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與歐盟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與歐盟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姜家雄. 政 治 大. 學. 台灣與歐盟關係之研究 (1989-2008 年). ‧. ‧ 國. 立. 教授. er. io. sit. y. Nat.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鄭世杰. 中. 華. 民. 國. 一. 0. 0. 年. 一. 月.

(2) 摘. 要. 因國際局勢各項客觀因素,台灣的外交政策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均是以「美 中台三方關係」為主要政策考量,然而歐盟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影響力日漸增加, 尤其是歐盟東擴,其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勢必使歐盟成為日後的國際政治強權 之一,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學術研究及文獻資料等,探討台灣與歐盟自 天安門事件後雙方關係的變化及發展,同時透過資料整理及研析,驗證歐盟對台 灣在採取「政經分離」之原則下,雙邊關係之發展及變化,主要研究面向共計三. 治 政 大 三,非官方領域的台灣與歐盟關係,希望藉由這三個研究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重 立 項,第一,雙邊在官方層級之關係發展,第二,台灣與歐盟的經貿交流發展,第. 新思考其他可行與精進方案,以供未來台灣在研擬與制定對歐盟外交政策時之參. ‧ 國. 學. 考資料,以期雙邊可達更深化與更廣化之全方位外交關係。. ‧. Nat. n. al. er. io. sit. y. 關鍵詞:台灣、歐盟、中國大陸、政治經濟、政經分離、非官方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3) 目次表. 緒論………………………………………………………… ……… ..1. 第一章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五節. 論文架構…………………………………………………………..15. 政 治 大 國際情勢分析……………………………………………………..18 立. 第二章 第一節. 台灣與歐盟的政治關係發展………………………………………..17. 台灣政治對雙邊關係的影響....……………........………………..22. 學. ‧ 國. 第二節. 歐盟的亞洲發展及兩岸政策……………………………………..30. 第四節. 影響台灣與歐盟政治關係發展的因素…………………………..37. ‧. 第三節. y. Nat. 台灣與歐盟的經貿關係發展………………………………………..46. sit. 第三章. 第二節. 協商機制與經貿辦事處…………………………………………..58. al. er. 雙邊經貿關係發展………………………………………………..47. io. 第一節. 第三節. n. v i n Ch 貿易法規及投資障礙……………………………………………..66 engchi U. 第四節. 區域及國際經濟整合的影響……………………………………..79. 台灣與歐盟雙邊非官方關係之發展……………….………… ……88. 第四章 第一節. 民主外交與人權外交…………………………… ……………….89. 第二節. 藝術、文化與學術之交流………………………... … … ………97. 第三節. 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106. 第四節. 影響台灣與歐盟雙邊非官方關係發展之因素…………………119. 第五章. 結論…………………………………………………………………124.

(4) 附錄一. 歐洲議會例年通過友台之重要決議及聲明………..........................…..132. 附錄二. 台灣與歐盟國家互設辦事處……………............................................…135. 附錄三. 台灣對歐盟各國的投資金額(1985-2008)……...............................…138. 附錄四. 歐盟各國對台灣的投資金額(1985-2008)……...............................…143. 附錄五. 台灣與歐盟歷年協商議題說明………....................................................148. 附錄六. 台灣參加國際人權暨人道公約或宣言……........................................…157. 附錄七. 台灣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合作方案……................................................159. 附錄八. 台灣與歐盟科研架構計畫合作方案………............................................164. 附錄九. 中國大陸阻撓與打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事件…166. 附錄十. 台灣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174. 立.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176.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表目次. 表 2-1. 台灣實行重要政治改革……………............………………….….........…..23. 表 2-2. 台灣與歐盟及其成員國間的政治關係發展……………………..........…..29. 表 2-3. 中國與歐盟雙方發布的重要官方文件........................................................36. 表 2-4. 歐盟與中國大陸關係發展……………........………………….........….…..39. 表 3-1. 台灣對歐盟(EU)貿易………………………….…….........…............….49. 表 3-2. 台灣與歐盟歷年協商會議…………………………........…..…............…..60. 表 3-3. 台灣與歐盟及其會員國歷年重大軍事武器採購……….….......................65. 表 3-4. 政 治 大 台灣與歐盟貿易法規合作研討會………………….......……….............…69 立. 表 3-6. 歐盟對我出口品課徵反傾銷稅及展開調查案件……………..............…..70. 學. ‧ 國. 表 3-5. 歐盟對我國經貿障礙情形(2004 至 2008 年)....................................….67. 歐盟歷年提出有關環保標準之貿易法規………………….……..........….75. 表 3-8. 歐洲聯盟環保指令對台灣資訊科技產業供應鏈夥伴關係之影響............77. 表 3-9. 台灣透過 WTO 爭端解決機制的重要案例………………………….....…83. 表 4-1. 台灣每年赴歐洲地區國家人數(1988-2008)….......................................94. 表 4-2. 歐洲地區人士來台人數(1993-2008)…...................................................95. 表 4-3. 近年來台灣與歐盟重要官員互訪及交流………........................................96. y. sit. al. er. io. v i n Ch 台灣與歐盟國家重要文物借展………........................................................99 engchi U n. 表 4-5. Nat. 表 4-4. ‧. 表 3-7. 台灣與歐盟重要文化交流………..............................................................101. 表 4-6. 台灣學生赴歐盟國家留學簽證人數(2001─2008 年)….......................102. 表 4-7. 歐洲學生來台留學人數(1996-2008 年)….....................................……103. 表 4-8. 台灣與歐盟學術交流(1988-2008 年)…................................................105. 表 4-9. 台灣與世界衛生組關係發展及歐盟的態度立場…..................................110. 表 4-10 台灣與歐盟的科技合作方案……........................................................…..115.

(6) 第一章. 緒論. 台灣為一海島型國家,地理位置特殊,位處於西太平洋及東亞之戰略要點, 無論是在經貿交流、軍事戰略及文化領域等,均可從歷史的紀錄見證其重要性與 無可取代性。台灣與歐洲文化的接觸最早可追溯至 1624 年荷蘭及西班牙等國殖 民台灣,歐洲文化的傳入使得台灣的文化更加多元。1945 年至 1971 年台灣政府 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間的仍有其政治影響力,但自 1971 年 10 月 25 日退出聯合國之後,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漸淡. 治 政 大 擠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同時台灣積極發展民主政治及倡導歐美國家的普世價值 立. 化,自此台灣全力發展對外經貿政策,經濟迅速的蓬勃發展,締造台灣經濟奇蹟,. 「基本人權」,在解嚴之後歷經二次政黨輪替,和平的權力轉移亦受到歐洲國家. ‧ 國. 學. 高度的認同。但台灣與歐洲國家之間的關係卻遠不如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受到. ‧. 重視。. y. Nat.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以下簡稱歐盟) 1 的興起在國際政治中所. er. io. sit. 扮演的角色及地位日趨重要,歐盟在國際社會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雄厚的經貿實 力、高科技的技術突破及創新的主權讓渡與政治整合等等,均已在國際社會發揮. al. n. v i n 其必要之價值。台灣與歐盟雖無建立正式的官方關係,但雙邊在經貿活動及其他 Ch engchi U. 領域之交流卻是關係密切,尤其是在 1989 年 6 月 4 日「天安門事件」發生以後, 歐盟各國為了譴責中國大陸侵害人權,決議對中國大陸實施武器禁運及相關的經 貿制裁等措施,歐中的雙邊關係陷入低潮期;反之,台灣與歐盟雙方擴大經貿交 流,1990 年時台灣與歐盟會員國的雙邊貿易額已達 180 億美元,雖然歐盟對台 灣的政策始終是採取「政經分離」之原則,但雙方之間透過經貿活動,不僅提升 了雙邊的實質關係,間接的也提升了學術、文化、觀光及技術合作等領域之交流。. 1. 歐盟自 1951 年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始,歷經多次整合及擴大,本文為避免研究混肴,統稱歐盟 替代各時期的名稱。 1.

