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北亞史到中央歐亞史

第五章 世界史中的遊牧民

第一節 從北亞史到中央歐亞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5

第五章 世界史中的遊牧民

在前四章裡,我們梳理了日本北亞史研究的大致過程,儘管無法面面俱到,

但聚焦於有關於北亞史、中亞史、中央歐亞史等重要地域概念均有涉及。本章 將要試著將這些重要的地域概念彙整,進行分析與歸納,希望能找出其中的基 本元素與重要概念。一方面能夠有效的對概念本身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則 能夠更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

第一節 從北亞史到中央歐亞史

從第二章至第四章,筆者討論日本學界針對北亞史、朝鮮史、中亞史等 地域史以及相關史觀的研究歷程。在此章第一節首先選出10 本具有代表性的 概論書著作,將10 本概論書著作(北亞史 6、中亞史 4、中央歐亞史 1,其中 1 本為北亞‧中亞史)進行歸納分析,進而理解這些地域之關係。

一、基本特徵的彙整

此表使用從 1956 的《北アジア史》到 2001 年的《中央ユーラシア史》

共10 本概論書著作,從中分解出宗教、民族、社會、生活方式、環境等 5 個 特徵。

表 5-1:概論書要素統整(1956-2001)

南俄草原 西亞 印度 西突厥斯坦 東突厥斯坦 西藏 蒙古利亞 南西伯利亞 滿洲利亞 朝鮮

1955 田村實造

《北アジア史》

北亞的範圍

環境 乾燥 乾燥 乾燥 乾燥 亞濕潤

生活 方式

遊牧‧綠洲農 耕民‧商業

遊牧‧綠洲農 耕民‧商業

遊牧•農

遊牧‧狩獵 遊牧‧狩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0

生活方式、環境等 3 個因素相互影響,可視為一個整體綜合考察。其次是社 會方面,其共通處就是騎馬民,騎馬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遊牧騎馬民,另 一類則是半牧半農或半牧半獵的騎馬民。1 江上波夫認為:

如上所述,因亞洲地理環境的差異,在前述 4 個地域中(筆者註:1.

溫暖濕潤地帶―農耕 2.內陸歐亞乾燥地帶―遊牧、綠洲農耕 3.亞濕潤 地帶―狩獵 4.西南亞乾燥地帶―遊牧、農耕),遊牧民的主要地域是 內陸歐亞、西南亞的乾燥地帶,此兩地域是騎馬民主要的發源地,也是 活躍的舞台。在此二地域中,某個時期或可說遊牧民即騎馬民,兩者為 一體的存在,因此也稱為「遊牧騎馬民」是恰當的。但是不能將騎馬民 都視為遊牧民。因為狩獵民、半獵半農民、半獵半牧民、半牧半農民也 是騎馬民的決不在少數。特別是北部歐亞的森林地帶、內陸歐亞的乾燥 地帶及其接壤地帶,或是從內陸歐亞的乾燥地帶到季風的濕潤地帶間的 過渡地帶,都有非遊牧民的騎馬民出現。但是上述的非遊牧民的騎馬民 儘管不少,卻都是受到鄰遊牧騎馬民的影響而成為騎馬民的,在歐亞大 陸騎馬民的出現、發展裏,遊牧民族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這是必需重 視的。2

從上述江上波夫的論述,騎馬民是屬於中央歐亞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

而遊牧騎馬民影響了周邊的狩獵民、半獵半農民、半獵半牧民、半牧半農民 也成為騎馬民。這也可以延伸到生活方式,中央歐亞史包含三個生活方式,

遊牧、狩獵、綠洲農耕,而這三個生活方式,又同屬於一個騎馬民文化。

其次是語族,從圖表來看,北亞史、中亞史、中央歐亞史的主要語族是 印歐語族與烏拉爾‧阿爾泰語族兩支。儘管印歐語族的起源地、遷徙過程都 尚未有定論,3 但屬於印歐語族的斯基泰人(Scythians)、亞利安人(Aryan)

自西元前 9 世紀開始,東歐開始由西向東的發展出的騎馬遊牧文化在中央歐

1 江上波夫、大林太良,〈終章 「民族の世界史」をめぐって〉,《民族の世界史 1 民族 とは何か》(東京:山川出版社,1991),頁 349。

2 江上波夫,《騎馬民族国家》(東京:中央公論社,1967),頁 10-12。

3 大林太良,〈第Ⅱ章広域間の移動─大語族の移動〉,《民族の世界史 1 民族とは何か》

(東京:山川出版社,1991),頁 56-61、67-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1

亞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在圖表中主要在南俄草原、西亞、印度、突厥斯坦 等地發展。另一方面,烏拉爾‧阿爾泰語族的發展則是在印歐語族後,其相 關論點也尚未定論,其下可再分為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個系統,是中央歐 亞史在西元後的主要民族,主要活動範圍是在滿洲立亞、蒙古利亞、突厥斯 坦、印度、西亞、南俄草原。

