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行為流行病學架構探討高齡者久坐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行為流行病學架構探討高齡者久坐行為之研究"

Copied!
1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以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探討高齡者久坐行為之研究. 研 究 生:薛名淳 指導教授:張少熙. 中華民國 106 年 1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3)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4) 論文授權書. ii.

(5) 以行為流行病學架構探討高齡者久坐行為之研究 2017 年 1 月 研究生:薛名淳 指導教授:張少熙 博士 摘要 久坐行為是影響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內久坐行為與疾病關係及關聯因素 鮮少被探討。本研究根據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建立行為與健康之關係、發展測量工 具、找出久坐行為高危險族群以及環境決定因素等,四個研究階段分別進行探討。本研 究採用橫斷性調查法及客觀測量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法以簡單隨機抽樣選取 1,068 位居 住於臺北市及嘉義縣年滿 65 歲以上之高齡者,採以集中式電腦輔助電話訪問,蒐集社 會人口背景資料、身體質量指數、慢性疾病狀況、久坐行為時間、休閒身體活動量及知 覺社區環境,以二元邏輯斯迴歸計算出勝算比,以了解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風險、高 危險族群及知覺社區環境關聯因素。客觀測量方面,以年滿 65 歲之社區高齡者為對象, 實施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並配戴三軸加速規測量久坐時間,以組內相關及斯皮爾曼等級 相關,了解再測信度及同時效度。所得結果如下: 一、整體久坐時間與六種久坐行為,僅發現長時間看電視 (≥ 2 時/天) 會增加 1.58 倍的 機率有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 二、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休閒嗜好時間及靜態通勤時間題項有良好再測信度; 看電視時間、使用電腦時間、閱讀時間和其他久坐時間為可接受再測信度;社交久 坐時間再測信度為普通。久坐時間問卷與加速規之同時效度未達顯著水準。 三、年齡、性別、婚姻狀態、工作狀態、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居住狀態、身體質量指 數及休閒身體活動量等不同社會人口背景因素,與整體久坐時間、看電視時間、使 用電腦時間及靜態通勤時間有顯著之關係。 四、高齡者居住在高密度地區及知覺社區環境交通不安全,會有較高風險比率有過量看 電視時間。 未來高齡者過量看電視時間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 卷有良好再測信度,校標關聯效度有待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未來減少高齡者久坐行為 宜針對不同社會人口特性之高危險族群及知覺社區環境特性進行介入。 關鍵詞:坐式生活型態、看電視、糖尿病、流行病學、老年人. iii.

(6) Behavioral Epidemiology Framework to Examine Sedentary Behavior in Older Adults January, 2017 Hsueh, Minch-Chun Advisor: Chang, Shao-Hsi Abstract Sedentary behavior is a factor that exhibits a critical association with health in older adults; however, only limited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at factors correlate with sedentary behavior and how sedentary behavior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isease risks in Taiwan. Based on a behavioral epidemiology framework, the current study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f sedentary behavior that consisted of the following four phases: (i)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r and various health outcomes, (ii) measuring sedentary behavior, (iii) characterizing the prevalence of sedentary behavior in at-risk populations and (iv) identifying the determinants of sedentary behavior. A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based interview survey was used. Self-reported data (socio-demographic, body mass index [BMI], sedentary behaviors, chronic disease,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LTPA] and perceiv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ere collected from 1,068 adults aged ≥65 years in Taipei City and Chiayi County.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alculate the adjusted odds ratios for sedentary behavior of chronic disease risk and correlated factors. In an objective intervention,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adults (aged ≥65 year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during a 7-day period and wore an accelerometer.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assessed during this 7-day intervention period using Spearman (ρ) correlations an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 Excessive television (TV) viewing (≥2 hours/day) wa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b. For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easuring older adults’ sedentary time (MOST) questionnaire,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excellent for hobbies and transport time; acceptable for TV viewing time, computer use, reading and other sedentary time; and poor for socializing. Total sedentary time had excellent test–retest reliability but weak validity. c.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ge, gender, marital status, job status, education level, residential area, living status, BMI and LTPA) were associated with total and domain-specific sedentary behavior. d. Older adults whose responses indicated higher residential density in their neighborhoods and perceived their neighborhoods to have unsafe traffic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excessive TV viewing tim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xcessive TV viewing might increase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older adults.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while the Chinese MOST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peatability, its validity for self-reported total sedentary time against accelerometer-derived sedentary time was not strong.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specific sedentary behaviors in older adults should focus on distinct socio-demographic and perceiv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factors. Key words: sedentary lifestyle, TV viewing, diabetes, epidemiology, older adult iv.

(7)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 i 論文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目 次 ................................................. v 表 次 .............................................. viii 圖 次 ................................................ 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11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1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高齡者之慢性疾病 ............................................................................. 13 v.

(8) 第二節 久坐行為之概念 ................................................................................. 18 第三節 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關係 ............................................................. 32 第四節 久坐行為之測量方式 ......................................................................... 40 第五節 久坐行為之社會人口關聯因素 ......................................................... 48 第六節. 影響久坐行為之社區環境因素 ......................................................... 53. 第七節 本章總結 ............................................................................................. 5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6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6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6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6 第五節 實施步驟與程序 ................................................................................. 7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81 第一節 高齡者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分析 ................................................. 81 第二節 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之再測信度及效標關聯效度分析 ..... 90 第三節 高齡者久坐行為高危險族群之分析 ............................................... 100 第四節 高齡者知覺社區環境與久坐行為關聯性之分析 ...........................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結論 ................................................................................................... 117 第二節 建議 ................................................................................................... 118 vi.

(9) 引用文獻 ............................................ 119 一、中文部分 ................................................................................................... 119 二、英文部分 ................................................................................................... 121. 附錄 ................................................ 137 附件一、高齡者久坐行為與健康調查問卷 ................................................... 137 附件二、英文版原始量表 ............................................................................... 140 附件三、本研究論文簡報 ............................................................................... 141. vii.

(10) 表 次 表 2- 1 各國社區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 24 表 2- 2 高齡者久坐行為與心臟病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34 表 2- 3 高齡者久坐行為與糖尿病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36 表 2- 4 高齡者久坐行為與高血壓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38 表 2- 5 各國社會人口因素與久坐行為相關研究摘要表.................................................... 50 表 2- 6 各國社區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相關研究摘要表.................................................... 56 表 3- 1 MOST 問卷翻譯專家小組摘要表 ........................................................................... 74 表 3- 2 MOST 問卷預試再測信度摘要表 ........................................................................... 75 表 3- 3 客觀測量實施程序表................................................................................................ 77 表 3- 4 久坐行為之常態分佈檢定摘要表 (大樣本調查)...................................................... 78 表 4- 1 高齡者慢性疾病與不同社會人口背景變項比例摘要表........................................ 82 表 4- 2 慢性疾病在整體久坐行為及不同結構久坐行為之無母數統計摘要表................ 84 表 4- 3 整體久坐時間及不同結構久坐行為對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機率摘要表............ 86 表 4- 4 MOST 問卷整體久坐時間在不同社會人口背景變項之平均數摘要表 ............... 91 表 4- 5 MOST 問卷之再測信度摘要表 ............................................................................... 93 表 4- 6 MOST 問卷後測與加速規測量久坐時間之同時效度摘要表 ............................... 94 表 4- 7 MOST 問卷後測與加速規測量久坐時間之平均數差異摘要表 ........................... 94 表 4- 8 發展久坐時間問卷相關文獻之再測信度與效標關聯效度摘要表........................ 99 表 4- 9 整體久坐時間及不同久坐行為之中位數及四分位距摘要表.............................. 100 表 4- 10 不同社會人口因素與久坐行為之二元邏輯斯迴歸摘要表................................ 103 表 4- 11 社會人口背景特性及看電視時間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110 表 4- 12 知覺社區環境因素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112 表 4- 13 知覺社區環境因素與看電視時間之邏輯斯迴歸分析摘要表............................ 114. viii.

(11) 圖 次 圖 1- 1 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3 圖 2- 1 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譯) ................................................................................... 20 圖 2- 2 久坐行為生態學模式................................................................................................ 22 圖 2- 3 久坐行為與健康:預防慢性疾病之物理環境、社會環境架構............................ 54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60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62 圖 3- 3 運動手環資料蒐集步驟............................................................................................ 77. ix.

