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呂氏春秋》之於秦王朝的歷史意義

二、殘酷統治與權臣弄權

第四節 《呂氏春秋》之於秦王朝的歷史意義

在本論文之第三章《呂氏春秋》的成書部分中,即曾經對《呂氏春秋》此書 之成書動機作過討論,並且下了這樣的結論:《呂氏春秋》成書的最主要目的,

應當是為了即將統一天下的秦國,提供一個政治上的理想藍圖,並且使之成為帝 王治理天下的參考書,此結論即如張富祥於《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

中所言:「《呂氏春秋》出於執政者的設計,融合各家學說,集中集體智慧,建立 起一大套圍繞帝王政治而展開的指向大一統的價值系統。」263此書融合各家學 說,針對統治者面對新局所應具有的態度及施政作為,提出一套政治觀點及理 論,企圖藉此提醒君主,改正舊有的統治方式,儘量避免造成施政上的錯誤,這 即是《呂氏春秋》成書動機與目的。

回顧秦人歷史,秦人在地處邊陲,與夷狄雜處的艱困環境中建國,武力是其 唯一的憑藉,秦人靠著它獨霸西戎,亦靠著它將勢力帶入中原。其間經歷了商鞅 強調重罰及農戰的改革變法時期,使秦國的地位在各諸侯國間逐漸攀升。由於行 動力及國力的逐步增強,統一天下的情勢在當時似乎已成定局。統一天下的大格 局與治理諸侯國,有著不同的方式,況且,統一的局勢是在吞併六國的基礎上建 立起來,在這個舊局面與新局勢的銜接點上,或許,呂不韋看到了在政治轉變中 可能產生的問題,倘若,秦始皇仍依循舊有的方式作為施政上的準則,就新局面 來說不甚恰當,於是召集門下客,就個人之所聞、所知、所學,合力編寫這一部

《呂氏春秋》,使之成為君主面對新局勢的施政參考。因此《呂氏春秋》便在這 樣的時局中,由呂不韋一手籌畫編寫。然而,這樣的成書目的,是否真的在秦國

263 張富祥《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呂氏春秋的文化史價值》(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8 月),頁 202。

的歷史發展中產生了呂不韋原先所預期的作用?這個答案,從史書記載的歷史事 件中即可清楚的找到。

史書中記載著,秦始皇於親政確切掌握君主實權後,隨即展開了政治上的權 力鬥爭,在這場政治權力的廝殺戰場中,秦始皇理所當然的成了最後的贏家,誅 滅了嫪毒及其宗族,之後又免去了呂不韋之相位,並下令文信侯及其家屬徙蜀,

逼得呂不韋最後飲鴆自殺。隨著文信侯的下臺,《呂氏春秋》此書的命運就如同 呂不韋一般,被秦王朝所遺棄,甚而可說是被遺忘。因此,在真正歷史發展的現 實當中,《呂氏春秋》並沒有完成當初成書時的神聖使命如願以償,所以,此書 對秦王朝的政治發展,顯然的也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作用及影響。張富祥也在他 的書中談及:

呂不韋雖說做過少年秦王政的〝仲父〞,但並沒有把這位誓欲〝大有為〞

的少年君王調教過來。《呂氏春秋》本想編成一部帝王教科書,而在秦王 政身上卻恰恰起了相反的效果,所以書成之後數年,呂不韋就被趕下臺並 被逼死了。264

當初呂不韋因為一場政治上的交易買賣,幫助了秦莊襄王在政治場中脫穎而出,

獲得王位,進而受到重用高居丞相之位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265由於 莊襄王在位時間短,三年而卒,其子秦王政因年幼即位無法親政,於是呂不韋順 理成章的成了秦王政之仲父,擔任輔佐政事之職。隨著秦王政的年歲日益增長,

至其二十二歲那年行冠禮後,便開始了他的親政之路,在其親政之前,雖高居王 位,但始終處在呂不韋的干預之下,於是在親政後便極力想要擺脫呂不韋的影

264 《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呂氏春秋的文化史價值》,頁 202。

265 《史記•秦始皇本紀》:「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時,… …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

號曰文信侯。」頁 115。

響,筆者認為這和他本身的性格有著相當的關聯,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 尉繚、侯生及盧生對其性格之說明,大體可歸納出秦始皇是個貪於權勢、獨裁專 斷、陰險多疑、殘暴冷酷、驕傲奢侈之人。因此,對於權勢及地位他不願與人共 享,更擔心有人將其剝奪,然其親政後的政治爭鬥可說是源自於此。基於這樣的 理由,即使呂不韋真有輔助而非奪取之心,秦始皇亦不領情,所以,張富祥才會 在書中說《呂氏春秋》本想編成一部帝王教科書,而在秦王政身上卻恰恰起了相 反的效果,然而這或許可以言之為,《呂氏春秋》無法產生它對於秦國歷史發展 上之作用,反而成為政治爭奪上之犧牲品的原因。

