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題目:從全球化觀點探討恐怖主義對管理之衝擊 The Exploration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Brought by Terrorism: An Globalization Viewpoint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D09103003 劉 典 嚴 指導教授:林 錦 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
(3)
(4)
(5)

i

從全球化觀點探討恐怖主義對管理之衝擊

學生:劉典嚴 指導教授:林錦煌博士

摘 要

基於管理代表著管理者對生產、銷售、人力、研發、財務、資訊等諸多 構面的融合運作並對問題衝擊所提出的實用性解決方案;簡單而言,代表透 過「人」提升對「事」的經營效率與效能。於是近年幾件特殊的恐怖事件,

包括美國 911 攻擊、莫斯科挾持人質事件、峇里島爆炸案、利雅德爆炸案、

馬德里爆炸案,均強烈波及到組織的人、事經營,可謂對企業管理造成顯著 衝擊。

本文結合敘說探究法與情境分析法,輔之以系統動態學的因果回饋分 析,闡明恐怖主義的產生原因,及其為何要以美國為對象發動 911 恐怖攻擊 事件,導致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莫不深思熟慮,如何積極研擬出有效對付 恐怖主義的方法,這讓舉世許多組織對緊急事件規劃有了嶄新的關注。鑑於 全球化促使恐怖主義有更為猖獗的傾向,而欲藉由管理與科技有效防範恐怖 主義,則需改變組織對外在環境威脅的思考模式。

研究結果闡釋了恐怖主義對人力資源規劃、供應鏈管理、策略行銷三個 管理構面受衝擊的意涵。基於萬事肇因於人,因而本研究將人力資源規劃作 為探究組織管理對付潛在恐怖事件衝擊的首要項目,管理者需借助歷史上重 大災難的經驗,將反恐任務視為危機管理的一環,以提升人力資源部門緊急 應變的有效性。此外,在存具恐怖主義的變動性環境裡,為確保作業的持續 性,還須檢視供應鏈管理層面,這可透過基礎建設的防護、雙軌制的存貨管 理、隨時掌控貨運行蹤、改善協同商務等四個要項來降低風險衝擊。最後,

鑑於企業管理任務的最終目標乃降低損失或追求利潤極大化,而恐怖事件往 往會對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有所干擾,特別是對國際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方 式與訂價等策略行銷等方面的衝擊,因而萌生了在這方面改善管理作為的機 會與挑戰。

本研究的貢獻,在於描繪出恐怖主義的產生,且將恐怖主義與經營管理

(6)

ii

發展做適度連結,並對導致全球有關防範恐怖攻擊事件的科技管理現況,做 一剖析及提出合理的解釋,以說明一旦遭受恐怖攻擊後,組織經營上應有之 防禦與變革,同時引發對未來管理實務的思考。

關鍵詞:全球化、恐怖主義、系統動態學、敘說探究、情境分析

(7)

iii

The Exploration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Brought by Terrorism: An Globalization

Viewpoint

Student : Dian-Yan Liou Adviser : Dr. Chin-Huang Lin

Abstract

Integrated with production, sale, human resource, research & development, finance, and information scenario, management is often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sudden impacts from other external environments. As shown by the aftermath of the 9/11 attacks, Bali bombings, Madrid bombings, and London bombings, some technologies have been fundamentally affected by terrorism, especially those concerning globalization, infrastructure, corporations, education, and individuals.

This paper considers a variety of ways that terrorism and threats to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security are affecting 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se effects exist at several levels and in a number of interconnected areas. It considers the history of terrorism,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rrorism, and what might be don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effects of terrorist attacks.

Using system dynamics (SD), narrative inquiry, and scenario analysis methodology, our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causes of terrorism and why the United States was chosen as the target for the 9/11 terror attacks. The concept of SD, helps analysts realize the variation of a complicated system and perceive how an internal feedback loop within a system impacts the whole system’s behavior.

After suffering the 9/11 attacks, the American-led coalition carefully considered how to study and develop effective methods for anti-terrorism strategies. Sinc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had existed for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enewed interest in emergency prevention policies in many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Functional terrorism preparedness requires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thinking about external environmental threats, and this should be led by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marketing. In order to achieve

(8)

iv

this goal,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s must redefine their role in terms of crisis management. Four key supply chain planning measures for insuring post-emergency operations should be observed, there would be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dual inventory, shipment visibility, and improved collaboration. These anti-terrorism efforts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likely to arise from such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alytic approach of causal loops,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 detail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mpted by terrorism. Consideration will need to be given to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workforce planning and succession. Terrorism pose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threats to the operations of the firm. It represents a market imperfection that increases transaction costs and creates barriers to the free flow of goods. A collection of proposi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s offer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lies in appropriately analyzing links between terrorism 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resent relevant technology situation and to initiate a discussion of futur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rends.

Keywords: Globalization; Terrorism; System dynamic; Narrative Inquiry;

Scenario analysis

(9)

v

誌 謝

No more prizes for predicting rain. Prizes only for building arks.

――Anonymous

前述引自無名氏的嘉言,或可譯為「預知下雨不稀奇,唯有建造諾亞方 舟才令人激賞。」本研究即是基於這種精神,期許企業在面對恐怖主義風險 世界裡經營,除了懷有防患於未然的真知酌見,在管理技術上,還能具備未 雨綢繆的實踐家精神。攻讀博士學位不也如此?除了提升自我的人生智慧與 學術涵養,在台灣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似乎還兼具防止被淘汰的作用,讓生 涯規劃延伸出防患未然的功效。

進修博士學位四年來,總覺得治學的過程富含一種淒涼飄泊之美。縱然 表面上齊聚課堂與世相親,任何人都能把臂傾談;但心底深處卻隨時湧生一 些不安與寂寞,為著所學何用以及該如何尋覓論文主題與內容而煩憂。

曾經於聚會研討時,從所屬師門的碩士生同學口中,得知大夥兒對指導 教授林錦煌老師有著緊迫盯人的感受。但不知是這些同門師弟妹們因年紀稍 輕而抗壓性較弱,還是老師基於「因材施教」而有著不同的互動,致使在筆 者接受指導的過程間,感受到的一直是其耐心與包容。

由於個人對商管領域的諸多議題皆感興趣,常於課程餘暇,不揣自陋,

在報章塗鴉,聊表心得。雖然暢所欲言,但卻也因此不能在研究領域學有專 精,故而自從修完博士班課程學分後,曾有一陣子茫然不知該如何投入於學 位的取得,反倒是醉心於各式商業管理教科書的撰寫,陸續出版了「商品行 銷策略」、「服務業行銷」、「零售管理」、「訂價策略」、「促銷策略」……等教 材,期許用活潑式的內容與編排,吸引時下青年的閱讀興味。然而,就在這 段期間,某位學長善心賜教:依學術倫理而言,博士生若在尚未取得學位前 以個人身份著書立說,有如僭越師長之舉。聞後心中頗為忐忑,但寫作實乃 個人興趣使然,並非有意造次。然而,隨著拙作逐一上市,林老師見狀非但 並未苛責,竟然還對我寫書所練就的蒐集文獻與組織資料的功夫讚譽有嘉,

其提攜後進之氣度,實令我萬分感佩。

(10)

vi

於博士班三年級之際,筆者所任職的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為了評鑑之故,

延請台北科技大學的胡同來教授蒞校指導。豈料胡老師一到校,就點名我列 席,原來他知我常於報刊塗鴉而萌生會唔的意興。由於其初訪育達之日,我 因無課而不在校區,未謀其面,半年後胡老師再度訪視育達,才有幸得其教 誨。由於素未謀面,也就懷著奇特的心境「赴約」,怎知一見如故,對我鼓勵 再三,彷如前世即已結緣的導師一般。談話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胡老 師勉我「在學術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就好像行銷講究差異化,才有辦法在市 場上突圍。

這使我聯想到,孔子曾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有些儒者對此解釋 是:「得好好研究異端才行,這種攻治異端的精神,若不幸淪喪,學術便要僵 化了。」讀書的樂趣,固在尋覓真理,實亦在欣賞偏見。因真理不易得,所 以凡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偏見,都值得吾人欣賞。這種欣賞,既須胸襟,