(12) 1.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背景與動機. 老化是人生邁向完整的長途旅程,但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可能會是罹患疾病的捷徑。 全世界老年人口正在大幅增加,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預估 2050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佔據全球人口約 22 % (Scully, 2013; WHO, 2007),成為超高 齡世界。在亞洲地區,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預估從 2000 年的 207 萬人將遽增至 2050 年的 857 萬人,以 314% 的速度成長 (East-West Center, 2008)。歸咎其多種原因, 在於戰後嬰兒潮、醫療科技的進步以及少子化現象,使人口結構逐漸趨向老化。臺灣人 口的老化現象,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中;根據內政部 (2015) 指出,臺灣老化指 數為 92.18%,比美國、紐西蘭、澳洲及其他亞洲國家為高,至 2015 年底我國 65 歲以上 老年人口已達 12.5%,預估在 2025 年將達到 20%,進入「超高齡社會」 ,到了 2050 年, 臺灣即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之國家。尤其,臺北市 2015 年的老化指數為 105.76%, 是六都之冠,以及嘉義縣的老化指數為 137.3%,為全臺灣最高,無論都市型態或鄉村 型態地區皆已呈現老人比小孩多的情況。 為因應高齡時代來臨,在高齡者健康相關政策的制定與發展上,勢必提出更全面的 策略,當務之急是改善及提升高齡者的健康。但目前高齡者罹患慢性疾病之比例,不斷 攀升,嚴重影響國家財政及全民健保醫療支出。資料顯示,民國 100 年 60 歲以上老年 人口佔據 42%醫療支出,將近全國總醫療支出的二分之一;1996 年至 2011 年間,65 歲 以上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從平均每人 30,426 元攀升至 55,529 元;過去 10 年成長的醫療 費用有 58%來自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 (衛生福利部,2013)。由此可知,要減緩國家醫療 支出,勢必降低高齡者的罹病率。.

(13)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09a) 指出,老年人主要死因與疾病,大多以慢性疾病 (chronic diseases) 為主,亦稱為非傳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數據 顯示,65 歲以上的高齡者有 88.7% 的人,罹患一項慢性疾病;75 歲以上的長者有 90.9%, 罹患一項慢疾病、56.4% 罹患三項慢性疾病,尤其最常見之慢性疾病為「心臟病、高血 壓與糖尿病」 。根據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民國 99 年、100 年及 101 年之間,65 歲以上 高齡者有高血壓的比例依序為:44.9%、50.8%、52.7%;糖尿病患者之比例依序為:18.1%、 19.1%、20.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均顯示罹病率有成長之趨勢;另外,根 據 2007 年臺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65 歲以上高齡者罹患心臟病之 比例為 23.9%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a);然而,在近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則顯示 臺灣老年人心臟病比例為 21.3% (衛生福利部,2014),雖有下降趨勢,但仍為前五大慢 性疾病之一。總之,當前影響健康的第一大危害因素,已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慢行疾 病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它歸因於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Bauer, Briss, Goodman, & Bowman, 2014)。因此,研究者將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列為本研究所要探討之慢性 疾病。 根據 Sallis, Owen, 與 Fotheringham (2000) 指出「行為流行病學架構」是評估健康 行為與研究落實政策的重要途徑。包括了 (1) 驗證行為與健康之關係;(2) 發展行為的 測量方法;(3) 確認行為的影響因素;(4) 介入行為的改變;(5) 研究政策的落實。在上 述各階段的概念,猶如全世界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高齡者不運動或缺乏身體活動,會增 加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 (Dishman, Health, & Lee, 2013; WHO, 2010a)。在經過各種測量 方式的發展、探討運動行為的關聯因素,以及實施運動實驗介入後,開始制定身體活動 建議量的政策指南。例如,研究發現高齡者透過每週運動 150 分鐘,或中高強度的身體 活動,可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 (Dunstanet al., 2005; Nelson et al., 2007);進而各國 開始推動每週 150 分鐘的身體活動政策。近年來,各國醫療衛生部門也已經將如何減少 久坐行為納入健康建議指南,如澳洲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準則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4) 、英國 (UK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1) ,及美國的身體活 動準則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和加拿大的久坐行為建.

(14) 3. 議指南 (Canadian Society for Exercise Physiology, 2012) 等,皆明確提出應減少久坐行為。 在久坐行為對健康的影響,開始受到關注時,學者 Owen, Healy, Matthews, 與 Dunstan (2010) 進一步提出「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圖 1-1)。 「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 構」第一階段,是探討久坐行為與健康之間的關係,這類的研究在過去十年,已經迅速 增加。Owen 等 (2010)認為,長時間的坐式生活型態對人類健康之危害,過去較少受到 重視。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長時間坐著 (例如:看電視、使用電腦、通勤) 會增加 高血壓 (high blood pressure)、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第二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等慢性疾病及所有死因死亡率之風險 (all-cause mortality) (Gao, Nelson, & Tucker, 2007; Grontved & Hu, 2011; Gardiner et al., 2011a; Pavey, Peeters, & Brown, 2015; Warren et al., 2010)。甚至已經有研究發現,無論是否每週達到身體活動 150 分鐘的建議 量,只要每天坐著超過 6 小時 (Wallmann-Sperlich, Bucksch, Hansen, Schantz, & Froboese, 2013) 或是每天看電視超過 2 小時 (Dunstan et al., 2010),就會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因 此,久坐行為 (sedentary behavior) 已經逐漸成為人類罹患慢性疾病與死亡的危險因子之 一 (Schmid & Leitzmann, 2014)。. 圖 1- 1. 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15) 4.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身體功能老化之影響,高齡者活動能力逐漸下降,退休後之閒 暇時間大量增加,成為長時間久坐的高危險族群 (Heath et al., 2012; Owen et al., 2011), 其花費的久坐時間比青少年及成年人還多 (Matthews et al., 2008)。但目前久坐行為與疾 病相關研究,仍大多以孩童 (LeBlanc et al., 2012; Tremblay et al., 2011)、青少年 (Pate, Mitchell, Byun, & Dowda, 2011; Salmon, Tremblay, Marshall, & Hume, 2011) 及成年人為 主 (Rhodes, Mark, & Temmel, 2012; Van der Ploeg et al, 2012),針對高齡族群探討仍付之 闕如。尤其,從華藝線上圖書館及碩博士論文網之資料,以及內政部國民健康署 (2009a) 2009-2012 老人健康促進計畫、教育部體育政策白皮書 (2013) 等,仍無明確之研究和政 策,針對久坐行為相關議題有所探討。據此,綜合以上的年齡研究缺口及久坐行為議題 研究的缺乏兩大因素。本研究將以高齡族群為研究對象,調查久坐行為及慢性疾病之關 係。期望能提供未來研究與高齡者健康相關政策,發展久坐行為指標之參考依據。此為 本研究動機之一。 根據 Owen 等 (2010) 提出「久坐行為流行病學」第二階段強調,高品質的測量工 具是以現有的測量方式,制定新的測量工具,並在現場測量新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才以 更穩定及有效地增進或改善第一階段的研究。目前國的久坐行為的主觀測量工具仍相當 有限,過去幾年在久坐行為的測量大多採用劉影梅 (2004) 翻譯與修編的「國際身體活 動量表」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採單一題項詢問受訪者 平均每天坐著的時間。但此題項之限制在於,無法分辨不同類型久坐行為所花費的時間 (例如:看電視或閱讀) ,且僅適用於 65 歲以下之成年人。另外,中文版老年人身體活 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是請受測者自行描述自身的坐式行 為、天數與時間 (吳佳儀,2002;Washburn, Smith, Jette, & Janney, 1993),再以區間的選 項為計分,可能會有較大的變異,亦有其限制。研究者搜尋國外久坐行為測量工具發現, 澳洲 Gardiner 等 (2011b) 學者,已經發展出適合高齡者族群久坐時間之量表 (Measuring older adults' sedentary time [MOST]),可測量包括看電視、使用電腦、閱讀、社交活動、 通勤、休閒嗜好等坐著的活動,該研究亦透過加速度計,進行主客觀的信度及效度考驗。 總之,國內仍缺乏穩定的久坐行為之測量工具,來了解高齡者久坐行為的時間。因此,.

