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園藝暨景觀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 of Bio-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在職工作者休閒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mong Working People
王致崴 Chih-Wei Wang
指導教授:張俊彥 博士 Advisor: Chun-Yen Chang, Ph.D.
中華民國 101 年 8 月
August, 2012
謝誌
這三年的研究所時光發生了許多事情,有挑戰也有挫折,但在身邊的親人、
老師、學長姐、同學及朋友陪伴下都能平安度過,在研究所的這三年無論是書本 課堂上的知識或是做人處事的態度都有所進步,能夠順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真 的十分感謝大家的協助!感謝張俊彥老師在研究過程中的指導和建議,讓研究方 向更加清楚,研究架構更加完整,從老師身上也學到了許多作研究的態度與方式,
惠我良多;感謝輔導委員陳惠美老師在研究過程中的鼓勵與指導,讓我有動力克 服研究過程中的許多困難;感謝林晏州老師、楊明青老師及鄭佳昆老師在口試前 細心的檢視論文初稿,並在口試時指出論文中的問題和缺失,並給予寶貴的建議,
讓這本論文能更加嚴謹。再次感謝各位老師讓我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研究室的學長姐、同學和學弟妹也幫了許多的忙,感謝八塊學姊和宛俞學姊
在論文寫作及研究架構的調整上給了許多建議;宜君學姊在資料統計上給予很大 的協助;宜婷學姊的督促和不時提醒讓論文得以跟上進度;珮怡學姊、瑋佳學姊 和元毓學姐給予的支持和鼓勵讓研究的過程更有動力;何立智學長在討論的時候 提出許多新的研究發現,讓我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也要感謝老人和 Party 在研 二時給予的許多幫助;大菜、筱翎、娃娃和湘晴在研究室一起為研究及論文奮鬥,
並且互相鼓勵及給予的建議,讓這段路程能夠順利一起度過,還有研究室的學弟 妹幫忙分擔口試前的許多事務,讓我能專心準備口試。還要感謝怡芳,謝謝妳陪 我在街頭到處發問卷,並且鼓勵我完成問卷的收集;也十分感謝每位受訪者,願 意停下腳步花上十多分鐘填寫這份研究問卷。最後感謝我的家人,這三年來的研 究生生活的照顧和關心,尤其是爸爸在課餘時給予的支持和鼓勵,雖然您在研二 時離開,但還是能感受到您在天上的關懷和祝福!再次衷心感謝每一位支持我完 成學業的人!
致崴 謹誌 2012.08.16 造園館
i
摘要
休閒活動被視為現代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許多文獻指出從事休閒 活動有助於降低生活壓力、促進人際關係及自我實現等效益,但目前文獻中針對 休閒活動與睡眠品質之關係仍有許多探討之空間,因此本次研究想更進一步討論 休閒活動在不同分類依據下其參與時數是否會與睡眠品質的相關性,並且假設此 相關性亦與知覺壓力相關。
本次研究選擇在職工作者作為研究對象。為了探討休閒活動的性質,本次研 究根據休閒活動與知覺壓力的相關理論,進而選擇活動強度(休閒運動、非運動 類休閒)、休閒活動空間自然度(綠地空間、非綠地空間)、及休閒活動參與同伴 性質(有同伴、無同伴)作為休閒活動之探討分類依據,讓受測者填入過去一星期 中,將其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時數填入不同分類架構中。知覺壓力則是使用知覺 壓力量表(PSS-10)作為量測生活壓力之工具。個人睡眠品質之量測採用匹茲堡睡 眠品質量表(PSQI)。使用相關分析,探討不同類別之休閒時數與睡眠品質及知覺 壓力之關係。
本次研究透過街頭便利抽樣(台北車站站前商業區),分析樣本數為 175 份。
研究結果顯示,在活動強度與休閒空間自然度分類依據下其時數與睡眠品質構面 有顯著相關。在綠地空間活動時間較長,其睡眠品質越佳,日間生活機能障礙的 困擾也越低。從事休閒運動時數越多者,其自評睡眠品值越佳,且日間生活機能 障礙的困擾也較少。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有顯著相關,壓力越大者,其睡眠品質 越差。非運動類休閒與非綠地空間休閒主要以「看電視」及「用電腦」為主,非 運動類休閒時數及非綠地空間休閒時數約高時,其「知覺無助感」越強,且睡眠 品質中的「使用助眠藥物」頻率也越高。
關鍵字:同伴性質、活動強度、休閒效益、知覺壓力、綠地空間
ii
Abstract
Leisure activities are considered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daily life. Much research has provided evidence that leisure activities can reduce stress, promo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achieve self-realization. Many questions regarding leisure activities still remain to b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his study will address whether leisure activities located on a scale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will show a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time and sleep quality. A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perceived stress is also assumed.
The research samples for this study are working peopl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ctivities, we selected three dimensions that relate to theories for coping with or reducing stress.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 activity strength (leisure sports, non-sports leisur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leisure activity takes place (green spaces or non-green spa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dynamic (with others or alone).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cord how many hours they spent during the previous week on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o put these hours in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Then perceived stress was measured by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10), personal sleep quality was measured by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how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hours, sleep quality and perceived stress.
iii
This study used Convenience Sampling to analyze the remaining 175 subject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leisure hours in the dimensions of activity strength and environmental space hav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PSQI’s factors. The more hours spent engaged in leisure activities in green spaces, the better the sleep quality and the lower the level of daytime dysfunction. As the number of hours spent playing active sports increases,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is improved and the level of daytime dysfunction decreases. Furthermore, perceived stress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leep quality; the higher the perceived stress is, the lower the sleep quality is. The major activities that fall into both the non-sport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category and the non-green space leisure activities category are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playing on the computer”. People who spend more hours on non-sport leisure activities and non-green space activities have a higher frequency of taking sleeping pills.
