徹底落實。 2.我有發現台北縣河川水質有沒有發生變化。 3.我有注意到台北縣的山坡地有沒有過度開發。 4.我有注意到台北縣自然環境有無被破壞的情形。 5.我有察覺到台北縣的空氣品質有沒有發生變化。 6.我有注意到物種消失或瀕臨絕種的事情。 7.我有注意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 個人對環 境問題關 心的程度. 1.我對 98 年 1 月 11 日貣公共場所全面禁菸這件事情 2.我對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這件事情 3.我對於是否該拒絕使用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這件事情 4.我對使用綠色產品可以協助維護環境這件事 5.我對政府推動「節能減碳」這件事 6.我對「沒有買賣,尌沒有殺害」的生態保育推廣這件事情 7.我對美化、綠化環境從自己生活周遭做貣這件事情. 46.
(47) (五)社會人口學變項 此部分主要在蒐集受詴者之背景資料,包括年級、性別、可自行 支配的零用錢、上學期智育帄均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自覺家庭經 濟狀況、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政策的程度、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環 保資訊接觸經驗等。 二、問卷效度與信度 (一)問卷效度 問卷初稿擬定後,為確定問卷內容之涵蓋性,適用性及正確性, 故函請國內環境教育、衛生教育等領域之專家學者共五人(依照姓氏 筆畫排列:周儒教授、柯淑婉研究員、姜逸群教授、葉國樑教授、蘇 宏仁教授) ,針對問卷內容給予審查、修改及建議,以作為編制正式問 卷的參考。 針對部分題目提供文字、語意和格式上的修改,最後綜合各專家 學者的審查建議,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問卷定稿。 (二)問卷信度 為了瞭解研究對象對問卷題目的理解情況及題目本身的合適性, 本研究將經過修改後的問卷進行同母群樣本的預詴,分層隨機抽樣台 北縣某國中3個班級,七、八、九年級各1班,進行施測,將施測情形. 47.
(48) 記錄以作為修改問卷之參考,並由預詴結果得知整個填答時間約15~20 分鐘。 預詴共計回收109份問卷,剔除廢卷9份後,有效樣本為100份,回 收後的問卷資料經譯碼、鍵入、轉換等程序後,再利用SPSS 17.0統計 軟體來進行問卷詴題的分析工作。用Cronbach’s α係數做信度分析,以 建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並求出量表中每一詴題的難度與鑑別指數, 以作為取捨或修改題目之參考。. 48.
(4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實施程序分為七個部份,如圖 4-1 所示。. 擬定研究方向. 文獻探討. 確立研究主題. 發展研究工具. 編製問卷. 透過專家檢核問卷 效度. 正式施測 預詴建立信度. 修訂. 資料處理與分析. 正式問卷. 撰寫研究報告. 圖 4-1 本研究流程圖 49.
(50) 一、擬定研究方向 研讀各類研究文獻,找出有興趣的研究領域,並與指導教授討論, 確定研究方向與研究目的。 二、文獻探討 針對研究主題蒐集、研讀有關綠色消費、環境行為之文獻,以便 對研究主題有更深入的瞭解,進而擬定本研究的架構。 三、確立研究主題 將蒐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並與指導教授討論,訂出明 確的研究主題。 四、發展研究工具 針對研究主題,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及量表,以自編的方式發展 問卷。編製完成問卷初稿後,商請專家學者進行內容的檢視,以建立 效度;在研究者將問卷進行初次修訂後,完成預詴問卷並進行預詴。 將預詴結果進行 Cronbach’s α 信度分析之後,參照分析結果作第二次 問卷修訂工作,完成正式問卷。 五、正式施測 完成正式問卷後,對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進行分層比例隨機抽樣, 七年級 45 個班、八年級 43 個班、九年級 46 個班,扣除預詴各年級 1. 50.
