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中醫藥面對大陸衝擊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中醫藥面對大陸衝擊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歷經多年的努力,在西元 2002(民國 91 年)年 1 月 1 日終 於如願,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 144 個會員。加入 WTO 後 對國內經濟及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由於我國加入 WTO 後必須降低 關稅、減少非關稅障礙措施、開放服務業市場與政府採購市場,以及 遵守智慧財產權規定等。因此許多市場包括醫療服務都必須大幅開 放。 世界貿易組織有以下幾個規範: 一、最惠國待遇 二、視同國民待遇 三、貿易自由化 四、透明化及可預測性 根據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國民待遇是最惠國待遇的有益補 充。國民待遇要求給予進口產品和本國產品以平等待遇,至少是在外 國產品進入市場之後,同樣的原則也應適用於外國和本國的服務以及 外國和本國的商標、版權和專利。WTO 是以國際條約、協定的方式. 1.

(2) 規定其締約方之間彼此給予國民待遇的,為各國普遍認同和接受。從 理論上講,它有利於使各國民間經貿方面的交往正常發展。. 在實現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平等待遇基礎上,世貿組織成員的商品 或服務進入另一成員領土後,也應該享受與該國的商品或服務相同的 待遇。這正是世貿組織非歧視貿易原則的另一體現-國民待遇原則, 嚴格講應是外國商品或服務與進口國國內商品或服務處於平等待遇 的原則。 基於以上提到的國民待遇原則,未來大陸及其他外國中醫師也有 可能來台執行中醫醫療行為或者建立中醫醫療機構,如此一來,便對 本土的中醫生態產生嚴重衝擊。 此外,對於中醫醫療人員方面,我國現行醫師法第二條規定醫師 資格,必須經過教育部所認可之醫學院修習醫學,並經實習成績優 良,得有畢業證書,始能參加醫師專技高等考試,及格者才可請領醫 師證書。目前教育部甄試規定僅認同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紐 西蘭、日本、香港、新加坡、南非等九大地區之學歷。對於在其他地 區欲取得醫師資格,必須先視教育部是否承認其學歷,還要在參加考 試院所舉辦的專技高考等考試。 在亞洲地區的國家中,日本並無正式中醫培育制度,而只有正式 成立的針灸大學教育。而韓國傳統醫學源於中醫,與韓國自身療法相 2.

(3) 結合並且不斷發展而成韓國獨特的四象醫學,與我國中醫體制皆有較 大的差距,故我國加入 WTO 後,對我國中醫藥可能產生最大的衝擊 應來自大陸地區。目前台灣前往大陸修習中醫者已有數千名之多,未 來一旦兩岸學歷認證,台灣中醫則將會面臨到更多國家考試競爭及職 業競爭方面的問題。為及早因應此種狀況的發生,故我們必須未雨綢 繆,知己知彼瞭解鄰近國家及台灣地區在中醫醫療管理體制方面的優 勝劣敗,以研擬對策。 大陸與台灣,兩岸開始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時間相近。大陸於 1956 年,開始設立北京、廣州、上海、成都四所中醫藥學院;台灣亦於 1958 年核准設立中國醫藥學院。大陸因政治體制的關係,學校全為 公立;台灣中國醫藥學院則為私立。兩岸相對,要以只有一所的私立 性質的學校,與大陸眾多的公立性質學校相抗衡,自有其難能可貴之 處。加上大陸中醫事業,歷史悠久,老中醫人數眾多,要舉辦行政及 學術方面的研討工作,並不困難。而台灣因受日本統治五十餘年 (1895-1945 年) ,期間中醫藥人才的培育工作,停頓甚久,老中醫的 人數不多,且逐年凋零。故本研究擬就台灣、大陸地區中醫醫療管理 制度以四個層面(教育、考試、中醫行政管理及醫療服務提供)就我 國中醫管理體制內部資源之強弱及外部環境之機會,以找出適合台灣 中醫體制之發展策略。. 3.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了有效擬定加入 WTO 後中醫藥發展的策略,必須對鄰近國家 在中醫藥的管理機制上有進一步的瞭解,因此本研究擬就針對我國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本土中醫業所帶來之衝擊及如何因 應來進行研究,並對台灣、大陸地區之中醫師執業及中醫醫療機構管 理制度,以以教育、考試、行政管理、醫療服務提供這四個層面來進 行討論。希望能研擬出因應的對策,讓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對本土中醫業的負面衝擊降至最小,正面效益達到最大,以維持我國 中醫業的競爭力。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蒐集並比較台灣與大陸地區的中醫教育單位及其管理制度與文 獻。 二、蒐集並比較台灣與大陸地區的中醫認證考試制度及其管理制度與 文獻。 三、蒐集並比較台灣與大陸地區的中醫行政管理組織及其管理制度與 文獻。 四、蒐集並比較台灣與大陸地區的中醫醫療服務提供單位及其管理制 度與文獻。 五、經由文獻整理及專家意見,以 SWOT 分析為基準擬定台灣因應 未來發展的策略,並提供適合中醫藥之策略與建議。. 4.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策略管理相關文獻 一、 策略的定義 策略(Strategy)的觀念最早起源於軍事用語,古希臘字 “Strategos”,其意思為「善用資源以打敗敵人的方法或計畫」。早 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中國軍事鉅著-「孫子兵法」中便已提到: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認為戰爭用兵的最 上策便是以謀略取勝。在韋氏字典中則將策略定義為「規劃並指導大 規模軍事行動的科學」。直到1947年Von Neumann & Morgenstern發 表「競局理論」 (Theory of Games) ,才使得策略一詞逐漸廣為應用在 企業活動上。. 對於策略一詞,中外學者都曾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茲依據年代 之先後整理如表 2-1:. 表 2 –1. 策略定義彙總表. 學者. 年代. 定義. Von Neumann & Morgenstern Ducker. 1947. 廠商為因應某些特殊情勢,所採取一系列的活 動。 策略是分析目前情勢,如有必要,則將情勢加 以改變,並包括探詢企業現有的資源或應有的 資源。. 1954. 5.

(6) Chandler. 1962. Tiller Ansoff. 1963 1965. Kotler. 1967. Cannon. 1968. Andrews Vancil. 1969 1970. Newman&Logan. 1976. Rogers McNichols. 1977 1977. Mintzberg Galbraith& Nathanson Hofer&Shendel Quinn. 1978 1978. Glueck. 1980. 許士軍. 1981. 大前研一. 1984. Cool. 1985. Steiss. 1985. Rue&Holland. 1986. 1979 1980. 策略為企業的長期目標,及為了達到此目標所 採行之行動方案與資源配置標準。 策略是一個組織的目標和主要政策的配合。 將策略視企業和環境共有的引線,且此引線是 由產品/市場範圍、成長向量、競爭優勢、綜效 等四個要素所組成。 策略說明了如何達到組織目標,並擬訂計畫方 案。 策略為公司整體或任何經營功能範圍內具有方 向性的決策。 策略是達成目標的政策或計畫。 策略是組織領導人明示或暗示的一種想像力, 涉及組織的長期目標。 策略是公司未來目標的表徵,包括公司未來的 任務及如何去做。 策略是分配有限資源的規劃行動。 策略由一系列的決策構成,存在於政策制定程 序中,利用技術與資源來達成企業基本目標的 科學與藝術。 策略是一系列的決策或行動的型式。 策略是企業基本標的與目標,以及為了達成目 標所取的特定行動方案。 策略是使組織達成與環境配合之根本手段。 將組織的主要目標、政策及行動,順序地整合 為一個整體型態或計劃。 策略是為了達到組織的基本目標而設計的一套 統一的、全面的及整合的計畫。 策略為達成某一特定目的所採用的手段,表現 出對重要資源得的調配方式。 企業家利用策略以使自己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 而出。 一組活動及應用資源在此活動上也便使企業達 到競爭優惠及其目標。 管理者採取的特殊行動,來抵銷現有或在競爭 者的行動;亦即要達成企業的主要目標。 組織實現目標的方法;在環境的機會、威脅下, 分配組織的資源與能力。 6.

(7) Fred 司徒達賢. 1989 1994. Hill Porter. 1995 1996. 吳思華. 2000. 達成長期目標的方法 是指企業的形貌(包括經營範圍與競爭優勢 等) ,以及在不同時間點,這些形貌改變的軌跡 (形貌意指策略型態)。 策略的主要目標是達成公司的競爭優勢。 企業的競爭政策是企業為了取得產業中較佳之 地位所採取的攻擊或防禦活動。 策略可以評估並界定企業的生存利基、建立並 維持企業不敗的競爭優勢、達成企業目標的系 列重大活動、形成內部資源分配過程的指導原 則。. 資料來源:許正昇(1999)、本研究整理. 二、 策略管理程序 就學理而言,一套完整的策略管理程序有 9 項步驟,其包括前置 作業期間之策略規劃、作業期間之策略執行及作業完成之評估。其中 策略規劃的程序含有 7 項步驟,在策略管理程序中佔有極高的比例, 充分的說明一項方案須經過縝密的事前規劃及分析之後,交付執行, 在評估成果,形成一整體循環,如圖 2-1(周郁峮,2000)。. 規劃 環境 分析. 執行. 評估. 界定機會 與威脅. 界定. 目標重新評. 策略. 策略. 結果. 目標. 估 SWOT. 形成. 執行. 評估. 分析組織 與資源. 界定優勢 與劣勢. 圖 2-1. 策略管理程序流程 7.

