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Karl A. Wittfogel 與征服王朝論的誕生

第三章 北亞史的理論研究與中期發展

第二節 征服王朝論的提出及其與異民族王朝論之比較

一、 Karl A. Wittfogel 與征服王朝論的誕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第二節 征服王朝論的提出及其與異民族王朝論之比較

在北亞史與中亞史均有明顯進展的昭和20 年代時,Karl A. Wittfogel 發表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 ,在日本學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

相關領域學者無不撰寫介紹、書評等,積極的將征服王朝概念引介進日本,

經過吸收批判後,最後在北亞史歷史分期中,成為分別古代至中世的基準。

故本節討論Karl A. Wittfogel 的生平、受到的學科訓練與影響、征服王朝概念 的形成等,希冀在日本北亞史的脈絡下,能夠對其人與著作有更完整的探討。

一、Karl A. Wittfogel 與征服王朝論的誕生

(一)青年─壯年:學術基礎的培養

1896 年,Karl A. Wittfogel 出生於德國漢諾威 Lüneburg 區 Woltersdorf 村,其父為該村的學校教師,因父親在學問上主要側重於歷史與地理,也影 響小時候的 Wittfogel ,另一方面,由於周圍均為農業地帶,所以小時的 Wittfogel 也對農業有著興趣。61 在青年求學過程中,很早就表現出獨立精神 的 Wittfogel 在 16 歲時就參與了青年運動的組織,對當時保守的國家主義思 想,利用尼采的哲學思想進行強烈的批判,並在刊物上發表對經濟問題與農 地改革的看法。62

1914 年 Wittfogel 至 Leipzig 就讀大學,分別向 Wilhelm Max Wundt

(1832-1920)學習哲學史、Karl Lamprecht (1856-1915)學習德國史、August Conrady (1864-1925)與 Eduard Erkes 學習中國學,並在 Karl Lamprecht 、

61 張廣達,〈魏特夫與艾博華教授〉,收入氏著《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 206;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Mouton, The Hague, 1978., p8.;G・L・ウルメン(G. L. Ulmen)著、亀井兎夢監訳,《評伝ウィットフォーゲル》

(東京:新評論,1995),頁 47。

62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8-9.

Rostock 大學向 Eugen Geinitz(1824-1925)學習地理學、地質學,向 Richard Ehrenberg(1857-1921)學習經濟史。64

1917 至 1922 年間,Wittfogel 重心移向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以及撰寫小 說 。1924 年 , Wittfogel 出 版 第 一 本 專 書 Geschicht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von ihren Anfängen bis zur Schwelle der grossen (布爾喬亞社會的 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此書是 1921-1923 三年間,以參與社會主義運動

Wittfogel 在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時,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實證主義的關 係需要放在精神科學(Geistwisserschaften 文化‧歷史科學)的脈絡中思考。

68 Wittfogel 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的發展的本質與基礎,就是從生產過程

63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11.

64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14-15.

65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31.

66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32.

67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32-33.

68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33-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中使用唯物史觀進行考察,這樣的研究是不會偏離真正的事實。另一方面,

他也認為發展階段的類型論、歷史上鬥爭的類型論,是今日歷史學所需注意 的課題。69 對於 Wittfogel 來說,上述的研究方法與課題不僅止於哲學或知 識本身,而是包含於解決現實問題,也就是有著實踐上的意義。70 另一位對 Wittfogel 有重要影響的學者是馬克斯‧韋伯(1864-1920)。在韋伯的重要 研究與概念中,Wittfogel 受到像是韋伯的比較研究方法、權力與官僚制的相 關討論等深刻影響。71

Wittfogel 雖然無緣與兩位學者相遇切磋,但在批判性繼承兩位的相關概 念與研究後,逐漸形成本身的學術風格。Wittfogel 與馬克思與韋伯兩人的差 異,首先是對於亞洲的研究,馬克思與韋伯兩人是用比較研究的方式,關心 西洋的狀況,而Wittfogel 則是直接以亞洲為研究對象,並承接了比較研究的 方式,進一步建立比較後的類型。72 其二,受到馬克思的啟發,從對於布爾 喬亞社會的研究開始,就將其作為整體來進行考察,並了解其構造。其三,

以大規模的團隊研究與調查進行體系性知識的分工研究。

(二)學問的核心:理解亞洲

如上所述,Wittfogel 對於亞洲的興趣來自馬克思與韋伯兩位學者,在兩 位前輩學者的著作中,注意到相對於歐洲,亞洲的社會型態是相當特殊的類 型 , 在 這 樣 的 理 解 下 , 在 1924 年 出 版 的 Geschicht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von ihren Anfängen bis zur Schwelle der grossen,首先從對於都市 的比較著手,將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俄國等納入比較。73 再者,承

69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33.

70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33-34.

71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38-39.

72 有別於馬克思的單線發展的比較,Wittfogel 主張需要多線發展的比較。參見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2, 39-40.

