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世界史的基本單位

第五章 世界史中的遊牧民

第三節 世界史的基本單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2

第三節 世界史的基本單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史教學與世界史概說書

1945(昭和 20)年,日本宣布戰敗。1947(昭和 22)年,文部省發布的「學 習指導要領」中的西洋史(試案)寫到:

人類的歷史是被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而發展,其發展視地域而各有差 異,所以將世界史分為東洋史與西洋史兩大部分。東洋史的重要性是因 為我們為其中一部分,故要理解東洋的特殊性,但是當前世界的主流是 西洋文明,所以為了理解東洋歷史,西洋史的知識是絕對必要的。38

此時世界史的基礎還是東洋史、西洋史。1951(昭和 26)年,「學習指導 要領」就成為沒有東洋史、西洋史,只有世界史。所以1951 年後,高中教育開 始使用新的世界史架構,但大學仍然持續使用東洋史、西洋史的架構。39 從內 容來看,時代區分為近代以前、近代、現代,其中強調近代的重要性。其二,

架構仍然使用東洋、西洋的思考。其三,強調歐洲文明的進步,以及現代歐洲 文明的領導地位。40

1960(昭和 35)年,岩波書店出版上原専禄主編《日本国民の世界史》。

此書原本就是要做為教科書來使用的,但因未獲文部省審查通過,其後才做為 一般書籍發行。41 此書的特色在於使用文明圈的概念來論述世界史,上原専禄 認為:「形塑民族的形成與其樣貌的,有其一定的歷史特徵,用以總稱政治、

經濟、社會、文化的構造與內容的整體。如此,「文化圈」一詞,其意義就是 形成一個共通的文明。」42 延續著 1951 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將世界史分

38 学習指導要領データベース:https://www.nier.go.jp/guideline/s22ejs5/index.htm 2016/05/16

39 羽田正,《新しい世界史へ──地球市民のための構想》(東京:岩波書店,2011),頁 32-33。

40 羽田正,《新しい世界史へ──地球市民のための構想》,頁 34-37。

41 上原専禄,《日本国民の世界史》(東京:岩波書店,1960),頁ⅲ-ⅹ。

42 上原専禄,《日本国民の世界史》,頁 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3

成東洋文明圈與西洋文明圈兩部分,東洋文明圈再分成東亞文明圈、印度文明 圈、西亞文明圈三個,西洋文明圈未再細分,43 其中對於中央歐亞遊牧民族的 敘述,分散於論述東亞文明圈、印度文明圈的章節中,為有獨立成章。時代分 期也是近代之前、近代、現代。

二、梅棹忠夫及其《文明の生態史観》

1967 年,民族學者梅棹忠夫發表《文明の生態史観》一書。其主要立論 是以演替理論(ecological succession)為基礎,認為:「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

歷史就是人與土地相互作用的結果。換言之,就是環境系統自我運動的結果。」

44世界史的發展為多元的並相互影響。不同地域的人類,其生態環境也有所差 異,交互作用下各地域均有獨特的文明。45

表5-2:文明的生態史觀論點簡表

第一地區 第二地區

具體地域 1.西歐(德、法)

2.日本

1.中國世界 2.印度世界 3.俄羅斯世界

4.地中海‧伊斯蘭世界 5.東南亞世界

6.東歐 政治意識與政治實踐的分化 知識分子不直接參與政治,

但會提出大量議論

知識分子就是執政者,專制政 治

43 上原専禄,《日本国民の世界史》,頁 9-10。

44 梅棹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收入梅棹忠夫著《梅棹忠夫著作集 第 5 卷 比較文明学研 究》(東京:中央公論社,1989),頁 145。

45 谷泰,〈世界史理論への挑戦〉,收入梅棹忠夫著《梅棹忠夫著作集 第 5 卷 比較文明学研 究》,頁570-5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4

歷史類型 從第二地區引進文明,經歷

封建制、專制主義、中產階 級革命、資本主義,成為高 度現代文明地域。

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但封建制 未充分發展,後來雖建立巨大 的專制帝國,但後來成為第一 地區的殖民地

生態類型 氣候適宜、如在溫室中的發

乾燥地區、惡魔之巢、暴力與 破壞之源

資料來源:梅棹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收入梅棹忠夫著《梅棹忠夫著作集 第 5 卷 比較 文明学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社,1989),頁 60-89、135-137。

文明生態史觀的考察範圍主以歐亞兩洲加上部分北非所組成的舊世界為 考察對象外,再加上東南亞。梅棹忠夫將上述地域分為第一地域與第二地域,

比較文明發展的差異。第一地域分別位於中緯度溫帶的東西兩端,為西歐與 日本,有適宜的雨量與豐富的自然資源。比較西歐與日本,具有平行進化現 象,同樣的經歷過封建制、絕對主義、中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等階段,成 為高度現代的優勢文明地域。

第二地域則位於中央歐亞,具有悠久的古代文明,誕生巨大的專制帝國,

但居住在其中乾燥地帶的遊牧民憑藉優勢的軍事力,頻繁的往四周發動戰 爭,使得此地域無法像第一地域發展高度的文明。梅棹忠夫乾燥地帶的遊牧 民向鄰近的農耕民發動戰爭,成為歷史發展的動力。相較於第一地域依照演

圖5-2:生態史觀所見的世界史

資料來源:梅棹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收入梅棹忠夫著《梅棹忠夫著作集 第 5 卷 比較 文明学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社,1989),頁 143。