也要有眼力。因為於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論調中,能洞察其為偏見,本來 就非易事。然而像林錦煌、胡同來兩位恩師,明知我慣於班門弄斧,在一些 作品中不免有所偏蔽,但他們卻並不加貶抑,實令我倍感殊榮。

我之就學,基本態度即如此:樂於偏見,攻乎異端。在當前台灣朝野只 知黨爭而不時興關注國際「恐學」的氛圍中,我以「恐怖主義」對「管理衝 擊」為論文主題,就某方面而言,或許稱得上是頗具叛逆的精神,但何嘗不 可視為創造性的勇氣!為了不將論述落於俗套(一般學者泰半只將恐怖主義 與政經軍事結合探討),舉凡與解決事情的方法有關之技術層面,均是筆者感 興趣的探索範疇,故而論文中,時而歷史,時而行銷,可能略帶了一點兒「遊 於藝」的態度,顯示了不少膚淺滑稽的觀點,但治學的初衷仍是嚴肅的。

於此,也非常感恩於費心指導我一整年「多變量分析」課程的林淑萍老 師。承蒙她的認真教學與愛心溝通,原本我以為管理學門的論文,勢必要以

「量化研究」來處理,故而確實致力鑽研於統計分析好一陣子。不過,學者 龔鵬程認為,每個時代的學術研究,都可能形成一套規格,伴隨著屬於它的 儀式與禁忌,如蘇格蘭學生相信研究神學落後者會淪為小鬼那樣,為一個時 代中人所深信不疑,久而久之,這些為某些人所堅持的儀式、規格與禁忌,

便神聖化了,森然如神殿。後來,我因為領悟到以「敘說探究」方式來推展,

也有另一番樂趣,遂未奉行「管理治學所需的量化研究」之儀式與規格,決 定仍以自己擅長的質性研究方式來撰寫論文,並降低文字堆砌的乏味感。豈

(11)

vii

料林淑萍老師並未苛責,還鼓勵我信任自己所選擇的研究方法並進而認真治 學方是研究的重要態度,誠然感恩於她圓滿了我追求論文可讀性的心願。

在口試會場,對我論文所該展現的聚焦性與嚴謹度,許淳教授剛柔並濟 地批評指教,讓我體驗了大師的風範。科管所謝玲芬所長慣常展現的親切風 格,也是令我深切感懷的,與其巧結「始終」美好的緣份更是難能可貴(我 的博士生入學測驗、博士學位資格考,謝玲芬老師均為口試委員之一)。

最後,若非過逝的父親於生前以高標準勉我用功向學,若非於美國賓州 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攻讀光電博士學位的舍弟頂力 協尋學術資訊,若非慈母關愛和支持、賢妻精神鼓勵以讓我生活無虞,則個 人今日難有此些許成就。

總之,取得博士學位的過程與感受,實非筆墨所能全然抒發,誠以本論 文獻給曾經關心、照顧我的師長、家人以及至親。

劉典嚴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 95 年 7 月 19 日

(12)

viii

目 錄

摘 要...i

Abstract ...iii

誌 謝... v

目 錄...vi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 4

1.3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2.1 國際恐怖主義的起源與定義... 10

2.1.1 恐怖主義在定義上的迷思 ... 10

2.1.2 恐怖主義的歷史發展 ... 15

2.2 管理與科技的發展 ... 20

2.2.1 融合科學與技術的管理 ... 21

2.2.2 科技管理的定義... 24

2.2.3 恐怖主義與技術的關聯性 ... 26

2.3 全球化的意涵 ... 28

2.3.1 全球化的爭議來源與因果關係... 28

2.3.2 權力問題與全球霸權結構 ... 30

2.3.3 國際間的猜忌與互信 ... 31

2.4 危機管理... 33

2.4.1 危機的界定 ... 33

2.4.2 存具外部風險的世界 ... 34

2.4.3 系統觀點下的危機管理 ...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13)

ix

3.1 研究概念和邏輯 ... 39

3.2 系統動態學的因果迴路分析... 40

3.3 探索式研究的敘說探究法... 44

3.3.1 敘說探究的理論概念 ... 44

3.3.2 在恐怖事件上的詮釋與運用 ... 45

3.4 情境分析... 47

3.4.1 情境的基本意涵與應用 ... 47

3.4.2 情境分析與一般預測方法的區別... 48

3.5 信度與效度... 50

第四章 全球化與恐怖主義的關係... 57

4.1 從宗教狂熱到恐怖主義... 57

4.2 全球化對恐怖主義的影響... 59

4.3 全球性災難與防恐省思... 62

4.4 美國九一一事件後的國際局勢 ... 66

第五章 恐怖主義與科技的相互作用... 69

5.1 科技對恐怖主義的助長... 69

5.1.1 資訊科技與訊息傳播 ... 69

5.1.2 大量傷亡式的攻擊... 72

5.1.3 生物武器與化學製劑 ... 73

5.1.4 自殺攻擊與扣押人質 ... 74

5.2 反恐科技的展望 ... 75

5.2.1 資訊科技 ... 77

5.2.2 生物檢測 ... 78

5.2.3 查驗... 78

5.2.4 防爆... 79

5.2.5 生化防治 ... 80

5.2.6 高科技防禦 ... 81

5.3 反恐勢力與恐怖主義的抗衡... 82

第六章 恐怖主義對管理的衝擊 ... 85

6.1 人力資源規劃 ... 86

6.1.1 非預期性危機... 86

(14)

x

6.1.2 緊急事件下的人力資源管理 ... 88

6.1.2.1 作業能力... 89

6.1.2.2 回應與防護 ... 94

6.1.2.3 善後措施... 97

6.1.2.4 培訓與領導 ... 99

6.2 供應鏈管理... 105

6.2.1 基礎建設的防護... 106

6.2.2 雙軌制的存貨管理... 108

6.2.3 隨時掌控貨運行蹤... 110

6.2.4 改善協同商務... 111

6.3 策略行銷... 113

6.3.1 策略重定位 ... 113

6.3.2 資源取得、生產與配銷 ... 114

6.3.3 訂價... 116

6.3.4 行銷溝通 ... 118

6.3.4.1 移情行銷... 119

6.3.4.2 復原行銷... 119

6.3.4.3 娛樂行銷... 121

6.3.5 國際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方式... 12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26

7.1 結論 ... 126

7.2 管理意涵與研究貢獻 ... 129

7.3 後續研究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134

附錄... 154

歷年發表論文、著作一覽表... 154

一、國際期刊論文發表... 154

二、國際研討會發表... 155

(15)

x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概念架構... 9

圖 2.1 科學與技術發展路徑及兩者間的互動 ... 24

圖 2.2 科技管理的跨領域特性 ... 26

圖 2.3 影響外國直接投資決策的最大風險項目 ... 35

圖 3.1 以冰山象徵研究方法的周延性... 39

圖 3.2 因果鍵示意 ... 43

圖 3.3 全球化與恐怖主義... 43

圖 3.4 軍備競賽的因果循環 ... 44

圖 3.5 敘說探究法對瞭解事件來源的邏輯架構 ... 46

圖 3.6 以回顧與前瞻對事件參與者從事情境分析 ... 49

圖 3.7 質性與量化研究信賴程度之比較... 50

圖 4.1 在災難與防患的恐怖平衡 ... 65

圖 4.2 以外力破壞原本趨向平衡的系統... 66

圖 4.3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現勢因果迴圈... 67

圖 4.4 聯合國與分離意識的恐怖平衡... 68

圖 5.1 恐怖事件對創新線性模式的衝擊... 76

圖 5.2 全球化體制下恐怖主義與反恐國家的抗衡 ... 83

圖 6.1 恐怖主義對管理衝擊的要素架構... 85

圖 6.2 遷徏人員與分散文件的因果迴路... 92

圖 6.3 回應與防護的因果迴路 ... 96

圖 6.4 善後措施在人力支援、培育暨領導方面的因果迴路 ... 103

圖 6.5 恐怖事件對存貨衝擊的因果迴路... 109

圖 6.6 恐怖威脅下跨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與行銷溝通... 125

(16)