Key words: Leisure partner relation, activity strength, leisure benefits, perceived
stress, green spac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休閒活動 ... 5
第二節 睡眠與睡眠品質 ... 9
第三節 知覺壓力 ... 14
第四節 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 ... 16
第五節 休閒活動與知覺壓力 ... 18
第六節 休閒活動與睡眠品質 ... 20
第七節 在職工作者睡眠品質相關之研究 ...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23
第二節 研究變項定義... 25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實驗程序 ... 2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式...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2
第一節 問卷發放與處理 ... 32
第二節 樣本特性分析... 35
第三節 假設驗證 ... 47
第四節 結果討論 ...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6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64
參考文獻 ... 65
附錄一 研究問卷 ... 73
附錄二 原文摘錄 ... 78
v
圖目錄
圖 2-1 四個向度尺標示意圖 ... 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3
圖 3-2 休閒活動時數填寫方式示意圖 ... 28
圖 4-1 分析樣本處理流程圖 ... 34
vi
表目錄
表3 -1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計分規則與構面意義 ... 29
表3 -2 知覺壓力量表計分規則 ... 30
表 4-2 過去一個月中每週休閒活動差異次數統計表 ... 32
表 4-3 不同類別之休閒活動時數... 33
表 4-4 受訪者個人特性次數表 ... 36
表 4-5 受訪者職業特性次數表 ... 38
表 4-6 受訪者休閒時間統計表 ... 39
表 4 -7 受訪者休閒時間統計表-活動量 ... 39
表 4-8 受訪者休閒時間統計表-空間自然度 ... 40
表 4-9 受訪者休閒時間統計表-同伴性質 ... 41
表 4-10 休閒運動計數表 ... 42
表 4-11 休閒運動計數表 ... 43
表 4-12 受訪者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資料表 ... 44
表 4-13 受訪者睡眠品質分數資料表 ... 44
表 4-14 受訪者睡眠品質構面資料表 ... 46
表 4 -15 休閒運動時數及非運動類休閒時數與知覺壓力相關性分析結果 47 表 4-16 綠地空間、非綠地空間休閒時數與知覺壓力相關性分析結果 .... 48
表 4-17 有同伴、無同伴之休閒活動時數與知覺壓力相關性分析結果 .... 49
表 4-18 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相關分析結果 ... 50
表 4-19 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構面相關分析結果... 51
表 4-20 休閒運動、非運動休閒時數與睡眠品質構面相關分析結果 ... 52
表 4-21 綠地空間、非綠地空間休閒時數與睡眠品質構面相關分析結果 53 表 4-22 有同伴、無同伴休閒時數與睡眠品質構面相關分析結果 ... 54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現代人的工作及生活環境與以前社會有很大的差異,許多過去社會較為少見
的疾病及困擾在現代生活當中一一浮現,睡眠障礙便是其中一項常見於現代社會 中的生活障礙,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6)近年來曾遇到睡眠障礙困擾的國人日漸 增加。睡眠播奪會影響日間生活機能和情緒( Pilcher & Huffcutt, 1996 );提高罹患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Spiegel, Knutson, Leproult, Tasali & Cauter, 2005);失眠症患 者易感到疲勞、焦慮及煩躁(Vgontzas and Kales, 1999 )。這些影響除了增加個人健 康風險,亦會使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者注意力不集中、勞動力降低,因此國人失 眠症人數比例對國家整體生產力及國民生活品質皆有影響。
目前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從事運動類休閒與較佳之睡眠品質具有相關性,
且此相關性在多數研究中是穩定的(Shawn & Christopher,2006)。大多數的研究將 重心放在運動與睡眠品質兩者間的相關性,除了活動強度與睡眠品質間具有相關 性外,尚有研究針對社交互動(Tinskey & Johnson, 1984;Segrin & Domschke, 2011) 與睡眠品質之關係做討論,而休閒活動本身亦具有提供社交互動的機會,是否休 閒活動時的社交互動情況也與睡眠品質有關?另外有些研究指出處於自然元素較 多的環境中,能獲得某些生理及心理的效益(Zeisel,2006;Ulrich,1984),那如果在 綠地空間從事休閒,是否在睡眠品質上亦有其效益?這都是本次研究想要探討的 問題‧
在職工作者睡眠品質不佳之情況日漸嚴重,如果能了解在職工作者其休閒活 動性質與睡眠品質之關係,便能進一步提供在職工作者休閒活動安排之建議。因 此本研究選擇在職工作者作為研究之對象。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為了瞭解在職工作者的休閒活動和其睡眠品質的關係,從不同的分類架構探 討休閒活動的性質,在同一分類標準上,不同的休閒活動依照實際從事休閒活動 的情況或該休閒活動的特性而歸類於該分類序列上之不同位置(類別),並將休閒 活動的時數分配入該類別中,便可獲得各類別的休閒時數。不同類別的休閒時數 可能與知覺壓力相關,進而與睡眠品質相關。因為休閒活動可討論的性質很多,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是否不同的休閒活動類別時數與睡眠品質是否有相關,因此在 選擇探討的休閒活動性質上,會選擇在已證實與生活壓力有關的性質作為探討方 向。以下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1. 建立研究所需的休閒活動類別時數調查工具,以幫助研究休閒活動型態與睡 眠品質之關係。
2. 檢視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的關係。
3. 檢視不同性質概念下各類別的休閒活動時數是否與知覺壓力之關係。
4. 探討不同性質概念下各類別的休閒活動時數與睡眠品質及其各構面之關係。
透過此研究了解不同的休閒活動性質與睡眠品質的關係,並且檢視壓力與睡 眠品質及休閒活動之相關性,作為提供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並且對後續之研 究提供建議與方法。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本節將研究中的主要名詞做以下之解釋:
1. 睡眠:
根據(Carskadon & Dement , 2000)定義,睡眠為一種可恢復性的行為狀態,處 於此狀態下時,知覺會與周遭的現實環境脫離,對環境的感知也會降低。
2. 睡眠品質:
睡眠品質由許多睡眠的層面所構成,像是可被客觀測量的睡眠持續時間、入 睡時間及睡眠干擾情況等,另外像是睡眠深度及睡眠的安閒程度等主觀評估也是 構成因子之一,所以睡眠品質可以被定義為個人對於自我睡眠滿足程度的主觀評 估及睡眠過程客觀量測之綜合評估。
3. 休閒活動:
雖然休閒具有許多不同層面的定義,但有許多定義不容易在實證研究上進行 操作。Justin 於 1967 年整理過去休閒時間之定義並將休閒時間重新定義為:休閒 時間(Leisure time)為扣除工作與維持生理所需之時間,所剩餘之自由支配時間。
本次研究便以此定義為基礎,將休閒活動定義為:扣除工作、維持生理所需時間 後,於剩餘時間內,自願從事之活動。
