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氣──「器」的內涵

第一節、 天地萬物之元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第六章、氣──「器」的內涵

人出生是由於男女「精胞」交錯致和,在嬰兒自然成長過程,分別心就開始發 展,造成身體逐漸衰敗,此就是自然生死之道。陳景元丹道修煉是要逆自然衰敗的病 苦,使身心不受病症侵擾而能夠隨順生死及一切變化,也是等於上述已論之「通」(陳 景元以通解道),一個超乎陰陽之境界。所以是要透過養神、養氣、鍊形,的身心修煉 工夫,逐漸使身軀能夠分解營養之氣而化成骨髓及韌帶來用,改善身體能量的吸收,

讓身心的營養足夠,則逆自然衰敗之病苦。「在陳景元看來, 人的形體是由陰氣、 陽 氣以及由陰陽之氣相沖作用而成的和氣構成的, 若純任氣循自然之理流動變化, 則陰 陽二氣相沖和諧運動自然能使形體復歸嬰兒般的元氣精微純和之狀態」1本章闡述此 點,發揮陰陽、沖、和氣之意涵及之間的關係,元氣及身軀之形成,天地之氣、兩氣 之魂魄、殺生之運動理則等之思想,擴展前學者提出的理論。本章首先論述「元 氣」。

第一節、 天地萬物之元氣

上一章討論「精」,精可分為兩種精,先天與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一切的根 源,而後天之精是物體的本質,而精氣存於人之腎臟。本節進一層之說精之內容,闡 述此「精」之氣體性質的元氣。

一、 元氣與道之體

陳景元說明元氣與道之體之關係曰: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一也。一者,元氣也。言天下萬物皆生於元氣。元氣屬有光而無象,雖有 光景出于虛無。虛無者,道之體也。《列子》曰: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孜 從生。又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 有。是故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萬物莫不獨化也。嚴君平曰:天地生於太 和,太和生於虛冥,是謂反復虛靜之原也。

物之將動,先反乎虛靜之原,能虛靜動用者,其唯上士乎。故次之以上士聞 道。2

在這段陳景元描述元氣與道體之關係,是道體為「無」而元氣為「有」,「有」指一 切的意思,「無」是變化之理則:「有,一也。一者,元氣也。言天下萬物皆生於元 氣。」,所以元氣為一之氣,而一之氣能生成一切而不彰顯,則陳景元說:「元氣屬 有光而無象」。陳景元以光喻萬物之根,因為光能涵蓋萬物,但光本身「無象」,因

1 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 :巴蜀書社,2011 年,11 月),頁 291。

2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6,

頁 63-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此需要地的濁質實化無像之光能,而兩之間有「主從」關係。因為物質之根源是天,

所以雖然天地有分,但「光能」(元氣)包含萬物。所以萬物為光能之載體,形成光中 之理,本身卻仍為「一」而不分。因此,說:「雖有光景出于虛無。虛無者,道之體 也。」(光能比喻元氣)元氣出於虛無,虛無指道體之理,元氣出動理而形成萬物。陳 景元解釋道之體說:「體冥造化,含光藏暉,無為而無不為,默通其極耳」所以載道 之體與物質之間有元氣或「一者」。道體與造化冥一,是萬物為道之用,而道為萬物 之體,而萬物是由於元氣而得生之「一」卻未分之氣。。

二、元氣與一切生成關係的描述

萬物(包含人類)皆效法理而生於元氣。那麼元氣是天地的根元,且道透過元氣 衍生一切現象,是一直在進行中的生成過程。陳景元在以下描述元氣與一切生成的關 係: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昔者,往古也。一者,元氣也。元氣為大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 之祖,結為靈物,散為光耀,在陰則與陰却德,在陽則與陽却波,居玉京而不 清,處瓦號而不溷,上下無常,古今不二,故曰一也。藏乎心內則曰靈府,升 之心上則曰靈臺,寂然不動則謂之真君,制御形軀則謂之真宰,卷之則隱入毫 竅,舒之則充圔太空。3

大道是一切之理與現象的總稱,在天地開闢前的根元,也是驅使萬物生死的循環。元 氣是大道開啟擴展之種子,道生生不息之通過元氣變化一切。陳景元認為道之作用是 氣的變化,所以道的作用之根元是元氣。以上的引文註解老子「一」的概念,而在陳 景元的思想脈絡中「一」指元氣。所以道透過「一」之元氣呈現虛無之道體── 一 切的理,因此說:「昔者,往古也。一者,元氣也。元氣為大道之子」,此表示元氣 是個和諧之氣,所以一切現象是由於一種和諧之氣生成的,而道能夠維持「一」才能 生成萬象,即為通於一切而不滯。這是陳景元很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他修煉之宗旨。

從個人修煉來說,吾能維持氣的和諧即能妙通一切的元氣,通達一氣循環之理。元氣 是道變化一切的本元,神是道之作用。「神明」之「明」,是神化元氣顯明道體為天 地萬物,因此元氣是「神明之母」,是其顯明的本元氣。元氣也是「太和之宗」,是 陰陽的和諧通元氣生成萬物,因此和諧之宗旨元氣──「一」。是在其「宗」之下一 切現象變化。和氣亦與開闢天地的元氣無區別,則開闢天地之氣也是一種和諧之氣,