xii

表目錄

表 1.1 全球 2002 年發生的恐怖攻擊數目 ... 3

表 1.2 台灣在恐怖主義議題上的相關論文篇目一覽... 4

表 1.3 各類組織受恐怖事件衝擊的數目... 5

表 2.1 恐怖主義界定要素內容分析表... 13

表 2.2 國際恐怖主義的演進 ... 19

表 2.3 技術(technology)定義的範圍 ... 22

表 2.4 技術的存在形式及其示例 ... 23

表 3.1 傳統與系統動態法的特徵比較... 42

表 3.2 恐怖活動是各種元素的集合... 42

表 3.3 質性與量化研究對「信賴程度」的評估依據研究取向 ... 51

表 4.1 從災難經驗到反恐發展的挑戰... 63

表 5.1 自殺式爆炸攻擊使用之技術器材... 74

表 5.2 對付恐怖主義的科技應用實例... 81

表 5.3 全球化體制下恐怖主義與反恐國家抗衡的文獻驗證 ... 84

表 6.1 歷史上的非預期性危機舉隅... 87

表 6.2 遷徏人員與分散文件的因果迴路之文獻驗證... 93

表 6.3 回應與防護的因果迴路之文獻驗證 ... 97

表 6.4 人力支援、培育暨領導方面的因果迴路之文獻驗證 ... 104

表 6.5 恐怖事件對存貨衝擊的因果迴路之文獻驗證... 109

表 6.6 娛樂行銷將恐怖主義映射到好萊塢影藝事業... 122

表 6.7 恐怖主義帶給行銷管理的意涵... 125

(17)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全球性恐怖主義(Global Terrorism)在今日社會中已成為一件嚴酷的現 實【144】。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在《Fortune Favors the Bold》書中

【253】,以《聖經》裡構築巴別塔(Tower of Babel)1的過程來比喻全球化所 帶給人類的紛爭:「建築工事都已經開始了,還是擾嚷不斷。有人贊成,有 人反對,卻沒人知道『它』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比喻下,全球化顯然是現在進行式。造成爭擾不斷的問題在於,

「這座經濟的巴別塔缺乏全盤規劃,」梭羅認為其原因在於「各國政府並不 想碰全球化,因為它削減了政府的重要性,以及控制經濟事務的權力。」另 一方面,「全球化真正的建築師—民間企業」,若非自覺在全球經濟體系太 過渺小;即是相信市場運作的效率,所以也無須費心思考如何設計及建構全 球經濟。也就是說,這座經濟的巴別塔,從不同的立足點看,得到的形貌就 不一樣。站在塔頂的富人,和剛從塔底往上爬的窮人,所見的景緻完全不同。

儘管站在全球體制外面遠觀的人,和躋身全球體制內部的人,因所見所 聞迥異其趣,但這些不同的觀點,只是角度不同,原沒有對錯之分,但卻由 此產生衝突性的利害關係,因而蘊釀出恐怖主義存在的契機;其中,由恐怖 份子所施展的攻擊行動,堪稱是最引人注目的。

2001 年 9 月 11 日發生在美國紐約的九一一恐怖事件,倒塌的世貿雙子 星大樓造成 3 千人以上死亡,世人雖然同情,但畢竟不是親身經歷。同情之 餘,其它國家許多人認為,此乃工業富強、仗勢凌人的美國咎由自取【100】。

彷彿不少國家的人們希望世貿雙塔的攻擊事件,能使美國謙虛一點、小心一 點。

1 根據《聖經》記載,巴別塔事件是導致不同人種分布與各種不同語系的主因。洪水退後,

諾亞全家人出了方舟,神吩咐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要分散)」(創世紀九:1);

但是諾亞的三個兒子與其子孫,卻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肥沃平原地上定居下 來,並開始建造巴別塔做紀念,為要宣揚己名,免得分散地面各處。由於他們違背了神的 旨意,神便以變亂口音的方式,使其彼此間無法有效溝通,他們只好停工不再建造,並且 分組分散在地面(創世紀十一:1-9)。

(18)

2

這樣的指陳似乎有待商榷。人類因為微電子、電腦、電信、人造材料、

機器人學及生物科技等六大關鍵科技的突破與互動,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並逐步創造知識經濟的新紀元。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中,富國和窮國之間 的差距會更加擴大,令恐怖份子對美國這種世界超級強權心懷不平,而隨時 想伺機修理美國人的意圖,是其慣將世界貧富不均、區域性戰事頻仍一股腦 兒全歸罪於美國身上,這也是「全球化」最常被詬病之處―― 總以為全球化 是美國化。

恐怖主義可謂反全球化或反美國化的一個支流,因懼怕全球化將帶來對 其不平等的災難,於是又興起了一波其他人無法預期的恐怖事件災難。真正 的災難,絕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必須過濾許多可能的因素,找出其間的相 關性,釐清因果關係,才能了解需憑恃什麼技術才能為這種恐怖循環解套。

可惜,人性通常不願意研究災難,潛意識中總覺得何必這麼悲觀,反正 不可能再發生。即使美國這麼文明的國家體制,世貿中心的悲劇,都拖了一 年多才成立委員會來調查。原因竟然在於「類似的事件實在太恐怖了,不堪 回首」。況且,即使不尋常的意外事件發生時,一開始總會引起很大的震驚、

興趣及討論,但如果沒有專責單位負責處理,終將不了了之。然而舉例而言,

世貿雙塔崩塌的經驗告訴我們,防火及損害控制的新知識,對營造新建築很 有用,但對翻修老建築則幫助有限【253】。所以,如果用心研究恐怖事件所 帶給科技管理的衝擊,仍會對人類社會帶來正面的效應。

此外,台灣由於缺乏天然資源,極度倚靠國際貿易以促進經濟發展,可 謂是「全球化」局面下的深度仰賴者。雖自1980年代以降,呈現了傲人的經 貿表現,但因一向以「防禦性」武力做為國家軍事方針,加上國民在宗教信 仰上以內斂謙和的佛教徒為大宗,且國際政治地位頻遭中共打壓而顯孤立,

遂幾度避過恐怖份子用以做為滋生事端的對象。表1.1統計了非政府團體2002 年在各國發動的國際恐怖攻擊事件之數目,從中可見,恐怖份子並未把台灣 當做肇事的地域,而集中在其它特定國家或地區。因此,可能造成國人輕忽 有關恐怖相關事宜的探討。

(19)

3

表 1.1 全球 2002 年發生的恐怖攻擊數目

發生恐怖事件的國家 事件數

哥倫比亞 191

印度 45

安哥拉、葉門、印尼、菲律賓、蒲隆地 8

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剛果共

和國、納米比亞、以色列、阿爾巴尼亞 5

墨西哥、委內瑞拉、西班牙、法國、德國、瑞士、義大利、阿 爾及利亞、蘇丹、伊索比亞、索馬利亞、烏干達、坦桑尼亞、

泰國、俄羅斯、阿富汗、塔吉克、伊朗、伊拉克、智利

2

世界其餘國家(包括台灣、中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

蘭、南美諸國) 0

資源來源:【24】。

然而,台灣政治導向一直是處於親美狀態,加上世界已如地球村,牽一 髮動全局的可能性大增,當下與恐怖事件無直接關係,並不代表未來永遠幸 運得與恐怖份子絕緣,故而研究恐怖主義的動態發展仍有其必要。綜觀目前 台灣以恐怖主義為議題的博碩士論文,均側重於軍事情報、政治偵防、國際 關係、國土保安的探討2,鮮見以管理觀點剖析,更是幾無透過「科技管理」

的觀點來切入3(整理如表 1.2),促使本研究擬填補此一空缺。

基於以上種種認知,激起了本研究嘗試將「全球化」、「恐怖主義」與

「管理技術」等議題串連,企圖藉由三種研究方針的綜合使用-挑選重大的 恐怖情境事件,對其情境敘說探究,系統性地剖析其因果關聯-以對危機管 理教育略盡棉薄貢獻。在此動機之下,論文內容雖偶有涉及國際政治關係的 述說,但論述主軸乃置焦於科技進步所將帶給全球化、恐怖主義的衝擊與機 會,進而思索如何改善全體人類在管理層面所遭逢的挑戰。

2 經查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5】,自民國 73 年至 94 年博碩士論文題目含有「恐怖主義」

或「恐怖份子」於其間者,僅 19 篇,且全屬碩士論文,並無博士論文。

3 以上 19 篇論文,多數出自政治、外交、國際關係研究所,並無任何管理所的研究生在此 領域論述。

(20)