(8) 在內外環境分析方面,人類的行為或文化是所處環境的產物,不 同環境會塑造不同的人類行為或社會文化。對企業組織而言,所面對 的是難以抗衡的總體環境,以及各事業體的產業環境,組織必須了解 所處的大環境以及分析評估產業環境的機會與威脅,以進一步的掌握 最有利的機會和防範最可能的嚴重威脅。 (一)外部環境分析 產業環境包括企業外部所有決定產業競爭特質及強度的產業因 素。一家公司其競爭策略的目標是在為產業內尋找一個有利之地位, 以有效對抗或影響這些競爭力,形成對公司有利的情勢。公司要擬定 策略,應當分析每一影響因素的來源,瞭解公司本身主要的競爭優勢 與劣勢,幫助公司在產業內重新定位,瞭解產業變動所帶來的機會與 威脅。根據 Michael Porter 所提出的產業五力分析模式(如圖 2-2), 一個廠商所面臨的競爭力量有五個來源,主要由產業內競爭者、潛在 競爭者、替代品、供應商及顧客所構成,這五種要素在競爭深度及產 業獲利能力兩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影響產品價格、成 本、與必要的投資,這些都是影響投資報酬的因素。每一種競爭力的 強弱,決定於產業的結構或經濟與技術等特質,茲分別分析如下: 1.產業內競爭者 在不同產業中,會有不同的競爭程度。激烈的競爭繼影響產品價 8.

(9) 格,也會牽動廠房設施、產品研發、廣告和銷售方面的競爭成本。 2.潛在競爭者 潛在的新進入者不但限制了產品的價格,並造成原廠商為阻斷新 競爭者而必須增加投資。潛在競爭者進入該產業的威脅,主要是進入 障礙的高低而定。 3.替代品的威脅 替代品的威脅會影響廠商能夠要求的產品價格。 4.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關係到原料和元件的成本。 5.顧客的議價能力 顧客的議價能力會影響廠商能夠要求的產品價格,同時也會影響 企業的成本與投資-當顧客強勢時,往往要求較高成本的服務。. 9.

(10) 潛在進入者 新進入者的威脅. 產業競爭者 供應商. 現存公司競爭者.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購買者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替代性產品與勞務的威脅. 替代品. 圖 2-2. Porter 之五力分析. 資料來源:Michael E. Porter.(1979),"How Competence Forces Shape Strategy"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 April. (二)內部環境分析 企業資源與實力的評估,最主要是分析探討組織本身所擁有並且 能加以控制的內部資源優勢與劣勢因素,諸如組織使命、財務資源、 技術資源、研究發展能力、組織文化、人力資源、產品特色、行銷資 源等。根據 Michael E Porter 所提出的價值鏈分析(如圖 2-3)指出企 業的經營活動可分為幾個階段,而每個階段對最後產品都有些許貢 獻,及理論中所稱的「價值鏈」。而企業和外部的組織機構,則構成 一更大的價值鏈,企業端賴這些價值的創造而賴以生存。. 10.

(11) 支 援 活 動 主 要 活 動. 公司之基礎結構 人力資源管理. 利. 技術發展. 潤. 採購作業 投入資源 後勤作業. 生產 作業. 圖 2-3. 產出後 勤作業. 行銷與 銷 售. 利. 服務 潤. Porter 價值鏈. 資料來源:Porter, M. E.(1985),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37 1.主要活動(Primary Activities): (1)投入資源之後勤作業 有關採購、倉儲、物料運送、存貨控制、交通運輸排程及退貨等 活動。 (2)生產作業 有關將投入轉換成最終產品型式活動,如加工、包裝、裝配、設 備維護、測試、印刷及設備運作等。 (3)產品後勤作業 有關儲存及對買者之實體產品的分配,如製成品之倉儲、物料運 送、運送作業、訂單處理及排程等活動。 (4)行銷和銷售 有關提供買者能採購與誘發購買之意念,如廣告、促銷、銷售力 11.

(12) 運用、報價、通路選擇、通路關係、定價策略等活動。 (5)服務 有關提供增強或維護產品價值之活動,如分期付款、維修、訓練、 零件供應、及產品改良等。 2.支援活動(Support Activities) (1)採購活動 指有關企業所需之各種投入因素的活動,如包括和供應廠商之議 價、辦公設備、原料之採購、相關資訊蒐集及尋找各種投入因素之來 源等活動。 (2)技術發展 泛指具體化之技術,包括訣竅、程序、產品與設備製程的發展和 改良等。 (3)人力資源管理 包括所有人士類型之招募、雇用、訓練、發展和薪酬等活動。 (4)企業之基礎作業 包括一般管理、規劃、財務、會計、法律、政府事務、品質管理 等各種活動。. 12.

(13) (三) SWOT 分析 Ansoff 於1965 年提出SWOT 分析,認為在策略管理的程序中, 企業必須做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ies)、 威脅(threats)的比較,進而擬定一系列的策略方案。SWOT 分析的 主要目的在於尋找能夠使公司資源與潛能可以和所處市場環境相配 合的策略,換句話說,由SWOT 分析而產生的策略方案,應該是建 立在公司的優勢之上,目的以利用機會、對抗威脅,並且能夠克服公 司的劣勢。 學者Aaker 認為企業在進行策略規劃時的SWOT 分析包含了五 大分析類別,亦即外在「總體環境分析」、「產業分析」、「消費者 分析」、「競爭者分析」及「自我分析」。 Barney進一步將SWOT 分析歸納為兩個思想主流:一是強調外 在環境的分析,以競爭策略獲得優勢,稱之為「競爭優勢環境模式」, 例如Michael E. Porter 提出五力分析架構,用以解釋企業所面對的產 業環境狀況,已獲得相當的認同及採用,而成為近年來策略管理學說 發展的主流;另一是對企業內部優劣勢的分析,強調組織能力 的培養與強化,稱之為「資源基礎模式」,此方面觀點係基於外界環 境的詭譎多變,企業對環境相關變因難以掌控,要進行外在分析並不 容易,因此認為對企業內部資源與能力的分析,更適合做為企業定位. 13.

(14) 與發展的基礎。 若以策略思考的程序邏輯來區別,「競爭優勢環境模式」的觀點 為由外而內型,而「資源基礎模式」的觀點為由內而外型。Barney 提 出以下的概念模式可作說明:. 內部分析. 外部分析. 優勢. 機會. 劣勢. 威脅. 資源基礎模式. 圖2-4. 競爭優勢環境模式. SWOT分析、資源基礎模式與競爭優勢環境模式之關係. 資料來源:Barney. D.F.(1991),"Tine paths in the diffus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s" . Macmillan, London. P.100 1982年 Weihrich曾提出,將內部之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 與外部之機會(opportunities)及威脅(threats)等相互配對,利用最大之 優勢和機會及最小之劣勢與威脅,以界定出所在之位置,進而研擬出 適當的因應對策,分成四種策略: (一) SO 策略,即依優勢最大化與機會最大化(Max- Max)之原則來. 強化優勢、利用機會。 14.

(15) (二)ST 策略,即依優勢最大化與威脅最小化(Max- Min)之原則來 強化優勢、避免威脅。 (三)WO 策略,即依劣勢最小化與機會最大化(Min- Max)之原則來 減少劣勢、利用機會。 (四)WT 策略,即依威脅最小化與劣勢最小化(Min- Min)之原則降 低威脅、減少劣勢。. 內部因素 優勢(S). 劣勢(W). 外部因素 機會(O). SO 策略之對策方案 WO 策略之對策方案 (Max-Max). 威脅(T). (Min-Max). ST 策略之對策方案 WT 策略之對策方案 (Max-Min) 圖2-5. (Min-Min). SWOT 分析之策略擬定. 資料來源:Weihrich H.(1982),"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Vol.15,No.2, p.60. 三、 競爭策略理論 有關競爭策略理論的文獻相當多,許多學者均有不同之主張與見 解,目前廣受學界所應用的理論有(一)Ansoff (1965)的經營策略; 15.

(16) (二)Miles & Snow (1978、1984)的適應性模式策略; (三)Porter (1980) 的競爭優勢策略;(四)大前研一(1984)的基本競爭策略;(五)Miller (1986)的競爭策略。茲分述如下: (一)Ansoff (1965)的經營策略 1.市場滲透策略 屬於在現行產品市場採用的成長策略,可藉由增加市場佔有率、 產品使用率、產品的使用次數等,來進行市場滲透。 2.市場發展策略 採用地理性的擴張,或以新的市場區隔為目標的策略作法。 3.產品發展策略 藉由增加產品特性與產品改良、發展新一代的產品或為現有市場 開發新產品,在產業中取得新的競爭優勢。 4.多角化策略 此策略是指新產品新市場的多角化,可以針對與本業具有相關性 或不具相關性的產業進行投資。. 16.

