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濁、魂魄等各對相沖之謂。因此人需要透過身心修煉,修掉慾望執著之相對。如果不 執著於相對,氣能相沖而不衝突,通達身軀出生之自然「全和」,也是說,達到陰陽 相沖之和諧(沖和)。那麼身中之氣的來源是天地,所以鍊形是在順通源於天地之氣,

而陳景元引用河上公之說法,說明人如何吸收氣和他練形之道。

描述從鼻口呼吸是人吸收天之氣的主要方法。而天之氣入於鼻子之後,存於心靈 及培養心之氣;地之氣或飲食入於口,是存於軀體及培養形體的氣。天之氣培養五 性,五性是指五行,五行為「金水木火土」,其為兩氣的五種運行,也是五常之性。

地之氣若不完善的被消化就會造成六情,有六情而心不能靜,造成體內的氣不順。所 以情緒波動的原因是體內不能完全的分解飲食,而這會直接影響心及氣運行。陳景元 鍊形是在鍊養形體上阻礙氣之處。為了調和沖氣之衝突,要培養腎中之氣,以開啟元 氣運行的養生法。用腎中之氣修煉肉體吸收天地之氣的能量,以增加心及身軀的營 養,便慢慢地心能靜,而軀體不流於六情,此氣能達到和諧養生,以補強骨頭的骨髓 及韌帶等的身體各種精華,補充到極點,魂魄不衝突,身軀能夠維持自然的平衡。這 修煉方法的過程,故其言養身體上的氣為養氣之鍊形之命工。那麼陳景元的工夫論,

無論是性工或命工,甚至身和心之修煉,皆是為了達到平衡,這平衡是個「精氣神」

之境界。

神是道之作用,「道之作用」指道生成和變化一切的理。這理則是「陰陽不測」

的,非有陰陽相對的神化。是以,陳景元所謂「神」,包含自然平衡的意思。也是 說,神是各種相對互相化成的平衡點。所以陰陽、天地、魂魄等等各種相對,變化的 輪軸是神。這是道化物之真理,是兩邊互相相沖之分分合合,生死循環的平衡理則。

「神鬼」與「神帝」是陰陽之神化為元氣,生成天地,並以天地之「清濁」為用。

清濁交錯而神化為「和氣」,「和氣」等同於「元氣」,而由此萬物生。所以天地為 大道的顯明,道的作用是神,兩者的合和稱為神明。所以神是一切變化的平衡輪軸。

至於人、神是變化之輪軸,而變化之用是萬物。所以萬物之生死和運行,皆歸屬

「神」。而因為心是身體的控制台,所以神是通過心變化身心。因此,心中的「神」

是神。如果用精氣調和身體之氣,增加身體吸收的能量,逐漸能靜心,而修掉慾望之 執著。使五臟和上下丹田之氣達到沖和,而通達自然之神──「精氣神」之境界。所 以陳景元以「神之又神」解釋「重玄」之意。「玄」天之自然氣,和神是一切變化,

包含先天和後天,甚至各物體變化之輪軸,所以神是自然氣的變化平衡點。因此,陳 景元的身心修煉工夫,是養育體內氣之神化,通達變化之神與身心。就是從個體之身 心,迴到自然之神化,這「神之又神」身心修煉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參考書目

一、古籍

漢、魏,河上公、王弼等:《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魏,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晉,郭象:《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 年。

唐,韓愈:《韓愈散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宋,陳摶:《陰真君還丹歌註》,《正統道藏》第 4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

宋,陳摶: 《河洛理數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年。

宋,曾慥輯、張無夢:《鴻濛篇》,《道樞 》,《正統道藏》,第 35 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社,1977 年。

宋,曾慥:《道樞》,《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契嵩:《輔教編》,《鐔津文集》卷 1,大正藏,第 52 冊, 2115 經。

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台北:中華書局,2001 年。

宋,宋真宗:《崇釋論》,《佛祖統紀》卷 44,大正藏第 49 冊,2035 經。

宋,陳景元:《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 社,1985 年,影明刊本。

宋,陳景元:《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 年,影明刊本。

宋,陳景元:《西昇經集註》,《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正統道藏》,27 冊,台北 : 藝文印書館,

19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餘事雜錄》,《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 年。

宋,陳景元:《莊子闕誤》,《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陳景元:《莊子闕誤》,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二十三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社。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台北 : 臺灣商務, 1983 年。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第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社。

