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自我的省思

論文寫到這兒,即將接近尾聲,回首來時路,點滴在心頭。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對於指導教授,與朱邦復先生有無盡的感激。

誠如研究者在研究緣起中所述,「念書」是我逃避生涯定向的避風港,

就讀大學階段,要遮遮風避避雨,充其量還可說自己年幼無知尚在學 習,天經地義。但到了研究所以後才知道這是下下策,因為情況、條件 已經不同,年紀也老大不小了,內在與外在的需求逐漸轉變。儘管可以 選擇當隻鴕鳥,躲進學術的象牙塔裡,卻躲不了內心的空虛與面對前途 的茫然。人生該面對的事情,任誰也躲不了,沒走過的還是得走,沒有 人能夠代勞,頂多只是遵循前人的智慧足跡,少些跌撞的歷程罷了。人 生最看不透的,無非功名利祿等世俗謂之的「成就」,我霸著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碩士學位不肯放棄,難道不是看不透所謂的「學歷」嗎?這 不就是人生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結果嗎?抓的越多越難捨 棄,鎮日庸庸碌碌,到頭來人生除了無盡的眷戀之外,還餘下什麼?

儘管研究者在追求這份學歷上缺乏熱情與動力,卻在論文寫作的過 程,體會到生命的另一番境界與美麗:

一、找論文主題猶如找人生方向,熱情是動力,學習是方向

研究者雖然沒有妙筆生花之才來描繪王靜珠的生命故事,更沒有詮 釋該生命故事的獨到見解與智慧。但這個主題,卻是最能激發心中熱情 的研究取向。因為探索人生真相、探究人性,是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 事情。有了興趣就會有熱情,也才有走下去的動力。

找尋人生方向,是許多人都關心的事情,然而卻不容易做到,除了 對自己要有充分的了解之外,還要多方面學習,儲備面對挑戰的能力,

包括觀察力、記憶力、反應力、聯想力、意志力、耐力、分析力、判斷 力等。寫論文亦然,除了對自己要有基本的認識之外,還要歷經尋覓主 題的歷程,找到熱情之後,又是一連串的挑戰,得經過長時間的學習,

包括上述種種能力的培養與磨鍊,最後才能看到些微的成果。

相當感謝指導教授一路上的支持,如果沒有她開闊心胸的包容與支 持,研究者無法走到論文的最後,這份研究可能胎死腹中,也可能因為 寫到不想寫的主題而放棄學位。這份論文絕對是有缺點的,就像任何人 的人生都有某些缺憾。

本研究之不足,來自於研究者人生經歷平順,未經大風大浪;較之 研究對象,年紀尚淺,閱歷不足,所以無法寫出一篇動人心弦、有教育 價值的生命故事,充其量也只是一份個人學習過程的記錄。

朱邦復先生常說:「人生就是道場。」寫論文也好、工作也罷,皆 是行於人生道上,不管成績是好是壞,行之篤篤,將可問心無愧矣。

二、認真踏實、承擔負責,是做人的本分

研究者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點,好逸惡勞、好大喜功、不切實際、自 私自利、不喜承擔責任,所以做事情很少全力以赴,只會鴕鳥心態的將 一切推諉於命運使然。在承擔責任上是一介懦夫,雖想成大事、得大智 慧,卻不願痛下苦功學習與接受嚴厲的磨鍊,只喜歡自由自在的過生 活,當然也就落得面目可憎。

是天之眷顧嗎?卻讓研究者遇到指導教授、朱邦復老師、王靜珠教 授等人格典範,他們都是生命的勇者,自幼即負責懂事、認真踏實,認 真地完成分內事、努力學習,從不推卸責任、勇於承擔。他們的成就絕 非偶然,是長期努力累積下來的果實。然而他們卻都慷慨地與他人分享

這些果實:慈悲(溫暖、關懷、包容、鼓勵、…)、智慧(專業知識、

生活常識、人生哲理、…)。研究者不敢說自此以後會如何的話語,所 知者,這些人格典範,將長存於心,成為指引我人生道路的羅盤與燈塔。

三、追尋生命的價值:求真、盡善、尋美

朱邦復(1998、2003、2004)對「真善美」有如下的定義2:「真者,

一以貫之。善者,有以助人。美者,易於過目。」他指出,1.「美」的價值 來自生理「有利感受」的需求,亦即只要符合人類最高辨識效率的事物 皆為美。2.「善」的價值來自經驗,是群體的安全保障。以整體和諧為 目的,達成效率高者稱之善,效率高且普及者為大善,效率及於整體者 為至善。3.永恆為「真」,真的認知來自智慧,當人認識到利、害;美、

