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孩子,家裡的珍寶

王靜珠和夫婿共同孕育了三個寶貝孩子,分別為長女喬生瑋、長子 喬生璞及次子喬生瑔。而次子喬生瑔更是王靜珠為了驗證幼教理論而被 賦予任務地來到喬家。

「我決定再生老三。 那一年,生瑋十二歲,生璞已經十歲;而 我三十七歲,算是個高齡產婦,勇敢地再生了生瑔,藉以觀察了解 學前幼兒的生長過程。」(文件01_B_F05_97)

王靜珠非常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透過日常生活的清潔 打掃、學習烹飪、整理家務等家事活動中,訓練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 題的能力。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事件進行隨機教育,以積極誘導和勸告 的方式,培養孩子良善的美德,養成自動自律、體諒寬容與尊重誠實的 人格特質。從下面兩件生活趣事中,就可一窺王靜珠教育孩子的睿智與 言身教並行:

「黃昏時,我家的紗窗上,落滿了生瑋和生璞兩個人辛苦捕捉 的蜻蜓。我希望他們同意『放生』,於是跟他們說:『這麼多的蜻蜓 要回家了,放他們一命吧!做一個愛護蜻蜓的小主人該多好!』他 們的回答是:『才不要哪!』我又說:『快看!蜻蜓妹妹在想她的媽 媽,眼睛都哭腫了。我要是你們,一定會放了他們。』 …… 過 一會兒,我又喊他們來看,告訴他們說:『你們出去玩,記得要早 回家,太晚回家萬一碰到壞人,就會給人家關起來,那時候好可憐 啊!媽媽也會著急,你看這些蜻蜓是多麼想回家。』我說完就離開 了。過了一回兒,聽到姊姊又說:『多可憐,我們還是放了吧,明 天可以再抓。』於是推開紗窗,一隻隻都趕走了。這時姊弟二人高 興的說:『媽媽請你看我們把蜻蜓都放了。』我立刻說:『對了,這 樣才是仁慈的小主人,要愛護小昆蟲才對。』(文件01_B_F05_88

「 清晨發現水管破裂,我到水電行請工人來修理,工人竟忘 了帶走他的巨型手電筒。生瑔發現手電筒大得可愛, 於是便拿著 玩,還說送我好了。當時我正在做午飯,本來並不急著送還,但是 想到這是個教育孩子的機會,也想到工人做工時會需要用它,我立 刻熄掉爐火,並喊他乘著我的摩托車,立刻到水電行送還工人的手 電筒。……回家後,我一邊繼續做飯,一邊讓生瑔坐在餐桌旁邊,

好好想想剛才我們去送手電筒的故事。我希望生瑔能靜下來聆聽自 己的良知,激起自己的潛能。」(文件01_B_F05_99)

三個孩子在大學畢業後,陸續前往美國深造、就業、結婚生子、落 地生根。大女兒在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取得應用數學碩士學位後,轉往加州從事教育工作;大兒子在 同一學校中取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後,服務於紐約州與紐澤西州航港局

(Port Authority of New Jersey and New York),擔任高級機械工程師;小 兒子也於紐約州立大學取得工業工程碩士學位,在華府自行創立機械公 司,擔任總經理一職。雖然三個小孩個性截然不同,卻同樣承襲著父母 親認真踏實的特質,在各行各業中鑽研投入,發光發熱。

曾發生在長子生璞身上的兩件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故事,讓王靜珠對 上蒼有著無盡的感恩之心。在航港局服務多年的生璞,歷經 1993 年 3 月2 日,與 2001 年 9 月 11 日恐怖份子攻擊紐約世貿中心事件,第一次 他因為出外購物而逃過一劫;第二次則是在八十八層樓的辦公室中,因 著他鎮定、沈著的危機處理反應,及對大樓建築結構的熟悉掌握,幾次 更換逃生梯道,排除萬難,用了近一小時,走一千多級的逃生階,終於 走到大樓的地面層,順利逃離現場。雖是逃出來了,然而想到當時紐約 市的消防人員陸續由下而上,奔上高樓去救火救人,他們臉上的汗水、

英勇負責的精神,至今,他的內心依舊無法平復那傷痛的感覺。

「那一張張流著汗珠的消防英雄臉龐,是浩劫餘生後難以磨滅

「九一一」當天,王靜珠正在華府附近小兒子的家中,上午九點多 鐘,她在電視中看到紐約的世貿中心發生大爆炸的新聞,當時內心充滿 焦灼與無奈。她立刻撥電話給在世貿大樓上班的長子,但線路不通,只 能默默的祈禱、靜待消息。上午十點五十分,電話鈴響了,正是期待著 的生璞打來的:「我已平安的逃到中國城,到家後再和你們聯絡。」王 靜珠回憶當時那份驚喜的情緒,與各方親友的關懷,激發她將這次的經 歷寫稿投到「世界日報」1,藉以敬告關心的親友。

王靜珠的三名子女雖然長年旅居海外,但是畢竟親情血濃於水,他 們維持著每天透過電話與父母交流情感的習慣;每年王靜珠夫婦前往美 國與孩子相聚或是孩子回到台灣與父母相聚,親子間的情感依舊是親密 且融洽。

「母親告訴我,小時候一場重病,奪走了我胖碩的健康,使我變得 緊張,缺乏自信。母親為了重建我的自信,時時為我設計機會,鼓 勵我、輔導我,母親的愛深似海,永遠深植我心。….我愛母親,

我更想學習母親的做人做事。…我永遠記得母親的哲學觀,只有一 個字,那就是『愛』。」(喬生瑋,文件01_B_F05_341)

「雖然母親那麼「用功」「布施」「持戒」「助人」,但她從未 疏忽對家庭及對我們子女的照顧。 我年幼生病時,母親總是焦急 著先趕快打電話到學校去調課,再帶我去看醫生,尤其那時我常常 患扁桃腺炎。 當年,台中市中華路一條窄巷內有位「喉科聖手|

洪印大醫師」,母親就常帶我去這家診所,坐在外面候診室光亮板 凳上,母親焦慮的神情,陪我等候看醫生的情景現仍清晰印在腦海 中。……感謝母親對我當年教誨,才能讓我今天憑一些專業知識,

謀得一份安定工作。」(喬生璞,文件01_B_F05_343)

「我認為她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她跟別人不一樣,她的執著 要去完成目標跟理想的精神跟毅力喔,跟我們一般不一樣。妳想想 看我們那麼小,她一邊帶我們一邊寫書、一邊上課,她訓練我們獨 立,因為她完全貫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這個理念。我

1

標題:「我兒與死神擦身而過」,登載於 2001 年 11 月 11 日,「世界週刊」,第 27 版。

認為這件事情是最大的成就。」(訪喬生瑔 20060812_3)

第三節 專業生涯

攤開我生命的行事曆,讀書、教書、著書寫稿、傳播幼兒 教育,就是所有內容。而台中師範學院既是我從事教育、著作事業 的立足基地,也是使我成長茁壯的沃土。(王靜珠,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