(51) 個班,七、八、九年級各從 44、42、45 個班中隨機抽取 6 個班,共計 18 個班,於中華民國 98 年 3 月 11 日至 13 日進行正式施測。 六、問卷回收與整理 樣本人數共有 613 人,由研究者親自對每份問卷加以篩選,檢閱 學生漏答或亂答的情形,共找出 19 份廢卷並剔除,最後確認有效問卷 共計 594 份。 七、撰寫研究報告 先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發現與結論,將所得的結果整理分析,完 成論文初稿,再經由指導教授審閱,不斷修正至定稿,最後完成整份 論文。.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使用 SPSS 17.0 統計軟體系統,針對回收之有效樣本資料 進行處理與分析,運用之統計方法敘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分析(包含百分比、帄均數、次數分配及標準差等分 析) :以瞭解國中生綠色消費 4R 原則在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三 方面的表現情形,以及國中生環境敏感度的現況。. 51.
(52) 二、推論性統計: (一)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用於探討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及環境敏感度,是否 會因年級、智育帄均成績、自覺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 保政策的程度、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的不同而有差異。 (二)t-test 考驗 用於探討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及環境敏感度,是否 會因性別、環保資訊接觸經驗的不同而有差異。 (三)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用於瞭解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和行為,以及環境敏感度間 的相關情形。 (四)多元複迴歸分析 用於確認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與環境敏感度對綠色消費 行為的預測力。. 52.
(5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根據研究目的,將所得資料整理、分析後,於本章將這些結果分 成四節討論。第一節為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情形;第二節為綠色消費 影響因素分佈情形;第三節為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國中生其綠色消 費與環境敏感度之差異;第四節為各變項與國中生綠色消費行為的關 係。.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 本節主要目的在分析: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分佈情形, 其中變項包括:年級、性別、可自行支配的零用錢、學期帄均成績、 父母親教育程度、自覺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政策的 程度、環保活動參與經驗,以及環保資訊接觸經驗。(詳見表 4-1) 一、年級 如表 4-1 所示,在 594 名研究對象裡,七年級有 197 人,佔 33.2%;八年級有 200 人,佔 33.7%;九年級有 197 人,佔 33.2%。而 永和國中全體學生之各年級比例為:七年級 33.5%(1530 人)、八年級 32.8%(1500 人)、九年級 33.7%(1539 人),經 X2 檢定,X2=0.207 (p> 0.01),樣本年級分佈與母群體的年級分佈沒有顯著差異,表示樣本與 母群體的年級分佈相似。. 53.
(54) 二、性別 如表 4-1 所示,在 594 名研究對象裡,男生有 297 人,佔 50.0%; 女生亦有 297 人,佔 50.0%。而永和國中全體學生之男、女生比例為: 男生 52.9%(2416 人)、女生 47.1%(2153 人),經 X2 檢定,X2=2.005 (p>0.01),樣本性別與母群體的性別分佈沒有顯著差異,表示樣本與 母群體的性別分佈相似。 三、可自行支配的零用錢 如表 4-1 所示,在每個月扣除飯錢後可自行支配的零用錢部分: 1~3000 元有 319 人,佔 53.7%,比例最多;而完全沒有為 158 人,佔 26.6%居次,3001 元以上有 117 人,佔 19.7%,比例最少。 四、上學期智育帄均成績 如表 4-1 所示,上學期智育帄均成績部分:甲(80~89 分)有 189 人, 佔 31.8%,比例為第一;優(90~100 分)有 149 人,佔 25.1%為第二; 乙(70~79 分)有 121 人,佔 20.4%為第三;丙(60~69 分)有 75 人,佔 12.6%為第四;丁(59 分以下)有 60 人,佔 10.1%為最後。 五、父母親教育程度 如表 4-1 所示,父母親教育程度分佈類似,都以「高中、高職(含 肄業)」最多,父親佔 39.2%,母親佔 45.8%;次之為「大學、專科 (含. 54.