(7) 1979 年以前的台灣,無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或外交等政策皆是依賴著 美國的反共聯盟,到了 2002 年,台灣已是全世界第十六大的經濟體,然而台灣 的外交空間始終無法突破中國大陸所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海峽兩岸的和平 穩定發展,攸關著東亞地區的和平與利益,新興的歐盟當然也不例外;中國大陸 透過「亞歐會議」 (Asia-Europe Meeting, ASEAM)與歐盟展開全面的交往,同時 中國希望藉由與歐盟的合作,對抗美國的圍堵與封鎖政策,再者中國利用東協加 一的區域經濟整合及上海合作組織等結盟方式,逐漸的使其力量迅速向外擴張; 反觀位處東亞戰略要角的台灣,與歐盟始終保持著非官方的發展關係,且歐盟在. 治 政 大 不願意在兩岸問題裡成為美國的盟友,但歐盟也企圖在亞洲地區尋求影響力的戰 立 海峽兩岸的問題上,更是保持著以經貿交流為主要發展方向之原則,因為歐盟並. 略平衡,因此對亞洲地區的任何事情均是採用積極的介入政策;然而美國始終是. ‧ 國. 學. 不希望歐盟解除對中國大陸武器禁運,除了美國不希望其介入台海爭端時,將會. ‧. 面對著與其本身有著相同高科技的武器外,美國更擔心相關的軍事武器技術會藉. y. Nat. 由解除武器禁運而流入中國大陸,因此,台海之間的國際關係錯綜複雜,美國與. er. io. sit. 台灣之間有著《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 TRA)維持雙方關係,而如 何拓展台灣與歐盟的關係發展,已是很重要之問題,近年來更蔚為一股研究風潮。. al. n. v i n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節為文獻探討;第三節為 Ch engchi U. 研究範圍及限制;第四節為研究方法;第五節為論文架構。.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台灣自 1971 年退出聯合國之後,國際間的邦交國陸續斷交,近年來中國大 陸強大的經濟成長力進而延伸的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加,致使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活 動空間大受侷限;在全球化與區域整合快速發展之際,台灣除了要利用本身的自 由民主之政治與戰略地位之優勢,與美國維持友好之關係外,為了因應東南亞國 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爭取參 與國際組織及避免台灣在國際大環境中遭受到區域安全的邊緣化等等的因素,台 2.

(8) 灣更應積極發展與歐盟之關係,因為歐盟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持的立場與態度,對 於上述因素之成敗皆包含著重要的影響。 1989 年中國大陸發生「天安門事件」 ,歐盟因人權問題,對中國大陸採取武 器禁運、經濟制裁及短暫中斷雙方高層對話等等措施,是年為歐盟在兩岸關係發 展中重要的一年,在天安門事件之後台灣與歐盟的雙邊的關係開始有了很大的進 展與突破,包括雙邊的官方對話層級提升至部長級的對話,同時台灣也從歐盟成 員國中取得了諸多重要的軍售案。 因國際局勢各項客觀因素,台灣的外交政策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均是以「美. 治 政 大 尤其是歐盟東擴,其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勢必使歐盟成為日後的國際政治強權 立. 中台三方關係」為主要政策考量,然而歐盟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影響力日漸增加,. 之一,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學術研究及文獻資料等,探討台灣與歐盟自. ‧ 國. 學. 天安門事件後雙方關係的變化及發展,同時透過資料整理及研析,驗證歐盟對台. ‧. 灣在採取「政經分離」之原則下,雙邊關係之發展及變化,主要研究面向共計三. y. Nat. 項,第一,雙邊在官方層級之關係發展,第二,台灣與歐盟的經貿交流發展,第. er. io. sit. 三,非官方領域的台灣與歐盟關係,希望藉由這三個研究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重 新思考其他可行與精進方案,以供未來台灣在研擬與制定對歐盟外交政策時之參. al. n. v i n 考資料,以期雙邊可達更深化與更廣化之全方位外交關係。 Ch engchi U 第二節. 文獻探討. 與本論文有關之學術研究及文獻資料,大致可區分為兩類,一是台灣與歐盟 之間的雙邊關係發展研究,一是台歐之間與第三國之多邊關係發展研究。為配合 本論文之章節架構,本節文獻探討將區分為政治、經濟及非官方外交等三方面領 域及層次進行討論。 一、政治層面 根據吳東野的研究,歐洲及亞洲因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自古以來的交流就不 密切,同時也欠缺的緊密互動關係。傳統上,歐洲會將亞洲視為美國的勢力範圍, 3.

(9) 即所謂的「太平洋亞洲」(Pacific Asia)。 2 歐洲雖然在殖民主義時代有插足過亞 洲的安全事務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Ⅱ)結束後,歐洲即未再介入 亞洲的安全事務。目前台灣在歐洲之邦交國僅有教廷(Holy See)一國,而教廷 又不是歐盟的會員國,因此台灣與歐盟及其成員國並無正式的官方外交關係。 3 因此研究台灣與歐盟之間政治關係的學者大都認為歐盟對台灣是採「政經分離」 之政策,進而以研究雙邊經貿交流之關係發展為主。 歐盟透過本身的經貿實力及在國際組織中舉足輕重的動員能力,早已成為國 際政治中的非軍事強權,因此歐盟不論是在政治、軍事或其他領域,皆是積極的. 治 政 大 場與表態,但參考 2002 年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通過的「歐盟中國政 立 對亞洲展開戰略部署,雖然歐盟在 2005 年以前對於台海兩岸關係並無具體的立. 策」決議,可概略界定歐盟的兩岸政策即是一個中國之原則、和平解決之手段及. ‧ 國. 學. 台灣人民同意之前題,這樣的政策類似冷戰時期美國的兩岸政策,到了 2005 年. y. Nat. 並著手研擬歐盟及成員國對兩岸的共同外交政策。. ‧. 中國大陸通過《反國家分裂法》,歐盟才意識到一個共同的兩岸政策之重要性,. er. io. sit. 根據鍾志明的研究,歐盟積極介入亞洲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展開「解除對中國 的武器禁運」的辯論,歐盟希望透過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進而取得中國對歐. al. n. v i n 盟進入亞洲的支持,歐盟已經不讓美國獨霸於亞洲;亞洲除了台海兩岸尚有爭端 Ch engchi U 外,北韓核武的六方會談(Six-Party Talks) 、緬甸政府的專制集權及巴基斯坦的. 核武問題等都是重要的國際議題,因此歐盟對於亞洲的政策,除了經貿交流考量 外,歐盟更希望其能夠透過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CFSP)對亞洲的和平與穩定發揮一定的影響力,穩固其在亞洲地區的 地位。 4. 2. 吳東野, 〈北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與影響〉, 《遠景季刊》,第 1 卷第 4 期, (2000 年 10 月),頁 27-28。 3 1999 年 1 月 27 日,馬其頓與台灣簽署聯合公報,建立外交關係,但 2001 年 6 月 18 日,馬其頓 在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 4 鍾志明, 〈歐盟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之初探〉 ,論文發表於「亞歐會議對台灣經濟與安全之影響」 4.

(10) 然而歐盟與台灣之間的關係發展最大影響因素即是在於中國大陸之態度,中 國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國內廣大的市場有著強大的經濟成長力,相 對的也就具有強力的吸引力,雖然中國大陸主張其「和平崛起」之原則,但中國 大陸近年來透過改革開放、開發沿海地區及軍事現代化等作為,非但早已成為區 域之霸權,未來也勢必將轉變成為國際之強權,有鑒於此,歐盟對於台灣的政治 立場均是秉持「一個中國、兩岸應和平解決爭端及應由台灣人民同意」之綱要式 原則,任何有關歐盟機構或歐盟成員國與台灣之間的政治、經濟、科技及教育等 交流均需遵守此項原則,以避免危害歐盟與中國大陸之利益。簡言之,即是「政. 治 政 大 個「單獨的關稅區」,政治上台灣與歐盟之間均是保持著非官方的交流。 立. 經分離」之政策,歐盟雖然不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但是歐盟認為台灣是一. 在台灣政治的歷年選舉中,曾多次提出「制定新憲」及「台灣加入聯合國」. ‧ 國. 學. 等公民投票案,不論其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朝野政黨針對新憲議題公開. ‧. 表示要啟動公投制度,即證明了台灣的人民已可以接受直接民主的政治決策,同. y. Nat. 時也讓台灣民主政治的本質更加提升。根據史密斯(Gordon Smith)的功能觀點,. er. io. sit. 人民以公投的方式,所產生的直接影響力,與政府的控制息息相關。如果屬於人 民自主性的發動及主導,其性質內容大部份為反霸權(anti-hegemonic) 、反政府. al. n. v i n 的宣洩管導,其所產生的結果及影響將較不利於執政者;相對的如果是政府決定 Ch engchi U 相關議題的公投,其所產生的結果大多屬於支持政府政策的形式上投票,較無說 服力及影響力。 民主政治即是透過代議政治、議會主義與分權的方式,利用間接的過程實行 民主。而隨著時代的改變與人民的自主意識之高漲,直接民主(例如:公民投票) 已是近代社會發展民主政治的主要潮流及訴求。所謂直接民主即是人民可以直接 透過協商或表決之方式,產生有關政策或法律條文之決議,而且所產生的決議將 會是超越個人利益的效果。其所著重的是人民廣泛的政治參與產生對個別參與者. 學術研討會,嘉義,2005 年 5 月。 5.