(16) 5. 本研究將依據 Sallis 等 (2000) 及 Gardiner 等 (2011b) 學者之論點與研究基礎,進行中 文化版本的久坐行為測量問卷之驗證,期望能建立出穩定且有效的久坐行為測量工具。 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接著,找出久坐行為的高危險族群是「行為流行病學」第三階段 (Owen et al., 2012)。 首先,了解行為的人口統計概況 (例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其他社會變項) ,以 鑑定出那些人口特性,最需要進行健康行為改變的介入,才能了解理論應用之程序和關 鍵。但過去十年之中最受到人們的重視,是監測和 了解影響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 (Bauman et al., 2012),及提升足夠的身體活動量 (Bauman et al., 2009; Haskell et al., 2007)。 即使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是有關久坐行為 (Bauman et al., 2011; Matthews et al., 2008), 但仍需要更多的訊息,來了解不同人口族群特性及久坐行為的分佈和關聯性 (WallmannSperlich et al., 2013)。例如,Bauman 等 (2011) 比較 20 個國家整體久坐時間發現,巴 西、葡萄牙及哥倫比亞成年人的久坐時間較低 (中位數:≤ 180 分鐘/天) ,臺灣、香港 及日本成年人的久坐時間較高 (中位數:≥ 360 分鐘/天)。Wallmann-Sperlich 等 (2013) 針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整體久坐時間與年齡、身體活動量是負相關,與教育程度是正 相關,此結果與過去認為,年齡越高久坐時間越多的認知相反,Wallmann-Sperlich 認為 成年人有大量工作型態的久坐與通勤時間,可能是造成差異的主因。再者,過去探討久 坐行為相關因素的研究,大多數僅限於看電視 (Clark et al., 2010; Kikuchi et al., 2013; King et al., 2010)。總之,為了進一步釐清特定因素與久坐行為的關聯性,社會人口因素的分 析是有必要的 (Wallmann-Sperlich et al., 2013)。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久坐行為流行病學」第四階段,是確認久坐行為之多元性的決定因素 (Owen et al., 2012)。根據社會生態學理論 (Social Ecological Theory) 強調個體行為改變,會受到環境 的影響 (Stokols, 1992)。因此,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多元的物理環境對於人們身體活動 的影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Sallis & Owen, 2002)。國外許多研究發現,建置適合行走 或進行身體活動的社區環境 (neighborhoods environment) 能提升身體活動量,進而促進 其健康之效益 (Saelens & Handy, 2008; Bamana, Tessier, & Vuillemin, 2008; Liao et al., 2011),例如:居住密度、容易到達目的地、人行道、環境美化、環境安全與治安等。但.

(17) 6. 目前的研究較少探討社區環境與久坐行為之間的關係。理論上,環境的限制可能會阻礙 人們走出戶外進行身體活動 (Eyler, Brownson, Bacak, Housemann, 2003; Troped, Saunders, Pate, Reininger, Ureda, & Thompson, 2001),讓久坐行為容易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選項之 一。另外,澳洲與美國的研究發現,人們居住在不適合步行的社區環境,會有較高的久 坐時間,包括容易有過量的看電視時間 (Sugiyama et al., 2007),以及較高的通勤距離 (開 車與坐車的公里數) (Frank, Saelens, Powell, & Chapman, 2007)。但比利時的研究卻有相 反的結果,該報告指出,人們生活在一個適合步行的社區環境,與過量的久坐時間有顯 著的正向關係 (Van Dyck et al., 2010)。而德國的研究則發現,居住在交通不安全的社區 環境,可以顯著的預測過多的久坐時間 (Wallmann-Sperlich et al., 2013)。總而言之,了 解社區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之間的關聯因素,是行為流行病學研究重要的焦點之一 (Owen et al., 2011),也是本研究動機之四。 綜上所述,高齡者慢性疾病不斷的增加,是歸因於各種人口特性與環境因素,進而 影響人們許多不健康的行為,導致慢性疾病的增加 (Bauer, 2014)。因此,除了身體活動 之外,久坐行為可能是影響健康的重要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將透過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 構,來了解久坐行為與健康之關係、久坐行為量表信度及效度以及久坐行為之個人及環 境關聯因素;期望透過本研究,能提供未來高齡者實施久坐行為介入策略及發展健康促 進政策制定上,有實證參考之依據。.

(18)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據行為流行病學架構,共進行四階段的研究。階段一:探討高齡者久坐行 為與慢性疾病之關係;階段二:將高齡者久坐行為問卷進行中文化之驗證;階段三:以 社會人口特性探究久坐行為之高危險族群;階段四:了解知覺社區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 之關聯性。.

(19)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一:高齡者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關係。 (一) 久坐行為與高血壓之風險機率為何? (二) 久坐行為與糖尿病之風險機率為何? (三) 久坐行為與心臟病之風險機率為何? 研究二: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 (四) 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之再測信度是否合宜? (五) 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之效標關聯效度是否合宜? 研究三:高齡者久坐行為之高危險族群。 (六) 不同社會人口背景因素與久坐行為之關係為何? 研究四:高齡者知覺社區環境與久坐行為之關聯性。 (七) 知覺社區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之關聯性為何?.

(20)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調查範圍:選取臺北市 (老化指數 94.5%) 及嘉義縣 (老化指數 137.3 %) 地區,其老化指數分別為臺灣最高的都市型地區及鄉村型地區。調查對象,以 居住於調查區域範圍內之普通住戶年滿 65 歲以上之本國籍人口為對象。本研究資 料係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頂尖大學計畫「運動科技創新」研究案,經計畫主持人 張少熙教授同意後,採用次級資料進行分析。在實驗介入的研究對象,僅選取臺北 市大安區年滿 65 歲以上的社區高齡者,為本研究招募的對象。 二、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僅以臺北市及嘉義縣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無法概括全臺灣的高齡者。 (二) 本研究採用橫斷性調查,對於久坐行為與疾病的研究結果和久坐行為關聯因 素之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其因果關係及長期之變化。 (三) 本 研 究 之 調 查 方 式 是 以 電 腦 輔 助 電 話 調 查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CATI]),由於臺灣透過電話進行詐騙的問題相當嚴重,在無法有 效證明訪談者身分與目的之情況下,可能無法掌握受訪者是否能據實回答問 題,尤其是較敏感的問題,例如疾病、體重、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態等個人背景 資料。 (四) 由於電話訪談之限制,無法完全確認受訪者是否為殘疾或重病者,但訪員皆 會留意此狀況,若有發現或受訪者主動告知,則會結束訪問。 (五) 在抽樣上僅限於有家用電話的高齡者,無家用電話者無法被抽取到,可能降 低了隨機抽取率的公平性,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臺灣家戶中大約有 7.1% 的比例,沒有家用電話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 (六) 本研究主要測量之變數是以自我報告為主,例如久坐行為、休閒時間身體活 動、慢性疾病狀況等主觀資料的蒐集,可能無法避免有研究資料高估或低估 的偏差 (Hallal et al., 2010)。.

(21) 10. (七) 本研究並沒有蒐集飲食行為、飲酒行為、抽菸習慣等資料,這些健康行為變數 可能會干擾到本研究結果。 (八)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 (Amer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2016) 指出「第二 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佔據糖尿病例的 90%~95%,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 糖尿病。故本研究所指稱之糖尿病概稱為第二型糖尿病。惟本研究受電話訪 問之限制,在回答有糖尿病的受訪者中,並無進一步確認是否為第一型糖尿 病之受訪者,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一。因此,本研究結果之推論宜謹慎。 (九) 本研究客觀測量工具 (加速規) 並非國際期刊主要採用之測量儀器,未來研究 在信、效度之引用上宜謹慎。 (十) 本研究係採用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的第一階段至第四階段進行探討,而第 五階段的介入實施以及第六階段政策分析並無探討。.

(22) 11.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一、 學術貢獻 (一) 目前國內大多探討高齡者身體活動與健康之相關研究,尚缺乏實質的證據顯 示,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關係,透過本研究之探討可提供進一步的發現。 (二) 目前國內中文版的久坐行為測量問卷仍有限。透過本研究建立中文版之高齡 者久坐行為問卷與驗證,期望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之測量依據。 (三) 本研究以社會人口因素及社區環境因素,探討久坐行為之關係,可了解久坐 行為的高危險族群之具體特性為何,提供未來減少久坐行為之實驗介入,能 有其目標族群之依據。 二、 實務貢獻 (一) 目前國內高齡者健康促進政策之制定,尚缺乏久坐行為之建議量,仍落後國際 公共衛生的腳步,透過本研究之探討,期望提供未來政策,研擬高齡者久坐行 為建議指標之參考依據。 (二) 健康促進政策之執行,需要良好的研究工具檢驗政策執行之成效,透過本研究 高齡者久坐行為問卷之中文化,期望能提供未來政策執行能有穩定、有效且低 成本的評量工具。 (三) 透過本研究了解久坐行為之高危險族群,對於未來執行健康促進計畫時,能針 對目標族群實施,以減少不必要的政策資源之浪費。 (四) 過去健康政策較注重身體活動,透過本研究期望能帶動未來健康相關單位及 高齡者,對於減少久坐行為的重視。.

