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化對恐怖主義的影響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75-78)

第四章 全球化與恐怖主義的關係

4.2 全球化對恐怖主義的影響

恐怖主義幾乎無所不在的特性,讓人不易去圍剿,我們很難去追查散布 於世界各地的炭疽熱病毒信件的發送者,以及賓拉登下一個恐怖活動的地點 與方式。這當然與全球化脫不了關係,全球化代表跨國界經濟活動之整合,

人員與物資的自由流動使得恐怖份子得以到世界各地製造事端。貨物與金融 的自由流動則有利於恐怖份子獲得各種從事恐怖活動的器具與資金。這也是 為什麼恐怖份子可以在世界各地製造各種不同的事件,而達到震撼性的效 果。基於散播無國界的情形,它會製造出「誰會是下一個受害者」的恐懼心 理。

由於全球化的影響,恐怖份子並非全然只會在英美發生暴行,事實上在 東半球的活動也很活躍,東西方之間甚至互有牽連。現在容筆者先將論述的 內容轉移到東半球,再從東半球的恐怖主義活動探討回西半球。

位於東亞的台灣,人民主要信奉佛教,教義思維內歛。自從解除戒嚴法 後,台灣的佛教因應現代化的觀點不外乎:(1)尋找個人認同的淨化道路,以 及(2)發展集體良心的世俗化道路。例如慈濟功德會建立西方式的基會會組 織,除了在台灣支持和推動文化、福利與改革目標,並在四十多個國家推展 社會救助計畫,是台灣新佛教團體全球化的獨特例子【34】。儘管台灣也有如 此活躍於世界上的的宗教團體,但其修行宗旨是絕不殺生的自我期許,故而 不傾向以武力解決爭端,加上台灣在國際上具有正式邦交的國家不多,無法 滿足恐怖份子製造事端引起國際注目的需求,於是偏安一偶。不過,東南亞 區域可就沒能如此安寧。

東南亞地區因幅員廣大、各國交流頻繁與部分國家宗教派系林立,使得 地區恐怖組織極易滋長,主要包括「回教祈禱團」(Jemaah Islamiyah, JI)、「摩 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MILF)及「阿布沙耶夫」

(Abu Sayyaf Group, ASG)等組織,且多半與「蓋達」組織有所聯繫。自「九 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該等組織的活動範圍,亦由中東移轉到東南亞,並 以印尼、菲律賓二國所受到的恐怖攻擊最為慘重;如2002年10月、2003年8 月及2004年9月,先後發生於峇里島萬豪飯店及澳洲駐印尼大使館前的爆炸 案,都造成嚴重傷亡;而其恐怖攻擊手段,也從以往偏好軍事基地與外交使 館等目標,轉為以金融機構、能源標的及觀光地區等為主,使安全防範愈加

60

困難。而由於部分國際水道及麻六甲海峽的管理鬆散,地區內海域海盜猖獗,

劫船、走私、販毒等事件層出不窮,不僅威脅到海運與貿易的安全,也為恐 怖組織提供了經濟及活動的管道。終於導致2004年7月20日,新加坡、馬來西 亞、印尼三國,在印尼巴淡島簽署麻六甲海峽之防衛協議,同意藉由聯合執 行麻六甲海峽巡弋任務,打擊海盜與恐怖主義,以維護海域內海上交通運輸 線的安全。

過去由於許多(並非全部)東南亞恐怖組織活躍於各自的國內,而非跨國 性的,並且通常代表著國土分離主義活動,典型上致力反恐只侷限於一國之 內的任務,幾無與鄰國合作的情形。例如,1990年代菲律賓摩洛伊斯蘭教解 放戰線(the 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追求於菲國南部主要信奉回教為首 的幾個省分建立一個獨立的回教國度,而發動一連串對菲國南部的攻擊,導 致正規軍的報復。至於印尼,恐怖主義則與東帝汶(East Timor)、伊利安爪哇 (Irian Jaya)和亞齊(Aceh)三省的獨立運動有關,也曾於1999年在引發過前印尼 民兵與一些正規軍的廣泛性暴力衝突【52】。此外,在2000年聖誕夜,回教 邀進份子於印尼24座教堂放置炸彈,造成19人死亡的慘劇,自此以後,在印 尼對基督徒的不明攻擊仍時有所聞10

然而,2002年10月12日發生在峇里島Sari俱樂部的炸彈攻擊事件,不像先 前恐怖份子的攻擊,只針對當地人民下手,諸多外國人的死傷頓時將印尼推 向國際注目的焦點。恐怖份子似乎更換了策略,之前他們最喜歡的目標-大 使館與軍事設施-已倍受保護,如今恐怖份子必須自國際企業團體、非政府 組織、遊客中,尋求可供替換的受害者【33】。

基於區域性與全球性有逐漸均衡的傾向,使得任何國家或社會都可能成 為恐怖攻擊的目標,這類攻擊大部分來自JI組織的「傑作」。早在其形成組織 之前,已以暴力活動見長。1950年代,其目標是建立一個跨東南亞的回教國 度,在1990年代中期,當奧薩瑪賓拉登一直追求擴張其恐怖網路時,JI 自然 就成其伙伴,蓋達的資金、專家與訓練營,其中一些即位於菲律賓附近。JI 在其精神領袖Abu Bakar Bashir的領導下,有印尼當地的JI連絡人Riduan

