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對北亞史的研究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本對北亞史的研究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日本對北亞史的研究歷程 政 治 大 立. Japanese Scholars. Nat. n. al. er. io. sit. y. ‧. ‧ 國. 學. Review on Historical Study of North Asia by.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老師 林修澈教授 研究生 蔡長廷 2016 年 8 月.

(2) 謝誌 從進入政治大學民族系博士班就讀到完成博士論文,總共花了 6 個年頭,在這段 時間需要感謝許多師長、朋友的幫助。自大學時期,我受到李明仁老師的啟發,開始 對生活於亞洲北部的遊牧民感到興趣,所以當我進入政大民族系就讀時相當興奮,因 為這裡有提供最多的亞洲北部遊牧民語言、歷史、文化的課程,讓我能夠盡情的在其 中學習,我相當感激政治大學與民族學系。 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老師林修澈教授,儘管他的事務相當繁重,但是當我每次到 辦公室時,卻總是抽空與我討論論文。雖然老師很喜歡用比喻與調侃的方式進行討論,. 政 治 大 時,更讓我學習到對於工作要求的嚴謹與細緻。而同門的學長姐、同學、學弟妹們在 立 卻總是可以提供我重要的論文思路,使得論文進度能夠不斷的向前。跟著老師做工作. 每星期的研究討論課中盡情的相互討論,更是這本論文能夠完成的最大因素。. ‧ 國. 學. 第二位要感謝的是張廣達老師,因為鄭阿財、朱鳳玉兩位老師的介紹,我得以在. ‧. 張老師的研究室擔任助理,期間我收穫最大的除了老師給予我的教導外,更多的是在. sit. y. Nat. 旁觀看老師做人處事的謙虛態度與對本身嚴格的自我要求。. al. er. io. 第三位要感謝的是鄭欽仁老師,因為李明仁老師的引介,我得以時常協助鄭老師. n. v i n Ch 在東京大學求學時,在護雅夫的門下學習,對於東洋史研究的脈絡、學者間的交往等 engchi U 整理他的書庫,讓我能夠藉此與鄭老師討論學術與他的求學生涯。眾所皆知,鄭老師. 都相當熟悉,也讓我能藉此能夠更深化論文中的論述。. 第四位要感謝的是李明仁老師,李老師除了是我碩士班的指導教授外,認識上述 三位老師都可說是因為他的穿針引線,他系統性的培養我,讓我逐步的接受相關的訓 練,讓我能夠達到與上述三位老師交流的程度,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第五位要感謝的是王恩美老師,王老師的專業是東亞文化,由於我的急就章,使 得王老師需要再短時間內看完我的論文,並提出寶貴的建議,這是我要衷心感謝的。 上面五位老師擔任我的論文口試委員,其所提出的寶貴建議,讓我能夠據此修改,讓 論文更有深度與廣度。.

(3) 民族系的張中復老師、黃季平老師、王雅萍老師、藍美華老師、趙竹成老師、陳 文玲老師、官大偉老師、賀大偉老師等,都不斷的鼓勵我與提供我重要的論文思路, 德隆助教與文思助教更是照顧我,待我如親人一般。博士班同屆的孟勳、昆晟、士煌、 邵磊等人對我的鼓勵,早期中國史研究會、中古史討論會的玫茵學姐、怡青學姐、立 新學長、雅如學姐、凱翔學長、宗閱學長、慧芬學姐、楓玨、志鴻等人也給予我相當 多的鼓勵與幫助。嘉義大學的師長,如阮忠仁老師、陳美鈴老師、黃阿有老師、吳昆 財老師、池永歆老師、汪天成老師、昭慧助教、世偉學長、嘉閔學長、喻翔學長、玉 妃學姐等也時常關心並給予協助。允凡、軒豪、佩琪、韋漢、怡如、佳潔、詠欣、慧 鈴、升耀、詩涵、麗梅姐、舜華姐對我的照顧與支持也是相當重要的。. 政 治 大.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一路支持我攻讀到博士,讓我能夠無憂無慮的讀書,. 立. 這份恩情是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的,只能藉由這本博士論文的完成,告訴父母階段性. ‧ 國. 學. 成果已經完成,希望能夠趕快有能力奉養父母。. ‧.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原本想要一頁寫完,但是卻已寫到第二頁。我希望這本論 文不只是做為我博士班的終點,也是我學術生涯的起點。.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016.08 新莊.

(4) 摘要 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五章。本文的問題意識是希望能夠將日本於明治末期 開始發展遊牧民歷史相關研究自此的一百餘年的學術變遷,做一整體性的論述。以此 問題意識為基礎,遂將發變遷過程分為五章,以「北亞史」概念為主軸來進行論述。 第一章為背景,探討日本如何在東西方勢力的影響下,建構屬於自己的學術體系, 從江戶時代以來的儒教史學、蘭學開始,到大清國的考證史學、西方的文明史學。在 這樣的發展下,東京大學成立,以西化為主軸,其中歷史科引進以德國體系為主的學 院史學,即蘭克史學。這些不同史學的觀念影響當時的知識份子,帶出了後來東洋史 研究的第一批學者,如那珂通世、內藤湖南、白鳥庫吉等人,他們認為東洋史研究不. 治 政 大 第二章探討北亞史研究基礎的成立,首先是白鳥庫吉對於滿洲利亞、朝鮮的神話 立 傳說、語言比較研究,藉此建構一套阿爾泰語族的分類體系,將蒙古、突厥、女真等 應等同於中國史,開始關注起中國周邊的蒙古、突厥、女真等民族。. ‧ 國. 學. 民族放入。其二是以白鳥庫吉、津田左右吉、箭內亙、稻葉岩吉等人對於滿洲利亞、 朝鮮史的研究,最後由稻葉岩吉提出滿鮮史的體系,為當時日本學者對於自國別史之. ‧. 上的地域史研究的嘗試,但未成功。其三是白鳥庫吉、藤田豐八、桑原騭臟、羽田亨 的西域史研究,他們藉由對西域史的民族分類、古代城址考證,開拓西域史研究,最. y. Nat. sit. 後再 1931 年由羽田亨的著作《西域文化史》 、 《西域文明史概論》總結當時的西域史研. al. er. io. 究成果。其後在 1935 年,松田壽男更在此基礎上,認為西域史為東西文明的交流點,. v i n Ch 的印度佛教研究與西藏研究,他們多由牛津大學處學習梵語、巴利語,強調對佛教原 engchi U 典的研究,與前述三個研究較無交集。其五是在上述基礎上,1915 年,白鳥庫吉提出 n. 提出東西交涉史的新研究領域。其四是南条文雄、高楠順次郎、河口慧海等人發展出. 東洋史是北方遊牧民與南方農耕民互動而形成的,被稱為「南北對立論」 ,其中的北成 為其後北亞史研究體系的基礎。 第三章探討北亞史研究理論的發展,首先是乾燥亞洲史觀與異民族王朝論,前者 的重點在於 1938 年,松田壽男提出東洋史裏漢文史料之外的非漢文史料的重要性,以 及著重提出中亞史的重點,就是中介性的商業活動。這可以視為對南北對立論之外可 能性的思考。後者則是 1943-1944 年,由東亞研究所聚集學者們所提出的,基於南北 對抗論,將北魏、遼、金、元、清王朝視為不同於傳統漢人建立之王朝,要讓日本了 解如何從異民族的角度統治中國。其二是探討 K. A. Wittfogel 的學術生涯及其提出征 服王朝論的脈絡,得出征服王朝論是以中國史為背景進行探討。其三則是探討日本學.

