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們常會不由自主的根據少數人的表現,而推論少數幾個人其所歸屬團體 全體成員的特性,也常會以個人經驗作為先入為主的判斷標準(李美枝,2000)。

Allport(1954)形容刻板印象是「最不費力的規則」,因為人們處理訊息的能力有 限,因此會產生「認知吝嗇鬼」似的行為,以過去經驗所形成的既有特定規則 試圖了解他人(引自李茂興、余伯泉,2003)。因此,個人之親身經驗亦會形 成刻板印象。

例如因為離婚失意酗酒而成為街友,因此認為街友都會有喝酒的習性:

我的一個家人,就是他們族群的一個,他就是離婚很失意,好像有酒精中 毒,所以有錢就會拿去喝酒,喝酒之後工作也做不好阿,一些人際關係也 打壞了,雖然他有住處,但是可能是因為家裡沒有人阿,或是付不起水點 費之類的,所以後來喝完酒,他就睡在外面。所以會想說他們應該都會喝 酒吧!他們應該都是酗酒,或是酒精中毒的人,因為我的親人都是因為喝 酒,變成街友,因為醉倒在路邊阿,就變成街友。(B031111、B031112、

B031118)

D生則因為曾有在街上被全身髒兮兮的男性街友抓住手的經驗,所以心中對 男性街友感到恐懼,覺得街友可能具有攻擊性:

我記得那時候好像就是我在路上,然後就突然有人叫我,叫小姐小姐這樣 子,然後我就回頭看,就看到一個那時候覺得是流浪漢,全身髒兮兮的,

那個人就抓我的手,那時就很害怕,趕快把他甩掉之後,就想趕快跑掉,

那時會覺得說有點可怕,因為我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如果我去服務他們,

這麼接近他們,他們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動作或是眼光,會讓我覺得有些害 怕。(D03240601、D03240602)

D生大學時有參與服務性社團,會去國小帶梯隊或活動,也有社區服務的經 驗,在服務過程中,D生會帶一些鉛筆給小朋友們,沒想到小朋友收到幾支便宜 的鉛筆就樂不可支,所以心裡會覺得被服務的孩子們很可憐!

嗯…那時候就覺得他們是很需要幫助的人,然後心裡會覺得,唉阿!怎麼 這麼可憐呀!既然他們那麼可憐,那我們去幫他們就是有一種施捨的感 覺,對阿!因為那時候服務社區的小孩可能比較沒有錢阿,我們只是帶個 鉛筆給他們,他們就超爽的,哇!黏著你,我那時就覺得說這些東西這麼 便宜,就有一種優越感出來。(C032304)

E生的表弟在自己大學時罹患了躁鬱症,最後走上絕路。對於當時自己未能 抽空與他談談,感到非常遺憾。加以E生認為表弟已有接受不錯的醫療照顧,但 仍於多次進出醫院後,選擇自殺結束生命,所以E生覺得醫療對於精神疾病的效 果有限,對於精神疾病抱持著絕望、沒救了的想法。

回想自己的表弟在我大學時自殺,當時他患了嚴重的躁鬱症,曾經多次進 出醫院,但最後還是離開了我們,當時的我正處於大學最繁忙的時期,對 於他患病我一直沒有抽出時間與他談談,這也成了我這輩子最大得遺憾。

(EJ0401)

我覺得他已經受到蠻好的醫療照顧了,可是卻還是走上絕路,所以我就會 覺得說醫療對精神疾病的患者的效果是不是有限,所以我對精神疾病一直 抱持著絕望的態度,覺得精神疾病就是沒救了。(E032012)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於詮釋新的或不尋常的資訊時,常會習慣運用心中 既已存有的判斷法則為心理推論的捷徑,若此判斷法則有誤,便會形成錯誤的認 知處理過程,而此便會形成負面的刻板印象(引自李茂興、余伯泉,2003)。而 此負面刻板印象的形成過程中,若滲入了情感成分,會使人們儘管面對相反的事 實,也不願改變既有想法(李美枝,2000)。如此之心理歷程使得刻板印象根深 蒂固的存在心中。

而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曾提及Mezirow(1991)認為每個個體都有一套用來解 釋經驗的參考架構,而這參考架構是受到個體成長歷程、所處之社會文化情境、

過去的學習結果所影響,因此每個個體都會發展出一套相異的「意義觀點」,個 體在解決問題時就會受此相異的意義觀點所影響,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即「意 義基模」(Eyler, 1999)。

從訪談資料可發現,學生刻板印象產生之歷程,與心理學所得之研究相呼 應。因此,在服務學習前,學生因受到媒體、社會情境影響,以及個人過去接觸 經驗所致,或多或少都對服務對象存有既定的刻板印象,此便形成了學生於服務 學習前對於多元族群的意義觀點,而此受刻板印象影響的意義觀點將如何經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