(17) 表2-2. Ansoff的策略矩陣表. 市場別. 現有產品. 新產品. 現有市場. 市場滲透策略. 產品發展策略. 新市場. 市場發展策略. 多角化策略. 產品別. 資料來源:Ansoff. I. H.(1988),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3rd ed., New York NJohn Wiley & Sons, Inc., p.83. (二)Miles & Snow (1978、1984)的適應性模式策略 適應性模型強調策略管理者應著重在組織活動與其所處環境之 緊密契合,因此在制定事業策略時要考慮到環境、事業問題、技術問 題與管理問題。Miles & Snow 便根據企業解決策略問題的方式,將 事業策略分為四種類型1.防禦者策略(Defenders);2.前瞻者策略 (Prospectors);3.分析者策略(Analyzers);4.反應者策略(Reactors)。. 1.防禦者策略(defenders) 採取此策略之組織只專注於單一、有限的產品或市場,採取保守 的成本控制、提高專業領域效能以防禦其市場地位,較少從事新產品 之發展、新市場之開拓。 2.前瞻者策略(prospectors). 17.

(18) 此型策略之組織採取積極性的新產品、市場開發,也就是隨時尋 找新市場機會與新產品發展,不斷開拓較寬廣的市場範圍,而成為同 業中新產品進入市場或新技術之先鋒。 3.分析者策略(analyzers) 採取此策略之組織其產品一在穩定市場,一在變動的市場,因 此,結合上述二者策略,以確保核心市場為目的,並同時經由產品發 展來尋求新市場定位。 4.反應者策略(reactor) 採取此策略之組織面對環境改變時,很難迅速的去適應或因應, 無一定之策略可言,是一種毫無競爭優勢的策略類型。. (三)Porter (1980)的競爭優勢策略 Porter 發展極具代表性之一般化事業策略,即全面成本領導、差 異化及集中化三種策略模型,並認為此三種事業策略之任一種皆可帶 來廠商之競爭優勢。 1.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 此策略重點在利用品牌形象、產品、服務等特性,讓顧客認知到 其產品的獨特性,以使產品的價值更為提昇,但並非忽視成本,只是 成本不是其主要的策略目標,因此在此策略下,企業會大量的研發、 廣告及促銷費用,加強對通路的掌控、密集之顧客服務,以持續創造 18.

(19) 產品品質差異化的特性。 2.成本領導策略(Cost Leadership) 通常只有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廠商才會採行此策略,且會因產品的 同質性相當高,使得顧客在選購該項產品時,將售價視為一重大的考 量因素,因此,企業可在不忽略其他功能情況下,經由提供產業中最 低的成本,取得競爭優勢,其中包括積極從事規模設備的設立、自經 驗中追求成本的下降、嚴格控制成本、提高產能利用率、建立有效率 的採購性系統、較有利的原料獲取方式、生產流程與分銷系統等,並 儘量降低研發的投資及銷管費用,一切用意皆在達成比競爭者更低、 更具競爭力的生產成本。 3.集中策略 集中策略可分為成本集中策略與差異化集中策略,其出發點在針 對特定目標、產品類型或地理區域,選擇上述二種策略之一來滿足此 特定顧客群的需求,以獲取競爭優勢。此策略是將焦點集中在一特別 的購買團體、產品線或地理區域,低成本和差異化策略是將注意力放 在整個產業上,而集中化策略是將焦點放在某特定市場,並認為如果 針對狹窄的策略目標全力服務,將可以比目標廣泛的競爭者更有效用 或效率。. 19.

(20) 競爭優勢 低成本 競 爭 範 圍. 差異化. 成本領導. 差異化 廣. 成本集中. 圖2-6. 差異集中. 窄. Porter之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Porter, M. E.(1985),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39 (四)大前研一(1984)的基本競爭策略 日本著名的策略大師大前研一,以「正面競爭」與否、「產品創 新」與否為兩構面,區分出四種基本的競爭策略: 1.關鍵成功因素策略 企業若能辨明關心成功因素所在,例如競爭技術或資產等,而將 資源儘可能有效集中的投入這些關鍵因素上,便可取得企業的成功。 2.相對優勢策略 找出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所在,例如產品技術、銷售方式等, 並且充分利用這些差異,來造成相對的競爭優勢。 3.主動攻擊策略 當產業成長緩慢或停滯時,並且公司主要的競爭對手在此產業中 已有穩固的基礎時,應採取主動攻擊,設法改變現有的競爭規則,以 20.

(21) 創新或不同的方法來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 4.策略自由度策略 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企業以創新的方式。例如開發新產品或新 市場,避免與對手作正面的競爭,來取得競爭優勢,即是一種策略自 由度的發揮。 正面 攻擊 避免 正面. 關鍵成功因素策略. 主動攻擊策略. 相對優勢策略. 策略自由度策略. 攻擊. 現有產品 圖2-7. 創新產品. 大前研一的四種基本競爭策略. 資料來源:大前研一 著(1984),「策略家的智慧」,長河出版社。. (五)Miller (1986)的競爭策略 自Porter 發展出一般化的競爭策略後,許多學者紛紛投入競爭策 略的研究,其中便以Miller (1986)的分類較具代表性,其將競爭策略 分成下列四類︰ 1.產品創新(Product Innovation)策略 此策略在於了解與管理更多的產品、顧客類型、技術及市場。 2.市場差異化(Market Differentiation)策略 21.

(22) 此策略在於了解消費者的偏好,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 3.市場廣度(Market Scope)策略 此策略在於選擇正確的產品範圍及服務的區間。 4.成本控制(Cost Control)策略 此策略在於以有效率的方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以降低其生產成 本。. 第二節 世界貿易組織之概述 一、 世界貿易組織之成立及主要功能 WTO 是由GATT 轉變而來,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之外的永久性 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正式成立於1995 年1 月1 日,負 責管理世界經濟與貿易秩序,在大陸和台灣加入後,現在總計有144 個成員,約佔全球貿易總額的95﹪。 由於GATT 運作46 年之後,各參盟會員感受到GATT 非正式組 織方式運作之困難,在烏拉圭回合談判(Uruguay Round,1986-1994) 期間,由加拿大和歐盟提議成立,最後117 國代表於1994 年4 月15 日共同在摩洛哥馬拉喀什(Marrakeh)簽訂烏拉圭談判最終協定,亦 即世界貿易協定,附帶通過1995 年1 月1 日成立WTO。 根據馬拉喀什「設立WTO協定」 ,WTO的宗旨是會員之間對於貿 22.

(23) 易及經濟方面的關係應以: (一)提升生活水準、確保充分就業的前提下,擴大並穩定的提高實 質所得和有效需求的成長,並擴大商品與服務貿易之產出。 (二)在永續發展的目標下,達成全球資源的最佳利用、保護和維護 環境。並兼顧各會員國不同經濟發展水準下之需要和關切,加 強採取各種相應的積極措施。 (三)積極努力以確保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低度開發國家,在國際貿 易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準相當的利益。 表2-3 第一階段. 醞釀期.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簡表 二次大戰末期美國認為保護主義 為釀成經濟大恐慌之主因,構想. 1945年. 成立一國際貿易組織(ITO),推 動自由貿易。 美、英兩國於倫敦會商戰時財務 問題時提出。 聯合國貿易暨就業會議在古巴首 都哈瓦那舉行時討論。. 第二階段. 提議期. 1945年8月. 第三階段. 討論期. 1946年. 第四階段. 草簽期. 1947年3月. 第五階段. 停擺及GATT 1947年10月31日 之成立 成立期 1995年1月1日. 第六階段. ITO憲章與各國折衷協商修正後 完成草簽。 由於提議國美國國會未能通過 ITO憲章,而暫時以GATT取代。 117會員國代表於1994年4月5 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共同簽訂 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協定,亦即 世界貿易組織。. 資料來源: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暨其對我國主要產業之影響」 ,調查資 料第 405 期,第 35 頁。 23.

(24) WTO是一個建立在會員之間相互信任基礎上的國際經貿組織, 信任是WTO各項協定的重要保證與維繫。WTO的成員一致同意:共 同遵守合作規則,促進世界貿易的健康發展,和維護世界的和平。萬 一各會員間有貿易糾紛,會員的期望是:採取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 彼此間的分歧。因此,WTO成員在發生與他國貿易爭端後,不會單 方面採取行動,而是會將爭端交由世界貿易組織來解決,因此,世界 貿易組織創造了一個健全而穩定的國際經貿發展架構,重要性與日俱 增。 世界貿易組織會以一致同意的貿易規則,作為解決會員間貿易糾 紛的依據。一旦某項規則被制定後,會員就要遵守該規則;如果爭端 會員對某項規則持有異議,WTO 將會對該規則繼續探討、修改,或 是決定繼續沿用。綜言之,WTO 的主要功能為: (一)管理貿易協定。 (二)做為貿易協商的論壇。 (三)解決貿易爭端。 (四)審閱會員的貿易政策。 (五)經由技術支援及訓練計畫來協助開發中國家制定貿易政策。 (六)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 24.

(25) 二、世界貿易組織之基本原則 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協議有: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總協 定,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等。這 些協議主要體現了以下基本原則: (一)非歧視原則 非歧視原則是 WTO 的基石,由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 則組成。“最惠國待遇”是指在貨物貿易的關稅、費用等方面,一締 約方給予其他任一締約方的優惠和好處,都須立即無條件地給予所有 成員。而“國民待遇”是指,一締約方從另一締約方進口的產品,在 國內稅收和法令規章方面享受其國內同類產品同等的待遇,不得歧 視。 (二)互惠原則 指一締約方予以對方對等的補償,以換取其所實施的某項優惠待 遇的互惠。該原則與最惠國待遇原則的結合實施,以避免締約方由雙 邊互惠而導致的差別待遇。 (三)透明度原則 為 WTO 三個主要目標(貿易自由化、透明度和穩定性)之一。 要求締約方迅速公布一切涉及外貿的法令、條例和行政決定,使各國 政府和貿易商熟悉其有關進出口貨物規定。應未經正式公布,不得實. 25.