(23) 12.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 高齡者 (older adult) 本研究根據 WHO 對普遍已開發國家老年人 (WHO, 2016) 的定義及我國「老人福 利法」 (法務部,2015) 對於高齡者之定義,將高齡者的年齡標準,界定為年滿 65 歲以 上者,即稱為本研究所稱之高齡者。 二、 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behavioral epidemiology framework) 根據 Sallis 等 (2000) 指出,行為流行病學架構係提供健康相關行為研究一個系統 化的研究程序,以形成一個具有證據基礎的人口干預措施。而本研究所指行為流行病學 架構,係根據 Owen 等 (2010) 採用 Sallis 等 (2000) 行為流行病學架構,進一步發展 為「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共分為六階段,包括:建立久坐行為與健康的關聯性、發 展久坐行為的測量工具、找出需要介入的族群、找出久坐行為的關聯因素、評量久坐行 為的介入成效、將研究轉化成實際政策等。 三、 久坐行為 (sedentary behavior) 久坐行為係指任何坐著或臥躺的行為,且為低能量消耗的行為 (Owen et al., 2010)。 以人體消耗的代謝當量來說,久坐行為所消耗的代謝當量則介於 1.0~1.5 METs 之間。 久坐行為之情境可分為通勤的久坐、工作的久坐、在家的久坐以及休閒的久坐等 (Owen et al, 2012) 。本研究定義之久坐行為係指:看電視/影片、用電腦、閱讀、靜態社交活動、 靜態通勤、靜態休閒嗜好 (例如手工藝/填字遊戲) 等坐著或躺著的行為 (Gardiner et al., 2011b)。 四、 慢性疾病 (chronic disease) 慢性疾病又可稱為非傳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 (WHO, 2010a)。 依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13) 公布之慢性疾病範圍,共有 16 種類型,包含 100 種疾病。本研究之慢性疾病為 65 歲以上高齡者,前十大死因中的心臟疾病、第二 型糖尿病及高血壓 (衛生福利部,2012)。.

(24)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進行相關文獻探討,共分為六節,包括高齡者之慢性疾病、久坐行為之概念、 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相關研究、久坐行為之測量方式、久坐行為之社會人口關聯因素 及影響久坐行為之知覺社區環境因素,進行本章節之探討。. 第一節. 高齡者之慢性疾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 (2014) 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102 年國內 65 歲以上高齡者罹患 慢性疾病的比例高達 81.1%。根據本研究標的,其「高血壓」 、 「糖尿病」及「心臟疾病」 , 分別為每一百人有 54 人、25 人及 21 人,佔據高齡者慢性疾病的前五名 (另高血脂: 16.9%、骨質疏鬆:32.9%)。因此,預防及減少國內高齡者罹患「高血壓」 、 「糖尿病」及 「心臟疾病」的風險,在久坐行為研究的議題上是重要且迫切的。以下分別概述「高血 壓」、「糖尿病」及「心臟疾病」等疾病預防之界定標準與盛行率。 一、高血壓之定義 根據衛服部國民健康署 (2013) 公布的「高血壓防治手冊」中對血壓的界定標準, 分為四種類型:收縮壓<120 mmHg/舒張壓<80 mmHg 為「正常血壓」;而收縮壓介於 120~139mmHg/舒張壓介於 80~89mmHg 為「高血壓前期」;而收縮壓 140~159mmHg/舒 張壓 90~99mmHg 為「第一期高血壓」 ;收縮壓≥160 mmHg /舒張壓≥100 mmHg 為「第二 期高血壓」。.

(25) 14. 高血壓是指血管受到較高壓力時,出現的一種疾病。血液會透過心臟血管將血液輸 送至身體的各個器官,每一次心臟的收縮,會壓送血液進入血管,而在心臟壓送血液的 推擠過程,血管壁(動脈)所產生的壓力就形成血壓,血壓越高,心臟壓送血液所用的 力就越大 (衛服部國民健康署,2013)。在全球,每年有大約 1700 萬人口死於心血管疾 病,是將近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有 940 萬人口是死於高血壓的併發症,包括 45% 死於心臟病及 51%的人死於中風 (WHO, 2013)。 在各國盛行率方面,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2015 年在國 家健康營養調查資料分析 2007–2012 的數據顯示,65 歲至 74 高齡者,男性有 62%及女 性有 67.8%的比例,被診斷出有高血壓;在 75 歲以上則顯示男性有 76.4%及女性有 76.9% 的比例有高血壓。在德國一項五萬人的調查顯示,在 17,233 位 60 歲至 74 歲高齡者中, 有 79%的比例是高血壓患者,而其中 6,211 位 75 歲以上高齡者中,有 86.8%的比例是高 血壓患者 (Labeit et al., 2012)。而中國北京一項十年的追蹤調查,在 2001 年到 2010 年 60 歲以上的高齡者,有高血壓正確的比例從 59.8%增加到 67.9% (Wu et al., 2015)。另一 項日本高齡者的全國調查顯示,有 81.87%的高齡者 (n=2,634) 自述經醫生診斷有高血 壓症狀或正在服用高血壓藥物 (Davarian, Crimmins, Takahashi, & Saito, 2013)。根據衛福 部在民國 102 全臺灣各縣市抽樣調查報告顯示,65 歲以上高齡者「自述經醫生告知有高 血壓」之比例為 54.5% (衛福部,2014);而在民國 103 年調查則顯示為 48.7% (衛福部, 2014)。由各國數據顯見高血壓是高齡者不可忽視的慢性疾病,關係到各種心血管疾病的 主要死亡因子。臺灣 65 歲以上高齡者有高血壓之比例在五成左右,相當於十個老人就 有五個罹患高血壓。在行為流行病學研究中是值得探討的疾病之一。.

(26) 15. 二、糖尿病之定義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 (ADA) 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指標,若符合下列標準即可診斷為 糖尿病,包括:糖化血色素 (HbA1C) ≥6.5%;空腹 8 小時血糖值≥126mg/dl;葡萄糖耐 受性測驗 2 小時血糖值≥200mg/dl;有高血糖或高血糖現象及任意血糖值≥200mg/dl (ADA, 2016)。根據 ADA (2016) 診斷指南是以不同病因,採以糖尿病的分類,包括:第一型糖 尿病 (先天性)、第二型糖尿病、特異型糖尿病及妊娠型糖尿病。而本研究所指稱之第二 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佔據糖尿病例的 90%~95%,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在盛行率方面,在美國有 25.9%的≥65 歲以上高齡者,被確診為糖尿病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14)。另一項在澳洲 898,800 個糖尿病患者中顯 示,65–69 歲的高齡者有糖尿病的比例最高 (15.8%)。我國衛福部在民國 102 全臺灣各 縣市抽樣調查報告顯示,65 歲以上高齡者「自述經醫生告知有糖尿病」之比例為 24.7% (衛福部,2014)。而民國 103 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則顯示 22% (衛福部,2014)。雖 然各國的研究對糖尿病盛行率的調查年度不一致,但可以推論的是,隨著年齡增加,糖 尿病的比例會越高,並且由臺灣高齡化的結構來看,未來糖尿病人口只會越來越多,醫 療負擔是非常可觀。.

(27) 16. 三、心臟病之定義 「心臟病」正確名稱為心臟血管病變,因為心臟與血管是一套血液循環系統。心臟 疾病並沒有單一明確的定義,主要是因為心臟病的病因及類型繁多。在醫療護理領域, 主要可分類為 (蔡仁貞、梁穎、洪美英,2003): (一) 冠狀動脈心臟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指冠狀動脈或支流發生動脈硬化情形或形成血栓,使血管造成狹窄或阻塞, 血管流域之心肌因血流不足,無法有足夠養分及氧氣,進而造成心絞痛 (Angina pectoris);若無進一步改善,將導致永久性的損傷或發生心肌缺氧,即所謂的心 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 (蔡仁貞、梁穎、洪美英,2003)。 (二) 心律不整疾病 (Arrhythmias disease) 是心臟病患經常出現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在心肌梗塞發生初期、電解質不 平衡或藥物中毒者中,極易出現心律不整的情形。心律不整是心臟電氣傳導系 統之障礙,導致異常心跳速率或節律,嚴重者可能產生血液動力學之改變,例 如:低血壓、心衰竭、休克,甚至心臟猝死。 (三) 發炎性心臟病 主要是因為細菌、病毒或微生物之感染,侵犯心臟組織;或是系統性的疾 病,如風濕熱引起的炎症反應。常見之疾病包括: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炎、心 包膜炎及風濕性心臟疾病,可導致心臟功能障礙。 (四) 心臟瓣膜疾病 是指當瓣膜發生功能性疾病時,血液由一個腔室流至另一腔室,即發生流 向不正常的情形。心臟瓣膜性疾病常以結構功能來分類。主要分為狹窄性及逆 流性。當瓣膜狹窄時,會阻礙血流在腔室之間的疏通;當瓣膜閉鎖不全時,流 至下一腔室的血液會再度回流,使心肌形成不正常用力的情形,一段代償時間 後,心臟會因此擴張肥大,讓瓣膜的損壞更為嚴重,最後會因無法代償而造成 衰竭。心臟瓣膜受損以二尖瓣膜最常見,其次為主動脈瓣和三尖瓣 (蔡仁貞、梁 穎、洪美英,2003)。.