4. 在職工作者:
指受測者接受訪談時,具有薪資之全職工作。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本次研究之對象為在職工作者,且因為問卷發放地點與時間之關係,多數為 日班在職工作者。本次研究調查時間範圍為受訪者過去一個月之情況,為橫斷研 究。本次研究對休閒活動採用三種不同的分類依據,可以對休閒活動的不同層面 之性質做更詳細之討論,本次採用的三種分類依據為:活動強度、空間自然度及 同伴性質,以瞭解休閒活動不同的性質與睡眠品質之關係。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為休閒活動,介紹休閒活動的定義與休閒活動性質;
第二節為睡眠與睡眠品質,介紹睡眠機制、睡眠品質及其量測方式;第三節為知 覺壓力,介紹壓力的定義與量測之方式;第四節為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介紹過 去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相關之研究;第五節為休閒活動與知覺壓力,介紹休閒活 動與知覺壓力相關之理論與研究;第六節為休閒活動與睡眠品質,介紹休閒活動 與睡眠品質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第七節為在職工作者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藉由 了解過去對在職工作者睡眠品質的研究,幫助本次研究的問卷設計。每一節最後 會說明該節的文獻如何應用於本研究上。
第一節休閒活動
休閒定義
休閒活動具有許多不同層面的定義,Blackshaw(2010)回顧過去與休閒相關的 定義,將休閒(Leisure)的定義方向大致歸納為:辭源定義、與工作之關係進行定 義、休閒是一種自由的體驗。由於休閒的英文字詞其來源可追溯至希臘時期,但 因為其意義以與現代有不小之差別,因此本次研究只簡介「與工作之關係進行定 義」及「休閒是一種自由的體驗」兩類定義。
利用與工作之關係對休閒進行定義的方向最基本的觀點是將休閒視為與工作 是互斥的,或是稱之為工作後的剩餘資源(ultimate resource),此類方法深受當時
的經濟學家所重視,因為此定義以時間之觀點進行(視時間為有限資源),可以獲
得較精確的數值作為經濟模型評估使用。最早的方式是將一天分割為工作時間和 非工作時間,而非工作時間便是休閒時間,之後陸續有人對此定義進行改良,
Brightbill (1961)認為不應該將睡眠時間列入休閒時間,應該將一天的時間分作為 工作、睡眠及休閒,後來更進一步認為休閒之中有些必要的活動,例如進食、盥
6
洗等活動也需要被劃出休閒時間,扣除以上這些活動時間後,剩餘的時間才能稱 作休閒時間(Voss,1967)。
另外有一部分的人則是從「休閒是一種自由體驗」作為定義休閒之方向,例 如 Neulinger(1974)認為休閒的條件是知覺自由(perceived freedom),這種對自由的 知覺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基於某一個人自由選擇「想去做」的活動,就可稱為休 閒活動。
Blackshaw(2010)整理過去對休閒的定義,認為不同方向的定義方式各有其優 缺點。利用工作之關係對休閒活動進行定義的方式對於某些群體會產生難以定義 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失業者、退休者、家庭工作者、學生不具有酬工作身分者。
另外也有人認為某些時候對某些人來說,工作與休閒不一定是完全對立的兩件事。
扣除工作、睡眠及維持生理之所需的剩餘時間,在此時間內從事之活動對某些人 來說也不全然是休閒活動,像有些活動雖然沒有報酬但具有義務性或責任。而針 對休閒是一種自由體驗的定義,則是如何定義自由,以及自由的標準是怎麼定義
的,許多活動的選擇背後其實是受到某些限制因此才選擇剩下的活動(受限於法規、
經濟水準、技術、環境),這樣的選擇是否完全出於自由意志成為討論的問題之一,
另外由於此定義基準為知覺自由的心理狀態,在某些研究方法上較不易作操作。
根據上述文獻,由剩餘時間的休閒概念定義對本次研究操作較為可行,不過
剩餘時間之概念不完全等同一般人認為的休閒時間,因此也引用部分「自由選擇」
之概念,本研究將休閒活動定義為:「扣除工作、維持生理所需時間後,於剩餘時
間內,自願從事之活動。」
休閒活動性質與分類
休閒的分類有許多方式,根據不同研究所需,各類分類方式都有其優缺點,
並且有不同的依據,例如 Kaplan(1960)將休閒活動分類進行討論,其書中將休閒 分為:社交休閒、團體休閒、休閒運動與遊戲、藝術性休閒、休閒旅遊、靜態休
7
閒。
De Grazia(1962)將休閒活動概念化為六個雙軸向度:主動-被動;參與-觀看;
孤獨-社交;室內-戶外;私空間-公共空間及久坐-移動。Ritchie(1975)則是使用多 元向度尺標(multidimensional scaling)方式,建議休閒活動可從四個向度(雙極)作探 討:主動-被動;團體-個人;簡單-困難;投入-消磨時間(圖 2-1),將 12 種休閒活 動經過 100 位女性受訪者評分後,將各活動在個向度之平均分數依照比例劃記在 各向度之尺標上。
圖2-1 四個向度尺標示意圖
(資料來源 Ritchie,1975)註.本研究重新繪製翻譯
Russell 和 Hultsman(1988)認為過去許多研究所使用的休閒分類其實是同時橫 跨了不同向度的特性作為分類依據,但如果作為分類依據的向度過多,往往會造 成單一類別分類的困難。某些分類依據(尤其是外在條件或心理體驗)與根據從事
電影
玩橋牌
投入
消磨 時間 個人
團體
雪地摩托車 游泳
高爾夫 電視 園藝活動
購物
電影 手工藝 閱讀
拜訪朋友 主動
被動
雪地摩托車 游泳
高爾夫
園藝活動
購物 手工藝 電視 電影
閱讀 拜訪朋友 玩橋牌 保齡球
保齡球
簡單
困難
雪地摩托車 游泳
高爾夫 電視
園藝活動
購物 手工藝 拜訪朋友 玩橋牌
保齡球
閱讀
雪地摩托車 園藝活動 游泳 高爾夫
手工藝 玩橋牌
購物 拜訪朋友
電影 電視
保齡球 閱讀
8
休閒活動者本身的感受有關,因此預先分類的方式在研究這些向度的休閒時,可 能會與實際研究對象之認知有所差距,但如果使用多元向度尺標之方式,就能讓 研究對象針對其從事的休閒活動在不同向度上的尺標上標註其休閒活動特性。從 實證研究的結論認為多元向度尺標可用來幫助調查休閒活動的本質,傳統視覺詮 釋(Visual interpretations)之方式受限於分類標準往往橫跨多個不同向度,造成分類 上之困難(例如:舞龍舞獅該被分作為民俗休閒或運動休閒?) ,或是當某些活動 被歸類為單一類別後,該活動的其他特性亦在討論時被忽略 (例如:舞龍舞獅被 分類至民俗休閒後,其運動之特質容易被忽略或難以討論) ,因此建議使用多元 回歸用於建構休閒活動的分類以取代視覺詮釋的分類方式。
休閒活動的分類也有不少困難處有待突破及改良,Mokhtarian, Salomon 與 Handy 在 2004 年針對資訊網路休閒活動的分類法研究發現許多分類方式都會面 臨不同的困難,例如同一種活動,對於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目的之下會有不同 的意義,另外由其在現代科技的進步下,也讓休閒活動更加難以定義及分類,例 如人們可以同時間利用不同媒體進行多項休閒,此外許多休閒活動是由其他個別 休閒活動所組成;由於科技的進步,在進行許多日常生理所需活動的同時,人們 也有可能同時從事休閒活動(例如一邊洗澡一邊看電視,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 等)。
從過去的文獻來看,不同的休閒分類方式是依照各研究的重點而設計,並且 對休閒活動的討論如果只針對事先分類的單一類別進行討論,在方法上會有所限 制外,也容易忽略休閒活動的多元性質,因此本研究將休閒活動概念化,並以不 同的概念作為分類依據,請受訪者根據實際休閒活動參與之情況,在不同分類依 據下填寫不同類別的休閒活動參與量(時數)。因為本研究假設休閒活動可透過調 節壓力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因此本研究依據過去研究中證實與調節壓力有關之休 閒活動性值作為分類之概念,以此概念建立起連續變化或相對之分類架構。
9
第二節
睡眠與睡眠品質睡眠機制
對於為何人需要有睡眠機制的解釋目前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假說,
不過對於睡眠的定義大多同意睡眠是一種可恢復性的狀態,處於此狀態下時,知 覺會與周遭的現實環境脫離,對環境的感知也會降低( Carskadon & Dement , 2005 ) 。