(26) 施。以防止締約方之間進行不公開的貿易,從而造成歧視性的存在。 (四)關稅減讓原則 該原則作為非歧視、互惠及透明度諸原則的實際執行載體。關稅 減讓以互惠為原則,通過多邊關稅減讓談判來降低進出口關稅的總體 水平,尤其是降低阻礙商品進口的高關稅,由此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五)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原則 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是 WTO 的最大特點。WTO 成員也享受一繫 列 WTO 賦予的權利,如參與制定多邊貿易規則等,同時也要履行 WTO 的義務,如遵守 WTO 的基本規則,履行承諾的減讓義務,以 確保貿易政策法規統一性和透明度。在貿易伙伴不履行 WTO 義務, 對本國(或地區)產業造成損失時,成員國可提出磋商或訴諸 WTO 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或在其他貿易領域獲得相應補償。此外,WTO 成員在特殊情況下確實無法履行 WTO 義務時,可以向 WTO 申明理 由,提出暫停或延期履行相關義務。. 三、我國加入 WTO 之主要利益 從經濟理論及實務運作分析,加入 WTO 雖不免對國內產業有短 期衝擊,但我國因此可分享世界貿易成長之利益,並提升資源配置效 率,其正面利益遠超過負面影響。此外,WTO 所持續推動之服務業 市場開放措施,對我國發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均有助益。我國加入 26.

(27) WTO 之主要利益如下: (一)有效預測國際經貿走向 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已達 144 個,WTO 所轄各項協定為所有會 員國應共同接受的多邊國際經貿規範,因此創造了一個健全而穩定的 國際經貿發展架構。我國入會之後,業者將可在一個更可預測的環境 中,確實有效地掌握國際經貿規範及趨勢,進行各項貿易及投資活動。 (二)在 WTO 規範基礎下與各國進行經貿活動 WTO 在推動貿易自由化之同時,亦致力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合 理之多邊貿易規則,亦即是「以規範為基礎」(rule-based)之法制架 構。將來隨著 WTO 各項新議題,諸如投資、競爭、環保及勞工等項 議題之不斷擴大,各會員國無論是政府部門之政策,抑或民間企業之 貿易及投資等經貿活動,均應在此等多邊規範之架構下進行。我國亦 可透過積極之參與,爭取對我國最有利之立場。 (三)確保我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之平等地位 在 WTO 之架構下,基於平等之地位,會員都必須遵循最惠國待 遇及國民待遇原則,對於參與世貿組織多邊體系運作的各會員均享有 平等的地位。我國由於國際情勢特殊,有時無法與貿易對手國充分對 話,入會後我國可與各貿易對手國共同推動經貿自由化及進行多邊或 雙邊貿易諮商談判,以確保我國之經貿利益。. 27.

(28) (四)妥善運用 WTO 爭端處理機制 雖然 WTO 為一官方組織,但是 WTO 會員國對多邊貿易規範和 市場開放的諮商無非是反映各國的企業利益。因此,我國加入 WTO 後,也應思考如何透過各級工商團體力量,整合業界之資源,協助中 小企業收集國際經貿資訊,並掌握及運用 WTO 貿易自由化所創造之 商機,藉著 WTO 爭端處理機制,反應我企業利益,排除我與其他會 員體經貿往來所遭遇之困難,在公平客觀之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之下, 依據各國共同適用之國際規範,解決貿易糾紛,維護及拓展我國經貿 利益。 (五)透過 WTO 來參與其他經貿組織及活動 WTO 目前正加強與其他國際組織之合作及聯繫,以促進全球經 貿政策之一致性。我國成為 WTO 之會員國後,可透過各國際組織與 WTO 之合作管道,取得相關資料,並出席其他國際組織與 WTO 合 辦之會議或參加其他國際組織舉辦之研討會,有助於我與世界各國之 經貿交流,對擴大我國經貿發展空間,具有極為廣泛而深遠之影響。 世界已邁入二十一世紀,全球經貿在 WTO 的引領下,更將朝向 自由化、多邊化方向發展,而我國一向以經貿為經濟導向及生存依賴 重心,未來除非我國打算閉關自守,否則若想要繼續發展對外經貿關 係並立足於國際政治舞台上,提升全民生活水準,不論是否已成為. 28.

(29) WTO 之會員,均將無法逃避且必須主動或被迫地遵守 WTO 已經建 立的全世界一致性的國際規範,因此,我國決不能排除於國際經貿社 會之外,必須積極爭取加入國際性之經貿組織,以加強與國際間之經 濟互助關係,取得國際上應有的地位,確保我國經貿永續的發展。. 四、WTO 對醫療產業的影響 就整體醫療界來看,加入 WTO 之後,由於進口關稅的下降,將 使醫療器械與藥品的價格下降,藥品亦會面臨專利保護問題。從病患 的角度來看,人們用於醫療支出的費用會越來越便宜。 在中醫醫療人員部份,因加入 WTO 對於其他會員國的中醫醫療 人員,依視同國民遇待的規範,基本上只是符合該國國家教育單位所 認同學歷,並再參與國家中醫師專技高等考試,則應可取得該國中醫 師資格。以目前台灣教育部只認可九大地區文憑資格,包含:歐洲、 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非、澳洲、紐西蘭、香港及新加坡,但面臨 多數人前往大陸學習中醫情形,未來一旦兩岸學歷認證通過後,其對 國家考試及未來執業競爭勢必造成巨大衝擊。 在中藥的影響部份,在台灣輸入中藥必須以藥品報關,相較於其 他國家則是將中藥材視為農產品,所以並不限中藥商才可輸入,為了 有效管理藥材,以保障國民健康,須完成中藥典對策,訂出質量標準. 29.

(30) 管理規格,並給予合格中藥藥材核發許可證,並積極開發台灣本土中 藥材。在中藥製劑應加強檢驗,推動臨床療效評估,且時亦要求國外 製劑也要遵循,並開發新製劑,推動新技術與自創品牌。而政府及公 會應扮演輔助中藥產業角色,推動 cGMP,創新研究新藥並申請專 利,掌握國際商情資訊及行銷市場(張永賢,2002;羅曉軍,2001; 李明軒,2001)。. 第三節. 中醫發展概況介紹. 一、 台灣醫療發展歷史沿革 自十六世紀中國移民逐漸渡海來到台灣定居開始,台灣的醫療方 式就更為多元化,因為民間傳統的中醫師並沒有經過官方正規的教育 訓練。在 1860 年代西方教會抵達台灣之前,傳統中醫一直是台灣醫 療體系的主流。在西元 1865 年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 Maxwell 及 1872 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 Makay 來到台灣,分別在台灣台南及淡水 兩地設立西醫診所之後,台灣接受西醫訓練的人才開始增加。 1895 年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將 西醫建設為台灣醫學之主流,並以教育作為台灣現代化及皇名化的手 段之一,從此中醫在台灣的發展開始逐漸式微,在 1897 年的調查, 台灣的中醫師人數約有 1070 人,但歷經日本統治,從 1899 年至 1945. 30.

(31) 年,日本政府在台約培養了 2800 名西醫師,直到 1945 年日本戰敗, 台灣有執照的中醫師卻僅存不到 20 名(陳永興,1997)。 1945 年台灣光復之後,採取中西醫並存的政策,對中醫師執照 的取得,採取放鬆政策及中醫特考,只要經過自學或學徒出生者均可 報考中醫師執照而沒有任何的學歷限制,此一放鬆的中醫政策加上中 醫師移入台灣,短短幾年之內,使得台灣原本在 1945 年時不到 20 人 的中醫師人數,至 1954 年時中醫師人數變成高達 1545 人(Chi,1996) 。 1958 年教育部核准成立中國醫藥學院,開始將中國傳統醫學納 入正規醫學教育體制內,醫學院之中醫人才養成教育正式開始,1966 年成立中醫學系,為七年制,其目的乃在培養更現代化、中西醫兼學、 素質更高的中醫執業人員。且自 1966 年度起將修業年限延長為八 年。1984 年又成立了五年制的學士後中醫學系,招收大學畢業具有 學士學位以上資格,對中醫有興趣者。1988 年中國醫藥學院更接受 考選部的委託,負起了中醫特考筆試及中醫師教育訓練的責任,希望 能充份利用中國醫藥學院的師資、設備及經驗來培育更優秀的中醫人 才,而後中國醫藥學院也陸續成立中醫學系碩士班及博士班。教育部 於 1991 年核准國立陽明大學成立傳統醫學研究所碩士班,1998 年亦 核准設立博士班。1998 年長庚大學也設立了中醫學系,共同為培育 中醫人才而努力。民間團體亦相繼開辦針灸、內科等研習課程,以輔. 31.