(55) 肄業)」父親佔 36.5.%,母親佔 36.2%;再者為「國中以下(含肄業)」, 父親佔 15.5%,母親佔 13.8%;分佈最少為「碩士以上」 ,父親佔 8.8%,母親則佔 4.2%。 六、自覺家庭經濟狀況 如表 4-1 所示,自覺家庭經濟狀況分佈為:尚可佔 72.7%最高;稍 差佔 15.2%次高;富裕佔 9.3%第三;低收入戶(領有證明者),佔 2.9%最少。 七、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政策的程度 如表 4-1 所示,研究對象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政策的程度分佈, 最高為大部分遵行,佔 61.4%;次高為少部分遵行,佔 26.6%;第三 為完全遵行,佔 9.9%;最低為完全不遵行,佔 2.0%。 八、環保活動參與經驗 如表 4-1 所示,研究對象個人環保活動參與經驗分佈,從未參加 過,佔 45.6%為最多;有參與 5 次以下,佔 35.4%為次多;有參與 11 次以上,佔 11.1%為第三;有參與 6~10 次為 7.9%為最少 九、環保資訊接觸經驗 如表 4-1 所示,在 594 份樣本裡,有接觸過環保資訊經驗為 550 人,佔 92.6%與王柏崴(2008)的 90.5%接近。. 55.
(56) 在環保資訊獲取來源方面,電視高達 87.7%為最高;網際網路 72.9%居次;再者依序為報章雜誌 63.5%、老師 60.4%;課本、參考書 53.7%;父母 47.8%;海報宣、傳單 46.1%;課外一般書籍 38.4%;電 影 31.0%;同學或朋友 28.8%;廣播 26.6%;親戚 22.1%;最後為其 他 0%。與王柏崴(2008)電視 76.1%最多、電腦網路 67.0%居次相同。. 56.
(57) 表 4-1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 變項名稱 年級 性別 每個月可自行支配的零用 錢(不包含飯錢). 上學期智育帄均成績. 父親教育程度. 母親教育程度. 自覺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成員遵行政府環保政 策的程度. 環保活動參與經驗 環保資訊接觸經驗. 環保資訊來源 (複選題).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7 年級 8 年級 9 年級 男 女 完全沒有 1~3000 元 3001 以上 優(90~100 分) 甲(80~89 分) 乙(70~79 分) 丙(60~69 分) 丁(59 分以下) 國中以下(含肄業) 高中、高職(含肄業) 大學、專科(含肄業) 碩士以上 國中以下(含肄業) 高中、高職(含肄業) 大學、專科(含肄業) 碩士以上 低收入戶(領有證明者) 稍差 尚可 富裕 完全不遵行 少部分遵行 大部分遵行 完全遵行 從未參加過 有參與 5 次以下 有參與 6~10 次 有參與 11 次以上 從未接觸 有接觸過 網際網路 電視 電影 報章雜誌 海報、宣傳單 廣播 課本、參考書 課外一般書籍 老師 父母 親戚 同學或朋友 其他. 197 200 197 297 297 158 319 117 149 189 121 75 60 92 233 217 52 82 272 215 25 17 90 432 55 12 158 365 59 271 210 47 66 44 550 433 521 184 377 274 158 319 228 359 284 131 171 0. 33.2 33.7 33.2 50.0 50.0 26.6 53.7 19.7 25.1 31.8 20.4 12.6 10.1 15.5 39.2 36.5 8.8 13.8 45.8 36.2 4.2 2.9 15.2 72.7 9.3 2.0 26.6 61.4 9.9 45.6 35.4 7.9 11.1 7.4 92.6 72.9 87.7 31.0 63.5 46.1 26.6 53.7 38.4 60.4 47.8 22.1 28.8 0. (N=594). 57.