替理論(ecological succession),不斷的自我進化,最後形成高度文明的狀況,

第二地域文明則是需要經由交流互動而獲得進化,如東亞的農耕地帶國家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5

為遊牧民的軍事行動,逐漸完善本身的行政組織。46

由上述的論述看來,儘管文明生態史觀忽略了考察第一地域與第二地域 之間的互動關係,導致第一地域看似成為完全自我進化而形成的烏托邦。47但 是仍然對於日本學界的世界史理解產生強烈的衝擊。梅棹忠夫將文明視為基 本單位,進一步將各文明歸納為第一地域與第二地域,此點與戰後以來將文 明視為基本單位的看法是相同的。

46 楊海英,〈内陸アジア遊牧文明の理論的再検討:今西錦司『遊牧論そのほか』と梅棹忠夫

『文明の生態史観』の現在〉,《文化と哲学》28(2011),頁 36。

47 小林道憲,《文明の交流史観─日本文明のなかの世界文明》(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2006),

頁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6

三、世界史的基本單位

1970 年,文部省公布的「學習指導要領」,開始使用「文化圈」的詞彙,

其架構為東亞、西亞、西洋等三文化圈,北亞遊牧民族則在東亞文化圈中敘 述。並提到:「希望能夠提出文化圈的歸納方式。」48 這也可以得知此時文 化圈的使用尚未固定,但此時東洋、西洋的概念已經逐漸薄弱。49

1971 年,岩波講座出版《岩波講座世界歷史》叢書,同樣使用文化圈的 概念,將世界史分為五個歷史世界:古代近東、地中海、南亞、東亞、內陸 亞、西亞,內陸亞中包含北亞與中亞。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個歷史世界的 緒論,都有專章用文明圈的概念論述各歷史世界的獨特性與得以成立的原因。

1978 年,文部省公布修改的「學習指導要領」,延續文化圈的使用,理 解前近代的世界為複數的文化圈相互影響,架構為東亞、西亞、歐洲三個,

中央歐亞的遊牧民、南亞、東南亞僅少部分提及。50

1996 年,新版的《岩波講座世界歷史》叢書,延續文化圈的概念,將世 界史分為:近東、地中海、南亞、東南亞、東亞、中央歐亞、伊斯蘭。值得 注意的是,內陸亞轉為中央歐亞,以及多出伊斯蘭。同年改版的「學習指導 要領」開始出現「地域世界」的概念,並且更加強調各文化單位的相互影響。

51

2001 年,高谷好一發表專書《「世界単位」から世界を見る-地域研究 の視座-》,此書首先將生態環境分為沙漠與草原、森、野、海四類,野的 範疇有中華世界、印度世界,海的範疇有印度洋世界、地中海世界、東南亞 海域世界、東亞海域世界。沙漠與草原、森的範疇沒有專章論述。

從上述看來,儘管學界已經將草原、綠洲、森林民的世界建構出北亞史、

中亞史、內陸亞史、中央歐亞史等範疇,但從世界史教學的角度來看,草原 與森林民的概念仍然無法獨立成為一個可論述的單位。可是從筆者自第一章

48 学習指導要領データベース:https://www.nier.go.jp/guideline/s45h/chap2-2.htm 2016/05/16

49 羽田正,《新しい世界史へ──地球市民のための構想》,頁 38。

50 羽田正,《新しい世界史へ──地球市民のための構想》,頁 38-39。

51 羽田正,《新しい世界史へ──地球市民のための構想》,頁 39-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7

至目前的討論來看,遊牧民、綠洲民、森林狩獵民組成的中央歐亞歷史世界,

應是成立的。在學術上成立困難的原因在於史料的缺乏與漢文史料的限制,

教學世界史的困難則是在於,遊牧民本身移動性的優勢,導致難以論述一個 確定地域的歷史世界。

由筆者看來,世界史的單位在前近代的歐亞大陸中應該包含東亞、中央 歐亞、伊斯蘭、南亞、歐洲等五個歷史世界較為恰當。

延續著西嶋定生的定義,東亞歷史世界應包含中國、朝鮮、日本、越南、

台灣等地,這是一個以儒教、佛教、漢字、律令制為共同要素組成的歷史世 界。儘管朝鮮、日本是否應該也同時屬於阿爾泰語族的中央歐亞史仍然尚未 有定論,但從 8 世紀以來的歷史發展,日本、朝鮮與東亞歷史世界聯繫,比 起中央歐亞歷史世界,無疑是更緊密的。

中央歐亞史則如前所述,包含滿洲利亞、蒙古利亞、西藏、突厥斯坦、

南俄草原等地域,以騎馬遊牧民為核心,聯繫綠洲農耕民、森林狩獵民,創 造的遊牧文化圈,多為印歐語族、烏拉爾‧阿爾泰語族。

伊斯蘭歷史世界則是以西亞史的範圍為主,包括近東的美索不達米亞、

敘利亞、阿拉伯半島、伊朗、土耳其等地域,其特色為遵守圍繞著《可蘭經》

建立的伊斯蘭文化體系運行,儘管在 8 世紀以後同時受到突厥系民族西遷所 帶來的遊牧文化影響,但是整體仍是以伊斯蘭文化占絕對性的支配地位。

南亞則是以印度史為中心,包含東南亞史,近期則有是否將東南亞自立 獨立成為歷史世界的討論。此地域相較於東亞、中央歐亞,獨立成為一個歷

南亞則是以印度史為中心,包含東南亞史,近期則有是否將東南亞自立 獨立成為歷史世界的討論。此地域相較於東亞、中央歐亞,獨立成為一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