(28) 17. (五) 心衰竭 (Heart Failure) 與心肌病變 心衰竭本身並非一種心臟疾病,而是先天性心臟結構缺損、瓣膜疾病或心 肌病變,使心臟無法有效地輸出足夠的血液,以滿足身體組織代謝所需,尤其 是身體無法承受血量需求增加的情況 (運動) ,所產生的一些症狀 (蔡仁貞、梁 穎、洪美英,2003)。. 在盛行率方面,2007 年全臺≥65 歲以上高齡者,有 23.9%的比例罹患心臟病 (衛生 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9a)。根據 WHO (2011) Global atla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報告指出,2008 年全球有超過 1730 萬人,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 其中約有 730 萬人死於心臟病。在 2013 全臺灣各縣市抽樣調查報告顯示,65 歲以上高 齡者「自述經醫生告知有心臟病」之比例為 21.5% (衛福部,2014)。多年來,心臟病一 直是位居高齡者五大死亡因子的前五名。 四、小結 綜合上述針對三項慢性疾病之定義及盛行率之概述,可以得知高血壓、糖尿病及心 臟病是影響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後續將進一步探討久坐行為與其慢性 疾病之關聯性。.

(29) 18. 第二節. 久坐行為之概念. 由於久坐行為議題在國內學術研究較為缺乏,研究者搜尋 2016 年 12 月之前,以 「久坐行為、坐式生活、靜態行為」為關鍵字搜尋華藝線上圖書館期刊論文系統,發現 僅有 6 篇期刊是以此為研究主題,一篇兒童坐式生活與體適能之探討 (黃文俊,2000); 一篇女高中生坐式生活與體適能之分析 (黃文俊,1999);一篇為體感遊戲與坐式生活者 之探討 (周宛嬋、方進隆,2013);一篇為靜態行為與認知老化之探討 (古博文、 陳俐 蓉、許志宏,2016);一篇為老年人靜態行為問卷之發展 (古博文、孫文榮、陳俐蓉,2016); 僅一篇坐式生活與疾病死亡率的探討 (李彩華,1998),文中指出坐式生活是導致慢性病 發生的主因,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總之,針對此議題的實證研究在國內仍 待發展。 因此,研究者主要以 PubMed 期刊資料庫搜尋,本章所要探討主題之相關文獻, PubMed 為 美 國 國 家 醫 學 圖 書 館 的 美 國 國 家 生 技 資 訊 中 心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所製做的生物醫學相關文獻書目索引摘要資料庫, 刊載了十餘種具有同儕審查制度的國際期刊,資料類型包括:生物醫學、行為科學、生 命科學、生化學、醫學等,也是刊載行為流行病學文章的主要資料庫。研究者以 sedentary behavior, sedentary lifestyle, sitting time, prolonged sitting, TV viewing 等英文關鍵詞,搜尋 與本研究主題 (chronic diseases, heart disea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ype 2 diabetes, hypertension, high blood pressure) 有關之文獻,篩選條件以高齡族群為研究對象優先選 入;全年齡層次之;成年及其他年齡研究對象,如非關鍵文獻則不列入。上述篩選文獻 過程,由 2 位具有高齡者健康促進研究經驗者,共同討論是否符合本研究主題。 一、 久坐行為之定義 久坐行為 (sedentary behavior),來自拉丁語 ”sedere”,意旨「坐著」 。其概念是源自 於「沙發馬鈴薯」,原文” couch potato”,意旨:極為懶惰的人,整天躺著或坐在沙發上 看電視。Mingo 與 Armstrong (1987) 撰寫 The Official Couch Potato Handbook 一書中, 清楚記載長時間看電視對於人類身心健康的可能影響,而此概念幾十年來演變至今,已.

(30) 19. 成為久坐行為中,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然而,久坐行為和身體活動是截然不同,容易和不活動 (inactivity) 或輕度身體活動 (light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的 概 念 混 淆 。 以 人 體 消 耗 的 代 謝 當 量 (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s]) 來說,久坐行為的代謝當量介於 1.0~1.5 METs;反之,輕度身體活 動是介於 1.5~3METs ,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是消耗 3~8 METs (Ainsworth et al., 2000)。 另外, 「站著」不動雖然也屬於低代謝消耗,但是站姿會運用到下肢的大肌肉群,是一種 等長收縮的反重力姿勢,根據生理學的研究解釋,站著的代謝效率與坐著並不相同,因 為長時間坐著不動,才會抑制骨骼肌中的蛋白脂脂肪酶 (Lipoprotein lipase) 停止分解, 對於脂質代謝有相當大的阻礙,並會降低葡萄糖的攝取 (Bey, Hamilton, 2003; Hamilton, Hamilton, Zderic, 2004; Hamilton, Hamilton & Zderic, 2007) 。此外,如果是坐著從事身體 活動 (如:踏步或伸展) ,也與靜止的久坐行為不相同 (Owen et al., 2011) 。整體而言, 久坐行為是指人們醒著時,長時間坐著或躺著的行為,是靜止、低代謝當量消耗,且不 超過 1.5 METs 的活動。因此,國內也有學者將 sedentary behavior 譯為「靜態行為」 (古 博文等,2016),強調身體狀態為清醒時坐著或躺著的姿勢。由於目前在定義上並沒有明 確的結論,就 sedentary 原始意義來說,本研究統一採用久坐行為一詞。 二、 久坐行為之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Sallis 等 (2000) 學者指出,當有些疾病的原因被發現可能牽扯到個體行為時,傳統 流行病學的解釋則受到限制,因為流行病學並不提供如何改變行為,對於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癌症等造成的影響,以及其他具體的行為指導方針。據此,突顯了行為流行病 學架構的重要性。目前,已經有大量的證據發現,某種程度的不健康行為模式,是導致 慢性疾病、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Owen 等 (2010) 學者,彙整久坐行為與健康結果 相關研究,提出「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的研究方案指導方針,共分為六階段,研究 者將其翻譯於圖 2-1 呈現:.

(31) 20. 第一階段:檢驗的久坐行為對於心血管代謝生物標記物 (Biomarkers) 和健康結果之間 的關係。過去十年,此階段的研究已經在世界各國健康領域迅速的增加。 第二階段:發展有效的測量工具,以準確測量人們在生活中的久坐行為。並且,必需要 檢驗的自陳式量表的信度及效度 (Clark et al., 2009)。尤其以人口學基礎的研 究,更需要高品質的測量工具。 第三階段:找出需要介入的高危險族群之特徵,並確認久坐行為發生的情境,是在工作 時、家中、休閒時還是通勤時。 第四階段:找出久坐行為之關聯因素。目前,各國的研究已經開始了解久坐行為與環境 之間的關係,但初步的結果仍較為模糊,沒有一致性的解釋 。 第五階段:發展與驗證久坐行為介入之成效。此階段的基礎在於前四個階段的結果,針 對特定族群進行試驗和干預,可行的介入措施是減少或中斷職業、家庭或通 勤的久坐時間,並試驗減少與中斷久坐時間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的變化 (三酸 甘油脂、葡萄糖、胰島素) 。 第六階段:將研究轉化為實質的健康政策或健康指標。學者認為,透過上述的研究步驟, 預計未來 ACSM/AHA 對身體活動與公共衛生提出健康指標時,將會納入如 何減少及中斷久坐時間的指標。. 圖 2- 1. 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譯). 資料來源:Owen, N., Healy, G. N., Matthews, C. E., & Dunstan, D. W. (2010). Too much sitting: the populationhealth science of sedentary behavior.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38 (3), 105-113. doi:10.1097/JES.0b013e3181e373a2..

(32) 21. 三、 久坐行為之生態學模式 以生態學的角度解釋,一個行為會受到多個層次的影響,包括個人、社會組織/社區、 環境和政策 (Sallis, Owen, & Fisher, 2008)。其觀點強調理解影響行為的環境因素為何, 例如引起久坐行為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 (Barker, 1968; Sallis et al., 2008)。物理環境是 指軟硬體設施 (設備、設施及場地) 、距離、氣候等;而社會環境因素則包括重要他人、 組織團體、社會安全乃至政府政策 (Sallis et al., 2008)。然而,學者認為長時間坐著的行 為,很可能是受到不同物理和環境的決定因素而交互影響,因為個體行為會隨著環境的 設置塑造而成,並且圍繞在整個社會結構當中 (Owen et al., 2011)。過去,以生態學模式 了解身體活動與環境屬性之間的關係,已經有足夠的理論及證據的支持 (Sallis et al., 2008; Sugiyama, Neuhaus & Owen, 2012; Saelen & Handy, 2008)。現今,同樣的理論概念, 亦可應用於了解久坐行為之相關影響因素,能有助於未來發展健康行為改變的介入措施 (Owen et al., 2011) 。總而言之,探討整體久坐行為的決定因素,有其研究之重要性,才 能針對久坐的高危險族群,制定有效的健康策略。 有鑑於此,近年來健康行為科學的研究趨勢,積極期望能透過政策與實質環境建置 策略,以長時間且大範圍的影響多數人的健康行為。因此,Owen 等 (2011) 已經對於影 響久坐行為的生態模式,提出具體的描述及突顯久坐行為的四大結構 (圖 2-2),包括: (一) 居家久坐:指個體習慣具有舒適性、便利性,可節省勞力的裝置,例如:沙 發、躺椅、電視遊樂器及遙控器等。 (二) 休閒久坐:指個體對活動有負面看法,像是不安全、不舒服、沒有吸引力、 不方便等;或經常處於久坐的休閒環境,例如:公園座椅的環境設計,或選 擇屏幕娛樂 (電影、遊樂場)、運動觀賞等。 (三) 職業久坐:指個體因工作環境或學校環境,而長時間坐在桌子前面使用電 腦、上課、辦公或開會等。 (四) 通勤久坐:個體對於主動的交通方式 (腳踏車、走路) 有負面的感受,而傾向 於使用自動化的交通工具 (汽、機車或大眾運輸),並在過程中會接收到促進久 坐的訊息,例如:電視新聞、廣告、安全標誌。.

