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個直轄市所可能引起之政治 效應之探討

未來的發展將朝「三個生活圈和七大區域」進行,此與馬英九競選時所 喊「三都十五縣」之政見不符。而所謂的七個區域是北北基宜、桃竹苗、

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花東及離島澎金馬,各區域將成立「區域發 展委員會」2

由於生活圈及區域發展牽涉範圍非常廣,舉例來說,五個直轄市是 否將帶動三個生活圈,並使三個生活圈,以五個直轄市為核心,形成具 有競爭力之國際城市?可能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規劃,並且形成共 識,投入資源才有可能3。因此,五大都會區配合北中南三個生活圈,須 要另文加以處理,本文主要在處理五個直轄市所可能引起的政治效應。

台灣過去的政治發展,都會區政治所引發的政治效應至少有兩件是 十分引人注意的:

第一是宋楚瑜在1994 年 12 月 3 日當選省長到 1998 年 12 月 25 日卸 任,四年內對中央權力核心所引發的所謂「葉爾欽效應」4

2 2009 年 6 月 30 日 鳳 凰 衛 視 ,「 台 南 縣 市 確 定 將 升 格 ” 直 轄 市 ” 」, 網 路 資 料 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politics/phoenixtv/20090630/0200417358.html 上網時間 2010 年 1 月 23 日,21:50

3 根據全球城市展望,聯合國1994 年修訂版。2015 年全球 15 個大城市為:東京、孟買、

拉各斯、上海、雅加達、聖保羅、卡拉奇、北京、墨西哥城、洛杉磯、紐約、加爾各 答、德里、天津及馬尼拉。預估排名第一的東京人為2870 萬,而最後一名的德里也有 人口1470 萬。所以,單以人口計算,五大直轄市都無法成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y),前 述資料轉引自,張琦主編,《城市經濟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2007 年 3 月,第一版,

71,表 4-2。

4 出身蘇聯共產黨的鮑利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Beris Yeltsin),在 1980 年代到 1990 年 代,擔任蘇共許多重要職位,但因其民主化的主張,遭到前蘇共的罷黜。1991 年 6 月 12 日,他卻以非共產黨人之身分,以 57.4%得票當選俄羅斯聯邦總統,1991 年 8 月 19

台灣地區自1949 年來,地方選舉如省議員、縣市議員、縣市長、鄉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1999/12/26/17167 , 上 網 時 間 11:49,2010 年 1 月 24 日。但前蘇聯之解體,有一股力量是由地方和地區的議會改選,

推至國家級的議會民主改選,可以參考Michael McFaul and Sergei Markov, The Troubled Birth of Russian Democracy: Practice, Personalities, and Programs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es, 1993).

統治對抗。

但1987 年 7 月 15 日之後解嚴,1991 年 5 月 1 日之後,政府又宣布 動員戡亂時期終止,為了施行地方自治,改由立法院直接訂定「省縣自 治法」及「直轄市自治法」,依此二法,選舉省長及省議員,以及直轄市 長、直轄市議員。此即一般所謂台灣地方自治史中的「二法時代」。對照 之前依行政命令如「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台灣省之施行地 方自治進入了立法保障時期,也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正因如此,台灣省長及北高直轄市長的直接選舉,早於1996 年的公 民直接選舉總統。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是在1988 年 1 月 13 日蔣經國去世 後,繼任其未完成之任期,至1990 年上半年,仍由當時國民大會代表選 出。因此,從民意基礎來看,當時的台灣省長民意基礎最為雄厚。

依宋楚瑜自己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宋在擔任省長時,以高分貝聲 音挑戰中央政策,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稅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 水的問題5

稅是為了「分錢」與中央爭錢而吵架,至於「水」,則透過水資源的 問題,批評李登輝。宋說:

「李總統對水比我更了解,他非常重視水利,由於身處環境的不同,

社會需求的不同,我們所解決問題的重點也就不同,李總統擔任省主席 時,最重要必須積極解決的是農業用水的問題,在他主持省政的那個時

5 中 時 晚 報 ,1998 年 8 月 30 日 報 導 :「 稅 與 水 , 宋 楚 瑜 不 吐 不 快 」, 見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vote2000/soong/8783002.htm,上網時間 2010 年 1 月 24 日,04:05p.m.

代,是台灣水資源開發的早期。現在由於社會的變遷,經濟的轉型要特 別重視的是工業用水、民生用水,還有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自然生態 環境的保護。」6

當時,宋省長和李登輝中央決裂的最大關鍵,還是對於「省」的定 位問題。李決定「精省」,將「省」虛級化,等於廢掉了宋的政治舞台,

此亦無異想斷絕宋在 2000 年參選後李時代的總統大位。而面對 1996 年 底舉行的國家發展會議,通過「凍省」決議,1996 年 12 月 30 日下午宋 以宣布辭省長及國民黨中常會常委的方式,衝撞當時中央的李連(戰)領導 體制。

李連後來以大動作強力慰留宋,宋於1 月下旬重回省政府上班。

從宋楚瑜在政策上批擊中央,在「精省」的議題上,以「請辭」抗 爭,雖不似俄國版的「葉爾欽效應」,但台灣版的「宋楚瑜效應」,對於 未來五大直轄市長與中央的權力互動,種下一個值得分析的因子。

第二是陳水扁在1998 年競選台北市長連任失敗,轉戰 2000 年總統 大選獲勝,造成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直轄市長人選有可能就是未來 總統人選,此種政治效應值得觀察。

而2006 年馬英九總統在歷任 8 年台北市長屆滿後,亦於 2008 年投 入總統大選,為失去執政權的國民黨重返執政。對照來看,2006 年民進 黨謝長廷與國民黨郝龍斌爭奪台北市長一戰,謝雖敗,但得票率接近民 進黨在台北市之基本盤(得票率 40.89%,郝得票率為 53.81%),致謝長廷

6 同前註。

得以維持其聲勢,至2008 年代表民進黨與馬英九競選總統,馬蕭(萬長) 雖獲得高票765,9014 張,得票率 58.45%,但民進黨一般認為仍維持其基 本盤41.55%。謝長廷曾擔任高雄市長一職,更加強了直轄市似為總統人 選的「潛規則」的建立。

但現行的二直轄市已轉變成五個直轄市。此五直轄市長的當選人是 否必然為各該黨的政治領袖?當然有賴於其未來實質的發展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