4

表 1.2 台灣在恐怖主義議題上的相關論文篇目一覽

民國 論 文 題 目 / 作 者 系 所 1. 94 年 論戰犯制裁之國際機制-兼論懲治恐怖主義之適用性

/莊坤龍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 究所

2. 93 年 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挑戰與美國的回應 / 翁向珊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3. 93 年 英國反恐怖主義之研究 / 高瑞豐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 4. 93 年 「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活動與區域安全/梁嘉桓 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5. 93 年 恐怖主義威脅下的校園安全管理機制研究 / 詹慶臨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 6. 92 年 國際恐怖主義與九一一事件:一個文明衝突論的觀點 /

陳芙萱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7. 92 年 國際恐怖主義蓋達(AL-Qaeda)組織之研究 / 謝俊民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 究所

8. 92 年 菲律賓反恐怖主義活動之研究 / 潘日輝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 所

9. 91 年 恐怖主義與現代戰爭 / 繆宏昌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 略與國際事務所 10. 91 年 日本報紙再現恐怖主義的研究─以日本赤軍為例 /

河合妙子

政治大學/新聞學所

11. 91 年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恐怖主義活動 / 邢志霖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 究所

12. 91 年 全球化下恐怖主義的發展 / 陳佳緯 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 察研究所

13. 90 年 國際恐怖主義之研究-兼論九一一事件對中美交往戰 略之影響 / 陳維富

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

14. 89 年 恐怖主義與國際法 / 游寶珠 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 究所

15. 87 年 《恐怖份子》的分裂城市―電影的都市象徵研究 / 高瑞陽

淡江大學/建築學所

16. 81 年 雷根政府反國際恐怖主義政策之探討 / 鄧素貞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 17. 76 年 國際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危機決策―一九八六年美國對

利比亞的危機行為之研究 / 王崑義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 策略研究所

18. 75 年 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 / 丘臺峰 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 究所

19. 73 年 巴解恐怖主義之研究 / 劉壽軒 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資源來源:本研究整理。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生活在恐怖主義日益昌獗的今日,紛至沓來的恐怖事件對社會經濟層面 的影響,有些可能像遠方霧氣一般,當下一閃即過;有些衝擊則已很明顯,

然而對於它們究竟持續多久?或它們對社會結構與商業管理將滲透多深?則 仍是未知數。不論是組織、業主或購買者,均未能了解並預測全球恐怖主義 的崛起對全球商業環境造成的一連串影響,本研究的任務,即企圖填補這一 空缺,專注於恐怖主義對組織管理層面的衝擊,特別是如何應用科技來改善

(21)

5

恐怖事件災難所帶來的後遺症。

有鑑於全球化世局下,恐怖主義日益猖獗帶給世人危機無限,等於是驅 動科技應用管理的問題需求。理由在於先進的技術是制衡暴力的充分條件,

然而其基礎是建立在人力資源的正確導引與配置,唯有吾人正視人性良善的 前提,才是反恐的必要條件,也才能促使科技發展有可能正確地用來解決恐 怖事件所需要的危機管理措施。

危機因素的存在與系統本身之良窳無關,只要系統內部有互動關係的存 在,同時就會有危機因素與之共存。如果危機因素相互之間無甚接觸或是互 動後產生的效果不強,且在系統容忍程度內,危機暫時還不至於發生;如果 危機因素相互碰撞或受相互影響所產生的加乘效果,超過了系統忍受的極 限,危機就會迅速爆發。

直覺上,一般人可能會以為恐怖主義與軍事佈署的議題最具相關性,但 是所有的工業大國,都有絕對優於任何恐怖組織的軍械,從表 1.3 可以看出,

恐怖主義無法危及它們的軍事優勢,恐怖主義對強權的威脅在於經濟與政治 干擾――特別是從商業體系下手。這使得本研究探索「恐怖」與「管理」對 組織經營方面的相互影響議題顯得格外有意義。

表 1.3 各類組織受恐怖事件衝擊的數目

組織

商業 外交 政府 軍事 其他

1996 235 22 12 5 90

1997 328 30 11 2 80

1998 281 35 11 3 68

1999 278 59 27 18 95

2000 383 32 18 14 115

2001 397 18 12 3 99

資源來源:整理自【262】。

從系統的觀點來看,任何性質的組織都是開放的系統,而非封閉的系統,

此意味著無法自絕於外部環境的影響,它們必須和環境進行交換。例如,企 業必須從環境中取得各種資源,包括人力、原物料、設備等,而其產品也必 須銷售給環境,由於環境具有高變化性、不確定性,以及侷限性,使得各種

(22)

6

新的環境機會或威脅自管理環境中源源不斷地湧現,並對公司造成深遠的影 響,恐怖主義就是這種環境要素之一【93】。

在學理上,管理環境可分成個體環境與總體環境。對組織經營有直接與 立即影響的環境因素謂之個體環境(Micro-Environment),至於總體環境

(Macro-Environment),則包括了人口統計、經濟、社會文化、法律、科技、

自然環境等,其成員包括了供應商、行銷中間機構、顧客、競爭者……等。

由於個體環境成員的最小單位均由「人」所構成【131】,且涉及物料的上下 供輸事宜,以求更有效率地將商品或服務行銷至消費者這一端,而過程間便 可能受到恐怖事件的強烈衝擊而遭受嚴重打擊,從而引發了對全球化企業的 人力資源規劃、供應鏈管理與策略行銷三方面善加管理的重要性。至於改善 這三方面的管理議題,有賴對總體環境中科技要素的改善,基於總體環境的 內容廣泛,在監控上,可以使用關鍵事件分析(critical incident analysis),亦即 只就總體環境中重要情境事件的發展與未來趨勢進行監控,以求在有限資源 中做出最有效的運用【29】,準此精神,為免探索失焦,本研究採取對科技環 境的觀照,作為論述主旨,理由是相較於人口統計、經濟、社會文化、法律 等人文背景層面,科技與恐怖事件的互動與衝擊,顯得更為立即、明顯而關 鍵。事實上,科技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的發展,整合了工程、商 學和管理的專業學問,用以計畫、開發、執行和實現組織中的科技能力,以 達成組織策略和運作的目標【157】。也就是說,科技管理是一個問題驅動

(problem deriven)的實用學門,其核心課題是希望能為技術的利用,提供 反恐議題上實用的管理準則。

雖然基於恐怖份子的攻擊行動有可能隨時翻新,使得本研究無法保證全 然囊括了新世界局面中即將面對的管理議題。不過,仍需有研究可以從宏觀 的角度來探索這件事,否則一般的危機管理就無法深謀遠慮地解決恐怖活動 所帶來的威脅,而只能淪為短暫性的抗衡。基於此,在恐怖主義所帶來的危 機管理議題上,本研究目的即企圖在管理的範疇中,對跨國企業的人力資源 規劃、供應鏈管理與策略行銷方面的技術改進措施,產生一定程度的貢獻。

1.3 研究架構

儘管本研究的行文間,會因輔助需要,而言及諸如恐怖主義的起源、生 化武器及恐怖份子所釀成的其它威脅,但本研究所關注的,是與管理層面相

(23)

7

關的技術議題,並以全球化影響下,防止恐怖攻擊事件的策略意涵做為論述 主軸。

管理學文獻 確認了三種策 略觀點――獨特處境觀點(situation-specific view)、普遍性觀點(universal view)與情境觀點(contingency view)。獨特處境觀 點意指惟有依照廠商的獨特立場,才能明瞭如何推論組織策略,並視組織績 效係由環境所造成【117、217】。於是,廠商績效將隨外在環境的趨於不利而 下降。相對的,普遍性觀點認為,策略具備了對所有處境均有某種程度適用 性的普偏性法則【116】,在這種觀點下,只要發展出面面俱到(all-encompassing) 的管理方式,外部環境是相對不具影響力的。