73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了解經濟的關鍵。75 1926 年,Wittfogel 出版 Das erwachende China, Ein Abriß der Geschichte und der gegenwärtigen Probleme Chinas (《覺醒的中國‧中國 今日的問題與歷史概論》),書中在討論中國階級國家的起源時,從討論馬 克思與恩格斯的國家起源論開始,進一步將原因分為內外兩部分,76 也同樣 注意到草原遊牧民與農耕民的差異。1927 年,發表 Probleme der chinesischen Wirtschafsgeschichte (〈中國經濟史的諸問題〉),提出目前中國經濟史研 究的問題,認為現今研究只有歸納式的事實調查,不具有方法論,所以無法構 成具有體系性分析的中國經濟史。77

值得注意的是,Wittfogel 在討論中國的農業危機時,同樣將原因分為內 外兩部分,外部原因提到中國與亞洲草原地帶的互動關係,雖然兩個是截然 不同的世界,但是兩者的互動是中國史的基本規律之一,如果從這樣的角度 來看,只有農業的中國史的不完整的中國史。78

1931 年,Wittfogel 出版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Chinas, Versuch der wissenschaftlichen Analyse einer großen asiatischen Agrargesellschaft(《中國的 經濟與社會》),此書主要反映作者想要從經濟與社會來動態的把握中國,

其中的核心概念則是對生產樣式、社會發展的各種型態、官僚主義、權力等 的探討。79此書與後來1957 年出版的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東洋專制主義》)可說是上下兩部系列作,具體體現了他

August Wittfogel, p40.

74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42-43.

75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42.

76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127-128.

77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75-76.

78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78.

79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對於亞洲的整體理解。

1935 年,Wittfogel 前往中國,在北京認識王毓銓,成為他第一個中國籍 的共同研究者。80 9 月在前往山西考察時結識 Owen Lattimore, Wittfogel 與 Owen Lattimore 相互切磋。其後陸續認識陶希聖、胡適、陳翰笙等人。81 其 後 Wittfogel 訪問當時由美國人設立最現代化的北京協和醫院,由於醫院留下 許多患者的個人紀錄,Wittfogel 認為這些資料對於社會學、經濟學研究相當 重要,所以在獲得許可後,自1936 年開始進行中國家族研究計畫(The Chinese Family Project)。82 Wittfogel 在此計畫中著重在討論家長權威及其與經濟發 展的關係,並在比較各地域差異後,提出各種不同的類型。83 最後 Wittfogel 在 此計畫告一段落後,認為:「雖然家族做為中國社會重要的特徵之一,但是 如果家族不是決定性特徵的話,何者才是決定性特徵呢?恐怕就是中國傳統 的科舉制度。」84

(三)征服王朝論的誕生:中國歷史編纂計畫

自此Wittfogel 開始接觸中國的正史,對於正史中記載的官僚產生興趣,

並提出中國官僚與世界其他地域官僚的異同問題。85 1939 年,洛克斐勒基金 會批准國家社會科學研究所(IISR)與太平洋學會(IPR)的申請,資助 Wittfogel 的「中國歷史編纂計畫」(The Chinese Histroy Project),計畫先從秦、漢、

80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187.

81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189-190.

82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191.

83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p192-197.

84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197.

85 G. L. Ulme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p1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遼、金、清史優先選擇,86 其後陸續招募到王毓銓、馮家昇、瞿同祖、趙增 玖、房兆楹、杜聯喆、何茲全等學者,工作地點則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四 樓。87

上述團隊的工作方式也如上述提到的,是以團體分工方式進行研究。首 先是將史料中收集有關社會經濟的記載,進行年代編排與分類。88 第二、進 行 翻 譯 與 註 解 。 王 毓 銓 負 責 秦 、 漢 , 馮 家 昇 負 責 遼 , 整 理 完 成 後 交 由 Wittfogel ,由其寫一篇導論。89 在《東洋專制主義》的〈序言〉中 Wittfogel 提到:「1930 年代初期,我將中國經濟狀態的特殊性,定調為中國(或亞洲)

社會的一部分,是以宏觀分析的方式來進行研究的。1940 年代初期,我試著 確定中國的征服王朝與典型的中國人王朝間的差異時,仍是以宏觀方式研 究。我試著確定東洋專制主義、西洋(及日本)的多中心社會、共產主義者

(法西斯主義)的極體主義間的差異時,還是以宏觀方式研究。現在關於全 面權力形式的比較研究中,還是以宏觀方式研究。」90 由此可知,Wittfogel 以 宏觀方式研究時,主要是將中國分為兩部分來理解,典型中國人王朝與征服 王朝。

1942 年,Wittfogel 完成書中各部分的導論,1943 年再完成全書的序論。

1946 年,Wittfogel 先後發表“Chinese Society and the Dynasties of Conquest”與 之後專書的序論(general introduction),兩文將當時對於「中國歷史編纂計 劃」的研究成果進行概述,此文集中於討論遼、金、元、清等四個征服王朝 與中國文明接觸的文化轉變,作者首先提出需要以新角度來看待上述四征服 王朝的政治制度、軍事制度、文化方面的轉變,先前均是以文化的同化理論

(theory of absorption)解釋,但這是過度簡化兩個文明互動的複雜過程,應 該用涵化(acculturation)解釋更為恰當。作者先比較四個征服王朝的性格,

86 李孝遷,《域外漢學與中國現代史學》第五章〈魏特夫與近代中國學術界〉,頁 262。

87 李孝遷,《域外漢學與中國現代史學》第五章〈魏特夫與近代中國學術界〉,頁 262。

88 李孝遷,《域外漢學與中國現代史學》第五章〈魏特夫與近代中國學術界〉,頁 263;G. L.

88 李孝遷,《域外漢學與中國現代史學》第五章〈魏特夫與近代中國學術界〉,頁 263;G.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