(32) 導民眾加入中醫師的行列。. 二、 大陸醫療發展歷史沿革 大陸在 50 年代初期,政府打出「團結中西醫」方針,將中醫藥 學的發展導入正確的途徑。在行政體系上設立中醫藥事業管理單位, 在衛生部內設立中醫司。在省市縣各級行政體制亦予以設置。1955 年,發展成中醫學術研究委員會,並切集合了零散的中醫師,從而建 立數萬所聯合診所。創立許多中醫診所及中醫醫院,也在綜合醫院設 立中醫科。 1956 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大都市,在黨中央、國 務院的指示下成立了四所中醫學院,至此,中醫學教育才正式成為大 學教育的一環,堂堂邁入大學教育之途。此為大陸中醫高等教育之始。 但由於大陸人口眾多,對衛生人力的需求高,故亦同時開辦「中醫帶 徒工作」希望在 56 年至 62 年之中,培養 50 萬名新中醫,除了在一 般中醫教育機構培訓外,一般 中醫師都可以做師父帶徒弟,而招募 的對象,只要初中畢業,或高小畢業語文程度較佳者即可參加。不過 並沒有培養到預期的 50 萬名的目標即廢止。 在 1956 年到 1966 年間,中醫學院有 21 所,在校生數有 10155 人。十年間從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高達 7100 人。同時,西醫學醫師. 32.

(33) 的中醫學研修生便有 2046 人。這十年間,在歷史上而言是中國傳統 醫學最為光輝的時期,其原因就是大陸的中醫政策與「團結中西醫」 的方針所致(錢信忠,1995)。 大陸在 1966 年至 1976 年-文化大革命這十年間被稱為「動亂的 十年」,學生成為紅衛兵罷課、學校也停課,整個教育為之斷層,中 醫教育亦不例外,遭受到嚴重的摧殘。許多年老的中醫師受到迫害, 中醫師人數在這段期間急遽減少。大量貴重的中醫學古老文獻被破 壞,中醫學的醫院設施,教育研究設施也被解散或合併,其他包括房 屋、財產、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都遭到嚴重的破壞,中醫基礎 理論研究被取消,中醫學術討論被制止,原本中醫醫院有 300 多所, 此時只剩下 129 所,全國中醫人數也減少為原來的三分之一,整個中 醫事業大為衰弱,嚴重的影響中醫學的後繼者及未來發展(陳梅生, 1997)。 1978 年秋,文革結束,學校復課,中醫藥教育亦逐漸復甦,衛 生部召回大批中醫藥人員,重新安排工作,並且恢復過去被拆除的中 醫機構,將從前未定職稱的中醫工作人員確定技術職稱,從此中醫藥 人員在社會上的地位,有了一定的位置。並從民間老醫師中,選拔了 一萬名優秀人員,派往全國各中醫機構服務,出版大量的中醫藥書籍 雜誌,經過如此的努力,數年後,中醫藥關係者便由 23 萬人增加到. 33.

(34) 30 萬人次。中醫學院得以修復、調整,增加了 23 所,募集學生數從 一萬餘人增加到二萬多人(1975~1980 年之間)。在這但期間,中醫 專門醫院以及中醫診療所由 117 增加到將近 1000 所的程度(錢信忠, 1995)。 1986 年,根據大陸憲法發展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規定,將中 醫和西醫分開,成立「國家中醫管理局」,與衛生部並行,同屬於國 務院,使中醫事業的管理成為一個獨立的機關。1988 年改名成「中 醫藥管理局」,不只管理中醫,同時也管理中藥。此單位的責任範圍 包括:管理中醫藥事業;培育中醫人才;使中醫藥學的繼承與向上更 加發展制定中醫的各項規則、法規;制定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計畫;決 定實業經費與建設投資預算;管理中醫、中西醫結合業務指導;建立 中醫藥關係者的職務等級;制定採用基準與管理方法;促進中醫藥學 得國際學術交流及展開技術協助等工作。 大陸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下,召集全國中醫科際研究,及 中醫藥專家與行政人員集會,訂定了「1988 年至 2000 年中醫教育事 業發展戰略規劃」 ,設立了具體的目標,要增加中醫師、士 25 萬人; 中藥師、士 10 萬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中醫師、士 0.42 人;中藥師、 士 0.14 人。到 2000 年,中醫師、士人數達到 702000 人。此外增加 中醫護士 126000 人,培養中醫藥研究生 4000 至 5000 人,西學中醫. 34.

(35) 人員 4000 至 5000 人,留學生 500 至 600 人。(陳梅生,1997)。. 三、中西醫學基本之差異 中醫與西醫使兩種不同的醫療體系,各有其診治疾病的特色。中 醫是辨證論治,西醫則是對病下藥。中醫的最大的優點,在於整體地 考察問題,但這同時也正是它最大的弱點,即缺乏深入。中醫以宏觀 的綜合與分析方法,乃是千百年來中醫思維邏輯的核心。它是一種缺 少具體定量的抽象定性過程。盡管它具有明顯的全面和系統考察事物 的趨勢,但是卻缺少實驗分析手段的支持,因此在理論上帶有假說的 性質。 中醫發展歷史由於沒有與近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缺乏先進的科學 檢驗手段,因此只能用四診的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宏觀的辨「證」 ,而 不能辨「病」。雖然中醫也有「病」的論述,但多是以「證」或「症」 代「病」 ,如咳嗽、胃痛、泄瀉、水腫、中風等。每一種中醫的「病」 都包含著諸多西醫的疾病在內,而且彼此界限含混,缺乏準確而細緻 的鑑別方法。且受歷史條件的限制的緣故,中醫不能準確辨「病」 , 是其短處和不足。 西方人講究剖析,而且唯恐剖析不夠,越細越好,越深入越好。 對於那些抽象的、綜合的、概括的、含蓄的東西,總是覺得很難接受。. 35.

(36) 這反映在醫學領域內就是現代醫學中實驗分析學科的高度發達。西醫 診治疾病首先必須確定診斷,即疾病定性診斷。由於西醫的發展始終 與現代科技的進步相結合,所以西醫診斷技術不斷地深化。由於西醫 利用多種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為自己發展服務,如心電圖、腦電圖、 心向量圖、心肺功能、內窺鏡檢查、超聲波檢查,以及 CT、磁共振 等。所以能夠較準確的確定疾病的性質、部位和程度,即疾病的實質, 如肺結核、肺癌、潰瘍病等。但是,它的這一最大優點,同中醫一樣, 也是它最大弱點之所在。也就是說,這種目無全牛的分析方法,必然 帶有形而上學的傾向性,從而使人們忽視了全面和系統考察事物的必 要性。 中醫強調把每個人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把人與自然界看作 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強調普遍性和共性;而西醫則強調個體的 無窮分解,強調每個局部的限性條件,從而強調特殊性和個性的局 面。但是,反映在疾病治療方面,卻又出現了中醫強調特殊性和個性, 即強調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而西醫強調 普遍性和共性,即強調某種藥物對某類疾病的普遍有效這樣一種完全 相反的局面,此為中西醫觀點上基本之差異。 故中醫強調以宏觀角度來治病,而西醫則以較微觀的角度來分析 病因,若能將兩者之優點相結合,則為人類疾病治療之一大福音。. 36.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而其作用則為發現 問題、認識狀況,由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會有許多未知的變化,故以 質性研究作一初步的探討。 質性研究是指任何不須經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續而產生研 究結果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晤談、觀察、訪問及書面文件等 方式來進行。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為主,並利用比較研究之方式進行,台灣及大 陸地區中醫方面之資料將藉由以下列兩種方式獲得: 一、 次級資料分析法(Secondary Analysis Approach) 次級資料的來源包括政府機關的措施、衛生統計資料及委託研究 之報告、學術研究單位所保有的書籍、論文、期刊、雜誌及相關網站, 或是產業組織對外發表之文章等等(黃俊英,1997),將這些文獻加 以研讀、分析、整理、比較,進而歸納出不同之推論,以作為實務及 研究之參考。 二、 專家訪問法(Expert interview) 本研究除了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外,還經由專家座談的方式,邀 請對本研究主題有相當了解的中醫界人士進行座談,希望對兩岸中醫 體制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以輔助文獻資料之不足。 37.

(38) 各國之管理機制於本研究中分為四個觀點來討論,分別為:中醫 養成教育機制、中醫師認證及考試制度、中醫行政管理機制、醫療服 務院所之情形。 本研究於完成文獻蒐集及專家實地觀察後,將藉由專家座談的方 式,對台灣及大陸地區中醫藥管理機制進行 SWOT 分析,進而研擬 出因應策略。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首先為確認研究方向,並確立研究目的及研 究方法,接著蒐集世界貿易組織及台灣、大陸地區中醫業方面相關之 資料,並經由兩岸專家進行交流所獲取之資料加以歸納整理,推論出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我國中醫業所造成之衝擊,並提出 SWOT 分 析,研擬出本國中醫業因應之策略,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如圖 3-1。. 38.

(39) 確認研究方向. 確立研究目的與方法. 蒐集相關文獻. 台灣中醫業資料整理. 大陸中醫業資料整理. WTO 資料整理. 進行專家焦點訪談. 瞭解兩岸中醫業環境,提出 SWOT 分析. 結論及建議. 圖 3-1. 研究流程. 39.