本研究採情境觀點或情境理論(contingency theory),由於它受制於部份環 境與組織狀況,而介於獨特處境與普遍性觀點的中間地帶以傳達最佳策略

【106、123】,其意涵是廠商在兼顧內外部環境的一系列情境下,所憑恃的最 佳結構與方法【103、123、276】。環境狀況決定了組織反應的本質需要較佳 的績效,因此廠商應適應其環境【76、153】。要想應付環境上的各種情境以 成功地發展並應用策略,則需要廠商與時俱增地開發潛能。商業管理方面的 績效並非全然單獨由環境或單獨廠商的作為所決定,而是兩者並重下的結果。

儘管情境理論也曾遭到批評【225】,它為組織結構與策略和某些情境變 項間的概念化關係提供了一個有用的途徑,管理者在面對各種環境狀況時不 致於感到無助,且能發展出組織結構與策略而據以處理。此外,在管理上必 須經常重新評估各式策略,特別是當外在環境潛在影響廠商而致重大改變的 期間,此措施的確需要,因為時下所應用的策略各有其侷限。業者的管理習 性【172】很可能拖延或阻止了業務發展和實務應用時所需的策略性變革

【123】。

組織幾乎無法控制文化上、社會上、政治上、法律上、經濟環境方面以 及一般環境複雜度的情境變數【36】。組織當會發現其制度的或慣常的背景(例 如,政府規定與政策的本身)也是一種環境上的情境【50】,而各式制度展現 在全球各國的國家安全政策與方法,至於恐怖主義的生成就會影響交易成本 與環境可預測性,進而對公司績效有一定程度的衝擊。

研究者藉由考慮廠商內部的因素作為情境變數,而採用了較廣義的情境

(24)

8

意涵【80】,例如,廠商的知識基礎、組織策略、技術均可視為情境變數【37、

116】。行銷策略與相關活動同理可視為獲致並提升業者績效的重要情境變數

【170】。由於恐怖主義通常引起企業環境的突然性變動,故而用以回應恐怖 主義的概念性策略與手法,便得益於採取情境論。

恐怖攻擊事件除了恐怖份子本身是主要事件參與者(actors),企業(Firms) 也會受恐怖主義影響,於是就得雇用策劃出對付恐怖主義管理者。另一方面,

所有商品與服務的購買者(Buyers),亦可能受恐怖事件而干擾到生活上的採購 行為。至於像中央與地方政府這類的公共實體(Public entities),並包括可能以 不同方式對恐怖主義有所反應的其它公立機構或半公立(semi-public)實體(諸 如港務局、經貿協會、聯合國)。總體來說,企業、購買者與公共實體均是受 到恐怖份子活動衝擊的事件參與者,通常也會對恐怖事件有所回應【66】。

當個別廠商遭遇恐怖事件,恐怖份子的直接作用(Direct effects)造成了對 業務的立即影響,例如,債券交易公司 Cantor Fitzgerald 在美國九一一攻擊事 件時,自原有的 960 位員工中損失了 658 位【120】,對個人或對企業來說,

該傷害顯然是個悲劇,然而就美國與世界的經濟而言,即使遭到像九一一事 件這樣的重創,其直接作用卻相對小得多。

於是,本研究的主要焦點是在恐怖主義的間接作用(Indirect effects)。這 包括了恐怖事件的發生,會造成購買者需求的下降、價值鏈或供應鏈非預期 地改變或受侵擾、產生新規章或法條的新政策,以及危害總體經濟現象與破 壞國際貿易關係。就是這些間接作用,對無數廠商的活動造成了極大的潛在 威脅。特別是,像購買需求下降這類的間接作用之所以會發生,係因對恐怖 份子活躍的恐慌感。鑑於無法預測未來事件,購買者會延遲或間斷採購;工 業需求源自零售業買者的需求,於是廣泛性的個人心理回應也將觸動工業商 品整體需求的下降,這些則觸及了本研究最後所要關心的策略行銷議題。

於是本研究的概念性架構係基於全球化環境下,以情境觀點搭配系統動 態學的因果迴饋分析,試圖探索恐怖主義對管理層面的關鍵衝擊(彙總如圖 1.1)。

(25)

9

圖 1.1 研究概念架構 全 球 化

恐怖主義

系統動態的 因果迴饋分析

對管理的衝擊面

-人力資源規劃

-供應鏈管理

-策略行銷

情境分析 敘說探究

(26)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國際恐怖主義的起源與定義

1960年以前,恐怖活動經常被認為是弱者在強權的壓迫下,所遭受壓抑、

不公平及差別待遇後,以恐怖手段攻擊堅強的對手,故而恐怖活動原本只是 弱者窮途反噬的一種報復手段,於是恐怖活動被認為是窮人的戰爭,是弱者 基於正義理由作為攻擊現存政府,化解憤怒之最終武器,其影響的範圍往往 侷限於世界的一個角落,或不為人所知【56】。如今卻在利益國家的策動及大 眾傳播媒介的廣泛報導下,不僅變質而且猖獗到影響世界各國的正常運作。

欲對其有所制衡,則需從其起源與定義開始探索。

2.1.1 恐怖主義在定義上的迷思

恐怖主義(terrorism)一詞普遍為大眾傳媒所用,但探討恐怖主義的專家們 經常暗示,花費力氣去定義這個名詞是不會有結果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 者杭士基(Noam Chomsky)認為,研究恐怖主義有兩個方法,一是採取「依 字面上的方法」(literal approach)來認真處理這個主題;另一則為採取「宣 傳的方法」(propagandistic approach)將恐怖主義的概念當作一種武器,為 權力系統服務【51】。若依照字面上來論斷,要先決定恐怖主義的組成是什 麼,然後尋找該現象的實例,如果研究者夠嚴謹,就得集中心力處理重要的 實例,然後嘗試確定原因與補救方法。至於依循宣傳的方法則取徑不同,其 前題在於官方所指定的敵人要為恐怖主義負責,然後將恐怖行動歸咎於某些 組織源頭,並將他們定名為「恐怖份子」(terrorist)。

最早在國際性條約中對恐怖行為下定義的是「國際聯盟」時代制定的「防 止和懲治恐怖主義公約」第一條第二項將恐怖主義界定為:「恐怖行為是指 直接反對一個國家,而其目的和性質是在個別人士、個別團體或公眾中製造 恐怖的犯罪行為」,明確指出恐怖行為是犯罪行為,已非法國革命時期由政 府實行恐怖主義的精神。

然而,從不同的標準看待「恐怖主義」,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答案,尤其 是國家利益、民族意識或宗教信仰等價值觀的介入後,對冠以此名的攻擊性 團體或其支持者,則視其本身為「自由鬥士」(freedom fighters),或使用其它

(27)

11

較不具貶義的詞語來自我稱呼,這些人的活動卻可能代表爭取公理的正義行 動。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中共想把新疆獨立4與台灣獨立視為恐怖主義,台北 也一再嘗試要把北京的對台武力威脅與恐怖主義掛勾,其目的均是要剝奪對 方行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以爭取全國各界的支持與了解。這讓恐怖份子與 自由鬥士之間僅有「成王敗寇」一線之隔。

針對這種現象,杭士基轉述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說了一個故事―

―亞歷山大大帝擒獲一個海盜,問道:「你居然膽敢在海上興風作浪?」海 盜回答:「那你又怎麼有膽量在整個世界興風作浪?我只有一艘小船,所以 被稱為海盜;你因為有一支海軍,所以被稱為皇帝。」海盜的回答可說是「真 知灼見」。國際恐怖主義舞台上的許多小角色,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一些 派系,以及其它組織,他們與美國的關係,就如同此故事所言一般。「恐怖 份子」與「恐怖主義」二詞成了政治宣傳戰的籌碼,使得針對其描述之駭人 行動的分析,也變得模糊隱晦。

國際恐怖主義的定義具有多種形式且反應了不同的面向,它意涵著「透 過恐怖、強迫或恫嚇,威脅或實際使用武力、暴力以獲取政治目標」【13】、

「以刻意或預先計劃的犯法行動以激起恐怖狀態」【259】、「藉由次國家組 織(subnational groups)或祕密特工,有計劃的對非戰鬥目標積極地施以政治性 暴力」(Witscllel, 2004),必須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恐怖份子之活動均發生於 仇視者的國土上,許多發生在目標國的境外,於是增加了防護該國利益的困 難度。

有關「恐怖主義」一詞在世界各知名詞典中的定義,也不一致:

