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訪談( interview)

在質性研究中,「訪談」通常是指兩個人之間有目的之對話,研究 者引導蒐集受訪者的語言資料,藉以瞭解受訪者如何解釋他們的世界

(黃瑞琴,1991)。訪談可分為結構及開放式兩種設計方式,依研究目 的、研究問題與受訪者而有所調整(林佩璇,2000)。

本研究旨在了解王靜珠的生命故事,描述她如何對應社會的經驗和 事件,從研究對象自己的情感和觀點,解釋其所處環境脈絡的意義。透 過生命故事瞭解其主觀生涯,能顯示個人對工作和生涯目的所持態度的 多樣性和複雜性。因此,訪談成為本研究獲取資料的重要管道。

綜合林佩璇(2000)及黃瑞琴(1991)的看法,「訪談」的主要功用 有:

一、協助研究者捕捉研究對象的經驗和觀點

在訪談過程中能顯露受訪者的主觀觀點和內心世界,研究者得以設 身處地進入他們的經驗世界。

本研究主要探討研究對象的生命歷程、對於其經驗的闡釋,因此採 用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她的內在世界和觀點。

二、補充觀察不及與文獻缺乏的資料

訪談可用於研究過去發生的事件,或不能接近的特殊場所或人們。

有時因為受訪者所報導的內容為已發生之事件,無法經由現場觀察紀錄 的方式來蒐集資料;或者因年代久遠無法取得相關文獻資料等,因此採 用訪談的方式做為了解事件脈絡的管道。

尤其本研究對象過去所經歷的生命事件年代久遠,並非研究者所能 親身體會,有些資料只能透過研究對象的敘說與詮釋,方能一窺全貌。

三、有助於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對話

當閱讀相關文件資料,遇有不清楚、待釐清的事件或觀點,訪談即 成為一個快速獲取佐證資料的管道。

研究者閱讀研究對象自傳書時,遇有不明瞭之處隨即記錄下來,以 做為下次訪談之重點。

四、透過訪談可以擴展問題層次

在訪談過程中,受訪者所提供的線索有時會超越研究者既定的假設 範圍,因此透過訪談有助於研究者了解受訪者的期望和判斷。

然而「訪談」也有它的限制,黃瑞琴(1991)即提到,訪談是一種 談話形式,有可能會有欺騙、捏造、誇大或曲解的情形;訪談會因為情 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訪談者如果沒有直接觀察到訪談對象的日常 生活,可能誤解訪談對象的談話。

綜合黃瑞琴(1991)及研究者自身的體會,訪談有如下限制:

1. 談話內容會因為彼此認知基礎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及詮釋。

2. 談話內容也可能會有誇大或偽造的現象。

3. 因人們身處於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對同一事件表達的方式及內 容不一定相同。

4. 人們所說的,不一定代表他所做的。

5. 談話內容牽涉個人價值觀時,會出現彼此說法不一的現象。如,

研究者認為重要之事件需釐清真相,但受訪者認為該事件的真相不一定 重要,對於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會有成人之美的心態產生。

由於訪談有這些限制,黃瑞琴(1991)建議,研究者需長期深入認 識訪談對象,並創造一種人們能很自在地談話的氣氛,藉以瞭解人們談

綜合上述多位學者對訪談的建議,本研究之訪談重點如下:

一、訪談方式

本研究之訪談可分為「非正式訪談」及「正式訪談」兩種方式。

在非正式訪談中,研究者與受訪者互動時,以一種隨意的、開放的、

非結構式的談話方式,引導受訪者的談話方向,研究者以熱忱的表情與 簡單的語言鼓勵受訪者說出更多的故事。重點在於建立和維持與受訪者 的關係(黃瑞琴,1991),並從中找到研究的興趣或材料。

在正式訪談中,訪談趨於有焦點的、有特定目的,研究者仍舊保持 開放式的談話態度,但依循著研究者所擬定的訪談題目,逐步提出結構 式的問題,藉以收集特定的問題及資料。

本研究訪談主要用意,在於佐證研究對象所敘述的事件及觀點,以 及他人對本研究對象的觀點與看法等,以追求資料的周延及客觀性。訪 談事先取得受訪者的同意後進行錄音。為了深入瞭解研究對象的生命歷 程,研究者使用其著作、照片、報導等媒介,刺激訪談對象的回憶,並 配合研究者擬訂之訪談大綱進行訪談。

二、訪談大綱

研究者從閱讀《樂在春風化雨中:教學生涯五十年紀實》一書,了 解研究對象之童年生活、求學歷程、家庭生活、工作經歷、幼教專業發 展歷程、人格特質、相關人士等。再從書中不甚了解或需找尋更多資料 的動機下,擬定出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一)。

三、訪談對象

研究對象為本研究之主要訪談者,研究者從與研究對象的互動中,

再找尋相關人士,徵詢研究對象及相關人士的同意進行訪談。相關人士

(重要他人、親友、同事、學生等)之訪談內容,則以相處時期的往事、

時空描述、深刻印象事件、對研究對象及其幼教專業的觀感等,做為訪 談之重點(詳見附錄二)。

四、研究者角色

從非正式訪談到正式訪談中,研究者一貫的角色為「引導談話者」

及「學習者」。研究者雖然是為了研究目的而進行訪談,但在遇到擬訂 的題目對方無法或不便回答,抑或對方不希望進行錄音時,研究者還是 儘量引導談話,並以誠懇、友善的態度讓受訪者感受研究者虛心學習的 立場,如遇敏感話題亦不做追根究底的挖掘。

五、訪談次數

訪談資料蒐集,從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第一次訪談王靜珠開 始,到民國九十五年八月十二日為止,訪談王靜珠及相關人士等共計十 一人,訪談次數共計十六次(詳見附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