(11) 之積極效果。 5 歐盟政治上以歐洲憲法條約(Treaty establish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為 基礎,推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共同商業政策、與第三國之合作和人道援助、 限制措施、國際協定以及國際組織和第三國之關係,藉由區內共同的外交指標, 建立強大的集團外交力量,增進歐盟的國際地位與重要性;在安全政策上,歐盟 支持美國的反恐政策,但歐盟也積極建構歐洲安全與防衛政策(Europea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 ESDP),以加強歐盟整體的自主性;歐盟在整體外交上政策 上,定期與各國及區域強權舉行雙邊高峰會,其最主要的目的乃是爭取及確保歐. 治 政 大 協議的合作型式,整個歐盟的整體利益乃是建立在會員國利益的基礎上,雙邊屬 立. 盟會員國的整體利益,因為歐盟外交政策之整合仍屬政府間(intergovernmental). 於相輔相成之共生型態。 6. ‧ 國. 學. 根據學者胡祖慶的研究,東歐各國的民主改革跟台灣開始進行民主改革的時. ‧. 間差不多,同時東歐的民主化改革也為台灣帶來了新的外交合作之機會。然而隨. y. Nat. 著社會主義政黨的重新崛起,可運用之空間已被壓縮許多。 7. er. io. sit. 台灣自 1971 年退出聯合國,伴隨而來的效應即是漸漸淡化在國際政治舞台 中的所扮演角色,但台灣位處東亞地緣戰略重要位置,同時亞洲的安全基礎基本. al. n. v i n 上是以「美日安保條約」(Treaty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C hof Mutual Cooperation engchi U. United States and Japan)為架構,自冷戰結束後,美國在亞洲無論是軍事部署、 外交戰略及經濟政策等的長期經營,已經穩固了美國在亞洲不可動搖的地位;然 而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高度的經濟成長力及強大的軍事武裝戰力已使中國成 為亞洲的霸權,同時中國大陸為了排除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採取利用經貿市場 吸引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或結盟之政策發展外交及突破美國的圍堵政策,雖然歐盟. 5 6. 7. 郭秋慶, 〈直接民主在台灣─歐洲的經驗與借鏡〉, 《淡江國際論壇》 ,(2004 年 3 月),頁 91。 鍾志明,〈歐洲聯盟全球戰略利益下的台海政策〉,歐洲聯盟與兩岸以及亞洲國家關係學術研 討會,台中中興大學社管學院歐洲聯盟研究中心籌備處,2006 年。 胡祖慶, 〈東歐政經局勢與我國的關係〉 ,《國家政策雙周刊》,第 145 期,(1996 年 8 月),頁 11-12。 6.

(12) 對於中國大陸的人權政策、言論自由及傾銷政策等仍有批評,但雙方之間的交流 卻日漸的深化與廣化。 二、經濟層面 張福昌即認為,歐盟與台灣的關係發展是一種以經貿為主的關係模式,雙方 各為對方的重要貿易夥伴。歐盟在經濟上視台灣為「獨立關稅領域」或「獨立經 濟實體」,而可以拋開政治的束縛,積極鼓勵歐洲公司來台投資,使歐盟成為台 灣最大的外來投資夥伴。 8 現今世界經濟潮流的走向,已漸漸形成了三大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 治 政 大 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 。根據吳玲君的研究,隨著日本經濟力量 立.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歐盟自由貿易區及東協自由貿. 的衰退,以往世界經濟係以美國、歐盟及日本為主的發展,已漸漸由北美、歐盟. ‧ 國. 學. 及東亞三個區域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取代。 9 學者專家在研究有關台灣與歐盟的貿. ‧. 易關係時,通常都會討論到新興的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及歐盟近年來積極發展亞洲. y. Nat. 政策等議題。台灣位處於整合區域內,但台灣卻不是東協的會員國,對台灣未來. er. io. sit. 經貿之發展及進出口的競爭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相關學術文獻可參考鄢瑞琪 「歐洲聯盟東擴對台灣貿易影響之實證分析」、施榮龍「歐洲聯盟與東亞關係之. al. n. v i n 研究」、張書瑋「台灣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經濟效益與影響」等資料。 Ch engchi U. 暸解歐盟的政經區域整合主要主軸與政策目標對於加強台灣與歐盟雙邊關. 係非常重要,整合後的東協勢必成為亞洲最大單一市場,歐盟為了爭取相關經貿 交流,積極展開部署與拓展合作關係,目前歐盟僅有「亞歐會議」及「東南亞國 協區域論壇」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tions Regional Forum, ARF)可與亞 洲國家展開對話,但反觀台灣,雖處於東亞的戰略轉折點,卻非東協之會員國, 如果東協區域整合後,台灣勢必遭受到區域邊緣化,因此學者專家認為台灣應重. 8. 9. 張福昌, 〈淺談台灣與歐盟關係—挑戰與前瞻〉 ,論文發表於「因應台灣外交邊緣化措施之探討」 座談會,外交部外講所,台北,2007 年 6 月 29 日。 吳玲君, 〈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 , 《問題與研究》 ,第 40 卷第 3 期, (2001 年 5 月),頁 18。 7.

(13) 新思考研究,在面對全球經貿環境重新整合的同時,台灣應發展出一套與世界三 大自由貿易區進行交流的經貿政策,以確保台灣的經貿外交政策與空間。 歐盟在經濟上推行單一貨幣區,藉由歐元(EURO)的創立,提升整個經濟 體的競爭力,同時積極與全世界各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組織簽立「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等雙邊及多邊的經貿協議。根據姜家雄的研究, 西歐各國正逐漸由經濟整合邁向貨幣整合,為了完成 1999 年貨幣整合的規劃, 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開始著手進行各項國防重組計劃以消減各國的預算 赤字。同時歐盟各國的國防重阻也讓台灣加強與歐盟務實國防外交的新機會。10. 治 政 大Organization, WTO)及「東 「歐盟東擴」 、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立. 有關台灣與歐盟的經貿發展,學者學家的研究大致有主要的幾個重點,包括. 協區域經濟整合」等互動性問題研究,台灣與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大約是從. ‧ 國. 學. 1980 年代開始展開接觸,為了建立台灣與歐洲共同體之間的經貿諮商管道,雙. y. Nat. 屬於非公開式的,其目的就是要避免中國大陸的干涉。. ‧. 邊自 1981 年起開始討論召開有關雙邊的定期經濟與貿易諮商會談,但此會談是. er. io. sit. 根據李振昌的研究,台灣的企業已具有「虛擬企業」 (Virtual Enterprise)的 特質,因為大部份台灣企業的生產部門或工廠均已遷移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 al. n. v i n 區。而台灣的總公司只負責營運策劃、管銷流通及研發創新的工作。 Ch engchi U. 11. 台灣企業. 遷廠至中國大陸,除了可以利用其廉價工資之外,同時可以拓展經貿市場,分散 投資風險,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同一個國家對歐盟輸出大量的產品,容易遭受 歐盟予以課徵高額關稅及反傾銷制裁等措施。 根據張藝瑋及盧靜儀的研究,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其已成為全世界各國極 欲爭取開發的市場。歐洲各國的大型跨國企業也紛紛透過歐盟執行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以下簡稱歐盟執委會)以及各國的外交部進行大規模 的遊說行動,藉以協助歐洲企業進軍中國大陸的經濟市場。同時歐洲各國領袖為. 10 11. 姜家雄, 〈西歐政經發展與我國的關係〉 , 《國家政策雙周刊》 ,第 145 期, (1996 年 8 月) ,頁 2。 李振昌, 《虛擬國家》,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年) 。 8.