(5) 界如何理解征服王朝,在前述對征服王朝論的理解下,日本學界從北亞史的角度理解 征服王朝,將先前累積的研究成果納入,完成北亞史的另一個重要基礎。1956 年,田 村實造與江上波夫在此時期通時推出北亞史的概論書。與此同時,內陸亞洲、中央歐 亞等概念也陸續納入北亞史的討論。其四則是探討中亞史在先前的東西交涉史、乾燥 亞洲史觀的基礎下,如何找出本身的主體性。此時期的成果有二,一為松田壽男認為 將中亞、西亞視為中洋史,有別於東洋史與西洋史,但其後未有進展。二為確立突厥 系諸民族為中亞史的主要民族,大多稱為「突厥斯坦的成立」 。其五則是東洋史研究者 開始關注西藏,主要學者是佐藤長,其在此時完成西藏史的歷史地理研究與時代區分, 但對西藏的定位仍較曖昧,有時歸為北亞、有時歸為中亞。至此北亞史的體系已完備。 第四章是探討北亞史、中亞史裏較有爭議的地域該如何處理的問題。首先是探討. 政 治 大. 內陸亞史納入討論後,成為比北亞史更為上層的地域概念,大致可認為內陸亞洲史的. 立. 範圍等同於北亞史加上中亞史。其二是探討朝鮮史的定位,二次大戰戰敗後,日本學. ‧ 國. 學. 界負起發動戰爭的責任,認為朝鮮史應獨立成史,有別於滿鮮史。而滿洲利亞史也視 為中國東北史。另一方面,日本學者也提出自通古斯民族的立場來看,滿洲利亞與朝. ‧. 鮮應可視為東北亞史。其三則是探討中亞史的主體性,1977 年,間野英二提出中亞史 的主體是北方的遊牧民與南方的綠洲民共同創造,批判東西交流的觀點,繼而引起論. sit. y. Nat. 爭,最後學界認為東西交涉、南北共生的概念需並重,也將突厥斯坦的成立納入,至. io. er. 此中亞史的輪廓基本定型。其四討論對 1950 年代,Denis Sinor 提倡中央歐亞概念的引 進與影響,至此學界多使用中央歐亞史、內陸亞洲史,北亞史開始較少人使用。. n. al. Ch. i n U. v. 第五章則是探討北亞史、內陸亞洲史、中央歐亞史的差異,藉此論述遊牧民在世. engchi. 界史上的重要性。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下,比較多本具有代表性的概論書裏的地域定義 後,發現北亞史、內陸歐亞史、中央歐亞史在範圍上有所變化,但重要概念皆是以騎 馬遊牧民為核心所建立的遊牧文明圈,由此來看,三地域可說是一脈相承。但在世界 史裏多無其論述,皆是散落於各地域中,所以應該有其獨立篇幅。 總結來說,本文從整體性的角度論述北亞史研究體系的建立,自白鳥庫吉的南北 對立論、松田壽男的乾燥亞洲論、東亞研究所的異民族王朝、田村實造的征服王朝與 北亞歷史世界,建構了完整的北亞史體系。另一方面,Wittfogel 的征服王朝論與 Sinor 的中央歐亞史概念也被日本學界接納,但日本學界的研究仍有其獨特性。. 關鍵字:北亞史研究、內陸亞洲史、中央歐亞史、白鳥庫吉、松田壽男、田村實造.

(6) 目錄 緒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學術史回顧 .........................................................................................3  三、研究材料 ...........................................................................................16  四、重要辭彙定義 ...................................................................................17  第一章. 北亞史在近代日本的成立 ......................................................................19 . 第一節. 近代日本歷史學的成立 ..................................................................19 . 一、清朝考據史學與西洋文明史學的交匯 ..........................................19 . 治 政 大 第二節 從《支那通史》到《中等東洋史》 .............................................. 25  立 一、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1888-1890) .....................................25  二、新體制的創立與東洋史概念的萌芽 ..............................................21 . ‧ 國. 學. 二、那珂通世的「東洋史」概念(1894) ..........................................27  三、桑原騭藏的《中等東洋史》(1896-1898) .................................30 . y. 滿鮮歷史地理調查部的經營 ..........................................................37 . io. 第一節. sit. 北亞史的基本架構與早期發展 ..............................................................37 . al. er. 第二章. 東洋史治學方法的差異─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 ..........................33 . Nat. 第三節. ‧. 四、通史論述的轉變過程.......................................................................31 . n. v i n Ch 二、滿鮮歷史地理調查部的設立與成果 e n g c h i U..............................................42 . 一、草創期的朝鮮史研究.......................................................................37 . 三、稻葉岩吉的滿鮮史 ...........................................................................44  第二節. 塞外史─民族分類、語文研究、原典譯註 ..................................46 . 一、塞外民族的分類與語文研究 ..........................................................46  二、原典史料的考證與譯註 ..................................................................51  第三節. 白鳥庫吉的「南北對立論」 ..........................................................53 . 一、東洋史教科書中的基礎設定 ..........................................................53  二、南北對立論的形成與發展 ..............................................................54  第四節 文明的十字路口─從西域史轉為東西交涉史 .................................56  一、西域史的成立、發展、體系 ..........................................................56  二、新體系─東西交涉史的出現 ..........................................................65 .

(7) 第五節. 西藏─從印度學往西藏學 ..............................................................70 . 一、印度學、佛教學的成立 ..................................................................70  二、明治時期日本人對西藏的想像與理解 ..........................................71  三、河口慧海與西藏學的成立 ..............................................................73  第三章. 北亞史的理論研究與中期發展 ..............................................................77 . 第一節. 乾燥亞洲史觀與異民族王朝論 ......................................................78 . 一、日本第一本的《中亞史》概說書 ..................................................78  二、乾燥文化地帶的提出.......................................................................80  三、日本西進政策與回教圈攷究所的成立 ..........................................82  四、乾燥亞洲的核心概念:「中介的商業活動」 ..............................83  五、東亞研究所:異民族統治政策調查 ..............................................85 . 政 治 大. 六、《異民族の支那統治概說》與《異民族の支那統治史》 ..........89  第二節. 立. 征服王朝論的提出及其與異民族王朝論之比較 ..........................96 . ‧ 國. 學. 一、Karl A. Wittfogel 與征服王朝論的誕生 .........................................96  二、征服王朝論與異民族王朝論的比較 ............................................106  日本對征服王朝論的繼承與批判 ................................................110 . ‧. 第三節. 一、白鳥、田村的北亞史研究:前 Wittfogel 時期 .........................110 . Nat. sit. y. 二、田村實造等學者對征服王朝論的介紹與研究 ............................113 . al. er. io. 三、田村實造的北亞歷史世界 ............................................................114  四、江上波夫的「騎馬民族」概念及其主編的《北アジア史》 ....115 . n. v i n Ch 五、內陸亞、北亞、中央歐亞概念的重疊 ........................................120  engchi U 第四節 突厥斯坦的成立─從東西交涉史轉為中亞史 ............................122  一、中洋史─持續尋找主體性 ............................................................123  二、突厥斯坦的研究意義─突厥系諸民族對中亞的重要性 ............125  第五節. 北亞史對西藏史的接納與排拒 ....................................................129 . 一、中亞史研究裏的西藏.....................................................................129  二、佐藤長與西藏史研究.....................................................................130  三、東洋史中的西藏 .............................................................................130  第四章. 北亞史與其鄰近區域的相互關係 ........................................................133 . 第一節. 北亞史概念與內陸亞史概念的整合 ............................................133 . 一、從東洋、西洋轉變為世界史 ........................................................133 .

(8) 二、東洋史體系中的內陸亞洲史與北亞史 ........................................135  三、世界史體系下的內陸亞史與北亞史 ............................................137  第二節. 東北亞史的成立─通古斯民族 ....................................................141 . 一、自律性的朝鮮史像─日鮮共同合作 ............................................141  二、東洋史與世界史中的朝鮮─從北亞到東亞 ................................142  三、東北亞的成立 .................................................................................144  第三節. 中亞史的主體性─絲路史觀論爭 ................................................148 . 一、南北關係─間野英二的論點 ........................................................148  二、概說書:江上波夫主編《中央アジア史》 ................................149  三、絲路論爭之後─森安孝夫的論點 ................................................152  第四節. 中央歐亞概念的形成與影響 ........................................................154 . 政 治 大. 一、Denis Sinor 的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概念 .......................154 . 立. 二、日本學界對中央歐亞概念的引介與接納 ....................................156  中央歐亞史中的西藏─藏傳佛教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161 . ‧ 國. 學. 第五節. 一、森安孝夫 .........................................................................................162 . 世界史中的遊牧民 ................................................................................165 . Nat. 從北亞史到中央歐亞史 ................................................................165 . y. 第一節. sit. 第五章. ‧. 二、石濱裕美子的藏傳佛教世界論 ....................................................163 . al. er. io. 一、基本特徵的彙整 .............................................................................165  二、地域的擴大 .....................................................................................171 . n. v i n C h......................................................................... 三、中央歐亞史的誕生 174  engchi U 第二節 滿洲、西亞地域的特徵與比較 ....................................................175  一、滿洲利亞 .........................................................................................175  二、西亞 .................................................................................................177  第三節. 世界史的基本單位 ........................................................................182 .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史教學與世界史概說書 ....................182  二、梅棹忠夫及其《文明の生態史観》 ............................................183  三、世界史的基本單位 .........................................................................186  結論 .........................................................................................................................189  一、北亞史的建立及其調整 .................................................................189  二、北亞史學界:面對西洋的挑戰 .....................................................191 .