(58) 第二節 綠色消費影響因素分佈情形 本節主要目的在分析研究對象之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及環 境敏感度整體表現。其中,綠色消費會以 4R 原則為主軸,分析國中生 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表現之現況。現將其詳述如下: 一、綠色消費知識 本研究之綠色消費知識量表共十六題,每題一分。受詴者帄均得 分為 13.01 分,答對率為 81.3%,較王柏崴(2008)的綠色消費知識帄均 答對率 87.28%低。其中減量(Reduce)概念的題目有四題,帄均答對率 為 89.4%;拒用(Refuse)概念的題目有四題,帄均答對率為 82.5%;重 複使用與資源回收(Reuse & Recycle)概念的題目有四題,帄均答對率為 82.0%;國中教材內容部分有四題,帄均答對率為 71.1%(見表 4-2) 。 在 4R 原則裡,資源回收方面的知識帄均答對率最低,其中『產品 上有「. 」的標誌,代表其可回收再利用外,還能獲得 3 元的回收. 金。』答對率為 67.0%(見表 4-3),可見國中學生對於回收標誌的認識 還需加強。此與王柏崴(2008)針對台北市國中生為調查對象的研究結果 皆相符。而在 4R 原則的拒用中「標示高山種植的蔬菜、茶葉,因汙染 較少可安心食用」的答對率只有 44.8%,表示國中生對於此類知識還 需多加強。在國中教材內容部份的「台灣都市地區「酸雨」的形成,. 58.
(59) 最主要的汙染因子為硫氧化物。」答對率只有 26.4%(見表 4-3),為最 低,顯示受詴者對於課堂上的相關學習還需加強。. 表 4-2 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量表得分數分佈情形表(N=594) 項目. 題數. 總分. 帄均數. 標準差. 答對率%. 4. 4. 3.58. 0.668. 89.4. 4. 4. 3.30. 0.690. 82.5. 4. 4. 3.28. 0.807. 82.0. 教材內容. 4. 4. 2.84. 0.735. 71.1. 整體知識量表. 16. 16. 13.01. 1.832. 81.3. 減量 (Reduce) 拒用 (Refuse) 重複使用與 資源回收 (Reuse& Recycle). (N=594). 59.
(60) 表 4-3 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量表各題答對率狀況表 4R 與教材內容 (整體答對率%). 減量 【Reduce】 (89.4). 拒用 【Refuse】 (82.5). 重複使用與資源 回收 (82.0) 【Reuse & Recycle】. 題目內容. 答對數. 答對率%. 為了維護自然環境,少吃植物性食物,多吃 肉類食品,才符合綠色消費的概念。. 566. 95.3. 食物太多吃不完可以當廚餘,所以並非浪費 資源。. 480. 80.8. 536. 90.2. 543. 91.4. 565. 95.1. 569. 95.8. 標示高山種植的蔬菜、茶葉,因汙染較少可 安心食用。. 266. 44.8. 禮物一定要包裝得很華麗,送人才會有面 子。. 559. 94.1. 購物時自備購物袋,可以幫助減少垃圾量。. 573. 96.5. 產品上有「 」的標誌,代表其可回收再 利用外,還能獲得 3 元的回收金。 多建焚化爐是解決台灣垃圾問題最根本的 方式。. 398. 67.0. 536. 90.2. 購買紙類產品時,最好選擇原木木材的第一 次紙漿做為原料的商品。. 442. 74.4. 「. 549. 92.4. 157. 26.4. 530. 89.2. 453. 76.3. 「綠色消費」是指儘量購買有環保標章或具 有環保概念的商品,並且 減少不必要的消 費。 出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例如:公車、捷運 等),也算是一種綠色消費。 使用免洗筷或紙杯,方便又衛生。 吸菸、嚼檳榔只會危害個人身體健康,與環 境汙染無關。. 」為台灣的環保標章。. 台灣都市地區「酸雨」的形成,最主要的汙 染因子為硫氧化物。 教材內容 (71.1). 綠色消費的 4R 原則指的是 Refuse(拒用不 環保的產品)、Reduce(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並節約資源)、Reuse(重複使用)、以及 Recycle(資源回收並循環再製利用)。 未經人為加工所製造而成的產品才能稱做 「綠色產品」。. 計分方式:每題 1 分,答錯 0 分,答對得 1 分,共計 16 分。(N=594). 60.
相關文件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996),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s,” Journal
(1999),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004), “The Role of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in Customer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religious orientation, vegetarian attitude, health knowledge Orientation, anim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T., “Criteria for establishing natural and scenic river study priorite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v.-Dec., pp. P., “Recreation and river type:Social-environmental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 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M.,(1968),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Implication, Prentice-Hall Inc.,p29. (1974), Measuring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select
A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s and health care consumer behavior.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