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節 靜功核⼼知識—陰蹻理論

一、「陰蹻脈」的來源與關注

(一)、奇經八脈概述

在內丹修煉知識裡,奇經八脈是相當重要的,指的是「任、督、沖、帶、陽 維、陰維、陽蹻、陰蹻」共計八條路徑,因為不拘於原有的對稱十二經系統,故 稱為奇經八脈。相關的理論發源,例如督脈的討論,甚至可以溯源至戰國時代。

在《莊子˙養生主》就記載著:「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

可以盡年。」其中緣「督」以為經,「督」即是指奇經八脈的督脈,此篇闡明了 督脈在養生延命在作用上的重要性。此外,醫道經典《黃帝內經》在經脈調通的 概念上,記載著:「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104 這段文字,對於人體經脈是否通調,甚至到了決斷生死的思維高度。

《黃帝內經》於東漢時期集結成書,書中對答內容所論及的範圍相當廣泛,

包含宇宙萬物的現象、生命哲思以及醫療養生理論技術等等。在各章節中,分散 地論述著奇經八脈的各項觀點。稍後成書的《難經》則將之具系統的進行了整理,

使得奇經八脈的系統更為完整。例如《難經》第二十七難:「有陽維,有陰維,

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皆不拘於經,故曰 奇經八脈也。」105《難經》這段記載,將《黃帝內經》關於奇經八脈分散的論述,

進行了集中與概括,也對奇經名稱做了說明。106

人體內的經絡穴道,甚至是臟腑氣血,是一套屬於中醫與內丹學交會的共同 觀點與詮釋架構。一般認為,人體身體強健乃至於長生,是因為內息真氣,在體 內的臟腑間,通過特定的通道運行流動,輾轉增強所達至的效驗。而這樣的觀點,

經過修煉者間千百年間的實踐見證與記載,使內在內景的轉化漸而出現了精氣神

脈考》,論述陰蹻穴脈循行的經典出處及其意旨。再以內丹學視角,從《悟真篇》、《稀見丹經三 編˙丹經指南》、《八脈經》以及《丹道養生道家西派集成》、更參見近代著作《內丹養生功法指 要》、《胡海牙文集》等,論述陰蹻穴在內丹修煉的重要性。

104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卷 3,頁 9。

105 《四庫全書》,《難經本義新解》卷上,〈論奇經八脈〉,頁 139。

106 《難經》分別在第二十八難說明了八脈的經氣循行起止,以及重要經穴定位及生理功能;第 二十九難則說明八脈的臨床病理。本論文著重在八脈中陰蹻穴脈的論述,其餘諸脈則不贅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練化增上過程得以有所依據,此即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所在。而《黃帝內經》正 是研究中醫學與內丹學會通的關鍵經典,千百年來被傳承與應用著。它不僅是中 國最早的醫學文獻,也早被道藏收入,成為道家以及道教的一部經典。對此一部 醫道經典,名老中醫同時也是仙學大家胡海牙在〈談陳攖寧仙學的科學性〉中曾 說:

《⿈帝內經》不僅詳述了醫學⽅⾯的內容,並且也對養⽣延齡提出許多指 導性的觀點,故被醫家與仙家奉為聖典。我們今天的中醫針藥學,無⼀不 脫胎於此……,我們今⽇要學仙,對中國針藥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107

明代李時珍是一個醫道結合的代表人物,他指出醫者或是修煉者對於奇經八 脈掌握與否,以及修煉效驗,是這麼說的:

奇經⼋脈者,陰維、陽維、陰蹻、陽蹻、衝、任、督、帶也。……是故醫

⽽知乎⼋脈,則⼗⼆經⼗五絡之⼤旨得矣;仙⽽知乎⼋脈,則虎⿓升降,

元牝幽微之竅妙得矣。108

這裡表示就奇經八脈而言,不論是醫家還是仙家,都是至為關鍵的知識。換言之,

醫家需明白奇經八脈,才能進一步體會全身經絡的要旨,藉以治病療疾;仙家亦 須充分領悟奇經八脈,如此一來,精氣神轉化升降,以及玄關一竅操作的微妙關 鍵法門,才得以掌握,修道成仙。

(二)、陰蹻脈的循行路線

對於陰蹻穴脈循行的經典出處,參考的有《黃帝內經》、《難經》以《奇經八 脈考》。以下是原文部分:

首先是《黃帝內經》脈度篇記載:

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陰,上 循胸裏,⼊缺盆,上出⼈迎之前,⼊頰,屬內⽬眥,合於太陽,陽蹻⽽上

⾏。109

107《胡海牙文集》,頁114-115。

108 《四庫全書》子部,卷一百四,《奇經八脈考》,頁 2132。

109 《四庫全書》,《黃帝靈樞經˙脈度篇》,頁 4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次是《難經˙二十八難》記載: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咽喉,交貫中脈。110

最後是《奇經八脈考》記載:

陰蹻者,⾜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少陰然⾕⽳之後,同⾜少陰循內 踝,下照海⽳上內踝之上⼆⼨,以交信為郤,直上循陰股,⼊陰,上循胸 裏,⼊缺盆,上出⼈迎之前。⾄喉嚨,交貫衝脈,⼊頰內廉,上⾏,屬⽬

內眥,與⼿⾜太陽、⾜陽明、陽蹻五脈,會於睛明⽽上⾏,凡⼋⽳。111

在經絡穴道學的循行知識而言,陰蹻脈是足少陰腎脈的支脈,起始於然骨後 的「照海穴」,上行於脛骨內踝上方,直上沿大腿內側進入「外生殖器部」,繼續 向上沿腹部上行進入胸腔內,在進入缺盆,像上從人迎穴之前,至鼻旁,連屬於 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會合上行而止。到了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

則明確的指出交會了五脈,共經八個穴位。

(三)、陰蹻脈的症候

對於陰蹻脈症候的經典出處,參考的有《黃帝內經》、《難經》以《奇經八脈 考》。以下是原文部分:

首先是《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記載:

頭⽬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陰,

陰出陽,交於⽬銳眥。陽氣盛則瞋⽬,陰氣盛則瞑⽬。112

其次是《難經˙二十九難》記載:

陰蹻為病,陽緩⽽陰急;陽蹻為病,陰緩⽽陽急。113

最後是《奇經八脈考》記載:

衛氣者,其悍氣之慓疾,⽽先於四末分⾁⽪膚之間,⽽不休焉。晝⽇⾏於 陽,夜⾏於陰,常從⾜少陰分間⾏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

110 《四庫全書》,《難經本義新解》,卷上,頁 145。

111 《四庫全書》子部,卷一百九,《奇經八脈考》,頁 437。

112 《正統道藏》,《黃帝素問靈樞集註》,〈寒熱病第二十一〉,卷九,頁 8。上海涵芬樓影印 本。

113 《四庫全書》,《難經本義新解》,卷上,頁 1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衛氣獨衛於外,⾏於陽,不得⼊於陰。⾏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 蹻陷,不得⼊於陰,則陰氣虛,故⽬不瞑也。114

從中醫的經絡症候學來看,陰蹻脈的症狀,多在循行路徑上的筋骨肌肉、臟腑氣 血上發生,臨床上常見的是筋骨拘急(內側)、眼目諸疾、以及睡眠。更進一步 衍生,則是相關經絡,如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足陽明胃經的相關疾病。

(四)、內丹修煉對「陰蹻脈」的關注

接著,關於奇經八脈中,「陰蹻脈」在修煉內丹時的重要性與論述,則始從 北宋張伯端(紫陽真人)《八脈經》115中看出端倪:

凡⼈有此⼋脈,具屬陰神,閉⽽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

脈者,先天之⼤道之根,⼀氣之祖,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 皆通,次督、任、衝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116

張伯端以內丹修煉的視角,在理論上主張奇經八脈的掌握,以「陰蹻為先」,同 時,阻塞的經絡是否得以用「陽氣衝開」,此正是仙、凡之間的關鍵差異。對於

「陰蹻脈」在奇經八脈中的地位與重要性,給予了最高的評價,這表示,作為南 宗的始祖,張伯端的這項觀點,強調了「內丹」修煉的首要之務,確確實實在於

「陰蹻脈」是否已經用「陽氣」(即先天真氣)打通,然後漸次打通督、任、衝 三脈,最後化盡八脈中的「陰神」,也就是經絡阻滯的物質,一旦八脈盡通,自 然出現修煉的效驗。因此,張伯端直接點明先天真氣的生發在於「陰蹻脈」,進 而完善了八脈修煉的理論基礎。

這項內丹修煉的觀點,應對後代內丹修煉者,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例如 丹道大江西派祖師李涵虛《道情詩二十四首》寫著:

陰蹻脈上氣濛濛,多少真元在此中,採⼊虛無練成氣,蓬萊萬⾥路相通。

117

114 《四庫全書》子部,卷一百九,《奇經八脈考》,頁 438。

115 張伯端內丹理論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青華秘文》以及本論文所引用的《八脈 經》。《八脈經》是一個短篇的經文,被收在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裡,其餘如《悟真篇》等 均已收入道藏。

116 《八脈經》全文亦被收入《稀見丹經三編˙丹經指南》,頁 86。

117 《丹道養生道家西派集成》,頁 184。本書由陳毓照、張利民先生主編,是西派經典首次重 大結集。亦收入《天樂丹訣》,頁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江西派是清朝咸豐道光年間,由李涵虛創立的一個丹道流派,又稱為西派,因 其成派時間最晚,所以自然容納了其他南、北、東、中的各家丹法。李涵虛在其 作品中,同樣指出「陰蹻」作為「真元」啟動生發的位置,此觀點直與張伯端相 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