(9) 徵引文獻 .................................................................................................................193 . 圖表目錄. 圖 3-1:企劃院委託東亞研究所進行調查案之文件………………………………90 圖 5-1:中央歐亞地域圖…………………………………………………………178 圖 5-2:生態史觀所見的世界史…………………………………………………188. 表 1-1:東洋史概說書重要概念彙整表………………………………………35-36 表 3-1:北魏、遼、金、元、清等 5 王朝統治特徵表………………………97-98. 政 治 大. 表 3-2:異民族王朝論與征服王朝論比較………………………………………111. 立. 表 3-3:異民族王朝論與征服王朝論比較表………………………………111-113. ‧ 國. 學. 表 5-1:概論書要素統整(1956-2001)……………………………………169-173 表 5-2:文明的生態史觀論點簡表…………………………………………187-188.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0) 緒論 日本學界研究北亞史有百年以上的研究歷程,其所累積的豐碩研究成果 與細緻研究方法都是相關研究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無法忽略的。筆者在閱讀 北亞史的相關論文時,注意到此研究歷程雖已有學者以此為主題進行考察, 但較多論述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的發展,如東洋學的成立、滿鮮史的發展等 課題等,所以筆者希望能再退一步,考察「北亞史」概念的形成,將「北亞 史研究」的研究歷程做一整體性的論述。. 一、問題意識. 立. 政 治 大.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累積,而這種累積除了不斷進行新的研究之外,還要對. ‧ 國. 學. 學科的發展過程進行總結,對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行反思,學科史研究就 包含有這樣的目的。19 世紀末開始,日本學界就開始系統的針對亞洲北部的阿. ‧. 爾泰語族進行研究,也就是後來的「北亞史」研究。「北亞史」做為日本東洋. y. Nat. 史學的其中一門學問,具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完整的理論建構。筆者希望能考. n. al. er. io. 下將此主題的背景與重要問題進行論述。. sit. 察「北亞史」概念的形成,將「北亞史」的研究歷程做一整體性的論述。以. i n U. v. 「東洋學」一詞是日本由「Oriental Studies」翻譯而來的辭彙,意為關於. Ch. engchi. 東方的學問,研究區域是歐洲稱為「Orient」的地區,簡單說就是非歐洲的世 1. 界。 明治維新之後,由於日本國勢的蒸蒸日上,自覺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亞洲 一分子,已經代表了與西洋文明相對的東洋文明,故借鑑德國以實證為基礎 的「Oriental Studies」,重新發展對東方的整體瞭解, 2 發展出「東洋學」。 「東洋學」的核心與江戶時代以來的「漢學」中傳統的道德教化不同,所以 說,「東洋史」主要是從德國實證主義歷史學中產生。 3 1. 窪寺紘一,《東洋學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東京:平凡社,2009),頁 5。. 2. 田中正美,〈那珂通世〉,收入江上波夫編,《東洋學の系譜》(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 頁 2-4。. 3. 旗田巍,〈日本における東洋史學の傳統〉,《歷史學研究》270 號(1962 年 11 月),頁 32。 1.

(11) 在上述日本現代實證研究的發展背景下,「東洋學」發展出「東洋史」、 「東洋文學」、「東洋哲學」的架構。4 其中「東洋史」又以北亞史研究為早 期發展的重點之一,奠基者是白鳥庫吉、內藤湖南等人。白鳥庫吉是當時德國 實證主義歷史學派學者 Riess 在東京大學講授歷史學的第一批學生。大學畢業 後,白鳥庫吉先從西方學者尚未碰觸到的朝鮮史開始,再到滿州利亞、蒙古利 亞、西域等地域。5 北亞史的研究自白鳥庫吉開始,經歷羽田亨、和田清、池內宏、田村實造 等學者的研究,建構起一個以蒙古利亞、滿洲利亞為中心的北亞歷史世界,至 今仍未有相關中文論著針對北亞史的重要概念、研究成果、學術系譜進行有系 統的論述,所以筆者希望能夠爬梳北亞史體系建構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面,北. 治 政 大 服王朝論(Dynasties of Conquest)與塞諾(Denis Sinor)提出的 Central Eurosia 立 (ユーラシア/中央歐亞)的概念,被日本學界吸收。日本學者如何在吸收上述. 亞史研究也受到外國學界概念的影響,如魏復古(Karl A. Wittfogel)提出的征. ‧ 國. 學. 概念後,與先前日本本身的研究成果對話,進而將其概念融入北亞史的體系中。 此課題屬於較少人研究的領域,中文學界幾近無相關研究成果,所以筆者大部. ‧. 分使用日文資料與少許的英文資料進行研究。. y. Nat. 北亞史研究在上述發展過程中,與鄰近區域的相互關係,也隨著地域概念. sit. 與研究概念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如滿洲利亞史與朝鮮史研究,形成「滿鮮史」. er. io. 的研究體系,被納入北亞歷史世界。其後「滿鮮史」隨著戰後歷史學方法的變. al. n. v i n Ch 歐亞史等概念則都是以北亞史為基礎加入其他地域進一步發展而成。值得注意 engchi U 化,自北亞歷史世界中獨立出來,形成東北亞歷史世界。6 內陸亞洲史、中央. 的是,探討北亞歷史世界的擴大或是東北亞、內陸亞洲等歷史世界時,由於其 範圍並非單純的以地理進行劃分,也有加入文化進行考量,且也需要綜合考慮 「民族」、「國家」等因素,故在不同時期對於不同歷史世界都有不同的範圍。 以上是筆者對本文需要處理問題的簡要說明,希望能藉由對於這些問題的 探討,理解北亞史研究的整貌。 4. 窪寺紘一,《東洋學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頁 6。. 5. 中見立夫,〈日本の東洋史學黎明期における史料への探求〉,收入神田信夫古稀記念論 集編纂委員會編,《神田信夫先生古稀記念論集. 清朝と東アジア》(東京:山川出版社,. 1992),頁 115-116、122。 6. 中亞、西藏等區域也經歷類似的發展過程,而這些區域研究的發展也會在論文中進行討論。 2.

(12) 二、學術史回顧 此部分為論述北亞概念的發展與探討,材料為對於北亞史研究的評析之相 關書目,大致可以分為幾類:1.論述北亞史概念的論文。2.具有批判性質的學 說史。3.重要北亞史研究者的傳記或紀念文集。故本文藉由上述書目來進行對 於北亞史研究的回顧與評析。在此研究的發展過程中,隨著不同時期的研究回 顧範圍,就有不同的變化。故本文以學術發展的先後分成三期:北亞史概念的 形成、北亞史體系的建立、中央歐亞史的出現,探討其發展的脈絡與轉變。. (一)北亞史概念的形成與構成. 政 治 大 1926 年(大正 15), 立白鳥庫吉發表〈東洋史に於ける南北の對立〉,在. 1.南北對立論. 7. ‧ 國. 學. 先前他對於阿爾泰語族的歷史語言學研究、神話傳說研究等為基礎,提出東 洋史發展的動力為北方勢力(遊牧民)與南方勢力(農耕民)相互對立的觀. ‧. 點 , 8 此篇論文的重要性在於奠定東洋史發展的二元對立觀點,有別於內藤湖 南的中國中心論。 9 由於當時尚未有體系的北亞史概念,所以當時是以塞外. sit. y. Nat. 史、塞北史的詞彙涵蓋研究的範圍。Stefan Tanaka 與窪寺紘一認為白鳥庫吉. io. al. n. 本在東洋的定位。 10. er. 企圖重建阿爾泰語族體系,提出阿爾泰語族在東洋史的重要性,藉此提出日. Ch. i n U. v. 1934 年(昭和 9)、1956 年(昭和 31),江上波夫先後發表〈考古学. engchi. 上より観たる遊牧民と農耕民〉、〈人類社会における農耕民型と遊牧民. 7. 文中年代呈現為西元年(日本紀年),如 1926 年(大正 15)。在同一章中,相同年代第二 次出現則僅出示西元年。. 8. 白鳥庫吉,〈東洋史に於ける南北の對立〉,收入《白鳥庫吉全集 第八卷 アジア史論上》 (東京:岩波書店,1970),頁 69-84;白鳥庫吉,〈蒙古史研究序〉,收入箭內亙《蒙古 史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70),頁 11-29。. 9 10. 內藤湖南,《支那上古史》,收入《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69),頁 9。 Stefan Tanaka, Japan's Orient: 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p88-89;窪寺紘一,《東洋始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 代》(東京:平凡社,2009),頁 143。 3.