元,薛致玄:《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 社,1985 年。

元,脫脫:《宋史》,《百衲本二十四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清,彭文勤等纂輯、 賀龍驤校勘:《道藏輯要》,台北:考正,1971 年。

清,薛雪:《醫經原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二、專書

孔又專:《陳摶道教思想硏究》,成都: 巴蜀書社出版, 新華書店經銷,2009 年。

孔令宏:《 宋代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2002 年。

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孔令宏、韓松濤:《江西道教史》,北京:中華,2011 年。

包弼德:《 斯文 : 唐宋思想的轉型 》,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 、新華經銷,2001。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的義理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 年,三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 》,台北:桂冠, 199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李玉用:《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2013 年、三月 。 李剛:《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 年 4 月。

林聰舜導讀:《郭象注莊 / 郭象原注》,台北 : 金楓印行 、久博圖書總經銷,1987。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1948 年。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人民出版社,1992 年。

卿希泰主编:《中國道教史(修订本)》,成都:四川人民, 1996 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

陳植鍔 : 《 北宋文化史述論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年。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年。

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年。

董恩林:《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年 5 月。

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011 年、11 月。

葛艾儒:《張載的思想》,上海:古籍,2010 年。

熊禮匯:《新譯淮南子》 台北:三民書局, 1997。

蒙文通:《古史甄微》,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年。

蒙文通:《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 年。

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鄭燦山:《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台 北:學生書局,2009 年。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 : 黎明文化,1997 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 1 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

劉志琴、吳廷嘉著:《中國文化史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年。

賴永海 :《 中國佛教文化論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 年。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蕭進銘: 《反身體道 : 內丹密契主義硏究 》,台北:新文豐,2009 年。

錢穆: 《國史大綱 》,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韓復智:《中國史論集》,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89。

三、單篇論文

尹志華:〈北宋道士陳景元人性論及其歷史意義〉,《中國道教》第 5 期,2003 年。

王慶節:〈「恆」與道的時間性〉《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 9 月。

王宜峨:〈略述陳摶道教思想及其影響〉,《北京圖書館館刊》,第 3 期,1998 年。

孔令宏:〈道家、道教與宋明理學的關係研究述要〉,《河北學刊》,第 3 期,1998 年。

宇汝松:〈南北朝道教重玄學初探〉《中國道教》,第 4 期,2006 年。

李遠國:〈陳摶佚文匯編〉《道家文化研究》,第 19 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 聯書店,2002 年 6 月。

李遠國:〈論宋代重玄學的三大特徵──以陳摶、陳景元為中心〉,《 道家文化研 究》,第 19 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6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李剛:〈道教重玄學之界定及其所討論的主要理論課題〉,《道家文化研究》,第 19 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6 月。

李養正:〈試論支遁、僧肇與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關係〉,《宗教學研究》,第 2 期,1997 年。

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學論〉,《哲學研究》,第 9 期,1994 年。

林啟屏:〈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學為討論中心秦儒〉,《清華學 報》,第 1 期,2005 年 6 月。

林永勝:〈乞啓重玄之關-論重玄派研究之爭議焦點〉,《清華學報》,第 34 卷,第 2 期,2004 年。

林文彬:〈成玄英《道德經義疏》重玄思想之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 29 期,

2011 年 6 月。

林永勝:〈二重的道論:以南朝重玄學派的道論為線索〉《清華學報》,第 42 卷,第 2 期,2012 年 6 月。

若水:〈《莊子》與道教重玄學〉,《中國道教》,第 6 期,2001 年。

胡興榮:〈李榮老子注的重玄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 19 輯,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6 月。

姚彥淇:〈試析成玄英《莊子疏》中「重玄」、「至論」與「體用」的關係〉《高師 大國文學報》,第 20 期,2014 年 5 月。

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年。

強昱:〈成玄英李榮著述行年考〉,《道家文化研究》,第 19 輯,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6 月。

強昱:〈成玄英建立重玄學的方法〉,《道家文化研究》,第 19 輯,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6 月。

崔珍皙:〈重玄學的心性論〉,《道家文化研究》,第 19 輯,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書店,2002 年 6 月。

張成權:〈「重玄」學:超越魏晉玄學的道家哲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 2 期,199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張敬梅:〈從「玄之又玄」到「重玄」的演變〉,《宗教學研究》,第 1 期,2004

張敬梅:〈從「玄之又玄」到「重玄」的演變〉,《宗教學研究》,第 1 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