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對六國遺民的安撫工作不夠徹底

243 此段歷史可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李斯列傳》。

244 《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135。

245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年 3 月),頁 422。

246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年 9 月),頁 127。

247 林劍鳴、趙宏《秦漢簡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年 8 月),頁 93。

秦王朝是在統一六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秦以強大的武力滅了六國,使六國 屈服。秦始皇面對這樣的局勢,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有效的控制,於是下令沒收 六國的武器並加以銷毀,鑄成十二銅人,並且徙天下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其中 當有六國之貴族,將他們遷至京師,為的就是就近監控,同時又下令盡可能毀壞 六國貴族們賴以割據的城池。此外,為了加強控制,還修建由咸陽通往全國各地 的馳道,始皇所採取的方式,是高壓統治以防止叛亂,並且巡行天下,以展現其 威勢,恫嚇天下之人,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248除了消極面的防堵工作之外,秦 始皇並沒有採行其他的方式,或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現狀問題,進一步從事疏導 的相關工作,化解存於六國遺民心中的積怨及憤怒。

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到:

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若是者何也?

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 侯力政,彊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 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兒仰上。當此之時,

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249

長時間的戰亂不止,讓百姓的生活始終處於不安與恐懼之中,疲憊的人民總期盼 著能夠得到安定的生活,保全性命。然而,秦并六國,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期,

步入了統一的新局,或許,六國貴族心有不滿,但是六國人民的心裡, 應當是盼 望著新的政局,能夠為他們帶來新的生活。倘若為政者能夠看出百姓的心理及欲 求,即會明白這時候施政的首要工作,在於安定民心,與民休息,以此來奠定國 家基業。攻與守,統治者面對不同的局勢,在施政作為上必須有所變動,而非打

248 上述秦始皇之施政作為,可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120-121。

249《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135-136。

天下與守成皆採取相同的策略。但是,秦始皇並沒有注意到此點,賈誼文中亦提 及了他的作為: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

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

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250

秦始皇在施政作為上,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反而致力於樹立個人的權 威,只相信自己和刑法。他是靠著武力得天下,但卻沒有轉換方式治天下,不知 安定百姓,貴在順時權變,反而將仁義丟在腦後。取,乃是秦國憑藉著險要的地 勢、強大的武力,以及六國各謀己利,無法同心抗秦的局勢,才能各個擊破,獲 得最後的勝利。守,則是必須守其成果。為政者面對新局應當冷靜思考,以劉邦 為例觀之,其命諸將兵士,所過之處不得擄掠,並於入關後隨即與父老約法三章,

並告知其乃為民除害而來,秦人大喜,劉邦遂由此獲得民心之擁戴,251關中從此 無後顧之憂,奠定統一天下的基礎。因此,隨著形勢的轉變,統治者必須採行不 同的方式,但是秦始皇卻沒有這麼做。所以,賈誼才會說:「秦離戰國而王天下,

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 待。」252秦國當初的日益強大,靠的是行法家之治,隨著商鞅變法的施行,讓秦 國國富兵強,擁有足以兼併六國的實力,秦國的天下是靠武力打下來的,但是,

這打下來的天下該如何維繫?在秦國統一天下後,局勢已轉變,秦已不同於當初 只是單純的諸侯小國,面對屈服於秦國武力之下的六國,秦始皇的施政選擇了高

250《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136。

251《史記.高祖本紀》:「所過毋得掠鹵,秦人? ,秦軍解。… …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

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無恐。… ..秦人大喜。」頁 169。

252 《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136。

壓的統治手法,不僅如此,為了宮室的建築、馳道及長城的修建以及邊境上的戍 守,大發繇役苦了百姓大眾。在戰國時期連年戰爭的生活中,百姓始終無寧靜之 日可過,如今天下已定,卻仍舊不得休息,長期的疲憊、長久以來的苦難,似乎 不曾停歇,壓抑久了自然會如火山爆發般,全部傾巢而出。

賈誼即言:

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 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彊弩不射,楚師 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253

秦國採用郡縣制,集權於中央,則更應當確切落實安撫民心的工作,倘若無法收 攬民心,百姓在長時期的壓迫下必然會鋌而走險,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即是如 此,然而秦王朝在沒有分封子弟為諸侯,做第一線的抵擋下,百姓發難自然是直 搗中央。

因此,秦王朝之所以會走上覆滅這一條路,其因素在於對六國遺民的安撫工 作,只做防止、杜絕其為亂的消極面,而未盡心考量到攻與守局勢轉換,如何安 撫民心、獲得民心,以得到真誠擁護的積極面。因此,筆者以為秦王朝的滅亡,

在於沒有看清取與守要用不同的治術,因而對六國遺民的安撫工作做得不夠徹 底,未獲得民心之歸順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呂氏春秋》的整體施政規劃,不 重法治、兼及全面則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