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神化天地──神鬼、神帝、神明

第七章、 神──道之作用

第三節、 神化天地──神鬼、神帝、神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形容為亢龍回首,實際上相當於內丹道的粉碎虛空之後的境界 。陳摶擇取佛教 五空概念來解程內丹修煉的五種境界,從兩者的深層義理根基來看,存在著會 通的可能性 。不過這種以佛會通之說,並非正統內丹道所倡導者,這也可看成 陳摶內丹道的特色之一。此外五空理論實際上也是一種陳摶內丹道的冹教說,

與鍾呂丹道區分鬼以、人以、地以、神以、天以等五以說有異曲却工之妙。19 所以張廣保認為四空是「氣化神」的內丹境界,而本文解釋第五空為神變氣。是體內 之氣有神而能相沖至和,體會一切的根本,或回首的意思。雖然陳摶使用佛教術語,

此思想內容還是屬於內丹的說法。陳摶的說法能同於陳景元「玄之又玄,神之又神」

之說,並為陳景元「神」概念解釋具有內丹修煉性質的依據。本文闡述陳景元「玄之 又玄,神之又神」說法在他思想各方面,以闡明其思想的內丹特質。

下一節探討陳景元對「神鬼」、「神帝」、神明衍生天地的說法。從大宇宙到小 宇宙,說明「神之又神」串聯性的特質,並證明陳景元「重玄為宗」的丹道意涵,以 發展前學者的論點。

第三節、神化天地──神鬼、神帝、神明

一、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神之又神」之思想是描述從天地之始至物之衍生,神即時即刻在變化氣。陳景元 解釋莊子「神鬼神帝」的概念,以「神之又神」原始之描述,意指即時即刻演變物質 之氣。陳景元照莊子「神鬼神帝」描述「生天生地」者,是天地的原始,因此是萬物 最原初之頭。以下是本節討論「神鬼神帝」整體的邏輯:

道可道,非常道。

……若乃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者,常道之道也。五千文之蘊發揮自此數言,實謂玄之 又玄,神之又神也。20

在有天地生前已有自然之理則,因為神是變化道之理則,其理則之變化者是「神鬼、

神地」。是自然之法透過神之陰陽不測生天生地,由於生天地之能量萬物各自亦生,

因此陳景元說用神及玄詮釋老子《道德經》說 「五千文之蘊發揮自此數言,實謂玄之 又玄,神之又神也。」是表示生天地萬物,皆是神變化元氣之顯明。因此「神」在陳 景元的思為能涉及到及包含一切,無論是天地萬物的生者,治身治國之法等等一切變 化皆由於神及玄氣。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源於莊子,陳景元在註解中之解釋「神鬼」與「神帝」之意 味為何:

19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277。

20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 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

伒戲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武;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坏得 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 雲天;顓頓得之,以處玄官;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

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 丁,奉有天下,乘束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碧虛註:常善救物,有情也。感而遂通,有信也。有情而無為,有信而無形,

所以可傳不可受,可得不可見也。鬼為陰主,帝為陽君,陰陽之所以不測者,

為其有神也。天地之所以生生者,為其有道也。道之高深久老,固不可以心思 言議而無所不在焉。老君自天地、谷神、萬物、侯王,而言得一。漆園自稀韋 至傳說皆言得之,斯又忘其一矣。是以道之通變,千聖莫窮也。21

「神鬼神帝」是道的理則變化動出天地的命名,此創造者,透過天地而通於萬化,神 化氣為萬物,因此神本身不彰顯,但是其理則彰顯於物質上,所以莊子說:「在太極 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陳景元的註解「神鬼神帝」的思想也不脫 於此邏輯,說明鬼與帝之意味說: 「鬼為陰主,帝為陽君,陰陽之所以不測者,為其 有神也。」,鬼與帝是天地產生者的兩個因素,鬼是陰之主或為陰之理,帝則為反,

而神是道之作用,而道之作用是陰陽不測的變化──神化,及通於天地而生萬物的

「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之過程。

「神」是道之作用,則變化一氣為天地萬物,因此陳景元說:

天唯道,善貸且成。

貸,施與也。夫歎美獨有此妙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善以沖和妙氣施與 萬物,且成實而復於自然也。君平曰:道之為化也,始於無有,終於無終,存 於不存,貸於不貸,動而萬物成,靜而天下遂也。陸希聲曰:夫唯善濟貸於萬 物,而不責其報,是以萬物受其成,而不知其德,故下士聞此道而笑之,不信 其能若此耳。22

妙道是陰陽妙合的意思,是陰陽不測的陰陽妙合,運行道之理則生成一切。而在此引 文中,陳景元闡述,神是變化陰陽相沖的和氣為萬物。所以是鬼之陰主與帝之陽君有 神不測而妙合為天地。透過天上能量與地交錯,兩者之氣化合而通生天地之沖和妙 氣,而由此沖和氣萬物生,實成妙道之理或有神之氣──「神氣」。