(13) 型〉,從考古學論證遊牧民與農耕民的差異,補充南北對抗論。 11 1936 年 (昭和 11)、1964 年(昭和 39),松田壽男陸續提出絹馬交易論,從遊牧 民與農耕民互市交易的歷史現象為基礎,理解南北對抗論。 12 從東洋史研究的初期發展來看,南北對抗論顯示出白鳥庫吉除了建立對 東洋史的基本論述外,更提升日本在遊牧民歷史研究的話語權。進一步檢視 白鳥庫吉的學問,主要用語言學的考察切入,加上對於史料的批判,建立塞 外民族的體系。在白鳥庫吉理解世界時,閱讀 Swinton 出版的 Outlines of The World's History(《万国史要》)時,受到其中提到歷史上的人種只有一個, 主要為高加索種,也就是白人種的看法之刺激,他認為這樣的見解是錯誤 的。13 為了要糾正這樣的錯誤,衍伸出其後的研究,14 建構了阿爾泰語族的. 治 政 大Lattimore 發表 Manchuria: 除了南北對抗論外, 1932 年(昭和 7) ,Owen 立 Cradle of Conflict,在此書中 Lattimore 首先提出「貯存地(reservoir)」概. 體系,可以說南北對抗就是阿爾泰語族對抗漢族的歷史。. ‧ 國. 學. 念, 15 可以說是一種有別於南北對立論的觀點, 16 可稱為 Frontier History。 此地帶經常在遊牧民與農耕民的對抗中發揮關鍵力量,具體來說,此地帶包. ‧. 含北中國(North China)與滿洲利亞。由此可知,Owen Lattimore 與白鳥庫. y. Nat. 吉的差別在於,將滿洲利亞視為第三勢力,雖受兩大力量(遊牧民與農耕民). sit. 的影響,但也有能夠影響局勢的力量。. n. al. er. io.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Owen Lattimore 的相關著作早於昭和 15 年(1940). v. 已經有翻譯介紹,但是似乎未造成討論。 17 從滿洲利亞的定位問題,可以看. 11. Ch. engchi. i n U. 江上波夫,〈考古学上より観たる遊牧民と農耕民〉,收入氏著《江上波夫文化史論集 8 人 類史の構想》(東京:山川出版社,2001),頁 59-100;江上波夫,〈人類社会における農 耕民型と遊牧民型〉,收入氏著《江上波夫文化史論集 8 人類史の構想》,頁 101-110。. 12. 松田寿男,〈北アジア史〉,收入氏著《松田壽男著作集 第二卷 遊牧民の歴史》(東京: 六興出版,1986),頁 366-380。. 13. 白鳥庫吉,〈序〉,收入高桑駒吉《參考東洋大歴史》(東京:宝文館,1906),頁 8-16。. 14. 窪寺紘一,《東洋始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頁 142-143。. 15. Owen Lattimore, Manchuria: Cradle of Conflict. New York: Macmillan, 1932.,pp38-42.. 16. 石見清裕,〈ラティモアの辺境論と漢~唐間の中国北辺〉,收入唐代史研究会編《東アジ ア史における国家と地域》(東京:刀水書房,1999),頁 278-299。. 17. 後藤富男首先於 1940 年翻譯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書名為《農業支那と遊牧民 族》,其後蒙疆財團法人蒙古善隣協會出版的《内陸アジア》第一輯(1941),未著譯 4.

(14) 到歐美與日本學者見解的差異,也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目前日本學界將 Lattimore 的概念批判性繼承,提出帶狀地帶、農牧接壤地帶、農業=遊牧境界 地帶等概念。 18. 2.地域史上分出的滿鮮史、滿蒙史 (1)滿鮮史 白鳥庫吉的研究歷程是自朝鮮、滿洲開始,逐漸往西至蒙古、西域。19 作 為開創性的研究者,設立滿鮮歷史地理調查部,與箭內亙、稻葉岩吉、松井 等、池內宏等人提出《滿洲歷史地理》、《朝鮮歷史地理》、《滿鮮地理歷 史研究報告》等研究成果。白鳥庫吉雖使用滿韓、滿鮮等詞彙,但滿韓、滿. 政 治 大 、三品彰英 ,滿鮮史觀的內涵是從朝鮮史的他. 鮮等詞彙只是滿洲、韓國或滿洲、朝鮮兩地的省略詞。 20 其後,賦予滿鮮史. 立. 體系性內涵的是稻葉岩吉 21. 22. ‧ 國. 學. 律性 23 切入,認為從歷史上滿洲、朝鮮自戰國時期的燕國可視為一體,其後 在朝鮮建國的高句麗、百濟都是滿洲的夫余族所建立的國家,新羅則是由移. ‧. 民的漢人所建立的國家。 24. 二次戰後,日本積極反省並欲負起戰爭責任,旗田巍、芳賀登、寺內威. Nat. al. er. io. sit. y. 太郎等學者針對滿鮮史觀進行批判與總結,認為需要將朝鮮史視為一個自律. v. n. 者,僅標出 Owen Lattimore 之名,其題目為〈蒙古草原史の展開〉。此文同為節譯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18. Ch. engchi. i n U. 石見清裕,〈ラティモアの辺境論と漢~唐間の中国北辺〉,收入唐代史研究会編《東アジ ア史における国家と地域》,頁 279;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国》(東京:講談 社,2007),頁 50。. 19. 松村潤,〈白鳥庫吉〉,收入江上波夫編《東洋學の系譜》(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 頁 37-48。. 20. 桜沢亜伊,〈「満鮮史観」の再検討─「満鮮歴史地理調査部」と稲葉岩吉を中心として〉, 《現代社會文化研究》39(2007),頁 19-36。. 21. 稻葉岩吉, 〈滿鮮不可分の史的考察〉,收入氏著《支那社會史研究》 (東京:大鐙閣,1922), 頁 303-307。. 22. 三品彰英,〈滿鮮地帶の歴史〉,收入《世界史講座(第四卷)東亞世界史(二)》(東京: 弘文堂,1944),頁 151-184。. 23. 所謂他律性就是無法由自身發展歷史,需要外力推動。自律性則為反義詞。. 24. 稻葉岩吉,〈滿鮮不可分の史的考察〉,收入氏著《支那社會史研究》,頁 303-309。 5.

(15) 性發展的歷史單位進行研究。 25 相較於前者的批判性觀點,中見立夫、井上 直樹等學者認為,從白鳥庫吉等學者的視野來看,從古代世界中的西伯利亞 東北部、滿洲利亞、朝鮮半島三地,均是歷史研究中通古斯系諸民族活動的 範圍,可以說是以一個廣域的歷史文化圈來設定滿鮮的。26 如再進一步延伸, 滿鮮史體系與日本大陸政策的密切關係,中見立夫、井上直樹也提出用東北亞 史的概念來替代,更能彰顯此地域中通古斯民族的特質。27. (2)滿蒙史 和田清發表〈滿蒙史論〉,他承續南北對抗論的框架,提出滿蒙史,認 為遊牧民崛起的方向是由西向東(突厥系、蒙古系、東胡‧滿洲系),由於. 治 政 大 整體來說,滿蒙史的體系未如先前滿鮮史的體系論述清晰。再者,滿洲利亞 立 與蒙古利亞的民族特性差異,也讓論述無法成立。 遊牧民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滿蒙逐漸混一,滿洲與中國也逐漸混一。 28 但. ‧ 國. 學. 儘管對於朝鮮史、滿洲利亞史、蒙古利亞史各自體系性的通史研究,29 也 同時進行,例如稻葉岩吉在 1915 年(大正 4)出版的《滿洲發達史》,朝鮮. ‧. 旗田巍,〈朝鮮史研究の課題〉,收入《朝鮮史入門》(東京:龍溪書舍,1970),頁 7-48;. y. Nat. 25. sit. 芳賀登,《批判近代日本史学思想史》(東京:柏書房,1974),頁 119-120;寺內威太郎. al. er. io. 〈「満鮮史」研究と稲葉岩吉〉,收入《植民地主義と歴史学そのまなざしが残したもの》. n. (東京:刀水書房,2004),頁 17-70。 26. Ch. i n U. v. 中見立夫,《「満蒙問題」の歴史的構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3),頁 14;井上. engchi. 直樹,《帝国日本と“満鮮史":大陸政策と朝鮮・満州認識》(東京:塙書房,2013), 頁 229-230。 27. 中見立夫,《「満蒙問題」の歴史的構図》,頁 271-273;井上直樹,《帝国日本と“満鮮 史":大陸政策と朝鮮・満州認識》,頁 232-239。. 28. 和田清,〈滿蒙史の大勢〉,收入氏著《東亞史論藪》(東京:生活社,1943),頁 269-290。. 29. 蒙古利亞史、滿洲利亞史是筆者為了區別於限定指涉滿洲民族的滿洲史、蒙古民族的蒙古 史,但在著作中仍然是以滿洲史、蒙古史的方式呈現。如松田壽男在 1937(昭和 12)年發 表的〈蒙古遊牧民とその歴史の役割─蒙古史讀本‧第一章〉,其中認為蒙古史是自古以來 在蒙古地域發生的歷史現象,用科學方式理解、敘述的學問。……從現今的地勢來看,大概 可以分成三個部份,漠北、戈壁、漠南。……蒙古史就是以牧畜民為主體而發展的歷史。參 見松田壽男,〈蒙古遊牧民とその歴史の役割〉,收入氏編《蒙古學》第 1 冊(東京:善鄰 協會,1937),頁 155-156;後刊東北亞研究所編《蒙古學》(滿蒙地理歷史風俗誌叢書) (서울特別市:景仁文化社,1997),頁 153-181。 6.