(14) 了擴大雙邊經貿交流,也都展開高層互訪或組團訪問的外交活動。 12 三、非官方交流 自 1970 年代以前,國際關係理論大部份均以「現實主義」為主。但一些具 有自由土義思想的學者,從經濟合作與社會分工的角度觀察當時的國際社會,並 且提出國際關係已漸漸朝向相互依存及分工合作的局勢發展之理論。並且主張國 家已漸漸不是國際社會中之主要成員,而是由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及公民社會(civic society)逐漸取代。 13 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學者所提出的第二軌道外交(Second Track Diplomacy)便是. 治 政 大 國際事務。中國大陸以東亞強權的姿態迅速崛起,不但在外交政策上全面封殺台 立 以複合互賴理論(complex interdependence)為理礎,透過多元的溝通管道參與. 灣的發展空間,在經濟發展上也有逐漸取代台灣的現象。14 但台灣與歐盟之間的. ‧ 國. 學. 第二軌道交流機制尚未發展成熟,因此雙方之間僅就非官方關係之領域,展開全. ‧. 方位的交流與互動。. y. Nat. 第二軌道外交泛指以非政府組織為主體所進行的各種多邊性政策議題對. er. io. sit. 話、協商與合作的活動。15 但若干形式的國會、半官方和非正式外交,係由國會、 卸任總統、其他卸任政府官員、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及遊說人員等負責執行及規. al. n. v i n 劃。第二軌道外交對於冷戰的結束發揮了關鍵的催化作用,在後冷戰時期更躍升 Ch engchi U 為促進各國在全球性與區域性議題上建立互信與共識以及推重多邊合作的重要. 輔助機制。其亦可說是「預防性外交理論」的體現。其有別於秘密、不民主、雙 邊等大國之間實行傳統外交的特性,而是改以開放、民主及多邊的方式進行。16. 12. 張藝瑋,盧靜儀, 〈台灣開拓國際關係的另一條道路─以歐盟為例〉 , 《新世紀智庫論壇》 , (2003 年 12 月) ,頁 18。 13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我國在第二軌道外交之功能與限制〉 , 《政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1989)。轉引自宋學文, 策月刊》,第 50 期,(1999 年 9 月),頁 24。 14 陳怡文, 〈從全球治理探討我國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 ,《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 31 期, (2005 年 9 月),頁 90。 15 朱雲漢, 〈全球主義、區域主義與第二軌道外交〉, 《理論與政策》, (1996 年冬季號),頁 3。 16 鍾京佑, 〈台灣推動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因素〉 ,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第 13 卷 第 2 期, (2005 年 12 月),頁 158。 9.

(15) 國際權力關係結構已漸漸從單邊主義轉變為多邊協商及合作,此變化透露著軟性 力量與善用權力等面向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台灣與歐盟在非官方關係之交流與發展,其所運用的仍是「議題連結」 (issue-linking)理論。根據宋學文的研究,此理論基礎建構的條件包括了David Easton的開放系統理論(open system theory) ,其強調系統的開放性及輸出入間的 回饋(feed back)現象,其次是J. D. Singer的層際分析,其強調議題之外溢效果, 最後是Keohane與Nye的互賴理論,其強調組織或制度對議題協調與規範功能之 角色。在此三個條件之下,任何單一議題都有可能會透過外溢效果進而牽動或創 造更多的議題。17 面對變化多端的國際情勢,再加上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台灣. 治 政 大 以往決策與主導外交事務的外交部已漸漸轉變為與民間團體相互配合,共同發展 立 之局勢。透過結盟的方式,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事務的決策過程中可以發揮重大的. ‧ 國. 學. 影響力,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改變以往國際社會以國家為主體的決策模式,. ‧. 成為人類處理國際公共事務的重要管道。 18. y. Nat. 外交困境始終是台灣最想突破的重要工作政策。依據國際互賴理論. io. sit. (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所產生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已使得. er. 外交的內涵、國界的範圍、政府的職能等均必須賦予新的定義。19 2000 年台灣在. al. n. v i n 新政府上任後,提出「多元外交」的政策主張,藉由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網絡, Ch engchi U 實踐多元外交政策的重要選擇。在與中國大陸間既存的不對稱外交態勢下,透過. 「角色」 (actors)與「議題」 (issues)的結合,亦即藉由軟性與硬性的議題設定, 有效連結及擴有至各領域的交流,以尋求各種可能的外交途徑,突破中國大陸的 外交封鎖。未來,中國大陸的「大國外交」政策對台灣的影響勢必愈來愈深、愈 來愈廣,對台灣而言,多元外交的戰略途徑不僅益形迫切,也具有相當的戰略意. 17 18. 19. 宋學文, 〈議題聯結與兩岸關係之研究〉 , 《全球政治評論》 ,第 4 期, (2003 年 10 月) ,頁 30。 陳水扁, 〈為我國參加非政府組織開闢新的活路〉, 《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11 期, (2000 年 9 月),頁 4。 宋學文, 〈我國在第二軌道外交之功能與限制〉 , 《政策月刊》 ,第 50 期, (1999 年 9 月) ,頁 24。 10.

(16) 義。 20 從西洋史的角度來看,1948 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 繞過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開拓了歐亞之間的海運事業,自此歐亞文化 開始展開交流與互動。到 16 世紀歐洲國家也展相繼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成立殖 民地,不僅為亞洲地區注入了大量的歐洲文化元素,同時也使得亞洲文化變得更 加的多元。 21 「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是外交領域的一種,長久以來 被歐美國家認為是開展國家對外關係與國際計畫的前置互動過程。在這過程中, 國家的制度、價值、體系、國家形象及文化特色等,將透過雙邊或多邊層次之互 動來開展。 22 美國Joseph Nye認為「國際政治本質之恆常變動...而這使得無. 治 政 大 形力量,變得更為重要。...而其中全球文化、國際建制將擔負起另一個更關 立 援、國際援助及醫療合作等多領域的範圍。. 學. ‧ 國. 鍵的角色」。 23 台灣在推展多元外交時,以發展文化外交為主軸,主要以人道救. ‧. 歐洲的傳統大學是世界各地學子的留學重鎮,美國高等學府的師資主要來源. y. Nat. 也都幾乎是留學英國、德國及法國等的學人。尤其是英國的劍橋大學(Cambridge. er. io. sit. University)及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更是世界各國重要及知名人士的留 學首選。歐洲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Is)制度發展. al. n. v i n 及改革不僅讓歐洲在國際學術的競爭中位居優勢地位,對於歐洲區域內的學術研 Ch engchi U 究交流及互動更是影響甚大,例如法國政府的「法國國際教育總署」(Agence. Edufrance),即是專責制定與推動獎勵外國學生到法國留學的政策。而 1999 年 的「波隆納宣言」 (The Bologna Declaration)建立的「歐洲學分轉換與累計制度」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也讓歐洲學生及外國留學生. 20. 林吉郎,王士豐, 〈台灣未來參與國際NGOs網絡的策略〉 , 《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 11 期, (2000 年 9 月),頁 85-89。 21 陳明麗, 〈風靡歐洲的明清外銷瓷〉, 《典藏古美術》,第 195 期, (2008 年,12 月),頁 134。 22 黃富娟, 〈以文化外交突破台灣外交封鎖線〉,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 31 卷第 4 期,(2008 年 4 月),頁 37。 23 Joseph S.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 Affairs, New York, p.164-166. 11.

(17) 可以在歐洲各國內自由流動及學習。 24 1988 年法國巴黎大學八百週年慶紀念會時,法國、德國、英國及義大利等 四國教育部長共同簽署「巴黎大學宣言」 (Sorbonne Declaration) ,決定致力推動 學歷與文憑的一致化(harmonization),並提出高等教育「三─五─八」架構 25 的體制構想。自此歐洲地區的國家也紛紛響應高等教育政策的作法,藉由提供優 渥的獎學金之機會及完善的研究設施及設備,以及短時內即可獲得學位的優勢, 在全球各地展開招生活動。歐盟也提出伊拉斯莫大學生交流計畫(The 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rasmus) 、蘇格拉底方. 治 政 大 Jean Monnet Programme)等多項有關學生交流及學術研究之方案。 立. 案(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Pla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及莫內計畫(The. (Maastricht Treaty)充份賦予歐盟多 1992 年歐盟所通過的「馬斯垂克條約」. ‧ 國. 學. 項新的權利,其中即包括對文化發展影響重大的第 128 條條文。該條文讓文化藝. ‧. 術上的合作成為一項有法源依據且具高度共識的目標。1997 年阿姆斯特丹條約. y. Nat. 中,重新紀錄了第 128 條條文並修改為第 151 條條文,強調歐盟應該支持一切基. er. io. sit. 於尊重和倡導歐洲文化的多元性的活動。自 1992 年起歐盟即提出了三個重要的 文化企畫案,包括萬花筒計畫(Kaléidoscope,1996 至 1999 年)、亞里安計畫. al. n. v i n (Ariane,1997 至 1999 年)及拉斐爾計畫(Raphaël,1997 至 1999 年) 。希望透 Ch engchi U. 過文化的創作與合作、書籍的出版與翻譯等,配合歐盟各國的文化政策,推動歐 洲文化在國際間的影響力。 26 文化藝術自古便是外交的利器,將這種概念落實執行,將可為國家之外交帶 來多方面的利益,例如法國藉由文化和觀光的理念結合,不僅每年可為法國賺取 龐大的觀光收入,同時也可以將法國的文化推展及介紹給其他國家的人。而文化 更是國防的延伸,「文化即國力」的概念讓世界任何強勢文化可以極盡「同化」. 24 25. 26. 王如哲, 〈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發展與展望〉 , 《評鑑》 ,第 16 期, (2008 年 11 月) ,頁 18。 本構想係指在高中畢業後,原則上修業三年取得學士學位,修業五年(及學士後續修兩年) 獲取碩士學位,修業八年後可獲博士學位。 陳郁秀, 〈動見觀瞻,唯有文化〉 ,《新活水》,第 17 期,(2008 年 3 月),頁 4-9。 12.