一、1989年出版的「牛津辭典」,給恐怖主義界定了兩個涵義:一是專指法 國革命後政府的恐怖統治;二是指「意圖以恐怖手段打擊異己的政策,

威脅方式的使用,引起恐怖的事實或是使人恐怖的情況」。至於其他辭 典有關恐怖主義的定義,已不含法國大革命恐怖主義的意涵。

二、「韋氏大辭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1 Dictionary)則將恐 怖主義定義為:1、系統的使用恐怖行為作為強迫的手段;2、一種威脅

4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調查,九一一之後,北京當局加強鎮壓新疆反抗中國統治的維吾爾族 反對人士,並宣稱他們與「國際恐怖主義」掛鈎(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3)。

(28)

12

或者暴力的氣氛。此一定義,強調恐怖主義是一種系統的恐怖行為,或 者暴力、威脅的氣氛。恐怖主義必然是使用暴力或以暴力進行威脅。而 所謂「主義」(ism),就是指「一種獨特的教條、系統或理論」。因此,

恐怖主義就是把恐怖作為教條來信奉和實行。

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恐怖主義的詮釋是:「恐怖主義是對各國政 府、公眾或個人,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訛詐或威脅,以達到某種特定 目的之政治手段。各種政治組織、民族團體、宗教狂熱者、革命者和追 求社會正義者,以及軍隊和秘密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義」。依此定義,

恐怖主義具有三個特徵:1、恐怖主義是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

這種手段主要是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訛詐或威脅;2、恐怖主義的打擊 目標是各國政府、公眾或個人;3、恐怖主義的主體是各種政治組織、民 族團體、宗教狂熱者、革命者等。

四、「美國傳統大學英語辭典」對恐怖主義的解釋是:「常具有意識形態或 政治原因的個人或有組織的集團,對武力或暴力的非法或威脅使用,以 脅迫社會、政府為目的而危害人類或財產」。此一定義的突出之處在於:

1、把政治目的具體化,明確指出「以脅迫社會或政府為目的」;2、指 出恐怖主義行為是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原因;3、明確指出恐怖行為對財 產的危害。

僅管九一一恐怖活動的效應已為全球所感受,但仍可察覺,各界對恐怖 主義一詞之內涵仍有歧見。學者、政客、安全專家及新聞從業人員都使用一 個多樣的恐怖主義定義,某些定義集中於恐怖份子運作形態,其他則強調其 動機與恐怖活動的特徵,以及個別的恐怖份子運作形態,而也有學者認為政 府對反對運動所施行鎮壓行動就是恐怖活動等等【121】。就像前述聖奧古斯 丁所說《海盜與皇帝》的故事,道出了西方使用恐怖主義概念的意義,並觸 及當前令人髮指的所謂恐怖主義事件的本質,以極端的懷疑論來說,乃是掩 護西方暴行所精心構築的藉口。

甚至有學者認為恐怖主義此一名詞並無正確或真實的定義,而是一個不 存在的抽象性概念,因為單一定義無法有效解釋這個名詞的潛在價值【219】。

荷蘭學者Alex P. Schmid在1988年出版的著作《政治恐怖主義》中考察了1981 年以前的109種有關恐怖主義的不同界定,對它們所強調的不同因素進行了研

(29)

13

究,並得出表2.1的結果:

表 2.1 恐怖主義界定要素內容分析表

項次 要素 %

1 暴力、武力 83.5

2 政治性 65

3 恐懼、恐怖 51

4 威脅 47

5 心理效果和反應 41.5

6 (直接)受害者與攻擊目標的分別 37.5

7 有目的、計畫、系統化、組織化的行為 32

8 戰鬥策略或戰術的方式 30.5

9 非常性、違背社會普遍接受的規則、不受人性約束 30

10 強迫、強求、使對方屈服 28

11 宣傳性 21.5

12 任意性、隨機性、無選擇性 21

13 受害者是市民目標、非戰鬥目標、中立目標或旁觀者 17.5

14 恫嚇 17

15 強調受害者的無辜性 15.5

16 肇事者是團體(社會)運動或組織 14

17 象徵性、表演性 13.5

18 暴力發生的難以預測性或不可預知性、突發性 9

19 隱蔽性、祕密性 9

20 重複性、暴力的連續性或暴力戰 7

21 犯罪性 6

22 對第三方的要求 4

資料來源:【220】

Schmid並對百餘名國際間研究恐怖主義的學者進行問卷調查,試圖尋求

「恐怖主義」之共同性界定,結果有81%的學者可接受下列之定義:

● 恐怖主義是一種由秘密之個人、團體或國家行動者,所屢次採用暴力 行動以激起恐懼、憂慮、不安的手段。

(30)

14

● 恐怖份子漫無目標地選取直接受害對象,或是有選擇性的從目標群眾 中擇取對象,恐怖行動中之直接受害者並非主要行動目標,而是傳達 訊息之媒介。

● 恐怖主義之訴求目的將決定該團體所可能採取之恐怖活動方式。

學者Frederic S. Pearson與J. Martin Rochester【186】則將恐怖主義的特色 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恐怖主義大部分是由非國家成員所發動

雖然恐怖主義一詞,最先是起自法國大革命期間之恐怖統治的同意 字,但是經過兩百多年的演進,學者專家所界定的恐怖主義通常是指非 國家成員(non-state actor)所進行之暴力行為。

二、通常涉及使用或威脅使用非傳統性暴力

恐怖份子使用暴力的目的是要吸引注意、製造社會恐慌及打擊政府 威信,他們並不尊重戰爭法則,對於使用暴力之種類也沒有限制,而且 經常使用非傳統性暴力(unconventional violence)。所謂非傳統性暴力 包括劫機、綁架、包裹炸彈、暗殺、伏擊、汽車或飛機爆炸、毒氣攻擊、

威脅,或在公眾場合射擊群眾等行為。

三、恐怖團體具有政治目標

恐怖團體訴諸暴力是有政治目標的,這些目標包括建立新國家、推 翻現存政權、解放被其他民族控制之領土、驅逐外國之影響力及改變政 經社會體制等。

四、許多恐怖主義的受害者具有偶發或附帶性質

雖然恐怖主義活動常以政府官員、政府建築物作為攻擊之目標,但 是恐怖主義活動發生的地點不一定是官方建築物,也不一定是軍事設 施,許多時候一般民眾、外國觀光客因為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 點,就可能成為恐怖主義的受害者。

雖然過去用來解釋理解恐怖主義的類型學和理論已發展過多,有則清楚

(31)

15

的詮釋則讓其餘見解相形失色。根據Roskin等人的看法,對某些國家而言,

恐怖份子是訴諸政治理由而懷有怨恨的信奉者,使用暴力削弱仇恨的權力體 並在一些致力現代化的國家間成長【215】。恐怖份子主要針對敵對國家之公 民行使無法預測的破壞攻擊,進而造成社會的不安與恐懼。恐怖主義雖屬暴 力行為,但不是戰爭。恐怖主義有點像「冷戰」,有意識形態上的對立,需要 長期的忍耐和不斷的努力;但與冷戰不同的,它不會因為某一個團體或組織 的內部瓦解而結束。換言之,只要有仇恨,它就會存在。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可忽略,「恐怖主義」與「報復」在以美國為首 的教條體系中之特殊意義:「恐怖主義」指的是《海盜與皇帝》故事裡,各 種海盜所進行的恐怖行動,尤其是指阿拉伯人。皇帝及其夥伴所進行的恐怖 行動,則叫做「報復」或者是「合法預防性打擊以避免恐怖攻擊」。傳統上,

強權國家的武力威脅,通常被說成是「高壓外交」,而不是恐怖主義,至於

「強權」這個名詞只限於與美國友好的國家【167】。

加拿大籍學者Jonathan Barker【24】以「集團恐怖主義」(group terrorism)

一詞描述非政府團體的恐怖行動,並以「國家恐怖主義」(state terrorism)

指稱政府所採用的類似行為。堪稱是種論述清晰的分類,本研究亦秉持這種 定義。

2.1.2 恐怖主義的歷史發展

恐怖活動可視為人類衝突的一種表現形式,並有著悠久的歷史。細究起 來,中國古代的荊軻刺秦王,古羅馬的凱撒大帝遇刺都是著名的歷史恐怖事 件,至於美國總統甘迺迪被刺身亡是當代歷史中的典型恐怖事件。

