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童詩的學習主要在「欣賞」與「創作」,兩者又都包含了「內容」與「形式」,

其間的關係頗為複雜,如果把「欣賞」比作春蠶吃桑,那麼「創作」就是春蠶吐 絲了(洪中周,1987)。林武憲在其〈談兒童詩的欣賞和創作指導〉一文中說到:

欣賞是「共鳴的創作」,是將創作者的創作過程倒轉、還原。這樣的欣賞更能領 略詩的趣味,更是上一層樓的欣賞,更能發現作品的好壞,增進對作品各個層面 的了解(引自林文寶,1991)。

林守為(1992:4)在其《兒童文學》一書的序中提到:

心具備了衡量的尺度,對作品的優劣得失可以據而判別。能察劣作的缺失 何在,自己下筆時自不至於蹈其覆轍;而面對佳作的精采優異處,則不免 心慕手追,從而增進了本身的寫作技巧。

由此可知,多欣賞能使鑑賞力提升,進而帶動寫作能力。張清榮(1994)也 指出:完整的童詩創作教學應由「欣賞」開始,再「分析」作法。接著「介紹創 作理論」,再讓兒童「創作」,並將兒童作品賞析、討論,以導引兒童正確的創作 途徑。如果「欣賞」和「創作」能相輔相成,有了好的欣賞能力,有助於學習者

「創作」,有了「創作」經驗更能增加「欣賞能力」(王萬清,1990)。

洪中周(1987)認為:必須去接觸詩,才能體會它的奧妙,而且要多讀、熟 讀,才能深入體會。有時一首詩瀏覽一遍以後,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再閱讀,其 感受又不一樣了。此外,欣賞詩時,應對詩保有空間性,讓詩保有多方面可通的 解釋,亦可運用知覺回憶經驗,把這些圖畫浮現在眼前,或運用聽覺性的節奏音 響來襯托所要表達的情感,使情意能結合在一起。簡言之,詩幫助兒童回應以及 了解周遭的世界。

宋筱蕙(1989)指出:完整的「童詩」教學,應包括欣賞、習作和朗誦三個 階段,而「欣賞」的指導尤其重要。先讓兒童欣賞詩,使兒童因欣賞詩而接近詩,

因接近詩而喜歡詩,因喜歡詩而認識詩。其認為實施童詩欣賞教學的步驟如下:

(一)介紹範詩

老師事先收集主題正確、題材生動及程度合適的範詩,然後再將這些範詩 依主題的性質加以分類。兒童在自由而從容的閱讀當中,自己去比較、體會每 首詩的內容,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的印象,並且發現各類詩表現的原則 和道理。

(二)讓兒童發表閱讀的心得

兒童看完詩以後,讓他們發表閱讀的心得,說出各人對某一首詩有什麼領 悟、批評、疑問或看法。善於發言的兒童能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善於發言 的兒童,老師就用諮詢的方式,引導兒童說出他們的意見。

(三)統一講解分析

在兒童發表心得觀感後,老師應該將同一性質或類別的詩,做一次統一的 分析和解說,使兒童能更充分地了解每一首詩的原理和特色。若碰到好的句式

,也要提醒兒童摘錄下來,做為日後的參考。

(四)引導兒童從欣賞中獲取新經驗和新情趣

詩中難免會出現新的詞彙或兒童無法理解的事物和經驗,老師應該利用解 說的機會,解釋那些新詞,並且深入介紹那些兒童無法理解的事物和經驗,使 兒童不但能吸收到新語彙,並且知道了更多新的事物和經驗,領會了新的情境。

此外,朗誦詩也是欣賞詩的一種方式,宋筱蕙(1989)提出詩的朗誦教學有 以下四點:

(一)選擇適合朗誦的詩

抒情詩是最適合朗誦的,因為詩句中洋溢著豐富的情感,朗誦起來聲氣起 伏,韻味十足,最能引人共鳴。詠物或敘事的詩,如果有著濃厚的感情或浪漫 的氣氛,也很適合朗誦。

(二)指導者必先深入了解所要朗誦的詩

指導者對所要朗誦的詩,必須先有一番深入的了解,才能全盤把握詩中的 主題重點、情緒起落、意境情趣與節奏安排,以便對兒童做最詳盡的講解,引 導他們進一步地領略揣摩詩中的意境,而產生移情共鳴的作用。

