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發現心中對同志的污名

以前我常常會對學生說:「你們兩個不要gay 在一起!」我是脫口而出會 說這種話,所以常常會出現同志的一些刻板印象,這是到那邊之後,我才 發現事實上我是有的,因為我們事實上根本也不會說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刻 板印象。就不自覺,那這樣子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我的頭腦裡最同志這兩個 字是汙名的,或是說反正同志就是不好的。(F04301402)

F 生於訪談中談到了自己在同志熱線服務的過程中發覺過去對學生脫口而 出「你們兩個不要gay 在一起!」的話語,正顯見了過去內心中對於同志的污 名,但在服務前,自己並沒有察覺,儘管過去曾學過心理學,知道同性戀是性 別認同的心理歷程,可是受整個社會觀感影饗,這些話語似乎已習以為常,見 怪不怪了:

哪怕我念了心理學知道在這個性別裡面會有這樣的情形,可是在我們的習 慣裡,我們整個社會的觀感,就不自覺的講出來了,那我到了那邊,知道 自己的刻板印象,要解除他要透過跟他們的接觸,所以在服務前我對自己 這一方面比較沒有什麼了解。(F04301402)

但在服務後,F 生認為察覺到自己對同志有刻板印象,是在服務之後,同 時覺得自己再回到教學場域後,敏感度提高了:

我覺得我察覺到自己對同志有刻板印象是在服務之後,因為我再回到學校 的場域裡,我覺得我的敏感度增加了,我以前都不會知道,比如說我以前 都會說你們不要搞gay,我講出來自己都不知道,我覺得是我服務完之後,

回到學校場域,我的敏感度變高了。(F043015)

(二)了解自己的偏見

本節開頭即引述了研究參與者E 在反思日誌中所寫下的文字,對於 E 生而 言,精神疾病一直是自己家中沒有人敢提及的禁忌話題,因為那其中有著失去 一位至親的痛苦,而E 生的父母皆從事醫療工作,E 生曾於訪談中提到身為醫 生的父親對精神疾病的看法:「我爸也是醫生,他也是說沒救了,他覺得就是 沒辦法回來,就是那樣了,他說他精神科的學分還是一百分,可是他還是覺得 沒辦法!( E032014)」由此可知,「精神疾病就是沒救了」這樣的想法在 E 生 的心中是如此的深刻,儘管於服務學習後,E 生仍表示要去除既有的刻板印象 並不容易,但至少我了解了自己的偏見:

透過服務學習,我再一次對於精神疾病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的信念有改 變嗎?從前的我因為表弟自殺成功,使我對於精神疾病的信念始終在「悲 觀」、「沒救了」的態度,但經過這次的服務學習,我相信自己已經可以 從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人,我了解刻板印象的改變沒有這麼容易,但 我現在了解到自己的偏見,以及可以時時提醒自己,在面對相關議題時,

這些刻板印象有沒有從中影響我的判斷和思考呢?(EJ0429)

E 生同時於訪談中表示,現在自己不會那麼悲觀了,病友可能可以透過一 些藥物或治療,讓他變得更堅強:

以前我覺得那個界線過了就是已經過了,就像集氣啊,爆了就是爆了,但 是我現在覺得也許靠一些訓練、藥物,或是環境的改變,可以慢慢降下來,

那些生病的病友就是一直在找一個方式跟他的症狀和平相處,讓他可以活 得比較好! (E032042、E032046)

(三)他們不是天生的惡魔

C 生過去曾有帶營隊、課輔等接觸小朋友的經驗,因此於訪談中其表示,

一開始看待機構的小朋友很怕他們會很皮、沒有禮貌、不想讀書:「服務前我 會怕他們很沒有禮貌,因為沒有禮貌的小朋友會比不會讀書的小朋友我覺得還 要難教一點,也很怕他們是不想讀勝過不會讀,所以就會覺得很怕他們在態度 上面會很難扶他們入正途!(C031112)」

儘管原本心裡就堅信小朋友一定內心一定有善良的一面,但真的印證後,

便開始改變認為小朋友天生就是惡魔,一定有劣根性要拔除,而能從善的一面 看待他們:

服務一開始,我對立心小朋友的看法是覺得他們會比較皮,然後比較容易…

但他們內心一定有善良的一面,雖然這是我原本就堅信的,但是沒想到真 的會印證,對阿!其實他們行為出現的背後都不是有意的時候,就會知道 他們是善良的,因為是善良的所以可以相信他們一定會好,不會一直覺得 他們就是天生的惡魔,要把他們拔除,會從比較善的觀念去看他們,比較 不會有刻板印象。(C032341)

近年來,「人權」和「性別」議題,被納入九年一貫教育的六大議題中,

可見社會對於消除相對弱勢團體歧見及刻板印象的重視,因此在此教育下,學 生多已學會對人不能存有刻板印象的規範,但研究發現,如此將形成「現代種 族主義」,即外表看似沒有,因為人們已學會隱藏刻板印象。因此,在許多時 候,學生並無法察覺自己受偏見和刻板印象侷限的框架。

根據Allport(1954)所提出之「接觸假說」,認為弱勢族群與強勢民族若能 以平等的地位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則此種接觸能減少偏見,且此接觸能受到認 可或支持,或是使兩個團體成員發覺彼此有共同的興趣和特徵,則效果將大為

增加(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亦即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同群體成員之間 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群體間的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

儘管服務學習尚未達成接觸假說的所有設定條件,但其仍營造了有意義的 接觸情境,使研究參與者在直接接觸服務對象的過程中,逐漸察覺本身被刻板 印象和偏見牽制的框架。而此符合Eyler(1999)、Boyle-Baise(2002)、何縕 琪、沈麗芬、張景媛(2008)、林梅琴(2008)等人之研究發現,由於服務學 習讓學生有機會跟多元族群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學生能接觸不同人的意見,有 了打破既存觀念的機會,此不僅讓學生對社會問題有另一番體會,更使學生挑 戰其既定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