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世業儒學,家風不墜

第二章 杜牧宦遊之前後經歷

第一節 少年得志與甘露事變

一、 世業儒學,家風不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二章 杜牧宦遊之前後經歷

如第一章〈緒論〉所述,本論文將聚焦並討論杜牧的宦遊生涯中,詩人雖擁有政 才,卻因現實環境之故不得不轉向於書寫世界中回應並叩問「積極用世/歸隱故園」

中關於「棄逐與歸屬」的生命命題。文人藉由文學載體展現情趣符號與志向所在,更 是對社交網絡、群己關係、歷史與當代關係的回應及評論,而杜牧出身儒學世家,對 於自家通經濟事之業一直都引以為傲,更期許勉勵自己與後輩不能擅怠,要謹守家 風,報效家國。由此家族歷史可見,杜牧所背負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另一方面亦是 不願愧對先祖。然而,杜牧的仕途並未如期望之順遂,因此作品中展現更多的是鬱悶 不得志的情感。詩人透過書寫所展現的「棄逐/歸屬」主題,正是其對於生命歷程所 下的兩個極端的註解。而杜牧是如何思考「棄逐與歸屬」這兩種主題,何為被棄?何 為還歸?這樣的叩問必定隨著詩人生命歷程的變動而有所轉變,其對於生命及自我該 安頓於何方也會隨著人生階段不同進行自我的拉扯與辯證。「棄逐/歸屬」兩大主題 的消長正起源於詩人「仕/隱」兩種道路的被決定與自主選擇之過程,宦遊移轉正是 詩人心靈的移轉,而詩人於現實浮沉,只能透過書寫安頓己身,欲了解詩人原先於仕 途上有何期許,又是怎麼產生「積極用世/歸隱故園」的辯證與思考,詩人又會如何 回應這之下的「棄逐與歸屬」問題,就必須先梳理詩人的生命歷程。因此,本章將析 論杜牧的生平背景,並特別關注詩人的宦遊生涯,挖掘解析,進而展開後續章節,進 一步的建構與理解詩人如何透過書寫完成自己的生命價值。

第一節 少年得志與甘露事變

一、 世業儒學,家風不墜

杜牧,字牧之,唐朝京兆萬年人。杜氏一門可追溯至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為 南陽杜衍人,為廷尉史,然論殺甚多,《漢書》稱其:「張湯、杜周並起文墨小吏,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位三公,列於酷吏。」1杜周另有三子,其中兩子皆與父親一般殘忍酷暴,唯少子杜延 年「行寬厚云」:「延年為人安和,備於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駕,人給 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賞賜賂遺,訾數千萬。」2杜延年輔佐霍光與漢宣帝,都得到 兩位極大的信任,杜氏一門的興旺從此開始。杜周本居南陽,漢武帝時遷至茂陵,到 了杜延年又遷至杜陵。3杜陵位於今日西安市南郊,也就是唐諺「城南韋杜,去天尺 五」之地,杜甫也有詩〈贈韋七贊善〉言之:

鄉里衣冠不乏賢,杜陵韋曲未央前。

爾家最近魁三象(注:斗魁下兩兩相比爲三台),

時論同歸尺五天(注:俚語云:「城南韋杜,去天尺五。」。4

杜陵是韋杜兩家百年望族所據之地,其地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杜家子孫自杜延年以 降,於漢魏六朝時期,世代為官,代代業傳,其中尤以西晉杜預最為人知。

杜預博學多聞,官至鎮南大將軍、經州刺史,封為當陽侯。他深明興廢之道,注 重刑律、曆法等事,為人民造橋、上疏農要,時人稱之「杜武庫」,意即「言其無所不 有也」5而杜預自己則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6《晉書‧杜預傳》

述其:

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輒居將率之列。結交接物,恭而有禮,

問無所隱,誨人不倦,敏於事而慎於言。既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 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 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又撰《女記贊》。7

1 ﹝漢﹞班固撰:《漢書‧杜周傳》(上海:中華書局,1962 年),卷 60,頁 2659-2661。

2 同上註。

3 同上註:「初,杜周武帝時徙茂陵,至延年徙杜陵云。」

4 ﹝清﹞彭定球等編:〈贈韋七贊善〉,《全唐詩》,卷 233,頁 2578。

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杜預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卷 34,頁 1025-1034。

