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精──一切的原質

第一節、 「純精」為一切的原質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第五章、精──一切的原質

以往學者對於陳景元「精」之解釋,提出兩個主要觀點。隋思喜說:

陳摶提出的「煉精化氣,練氣化神」,原則也體現在陳景元提出的 「專氣致 柔 」之術中 。按照陳摶的學說, 內丹煉養的藥物是由精、 氣、 神構成的, 這 是生命的三大基本要素。1

陳景元的「精氣神」是照著陳摶的丹道修煉工夫之法,是從陳摶到陳景元傳承下來的 內丹道義。

接著,學界關於陳景元「精」的說法僅是:

「精」與「神」皆指「精氣」,又將 「精神」連用,並將其與「心」聯繫在一 起。2

以及對於生命的本源狀態的理解如下:

嬰兒指的是元氣純和的理想狀態,也是人養氣鍊形所要努力達到的主要目標3 隋思喜的見解提出幾個很重要的觀點,一是將「精」與「神」分開,以便解釋陳景元 的思想,也較符合陳景元丹道思想脈絡。第二是「精」與「神」及「精氣」有所關 聯。第三是養氣鍊形的目的是達到嬰兒狀態中的元氣純和。但是本文不將「精氣」與

「精氣神」混為一起,欲說明「精」、「氣」與「神」之間的異同。本章欲藉闡述隋 思喜對於嬰兒的學說,進而解釋嬰兒生成過程與陳氏「精氣神」修煉的關係,並了解 真精之氣如何為陳景元修煉道的依據。

第一節、「純精」為一切的原質

陳景元思想脈絡中,提及「精」是一切的根源。無論是先天或後天,皆含在

「精」的定義之中。本節首先解釋「精」在陳景元宇宙論的學說,說明「精」是一切 的根源,而後天的「精」指萬物具體的原質,乃取精隨之義。陳景元解釋關於

「道」、「德」、「勢」4是物質產生的過程三要素。道是一切變化之理;德是得於道 之理則而生成的自然現象;而「勢」則是化成各種物體的趨勢。那麼「精」是這個物 體生成的原本,因此陳景元在其註解提到: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 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 :巴蜀書社),2011 年,11 月),頁 344。

2 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 :巴蜀書社),2011 年,11 月),頁 341。

3 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 :巴蜀書社),2011 年,11 月),頁 341。

4 同本文第三章之第一節所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夫道降純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氣而養物之形,故萬物無不尊伖於道,而貴重 於德也。5

道之純精是在形容生命的原質,生命的原質是天與地交錯而成和氣,和氣是道之用,

而和氣能養成萬物之形,其物便能順著環境的變化而成為一個獨特的物體。陳景元在 開題中陳景元解釋「德」言:「道者德之欽,有道則必有德,德,得也。內得於心,

外得於物,得而不喪也,故物得以生,謂之德。6」道欽賜於德,而物有德、得於道之 理,所以物得於道之純精即形成各種現象。所以道生物之性,而物得於和氣而養成物 之形體。性是生成的「規定」7,而和氣是形體的本質。

在以下陳景元更清楚地說明純精與物之關係: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爵者,錫命也。兯侯伯子男之例是也。世之所以尊貴者,皆因王者爵命故也。

而道以純精生物,物共尊之若父。德以和氣養物,物共貴之若母。萬物咸被道 德生成之功,而尊貴若父母者,又非假於爵命,而常自然有所攝伒也。8 在此陳景元說明精與物質之間的關係,描述道之體如父親。德之氣如母親,父母為性 命之根源。性命之生成,乃是物體 自己自然而然之勢,並非「錫命」而來,物質乃受 自然所攝伏,並非刻意控制的過程。萬物出世是受環境的情勢順勢而生,此就是道德 生成之功,是天之氣與地之質互相交錯,並氣順著其理而成形的不同性質,此都是與 當下環境有關係的養育過程。純精與地上的不同形勢會影響物質變化的起伏,而純精 就是其起伏影響之源頭,是物質產生之根源。然而在「勢」的發展中,陳景元言: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上言道生德畜,此不言德者,以道無不貫而略其文也。夫受其精之謂生,函其 氣之謂畜,遂其形之謂長,字其村之謂育,輔其功之謂成,終其時之謂熟,保 其和之謂養,護其傷之謂覆。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峭翹蝡動之物得不尊之貴 之乎。9

此段表述德與勢能養成物質之形體,精乃是道之發展中的起源。重點是「純精」如何 衍生一切,這就是道之全體的描述。第一是「夫受其精之謂生」,地上濁質受於天上 清虛之氣,此陰陽交錯就是萬物衍生的開元。再來「函其氣之謂畜」,述氣承載而化 萬物之「精」,「精」是順著氣的理則而畜養育成。精為物質之精華,因此道之精是 氣的法則,而因有精,形體才會有變化的法則,故是道真正的在法「畜」。再次言:

5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卷 7,頁 77。

6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開題,頁 3。

7同本文第四章之第一節所述。

8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

頁 77-78。

9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

頁 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遂其形之謂長」,精是形體的精華,而形體是由於道之精而長,以及「字其村之謂 育」,情勢養育成長形精在環境中的名及個別性質的發展。再來道透精「輔其功之謂 成」,此就是在形容在環境中物質的成長到一定的程度,成長到豐滿之年度,引導直 到「終其時之謂熟」。熟就是在物質上的陰陽彼此互相呼應,是物質達到和諧的狀 態,因此則言:「保其和之謂養」,保持和諧而道能防護「傷」。因此言「此八者皆 大道之元功,峭翹蝡動之物得不尊之貴之乎。」是大道透過精所產生物質的生命,物 質則再化成生命的精華。此就是道透過精「峭翹蝡動之物」,而通於宇宙的萬象。

物質是生於道,但是養育於德,表述物質的形體的運作是由於德。也就是物的生 成過程由於無物,則說:

造物者無物,有形皆自造,而天門亦無有也。蓋有不能生物,所生在於無;動 不能化形,所化在乎靜。10

造化本身沒有物質,而物之形體呈現造化之理,則生成而自化。天門、或萬物之根 本,亦非有物質。所以物質真正的生者並非是物質,而其實是造化。比如動物透過交 媾之關係而生成下一代,但是其「生」僅是造物者之用,真正的生者才是無形之變 化。所以這物之造物者就是一切的本體,而成長物為其體之用。陳景元在以下解釋此 點: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始,道也,本也,無名也。母,養也,有名也。夫道外包乾坤,內滿孙宙,萬 物資之以生,由之以成,所以成者子也,所以生者母也。子者一也,一者沖 氣,為道之子。道為真精之體,一為妙物之用,既得道體,以知妙用,體用相 須,會歸虛極也。既知其子,復孚其母,沒身不殆。既知妙物之用,復孚真精 之體,體用冥一,應感不窮,然後可以無為無不為,故沒身不殆矣。11

道是一切的根源,而「母」得於道而養其理為個形體,則是物的本質。但是陳景元認 為物之始涵蓋物的本質,而其本質含有本元。因此陳景元解釋「乾坤」說:「乾坤以 簡易為德。簡易者,萬物之宗本。宗本不失,-則人事和;人事和,則天理順而陰宣 暢矣!」12是無形之道透過乾坤──陰陽之氣衍生萬物,因此不是道本身在衍生,道只 是提供物質的根本而已,不過如上述之觀點,道之純精其實是包含一切理之根源,因 此它內涵宇宙,而道是透過德養成萬物,是透過一氣以天地彰顯道原本的能量,進而 透過天地兩者之間的交錯培養成長萬物。再來陳景元就提出此與本章主題的關係:

「道為真精之體,一為妙物之用,既得道體,以知妙用,體用相須,會歸虛極也。」

真精是大道與宇宙的關鍵橋梁。道是一切變化的本體,而精是各種物體的根源,而一 氣是實成其根源的載體,兩者的本體與用器互相需要,而無名化為有名的非無非有的

10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5-2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3,頁 297。

11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 頁 78。

12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5-2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41,頁 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變化理則是「虛極」。就是天理與地之陰與濁質交錯,並順著理形成萬化之個別性 質。因此人要透過修煉「事和」,就是精氣神不耗氣,而精氣神能維持和諧的通道,

如此天理不被神思間斷,而身軀之物質陰、濁氣能順暢(人事和,則天理順而陰宣暢 矣)。此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在將道體之真精轉化為用,如此體內的氣不會向外求,因為 精包含一切的能量。所以修煉者要體內得精子之能量,修煉其能量而用來和合體內之 氣,最終使精氣通神之和諧。真精就是物質的精華,而人體的精華就是精,而是由於 精與胞才能成形與身軀。那麼是真精與純一之氣兩者彼此需要對方,精是物質生成的 能量,但是其能量自己無法產生,因此需要透過氣養成形。而宇宙就是充滿道之能 量,因為天地萬物之理取用道體之真精能量而生。我們身體的元氣載命的能量,而其 能量就是由於精胞之化合為形體。那麼元氣減耗後,精含有的能量要轉換會下一個生 命體,此轉換也就是萬物總體氣質轉換──「虛極」的意思。所以說在人工夫便是物 質之名相之生死,僅是氣的轉換而已,並沒有真實存在的永固。因此: 「既知妙物之 用,復守真精之體,體用冥一,應感不窮,然後可以無為無不為,故沒身不殆矣。」

是人要守身軀之精華才能體會達到中和之妙用,覺悟而體會天地之真精,並應變造化

是人要守身軀之精華才能體會達到中和之妙用,覺悟而體會天地之真精,並應變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