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好吃懶作」彷彿一個怎麼撕也撕不掉的標籤,緊緊的黏在街友的身上,

但到人安服務的研究參與者卻在數次服務之後,看到了街友的另外一面:

在打菜時,有一些街友會出來幫忙,可以看到某一些街友會幫人安做一些 事情,我覺得這些街友已經對自己產生某種責任心了,因為你有責任要去 做某件事情時,就會開始有想要去做事的心情,我覺得這就讓他們慢慢步

入正常生活,又接近一步了,所以這是我這次的改變,比上次在打菜的時 候有更多的改變。(A122246)

A 生在服務之初曾經在幫忙打菜時,對街友搶食飯菜的情況感到震驚,而 在經過一段時間,再次幫忙打菜時,A 生發現有街友主動協助,認為其實街友 也有責任心,而這使街友又朝正常生活邁進了一步。

B 生在一次教會帶領的活動中與街友互動,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大家互相 為彼此加油打氣,希望靠著彼此的力量去告訴對方你可以辦到,B 生笑呵呵的 說:「我也有握著他們的手說你可以,呵呵呵…我覺得他他們來跟我說你可以 的時候就真的很真誠,而且我跟他們說你可以的時候,他們也很開心。

(B03113202)」

教會的激勵活動,讓B 生看見街友真誠的一面。還有一次,B 生和一位街 友一起去採買,B 生發現那位街友搬東西搬得特別用力:

有一次,我們有去家樂福採買東西,剛好就有帶一位街友去,然後你會發 現他搬東西搬得特別用力,可能是因為他有工作、有責任,所以他要把自 己的工作做好。後來我就問他說站長在哪裡,他就很盡責的去找站長,我 就發現其實街友不是不做事吧,只要你賦予他們一些責任一些工作,他們 也會覺得就是那是他們分內的事,就會盡力去把它做好。(B031139)

由此次經驗,B 生認為街友不是不做事,只要你賦予一些責任或工作,當 其意識到此為自己分內的工作時,他們就會盡力去做。

Kretzmann ( 1995 ) 認為在與社區機構合作時,應以「社區資產地圖」

(community assets map)取代「地區需求地圖」(neighborhood needs map),

重視能力取向發展(capacity-focused development),認為每個人的天賦是很重

要的,不論是太老、太年輕、太窮的人或身心障礙者,他們在社區中都可以被 完全認同,成為其中的一員,是行動的一部分,而非顧客或援助接受者,而是 社區建立過程中的完全貢獻者。因此,我們必須重要以資產為基礎,看見社區 目前有什麼能力,相互合作,進一步發揮服務學習互惠、以社會正義為焦點的 特質。

Eyler(1999)表示以「同情」的角度參加服務時,就無法形成內心的衝突,

因此當研究參與者願意轉換思考面向,不再以憐憫、慈善的角度看待服務對象,

轉而看見服務對象所擁有的資產與能力時,方能使研究參與者的觀點與本身主 流框架下的思考產生衝突,進而對多元族群產生觀點轉化。

肆、小結

此時期,研究參與者產生「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到底該不該相信?

」以及「什麼是公平?」等疑問,並且會有「期待有所為卻無法跨出第一步」和

「我真的能為他們做什麼嗎?」此種矛盾與挫折交織的心情,同時進一步看見服 務對象能力的展現,發現服務對象「會自己找到出路」、「在自在的環境中才 華洋溢」及「賦予責任便能喚醒責任心」,由此可見,研究參與者已開始轉換 看待服務對象的角度,進入了質疑現狀之階段,此階段之經驗歷程如圖4-3-1 所示。

圖4-3-1 研究參與者「質疑現狀」階段歷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