(33) 22. 政策環境 特徵 行為環境. 管道. 久坐行為結構 久坐知覺環境. 個人的. 個人和組 織的宣導 資訊環境. 圖 2- 2. 社會文化 環境. 交通運輸 能源政策 自然環境. 久坐行為生態學模式. 資料來源:Owen, N., Sugiyama, T., Eakin, E.E., Gardiner, P.A., Tremblay, M.S., & Sallis, J.F. (2011). Adults' sedentary behavior determinants and interven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41(2):189–196..

(34) 23. 久坐行為生態學模式中,同時涵蓋了各個年齡層的影響因素,因為無論孩童、青少 年、成年人及老年人的都有可能長時間久坐。然而,這些環境屬性和社區交通基礎設施, 並不是唯一的久坐行為決定因素。個人的動機、喜好以及家庭,甚至社區規範、社交網 絡等,也會是人們處於久坐行為的重要因素。另外,此模式也假設不同層級因素會交互 影響。舉例來說,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規範是坐著開會、坐著上課、坐著看電影或在家躺 著休息。在此社會規範下的人們,會好奇為什麼會有人選擇站著開會。然而,這些規範 可能也受到環境政策的作用,成為人類習以為常的習慣,例如:總是設置休息區或提供 座椅,以及在公共場合中禁止站立等。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研究工作是需要進一步了解久坐行為的健康結果和潛在的混 雜因素為何 (Harvey, Chastin, & Skelton, 2013) ;因為,久坐行為決定因素,來自一個 多元的生態結構。 四、 久坐行為之盛行率 各國對於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的久坐行為研究,已經有相當多的數量,但很少研 究針對高齡族群,提出減少久坐行為的政策建議及給予詳細的訊息。可能的原因在於, 目前高齡者久坐行為的研究結果仍不一致,需要更多不同國家的證據相互比較,才能進 一步了解高齡人口整體久坐時間的情形及久坐行為過量的比例。以下根據 Harvey 等 (2013) 彙整目前各先進國家探討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包括澳洲、加拿 大、日本、挪威、西班牙、英國、美國,詳見表 2-1:.

(35) 表 2- 1 各國社區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 國 家. 資料來源/調查方法/回憶期/報告期. 作者/變數/分類/樣本/年齡/♂%. 研究結果. a. Salmon 等 (2000)/ 每天看電視時間/四個時間類別/ n=882 / > 60 歲 /♂46.8%. 越傾向久坐行為生活型態者,其身體活動 量越低。天氣可能是阻礙身體活動,進而 增加久坐時間的影響因素. Dunstan 等 (2010)/看電視/四分位數/ n=1,703/ > 65 歲/♂47.5%. 增加 1 小時電視時間會增加 1.11 倍全死因 死亡風險;1.18 倍 CVD 死亡風險;1.09 倍癌症風險。與對照組 (<2 h/d) 相比,看 電視≥ 2-4h/d 有 1.13 倍死亡風險;≥4h/d 有 1.46 倍. Banks 等 (2011)/每天屏幕時間/. 與對照組 (<2 h/d) 相比,屏幕時間越高 (2–3, 4–5, 6–7, ≥8 h) 顯著增加肥胖的相對. New South Wales Physical Activity Survey (NSW PAS) (1996) / 電話訪談/通常/一週. a. The Australian diabetes obesity and lifestyle study (Aus Diab) (2004–2005) /面訪/通常/一週 澳 洲 a45 and Up Study (2006–2008). b. 五個時間類別/ n=103,255/> 65 歲/♂51.7%. 風險(1.35 倍, 1.70 倍, 1.94 倍, 1.92 倍). 郵寄問卷/通常/每天. Van der Ploeg 等 (2012)/ 每天坐著時間/四個時間類別/ n= 80,547/> 65 歲/♂47.6%. 與對照組 (<4 h/d) 相比,每天坐著會增加 1.02 倍 (≥4–8 h/d), 1.15 (≥8–11 h/d) 倍及 1.40 倍 (≥11 h/d) 所有死因死亡風險比率. Austral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Women’s Health (2002–2011)/ 郵寄問卷/通常/每天. Pavey 等 (2015)/ 每天坐著時間/四個時間類別/ n=6,656/平均 78.23 歲(±1.45)/. 與對照組 (<4 h/d) 相比,每天坐著會增加 1.45 倍 (≥8–11 h/d) 及 1.65 倍 (≥11 h/d) 死亡率. 24.

(36) 表 2-1 各國社區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 (續) 國 家. 資料來源/調查方法/回憶期/報告期. 作者/變數/分類/樣本/年齡/♂%. a. Shields 與 Tremblay (2008)/ 平均一週看電視、用電腦時間/ n=6,742/>65 歲/♂?.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CCHS) (2007)/ 結構式訪談/過去三個月/通常一週. 加 拿 大. 日 本. a. 65-74 歲族群有 1.3 倍機率使用電腦≥11 小 時 (w/d),2.1 倍機率看電視≥15 (w/d);75 歲以上族群則相對減少使用電腦時間,但 有 2.4 倍的機率看電視≥15 (w/d). Canadian Fitness Survey (CFS) (1981,baseline)/ 結構式訪談/大多時候/每天. Katzmarzyk 等 (2009)/ 每天坐著的時間/五個時間類別/ n=3,375/> 60 歲/♂?. 每天坐著時間越多 (幾乎沒有、四分之 一、大約一半、四分之三;幾乎都坐著), 所有死因死亡風險 (1.00, 1.00, 1.11, 1.36, 1.54) 及 CVD (1.00, 1.01, 1.22, 1.47, 1.54) 風險愈高,但癌症並無達到顯著水準.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Dogra 與 Stathokostas (2012)/. 與對照組 (≥4h/d) 相比,每天坐著 2–4 小. (CCHS) (2008–2009)/ 調查方法?/回憶期?/每天. 每天久坐時間/三個時間類別/ n=9,478/> 65 歲/♂44.8%. 時、<2 小時,分別有 1.38 及 1.43 倍的機 率有成功老化的情形 (心理、生理、社會). Inoue 等 (2012)/ 看電視時間/前後 25%/ n=1,806/> 65 歲/♂51.1%. 與對照組相比 (高 TV/低 MVPA),高 TV/ 高 MVPA、低 TV/低 MVPA 及低 TV/高 MVPA,分別有較低的機率會有過重與肥 胖的情形 (0.93 倍、0.58 倍、0.67 倍). a. a. 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February to March, 2010)/ 郵寄問卷/一週/平均每天. Kikuchi 等 (2013)/ 看電視時間/ 2 小時切割點/ n=1,665/> 65 歲/♂52%. 無正職工作、低教育程度、體重、居住區 域、低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等社會人口因素 與長時間看電視 (≥2h/d) 有顯著正相關, 高齡女性是高危險族群. 25.

(37) 表 2-1 各國社區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 (續) 國 家. 資料來源/調查方法/回憶期/報告期. b. 挪 威. b. 西 班 牙. Nord-Trøndelag Health Survey 3 (HUNT 3) (2006–2008)/ 自填問卷/每天/報告期?. PA and SB with health-related quality. (Baseline 2001) / 結構式家庭訪問/每天/週間及週末. b. Sitting time, and mortality. (2001 and 2003)/ 結構式家庭訪問(2001)、電話 訪問(2003) /每天/週間及週末. 作者/變數/分類/樣本/年齡/♂% Chau 等 (2013) 1.每天坐著/四個時間類別/ n=13,433/> 60 歲/♂? 2.每天看電視/三個時間類別/ n=15,173/> 60 歲/♂? Balboa-Castillo 等 (2011)/ 平均每天坐著/ 四分位數/ n=1,097/> 62 歲/♂50.8%. León-Muńoz 等 (2013)/ 平均每天坐著/四個時間類別/n=2,635/> 60 歲/♂43.6%. 研究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 (<4 h/d) ,每天坐著 4-7, 710, ≥10 小時,皆會提高所有死因死亡率的 風險( 1.12 倍、1.18 倍、1.65 倍);看電視則 無達到顯著水準 每週坐著的時間與每週身體活動時間,分別 獨立與健康身活品質有關。 與 久坐時間高於中 位 數 的人 相 比 (2001, 2003),低於中位數的人 (2001, 2003) 有較 低的死亡風險(hazard ratios, [HR]= 0.91),以 及追蹤後低於中位數 (2003) 的人 (HR= 0.86) , 和 非 久 坐 (2001, 2003) 的 人 (HR=0.75),皆有較低的死亡風險。. 26.

