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道論

第二節、 人體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護其傷之謂覆」,熟指陰陽透過自然之變化而熟成,是在萬物(含人)陰陽養成到成熟 之氣的。「覆」和「養」是保守陰陽之和諧及防守傷害的意思。

因此可知,自然的理是由於道,精華也是由於道,氣由於道,德由於道,物由於 道,環境由於道等等,故陳景元說:「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峭翹蝡動之物,得不尊 之、貴之乎。」一切由於道之元功。

(二) 德順環境養育形體之理

德是隨順時間與空間所形成的趨勢之脈絡,因此陳景元說:

物形之,勢成之。

凡動植之類,皆本道而生,因德而養,物質方具,故曰形之。物既形矣,則隨 四時之勢而成之。8

萬物之造化過程有三大段,一個是道,一個德,一個勢。道是包含一切之元精,而由 於其精一切生成。道之精受於德是而養氣成現象。因此:「凡動植之類,皆本道而 生」動物與植物之根本就是道,都是由於道之精而生之,但是「因德而養,物質方 具,故曰形之。」物有德、得道之元精而養陰陽之理為形,化萬方之物的具體物,化 成物質界的形而下變化,此變化就是勢:「物既形矣,則隨四時之勢而成之。」是形 體隨著時間地理實成理而成為獨特的生命體。四時就是四季的變化,四季變化是地球 上物質循環。是因為這個循環不斷地在變化,自然的理無常,所以道之精隨著時間與 地理的無常一直生成獨特的物體。

陳景元的「道德勢」展示陳景元的存有論。認為物雖然有自己的發展,但是這發 展的根源仍然是道,而道是一切的根源,所以我們體質皆隨著道而發展。但是,因為 人執著在外相,執著在德與勢就會失去通道,而迷失於自己的性質,忘了我本身及萬 物皆是效法道,而開始有所欲求。所以陳景元認為要先逆回道,看見德與勢的奧妙,

才能有道德或教典。

第二節、人體觀

上一節描述陳景元的宇宙觀,解說陳景元如何透過道德勢說明天地及萬物的生 成。所以上一節說明大宇宙的生成,而此節描述陳景元的人體觀,首先解說陳景元對 人體的各處描述,再來探討這個暫定的身體與變化之關係、或常語非常名,闡釋人體 與這大宇宙的關係,再次陳景元對通達其常名之體的修煉描寫。

一、人體之描述及人體與境界之具體連結

陳景元解說人體言:

8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

頁 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不窺牖,見天道。

夫人七尺之軀,四肢、九竅、五藏、六府,賅而存焉。是以身之元氣與天道相 通也。人君孚形清靜,則天氣高明而自正,人君縱其多欲,則天氣昏暝而煩 濁。人君者,與二儀却其德,日月參其明,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不 假窺牖望,而天道自明矣。嚴君平曰:是以聖人不出戶,上原父母,下揆子 孫,危寧冺害反於己,故明於死生之說,察於是非之理,通於冺害之原,達於 治亂之本。以己知家,以家知彼,事得其綱,物得其紀,動知所之,靜知所 孚,道德為父,神明為母,清靜為師,太和為友,天下為家,萬物為體,眡彼 如己,紙己如彼,心不敢生,志不敢舉,捐棄知故,絕滅三五,因而不作巖居 穴處,不殺群類,不食生草,未成不服,未終不採,天地人物,各保其有,此 所謂以一體之中,法天地萬物也。9

七尺或成年的身軀有四肢之兩手兩腿。有九竅,九竅的意思是兩眼、兩耳、兩鼻孔及 口及排尿口、肛門的合稱。五藏或五臟及六府指:「夫心肺肝脾腎謂之五藏,大小腸 膀胱三焦謂之六府。」此賅括陳景元對身軀的一切。那麼身軀生成的根源之氣或元氣 就是同於天地之氣,後天形成的身軀形體亦是天地氣的集結處,所以形體清淨,則能 通達天地之元氣,而能體會一切。

陳景元更詳細地解說身軀言:

百骸戶皆切。感萬百骨節也。六藏江南古藏本作五藏六府。夫心肺肝脾腎謂之 五藏,大小腸膀胱三焦謂之六府。身冸有九藏氣,天地人。天候,頭角之氣。

人候,耳目之氣。地候,口齒之氣。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而九,神藏五,形 氣四,故曰九。舊本云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也。命門 者謂精神之所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

賅古來切。司馬云備也。簡文云兼也。其遞音弟。真君太一尊也。苶然乃結 切。簡文云疲病困之狀。芒乎莫剛切。芒昧也。成心謂夹成是非之心也。與有 如字,黨與之與也。神禹史記云謚法,泉源流通曰禹,又受禪成功曰禹。字文 命,鯀之子,啟之父也。神禹者,謂大禹治水有神功,故謂之神禹。東巡狩至 于會稽而崩,年百歲也。吹也如字,又叱瑞切。猶嗚也。鷇音苦豆切。司馬云 烏子欲出,卵中而嗚曰鷇音。一云破卵出鶵曰鷇。10

