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亞史對西藏史的接納與排拒

第三章 北亞史的理論研究與中期發展

第五節 北亞史對西藏史的接納與排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第五節 北亞史對西藏史的接納與排拒

在第二章第五節中,我們討論了印度學、近代佛教學、西藏學的相互關 係與發展過程。由於上述學科的脈絡並非與東洋史的德國脈絡一致,而是來 自於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印歐語系的東方學傳統。以此發展的西藏學重視原著 經典,所以具備解讀梵語、巴利語、藏語的能力,成為研究西藏學最重要也 是最基本的能力,但西藏史研究,就處於較邊緣的地位。

直到二次大戰戰敗後,東洋史系統才逐漸體系性的發展本身的西藏史研 究,主要的研究人物有佐藤長、石濱純太郎、山口端鳳等人。本節首先討論 東洋史系統研究西藏史的過程,其次討論佐藤長等學者對於西藏史研究的重 要性,最後探討東洋史中西藏的地位。

一、中亞史研究裏的西藏

東洋史系統的西藏史研究起於對 史料的收集,羽田亨與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共同編輯的《燉煌遺書》,177 收入在敦煌出土的珍貴文獻,

如《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殘卷》、《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卷》、《漢蕃對 音千字文殘卷》等。伯希和、羅振玉、藤田豐八等人均對《慧超往五天竺国 伝箋釈》進行譯註,178 其中便有對於古代西藏的部落的相關記載,其後羽田 亨校勘前面的譯註版本的錯誤,成為最可靠的版本。179

其後大谷勝真、松田壽男針對上述的出土材料進行研究,180 雖非是以西 藏史為主題,但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已經開始接觸西藏史的相關材料。值得 注意的是,上述藤田豐八、羽田亨、大谷勝真、松田壽男從現在的角度來看,

177 ポール・ペリオ、羽田亨編,《燉煌遺書 第 1 集》(上海:東亜攷究会,1926)。

178 藤田豐八,《慧超往五天竺国伝箋釈》(藤田豐八,1911)。

179 羽田亨,〈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迻錄〉,原刊於《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史學論文集》(1941),

後收入氏著《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 上卷 歷史篇》(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57),頁 610-629;Sato, Hisashi.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ibetan History in Japan." Acta Asiatica 64 ,p86.

180 相關研究成果可參考 Sato, Hisashi.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ibetan History in Japan." Acta Asiatica 64 ,p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都可將其歸類為中亞史研究者。中亞史研究與西藏的緊密性,與西藏與中亞 在相鄰地域不無關係,但此時東洋史研究者仍不能說是直接研究西藏史。

二、佐藤長與西藏史研究

佐藤長(1913-2008),北海道旭川市人,就讀京都大學東洋史學科時,

閱讀斯坦因、伯希和的中亞探險報告,與羽田亨先生、馬伯樂等人的論文而 受到吸引,決定要以當時已蔚為風潮的塞外史(滿蒙史)與為研究方向,後 以明朝宮廷與喇嘛教的關係為論文題目。1939 年,進入大學院就讀時卻因思 考到已經有很多名優秀的前輩開始研究(田村實造、羽田明等),所以選擇 以西藏史為研究領域,題目為西藏的政治與文化。181 其後,佐藤長陸續跟隨 原真乘、青木文教等學者學習西藏語,與此同時,也作為羽田亨的助手,整 理《五體清文鑑》,藉此學到滿洲語、蒙古語、畏兀兒語等相關知識。1942 年,佐藤長前往中國北京留學,經由青木文教介紹向劄薩克喇嘛丹巴達劄

(bsTanpazlagrags)學習西藏語,期間也陸續前往各地考察。

戰後,佐藤長成為京都大學大學院的特別研究生,開始進行西藏史研究,

除了從史料中輯錄相關記載外,利用藏文文獻、漢文文獻、敦煌出土文獻進 行比較研究,其成果為1958 年(昭和 33)出版的上下兩大冊《古代チベット 史研究》。其後也出版《明代西藏史料 明實錄抄》、《兩唐書·吐蕃傳》的譯 註等。延續著對古代西藏史中的歷史地理問題,在1978 年(昭和 53)出版《チ ベット歴史地理研究》,1981 年(昭和 56),出版《中世チベット史研究》,

為西藏史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三、東洋史中的西藏

1956 年,山川出版社發行《北アジア史》,其中西藏的部份為附編,主 編江上波夫認為:

在世界各國史叢書中,將中國周邊民族歷史自中國史切離,其北邊的蒙 古利亞、西伯利亞、滿洲利亞、朝鮮半島為中心的民族史歸為北亞史,

181 佐藤長、沈衛榮譯,〈謝恩─西藏史研究回顧〉,收入《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8;佐 藤長,《古代チベット史研究 上卷》(京都:同朋舍,1958),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其東南邊的印度、泰國、緬甸、印尼為中心的民族史歸為東南亞史。西 藏與北亞、東南亞的關係都相當密切,其是以喇嘛教文化圈為中心,也 考慮到其與蒙古利亞與滿洲利亞的政治與文化有特別聯繫的事實,故將 其歷史作為附編放入北亞史中。182

但至1981 年出版的新版《北アジア史》中,就無西藏史的位置。西藏史則是 轉移到1987 年(昭和 62)由江上波夫主編的《中央アジア史》,在其第一章

〈中央アジアにおける人種‧民族‧文化の形成と歴史の流れ〉提到:

廣義來說就是位於亞洲大陸的內部,以其水系沒有出海口的地域的總 稱,其範圍是東以大興安嶺、陰山、南山等諸山脈為界,北以阿爾泰山 脈、Tarbagatay 台地、哈薩克台地為界,南以西藏高原、興都庫什山脈、

Zagros 山脈為界,西則以裏海、亞美尼亞高地為界。其中則包括現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分、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的大部分以及甘肅省西部;另一方面則也包括舊蘇聯的吉爾 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以及哈薩克南部,還有蒙古人民共和 國的南半部,伊朗、阿富汗北部。狹義則是以亞洲大陸中央為重點,除 去內蒙古自治區、蒙古人民共和國以及伊朗,也就是以帕米爾高原為中 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舊蘇聯為界的區域,與所謂的內陸亞洲的範圍 大致相同。相對於廣義定義,狹義的中亞將重點放在亞洲的中央地域,

在上述的地域中,除去東北方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人民共和國、西南 方的伊朗,也就是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指涉位於其東邊的中屬突厥斯 坦,位於其西的俄屬突厥斯坦,與現在一般所說的內陸亞洲範圍大致相 同。本書所包含的中亞史地域也就是狹義的中亞範圍。大致來說,就是 東突厥斯坦(中屬突厥斯坦)與西突厥斯坦(俄屬突厥斯坦),以及被 稱為西藏的南方所組成。183

自此可以看到西藏的定位從《北アジア史》中的曖昧地位,到被納入《中央 アジア史》。

182 江上波夫編,《北アジア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56),頁 2。

183 江上波夫編,《中央アジア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7),頁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