(18) 之能事,例如美國透過消費娛樂讓人他接受其文化及美學價值觀。 27 現在國際社會強調的是人權的時代,人類對人權保護的要求與日益高漲。人 權的範圍廣泛,包括第一代人權(例如公民與政治權利等)、第二代人權(例如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等)及日漸重要的第三代人權(包括集體性、團體性的權 利,例如和平權、自決權、發展權與健康環境權等)。人權理念的彰顯與落實是 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尊重人權已是現代國際法及國際政治的主流發展。當代 世界人權運動是一種承先啟後的人權運動,承繼著人類在發展上爭取人性尊嚴、 自由、平等奮鬥的傳統。這個傳統建立在宗教及哲學思潮之上,也表達了近代科 學的發現,亦即各種價值相互間的密切關係以及人權與和平的密切關係。 28. 治 政 大 根據羅致政的研究,從「擴展民主」的觀點而言,一個由民主國家所組成的 立. 自由社群(liberal community)是一個容易化解彼此衝突,且能夠促進和平共存. ‧ 國. 學. 的國際環境。29 在國際民主人權的大潮流下,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軍事佔領. ‧. 的殖民時期,歷經非法佔領殖民統治,從威權時代的白色恐怖、解除戒嚴到總統. y. Nat. 直接民選,在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轉型過程中,無論是對於人民基本自由或是人權. er. io. sit. 的維護與鞏固,台灣均是透過立法的方式以及和平的手段,逐漸演化及深化。這 是國際法上人民有效自決(Effective Self-determination)的驗證。2006 年台灣已. al. n. v i n 被「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評定為「最自由國家」之一。一系列的民主深 Ch engchi U 化過程也讓歐盟國家更可以接受台灣爭取國際空間之提議。.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台歐之間雙邊關係與多邊關係為主要面向,並從二個主要面向裡再 區分政治交流及經貿交流兩大區塊,藉由所蒐集之學術資料,進行全面性及廣泛. 27 28. 29. 王凌莉, 〈文化外交〉, 《表演藝術》,第 57 期,(1997 年 9 月),頁 54-70。 陳隆志, 〈由國際人權法談「人權立國」 〉 ,《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34 期,(2006 年 6 月),頁 27。 羅致政, 〈美國「擴展民主」戰略的理論與實踐〉 , 《台灣政治學刊》 ,第 2 期, (1997 年 12 月), 頁 193-195。 13.

(19) 性的研究,唯因礙於外交機密資料之限制,且政府公開資訊有限,故研究方法主 要是以文獻分析法作為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希望藉由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學術專 著及期刊論文、相關政府公開資訊及出版品、研討會會議資料及案例研究等方 式,並透過實際發生之國內、外之外交案例及各國政府發表的決議或提出的應對 政策等。.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本論文研究之範圍從 1989 年至 2008 年間台灣與歐盟關係發展為主,與歐盟. 治 政 事件,歐盟與台灣的關係開始出現變化,截至 2008大 年為止係因為台灣第二次政 立 成員國關係研究為輔。研究的年代範圍選定係因自 1989 年中國大陸發生天安門. 黨輪替,各項外交政策也隨之開始改變。本論文研究的面向包括雙邊在傳統外交. ‧ 國. 學. 模式的發展情形、雙邊的經貿關係及雙邊非傳統外交模式的交流發展等三方面,. ‧. 同時於研究中加入台灣本身國內政治因素對台歐關係之影響。個人在做文獻分析. y. Nat. 時發現學者專家對於台灣國內政治因素對台歐關係之影響著墨甚少,包括台灣執. er. io. sit. 政者或政黨的主要傾向等人為因素,例如台灣自解嚴後,歷經二次政黨輪替,從 解嚴時代到李登輝總統的「兩國論」 。2000 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積極. al. n. v i n 想要透過法理台獨,徹底解決兩岸問題,因此陳水扁總統提出「一邊一國」的理 Ch engchi U 論,甚至推動「入聯公投」等積極性政策,到了 2008 年政黨再次輪替,新任的. 馬英九總統提倡「外交休兵」之理念,致使台灣之外交政策出現本質性的變化, 由於台灣歷任執政者的理念不同,外交政策上也會隨之改變,然而這些不同的政 策不僅會影響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發展,同時間接的也會影響到台灣與歐盟之間 的關係發展,因此個人在研究時會加入台灣國內政治因素對台歐雙邊及多邊關係 之影響。 唯國際情勢涉及層面廣泛,多數官方文件不易取得,在研究上有不少資料限 制與不確定性之因素,但本問題之研究對台灣之未來有著重要之影響,同時兼具 學術價值,因此本研究之資料蒐集大部份以過去學者專家所發表之研究成果為基 14.

(20) 礎,同時以雙邊政府之公開資訊為輔,研討台歐雙邊在各領域之交流及發展。. 第五節. 論文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緒論,包括研究動機及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範 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等五部份。第二章為研究台灣與歐盟的政治關係 發展,範圍包括國際情勢分析、台灣內部政治因素對台歐關係的影響、歐盟與亞 洲及兩岸政策等。本章主要是藉由國際情勢的回顧,探討台灣與歐盟雙邊在歷史 上的因緣,同時置重點於台灣內部的政治局勢對雙邊關係的影響,以及歐盟其本. 治 政 大 各國均想要與中國大陸發展緊密的政治關係,然而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一個中 立 身的亞洲發展及兩岸政策。中國大陸堀起後所伴著強大的國際影響力,致使歐盟. 國」的外交政策之下,各項外交事務推展困難,本章希望探討台灣與歐盟及中國. ‧ 國. 學. 大陸三者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及過去以往實際發生的外交案例,抽絲撥. y. Nat. 係的影響。. ‧. 繭,予以深入性探討,並於本章最後一節加入美國的亞洲發展對「台歐中美」關. er. io. sit. 第三章為探討台灣與歐盟的經貿關係,包括雙邊經貿關係發展、雙邊協商機 制、貿易法規對雙邊所產生的投資障礙及國際區域經濟整合等範圍。本章之重點. al. n. v i n 在於藉由蒐集及統計台灣與歐盟或其成員國之間的經貿交流情形,雙邊從歷年的 Ch engchi U 協商機制解決貿易爭端,化解各項貿易法規對雙邊的投資障礙,建立緊密經貿關 係。國際經濟局勢已朝向區域經濟整合的方向發展,目的即是希望過經濟整合加 強經濟競爭力,本章最後是研究歐盟東擴後及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後,台歐雙經貿 關係的變化、影響及發展限制因素等。藉已分析研判台灣如何在與歐盟無建立正 式官方關係下,研擬出一套拓展及擴大雙方經貿交流之政策。 第四章為研討非傳統外交模式的台歐關係,包括文化與學術之交流、民主政 治與人權外交、氣候變遷、環境議題及疫情防堵等等的國際合作。台灣與歐盟並 無建立正式官方外交關係,在歐洲之邦交國也僅教廷一個國家,但台灣與歐盟在 緊密的經貿關係發展中,逐漸建立穩固的政治關係,同時藉由上述二項領域所延 15.