若欲探究「組織性」恐怖主義的起源,應自西元6年開始。當時羅馬人佔 據巴勒斯坦,Judaea地區的猶太人乃集體反對羅馬人的統治,在Zealots的領 導下,發動了恐怖活動以企圖將羅馬人驅逐出巴勒斯坦【218】。特別是西元 第一世紀期間,猶太教狂熱信徒的「短劍人」(Sicarii Draggermen)組織,

為了恢復耶路撒冷的面貌,不惜違反希律王(Heroid)的希臘羅馬化,組織 一攻擊性的團體,甚至以殉教為其樂事,因而義無反顧以各種恐怖活動,如 刺殺計畫攻擊之目標、破壞宗教領袖房舍,以及縱火焚燒公共設施等。由於 該組織成員習慣攜帶一支短劍做為武器,故被稱為「短劍人」。然而「短劍

(32)

16

人」的行動並沒有為其達成建國的目標,反而在西元66至73年間引發了猶太 與羅馬間的第一次戰爭,猶太人也遭到了被撲殺的命運【57】。

此外,在西元1055年回教正統教派土耳其塞力克(Seljuqs)王國分裂了 伊斯邁派(Ismaili,回教激進派)的法蒂瑪(Fatimid)王國後,在埃及的法 蒂瑪乃淪為地下組織,開始對塞力克帝國以恐怖主義擴展其力量。由於該團 體總是秘密進行各種活動,以匕首做為武器,並視暗殺為特殊神聖行為,因 此被中世紀在阿拉伯的歐洲人稱為「刺客」(hash-shashun;assassin)【156】。

無論是「短劍人」或「刺客」等組織,其活動之動機、手段及目的,皆已具 備恐怖主義的雛形,當時雖無「恐怖主義」之名,卻已具備恐怖主義之實。

當時序步入近代史後,世界各地紛起為理念、為民族而戰的激烈活動,

暴力手段是其共同特徵。例如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由於1793 年法國革 命政府將路易十六處死,在歐洲掀起一陣軒然大波,各國政府締結「對法軍 事大同盟」,迫使法國以Robespierre為首的Jacobin政府,使用有系統的恐怖 手段,讓斷頭臺成為了威嚇並消除異己的象徵,人稱「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根據官方統計共處決了一萬七千多人【183】。英國保守主義的政 治家Burke是率先使用「恐怖主義」(terrorism)和「恐怖份子」(terrorist)等 詞彙的人之一,他希望藉此讓人民注意到Jacobin政府的暴行,及其「對人民 任意施加的不法手段」。此種慘痛的恐怖經驗讓恐怖主義成為「有組織、有制 度和有政治目的」恐怖活動的代名詞。

到了1879年,俄國「人民意志黨」(Peoples Will Party),由於其傾向於 民粹主義的「以殘暴恐怖手段奪取政權」的革命理論,奉行尼查也夫(N.

Nechaer)的「革命教理」(Revolutionary Cathechism):「任何導致革命成 功的方法都是道德的,而任何阻礙革命成功的方法則均爲不道德的」,因而 採取暗殺、炸彈攻擊等手段意圖達成其目的【177】。緊接著1881年,沙皇亞 歷山大二世遇刺和1914年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遇刺,都是在沒有群眾支持的 情況下,通過謀殺某一政府要員向社會宣傳自我的政治目的,企圖吸納民眾 參與。

如果說,十八世紀末所開始使用的「恐怖主義」這個名詞,主要是指政 府有計劃地實施暴力行動,以確保群眾夠夠屈服歸順。掌權者控制的是「批 發式」(wholesale)的思想與表達機制,以國家整體性做為恐怖主義實行的對

(33)

17

象。相較於現代的恐怖活動,恐怖主義最初的涵義已經捨棄,現在主要是用 在個人或是團體的「零售式恐怖主義」(retail terrorism),這個名詞曾經用來 形容皇帝對其統治的對象和世界的高壓手段,現在只限於指攻擊強權的盜 賊。不過,也並非那麼絕對,有時候也用恐怖主義來形容敵方的帝王,就看 權力與意識形態的需求而轉變。

合乎零售式恐怖主義教規的小規模恐怖行動中,「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稱得上是較知名的。愛爾蘭自十一世紀以降,

就致力於反抗英國的統治,經過複雜的演變後,以恐怖活動著稱的團體逐漸 以「愛爾蘭共和軍」為世人所知。該組織以「民族統一」為號召,以使其行 動合理化與爭取支持,在活動上則仍以選擇性暗殺為主要手段。在1969到1978 年間是其活動高峰期,總計造成約二億三千多萬英鎊的損失,成為世界上少 數破壞性極強的恐怖團體之一。

此外,如1918年埃及成立的「回教兄弟會」(the Muslim Brotherhood)、

1931年中東的「猶太民族軍事組織」(Irgun Zvai Leumi;Hebrew:National Military Organization,簡稱IZL 或ETZEL)、1940年由Avaraham Stern 策動 的「以色列自由鬥士」(Lohame Herut Israel;Fighters For the Freedom of Israel or Stern Gang,簡稱稱LEHI)、以及西班牙的「巴斯克祖國自由」(Euskadi ta Aasktauna;Freedom for the Basque Homeland)組織…等,皆是聞名全球的 恐怖性團體。

國際恐怖主義( International Terrorism)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後,特別是1960到1970年代這一段時間,恐怖事件發生最頻繁的地方是在 殖民地、附屬國或剛獨立的民族國家,其手段則日趨多樣,劫機、爆炸、綁 架與劫持人質都有,襲擊目標和活動範圍已經超出國界,越來越具有國際性,

故而逐漸形成國際恐怖活動。現今,由於全球化影響,國際恐怖主義通常被 當成是威脅西方國家,以獲取他們政治目的的行為。國際恐怖主義的行動除 了在於它超越疆界,把目標選定在國外,通常還會具備如下四種特質:

一、恐怖份子有特定的政治目的。例如,以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

5為首的「蓋達組織」(Al Qaeda)6,目標在全世界「建立回教國家」,

5 奧薩瑪.賓拉登誕生於沙烏地阿拉伯建築富商家庭,於1980年代放棄優渥的家庭生活,到

(34)

18

以和各國的極端回教團體合作,推翻他們認為「非回教(non-Islamic)」

的政府。

二、流氓國家(rogue states)積極支持恐怖主義。這是指1990年代起,美國國務 院把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亞、北韓、蘇丹和敘利亞等國家,視為 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並以「流氓國家」作為泛稱【262】。

三、恐怖份子相信他們能對弱勢者散佈恐懼,以對抗西方國家的人民與政府。

例如,賓拉登在1998年發表宗教敕令,強調所有回教徒的義務是殺害美 國公民,也要殺害美國所有的盟友。

四、恐怖份子會注意弱勢者與政府對他們的挑戰所進行的反應。

就國際恐怖主義的範疇而言,1980年代後,國際間出現了「恐怖主義國 家」(The terrorist state或state-sponsored terrorism)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主使 或支持國際恐怖活動的國家」【97】。然而,由於國家涉入到恐怖活動中,

它的證據通常是模糊的,在過去有很多國家被指控曾主使或支持國際恐怖主 義,包括利比亞、蘇聯、敘利亞、伊朗、古巴、尼加拉與美國等,然因並無 有力證據可直接證實,這使得對「恐怖主義國家」的界定充滿爭議。

例如1980年代,美國雷根政府宣佈要打倒由國家主導的國際恐怖主義。

其中心論述是將責任歸咎於以當時蘇聯為基礎的「全世界恐怖行動網路,目 標是要造成西方民主社會的不穩定」,這是Claire Sterling所言,他的著作《恐 怖網路》(The Terror Network)受到高度評價,成為美國政府的聖經,也是 開創「恐怖主義學」(terrorology)這門新學科的文獻。諷刺的是,這本書很 很快就視為沒有價值的文宣冊子,因為即使美國自身也名列支援恐怖活動的 惡名單中。

阿富汗協助當地的聖戰士反抗前蘇聯入侵。1985年回到沙烏地並重拾建築事業,直到1991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他因「反政府活動」而遭政府驅逐。以後的五年中,他一直待在蘇 丹,直到蘇丹政府受美國壓力將其再度驅逐出境,他只好回到當年奮戰的阿富汗,並受阿 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庇護。

