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重要他人的影響

綜觀王靜珠的一生,影響她的重要人士,研究者分析如以下:

父母親

王靜珠提到影響她最大的是父母親的教育,他們鼓勵王靜珠努力向 學,養成勤儉、樸實、獨立、負責的良好美德。雖然她很年輕就離開父 母親到異地求學,在婚後因為時局因素與夫婿隨空軍移居台灣,但早期 家庭環境、父母親良好身言教的影響,卻陪伴她一輩子,成為立人處事 最佳的基礎。

「他那時候傳道的時候,你看那一些女孩子,我們家裡頭連一 個都不用,我爸爸說不可以,救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孩子,其實他們 都說,你們家裡頭那麼多孩子,你為什麼不留一個下來?我們不

學。你看,這個人就是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家的 阿姨,就是護士小姐的阿姨,都是我爸爸那個。招荒災喔,那孩子 都要賣掉啊幹什麼的,很窮,大陸上要是一招天災,就是所有的不 下雨的旱災啦、水災啦就都不得了,所以從這些地方可以看看一個 人喔,存心要正、要誠,人家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是未報 就是時辰未到,這就是自然的天理。」(訪王靜珠 20060514_14)

丈夫

與王靜珠攜手相伴一甲子的夫婿喬萬森先生,在她的事業及家庭 中,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除了是共渡人生的伴侶、家庭的支柱外,

對王靜珠的專業生涯發展,常給予莫大的支持和鼓勵,總是以最實際的 行動默默地從旁協助她。

值得一提的是,喬先生的文筆相當好,他喜愛看傳記文學,書寫日 記幾十年從未間斷。王靜珠的多篇文章都得到先生的認真校正,因此,

在她所出版的書籍中,很少有錯別字,王靜珠相當地感謝先生如此細心 的協助。

「喬老師話不多,他總是默默地在旁支持王老師。每次我到王 老師家幫忙打字,只要王老師有需要喬老師幫忙的地方,在書房呼 喚:「萬森〜」 喬老師不管在做什麼,一定馬上放下手邊的事情,

來到書房幫王老師解決問題。這樣細微的動作,表達出來的卻是無 盡的體貼與關懷。」(札記 20060820)

很多人都是在當了父母親之後,才懂得生命的奧妙與美麗。同樣 地,王靜珠做了「母親」後,激發了她許多的潛能,包括教育子女、照 護生活起居,乃至對幼子的教育實驗歷程等。她陪伴孩子們的成長、生 病、求學、留學、擇偶、生子、…等生命歷程。當遇到教養孩子的困難 與挑戰時,從未灰心喪志,她看到的就是「奮鬥」,她與孩子的奮鬥歷

程。「預防甚於治療」更是展現其教育孩子的智慧,她能在孩子出現問 題行為前,即給予適度的輔導與鼓勵。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她一路引領、

相伴,在孩子尚未成熟時,她是個既強勢又慈祥的母親,以無比的愛帶 領孩子走向未來。王靜珠時常說:「孩子教育了我,我教育了孩子。」

「研:您是否經過叛逆期?母親如何陪您走過那段歲月?

喬:是的,我母親陪過這一段歲月,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在 這段時間裡面,的確是給她帶來很大的困擾。她的確是跟一般人有 不同的處理方式,她能夠用不同的方式在那個時候轉化這些阻力,

然後讓你慢慢平復下來,走過這個時間。

我們那個時代裡頭,不讀書無路可走,大環境裡頭你非唸書不 可,你不走這條路你就被淘汰了。她所做最特殊的一件事就是說,

她讓我們保持在這條路上,跟著步調走。…...你可以不拿第一名,

其實最後一名也沒有關係,但是你要keep up in try,你不能夠放 棄。…她開啟你一些不同的視野跟路途。她不會正面告訴你說你今 天非唸書不可,可是意思是這樣:你現在不能離開這個軌道。她的 方式是告訴你,這個東西有什麼方法,為什麼要這樣。她在某些人 生抉擇點上的判斷,她替孩子做判斷,她有她的堅持。你可以想幹 什麼就幹什麼嗎?不行!因為你還沒有到可以決定你想幹什麼就 幹什麼的時候。等我們長大之後覺得,那個點上的堅持,她的判斷 是對的,她判斷比孩子判斷要遠高一籌。如果我們那時後不聽話,

或她沒有拉住的話,就可能掉到軌道外面去了,掉到軌道外面去,

你的人生就重洗。」(訪喬生瑔_20060812_2,3)

張雪門先生

王靜珠在求學、工作階段也遇到不少照顧她、影響她深遠的長輩,

張雪門先生就是她非常感念的一位老師。在王靜珠撰寫《幼稚教育》一 書時,曾到張先生住處拜謁,向他請益「行為課程」的內涵。王靜珠提 到,當她見到被病魔消蝕了身軀,但對幼教卻依舊滿懷熱情、有滿腹高 見宏策的張雪門先生時,她被張先生一輩子為幼教奉獻的精神所觸動,

日後也循著張先生的步伐,為幼教奉獻一生。

「不僅《幼稚教育》一書的頁頁都有著張老師給我的教誨啓 迪,我還感動於老師終生對教育摯愛無悔的精神,以及他對孤兒的 無私付出與愛護。」(文件01_B_F05_207)

「後來,我響應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先生提倡的「小康計劃」,

在台中師專成立「仁愛工作隊」。在大家有什麼、捐什麼的情況下,

將所得現金、衣物送到六龜鄉「山地育幼院」、中壢「國際兒童村」 也定期訪問台中市惠明學校、蘭生兒童村等地,為盲童孤兒做服 務,我心中燃燒的,正是張老師的理念。」(文件01_B_F05_208)

「人家說的:王靜珠你有兩件外套,你都送走了一條。呵呵,

真是奇怪了,所以我一個一個的老人都送走。你要看張雪門寫那些 信你就知道啦,他那麼老一個教育家,能夠在我的愛的情況下感動 他,那個信一大堆呀,我看了以後都要流眼淚了,他說:又到八月 節了,郵差只要一敲門,我就知道王靜珠要替我送來什麼啦。他說:

這些東西我就可以跟小朋友去分享。他是育幼院的院長嘛,過年的 時候是臘肉、香腸的,他就說他很寂寞啊,很需要有人來跟他聊天。

所以我就在那兒想一個老人的心理啊,就是那樣子的什麼,多了不 起的一個老人,他那麼深的一個學問,他死了以後,學生喊他什麼?

「爸爸媽」你看看他有多麼樣地愛他的小朋友。」(訪王靜珠 20060514_23)

王靜珠說:「我忝受很多人對我的教育熱誠,及埋頭苦幹做事精神的稱讚,

回首驀見,原來是我在初始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就遇見這些絕佳的教育家典 範。我與他們共處,耳濡目染、親見身歷,無形中仿效承襲所得,所謂「法乎上 者,得之中」,比之他們的學養風範,我永遠望塵莫及,深感何其有幸,能早受 其薰染浸漬,一生都有榜樣可學習。

的確,生命中的貴人何其多。只要我們能用心體會,細心觀察,不 管是好的或壞的榜樣,他們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導師與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