人類平均的生理周期約為 25 小時一個週期,可透過褪黑激素的調節,讓生理 周期與自然環境的時間週期略為同步,如果缺少與環境日光週期的接觸,例如處 於長期黑暗中或是人工的光源照射皆有可能造成生理周期與日夜週期不同步,嚴 重會影響各項與生理周期有關的生理反應( Czeisler, Weitzman Moore-Ede , et al , 1980 )。
根據研究發現睡眠週期的各階段比例會受到年齡影響,嬰兒及幼兒階段睡眠 時間較長,而老年人睡眠時間則會減少,另外生理周期、睡眠時的環境溫度、服 用藥物及其他疾病都有可能會影響睡眠周期。( Carskadon & Dement , 2011 )
睡眠不足或是不規律會影響消化系統的運作週期,造成進食時間不正常,當 進食時間不正常容易造成胰臟負擔,進而產生可能引發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Spiegel, Knutson, Leproult, Tasali & Cauter, 2005)
Vgontzas 與 Kales 在 1999 年整理先前各項失眠患者研究發現,多數失眠症 患者容易出現困倦、頭暈、焦慮及暴躁等症狀。睡眠受干擾的人在工作時出現心 理疲勞的機率高於正常睡眠者(
Akerstedt, et al. , 2004
)。嚴重的睡眠不足更有可能 造成嚴重的意外疏失。良好的睡眠品質與充足的睡眠時間對個人健康及日常生活十分重要,且對於 在職工作者來說,不良的睡眠品質對個人在職場的表現易產生負面影響,如果能
10
透過研究找出與睡眠品質相關的因子,除了將有助於提升個人生活品質與健康水 準,亦可增加工作表現及效率,本研究基於此理由,試著探討在職工作者其休閒 活動與睡眠品質之間的關係。
睡眠品質
Buysse, Reynolds 與 Monk 在 1988 年對了睡眠品質做了下列定義:睡眠品質由 睡眠過程中許多的因子所構成,例如:可被客觀測量的睡眠持續時間、入睡時間 及睡眠干擾情況等,另外像是睡眠深度及睡眠的安閒程度等主觀評估也是睡眠品 質構成因子之一,所以睡眠品質可以被定義為個人對於自我睡眠滿足程度的主觀 評估及睡眠過程客觀量測之綜合評估。
睡眠相關測量方式中,客觀的量測可以透過多次睡眠潛伏期檢查(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 MSLT)、多項睡眠電圖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 及睡眠過 程錄影紀錄等方式觀察,優點為可以用客觀的紀綠方式了解睡眠時期的生理活動 反應,但缺點為成本較高,且所需程序得經過專業訓練才能進行,多為臨床診斷 及醫藥研究所使用(李宇宙,1999;蘇東平,2000)。
另外睡眠品質與監測也可透過主觀評估所得知,常見的主觀評估方式有:面 談評量、睡眠日誌(Sleep log)、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量表(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打鼾問卷(Snore Outcomes Survey, SOS)及失眠症自我評估表等(陳濘 宏等人,2007;主計處,2005)。
主觀量測的方式優點為方便進行、成本較低,此外當某些人因為個人特殊的 情況,其生理反應不一定能完全反應其睡眠品質,透過主觀量測可以補充生理觀 察無法觀察到的資訊。李宇宙(2000)指出過度強調腦波檢查的真實性,而忽略主 觀評估的意義,反而無法解決實際的睡眠問題,失眠抱怨雖然是主觀的症狀陳述,
但是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換句話說腦波所呈現的睡眠現象並非睡眠的全部。
11
以下針對數種常見的主觀和客觀的睡眠品質量測方式對其操作方式、優點、
使用限制、及用途作簡述:
(一)客觀量測:
(1) 多次睡眠潛伏期檢查(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 MSLT)
Carskadon et al.(1986)所整理的 MSLT 方針中指出,MSLT 最初設計的目的是 為了量測睡眠及異常 REM 睡眠之工具,以用於幫助評估與診斷嚴重嗜睡症及其 它日間睡眠異常相關症狀的治療成效。一般進行 MSLT 的過程中需要在進行檢查 前的一至二週同時記錄睡眠日誌(sleep diaries),並選擇一天進行夜間的多重睡眠 電圖檢查,在檢驗的當天穿著一般日間的服裝,檢查地點為安靜、黑暗並有溫度 調控的房間,於睡醒後的 1.5~3 小時開始檢查,並且最少進行四次的週期檢驗,
每次週期為兩小時,每次週期開始時會要求受測者閉上眼睛嘗試入睡,並同時監 測受測者的多重睡眠電圖。在檢查期間需要注意受測者藥物、酒精與咖啡因的使 用情況,檢查進行中需要有經驗的睡眠電圖技術員幫助記錄。
(2)多項睡眠電圖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ASM,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指出,
多項睡眠電圖檢查從 1970 年代便開始用於診斷睡眠失調相關症狀,但早期操作過 程缺乏明確或一致的指導原則,直到 Chesson et al.(1997)整理了 PSG 的指導原則,
並被 AASM 所採用。Chesson et al.(1997)指出一般多項睡眠電圖檢查過程中會使 用多種生理指標量測工具,通常包含有: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phy, EEG)、眼 電圖(electro-oculography, EOG)、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phy, ECG)或心跳、呼吸效率、呼吸氣流及血氧量。PSG 用儀器量 測與記錄受測者睡眠期間的生理數值,提供客觀的數據給醫療人員作為診斷使用,
PSG 可以協助診斷不同的睡眠失調症狀,也可針對不同的診斷需求與其他工具一
12
同使用,PSG 的使用及判讀需要專業的訓練。
(3) 睡眠過程錄影紀錄(Overnight video recordings)
使用低光度攝影機,以遠紅外光為光源,附有麥克風及記錄裝置,設置於受 觀測者睡眠場所,以記錄其睡眠過程,可記錄睡眠過程中身體的移動作為評估睡 眠干擾之使用,並計算此時間占所有睡眠時間(或觀察時間)的比例,錄音裝置也 可以量測打鼾的情況,可用於睡眠中止症的評估,常與其他量測工具(多項睡眠電 圖工具)一同使用,以提供更多的評估資料(Ali, Pitson & Stradling, 1993;Sivan, Kornecki & Schonfeld, 1996)。
(二)主觀量測:
(1) 睡眠日誌(Sleep log)
多用於睡眠障礙之臨床治療評估及相關研究。在 Edinger ,Wohlgemuth.
Radtke, Marsh & Quilian (2001)針對認知行為療法用於治療慢性原發性失眠症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其治療效果之研究中用到睡眠日誌的方法,在此研究中,
睡眠日誌的操作方式為每日要求受測者於睡醒後,填寫睡眠日誌,日誌內容為夜 間睡眠時間、其間醒來的次數、睡眠延遲情況、於睡眠過程中醒來的時間長度。
(2)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是許多睡眠品質研究所廣泛採用的量表之一,由 Buysse, Reynolds & Monk(1988)透過問卷與臨床共同研究所建構,發展此方法的目的在於 建立具有效度及可信度的標準化量測工具;方便受測者及研究者操作及界定睡眠 品質的好壞。此量表共有 19 題問題,並且另外有五題提供醫師或研究人員作為額 外參考使用(不列入量表總分計算),這 19 個問題又可分為 7 個構面(自評睡眠品質、
睡眠延遲、睡眠持續時間、睡眠效率、睡眠干擾、睡眠藥物使用情況及日間生活 機能障礙),任一個構面的分數為 0~3 分,全部量表分數範圍從 0 到 21 分,分數
13
越高代表睡眠品質越不佳,透過與臨床客觀量測進行比對發現在五分左右可作為 睡眠品質好壞的分界。此量表多數僅作為初步的主觀睡眠品質量測方式,較差的 睡眠品質量測結果不代表具有失眠症,如需診斷睡眠相關之病症,尚須合併其他 診斷方式一同評估。
(3) 簡短失眠問卷(Brief Insomnia Questionnaire, BIQ)
此問卷依據 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對原發性失眠 症的兩個判斷準則(抱怨難以維持睡眠狀態或進入睡眠或無法獲得回復性之睡眠,
此狀況至少維持一個月以上;此睡眠障礙或與此有關的日常疲憊已造成臨床上明 顯的困擾與障礙)及 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中對原發性失 眠症及非器質性失眠之準則而編制。BIQ 會問受測者下列問題:一週中(7 天)有多 少個晚上難以入睡;一週中比預期的時間還要早起床;一週中多少個早晨在睡醒 後仍感受到疲倦;回答一系列入睡困難情況的頻率;在睡眠困難的情況下,維持 清醒的時間是多久;提早醒來的情況是比預期早多少時間醒來;半夜醒來後需要 多久才能入睡?缺乏回復性睡眠的情況在白天時覺得疲倦的程度(Kessler et al. ,2010)。