6 同上註。

7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杜預傳》,卷 34,頁 1031-10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杜佑歷相三朝,不僅具經世之才,愛民之心,於此之外,好學不倦,博通古今,

他所纂修的《通典》,更是後世具治史之志之人必讀的典章制度:「佑資嗜學,雖貴猶 夜分讀書。先是,劉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稱才過劉 向。佑以為未盡,因廣其闕,參益新禮為二百篇,自號《通典》,奏之,優詔嘉美,儒 者服其書約而詳。」14《通典》一出,儒者無不為之折服。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所載,原是劉秩仿《周官》作《政典》三十五卷,杜佑以為尚未備全,因而參以《開 元新禮》、博取五經、漢魏六朝文人之集子,歷代沿革,無不記載詳細實。上溯黃、

虞,下達唐天寶年間,而唐肅宗、唐代宗以後的沿革亦附載注中。在〈進通典表〉一 文中,寫道「自頃纂修,年踰三紀。」15從唐代宗大歷初年至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共 計整整三十多年的時間。杜佑自言作《通典》乃是為了鑑古知今、布在方策,治國縱 有繁雜,尚能有所依憑。16《新唐書‧杜佑傳》則稱杜佑:「天性精於吏職,為治不皦 察,數斡計賦,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議者稱佑治行無缺。」17評價之高,甚少人能夠 企及。其無論建功、治典乃至德行,可說是成就輝煌。而杜佑上承家學淵源,曾自 述:

臣聞太上立德,不可庶幾;其次立功,道行當代;其次立言,見志後學。由是 往哲,遞相祖述,將施有政,用乂邦家。18

對於立德立功立言之追求,頗有杜預遺風,而杜牧便是受其祖父杜佑影響最深。

杜牧一向看重祖先所建立的功業名望,家學淵源使他不僅要立功,更要立言。從 杜牧的作品當中可以得知,他對於家傳儒業有著必將其發揚光大的使命:

14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杜佑傳》,卷 166,頁 5085-5090。

15 〈進通典表〉,詳參﹝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 477,頁 4871-4872。

16 〈進通典表〉:「每念懵學,莫探政經,略觀歷代衆賢著論,多陳紊失之弊,或闕拯救之方。臣既庸 淺,寧詳損益,未原其始,莫暢其終。尚賴周氏典禮,秦皇蕩滅不盡,縱有繁雜,且用準憑。至於往昔 是非,可爲今來龜鑑,布在方策,亦粗研尋。」,同上註。

17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杜佑傳》,卷 166,頁 5085-5090。

18 〈進通典表〉,詳參﹝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 477,頁 48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某世業儒學,自高、曾至於某身,家風不墜,少小孜孜,至今不怠。

〈上李中丞書〉,卷 12,頁 860

我家公相家,劍珮嘗丁當。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 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多是撫州寫,今來五紀強。尚可與爾 讀,助爾為賢良。

〈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詩〉,卷 1,頁 81

這兩首詩文可見杜牧對家傳世業有著崇高的嚮往。〈上李中丞書〉提及自小孜孜不倦不 敢懈怠就是為了維持家風不倦,尤以祖父杜佑最能夠代表杜牧希冀成為的榜樣。第二 首〈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的「家集兩百編」,指的就是《通典》兩百篇,此詩是 杜牧寫給姪子阿宜,從詩中可見,他不僅對自己頗有要求,更對後輩子孫有所期許:

「總語諸小道,此詩不可忘。」詩中要姪子勤奮向學,不依賴先名財富,不忘記建功 立業,終能爭得翱翔。此詩題為勉勵姪子之詩,綜觀內容,其實也正是杜牧對自己的 目標與期許。他如何勉勵晚輩,就如何鞭策自己:「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仕宦至 公相,致君作堯湯。」顏崑陽在《杜牧》一書中曾總結道:

杜氏一族自周朝以至唐朝,其間頗多知名之士,有的能建功立業,高居官職。

有的能著書立說,文名鼎盛。即以杜牧的直系組來說,也有許多顯達之士:杜 周、杜延年、杜畿、杜恕、杜預、杜希望、杜佑。從他們的生平做一個審查,

可以歸結出幾點約略相同的特性出來:一、尚德行;二、通律法;三、精吏 職;四、知兵事;五、擅文學。……杜氏祖先的功名德業,對杜牧而言,是一 種光榮,卻也是一種沉重的負荷。19

19 顏崑陽:《杜牧》,頁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