(21) 伸出的非官方關係之交流,包了了文化、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等領域的關係互動 也日漸擴大與頻繁。本章希望透過雙邊實際交流資料之蒐集及研究,以現有之交 流為基礎,擴大及精進雙邊關係,甚至尋找替代可行方案,以期台灣與歐盟在文 化、學術、環保、醫療及民主政治等交流上能達到更深入的全方位發展。本章最 後也加入國際局勢的影響因素,亦即中國大陸的限制因素。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外 交鎖封是採全面性的,尤其是台灣希望藉由文化外交增進國際曝光率等宣傳台灣 文化活動,中國大陸均是透過正式官方外交關係表達反對與不滿。本章希望藉由 上述研究,研擬台灣未來在國際上推展非官方關係,甚至是建立第二軌道機制的. 治 政 大 第五章為結論,本章節希望藉由上述章節之研究,論證台灣與歐盟雙邊關係 立. 可行替代方案。. 的發展及未來走向,同時研擬相關政策建議及可行方案。以上為本論文之架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2) 第二章. 台灣與歐盟的政治關係發展. 國家與國家間的外交活動大致可區分為官方的外交模式及非官方的外交模 式。台灣因國際政治地位的定位問題,致使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一直扮演著特殊 的角色。目前台灣與歐盟沒有官方外交關係,歐盟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並 不承認台灣的合法主權地位。但台灣的經濟實力及政治民主化等現實因素,讓台 灣與歐盟雙邊在非官方及經貿領域的合作保持著非常活絡的往來,同時雙方官員 互訪頻仍,並簽定多項協定等。 台灣與歐盟的政治關係發展,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在於來自中國大陸的干涉. 政 治 大. 及邦交限制。然而歷經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及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許多經濟. 立. 體制較不健全的國家均是陷入了經濟危機,而台灣卻靠著健全的經濟體制及經濟. ‧ 國. 學. 發展實力處於優勢地位。因此台灣與歐盟雖然在政治上受到了中國大陸的限制, 但雙方在經濟上卻保持著密集的非官方交往。. ‧. 台灣位居亞洲第一島鍊,其地緣政治及地理戰略性具有無可取代之特性。雖. y. Nat. sit. 然台灣並無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在國際強權的敵對與競爭下,台灣自始至終均是. n. al. er. io. 以美國為主要外交對象。台灣對美國的軍事武器採購金額更是一筆龐大而且可觀. i n U. v. 的預算;而台灣與歐盟在軍事戰略交流上,也曾與歐盟國家完成數筆武器採購. Ch. engchi. 案,在政治民主化及人權自由化的領域上,歐洲議會也數度公開聲明支持台灣適 度的參與國際組織等。 本章的研究主題是台灣與歐盟雙邊的政治關係,從歷史的角度及背景說明在 不同階段台灣與歐盟的關係發展。因為台灣與歐盟並無正式的官方外交關係,因 此本章第二節主要是從台灣歷任政府的外交政策及重大國際外交事件的角度,探 討歐盟在台灣政府外交政策改變下,與台灣關係之發展。其次討論歐盟的亞洲政 策及兩岸政策。最後研析及論證台灣與歐盟在政治關係發展的限制及應有作法。. 17.

(23) 第一節. 國際情勢分析. 本節主要是從歷史角度分析台灣與歐盟雙邊關係的發展。時段的劃分區分為 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戰後的國際情勢(1949 年至 1989 年)背景說明,第二階 段是天安門事件後(1989 年至 2003 年)台歐關係的轉變情形,第三階段是歐盟 正式在台灣設立官方組織及中國大陸和平崛起後(2003 年至 2008 年)的情勢發 展。區段時間的選定是基於中華民國政府自 1949 年播遷來台,國際局勢及兩岸 之間的關係都產生了重大的變化。而 1989 年中國大陸發生天安門事件,歐盟對 於大陸採取相關制裁政策,整體國際情勢使歐盟對台灣的關係也趨向改善。2003. 政 治 大. 年歐盟執委會正式於台灣設立「歐洲經貿辦事處」 (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立. Office in Taipei),更是台灣與歐盟外交史上重要事件之一。. ‧ 國. 學. 一、戰後國際情勢.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及西班牙人先後佔領台灣的澎湖、台南、基隆等城市,. ‧. 這是台灣與歐洲國家最早的接觸。曾經在台灣殖民的歐洲國家,其根深蒂固的文. y. Nat. sit. 化傳統深深的影響著台灣。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整個歐洲致力於戰後. n. al. er. io. 的重建工作,而戰後的中國也第一次與歐美國家並列世界五強。30 雖然戰後的中. i n U. v. 國內部仍然存在著內戰及地方鬥爭,但仍不影響雙邊之間的交往。 31 到了 1949. Ch. engchi. 年中華民國政府自中國大陸播遷來台,整個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中的地位及角色 也隨之改變。在 1960 年代初期,台灣曾經表示願意跟歐洲共同體建立正式的邦 交關係,但都未獲得歐洲共同體的同意,可是台灣仍然與歐洲共同體的部份成員 國維持著正式的邦交關係。 到了 1960 年代中期,台灣國際地位開始出現動搖。1964 年法國選擇承認中 華人民共和國,台灣與歐洲共同體的交流進而中斷。32 1971 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出 30. 1945 年聯合國成立,中國、美國、英國、俄國及法國並列世界五強,同時成為聯合國安全理 事會的常任理事國。 31 歐盟自 1958 年成立,本處所言之關係發展,係指台灣與歐洲國家之整體關係發展;為使整體 歷史脈絡更趨完整,故研究之時間自 1949 年為基礎點。 32 鍾志明,〈歐洲聯盟全球戰略利益下的台海政策〉,歐洲聯盟與兩岸以及亞洲國家關係學術 18.

(24) 聯合國,自此台灣與歐洲國家的接觸也進一步的受到限制,外交政策上也維持著 戰後的主要外交主軸,即以美國為全力發展方向。到了 1973 年西班牙正式承認 中國大陸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隨後 1975 年葡萄牙也相繼承認中國大陸。同年, 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台灣在歐洲地 區僅剩一個於 1942 年正式建交的邦交國教廷,並設有大使館。 歐洲共同體與中國大陸建交後,對台灣的態度也隨之轉變。歐洲共同體僅承 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關稅區(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歐洲共同體的所有成 員國都承認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歐洲共同體將不與台灣 保持任何官方關係或締結任何協定」33,歐洲共同體自此奠定了「政經分離」的. 治 政 大 特殊政策,始終低調的與台灣保持著非官方的交流互動。 立. 整體而言,此時期台灣在各項發展也因受到戰後及國內的政治因素之影響,. ‧ 國. 學. 大部份的物資還是需要靠著美國的支持與援助。而歐洲也忙著推動戰後重建工. ‧. 作,各國間在政治、經貿及外交領域上均尚未形成一個共同或集體的政策。. y. Nat. 二、天安門事件的影響. er. io. sit. 到了 1980 年,台灣與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因為經貿議題,雙方又開始展 開接觸。1989 年中國大陸爆發了「天安門事件」 ,抗議活動及忽視人權的鎮暴措. al. n. v i n 施,引起了歐盟的關注。天安門事件的爆發不僅讓中國大陸的形象受到嚴重打 Ch engchi U. 擊,同時在整體國際情勢的轉變下,台灣與歐盟的關係也產生了重大的轉折與變 化。例如 1990 年起歐盟陸續與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UNCHR)提案遣責中共忽視人權的紀錄,國際輿 論也不利於中國大陸。 1979 年後歐洲議會係為歐洲人民直接民選產生,向來都是以「人權至上」 的歐洲國家,無法漠視中國大陸對人權的忽視。再加上台灣在這個時期宣佈「解. 33. 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社管學院歐洲聯盟研究中心籌備處,2006 年。 吳志中, 〈歐盟之亞洲政策〉 , 《當今歐盟─中國─台灣關係的演變與未來》 , (台北:財團法人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8 年),頁 43。 19.

