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神生物到丹道入妙之養神修煉

第七章、 神──道之作用

第四節、 神生物到丹道入妙之養神修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之道也。」24常道之道,是變化道之運行通道的意思。神即時即刻變化精氣之沖和,透 過和氣生地及各種物體,動出「神宗」的理本。

接著《開元御注》解釋無形生有形言之原因,及如何生,說:「道動出和氣以生 物,然於應化之理猶未足,更生陽氣,積陽氣以就一,故曰一生二。純陽又不能生,

更生陰氣,積陰氣以就二,故曰二生三。三生萬物者,陰陽交泰,沖氣化醇,則褊生 庶彙也。」沖和之「一」氣的應變的理不足,就是因是「一」本身沒有客體可以變 化,所以才需要生陽。值得注意的是,「一」是氣未散的意思,代表兩氣相沖為一之 和諧,其實是陰陽和諧的意思,而並不是個純粹「一」之氣,所以是個「一」含

「二」的思想。但是當陰陽是在沖和狀態之中。就沒有應化的對象,因此不能生成變 化之理。在此我們可了解,道需要有兩邊的應化、應變等,才能衍生物質,這就可說 是陳景元解釋道之其中主要特點。所以因為「一」之時沒有應化的可能,要從「一」

之沖和動出「陽」之創造力,就有「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不過因為陽本身與 沖和之氣很像,而陽本身也沒有質,所以無法自己生物質,這就是陽之缺陷或陳景元 說的:「未足」的意思。在此陽氣是無形無質的生產能量,是純陽之氣本身是無形之 清氣。清氣缺少物質,所以本身無法應化而生成能量的名。所以純陽分為陰陽。是創 生的能量需要陰氣之濁質才能生成物質顯明。是從陰陽之「交泰」──相沖至和諧而 通元「一」之氣,便由此沖和之氣萬化生成。是故神從「一」變化理到萬物之過程中 的因素,是應化的理不足。是因為「不足」則必須分,分成後,要應化而結合,才能 成和諧之氣,結合而生萬物,此就是物質之總體分分合合之謂。是神明「成和」來顯 明「道」之名,因此命名為「神明」,是「妙」「無」、理為「有」、物質──妙 有,顯明「神」之「宗」。

此是陳景元「玄之又玄,神之又神」的思想。是一切,包含天地及各種物質皆是 由於同一之和氣生,是同一之和氣不斷地神變而又生成新的生命體(玄之又玄,神之又 神)。接著下一節解釋陳景元如何從「神氣」察性的思想到養神入妙的丹道工夫論。

第四節、神生物到丹道入妙之養神修煉

陳景元的「玄之又玄,神之又神」的思想,是以自然相和氣及神(包含神鬼、神 帝、神明等)為中點說法。是在其中神明「妙有」一切,切合有無、清與濁等原質化為 各種生命體,此在陳景元的思想則是「神物」,而神物在陳景元的思想也是性的意 思,是天地交錯而察性,神化「無」為「有」之妙合,而此思想是陳景元治身治國的 丹道修煉依據,畢竟能完成從大到小的「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丹道思想:

惚兮怳,其中有象,怳兮惚,其中有物。

象者,氣象。物者,神物,即莊子之所謂真君,今之所謂性者也。夫道,怳惚 不定,謂其無邪,惚然自無形之中,悅爾變其氣象,將為萬物之朕兆也。謂其 有邪,怳然自有象之初,惚爾而化歸於無有也。然而至無之中,有神物焉。神

24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上言谷神不死者,勸人養神之理。此日玄牝之門者,示人鍊形之衍也。故形神 俱妙者,方與道却也。夫人有身有神,則有生有死。有生有死不可言道也。流 動無常,豈得言靜也。若乃空其形神,忘其物我,是以出無根,故氣聚不以為 生,入無竅,故氣散不以為死。不死不生,其谷之神也。生死無常;其浮動之 物也。幽深雌靜,湛然不動,其玄牝之謂也。29

神是指氣通於身驅,此是神化氣之一切變化之生命力。鍊形使其身驅能不阻礙氣之運 行,而同時養神,使心靈不滯神化氣之運行,則精氣能通於體內而達到「神物者」之

「神明妙有」。因此陳景元也說了: 「志者心之事。事在心日志,欲令舉心行事,當 守謙靜柔弱,則道全矣。」30與「骨者體之幹。夫淳和足則體潤,精神壯則骨彊,亦自 然之理也。31」「欲」32是指思維,若無思無慮道能全,道全是靠著「體之幹」之精中 之氣養成身驅為健康的狀態。精是身軀之精液,包含精子、骨髓等。這是身軀的原 質。因為是身軀的原質是包含和氣。可知是如此因為一切由於神化和氣而生之。精神 狀是指軀體的精子中之氣能流形於身心養身而調和身心中之陰陽不平衡。神是此精中 之元氣的變化者。神變體內之氣,而精中氣化神於氣。此是與陳摶說的「 一神變而千 神形矣,一氣化而九氣如矣。故動者靜為基,有者無為本」一致之思想。到了聖人境 界是等於能維持此神變之通道之性命雙修的理想治身之道說:「聖人道德內充,五神 安靜,愴怕自足,貴愛不生,故日實其腹。」33五神流通於五藏,而體內的道能「充」

或「全」於德或形體,達到丹道經氣有神的境界。五神是「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

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34」。五神之流通源於心,因此要修煉心,使神能 通達心,而流通於內藏之順暢,完成五藏之間聯繫。人如果能夠控制欲望而「正」自 己,修正自己是在虛空身心對氣之阻礙,而讓身心通和諧之精中元氣,這是陳景元 說: 「若乃空其形神,忘其物我,是以出無根,故氣聚不以為生,入無竅,故氣散不 以為死。不死不生,其谷之神也。生死無常;其浮動之物也。幽深雌靜,湛然不動,

其玄牝之謂也。」的意思。形體內氣通達和諧就通神,通神就通於道之理則,通道之 理則就合乎一切之「無常」及「無體」之本體。此是「玄牝」,玄通神氣於軀體即通 達自然道德之理。因此陳景元丹道修煉之要點,是達到此「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之 理於身心,並以其理來治國,使國亦通其理則,而身之精氣及國家「神無不服」。

29 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8。

30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12。

31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12。

32 陳景元定義「欲」曰:「欲者,遂境生心」,是心因為環境而生思維的意思。

33 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12

34 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