(16) 總督府主導,於 1938 年(昭和 15)出版的 35 卷本的《朝鮮史》 ,昭和 18(1943) 年由宮崎市定主編的《支那周邊史》30 等著作。綜合來看,此時期的滿鮮史、 滿蒙史的史觀的提出,應該是各地域史的研究為基礎,但是如神田信夫所言: 「關於將朝鮮、滿洲、蒙古三地域的研究總合為一,不過是便宜之舉。所以 此三地域的歷史雖說已經是有機的統一,但在本質論上仍然有問題。」 31 從 神田信夫的觀點來看,此時對於三地域統合為一的概念,只是強制性的,未 有更深層的核心支撐。 從滿鮮史觀與滿蒙史觀的發展來看,與日本大陸政策是同步發展的。在 讓日本為負起戰爭責任反省的同時,需要釐清的是,這些著作中的見解是否 因為與大陸政策相關,就一律批判呢?經過時間的檢驗,如《滿鮮地理歷史. 治 政 大 的。另一方面,如接續著東北亞史為通古斯民族發展的歷史的見解,原本白 立 鳥庫吉設定的北方遊牧民的領域無疑是逐漸細分。如此一來,在什麼條件下, 研究報告》、《滿蒙史論叢》等成果,仍然為研究者所使用,這是可以確定. ‧ 國. 學. 地域圈或是歷史文化圈才能成立的問題,就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 sit. y. Nat. 1.遊牧國家論. ‧. (二)北亞史. io. er. 1937 年(昭和 12),松田壽男發表〈蒙古遊牧民とその歴史的役割〉,他 認為遊牧國家發展的特徵就是遊牧社會的經濟必須依靠外力,提出「遊牧經濟. n. al. Ch. i n U. v. +X=發展」的看法。32 同年,日本也翻譯 Б.Я. Борис Яκовлевич ΒладиΜирцов. engchi. 的名著《蒙古社會制度史》,書中的重要概念「遊牧封建制」也被重點討論, 詳細的討論有山田信夫的〈遊牧封建社會論〉。33. 30. 此書分成朝鮮史、滿洲史、蒙古史、突厥斯坦史、西藏史、印度與南洋等 6 部分。其中的滿 洲史、蒙古史的概念同註 31 所述。. 31. 神田信夫,〈滿洲‧蒙古〉(1950),收入史学会編《日本歴史学界の回顧と展望 17 内陸 アジア》(東京:山川出版社,1988),頁 2-4。. 32. 松田壽男,〈蒙古遊牧民とその歴史の役割〉,收入氏編《蒙古學》第 1 冊,頁 155-156; 後刊東北亞研究所編《蒙古學》(滿蒙地理歷史風俗誌叢書)(서울特別市:景仁文化社, 1997),頁 369。. 33. 山田信夫,〈遊牧封建社會論〉,收入氏著《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 出版会,1989),頁 253-282。 7.

(17) 1956 年,山田信夫發表〈遊牧國家論批判〉,此文詳細回顧有關遊牧國家 形成、構造、發展、衰弱的各種見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4 昭和 46 年(1971), 護雅夫發表〈北アジア‧古代遊牧国家の構造〉,論述匈奴、鮮卑、柔然、東 突厥的遊牧國家構造,視其為北亞史的古代。35 如上所述,對於遊牧國家的探討,牽涉到遊牧社會的構成、與其他不同生 業社會的互動交流等,具體呈現的樣貌就是關於遊牧國家的類型論與時代區分 論。36 有別於前段提到滿洲利亞在北亞史裏的曖昧性,另一方面,河西回鶻、 甘州回鶻、哈喇契丹等遊牧國家,是否能歸入北亞史中,成為需要討論的課題。 儘管此時的北亞史中,都是將北亞、中亞一併討論,但仍是有其模糊性,所以 此處就呈現出北亞歷史世界的適用性問題。. 政 治 大. 2.異民族王朝論與征服王朝論 (1)異民族王朝論. 立. ‧ 國. 學. 1943 年(昭和 18)至 1944 年(昭和 19),東亞研究所聚集東京大學與京. ‧. 都大學的學者編纂《異民族支那統治概說》、《異民族支那統治史》等著作, 總結北魏、遼、金、元、清等王朝的統治,稱為異民族王朝。37 上述兩書的編. Nat. sit. y. 纂者中村治兵衛承襲了南北對立論,認為:「換言之,南北抗爭史就是農耕民. io. er. 族與遊牧、狩獵半農耕(牧畜半農耕)民族的鬥爭史。北方民族壓倒南方民族, 於支那中原樹立政權的即所謂異民族王朝。……考察異民族的支那統治時,首. n. al. Ch. i n U. v. 先就必須理解不同民族在社會經濟與文化上的差異。」38. engchi. (2)日本學界對於征服王朝論的批判與繼承. 34. 山田信夫,〈遊牧国家論批判─内陸アジア史序說に関して〉,收入氏著《北アジア遊牧民 族史研究》,頁 215-228。. 35. 護雅夫,〈北アジア‧古代遊牧国家の構造〉,收入荒松雄等編《岩波講座 世界歴史 6 東 アジア世界の形成Ⅲ 内陸アジア世界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71),頁 359-386。. 36. 山田信夫,〈古代遊牧民の活動〉,收入島田虔次等編集《アジア歷史研究入門》4(內陸 アジア‧西アジア),頁 19-22。. 37. 東亞研究所編,《異民族の支那統治概說》(東京:東亞研究所,1943),頁 1-2;東亞研 究所編,《異民族の支那統治史》(東京:大日本雄辯会講談社,1944),頁 1-4。. 38. 東亞研究所編,《異民族の支那統治史》,頁 1-2。 8.

(18) 1948 年(昭和 23),田村實造發表〈東方史の構造とその展開〉,提出自 成體系的北方民族史,應能看做是當時總結北亞民族史研究的總綱。39 田村實 造提出四點:一、北方民族活躍的舞台,是以蒙古高原為中心,廣義來說,東 至滿洲,北至西伯利亞,西至中亞,成為一個地域整體,與中國本土是不同的 地理世界。二、在生產樣式上,或遊牧,或狩獵與一部分農耕,與南方農耕漢 民族在本質上有所差異。三、漢籍史料中的北方民族,在建立國家的過程中, 是以一部族為中心,吸收其他諸族,構成部落連合體的國家,至此可看出北方 民族歷史的連續性。四、北族(北方民族之簡稱)國家支配的原則是絕對權力, 君長必須有勇敢、才能、公平的人格特質,由君長的領導而興亡。40 以上述觀 察為基礎,進行北方世界的分期。第一期是 B.C.300 至 A.D.900,北方民族統. 治 政 大 治、文化力影響北方,是兩元對立並交互影響時期。第二期是 A.D.1000 至 立 AD.1400,北方民族受到隋唐文化影響,產生民族自覺,進而發展併吞南方世. 合為部落連合體的遊牧國家向南方民族展現優勢武力,南方民族則以強勢的政. ‧ 國. 學. 界,是北方民族以武力統一南北兩世界的時期,建立不同於前期的國家型態。 第三期是 A.D.1400 至 A.D.2000,此時期的清朝,不同於第二期的元朝,致力. ‧. 消除民族對立,懷柔漢民族,而清朝也是北方民族發展的終點。41. y. Nat. 1949 年,Karl A. Wittfogel 與馮家昇合著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 sit. 提出中國史可分為典型中國王朝與征服王朝、滲透王朝兩大類。他認為征服王. er. io. 朝是以武力進攻中國,統治中國一部分或全土,而滲透王朝則是以半和平的滲. al. n. v i n Ch 四個朝代後,在征服者本身的生業可以發現可分為遊牧民族與擁有牧群的農業 engchi U. 透方式進行統治,但兩者統治的方式也不相同。42 進一步比較遼、金、元、清. 民族兩類,進一步理解這些民族與中國文明的互動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遼是文化抵抗型、金是文化讓步型、清則是處於前兩者中間的過渡型。北魏的 狀況不同於前四個王朝,由於是主動或被動的先進入中國境內居住,以滲透的 方式建立政權,所以稱為滲透王朝。但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兩者的界線是移動. 39. 田村実造,〈東方史の構造とその展開〉,《史林》32:1(1948),頁 36-48。. 40. 田村実造,〈東方史の構造とその展開〉,《史林》32:1,頁 38-39。. 41. 田村実造,〈東方史の構造とその展開〉,《史林》32:1,頁 40-48。. 42. Karl A. Wittfogel,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 , with Feng Chia-sheng, Transaction 36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Philadelphia).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9.,pp1-16. 9.