善之間,並非涇渭分明時,遂由懷疑而追尋,以所知觀念分析探索事物 的根本,最終所得到的認知才是真。

研究者根據朱邦復對真善美的定義,找出應用於在人生道路的努力 方向:1.「真」:待人接物上一以貫之、持之以恆;追尋人生真實上,努 力探索事物根本,以達客觀真實。2.「善」:社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 們有責任和義務去關心和愛護身邊的人,凡事以整體社會和諧、團體利 益為優先考量,與人和諧相處、少思己利。3.「美」:追求永恆之美,將 感官的刺激提昇到精神的境界。

這趟酸甜苦澀、百味雜陳的求學之旅,走了三年半,論文也寫了一 年,終也還是走到了盡頭。王靜珠教授的認真執著、指導教授的關懷鼓 勵、朱邦復先生的智慧胸襟,是灌溉枯竭空乏心靈的靈丹妙藥。

2

朱先生在《智慧學九論》中的「價值論」對真善美有詳盡的說明。在網站上的留言編號:#5091

與王靜珠教授互動這一年多來,我看到一個對理想執著不懈的精 神。她做任何事無不全力以赴,儘管體力與腦力,較之年輕時期已無法 同日而語,但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卻不曾稍減半分,著實讓我敬佩不已。

不止在專業上,她是我的老師,在待人處事上的犧牲奉獻與熱忱,更是 我的學習榜樣。

從指導教授的身上,我學習到關心、體貼、尊重一個人的極致表現,

這種充分被關懷、被尊重的感受,是股強大的力量,猶如寒冽冷冬中的 陽光,散發既明亮又和煦的光芒,照耀溫暖人心。以及,一種真才實學 者才有的謹慎謙恭,其「做學問」時的嚴謹與認真、「待人處事」上的 謙沖自牧,都是我最佳的學習楷模。

朱邦復先生的思想,廣博精深,且充滿智慧,他是我的人生導師,

讓我紛亂的心逐漸踏實,對未來的人生方向逐漸清晰。現下我明瞭,只 要能在人生旅途中目標明確,克服惰性等弱點,安分守己、不忮不求、

寵辱不驚、諸孽不做、見善即行、明辨是非、守恆徐行,即是知天命、

行正道。腳步穩健、心中踏實地充分利用人生,發揮存在的使命與價值,

這樣的人生絕對是積極、正面,且光明無限的。

追尋人生真實的道路迂迴曲折、高山險阻。欲窮千里目,唯有更上 一層樓。

「身而為人,是件相當奇妙的事情。

因為人能學習、體會與感受,且能透過語言、文字來溝通交流。

感謝生命!讓我有機會透過文字,記錄這段生命歷程。」

林佩昭,2007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需要別人認同與讚美的時期,在那個世界 中,自我為了博得外界的青睞,不斷壓抑內在強烈的聲音,只為了在他 人眼中佔有一席之地。年事漸長後發現,自己與外界一直在改變,心中 的偶像會改變,欣賞的對象會發現他也有缺點,是對方變了?還是自己 變了?經過那個不斷向外索求、需求、探求的年輕時期;那個可以耍賴、

不負責任、一切過錯都是別人的錯的輕狂時期。到後來才發現,唯有停 止責備他人,反躬自省時,那首以「快樂和諧」為曲名的交響曲才會響 起。不然,這首生命交響曲永遠會出現不和諧音,憂鬱的慢板也會一直 演奏下去。薩依德後來釋懷了,最後他說了這句:「寧取格格不入。」

那是歷經千辛萬苦找到自己後的肯定話語,得來確實不易。

「找到自己」,在人生的論文中,的確是條艱難達成研究目的。

寧 取 格 格 不 入

偶 爾 , 我 體 會 到 自 己 像 一 束 常 動 的 水 流 。

這 些 水 流 , 像 一 個 人 生 命 中 的 各 項 主 題 , 在 清 醒 時 刻 流 動 著 , 他 們 可 能 不 合 常 情 , 可 能 格 格 不 入 ,

但 至 少 他 們 流 動 不 居 , 有 其 時 , 有 其 地 ,

形 成 林 林 總 總 奇 怪 的 結 合 在 運 動 。 這 是 一 種 自 由 。

我 生 命 裡 有 這 麼 多 不 和 諧 音 , 已 學 會 偏 愛 不 要 那 麼 處 處 人 地 皆 宜 ,

寧 取 格 格 不 入 。 ---薩 伊 德 《 鄉 關 何 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