(38) 表 2-1 各國社區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 (續) 國 家. 資料來源/調查方法/回憶期/報告期 b.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Norfolk, England. (Baseline 1998)/自填問卷. 作者/變數/分類/樣本/年齡/♂%. 每增加一小時看電視時間,就會增加死亡風 Wijndaele 等 (2011)/每天看電視時間/四分 險 (HR=1.04)、心血管疾病 (HR=1.07),但 位數/n=12,608/平均 61.4 歲 (±9.0)/♂43.4% 與癌症無顯著關係。. a. Health Survey England (HSE) (2008)/ 自填問卷/過去四週/持續時間/ 加速度計:擷取 1 天有效配戴的數據 (<100 counts) b. 英 國.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 (ELSA) (2008–2009)/面訪/通常一週 (週間加總、週末加總)/七天. 研究結果. Stamatakis 等 (2012)/每天久坐時間 (看電 視及非看電視) /四分位數/n=2,765(加速度 計 n=649)/> 60 歲;♂45.4%. 休閒時間久坐與 BMI、腰圍、高膽固醇、糖 尿病有正相關;看電視時間獲得相似的結 果;非看電視的久坐僅與糖尿病有關;而加 速度計測量的久坐時間僅與腰圍有關。. Hamer 與 Stamatakis (2013)/1.每天看電視/ 每天看電視超過 6 小時比低於 2 小時者相 四個時間類別/2.使用電腦/兩個類別(有/無)/ 比,會有較低的握力。而使用電腦者的握力 n=6,228/> 60 歲/♂45.7% 表現較高。. b.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 (ELSA) (2008–2009)/面訪/通常一週 (週間加總、週末加總)/七天. Hamer 等 (2014)/每天看電視/四個時間類 別/n=6,733/ 平均 64.9 歲(± 9.2)/♂?. 觀看運動節目與身體活動無顯著相關,但每 天觀看運動節目會有較高的肥胖機率. Bowman (2006)/每天看電視/一個時間類別 /n=1,428/> 66 歲/♂?. 每天看電視超過 2 小時,與過重、肥胖有正 向的關係。五十歲以上的族群、高中以下教 育程度、低家庭收入、無工作等社會人口特 質與看電視時間 (≥2h/d)有關. a.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ontinuing Survey of Food Intake by Individuals (DACSFII) (1994–1996)/ 面訪/0-24 小時/每天. 27.

(39) 表 2-1 各國社區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 (續) 國 家. 資料來源/調查方法/回憶期/報告期. 作者/變數/分類/樣本/年齡/♂%. 研究結果. Patel 等 (2010)/每天坐著/三個時間類別/ n=123,216/平均 63.6 歲/♂43.4%. 每天坐著 ( 6 vs. <3 h/d) 會有較高的所有 死因死亡相對風險 (女性 relative risk [RR]= 1.34;男性 RR =1.17). b.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 Nutritional Cohort (ACS II NC) (Baseline 1992) / 郵寄問卷/過去一年/每天 a. 美 國. National for Institut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Health Diet and Health Study (NIH–AARP) (Baseline: 1995–1996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1996–1997 sitting)/ 郵寄問卷/過去一年/每天/ a. National for Institut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Health Diet and Health Study (NIH–AARP) (Baseline: 1995–1996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1996–1997 sitting)/ 郵寄問卷/過去一年/每天/ a. George 等 (2010)/每天看電視、坐著/兩個 時間類別/ n=97,039/平均 63 歲/♂?. 經常從事工作或家務活動 (提重物或搬運) 可以減少乳腺癌的風險 (RR=0.62);而久 坐時間越高,則有較高罹患乳腺癌之風險. George 等 (2011)/每天看電視、坐著/五個 時間類別/n=1,206/平均 63 歲/♂75.0%. 長時間看電視與坐著,和腎臟癌細胞並無 顯著相關. Matthews 等 (2012)/每天看電視、坐著/五 個時間類別/n=240,819/ > 60 歲/♂54.9%. 看電視時間 (≥7 h/d vs. <1 h/d) 越高,有較 高全死因死亡、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 (HR=1.61, 1.85, 1.22).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Clark 等(2011)/每天看電視/一個時間類別/. 看電視時間與性別、種族、無工作或兼職. Examination Survey (2003–2004, 2005–2006)/訪談/近 30 天/每天. n=2,303/> 60 歲/♂?. 工作有顯著正相關. 28.

(40) 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1999–2002)/訪談/近 30 天/每天. Ford (2012)/ 每天屏幕時間/六個時間類別 /n=542 追蹤調查(2006 年死亡率)/ 平均 66.9 歲/♂64.3%. 屏幕時間與所有死因死亡率和血液循環疾 病並無顯著相關. 註:?=未提供資料;♂=男性;a=橫斷性研究;b=前瞻性研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部分文獻參考自 Harvey et al. (2013). Prevalence of Sedentary Behavior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0, 6645-6661.. 29.

(41) 30. 根據表 2-1 的資料,Harvey 等 (2013) 將各國針對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之研究, 進行統合分析後指出,主觀測量結果顯示有將近 60%的高齡者,每天久坐時間超過 4 小 時,每天坐在屏幕前面超過 3 小時。佔 65%,高齡者每天看電視超過 2 小時,佔 55%。 而客觀測量的研究顯示,有 67%的高齡者每天久坐時間超過 8.5 小時。另外,本研究進 一步探討 Pavey 等 (2015) 的追蹤調查,顯示有 55.2% 的高齡者,每天坐著超過 4 小 時;12.4% 坐著超過 8 小時;4.1% 坐著超過 11 小時。Hamer 等 (2014) 的研究顯示高 齡者平均一天看電視 5.3 (±4.1) 小時。上述的研究結果,大多一致呈現久坐時間越長, 罹病率越高的情形。據此,透過久坐行為盛行率的分析,檢驗高齡者久坐行為盛行率與 罹病率的劑量反應關係,亦是本研究首要探討的重點。 五、 久坐行為之建議指南 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以及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在1998年就已經提出高齡者運動與身體活動的益處與聲明 (ACSM, 1998)。2007年也針 對慢性疾病的高齡者,提出具體的身體活動與公共衛生建議指南 (Nelson et al., 2007), 發展出亞健康的高齡者從事運動與身體活動的處方、行為建立及風險管理策略的準則。 總之,高齡者每天需要多少的輕度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已經有完整的指標 (ACSM, 2009)。 但從邏輯上來說,每天的生活並不相同,因此除了身體活動之外,亦可能包括:久 坐的時間及活動,但是減少久坐行為的建議量或指標為何? 目前還沒有在公共衛生領域 中被清楚的闡述 (Owen et al., 2012),尤其是高齡族群。因此,國際上仍然在努力的建構 最有證據力的久坐行為建議指標。僅英國衛生部門已經在高齡者身體活動建議指南中具 體公布:65歲以上高齡者應盡量減少久坐行為所花費的時間 (UK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1),策略包括: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利用公園或花園步行,以及中斷久坐時間,像是 以走路取代坐公車或汽車。 再者,根據 WHO (2010b) 出版的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已經明訂在2015年以前,將開始針對久坐行為的相關研究進行審查。由此可見, 此議題對於公共健康指標的重要性。.

(42) 31. 六、 小結 由上述探討可知,久坐行為是指人們醒著時,長時間坐著或躺著的行為,是代謝當 量消耗不超過1.5 METs的活動。除了促進身體活動的重要性之外,減少久坐行為同樣是 預防健康的重要概念。然而,為能確實了解久坐行為對於高齡者健康之影響為何,透過 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的研究步驟及久坐行為生態學模式,提供具體的理論基礎與支持, 來了解高齡人口久坐行為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了解影響久坐行為相關決定因素。 藉此,提供未來久坐行為相關研究設計介入策略及擬定減少久坐健康指標之依據。.