(25) 除戒嚴」,全力發展經濟並對外開放,致使歐洲議會與台灣的交往關係也更加深 化。在經過一連串協商後,雙方決議自 1981 年開始每隔三年定期召開一次經貿 諮商會議。此會議隨後也演變成台歐之間重要的經貿溝通管道,雙邊的對話層級 也向上提升至部長級的對話。1985 年 7 月歐洲議會通過了第一個對台灣極為友 善的決議(請見附錄一),決議內容包括對台灣在各種不同議題上的友好方案, 並呼籲歐盟執委會應積極改善與台灣之關係,此對加強台灣與歐盟的雙邊關係發 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34 同時 1990 年台灣與歐盟簽定了「貨品暫准通關證制度協 定」及「互免海運事業所得稅議定書」即是雙方關係深化的證明。 35. 治 政 大 Policy)之外交政策,台歐之間僅限於「非官方管道」之二軌外交(Track II 立. 但因現實的困難國際處境,且受限於中國大陸「一個中國」(One China. Diplomacy) 。關係發展初期,台灣與歐盟間還是保持著非官方型式的互動,雙方. ‧ 國. 學. 以「經貿性協商會議」為溝通管道,討論的重點以經濟層面為主軸。此經貿會議. ‧. 除了可以避免中國大陸的外交抗議外,還可以增進台歐雙方的經貿交流。. y. Nat. 此時期台灣與歐盟在政治層面的互動,包括歐洲議會於 1991 年 6 月成立「台. er. io. sit. 灣之友協會」 (The Association of Taiwan Friends) ,後來更名為「歐洲議會對台灣 互動小組」 (The European-Taiwan Inter Group) 。1993 年 5 月歐洲議會通過《蕾汀. al. n. v i n 報告》 (Viviane Reding)」及《辛德萊報告》 (Michael Hindley)二項重要決議案, Ch engchi U 目的在請歐盟執委會及成員國支持台灣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 、 「國際貨幣基金會」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 「世界銀行」 (World Bank)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等國際組織,而台灣立法院 也於 1994 年成立了「中歐國會議員聯誼會」,為台灣與歐盟推展更為密切的雙 邊關係。 1996 年中國大陸不顧國際間反對,堅決於台灣海峽之間進行軍事演習及飛. 34 35. 張台麟, 〈歐洲議會友我決議案的意義與影響〉 ,《交流》,第 66 期, (2002 年 12 月),頁 41。 陳勁,《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 年),頁 258-264。 20.

(26) 彈試射,歐洲議會為了抵制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惡意威脅,於 2、3 月的歐洲議會 議程中提出嚴重的譴責聲明,同年 7 月更通過了「台灣在國際組織中的角色」之 聯合決議案,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36 ,並於 1997 年歐盟預算修正案中,提列 預算以提升執委會和台灣之間的合作交流,同年 5 月,時任台灣外交部部長章孝 嚴先生也應邀到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發表演說。2002 年 1 月 1 日歐盟更支持台 灣以「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三、中國的和平崛起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37 已經引發了歐美各國的注意,全世界各國. 治 政 大 均很想要進入中國大陸廣大的市場。然而在與中國大陸的互動中 ,又害怕被其「以 立 經逼政」38 的政策所限制。中國大陸在國際上處理兩岸問題堅持「避免台灣問題. ‧ 國. 學. 國際化」及「主權國家內政不容外力干預」的一貫立場。. ‧. 同時因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杜哈回合談判破裂,致使世界經濟走向區域經濟型. y. Nat. 態為主,亞洲龐大的經濟市場及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了歐盟各國的青睞。歐盟在考. io. sit. 量其全球戰略利益下,開始展開與亞洲的交流。從 1996 年開始每二年舉行一次. er. 的亞歐高峰會(Asia Europe Meeting Summit, ASEM) 39 即可看出。此會議涵蓋「政. al. n. v i n 治、經濟及社會」等三個支柱(Three C h Pillars)。不僅擔任歐洲與亞洲間合作及交換 engchi U. 意見的論壇,同時也鼓勵各國國會及人民團體參與此對話機制。由歐盟執委會編 列了 3500 萬歐元給新加坡的亞歐基金會(Asia Europe Foundation, ASEF),即可看 出歐盟對亞歐會議的重視。. 36. 吳東野, 〈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 , 《遠景季刊》 ,第二卷第三期, (2001 年 7 月) , 頁 34。 37 2002 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首次於第十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和平堀起」的政策。 主要是指中國的經濟和軍事發展是對世界有利,而且中國不希望跟其它國家有衝突。 38 以經逼政主要是指中國大陸利用其廣大的經濟市場,迫使其他國家在其本身的政策上做出讓 步。 39 亞歐高峰會首次於 1996 年(泰國曼谷)舉行,其次分別是 1998 年(英國倫敦)、2000 年(韓 國漢城)、2002 年(丹麥哥本哈根)、2004 年(越南河內)、2006 年(芬蘭赫爾辛基)、2008 年 (中國北京) 。 21.

(27) 第二節 台灣政治對雙邊關係的影響 「維護主權與合法性、安全防衛及經濟永續發展」一直是台灣外交政策的主 要目標,且三者互為關聯。擁有國際合法性能提供台灣心理及實質上的安全感, 在面對中國大陸之威脅也可訴諸國際解決,與世界各國亦可簽定自由貿易協定, 增加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因此只要有國際合法性,台灣就得以全力發展經濟。40 本節主要是以台灣的外交政策為基準,分析研究台灣不同的外交政策對台歐雙邊 關係的影響。台灣內部的政治情勢與不同執政者之政策理念走向對台灣與歐盟間 的雙邊政治關係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本節以台灣歷任執政者的執政時間做區. 政 治 大. 分,討論各時期政府與歐盟在政治上的重要事件發展及其對雙邊關係之影響。. 立. 一、戒嚴時期. ‧ 國. 學. 台灣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國內政治因素及中國共產黨的內亂的問 題,進而實施戒嚴。施政重點置於內部整治及建立民主法治國家,此時期的中國. ‧. 民國雖然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但在國際外交上並無重大的發展。. y. Nat. sit. 1949 年中華民國播遷來台後,即進入戒嚴時期,此時期的政府主要政策,. n. al. er. io. 仍是以聯合歐美國家,反攻中國大陸,推翻共產政權為主。1950 年代中華民國. i n U. v. 與大多歐洲國家均有建立邦交關係,但因地緣政治之關係,並無積極推展之意. Ch. engchi. 圖,因此後來即陸續斷交。一直到了 1960 年代,台灣政府曾表示願意與歐洲共 同體建立邦交關係,但後來礙於國際情勢的現實,歐洲國家大部份均是選擇與中 國大陸實施建交。 1971 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整體國際情勢對台灣更顯不利。美國是戰後強權, 台灣國內各項發展均得靠美國援助,因此台灣整體的外交是以美國為重點,並未 積極與歐洲國家建立直接而穩固的盟邦關係。台歐雙邊在此時期唯一的官方協議 是 1970 年 10 月所簽訂的「棉訪協議」41,但此協議也在 1973 年遭到片面終止。 40. 41. 王萬里, 〈我國與歐盟之關係〉,我國與歐洲之關係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 中心歐洲聯盟研究論壇,2002 年,頁 8。 王萬里, 〈我國與歐盟之關係〉,我國與歐洲之關係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 22.

(28) 這段期間雙方關係出現了另一個轉機。台灣因本身國防武力及科技均尚未成 熟,無法達到國防自主的目標。歷年來的對外軍購更是台灣政府的重要外交政策 之一。就在 1981 年歐盟會員國荷蘭因為其造船廠經營困難,台灣國防部利用資 金援助之方式與荷蘭 Rhine Scheldt Verolme (RSV)造船公司簽訂建造潛艦意願 書(Letter of intent)。而台灣為了回饋荷蘭也立刻在荷蘭進行高額的採購行動。 整體而言,戒嚴時期前的台灣主要外交政策是以美國為主,與歐洲共同體之 間的經貿往來並不頻繁,雙邊貿易額也有維持在有限的貿易額。一直到了 1987 年 7 月 14 日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宣布解除戒嚴令後(請見表 2-1),台灣社會隨即. 治 政 大 易於台灣進行商業活動與投資。歐洲共同體與台灣展開交流除了是為了各會員國 立. 進入高度開發階段,一連串的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這些改革都使歐盟的企業更. 的商業利益外,更為重要的是台灣是一個民主憲政體制的國家,此乃與歐美國家. ‧ 國. 學. 所提倡的民主法治相符,因此獲得歐美國家的肯定與支持。. ‧ y. 影響. sit. 台灣由一個權威體制國家走向民主. 廢除「戒嚴法」. io. 1986 年 9 月 28 日「民主進步黨」早. n. al. 法治國家。. er. 1987 年. 台灣實行重要政治改革統計表. 改革事項. Nat. 時間. 表 2-1. Ch. i n U. v. 1989 年. 「人民團體法」承認反對黨. 已成立,但至 1989 年才獲得承認,. 1991 年. 選出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 人民開始真正參與政治運作。. e n g c h i台灣政治由一黨執政轉為多黨制度。 完全開放國民大會代表席次,取代. 1993 年. 廢除「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7 年及 1948 年在中國大陸所選出 的國民大會代表,台灣正式邁入憲政 體制國家。 台灣第一次開放總統直接由人民選. 1996 年. 首次直接民選第九任總統. 出,真正達到「主權在民」,完成主 要政治改革。. 資料來源:王萬里, 《歐盟、台灣與中國的三邊關係》 , (台北:五南,2008 年 12 月) ,頁 122; 表格由作者自行整理製作。. 中心歐洲聯盟研究論壇,2002 年,頁 2。 23.

