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時代背景

第五節、 陳景元與三教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金液還丹」外丹術語原來指外丹使用的藥品,使用來讓身軀能夠長生不老之術。在 內丹的系統,「金液」的意涵轉化為精液含有的元氣之陰陽不測的神,交錯化合為身 軀,則道之體妙通物質之謂,此就是在形容丹道核心思維的精氣神之說,而此三者則 包含一切。則反映出:

即是道教「大、小孙宙却理却構」的認識。這一個淵源甚古,也曾經是相當普 遍的思維,在道教從外丹到內丹的移轉當中,實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對這 個案例的深入剖析及探索,不僅對於道教、中國或人類思想歷史的研究有意 義,也會對人類生命與外在孙宙關係的思索有所啓發34

如蕭進銘說的內丹思想盡致了「大小宇宙同理同構」的體系,精氣神的思維也與外丹 不異。宇宙的元精或真精之精氣,效法自然之道,衍生延伸進而瀰漫到天地萬物的無 數變化。

而陳景元的老莊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下朝向內丹發展的思想,在北宋三教合一 的主流風氣之中,如其他的內丹家,引用轉折外丹的術語及發展其術語為內化的說 法,並以儒家的學說融入內丹思維,表述煉形功夫與五常的關係,凸顯陳摶學派重視 身心修煉以及與世俗交流並用的修煉傾向;如此思維就如當時「已經不再是一種道教 內部的秘密修煉法門,相反地它已經開始變成一種社會時尚,成為一般民眾的生活方 式」,與世俗往來內丹思潮。

第五節、陳景元與三教之關係

在陳景元的思想脈絡可看見儒道同源之概念。陳景元認為體內的五臟與五德有聯 繫,因此陳氏曰:

肝木仁也,肺金義也,心火禮也,腎水智也,脾土信也。夫含識之徒,禀生之 類,仁義之性,物皆有之,少之與多,自然已定,雖顏孔相去一分,終莫之 及,况異於斯者乎。今性多仁義者,必相矜而失性;性少仁義者,又相企而喪 真。奊馳於矜企之塗,流蕩於是非之境,上下夸企,豈是道德之正邪?若乃人孜 其性,多少之情為一,物孚其分,仁義之理自齊,伕官各當其材,天下無不理 矣。。。於仁義之行下孟切。崔云駢枝贅疣雖非性之正,亦出於形,不可去 也。五藏之情,雖非道德之正,亦列於性,不可治也。今設仁義之教,以治五 藏之情,猶削駢枝贅疣也。既傷自然之理,更益其疾矣。35

夫五行均則五常無偏,乃道德之正;今多於仁義,是五藏之氣稟受又有少之 者,故非道德之正也。且駢枝之於手足,皆無用之指,何足央齧哉!若夫駢枝 於五藏之情,淫僻於仁義之行,多方於聰明之用者,乃駢枝於有用之處,所以 重增其弊也。36

34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硏究》(台北:新文豐,2009 年),頁 269。

35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5,頁 27。

36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5-2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23,頁 7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陳景元認為顏孔之思想或儒家的思想淵源,闡述五德的重要性,但未提五德與五臟的 關係。表示陳景元之思想不異於《白虎通》、《黃帝內經》等,認為體內五臟之間的 關係與個人的五德有個密切關係,人若「安其性」或五臟之氣能通達自然仁義之理會

「自齊」。所以陳景元認為「自然」為體及五德為用,而顏孔專注在五德之用,亦包 含其體,因為如果要通達其用,必須「安其性」歸於自然之理。這是陳景元儒道同源 思想之概述。隋思喜亦說:「陳景元這是在運用『自然無為』的精神統率『仁義禮』

等內容,遵循了道家道教思想傳統中的『名教出於自然』的融通儒道的基本思想。」37 李佳諭亦說:

陳氏認爲不論自然或名教,都是道的一部分,不可偏廢,過度關注名教,會導 致真性的喪失,在以自然爲根本的原則下,可以適度輔以名教建立社會秩序所 謂的無爲而治,尌是順民之性興政,不悖道去性。38

所以陳景元以儒道視為同源的思想,然而佛教在當時的興盛以及融合二教的思想,或 許衍生出對陳景元思想脈絡上的影響,但實際的例證並不明顯,當透過某些詞彙的共 通性時,尚無法判定是否有直接受到佛教影響,或許可視為文化共融的可能性推論。

37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 年),頁 378。

38 李佳諭:《陳景元莊子思想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頁 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