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勿以全舉人,當量材而用

國君任人應當根據此人的專才給予適當的職位,讓其發揮所長,而非以十全 十美的要求來衡量一個人,要他沒有半點缺失。畢竟人世間的人、事、物原本就 很難存在著完美,因而〈舉難〉篇言:「以全舉人固難,物之情也。」167以十全 十美的要求來推舉人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是因為事物的實際狀況本來就 不是完美無暇。又言:「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

166《呂氏春秋•具備》,頁 1225-1226。

167 《呂氏春秋•舉難》,頁 1309。

也,故擇物而貴取一也。」168以一尺之木及一吋之玉說明即使長度短、面積小,

木必有結節而玉必有斑疵,任何事物皆無法臻於完善,因此對於事物的選擇便要 從其長處著眼,而非一味責求,同篇即舉齊桓公因聽甯戚擊牛角大聲歌吟,而接 見他聽取其治國之道,進而任用之,其言:

甯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於郭門 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甯戚飯牛居 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聞之,撫其僕之手曰:「異哉!之 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

將見之。甯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 說,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人也。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 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

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聽必有以 矣。今聽而不復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

桓公得之矣。169

即是說明桓公了解人非完美,用人當避其短而用其所長之理,在用人上才不會輕 易失去傑出之人才。

任用人才除了勿以全擇人外,還必須量材而用,將合適的人選放在適當的位 置上,才能使之發揮其真正的力量,做出最大的貢獻。如〈知度〉篇所言:「釋 父兄與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釣者與仇人僕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

不得不然也。」170不任用自己的父兄子弟,而任用原是廚師、釣翁、仇人、奴僕

168 《呂氏春秋•舉難》,頁 1309。。

169 《呂氏春秋•舉難》,頁 1311。

170 《呂氏春秋•知度》,頁 1093。

這些人,並不是刻意疏遠或是私心偏愛,而是選取真正之人才在適當的位置上,

作為輔佐,反之則如「桀用羊辛,紂用惡來,宋用決唐,齊用蘇秦,而天下之其 亡」171未能選取真正的賢者而用之,因此天下人皆知其必然會走向亡國之途。所 以,賢明的君主在任人上必然是不計出身、不論貴賤,量材而用之,這也就是伊 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能夠成為國中大臣並且幫助君主成就霸業的真正原 因,。

賢能之人彷彿如同有利的工具,不僅能輔助君主之不足,亦能使國家安治,

面對這良善的工具,倘若君主不能以禮待之、以誠信任之、量材而用之,反以苛 求、不信任絆住他,那麼失去賢能之日,亦為國家危殆之時。因此,為君者不得 不謹慎其任人之道。

第四節 民為政本

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72強調了政治的發展必須 以民為重,而國家的組成,人民亦是主要條件之一,這股力量不容忽視,因此孟 子又言:「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 其民,斯得天下矣。」173統治者之所以會失去統治勢力,是因為失去了人民的擁 戴,民心的喪失,即是亡朝滅國的主因。然欲得天下,就必須從得民心開始做起,

《呂氏春秋》此書亦肯定此種重民思想,因此在君主的為政之道中提出了民為政 本的主張。本節即依著民為政本此主軸,分別就君之所以立、徠民之道以及用民

171 《呂氏春秋•知度》,頁 1094。

172 《孟子•盡心下》(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6 月),頁 573。

173 《孟子•離婁上》,頁 295。

之方三部分加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