(40) 第四章 第一節 一、. 產業環境分析. 台灣中醫業外部環境分析 各國中醫概況. (一)日本 日本土地 37 萬平方公尺,人口 1 億 2 千 6 百萬人,醫學院有 80 所,其中公立大學醫學院有 51 所(國立 43 所,公立 8 所),私立大 學醫學院有 29 所,進入 80 年代後,漢方醫學發展迅速。據統計,目 前日本從事漢方醫學為主的人員有 15000 人左右,從事針灸推拿的醫 務人員約 10 萬,從事漢方醫藥研究人員近 3 萬。有漢方醫學專業研 究機構 10 多個,而有 44 所公立或私立的藥科大學或醫科大學的藥學 部也都建立了專門的生藥研究部門,還有 20 餘所綜合性大學設有漢 方醫學研究組織。此外,還建立了一所針灸大學(明治針灸大學為 4 年制),96 所針灸學校(多屬於 3 年制專科學制) 、167 所推拿按摩學 校。還有漢方研究學術組織及團體近百個,其中影響最大的日本東洋 醫學會現有會員 1 萬餘人。 日本國家醫療保險制度自 1976 年開始日本醫師使用漢方濃縮顆 粒劑,當時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五見太郎等藉著影響力,從 40 個 漢方方劑逐漸開放至 210 個漢方方劑,其中 147 種常用漢方顆粒劑列 入國家醫療保險給付,日本大部份醫師近乎 70%使用過漢方顆粒製劑 40.

(41) 給病患,甚至西醫加中醫合併使用。國家醫療保險只要是醫師處方, 即提供給付,給醫師有很高的自主權。 隨著漢方醫學的不斷發展與再認識的浪潮聲中,日本官方對漢方 醫學的應用和研究充給予了愈來愈多的支援和關注。漢方醫學不但獲 得了政府的積極支援,也獲得了現代醫學界的積極支援和密切協作,在 許多方面取得了學術、行動和組織上的統一,取得了極大的國際聲譽, 學術水平有顯著的進展和提高,在漢方醫學客觀化和現代化研究方面, 尤其是在漢方藥制劑技術及藥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某些突破性成果,在 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實現創立第三醫學的宏偉目標,對日本 而言,是極有可能達成的。. (二)韓國 韓國對於傳統醫學有相當大的企圖心,目前南韓人口為台灣的二 倍,但是韓醫科大學有十一家:慶熙大學、圓光大學、東國大學、大 邱大學、大田大學、東義大學、又名大學、尚志大學、暻園大學、世 明大學及東新大學。課程為六年大學學制,西醫也是六年制,畢業後 要參加國家考試,才可獲得韓醫師執照。 韓醫醫院有 125 家,韓國實施全民健保比我們早,在全民健保費 用中,15%用於韓醫(在台灣,全民健保費用只有 4.2%用於中醫), 韓國於 1993 年 6 月成立韓醫處,1996 年 11 月擴展為韓醫局(我們 41.

(42) 是在 1995 年 11 月 1 日成立中醫藥委員會),1994 年 8 月由韓國政府 成立國立韓醫研究所,探討藥物的臨床驗證、療效驗證、療效觀察、 安全性評估與質量探制,韓國自 1998 年至 2010 年投入 1.6 億美元專 用於中藥的研究與開發。. (三)新加坡 新加坡是位於馬來半島南段端的一個城市型島國,由一個本島和 60 個小島組成,本島陸地總面積為 640 平方公里,人口約 310 萬, 是東南亞地區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新加坡目前的中醫藥 組織主要的有九家。其中包括了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新加坡中醫藥促 進會,新加坡針灸協會,新加坡新醫協會,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 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醫師協會,新加坡新華醫藥協會,同濟醫院以及 新加坡中華醫學會。前八家中醫團體由於成立較早,被衛生部邀請組 成中醫協調委員會。新加坡政府 1997 年在衛生部內設立了中醫藥管 理局,專司中醫藥有關事務。 目前,受新加坡衛生部委託的教學單位只有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屬 下的中醫學院和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屬下的中醫學研究院。新加坡衛 生部? 了進一步提高與加強中醫藥管理,在 1995 年正式邀請中國中 醫研究院院長傅世垣教授? 顧問,主要的任務是針對中醫藥的教學計 劃、課程安排以及門診病歷等多方面提出改進意見。新加坡中醫師公 42.

(43) 會與中醫藥促進會屬下的中醫學院的中醫課程也順應建議,正式由五 年制改? 六年制。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屬下民辦綜合性中醫院共有三家,屬慈善性機 構。收費較? 便宜,求診者一般以老年華人和經濟收入較差以及西醫 已無法診治的病人(如一些癌症、高血壓患者)? 主。另外私人中醫 診所 500 余家,私立綜合性中醫院兩家,收費較貴。消費中藥主要用 於治療傷風感冒、風濕,也用於清熱解暑和滋補等用途。 2000 年 11 月 14 日,新加坡國會三讀通過了中醫師法案,其內 容包括成立中醫管理委員會,建立中醫師(包括針灸師在內)註冊制 度等內容。該法案的通過,標誌著中醫師行醫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認 可,也說明新政府進一步提高了對中醫中藥的重視,以及致力於提升 中醫專業水平和保護病人利益與安全的決心。此外,新政府已經前後 兩次投入共計約 12 億美元的鉅額資金,用於包括中成藥在內的生物 工程的研究開發。? 保障公? 的衛生保健和提升中醫專業形象,新加 坡衛生部於 2001 年 12 月完成全部針灸師的考核工作,規定從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持有針灸師執業證書的針灸師才能開業或擔任針灸工 作。. 43.

(44) 二、消費者需求趨勢 台灣自光復以來,政府當局對中醫藥的發展不夠積極,中醫一直 被認為較西醫遜色,是由於缺乏科研實據、法律監管及品質保證。長 久以來的「扶西抑中」的心態,導致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停滯不前,人 才的不斷流失,中醫藥的留存全倚賴社會大眾對中醫藥的偏愛。 近年來,由於世界人口老化,醫療保健有回歸自然的趨勢,人民 對醫療品質的要求提高,也使得世界醫學的發展由「治療疾病」,逐 漸向「健康促進」邁進,人們對生活飲食方式轉為崇尚回歸自然,不 但國內對中醫藥的需求與日俱增,由於西藥常年使用後發現了各種副 作用更助長了人們對於藥性較溫和之中草藥及天然物的需求。而中醫 在「養生保健」及「兼顧治病與身體調養」,以及「減少藥害」等方 面,皆符合此一潮流。 陳春發(2000)研究指出,民眾在求醫行為上對中醫療法的需求 有與日遽增的趨勢。根據邱清華之研究發現,中醫在納入全民健康保 險之後,本來採用西醫療法之民眾,有30.5﹪(包括:骨折28.6﹪、 慢性病27.0﹪、內臟疾病30.2﹪、神經疼痛31.8﹪、癌症31.8﹪)的民 眾會轉看中醫,顯示中醫對西醫有相當程度的替代性。 而且中醫藥也逐漸成為國際生物科技發展的新方向,至民國九十 年底,台灣地區已有中醫醫院44家、中醫診所2544家,西醫醫院亦有. 44.

(45) 59家附設中醫部門,執業中醫師已接近4000人,大多數民眾都曾接受 過中醫診治或服用過中藥,其可近性及利用率甚高。 中醫為我國國粹,先賢們在數千年和疾病戰鬥中累積的經驗,創 立了中醫獨特的療法,有其不可否認的有效及安全性,且中藥是使用 天然物作為藥材,符合民眾“回歸自然”的原則,因此備受世人重 視。且因我國中醫具有獨特之理論體系、悠久之歷史背景、豐富的藥 材資源及廣為認同的療效,因而備受世人喜愛,故為我傳統醫藥發揚 光大之最佳契機。. 三、加入 WTO 之衝擊 (一)對教育之衝擊 在 WTO 談判協議簽署文件中,我國已簽署了《服務業貿易總協 定》(GATS)。按照我國談判協議規定,我國在入會初期,國內教育 市場開放的範圍包括以下四項(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2): 1、 開放外國人設立高中、高職及其以上之學校與教學機構 同意外國人得依據我國「私立學校法」之相關規定,來台設立高 中以上之學校,但 1.校長及董事長必須為中華民國國籍人士;2.外籍 人士擔任董事者不得超過董事總額三分之一。 2、遠距教學 同意外國學校可針對國內高中以上學校學生之需求,提供來自國 45.

(46) 外之跨國服務,例如函授學校及遠距教學;惟其學分之承認應依據「國 外學歷查證認定作業要點」及「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作業規範」 , 其修習遠距教學學分數,不得超過其畢業學分數三分之一。 3、設立短期補習班 同意外國人可依據我國之「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來台設立短期 補習班;其短期補習班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等相關管理規則,由直轄 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4、留學服務業 開放外國人依經濟部公司法規定來華設立留學服務業公司,仲介 我國高中以上學生赴國外留學,惟應接受以下二點規範:1.不得在台 收取學生學雜費用(可收取手續及代辦相關費用);2.不得在台開班 授課。同時,為避免留學服務業者不法情事,特訂定「學生海外研修 定型化契約書範本」以保障學生權益;並配合實際需要,將「留學服 務業」之營業內容修正為「從事海外進修學位之留學、短期學分課程 研修等入學諮詢、安排或代辦申請手續等之業務」。 加入 WTO 後,高等教育是各級教育中最先受到衝擊的。高等教 育面臨市場化、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其在教育市場、教育觀念、 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均會 產生相當的影響。 其影響包括:. 46.