10 2005 年 5 月置於基督城 Tentena 的一個炸彈,殺害了 22 條人命。同年 10 月,一群不明的 襲擊者在靠近 Poso 的一個小鎮將三名基督徒斬首。2005 年 12 月 31 日又一顆炸彈奪走了 七條基督徒的性命,同時令 Sulawesi 省首府 Palu 一處市場的 65 人受傷【173】。

61

Isamuddin(以Hambali聞名),作為兩個組織間的橋樑。經2002年2月會唔後,

後者被告知若要以一小組成員不易攻克大使館,爾後,該組織應致力於「軟 性目標」(soft targets),峇里島爆炸案就在八個月後發生11。同一年,恐怖份 子也炸毀了位於菲律賓的一處餐廳,而導致許多外國遊客的傷亡【102、184】。

與其將爆炸衝擊描述成漣漪效應,不如說它更像一系列因地震而引起的 強烈震波,由一些非政府單位所做的調查顯示,峇里島上少於20名僱員的企 業業績已損失泰半,且解雇了半數以上的員工【83】。雖然餐廳與咖啡館在 2002年峇里島爆炸案後,隨著旅館住房率的回升而有些許復甦,但在2005年 再度發生爆炸事件後,到訪峇里島的遊客瞬間由每日5000人降到只有2000人

【244】。由於峇里島對印尼觀光業年收入50億美元中貢獻40%,著實影響該 國此產業的收入。

東亞恐怖主義的廣泛性威脅已造成國際商業人士成為容易遭受綁架的人 質目標,而令海外工作者對恐怖主義心懷恐懼,但是,經濟開放使得任何國 家均難以阻擋恐怖組織的滲透。也就是因為這股全球化趨勢的持續,控制資 訊、商品和人們流動的國家能力正下降,而人們對全球性事件與機會將更形 敏感【74】。另外,軍事武器於政府的控制能力外逐漸擴散, 因此所建立的 世界,衝突將愈趨頻繁並且更形崩潰【99、201】。全球化本身很可能遭到各 式民族主義的持續反抗,特別是如果它看起來像是美國這類全球超強國家的 文宣時。

自從1991年前蘇聯解體之後,失去了蘇聯此一對手,美國就一躍為雄倨 全球的單一霸權,當近年來透過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國人士習於大啖麥當 勞漢堡、汲飲星巴克咖啡之際,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發生,代表著世界仍 有一些人對美國的反感與憤恚。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根據美國聯邦調查 局(FBI)的追蹤調查,參與九一一事件的恐怖份子對美國生活很熟悉,他們 留下來的物品中包括了各式知名品牌,例如:穿的是「Tommy Hilfiger」衣 服,上「Econo Lounge」喝酒聊天,保有美國拖調車險服務AAA公司的地圖 與折價券,抽「Salem」的菸,喝「海尼根」(Heinecken)與「百威」(Budweiser)

11 從 1990 年代開始,峇里島的觀光業富有魅力的迷漫全島,消蝕了傳統農田而化為奢華的 度假聖地,浪漫餐館與風流夜總會誘使更多逐夢者的加入,如此吸引密集的遊客與鬆懈的 防備,成了恐怖份子眼中的「軟性目標」。

62

的啤酒。恐怖主義竟然也因此帶有「全球化」的意義。

真正最有決心想要摧毀美國所代表的西方文明,而且有能力將想法付諸 實現的,幾乎都不是遠方的陌生人,而是內在於西方文明、熟知該文明運作 的人士。例如:觀察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聯合英國派兵攻打阿富汗,在戰爭 中傷亡的英國人,卻不只出自替英美聯軍效命的一方,還包括了生長在英國 城市卻自願遠赴阿富汗去幫助塔利班政權的年輕人。美國人原來對這些「叛 國」的英國青年覺得非常不以為然,直到後來出現了「美國塔利班」。一位 名為John Walker的年輕人跑到喀什米爾和阿富汗去當游擊隊,並給自己取了 好幾個新的名字,Suleyman al-Lindh、Suleyman al-Faris、Abdul Hamid,後來 因傷被美軍逮捕,在擔架上接受CNN訪問,他講的英文甚至帶著濃濃的阿拉 伯腔【243】。

這是今日美國所代表的西方文明所遭遇的最大難題。尤其是全球化的浪 潮一波波襲來,表面上看美國的地位愈來愈高,權力愈來愈大,然而在底層,

美國的處境也有可能愈來愈危險。危險在於,全球化把反美的情緒感染到愈 來愈多的地方,令原本就對美國不滿的人,現在有更多機會學習到美式生活,

也就瞭解了美式生活的弱點,找到了攻擊美國人與美國社會的方法。美國人 怕透也恨透了恐怖份子,然而極為諷刺的,新一代的恐怖份子,卻是和全球 化力量一起成長。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