(三)選擇最理想的聲音

朗誦者的聲音,必須清晰婉轉。音色要適合詩句的情感;音量要大、中氣 要足;讀音要正確清晰,不可誤讀,或含糊不清。

(四)重視詩句的分步

新詩朗誦的分步,應該改以「意義詞組」為分步的標準。隨著「意義詞組」

字數的多寡而分步,可多可少,可長可短,自由伸縮運用。

蔡尚志(1989)在其〈兒童詩欣賞教學法試探〉一文中提到:「童詩」的教學,

應該要從「欣賞教學」入手。因為詩不容易學,而且又不方便對學童教授太多詩 的理論,所以最好還是透過欣賞的過程,慢慢地誘導他們接近詩、認同詩與喜歡 詩,然後才一步一步地教他們如何懂詩、學詩。他(1989)認為從事童詩的「欣 賞教學」有以下三個步驟:

(一)有系統地介紹好詩

所謂的「好詩」,起碼應該具備有:「主題正確」、「段落分明」、「情趣盎然」、

「意象鮮明」、「語句貼切」、「節奏流暢」、「氣韻連貫」、「結構完整」和「經驗 適宜學童」等條件。好詩的介紹,也應該講究系統化,老師在教學以前,必須 廣泛蒐集相類似的詩作,逐類介紹,以加深學童的印象,引發他們的興趣。

(二)深入的解析

解析一首詩,應該包含三個層次,從外而裡,自淺入深,由有形到無形:

第一個層次:知性的理解和探討。

第二個層次:情趣的領悟與陶冶。

第三個層次:技巧的提示。

(三)心得發表與補充說明

老師解析完一首詩後,提醒學童靜靜地將原詩重讀一次,讀完後再回想一 下原詩的內容,最後讓他們自由地發表欣賞這首詩後的心得或感想,甚至提出 他們的批評、意見和好惡,老師就可以知道他們到底領悟了沒有,或者體會了 多少?

李慕如和羅雪瑤(2000)認為:童詩的欣賞有兩種,由求心靈滿足的「純欣

賞」,經由分析、領悟,漸次帶領兒童進入作者的領域,由共鳴而激發兒童創作,

進入「學習的欣賞」。至於指導兒童「學習欣賞」的原則是:

(一)教師有計畫的選些適合兒童程度、興趣的好詩篇,加以引介。

(二)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圖片投影或用錄影帶等輔佐欣賞。或帶領兒童作獨誦、

合誦,使詩篇能在聲韻互通中交融。

(三)欣賞的層次,可由直覺而知覺,了解而分析。分析時,可將同類作品排比,

感受其用字組篇,題材思想之異同。而後指導兒童摘記於資料卡或筆記中,

以為再欣賞之參考,另外用故事、畫為輔佐,效果更佳。

小結:綜合以上所述,欣賞教學是童詩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也可說是 很重要的一個過程。透過詩的欣賞,能讓學生更接近詩、更了解詩,進而寫詩、

創作詩。此外,童詩的欣賞教學必須是有計畫的蒐集好詩,先讓學生了解詩的內 容,表達自己的想法,接著再透過討論,進行分析,了解詩中的含義。因此,本 研究在欣賞教學部分,欲擬定數個作法,以增加學生與詩接觸的機會,內容如下:

(一)除了在每個單元的教學提供成人和小朋友寫的範詩供學生欣賞外,亦請學 生自行蒐集與該單元相關的範詩,並藉由朗誦和其他同學分享。

(二)利用圖書館課時間,指定學生閱讀童詩集,並完成閱讀心得寫作。

(三)於班級訂閱國語日報,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閱讀。

(四)鼓勵學生蒐集自己感興趣的童詩作品,將之抄錄於「童詩筆記」中,並根 據童詩內容加上適當的插圖。每收錄十首詩,則給予加分的獎勵。

(五)採輪流的方式,於每日午餐後將詩抄於黑板上,並加以朗誦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