(43) 32. 第三節. 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關係. 根據衛生福利部 (2012) 公布 101 年 65 歲以上老年人十大主要死因順位及比例依 序為:(1) 惡性腫瘤 24.5%;(2) 心臟疾病 (高血壓性疾病除外) 12.4%;(3) 腦血管疾病 8.3%;(4) 肺炎 7.9%;(5) 糖尿病 6.9%;(6)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5.6%;(7) 高血壓性疾 病 4.0%;(8)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3.3%;(9)敗血症 2.9%;(10) 事故傷害 2.5%; 十大主要死因占老年人死亡總人數的 78.2%,其中仍以慢性疾病的死因為主。然而,美 國疾病管制局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1989) 早在 1989 年的慢性疾病報告中指出, 罹患冠狀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中,以坐式生活型態所佔的比例最高。可見,久坐對於慢性 疾病的危害甚鉅。 在生理學上,Bey 與 Hamilton (2003) 以及 Hamilton, Hamilton, 與 Zderic (2004) 的 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指出 Muscular unloading 與長時間的久坐有密切的關係,並可 能產生有害的生理後果。因為長時間坐著不動,會限制刺激局部肌肉的收縮,導致骨骼 肌中的脂蛋白脂酶 (Lipoprotein lipase, LPL) 活化受到抑制,進而減少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 的代謝和高密度脂蛋白質 (HDL) 的生產,以及降低葡萄糖 (Glucose) 的 吸收 (Bey & Hamilton, 2003; Hamilton, Hamilton, & Zderic, 2004)。長期下來,則成為引 發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的元兇。 另一方面,Hamilton 等 (2008) 針對有規律運動的成人進行研究,指出坐著看電視 的時間與腰圍、收縮壓、血糖、三酸甘油脂、HDL,有非常不利健康的劑量反應。雖然, Hamilton 的研究結果並非是高齡者的直接證據,但這意味著即使有規律運動,只要長時 間久坐即不利於健康的假說。更何況,隨著年齡的增加,高齡者進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能力會逐漸降低 (Nelson et al., 2007)。總而言之,減少久坐對於高齡者來說,是更難克 服的問題,也比起其他年齡層更為重要。.

(44) 33. 接著,本文進一步蒐集與探討高齡者久坐行為與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之相關研 究,彙整如下。 一、高齡者久坐行為與心臟病之相關研究 心臟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由於提供心臟血液及氧氣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或阻 塞,導致血液無法通過血管而引起心臟疾病相關問題 (方進隆,2014)。其危險因子包括 高血脂 (三酸甘油脂過高>200mg/dl、膽固醇過高>240 mg/dl、低密度蛋白質過高>190 mg/dl、高密度蛋白質過低<40 mg/dl)、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疾病, 以及吸菸、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的行為。近年來,開始有研究證據顯示,久坐行為是造成 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子。據此,本研究將高齡者久坐行為與心臟病相關文獻彙整如下。.

(45) 34. 表 2- 2 高齡者久坐行為與心臟病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國家. 作者(年代) Gao 等. 研究方法. 結果. (2007). 橫斷性調查/自我報 每增加一小時看電視時間,即增加 19%的機 告/≥60 歲/n=455 率罹患代謝症候群. Bankoski 等 (2011). 橫斷性調查/加速規 久坐時間的比例在第四個四分位數與對照 /≥ 60 歲/ n=1,367 組相比,有 1.61 倍的機率罹患代謝症候群. Chomistek 美國 等 (2013). 前瞻性研究/自我報 每天坐著≥10 小時比每天坐著≤5 小時的人, 告 /50-79 歲女性高 有 1.18 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齡者/n= 71,018 前瞻性研究/自我報. Seguin 等 (2014). 澳洲. Gardiner 等 (2011a). Wijndaele 英國 等 (2011). 告/平均 63.6 ±7.4 歲 每天坐著的時間≥11 小時比≤4 小時者,有 ( 女 性 高 齡 1.13 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者)/n=92,234 女性高齡者每天看電視>3 小時有代謝症候 橫斷性調查/自我報 群的機率是對照組的 1.42 倍;整體坐著時 告/≥60 歲/n=1,985 間越長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越高 前瞻性研究/自我報 看電視每增加一個小時就會增加 1.08 倍的 告/平均 61.5±9.0 歲 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 (45-79)/ n=13,19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依據表 2-2 的文獻,大多以問卷訪談來蒐集資料,僅 Bankoski 與 Stamatakis 的研究 採用主客觀測量的方式。然而,上述的研究在結果變數的部分主要是以代謝症候群與心 血管疾病做探討。Gao 等 (2007) 的研究顯示,有 27.6% 的樣本自述有心臟病,並有 50% 以上的樣本,在施測後的分析結果發現有代謝症候群。另外,Bankoski 等 (2011) 研究 顯示,有代謝症候群的樣本中,心臟病的比例 (14.2%) 比無代謝症候群 (n=702) 的人還 高 (10.0%) 。表示,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的比例也相對較高。Bankoski 採用 ActiGraph AM-7164 活動變化紀錄器,可記錄每分鐘<100 計數的坐式行為累積時間 (數 值越小代表活動強度越低),如果坐著時每分鐘≥100 計數,則不計算在內,因此 Bankoski 認為整體久坐時間會有健康的風險,久坐行為的強度 (每分鐘<100 計數) 也是重要的危 險因素。接著,Gardiner 等 (2011a) 的研究將看電視時間做為獨立探討的變項,結果顯 示高齡女性,每天看電視>3 小時比每天看電視<1.14 小時組,有 1.42 倍的機率容易罹患.

(46) 35. 代謝症候群,而男性則無顯著的關係存在,其久坐時間也顯示相似的結果 (OR=1.56) 。 此研究明確指出,不同性別在看電視時間及久坐時間,對於代謝症候群的結果並不相同。 另外,以心血管疾病為結果變數的部分,Chomistek 等 (2013) 針對女性族群進行的 前瞻性研究,探討久坐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之關係,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非致死心肌梗塞、致死心肌梗塞及中風等疾病類型,結果發現每天坐著 超過 10 小時,與每天坐著低於 5 小時的組別相比,有 1.18 倍的風險比率會罹患 CHD。 Seguin 等 (2014) 也是探討高齡女性,結果發現每天久坐 ≥11 小時組比≤4 小時組,有 1.27 倍的風險比率罹患 CHD。Wijndaele 等 (2011) 以 45–79 歲為樣本,結果發現每增 加 1 小時看電視時間,會增加 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結果皆加權調整身體活動量的干擾因素,及各種社會人口干擾 因素,並一致性的發現久坐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正向獨立關係。但 Chomistek 等 (2013) 、Seguin 等 (2014) 及 Wijndaele 等 (2011) 的研究對象年齡層,並非 60 歲或 65 歲以上之高齡者。並且,國際上仍缺乏針對亞洲國家高齡者的研究證據,關於久坐行為 與心臟病的罹患率。.

(47) 36. 二、高齡者久坐行為與糖尿病之相關研究 根據民國 102 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65 歲以上罹患糖尿病的高齡者,有 20.5% 自述曾罹患糖尿病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ACSM 的診斷標準,只要在任何時 間血糖>200mg/dl、空腹血糖>126 mg/dl 或口服葡萄糖耐受測驗 2 小時候的血糖>200mg/dl, 上述三項有其中一項者,即為糖尿病 (方進隆,2014) 。目前的證據指出,年齡越大, 肌肉組織吸收血糖的能力會下降,運動可以有效改善血糖問題,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 增加肌肉與血糖代謝的效率 (郭家驊等,2012)。但久坐行為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目前 僅有少數的研究證據在高齡族群上,相關研究彙整如下 (表 2-3) 。. 表 2- 3 國家. 高齡者久坐行為與糖尿病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作者(年代) Gao 等 (2007). 英國 Stamatakis 等 (2012). 研究方法. 橫斷性調查/自我報告 看電視時間與空腹血糖之間並 /≥60 歲/n=455 無顯著相關 橫斷性調查/自我報告 (n=2765)/加速度計 (n=649)/ ≥60 歲. 澳洲 Gardiner 等 (2011a) 美國 Gennuso 等 (2013). 結果. 1. 主觀測量久坐行為、看電 視、休閒時間久坐皆與糖化 血色素值達顯著相關 2. 客觀測量久坐行為與糖化 血色素值無顯著相關. 高齡女性看電視時間與血糖不 橫斷性調查/自我報告 耐症有關,但男性高齡者則無 /≥60 歲/n=1931 顯著相關 橫斷性調查/加速度計 /≥65 歲/n=1914. 久坐時間越多血糖愈高. 註:糖化血色素 (Hb1Ac),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與血紅素結合,而形成糖化血色素。紅血球平 均壽命為 120 天,葡萄糖附在血色素上不容易脫落,因此檢測血含糖化血色素之濃度,可以顯示體內近 2-3 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一般人正常值約為 4-6%,糖尿病人宜控制在 7%以下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14)。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隨 後 1971 年 制 定 《 高 齡 者 雇 用 安 定 法 ( Law ConcerningStabilization of Employment of Older Persons)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雇主依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指派所 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參加職業訓練,以國內訓練單位公開招 訓之訓練課程為限。..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一、 勞動部(以下簡稱本部)為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雇主依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指派所 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參加職業訓練,以國內訓練單位公開招 訓之訓練課程為限。..

叁、依「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第 40 條規定,雇主連續僱用同一領有僱用獎助推介 卡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應於滿 30

主持人 我先跟各位報告為什麼今天要請大家來的原因,主要是勞動部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