(19) 的,但兩種方式最後都形成複雜的二元社會,兩者的制度與文化形態均無多大 區別。43 同年田村實造介紹征服王朝論,並提出相關課題:「1.征服王朝一向被視 為中國史的一環,或者是北亞史的一環;是否應該由包含中國史和北亞史高層 次的立場考察。2.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的差異,以及衍身而來如何看待北魏與 前燕國家性格之問題。」44 田村實造的北亞世界的時代區分論,45 可以說是更 進一步完善先前提出的北方民族史的架構,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歷史世界。 但 無疑仍是在東洋史的架構下進行論述。(2)村上正二從歐亞大陸的角度出發, 可說將征服王朝論放在世界史的框架下進行討論,雖仍在東洋史架構中,但已 有相當的世界史意識。首先藉由比較歐洲與亞洲的社會型態,認為前者是農牧. 治 政 大 會對於馬匹使用方式的改進,產生了與農耕社會對抗的遊牧國家。遊牧國家在 立 歷史發展中的系譜則是:匈奴、柔然(初期遊牧王朝)→南匈奴、北魏(滲透 一致型,後者是農牧分離型,所以農牧分離型才導致兩者的對立關係。遊牧社. ‧ 國. 學. 王朝)→突厥、回鶻(後期遊牧王朝)→遼、金、元、清(征服王朝)。46 1962 年(昭和 37)12 月,長澤和俊發表〈近年における内陸アジア史. ‧. の研究動向〉中歸納對於征服王朝的批判時認為:「山田信夫認為征服王. y. Nat. 朝將這些政權興亡單純視為的循環現象,而未注意其在地域與時間上的差. sit. 異。」47 1971 年(昭和 46),原山煌發表〈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の一. n. al. er. io. 視点について〉, 48 回顧歷來的遊牧民族史研究,認為從史料的不足導致. Ch. engchi. i n U. v. 43. Karl A. Wittfogel,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 , pp15-16, 24-25.. 44. 田村実造,〈中國征服王朝について─總括にかえて─〉,收入氏著《中國征服王朝の研究 中》(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71),頁 627、635。. 45. 田村実造,〈北アジアにおける歷史世界の形成と發展〉,收入氏著《中國征服王朝の研究》 (上)(原以〈北アジアにおける歴史世界の形成〉發表於《ハーバード燕京同志社東方文 化講座第 10 輯》京都:ハーバード燕京同志社東方文化講座委員会)(京都:東洋史研究 會,1964),頁 1-58。. 46. 村上正二,〈征服王朝〉,收入筑摩書房編集部編《世界の歴史 6 東アジア世界の変貌》 (東京:筑摩書房,1961),頁 147-185。. 47. 長沢和俊,〈近年における内陸アジア史の研究動向〉,《史学雑誌》71:12(1962),頁 52。. 48. 原山煌,〈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の一視点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0:2/3(1971) 頁 262-269。 10.

(20) 分析遊牧國家結構時無法獲得更明確的成果,所以提出與民族學、人類學 等學科的合作途徑,做為以後研究的展望與建議。 1972 年(昭和 47),吉田順一在〈北アジアの歴史的発展とウィットフォ ーゲルの征服王朝理論〉中指出:「將不同生活形態的女真所建立的征服王朝 一併納入征服王朝中,這是需要再討論的。如果征服王朝理論要納入的金、清 的話,那麼征服王朝應該解釋為與中國農耕社會對立而發展,有強烈的自我意 識之遊牧王朝。」49 1993 年(平成 5),島田正郎在《契丹國─遊牧の民キタ イの王朝》提到:「田村實造有條件的接受征服王朝論,不如說是由津田左右 吉的見解詳細說明而發展的。」50 這點可以說是點出日本學界從本身的研究成 果就可得出征服王朝的論點。. 治 政 大 造、村上正二、護雅夫等人開始注意到北亞歷史世界在世界史中的定位。這 立 當然是因應戰後學界對於既有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的體制的反省,提出 日本對於征服王朝論的批判與闡述有下列 3 點值得注意:(1)如田村實. ‧ 國. 學. 世界史體系的思考。51 (2)連結松田壽男等人發展的乾燥亞洲、內陸亞洲等 概念, 52 產生北亞、中亞、內陸亞、乾燥亞等數種概念並行的狀況。在 1971. ‧. 年出版的《岩波講座 世界歷史》叢書中,內陸亞成為綜合北亞、中亞的上層. y. Nat. 概念。53 (3)田村實造等學者雖積極介紹征服王朝理論,但在之前的異民族. sit. 王朝論、北方歷史世界分期,均已具體提出對於北亞歷史的歸納與總結,為. n. al. er. io. 何直接使用 Karl A. Wittfogel 的征服王朝論,此點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村. 49. Ch. engchi. i n U. v. 吉田順一著、鄭欽仁譯,〈北アジアの歴史發展と魏復古の征服王朝理論〉,後譯〈北亞的 歷史發展與魏復古的征服王朝理論〉,收入鄭欽仁、李明仁譯著《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 稻鄉出版社,2002),頁 180-181。. 50. 島田正郎,《契丹国─遊牧の民キタイの王朝》(東京:東方書店,2014),頁 231。. 51. 油井大三郎,〈社会構成体史と世界史、そして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收入研究会「戦 後派第一世代の歴史研究者は 21 世紀に何をなすべきか」編集《われわれの歴史と歴史学》 (東京:有志舍,2012),頁 39-49。. 52. 松田寿男、小林元共著,《乾燥アジア文化史論:支那を越えて》(東京:四海書房,1938), 頁 21-23;松田寿男〈序章〉,收入江上波夫、松田寿男,《図說世界文化史大系 第 13 卷 北 アジア‧中央アジア》(東京:角川書店,1961),頁 27-31。. 53. 佐藤長,〈縂說〉,收入荒松雄等編《岩波講座 世界歴史 6 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Ⅲ 内陸ア ジア世界の形成》,頁 281-296;山田信夫,〈古代遊牧民の活動〉,收入島田虔次等編集 《アジア歷史研究入門》4(內陸アジア‧西アジア),頁 19。 11.

(21) 上正二認為:「這個名稱(征服王朝)比使用中國塞北民族王朝或異民族王 朝等曖昧的概念來處理北族諸王朝的政治性格更好,所以最近日本方面也廣 泛的使用。」 54 這也是島田正郎認為 Karl A. Wittfogel 的征服王朝論並無超 越日本學界先前的研究成果。 55. (3)北亞史概說書 1956 年,山川出版社也發行了「世界各國史」系列叢書,第 12 冊為江上 波夫主編的《北アジア史》。此書為目前最早的北亞史概說書之一,具有重要 地位。此書有別於以往中國周邊史的撰寫形式,將蒙古利亞、南西伯利亞、滿 州利亞、朝鮮為中心的民族史歸為北亞史。56 同年,岩崎書店出版アジア史講. 政 治 大. 座,第四卷為田村實造的《北アジア史》,其中以附編形式包含西藏與中亞, 範圍以蒙古利亞為中心,往東包含滿洲,西接準噶爾利亞,是以遊牧文化圈來. 立. 涵括上述地域。57 1981 年(昭和 56),山川出版社發行新版的《北アジア史》,. ‧ 國. 學. 由護雅夫、神田信夫主編,此版本中由護雅夫所撰寫的序論中,強調北亞史的 主體性,同時論述與鄰近地域的關聯,地域包含蒙古利亞、南西伯利亞、滿州. ‧. 利亞。58 1999 年(平成 11),同朋舍出版若松寬編著的《北アジア史》,北 亞的範圍是以蒙古利亞為主,滿洲視為東北亞,西藏也是獨立的歷史單位。59. y. Nat. sit.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自 1956-1999 的 40 多年間,北亞史體系已定型,. er. io. 是以騎馬遊牧民為主體的歷史,地域是以蒙古利亞為主,滿洲、朝鮮、西藏. al. v i n Ch 塞外史、周邊史→北亞史的演變過程。其二,北亞史雖已定型,但由於此歷 engchi U 史世界的設定是以文化圈進行設定,所以地理範圍會隨著不同學者有不同的 n. 則是定位較曖昧,但曖昧的部分尚未有人進行考察。其中的過程或可說是從. 定義,如護雅夫、神田信夫主編的新版《北アジア史》,在討論與鄰近中亞 54. 村上正二,〈征服王朝〉,收入筑摩書房編集部編《世界の歴史 6 東アジア世界の変貌》 (東京:筑摩書房,1961),頁 147-185。. 55. 島田正郎,《契丹国─遊牧の民キタイの王朝》(東京:東方書店,2014),頁 164。. 56. 江上波夫編,《北アジア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56)。. 57. 田村実造,《北アジア史》(田村実造、羽田明監修「アジア史講座」)(東京:岩崎書店, 1956),頁 1。. 58. 護雅夫、神田信夫編,《北アジア史(新版)》(東京:山川出版社,1981),頁 1-8。. 59. 若松寬,《北アジア史》(竺沙雅章監修「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京都:同朋社,1999), 頁 4-5。 12.