(29) 二、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 1989 年中國大陸發生天安門事件,相對於台灣的宣布解嚴,雙方間的對比 更加強烈。解嚴之後的台灣變得更加開放與自由。從 1991 年台灣修定憲法,到 1996 年台灣第八任總統及副總統第一次由人民直接選出,讓台灣的民主憲政奠 定更深化的基礎,歐盟對於台灣的轉型亦表示高度的肯定。 李登輝總統於 1991 年上任後即提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 (1991 年-1997 年, 計畫總金額達八兆二千億台幣,歐盟的成員國曾經為了爭取參加台灣的「六年國 建」,多次派遣部長級官員訪問台灣,同時有關對台軍售意願也明顯提升 42 。. 治 政 大 李登輝總統自 1990 年上任後,藉由台灣當時強大的經貿實力所創造出的 「台 立. (一)「務實外交」與「經貿外交」政策. 灣經濟奇蹟」,提倡「務實外交」與「經貿外交」之政策。 43 對外關係發展以鞏. ‧ 國. 學. 固並加強與有邦交國家之雙邊關係、提昇與無邦交國家之實質關係及積極參與國. ‧. 際組織及國際活動為主要方向。由於台灣自解嚴後,經濟實力不斷加強,因此對. y. Nat. 外關係的發展大都以經濟資源聯結政治外交關係為原則,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 er. io. sit. 與友好國家的關係,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並擴大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政經合作。透過貿易、投資及援助,提. al. n. v i n 高台灣的國際地位。但許多受援國政府也都知道台海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及兩岸 Ch engchi U 的外交競爭,因此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也會經常在外交的承認上遊走於台海兩岸 之間,從中牟利。因此「凱子外交」、「金錢外交」已漸漸成為台灣外交政策的 代名詞。 44 務實外交的主要作為即是透過政府間部門的運作,推展及協商雙邊政府的政. 42. 吳東野, 〈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 , 《遠景季刊》 ,第 2 卷第 3 期, (2001 年 7 月) , 頁 2。. 43. 李登輝總統於1990年5 月20 日就任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演說時,指出:「身為國際社會的一 分子,中華民國一向本著平等互惠的原則,遵守國際規範,參與國際組織,善盡國際責任。 今後必將以更務實的精神,擴展國際活動空間,促進國際合作,共謀國際社會的繁榮與和平。」. 44. 李新穎, 〈從受援到外援〉 ,《外交部通訊》,第 27 卷第 2 期, (2008 年 3 月),頁 44。 24.

(30) 策,其中最具體的表現即是透過互設辦事處為代表。台灣與歐盟雖然沒有正式的 官方外交關係,但台灣與歐盟各會員國間則大部份均有設立「經貿辦事處」,從 1988 年到 2004 年台灣在歐洲地區的經貿辦事處已高達 24 處(請見附錄二)。 但台灣在歐洲地區的邦交國依然是僅維持一個國家「教廷」。而台灣官員出訪歐 洲地區更是持續呈現正成長,最高曾有一年 50 餘人出訪歐洲;歐洲官員訪問台 灣的部份,最高也達一年內就有 17 人訪問台灣的紀錄。 45 (二)戒急用忍與兩國論 1996 年中國大陸以軍事演習為由,在台灣海峽試射中程彈道飛彈,台海飛. 治 政 大 1997 年 7 月 9 日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接受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DW) 立. 彈危機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歐洲議會為此事件也曾通過決議公開譴責中國大 陸。. 46. 總裁魏里希(Dieter Weirich)與該台亞洲部主任克納伯(Gunter Knabe)訪問時. ‧ 國. 學. 提出「1991 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 ‧. 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 y. Nat. 中國』的內部關係。 47 」。歐盟雖然在發表的聲明僅強調「一個中國」的原則,. er. io. sit. 同時表示「兩岸應藉建設性對話且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必要性 48 」(necessity of resolving the question of Taiwan peacefully through constructive dialogue),對於前. al. n. v i n 總統李登輝先生的兩國論並無明確表態其政治意涵 ,但美國、英國及法國等卻 Ch engchi U 49. 在聯合國總務委員會上連手抵制台灣的入會申請案,由此可知歐盟並不支持台灣 在政治上改變現狀。 由上述二個事件可以明顯看出歐盟對於台灣的立場及態度。歐盟支持台灣的. 政治民主化,同時堅決反對中國大陸以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相對的,歐盟也反對 任何一方改變現狀,甚至造成危機。李登輝總統的務實外交政策不僅為解嚴後的 45. 高朗,〈李登輝總統時期外交關係之演變(1988-1997)〉,台灣大學研究計畫,(1998 年 7 月),頁 2-6。 46 OJ of EC, “Resolution on further threats on Taiwan.” No. C65, March 14 1996. 47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新聞稿,http://www.president.gov.tw. 48 “CFSP Presidency Statement, Brussels (20-07-1999).”No. 10256/99 (Press 232) of EU. 49 吳東野, 〈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 , 《遠景季刊》 ,第二卷第三期, (2001 年 7 月) , 頁 33。 25.

(31) 台灣拓展了更寬廣國際空間,改變過去戒嚴時期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外交上 「零和競賽」的思維,同時也增進了台灣與歐洲地區的關係發展。 三、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 2000 年 3 月 20 日台灣實施總統大選,此次選舉結果為台灣在民主政治發展 過程中註記了重要的一頁。台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歐盟議會也在同年 4 月時針 對總統大選結果發布表示歡迎的聲明,並呼籲歐盟會員國及執委會應加強對台關 係及儘速在台設立代表處 50 ,增進雙邊的關係及交流。 (一)「全民外交、人權外交與民主外交」政策. 治 政 大 台灣外交政策藍圖」,強調以全面參與國際事務的「新國際主義」為主軸,主張 立 陳水扁總統於 2000 年當選後,以「民主奇蹟」為背景基礎,提出「跨世紀. 開發多元外交方式,不同以往以政治考量為優先的的立場,強調實質的國際合. ‧ 國. 學. 作,其中包括了全民外交 51 、柔性外交、經貿外交、文化外交、元首外交、國會. ‧. 外交、人權外交、民主外交及科技外交等領域,唯未來的外交關係發展仍將以過. y. Nat. 去的外交政策為基礎。所謂全民外交,亦稱多元外交,其就是透過非政府組織,. er. io. sit. 聯合民間的力量,共同發展對外關係。陳水扁總統充分暸解民間團體的力量,已 將非政府組織及相關的民間團體列為推動台灣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同時積極推. al. n. v i n 動「國際合作發展法」的立法工作。而陳水扁總統在兩岸政策上,與中國大陸則 Ch engchi U. 採取對抗的方式,主要在邦交國的競爭與挖角,雙方在國際外交上展開「零和外 交」的競賽。 52 (二)強調台灣主體意識及入聯公投 台灣自 2000 年陳水扁總統執政後,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積極倡導「台灣主體 意識」,同時企圖推動法理台獨及改變許多重大國家政策等。歐盟在此時期對於. 50. 張台麟, 〈歐洲議會友我決議案的意義與影響〉 ,《交流》,第 66 期, (2002 年 12 月),頁 42。. 51. 1999年時任台灣外交部長胡志強在參加中山大學政治所的一場座談會時,即提出「全民外交」 就是利用民間資源增進我國對外的實質關係。. 52. 林德昌, 〈結合民間非政府組織,強化我國的人道關懷與援助〉 , 《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 11 期, (2000 年 9 月),頁 31。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arly experiences have long term impacts on brain power.. • Creative play and quality care make all

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可降低兒童受傷害/虐待

香港教育大學 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聯席總監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至於上

童工是指在工作場合下僱傭兒童,剝奪兒童的童年成 長,干預他們正常上學,在精神、身體、社交或道德 上造成威脅或損害。非洲 5-17

社會福利署 家庭及兒童福利科 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兒童管養) 伍麗珍女士..

張清榮 兒童文學創作論 新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理論和.. 陳千武等 第四屆「兒童文學與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