因此「玄之又玄,神之又神」神為陰陽不測之理,這個理則是道之作用,是透過 陰陽相沖的和氣生天生地。上述已論之,萬物受氣於天,而「玄」有天亦自然之意 味。所以神不斷地變化「玄」之氣衍生各種物體,並「玄」一直重來之生滅滅生及神

21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5-2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6,頁 737。

22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6,

頁 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變一切,是「玄之又玄,神之又神」的大義。是神化道之理則而顯明道之物質,此是 陳景元神明的意思。下一節闡述神如何顯明道的物質,則是對從氣之沖和虛氣到萬物 而回歸「一」之循環的解釋。

二、神明與孙宙生成的關係

在以下陳景元說明神明與宇宙之關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者,虛之虛,無之無,自然之然也。混洞太無,冥寂淵通,不可名言者也。

然而動出變化,則謂之渾淪。渾淪者一也。渾淪一,氣未相離散,必有神明,

潛兆於中。神明者二也。有神有明,則有分焉,是故清濁和三氣,噫然而出,

各有所歸,是以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和氣為人。三才既具,萬物資生也。嚴 君平曰:虛之虛生無之無,無之無生無,無生有形,故諸有形皆屬於物類,物 類有宗,類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而人次之。夫天人之生也,形因於氣,

氣因於和,和因於神明,神明因於道,道之自然萬物以存,故使天為天者,非 天也。使人為人者,非人也。谷神子曰:夫道自然變而生神,神動而成和,和 散而氣結,氣結而成形,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河上兯 曰: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陰陽,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天地人共生 萬物。天施地化,人長養之。開元御注曰:道者,虛極之神宗。一者,沖和之 精氣也。生者,動出也。言道動出和氣以生物,然於應化之理猶未足,更生陽 氣,積陽氣以尌一,故曰一生二。純陽又不能生,更生陰氣,積陰氣以尌二,

故曰二生三。三生萬物者,陰陽交泰,沖氣化醇,則褊生庶彙也。三家之說,

大却小異,今備存之。23

陳景元的宇宙論是從「渾淪」或「一」開始解釋,渾淪就能說是陰陽和諧而為一之渾 沌,因此陳景元解釋「渾淪」說是「氣未離散」或陰陽沖和之「一」。沖和之一氣之 中有「神」與「明」,神是造化道之理則,運行陰陽之沖和為物質。明是神變化出來 的客體或天地萬物、一切。「一」之氣最初的顯明是天地,天地是「一」氣散為清與 濁氣而化合為和氣,和氣是陰陽和諧之氣,因此與根源之一氣沒有區別,便可說是在 通一切的元氣。由於和氣萬物衍生,是故萬物是由於天地之元氣而生。元氣透過一切 而維持沖和之「一」,就是神變。在陳景元援引中,神為道變化一切的作用,因此 言:「氣因於和,和因於神明,神明因於道」,神明是照著道之理本,變化陰陽不測 的和氣,而陰陽兩氣是因和氣而成形,所以神是透過和氣之中的兩氣成和隻物質, 因 此亦言「夫道自然變而生神,神動而成和」,亦言 :「道者,虛極之神宗。一者,沖 和之精氣也。生者,動出也」。神是照著道成一切,因此可知是神之本,所以陳景說 道是神之宗體。所以神是照著道之理變化和氣而動出天地,並透過天地生成萬物,因 此陳景元說:「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者,常道

23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6,

頁 66-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之道也。」24常道之道,是變化道之運行通道的意思。神即時即刻變化精氣之沖和,透 過和氣生地及各種物體,動出「神宗」的理本。

接著《開元御注》解釋無形生有形言之原因,及如何生,說:「道動出和氣以生 物,然於應化之理猶未足,更生陽氣,積陽氣以就一,故曰一生二。純陽又不能生,

更生陰氣,積陰氣以就二,故曰二生三。三生萬物者,陰陽交泰,沖氣化醇,則褊生 庶彙也。」沖和之「一」氣的應變的理不足,就是因是「一」本身沒有客體可以變 化,所以才需要生陽。值得注意的是,「一」是氣未散的意思,代表兩氣相沖為一之 和諧,其實是陰陽和諧的意思,而並不是個純粹「一」之氣,所以是個「一」含

「二」的思想。但是當陰陽是在沖和狀態之中。就沒有應化的對象,因此不能生成變 化之理。在此我們可了解,道需要有兩邊的應化、應變等,才能衍生物質,這就可說

「二」的思想。但是當陰陽是在沖和狀態之中。就沒有應化的對象,因此不能生成變 化之理。在此我們可了解,道需要有兩邊的應化、應變等,才能衍生物質,這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