6 Al Qaeda 原文的意思是「基地組織」(The Base),音譯則為「蓋達」,係由 1990 年由 奧薩瑪.賓拉登召集曾在阿富汗對抗蘇聯的阿拉伯人所組成。蓋達組織除了和阿富汗的塔 利班政權有密切的共生關係,和埃及的伊斯蘭會社、回教聖戰組織、巴基斯坦的哈拉喀特 聖戰士、阿爾及利亞的武裝伊斯蘭團、菲律賓的阿布薩雅夫等激進派伊斯蘭團體皆有密切 來往。

(35)

19

而俄國渴望加入「反恐聯盟」,以獲得美國對俄國自己許多恐怖罪行的 支持;中國希望加入這個聯盟,理由也是一樣。這種現象彷彿呼應了希臘史 學家修昔提底斯(Thucydides)所言:「大國可以為所欲為,小國只能被迫 接受。」幾千年來這世界已經改變許多,不過有些事情還是千古不易。

另一方面,從Roger Medd與Frank Goldstein的研究【178】中指出,冷戰 時期以來,隨著國際環境的發展與變遷,恐怖主義的發展與型態也有所改變。

在二十世紀1970年代以前,恐怖主義的基本動機是以政治性議題為主,目標 鎖定在主要的政治和工業領袖;到了1980年代,其動機則包含政治、宗教與 經濟性議題,目標則鎖定西方的民航機、工業、司法系統與國家領袖等;1990 年代以後,他們動機的排序則轉為經濟性、政治性與宗教性質的議題,所攻 擊的目標則是財政中心與系統、運輸與能源的外在結構、司法、媒體及個人 等(如表2.2所示)。

表 2.2 國際恐怖主義的演進

年 代 1970s 1980s 1990s 動 機 政治性 政治→宗教→經濟 經濟→政治→宗教

目 標 政治和工業領袖

西方民航客機 西方工業 司法系統 國家領袖

金融中心與系統

運輸與能源的外在結構 司法、傳播

個人 手 段

綁架人質 劫機、爆炸 小型武裝部隊 勒贖與勒索

類似1970年代 大型卡車爆炸 化學武器

類似1980年代

增加資訊武器、潛在的大 量毀滅武器(WMD)、潛在 的飛彈

支持者 巴勒斯坦人 共產主義者

增加好戰的伊斯蘭 團體

增加有組 織 性的犯罪團 體

資料來源:【178】

總之,恐怖主義將以多種型態存世。舉例而言,攻擊行動可能由激進的 生 態恐怖份子 (ecoterrorist )發起,「大學炸彈客」卡辛斯基(Theodore Kaczynski)就是顯例,這群人相信以自家的武器顛覆工業文明後,世界會變 得更美好、更單純。此外也可能出現新型態的種族主義者,反抗他們眼中的 暴虐政權。如果一個亟欲闡揚主張、擴大影響力的團體,不願依循政治權力 的途徑,幾乎必然會走上恐怖主義之路。如此一來,這世界會變得像 1970 年代與 80 年代的英國,飽受愛爾蘭共和軍肆虐;或者像巴斯克(Basque)游

(36)

20

擊隊橫行的西班牙、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輪番出擊的以色列。恐怖份子也有可 能反抗自己的政府,猶如新一代的麥克羅(Timothy McVeigh)7。他們或者 是來自某個愛滋病荼毒生靈的國家,企圖以威脅某一地區來換取讓人民接受 更好的醫療;或者因為認定愛滋病是西方國家刻意為之的滅族陰謀,因而施 行報復。恐怖份子代表的主張與理念有時也罕為人知,但他們卻願意為此犧 牲性命或大開殺戒;日本的「奧姆真理教」在以沙林神經毒氣攻擊東京地鐵 之前,根本沒沒無聞。

2.2 管理與科技的發展

管理(management)的定義是什麼?像這樣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往往卻 是最難給予中肯而恰當答案的問題。所謂管理理論,每隨不同時間和地區而 有不同,眾說紛紜,派別眾多,各自建構於不同的前提和假設上,以至於造 成管理學先驅康茲(Harold Koontz)稱此現象為「管理理論叢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事實上,管理這門學問和外界環境的關係需緊 密結合,所追求的,不在於本身理論架構如何完整,模式和命題是如何嚴謹,

而是如何配合外界環境條件和需要。換言之,所關切的是一種「實用的知識」, 亦即看重事實上的效果,而非邏輯上的周延。

經常有人認為管理深奧難懂,其問題出在一般人將它看作是一門「學問」

這一刻板印象上:凡是學問,就是遠離現實的。然而,如前所稱,管理這一 學問卻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來,離開這一點,管理將一無是處。在這方面,

管理有如民主政治;所謂真正的民主政治乃是一種生活方式。同樣的,真正 的管理,不是建立在人為的組織層級和權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 和追求理想的熱情和文化上,可謂管理係屬於一種生活方式。當前恐怖份子 所引發的恐怖事件,隨時有可能發生於我們生活的週遭,即衍生出對此危機 管理的重要性。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認為管理係將一群烏合之眾轉變成為有 效率、目標導向及具生產力群體的程序性機能【78】,可謂是著重於「因人成 事」,準此精神,較週密的說法,Griffin【113】認為管理是指:以富含效能 與效率的方式,運用組織資源來企圖達成組織目標的一套活動和程序。定義

7 1995 年 4 月 19 日美國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爆炸案主嫌,白種男性。

(37)

21

中出現「效能」、「效率」、「組織」、「達成目標程序」等幾個關鍵詞,以下則 基於此進一步說明它們所可能受到恐怖主義的波及。

恐怖事件的發生極易衝擊到企業組織及其成員提供客戶想要的商品及服 務。例如:損毀醫院建築,中斷了醫謢管理人員提供病人就醫的服務,餐飲 事業因斷絕物料的來源,而無法為客人提供漢堡、薯條及奶昔等餐飲。這都 涉及了如何妥善發揮效率、落實效能的管理事宜。所謂效率(efficiency)是指

「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簡言之,即「做好事情」(do the thing right)。因為管理者要將有限資源(如:財力、人力、設備…等)有效使用,故 而管理關切組織達成目標的「資源成本」極小化。再深一層探討,雖然資源 成本的極小化是很重要,但是光有效率還是不夠,管理還需重視活動的正確 完成,也就是追求效能(effectiveness),這指的是「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著重於事情的結果,意謂著達成組織的目標。

恐怖事件對管理所造成的衝擊,也就展現於有關資源、程序、效率與效 能這些方面。這也說明了何以本研究對資源議題的探討,著重於人力資源緊 急規劃層面,而程序議題則探討供應鏈所管理所涉及的經營流程,至於效率 與效能則檢視策略行銷功能的發揮。

2.2.1 融合科學與技術的管理

當今時髦的管理作為,喜歡將「科技管理」視為管理的有效延伸。「科 技管理」一詞的提出,主要是於1987年美國國家研究諮詢小組(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科技管理:被隱藏的競爭優勢》(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 Hidden Competitive Advantage)研究報告中提出,正式建議 將「Management of Technology」訂為獨立的研究學門,在各個領域推廣

【169】。

科技管理的中文涵,包含了透過「科學」與「技術」兩個概念應用到管 理層面上,但為何英文名詞中,通常只有技術(Technology),例如Khalil

【141】表示:「技術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是指如何管理技術的 創造、取得以及開發技術的系統,以創造出最大的價值。」而非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就是缺少了「科學」(Science)這個字呢?

要想解釋這個議題,我們得先從兩者的定義來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tackle these problems, this study develops a three-stage approach (i.e., firstly create a correct CAD-oriented explosion graph and then find a graph-based assembly sequence

(1996),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obtains some capability indicators in four functional areas of marketing,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huma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tourists’ multi-phase recreation experience of railway tourism,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customers’ involvement, perceive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lies in building the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for surveying practice of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based on triangular

Finally, with extending Nerlove and Arrow’s advertising model and considering the adjustment cost of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as well as learning effect accumulated by

To response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between banks and it variation in operation, it is an significant issue to upgrade service quality and consolidate customer satisf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