因此描述元氣之時說是「天地之祖」──天地之始祖。天的清氣與地的濁質結合為和 氣,和氣通元氣之一氣生成萬物,所以元氣不但是先天之根源氣,且是萬物生成的本 源氣,因此說:「質結為靈物」。是兩氣結合為無像之「靈物」,則描述元氣或

「一」之狀態。元氣散為像,陳景元便說:「散為光耀」,形容元氣散為陰陽,而陰 陽生成各種萬物,說:「在陰則與陰同德,在陽則與陽同波,居玉京而不清,處瓦號 而不溷,上下無常,古今不二,故曰一也。」是陰陽效法元氣變化的理則,元氣散為

3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六,

頁 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陰陽,而陰陽不別於元氣,皆生於同一之根源,而其元氣無象,而有象之物展現元氣 之理,則元氣包含一切,陳景元就說:「故曰一也」。 在萬物產生過程中,元氣是各 生命體的生氣,而這氣藏於萬物體內之能量,因此陳景元說元氣: 「藏乎心內則曰靈 府,升之心上則曰靈臺,寂然不動則謂之真君,制御形軀則謂之真宰,卷之則隱入毫 竅,舒之則充塞太空。」萬物(包含人)之生成、生長、體力、意念、思維等的一切皆 由於元氣,天地亦由於元氣,則天地之根源與人體之元氣沒有分別,皆是其「一」。

關於身心修煉,因為體內各處皆由於天地之元氣,甚至元氣存於心中,身體存有 超乎陰陽及生死之氣,而修煉之目的是覺悟其「一本」,而通達天地之理於身心。

三、元氣與治身治國修煉

陳景元治身治國之工夫的目的是通達元氣(一)於身心,並體會一切之理,而陳景 元在「不窺牖,見天道。」注中描述此點,說:

不窺牖,見天道。

夫人七尺之軀,四支、九竅、五藏、六府,賅而存焉。是以身之元氣與天道相 通也。人君孚形清靜,則天氣高明而自正,人君縱其多欲,則天氣昏暝而煩 濁。人君者,與二儀却其德,日月參其明,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不 假窺牖望,而天道自明矣。嚴君平曰:是以聖人不出戶,上原父母,下揆子 孫,危寧冺害反於己,故明於死生之說,察於是非之理,通於冺害之原,達於 治亂之本。以己知家,以家知彼,事得其綱,物得其紀,動知所之,靜知所 孚,道德為父,神明為母,清靜為師,太和為友,天下為家,萬物為體,眡彼 如己,紙己如彼,心不敢生,志不敢舉,捐棄知故,絕滅三五,因而不作巖居 穴處,不殺群類,不食生草,未成不服,未終不採,天地人物,各保其有,此 所謂以一體之中,法天地萬物也。4

天地之元氣變化而生成萬物,所以人身軀也是如此,是: 「夫人七尺之軀,四支、九 竅、五藏、六府,賅而存焉。是以身之元氣與天道相通也。」因為身軀之元氣是同於 天地之元氣,陳景元說身軀的各部位原本通於天道。身軀是呈現天地的理與天地萬物 一致。因此身軀清靜的原貌是完美的狀態,而陳氏修煉是要通達及維持其狀態,因此 說: 「人君守形清靜,則天氣高明而自正,人君縱其多欲,則天氣昏暝而煩濁。」因 為陳景元認為身軀原狀合乎天道──合乎「天氣」之變化,所以要守著心及形之清靜 (若心不靜形也不能清靜),能通天之氣的高明。天之氣的高明是身軀能完善的吸收及 不留滯天之氣,天之氣足而自會正。 這是身體的元氣通達天道圓滿變化於身體。相對 來說,如果心思的欲求有波動,身體無法完全吸收天之氣,而失去天地交錯自然之 理,造成無明的煩惱(昏暝而煩濁)。無明的煩惱阻礙體內的氣,這是凡人的狀態,因 此需要透過修煉而超凡入聖,讓身心的元氣不散於體內而通天道,且人能體會一切的 理,所以陳景元說:「人君者,與二儀同其德,日月參其明,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 奉天時,不假窺牖望,而天道自明矣。」二儀(陰陽)同其德指陰陽通順,陳景元解釋

「德」說是「得」,是身心得於陰陽之同一,陳景元以日月表示陰陽之相對,而如果

4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

頁 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從此段引文可見陳景元對於天地之氣的特質描述。首先陳景元解釋「一生二」言:

「道者,虛之虛,無之無,自然之然也。混洞太無,冥寂淵通,不可名言者也。然而 動出變化,則謂之渾淪。渾淪者一也。」道者則是上述已論之,是一切變化之理則,

由於其理則一氣生,一氣之「渾淪」則是包含一切變化之種子,是由於其一氣含有的 理則,最終物質能自然而然之變化彰顯出來,動出(呈現)及成變化之質。值得問是為 何道生一?在援引中陳景元解釋: 「言道動出和氣以生物,然於應化之理猶未足,更 生陽氣,積陽氣以就一」是因為道是一切變化之理則,而變化的運行自於應力,而其

由於其理則一氣生,一氣之「渾淪」則是包含一切變化之種子,是由於其一氣含有的 理則,最終物質能自然而然之變化彰顯出來,動出(呈現)及成變化之質。值得問是為 何道生一?在援引中陳景元解釋: 「言道動出和氣以生物,然於應化之理猶未足,更 生陽氣,積陽氣以就一」是因為道是一切變化之理則,而變化的運行自於應力,而其