(22) 的關係時,即認為中亞的突厥化就是自北亞興起的突厥所帶動,如此兩者的 歷史也可以視為內陸亞史理解。 60 江上波夫主編的《中央アジア史》則提出 大中亞史的概念, 61 歐美學者也有相同見解。 62 但目前學者尚未針對各個歷 史世界的主體性與延伸性做相關的討論。其三,David Christian 在 1994 年發 表 Inner Eurasia as a Unit of World History 一文,探討內陸歐亞在世界史的定 位。Di Cosmo 則在 1999 年發表 State Forma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InnerAsian History 一文,探討中央歐亞諸遊牧國家的類型與分期。 63 但目前尚未有日本 與歐美的相關討論。. (三)中央歐亞史的出現. 治 政 爾泰諸族的歷史不是像突厥族、蒙古族的單一民族史,也不是像是蒙古利亞 大 立 史、突厥斯坦史的單一地域史,是必須將阿爾泰諸族全體作為一個歷史世界 1965 年(昭和 40),山田信夫發表〈アルタイ学の課題〉,其認為:「阿. ‧ 國. 學. 來把握,並在世界史中找到正確的位置。」64 1978 年(昭和 53),山田信夫 發表〈中央ユーラシア史の構想〉,提出:「中央歐亞史是要取代直到目前. ‧. 使用的中亞史、內陸亞史、北亞史的用法。根據在於將歐亞大陸的中央地域. y. Nat. 視為一體進行歷史考察。……但是經過思考,北亞史與南亞、中亞、內亞等. sit. 比較,發現完全不是地理的概念。提到北亞史時,其內容說是包含東北亞,. al. er. io. 不如說有時卻是從滿洲到蒙古利亞、準噶爾利亞、哈薩特斯坦的範圍。所以. n. 產生中央歐亞史的想法。」 65. Ch. engchi. i n U. v. 60. 護雅夫、神田信夫編,《北アジア史(新版)》,頁 3-5。. 61. 江上波夫編,《中央アジア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7),頁ⅲ-ⅳ。. 62. Robert L. Canfield, “Introduction”, Robert L. Canfield ed., Turko-Persia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ppⅶ-ⅷ.. 63. David Christian, “Inner Eurasia as a Unit of World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5 : 2 (1994): 173-211; Nicola Di Cosmo“State Forma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InnerAsian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0 : 1(1999): 1-40 ; 狄宇宙,田歡譯,〈內亞史上的國家形成與階 段劃分〉,收入伊沛霞等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頁 33-70。. 64. 山田信夫,〈アルタイ学の課題〉,收入山田先生著作刊行会《天山のかなたユーラシアと 日本人》(京都:阿哞社,1994),頁 98。. 65. 山田信夫,〈中央ユーラシアの構想〉,收入山田先生著作刊行会《天山のかなたユーラシ 13.

(23) 1987 年(昭和 62),杉山正明從氣候帶開始論述,認為橫貫歐亞兩洲的乾 燥地帶大致上是中央歐亞的範圍,跟內陸亞或中亞有所差異。66 此後,進一步 提倡本田實信提出的蒙古時代史之概念,將世界強烈聯繫互動的時代自地理大 發現往前追溯至蒙古時代。67 2010 年(平成 22),堀敏一討論到東亞與北亞的關係時認為:「田村實造 所謂北亞歷史世界雖然是一個獨立成形的世界,然而,東亞歷史世界卻以同北 亞的關係構成重要的內容。我認為北亞和東亞這兩個歷史世界有一部份相互重 合,而形成其歷史過程。」68 2013 年(平成 25),岡田英弘的〈中央ユーラ シア史が果たす役割〉,提出:「中國史與西歐史中的重要歷史分期,其中的 主要力量都是中央歐亞之力量,所以可以說兩者的歷史變革都不是自發的內部. 治 政 大 森安孝夫則在前人基礎上綜合歸納,提出「中央ユーラシア型國家」的概 立 念,此地域以ユーラシア的草原、沙漠、綠洲,輔以森林草原地帶。此處提及 力量。」69. ‧ 國. 學. 的「中央ユーラシア型國家」,可說是善用騎馬技術的遊牧民創造的國家,應 可用廣義的征服王朝來理解,儘管其中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政權。70 此處也是回. ‧. 應了先前田村實造、村上正二等人在討論征服王朝概念時提到:「征服王朝可. y. Nat. 以說是普通名詞,在亞洲史上,西亞的伊兒汗國、薩珊帝國、塞爾柱土耳其帝. n. al. er. io. sit. 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等」,71 作為普通名詞的征服王朝,廣泛的適用於中央. アと日本人》,頁 93-94。. Ch. engchi. i n U. v. 66. 杉山正明,《遊牧民から見た世界史》(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1987),頁 12-13。. 67. 本田実信,《モンゴル時代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頁ⅰ-ⅷ;杉山正 明,《世界史を変貌させたモンゴル─時代史のデッサン》(東京:角川書店,2000),頁 149-163。. 68. 堀敏一,《東アジア世界の歷史》(東京:講談社,2008),頁 28-29。. 69. 岡田英弘,〈中央ユーラシア史が果たす役割〉,收入氏著《岡田英弘著作集 2 世界史とは 何か》(東京:藤原書店,2013),頁 156。. 70. 森安孝夫,〈日本における内陸アジア史並びに東西交渉史研究の歩み─イスラム化以前を 中心に─〉,《内陸アジア史研究》10(1995),頁 1-26;〈基調講演:内陸アジア史研究 の新潮流と世界史教育現場への提言〉,《內陸アジア史研究》26(2011),頁 3-34;《東 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ユーラシ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頁ⅳ-ⅶ、4-5。. 71. 田村実造, 〈中國征服王朝について─總括にかえて─〉,收入氏著《中國征服王朝の研究》, 頁 625-626。 14.

(24) 歐亞史中。 近年來,研究者也從歐亞史概念出發,開始使用「東部ユーラシア(東部 歐亞)」的概念,72 荒川正晴、菅沼愛語等學者都提出此概念,荒川正晴認為: 「指涉帕米爾以東,從中亞到東方,包含如中國、蒙古等地域。」73 菅沼愛語 則認為:「東部ユーラシア(東部 Eurasia)具體來說指涉包含中華(唐)、西 藏(吐蕃)、北亞(突厥、回鶻)、東北亞(渤海、契丹)、朝鮮半島(高句 麗、新羅、百濟)、日本、南方的南詔(雲南)、越南等廣泛的地域。」74 兩 者的說法並無矛盾,以後者較為明確。 從上述的回顧看到,北亞史、中亞史、內陸亞史、中亞歐亞史概念的變遷, 這些概念是相容並能同時使用,具有相當大的彈性,無排他性。這樣的變遷應. 治 政 大 的互動與交流。東部歐亞概念的運用也是如此,雖從上述菅沼愛語的定義來看, 立 與東洋史的範圍類似,但是使用東部歐亞的概念無疑能讓視野更加開闊,加強 跟近年來世界史、全球史研究的興起相關,讓研究者更能思考各個歷史世界間. ‧ 國. 學. 與西部歐亞的連結。. 總體看來,從白鳥庫吉提出南北對抗論開始,奠定了北亞史的基本論述,. ‧. 就是遊牧民對抗農耕民。其後白鳥庫吉等學者自滿鮮史研究開始,研究領域. y. Nat. 逐漸向西擴張。因為大陸政策的關係,使得此時期的學術有積極的發展,但. sit. 在日本於二次大戰戰敗後,研究者一方面持續反省戰爭責任,另一方面也重. er. io. 新檢討滿鮮史的研究成果。從檢討可知,當時的滿鮮史設定是以一個歷史世. al. n. v i n Ch 少,是值得發展的課題。滿鮮史與滿蒙史對於北亞歷史世界的影響為何,滿 engchi U 界存在的,而近年來以新的樣貌─東北亞重新出現。針對滿蒙史的討論則較. 洲占有何種地位,是核心問題。. 在研究成果的大量累積下,研究者對於北亞遊牧國家的類型與結構開始 進行歸納總結。日本學者在自成體系的基礎下,參考歐美、蘇聯的研究成果,. 72. 荒川慎太郎、澤本光弘、高井康典行、渡辺健哉編,《契丹[遼]と 10~12 世紀の東部ユ ーラシア》(東京:勉誠出版,2013);森部豊,《ソグド人と東ユーラシアの文化交渉》 (東京:勉誠出版,2014)。. 73. 荒川正晴,《ユーラシアの交通・交易と唐帝国》(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 頁 1。. 74. 菅沼愛語,《7 世紀後半から 8 世紀の東部ユーラシアの國際情勢とその推移─唐‧吐蕃‧ 突厥の外交關係を中西に─》(廣島:溪水社,2013),頁 4-5。 15.

(25) 如針對遊牧封建制、遊牧國家結構的討論。征服王朝論則成為北亞歷史世界 體系成立的最後一塊拼圖,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但對於滿洲地域的金、清兩 王朝是否能歸納為征服王朝,成為一個爭論點。另外,各歷史世界的交互影 響(北亞與東亞、北亞與中亞),也讓各歷史世界的範圍有所伸縮,成為另 一爭論點。以蒙古利亞為中心發展的騎馬遊牧民的影響力能有多大,是在研 究時值得研究的課題。 近年來,中央歐亞的概念成為使用的主流,但對於北亞、中亞、內陸亞 的概念並未捨棄,而是並存使用。所以從上述相關研究的討論,可以發現尚 未有人回顧其與北亞、中亞、內陸亞的相互關係,此點也是需要探討的課題。 學界雖已經陸續開始注意北亞史研究的檢討,但是目前仍著重於東洋史、滿. 治 政 大 體系進行討論的話,也許對於上述各項討論能夠更加清楚的定位。 立. 鮮史等較早發展的學術史。所以如能從北亞史的概念出發,形成一個完整的. ‧. ‧ 國. 學. 三、研究材料.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採取文獻研究法,相關材料又可分為下列三種:. y. Nat. sit. (一)北亞史研究重要學者的相關著作,如《白鳥庫吉全集》(全十卷)、《羽. er. io. 田亨博士史學論文集》(上)、(下)、《中國征服王朝の研究》(上)、. al. n. v i n Ch (二)學界針對北亞史的相關研究、回顧式評述前者如《日本民族学の回顧と engchi U (中)、(下)等,從研究著作的脈絡中尋找北亞史研究的發展。. 展望》、《日本歷史學界の回顧と展望 17 內陸アジア》、《日本歷史. 學界の回顧と展望 16 朝鮮》、《アジア歷史研究入門 4 內陸アジア‧ 西アジア》、《東洋史研究文獻類目》、《東洋史研究》、《東洋學報》、 《東方學》等專書與期刊;後者則如《東洋學の系譜》、《東洋學の系 譜(第 2 集)》、《東方學回想》等書,從中了解北亞史重要學者的成 長過程與思想變化。 (三)以北亞史為主題的歷史專書,因日本學界在每個世代均有習慣集結當時 的重要研究成果,彙整為通論性的歷史專書,將研究成果介紹給普羅大 眾,所以能從此類書籍對北亞史研究的發展有所了解。如《北アジア史》、 《北アジア史(新版)》、《アジアの歷史と文化 7 北アジア史》等書。 16.

