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中、譯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Runyan ,W. M.著。生命史 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臺北市:遠流。

王旭萍(2004)。一位資深女性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靜珠(1998)。全方位的幼兒教育。臺南市:世一。

王靜珠(1999)。我國托育機構的演進及未來發展途徑。幼兒教育年刊,

11,167-190。

王靜珠(2000)。落實幼兒教育師資培育制度由重視師範教育做起。幼 兒教育年刊,12,1-16。

王靜珠(2002)。我對托兒所和幼稚園功能整合的建議。幼兒教育年刊,

14,1-20。

王靜珠(2006)。樂在春風化雨中:教學生崖五十年紀實。臺北市:五 南。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 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265-306)。高雄市:麗文。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1)合著。心理學。臺 北市:學富。

內政部(2006)。臺灣地區歷年人口總數、年增加、自然增加、出生、

死亡數及其比率統計表(民國35-94年)。2006年11月30日下載自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2.xls

朱邦復(1976)。層次論。載於:朱邦復工作室網站。

http://www.cbflabs.com/book/cengci/cengci/index.html 朱邦復(1995)。智慧之旅。臺北市:時報文化。

朱邦復(1998)。智慧學九論。臺北市:台灣商務。

朱邦復(2000)。漢字基因字典。載於:朱邦復工作室網站。

http://www.cbflabs.com/book/dic/dichtml/dnadic0.htm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249-270)。臺北市:巨流。

江麗美(譯)(1999)。Ayers ,W.(1989)著。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 幼教老師(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 Six Teachers Reflect onTheir Lives)。臺北市:桂冠。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 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

Bogdan ,R. C.&Biklen,S.K.(1998)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Third Edition.)。嘉義市:濤石。

林志昇(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意義。載於:質的研究 方法。高雄市:麗文。

周啟文(譯)(1999)。Melvyn Bragg(1998)著。站在巨人肩膀上:史上 最偉大的十二位科學家。(On Giants’ Shoulders: Great Scientists and Their Discoveries from Archimedes to DNA.)臺北市:先覺。

邱志鵬(2001)。臺灣幼兒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

五南。

洪福財(2000)。臺灣地區幼兒教育歷史發展及未來義務化政策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臺灣觀點。臺北市:五南。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市:巨流。

倪鳴香(2003,April)。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論幼師角色的形成。載 於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舉辦之「童年沃野的變遷與創化」

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二)(p20-36),臺北市。

孫嫚薇 (2004)。我們不是顧嬰仔的查某人--教保人員的生命敘說。 樹 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燕巢鄉。

高敬文(1996)。質性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 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惠茹(2003)。成為理想幼教老師的追尋歷程:師院幼教系畢業生之 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 倫理。載於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市:三民 書局。

徐千惠(2003)。兩岸民辦幼教發展及其相關法規之比較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兆慶(2001)。一位幼教男老師的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蓉萱(2006)托兒所教保人員之職業生涯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佳宣(2004)。「不成長就會被淘汰」一位幼師生命運轉之敘說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淮棟(譯)(2000)。Said, Edward W.(1999)著。鄉關何處:薩依德回 憶錄(Out of Place: A Memoir)。臺北市:立緒。

曾淨雯(2006)。已婚女性進修碩士學位─由二位幼教老師的生命故事 說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匿名(無日期)。歷史的起源與目標。2006年4月4日 取自

http://www.hist.pku.edu.cn/UploadFiles/ 2004/200452421137698.doc 游秀美(釋依詮)(2004)。出世到入世〜一位園長的生命史。國立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馮朝霖(譯)(2001)。R. Kokemohr 著。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

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2,25-48。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俐容(譯)(1990)。皮亞傑。臺北市:桂冠。

廖世德(譯)(1993)。Marilyn Ferguson(1987)著。寶瓶同謀(The aquarian conspiracy: person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1980s)。新店 市:方智。

熊同鑫(2001)。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 心理研究,12,107-131。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

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p121-139)。臺北市:巨流。

劉姵蓁(2004)。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一位男性教師為例。

劉鳳英(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 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花蓮市。

鄭瑞隆譯(2001)。實地工作。載於李奉儒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 與方法(p105-155)。嘉義市:濤石。

賴佳郁(2004)。當理想遇見現實:敘說一個幼教老師的故事。國立花 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二、西文部分

Bogdan, R.C.&Biklen, S.K.(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rd ed.). Boston: Allyn&Bacon.

Guba, E. G., & Lincoln, Y.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In N. K. Denzin & Y.S.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first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Lecompte, M.D., Preissle, J., & Tesch, R.(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McMillan, J. H.(2000).Educational research : fundamentals for the consumer

(3rd ed.). New York : Addison-Wesley Longman.

Stake, R.(1994).Case study. In N. Denzin&Y. Lincoln(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p.236-247).Thousand Oaks,CA: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