由於本次研究想要探討休閒活動性質與睡眠品質的關係,需要調查較多的樣 本數量,受限於成本與技術,故無法採用需要專業訓練及成本較高的多次睡眠潛 伏期檢查及多項睡眠電圖檢查等量測方式,而採用可由受訪者自主評估的量表作 為研究工具,又本次研究是針對睡眠品質而非失眠症,因此採用匹茲堡睡眠品質 量表作為量測睡眠品質量表之工具。
14
第三節
知覺壓力Schacter、Gilbert 及 Wenger(2009)所編輯的普通心理學中,將壓力(Stress)的 定義訂為─面對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源,心理及生理所產生的反應。壓力源是被個 人視為威脅個人所在意的價值(生命、財產、精神….)之刺激物。壓力能夠驅使個 人去面對或逃避壓力源,如果成功的處理或是逃離壓力源,那壓力就會降低,反 之,這種生理或心理反應會持續下去直到壓力源消失或是能夠處理壓力源為止。
過去,壓力量測的常見方式之一是使用 Holmes 和 Rahe(1967)所發展出的壓 力事件調適尺標(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作為量測個人心理壓力的 工具之一。此工具基於過去觀察個人生活中對某些事件的變化進行調適時,這樣
的調適過程與疾病發病時間有顯著相關,這個調適過程產生之關係就被稱作為「生
活壓力」,因此透過問卷方式請受測者對不同生活事件(43 件)調適的長短或困難度 給分後,按平均分數高低給與排序,最高者調整為100 分(配偶死亡),得出壓力 事件調適尺標,某一事件尺標分數越高則表示該事件發生後,調適的時間及困難 度越高,其背後代表意義便是此事件為較難調適之壓力源,因此可以請受訪者勾 選過去某一時間內,受訪者曾經遇到過的事件,將這些事件之尺標分數加總後得 到評分便為過去某一時間內該受測者的壓力分數。
Cohen, Kamarck 和 Mermelstein(1983)認為過去使用壓力事件作為量測心理壓
力的方式有所侷限,雖然壓力事件調適尺標有下列好處:1.可量測容易辨別的壓
力源,並且可估計這些壓力源累積效果與疾病之影響。2.量測方式簡單,可請受
測者勾選過去幾個月中是否有發生過列表上之事件。3.避免受測者主觀回報某些
特殊事件所造成的偏誤。但此方式也有一些缺點,此方式是以事件作為評估,其 基礎是群體對事件列表的評值平均換算,但此平均值不代表所有個體面對同一事 件,此調適過程對其造成的壓力均相同,壓力的產生與大小與個體評估此事件對 其威脅性及個體對此事件處理之能力有關,但如果使用壓力事件調適尺標對於個
15
人的知覺壓力評估上會因個人因素產生偏誤,此外由於事件列表是固定的,但每 個人生活中實際所遇到的壓力源種類往往不止於表列項目,尤其此事件表缺少因 人際關係產生之壓力、擔心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及其他可能造成知覺壓力之事件。
因此 Cohen et al.(1983)發展出以量測知覺壓力所產生的後續心理狀態作為量測目 標,此狀態為量測受測者對於生活之不確定感、失控感受及過度負荷情況,因為 此三個項目是經歷壓力後會產生的主要現象。Cohen 與 Williamson(1988)發展出知 覺壓力量表(Perceive Stress Scale-10),此量表為修正Cohen et al.(1983)所提出的 PSS-14 版本,刪去效度較差的四個題項。此量表評估時間為最近的一個月,共有 十個問項,採李克特 5 等選項,每題分數為 0~4 分,總分範圍為 0~40 分,分數 越高代表壓力越大。
Roberti, Harrington 和 Storch(2006)對 PSS-10 應用於心理量測作進一步探討,
使用因素分析(Factor Analytic)支持 PSS-10 具有兩構面,一個構面為知覺無助感 (Perceived Helplessness),另一個為知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本次研究想要量測的為受測者知覺到的壓力大小,而壓力事件調適尺標(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在作為壓力量測工具上比較偏向於壓力源之量測,
但因為每一位受訪者對同一種事件會因為自身調適能力及對此事件之威脅性判斷 皆有所不同,加上每個人在生活中遭遇的壓力源種類亦不同,因此採用量測知覺 壓力所產生的後續心理狀態的知覺壓力量表(PSS-10)作為量測壓力之工具。
16
第四節
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中,將睡眠品質分為七個構面:自評睡眠品質、睡眠 延遲、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干擾、使用助眠藥物情況及日間功能障礙情況,
過去不少研究文獻指出壓力會對睡眠品質的某些構面產生影響,並且有部分的研 究已經發現壓力如何影響到睡眠。
睡眠時間與工作壓力有關,通常高度的工作量會降低整體睡眠時間並產生壓 力,工作壓力的變化亦會與腎上腺皮質素分泌量呈現顯著相關,較高的工作壓力 可能因此讓睡眠品質降低(Dahlgren, Kecklund & Akerstedt, 2005)。
睡眠效率及睡眠延遲這兩個構面與睡眠周期有關,規律的睡眠周期與松果體 內的褪黑激素周期有密切關係(Melatonin rhythm),而調控褪黑激素有助於誘發睡 眠、抑制因心臟節律點所引起的睡眠中斷、幫助調整生理時鐘以適應新的環境 ( Cajochen, Krauchi & Wirz-Justice, 2003)。而根據 Reeth 等人(2000)針對過去壓力 與睡眠交互作用的研究回顧中指出,在對老鼠的實驗中發現,壓力影響睡眠結構 與生理時間規律的途徑是因為壓力源激發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素(HPA)此一系
統所造成。而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素此一系統對於調整人類睡眠週期
(sleep-wake cycle)亦扮演重要的角色,睡眠相關的內分泌神經系統失調可造成嚴 重的睡眠困擾。比較失眠症患者與正常睡眠者兩組其生活壓力事件,失眠症患者 對此類生活壓力事件產生的沮喪與焦慮程度都較高,且其睡眠效率也較低(Morin, Rodrigue & Ivers, 2003)。
此外,知覺壓力亦與睡眠延遲時間有關,尤其是當「盡快入睡」這種想法變 為內在壓力源時,Ansfield, Wegner 和 Bowser(1996)的研究中發現,下達盡可能快
速進入睡眠狀態之組別進入睡眠的平均時間比未下達「盡快」睡眠的組別來的久,
其意義為當心中越是嘗試快速入睡的受測者,反而越難入睡,此研究顯示「想要 早點入睡」的想法反而會成為干擾睡眠延遲時間的壓力源。
17
壓力在某些情況下則與睡眠干擾有關,尤其是壓力創傷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之患者最為明顯。針對過去壓力創傷症候群之患者其睡眠研 究,有壓力創傷症候群的人會有較多的睡眠干擾狀況發生、易作惡夢、睡眠過程 中身體會大幅移動並且有呼吸相關的睡眠問題;經歷某些戰爭而產生壓力創傷症 候群之患者還會有夜間焦慮、睡眠期間說夢話或大聲吼叫、下肢不停移動等症狀 (Harvey, Jones & Schmidt,2003; Inman, Silver & Doghramji, 1989)。
在睡眠藥物使用方面,許多日夜輪班的工作者有使用助眠藥物的現象,且使 用率較其他固定時段工作者高,根據對日夜輪班之女性醫護人員作的研究發現工 作壓力對藥物的使用是顯著的預測因子之一(Estryn-Behar et al., 1990)。
在睡眠品質構面中的日間機能障礙情況也與壓力有關,壓力創傷症候群患者 較容易有日間精神不集中及疲勞的狀況發生;而需要日夜輪班的護理人員當工作 壓力大時,也容易出現日間精神疲乏的情況(Inman, Silver & Doghramji, 1989;
Estryn-Behar et al., 1990) 。
根據上述研究,知覺壓力會影響部分睡眠品質之構面,本次研究會檢視受訪 者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各構面之相關性,並與前人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
18
第五節休閒活動與知覺壓力
Tinskey 與 Johnson 在 1984 年整理當時與休閒效益有關的論文,列出休閒對 於心理層面的效益:表達性回饋、益智、情緒宣洩、人際交流、孤寂感、安全感 及美感的表達。Kabanoff(1982)則是將休閒效益分為:遠離日常活動、提高自主性、