在此陳景元引九藏之氣,而九藏之氣之基本是三種不同氣,此三種氣是天地與人之 候。頭角是天候,兩眼、兩耳之氣是人候、口齒是地候,而此三部位中亦分為天地人 而成九,此是氣在體內運行之脈。陳景元認為神藏五是指五臟之神,因此在他章援引 河上公說:「谷音育,訓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

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11在陳景元身體觀中,腎分為左右腎,而此是命之門及

9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

頁 73。

10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第 27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2,頁 9。

11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腎。在女子就是胞或卵與在男生是精子。生命之元氣通於腎之精與胞而成命,故稱為 命之門。

陳景元多解釋其脈與三氣說: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

脧者,赤子之命源也。赤子情欲未萌陽德自動者,真精之氣運行之所至也。以 況至人虛心無情,氣運自動,而諸欲莫幹也。脧作,古本為全作。王弼曰:

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上清洞真品》曰:人之生也。稟天 地之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喊耗,神將散矣。地氣喊耗,形 將病矣。元氣喊耗,命將竭矣。故帝一迴元之道,泝流百脈,上補泥九,腦實 則神全,神全則形全。形全者百關調於內,邪氣亡於外,髓凝為骨,腸化為 筋,純粹不雜,長生可致矣。12

從陳景元的原文與援引可看出陳景元之天地與元氣為神形與精及液。那麼身軀內有經 脈、及九藏之氣、腦袋、骨髓、腸、筋或韌帶。所以人如果修煉身心至「帝一迴元之 道」,腦袋之神能全,則能補上百脈、九(九藏之氣),及韌帶與骨髓。這是人以元一 之氣為用,亦說明體內有天地之元氣,而修煉的目的是以元氣為用。

因此陳景元也說: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凡道不欲 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鈔,珍則衆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 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圔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遊。室無空虛,

則婦姑勃豀;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德 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識,知出乎爭,柴生乎孚,官事果乎衆宜,春雨日 時,草木怒生,跳耨於是乎始脩,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

碧虛註:人能收視反聽,納息漱液,虛中藏用,則六事俱徹,妙極無加。不 然,則哽礙騰踐,上下錯亂,諸疾作矣。凡動物有知者,皆恃息而生。其六根 壅閼而氣息弱者,由欲徭之孽所致,非天之罪也。元氣貫通萬物人之竅穴,晝 夜昇降,與之無窮;乃為嗜欲所窒,空竅結滯,神明何所託哉!身內有丹田、

三官、金堂玉室,胞有重閬也。心中有竅,謂之天府,神遊息於其間。室隘則 婦姑反戾,心礙則欲徭紛紜。是故茂林為丘山之美,林伐則氣象損;奇才為士 人之美,才役則精神耗。名夸者虧德,志暴者損名。謀貴深靜,稽乎誸急,則 淺陋矣。智當晦藏,出乎爭,則與物競矣。若能柴立不移而自保孚,免為物所 害也。官事果乎衆宜,在私則央乎自殉。德形則名知顯而暴爭興,春澤則草木 生銚鎒起。衆人逆道以求生,猶草木反根而欲秀也。13

12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15。

13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5-2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89,頁 4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所以元氣貫通於人之軀體,所以人只要讓其元氣運行不滯,而能通達神於身心。則 說:「乃為嗜欲所窒,空竅結滯,神明何所託哉!」所以修煉形體與心靈皆重要,因 為身中存有一切之元氣及其元氣及神。陳景元認為神的游動與止息在於身內的:「丹 田、三官、金堂玉室,胞有重閬也。心中有竅,謂之天府,神遊息於其間。」。陳景 元身體觀也有丹田,三官等,而神遊動與止息於心與體內的丹田及三官之間。所以因 為陳景元對身體的觀念是軀體自然面貌與天地之根源無區別,所以他身心修煉的目的 是在體內養成自然之理,而使身心回歸於原來的和諧,而體內之精華、元氣、神能通 於體內,這是人軀體與境界具體的連結。

二、常名與非常名

首先看陳景元對「名,可名,非常名。」之註解:

道者,體也。名者,用也。用因體生,名自道出。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 既立,故曰可名。可名既著,即非常名。常名者,謂應用無方,支離其德也。

嚴君平曰:可名之名,功名顯而非素真也。例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 君卿大夫視之猶衆庶,此真孚常名者也。14

道與名、體與用之關係是個「主從」關係,天地萬物效法道之理則,而物質上的變化 是生死成長衰敗等,皆是變化之痕跡,即為陳景元所謂:「道者,體也。名者,用 也。用因體生,名自道出。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一切皆是

道與名、體與用之關係是個「主從」關係,天地萬物效法道之理則,而物質上的變化 是生死成長衰敗等,皆是變化之痕跡,即為陳景元所謂:「道者,體也。名者,用 也。用因體生,名自道出。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一切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