(26) 四、重要辭彙定義 在北亞史研究的發展過程中,各學者對於北亞、中亞、內陸亞、中央歐亞 都有不同的定義。以下就本文所使用的北亞、中亞、內陸亞、中央歐亞等概念 進行說明: (一) 北亞:北亞的核心地域是蒙古利亞75 、滿洲利亞、西伯利亞三部分,這 三地域包含遊牧、狩獵、半獵半農、半牧半農等不同的生業,但. 政 治 大. 共通點是掌握騎射技術,又可統稱為騎馬民。西藏則是儘管與東 亞、北亞、南亞、中亞均有密切聯繫,但在宗教上與北亞有密切. 立. 連結,所以在論述北亞史時都會提到西藏。. ‧ 國. 學. (二) 中亞:中亞的核心地域就是突厥斯坦,其中又可分為東突厥斯坦(今新 疆)、西突厥斯坦(今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 ‧. 哈薩克等五國)。西藏部分則是因為在交流方面有密切相關,在 1989 年後,就被納入中亞的範疇內。. y. Nat. sit. (三) 乾燥亞洲:此概念首先將亞洲分為:溼潤亞洲(農耕)、亞溼潤亞洲(狩. er. io. 獵)、乾燥亞洲(遊牧)等三部分。乾燥亞洲包括蒙古利亞、. al. v i n Ch 亞等位於亞洲內陸的地域。其中包括遊牧民、綠洲農耕民。 engchi U 地域除了包括北亞、中亞之外,往西至伊朗、阿拉伯、土耳 n. 突厥斯坦、伊朗、阿拉伯半島、土耳其、敘利亞、安那托利. 其等地域。 (四) 內陸亞洲:此概念首先是指涉亞洲大陸的內陸地帶,主要包括北亞與中 亞兩地域,也就是蒙古利亞、滿洲利亞、突厥斯坦、西藏等 四部分。 (五) 中央歐亞:此概念指涉歐亞大陸的內陸地帶,與內陸亞洲的地域大致重 合,但往西也包含南俄草原,比內陸亞洲更加廣闊。. 75. 文中地名之呈現,如滿洲(Manchuria),為避免於滿洲民族混用,使用 Manchuria 之漢譯, 稱為滿洲利亞。蒙古則使用 Mongolia 之漢譯,稱為蒙古利亞。 17.

(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28) 第一章. 北亞史在近代日本的成立. 本章論述日本明治初期至明治末期的學術發展。第一節論述清國考據學 與西洋文明史學對於明治初期知識分子的影響。第二節論述在此影響下,日 本開始發展出獨自的通史著作,具體就是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其後他 更發展出東洋史的概念。第三節論述隨著東洋史的發展,東京大學與京都大 學是如何建立東洋史相關的教學體系。. 第一節. 近代日本歷史學的成立 治. 立. 政. 大. 近代日本在對歷史的認知,大體而言可分為兩個潮流,一個是在江戶時. ‧ 國. 學. 代漢學中的儒教史學傳統,其重點是歷代興亡的政治史與勸善罰惡的道德教 化歷史。另一個潮流是江戶時代後期,蘭學引進日本後,開始對於西洋史的. ‧. 關心,特別受到其中的啟蒙思想影響,最終於明治初期形成文明史的潮流。1 前 者受到批判後,被受到清國考證學影響的考證史學取代,再與德國實證主義. y. Nat. sit. 史學結合,形成以東京大學主要影響範圍的主流史學。相較於前者,文明史. er. io. 學則在民間影響較大。本節討論上述史學的發展過程。. n. al. i n C 一、清朝考據史學與西洋文明史學的交匯 hengchi U. v. 從江戶時期的寶曆元年至明和 9 年間(1751-1772),由井上金峨、吉田 皇墩導入清國考據學,產生一群考證主義者,成為明治時期考證史學的前 身。 2 1869 年(明治 2)3 月,政府設置「史料編輯國史校正局」,以考證史 學為主要研究方法編輯國史;5 月,「史料編輯國史校正局」改稱「國史編輯 局」,但因不同學派間的鬥爭而使得國史編纂業務暫停。 3. 1. 小沢栄一,《近代日本史学史の研究 明治編─一九世紀日本啓蒙史学の研究─》(東京: 吉川弘文館,1968),頁 1-2。. 2. 窪寺紘一,《東洋始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東京:平凡社,2009),頁 125-126。. 3. 窪寺紘一,《東洋始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頁 126。 19.

(29) 1871 年(明治 4)7 月,明治政府實施廢藩置縣的政策,正式確立了近 代日本的國家體制。此時到明治 20 年代之間,日本全面學習西洋進行近代 化。 4 近代化的相關政策中有關教育的部分,主要著眼於加速提升國民的知 識水平。另一方面也推行海外留學與招聘外國人才,加強對於西洋文化的攝 取吸收。 5 1872 年(明治 5),太政官正院設置「歷史課」,接續先前「國 史編輯局」所負責的國史編纂業務。1875 年(明治 8),「歷史課」改稱「修 史局」,局中的學者有重野安繹等人, 6 這批學者就是其後帶領日本史研究 的重要人物,自此可知從江戶時期受到清國考據學開始,至其後實證史學的 發展,具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1874 年(明治 7),近代化潮流所傳入的歐洲歷史學著作也影響了當時 人的思想,如 Franç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 (1787-1874)的 Histoire générale. 政 治 大. de la civilisation en Europe depuis la chute de l’empire romain jusqu’à la. 立. Révolution française. 、 Henry Thomas Buckle ( 1821-1862 ) 的 History of. ‧ 國. 學. Civilization in English. Vol.Ⅰ, 1857. Vol.Ⅱ, 1861.(《英國文明史》)、William Swinton(1833-1892)的《萬國史要》等著作陸續被引介翻譯。如 Guizot 的. ‧. 著作陸續於 1875 年(明治 8)室田充美譯為《欧洲文明史》、1874 年荒木 卓爾、白井哲夫譯為《泰西開化史》,同年永峰秀樹譯為《歐羅巴文明史》。. Nat. sit. y. Buckle 的著作則是 1875 年大島貞益譯為《英国開化史》、1879 年(明治 12). er. io. 土居光華、萱生奉三譯為《英国文明史》。7上述著作都對福澤諭吉、那珂通. al. 世、白鳥庫吉等人有重要影響。. n. v i n GuizotC著 作 都 影 響 了 福U hengchi 澤諭吉,. 上 述 Buckle 與. 8. 當時福澤諭吉. (1834-1901)也在自己開辦的慶應義塾中選擇教授 Buckle 的《英國文明史》. 4. 有關此近代化時期,學界慣稱為「文化開化」,根據大久保利謙的研究,此詞彙是幕末明治 初年的新詞彙,首先使用的著作是福澤諭吉的《西洋事情》一書,其意思是指西洋的進步文 化,為英語 Civilization 的譯詞,由於廣泛使用的結果,使得「文化開化」一詞逐漸有更多 的涵義。參見窪寺紘一,《東洋始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頁 63;大久保利謙,〈四 文明開化〉,《大久保利謙歴史著作集 6 明治の思想と文化》,頁 107-108。. 5. 大久保利謙, 〈 四 文明開化〉, 《 大久保利謙歴史著作集 6 明治の思想と文化》,頁 113-115。. 6. 窪寺紘一,《東洋始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頁 126。. 7. 窪寺紘一,《東洋始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時代》,頁 93-94。. 8. 小沢栄一,《近代日本史学史の研究 明治編─一九世紀日本啓蒙史学の研究─》,頁 115。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位於土耳其與伊朗北部的高加索山區,兩個國家在 1990 年代 就曾為了納哥諾卡拉巴克地區(Nagorny Karabakh)的主權問題開戰,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非洲東北部包含衣索比亞、索馬利亞以及肯亞等國家的人民正經歷 1980 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高達 1300 萬人陷入飢荒。自 2020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歷史上許多大地接均顯示,火災所造成的災害遠比震動所造成者為慘烈。如一九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