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服務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對服務對象和服務機構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在 實際了解後,研究參與者的心中浮現了「他們到底需要什麼?」的疑惑。

在服務結束寫服務日誌時會覺得人安和街友的關係,是只有提供他們洗澡 和吃飯的地方嗎?因為可能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去的感覺,就覺得人安只提 供他們洗澡吃飯,和可以休息的地方,但真正讓街友們一起來做事的話可 能就比較少。可是我覺得是不是該要讓街友他們自己去做事情?(A122231)

那邊的負責人有帶我們去附近的區域繞了一下,就會發現街友真的很多,

我就想說,在這種地方一個機構是要怎麼運作?怎麼服務這些街友?這些 街友是不是都有被服務到?(B031121)

我覺得街友的平安站也是可以有家的感覺,而不是只有規範,不是只有提 供食物,然後不准怎樣不准怎樣,還提供一種溫暖的感覺,我覺得平安站 或許該做到的,是多一份溫暖吧!(D032421)

三位研究參與者在進入人安基金會服務後,對於機構和街友的關係皆產生了 疑問,他們開始思考街友需要的到底是什麼?街友只需要洗澡和吃飯嗎?

而E 生認為醫院不應剝奪兒童及青少年病友受教育的權利,對於醫院和病 友間的醫病關係提出了疑問,認為服務應回歸最初的理念,即被服務對象的需求:

醫院的資源欠缺什麼?面對兒童及青少年病友時,若是有些個案需要長期 的住院治療,醫院似乎沒有專任的教學師資能幫助他們進行課業指導,這 樣看來,許多義務教育年齡的孩童及青少年,受教育的權利是被剝奪的,

我想所有的服務必須回歸最初的理念「被服務對象的需求是什麼?」但在 人力及經費的限制下,這個問題值得深思。(EJ0408)

C 生則是在和小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之後,開始省思本身對待孩子的方 式是否真的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同時思考只需要陪伴就能讓機構中 的孩子們快樂成長嗎?

玩軟積木的小胖子不願意收拾,情急之下我脫口而出:「如果你不收玩具,

下次大姐就不陪你玩了!」回來後想起大學時期修過輔導教育學程的課 程,針對小胖子不收玩具的這個狀況,我應該可以處理的更好,透過懲罰 不見得有用更不是一種威脅恐嚇的手段。碰到情緒不穩的小朋友,嚇阻的 方式有效嗎?只要陪伴、順著小朋友的心就可以讓她們感到快樂或成長?

(CJ0324、CJ0331、CR3)

美國校園外展聯盟(COOL)提出五個有效社區服務方案的關鍵要素(詳見 表2-3-3)中提出基於服務學習互惠之特質,在課程中必須確實了解社區需求,

與之共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傾聽社區聲音(community voice)格外重要。

於此研究參與者提出被服務者究竟需要什麼的疑惑,可見研究參與者已開始 質疑本身心中認為應給予服務對象的服務是否適切,Green(2001)提出我們通 常會傲慢的認為自己所提供的是對服務社區最好的服務,卻忽略了此觀念中存有 白人和中產階級的偏見,以此觀點可知,研究參與者在實際與服務對象接觸後,

開始意識到目前社會所給予服務對象的協助,並未真正切合其需求,認為應再深 入傾聽被服務者的聲音,但於此階段,研究參與者開始挑戰本身既有的觀點,但 尚未察覺自身的優勢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