紓解壓力、增加家庭活動、與他人互動、獲得刺激感、技巧發展與運用、提升自 尊以及挑戰、取得領導與社會權力及幫助健康。由前人所歸納研究之結果,紓解 壓力及宣洩情緒屬於休閒的效益之一。
Hassmen、Koivula 與 Uutela(2000)研究指出,每週運動至少 2~3 次的受測者 比每週運動頻率少於 1 次的受測者,其感受到沮喪、憤怒、對人之不信任與壓力 較少。相較於不從事休閒運動的人,有從事休閒運動的人其暴露在較高壓力事件 下,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狀況較佳(Iwasaki, Zuzanek & Mannell, 2001)。Yusuf 等人 在 1996 年作的研究調查發現有規律從事休閒運動的老年人較沒有規律運動的老 年人,其過去兩週感受到巨大壓力的比例較低且自評健康狀況為好或極好的比例 也較高。
Baumeister & Leary(1995)的研究顯示社交互動較少的人其壓力與沮喪程度通 常比社交互動較頻繁的人高。許多休閒活動包含了運動與社交互動,因此應該將 此兩面向列入考量。
另外休閒活動的空間性質也可能與壓力調適有關。Ulrich 等人(1991)的研究發 現,讓受測者觀看作為壓力源的影片後,再給受測者觀看都市與自然環境之影片,
發現觀看自然環境影片的受測者,其壓力產生的生理反應回復速度較觀看都市環 境影片者快。Stigsdotter 等人(2010)在丹麥的研究發現,居住在綠地附近的居民及 較常到綠地空間活動的人,其健康狀態量表中表示感受到壓力的比率顯著較低。
顯示個人所處的環境也會改變個人受壓力後的回復速度及對壓力的知覺程度。
19
因此本次研究的分類依據便是以休閒活動中可能會影響知覺壓力之性質進行 分類,此三種性質為:休閒活動所在空間自然度、休閒活動時的同伴性質及休閒 活動的強度。
在活動強度的分類部分,採用溫啟邦等人(2007)以台灣國人日常生活身體活
動實測的熱量消耗數據所做出的自覺呼吸程度與MET(成年人在安靜狀態下每公
斤體重所消耗的熱能)關係列表為參考,將休閒活動的強度超過步行之活動量的休
閒活動定義為休閒運動,而強度小於等於日常步行之休閒活動定義為非運動類休 閒。
休閒空間的性質為了與接觸自然綠地能降低壓力之概念相結合,因此將極度 人工之環境到幾乎沒有人造物之環境空間分類,分別定為:「室內空間」、「街道廣 場」、「都市綠地」、「鄉村與市郊」、「自然環境」。
在社交互動部分,因為社交互動的種類複雜,且難以調查各種社交互動持續 時間,因此改採用 Levinger 與 Snoek(1972)所提出的依賴理論作為分類參考依據,
其理論描述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親密程度之關係,親密程度較高的人際關係期依 賴程度越高。本研究假設人際關係親密度較高的對象一同從事休閒活動,其互動 機會較多,其互動形式也較豐富,因此選擇用從事休閒活動時的同伴關係代替不 同互動型態之分類,從「無同伴」、「陌生」、「認識」、「熟識」到「親密」。
20
第六節休閒活動與睡眠品質
許多研究都發現在休閒時間從事適當強度的運動與較佳的睡眠品質有關:
Sherrill、Kotchou 與 Quan(1998)的研究指出每週至少從事一次規律運動者,可以 降低睡眠持續障礙之風險。國內也有研究指出中年婦女身體活動量越大者睡眠品 質越好。有規律運動者,其睡眠品質也較佳(雷啓文、林旭龍,2003) 。Kim et al.(2000)的研究指出缺乏規律運動亦會使罹患失眠症機率增加。
Tinskey 與 Johnson(1984)的研究指出過去一年中參與較多具有社會互動之休 閒活動群體,其睡眠品質也較佳,研究的討論中提到,社交性休閒活動與睡眠品 質的關係可能是因為社交互動給予支持和互動,有助於情緒與生活壓力的調控,
造成兩者之差別,但需要更多研究以支持此說法。Segrin 和 Domschke(2011)的針 對 224 位成年人之研究中發現孤單(Loneliness)與較差的健康狀態有關,且此機制 有可能是因為孤單缺乏身體所需復健之過程(recuperative processes),特別是休閒 與睡眠這兩部分。陳美妃與王秀紅(1995)的研究指出,老年婦女如果休閒活動項 目越多,其睡眠品質越好。
21
第七節在職工作者睡眠品質相關之研究
由於本次研究選擇研究群體為在職工作者,因此選擇同樣以工作者為主之研 究作為本節主要文獻回顧。整體來說,對於在職工作者的睡眠品質調查其對象又 可分為特定職業的研究及廣泛在職工作者之研究;依照研究探討的目的,又可分 為探討睡眠品質影響因子、睡眠品質影響在職工作者身心理及工作效率、臨床案 例及治療方式之研究,由於本次研究主要目標在於不同的休閒性質是否可調控知 覺壓力對睡眠品質的影響,因此主要討論在職工作者其睡眠品質因子的研究。
一. 個人生理狀態
Sutton, Deborah 與 Badley(2001)發現受訪者對自我健康不滿意的人罹患失 眠症的風險較高,因身體健康狀態造成日常生活活動限制者,其失眠症風險亦較 高。在日本 Kim, Uchiyama, Okawa, Liu 與 Ogihara(2000)的研究同樣指出較差的自 覺健康況態與罹患失眠症的比率有關。
二. 個人心理狀態
許多研究都指出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有顯著相關,另外生活壓力極大的人得 到失眠症的風險也較高(Sutton, Deborah & Badley,2001)。Kim et al.(2000)的研究指 出,心理壓力與無法應付壓力的情況會使得罹患失眠症的機率增加。
三. 生活習慣
在台灣的調查發現,在凌晨 2 點至 6 點就寢的族群較容易有睡眠障礙,晚上 10 點~12 點就寢的族群,其睡眠障礙比率最低(主計處,1999)。一天之中的各項 活動也會影響到睡眠品質,例如就寢時間、運動習慣、飲食習慣、休閒活動及生 活規律等等(Atkinson & Davenne,2007;Nasermoaddeli et al.,2005; Carney, Edinger, Meyer, Lindman & Istre,2006)。
22
四. 社經背景
鄭月雅(2006)發現在台灣晚上工作者有睡眠障礙之比率較白天工作者及輪班 工作者高;固定在不同工作時間下各工作身分中「有睡眠障礙」與「無睡眠障礙」
之機率比值依序為:雇主>無酬家屬工作者>自營作業者>受私人僱用>受政府 僱用。
在Kim et al.(2000)的研究中指出,在日本失業族群的失眠症盛行率較高。Ribet 及Derriennic(1999)的研究中則是發現在調查群體中,前後調查期間其工作有無的 變化對於罹患睡眠障礙及康復機率都有顯著相關。
Ribet及Derriennic(1999)的研究中指出,每週工作超過48小時者、輪班工作者、
暴露於震動環境中的工作者及具有時間壓力的工作者其睡眠障礙機率較高。
綜合以上的文獻,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非常的多,本次研究對象以在職工作 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排除失業者之樣本,且在職工作者因身體健康狀態造成 日常生活活動限制者較少,降低受訪者因為其他疾病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可能產生 的誤差;研究問卷發放時間選擇下午工作時段至日班下班時間,受訪者以日間工 作者為主,降低輪班和夜班工作者因作息規律不同而可能產生的外在變項干擾。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本次研究的研究為探討休閒活動與知覺壓力及睡眠品質之相關性,針對休閒 活動不同性質作探討,在不同分類依據下將休閒時間進行分類後。在同一性質分 類中,不同的性質之休閒活動時間與個人知覺壓力及睡眠品質具有不同相關性。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一. 探討休閒活動三種不同分類依據下,休閒活動時數與知覺壓力的關係,並提 出研究假設。
H1-1:以活動量為分類條件下,休閒運動時數越高,知覺壓力越低。
H1-2:以活動量為分類條件下,非運動休閒時數越高,知覺壓力越高。
H1-3:以空間自然度為分類條件下,綠地空間休閒時數越高,知覺壓力越低。
活動量─
休閒運動時數
非運動休閒時數
知覺壓力
睡眠品質
H1
H3
空間自然度度─
H2
綠地空間休閒活動時數 非綠地空間休閒活動時數
同伴性質─
有同伴休閒活動時數 無同伴休閒活動時數
24
H1-4:以空間自然度為分類條件下,非綠地空間休閒時數越高,知覺壓力越 高。
H1-5:以同伴性質為分類條件下,有同伴休閒活動時數越高,知覺壓力越低。
H1-6:以同伴性質為分類條件下,無同伴休閒活動時數越高,知覺壓力越高。
二. 探討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的關係,並且檢視知覺壓力與構成睡眠品質的不同 構面間之關係。
H2-1:知覺壓力越高,睡眠品質越差。