(47) 1、外國教育機構來台設校及招生的衝擊 根據 GATS 的規定,根據平等互惠原則,所有 WTO 成員國都有 權參與教育服務的競爭中,也就是說,WTO 鼓勵所有成員國到海外 辦學,允許外國教育機構(企業的培訓機構)在東道國頒發學歷證書 或學歷證明,鼓勵成員國之間相互承認學歷,支持人才流動、增加留 學配額、取消政府對教育市場的壟斷等。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市場上, 必須面臨與其他國家共同分享市場的挑戰。尤其,加入 WTO 後,其 他國家以商業存在方式介入國內教育產業,是主要的影響方式。國外 可以與國內的大學聯合辦學,通過引進外國教育資源,並授予外國學 位的形式進入;還可能與國內的其他機構合作辦學,通過資本的形式 介入。當世界知名的大學陸續登台之後,對學生必然會產生極大的吸 引作用,國內大學不僅將流失許多優秀的學生,甚至可能面臨嚴重招 生不足的問題。 此外,按照 GATS 市場准入的有關規定,這些外國教育機構可要 求按照“國民待遇原則”和 WTO 通行的教育服務的國際慣例,要求我 政府下放辦學權利,在招生規模、聘請教師、收費標準和頒發文憑等 方面仿效西方國家,讓學校實施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企 業化管理模式,由市場決定學校生源、質量與聲譽。允許外國機構來 台設校辦學及招生,勢必嚴重衝擊我國教育的主權和現行高教管理的. 47.

(48) 體制,故我國應調整相關的教育法規,以應對外國機構來台設校辦學 的新局面。. 2、大陸大學對台擴招及學歷採認的問題 加入 WTO 後,國內教育界勢必面臨來自同文同種兩岸教育資源 的競爭。大陸近年來配合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快速發展,各類人才需求 甚切,為執行「科教興國」政策,已開始各項高教改革措施,培養重 點大學,並鼓勵與外國學校合作,放寬國外大學在大陸辦學與頒發學 位的限制。大陸教育政策的鬆綁,將可能吸引更多台灣學生西進,造 成台灣本身學生人口進一步減少,教育資源持續不足或流失的危機 (世界日報,民 90)。 目前政府尚未正式承認大陸學歷之際,前往大陸就學的學生已不 絕於途。據統計,目前在大陸地區求學的台生人數約有 4 千到 1 萬 2 千人,預期未來人數還會增加(徐明珠,民 90) 。2002 年台灣學生報 考大陸大學研究所港澳台招生考試已較前一年成長一倍,達 1,369 名,甚至有明星高中畢業生捨棄國內大學而去北京大學就讀,顯示赴 大陸地區求學,已由早期未在台灣考取理想學校不得已的選擇,到現 在成為優秀學生的優先選擇,同時從原來選讀研究所提早到大學階段 (吳崇德,民 90),其間變化值得注意。根據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的 粗估(2001)國人到大陸就讀中醫學系的人數高達 5000 多人,其結 48.

(49) 果將遠超過國外大學來台設校的衝擊。 在加入 WTO 之後,本著會員體間平等互惠的原則,大陸學歷勢 必會在「對等承認」 、 「學術認定」的原則下採認;大陸的重點大學有 一定的學術水準,且學費不高,加上沒有語言的障礙及生活適應的困 難,如果政府不能有預應的策略,學生對赴大陸求學將趨之若鶩,其 結果將遠超過國外大學來台設校招生的衝擊。. (二)對人力之衝擊 根據林昭庚 等(2001)研究指出,若以衛生署規劃之每十萬人口 22 名中醫師人數為目標,則從過去 12 年來台灣地區人口數與中醫師 人數現況資料資料中顯示出我國中醫師人數與衛生署規劃中醫師數 差距正逐漸縮小,且縮小速度也有逐漸加快的趨勢。另外,根據衛生 署於 1992 年委託賴俊雄等從事「中醫醫療需求與供給之整合研究」、 2000 年李采娟從事「民眾對中醫醫療需求與中醫師人力供給之規劃 研究」 、郭乃文等從事「我國中醫師人力需求推估之研究」 ,皆顯示出 台灣中醫師已有過剩之現象,不宜在增加任何中醫供給的管道。 (劉 麗偉 等,2003)。 但台灣加入 WTO 後,必須開放醫療服務業跨國提供服務及國外 消費,但外國醫師來台服務,前提是必須取得我國執照。就現況來看,. 49.

(50) 兩岸醫師對彼此的市場都有興趣,台灣已有近萬人跨海到對岸學中 醫,不少醫師早就進軍對岸,瞄準台商醫療市場。台灣與大陸語言相 通,一旦大陸學歷獲認證,大陸醫師可參加我國醫師考試,有意來台 的大陸醫師恐怕不在少數。兩岸醫師人力如何流動,端視教育部是否 承認大陸學歷及開放的範圍有多大。. 第二節. 台灣中醫業內部環境分析. 台灣土地為 3.6 萬平方公尺,人口達 2,250 萬人,平均國民收入 為 16,100 美元,而醫療支出佔 GDP 的比率 5.3%。高等醫學教育單位 共有 11 所(國立 4 所;私立 7 所) ,其中僅有兩所大學(中國醫藥學 院及長庚大學)設有中醫學系。西醫師數為 30,562 人,醫師比(Doctor to Population Ratio)約是 1:750,每萬人口西醫師數為 13.64;中醫 數為 3,979 人,每萬人口中醫師數為 1.78。台灣共有 593 所醫院,而 中醫院有 44 所,病床數為 127,676,每萬人口病床數 57;西醫診所 有 9,425 家,而中醫診所有 2,544 家(行政院衛生署,2001)。. 一、 台灣中醫教育制度 台灣的醫師依據「醫師法」共分為醫師、中醫師、牙醫師三類。 醫師及牙醫師均由大學醫學系及牙醫系正規教育培養,並經國家考試. 50.

(51) 及格。醫學系之學制有七年制及五年至兩種:七年制招收高中畢業生 入學,五年制稱為「學士後醫學系」招收大學畢業生入學。牙醫系招 生高中生入學,修業六年。 在我國中醫人才的培育有下列三種方式:(一)中醫學系;(二)學 士後中醫學系;(三)中醫師特考,茲分述如下: (一)中醫學系 教育部於民國 47 年成立中國醫藥學院,正式將我國傳統醫學納 入正式醫學教育體制,並於民國 55 年正式成立中醫學系,修業七年, 至民國 85 年因為中西醫雙主修,修業年限延長為八年。八年制雙主 修畢業學分為 385 學分,包括修業六年,西醫實習一年,中醫實習一 年。在課程的安排上以中西醫雙修並重為主,要求必須修完醫學系所 有必要求必須修完醫學系所有必修課程及中醫課程。 畢業後先考國家中醫師檢覈考試,及格後,才可以考西醫檢覈考 試。故雖然部份中醫學系畢業生具有中西醫兩種執照,但因行政法規 所限,同時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執照登錄,不能同時使用兩種執照。 除了中國醫藥學院之外,長庚大學於民國 87 年也加入培育中醫 人才的行列,每年招收學生 50 名,學制為八年,畢業學分為 392 學 分,其中五年多的時間用於課堂教學,近一年的時間用於中西醫臨床 見習,一年西醫臨床畢業實習,一年中醫臨床畢業實習。預計民國. 51.

(52) 94 年 6 月將有第一屆畢業生投入醫療市場的行列,未來慈濟大學也 將招收中醫學系學生,為發揚我傳統醫學一起努力。. (二)學士後中醫學系 中國醫藥學院於民國 73 年成立學士後中醫學系,招收大學畢業 對中醫有興趣之學生,成立之初每年招收 50 名,至民國 81 年開始招 收 100 名學生,修業五年,其中四年攻讀,一年實習,且不得參加西 醫檢覈考試。課程安排上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至少應修習 200 學 分,第三學年暑假、第四學年寒假中醫見習,第五學年中醫臨床實習 一年,畢業後授予醫學士學位。 五年制所招收之學生,均已大學畢業,且男生以服完兩年兵役, 所以學生的年齡較大,人格更為成熟,更懂得自己的方向目標,故對 學業亦較為專心,故迄今歷年參加國家考試,近乎為 100﹪錄取,就 業也幾乎 100﹪,故深得社會大眾及政府的肯定。. 表 4-1 學校名稱 中國醫藥學院. 科系名稱 中醫學系. 中國醫藥學院. 學士後中醫 學系 中醫學系. 長庚大學. 台灣中醫教育體系 設立時間. 修業年數. 每年招生人數. 1966~1995 1996~迄今 1984~1991 1992~迄今 1998~迄今. 7年 8年 5年. 120 人 120 人 50 人 100 人 50 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2. 8年.

(53) 表 4-2. 台灣中醫系在學學生人數(91 學年度). 學校名稱. 科系名稱. 一年 級. 二年 級. 三年 級. 四年 級. 五年 六年 七年 總人 級 級 級 數. 中國醫藥 學院 中國醫藥 學院 長庚大學. 中醫學系. 102. 108. 97. 98. 97. 120. 108. 730. 學士後中醫 100 學系 中醫學系 47 (87 年招收). 98. 99. 102. 93. -. -. 492. 46. 47. 47. 38. -. -. 22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另外,依據現行修正民國 91 年 1 月 16 日「醫師法第二條」規定: 『公立或立案之私立中醫專科以上學校或經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大 學,獨立學院中醫學系畢業,或醫學系、科畢業,並修習中醫必要學 科者。』得應試中醫師檢覈考試。此「必要」中醫學課程,民國 82 年考試院、行政院會同頒訂只要西醫修 45 個中醫學分者即可。故中 醫師檢覈考試應考資格除了依規定的中醫學系及學士後中醫學系,還 包括修習過 45 個中醫必要學分的大學一般醫科學生。. (三)中醫師特考 台灣在1950年開始辦理中醫師特種考試,其報考資格不受學歷限 制,只要對中國傳統醫學有興趣者,可透過自學的方式參加,報考者 必須先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合格者才可報考,通過特考者在經過訓 53.