最後是宗教,綜觀歷史,騎馬民對於宗教的包含力是相當大的,從原先 的薩滿信仰、佛教、景教(聶斯托留教)、摩尼教、猶太教、藏傳佛教、伊 斯蘭教等,均先後傳入北亞、中亞、東歐,對政治、文化、藝術上都發揮重 大的影響力,而其中占有最要影響力的應可說是藏傳佛教與伊斯蘭教。從圖 表上來看,藏傳佛教在西藏、滿洲利亞、蒙古利亞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進 而形成一個藏傳佛教世界。伊斯蘭教則是自 8 世紀崛起後,逐漸東傳,與突 厥系民族的西遷相互影響交融,讓中亞、西亞等地域的居民都開始信仰伊斯 蘭教,成為在考察中亞史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地域的擴大

1.遊牧文明圈

從田村實造編的《北アジア史》(以下簡稱田村編《北アジア史》)、

江上波夫主編的《北アジア史》(以下簡稱江上編《北アジア史》)、江上 波夫與松田壽男共編的《北アジア‧中央アジア史》、護雅夫、神田信夫主 編的《北アジア史》(以下簡稱護編《北アジア史》)、島田正郎著的《ア ジアの歴史》、若松寬主編的《北アジア史》(以下簡稱若松編《北アジア 史》),共有6 個版本。6 個版本的北亞史範圍有了明確的變化。

田村編《北アジア史》的特色之一是將中亞史與西藏史做為附編,因為 編輯者認為:「將中國文化圈視為東亞世界,將包含滿洲、蒙古利亞、中亞 的遊牧文化圈視為北亞世界,將波斯‧伊斯蘭文化圈視為西亞世界,將印度

‧亞利安文化圈視為南亞世界,此四個歷史世界在近代之前是各自並存的。」

4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田村實造將中亞列入遊牧文化圈,視為北亞歷史世界。江

4 此文出自〈序說〉,儘管〈序說〉未標示執筆者,但應是監修者田村實造或羽田明所撰。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3

概念,使得北亞史的範圍在不同學者的定義中,有著不同的範圍,但是經過 上述圖表的呈現,北亞史核心應是以蒙古利亞為中心的「騎馬遊牧民」所建 立的「遊牧文化」,加上鄰近的狩獵民、綠洲民而形成的「遊牧文明圈」。

2.北亞史與中亞史範圍的延展

從上述討論可知,北亞史的範圍具有延展性,田村編《北アジア史》納 入突厥斯坦,江上編《北アジア史》,納入西伯利亞、朝鮮、突厥斯坦,11島 田正郎的《アジアの歴史》則納入突厥斯坦。護編的《北アジア史》則無朝 鮮、突厥斯坦。上述四本北亞史著作中不變的地域是蒙古利亞、滿洲、西伯 利亞三地域。有變動的地域則是突厥斯坦;未有明確定位的是西藏。

護雅夫的《中央アジア史》的地域設定,中心地域是突厥斯坦,廣義則 包括蒙古利亞、東突厥斯坦北部(準噶爾利亞)、西藏、阿富汗斯坦北部。12 值得注意的是,護雅夫同時出版了《北アジア史》與《中央アジア史》兩書,

但兩書的地域重疊了蒙古利亞,這應是研究者對於地域範圍有各自見解所造 成,另一方面,也可說明歷史世界本身因文化傳播,並無明確的地理界線。

江上波夫的《中央アジア史》在南北共生與東西交涉的基礎下,基本與護雅 夫的中亞史設定相同,僅未加入蒙古利亞。值得注意的是,江上波夫認為,

考慮到印歐語族在遷徙時傳播文化的相關問題,如大乘佛教與犍陀羅美術的 形成等。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中亞史的框架,進而提出大中亞史的框架,綜合 使用文獻史料、考古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取徑來研究。13 間野英二的《中 央アジア史》則著重於闡釋南北共生為中亞史的基調,非是東西交涉,地域 範圍與前面的中亞史著作大致相同,包括突厥斯坦、準噶爾利亞、哈薩克斯 坦,但未加入西藏。

11 江上波夫在序言提到,1956 年出版的北亞史,因為就是將北亞與中亞合併論述,認為太過簡 略,所以在新版時才會分為北亞史、中亞史兩卷論述。江上波夫編,《中央アジア史》,頁

ⅰ。

12 護雅夫,《中央アジア史─シルクロードに興亡した国》(東京:旺文社,1981),頁 11-12。

13 江上波夫編,《中央アジア史》,頁ⅲ-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4

三、中央歐亞史的誕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即將高等教育原本的東洋史‧西洋史體制,

改為世界史體制。在這樣的狀況下,如同第四章討論的發展過程,在接受 Denis Sinor 的 Central Eurasia 的概念後,在原本的北亞史、中亞史框架的基礎上,

產生了中央歐亞史的框架。

小松久男主編的《中央ユーラシア史》承接了先前北亞史、中亞史研究 者的架構,將草原、沙漠、綠洲的乾燥地帶視為最大的特徵之一,騎馬遊牧 民與綠洲遊牧民則成為創造歷史的主要居民。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之前的 中亞史概論書的範圍,小松久男將範圍更往西移,增加了南俄草原。

圖5-1:中央歐亞地域圖

資料來源:http://wsh1420.blog.fc2.com/page-8.html 2016/05/23

從上述北亞史、中亞史、中央歐亞史概論書的地域比較與核心要素的匯 整結果來看,筆者認為中央歐亞史可說是北亞史的延伸,將遊牧文化圈的概 念超越東洋史的範疇,拓展到世界史,進而將範圍拓展到南俄草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