H2-2:知覺壓力越高,睡眠品質下各構面也越差。
三. 探討休閒活動在三種不同分類依據下,休閒活動時數與睡眠品質的關係,並 提出研究假設。
H3-1:以活動量為分類條件下,休閒運動時數越高,睡眠品質越好。
H3-2:以活動量為分類條件下,非運動休閒時數越高,睡眠品質越差。
H3-3:以空間自然度為分類條件下,綠地空間休閒時數越高,睡眠品質越好。
H3-4:以空間自然度為分類條件下,非綠地空間休閒時數越高,睡眠品質越 差。
H3-5:以同伴性質為分類條件下,有同伴休閒活動時數越高,睡眠品質越好。
H3-6:以同伴性質為分類條件下,無同伴休閒活動時數越高,睡眠品質越差。
25
第二節
研究變項定義為了有效度的問卷設計及便於後續的資料整理及分析,將研究中的變項進行 定義,各項定義如下:
睡眠品質
根據受測者對過去一個月的睡眠狀況作主觀評估後,填寫中文匹茲堡睡眠品 質量表,以此量表的各面向平均分數加總後為睡眠品質分數,分數越高代表睡眠 品質越差。
休閒活動環境自然度
本次研究將極度人工之環境到幾乎沒有人造物之環境空間進行分類,自然程 度由低到高分別為:室內空間、都市街道與廣場、都市綠地、鄉村與市郊、自然 環境五類。
休閒活動同伴性質
本次研究根據 Huston 與 Levinger(1972)整理過去研究使用的人際關係分類中,
選擇依據二元方法(Dyadic Approaches)所建立的分類模式作為本研究活動同伴性 質分類項目,此方式將人際關係的分類標準建立在個人與他人依賴的程度,此二 元尺度為獨立-極度依賴。本研究依照依賴程度的高低將同伴性質分為:無同伴、
陌生、認識、熟識與親密五類。
休閒活動強度
在活動強度的分類部分,採用溫啟邦等人(2007)以台灣國人日常生活身 體活動實測的熱量消耗數據所做出的自覺呼吸程度與 MET(成年人在安靜狀態下 每公斤體重所消耗的熱能)關係列表為參考,將休閒活動依活動強度之特性,分為 休閒運動及非運動類休閒兩類。
26
休閒運動:該項休閒活動,其費力程度超過日常步行(散步)。
非運動類休閒:靜態休閒活動或該項活動其費力程度不超過日常步行(散步) 的休閒活動。
知覺壓力:
Cohen 與 Williamson(1988)所發展出的知覺壓力量表(Perceive Stress Scale-10),
其測量概念基礎為:知覺壓力的產生是因為壓力源大於個人對此壓力源的處理能 力,因此此量表問項以量測個人對生活事務的掌握能力及失控程度藉此了解個人 知覺到的壓力程度。此量表評估時間為最近的一個月,有十個問項,採李克特 5 等選項,每題分數為 0~4 分,總分範圍為 0~40 分,分數越高代表壓力越大。
27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實驗程序 研究對象本研究選擇在職工作者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多數在職工作者生活作息受工作 影響,較具規律性,且工作與休閒活動在時間與性質上的區別較為明顯,能夠使 用剩餘自由時間作為休閒時間之定義, 又在職工作者在知覺壓力與休閒活動性質 有較大的變異性。
抽樣方式
採取便利抽樣,在街頭發放問卷,選擇台北車站商業大樓區域發放(館前路、
重慶南路、襄陽路、博愛路、衡陽路),於 2012/4/4~2012/5/25 期間週一至週五,
每日中午時段至下班尖峰時段發放。發放問卷前會先確認受訪者目前有正職工作,
才進行填答,受訪者填寫時,對於不了解之題項可由訪員協助釐清題意。
問卷內容
共有休閒活動調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知覺壓力量表、工作特性及個人 資料五個部分。休閒活動調查部分會先請受測者填寫過去一週於一般工作日及假 日的平均休閒時間及畫記休閒時間的時段,此過程目的在於幫助受訪者回想過去 一週的休閒活動情況,再調查過去一週受訪者最常從事的兩種休閒運動及兩種非 運動類休閒,受訪者如果過去一週內沒從事過休閒運動或非運動類休閒的話,可 跳過不作答,填寫休閒活動名稱和一週參與該活動的時數後,依照空間類別及同 伴性質類別,將此活動時數配入不同分類依據下的類別中(圖 3-2)。因為匹茲堡 睡眠品質量表及知覺壓力量表調查範圍為過去一個月,而休閒活動調查受限於受 測者難以詳細回憶整個月的休閒狀況,因此只調查最近一星期之休閒活動,為了 使休閒活動調查時間範圍與知覺壓力及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一致,在此部分調查 最後詢問受訪者過去一個月中每週所從事之休閒活動差異,將回答每週差異小及
28
幾乎一樣的受訪者視其本週休閒活動可代表過去一個月的休閒活動。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採用已經過翻譯之中文版本量表(Tsai et al.,2005; 陳濘 宏等人,2007),表 3-1 為其計分方式與構面意義。知覺壓力量表則是本次研究中 從英文版本翻譯後作為量表使用,測量受訪者的知覺壓力,計分方式參考表 3-2。
工作特性部分則包含:每週工作時數、工作時段、服務單位、近一個月工作 量、有無人事管理責任及有無業績責任。個人資料則是包含年齡、性別、是否需 要夜間照護家人、自評睡眠環境品質及自評健康狀況。
3-2 休閒活動時數填寫方式示意圖
休閒運動:游泳 時間:5 小時
非依賴 依賴
無同伴 陌生 認識 熟識 親密
3小時 2小時
無同伴 有同伴
極人工 自然
室內空間 街道廣場 都市綠地 鄉村與市郊 自然環境 3小時 2小時
非綠地空間 綠地空間
例:最常從事的休閒運動為游泳,每週約5 小 時。再依照實際情況,將此5 小時配入另外兩 個不同依據的分類架構中。自己一人游泳3 小 時、與熟識同伴游泳2 小時。在室內空間游泳 2 小時,在自然環境游泳 3 小時。
29
表 3 -1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計分規則與構面意義
睡眠品質構面 計分規則 構面意義
自評睡眠品質 非常好: 0 分
好: 1 分 不好: 2 分 非常不好: 3 分
個人對睡眠品質的整體評 價,分數越高評價越差。
睡眠延遲
2.多久才能入睡 少於15 分鐘: 0 分 15~30 分鐘: 1 分 31~60 分鐘: 2 分 60 分鐘以上: 3 分
入睡所需時間,分數越高代 表須要花越久時間才能入 睡。
4.a 無法在 30 分 鐘內入睡
從未發生 :0 分 每週少於一次 :1 分 每週1~2 次 :2 分 每週3 次以上 :3 分 第2 題與第 4.a 相加 0 分 :0 分
1~2 分:1 分 3~4 分:2 分 5~6 分:3 分 睡眠干擾
將4.b~4.i 相加 從未發生:0 分 每週少於1 次:1 分 每週1~2 次:2 分 每週3 次以上:3 分
0 分 :0 分 1~8 分 :1 分 9~16 分 :2 分 17~24 分:3 分
睡眠過程中,因為某些干擾 事件打斷睡眠的連續性,分 數越高代表睡眠越常被干 擾。
睡眠效率 85%以上:0 分
75~84% :1 分 65~74% :2 分 小於65 :3 分
睡眠效率是總睡眠時數除 以躺在床上的總時數,分數 越高效率越差。
睡眠時間 7 小時以上 :0 分
介於6~7 小時:1 分 介於5~6 小時:2 分 小於5 小時 :3 分
個人的睡眠時間,分數越高 代表睡的時間越少。
使用助眠藥物 從未發生 :0 分 每週少於一次 :1 分 每週1~2 次 :2 分 每週3 次以上 :3 分
使用助眠藥物的頻率,分數 越高代表越常使用助眠藥 物。
30
日間功能障礙 從未發生 :0 分 每週少於一次 :1 分 每週1~2 次 :2 分 每週3 次以上 :3 分
注意力不集中、易睡、缺乏 熱忱,分數越高代表這些狀 況越頻繁。
表 3 -2 知覺壓力量表計分規則
知覺壓力構面 計分規則 構面意義
知覺無助感 從未如此:0 分
很少如此:1 分 有時如此:2 分 經常如此:3 分 總是如此:4 分
將1、2、3、6、9、10 題 分數加總
因為對壓力源無法有效調 適而產生之負向情緒或感 受,例如生氣、緊張、備受 壓力、無助、失控等。
知覺自我效能 (皆為反向題)
從未如此:4 分 很少如此:3 分 有時如此:2 分 經常如此:1 分 總是如此:0 分
將4、5、7、8 題依上述條 件分數加總。
對壓力源處理的自我能力 評估。
將上述兩構面分數加總得 到知覺壓力分數。
31
第四節資料分析方式
使用 SPSS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將問卷中休閒活動調查部分整理出每位受測者 不同性質分類下的休閒活動時數。在空間型態的性質部分,將室內空間和都市街 道與廣場類別合併為低自然度環境,將都市綠地、鄉村與市郊、自然環境合併為
綠地空間,並將上述各類別下的時數加總為「綠地空間時數」,將「綠地空間休閒
時數」及「非綠地空間休閒時數」與知覺壓力及睡眠品質、睡眠品質各構面進行 相關分析。由於睡眠品質各構面分數屬於序列尺度,應此在相關分析上使用可用 於序列尺度的 Spearman’s rho 相關作為分析方法。