雖然《呂氏春秋》此部專為帝王而著的作品,在秦國統一天下後,成了政治 場上的犧牲品,但這並不代表著它之於秦王朝的歷史意義也隨之消失。深究《呂 氏春秋》中的君王為政之道,再將之與秦始皇、秦二世之施政作為相比對,其實 會發現兩者之間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對立,在本章第二節《呂氏春秋》為政之道 與秦始皇之施政中,即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討論。大體上說來,《呂氏春秋》所 構畫的政治藍圖,是一個德、義重於賞罰,君主任賢、聽諫而無為的政治狀態,

然秦王朝所展現的,則是一個刑罰至上,君主極權、總攬大局的政治局面。看到 這樣理想主張與實際作為的對立,再想想秦王朝覆滅的原因,不禁令人想問,倘 若秦始皇親政後,沒有發生這麼一場政治鬥爭,真讓呂不韋如願的奉上了這一部 集其門下客,為統一大局而編寫的這一部著作,使之成為秦始皇施政上的輔助工 具,秦王朝的命運是否也會隨之改變?

筆者認為,秦王朝之亡,亡在於沒有轉變統治方式來面對守成的工作,因而 對六國遺民的安撫工作做的不夠徹底,這是屬於事的方面。就人的方面來說,始 皇及二世的性格,皆好大喜功、盡情追求物欲享受,使得大臣、百姓苦不堪言。

在《呂氏春秋•情欲》篇中有談到:

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 ..其於物也,不可得之為欲,不可足之為求,

大失生本。民人怨謗,又樹大讎;意氣易動,蹻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

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身以困窮,雖後悔之,尚將奚及?巧佞之近,

端直之遠,國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 怒起,亂難時至。以此君人,為身大憂。266

關於君主的情欲,倘若不知道如何節制,國家敗亡是免不了的。情欲,人人皆有,

人人皆同,但是,身為君主如果總是追求那些無法得到的東西,提出不可滿足的 慾望,誇耀自己的權勢,將德義全拋於腦後,這樣的行為便容易招致百姓的怨謗,

無形中樹立了許多仇敵,甚而帶來諸多的反叛及內亂。〈情欲〉篇所言之俗主,

其實與秦始皇、二世十分相近,巡行刻石、廣修宮室、陵寢,甚至致力於尋求仙 人及長生不老之藥,盡可能滿足自身的私欲,而認為這本是君王所應得。同時,

篇中所言可能發生之危亂,在秦王朝的歷史發展的事件中也有所印證。由此,筆 者以為,在施政主張上,秦始皇與《呂氏春秋》的對立,即道出了秦始皇在施政 作為上的一些缺失。在君主修養上,《呂氏春秋》亦提出君主情欲無節制,可能 導致身敗國危的結局。這些論點,其實與秦王朝在政治發展上的一些問題不謀而 合,或許不能說編寫《呂氏春秋》之人皆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至少他們是根據時 局發展的動態,特別針對天下一統的新局面,提出一套適應時局的理論。因此,

筆者認為,倘若秦始皇接受了《呂氏春秋》此部著作,並且願意對其中之言論、

主張加以深究,並且有所體悟、引以為戒,雖然不敢斷然認為秦王朝不會覆滅,

但至少在時間上不會如此短暫。

《呂氏春秋》之於秦王朝的歷史意義,筆者認為在於此書最初的成書動機。

呂不韋在秦人的政治舞台上活躍了十幾年,對於秦人統一天下與政治文化的工作 皆有過不少的貢獻,其雖出身商賈,但他的器宇和見識,卻非一般商人所能比擬,

因而其令門下客人人著己之所聞完成一部《呂氏春秋》,必然有著特殊的目的。

此書是為了秦國即將面臨一統六國的局勢而作,希冀它成為帝王統一天下之得力

266 《呂氏春秋•情欲》,頁 85。

助手,同時,企圖藉它來矯正秦國長期以來在法家治術統治下出現的政治的缺 失。因而此書之成,自掛於咸陽城城門上的那一刻起,即背負著神聖的使命,無 奈的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讓它的使命在尚未開始之時便已結束,但回過頭看這 一段歷史,回過頭看這一部著作,不禁讓人思索著,倘若在秦始皇即位後,沒有 那一場政治權力的鬥爭,它所能帶給秦王朝的,或許是更繁榮的光景也說不定。

雖然,《呂氏春秋》對於秦王朝預期的使命沒有實現,但它之於秦王朝的意義卻 始終都在。

第六章 結語

就《呂氏春秋》的內容上來說,基本上可以將其視之為一部政治之書,在過 去對於此書的相關討論中,曾有過將先秦各主要學派之主張與《呂氏春秋》之內 容作一比對,試圖探討其中之論點與何家相似,然筆者以為,《呂氏春秋》中之 各篇論述很少有純主於一家之說,其中各有所偏,較難有一清楚的論斷,若要論 其原因,筆者則認為當與此書之性質與作用有關。

《呂氏春秋》此書不同於先秦諸子之著作,單純站在自家學派的立場闡發政 治上的主張,對於其他各家之說不僅不接納反而加以批判,這是由於為了維護自

《呂氏春秋》此書不同於先秦諸子之著作,單純站在自家學派的立場闡發政 治上的主張,對於其他各家之說不僅不接納反而加以批判,這是由於為了維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