(54) 練 一 年 六 個 月 , ( 包 括 必 須 先接受八個月的基礎醫學訓練及十個 月的臨床診療訓練),期滿成績及格,由考選部報請考試院發給 考試及格證書,並函行政院衛生署查照,即可取得中醫師資格成 為合格中醫師,並不須受到學歷的限制。. 中醫檢考. 中醫特考. 受訓. 中醫學系. 學士後中醫學系. 中醫專技高考. 醫學系且修習 45 個中醫必要學分 者,具醫師執照者 圖 4-1. 中醫師資格取得途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台灣中醫考試制度 (一)中醫師檢覈考試 54. 中醫師資格.

(55) 應考資格為教育部認可中醫學系畢業或醫學糸修習中醫必要學 科者;或曾在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或省(市)政府領有合格證書或行醫 執照者;為華僑曾在僑居地執行中醫業務 5 年以上,卓著聲望者,則 可應中醫師檢覈。應考科目有藥物學、方劑學、內科學、診斷學、針 灸學及選試科目(傷科學及眼科學、婦科學及兒科學、外科學)三科 任選一科,命題方式為申論題及測驗題兩種型式。在 2001 年的新修 正施行的《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中,目前已取消檢覈,但將 原檢覈精神融入考試;即規定應考人僅具學歷條件者,應全部科目考 試,學歷條件外另具有相當資歷者,視其條件之不同,減免部分應試 科目,使得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執業資格之取得,能在同一命題、閱 卷標準之下完成,以齊一專技人員之素質。另在檢覈制度廢除後,為 保障原申請檢覈經核定予以筆試者之權益,訂定 5 年之過渡條款,原 申請檢覈經核定予以筆試者,得於期限內就原核定筆試科目繼續應 試。 (二)中醫師檢定考試 應考資格只要為中華民國國民,不限學歷,年滿22歲即可報考。 考試科目包含國文(論文、翻譯、閱讀測驗)、診斷學、生物學、生 理學、藥物學、方劑學及內科學等共七科,除國文及診斷學為申論式 試題;其餘皆為測驗式試題,及格分數為60分,未及格科目得於3年. 55.

(56) 內補考完成,平均及格率為11.04%(1968-2001年)。自2001年起,5 年內繼續辦理5次檢定考試後,將停止辦理,而部分科目不及格者, 准予3年內繼續補考3次,因此於2008年即將完全停止中醫師檢定考 試。 (三)中醫師特種考試 應考者必須先通過中醫檢定考試,取得特種考試中醫師考試之應 考資格後,才可報考之中醫師特種考試;或者是教育部承認中醫學系 畢業或醫學系修習中醫必要學科者,可報名此項考試。而在應試科目 上有共同科目(國文、中華民國憲法、生理學、藥物學、方劑學、診 斷學、內科學及針灸學)及選試科目(傷科學及眼科學、婦科學及兒 科學、外科學)三科任選一科應考,考試以總成績60分為及格。此外, 中醫師特種考試第七條規定通過特考筆試者,需接受臨床診療(含一 般訓練及分科訓練)訓練,以修習基礎醫學(含生理學、病理學、各 種檢驗報告之判讀、中醫之基礎課程等)、公共衛生及有關醫療法規 之知識,在受訓期間為一年至一年六個月,於期滿後才能取得中醫師 執業的執照。特考平均及格率為5.7%(1950-1998;共29次),於1997 年及格率為1.51%;1998年及格率為2.06%,相較之下近幾年及格率有 下降趨勢,而未來中醫師特種考試也將於2011年完全癈止。. (四)專門技術人員高等考試 56.

(57) 應考資格中醫學系及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者得應考(包含教育部 承認之國外中醫系);於2002年1月17日前醫學系畢業並修習中醫必 要45學分以上,且經醫師考試及格,領有醫師證書者;醫學系選中醫 學系雙主修畢業,且經醫師考試及格,領有醫師證書者。應考科目有 普通科目(國文及中華民國憲法)及專業科目(診斷學、藥物學、方 劑學、內科學、針灸學及傷科學與眼科學、婦科學與兒科學、外科學, 三科任選一科),以總平均成績滿60分及格,最新2003年中醫師高考 平均及格率為23.29%(考選部全球資訊網,2002;107藥道館,2003; 林昭庚等,2001) 表 4-3 l. l l l l l l. 台灣中醫考試人力現況(至 2000 年為止). 中國醫藥學院【七年制】中醫學系畢業生 考試及格(中醫師) 考試及格(中醫師&西醫師雙重資格) 中國醫藥學院【五年制】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生 考試及格(中醫師) 西醫師修畢 45 學分者 考試及格(中醫師) 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人數 中醫師特種考試及格人數 中醫師領證總人數 中醫師執業總人數. 資料來源:中醫藥委員會網站. 二、 台灣中醫行政管理組織 (一)政府機關 57. 2682 2187 2108 857 720 281 61 17576 3032 8904 3733.

(58) 政府遷臺後於內政部衛生司下設中醫藥委員會之諮詢單位,向衛 生主管建議中醫藥發展事宜;由於社會各界對中醫藥管理之要求急劇 增加,行政院衛生署依據民國76年7月29日修正公布的「行政院衛生 署組織法」第17條之規定「本署設中醫藥委員會,掌理中醫中藥各項 行政業務及研究發展工作;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經過將近一年籌 備,於民國84年11月1日正式成立「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專 職於管理台灣中醫藥行政工作之機構。而中醫藥委員會成立宗旨為 「中醫現代化、中藥科學化、中西醫一元化及中醫藥國際化」,目的 乃在於促進中醫藥現代化與科學化,融合傳統的醫學,期使國人更健 康、更幸福。 主 任 委 員. 主 任 秘 書. 58. 中 醫 組. 中醫藥委員會組織圖. 中 藥 組. 研究發展組. 資訊典籍組. 會 計 室. 人 事 室. 秘 書 室. 圖4-2.

(59) 各組工作重點如下:. 組別. 工作重點 1.研 ( 修 ) 訂 中 醫 政 策 方 案 。 2.檢 討 中 醫 醫 政 管 理 法 規 。 3.加 強 中 醫 醫 政 管 理 。. 中醫組. 4.提 昇 中 醫 師 執 業 素 質 。 5.促 進 中 醫 醫 療 事 業 健 全 發 展 。 6.督 導 中 醫 醫 事 及 相 關 團 體 目 的 事 業。 7.推 動 中 醫 現 代 化 及 中 西 醫 學 整 合。 1.辦 理 中 藥 藥 品 查 驗 登 記、變 更、展 延許可證等工作。 2.推 動 中 藥 廠 全 面 實 施 藥 品 優 良 製 造 標 準 ( GMP) 制 度 。 3.訂 定 中 藥 基 準 方。 ( 共 337 方 ,已 公 告 200 方 ) 4.召 開 中 藥 臨 床 小 組 、 中 藥 諮 詢 小 組、中藥製劑審議小組會議。 5.辦 理 可 供 膳 食 用 中 藥 及 食 品 之 區 別等行政事務。 6.辦 理 違 規 廣 告 及 不 法 中 藥 之 查 處。 7.加 強 保 育 動 植 物 政 策 。 8.推 動 兩 岸 中 藥 學 術 交 流 。. 中藥組 9.修 訂 中 藥 相 關 法 令 規 章 。. 59.

數據

圖 2-2  Porter 之五力分析
表 4-2  台灣中醫系在學學生人數(91 學年度)  學校名稱  科系名稱  一年 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總人數  中國醫藥  學院  中醫學系  102  108  97  98  97  120  108  730  中國醫藥  學院  學士後中醫學系  100  98  99  102  93  -  -  492  長庚大學  中醫學系  (87 年招收)  47  46  47  47  38  -  -  22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另外,依據
表 4-5  中醫士分科(專業)及修業年限表  專 業   學 制   中醫士  2、3、4  中西醫士  2.5  針灸醫士  3、4  針推醫士  3、4  推拿醫士  3  骨傷醫士  3、4  按摩醫士  3、4  盲人按摩醫士  4  蒙醫士  3  藏醫士  4  民族醫士  3、4  五官醫士  3  中醫護士  3  資料來源:陳梅生(1997) , 「大陸中醫藥教育概況」 ,教育研究資訊, 第五卷,第四期,第 72-88 頁。
表 4-6  中藥士分科(專業)修業年限表  專 業   學 制   中藥士  3、4  藥劑士  3  中藥製藥  3、4  中藥材  3、4  中藥商品  2、3、4  中藥分析  4  中藥分析與檢定  3、4  製藥工程  3、4  中藥調劑  4  中藥調劑士  3  資料來源:陳梅生(1997) , 「大陸中醫藥教育概況」 ,教育研究資訊, 第五卷,第四期,第 72-88 頁。      (2)中醫大學及學院      大陸設置中醫高等學府,時間與台灣不相上下,1956 年,首先 成了四所中醫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因應國際貿易情勢改變,藉提高罰鍰額度達 到加強管理及提升嚇阻之效果。本條禁止行為

※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教師 陳文哲 ※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 ※西園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陳志偉

傳統醫學及互聯網等領域熱點展開討論。其中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包括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