在休閒活動的活動強度性質部分,將休閒運動時數及非運動類休閒時數分別 與知覺壓力及睡眠品質、睡眠品質構面進行相關分析。由於睡眠品質各構面分數 屬於序列尺度,應此在相關分析上使用可用於序列尺度的 Spearman’s rho 相關作 為分析方法。
在休閒活動同伴的性質下,將陌生、認識、熟識及親密合併為「有同伴休閒
活動時數」,將有同伴時數及無同伴時數分別與知覺壓力及睡眠品質、睡眠品質各
構面進行相關分析。由於睡眠品質各面項分數屬於序列尺度,應此在相關分析上 使用可用於序列尺度的 Spearman’s rho 相關作為分析方法。
使用皮爾森積差相關檢視睡眠品質與知覺壓力的關係,並用 Spearman’s rho 相關檢視知覺壓力與睡眠品質各個構面的關係是否有差異。
32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問卷發放與處理正式問卷發放地點為台北車站站前商業大樓區域騎樓與人行道發放(館前路、
重慶南路、襄陽路、博愛路、衡陽路),於 2012/4/4~2012/5/25 期間週一至週五,
每日中午時段至下班尖峰時段發放,共收回 231 份問卷,其中三份問卷未完成填 答;一份問卷填答者身分不合調查目標(準備國家考試中的考生),有效樣本共有 227 份。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和知覺壓力量表的問句與量測範圍為過去一個月,但本 次問卷休閒活動性質調查時間範圍因為多數人難以回憶一個月的休閒情況,因此 調查範圍改為過去一星期,並在最後加入一題「請問您過去一個月中,每週所從 事之休閒活動差異為?」,選項為「每週幾乎一樣」、「每週差異小」、「每週差異大」
及「每週幾乎都不同」。此問項目的在於選出每週休閒活動安排較為規律者,如此
可以用過去一週的休閒活動特性推估過去一整個月的休閒活動特性,因此後續分 析樣本條件為此問項中勾選「每週幾乎一樣」或「每週差異小」之受訪問卷,符 合條件之樣本數為 191 份。
表 4-1 過去一個月中每週休閒活動差異次數統計表
份數 百分比
每週幾乎一樣 138 60.8%
每週差異小 53 23.3%
每週差異大 22 9.7%
每週幾乎都不同 14 6.2%
33
另外本次休閒活動性質調查設計是請受訪者填寫該休閒性質分類時數,因此 會有離群值的出現(極高的時數),這種情況有可能是該受訪者生活型態特殊或是 誇大了某類型的休閒活動參與時間,因此本次研究排除休閒特性類別時數為離群 值的樣本。空間型態將較高自然度的「都市綠地」、「鄉村與市郊」及「自然環境」
合併為「綠地空間」,並將各類別下的休閒時數加總為「非綠地空間時數」。將同
伴性質中「陌生」、「認識」、「熟識」及「親密」合併為「有同伴」,並將上述類別
下的時數加總為「有同伴之休閒時數」。「休閒運動時數」則是將最常從事的兩項
休閒運動時數加總而得。
檢視「高自然度空間時數」、「低自然度空間時數」、「休閒運動時數」、「非運
動類休閒時數」、「有同伴之休閒時數」及「無同伴之休閒時數」的描述統計量,
並使用盒狀圖將離群值排除。
表 4-2 不同類別之休閒活動時數
最大值 平均數
1 分位數 3 分位數
綠地空間時數 66.0 3.33 0.0 5.0
非綠地空間時數 40.0 17.59 8.0 25.0
休閒運動時數 17.5 3.63 0.0 6.0
非運動類休閒時數 66.0 17.34 9.0 24.0
有同伴之休閒時數 52.0 9.90 2.0 14.0
無同伴之休閒時數 66.0 11.03 2.5 18.0
將離群值樣本排除後的 175 份樣本,作為後續統計分析使用。
34
4-1 分析樣本處理流程圖 發放問卷數
231 份
有效問卷數 227 份
剩餘樣本數 191 份
分析樣本數 175 份
刪除4 份無效問卷
剔除36 份過去一個月每週 休閒活動「差異大」及「幾 乎都不同」者。
剔除各分類依據下不同類 別休閒活動時間為離群值 之樣本,共剔除16 份。
供後續統計分析之樣本數 為175 份。
35
第二節
樣本特性分析一. 個人特性
本次研究對象為在職工作者,個人背景資料共調查性別、出生年、夜間是否 照護家人、自評睡眠環境品質及自評健康狀況(表 4-4)。分析樣本共 175 份。
受訪者中男性佔 94 人(53.7%),女性佔 81 人(46.3%)。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2) 民國 100 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資料,民國 100 年台北市男性勞動參與率為 63.3%、女性勞動參與率為 50.4%,因此男性人數較女性多,可能是因為男性勞動 參與率高於女性的原因。
受訪者年齡分布範圍為 20~64 歲,平均年齡為 38.5 歲。31~40 歲年齡層所佔 比例最高 57 人(32.6%)、20 歲以下 1 人(0.6%)、21~30 歲 44 人(32.6%)、41~50 歲 48 人(27.4%)、51~60 歲 19 人(10.9%)、61 歲以上 6 人(3.4%)。
受訪者中有 39 人(22.3%)需要夜間照護家人,136 人(77.7%)不需夜間照護家 人。
受訪者中只有 1 人(0.6%)自評睡眠環境品質極差;自評睡眠環境品質差的有 11 人(6.3%);自評睡眠環境品質普通的有 67 人(38.3%);自評睡眠環境品質好與 極好的分別有 71 人(40.6%)及 25 人(14.3%)。
受訪者中有 1 人(0.6%)自評健康狀況極差;自評健康狀況差的有 15 人(8.6%);
自評健康狀況普通的有 85 人(48.6%);自評健康狀況好與極好的分別有 56 人 (32.0%)及 18 人(10.3%)。
36
表 4-3 受訪者個人特性次數表
個人特性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性 94 53.7%
女性 81 46.3%
年齡 20 歲以下 1 0.6%
21~30 歲 44 25.1%
31~40 歲 57 32.6%
41~50 歲 48 27.4%
51~60 歲 19 10.9%
61 歲以上 6 3.4%
夜間是否照護家人 是 39 22.3%
否 136 77.7%
自評睡眠環境品質 極差 1 0.6%
差 11 6.3%
普通 67 38.3%
好 71 40.6%
極好 25 14.3%
自評健康狀況 極差 1 0.6%
差 15 8.6%
普通 85 48.6%
好 56 32.0%
極好 18 10.3%
37
二. 受訪者工作特性
受訪者其每週工作時數小於 30 小時有 11 人(6.3%);31~40 小時有 56 人 (32.0%);41~50 小時有 70 人(40.0%);51~60 小時有 26 人(14.9%);61 小時以上 有 12 人(6.9%)。工作時數範圍從 20 小時至 84 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數 46.6 小 時。
本次研究受訪者工作時段以日班(含工作時間不超過午夜12點的晚班)為主,
有 156 人(89.1%);夜班工作者有 3 人(1.7%);需日夜輪班者有 8 人(4.6%);工作 時段不固定者有 8 人(4.6%)。本次研究受訪者多為日班工作者可能原因為抽樣時 間為中午至傍晚,此時段主要為日班工作者工作時段,因此多數受訪者為日班工 作者。
受訪對象中於公家機構工作有 27 人(15.4%);於公營事業工作者有 11 人 (6.3%);於私人公司工作者有 129 人(73.7%);另外有 8 人屬於其他(4.6%),其中 3 人自行開業、3 人為自由業、2 人於財團法人機構工作。
受訪者評估近一月工作量為極大者有 12 人(6.9%);工作量大者 50 人(28.6%);
工作量普通有 102 人(58.3%);工作量小有 6 人(3.4%);工作量極小有 5 人(2.9%)。
受訪者具人事責任者有 60 人(34.3%),沒有人事責任者 115 人(65.7%)。具業 績責任者有 83 人(47.4%),沒有業績責任者有 92 人(52.6%)。
38
表 4-4 受訪者職業特性次數表
個人特性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每週工作時數 30 小時以下 11 6.3%
31~40 小時 56 32.0%
41~50 小時 70 40.0%
51~60 小時 26 14.9%
61 小時以上 12 6.9%
工作時段 日班 156 89.1%
夜班 3 1.7%
須日夜輪班 8 4.6%
無固定工作時段 8 4.6%
服務單位 公家機關 27 15.4%
公營事業 11 6.3%
私人公司 129 73.7%
其他 8 4.6%
近一個月工作量 極大 12 6.9%
大 50 28.6%
普通 102 58.3%
小 6 3.4%
極小 5 2.9%
人事管理責任 有 60 34.3%
無 115 65.7%
業績責任 有 83 47.4%
無 92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